范文一: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
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乃至对于各国国民 经济生活的影响,在每一次经济波动的大潮中会突显出 来,而且愈演愈烈.这里介绍上世纪70年代的一场危 机,可以说是现代经济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危机的开始. 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
?《石油战争》I德】威廉?恩道尔着赵刚旷野等译 1973年l0月6日,埃及和叙
利亚入侵以色列,点燃了世称"赎
罪E1战争"的硝烟.与一般大众的
印象相反,"赎罪日战争"不是简
单的误算,失误或阿拉伯国家决定
对以色列发起军事打击的结果.围
绕这场"十月战争"的开打,华盛
顿和伦敦秘密策划了一系列事件,
并动用了由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
顾问亨利?基辛格博士建立的强大
秘密外交渠道.通过以色列驻华盛
顿大使西姆查?迪尼茨,基辛格有
效地控制住了以色列的政策反应.
另外.基辛格还开辟了与埃及和叙
利亚的沟通渠道.他的做法十分简
单,就是在关键问题上向对方误传
消息,确保战争和接下来的阿拉伯
石油禁运.
美国情报机构的报告,包括截
获的阿拉伯官员之间关于确认已经 开始战争集结的通信,被当时尼克 松总统的情报"沙皇"基辛格全部 压了下来.那场战争及其后果,基 辛格声名狼藉的"穿梭外交",都 是华盛顿根据5月召开的(也就是 开战前大约六个月)索尔茨约巴登 会议纲领安排的.全世界对此十分 愤怒.阿拉伯产油周成了替罪羊, 而应该负责的英美利益集团却躲在 幕后平安无事.
1973年l0月中旬,联邦德国
政府总理维利?勃兰特告诉美同驻 波恩大使,联邦德同在中东冲突中 保持中立,而且不允许美闻使用联 邦德周的军事基地对以色列进行补 给.伴随着某种不祥预感,尼克松 总统于1973年l0月30日给勃兰特 总理发了一封措辞强烈的抗议信, 该信的大部分内容有可能是基辛格 起草的:
我们认识到,欧洲人比我们更 加依赖阿托伯石油.但是,我们认 为,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不与我 们保持一致,并不会减少你们的脆 弱性……你们认为,这场危机不是 联盟的共同责任,而且给以色列提 供军事补给也不是联盟责任的一部 分.我认为,我们实难苟同你们的
观点……
在中东冲突这个问题上,华盛 顿绝不允许联邦德国宣布保持中 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可 以明确表示中立,因此她也避免了 受到阿拉伯石油禁运的影响.伦敦 再一次巧妙地躲过了国际大危机, 在这方面.英同总是很有办法.让 欧佩克油价上涨四倍的一个巨大后 果是,英同石油公司,皇家荷兰壳 牌公司和其他英美石油公司冒险投 资的北海油田可以因此而产生利 润,否则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将石沉 大海,血本无!J__j.当时,如果欧佩 克油价不涨,这些新建的北海油田 是否能赚到钱还是未知数.当然, 这可能仅仅是一个巧合.
1973年l0月16E1,石油输
周组织(欧佩克)在维也纳召开了 一
次关于油价的会议,之后,他们 将油价从每桶3.0l美元提高到每桶 5.1l美元,涨幅高达令人惊愕的 70%.在同一天,欧佩克组织中的 阿拉ff1成员周在历数美国在中东战 争中支持以色列种种罪状的同时, 宣布停止对美国和荷兰口石 油——鹿特丹一直是西欧主要的石 油港口.
1973年l0月17E1,沙特阿拉 伯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亚,阿 联酋,卡塔尔和阿尔及利亚宣布, 他们l0月份的石油产量将在9月 份的基础上削减5%,而且以后每 个月再降低5%,"直到以色列从 1967年6月所占领的所有阿拉伯领 土上完全撤离,并且巴勒斯坦人民 的权利得到恢复."世界上第一次 "石油危机",或者像日本定义的 "石油轰动事件",已经迫在眉睫. 值得注意的是,石浦危机在
1973年末才真正到来.当时,美国 总统正好卷入所渭的"水门事件", 亨利?基辛格因此成为事实总统, 全权负责处理危机中的美国政策. 1974年,为了设计一项迫使欧
佩克降低油价的战略,尼克松政府 派遣一位白宫高级官员前往财政 部,但他被粗鲁地赶出了门.在一 份备忘录中,这位官员描述道: "是银行界的领袖们不愿意接受让 石油降价的建议,极力主张使用 '再循环'计划来适应高油价.这 才是致命的决定……"
当时的美国财政部,在部长助 理杰克?贝内特的领导之下,与沙 特阿拉伯货币局(SAMA)达成了
一
项秘密协定,该协定于1975年2 月在由财政部部长助理贝内特写给 国务卿基辛格的备忘录中被最终定 了下来.贝内特曾经帮助尼克松总 统制定了至关重要的1971年8月 的美元政策.秘密协议条款规定, 沙特阿拉伯的大部分石油税收收益 将用于弥补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 年轻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家,当时的 怀特维德公司驻伦敦分公司专门经 营欧洲债券的负责人大卫?马尔福 德被派往沙特阿拉伯,担任沙特阿 拉伯货币局的首席"投资顾问". 他的任务是指导沙特阿拉伯把石油 美元投资到正确的银行,自然都是 些伦敦和纽约的银行.彼尔德伯格 计划正在按计划推进.
作为尼克松总统最权威的国家 安全顾问,基辛格已经牢牢控制了 整个美国的情报系统,还控制了美 国的外交政策,就在十月赎罪日战 争之前,他说服尼克松提名他为国 务卿.由于扮演着重要角色,基辛 格拥有两个头衔:白宫国家安全事 务助理和国务卿,这是空前绝后 的.在尼克松总统任期最后几个 月,没有任何人像基辛格一样拥有 这么大的权力.更加有意思的是.
基辛格还在1973年获得了诺贝尔 和平奖.
就在1974年1月1日德黑兰会 议之后,第二次石油价格上涨开始 了,这一次油价上涨了一倍,欧佩 克原油基准价达到l1.65美元.这 是伊朗国王强烈要求的结果,是基 辛格秘密施加压力让他这样做的. 他提m这样的要求,真是令人吃 惊,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反对欧佩 克把油价涨到3.0l美元,因为他害 怕这会使西方出口商提高出口到伊 朗的T业设备的价格,这设备是 伊朗推进雄心勃勃的T业化进程所 急需的.华盛顿和西方国家在十月 战争中对以色列的支持,激起了与 会欧佩克国家的愤怒情绪.就连基 辛格掌管的国务院都不知道基辛格 与伊朗国王之间的秘密诡计. 从1949年到1970年末,中东 原油价格平均约为1.90美冗/桶. 在1973年初涨到了3.0l美元/桶, 也就是在那时,彼尔德伯格俱乐部 在索尔茨约巴登会议上讨论了未来 欧佩克石油价格上涨四倍.到1974 年1月,油价上涨四倍已成事实. 1973年底,对美国的石油禁运 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可以用"恐慌" 二宁来形容.从整个1972年到
1973年初,以埃克森公司为首的大 型跨国石油公刮一直在奉行造成美 周国内原油短缺的政策,这一点十 分奇怪.尼克松在幕僚建议下所做 的一系列不寻常决策,为这些公刮 开了绿灯.因此,在1973年l1月 石油禁运的时候,影响可以说是剧 烈的.根据1959年美国贸易协议 法的规定,白宫有责任控制美国的 石油进口.
1973年1月,尼克松任命财政 部长乔治?舒尔茨为总统经济事务 助理,主管白宫的石油进口政策. 财政部副部长威廉?西蒙,曾是华 尔街债券商,他被委以石油政策委 员会主席的重任,导致l0月石油 禁运的关键几个月的石油进口供应 政策,就是南该委员会制定的. 1973年2月,尼克松被说服建 立一个特殊的"能源三人执政"体 系,也就是白宫特别能源委员会, 其中包括舒尔茨,白宫幕僚约翰? 厄利希曼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 利?基辛格.尽管在华盛顿或其他 地方没有人意识到,但一切正在悄 悄地按照彼尔德伯格的计划布局. 到1973年l0月,美国国内原油库 存已经处于令人担心的低水平线 上.欧佩克的原油禁运引发了公众
购买汽油的恐慌,纷纷呼吁实行配 给制度,随之产生了排长队加油的 现象和经济衰退迹象.
石油危机对美国最大城市纽约 的影响最为严重.1974年l2月, 世界上最大的九家银行,南大卫? 洛克菲勒的大通曼哈顿银行花期 银行和伦敦一纽约投资银行拉扎 德兄弟银行牵头,通知老派古板的 政客——纽约市长亚伯拉罕?毕姆, 要他把纽约的巨额养老基金的管理 权交给这些银行成立的委员会,即 市政协助公司,否则这些银行和他 们的媒体伙伴将施加影响,摧毁纽 约的财政.毫不奇怪,这位强势市 长屈服了,而且纽约市被迫大幅削 减了公路桥梁医院和学校的投 资,用于偿还银行债务,使得数万 f:人下岗.这座美同最大的城市开 始变得支离破碎.拉扎德兄弟银行 的菲利克斯?罗哈庭开始成为新银 行家们的收款代理人,他也被媒体 授予"巨无霸"称号.
在西欧,油价上涨的冲击和禁 运也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英 国到欧洲大陆,一个一个国家相继 感受到了30年代以来最严重经济 危机的影响.整个欧洲,破产和失 业已经达到令人担忧的程度.
德国政府制定了周末禁止开车 上路的紧急规定,为节约石油进口 成本进行最后的努力.到1974年6 月,石油危机的影响导致德国赫尔 斯塔银行的倒闭,德国马克陷入危 机.1974年,随着德国的进口石油 花费增至骇人听闻的170亿德国马 克,估计有将近50万人南于石油 危机而失业,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 了令人担忧的8%.危机带来的影 响使德国基础能源价格突然增长 400%,对T业,运输业和农业带 豳
錾
雷日科夫是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他从政治的大
视角论述了苏联解体这一大国的悲剧,同时还提出了
从文化与信息媒体上抵御敌对政治势力的警示.
雷日斛夫:苏联觚傩的历史教训 ?《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俄】尼?伊?雷日科夫着徐昌翰等译
"把苏共闹个天翻地覆''
1987年末,戈尔巴乔夫和他最 亲密的战友们形成了一个坚定的信 念:如果脱离政治改革,在经济领 域就不可能出现进步的变革.他们 的形象说法就是首先一定要"把苏 共闹个天翻地覆".
客观地说,党内早就出现了变
革的必要性.党的确起过伟大的历 史作用.在紧张到极点的上世纪3O 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的时刻,在伟大的卫国战争岁月, 在战后年代及冷战时期,正是苏共 来了毁灭性打击.关键产业如钢 铁,造船和化工也陷入了深重的危 机.
受国内石油危机的影响,再加 上其顾问根舍?纪尧姆涉嫌民主德 国间谍活动被曝光,维利?勃兰特 政府倒台.1974年5月,勃兰特向 联邦总统海涅曼递交了辞呈.随 后,总统任命赫尔穆特?施密特为 总理.那个时期,多数欧洲国家的 政府都因为石油危机影响经济而被 迫下台.
对世界上的欠发达国家来说, 能源价格一夜之间上涨四倍的影响 显得更为严重.他们大多数没有多 少国内石油资源,现在突然不得不 面对出乎意料的四倍能源进口成 本,已经支付不起,化工原料和肥 料就更不用说了,因为这些都是从 石油里提炼的.这个时候,评论家 开始讨论"治疗类选法",这是一 种根据紧迫性和救活的可能性等因 素决定在战场上优先治疗哪些伤员 的方法,并且出现了"第三世界"
和"第四世界"(非欧佩克国家) 囝
等新词汇.
1973年,印度贸易收支盈余, 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健康轨道上. 1974年,印度外汇储备为6.29亿美 元,但要支付的年石油进口账单几 乎是这个数字的两倍,达到12.41
,巴基斯坦,菲律宾, 亿美元.苏丹
泰国和所有非洲及拉丁美洲国家在 1974年都面临巨额的贸易赤字.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称,1974年,发展 中国家承受了总额为350亿美元的 贸易赤字,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巨 大的数字了.而且,毫不奇怪的 是,这比1973年的赤字增加了四 倍,油价也正好上涨了四倍.2O世 纪7O年代初,工业和贸易在经历了 几年迅猛增长之后,发生了1974年 至1975年席卷世界的工业滑坡,严 重程度超过了战后任何一次. 就在基辛格谋划的1973年石油 危机给世界工业增长造成毁灭性打 击时,却给某些人带来了巨大的利 益——主要是纽约和伦敦的大银行 和号称"七姊妹"的英美跨国石油 公司.到1974年,埃克森公司超过 通用汽车公司而成为美国总营业收 入最多的公司.它的姐妹公司——
包括美孚,德士古,雪佛龙和海湾 石油公司——与埃克森公司的情况 也相差不多.
欧佩克美元的大量收入,即基 辛格的"再循环石油美元",被存 入了伦敦和纽约的主要银行,这些 银行不光处理美元业务,同时也参 与国际石油交易.大通曼哈顿,花 旗,汉华实业,一巴克莱,劳埃德, 米德兰——全部在石油危机中发了 横财.接下来,我们将看到它们在 2O世纪7O年代如何再循环使用它 们的石油美元,以及这一点是怎样 为8O年代严重的债务危机埋下伏 笔的.?
范文二:1973年的冬天
1973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大雪一下就是十多天,房檐上的冰凌有一尺多长,北风整日怪兽样嚎叫着,滴水也成冰了。在我的世界里,1973年的冬天又是格外温暖。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至今仍能感到那个冬天带给我的,犹如春天般的温暖。 1973年的冬天,学校要排练《智取威虎山》。班主任李老师盯着我说:“你嗓门洪亮,长得浓眉大眼,最适合演杨子荣了。杨子荣打虎上山时穿的是棉大衣,可惜你没有棉大衣。” 画书《林海雪原》我看十多遍了,杨子荣是我心中的英雄,能演杨子荣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在大顾寨小学,只有支书家的儿子铁铲才穿着棉大衣,其他学生都穿着或大或小的,极不合身的破棉袄。我身上的破棉袄在哥哥身上光荣服役三年后,看哥穿不上了,母亲才让它在我身上继续服役。在捉襟见肘的日子里,我怎敢奢求有一件棉大衣呢?我撅着小嘴,怏怏不乐地回到家里。母亲看到后一脸焦灼地问:“怎么不高兴了?让老师批评了?” 我讷讷地说:“老师想让我演杨子荣,可我没有棉大衣,老师又不让演了。”我说着说着竟然嚎啕大哭起来。 母亲长叹一声后说:“别难过,我会想办法让你穿上棉大衣的。” 我阴沉着的小脸倏地布满了阳光般明媚的笑容。 母亲刚一推饭碗就匆匆忙忙地出了门,走了七家也没借到一两棉絮――在冰天雪地的寒冬,谁家也不会放着棉絮。那夜,家里的煤油灯亮了一晚。母亲咳嗽了一夜。眼看希望变成了泡影,我轻松的心又变得沉重起来。 在公鸡嘹亮的啼叫声中,熹微的晨光照亮了简朴的农家小院。我从床上爬起来时,发现一件棉大衣放在了我的床头。母亲兴奋地说:“我夏天穿的褂子是黑色的,你的小袄也是黑色的。我把我的褂子拆了,套上棉絮后帮补到你的棉袄下面,就成了!快穿上让我看看!” 1973年的冬天,我小小的心中充满了“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的豪情与壮志,我沉浸在饰演杨子荣的无比喜悦中。 和煦的春风终于吹暖了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母亲脱了她穿了一冬的棉衣。拆洗棉袄时,我万分惊愕地看到母亲棉袄里面只有薄薄的一层棉絮,把棉袄撑得鼓鼓囊囊的竟然是麦秸。在棉袄里面套麦秸,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吗?我是从来也没有听到过。 母亲用麦秸和薄薄一层棉絮套的棉袄抵御了漫长的严冬。 难怪母亲终日瑟缩着。 难怪本来强健的母亲冻病了五六次。 难怪我能穿上能温暖我一生的棉大衣。 我却没有去想母亲从哪里弄到的棉絮,没有细看母亲眼中的血丝,没有留意母亲烧得通红的脸,对母亲整日的咳嗽我也是充耳不闻。 如今,我的老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老得眼花了,耳聋了,背驼了,腿也不能走了,只能终日坐在床上。只要一见到我,她就会握着我的手絮絮叨叨地说:“多吃点,别饿着肚子;多穿点,别冻着身子;该歇就歇着,别累坏了身子……” 我听得耳朵起了茧子,但我仍然乐意听。在我看来,这该是世界上最温暖最动听最感人的声音了。
范文三:19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973年世界经济危机—全面滞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使经济迅速发展。无限扩大的生产能力和有限的市场的矛盾,暂时缓解积累起来。 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斗争导致西方国家发生的石油危机为其重要触发原因。 1973年11月,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美、日、法等国相继卷入。于1975年下半年渡过最低点,经济转而回升。此次经济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第四次经济危机,严重程度超过前三次。其主要表现是:
①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8.1%,日本高达20.8%; ②大批企业破产,股票行情大跌,美、日、西德等10国两年内资本超过百万美元的公司破产12万家以上,拥有50亿美元资产的富兰克林银行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股票价格下跌总额达5000亿美元;
③失业人数巨增,创战后最高纪录,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全失业人数1975年月平均为1448万,美国1975年5月失业率为9.2%;
④物价上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入逆差严重,危机期间物价指数的上升英国为43.9%,日本为32.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际贸易入超达 203亿美元,国际收支逆差为392亿美元。危机过后,各国经济没有出现全面高涨,而是进入滞胀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相对停滞,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
回顾三百年世界经济历史 迄今为止出现的以滞胀为特征(生产停滞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现象)的严重世界性经济 分别是1973年至1975年 第十八次经济危机 1979年至1982年第十九次经济危机
一般来说, 出现经济危机时市场需求减少, 消费低迷, 导致物价指数下降,CPI 降低, 高速通货膨胀的现象不会出现,除非某些特殊因素 比如战争 滥发货币等。
像这种靠年代内驱力带动的高膨胀率在繁荣期通过工资福利的提高带动的旺盛需求来消化,通胀造成的货币贬值还可以通过工资福利的提高来抵消但是危机年代里碰上高通胀的问题,情况就变得尤其恶劣,百业萧条,原料价格上升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大部分中小企业举步维艰面临停工半停工破产倒闭的危险,失业率大幅上升,工作没有保障,工资会福利会缩水减少,而且手中的钱因通胀而变得不值钱。捂紧钱袋子不敢消费,除了基本的生活花销外,其他的消费市场必定萎靡,进一步加剧了萧条。
为什么会在这两个经济危机年代出现高物价高膨胀的现象,通过年代的相关性规律性就很容易解释得通,物价该涨的年代必涨,该跌的年代必跌。大道致简的道理,正如三百年世界经济的繁荣 衰退往返循环一样,有高峰就有低谷,并且按照预定好的年代执行,该涨就涨,该跌就跌。正如调好的闹钟,到了那个点比必被激发敲响。
两次滞胀经济危机现象引起世界各地经济学家和史学家的讨论和争执,经济学界和史学界迄今众说纷纭,试图解释和解决胀涨危机现象,“正如没有一个认真负责的医生现在能够告诉你根治癌症的办法, 对停滞膨胀这个现代病症, 经济专家们现在也没有能够就一种令人满意的医治办法达成一致意见。提出的对策都有很大的争议, 而且许多对策产生的副作用比病症本身还要糟糕” 保罗·萨缪尔逊在他的<经济学>>中如是说。国内学术界对滞胀的讨论, 迄今仍在继续。除了对它的内含和实质各持己见外在原因的探讨方面, 经济学界主要的看法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产物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论等。史学界还有滞胀新规律说。
第十八次经济危机: 1973年—1975年 高物价 高通胀率 高失业率 通过年代相关性可以看出经济衰退 工业产值大幅下降 造成大量失业 是1973年到1974年下行内驱力带动下降的 而高物价高通胀率是通过1974年到1975年上升内驱力拉动带高的,
其中钢下降14.5%, 小汽车下降了18.6%; 企业破产严重, 股市行情惨跌, 英国高达52%, 超过了三十年代大危机水平; 固定资本投资减少, 房屋建筑投资下跌更惨; 失业人数剧增, 1975年全失业人数达1,500~1,800万人; 物价继续上涨。1974~1975年间, 消费物价指数上涨联邦德国为11.1%, 英国则高达43.9%。由于滞胀的加剧、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的瓦解, 和中东石油战对发达国家的打击, 都使1973-1975年危机比起战后至70年代前的西方经济危机要严重得多。1974年日本批发物价上升了31.4%,消费物价上涨了24.3%。为了抑止高物价,日本政府采取了紧缩信用的金融政策,导致企业产品大量过剩,工业产值急剧下降。1974年日本工业产值下降 20%,130万人失去工作,出现了经济滞胀。
第十九次经济危机: 1979年—1982年 高物价 高通胀率 高失业率,经济发展停滞下滑则是由1980年到1981年下行内驱力直接导致的,高物价高膨胀是由1979年至1980年和1981年到1982的上升内驱力带动攀高的,由内驱力规律看出1981年到1982年的上升能量不如1979年到1980年上升能量大,况且随后的1983年的内驱力势必会把高物价高膨胀拉下来。
1979-1982年, 在西方世界发生了更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它于1979年7月从英国开始, 接着波及欧美大陆和日本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79-1982年危机期间, 危机时间之长创战后新记录, 一般都达三年之久;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除日(4.1%), 法(7.4%) 外, 其他大国都在11.8%-22%之间; 企业倒闭率和失业率均创战后新记录, 失业人数共达3200万人, 美国失业比例高达11%以上; 物价持续上涨, 消费物价年增幅均超过两位数, 而利率居高不下, 英国一度优惠率高达21.5%, 通货膨涨率和高利率率均创战后历史最高水平; 世界贸易萎缩, 国际债务危机加深; 使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逆差扩大, 要求延付债务国家1980年只有6国, 1982年增加到40国。
现代凯恩斯主义主流综合学派对滞胀的解释和对策仍处于难以自圆其说的境地,“能否同时享受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的好处? 这个问题是一个在混合经济中到处使人心神不宁的幽灵”“问题、问题、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一国经济的健全运行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由于为限制通货膨胀所必需的失业率越来越高。
范文四: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一)
“就美国在中东的利益而言,结束的时刻快要到了。你们将要丧失一切。”——因为美国政府未能给予沙特阿拉伯积极的支持,沙特阿拉伯在它的阿拉伯朋友中有被孤立的危险。沙特国王费萨尔强调地表示他不会让这种孤立情况发生。
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阿拉伯世界各国就一直在谈论着采用尚未清楚地定名的“石油武器”,来达到针对以色列的各种目标,包括整个地消灭以色列到迫使它放弃领土。但是,当充裕的阿拉伯石油似乎在无限量滚流的时候,它还不足以提供为最后的斗争手段,这一事实使武器的使用常常对不上茬儿。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俄克拉何马——这些州能经常而迅速地向世界石油市场投放额外的石油。但是,一旦美国的生产率达到100%,美国的石油生产像一位老战士,就再不能起来抵御石油武器的进攻了。
在七十年代初期,由于市场出现供不应求,阿拉伯世界的各种人物变得更为鼓噪,要求使用石油武器来达到他们的经济和政治目的。但沙特阿拉伯国王费萨尔不在其中。他对以色列和犹太复国主义者的仇恨并不亚于其他阿拉伯的领导人。他肯定犹太复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有接管中东的阴谋;他对纳赛尔和尼克松两人都说过,以色列是激进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的真正后台老板。然而费萨尔却不改初衷,拒绝使用石油武器。
在沙特阿拉伯有一种不断增强的看法,感到他们现在赚得的收益多得无法花了。两次美元贬值,使拥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内,在财政存款上遭受突然减值。利比亚和科威特对石油生产施加了限制。科威特石油大臣用修饰的措辞问道:“生产并出售更多的石油以换取没有保证的纸币,这有什么意义呢?石油是我的面包、黄油和实力,为什么生产它来换取到下一年就要降值百分之多少的纸币呢?”也许,有些沙特人也在提出,他们的国家应该同样这么做,大大削减它的石油生产。
石油市场的这些变动情况恰好同重大的政治情况的发展相一致,使阿拉伯石油武器的潜能与日俱增。费萨尔跟纳赛尔多半是疏远的,他把纳赛尔设想为要颠覆传统政权的激进泛阿拉伯主义者;至于纳赛尔的继承人萨达特则纯属两路人物,他是埃及的民族主义者,他正在试图消除纳赛尔的许多政治遗产。萨达特通过伊斯兰会议与沙特人关系已变得非常亲密;而费萨尔也同情萨达特力图摆脱令人窒息的熊的拥抱——纳赛尔与苏联的同盟关系。没有沙特的支持,萨达特可能被迫要回到与苏联结盟的原状,而俄国人将因此可能利用一切机会来扩大他们在整个地区的影响,这与沙特阿拉伯的利益恰恰背道而驰。
这样,政治和经济的因素集合一起改变了费萨尔的主意。沙特由此开始宣传他们观点的活动,警告除非美国采取接近阿拉伯的观点和疏远以色列的立场,否则他们将不再增加石油生产能力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并将以某种形式来使用阿拉伯的石油武器。1973年5月初,国王亲自会见阿美石油公司的经理人员。费萨尔说,他诚然是美国的一位坚定而可靠的朋友。但是,美国“对今日中东发生的事情所奉行的方针要作某些改变是绝对必须的义务”。国王对他们说:“就美国在中东的利益而言,结束的时刻快要到了。因为美国政府未能给予沙特阿拉伯积极的支持,沙特阿拉伯在它的阿拉伯朋友中有被孤立的危险。”费萨尔强调地表示他不会让这种孤立情况发生。他告诉石油企业家:“你们将要丧失一切。”
范文五:1973年石油危机和英国的能源安全政策
1973年石油危机和英国的能源安全政策
孟凡伟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不久 ,阿拉伯各产油国纷纷拿起石油武器, 对西方国家实行减产、 禁运和提价 ,石油危 机因此爆发 。英国作为西方工业国家中的一员 ,其能源安全受到挑战 。为了维护能源安全供应 ,英国采取了一系列的 措施 ,如采取紧急措施 ,调整对产油国的政策 ,与受制裁的国家划出界限 ,加强国内能源开发 ,尤其是北海石油的开发 和控制。同时 ,加强国际间的能源合作 。英国的能源安全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英国的能源安全 ,并对英国后来的
? 能源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
[关键词 ]石油危机; 英国; 能源安全政策
( ) [文章编号 ] 1004 - 7077 2008 06 - 0125 - 04 [中图分类号 ] K561. 5 [文献标识码 ]A
1973 年石油危机是战后国际兲系史其它欧佩克国家的支持下 ,还拿起了石油上的一次影响深进的重大亊件 , 它改变了 武器 ,发动了震惊世界的石油斗争。
10月 17 日 ,阿尔及利亚、阿联酋、巴 几十年来少数跨国石油公司控制世界石油 ,提高了阿拉伯国家乃至发展中国 、 埃及、 科威特、 伊拉克、 利比亚、 卡塔尔、 林的历史 。同时 ,它也对世界大多数 家的国际地位沙特阿拉伯和叙利亚参加的阿拉伯石油输
。 大会 国家提出了一个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世界 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在科威特举行, 即能源安全问题 。石油危机 决定以减少石油产量作为大觃模石油斗争 的重大课题 ,西方各国纷纷调整政策 ,以适应这 。大会公报宣布 ,从十月起 ,阿拉 伯爆发后 的第一步 。英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一员 , 也深 少一变局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所有输出国将逐月减 受石油危机的影响 , 并积极地实施了一系 , 减少幅度不低于上月 产各自的石油产量 列的能源安全政策 , 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 的 5 % , 减少 应 该 持 续 到 以 色 列 从 量。 1967 年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国家领土全 深入具体的分析和评述
。同日夜 , 阿布扎比率先宣布 一部撤走为止 12 % 。次日 , 沙特 阿 拉 伯 宣布 减 产 减产 1973年 10月 6日 ,埃及军队进攻被以10 % 。到 22 日 ,绝大多数阿产油国都已经 宣色列占领苏伊士运河东岸 , 突破巴列夫防 , 而且减产的幅度都超过了科威 特布减产 (,第四次中东战争 又称斋月战争或者赎 线 。 1 0 月 22 日 , 沙特 阿拉会议上觃定的指标)正式爆发 。战争初期 ,埃及军队 罪日战争 , 其它阿 拉伯国伯率先宣布对美国实行禁运 , 大举推进 , 收复了许多失地 , 并 势如破竹 , 对美禁运。 由于荷兰 政府采家纷纷效仺 。与此同时 , 叙 击退了以色列的几次反攻, 阿产 油国同时取了敌视阿拉伯国家的政策 利亚军队向戈兰高地进发 , 也收复了一部 。 随着 战争的进宣布对荷兰实行石油禁运 。其他的阿拉伯国家 , 其中也 分被占领土,阿产油国不断加大减产力度 , 并同其他的行 包括一些非阿拉伯国家 , 纷纷对埃及和叙
欧佩克国家一道对石油价栺进 行大幅度提,除了提供军亊支持外 ,还提 利亚提供支援 ,从 1973 年 10 月 16 日的每 桶 3. 01 美元提 、物质援助或者是派遣医 高 供了大量的财政 1974年的 11. 651 美元。 石油斗争中使用到 。不仅如此 ,阿拉伯产油国在疗队等支持 的武器还应该包括石油国
? [收稿日期 ] 2008 - 10 - 12
( ) [作者简介 ]孟凡伟 1982 - ,男, 山东菏泽人,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06 级世界史研究生 ,主要从亊英国史研究。
?125?
枣庄学院学报 2008 年第 6 期 有化。 伊拉克 10 月 7 日对美国石油公司 1. 英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转
变 。战后初期 , 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 在伊拉克巴士拉石油公司中拥有的股仹收
。 21 日 , 又宣布把英荷壳牌中的荷 兰 。然而 , 随着经济的 归国有构中都占绝对的优势 ,尤其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石油在能 , 12 日 , 巴士拉石油公司 中的发展 股仹收归国有 源消费中的比例越来越高 , 而且这主要是 。 葡萄牙的股仹也被伊拉克收归国有 。“在英国 , 1974年 2月和 3月利比亚先后把德士古海 外通过取代煤炭的地位来实现的煤炭的比重有 1960 年的差不多四分之三 、 加利福尼亚亚细亚石油公司、 利石油公司 1974 年的不到 1 /3 ??而且 ,在这 降到了 比亚美国石油公司的全部财产以及英荷 壳
下降的煤炭的比重几乎完全是由石油构成 牌石油公司中的荷兰经营权收归国有。 ,它在英国的比重从 1960 年的仅仅 1 /4 与此同时 , 阿拉伯国家还根据各国对 的 ( )[ 2 ] P7 升至 1974年的超过一半。”,把西方国家分成三类 : 阿拉伯国家的态度 石油超越了煤炭成为第一位的能源 , 友好国家、中立国家和敌对国家。友好国
更为糟糕的是 , 当时英国国内并没有可观 家可以得到它需要的石油 , 中立国家只能
的石油资源可供开采 , 北海石油的大觃模 得到减产后的石油 , 而敌对国家则得不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的亊 开采是在 。英国被阿拉伯国家定 阿拉伯国家的石油 。天然气的地位虽已有了想当的提高 , 情为友好国家 ,但是 ,这种地位并不是不变 占 1974 年的能源生产量的 28. 9 % ,在消费 。而且 ,由于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供 ( )[ 3 ] P132 的 6% , 量中的比重就低一些 ,只占 15.应国的欧佩克给国家的普遍提价 , 购买同 并不能根本上弥补由于石油危机带来的能等数量的石油要付出多倍的代价 , 这对于 源短缺。陷入经济困境的英国来说 , 也是一个很沉 煤炭是国内生产的 ,但地位不断下降 , 。 重的负担已经不能满足英国的能源需求 。核能正陷 二 入反应堆选择的大战当中 , 而且本身并不
石油危机发生后 ,“在反应上最不安的 。水电在英国的能 能为英国提供多少能源( ) [ 1 ] P781要数英国政府了。 ”虽然被阿拉伯产 。源结构中的地位微乎其微, 英国此时的形势也 2. 煤炭工人与首相希思的对抗 ,加重 油国定为“友好国家 ” 。石油危机发生后 ,英国陷 入 。当时 ,英国首 相是不容乐观的了石油危机对英国的影响 。1973年 11月 3日 ,英国政府 石油混乱状态爱德华 ?希思领导的保守党政府与全国 煤,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许 多工厂。 这供应短缺 炭工会就矿工工资索赔问题发生争执 ,工人的工资减少三分之 一以上。缩短工时 一争执与石油危机迫使爱德华 ?希思提 前,这时的英国 ,政治形势已 经显著地发,而结果却是保守党政府下台 , 以哈实际上 宣布大选 。 在英国 , 煤炭工人 与首相希思的生了变化。 罗德 ?威尔逊的工党政府上台执政, 而且 已经转化为全对抗已经转化为罢工 三 。 由此 , 把英国 的石油短缺放大 面的经济战 为了应对石油危机的挑战 ,维护能源 。 没有足够的石 油供应来迅速替了好多倍,英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能源安全政策 , ,国家经 济陷入了瘫痪 ,因安全 代发电厂的用煤 主要包括 : 1947 年发生的煤 炭短缺以来 , 还从为自打 () 一 采取紧急措施。主要是包括宣 。 电力供应时断时未发生过这样的情冴 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实行一周三天的工 , 工厂实行三日制工作 周 ;甚至家庭热水续 。同时 , 爱德华 ?希思寻求英国石油 ; 一些牧师在英国广作日需用的热源也供应不足 公司和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的帮助 , 希望它 成员分享洗澡热水播公司严肃地辩论家庭 们能为英国提供优惠政策 , 保证英国的石 , 从而提倡 把热水的需要量缩减的道德问题 ,但是归于失败。 ( )[ 1 ] P790 油供应 。 到一浴缸以作为对国 家福利的贡献() 事 调整外交政策 ,对阿拉伯国家妥 石油危机对英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协 : 主要有1. 英国马上 ,虽然是暂时的, 改变了对 ?126?
孟凡伟 1973 年石油危机和英国的能源安全政策
了对石油勘探、 开发、 生产、 石油管道和炼 美国的政策 , 以期与美国划分开界限 。主
要是拒绝允许美国利用美国在英国的基 油厂建设的控制 。并且建立一个巨大的国
营石油公司 ———英国国家石油公司 , 其股 ,包括在英国本土和在塞浦路斯的 ,空运 地 。同时 , 还拥有一些一 。权全部为国家所有供应以色列 ,法律觃定 ,为了保 2. 对交战双方实行武器禁运 。这不仅 般企业之上的行政特权
, 英国国家石油公司有 仅是一个象征性的姿态 , 它还具有实际的 证英国的石油供应
市场价栺购买北海各油田生产的,因为以色列一半以上的坦克是有英 权以意义 ( 51 %的原 油 , 并 向 各 油 田 的 经营 委 员会 op e ,同时约旦的坦克有大部分也是 国生产的 ) ,这一禁运一直持续到 1974年rating comm ittee派出了代表。在此之 后的英国生产的 ,英国国家石油公司的权力不 断扩1 月以色列和埃及签订停火协议。 几年中
(),不仅直接进入北海石油资源的勘 探和三 调整国内能源政策。 大
, 而且在北海的竞标中获得 在各1. 设立能源部 , 作为解决能源问题的 开采领域
51 %的股权 。此外 , 英 国政 机 构 。 1974 年 , 贸 易 与 工 业 部 被 废 除 ,招标公司矿区 主要1978 年还单独授予了英国国家 石油成立了能源部 。其长期目标是实现英 国府在 11 块区块 ,在北海各矿区进行股 权转, 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英 国公司 的能源自给 , 它与英国煤气公司享有优先的 特 。能源部的设立 , 说明了能 源让时 的能源安全( ) [ 5 ] P50 。1978 年 ,其购入的油田开始出 权问题的重要性和政府对能源问题的重 。到 1979年 ,英国国家石油公司成为英 。油视 。英国国家 2. 加强国内能源的开发和控制 , 主要 国北海油田中最大的公司之一
。 石油公司成为英国政府推行石油安全政策 是对北海石油加强开发和控制 。石油危机发生后 , 英国的能源供应紧 的工具()四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 英国参加的,时仸首相的爱德华 ?希思召请英国石 油张 能源国际合作框架主要是公司公司董亊长埃里克 ?德雷克和壳牌 运( ) 经合组织内的国际能源机构 和欧共 IEA 输贸易公司的董亊长弗朗克 ?麦克法金 谈 体内部的合作 ,以及加强与能源生产国的 ,要求这两家公司优先向英国供应石 油 ,
。话 但是遭到拒绝。 即使是希思拿出英国 政府联系
51 %的股仹的股 东身1974 年 2 月 11 ,13 日 ,在美国的号召 拥有英国石油公司
, 也不能得到些许的优惠。 危机 期间 ,,经合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在华盛顿举行 仹来 下 ,商讨应对石油危机的办法。 由于受 这种大公司同政府对抗的现象不仅 出现在会议 到石油危机的沉重打击 , 再加上国内政治 ,其它国家 ,如意大利、 法国、 西 德、 比利英国 经济形势的不利 , 英国的希思政府支持参 。 经过这次 危机 ,英国时以及日本都出现了。 华盛顿能源会议的 加华盛顿的能源会议政府认识到石油对英国的经济 政治和社会( terna2 In。 同时 , 也认识 到依靠少数最终结果是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 生活的重要性) tiona l Ene rgy A gency, 简称 IEA 。国际能 ,国家应该大公司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 了
。 当然 ,这项工源机构最初的目标是在石油供应紧张时实 对石油资源加大开发和控制行协调一致的措施 , 其中包括 : 在紧急时 作只能是由新上台的威尔逊 政府来执行,建立共同需求限制 ; 培育同等水平的紧 。 刻 了;在紧急时刻 ,建立和实施 在 1974年月的大选中 ,工党在其竞选 急石油供应自给
; 开发和实施长期合 可见石油的分配机制纲领就提出要使北海和克尔特海石油和天 [ 4 ] ,包括 : 能 然气资源处于完全的公有制控制之下 。作计划以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发展可替代能源 ,能源研发以及天 结果工党取得了胜利。1975 年 ,北海石油 源节约 ;同时 ,将强与石油生产 。同年 , 英国 5 月议会通 然和浓缩铀的供应 开始大觃模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的合作兲系 , 尤其是同发 11 月通过《石油和地下 过《石油税法 》和 [ 6 ]。 》。这两项法令觃定 ,除根据当时国 展中国家的合作管道法欧共体内的能源合作 , 首先是欧洲国 际油价情冴对各英国海陆从亊石油生产的 家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设法与美国分手 ,发 公司加征一种石油收入税外 , 还大大加强
?127?
枣庄学院学报 2008 年第 6 期 起同阿拉伯 国 家 和 石油 输 出 国 组 织 “对 经济 ,威胁了英国能源安全 ,为此英国采取
了一系列的维护能源安全的措施 。英国能 话 ”和“合作 ”, 法国英国和最热衷于和美
保 持 距 离 并向 石 油 输 出 国 表 示 殷 国源安全措施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 ) [ 1 ] P787勤。 1973 年 。一方面 , 英国的能源政策并没有起 11月中旬 ,欧共体通过了评价 一项决议支持阿拉伯在阿以冲突中的立 。能源部的设立 , 并没有改 到预期的作用场。 不过 ,有些阿拉伯国家并不表示满意。 变英国能源行业政出多门的局面 , 中央电
阿拉伯的石油部长们警告欧洲人 ,加入对 力生产委员会依旧保持着对电力部门的控 美国或者以色列不继续施加压力 ,最终还 ,全国矿工联合会 , 作为一个利益群体 , ( )[ 1 ] P788制 。仍旧威胁着英国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平稳 是要给予削减供应处罚的
欧共体内的能源合作不够完善 , 统一 ,工会的权力过大 ,不利于国家政策的 发展 。其原因主要是由 。爱德华 ?希思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和 的能源机制还没有形成实施 。英国刚刚加入欧共 于各国的利益不一致哈罗德 ?威尔逊领导的工党政府都接受了 ,而主要的支持加入欧共体的是保守党 , ,但是煤炭计划一改再改 ,而且由 体 煤炭计划 保守党的希思政府已经下台 , 新上台的工 于煤炭本身的劣势 , 除非技术上的巨大改
, 而且对在 1974 党政府对欧共体心存疑虑 进或者是其它能源的价栺高到一定的程 年 2 月的竞选纲领中 , 明确提出反对英国 ,否则煤炭就没有经济性可言 ,而只能是 度 的欧共体成员地位 , 理由是谈判是有保守 。同时 , 随着北海石 面临不断衰落的亊实[ 3 ] 。能源合作也仅限于发表一些 党进行的油的大觃模的投产和保守党的撒切尔政府 。而且 , 欧共体的 ,使得煤炭计划成为一纸空文。而 并没有多大意义的声明的上台 , 法国明确反对国际能源 从另一方面来看 , 英国工党政府加强对英 领导核心是法德 ,拒绝加入 ,其外交部长称国际能源机 国北海部分的石油的开发和控制 , 使得英 机构 构是一部战争机器 ,是战争的工具。英国 20世纪的 80年代基本实现了能源自 国在 ,欧共体直到 1986 ,成为西方工业国中少有的实现能源自 在欧共体中的作用有限 给 年才开始有了统一的能源政策。 。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也在一定 给的国家 加强与能源生产国的联系。由于阿拉 程度上加强了西方国家的能源合作 , 而且
伯国家作为石油来源地不再是安全的 ,英 。不管怎样 ,从总体上来说 , 一直持续至今 。于是 , 伊 英国能源安全得到了维护 , 英国的能源安 国不得不从其他国家寻找能源
。希思政府时期 , 朗就成为了英国的选择全政策对以后及其他国家有着一定的启示 英国同伊朗签订了用英国的出口产品换取 。 意义 。伊朗的石油的协定
四
石油危机的爆发 , 沉重打击了英国的
参考文献
[ 1 ]丹尼尔 ?耶金. 石油风云 [M ].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97.
[ 2 ]M a rtin Ch ick. E lec tric ity and Ene rgy Po licy in B rita in, F rance and the U n ited Sta te s since 1945 [M ]. Che ltenham: Edwa rd E lga r Pub lish ing L im ited. 2007.
[ 3 ]《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资料 》编辑组. 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资料 1950,1982 [ C ].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5. [ 4 ] The L abou r Pa rty: L e t u s wo rk toge the r - L abou r’s way ou t of the c risis[ EB /QL ]. h ttp: / /www. p sr. kee le. ac. uk / a rea / uk /m an / lab74 feb. h tm , 2008 - 08 - 14 /2008 - 10 - 17.
( ) [ 5 ]于民. 英国法国石油政策和石油工业的发展 1859,1990 [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 1992. [ 6 ]D ec ision of the Counc il: E stab lish ing an In te rna tiona l Ene rgy A gency of the O rgan iza tion, a rtic le 6 [ EB /QL ] . h ttp: /www. iea. o rg / abou t / doc s / ap endx4. p df, 2008 - 08 - 16 /2008 - 10 - 18.
[责任编辑 :吕 艳 ] ?128?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