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汉代鼓吹乐考索
汉代鼓吹乐考索
摘要:鼓吹乐历代被认为是最“接地气”的民间音乐形式,其发展自汉代伊始就逐渐地发展成为民间鼓吹乐和宫廷鼓吹乐两种形式。鼓吹乐的发端于汉代,这是因为先汉本土音乐发展的奠基、外族音乐的影响、民间音乐发展的推动、乐府的推动等多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民间鼓吹和宫廷鼓吹在使用场合、乐器配置、用乐作用等都各有不同且各有特点,它们共同推动了历代鼓吹乐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汉代鼓吹乐;兴起缘由;民间鼓吹乐;宫廷鼓吹乐
鼓吹乐自汉代发端就与统治阶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并在历代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衍化成宫廷鼓吹和民间鼓吹两种使用场合、乐器配置、用乐作用不同的鼓吹乐。宫廷鼓吹乐在发
[1]展的过程中,被历代统治阶级用作军乐、宴乐,还将其用于各种仪式之中。民间鼓吹在其
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民俗不断融合,甚至成为民俗活动的一部分。历经千百年的衍变,鼓吹乐以其独特的魅力依旧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我们依然可以在田野村巷、吉庆庙会、游行祭拜等场所、场合听到它时而震天动地时而委婉旖旎,时而悲怆流涕时而轻巧隽永的音响。鼓吹乐自汉代伊始,经过历代的发展,与现代的民间吹打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汉代鼓吹乐兴起的缘由、汉代宫廷的鼓吹乐和汉代民间的鼓吹乐三个方面,在现有研究成果以及分析研究近年来发掘的文物、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汉代鼓吹乐做进一步的宏观考证。
一、汉代鼓吹乐兴起的缘由
(一)外族音乐的影响
汉代鼓吹乐所用乐器,按照乐器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吹奏乐器有排箫、横笛、笳、角、竽等;打击乐器有鼓、钲、饶等。而鼓吹的笳和横吹的角,都是少数民族传入乐器。《汉书·序传》记载:“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烦牧马牛羊千群。??当孝惠
[2]高后时,以财雄边,出人戈猎,族旗鼓吹??。”所谓“汉班壹雄朔野”,“鸣茄以和箫声”
即是。据《汉书·地理》记载,楼烦乃雁门郡,即现今的山西北部。也就是说秦末有一人班
[2]壹,为避兵乱到北方接近少数民族的地区(楼烦)安居下来。汉初他在少数民族和汉族地区
往来游牧,在其游牧队伍中开始用鼓吹音乐,即“鸣茄以和箫声”。楼烦靠近鲜卑、匈奴、土谷浑等少数民族地区,这些民族英勇彪悍,他们常常骑在马上吹奏笳、角之类的乐器,以铙、鼓、排箫等伴奏歌唱,称为“铙歌”。[3]据史籍记载,笳乃是一种用芦苇制作,且没有按孔的吹奏乐器。北狄人喜用其表达自己游牧生活带来的忧郁感情。《太平御览》引杜赞《茄赋序》:“昔伯阳避乱入戎,戎越之思有怀土风,遂建斯乐,美其出于戎貉之俗,有大韶夏之音”。由此可见,该乐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角同样出自西北游牧部落,原名“拔逻回”。虽然茄和角这两种乐器构造简单,但因其丰富的表现力使其成为鼓吹乐形成时的重要乐器。班壹则将笳、角等少数民族乐器带入到中原地区,一定程度促进了民族间的音乐交流。甚至
[4] 有人认为“历代相传的鼓吹乐,自始是出自北狄乐”。
汉武帝时遣张骞出使西域,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到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时间方回。此行带来了西域的音乐和乐器,为汉代鼓吹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晋崔豹《古今注》云:“张骞入西域,??惟得《摩诃兜勒》一
[5]曲。”《晋书·乐志》:“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角更造新声二十八解,
[6]乘舆以为武乐。”汉代鼓吹乐的发展也反映出各民族之间音乐文化的交融和结合。
(二)汉代民间音乐发展的促进
汉代鼓吹乐的主要用途之一便是在军队之中用作军乐,以鼓舞士气。军乐有词,可演唱。但从其歌词内容可见,它们大都源于当时的民歌。《上之回》:“月之臣,匈奴服。令从百官
急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表达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热血豪情。但
[7]是从大多数鼓吹曲辞的内容可以看出,有时与鼓舞士气的军乐的目的是不能完全对称的。
如《有所思》一曲,描写的是一好心的女子对一个变心男人宣布爱情决裂的事情,为一首爱情主题的民歌。“所有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飓,东方须臾高知之。”《上邪》也是一首爱情歌曲。“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些反应爱情的民歌大胆、坦率,毫无遮掩的与封建礼教相违背。更甚者,还有反对战争思想内容的民歌。由此可见,这些军歌绝非统治阶级有意之选择,而是人民反映社会现实之创作。此外还有描写边塞故事的《出塞》、《入塞》;表现离别伤感之情的《洛阳道》、《关山月》等等。
汉代出现了戏剧的雏形——百戏。百戏是汉代各种民间杂耍技艺的总称,包括杂技、武术、魔术、幻术、歌舞、杂乐、杂戏等多种民间艺术。[8]从现存各地的汉画像石可以看到汉代百戏生动的表演场景。而鼓吹乐有时也会为百戏进行伴奏表演。萧鼓是用排箫与鼓合奏而
[9]得名的一种形式,一般用于游船、仪式中,有时还可伴奏百戏。汉初,统治阶级实行无为
而治、休养生息的放松政策,思想意识形态上束缚较少,使音乐得以有一定自由的发展。所以一定时期当统治阶级需要利用民歌之时,就毫无筛选的全部吸收。然而,该情形仅是暂时的。后朝历代统治者在吸收民歌方面已不再沿用旧词,代之以歌功颂德的新词。所以,民间音乐的发展为鼓吹乐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乐府的推动
汉高祖刘邦喜爱家乡沛的民歌,自己也时常创作楚歌。《汉书·礼乐志》记载:“高祖既定天下,过沛,与故人父老相乐醉酒欢哀,作风起之诗,令沛中僮儿百二十八人习而歌之。
[10]至孝惠时,以沛宫为原庙,皆令歌儿习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八人为员。”酒酣之时,作
[10]《大风歌》。另外《汉书·礼乐志》载:“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汉武帝对
民歌也具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公元前112年正式扩建中国历史上继周代宫廷“大司乐”之后的另一个官方音乐机构——“乐府”,而其目的之一就是搜集各地街陌谣讴。《汉书·礼乐志》曰:“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
[10]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记载中所讲的“赵、代、秦、
楚之讴”,赵代在北方,秦在西方,楚在南方。这里仅是将四个地区作为代表,实际上搜集地方乐歌远远要超出这个范围。史料记载,汉乐府收集俗乐之区域大致北起匈奴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南至长江以南;西起西域各地,东达黄河之滨,所包括的地区十分广
[11]阔。乐府旨在满足宫廷需要,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创作和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其规模庞大。汉乐府创作和排练的音乐节目主要使用于宫廷宴会、
[12]祭祀、礼仪以及内室娱乐和军旅演习等场合。乐府由李延年领导,此人善编曲,音乐才华
出众。乐府中有“鼓员”、“吹鼓员”、“骑吹鼓员”、“江南鼓员”、“沛吹鼓员”、“淮南鼓员”等,专门演奏鼓吹乐,《艺文志》收录的《高祖歌诗》、《出行巡守及游歌诗》、《汉兴以来兵所诛灭歌诗》等,均属此类音乐。《汉书·艺文志》记载了西汉时期全国范围采集的138首
[13] 民歌。一般认为现存汉代乐府歌曲大都是东汉乐府机构所采集的。
二、汉代宫廷的鼓吹乐
汉代的鼓吹乐兴盛,一方面在于统治者自己的宴庆享乐,扩大统治阶级出行及礼仪声势,另一方面在于为自己歌功颂德。按照鼓吹乐在宫廷中用途的不同,鼓吹乐又分为鼓吹、骑吹、横吹、铙歌四类,分别用于军乐、宴乐、仪式音乐、给赐等。
(一)军乐
汉代的鼓吹乐被广泛地用作军乐,最为代表性的是短萧铙歌,因其主奏乐器为短萧和铙
[5]而得名。崔豹于《古今注》说:“短箫铙歌,军乐也。皇帝使歧伯所作也。”晋代孙毓《东
宫鼓吹仪》说:“鼓吹者,盖古之军声,振旅鲜捷之乐也。”所以鼓吹乐在军中作为振奋士气、祝捷庆功之用。另外,蔡邕在《礼乐志》中说:“汉乐四品,??四曰短箫铙歌,军乐也。”所以,鼓吹乐用作军乐在汉代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据《鼓吹格·鼓吹原始》记载:“《朱鹭》等二十二曲,列于鼓吹、谓之铙歌。军礼凯乐用之。”除此之外,横吹曲也被广泛用于军乐。《古今乐录》记载:“横吹,胡乐也。张骞入西城,传其法于长安,唯得《摩诃兜勒》一曲,
[14]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万人将军得之。”在李延
年将其改编为28曲后便将其用作军乐,在马上演奏,将其称之为“横吹”。从此,汉政府军中就有了一种军乐用的鼓吹曲。薛克翘在《佛教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讲到:“据日本学者考证,‘摩诃兜勒’是个梵文词,mahaturya。词根maha 是‘大’的意思,turya 是一种喇叭形乐器,合起来就是‘大喇叭’的意思。那么,《摩诃兜勒》曲便是一种以大喇叭为主旋律
[15]乐器的军乐。”文献记载,汉代有《朱鹭》等十八首短箫挠歌①和《黄鹊》等横吹曲②。从
歌辞内容和曲名来看,有歌颂帝皇丰功伟业的(如《上之回》),有描绘当时人民生活感情的(如《战城南》、《有所思》)等等,它们主要是用于军队的凯歌和娱乐。
鼓吹与横吹是鼓吹乐发展到一定阶段因使用乐器、场合不同而逐渐划分出来的,但其划分的时间相对整个鼓吹乐发展历程来说是短暂的。因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各个乐器间的相互配合以及乐器的使用场合都会灵活变化。所以后来这种划分就愈发不恰当,而早期运用“鼓吹”的名称则被保留下来。
(二)宴乐
鼓吹乐除用作军乐鼓舞士气、壮大声势外,还用作宫廷宴飨时的伴乐,以满足统治者享乐。《后汉书·礼仪志》载:“汉乐四品,??三曰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诗所谓‘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者也”。[16]崔豹《古今注》记载:“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也。”所以汉代鼓吹乐用于天子宴飨群臣当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为后世历代所沿用。此外,宫廷宴飨所用鼓吹乐的规模也是相当宏大的。《唐六典》载:“后汉少府属官有垂华令,典黄门鼓吹百三十五人”。这样大规模的鼓吹乐表演,也从侧面反映出汉代国力的强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是在宫廷还是在官员府邸,甚至是豪门富户,将鼓吹乐用于宴飨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汉书》载成帝永始四年诏书:“方今世俗,奢攒罔极,靡有厌足,公卿列侯,亲属近臣。??设钟鼓备女乐,吏民慕效,寝以成俗。”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现的汉画像石也有对黄门鼓吹的直观记载,如山东沂南汉墓有一幅描写汉代生活的石刻,其中有宴乐时鼓吹乐队的场面等,这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三)仪式音乐
西周以来,音乐就与统治阶级的封建礼仪制度结合在一起,并同礼一道,具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战国至秦末社会动乱,西周的礼乐制度礼崩乐坏。《汉书·礼乐志》记载:“但能记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高祖命叔孙通制礼乐,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周代的礼乐已不可能完全地恢复。《续汉书·礼仪志》刘昭补注曰:“皇后初即位章德殿,太尉使技节奏玺绥,天子列临轩,百官陪位。??皇后伏,起拜,称臣妾。讫黄门鼓吹三通,鸣鼓毕,群臣依次
[16]出,后即位,大赦天下。”魏晋间文学家陆机在《鼓吹赋》中对鼓吹中的仪式表演做了生动
的描述:稀音踯躅于唇吻,若将舒而复回。鼓砰砰以轻投,萧嘈嘈而微呤。咏《悲翁》之流
① 《宋书·乐志》记载汉鼓吹饶歌十八曲: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翁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难子、圣人出、上邪、临高台、远如期,石留。 ② 崔豹《古今注》:“李延年因胡曲,更进新声二十八解??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具存。见世用者黄鹊、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黄覃子、赤子阳、望行人十曲飞。”
思,怨《高台》之难临。顾穹谷以含哀,仰归云而落音。节丕气以舒卷,响随风而浮沉。马顿迹而增鸣,士嚬嚬而霑襟。??《西京杂记》载:“汉大驾祠甘泉、汾阴,备千乘万骑,有黄门前、后部鼓吹。”[17]可见鼓吹乐用于仪式音乐,其场面是很宏大的,以此来彰显皇室的威严。另外,晋孙毓《东宫鼓吹仪》云:“礼乐之歌义有所指,给鼓吹以备典章,出入阵作。??
[18]闻其音而德和,省诗而志正,威仪足以化民俗,制度足以和神人。”由此可见,汉代皇家宫廷
将鼓吹乐用于各种仪式中,在增加皇室威严的同时,也能增加仪式的严肃性和庄重性。四川成都出土的汉墓画像砖就有对汉代行驾仪式的鼓吹乐队的直观记载。《北堂书钞》亦曰:“汉
[19]武帝时,南百越始置交趾,??以州边远,出越不宾,宜加威重,七郡皆假以鼓吹。”所以,
汉代鼓吹乐作为仪式音乐使用,非常普遍。
(四)给赐
鼓吹乐还广泛用于给赐,以恩惠有功之臣。崔豹《古今注》记载:“汉乐有黄门鼓吹,??
[5]以衣赐有功诸侯”,“短箫饶歌,鼓吹之一章尔。??亦以赐有功诸候。”《乐府诗集》卷
二十一载:“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有萧、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然而对于给赐对象,是有严格规定的,军中必须“万人将军方可备之,朝官三品以上始给鼓吹。”《续汉书·百官志》曰:“大将军官属有赐官骑三十人及鼓吹”,“鼓吹二十七人,
[20]非常员。”《后汉书·百官制》载:“凡将军赐官骑三十人及鼓吹。”另外,《后汉书·东夷
[21]传》亦载:“武帝灭朝鲜,以高句骊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从中可以管窥,汉代
鼓吹乐用于给赐的对象也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以恩惠和拉拢他们。鼓吹乐在汉代用于给赐是统治阶级对于有功之臣的奖赏,源于周代的礼乐制度。
三、汉代民间的鼓吹乐
汉代的鼓吹乐不仅运用于宫廷,还广泛存在于民间。上文所述秦末汉初班壹“出入游猎,旌旗鼓吹”是民间鼓吹的最早记载,也被认为是民间鼓吹乐的开端,它以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所以鼓吹乐是先存在于民间,后被宫廷所吸收。与宫廷鼓吹乐不同,汉代民间的鼓吹与民俗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丧葬、乡会、庙会、祈雨、寿诞等。它或伴以舞蹈,或伴以歌唱。在后来民间鼓吹乐的发展中,排箫和笳逐渐被其他乐器所替代,增加了汉族的方便
[22]于在行进中使用的敲击乐器;以及将民歌联唱部分改为民间或是曲牌的联奏等等。这样的
发展是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并满足民间鼓吹使用环境的灵活性前提下产生的。《晋书·礼志》
[23]记载:“汉,魏故事:将葬、设吉凶卤薄,皆有鼓吹。”《史记·周勃世家》记载:“勃以织
[24]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这是较早的关于丧葬用乐的史料记载,也说明汉代丧葬
等民俗使用鼓吹乐应该相当普遍。民间鼓吹乐在不断地表演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关于汉代民间鼓吹乐的史料记载相对较少,但是从全国各地陆续出土的汉画像石却能直观的展现当时民间鼓吹的场景。徐州、南阳等地是汉画像石出土较集中的地区,有很多展现汉代民间鼓吹与民俗结合的汉画像石出土,如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图就是对汉代民间鼓吹乐的形象记载。
民间鼓吹对于乐器配置、使用场合、乐器件数的要求较之宫廷鼓吹要求不高,具有机动灵活性。各地汉画像石中的民间鼓吹乐,其主要乐器有吹奏乐器排箫、笙、竽、笳、角和打击乐器鼓、铙等,同宫廷鼓吹类似。虽然乐器配置简单,但其音乐风格鲜明,表现力丰富。
[33]南朝何承天《铙歌诗序》亦云:“其声音抑扬,精妙瑰玮,亦不易言也。”所以鼓吹乐在民
间深受人们喜爱。
结语
任何一种音乐文化现象的存在,都缘于它在社会历史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且该角色担负着某种特殊的社会功能,起到调节人与自然、社会、宗教乃至人的某种关系。鼓吹乐就是
这么一个典型的、历史悠久的传统乐种,它依靠着仪礼维持生命,并通过仪礼发挥着作用和功能,并在此过程中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汉代宫廷鼓吹与民间鼓吹并非隔绝开来的,恰恰相反,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短萧铙歌、横吹曲等很多曲目都来源于民间歌曲,如上文所讲《有所思》一曲,原是一首情歌,生动地倾诉了一位妇女对负心人的怨恨,后被作为军乐吸收。又如《战城南》表达了人民痛恨战争、期盼太平盛世的迫切愿望,也被毫无筛选的用作军乐。再如横吹曲《陇头》,最初亦为民歌。《北堂书钞》载:“陇西关其坂九回,上有洒水四注下,俗歌曰陇头,流入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一些民歌联唱部分逐渐被改编为民歌以及曲牌联奏等。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汉代宫廷鼓吹与民间鼓吹相互吸收、相互供养,共同发展。此外,汉代的饶歌与横吹,并没有完全为宫廷所有,这才可能在军营普通士卒中流行。这样一来,也必然会流向民间,使其音乐风格与曲调内容更为自然而朴素,这是非常可贵的。宫廷中的鼓吹乐手在年老退休或者朝代更替的情况下当然也有可能走向民间从事民间的鼓吹乐表演活动,将宫廷鼓吹乐的曲目带到民间使用。正如李石根先生1957年在陕北考察发现一位叫马亮的民间艺人,他的祖先就曾从甘肃固原军营里,带回了许多鼓吹曲。所以这种可能是完全存在的,这也是民间鼓吹乐与宫廷鼓吹乐相联系的一种渠道。
总之,外族音乐的影响、汉代民间音乐的发展以及汉代乐府的扩建都为汉代鼓吹乐的兴起奠定了基础。鼓吹乐作为汉代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广泛地功能性迅速得到皇宫贵族、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宫廷被广泛用于军乐、宴乐、仪仗音乐、给赐等,在民间则与民俗相融合。鼓吹乐的形成与发展,既有中原人民的贡献,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和西域人民智慧的结晶。所以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反映了各民族融合的大趋势。鼓吹乐发端于汉代,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不断发展,广博众彩,直至形成现代的民间吹打乐。她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延流千百年,是中华艺术宝库的瑰宝。
[1]
[2] 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372. [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4197、1621.
[3] 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47.
[4] 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M].上海:上海万叶书店出版社,1953.102.
[5] [晋崔豹.古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05.
[6] [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715—716.
[7]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111.
[8] 陈应时,陈聆群.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3.
[9] 祁文源.中国音乐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40.
[10] [东汉]班固撰.汉书·礼乐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3:484.
[11] 张承宗,孙立.中国古代音乐[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9.
[12] 伍国栋.中国古代音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2.
[13] 张培恒、洛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224.
[14] 刘建等著.汉画像舞蹈图像的表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7.
[15] 薛克翘.佛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199.
[16] [梁]刘昭.后汉书·礼仪志中[M].北京:中华书局,1965:3131-3132.
[17] 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88.
[18] 郑祖襄.汉代鼓吹乐的起源和类型[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04).
[19] 冯建志.从汉画像看鼓吹乐的形态特征及功用[J].西安:交响,2002,(03).
[20] 张芳梅,谷亚成.汉代军乐[J].中华传统文化与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
[21] [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824.
[22] 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131.
[23] 孙敏,王丽芬.洛阳古代音乐文化史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82.
[24] [西汉]司马迁.史记[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170.
李跞(1989—) ,男,安徽芜湖人,中央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乐器表演。联系方式:李跞1860016456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鲍家街43号中央音乐学院筒一北楼222室
范文二:鼓吹乐文化
鼓吹乐文化探究
摘要 鼓吹乐是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乐种之一,在河南省新蔡县尤为繁盛,在婚丧喜庆等各种场合都离不开鼓吹乐。但至今,新蔡县的鼓吹乐从未得到关注和研究,笔者认为吹鼓乐作为民间乐种很有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将从其乐队概况、区域文化特色以及传承、发展的原因等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鼓吹乐 概况 流传不衰 文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j648.7 文献标识码:a
鼓吹乐是中国人民群众最熟悉不过的器乐演奏形式之一,是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音乐,在中国的音乐史中是一个重要的乐种。在吹奏乐器中,唢呐是主奏乐器,起着主导作用。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的东部有一个小乡镇,它是因鼓吹乐而著名的小乡镇,鼓吹乐在这里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最受人们喜爱、欢迎的乐种,也是最受重视、影响最为广泛的民间器乐。无论是县、镇还是乡村,到处都有鼓吹乐班社。无论是婚丧喜庆还是其它节庆场合,总少不了鼓吹乐。在新蔡县演奏能手众多,高手辈出,虽不是学习鼓吹乐的专业人员,但各自都有拿手的吹奏技巧和乐曲,并且演奏曲目丰富多彩,歌曲繁多。
一 新蔡县鼓吹乐概况
新蔡县鼓吹乐主要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吹管乐器有唢呐、笛子(主要是梆笛)、笙;打击乐器有梆子、小镲、小堂鼓、锣等。 唢呐,是鼓吹乐中主要的乐器,民间俗称“喇叭”或“响器”,也
叫“大闷笛。”这里使用的唢呐多为两种,一种是大唢呐,另一种则是小唢呐。大唢呐声音低沉,给人以悲凉的感觉,多在白事中使用,使用调式一般是a调;而小唢呐声音高亢响亮,声音听起来比较喜庆,所以多在喜事中使用,常用调式为d调、g调和be调。 笛子,经常以唢呐的伴奏形式出现,但有时也作为主奏乐器,由笙伴奏来演奏一些比较细腻的柳子戏曲牌。在鼓吹乐队中用的笛子,主要是梆笛。
笙,是唢呐的主要伴奏乐器,这里经常使用的笙就是三排十四管的方笙,排列顺序依次为:第一排五根管,第二排四根管,第三排五根管。
打击乐器,除了小镲、锣、梆子这些常用于各种形式的演奏中外,其它乐器多用于较大场面的活动中,如小鼓、堂鼓、大锣、小锣等。打击乐器的作用是掌握节奏,制造气氛,增加色彩。
二 曲目风格、区域文化特色探究
根据新蔡县目前实际运用的曲目及历史现存的音像和乐谱材料分析,其曲目数量较为丰富,按其年代属性来看,大致可分为传统与当代两个曲目系统。传统曲目系统包括器乐、民歌、戏曲的作品;当代曲目系统则主要包含建国以来各种流行歌曲改编曲及专业创编的唢呐曲。
通过曲目分类不难发现,就曲目来源而言,传统曲目都是以器乐曲和民歌为主,其次是唱腔(主要有豫剧、京剧、越调、曲剧、黄梅戏、二夹弦等)。而当代曲目则多数来自于比较流行的影视歌曲
及其他创作歌曲等,其次是专业创编的作品。从数量上而言,传统器乐曲多于民歌、戏曲和曲艺唱腔,而当代曲目中的流行歌曲多于专业创编唢呐曲。这充分体现了其音乐的传统性、继承性和广泛性。 他们所用曲目的风格丰富多样,总体而言都是以豫南音乐的风格为主。既有热耳酸心、催人泪下的怀念倾诉性曲调,也有质朴明快、活泼跳荡的歌颂抒情性旋律;既有粗犷豪放、振奋人心的劲曲,又有妩媚动听、诗情画意般的柔曲,但总的主导风格是具有北音特点的“阳刚型”。“阳刚型”风格往往是通过大音量、快速度等来体现。 旋律风格之所以是以豫南音乐风格为主,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应用场合的需要。大部分场合之所以邀请鼓吹乐班参与,其目的就是为了制造声势,从而使影响扩大,营造出盛大而隆重的氛围。鼓吹乐班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则要吹奏一些刚劲挺拔、粗犷豪放的旋律。其次,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区域和当地人群的性格特征所决定的,新蔡县的人们具有河南人民淳朴、善良、爽朗的个性。新蔡县地处河南与安徽交界之地,那的人都具有典型的北方人特征:敦厚直爽、热情泼辣、干劲豪强,即便是女人在遇到特别悲痛之事而伤心痛哭时,那也是放声大哭,绝不像南方女子那样低声抽泣。因此,这个区域的人们其性格特征导致了这里的鼓吹乐班在选择曲目时,多选用慷慨激越、热烈火爆的旋律,从而使唢呐班在曲目的选择与运用上也多侧重于“阳刚型”风格。
当然,他们的主导风格是“阳刚型”,但他们也并不否认和排斥具有柔婉或刚柔相济特征的曲目,如《怀乡曲》、《一枝花》等,都不
是他们的主导风格。
三 关于鼓吹乐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考
新蔡县乃至全国各地的鼓吹乐为什么能够流传至今而不衰亡?为什么在流行乐盛行的今天依然受到广泛人民群众的深深喜爱?这颇值得深思。
1 民俗活动的频繁丰富了鼓吹音乐的内容
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至今仍保留着深厚的礼仪习气,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赶庙会、祭祖先,都会讲究“礼、仁、义、孝”。鼓吹乐作为一种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音乐,当然会和这些紧密联系起来,每逢婚丧喜庆,总少不了鼓吹乐。在婚丧喜庆以及庙会祭祀等民间礼仪生活中,鼓吹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鼓吹乐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并延续下去的,它在民间风俗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新蔡县地处河南与安徽交界处,这里的民俗活动频繁,民风淳朴,传统习俗仍有保留。如果把传统习俗活动都联接起来,大概一年四季都不会间断。就一个人来说,出生、剃毛头、升学、婚嫁、生子、过大寿、丧葬等都离不开鼓吹乐。只要是新春开市、新业开张、建宅、乔迁等,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喜庆活动,而这些活动也都离不开鼓吹乐。
民间红白喜事几乎天天都会有,所以鼓吹乐班经常性的忙碌着。特别是在一年当中的后半年,正是婚嫁的旺季,鼓吹乐班往往一天要顾两个事,早晨为某家送埋,上午又为某家娶亲,两头的事都不
能误。所以,人们请“响器”(俗叫“写响器”)都必须提前约定,为了牢靠,还要预先付给“吹手”定钱。时至今日,人们都会把“鼓吹手”视为“上宾”,不但要安排他们吃喝住宿,还要不时地对其敬烟献茶,等到活动结束之后,在付给报酬的同时,还要赠以烟、酒,以表感谢之意。这些慢慢的都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乡俗礼仪。 在频繁的民俗活动中,民间音乐得到了广泛传播,对丰富和拓展鼓吹乐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使原来比较单调的鼓吹音乐在内容上得到了质与量的升华,并逐步形成了整个迎亲嫁娶和丧葬活动都由唢呐音乐支配进行的习惯。每一道婚丧程序都有一至数首鼓吹曲牌,鼓吹音乐成了不说话的“司仪”(指挥),婚丧程序和鼓吹音乐溶为一体互为依存。广大群众通过鼓吹乐来交流思想感情,渲染喜庆气氛,烘托悲哀情绪。由此形成了被群众习惯使用的婚礼习俗和丧葬习俗。时至今日,吹鼓乐也没有任何的消亡迹象,它随着习俗一直沿袭下来。
2 民间艺人对鼓吹音乐的教奏起到了传承和延伸的作用
一般来说,鼓吹乐没有曲谱传承,所以很多曲牌已经失传,很多时候的爱好者和艺人又都不识谱,因此,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鼓吹乐全凭民间艺人一代接一代地口传心授而得端茶倒酒以流传至今。其中主要的流传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鼓吹乐世家代代相传,孩子从小就受父辈们的鼓吹乐熏陶,到了懂事的时候,就跟随大人们到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听奏,久而久之便熟悉了各种唢呐曲牌的使用场合,等到对各种曲牌音乐都比较熟悉之后,再由大人们手把
手地传授唢呐曲,这种相传的方式,一般都免除了拜师仪式,学会后也不用财物谢师;第二种则是徒弟拜师相传,有的民间艺人身怀绝技,对吹唢呐的技术相当之高,备受唢呐爱好者和邻里乡亲的喜爱,于是,喜爱或想学鼓吹乐的年轻人就会去拜那些艺人为师,学习吹唢呐。据说,很早以前学习吹奏的时候都要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一般是徒弟跪拜师父,并给师父端茶倒酒。在教吹奏的过程中,徒弟酬谢师父的财物一般来说都没有具体的规定,都是根据徒弟的家境情况对师父有所表示就可以了。在刚开始学习吹唢呐的时候,师傅都会先让徒弟能把唢呐吹响,然后再一句一句地教唱调子,等到调子唱会后,师父再手把手地教唢呐吹奏,就这样一调一调地教唱,一调一调地教吹,直到学会为止。
3 人民群众对鼓吹乐的喜爱形成了繁衍和生息的土壤
在种类繁多的民间乐器中,唢呐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乐器,在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艺术性和社会性。它是不会说话的“司仪”,在民俗性婚丧活动中主要起着主事、指挥的作用。唢呐吹什么,人们就相应地做什么,婚丧程序从始至终都是在唢呐音乐声的指挥中进行。它就像一条通向人们内心深处的渠道,呼唤着人们的心灵,连结着人们的感情。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年人和青年人对它语义性的理解已经不如老年人了,但是现在人们又赋予了它新的形象、新的思维内容,使它能够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符合广大群众的感情、心理与需求。因此,到今天有些地
方的婚丧嫁娶或喜庆节日等也都能听到悠扬嘹亮的唢呐声,人们听到唢呐音乐,便会知道正在进行或者正在发生事情。所以,人们每逢婚丧事,都会邀请鼓吹乐班前去吹奏。音乐吹奏起来,四邻八舍就都知道了,不仅增添了热闹气氛,还使婚丧事办的更加气派。从古到今,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把唢呐看作是吉祥的象征,并且把办婚丧事吹奏唢呐当作是在传承、交接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4 鼓吹乐队的半职业性是鼓吹乐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
如今,鼓吹乐的乐队大都是半职业的性质,人们办婚丧事或各种大型活动都会邀请他们去吹奏,最后必定付给他们报酬。在以前经济不发达的时候,吹一场少则一、二十元,多则三、四十元,有的唢呐艺人一年最多可以吹六、七十场,收入达千余元。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和生活逐渐好转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鼓吹乐班的收费也在不断的提高,有的时候接一场活动收入就能达到上千元,因此吹奏唢呐比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还要可观。有的唢呐艺人已经把此项收入作为生活经济的主要来源。由于吹奏唢呐能产生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从古至今,都会有半职业性的唢呐艺人在民间广泛的、大量的涌现出来,他们对唢呐音乐的生存、流传起着积极的作用。
由于邀请鼓吹乐班的人们络绎不绝,所以艺人们还需要记好各家的吹奏日程,以免产生冲突。人民的生活越富裕,经济越发达,唢呐声就吹的越嘹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吹奏唢呐能够获取丰厚的报酬,也促进了广大唢呐音乐爱好者学习吹奏的积极性。群众手里
有钱必然会请鼓吹乐班来吹奏,因此两者互相刺激,互为因果,奠定了鼓吹乐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
四 结语
鼓吹乐作为豫南民间艺术中的珍贵遗产,200年来始终根植于民间的沃土之中,历经风雨沧桑。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改变,但是广大人们对鼓吹乐的喜爱与需求却始终没有改变,鼓吹乐在人民群众中,仍然焕发着它特有的青春、活力,这个音乐与文化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更多人来关注、了解、研究豫南的鼓吹乐,让其在众多乐种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使这朵艺苑奇葩更加繁荣和葱郁。笔者深信,只要鼓吹乐班在保留传统本色的基础上不断做出应有的调整,以积极的姿态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和审美变化,它将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前景。
注:本文系河南师范大学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2011年科研项目的结项论文,项目编号:2011-fx-07。
参考文献:
[1] 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
[2]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3] 乔建中、薛艺兵:《民间鼓吹乐研究》,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
[4] 郝玉岐:《河南唢呐与山东唢呐》,《演艺设备与科技》,2005年第6期。
[5] 杨红:《民族音乐学田野中的音乐形态研究》,《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张伟,男,1972—,河南淮滨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工作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孙小文,女,1986—,山东聊城人,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范文三:乐户与鼓吹乐
文章编号:#$%&’%!&()$##*+#%’##!"’*,
乐户与鼓吹乐
项阳
内容提要鼓吹乐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影响深远的大的音乐种类。自乐籍制度建立之后,在各个
朝代无论是宫廷、地方官府、军旅之中演奏鼓吹乐的均是在籍的乐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乐籍制度与鼓吹乐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现今传统音乐中的许多“乐种”均可视为鼓吹乐在演化过程中的变异形态。
关键词作者简介
乐籍制度
乐户
鼓吹乐
乐种
项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1%(年生,
鼓吹乐,文献中的一种说法是源自汉代、源于山西的一种音乐形式。在汉代,作为器乐的发展,首先应该提到的是“鼓吹乐”的兴“起。据载,鼓吹乐”在秦末汉初产生在山西娄烦)今太原市娄烦县+。是避居娄烦,以牧起家的班壹,出入游猎,以财雄边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鼓吹乐”是以打击乐与管乐为主的一种合奏形式。这一乐种在汉代娄烦兴起以后,各个时代中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着。目前,在山西和全国各地所流传的“鼓吹乐”或“吹打乐”都和汉代“鼓吹乐”有着渊源关系。因此,山西是“鼓吹乐”的故乡,是“鼓吹乐”的发祥地!。
《《讽敌。其曲有《灵夔竞》、雕鹗争》、石坠
《崖》、壮士怒》之名,周官所谓“师有功则凯歌”者也。汉有《朱鹭》等十八曲,短箫铙歌序战伐之事,黄门鼓吹为宴享所用,又有骑吹二曲。说者谓列于殿庭者为鼓吹,从行者为骑吹。魏、晋而下,莫不沿尚,始有鼓吹之名。江左太常有鼓吹之乐,梁用十二曲,陈二十四曲,后周亦十五曲。唐制,大驾、法驾、小驾及一品而下皆有焉。
宋初因之,车驾前后部用金钲、节鼓、扛)./0.+鼓、大鼓、小鼓、铙鼓、羽葆鼓、中鸣、大横吹、小横吹、筚篥、桃皮筚篥、箫、笳、笛,歌导引一曲。又皇太子及一品至三品,皆有本品鼓吹。凡大驾用一千五百三十人为五引,司徒六十四人,开封牧、太常卿、御史大夫、兵部尚书各二十三人。法驾三分减一,用七百六十一人为二引,开封牧、御史大夫各一十六人。小驾用八百一十六人。太常鼓吹署乐工数少,每大礼皆取之于诸军。一品已下丧
一、鼓吹乐与乐籍制度的关系
鼓吹乐与乐籍中人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宋史?乐志》说得明白:呢-《
鼓吹者,军乐也。昔黄帝涿鹿有功,命岐伯作凯歌,以建威武、扬德风、厉士—!"—
文艺研究!""#年第$期
葬则给之,亦取于诸军。又大礼,车驾宿齐所止,夜设警场,用一千二百七十五人。奏严用金钲、大角、大鼓,乐用大小横吹、筚篥、箫、笳、笛,角手取于近畿诸州,乐工亦取于军中,或追府县乐工备数。
《歌《六州》、十二时》,每更三奏之。大中祥符六年,以其烦扰,诏罢追集,悉以禁兵充,常隶太常阅集。七年,亲享太庙,登歌始作,闻庙外奏严,遂诏:行礼之次,权罢严警,礼毕,仍复故。凡祀前一日,上御青城门观奏严。若车驾巡幸,则夜奏于行宫前,人数减于大礼,凡用八百八十人。真宗崇奉圣祖,亦设仪卫,别作导引曲,今附之。《两朝志》云:“大驾千七百九十三人,法驾千三百五人,小驾千三十四人,人数多于前。銮驾九百二十五人。迎奉祖宗御容或神主
!更制。
贱民为主体的专业乐籍制度,进入乐籍者由于分属不同的机构而在称谓上有所差异,分别以乐户、营户等称之。在唐代,作为鼓吹乐,在宫中由太常寺属下的鼓吹署所辖,地方官府中则归在府县教坊之中,在军旅中则由乐营人士负责,但不管是在宫中、地方官府还是军旅,鼓吹乐人都是在籍者。乐人们的分工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专门从事宫廷中祀典,以礼乐为主;另一类人则从事宫廷、地方官府、军旅中的仪仗、庆典、道路、军阵,以及教坊中的筵宴等。唐代宫中的鼓吹乐,归属太常寺治下的鼓吹署,而大员们、尤其是地方官府,在宴乐享乐的同时,也要参拜文庙,也要搞祭祀活动,乐人们兼掌雅俗,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乐人体系,这便是乐籍制度下的乐人。这也就是在地方官府和军旅之中的乐户、营户
们的职业需要了。《大唐六典》中记载了宫廷中鼓吹乐的使用情况。
凡大驾卤簿一千八百三十八人……小驾卤簿一千五百人……东宫卤簿六百二十四人。
如此众多的乐工是由各州县的乐户们每年数番到太常轮值。唐代太常寺的乐工达到数万户,史称“皆番上”。岸边先生认为“属于地方军营从事鼓吹者,即‘乐营’人数,似亦相当多数,此系属于地方军营者,似无法认为其属于
"。这无疑是正确的。鼓吹署耳”
岸边先生“鼓吹署之乐工,为太常寺乐工之一部。鼓吹之用于军营故,就当时全般音乐文化着想,其势力甚小,而并非音乐之主流也。故唐代音乐系由太乐署所属乐工所推动者,因此一般人所称之乐工多系指太乐署之#。乐工而言”这种说法显然有可商榷之处。
太乐署作为专事礼乐的机构,很难说完全代表唐代音乐之主流。唐代音乐的主流其实是在开放政策的大文化背景下的整体形
—%$—
庙,用小銮驾三百二
十五人,上宗庙谥册二百人,其曲即随时
就此说来,鼓吹乐的源头要早得多,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有一点,鼓吹乐源自军旅,是军乐。其最初的用
途主要是“以建威武、扬德风、厉士讽敌”,进而其用途扩展,即用于军中的同时,亦成为朝廷及各级地方官府仪仗、卤簿、祭祀、典礼和筵宴的必需品。各级官员按制均享有鼓吹乐人,这便是除御用之外,皇太子以及一品至三品官员均有自己管辖或称专用的鼓吹乐人、即“本品鼓吹”,而且规定了具体的享用人数。司徒、开封牧、太常卿、御史大夫、兵部尚书等等都有专列。当朝廷大驾,鼓吹乐工人数不足时,则从近畿诸州、军中、府县乐工备数。这里所透露出的信息既说明皇帝大驾的铺排又透露出诸州府县、军中鼓吹乐存在的事实。
史籍载,中国自北魏时期建立了以罪民、
乐户与鼓吹乐
态,即太常寺所辖的雅乐#礼乐$、军乐、以及由教坊所辖的筵宴俗乐的统一体。鼓吹署之音乐,虽然是军乐,却被广泛用于大驾卤簿、小驾卤簿、东宫卤簿;军中乐营所演奏的音乐,虽然以鼓吹乐为主,却也要服务于各种筵宴的场合。宫廷中鼓吹署是由各州县乐工前来轮值的,而地方官府中更是鼓吹乐的天地。因此,从宫廷到地方官府的鼓吹乐就保持了相当的一致性。从鼓吹乐所用的范围和层面看,可以说涵盖了除宫廷雅乐之外的大多领域,太常寺为礼乐之司,驱傩仪礼也归在太常寺属的鼓吹署治下,更何况大量的音乐活动是由教坊所担当的。所以,岸边先生所论的鼓吹乐在当时势力甚小,非音乐之主流,“唐代音乐系由太乐署所属乐工推动者”的观点似有些失之偏颇。当时的乐工并非多指太乐署之乐工,而是太常寺所属乐工的整体。如果说唐代筵宴之乐不置太常寺中,以教坊单列,那么,太乐署和鼓吹署则是以礼乐的身份成为太常寺属下的两大常设机构。《大唐六典》中讲宫廷中卤簿用鼓吹乐的情况,大驾卤簿与小驾卤簿以及东宫卤簿等等用乐的人数动辄数百上千,而且鼓吹乐用途广泛,军营、地方官府等都有使用,不似太乐署之乐仅仅是用于祭祀典礼仪式等固定的场合,因此,唐代的鼓吹署作为太常寺中与太乐署并置的两个机构之一,无论是从用途的广泛性以及机构本身的重要性,都可以理解为是音乐之主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会是“势力甚小”,“非音乐主流”者。唐代雅乐是否还能够真正代表音乐主流也是很有疑问的。
一,歌、箫、笳各二。又有叉手笛,名曰拱宸管,考验皆与雅音相应,列于宫悬之籍,编之令式。若以律吕变易夷部宫调,
则名混同而乐相紊乱矣。”遂不复行。
“元符三年七月,学士院奏:太常寺鼓吹局应奉大行皇帝山陵卤簿、鼓吹、仪仗,并严更、警场歌词乐章,依例撰成。灵驾发引至陵所,仙吕调导引等九首,已令乐工协比声律。”从之。
“政和七年三月,议礼局言:古者,铙歌、鼓吹曲各易其名,以纪功烈。今所设鼓吹,唯备警卫而已,未有铙歌之曲,非所以彰休德、扬伟绩也。乞诏儒臣讨论撰述,因事命名,审协声律,播之鼓吹,俾工师习之。凡王师大献则令鼓吹具奏,以耸
”群听。从之。十二月,诏《六州》改名《崇《《明祀》,十二时》改名称《吉礼》,导引》改名《熙事备成》,六引内者,设而不作。
“绍兴十六年,臣僚言:国家大飨、乘舆斋宿必设警场,肃仪卫而严祀事。乐工元丰中,言者以鼓吹害雅乐,欲调治
“之,令与正声相得。杨杰言:正乐者,先王之德音,所以感召和气、格降上神、移变风俗,而鼓吹者,军旅之乐耳。盖鼓角横吹,起于西域,圣人存四夷之乐,所以一天下也;存军旅之乐,示不忘武备也。
二、鼓吹乐的演化
宋代宫廷中,就乐工们雅乐#正乐$与鼓吹乐是否得以相兼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宋史?乐志》对此有较为详备的记载,是以
调和而终的。—!"—
文艺研究!""#年第$期
隶太常,歌词备三叠,累朝以来皆用之。比者,郊庙行事,率代以钲、鼓,取诸殿司。夫军旅、祭祀,事既异宜;乐声清浊,用以殊尚。钲、鼓、鸣角列于卤簿中,所以示观德之盛,宜诏有司更制,兼籍鼓吹乐工以时阅习,遇熙事出而用之。有司请下军器所造节鼓一,奏严鼓一百二十,鸣角亦如之,金钲二十有四。太常前后部振作通用一千八百五十七人,而鼓吹
!益盛”。这里争论的焦点在于鼓吹乐与“正乐”之间在乐器的使用以及音律方面有不同之处。
其实,还是观念在起主导作用。正乐是“礼”的需要,虽然在春秋战国之时即有“礼崩乐坏”之说,但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无论哪一朝代的统治者们均要举行多种礼仪活动,将祀天地神灵祖先、祭孔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因此,专为这些仪式所用的音乐也被视为“雅乐”,其乐器、乐律也是专门设置,至于其它形式下所用的音乐,则不能与其相兼,否则便有“恶郑声以乱雅”之嫌,不合祖宗的规矩。然而,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虽然在宋代这一问题被不断提出,却最终还是以乐工雅俗相兼而告终。即使是在宫廷中,演奏雅乐的乐工在平时也被用来演奏鼓吹等俗乐,教坊的乐工在平时也要习雅乐,也要熟知仪规,遇到国家大飨、严祀之事,一旦乐工不够用,即被顶上,甚至还要从地方官府和军旅中征调,这便打破了严格分治的局面。唐代太常中太乐署与鼓吹署并行礼乐职能,而宋代却视鼓吹乐与雅乐相紊,说明宋代的教坊回归太常寺后鼓吹由直属太常而向教坊转换的过渡,而雅乐也成为教坊乐工所必须参与者。
《说雅乐与教坊相关联,宋史?乐志》的以下一段话最为清楚:
’徽宗朝(蔡京主汉魏津之说,破先儒累黍之非,用夏禹以身为度之文,以帝
指为律度,铸帝鼎、景钟。乐成,赐名《大晟》,谓之雅乐,颁之天下,播之教坊,故
"崇宁以来有魏汉津乐。
教坊乐工应该是要习雅乐的。大飨、严祀之事毕竟不能天天都搞,而宴俗之乐却是经常性的。鼓吹乐被广泛用于宫廷、军旅、地方官府的庆典、导引’道路(、筵宴,乐籍人员是鼓吹乐的主要承载者。无论是宫廷、王公贵族门下、军旅以及地方官府中都有这一群体的存在,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在籍的乐人体系。正如典籍所载,绍兴年间,仅隶属太常的乐工人数就有#%$&人,何况还有王公贵族们的“本品鼓吹”,以及军旅和地方郡县的在籍乐工,实在是一个相当规模的群体。鼓吹乐正是在这种乐籍制度下,在乐户们的代代相承下得以发展传播的,将鼓吹乐与教坊相联系应该始于教坊回归太常的宋代。
州县与军营中的鼓吹乐人是有明确记载的。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六?鼓吹云:
后魏永熙中,诸州镇各给鼓吹人,多少各以大小等级为差。诸王为州皆给鼓吹,其等以赤青黑色为次。中州刺史及诸
#镇戍皆给之。
这里显然是说鼓吹乐人由朝廷配送,州一级的建制以及戍边的守将均有之。配为军旅的鼓吹乐人,即归乐营为营户。
鼓吹乐之为军乐,又名凯乐,用途十分广泛。《唐会要》卷三十三?凯乐条载:
太和三年八月,太常礼院奏:谨按凯乐,鼓吹之歌曲也。周官大司乐,王师大献,则奏凯乐。注云:献功之乐也。又司马之职,师有功则凯乐,献于社。注云:兵乐
—%&—
乐户与鼓吹乐
—!!—
文艺研究!""#年第$期
气。急疑朔雁叫于寒烟,惊沙蔽于天地。其始也,若伐木丁丁,响连青冥,喧禽万族,声在崖谷;其纵也,狼羊斗角,奔兕相触,转石振于崩溪,燎野焚于寒竹;其终也,如风飚暂息,万籁皆肃,天地霁而雷
#"霆收,川波静而鱼龙伏。!
当鼓吹乐非只用于军乐,向世俗发展的过程中走出宫廷,成为节庆仪式、婚丧嫁娶中不可或缺的音乐形式之时,其意义的外延便宽泛得多了。其实,这些制度只是为官员们显示身份地位而设,而在民间很可能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在唐代,鼓吹乐已经被用于民间葬俗之中。
鼓吹乐用于丧葬,在唐典中即有记载。唐代,作为军乐的鼓吹乐之用于葬仪只限于男性高官。用在皇族中的妇人以及达官之妻室,还存有争议。
武德六年二月十二日,平阳公主葬,诏加前后鼓吹。太常奏议:以礼妇人无鼓吹。高祖谓曰:鼓吹是军乐也。往者公主于司举兵,以应义军。既常为将,执金鼓,有克定功。是以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匹也。何得无鼓吹’宜特加之,以旌殊绩。至景龙三年十二月,皇后上言:自妃主及五品以上母妻,并不因夫子封者,请自今婚葬之日,特给鼓吹,宫官准此。左台侍御史上疏谏曰:窃闻鼓吹之作,本为军容。昔黄
军中鼓吹在隋唐以前,即大臣非恩赐不敢用。旧时吾乡凡有婚丧,自宗勋缙绅外人家,虽富贵无有用鼓吹与教坊大乐者,所用唯市间鼓手与教坊之细乐而已。近日则不论贵贱一概溷用。《沧县志?礼俗篇》载:
工乐,专业乐工,以应婚丧之雇用,俗名吹鼓手。其乐器以喇叭、唢呐为主
&"!部,杂以鼓、笙、笛、管、。
长庆三年十二月,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奏:缘百姓厚葬,及于道途盛社祭奠,兼置音乐等。阁里编
,罕知报义,生无
孝养可纪,殁以厚葬相矜。丧葬僭差,祭
%"!奠奢靡,仍以音乐荣其送终。
其后鼓吹乐被官府和民众广泛应用于婚
《丧仪礼,成为不可或缺的风俗。江宁府志》顾文庄客坐赘语云:
扇彩帏锦帐之色,加之鼓吹,历代无闻。又准令。主官婚葬,先无鼓吹,京官五品,得借四品鼓吹仪,今特给五品以下母妻,五品官则不当给限。便是班秩本因夫子,仪饰乃复过之。事非伦次,难为定制。参详义理,不可常型。请停谦敕,各依
$"!常典。
鼓吹乐在官事活动中得以广泛地应用,这无论是在官书正史还是野史稗编中都有较
《多的记述。洮州府志?典仪》中载“迎诏”仪:“诏敕至日,长官率僚属,备龙亭、采舆、仪仗、鼓乐、出郊迎接。既至,各官具朝服跪道旁,朝使下马取诏敕置龙亭中。启行,众官及仪仗鼓乐前导,引朝使上马,在龙亭后。行至公廨门外,众官先入,文武官分东西序立,候
—
%&—
乐户与鼓吹乐
龙亭至公亭中,朝使立于龙亭之东西。……众官排班,班齐,乐作,各官行三跪九叩。礼
#。"!毕,乐止”可见,鼓吹乐的确成为从宫廷到地方官府、从军旅到寺庙不可或阙者。就鼓吹乐运用之广泛性,顾炎武说得好:
鼓吹,军中之乐也,非统军之官不用。今则文官用之,士庶人用之,僧道用之。金
$"!革之气,遍于国中,而兵由此起矣。
很大的关系。如同唐代宫廷中的坐部伎与立
“部伎一样,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笙歌一声众侧耳,鼓笛万曲无人听。这显然是讲音乐有炫技和渲染气氛等不同的表现方式,坐部伎的演奏属于炫技派,更能表现音乐内涵,而立部伎的演奏则重在群体的效果,气氛的烘托。有趣的是,有些乐曲是坐部伎和
立部伎所共有的,诸如《秦王破阵乐》等,显然在表现上应该是有所区别,也就是音乐的所谓“粗细”之分,其在乐器的组合使用上必然会有所差异。虽然演奏同样的乐曲,在堂上演奏与堂下演奏;在室内与室外也必定会因演奏环境的不同,音响组合、乐器组合的变化,乐人技艺水准的差异而显示出变化。不同的组合形式在不同场合的运用,加之表演形式的日趋复杂而呈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在朝野的音乐表演之中均有反映。但是鼓吹乐,却在这种变化之中越来越显示出用途广泛的一面,逐渐成为全国性的大的乐种类别。正如顾炎武先生所云,鼓吹乐逐渐占据了主导的、统治性的地位,僧道亦用鼓吹乐。
教坊乐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宋代以下的四十大曲者,是乐户们作为安身立命之必备,而这又代表了教坊乐籍体系的最高水准,无论是宫廷、地方官府、军旅,只要是乐籍中人,其技艺水准多用此来衡量。从山西迎神赛社手抄本记载的曲目以及乐户后人演奏的乐曲相印证,均为鼓吹乐所囊括。太常教坊乐———乐户、营户———大曲———鼓吹乐,这条脉络是何等的清晰。从另一个层面看,鼓吹乐对多种音乐形式#特别是在明清以下$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现今传统音乐中被冠以笙管乐、吹打乐、丝竹乐、僧道乐、锣鼓乐等等,都与鼓吹乐密切关联。有些是鼓吹乐的变异、发展、分支,有些则直接就是同类异名。
我们知道,乐籍中人分许多层面。在宫廷长役和轮值者,服务于王府、各级地方官府、军旅者,加上寺属音声,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
这就是鼓吹乐演化之后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实际地位,可见这种音乐形式以及承载这种音乐形式的专业乐籍人员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何等的贡献。
至少在明代之时鼓吹乐已经是全国性民
族器乐的主要种类。“民间祈雨、安神、还愿、祭辰、立碑、合葬、新塑的佛像、神像开光,名人建牌坊、挂匾,秋后谢土,建房动土、安梁,小孩满月、过生日,老人祝寿,店铺开张,都要请鼓乐班吹奏”。在山西,乐户的后人们以其演奏技艺的精湛,演奏乐曲的传统,深喑各种与乐相关的民俗程式而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从而继续活跃在民间,使得这一古老的乐种在不断的传承中持续发展。
三、鼓吹乐对民间音乐
文化的影响
作为专业音乐艺人的乐户,成为各个时代音乐文化的代表,必然对各个时期社会音乐文化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除了琴乐之外,影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最深的器乐形式即是融入太常教坊军旅寺庙的鼓吹乐了,这是专业乐人体系下的音乐形式。中国现时段的多种器乐形式都与其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唐宋时代的教坊乐中有多种器乐形式,诸如粗乐、细乐、堂上乐、堂下乐等等,这时的鼓吹乐是一个专署部类。教坊乐的多种演奏形式与演奏的场合有—!"—
文艺研究!""#年第$期
专业音乐体系。居住于地方上的乐籍,因年老而脱离宫廷、军旅的乐户、营户,以及战乱等种种原因流散民间的乐户,必定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乐户们在服务于官府的同时,也面向社会。除籍之后,乐户们失去了以往的恩主而直接服务于社会,更使得专业乐人对民间音乐文化产生直接的作用。所以,乐籍制度一直影响着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非专业的、自娱自乐型的民间音乐文化,总要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各个时期的主流音乐风格、形式与种类都会在民间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换言之,民间音乐文化与专业音乐文化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下面,我们对山西民间所存的乐户后人班社与非乐户后人所在班社演奏的音乐作一点比较,以期对专业与民间音乐文化的同步现象管中窥豹,有大致的认识。
在山西,除了庞大的乐户专业艺人群体外,还有许多民间以自娱性为主的乐社组织,
““百姓称其为“自乐班”、票儿班”、秀才班”,“““乐社自称“同乐会”、雅乐社”、音乐会”、八
音会”等等。其奏唱的音乐与乐户们的音乐是何种关系呢&其实,除去一些人文方面的因素,就音乐自身来说显示出相当的趋同性。
音乐作为陶冶性情、宣泄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劳动者辛勤劳作之余即兴的娱乐也较为普遍,更何况还有一些巨商富贾为了自己的娱乐需求而养的乐班。对现今山西民间所存的这些自娱性的音乐属于何种性质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山西民间传统器乐按照现今的乐种分类有鼓吹乐、吹打乐、丝竹乐、锣鼓乐、宗教音乐等数种。其中鼓吹乐又包括唢呐主奏的鼓乐和笙管主奏的笙管乐两大类。鼓乐俗称粗乐,笙管乐俗称细乐’是否沿用宋代以来的粗、细乐概念也未可知,对粗、细的概念尚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在山西,鼓乐、鼓吹乐已经成为乐户音乐的代名词。宗教音乐者,是
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体系的。无论是佛教音乐还是道教音乐,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受到了燕俗之乐———教坊乐———乐籍文化的影响;锣鼓乐者,是由军乐———鼓吹乐演化的分支,与道路、卤簿、仪仗相关联,是乐户、营户所必备;丝竹乐者,为乐器组合形式的不同变化,既然乐户们在迎神赛社供盏之时和在广场中所奏的音乐都有粗细之分,乐人在宫中以及多种非室外的场合演奏时也有不同的乐器组合形式,并非所有的乐队组合都是唢呐和笙管主奏的,以上两种是鼓吹乐的主要组合形式,但并不意味着乐户们演奏的乐曲仅有这两种组合。我们可以从专业乐人们演奏音乐的壁画、砖雕、石刻中强化这种认识。毕竟,在唢呐成为鼓吹乐的主奏乐器之先,筚篥、笛子作为鼓吹乐的主奏乐器很是普遍。可以说,在有乐籍存在的历史长河中,所有的乐队、乐器组合形式都与乐籍群体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在这里着重分析山西的鼓吹乐与吹打乐之间的关联。
景蔚岗先生在对山西鼓吹乐与吹打乐分类的界定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观念,即鼓乐是乐户班社所为,而历史上民间属于自娱性、非雇佣性的音乐班社所奏的音乐称为吹打乐。
鼓乐以雇佣性、礼仪功用性和程式性为基本特征,吹打乐则以非雇佣性、自
#"!娱性和即兴性为基本特征。
从组织形式以及人文背景方面来看,这种划分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就其音乐说来,鼓乐,或称鼓吹乐与吹打乐之间并无十分严格的区分。首先,两者间的乐曲有着相当的一致性,其次,乐队组合与主奏乐器均相同。作为吹打乐,虽然有一些曲目属于当地民间小调的改编,但多数还是将其时社会音乐的主流曲目
吸收进来。如山西五台地区流行的“八大套曲”,即现在通称的“山西八大套”笙管套曲和
—%#—
乐户与鼓吹乐
《《《推碌碡》、青天歌》、箴言》、傍唢呐套曲#《
《《《《妆台》、劝金杯》、鹅郎》、十二层楼》、大骂$,即是清代末年五台东冶镇的郎中赵玉郎》
成贵所集。应该指出,上述曲目为其所集,而非所创。所有曲目均为当时社会上流行者,赵成贵只是将其集大成,或称是重新集合。毕竟这些乐曲是由单一的曲牌连缀而成的套曲形式,或是原先即为套曲被重新拼装,显然不是赵成贵的创作。“吹打乐套曲中的曲牌联接是松散型的,联接什么曲牌也因人和乐班而易”。景蔚岗先生举晋城市和邻近平顺县的同名吹打套曲《十样锦》的例子,说明各自联接曲牌的差异性。平顺县《十样锦》由%&个曲牌联接成,晋城市《十样锦》由%%个曲牌联接成。“两首同名套曲不仅在篇幅大小、曲牌多少上悬殊巨大,曲牌名称也多不相同”此外,他还对吹#。"!打乐中同名曲牌的音乐大相径庭,同一班社演奏的不同名套曲的颇多相同之处作了比较,以说明吹打乐的即兴性和灵活性。
景蔚岗先生在此对吹打乐的界定是从自娱性、即兴性和非雇佣性的角度加以论证的,并将其与乐户们所演奏鼓吹乐的雇佣性、礼仪功用性和程式性加以区别。认为:
山西民间吹打乐和鼓乐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乐种类型。民间划分吹打乐和鼓乐是历史中自然形成的,各有特定的含蕴。音乐学者习惯以乐器配置和音乐结构划分民间鼓乐和吹打乐,只是一厢情愿,隔靴搔痒。民间约定成俗以乐人出身、乐班历史、音乐的使用功能作为区分吹打乐和鼓乐的依据,结论是言之有
$"!理和令人信服的。
以新的视角审视研究对象时,避免将以往研究中合理的成分也加以否定’
鼓吹乐是中国历史上贯穿两千余载的一个大的音乐种类,广泛运用于宫廷的礼典、道路,军旅、地方官府以及民间的风俗节日等等,在历史上亦是一种约定俗成。当所有的专业乐人都归入乐籍的范畴之时,演奏鼓吹者
亦与“贱籍”的概念有了不解之缘,至少在雍正除乐户籍之前的观念是如此。但正是这种观念使得人们在认识鼓吹乐的时候,总是将其与乐籍联系在一起,城墙失火殃及池鱼,对乐人的鄙视自然而然对其音乐也就有了不愿等同的想法,从而生发出不同于其称谓的诸多名称。将鼓吹乐和吹打乐视为两个乐种,其实更多考虑的是文化内涵的层面。对吹打乐所强调的是其自娱性和即兴性,但从渊源上讲,则不可否认其与鼓吹乐有密切关联。山西的吹打乐是喜好音乐的自由人的行为,他们将鼓吹乐中的许多曲牌以“拿来主义”的实用性,相对随意地按照自己的喜好重新组合,加之非雇佣性的因素,演奏者多是业余爱好和消遣娱乐,不以承揽红白喜事赚钱为目的,只是参与当地民俗节日、庙会、各种庆典以及公益性的演出。如果我们在对其文化背景形态进行分析研讨时注意到这些,则可加深对鼓吹乐延伸意义上的认识。毕竟,作为松散型的业余乐社和“松散型”的乐曲灵活组合在历史上是很难说成为音乐的主流形式的。
实际上,鼓吹乐与吹打乐之间有主从关系,或称派生关系。如果抛开文化背景方面的人文因素,单就音乐形态来看,无论是乐队组合,还是乐器使用,以及音乐的结构与形式,都可以视为一回事。分析乐种是不能回避这些重要因素的,否则会有舍本逐末之嫌。我们对现存民间的乐种分析研讨,既要注意到音乐本体方面,又要注意到文化意味,二者不可偏废。不可因人文观念的引入而将本体方面给忽略了。其实,我们在分析鼓吹乐与吹打乐
的确,在学科观念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从更多的层面与视角来审视曾经研究过的对象,并将研究引向深入。但我们是否应该注意在—!"—
文艺研究!""#年第$期
之间的关联时,也是注意到其人文观念的。
就乐种而言,各地因习惯称谓之不同,将本来同一性的东西给予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如果我们仅从名称上讨论,则有可能将其归为不同的类别,造成概念上的不一致性。蔚岗兄对山西鼓吹乐与吹打乐之间关系的讨论,其意义在于从民俗以及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乐种进行文化内涵深层的辨析,是一种新的视角。只是这种分类是否具有普遍性还有疑问。从《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来看,其乐种的分类为“吹
““““打乐”、丝竹乐”、锣鼓乐”、弹弦乐”、拉弦
#等,"!““乐”、佛曲”、道曲”干脆没有鼓吹乐的
社会文化背景考察,以认识乐种产生、发展、变异的社会诸因素,并探求该乐种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文化中的层次与地位,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乐种研究对象观
%"!念更新的问题。
的确如此。许多研究者在进行乐种研究之时缺乏整体的把握,多局限于各地的现状来看问题,因此就有见木不见林之感。而有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文章,也没有对不同地区相同或相近的乐器组合,相同的曲牌或者曲牌名称不同却曲调相同或相近的现象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研讨,就事论事者居多,缺乏对以上所讲的这些现象内在联系的认识,将本来属于一个东西的事物割裂开来,对深入研讨造成了障碍,实为憾事。静芳先生的新著
《乐种学》对目前乐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相当深入的思考,她清楚地看到了诸多研究中的局限,从乐种的类型性模式结构层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由于乐种历时性的时代标志特征,一个古老的乐种,往往某一形态同时或先后存留几种模式结构,它是历代音乐文化沉积的表露;同时,也是乐种传承
&"!性、变异性的必然结果。
目类,是否浙江省就不存在鼓吹乐呢’是否浙
江省被命名为吹打乐者在历史上全部为“自娱性、即兴性和非雇佣性”的音乐班社所为呢’显然不是这样。远的不说,自宋都南迁,鼓吹乐在临安时期的宫廷与府县教坊均很兴
《《盛,从《都城纪胜》、武林旧事》、宋史》等多种典籍中可强化这种认识,而且尚有浙江乐户的记载。这表明南宋政权承继了教坊传统,其宫廷依样要旌旗鼓吹、道路、卤簿者,现在浙江不用鼓吹乐的称谓,却不能说其没有鼓吹乐,只是当地人们的习惯称谓不同。显然将鼓吹乐与吹打乐分为不同乐种从人文因素的角度对山西的情况分析相对合理,却不能适用于整个乐种的分类。
同样的问题也反映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中,在道教音乐目下有
$,"如此,既反映出目前传("多个鼓吹乐曲牌!
统乐种分类以及概念上的不一致性,同时也
这是非常精辟的、具有战略性眼光的论述,正是乐种的传承性与变异性,所以会显现出不同的变体形态。鼓吹乐的情况正是如此。
依照乐种“类型性模式结构”的观念,以乐人为本加以审视,则可看出在乐籍制度下的中国音乐传统始终有一条主脉贯穿其间。这就是在各地所存留的传统音乐中,在被现代音乐工作者冠名为山东鼓吹乐、辽宁鼓吹乐、山西鼓吹乐、山西八大套、晋北笙管乐等诸如此类名称的音乐中,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曲牌相同或相近,乐器组合使用大多一致的
—%&—
是民间的现实所在。袁静芳先生针对乐种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所存在的问题指出:
过去研究中多偏重乐种音乐本身特性的分析研究,缺乏总体的、综合的、客观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认识观念。因此,在研究音乐本质的同时,应进行多方位的
乐户与鼓吹乐
道理。以上的这些称谓都是后人所加。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给予较多的关注,理清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脉络以及现存的类型性模式结构。鼓吹乐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化,成为明清以下的中国用途和分布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乐种。它的影响不仅仅是在专业音乐领域,而且渗透到社会音乐生活相当多的层面,甚至包括寺庙音乐,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已经将此表述的很是清楚。至于山西民间自娱性班社所演奏的被冠以“吹打乐”名称者,其实更多是士庶阶层的人们有意识将自己与乐籍中人相区别所为,换言之则是世俗观念的因素而非音乐本体的因素。我们在进行音乐学的分析之时,是否应该考虑到这些呢#
景蔚岗先生注意到:
因人的交流,八音会与鼓坊出现曲目合流现象。八音会的曲目被鼓坊吸纳,
鼓坊的曲目八音会也演奏。如《大得
#"《胜》、五台八大套》等。!
胸后背各一片红布,无领无袖。当地因这
$"!种行头称其为红衣行。
阎钟先生对上党地区民间乐队的调查认定:
所谓“八音会”是民间乐队的一种组织形式,成员全部由当地百姓组成,以唢呐吹奏为主,吹、拉、弹、打兼备。最初只在民间为社火等活动提供吹打服务,以自娱为主;所谓“红衣行”据说是由八音会演变而来。八音会本来“办事”不挣钱,后来挣开钱就成了红衣行,他们得名是因其穿红衣服“办事”。他们与乐户的区别在于,八音会不办红白事,后虽办红事,但绝不办白事$现在另当别论%。红衣行也主要是办婚事,只在个别地方办白事。一般白事均由乐户来办。因乐户办白事要穿白氅,含有为主家戴孝的味道,因而招来外人包括从事吹打的红衣行和八音会的白眼。
在田野调查之初,由于三者皆从事吹打活动,我们误把一些八音会,红衣行的艺人当作了乐户的后人。在当地,也发生过这种现象。据高平市红衣行艺人苏黑人讲:有一次他
$错把他当到沁水县办事,当地人称其为“龟”成了乐户%,惹得他大发雷霆,认为是对他极
%。"大的污辱,从此以后再不到沁水县办事!
作为鼓坊$鼓房%者,在山西民间的概念较为
“清晰,就是指乐户后人们,是“行内人”、行户家”。他们既为乐户的后代,所传曲目一般说来相对传统,而且熟知各种礼仪程式,在何种场合演奏何种乐曲,都有一定之规。当然,社会发展了,为适应新的需求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也迫使他们不断接受新的东西,在“发展与交流之中产生一些变异实属必然;八音会”,在某些地区人们的概念是清楚的,认为应该是非乐户后人所组成的班社。上党地区音乐艺人们的这种意识比较强烈,如果对
非乐户后人的班社,诸如将“红衣行”的艺人们称为乐户,则被视为是一种侮辱。
穿一件很简易的红布小褂———用一幅红布,中间开个口,头从口中探出,前—!"—
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这样认定。我们在忻州地区调查中曾经多次问起民间艺人和从事民间音乐研究的学者,他们均认为,忻州地区所谓八音会是抗战以后才有的称谓,而且是当地民间乐社的通称,包括乐户后人的班社和非乐户后人的班社。我们看到,现在非乐户后人组成的班社,受到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少有仅仅是自娱自乐为主的了,更多
走向职业化或半职业化,所谓“非雇佣性”已经不存。若称“即兴性”,可以说现在的两种班社都有这种倾向。当然,作为乐户后人音乐的传统性保存得更好一些,并因熟知礼仪程式而受到年长些人的尊重,平遥乐户后人由于传统乐曲演奏的“地道”而享誉一方。但这一
文艺研究!""#年第$期
群体亦受到现今社会观念的巨大冲击,因此才有我们在辽阳市看到的一幕,即老乐人面对“对棚”者&以年轻人为主体,在乐队中加入电子琴和架子鼓等乐器’的竞争,不得已打起了架子鼓。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冲击的绝对不仅仅是乐户的后人们。当这些班社都不得不演奏当今的流行曲;当电子琴、架子鼓、西洋管乐器进入民间乐队;当录音机代替了乐队;当许多民俗礼仪程式作为封建迷信一起被革除;当乐户后人熟知礼仪程式的优势渐渐衰减的时候,这一切都在变。这种变化绝非仅仅是对乐户后人的,即便是八音会所传承的“传统乐曲”,也同样受到社会审美观念的冲击。应该看到,乐户后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是相当强的,正是千百年来社会对他们巨大的不公磨炼了这一群体的忍耐力和生存的能力。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从经济形态来看,他们都不属于弱者,起码比居住地一般农户的生活水平要高,正因如此,我们在采访中才不断听到来自这一群体&含乐户后人和非乐户后人’的抱怨,说现在搞八音会的人越来越多,活儿也越来越不好干了,早些年每个月可以干二十几天,现在能干十多天就不错了。竞争日趋激烈。所以如此,还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当然,也要看到世俗观念的逐渐淡化,乐户后人非行内婚的比例越来越高,一些传统观念比较“顽固”的地区除外,多数地区鄙视乐人的观念已经淡化,因此才有许多非乐户后人与其一起搭班演出的事情。
对一些乐种的定名是否准确,值得重新加以审视。其实,现在的一些乐种称谓,是今人按照各自划定的乐种原则所加,非历史上所固有。当我们以乐人为主线,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则感觉到虽然从区域文化概念上的确是有各自特色的一面,但从整体说来,这些所谓的乐种,正如袁静芳先生所言,其实很可能是一个东西的不同表现方式,或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的变
异。但无论怎样变化,其作为一个体系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变异后的情形,但变异并不能割断与主脉之关联的。
如果不是考虑到中国音乐的传承有一条主脉,而仅仅从区域化的风格特征等诸方面考虑,很可能将历史上是一个整体的东西分而论之,从而以多个乐种加以解释。当我们将这条主脉梳理清楚,便会知晓许多大家认为是多个品种的东西,其实只不过是同一品种的不同变体,是同一形态在历时的空间内所存留的不同模式结构,是同一乐种传承性、变
异性的必然结果。黄翔鹏先生“传统是一条河流”的著名论点,道出了问题的根本,我们所要论说的正是这条河流的主航道与非主流间的关系。
随着时间而流变的中国音乐可以比作从远古一直流到现在的大河。如果说吴淞口的入海处是这条长江的今天,我敢不限次数地再三宣布:这里的宽阔江面中有的是来自源头、来自金沙江等地
#"!的活水。
何以金沙江等地的“活水”会流至吴淞口,就音乐文化说来最为重要的原因应该归结为制度的保证,这就是乐籍制度下的轮值轮训制。当然,由于受到各地方言与区域文化的影响,音乐在各地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异,而被命名为各自不同的名称。毕竟乐籍制度被禁绝之后,乐户后人面对生存的压力,必然要考虑到区域性人群的需要,而不再像以往那样由太常和教坊组织,必须轮值轮训而使其奏唱的音乐相对统一了。乐籍被禁绝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最大影响就在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上更具多样性、区域性。对民间所存的种种音乐形式与乐户文化的关系有整体的把握、统一的认识,看到现在被认为是多个乐种之间内在的关联,看到制度对音乐文化的具体影
—%$—
乐户与鼓吹乐
响是十分重要的。当我们看到唐宋以来大曲与鼓吹乐的关系,看到鼓吹乐在明清以下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主导地位,看到乐户除籍之后生态环境变化之时鼓吹乐形态之多种变异,对现存民间的所谓多个乐种就会重新定位,这正是我们要刻意论说的问题。
!"#$%&’()*-,+.+,+/,
《刘建昌: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综述》送审打印稿。
《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四十?乐十五?鼓吹上》,中华书局#!$%年新#版第&&’#页。
《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台湾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年新#版第程大昌《演繁露》卷六?鼓吹,照旷阁版。
《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十三?凯乐,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台湾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十四,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参见李来璋著:东北鼓吹乐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年版第(页。
《王溥撰:唐会要》,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34+24+-4+.+4+/4
第*!&$页。&&’&—&&’)页,
74+5+,+6,2,+1,+0,+
第"!(页。
参见《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编纂: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中国+,-.中心#!!(年版。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甘肃卷》中国+,-.中心版,第&*页。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五?木铎》,岳麓书社#!!)年版第#"$—#"!页。3+,+0+414
《景蔚岗:吹打乐述略》,载《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景蔚岗:山西民间吹打乐申论》,载《中国音乐学》*’’’年第*期。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中国+,-.中第#!%&—#!"&页。心#!!)年版,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中国+,-.中心#!!(年版。
《袁静芳著:乐种学》,华乐出版社#!!!年版第&、%页。
《阎钟:试析乐户的贱民身份》,载马戎、周星主编,潘《乃谷、王铭铭执行主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年版第$"#—$(%页。
《黄翔鹏:逝者如斯夫———古曲钩沉和曲调考证》,载《文艺研究》#!$!年第)期。曲集成?山西卷》#!!!终审稿。
责任编辑廉静
##########################################
欢迎订阅*’’*年《文艺研究》杂志
《文艺研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理论研究刊物。
《文艺研究》致力于文艺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探索与揭示文艺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对文学艺术各门类/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电影电视、绘画、雕塑、书法、建筑、摄影、杂技等0的现状与历史的研究中,注重研究与解决我国文艺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我国高品位的学术期刊,也是展示我国文艺研究新成果的一个窗口,在国内外文化艺术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文艺研究》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的同时,并辟有“艺术广角”专栏,刊发艺术作品和有关评论,为卓有成就
“的艺术家,尤其是中青年艺术家提供一片展示其艺术才华的园地,还辟有“研究之窗”、海外专稿”专栏,及时
编发国内外文艺研究领域的有关信息,文图并茂,是一本独具风格的学术刊物。
《文艺研究》先后荣获四次奖励:全国优秀文艺评论报刊奖”;全#!!#年获“#!!(年获新闻出版署第一届“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同时荣获科技部和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国家期刊奖”。#!!!年蝉联第二届,
《文艺研究》双月刊,单月*#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开本,#"’页,国内统一刊号:1.##—#"(*23国际标准刊号:+,,.’*%(—%$("每期定价#*4$’元全年定价("4$’元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向本刊订阅国内邮发代号:*—*%国外代号:-5#"&本刊地址:北京前海西街#(号邮政编码:#’’’’!电话:’#’—""#$*%!(传真’#’—""#&"((*6778922:::;?@ABCD?@E;?F7;E9:GGAK?@ABCD?@E;?F7;
—!"—
范文四:鼓吹乐研究综述
鼓吹乐研究综述
——以2003---2013年有关“鼓吹”的论文研究为对象
摘要:鼓吹,原指汉魏以后流行的演奏方式,源自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演奏乐器为打击乐器和吹奏乐曲,如鼓、茄、箫等,所以称为“鼓吹”。随着鼓吹的发展,鼓吹乐也随之发展和兴盛。
关键词:鼓吹乐、起源、功能、类别
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鼓吹乐是中国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乐种。其初常用鼓、角、箫(排箫)、笳等乐器,曲目中亦常有歌词,可供歌唱。鼓吹乐作为历史乐种,特指汉魏以来,宫廷、军府、官府中与仪仗、军旅、宴飨有关,并见于乐府或太常等机构编制的乐种。近年来学者越来越热衷于鼓吹乐的研究,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
一、 关于鼓吹起源的相关论述
关于鼓吹的起源,不同的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目前学界对于这一问题有着三种说法:一说鼓吹乐于秦汉年间起源。二说鼓吹乐源于西周礼乐制度或军乐。三说鼓吹乐源于北狄乐亦或西北少数民族马上之乐。
孙敏《中原鼓吹乐的历史嬗变》:如果单从乐器发生学的角度来看,鼓吹乐的起源应该极为古远。早在史前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原始音乐中就已出现了表现节奏的击乐器和表现旋律的吹乐器。至秦汉时得名并兴起的鼓吹乐,已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演奏形式。据文献记载,它源自北方游牧民族 的马上之乐。
于雨琴《南朝鼓吹乐研究》:关于鼓吹起源最具代表的两个观点。一是“西汉北狄乐”说。这一种观点主要以杨荫浏先生‘为代表,其依据则是因为《汉书?叙传第七十上》,且《乐府诗集?卷第十六》,引刘璐定军礼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鸣茄以和箫声,非八音也。”由此,鼓吹“起源于秦末汉初之际的班宣”,是一种“非八音”的北狄乐之说,长期以来一直为大家所认可。二是“西周本十乐”说这一观点主要以黎国韬先生污、王崛先生为代表,其依据主要是蔡岂《礼乐志》中了口:“汉乐四品,其四口短箫饶歌,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建威扬德、风敌劝十也。”这一点也引发了专家学者对于鼓吹乐是否为源先秦时期的本土乐种的研究。
二、 关于鼓吹功能的相关论述
鼓吹乐在历史上最重要的功能是仪式用乐,但随着鼓吹乐的兴盛,功能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功能逐渐增强,用途更广,娱乐性更强,内容更加多样化。
于雨琴《南朝鼓吹乐研究》认为鼓吹乐的功能变化主要在三个变化。一是从军乐功能向仪式
功能的转化。鼓吹乐经历了一个从恺乐—鼓吹的发展过程,自出现恺乐时起就一直作为军乐使用,直至汉时,宫廷音乐机构的成熟,恺乐也开始兼备了仪式用乐的功能,随着东汉末年,宫廷音乐机构的瘫痪,铸就了鼓吹乐迅速发展,功能上的快速转换。二是娱乐功能的加强。自汉时,鼓吹乐就偶有娱乐的功用。三是吸收和引进少数民族音乐。
三、 关于鼓吹类别的相关论述
关于鼓吹乐的分类,近年来一直争议颇多。历史上主要有四种分类:鼓吹与骑吹;鼓吹与横吹;鼓吹、横吹与箫鼓;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饶歌与横吹。夏野先生《中国音乐简史》中将汉朝鼓吹乐分为四类,这也是最常见的、最为大家所公认的一种: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饶歌、横吹。
黎国韬《鼓吹乐及其起源简议》认为鼓吹乐分为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横吹四种。于雨琴《南朝鼓吹乐研究》认为鼓吹乐的分类只有两种:军乐与仪式用乐,以军乐为主,仪式用乐为辅。而南朝时期为三种:军乐、仪式用乐与宴享用乐,功能性由军乐向仪式用乐转化,以仪式音乐为主。
四、结束语:
鼓吹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底蕴。鼓吹乐的研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具有重大意义。鼓吹乐的研究要建立在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希望学术界能重视鼓吹乐的研究,让人们更加了解鼓吹乐。
参考文献:
一、孙尚勇《黄门鼓吹考》,黄钟,2002第4期
二、王珉《鼓吹乐起源说》,《音乐艺术》,2003年第4期
三、黎国韬《鼓吹乐及其起源简议》,艺术百家,2004年第4期
四、许继起《鼓吹十二案考释》,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4期
五、孙云《鼓吹乐溯源探源及实名之辩》,音乐探索,2005第2期
六、韩宁《南北朝时期乐府鼓吹曲辞》,《乐府学》2006年第0期
七、谈悠《浅谈魏晋应制鼓吹曲礼功能》,《文教资料》2008年第28期
八、韩宁《鼓吹横吹曲辞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九、张树国《论鼓吹曲辞与中古时代音乐舞蹈史诗的创作》,《广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范文五:鲁西南鼓吹乐
1、 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注意是“ 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柱”,而不是有脊椎,这点我错过,在这里提醒一下)
2、 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00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 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老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
4、 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 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 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 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 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 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 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 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 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 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 气体交换 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
鳃丝中Co2—水中
15、 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 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 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 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 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 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 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
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2、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 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26、 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 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 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 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 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 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 门齿——切断食物 犬齿——撕裂食物 臼齿——磨碎食物
34、 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物。
35、 食性 植食性(如兔)
肉食性(如狼)
杂食性(如人)
36、 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 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 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 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 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 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 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 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 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
,利于飞行。
45、 鸟类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 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47、 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48、 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
49、 恒温动物 哺乳动物
鸟类
50、 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51、 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52、 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于飞行来看都有这些共同点:都有利于飞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53、 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
54、 昆虫的外部特征: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会发生蜕皮),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55、 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6、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57、 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58、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运动肌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
59、 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60、 人有206块骨 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 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61、 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62、 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是韧带,使关节牢固)、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但不属于关节结构)。
关节头和关节窝合称关节面。
63、 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是骨绕着转动的点。
64、 人体
主要的关节:上肢 肩关节 下肢 髋关节
肘关节 膝关节
腕关节 踝关节
指关节 趾关节
65、 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66、 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67、 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68、 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70、 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71、 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72、 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73、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74、 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5、 一句话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
76、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77、 有很多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者结合的结果,如鸟的迁徙。
78、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79、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80、 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种生物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就会被自然淘汰。
81、 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一旦错过学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弥补。
82、 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3、 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制度。
84、 “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85、 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86、 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
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87、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88、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89、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2、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90、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
91、 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供人们食用;在医药保健方面发挥作用;在观赏、娱乐方面,文学艺术方面有一定的形象;人们在生活中用来比喻一些形象或某些特点;动物传播给人类一些疾病(害处)。
92、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3、 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94、 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5、 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96.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97.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颜色。
98.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99.菌落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100.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②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③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此过程叫接种)。④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101.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102.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还有有机物。
103.经过严格高温霉菌的环境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104.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105.所有的细
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06.有些细菌互相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的生活的。
107.细胞结构示意图:
108.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都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
109.有些细菌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小而轻还可以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细菌分裂速度极快)
110.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为多细胞真菌。
111.
112.真菌的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进行孢子生殖。
113.酵母菌为出芽生殖。
114.青霉:孢子青绿色,排列呈扫帚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15.曲霉:孢子有多种颜色,排列呈放射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16.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为霉菌。
细菌 真菌
相同点 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
不同点 单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裂生殖。 既有单细胞种类也有多细胞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多数为孢子生殖。
117.比较真菌与细菌
118.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参与物质循环(促进物质循环);(2)引起动、植物患病(3)与动物共生。
119.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20.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有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 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121.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疾病。
122.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一旦分开,可以独立生活,叫做共栖)
123.寄生(往往有害);共生(互利)。
124.酵母菌发酵状态:
有机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多用于做面包]
有机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酒精+水+能量(少) [用于酿酒]
125.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称作呼吸作用)
126.食物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可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的腐烂,因此食品保存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防腐。防止食物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新军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生长和繁殖。
127.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抗菌素)。
128.科学家还能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种基因转入
一些细菌内部,只这些细菌能够生产药品(用细菌做生物反应器)。
129.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抗生素。
130.生物分类的意义: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每个物种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一目了然,同时也进一步明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131.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态结构、内部构造、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132.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133.每个界分为六个更小的等级,它们从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134.两种生物之间共有的分类单位越多,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
135.纲
136.分类登记越高,射干内务体间的差异越大,共同特征越少,所含生物数量越多。
137.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是基因的多样式,外在形式是种类的多样性。
138.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139.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
140.生态系统的多阳性受到破坏就会导致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丧失。
141.自然条件下,平均2000年一种鸟类灭绝。平均8000年一种哺乳动物灭绝。
142.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1)生存环境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4)生物入侵。
143.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有《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护法》。(每个法律前要加“中华人民共和国”)
144.建立自然保护区分为:就地保护和圈地保护。
145.森林是全球50%~90%的陆生生物的家园。
146.珙桐是被子植物。银杉是裸子植物。
这是我收集的,希望帮得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