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传染病相关制度
传染病首诊负责制度
一、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
二、首诊医生接诊时应认真完善门诊日志,防止传染病迟报、漏报。
三、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认真询问病史、流行病学史,进行查体,完善相应检查,详细书写门诊病历。
四、首诊医生及时对确诊及疑似传染病病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时限进行报告。
五、将确诊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转至医院明确诊断、治疗。
六、对疑似甲类传染病和参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例,首诊科室上报医务科、疾病预防控制科,组织医院传染病专家会诊小组进行会诊,以明确诊断。
七、根据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对传染病病例及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止疫情的扩散。
八、对违反相关规定造成疫情迟报、漏报、疫情扩散的医务人员,将给予相应的处理。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一、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二、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三、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四、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五、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
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病例会诊转诊制度
一、认真执行传染病病例会诊、转诊制度,对疑似传染病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
二、首先由科主任组织科室人员对可疑传染病病人进行科内会诊,以明确诊断。
三、对于科内不能明确诊断的疑似传染病病例、疑似甲类传染病和参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例,由科室立即报告医务科、疾病预防控制科,由医务科组织院内专家小组进行会诊。
四、对院内专家会诊小组仍疑似甲类传染病和参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例,由疾病预防控制科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申请市专家组会诊,明确诊断。
五、对疑似及确诊的传染病病例,严格按照时限进行传染病病例的报告。
六、将确诊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转至相应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七、根据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对传染病病例及时采取相应的隔离,并做好疫点的消毒工作,防止疫情的扩散。
传染病救治转运制度
一、严格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传染病诊断治疗标准,采取相应救治措施。
二、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后,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三、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提供相应治疗,组织会诊,及时进行疫情报告,认真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四、在救治过程中,如无法满足救治要求时,经医院决定,由医务科(或医院总值班)联系沈阳市急救中心,指派专用救护车将病人转运至定
点医院进行救治。
五、急、重、危症病人应先给予抢救治疗,待病情平稳再行转院,同时主管医师向病人家属告知途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并请家属签字。
六、医务人员及运送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七、与转运救护车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将传染病转诊单、病历摘要、传染病报告卡交给对方接诊医务人员,并记录接诊车号、接诊医护人员工作号、病人离开的时间等。
八、病人离开后立即对疫点进行终末消毒。
传染病疫情漏报调查制度
一、疾病预防控制科专职疫情报告人员每月初将上月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直报记录进行核对自查,保证上传的传染病卡片内容准确、无误。
二、每月对门诊日志进行检查,核对所报告传染病的姓名、性别、年龄、地址、病名、报告医生是否相符,同时查找漏报传染病。
三、每周对化验室的阳性登记本进行检查,核对报告情况,对可疑为传染病阳性结果及时进行询问,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及时进行补报。
四、每周对放射线科的报告登记本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可疑肺结核阳性报告,对可疑结核病病例进行补报。
五、每月将医院传染病总登记本与科室的登记本进行核对,防止漏登、漏报。
六、法定传染病的报告率达到100%。
传染病知识培训制度
一、疾病预防控制科与科教科、医务科共同组织医务人员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二、对新上岗的医护人员,做传染病知识的岗前培训,并掌握正确传染病报卡的有关规定。
三、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的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新发、重点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报告、治
疗等相关知识;以及上级部门要求组织培训的相关传染病。
四、培训资料要求有通知、签到、讲义、卷纸、成绩、小结,并装订成册。资料保存三年。
传染病卡片的使用、保管制度
一、传染病报告卡相关信息应由医生在规定时限内填写,并通过医院内的网络信息系统进行传输。
二、传染病报告卡片的填写不能有逻辑性错误,内容与门诊日志及住院登记一致。
三、疾病预防控制科每日定时对医院内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上报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
四、疾病预防控制科疫情管理人员将审核通过后的传染病卡打印。
五、疾病预防控制科疫情管理人员将传染报卡上传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六、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保存3年。
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工作奖惩制度
一、疾病预防控制科每月对临床科室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每季度书写报告上报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委员会。
二、每季度将检查情况汇总上报给传染病预防控制委员会,由传染病预防控制委员会做出决定对相关的科室和责任人进行奖励或处罚。
三、对优秀的科室予以表扬或以奖金的形式奖励,对存在问题的科室及个人视情节严重程度予以全院大会上批评,或并处100-500元不等的罚款。
结核病防治管理工作制度
为进一步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有效预防、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和流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2013年公布),重新修订本工作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结核病防
治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做好结核病防治管理工作。
二、疾病预防控制科负责结核病疫情的管理工作;定期对结核病工作进行检查,开展漏报调查工作。
三、临床科室首诊医生对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及时进行检查。
四、临床科室、放射线科及检验科认真落实结核疑似病例的报告工作,认真履行首诊负责制,建立结核病登记本,发现疑似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以及其他部位的肺外结核,应在24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工作。
五、首诊医生发现疑似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以及其他部位的肺外结核病例,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将患者转诊至所居住地的结核防治机构,做进一步明确诊断。
六、疾病预防控制科定期对医务人员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
七、首诊医生负责对疑似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以及其他部位的肺外结核病人和家属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宣传结核病防治政策和知识。
附:
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咳嗽、咯痰2周以上以及咯血或者血痰是肺结核的主要症状,具有以上任何一项症状者为肺结核可疑症状者。
疑似肺结核患者: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疑似病例。(1)有肺结核可疑症状的5岁以下儿童,同时伴有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或者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2)仅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与活动性肺结核相符的病变。
转诊: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将发现的疑似或确诊的肺结核患者转至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
结核病登记报告转诊制度
一、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2013年公布),做好结核疑似病例的登记、报告、转诊工作。
二、疾病预防控制科、临床科室、放射线科及检验科分别建立结核
病疫情登记本,要求总登记与分登记相符。
三、临床科室、放射线科及检验科认真落实结核疑似病例的报告工作,认真履行首诊负责制,建立结核病登记本,发现疑似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以及其他部位的肺外结核,应在24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工作。
四、首诊医生发现疑似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以及其他部位的肺外结核病例后,必须认真填写详细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以备结核防治机构进一步追踪。
五、发现疑似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以及其他部位的肺外结核病例,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将患者转诊至所居住地的区级结核防治机构,做进一步明确诊断。
性病疫情报告登记管理制度
一、医疗机构建立性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核对、自查、奖惩,院及科室分别设专(兼)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疫情报告、登记和管理工作,并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性病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
二、诊治性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性病疫情登记簿,院及科室分别设《性病疫情总登记簿》和《科室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并定期核对。
三、门诊、病房诊治医生性病时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由科室疫情报告员登记后,通过医院内传染病报告系统传送至疾病预防控制科,由医院疫情管理员对信息审核后,填写性病疫情登记本。
四、疾病预防控制科对HIV(+)感染者、淋病、梅毒、生殖器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五、性病病人信息填写内容完整,不得漏项;14岁以下儿童须填写家长姓名。《传染病报告卡》由疾病预防控制科保留三年。
传染病疫情信息录入管理制度
一、严格按照传染病报告时限录入信息,甲类及参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2小时内进行录入,乙类及丙类传染病录入不能超过24小时。
二、填报信息不能有漏项,汉字输入要正确,对于信息不全者及时补充。
三、录入工作单位要具体,车间具体到班组;学生、幼托儿童具体到班级。
四、地址录入具体到门牌号、乡镇具体到村,外地在沈的工作人员应录入现住址;不能提供本人现住地址,则填写报告单位地址。
五、录入人员在录入时根据疾病进行诊断分类,不能出现逻辑性错误。
六、十四岁及以下的患儿必须录入家长姓名。
七、对需要订正的诊断、确诊病例、错误信息及住院死亡者及时填写订正卡片并进行网络订正。
八、录入结束时确认录入的信息正确后保存。
九、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每月对录入的信息进行核对,下载异地保存。
计算机网络维护管理制度
一、计算机中心具体负责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及安全保障工作;
二、计算机使用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规范操作,做好计算机安全防范工作,工作完毕必须及时关闭计算机和辅助设备电源,确保信息网络系统和计算机设备安全运行;
三、计算机使用人员不得擅自打开计算机机箱,不得拆卸、更换计算机硬件和改变计算机的硬件配臵;
四、计算机使用人员不得更改计算机的系统设臵和软件设臵;不得删除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不得擅自安装其它应用软件;
五、定期对计算机杀毒软件进行升级;
六、用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的计算机专用,工作人员运行与传染病的
网络直报工作无关的软件程序。不得到其它网站下载安装程序,不得使用磁盘或U盘等其它设备拷入拷出文件,防止计算机病毒的入侵;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和数据的保密;
七、计算机用户必须设臵和保护好自己的用户口令,以防止非法用户对非授权数据的访问、防止非授权用户对文件的使用和修改。内部数据资料未经允许不得外泄;
八、一个月修改一次密码,并进行记录;
九、当网络系统和计算机发生软、硬件故障时应及时请计算机中心人员进行维修。
门诊日志、检验科、放射科登记管理制度
一、门诊日志要求有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
二、门诊日志应由临床医生填写,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
三、检验科、病理科登记项目应包括送检科室、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结果、检验日期。
四、放射科检查登记应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年龄、检查结果。
五、检验科、放射科建立异常化验结果交接登记本,并由医生签收。
性病疫情保密制度
一、医务人员在诊治性病病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二、任何人无权向社会或媒体公布医院的疫情信息。
三、不得将性病病人、病员携带者、疑似性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资料信息肆意传播、公布。
四、对性病报告的相关资料严密保存,内部人员调用疫情资料必须进行登记,对外单位人员凭介绍信方可进行查阅或复印相关资料,并记
录在案。
五、对故意泄漏性病病人、病员携带者、疑似性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资料信息的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
范文二:传染病相关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6年11月修订
目 录
1、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2
2、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与报告管理制度 ?????????????3
3、传染病报告制度 ??????????????????????4
4、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 ??????????????????5
5、传染病预警制度 ??????????????????????6
6、传染病报告责任处罚制度 ??????????????????7
7、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8
8、传染病疫情登记管理制度 ??????????????????9
9、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监测管理制度???????????????10
10、传染病首诊负责制 ????????????????????12
11、传染病病人转诊制度 ???????????????????13
12、传染病病例处置工作制度 ?????????????????14
13、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15
14、感染性疾病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6
15、体温检测站的消毒管理制度 ????????????????17
16、预防分诊点的消毒管理制度 ????????????????18
17、发热门诊的消毒管理制度 ?????????????????19
18、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与流程 ??20
19、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规则 ????????????????21
20、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职责 ????????????????22
21、县直医院结核病防治工作职责 ???????????????23
1
传染病预检 、分诊制度
为规范我院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保
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疗机构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特制定我院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一、在门诊大楼一楼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处,负责传染病的分诊工作。导诊护士协助做
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
二、传染病预检、分诊处设置标示明显的“预检分诊处”牌子,凡怀疑为传染性疾病患
者均到预检分诊处进行预检分诊,经预检为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的,应当
将患者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如为非传染病患者则分诊到相应专科就诊。 三、对确诊或疑似非典型肺炎(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他传染病患者时,须
组织专家进行会诊,需住院观察、治疗的及时转诊到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四、医院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引导就诊患者首先到预检处就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专科就诊。 五、建立呼吸道发热患者的预检、分诊流程,对特殊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应及时采
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患者的陪同人员或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
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六、各专业科室的出诊医师在接诊患者的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患者进行传染病的预检。
预检为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的,应在完善门诊首诊病历后由分诊护士负
责引导到感染性疾病科门诊进一步诊治,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七、感染性疾病门诊应当采取标准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医疗废物管
理制度》,按规定处理医疗垃圾。
八、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2
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与报告管理制度
一、成立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传染病管理工作的监督,根据最新情况制定传染病
相关制度。
二、加强疫情报告人员队伍建设,强化业务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安排专职疫情管理人员,人员固定,专机专用,确保传染病直报系统网络畅通。 三、承担对全院医护人员疫情报告管理内容的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
知识,特别是新入院职工、进修医师和实习生上岗前必须进行培训。 四、做好疫情登记工作,必须完整、清晰、准确的填写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检验、
医学影像结果登记。并做好对疫情登记资料的保管工作。
五、做好传染病的报告和登记工作,诊治传染病的科室,实行首诊负责制,要及时、完
整、准确的填写、保存传染病报告卡。
六、网络直报人员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内录入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在报告前,
必须进行卡片错项、漏项、逻辑错误以及重卡的检查;对每天收集、报告、订正、
删除传染病报告卡的情况须做好工作记录,每月进行汇总统计备案。 七、疫情管理专职人员必须每月定期查看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发现未报的传染病,
及时催报。同时对疫情数据按月导出备份和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整理归档。 八、疫情管理专职人员每月全面检查门诊登记、检验结果登记、出院登记,对发现疫情
登记项目不清晰、不完整、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不及时、不规范以及有传染病漏报的
科室及主管医生,依照本院相关制度进行处罚。
3
传染病报告制度
一、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1、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2、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
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lNl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
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
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
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
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二、本单位作为责任报告单位;单位所有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
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报告时限: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
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或疑似患者时,或发现其他传染
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尽快通知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应于2小时内将传
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规定报告的传
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将报告卡报送感染管理科,由感染管理科
进行网络直报。
4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
一、感染管理科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
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
二、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1—2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三、新入院的医师、护士和实习生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四、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第37号令)、《传染病监测信
息工作指南》及各项传染病防治方面的更新内容。
五、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培训。
5
传染病预警制度
一、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卫生
部规定按甲类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二、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三、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 (场所)一日内出现3例及以
上,或一周内出现5例以上。
四、感染管理科如核实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及时报告分管领导;应于2小时内对报
告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同时电话报告陆川县疾病控制中心;并向本医院相关科室发
出预警信息。
6
传染病报告责任处罚制度
为加强传染病报告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本单位所有医务人员均
为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人。
二、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
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5岁及以下的急性病毒性肝
炎、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疑似病例和病原携带者时,立即电话报告并于2
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送感染管理科。
三、发现乙类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H7N9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
犬病、乙脑、登革热、炭疽、痢疾、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脑、百日咳、白喉、
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病例、
疑似病例和病原携带者时,于24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送感染管理科。 四、发现丙类传染病: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斑疹
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病例、疑似病例时,
于24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送感染管理科。
五、对漏报传染病的主管医生每例罚款30元;迟报的主管医生每例罚款10元。 六、对玩忽职守,违章办事,造成传染病蔓延、流行的科室或个人,则依法追究其责任。
7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一、传染病网络直报专机专用,配备专职疫情人员。
二、传染病网络直报实行24小时值班制。病房、门诊的报告卡由感染管理科安排专人收
集并进行网络直报。
三、每天对报告卡片进行网络直报。
1、核对:疫情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
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填卡医师查询。
2、订正:疫情人员收到订正报告卡时,须当日通过网络对已报告卡进行修改或删除。
3、查重:对报告的传染病须进行重卡检查,确认重卡后进行标记,不再通过网络录入。
4、录入:录入时须对填写项目进行检查,无误后进行保存上报。
5、保存:对网络的传染病按月进行备份,卡片留存本单位3年。 四、遇到停电、网络故障等原因不能上网报告时电话通知陆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发现账号、
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并向陆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报告,否则,由此导致的系统安全问题,由个人承担。
六、任何人未经授权不得发布传染病疫情信息。
8
传染病疫情登记管理制度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任何责任疫情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患者或疑
似传染病患者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对于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在规定的时
间内填写传染病订正卡,并上报感染管理科。
二、住院部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及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三、感染管理科根据传染病报告要求,立即进行网络直报,保存传染病报告卡3年。 四、日常诊治过程中发现传染病暴发苗头,应立即电话上报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核
实后及时上报院领导和陆川县疾病控制中心。
9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监测管理制度
一、为维护医院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院工作人员中出现职业危害,保护劳
动者的健康,制订本制度。
二、职业危害指医院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伤害。 三、医院工作人员包括医疗、护理、医技、药技、行政、后勤等所有工作人员。 四、对职业危害的预防,医院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主进行预
防。
五、各科室、部门应积极主动掌握工作环境、性质下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危害后
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防护措施,建立健全各科室防护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健全各
项规章制度。
六、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险因素、危害程度及时告知员工,让职工知晓职业危害
有关情况。
七、各科室、部门应提供符合防治职业危害的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八、加强工作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上岗前对职工进行医院感染、职工
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等岗前培训。医院不定期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对员
工进行有关知识培训。
九、医院为职工提供员工健康体检,并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及时发现潜在问题,让职工
享受到有关的健康服务。
十、要求职工本人加强防护,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凡违规操作,
责任自负。
十一、在发生职业危害事件时,应在24小时内向预防保健科报告,加强信息沟通与传递。
信息上报内容包括:职业危害概况、发生时间、部位以及事件现场情况、事件的简
要经过;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按程序开展具体的事件应急处
理工作。
十二、特殊职业防护,如放射防护,由预防保健科进行管理。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
放射线剂量监测,每二年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个人健康监护档案。预防保健
科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如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院,如为辐射事故应立即启动《医
院职业安全防护预案》,并按规定报告卫生和环保行政部门。 十三、事件发生后预防保健科应及时调查事件的发生原因和事件性质,估算事件的危害
10
波及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害情况,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十四、对已受损害的接触者可视情况调整工作岗位,并予以合理的治疗,促进职工康复。
11
传染病首诊负责制
一、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详细询问病史,严格执行临床技术
操作规范、常规。
二、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认真做好预检分诊工作,严格诊断标准,排除可疑病人。预
检为传染病或疑似病人的,将病人分诊到感染性疾病门诊就诊。
三、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
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四、做好病人转运和治疗过程中的个人防护工作,按要求采取隔离或控制传播措施,防止院内
交叉感染。
五、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及其它必要的预防措施。 六、规范疫情报告程序,加强信息沟通,及时报告疫情。
12
传染病病人转诊制度
一、医院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来院病人中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引导到感染
性疾病门诊就诊。
二、初诊为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如我院不具备救治能力的,应及时报告医务科,
同时联系传染病医院转诊。
三、发现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或其他重大烈性传染病病人应立即先行隔离,
再转诊。
四、对合并患有传染病的危重病人,应当立即就地隔离抢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治疗。 五、诊断为肺结核的病人,按规定填写传染病及结核转诊卡,转诊到陆川县结防所就诊。 六、危重传染病病人如使用我院救护车护送,医务人员、救护车司机要做好自身防护,运送车
辆在转运结束后应做好消毒工作。
七、被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按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处置,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医疗
废物处置。
13
传染病病例处置工作制度
一、设立感染性疾病门诊,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做好消毒
隔离工作。
二、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认真做好预检分诊工作,严格诊断标准,排除可疑病人。预
检为传染病或疑似病人的,将病人分诊到感染性疾病门诊就诊。
三、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
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四、对被传染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按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实施消毒和无害
化处置。
五、各科室发现鼠疫、霍乱、非典、肺炭疽、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
人,应立即报告医务部,由医务部组织本院专家诊断小组前往会诊,确诊后于2小时内向
陆川县疾控中心报告。
六、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职业中毒等,在2小时内向陆川县疾控中心报告。 七、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报告方式和时限进行报告,并做好登记。
14
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一、设立肠道门诊,要求专人、专室、专设备。
二、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消毒隔离制度。 三、肠道门诊只准接诊腹泻病人,不得接诊其他病人。 四、做好腹泻病人的就诊专册登记,需抢救治疗及留床观察病人另做详细病历纪录。
五、做好腹泻病人监测与统计工作,做到“逢泻必检、逢疫必报”。 六、对中、重型腹泻病人应在门诊积极治疗或留床观察。 七、对漏报、瞒报、缓报疫情的,依法追究个人责任。
15
感染性疾病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感染性疾病门诊设置相对独立,与其它门诊、急诊相隔离,有明确标识。分设病人、工作
人员入出口。
二、应分区明确,设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人流、物流不能逆行。 三、保持室内外清洁,定时通风,采用湿式清扫,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每日2次,每
天对各诊室空气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l次,每次60分钟。物体表面用500mg,L含氯消
毒液擦拭每日2次,并有记录。
四、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门诊工作区应严格遵守标准预防措施;医务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
病人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感染性疾病门诊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
五、对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时消毒处理。用两倍于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的20000mg
,L含氯消毒剂,搅匀后放置2小时,容器应加盖。经消毒后的排泄物、分泌物倒入厕所。 六、严格按照《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落实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措
施。
医七、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的相关制度、规定,落实医疗废物的管理。传染病病人所产生的
疗废物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16
体温检测站的消毒管理制度
一、进入该站的工作人员应按一级防护要求穿戴整齐,并随时注意手的清洁与消毒。 二、各种物体表面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天,有记录签名。
,L含氯消毒液每天湿式清扫2次,随脏随扫,有记录签名。 三、地面用500mg
四、垃圾置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封闭运送,进行无害化处理。
17
预防分诊点的消毒管理制度
一、进入该诊室的工作人员应按一级防护要求穿戴整齐,并随时注意手的清洁与消毒。 二、室内空气每天用紫外线照射1,2次,每次l小时,有记录,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
三、物体表面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天,有记录签名。
四、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每天湿式清扫2次,随脏随扫,有记录签名。 五、污物、垃圾、病人的呕吐物等按相关规定要求分类消毒处理。
18
发热门诊的消毒管理制度
一、发热门诊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附设防蝇设施。
二、进入该室的工作人员按二级防护要求穿戴防护用品,备速干手消毒液供消毒手使用。 三、不设陪护及探视,必要探视时,来防人员逗留不能超过20分钟,并按医务人员要求穿戴
防护用品及手的消毒。
四、室内空气每天用紫外线照射1,2次,每次l小时,有记录,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
五、物体表面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天,有记录签名。 六、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每天湿式清扫2次,随脏随扫,有记录签名。 七、 病人的分泌物、呕吐物等按相关规定要求分类消毒处理,每床设置加盖容器,装足量2000mg
,L含氯消毒液,作用30,60分钟后可倒入卫生间,便器、痰具、浴盆每天用2000mg/L
含氯消毒液消毒1次。
八、备用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物品,每次用后消毒,体温表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
泡30分钟,听诊器、血压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九、病人用过的被服等织物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交洗衣组洗涤处理。便器、
痰具、浴盆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
十、病人的生活垃圾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封闭运送,进行无害化处理。 十一、使用后的隔离衣、口罩、帽子、手套及其他放弃物按要求分类,进行无害化处理,存放
容器必须加盖。
十二、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房间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19
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与流程
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发现多起传染病或多种症状相同的病原菌感染的病例现
象,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
对怀疑患有多种症状医院感染
相同的病例进行确诊 管理科 2小时内向县疾控中心报告 查找传染源或感染源,立即报告本院突发
初步证实流感或暴发 事件领导小组成员 开展救治工作:
?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
?及时排除疑似病人;
?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指导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做好以下工作:
?现场控制;
?消毒隔离;
?个人防护;
?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
?排泄物等无害化处理。
病原学检查和流行调查:
?感染病人
?接触者
?可疑传染源
?环境
?物品
?医务人员
?陪护人员
写出调查报告,总分析流行或突发原因:
结经验,制定防范推测可能的传染源; 分析总结病例 措施 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 ?科室分布
实验室检查结果; ?人群分布
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 ?时间分布
20
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规则
一、传染病日、周、月、年的报告分析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统计数据为准。疫
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使用《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的数据。 二、统计标准
1、按审核日期统计;
2、按发病日期统计;
3、不同属地病例统计规则。
三、根据国家属地化管理原则,不同属地病例均以县(区)为单位按照现住地址(不含港澳台、
外籍病例)进行统计。
21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职责
一、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报告方式和时限进行报告,并做好登记。
二、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到所在科室查访病人,了解疫情情况。
三、定期到各科室检查传染病病人登记报告情况,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做好检查记录。
四、配合县疾控中心做好各项相关工作。
22
县直医院结核病防治工作职责
一、负责本院发现肺结核病人或疑似肺结核病人的转诊、登记、网络直报工作。 二、主要领导要统一协调各科室,落实责任制,分管领导按各自职责落实各项工作。 三、门诊或住院医生接诊或出诊发现的肺结核病人、疑似肺结核病人或肺结核可疑症状者(需
住院的出院后),要及时填写《肺结核病人转诊单》一式三联,第一联由病人携带到县结
核病防治所就诊,第三联由感染管理科保存备查,并在转诊登记本上登记,第二联由感染
管理科每月5号前送县结核病防治所,并将病人转至县结核病防治所进一步检查、确诊与
登记治疗管理,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疫情。
四、放射科医生要对放射影像学诊断肺结核病例或疑似病例进行专门登记。 五、感染管理科人员每天要及时收集传染病报告卡,对报告的肺结核病人要在当天通过网络直
报系统上报。每月对放射科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转诊单、网络直报进行核对。 六、感染管理科人员要配合县结核病防治所,落实好结核病报病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医生转诊
病人的积极性。
23
范文三:传染病相关制度
目录
1、门诊医生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2、传染病病例登记和转诊制度
3、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4、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
5、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
6、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7、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
8、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9、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
10、传染病漏报检查制度
门诊医生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门诊医生发现传染病疑似和确诊病例时,要在门诊日志上认真登 记,填写内容必须真实、准确、详细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 详细地址、 发病日期、 诊断日期、 14岁以下必须填写监护人姓名等 ) 。 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 卡片必须完整填写,且必须填上有效证件号 码,低龄儿童无有效证件的,可以填写监护人的,特殊病种或开展项 目的病种, 有副卡或更高要求的, 必须按照上级要求的认真填写和报 告, 并将填写完整的传染病报告卡上报传染病管理科。 疫情管理人员 接到报告卡后, 要进行核实, 并在相应病种规定的时限要求内进行网 络直报。
2、门诊部各科室负责人要每周核查门诊日志,对漏报的传染病要及 时补报, 对实验室证实确诊或排除传染病的, 要及时订正传染病报告 卡。疫情管理人员在网络上给予订正。
3、要做好门诊日志的收集和保管工作,以备后查。
4、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如果漏报 1例传染病,处罚当班医生 人民币 50元,特殊病种未能及时上报,造成重大影响按有关法规依 法处理。
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转诊制度
1、门诊日志和登记本,包括门(急)诊、检验科放射科等,对传染 病病例,要详细记录就诊病人的基本情况,项目齐全,书写规范, 14岁以下儿童必须注明监护人姓名。 初诊病人, 注明 “传染病卡已报” , 复诊病人注明 “复诊” 字样, 且报告当地疾控查询是否真为复诊病例, 首诊发现传染病人立即转感染科门诊或当地传染病医院。
2、临床科室必须建立传染病登记本,记录项目和内容与门诊日志及 出入院登记本相一致,且在一定时间段内,二者人数相符合。 3、传染病管理科应建立全院传染病登记本,对各科室报告的传染病 病例信息,详细登记,并定期进行汇总分析。
4、 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 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 要认真、 详细地做好登记, 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将病例转到本院 的传染病科。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 提高报告的效率和 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 制定本制度:
1、本单位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 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 员, 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并及时上报给单位疫情报告管理 人员。
3、报告病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
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 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痢疾、肺结核、伤寒、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 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 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 膜炎、 麻风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黑热病、 包虫病、 丝虫病、 除霍乱、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手足口病。
卫计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它传染病。
4、由本单位负责传染病疫情管理的科室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 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5、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 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 2小时内以 最 快的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其它传染病和不明 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 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 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它符 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 按规定要求报告。 6、门诊医生发现传染病要详细登记在门诊日志上,并填报传染病报 告卡。 住院部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薄, 对本科室所有入院传染病 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7、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 报告, 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 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发现漏报的传染病, 应及时补报。
8、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钢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 楚。
9、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
1、本单位为法定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 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首诊医生负责制。
3、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例后,根据诊断结果,按照规定 时限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发现漏报的应及时补报。 4、疫情管理人员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逻辑 错误等检查, 如发现上述问题, 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 补充或订正, 将审核合格后的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5、网络直报人员收集到传染病报告卡片后,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限和 程序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以便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对 信息进行审核、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
6、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 订正报告, 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或者告诉疫情管理人员在原来的 卡片上注明订正内容。
7、疫情管理人员应每月对上月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 出现异常应及时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本单位主管领导。 8、 责任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应严格保护传染病病人、 病原携带者、 疑 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9、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 《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 录 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传染病责任报告人、疫情管 理员、网络直报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给予直接责任人
及其主管领导行政处分, 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网络直报人员应保 障网络直保系统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 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 挥。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网络直报人员 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 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 密码建议每月至少 更改一次,一般应在 8位以上,应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并严格保 密。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
1、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且熟悉传染病疫 情管理和网络直报业务,具备指导和培训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疫情 报 告的工作能力。
2、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 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月应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 分 析,出现异常应及时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本单位主管领 导。
3、网络直报人员在网络直报或上报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之前,需先对本单位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
①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 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行网络直报。 ②发现以下情况 时,建议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实:
Ⅰ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 和病原携带者,卫计委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它乙类传染病 和 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Ⅱ -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Ⅲ -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场所) 一日内出现 3例及以上, 或一周内出现 5例及以上, 如以上任何一种 情况属实, 应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并按规定进行网 络直报。
4、每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认真执行传染 病
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5、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 《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 录 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6、网络直报用户帐号的正式使用密码,一般应在 8位以上,并有数 字与英文字母组合, 建议每月至少更改一次。 网络直报人员未经上级 系统管理员许可, 不得转让或泄露网络直报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 并 避免在公共场所公开使用网络直报系统。
7、按时参加辖区疾控中心召开的疫情例会制度。
8、组织本单位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有关法规信息和知识。
9、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责任,由于工作不负责任造成重大影 响, 按有关法规追究责任。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定时收集传染病卡片并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 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 时 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
2、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 正报告, 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或者联系疫情报告人员在原卡片上 注明订正项目。
3、定期对已上报的传染病卡片进行查重,针对重卡保留诊断级别高 的医疗机构上报的,剔除诊断级别低的医疗机构上报的。
4、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5、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 原携带者,其它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少见传染病和本地 已 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电话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控制 机构, 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实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 告信息。
6、 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 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动态。
7、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 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 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
8、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
9、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 和密码,密码建议一个月更换一次。
10、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
1、门诊部、住院部等有关科室接诊传染病患者时,首先进行登记,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然后做好处置工作。
2、疫情管理员每日两次收取传染病报告卡或首诊医生诊断出传染病 后及时向疫情管理人员报告, 并填写卡片报给疫情管理人员, 疫情管 理人员对卡片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 正。
3、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 性非典型肺炎、 脊髓灰质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 人时, 应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经当地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核实后,按各病种要求的时限进行网络直报。
4、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于诊断后 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5、 发现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时, 应当在诊断后 24小时内通过传 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6、进行网络直报时,经查错、查重、订正后上报。同时登记在《疫 情直报登记本》上备查。
7、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后,整理、装订、存档,保留三年。
8、 每月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情况汇总, 报本单位综合管理办公室。
9、遇到特殊情况时,事先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协调解决。
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 促进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按照单位、科室、责任人三级管理制度落实奖惩制度。
2、根据传染病检查上报情况对工作突出被上级评为先进个人的,给 予年终 300元奖励。
3、对发现传染病未能及时填卡上报或漏报者根据情节,依据病种的 危害程度,进行责任追究制度:
(1)凡漏报、迟报,未造成传染病疫情播散、暴发、流行者给予当 事人 50元处罚,情节严重者,造成疫情播散,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 定处理。
(2)对累计漏报、迟报超过 3例者,扣除责任人当月绩效工资或者 奖金,并在本单位内部通报,分管领导负连带责任。
(3)全年发现传染病漏报超过 5例者,报本单位综合办公室, 给予行政处分, 并扣 3个月的绩效工资或者奖金, 并在本单位内部通 报,分管领导负连带责任。
4、凡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未能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造成 传染病暴发、流行且后果严重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处理。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
1、 医务人员要着装整齐, 不得穿工作服进入食堂、 图书馆、 会议室、 宿舍等,接触传染病病人要做好个人防护。
2、空气消毒:治疗室每日空气消毒一次,特殊情况随时消毒。
3、各种表面消毒:
①地面和墙面:无明显污染地面用自来水湿式拖地 1~2次 /日,被病 菌污染的地面和墙面用浓度为 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表面, 便函 充分作用于约 5分钟后清理 干净。被肝炎病毒污染的地面和墙面用 浓度为 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表面,便函充分作用于约 5分钟 后清理干净。被结核病人污染的地面和墙面用浓度为 0.2%过氧乙酸 喷洒表面便函充分作用于约 5分钟后清理干净。 被烈性传染病病原污 染后 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作用于 30分钟后清理干净。 ②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无污染时以清洁湿抹布抹洗, 1次 /日。 被病原菌、 肝炎病毒、 结核杆菌污染时按污染地面消毒方法处理。 ③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门窗、洗手池、卫生间、便池:每天用 清洁水擦抹刷洗处理,保持清洁。被污染时,按污染地面消毒方法处 理。
④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一次,被污染时立即更换。 床垫、枕心、毛毯、棉被在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用照射强度不低 于 70uw/cm2的紫外线照射至少 30分钟。照射时用屏风隔离以免伤 害同室病人;也可用床单位臭氧消毒器消毒。
4、为特殊传染病人检查、治疗、护理前,要做好个人防护,每接触
一个病人要更换一付手套。 操作结束后按规定程序脱下个人防护, 流 动水洗手。
5、经血传播病原体污染器具的消毒灭菌:先以用 1000~2000mg/L的 含氯消毒剂浸泡 30~45分钟,清洗凉干。耐高温的进行高压灭菌, 不 耐高温的再次浸泡在 1000~2000mg/L的消毒剂中 30~45分钟, 清洗、 干燥密闭保存备用。
6、消毒用碘酊、碘伏及酒精注明浓度,酒精每天更换,打开的碘伏 碘酒使用时间不超过 3天。瓶子加盖,并每周灭菌二次。
7、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发现霍乱等甲、乙类传染病 及时网络报告,并转传染病房隔离治疗。
8、对特殊传染病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依据病种 决定,隔离期满无异常可解除医学观察。
传染病漏报检查制度
为加强传染病疫情管理, 杜绝漏报, 迟报现象发生, 制定本制度。 1、门诊医生要认真填写门诊日志,住院部各科室要认真填写病人出 入院登记。
2、诊疗疾病的相关科室必须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本,根据疫情报告 时限, 发现传染病及时填卡上报, 本单位疫情管理负责人负责本单位 的疫情漏报自查管理工作。
3、传染病管理相关科室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督导检查指导工作。
4、传染病管理相关科室必须根据规范要求每日不少于 2次,及时深 入诊疗疾病的相关科室收集传染病报告卡, 及时进行网络直报, 并负 责检查传染病报告, 落实情况, 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 责令改正。 5、 传染病管理科必须对检查情况进行每周一次小结, 每月一次总结, 月总结以每月疫情分析的形式呈现出来, 备上级检查考核, 每季度汇 总一次, 年终进行全面检查。 对发现漏报者必须上报本单位综合办公 室,根据规定给予处罚。
6、 传染病管理相关科室负责检查各诊疗科室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 要深入各相关诊疗科室开展督导工作,要求检查和督导有记录。
范文四:传染病相关制度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1、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2、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3、 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转至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4、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5、 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诊断及转诊制度
1、医院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2、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3、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对不能确诊的疑似传染病病人应上报县疾控中心,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4、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对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
5、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6、不外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制度
1、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2、报告的方式: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3、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按要求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登记—>网络直报(需电话报告县CDC的按要求报告)。 4、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1)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同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等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3)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1、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及人员配臵
(1)配备专用计算机1台进行疫情网络直报工作;
(2)配备2名工作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集、录入、初审及相关传染病管理工作(1名为专职);
(3)有人负责本单位网络直报系统硬件与网络维护,以保障其正常运行;
2、责任报告人填卡要求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完整的合格的传染病纸质报告卡。包括初次报告、订正报告(含死亡订正)。医生填卡时,尽力询问病人的详细现住地址,得到病人的准确可靠地址,具体到乡镇、街名和门牌号。
3、直报人员职责及网络填报要求
(1)直报人员之一必须为疫情管理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性病、慢病、居民病死亡原因、症状监测等项工作的网络直报及电话报告工作;
(2)直报人员负责每日的收卡、录入、初审工作。常规收卡上、下午各一次;常规录卡应在17点30分前完成;特殊情况立即录入,不得延误;
(3)若病人为学生,必须在患者单位栏内填写学校正式全称及班级名称,勿用简称;
(4)艾滋病、HIV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副卡;
(5)妥善保管好用户编码及密码,确保直报系统处于正常、安 全的运行状态;
(6)纸质卡片是电子疫情资料形成的重要原始依据,要保留三年备查。
传染病宣传、培训制度
1、制定宣传、培训计划,全面开展对大众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培训。
2、结合创卫工作,在各社区、村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下社区、村义诊定期更换防病专栏。
3、利用各种宣传日,主动上街开展计划免疫,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治疗宣传,开展知晓调查,努力提高大众人群预防传染病的知晓率和群防意识
范文五:传染病相关制度
目 录
1、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2、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3、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制度
4、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
5、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6、传染病知识培训制度
7、传染病疫情分析与通报制度
8、门诊日志登记管理制度
9、化验室登记管理制度
10、影像科室登记管理制度
11、检验部门阳性结果反馈制度
12、传染病报告卡的使用、交接和保存制度
13、首诊医生负责制度
14、传染病病例诊断和转诊制度
15、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
16、院内消毒处理制度
17、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发病等
18、异常情况处理制度
19、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20、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和规范,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的传染病防治工作相关文件。
二、成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传染病管理科科长、疫情报告员和医务人员组成,对本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实施具体领导。
三、中心设一名领导负责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预防保健科指定2名疫情报告员,负责院内传染病报告、培训、自查和疫情分析工作。
四、建立和健全本中心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制度,制定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五、成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自查小组,每周开展一次自查,对门诊日志、化验室登记等传染病报告相关工作记录进行核查,发现漏报、错报和误报要及时进行补报和订正。并将自查情况及时报告相关领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通报和整改。
六、每月对辖区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撰写报告,并在中心通报疫情状况、报告工作质量。
七、年初,制定中心培训工作计划。定期组织业务人员
开展培训,内容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疫情报告规范、传染病诊断标准和统计规则等,并针对不同季节有重点地增加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
八、做好全中心死亡病例报告工作,接到死亡病例报告后按规定时限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每月与医务科核定死亡病例登记,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九、积极配合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十、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报告记录资料至少保存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组织管理
本中心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报告人发现应报告的传染病疫情,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按规定进行报告。
二、报告内容
1、法定传染病:甲、乙、丙三类共39种传染病。 甲类包括:鼠疫、霍乱(2种)。
乙类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26种)。
丙类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1种)。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2、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
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4、传染病暴发疫情:在发生某种传染病就诊人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生暴发、流行;发现历史上未曾出现过或本地罕见的传染病;急性传染病病例死亡;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不明原因的急性疾病时,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区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三、报告时限和方式
1、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2、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3、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四、工作要求
1、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于当日
报至传染病管理科。
2、医务人员报告的传染病病例,若“诊断级别”或“病名”发生变化,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卡”,24小时内上网进行订正报告。对已报告的传染病病例死亡后,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在网络进行订正报告,注明死亡日期。
3、医务人员如发现甲类传染病或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时,以及原因不明传染病或可疑的新发传染病、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时,应立即向传染病管理科报告;传染病管理科接到报告后,立即与报告医生核实,并报告分管领导,同时以最快的方式向区疾控中心报告,并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现场调查。
4、复诊的传染病病例要在门诊日志做好登记,不再进行网络直报。乙肝病原携带者要在专门登记簿进行登记,不再进行网络直报。
5、传染病管理科负责全中心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直报员在录卡前,对纸质报告卡进行审核,确保填写完整、准确,无逻辑错误。每日进行查重,每周开展自查,每月分析疫情。
6、门诊、化验室、传染病管理科等相关科室要根据工作要求建立登记簿,确保使用钢笔或中性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无逻辑错误。
7、化验室要做好阳性结果反馈工作,对检测出的传染病病例要当日向临床医生报告。
8、所有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相关资料要齐全,至少保存三年。
9、本中心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否则依法追究责任。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制度
一、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首诊医生负责制。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例后,根据诊断结果,按照规定时限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发现漏报的应及时补报。
二、中心指定2人负责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每日至少上午和下午两次到各科室收集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登记。在收集卡片时要审核填报内容,确保内容完整、无逻辑错误。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立即要求填卡医生补充完整或进行修改,确认无误后在规定时限内进行网络直报。
三、网络直报人员收集到传染病报告卡片后,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实时报告,以便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信息进行审核、监测、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
四、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五、每日对已上报的传染病卡片进行查重,对重卡进行删除。
六、每周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自查,核查各种
登记簿和传染病报告卡填写情况,检查漏报,并与网络直报系统上报数据逐一进行核对。发现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一致性不符合要求的病例应及时进行核查、订正。
七、疫情管理人员应每月对上月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并上报传染病管理科和主管院长。
八、中心负责配备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必需的专用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确保网络畅通,直报人员应维护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和维护计算机功能正常运转。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九、疫情报告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密码一般应在8位以上,由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而成,并严格保密,定期修改。
十、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相关资料要分类归档保存,包括各种登记簿、传染病报告卡等至少要保存3年以上。录入网络直报系统的信息要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
十一、责任报告人和直报员应严格保密涉及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和资料。
十二、传染病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员、网络直报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给予直接责任人及其主管领导行政处分,并给予相应经济处罚。
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
二、门诊医生要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各科室必须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本,根据疫情报告时限及时填卡上报,科室医生每天晚上应及时核对门诊日志和传染病报告卡,杜绝漏报、迟报,各科室主任负责本科室的自查管理工作。
三、自查内容:门诊日志项目是否齐全,报告设备是否正常运转、纸质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准确率、网上卡片和纸质报告卡一致率、是否存在逻辑性错误等。
四、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每日收集各诊室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同时负责检查传染病报告质量,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责令改正,定期报中心领导小组。
五、每周中心统一开展一次检查,并进行周小结。每月汇总一次,在单位内部进行通报。年终全面检查,进行工作总结。
六、配合区疾控中心进行抽查。并将检查结果报主管领导,必要时通报全中心。
七、中心领导小组根据各科室的漏报情况和传染病报告卡,以及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按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臵。
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一、按照中心、科室、责任人三级管理原则落实奖惩制度。
二、全年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先进科室给予500元年终奖励,科主任200元奖励,先进个人给予年终200元奖励。
三、对传染病漏报、迟报、误报等情况,将根据情节轻重,分别进行责任追究,意见如下:
1、凡漏报、迟报,未造成传染病疫情播散、暴发、流行者给予50元处罚,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2、对累计漏报、迟报超过3例者,责任人给予500元罚款,通报全中心,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并给予警告处分。
3、全年发现传染病漏报超过5例者,给予责任人、科室主任各1000元罚款,通报全中心,并取消年底评优资格。
4、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由于工作不负责任,出现重大传染病误报事故,罚款1000元,全中心通报批评,给予记过处分;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者,按下岗处理。
5、凡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未能及时上报疫情,造成传染病暴发、流行且后果严重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处理。
传染病知识培训制度
一、传染病管理科要制定全年培训工作计划,并组织对全中心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二、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中心领导、科室人员要按时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
三、新进入中心的医生、实习生和进修生必须首先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相关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四、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培训内容至少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规则》四个方面内容。并根据季节增加和调整传染病培训内容。
五、参加培训时,要按要求签到,认真听讲,正确理解和掌握培训内容。传染病管理科负责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
六、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培训,及时更新、掌握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和疫情报告管理规定。
七、凡单位工作人员拒绝参加培训者年底取消评优资格。
传染病疫情分析与通报制度
一、实行传染病月分析制度,指定专人负责主动收集、调查、分析、核实传染病发病信息,形成月疫情分析报告,以便及时、准确掌握本区域内疫情流行动态。
二、对重点传染病及时进行疫情分析,查找可能存在的暴发疫情苗头,为疾病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根据疫情分析结果,确定近期疾病防控工作方向,有计划地部署中心内传染病病例主动筛查、预检分诊和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四、每月及时将分析报告上报主管领导,并通过中心中层会议或以公告等形式,及时通报各科室。
五、每年分析报告要汇总,装订成册,并纳入单位档案管理。
门诊日志登记管理制度
一、门诊各科室要建立门诊日志,详细登记接诊病人。
二、门诊日志项目设有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病名(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诊断日期、初诊或复诊、血压等,填写详细、齐全,内容真实可靠。
三、对门诊日志上登记需上报的传染病要做出明显标志,疫情上报后,中心疫情管理人员要标记。
四、对疑似传染病和确诊的传染病病例,要登记其具体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诊断病名、工作单位、家庭详细住址、联系方式等,14岁以下儿童要登记家长姓名。
五、每周要核查所登记的门诊日志,查找传染病漏报、错报和逻辑错误等,并将传染病报告内容与门诊日志记录进入一致性比对,发现问题及时补充、更正。
六、年度结束后,对全年的门诊日志核查无误后,按规定要求存入资料室,以备后查,要求保存3年以上,在储存过程中要做好防水、防火、防盗等措施,以保证门诊日志的妥善保管。
化验室登记管理制度
一、检验科所有工作人员均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人,发现各类传染病病例,均有责任和义务按照规定进行报告。
二、化验室要设有登记本,项目包括姓名、采样日期、送检日期、送检科室及医生、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检验医生、检验日期、报告日期等。
三、化验室各项检测均要登记,要求登记项目齐全,内容完整、准确,书写清楚。登记率和登记合格率要达到100%。
四、检验标本的检测结果为阳性或超过国家标准或超过正常值范围等,能够确定为传染病者,必须由专人于当日将检测结果送至开具化验单的医生,并要求被反馈人签字。
五、任何个人对病例阳性检验结果及病人相关资料有保密的义务,不许泄漏。
六、医院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在开展每周自查中,发现登记项目不全、阳性检验结果漏报等情况,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七、化验室登记本要设有专人保管,年度结束后,按规定存入资料室,以备后查,要求保存3年以上。
影像科室登记管理制度
一、影像科室所有工作人员均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人,发现各类传染病病例,均有责任和义务按照规定进行报告。
二、影像室要设有登记本,项目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检验日期等内容。
三、影像检测均要登记,要求登记项目齐全,内容完整、准确,书写清楚。登记率和登记合格率要达到100%。
四、影像室的检测结果为阳性时,怀疑为传染病病例。要由专人于当日将检测结果送至开具检测单的医生,并要求被反馈人签字。
五、任何个人对病例阳性检测结果及其病人相关资料有保密的义务,不允许泄漏。
六、医院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在开展每周自查中,发现登记项目不全、阳性检验结果漏报等情况,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七、影像室登记本要设有专人保管,年度结束后,按规定存入资料室,以备后查,要求保存3年以上。
检验部门阳性结果反馈制度
一、疫情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检验部门医生负责对化验阳性结果进行报告。
二、对发现的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检验医生要在当日开具检测报告单,并送至开具检测单的医生处。检验医生反馈的结果需包括患者姓名、检验结果、检验方法、检验时间、检验医生等项目。
三、化验室每日指定一名检验师对登记本进行自查,发现阳性检测结果,立即与检验医生进行核实,并督促其按照要求进行报告。
四、临床医务人员接到检验部门报告的阳性结果后,要立即进行登记。并根据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做出诊断,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报传染病控制科。
五、传染病控制科医生根据化验室报告,对没有报告病例的诊治医生进行督促,要求其填写报告卡,杜绝漏报。
六、任何个人对病例阳性检测结果及其病人相关资料有保密的义务,不可告知第三者。凡私自泄密,根据情节追究责任。
七、检查中发现阳性检测结果漏报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传染病报告卡的使用、交接和保存制度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片》的发放和保存由传染病管理科统一管理,对使用和交接情况建立专门的登记簿进行登记。
二、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卡片交接手续,交接时要填写传染病卡片收发登记,注明交接时间,交接双方签字,保证传染病报告卡片上报及时。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片》按统一格式制作,临床医务人员要按照填写要求,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四、传染病报告卡片应该按编号顺序装订,在专柜存放,专人登记保管,保存期限至少三年。
五、纸质传染病报告卡片要做到与门诊登记、网络直报系统录入信息一致。
六、传染病管理科负责将传染病报告卡的使用、交接情况按月进行汇总分析,及时上报中心领导。
首诊医生负责制度
一、对所有传染病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首次接诊的医生即为首诊医师。首诊医师对病人应认真组织就地抢救,不得推诿,刁难病人,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将病人拒之门外。
二、对患多种疾病的传染病病人,首次接诊医师应根据此次就诊的主要疾病进行分诊,首诊医师认为主要疾病不属本科病员时,应请有关科室会诊。
三、对传染病疑似或确诊病人,首诊医生要详细询问病人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外出史和疫区旅居史。如发现不明原因肺炎或本地罕见传染病病人,要以最快的通讯方式上报疾控机构。
四、首诊医生发现传染病疑似和确诊病例时,要在门诊日志上认真登记,填写内容必须真实、准确、详细。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传染病管理科。疫情管理人员接到报告卡后,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络报告。
五、各科室临床医生要每周核查门诊日志,对漏报和误报的传染病要及时补报和订正传染病报告卡。疫情管理人员每周要认真检查一次门诊日志,避免漏报和错报现象的发
生。
传染病病例诊断和转诊制度
一、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需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诊断级别和病例分类。
二、医院对传染病实行预检分诊制度。经预检和分诊后,确认为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由分检医生将其转至有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三、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将病例转到本中心可治疗的科室或其他可救治医疗机构。
四、将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转诊送走后,立即对病人污染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并做好记录。
五、违反本制度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者,将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发病等
异常情况处理制度
一、中心成立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社区内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发病等异常情况的处理工作。
二、加强对社区内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及时筛查和查找暴发疫情苗头和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
三、接诊或发现辖区内出现疫情,要立即赶赴现场,核实户籍和诊断,开展初步流行病学调查,对患者采取隔离措施,及时进行通风消毒,同时报告区疾控中心。
四、配合疾控机构,完成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个案调查,并在其指导下,对高危人群进行主动筛查,对疫点疫区进行处理,开展宣传教育和疫苗接种工作。
五、做好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各项记录填写完整,及时归档,保存至少3年,以备查阅。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一、中心设立预检分诊点,配备消毒器械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开展预检、分诊和转诊工作。
二、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三、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隔离观察室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四、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五、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六、发现不具备救治能力的某种传染病病人,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将病历资料
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
一、传染病人按常规隔离,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在观察室隔离,病人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得带出病房,也不得给他人使用,病人用过的被褥和衣物应消毒后再交洗衣房清洗。
二、传染病人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互串病房和外出,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出院、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门诊病人应在指定地点候诊、检查和治疗,不要在门诊各处走动,以防交叉感染。
三、传染病人,按病种分区隔离,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洗手,离开污染区时,脱去隔离衣。
四、治疗换药室,每天通风换气,清洁、用消毒液拖地,紫外线照射,或用消毒液喷雾消毒.每周彻底大扫除一次,每月做细菌培养一次。
五、出院病人的单元,必须做好终末消毒处理,床、椅、及墙壁,应用消毒液擦洗,床垫被褥洗晒消毒,死亡病人的
被褥应更换.用具应消毒。
院内消毒处理制度
一、医务人员工作时间应衣帽整洁。操作时必须戴工作帽和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二、使用合格的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用品和一次性医疗用品。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四、无菌器械容器、敷料缸、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用过的物品与未用过的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志。
五、传染病病人应进行预检分诊,按常规隔离。疑似传染病人应在观察室隔离,病人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六、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物品定期消毒。传染病病人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后应对病人的单元进行终末消毒。
七、传染病病人要按病种分区隔离,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洗手,离开污染区时脱去隔离衣。
八、供应室必须将无菌与清洁、污染物品分开存放。严格按照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并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
一、地面、墙壁、门窗:对细菌繁殖体和病毒的污染,用0.2%~0.5% 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为500 mg/L~1000 mg/L二溴海因溶液或有效氯为1000mg/L~2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泥土墙吸液量为150 ml/m2~300 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 ml/m2。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 ml/m2~300 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有芽孢污染时应用0.5%~1.0% 过氧乙酸溶液或3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喷洒量与繁殖体污染时相同,作用时间不少于120分钟。
二、空气:房屋经密闭后,对细菌繁殖体和病毒的污染,每立方米用15% 过氧乙酸溶液7 ml(1g/m3),对细菌芽孢的污染用20 ml(3g/m3),放臵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薰蒸2 小时,即可开门窗通风。或以2% 过氧乙酸溶液(8 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30~60分钟。
三、衣服、被褥:被细菌繁殖体和病毒的污染时,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用流通蒸汽消毒30 分钟,或用有效氯为250 mg/L~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不耐热的毛衣、毛毯、被褥、化纤尼龙制品和书报、
纸张等,可采取过氧乙酸薰蒸消毒。薰蒸消毒时,将欲消毒衣物悬挂室内(勿堆集一处),密闭门窗,糊好缝隙,每立方米用15% 过氧乙酸7ml(1g/m3),放臵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1小时~2小时。被细菌芽孢污染时,也可采用过氧乙酸薰蒸消毒。熏蒸消毒防范于被繁殖体污染时相同,用药量为每立方米15% 过氧乙酸20ml(3g/m3);或将被消毒物品臵环氧乙烷消毒柜中,在温度为54℃,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用环氧乙烷气体(800mg/L)消毒4小时~6小时;或用压力蒸汽灭菌消毒。
四、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稀薄的排泄物或呕吐物,每1000 ml可加漂白粉50克或有效氯为2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匀放臵2小时。无粪的尿液每1000ml加入干漂白粉5克或次氯酸钙1.5克或有效氯为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100 ml混匀放臵2小时。成形粪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 漂白粉乳剂(含有效氯5%),或有效氯为50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2 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小时。
五、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30 分钟,或流通蒸汽消毒30 分钟。也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为250mg/L~5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有效氯为250mg/L~500 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六、食物:瓜果、蔬菜类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
浸泡10分钟,或用12mg/L臭氧水冲洗60~90分钟。病人的剩余饭菜不可再食用,煮沸30分钟,或用20% 漂白粉乳剂、有效氯为5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2 小时后处理。也可焚烧处理。
七、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2% 漂白粉澄清液(含有效氯5000 mg/L)、或有效氯为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 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非芽孢污染场所、污染物品的消毒处理方法与计量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