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试分析教学过程的本质
试分析教学过程的本质时间:2011-06-23 17:53:54 来源:勤思考研网 点击数:1594参考书目历年真题考研大纲免费资料2015辅导班试分析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 形成一定的 思想品德的过程。(2)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 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 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但主要是一 种认识过程。(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间接性;引导性; 简捷性。(4)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与发展性、交 往性与实践性的特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教学过程并不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
范文二:透过共和国六十年货币存量史,试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本质
透过共和国六十年货币存量史,试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本质
货币存量又称为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它主要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各种金融资产。货币供应的数量、流动性状况是社会总需求变化的货币表现,是各国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也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我国现阶段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主要从银行概览中加工整理后取得。货币供应量一般根据货币流动性的差距分层次统计。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由强到弱,分为M0、M1、M2三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即央行历年货币发行总额;M1——M0+活期存款,亦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2——M1+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帐户++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亦称为“广义货币使应量”。
我国有货币存量统计数据的资料始于1952 年,当年的货币存量(M2 )101.3亿元,请大家记住这个数字。从52年到57年,M2基本上是以每年12-15亿元的速度增加,货币增长保持在10%左右,57年达到197.7亿元,这是比较正常的速度;从58年开始就不对了,货币增长也开始**,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猛增,导致建国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从61年到64年,三年自然灾害,第一次出现通货紧缩,M2由1961年的439.8亿元降到1964年的434.7亿元,降幅并不大,但是比较好的度过了自然灾害期,国民经济有所恢复。65年到68年又开始了第二次冒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56亿,每年增长速度为14%,68年达到666.9亿元。69年到70年“调整,巩固,提高”,出现第二次通货紧缩,每年货币减幅只有7亿元。
从70年到79年开始了第三次温和的通货膨胀,每年平均新增货币90多亿元,增长速度是15%左右,增长量保持在百亿元之内,增长速度控制在20%以内。1952年到1979年都可以称为“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发展期。
81年到83年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增货币增长量上了新台阶,每年平均新增货币400多亿元,货币增长速度为22%,也还算正常;从84年到89年突飞猛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1500多亿元,89年货币存量达到12000亿元,第四次通货膨胀可以称为奔驰的通货膨胀。
从90年到93年,货币增长量每年都还控制在数千亿元之内,没有超过万亿元:90年与89年相比,新增5253亿元,91年比90年新增4100亿元,92年比91年新增6100亿元,93年比92年新增9400亿元,环比增长速度39%~93年货币存量达到34879亿元。
94年开始货币增长量超过万亿:94年比93年新增12100亿元,环比增长速
度为34.6%;95年比94年新增14000亿元,96年比95年新增16000亿元,97年比96年新增15000亿元,98年比97年新增13500亿元,99年比98年新增15400亿元,2000年比99年新增15600亿元,2001年比2000年新增18200亿元,货币存量达到152888亿元。平均年增长量为1510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在39%左右,可以称为第五次通货膨胀期。
2002年更不得了,货币增长量开始突破三万亿:2002年比2001年新增31000亿,2003年比2002年新增36000亿元,2004年比2003年新增34000亿元,货币存量达到253207亿元。增长量加大了而同期的货币增长速度却降了下来:年平均增长速度在33.3%。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称为“第六次比较平稳的通货膨胀期”。
中国实际货币供给量大大高于理论上的货币供应量。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0%,而货币存量平均增长速度是31.5%,个别年份的甚至超过40%~也就是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贬值速度在20%以上~一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隐蔽的通货膨胀史。为什么说是隐蔽的,这是由于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存在着严格的价格管制,价格上升趋势的真实程度被隐蔽了。经济体制转制后这个影响仍然存在。既然通货膨胀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引起金融崩溃和经济生活混乱呢,其一,这是由于建国时货币存量基数本身太低,除了两次通货紧缩外,80年代之前每年增加的货币量还不能适应现实的货币需要,因而长期保持了低流通、低物价;其二,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时期也需要大量流通货币的支撑,再加上我国信用制度不健全使现金需求量更大;其三,我们更受益于强大的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和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政治和政体的稳定有力地保证了经济和金融的稳定。
下面我们再从货币数量方程式中推导出为什么会产生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以及高通货膨胀率没有发生经济混乱。
货币数量方程式:MSV = PY d
其中,MS——代表一国的货币供给;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P ——代表总体价格水平;Y d——代表真实总需求。那么, PY d 就代表了需要交易的商品总额,一定时期内PY d是个确定数字。80年代之前由于交易通信技术的落后,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非常低,因而需要比较大的货币供给;80年代之后技术是跟上去了,但是信用降下来了,仍然需要比较高货币供给。这就是为什么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没有严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们还想寻找更多原因的话,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有大量的货币资金积聚在我国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众多的货币持有者试图在不完备的资本
市场上攫取自己的第一桶金(2003,伍志文,货币虚拟化过程中的“资本市场货币积聚假说”,《经济学(季刊)》2003年10月);
房地产市场的成熟与活跃也吸引了相当部分的资金。事实上我国的“超额”货币供给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呈加速趋势,让好多人担心这个“笼中虎”随时都可能跑出来危害商品市场并引起急剧的通货膨胀,但是没有,反而在2004年、2005年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态势,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升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
从另一方面讲,由于过去多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导致当前产能过剩,产能过剩领域也由消费品领域扩展至生产资料部门的加工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三个产业链环节。在产能过剩因素约束下,近期也不可能发生急剧的通货膨胀。
最后我们还应该感谢中央银行的货币专家们,他们的敬业和高超的调控技术(公开市场活动、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抑制了通货膨胀,保证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始于房价快速上涨的这一轮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已经一目了然——货币供应量的疯狂上涨。到2007年3月,货币供应总量已达到惊人的36万410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0%,而货币存量平均增长速度是31.5%.
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来自印刷厂,每次通货膨胀都与货币增加有关,只要货币数量的增加快于产量的增长,通货膨胀就会如期而至,两者的时滞约为15—24个月。其实现在的CPI数据都没有包含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果把这两点包括进去,依然符合。但是现在政府为了不让人民币升值只能再拼命的往市场上砸钱抵销日益巨大的贸易顺差。
扣除增加的1万亿美元外汇而发行的82000亿人民币,现在与2001年底相比,货币供应量增加了13万亿~14万亿,而2001年年底的货币供应量是15.83万亿,也就是说在去除外汇因素下,从2002年到现在货币供应量还是翻了近一倍。
再来看看这几年的财政收入,2002年18904亿元,2003年21715亿元,2004年26355(88亿元,2005年31649(29亿元,2006年39373.2亿元,2007年1-5月21723.53亿元。
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划分为 M0、M1、M2、M3四个层次;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 ,,流通中的现金
M1 ,, M0 ,企业单位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 ;
M2 ,, M1 ,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M1 是狭义货币供应量, M2 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M1 与 M2 之差是准货币。
货币层次的划分:世界各国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以便中央银行控制有所侧重,具体为:
M0=现金(通货)
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包括定期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M4=M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M5=M4+政府短期债券和储蓄券
M6=M5+短期商业票据
其中,对M1到M3的监测和调节被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所采用,比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最看重M2,英格兰银行则注意M3,而日本银行强调的是M2+CDs。
毫无疑问,我们是模仿国外的所谓现代银行管理、统计体系设立的M系统。但我们多年了的M系统仅仅是模仿,而没有实际经济意义。
比如,中美两国的M系统,若M1数值相同,则美国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就是M1,而中国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则要远远小于M1。这个差别使中国经济单位没有足够的流通货币,而美国相对于中国则有充裕的货币。
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支票不能直接兑换成现钞,尽管它是货币。
再比如在M2项目下,若M2相同,则中国的储蓄额很大,但流通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却很少,因为中国的M2被高额储蓄占掉了,而美国却几乎全部是M1(美国储蓄率很低)实际也就是全是M0,即决大部分是现钞,市场有经济意义的货币充足。而中国却是市场严重缺少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倾向于使用M2来调控货币的原因。
中国金融界无论是理论家还是主管部分一直有一个非常固执和愚蠢的见解,认为美国人不储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美国人也是人、也需要穿衣、吃饭、养老等支付,这些支付同样需要持有货币存量,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储蓄率很低呢,其实既不是美国人不储蓄,也不是美国人没有钱,而是这些货币存量不在储蓄项目下,而是在支票项目下,即在M1项目下。
因此,同样的M2、M1、M0水准,美国的M体系有大量的具有实际经济学意义的货币,而中国则是严重货币短缺。
如果中国金融改革仅仅改变这个M系统,则中国实际有经济学意义的货币就将增加十万亿以上(储蓄转成支票,支票可自由兑换现钞),而货币总量却不需要任何改变。
另外一个方面,美国及西方国家设立M系统是为了便于统计和调控印钞数量及观测经济动向。其中支票有大额和一般额度,这才是区分M1和M2的关键,也就是说有多少交易是以大额交易的、有多少交易是以一般额度交易的。大额交易主要发生在大型公司之间和投资****易。
正如前文所述,无论M1、M2,由于支票的自由兑换性,二者都有实际的经济学意义。在货币总量上意义相同,但在资金用途上却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货币总量以M1出现,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以M2出现,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美联储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应如何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在货币总量则基本保持稳定。
资料来源:
1、《中国经济年鉴》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2、《中国货币市场年鉴》2000,2001,2002,2003,2004 3、赵留彦、王一鸣《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中国的经验证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2009年4月30日星期四
范文三:从产权视角分析货币的本质
从产权视角分析货币的本
质
摘要货币定义的争论由来已久, 但多数都着重于价值角度的讨论, 直到现在货币的定义都没有脱离价值讨论的背景价值现象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更深层次来讲商品交换是产权的交换货币是在产权交换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没有产权界定就不会有货币的出现因此可以从产权视角给予货币新的定义
关键词货币定义;货币本质;产权
一、引言
关于货币定义的争论可谓源远流长早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就发生通货学派与银行学派的通货争论之后对于货币
本质的争论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在现代众多的货币定义理论中可以概括出两种主要的货币本质观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货币是价值贮藏的手段
在所有研究货币问题的经济学家中马克思较全面深刻地阐明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他将货币定义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他还认为在商品世界里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成了货币特有的社会职能从而成了货币的社会独占权
虽然如何定义货币始终是经济学家们争论的热点但是世界各国历来是以货币性或流动性来定义货币的所谓货币性就是指一种资产能作为交换媒介的性质;所谓流动性主要是指投资者以低的交易成本将一种资产迅速变成现金的能力
货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本文跳出传统的讨论模式, 试图从产权角度予以分析并给货币一种产权视角的定义本文第二部分讨论了商品交换的本质问题;第三部分对货币的本质从产权角度作了分析;结论部分从产权视角给出了货币的定义并指出这样定义的实际意义
二、商品交换的本质是产权的交换
(一)产权的定义
产权即财产权利是基于财产的权利束内含若干与财产有关的单项权利诸如归属权(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受益权、处置权、监督权、剩余索取权以及正当行使权利的权利和禁止有害使用权利的权利等其本质上是一组排他性的权利
产权不是物品也不仅是人对物的关系而是由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是确定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规则和规范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个人对资产的产权由消费这些资产以及从这些资产中取得收入和让渡这些资产的权利构成运用资产取得收入和让渡这些资产需要通过交换, 交换是权利的互相转让一般来说法律权利会增强经济权利但是对于后者的存在来说前者既
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产权概念与交易成本概念密切相关交易成本定义为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成本如果假定对于任何资产每一种这样的成本都上升并且完全保护和转让产权的成本达到非常高的程度那么结论就是这些权利是不完全的因为人们将发掘得到他们资产的全部潜力是不值得的为了使资产的产权完全或者被完整地界定资产的所有者和对它有潜在兴趣的其他个人必须对它有价值的各种特征有充分认识资产产权的转让就容易实现相反在产权被完整界定时产品信息一定可以不费代价地获得相关的交易成本因此也一定为零
(二)商品交换的本质是产权的交换
物品之所以成为商品其形成的前提是对物品私有权的认可这样才使交换得以出现所以商品现象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交换现象
在商品市场上我们看到一笔商品交换的成功似乎仅仅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交换双方彼此看重对方的商品;第二交换双方彼此接受对方提出的价格和其他交换条件然而一项交换要能成功首要条件是适用于交换的物品排他性的权利必须明确就卖方来说他要能把带到市场上去的产品进行有效的竞
卖就必须真正是产品的支配者和主体如果他持有的是他人的财产或是偷来的东西他就无权卖出即使出售了也属于欺诈行为这一交易是无效的就买方来说他要能进行有效的竞买就必须有钱或是拥有用来交换的其他产品而且钱和产品必须是归他所有或由他独立支配的也就是说它也必须是产权主体可见主体产权是主体的市场行为的前提和财产基础
交换的发生存在于所有权的转移和双方对各自所持权利的共同认可交换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以自愿互利为原则的权利互相让渡关系这一权利互相让渡关系的达成建立在双方相互承认对方对于手中的物品具有无可争议的排他性没有这个基础即使是简单的交换行为也不可能发生
既然交换的本质是权利的互相让渡界定产权也就成为达成交换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历史上交换的产生始于产权有所界定之后而交换的发展又是以产权界定的逐步深化为条件的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交换发生于原始共同体之间当时原始共同体内部人们之间还没有“私”的观念但“公”的范围却仅仅限于各个原始共同体内部不同的原始共同体拥有各自的财产这样原始人类客观上就产生了“本氏族的”和“他氏族的”意识发生了原始的产权界定这可用于解释偶然发生于原始共同体之间的交换而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
的交换行为的发生显然是同实际存在的私有产权分不开的随着家庭的出现私有财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于是由依靠传统习俗逐渐转化为依靠财产法规使产权逐步得到了明确的界定
但正如巴泽尔所言权利的界定受个人最优化的影响这种界定要消耗资源完全界定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最终产权永远不会是完全界定的而且交易的商品有许多属性对于既定商品的不同属性的权利或者对于一笔交易的不同属性的权利并不全是同等地加以明确界定的
三、从产权视角分析货币的逻辑演义及模型描述
(一)同一物的不同属性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产权束中不同权利项对于人的重要程度不同不同的人对于产权束中的不同权利项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个体对同一种物品产权束中不同权利分量的排序差异较大最终导致社会对不同物品产权分量的排序不同这使以交换权分量成为社会排序最
前的物品——货币——得以出现我们可作如下假设加以说明
1. 一个由A 、B 、C 三个人构成的三人社会;
2. 产权束只包括三个分量馈赠权x 、使用权y 、交换权z ;
3. 每一个人均为理性人都能根据某物的不同属性对自己重要程度不同而将同一物品的不同属性排序;
4. 偏好顺序按照行使某种权利带来的效用的大小排列;
5. 偏好的严格性不做要求;
6. 社会经济现象遵循交易成本递减规律;
7. 个体最终行使能带来最大效用的产权分量
对于情形一而言根据个体最终将行使能带来最大效用的产权分量的假设个人A 会行使馈赠权个人B 会行使使用权个人C 会行使交换权最终社会的投票结果为馈赠权1票使
用权1票交换权1票社会对牛的产权分量偏好排序为x=y=z这个结果说明牛在社会中可能被用于多种用途不可能专门用于做某件事情比如交换最终成为一般商品而不是货币
对于情形二而言根据个体最终将行使能带来最大效用的产权分量的假设个人A 会行使交换权个人B 会行使使用权个人C 会行使交换权最终社会的投票结果为馈赠权0票使用权1票交换权2票社会对牛的产权分量偏好排序为z >y >x 这个结果说明牛在社会中主要用于交换东西其交换的属性可能会逐渐成为其主要属性这正是货币的雏形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货币的出现是产权束中的权利结构运动、变化、发展的结果这种变化是随着人类对物的认知程度不断深化而改变的
(二)更为一般性的模型描述
产权交易的特点导致货币的出现我们可以用如下模型分析
假设社会中有某一种商品该商品有m 种属性则这种商品就对应有m 个产权分量关系表示如下
第i 人对该种商品的产权向量为iPR=i(R1R2?Re ?Rm )(1)
对应的权重向量为iP=i(p1p2?pe ?pm )(2)
其中iPR 表示第i 个人的拥有该种商品的产权;
i (R1R2?Rm )表示第i 个人的拥有该种商品的产权对应的产权束;Rm 表示该商品的第m 种属性对应的第m 种产权分量;
Pm 表示第i 个人认为第m 种产权分量对它的重要程度或称第m 种产权分量在产权束中的权重;
Re 表示产权束中第e 种产权分——的交换权;
Pe 表示第e 种产权分量——交换权利的权重
1. 如果Pe=maxp1p2??pm 则第i 个人认为拥有该种
商品其产权束中以交换权较为重要所以此人想拥有该商品主要是想拥有该商品的交换权这一过程相当于给产权束中交换权占优投了1票
2. 如果Pe ≠maxp1p2??pm 则第i 个人认为拥有该种商品其产权束中以交换权较为次要所以此人想拥有该商品主要并不是想拥有该商品的交换权这个过程相当于给产权束中交换权占优投了0票
如果社会由n 个人组成每个人都对这种商品对应的产权束中“交换权是否占优”进行“投票”如果赞成票数量大于n/2则该商品就会成为货币
以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一个10人经济社会每人拥有同质的一把斧子如果其中有5人以及5人以下用斧子交换别的东西而剩下人的斧子用于别的用途这一过程相当于10个人对斧子的产权中“交换权是否占优”投票结果票数并没有超过6票以上斧子的交换属性并没有得到社会成员多数的认可斧子不可能成为货币;如果有6人以及6人以上用斧子交换别的东西而剩下的人的斧子都用于别的用途这一投票结果是多数人认为对斧
子的产权束中“交换权是占优的”公共选择的结果是斧子的交换属性得到社会的多数人的认可斧子便成为了当时的货币
此时存在一种可能性如果在同一时间内公众选择对于某几种商品的产权束中交换权都占优不就会有几种货币同时出现吗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再次引用巴泽尔的观点为了使资产的产权完全或者被完整地界定资产的所有者和对它有潜在兴趣的其他个人必须对它有价值的各种特征有充分认识资产产权的转让就容易实现相反在产权被完整界定时产品信息一定可以不费代价地获得相关的交易成本因此也一定为零而权利的界定受个人最优化的影响;这种界定要消耗资源完全界定的成本更是非常高的因此产权永远不会是完全界定的而且交易的商品有许多属性对于既定商品的不同属性的权利或者对于一笔交易的不同属性的权利并不全是同等地加以明确界定的
因此理性人在交换过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使交易成本最小化成为交换的约束条件而人对于产权束中交换权权重大小的赋予是与商品交换属性的大小同向变动的商品交换属性的大小是和交易成本的大小呈反向变动的所以社会最
终将选择产权束中交换权的平均权重较大的商品作为货币
既然“产权结构中交换权是否占优”成为决定商品能否成为货币的关键这就存在如下可能政府投票代表公众投票——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所有者对某特定商品的产权结构中交换权占优并且将这种交换权以数字的形式标明于这种商品上这种商品就成为了法定货币
当政府将代表产权束中占优的交换权大小的字符印于某种价值极低的商品——纸张——并以强制力保障其所有者拥有这种纸张的产权时纸币便出现了这一状况的另一极端情形所有者拥有一种看得见但摸不着的物品——由统一程序控制的数字信号——产权而这个数字信号代表国家强制力保障的交换权的大小这最终导致电子货币的出现
以上的分析表明如果所有的物品中的任意一个物品对应的交换权并不占优则经济状态必然为偶然的简单的物物交换经济体系中不可能出现货币的影子;如果某些商品对应的交换权占优则经济体系中必然会分离出实物货币而最终成为货币的是对应的交换权平均权重最大者即使交易成本最小的商品;权利是人所赋予的本质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会随时间、空间的不同而不同这可以说明“实物货币时代”不同国
家的货币种类形态各异的原因以及同一国家在不同时间采用不同货币的原因
四、结论
(一)给货币以产权视角的定义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不妨从产权视角给货币重新定义货币是一种以人们共同认可的在其所有者产权中以交换权为核心的产权载体这种交换权的大小是以社会全体的共识程度或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的其形式可以是普通物品、贵重金属、纸张或符号
(二)这样定义货币的现实意义
经济的运行过程是以货币代表的交换权为媒介的产权配置过程一切商品交易过程都是一个产权交易的过程因此
1. 经济的均衡本质上是可交易的产权的均衡合意的货币发行量必须与一个国家的立法进程中产权的细化速度保持一致比如当法律规定一个国家的居民只拥有住房的产权而没有住房所在土地的产权时经济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而当法律重新规定国家的居民除了拥有住房的产权外还拥有住房所在的土地的产权时在货币发行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经济的稳定状态必然会被打破出现通货紧缩因为产权的细化增大了除货币以外商品所代表的产权总和这就打破了货币交换权与其他产权束之间的平衡出现货币交换权的放大效应导致通货紧缩因此必须增大货币供给量以平衡这种现象
2. 政策选择及运作必然要以产权的清晰界定为前提产权界定不清晰会造成交易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看法不同容易出现纠纷等问题极大提高了交易成本这与货币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特质相悖从而影响交易效率使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降低
3. 这样的货币定义为我们在宏观经济的调控过程中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除了使用常规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外还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可交易产权的总量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巴泽尔. 产权的经济分析M. 费方域段毅才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张军. 现代产权经济学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刘伟李风圣. 产权通论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4樊延桢. 财产权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
5程民选. 产权与市场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6白暴力. 价值与价格理论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范文四: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
一、导入
同学们好, 我们这节课开始正式进入 《经济生活》 这个模块的学习,我们首先先学习第 一课第一框第一目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之货币的本质,学习完之后看看货币到底有多神秘。 当今社会,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货币,不像古代社会自己耕种农作 物自己吃, 自己织布自己穿那样自给自足啊, 那么先请同学们呢思考一个问题 “货币是用来 干什么的?” (让同学们回答)没错,货币是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家政服务、去酒店喝 茶等)
二、新课讲授
(一) 货币的本质
1. 商品
自读课本第 5页至第 5页, 思考:①商品的含义, ②货币的产生, ③商品的基本属性 (价 值和使用价值) ,④货币的本质(原因、定义、本质) (五分钟)
(1)商品的含义
探究 1:P.4(抽同学回答)
什么是商品?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注重讲解“交换” (准备进行交换和正在进行交换的一瞬间)与 “劳动产品” 。交换的存在领域:商品只存在于流通领域,存在于交换过程中,商品一旦完 成交换,离开了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就不是商品。 “劳动产品”这个大家都比较容易 理解,就是要耗费一定的体力或者脑力。
区分物品、劳动产品、商品(画图)
判断下列物品是否属于商品:
(2)商品的产生、含义、本质
探究 2 :货币和商品时同时出现的吗?如果不是,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答:最早的商品(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而货币的出现要晚得多。
最早的商品交换——物物交换
例如:两只羊 =1把石斧,那么石斧我们把它叫做“等价物” ,等价物指的是一个商品充当表 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并和他交换。
阅读书本第 4页的探究:如果有红珍珠的人想要牛奶,要怎么样交换才成功?
物物交换的困难: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这需要花费很 多的时间寻找,或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实现。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问:要怎么样解决物物交换的困难?
找一个媒介, 这个中介得是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 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我们把这 个媒介叫做一般等价物。
问:用猪、羊或者其他牲畜做一般等价物,能否长期固定下来?
问:历史上人们为什么长期以来都习惯使用金银来购买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呢?
讲金的有点:体积小、价值大、易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复述出货币的产生过程(板书) ,结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探究 3:
① 在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去购物或交换?
因为它们有用,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使用价值)
② 不同的东西为什么能够按一定比例去进行交换?
因为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价值)
讲两个概念:
使用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是商品独有的,妈妈织 的围巾,不是商品,但是能够满足人们保暖的需要。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判断:
①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没有价值。
(对,没有用的,也就没有人原因买,愿意与它交换)
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错,价值是通过与它相交换的商品表现出来。例如别人送的月饼,没有与之交换的商品) ③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错,还是例如妈妈织的围巾,别人送的礼物)
④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对)
⑤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可以由一个人同时拥有。
(前半句对,同事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成为商品, 后半句错,商品生产者的商品 对他来说,只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的所有者把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从而实现价值。)
小结:货币的本质
练习:
1. 2011年高考前夕,与补脑、健脑、增智等保健品市场的平淡相比,哈尔滨的 “ 氧气 ” 市场却很活跃。哈尔滨考生兴起 “ 补氧 ” 潮。材料中的 “ 氧气 ” (C )
A .是商品,因为它是有用物品
B .不是商品,因为它是自然界中存在的
C .是商品,因为它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D .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经过劳动
2. 关于商品和货币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
①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
②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是一个永恒的概念
④先有商品后才有货币
⑤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A .①③⑤ B .①②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⑤
3. 下列对劣质奶粉说法正确的是(C )
A .是商品,因为它有价值
B .是商品,因为它有使用价值
C .不应成为商品,因为它不具有应有的使用价值
D .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
4. 不同商品之所以可以按一定的量的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所有商品(D )
A .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
B .都具有相等的使用价值
C .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
D .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5. 马克思说:“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 。这说明(B )
A .金银是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产物
B .金银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
C .作为一般等价物,金银和贝壳的本质是不同的
D .金银不是唯一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范文五:1.货币的本质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 §1-1 货币的本质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知识网络】
【高考动态】
从内容上看,本单元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有:货币流通规律;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消费水平以及影响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商品间的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
从题型上看,本单元题目以选择题为主。在高考备考中,应该特别重视计算题的训练。经济学题目一般会有计算题目出现,而本单元内容多处知识点容易命制计算题。计算题考查最多的知识点是价格问题。一般会涉及价值变化与价格的变动、劳动生产率变化与价格的变动、纸币的发行量与价格的变动、替代品或互补品价格(或需求)的变化与价格的变动等。另外,汇率也是经常考查的内容之一。
从社会热点方面看,稳定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也是各类考试的重点内容。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 §1-1 货币的本质
考点一 货币的本质
一、 商品的基本属性
(一)考点分析
本考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考查形式一般为选择题,主观题在涉及为什么要重视产品质量时,也会用到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二)考点详解
1.正确认识商品的含义
(1)从含义上看,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一定不是商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2)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3)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商品。
(4)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并非所有的物品都是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性表现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二者缺一不可。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三)易混知识
误区一:劳动产品一定有价值。
点拨: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所以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但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劳动产品。
误区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
点拨: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商品,因为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所以,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但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误区三:凡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点拨:(1)判断一种物品是不是商品,首先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非劳动产品不是商品;其次看它是否用于交换,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也不是商品。
(2)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基本属性,二者缺一不可。任何商品都是劳动产品,都要耗费一定的人类劳动,而商品中所凝结的人类劳动即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作为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这一物质载体,就无法体现价值的存在因而,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3)一种劳动产品虽然用于交换,但如果它不再具有使用价值,也就不再有价值,那么它就不再是商品。因此,有毒的产品、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 §1-1 货币的本质
(4)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权等一些权利进行市场化流转,其目的在于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权利本身成为商品。
(四)真题回放
1.(2011年江苏卷,7)某公司向计算机个人用户提供免费的安全和杀毒服务,占据了国内网络安全软件市场的半壁江山。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免费提供,是因为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
A.属于公共物品 B.价值通过其他形式实现
C.使用价值不大 D.未用于交换而没有价值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题中某公司提供免费的产品与服务,是想通过其他途径实现价值,故D不选,选B。该公司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不属于公共物品,A不选。安全和杀毒服务的使用价值比较大,C不选。
【答案】B。
2.(2010年安徽卷,1)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这说明( )
A.商品生产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B.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就是失去了使用价值和价值
C.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
D.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物物交换中起决定作用
【解析】试题背景取自教材中引用的马克思经典语录,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等知识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能否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对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商品的价值才能实现,商品生产才能正常进行。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就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A项正确;如果商品不能转化为货币(即卖不出去),商品的价值没有实现,其使用价值没有失去,B项错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C项错误;物物交换是直接的商品交换,不需要货币作为媒介,D项错误。
【答案】A。
3.(2010年福建卷,26)福州至厦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动车)开通后,福州的张先生和李先生在“乘坐动车还是汽车前往厦门”的讨论中,张先生说.我会选择动车,虽然它的价格高一些,但速度快,用时少。李先生说,我会选择汽车,虽然它的速度没有动车快,但价格低。由此可见( )
A.商品价格的高低受供求关系影响
B.商品价格的高低反映商品质量的优劣
C.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
D.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解析】无论是张先生还是李先生的选择,作为消费者而言,动车与汽车同为交通工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 §1-1 货币的本质
具,人们根据自己消费水平,进行取舍,体现了消费者力图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从题干不能体现A,因为从 题干看,并没有体现商品质量的高低,排除B。本题易错选C,对商品有用性的关注,只体现了其中一方面的关注,而未涉及商品价格的关注,是片面的。
【答案】D。
4.(2010山东基本能力,19)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民自己生产、自己食用的粮食具有价值
B.任何商品都具有价值
C.工厂产生的废品因消耗劳动而有价值
D.原始森林中的动植物资源具有价值
【解析】价值既是商品区别于其他物品的特有属性,又是一切商品共有的属性,B正确;农民自己生产、自己食用的粮食不是商品,没有价值,A错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工厂产生的废品没有使用价值,因而也没有价值,C错误;原始森林中的动植物资源不是商品,没有价值,D错误。故选B。
【答案】B。
5.(2008年全国卷Ⅱ,24)城市居民自来水的价格一般为3.5~4.0元/吨,而市场上销售的瓶装矿泉水价格约为1元/瓶(约500毫升),约折合2000元/吨。矿泉水比自来水价格高的原因是( )
A.矿泉水比自来水更有营养价值
B.人们对矿泉水的需求比对自来水的需求要少
C.矿泉水比自来水更稀缺
D.加工矿泉水比加工自来水需要耗费更多的劳动
【解析】商品的使用价值大小与价格无必然联系,A表述错误,不选;BC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C不符合题意,排除;价格由价值决定,而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因此D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
6.(2007年北京卷,25)作为文化业与制造业相结合的产物,奥运吉祥物“福娃”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据估计,它会创造数十亿的商业价值,其经济效益远远超过普通玩具,这说明( )
①文化创意的融入可以提高商品的价值 ②非物质生产要素可以取代物质生产要素 ③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可促进消费增长 ④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第二产业经济效益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物质生产要素不可能被非物质生产要素所取代,②错误,正确答案只能在A、D中产生;现在我们只要能够判断④的正误,即能作出正确选择,文化创意是第三产业,制造业是第二产业,“福娃”受欢迎表明第三产业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④正确,本题应选D。“福娃”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普通玩具,这表明融入文化创意提高了“福娃”的价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 §1-1 货币的本质
值,①正确;“福娃”产品适应了市场的需求,“福娃”受欢迎,表明“福娃”销售量将大增,③正确。
【答案】D。
7.(2005年广东卷,9)不同商品之所以可以按一定的量的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所有商品( )
A.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 B.都具有相等的使用价值
C.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D.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以及商品的价值方面的基础知识,旨在考查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的商品要完成按一定量的比例进行交换,首先必须确定不同质的东西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和商品的使用价值都是不同质的东西,即不同的商品是通过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使用价值,所以无法确定“一定量的比例”。
A、B两项不能入选。不同商品之间共同的东西就是商品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指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所以D项是不正确的。本题应选C项。
【答案】C。
8.(2004年上海卷,多选,26)上海市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出台了十大举措,落实食品放心工程,积极推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规定米面、油、肉制品、乳制品等十类食品必须经过安全认证后方能上市,这说明( )
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B.国家保护人民群众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C.政府宏观管理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D.市场准入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解析】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市场准入,不是市场经济的特征,故把D排除。“上市”说明A,“质量安全”等说明B,“政府出台措施”说明C。
【答案】ABC。
9.(2004年北京卷,30)为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国务院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商品的食品,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必须保证其质量。这是因为( )
A.食品的质量越好,生命安全越有保障
B.食品的质量与价值互为前提
C.食品的有用性决定其价值
D.食品的有用性取决于个人生活需要
【解析】抓住本材料关键的一句话——“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显然是从食品质量和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来说明国家进行食品监管的原因,故本题选A项。B、C、D项说法错误,均舍去。
【答案】A。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 §1-1 货币的本质
二、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一)考点分析
本考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高考在考查此考点时,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围绕货币职能来命题,重点结合现实生活认识货币职能的不同形态(观念货币、现实货币、价值符号、金属货币等)
(二)考点详解
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其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从货币的产生过程看,它本身也只是一种商品;从货币的作用看,货币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产生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克服交换中的困难,并使之越来越方便的过程。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克服了直接物物交换的弊端,一般等价物统一由金银充当(即货币产生),又大大方便了地区间的交换。
(三)易错知识
误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体现了物物交换的关系。
点拨:货币表面上是物,本质上却体现着一种社会关系。
(四)真题回放
1.(2009年浙江卷,24)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切商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B.只有货币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C.凡是劳动产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D.仅仅金银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解析】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对商品价值大小的衡量可分为两个阶段:货币产生之前的物物交换时期,商品价值是通过与其相交换的商品的价值来表现的,如1把石斧=15千克大米,石斧的价值是通过大米的价值表现出来的;货币产生之后,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这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能用自身的价值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一切商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A正确,B、D错误;商品价值只能在交换中表现出来,劳动产品不一定用于交换,C错误。
【答案】A。
【点拨】考生在解答上述试题时很容易误选B,原因在于没有准确把握题干中“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这一限定性信息。题目旨在让考生明确“如何衡量商品的价值大小”,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 §1-1 货币的本质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可从货币产生前后两个阶段来分析,进而认识到“只有货币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一切商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因此在做选择题时要注意题干的限定,把握好题目的考查意图,将选项与题目主旨进行对照,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2.(2009年广东卷,1)“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但人们还是喜欢金银。这表明金银作为货币( )
A.从起源看,是和商品同时产生的
B.从作用看,是财富的唯一象征
C.从本质看,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D.从职能看,具有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解析】A项错误,商品比货币产生早,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B项错误,金银不是财富的唯一象征;D项错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才是货币两种的基本职能。
【答案】C。
三、 货币的基本职能
(一)考点分析
本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从高考命题情况来看,此考点一般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本考点要注意结合现实热点,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发行纪念币,考生要深入理解纸币与金银纪念币的不同。
1.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在这里“基本”是指这两个职能是从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 §1-1 货币的本质
货币产生时就有的,货币的其他三个职能即储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以及世界货币职能,都是在这两个基本职能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1)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对商品价值言,表现为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大小成正比,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的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这一职能又叫购买手段职能。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而不能只是观念的货币。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
2.物物交换,用公式表示为:商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为:商品-货币-商品。
(三)易混知识
误区一: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不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点拨: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首先要确定商品的价值,这就需要交换双方通过观念中的货币衡量一下商品的价值,此时货币也执行了价值尺度的职能,尽管这一过程人们不易觉察。
误区二: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
点拨: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
误区三:货币是社会财富的象征,纸币不是社会财富的象征。
点拨:货币在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本身有价值,所以货币是社会财富的象征。纸币在本质上是货币符号,它本身虽然没有价值,但它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因此,只要国家政权不发生更替,不废除此时的纸币,则此时此地的纸币就是社会财富的象征。
误区四:只有货币的基本职能才反映货币的本质。
点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所有职能都反映了货币的本质。
误区五: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商品的价格成正比。
点拨: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是以自身的价值量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大小的,并按其自身的价值量与其他商品进行等价交换。货币购买一种商品时,如果货币本身的价值量越大,购买商品时支付的货币量就越少,商品的价格就越低;如果货币本身的价值量越小,则购买商品时支付的货币量就越多,商品的价格就越高。所以,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商品的价格是成反比的。
(四)真题回放
1.(2012年课标全国卷,12)货币最早是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随着商品生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 §1-1 货币的本质
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 )
①纸币容易产生,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
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
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纸币不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所以①错误,排除;金属货币和纸币作为交换媒介,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想交换,但在贮藏和世界货币方面,并非纸币所能做到。所以③排除;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制作成本降低②的同时而同样可以执行货币的基本职能④。
【答案】C。
2.(2010年上海卷,14)本世纪初,国外某小镇一度出现了人们持“券”进行买卖的景象,“券”由小镇自行印发,在全镇范围内流通。尽管最终没有得到国家认可,但当时,这种“券”( )
A.为物物交换提供了便利
B.增加了小镇的财富
C.执行着交换媒介的功能
D.具有法定的含金量
【解析】人们持“券”买卖,说明这里的“券”具有了货币的部分职能,即执行了流通手段的职能。没有得到国家的认可,说明D项不正确。
【答案】C。
3.(2010山东基本能力,20)小刚领到2000元工资后,去书店买了一本标价为30元的书,然后补交了500元房租。在小刚的活动中得到体现的货币职能是( )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⑤世界货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小刚领到的2000元工资和补交的500元房租是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小刚到书店买了一本标价为30元的书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①②④符合题意,答案选B。
【答案】B。
4.(2009年全国卷Ⅱ,25)200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5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核算( )
①将扩大人民币的职能从而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②使人民币在一些国际贸易中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
③有利于中国国内物价保持稳定
④有利于降低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汇率风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的能力,属于较难题。跨境贸易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 §1-1 货币的本质
人民币结算与国内物价无关,③错误,AB应排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则意味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履行了流通手段的职能,②正确,但这并不意味人民币就成了世界货币,①错误,本题选D。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对外贸易中,将不再需要把货款兑换成美元等货币,有利于降低汇率风险,④正确。
【答案】D。
5.(2008年重庆卷,29)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少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选编自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材料中提到的“十万法郎”是( )
①房子的价格 ②房子的价值
③房子的交换价值 ④在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材料中提到的“十万法郎”是房屋的标价,所以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即房子的价格,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①④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B。
6.(2006年全国卷Ⅰ,24)有一道趣味智力题:某商店出售汽水,每瓶1元,每2个空汽水瓶可以换得1瓶汽水,但不可兑换现金。使用10元现金,通过购买、换领、借入汽水并归还等方式,最多可享用20瓶汽水。在获取这20瓶汽水的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包括( )
①商品流通 ②易货交易 ③货币支付 ④货币借贷 ⑤非现金结算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流通、交易方式、结算方式等知识,旨在考查分析和应用能力。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购买、换领、借入汽水并归还等方式”,它们体现了①②③。材料中无货币借贷行为和非现金结算(转账结算),故④⑤舍去,本题选A项。
【答案】A。
7.(2005年全国卷Ⅲ,24)小张在商店里购买一件打折商品,原标价为人民币50元,实际支付40元。在这次购买活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的职能,旨在考查分析和应用能力。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是货币的职能,解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在这次购买活动中”。在这次购买活动中,货币主要是用来交换商品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即流通手段的职能,B项正确。误选C项,主要原因是没有准确把握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是实际交换,因此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货币在实际交换过程中的职能,因此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答案】B。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 §1-1 货币的本质
8.(2005年北京卷,2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E-business)、电子银行(E-banking)、电子政务(E-gov-ernment)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许多北京人购物和旅行时经常使用信用卡。信用卡作为电子货币的一种,在使用过程中执行的货币职能有( )
①一般等价物 ②流通手段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货币职能的记忆和理解。信用卡是电子货币的一种,在使用过程中,它只是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它不是商品,因而不是一般等价物,也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故②④正确,本题选C项。
【答案】C。
9.(2004年江苏卷,9)商店里的货品有标价,如一支钢笔标价为6元。在这里,货币执行的是 职能(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职能的有关知识,考查记忆能力。商店的商品标价,只是衡量了其价值,货币执行了价值尺度的职能,选A项。此时的货币并非现实的货币,不能执行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
【答案】A。
四 金属货币与纸币
(一)考点分析
本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有:纸币的含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从高考命题情况来看,此考点一般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本考点要注意结合现实热点,如目前我国实施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考生要深入理解通货膨胀的实质、表现、危害等知识点。
(二)考点详解
1.纸币的产生:金银条块——金银铸币——不足值的铸币——纸币。
货币发展的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2.纸币
(1)纸币的优点:印刷成本比金属货币铸造成本低得多;纸币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可以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2)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地区主要是指欧盟发行的欧元,还有我国的香港、澳门。价值符号是指纸币本身的价值可以或略不计,一般说纸币没有价值,不是商品,只是代表有价值的货币。但是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人们习惯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3)纸币的职能:流通手段,也具有一定的支付手段和一定的世界货币的职能
(4)国家必须控制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 §1-1 货币的本质
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低于这个限度,就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区别:①表现不同。通货膨胀表现为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的现象;通货紧缩则表现为物价持续下降、市场疲软、经济萎缩的现象。
②原因不同: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经济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生产资料价格大幅调整、需求膨胀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现象,纸币的发行量小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物价全面持续下跌。另外,货币供应增长乏力、金融危机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③危害不同:通胀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居民购买力下降,经济秩序混乱。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④解决办法不同:抑制通胀主要是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抑制通货紧缩主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出口。
(2)联系:
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以及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的数量不平衡造成的。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
4.通胀率和贬值率的计算方法
(三)易混知识
误区一: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点拨: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误区二: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点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误区三: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点拨: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误区四: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下降就是通货紧缩。
点拨:①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量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②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全面的、持续的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通货紧缩必然导致物价下降。③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是在市场中通过竞争形成的。商品的生产成本、气候、时间、地域等因素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等因素,都会引起该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所以,只要物价上涨或下降不是全面的、持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 §1-1 货币的本质
续的,就不是通货膨胀或紧缩。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实质上是由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引起的。
(四)真题回放
1.(2011年安徽卷,3)假如一年内某国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一年为4次,同期中央银行发行纸币5000亿元。若其他条件不变,此种情况会引起该国商品( )
A.价值量降低 B.价值量提高 C.价格下跌 D.价格上涨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流通规律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货币流通公式的理解和运用。根据货币流通公式,该国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10000/4=2500(亿元),但实际发行了5000亿元,故该国商品的价格会上涨。
【答案】D。
2.(2011年福建卷,31)通货膨胀一般是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的物价涨幅,国际上通常把CPI涨幅达到3%作为警戒线。读图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 §1-1 货币的本质
A.在A点时,适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利率
B.从B点到C点,适宜减少财政支出,降低货币流通速度
C.从C点到D点,适宜扩大财政盈余,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D.在E点时,适宜增发国债,增加货币供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在A点时我国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此时适宜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故A不选;从C点到D点,经济呈现下滑趋势,此时适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不是扩大财政盈余,故C不选;在E点时CPI涨幅已经超过了3%的国际警戒线,面临通货膨胀压力,此时应减少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而不应该增加货币的供给,故D不选;从B点到C点,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应该减少财政支出,降低货币流通速度,从而控制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以稳定物价,故选B。
【答案】B。
3.(2010年四川卷,25)为克服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发行量,向金融机构注资,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必须看是否出现( )
①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超过纸币的发行量
②商品价格总额超过价值总额,货币持续贬值
③国家发行的货币数量超过上一年发行的数量
④物价总水平不断上涨使居民购买力普遍下降
A.①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属于知识立意。本题考察了通货膨胀知识点,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难度适中。通货膨胀是指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①不符合定义错误。商品价格总额超过价值总额,货币持续贬值,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出现,所以②正确。③不符合定义错误。④是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购买力降低,故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通货膨胀的相关知识。
【答案】B。
4.(2008年北京卷,25)稳定物价可采取调节利率、汇率和变动财政收支等多种手段。从防止物价过快上涨角度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①提高利率→投资下降→生产资料需求减少→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②本币升值→商品出口量增加→外汇流入减少→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③征收消费税→消费者税负增加→消费需求减少→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④扩大政府投资→生产规模扩大→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物价过快上涨,主要是由于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因此,在社会总供给不能有效增长的情况下,为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就必须想方设法降低社会总需求,也就是说要回笼资金,收紧银根。提高利率、征收消费税都有助于回笼资金,收紧银根,因此①③符合题干要求。扩大政府投资会增加社会总需求,不利于调控物价,应排除④。本币升值,不利于商品出口,因此②表述错误,不选。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 §1-1 货币的本质
【答案】A。
5.(2007年上海卷,多选,19)防止经济生活出现过高通货膨胀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发生通货膨胀时通常会出现( )
A.商品普遍滞销
B.正常的生产流通秩序被扰乱
C.居民纷纷抢购消费品
D.物价全面持续上涨
【解析】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在通货膨胀状态下,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了,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减少了,势必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B、C、D应选。A是在通货紧缩状态下出现的现象。
【答案】BCD。
6.(2007年广东卷,9)观察下图,判断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态势( )
A.高增长低通胀 B.高增长高通胀
C.低增长低通胀 D.低增长高通胀
【解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图中反映经济增长速度的GDP的增长速度2006年为近年来最高;而反映通货膨胀状况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6年为近年来较低,由此可以确定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为高增长、低通胀。
【答案】A。
7.(2007年四川卷,26)某国去年的商品总额为16万亿元,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2万亿元。假如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它条件不变,理论上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
A.1.8万亿元 B.2万亿元 C.2.2万亿元 D.2.4万亿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纸币发行知识的理解。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某国去年货币流通次数应为:16/2=8次。今年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则该国今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6 (1+10%)=17.6万亿元,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应为:17.6万亿元/8=2.2万亿。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 §1-1 货币的本质
【答案】C。
8.(2006年江苏卷,18)下列有利于化解通货膨胀的措施是( )
A.调整汇率 B.降低利息
C.增发国债 D.提高贷款利率
【解析】本题考查通货膨胀的知识,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化解通货膨胀就要减少市场上的货币量,提高贷款利率有此作用,选D项。A项没有说明怎样调整汇率,是否有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无法直接说明。B、C两项的措施增加了市场上货币的数量,会加剧通货膨胀,不能选。
【答案】D。
9.(2005年广东卷,16)自从货币产生之后,货币的形式不断发展变化。在货币的各种形式中,更容易发生通货膨胀的是( )
A.铸币 B.商品货币 C.纸币 D.黄金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的产生过程、几种不同货币形态的比较和通货膨胀方面的知识,旨在考查对货币知识和通货膨胀知识的理解能力。回答本题要求准确掌握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可见本题应选C项。
【答案】C。
10.(2005年辽宁卷,15)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时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一般来说,在通货紧缩期间( )
A.收入上升 B.市场扩张
C.失业增加 D.生产投资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通货紧缩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通货紧缩期间,由于需求不足会影响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从而导致失业的增加,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在通货紧缩期间出现的现象。
【答案】C。
11.(2004年全国卷Ⅳ,25)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决定于( )
①待售商品的数量 ②商品的价格水平 ③货币的流通速度 ④居民货币持有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的决定因素,考查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只要记住课本基础知识,就容易选出A项。居民货币持有量会影响其购买力,但它不能决定实际需要的数量,④不选。
【答案】A。
12.(2004年江苏卷,16)判断社会经济生活中是否出现通货膨胀,主要是看( ) ①货币发行量是否过多 ②物价是否持续攀升 ③社会上是否出现抢购风 ④商品的价值量是否变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 §1-1 货币的本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通货膨胀的知识,考查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做好本题主要应对通货膨胀的含义理解清楚,这就可以回答出判断的标志是货币发行量和物价上涨,①②正确。社会上的抢购风不一定是通货膨胀造成的,不选③;商品价值量变大引起的物价上涨不是通货膨胀,不选④。
【答案】A。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试分析教学过程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