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藏传佛教的特点
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的基本特点
二、各教派兼容共存,古老教派影响大,传承较盛,苯教特色突出
藏传佛教现存的四大教派:宁玛、噶举、萨迦、格鲁在四川藏区同时存在,甚至连在西藏已不复存在的小教派觉朗派在四川藏区也有发展。这与西藏地区历史上的元代萨迦派掌权,明代噶举派风光,清代格鲁派红火的一派独尊的现象完全不同。而且,在西藏已呈衰微之势的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在四川藏区却保持着蓬勃的发展态势,其影响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格鲁派。比如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最早形成的教派,也是吸收苯教内容最多的教派,四川藏区宁玛派寺庙的数量总数比格鲁派寺庙的总数多 89 座,而且分布的地域也比格鲁派广泛。在康定、雅江、德格,萨迦派寺庙数量超过格鲁派。四川藏区格鲁派寺庙虽然规模宏大,实力强盛,影响广泛,但在地域分布上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比如在白玉和新龙,格鲁派没有一座寺庙。就某些特殊的宗教影响而言,有的教派也超过了格鲁派。比如宁玛派的竹庆寺(德格),因独步天下的大圆满心髓法而成为修习此法者的首选之地;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噶玛噶举派的创始人出生在甘孜州,该派最初的形成和发展也在四川藏区,八邦寺历代高僧辈出,影响尤其深远。 1949 年以后,中央政府认定的第一位大活佛的的转世灵童就是该派的第 17 世大宝法王;萨迦派的更庆寺管理的德格印经院更是名满天下,被誉为藏文化的宝库。四大教派在四川藏区的兼容共存不仅表现在寺庙在同一个地区和睦共存,也表现在各教派之间相互学习教义,分享成果,也表现在一座寺庙里同时供奉不同教派的大师们的塑像,也表现在举行佛事活动时,可能既有格鲁派的经典诵唱,也有宁玛派的仪轨程式,也表现在各教派之间的争斗比别的藏区少。也表现在一些著名寺庙和一些著名大德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宗教和文化方面的包容性上。因此,在四川藏区有许多人都同时信仰多种教派。各教派的兼容共存,使得四川藏区的藏传佛教在整个中国的藏传佛教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在四川藏区,苯教具有相当的影响,苯教的寺庙也有相当的数量(数量居全国五个藏区之首)。藏传佛教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本来就吸收了大量苯教的护法神、仪轨等,这在宁玛派尤为显著。四川藏区的藏传佛教在吸收融合过程中保留的苯教内容明显超过其它藏区。除了宁玛派寺在庙数量上、地域分布上占优势外,大量苯教寺庙的实际存在也体现了四川藏区民众对它的客观需求。苯教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大量吸收了佛教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将佛经改为苯经,也搞伏藏掘宝,顶礼朝拜的大师也是仿照佛的模样塑造等等)。在四川藏区,还有这样的情况:如果一座苯教寺庙举行大型法事活动人手不够时,会邀请邻近的藏传佛教寺庙的僧人帮忙协助,同台操作,默契配合。反之亦然。四川藏区的苯教中心有两个:一个是以德格丁青寺为核心的康北地区,一个是以金川雍仲拉顶寺为核心的嘉绒地区,丹巴的墨尔多神山是苯教的主神山。新龙等地至今仍奉行苯教年(俗称过十三)。四川藏区的民众崇拜自然,敬佛也信神,既重来世,也重今生。无论在信仰上,还是在行为上,都有着明显的苯教特色。随意自便,想怎样做就怎样做,不必与他人一样,也不害怕与他人一样。有两句俗话为证:“入寺信黄教,回家信苯教”,“佛教的经好,苯教的法灵”。
三、政治作用相对较小,宗教文化贡献巨大
四川藏区的藏传佛教没有任何一个教派取得绝对的宗教和政治的统治地位与四川藏区历史上的社会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四川藏区有土司统治的地区,有改土归流的地区,有尚处在部落氏族公社阶段的地区,还有各种政治势力都不能有效影响的地区。因此四川藏区是政教联盟,而不是政教合一,宗教势力不具备控制地方势力的绝对权力。首先土司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次流官中的多数是原来的头人、守备等,只有少数的汉人;再其次,有些活佛、喇嘛本身就是奴隶主出身。所以地方政权离不开宗教的支持,各教派离不开地方政权的保护。尽管藏传佛教是全民族共同的信仰,但活佛、喇嘛的权威再高,
也不能违背土司的意志。再加上地方政权对他们实行的怀柔政策,双方利益一致,休戚相关。所以宗教在社会政治中的作用相对较小。但是,各教派与历代中央政府都有密切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历朝历代都有高僧去京城朝贡,以求得恩赏和加封。同时,各教派又都视拉萨为法源之地和大本营。与此相对应的是,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的僧人在宗教文化上的贡献却很大。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活佛和教派创始人,不但在本地区影响巨大而且在整个藏区都有重要地位:例如有四位达赖活佛出生在甘孜州、四位帕巴拉活佛出生在甘孜州、现在蒙古国的库伦寺的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统中的第三世出生在理塘、甘肃拉卜楞寺的第四世和第五世嘉木祥活佛出生在四川藏区、噶举派著名的黑帽系噶玛巴活佛迄今共传承 17 世,就有 6 世噶玛巴活佛出生在四川藏区。噶举派四大支派中有两大支派的创始人都出生在四川藏区。
由于藏区特殊的社会原因,藏族绝大多数的学者都出自寺庙。在历史上,四川藏区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学者,留下大量传世著作,学术领域涉及宗教、语言、文学、历史、工巧、医学、翻译、天文历算、典籍编纂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木雅的“前五学者”和“后五学者”。据国务院古籍领导小组的统计,藏文古籍量占全国 56 个民族的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居第一。四川藏区的藏文古籍仅次于西藏,而且还有极珍贵的孤本、善本收藏在民间。 50 年代民主改革时,德格全县有喇嘛 4314 人,有文化者占其总数的 80% ,占全县总人口的 13.2% ,成为当地的文化骨干。德格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以八邦寺佛学院为代表的诸多佛学院培养造就了大量宗教人才,这些人才对丰富和推动藏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素有经商传统,拥有武装力量 ?
四川藏区的许多寺庙长期以来就以善于经商和经济势力雄厚而闻名,这类寺庙主要是一些有特殊地理环境优势或特殊的宗教背景的寺庙,比如大金寺、理塘寺、甘孜寺、寿宁寺等。尤以大金寺、理塘寺的生意做得大,经商路线长,聚财手段多。民主改革后,寺院经商停止了。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提倡“以寺养寺”的政策鼓励下,一些有条件的寺庙又恢复了各种经商活动:法物流通、汽车运输、水电提灌、旅馆餐厅、日用百货、食品加工、藏医院、加油站等等。 ?
四川藏区有些寺庙还拥有武装力量,僧人也掌握了一定的军事知识,具有一定的战斗力。但是与西藏三大寺的僧兵很少卷入地方矛盾不同,四川藏区的僧兵为了保护地方利益而介入地方冲突甚至对抗官兵,这种现象在其它地区很少见。比如清末赵尔丰实行改土归流,遭到巴塘、乡城、得荣等地寺庙的武装抵抗。以武装力量参与地方冲突最有名的是大金寺。 这种经商聚财,拥有武装的传统,使得一部分寺庙在民主改革中参与到武装叛乱活动之中。比如 1956 年 3 月,理塘寺部分僧人伙同叛匪以理塘寺为据点发动武装叛乱,叛乱持续了半个月,我军包围了理塘寺,并派飞机进行扫射,投弹,叛首才率众逃窜。民主改革完成后,藏传佛教的寺庙已不再拥有武装。
范文二:藏传佛教的特点
藏传佛教的特点
教义
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传承各异、仪轨复杂、像设繁多,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显宗说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宗中以中观为最发达。龙树一系的论典以“正理聚六论”为中心,经过宗喀巴的倡导,中观应成派月称所著的《入中论》最受推崇,成为中观论著的代表作。《现观庄严论》与《入中论》两书汉文未译,而龙树的《大智度论》藏文未译,因而成为藏传与汉传佛学之一重要区别。西藏密教一般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部,而各宗派多以无上瑜伽部的各种教授为主要修行法门。
传承方式
藏传佛教的传承方式既有师徒传承方式,如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也有家族传承方式,如萨迦派,基本上采用以昆氏家族为基础的家族传承方式。但最具特色的还是活佛转世制度。“政教合一”是喇嘛教的另一大特点。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多数派别都和一定的政治势力(包括地方实力集团或家族势力)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教合一制度,教依政而行,政持教而立,彼此依存。这一制度在吐蕃赤祖德赞赞普时初见雏形,至萨迦派时正式确立,其后不断完善,待格鲁派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后而达鼎盛。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废除。
学制
藏传佛教传习和修证的处所分为讲道院和修道院两种,也有综合者。较大的寺院都有规定学制。各派各寺的规定不完全相同。如格鲁派哲蚌寺郭莽札仓规定:因明五年,般若四年,中观两年,俱舍四年,戒律一年,必须循序而进。戒律学完之后统称噶仁巴(经学士),其出路有三:1、少数申请应试格西学位,2、自由讲学或闭关修持,3、入密宗学院继续深造。藏传佛教的学位有多种名目,如噶希(四论士)、饶绛巴(博学士)等,原仅为尊称,后学制逐渐严密,须经过考试才能取得诸如拉仁巴、多仁巴、林赛、曼仁巴(医药士)等各种称号,统称为格西。 寺院
藏传佛教的寺院规模大小不一,小者只有数人,大者多至七八千人。大寺院一般由经堂、神殿、做为辩经场所的林苑、印经院,若干活佛拉章、僧舍、执事者的办事处、仓库、招待施主的客房、牲圈等等组成。寺院在旧西藏往往是一个地区的宗教、文化乃至经济、政治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要的寺院依其重要的程度分别规定为国家级、省级、县级的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期间许多寺院受到严重的破坏, 1979年以后由政府资助和信徒群众自愿集资逐渐恢复。
1
藏文《大藏经》
藏传佛教的文献极为丰富。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其中《甘珠尔》包括显密经律,主要为佛教的原始经典,《丹珠尔》为论藏,系释迦牟尼弟子对佛语的阐释和论述的译文集成。
2
范文三:多识仁波切:藏传佛教的特点
2、藏传佛教吸收了佛陀教义的精华。
“天上有日月,地上有两宝。”“地上两宝”指的就是佛法中的两大精华——密法和性空正见。
有些人攻击密法是“左道旁门”、“邪法”,这是一种极端无知的表现。密法是佛教的精华,宝中之宝,是解脱成佛的最高法门。站在显教菩萨乘理论的最高顶点上,才会认识到:要破除最细分所知障,彻底证悟无上菩提,必须依靠金刚乘这个佛陀在显法中从未透露的玄机妙理,故宗喀巴大师说:“金刚乘比佛更稀有珍贵。”日本人空海大师也曾说:“整个佛教的终极妙理在于密教。”英国佛教学者约翰·布洛菲尔德说:“我把金刚乘视为人类思想发展最绚丽的花朵之一。”藏传佛教具有无比珍贵的无上密法,是它最大的骄傲。
智慧正见是佛教的灵魂,但由于正见不属于世俗感知经验的范围,使用符号语言和抽象概念性思维,在理解上有相当大的难度。因而,佛教内部在真谛性空的理解上就产生了分别派、经论派、唯识派、中观派等四个哲学层次。其中,中观处于正见的最高层次,月称所代表的驳论派中观见是中观的最高层次。有鉴于此,阿底峡尊者说:“除了月称门,别无成佛法。”藏传佛教属清一色的中观派。前弘期以自证派中观见为主,后弘期驳论派中观见占了主导地位。在甚深驳论中观见理论的阐发成就方面,宗喀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连第八世嘎玛巴大师和宁玛派中流砥柱居米旁巴也赞扬宗喀巴是“说空百代宗师”。现在有些对哲学和佛法一窍不通的外行诬蔑宗喀巴是“诡辩论者”,这并不奇怪,藏族有一句谚语说:“在牛的眼中,再美的鲜花也只是一把草。”
根据以上特点,说藏传佛教包容了佛教的一切精华,并非夸大其词。
范文四:试论藏传佛教的特点
2010年第20期 奠、绸三碜宗教文化19 SILK THEROAD总第189期 试论藏传佛教的特点 俞春荣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甘肃嘉峪
关735100) [摘要]藏传佛教也称藏语系佛教,与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公元978年,佛教转化为具 有西藏地方形式的西藏佛教,即藏传佛教。它的形成从ll世纪中叶开始,直到15世纪初才完成。在300多年的
发展 历史中,藏传佛教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宗教形式方面,具有浓厚的苯教成分;在教义上,特别重视密宗;在政权 组织 方面,政教合一制度和活佛转世制度是其重要形式。[关键词]藏传佛教;苯教;密宗;活佛转世制;政教合一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8—0020—04 佛教祭祀一般禁止杀生。而苯教则允许用动物来做祭 一、具有浓厚的苯教成分 祀时的牺牲品。佛教后来在吸收这种仪礼时做了改进, 初苯教是西藏地方长期存在的一种原始宗教。它最 祭祀时不杀活的牲口。而用牛羊的像,或者用酥油捏一 发 是在今天阿里地区的南部、古代称作“象雄”的地区 些供品,或者用木头刻上一个鹿头等,来代替杀牲献 个展起来的。后来沿着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传播到整 祭。作法时,苯教巫师离不开的法器是鼓,这种方式后 者藏族地区。早期的苯教在内容上是一种原始宗教,或 来被藏传佛教吸收并延续下来。祈愿等法事中吹牛角 气 说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学术界称这种苯教为灵 号、煨桑焚香之类的仪轨也来自苯教。在供奉神灵上, 灵气 萨满教,这是因为它的巫师叫作萨满。苯教可以说是 藏传佛教的宁玛派就供苯教的原始神祗(有“差遗非 的影 萨满教在西藏的地方形式。在整个藏族地区,苯教 人”、“猛咒咒诅”和“世间供宝赞”等,它们在这里被当 在 响力深厚,它的教义几乎渗透到各个方面。但是, 作佛教的护法神。藏传佛教在允许苯教中的守护神存 各西藏地方出现佛教以后。由于浓厚的原始性(苯教在
在下去时,坚持把苯教的召神仪式和庆祝仪式应用到 个方面的表现很难与佛教抗衡,这就使它们不得不 自己的仪规范围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吸收、相互接近、相互斗争。在
总之,苯教对藏传佛教的影响很大。藏传佛教在自 这种复杂而长期的融合过程中,苯教的诸多教义被新 身的发展过程中从各个方面对苯教的教法进行吸收和 生佛教所吸收,使佛教的势力一度壮大,苯教的教义思改造(致使藏传佛教本身表现出很多苯教的特征(这种 想适应性地渗透到佛教的教义经典之中(它的这些教 自觉的、适应性的吸收一方面保留了苯教的原始传统 法又丰富和影响着佛教本身的发展。佛教对苯教的吸 文化(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藏传佛教自身的教法教 收也是多方面的(在教义上利用自己的“六道轮回学说 规。这是一种积极的吸收,这种文化吸收在其他佛教传法”去改造、代替苯教的关于“乐土”的玄想,提出“彼岸 播中也很常见,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巨大包容性。 世界”的理论。进而吸收苯教的教法仪规。丰富了佛教 的密宗理论。这种吸收转化的内在根据是佛教的正统 派别,贬低神通,或提出“漏尽通”以补救“五通”的 二、重视密宗 世俗 性质,但并不绝对排斥。在向民众弘法的过程中,还往 “西藏佛教密宗在藏语上称为‘桑俄’(意为‘秘密 往以灵异眩人,诱慑信徒。在这种转化中,使佛教的密 真言’。它不同于汉地佛教密宗和日本的东密。”?藏 传佛教密宗一般认为是在7世纪中叶《大月经》和法教门越来越多。包括各种咒术、火祀、书符以及对种 刚顶经》产生后才形成的,佛教密宗的形成“体现种菩萨天神、恶神的崇拜。这种杂密现象在藏传佛教宁《金 玛派中表现最盛。“现在此派惟事经忏、会供、厌鬼、送 类理性和神秘两种心理要求的结合”。藏传佛教在了人 崇等貌似之佛法,为其首务也”。? 上是很注重密宗的修习,密宗教法史《作明除暗》中 教义 说到密宗修习的重要性,“依正能之饰,最终具足因果, 在佛教的各种祭祀礼仪中,苯教的影响也很广泛, 2Q墨il?i冀{,,甏秘OAD
万方数据
对所有自生法要以案法正解,正果如日光而生”。@关于 密咒外三教。宁玛派以隆钦侥绛巴的《七宝藏论》为教 密宗义理可概括为“六大为体”、“五佛为智”、“四曼为 典。噶当派以阿底峡的《灯论》为宗旨,倡显密圆融。这
种密法在藏传佛教中享有显密教法“纯净”的声誉。萨 相”、“三密为用”及“因、根、究竟”等。其中“六大为体” 是密宗对宇宙本源的解释,“三密为用”是密宗的修习 迦派以道果法为主(“在教义上重在修明空无执生死涅 法或实证法,“因、根、究竟”即“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 磐无别之首果也”,?讲求成境为心、成心为幻、成幻无 三要”。噶举派以大手印为主,密法讲求即身成 自性的“本。方便为究竟”。密宗的修习组织、制度和次第在藏传
佛教的各教派中表现大同小异,在修习上以注重仪式佛和立地成佛。格鲁派注重显密兼修,先显后密,其教 义是“缘起自性空”,“一切功德之根本(厥为自所受许 为主旨。“观察成佛必须以大乘佛教;而密教又必须有 之清净戒律”,?以《无垢光广释》为教典。这说明藏菩萨的解释,以此而来寻求《时轮》。”‘驮乘的基本特征 是力图参与和干预社会的世俗生活,要求深入众生、救 传佛教各教派的密宗修习不太一致,也说明密宗内容
是相当丰富的且在各教派的地位都很重要。 度众生,把“权益”提到与教义原则并重,或更高的地 位。大乘 总之,对密宗的重视是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特点, 佛教吸收了大量的巫术,大大增加了佛教的神 秘成分。它的“三密”之说,为后人秘密修持开辟了重要 这在一定意义上增加了藏传佛教的宗教神秘性和教义 深邃性(使藏传佛教给人们的直观印象就是密宗氛围 途径。相反,小乘佛教只是佛陀对根下愚者的权便之 浓重的神秘感。也由于密宗的这些特性,才使藏传佛教 说。依密宗说法,密宗行者通过,三密感应,就能使“三 业清静。三密相应。可即身成佛”。@这说明“三密”修习 的义理发展更为深广。于是密宗的经律更为经典,更受 是整个密宗修持的关键。 到各教派的高度重视。 就密宗理论而言。在藏文大藏经《丹珠尔》部共有 佛经译本799种(其中密 三、活佛转世制度宗经典398种,占51,,列 为秘密部); 于《丹珠尔》部的第七类中,名为“居”(意“所谓活佛转世制度,是指大喇嘛和活佛生时修佛 《甘珠尔》部共有印度高僧的著述2337种,其中密典 已达到了断除妄惑业因,证得菩提心体,生死之后,能 1747种,占74(8,。密宗论释类列于《甘珠尔》的“居” 不昧本性,不随业而自在转生,复按其前生的职 类中,主要论述和解释密宗经典仪规。此外,藏传佛教 指的就是一个经过认真修行成道的喇嘛死位。”@ 人胎附体,通过特定的途径和方式寻觅,尚有一部密法总集《大乘要道密集》,主要包括解释道后,其灵魂 果语录、密咒曼陀罗仪规、祷祝及大户印三类内容。在 活佛转世灵童。作为一种制度,它是宗教确认后被称为 修习方面,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密宗十四根 为解决其宗教首领的继承问题,以佛教寺庙僧伽集团 寺庙经济利益相结合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灵魂转世说和 本戒释》、克主杰的《续部总建立广释》都是很有价值 的一种特殊的 的著作。从以上内容看,密宗在藏传佛教中所占比重很 大,这些密宗理论经典为密宗的修习宗教传承制度。 活佛转世制度是从元朝开始实行的,“转世制度的 提供了一定的条 ‘种子’是由蒙古皇帝在把蒙哥汗赐予噶玛八啥失的舍 件,这也说明藏传佛教对密宗十分注重。 密宗修习之所以被特别重视。原因主要在于:第 印送给第三代主持让多吉时种下的。但‘种子’在西藏 扎根和开花则需要噶玛巴喇嘛的扶植”。??舌佛转世制 一,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宗教都是其教义的主体部 分,它有深邃的义理、精奥的教法、丰富的内涵。第二, 度在清代主要有四大系统:达赖喇嘛系统、班禅喇嘛系 统、外蒙古哲布尊丹巴系统、内蒙古的章嘉活佛系统。 由于它本身的教义很深奥(而且难度大(所以是考验修 活佛转世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前世活佛转世;第二, 持者智力和佛性的一个标志。第三,在宗教生活中主修 密宗,可以静性,过超凡生活,达到高深境界。为此,藏 因学识渊博、修炼达到很高程度而被上一级活佛确认
为活佛:第三。因对本寺政务做出卓越贡献而被僧俗群 传佛教的密宗修习有严格的次第,一般修持者要依次 通过《集类学》、《中观》、《般者》、《俱舍》四个学级,取 众要求转世;第四,也有些活佛因在世时失去威望或因
得多仁巴学位。接着考《戒律广释》。如果担任“扎仓格 寺院经济力量衰败,因战争或政治形势变化等因素而 贵”,才能逐级而升。但是由于藏传佛教有诸多教派,所 中断或不再转世。说明这种制度不同于封建世袭制和 铁券继承制,而是为了避免宗教权力的传承混乱和防 以,这种义理的修习方式又不尽相同。在藏传佛教中, 止教区及寺院权力垄断在某个家族手中而采取的一种 宁玛派以标榜“古旧”密教而得名(大圆满法是宁玛派 特殊手段。 特有的密法。其密乘是以事部、行部、瑜咖部为内容的 万方数据 谨?秘?i冀li,髹裁《》Ai?21
活佛转世制度的内涵也有其系统的理论和鲜明的 佛教的根本弊端。所以:“藏传佛教的弊俗不在其教义 上(而在于其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宗教制度上”,o 宗教哲学思想(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广大僧俗民 众所接受。据《班禅大师》一书记载。仅西藏地区“解放 这种制度发展到后来更加世俗化。一些活佛转世也“皆 初到民主改革时,大约有三千多到四千位活佛”。@活 以兄弟叔侄姻娅遮相袭”。o很多活佛出自大家族家庭
中,他们为了争夺活佛地位,不惜重金买格西、堪布等 佛转世系统的形成有藏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客观原 因。藏传佛教的转世理论来自佛教的“三身”学说。“三 职位,以求转世,造成活佛转世的泛滥。转世制度本身
身”即报身、法身、化身,其基本理论是“生死轮回之说” 也就成为僧俗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进行权力再分 和“十二因缘”、“业力论”。这种理论在藏区各个历史时 配的一种手段。 期被广泛应用、发挥,就自然形成了活
1992年6月27日。由于“**”一度中断了的佛转世制度。其 次,有适合这一教义能够广泛推广应用的社会历史环 佛转世制度重新得以恢复。这一天西藏自治区人民政 活 府宗教事务委员会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宗教 境,这个环境就是封闭保守、愚昧落后的社会制度及生 局对十六世噶玛巴转世灵童的认定。藏传佛教史上的 产条件、全民修教和以教治民的历史旧习。藏传佛教要 第一位活佛(至此已转世十七世。1995年11月 想得到发展,就必须在教义、政治、经济上建立起自己 的体系,为了证明自己的正宗系统位置,争夺政教合一 日。由中央人民政府确认坚赞诺布继任十一世班禅,并 5 于12月8日举行了坐床仪式。在新的宗教政策下, 制度的统一地位,维护其寺院集团的名声(就自然需要 不完全统计。至1995年3月15日,已有209位据 确立一个无可非议的合法传承方法。而在宗教方面, 佛、菩萨转世的目的是“虽已证得菩提(引导彼等生起 由信教群众自发认定。 菩提心。时常向众生示 活佛 范无障净行。此乃诸善逝之变 化”。?由于这些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促成了政 四、政教合一制度 教合一、沿袭相承的活佛转 政教合一制度是寺庙和上层喇嘛与世俗封建主阶 世制度。这又说明政教合一 级相互勾结。把政权和神权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僧俗农 制度是活佛转世制度得以产生的政治背景(即为了维 奴主阶级联合专政的形式。政教合一制度是藏传佛教持政教合一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保障宗教上层 集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永远居于主宰地位。就必须形 文化的最显著特色。就佛教自身来说,谋求世俗权力的 成一种既符合统治者利益又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方 价值取向是其形成的内在原因,这也是藏传佛教区别 于其他佛教文化的重要特点。法,以维持其长久的统治。这就促成了活佛转世制度的 产生。 藏传佛教除了具有阶级社会一切宗教所具有的共 活佛转世制度确认活佛转世的方法大致有“夺舍” 同属性外。从开始就按其独特的形式发展,即宗教势力 大法、抓阉法、降神指定法、高僧活佛指定、世俗统治者 和地方势力在政治、经济上的紧密结合。这样,随着藏 传佛教各教派的形成。各自必然与地方势力相结合,用 指定、僧俗共商确认、金瓶掣签等。转世活佛的认定方 政治势力支持宗教的发展:反过来又用宗教力量巩固 式和程序一般分寻访、认定、坐床三大步骤。其中寻访 政治势力,形成大小不同的政教合一政权。如萨迦派以 包括分析预兆、降神、占卜等。首先分析出活佛圆寂时 萨迦寺为中心与昆氏家族结合。在后藏建立了地方势 所预示的大致方向。其次。由大护法师降神询问灵童是 力;蔡巴噶举与朗氏家族结合,以山南一带为基地,建 否转世,也有看圣湖显影来确定灵童的出生方向的。认 定一般按初选和复选两个阶段进行,包括迎请、认领遗 物和金瓶掣签。坐床是最后一道程序,立了地方势力。 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 包括呈报上级,
选择吉日,举行仪式、受戒、庆典等活动。 史过程。在吐蕃王朝后期,已经出现了僧人参政的情 况,但当时寺院僧侣的力量还不是很强大。到公元10 活佛转世制度的实行既可以保持教派局势的稳定
发展,又可以减少一些矛盾和斗争,对于一个地区的宗 世纪末,由于佛教的再度兴盛,政教合一制度真正出 教、经济、政治都有好处。所以,其在整个藏传佛教的发 现。“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是从开始的政教分离状态逐 展史上作用重大。但是这种制度的主要特性是属于宗 渐发展、变化而来的。竹@据史料记载:“由佛教上层人 物充当西藏地方的政教之主的政教合一制度。是从估 教范畴。就不可避免会出现很多与历史客观发展不符 主八思巴掌管西藏政教之权开始的。”@公元13世的弊端。可以说,封建统治阶级为达到某种目的,巧妙 中叶,萨迦派受元政府的册封,掌管了西藏地方政地把佛教轮回说上升为一种宗教制度,实际上是藏传纪 权, 万方数据 22墨秘E S{l。K R《》Al。?
政教合一制度初具规模。当时的寺主八思巴既是宗教 管不同事务。在行政区划上,地方政府下设基洽和宗两 级,宗以下的组织在农区设黔卡(庄园),在牧区设如 上的最高领袖。又是地方政府的掌权者。到公元14世
瓦、学卡等机构。这些行政机构都是成套的、严密的。当 纪,朗氏家族的帕竹噶举在元、明两代的支持下,建立 了帕竹第悉政教合一政权。公元17世纪后期,格鲁派 时,政教合一制的其他形式有“阿里三围”、土司制度 等。 联盟的政教合一制度得到空前发展(僧侣上层和 第五世达赖喇嘛受清政府的册封。掌管西藏政权,僧俗 政教合一制度的社会性质是“用神权支持政权,政 世俗贵族在政治上达到了高度结合。 权扩大神权。二者相互为用,成为制约西藏地方发展的 一个重要因素”。@这说明政教合一制度是藏传佛教在 赖“但是格鲁派的政教合一制度的确立,是在七世达 西藏地方的统治中固有的特殊制度(在整个社会发展 派 喇嘛时期。”@格鲁派的政教合一在藏传佛教的各教 中,它对巩固西藏地方政治、经济、宗教都起到很重要 一中最为典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格鲁派的势力 的作用,也为以后民族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但这种制度 母 度大增。在西藏地方形成了广阔的社会基础—— 在当时也有很多弊端,为了维护制度本身,地方政府设 政子联寺制。格鲁派以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为核心的 有军队、法庭、监狱等统治机器。主要目的是镇压、奴役 以教集团发展强盛,政治上以达赖喇嘛为首领,宗教上 贫苦大众。这些机构又设有严密的条律和制度,总代理 为班禅喇嘛为首领,政教相互结合。到了清代,噶夏成 人都是西藏地方政府的僧俗及农奴主阶级。这样,政教 组 西藏地区政教方面的最高行政机构(它由四名委员 合一制度就使宗教完全成为一个政治、经济的实体,彻 政成,是一僧三俗形式,而以僧官噶伦为首。这样噶夏 底地表现为僧俗封建农奴主阶级实行专政的一种特殊 府的僧官系统和俗官系统就发展了起来(形成了在 清王朝直接统治下由僧俗贵族联合执政的政教合一制 形式。 度。但是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两个活佛系统的 这种政体一直延续到1951年10月26政教情 况却不尽一致。在达赖喇嘛的领导之下,西藏地方的噶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日(中央 的协议》之时。此后,封建的政教合一制度彻 夏政府中噶伦负责政教事务。噶夏政府以下由各地基解放西藏 底走向消 恰公署(各地宗政府)、基恰堪布、译仓(秘书处)、仔康 亡,西藏人民才从长期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过上了宗教 ( 审计处)组成。班禅领导下的政教合一政权由扎什伦 自由、政治民主的新生活。 布寺、班禅拉浪、堪布会议 以上四大特点,构成了藏传佛教的“血与肉”、“筋 厅(包括苏本、森本、却本等 堪布)组成。在僧官系统中,堪布是主要官职,它不仅是 与骨”,它们在长期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使整个 宗教方面的领导,而且是联系达赖喇嘛的纽带。除地方 藏传佛教体系走向发展和强盛。 政府以外,还设有20 多个办事机构,藏语称“勒空”,分 【注 释】 ??善慧法日:《宗教流派镜史》,西北民族学院出版社1980 (D魏里:《活佛转世制度:西藏佛教的一次政治变革>,<国 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三辑。="" 外="" 年版,第40页、第137页。="" 冀诚:《西藏佛教密宗》今日中国出版社,第173页="" 桑罗布:《活佛转世录的文化内涵》,《西藏研究),1992="" 年第4期。="" 年版,第258?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 弘学编著:《藏传佛教》。="" 页。="" 诺?迅鲁伯:《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5="" 德:《活佛转世理论当论》,《西藏研究》,1992年第3="" 页。="" 卫藏通志》卷首。="" 期。="" 安:《弥漫在雪域的藏传佛教="">,第237页。 ??东嘎?洛桑赤列:《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西藏人民出 ?李冀诚:《论萨迩派的时空无执生死涅架无别之道果>。《中 版社2008版。 国藏学》,1990年第1,4期。 ?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2期第60页。 万方数据 善l;E Sh"?髹R?A{)23
范文五:【word】 从《米拉日巴传》看藏传佛教的特点
从《米拉日巴传》看藏传佛教的特点
2011年第22期
总第215期
媳2殇
THESILKROAD宗教文化I
从《米拉日巴传》看藏传佛教的特点
董丽丽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米拉日巴传》记述了西藏佛教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Et巴的人生经历,宣传了
他的宗教理论和宗教实践,颂扬了他为西藏佛教发展做出的历史贡献,叙述了米拉日巴解脱和成佛的道路以及他所处时代
的经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客观反映了当时宗教生活的概况,对我们认识当时藏传佛教的发展和传播情况有重要参考
价值.
[关键词]《米拉日巴传》;藏传佛教;噶举派
[中图分类号]B9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2
一o015—02
一
,师徒之间的供养
供养亦作”供施”,”供给”等.《增一阿含经》卷13载:
“国士人民,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无
所渴乏.”这里主要指以物质财富供养佛,僧.藏传佛教,
尤其是藏密的修学中,供养上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修
学密宗,最主要的是皈依上师,三宝与发菩提心”.?其中
“更重于上师”.《密宗法义精要》说:”特别于密坛灌顶上
师,当视如三宝具足身,为佛代表,以其行动皆为救度众
生,且多方便门也.”例如:”玛巴洛渣(玛尔巴,噶举派创
始人)人印度,访那若巴上师,闻已入涅,因思法身不灭,
遍求之,冀得一见.一日人山,见师趺坐,当前有六十二尊
金刚本尊等坛城,那问:’礼上师乎?抑礼金刚坛城乎?’玛
思金刚难见,因先礼拜,随见金刚等人上师心中,始知为
上师功德(佛,金刚),事业(护法)所显现.”故当视上师即
具足一切金刚本尊也.上师是修行者修法求道的必要伴
助.因此,藏传佛教中弟子对上师的供养自然也是非常严
格.
(一)财物供养
从《米拉日巴传》可以看出财宝供给的方式是最基
本,最重要的一种供养.米拉日巴为报仇离家出走,学习
咒术,向那位”法术等威猛咒已获得成就”的喇嘛献上卖
掉家中土地获得的全部金子和松耳石,但这些供养的数
量仍不足于学习全部的法术.这位上师说:”为求我的法
术,有从上部里三围来的,供养成百上千的黄金和松耳
石;有从下部多康三岗来的,供养成百上千的茶叶和绸
缎;有从中部卫藏四冀来的,供养成百上千的徽毯,酥油
和青稞;有从甲尔,达波,工布三处来的.供养成百上千的
牛马羊群.”在学法过程中,米拉日巴的母亲又设法给他
送来了七两金子,结果,”供养三两给上师,奉献七钱金子
给师母”,又”供养三两给另外一位上师”.即使后来向玛
尔巴上师求法时,财物的供养也是必须的.米拉日巴求法
之初,玛尔巴没有为其传法.米拉日巴甚至玛尔巴的妻子
达梅玛均认为其原因是米拉日巴没有足够的财物供养.
玛尔巴曾说:”我的传承如珍宝一样,具有免除过患的吉
祥!”并责骂米拉日巴:”若无供养,就不要坐在甚深密教
的灌顶法席上!”此处”供养”就是财物供养.又如玛尔巴
的另外一名弟子俄巴大师为求得玛尔巴”耳传的秘卷教
授”.把佛像金塔,金银珠宝,牛马牲畜等所有财产全部供
养给上师玛尔巴,仅留下一只跋脚的山羊.但最终连这只
跋脚的山羊也供养给上师才得到”最高深,最殊胜的灌顶
和教授”.这种情况在当时西藏社会中普遍存在.卓弥?释
加意希向弟子传授密法时,也向弟子要很多钱.玛尔巴就
曾向卓弥译师学法.只因卓弥要价太高才远赴印度学习
密法.这种情况为何在藏传佛教中比较典型.透过其宗教
外衣,不难发现它真正的现实基础.
自松赞干布以后,佛教开始正式,大规模地传人西
藏.从这时起,在吐蕃王室的扶持下.僧人逐渐形成了完
全脱离生产劳动的传统.赤松德赞时给每个僧人赐属民
三户,热巴巾时提高到七户,史称”七户养僧制”.赞普还
将大量的农田,牲畜,牧场,奴隶等赏赐给寺院,作为供
养.在热巴巾为桑布赤邦达桑所建的堆隆辽浦石碑碑文
记载:”作为供养顺缘之奴隶,农田,牧场及供养财物,牲
畜等项,一应备齐……作为寺产之民户及产业,不征赋
税,不征摇役,不取租庸,罚金等项.”?吐蕃王国崩溃以
后,佛教之传播主要局限于王室贵族之间的情况已被打
破,佛教文化的传播方式以师徒传承为主向社会各个阶
层扩散,但僧人鄙视生产劳动的特点并没有改变.这在
《米拉日巴传》中也有所反映,玛尔巴为见前来拜师的米
拉日巴,特意到米拉日巴必经路旁的一块地里假意耕地.
他的妻子说:”你是大喇嘛,若去耕地,别人要讥笑我们
的.”玛尔巴的儿子也对米拉日巴说:”从前.他(指玛尔
巴)从未做过地里活,今天,却在耕地呢!”米拉日巴也认
WESILK勰l5
为玛尔巴是大译师,不可能去耕地.在这种社会风尚下,
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资助的僧人们向求法弟子收取供养
成为重要的生活来源.
(二)身,语,意的供养
身,语,意也称为”三业”,《大毗婆沙论》卷113说:
“三业者,谓身业,语业,意业……若自性者.应唯一业,所
谓语业,语即业故;若所依者,应一切业皆名身业,以三业
皆依身故;若等起者,应一切业皆名意业,以三业皆是意
等起故.”总之,三业包括了人本身及其所有身心活动.在
《米拉日巴传》中,米拉日巴为学法,除了供养物质财富
外,还多次将自己的身,语,意三业供养上师.供养了三业
的弟子和没有供养三业的弟子学法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如与米拉日巴同行学习咒术的三人中,只有明确表示将
身,语,意供养上师的米拉日巴才获得师父的真传.
弟子向上师供养三业,这是藏密中特别强调的.因为
弟子所求之法直接取之于自己的上师,弟子应该做到”亦
不因骂打,而弱依止心;寿命与身根,愿言供养师.说令人
水中,当入水不疑;上师所嘱咐,不当厌其烦.师如令劳
作,勿拣择轻重;或冷或烧热,应如石铁工.卑视执帚人,
不应起些微慢:即此深信心.是心当成佛”.?
《米拉日巴传》中米拉日巴向玛尔巴供养了全部财产
和身,语,意三业以后完全依附于上师,丧失了全部生活
资料,也丧失了自主.因此,他不仅要上师传他佛法.还必
须请求上师供给他衣食,以此维持生命.但玛尔巴译师要
米拉日巴为自己修一个碉房,以此作为供给衣食的条件.
米拉日同玛尔巴的关系实质是农奴与农奴主的关系.正
如玛尔巴对因多次挨打受骂,不堪忍受,正欲离开的米拉
日巴所说:”你最初刚来到我跟前时,说把身,语,意三业
供养给我了.现在你要往哪儿去?当心点,说真的,属于人
所有的是你的身,语,意三业,就是把它剁成百段,我都完
全有权.”这些话体现了弟子对上师的人身依附.从《米拉
日巴传》中的供养问题可以看出,供养是宗教义务,也是
世俗义务,它是两者结合的产物.
二,忍辱吃苦的修行方式
(一)求法路上饱受磨难
米拉日巴在求法路上经受了世人难以忍受的磨难,
在磨难中表现了他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顽
强意志以及吃苦耐劳的敬仰佛法的精神.他先后四次为
师父玛尔巴建碉房.先是遵从师父的吩咐修建一个圆形
碉房.修到一半时,师父来了,对米拉日巴说:”那天考虑
的不周密,把房子从根基上拆了,土从哪儿运来的仍运还
原处,石头也运回原处.”米拉日巴遵从师父的吩咐把房
屋拆了.土石归还原处,又遵从师父的吩咐建半圆形碉
房.仍是在建好一半时,师父又来了,说:”这个也不成,仍
拆掉,把土石搬回原处.”米拉日巴又再次遵从师命修建
一
个三角形状的”密咒宫”,师父说再也不拆了.可是当米
拉日巴修到约3/4时,师父又来了,说道:”吐勤,你修的这
碉房是谁的,谁命令你修的?”米拉日巴答:”师父您吩咐
修的,是给公子修的房子,并且说再也不拆了.”师父说:
“我想不起来说过这话了,若你说的是真的,那可能是遇
到我脑子乱或是神志不清醒的时候了,赶快把它拆了
吧.”米拉日巴又把房子拆了,土石仍运回原处.最后在师
母的见证下,遵从师命修建四方形的碉楼,等到碉楼修好
时,米拉日巴的臀部磨起了三个伤El.伤VI都糜烂了.脓
血淋漓,背上的伤口也溃烂成大疮.米拉日巴在肉体上付
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建了拆,拆了建.无论是建是
拆,都是由他一人独自完成的.
不仅如此,肉体伤痛的同时,米拉日巴还要承受精神
上的种种折磨,他求法心切,几次三番恳请师父为他灌
顶.因为已经修建好一些碉房,米拉日巴暗自思忖.这次
师父可能会给他灌顶.随即坐在接受灌顶的席位上.师父
说:”吐勤,你有什么求灌顶的供养?”米拉日巴说:”我为
师父修建碉房服了劳役.”师父说:”你只修了像弧那么大
的小房子.怎能求我从印度受尽艰苦所得的灌顶和教授
呢?”说罢,给米拉日巴一耳光,揪着头发把他从座位上拉
出门外.师母达梅玛为帮助米拉日巴早日灌顶,就把又大
又好的松耳石送给米拉日巴,让他供养给师父,以求得灌
顶.结果被师父发现后,不但斥责一番,还把米拉日巴推
倒在地.米拉日巴几次要求灌顶都遭到师父严厉拒绝,轻
则叱斥一番,重则殴打一顿.米拉日巴经常在暗中哭泣,
有时整夜都在泪水中度过.他几次陷入绝望,甚至连死的
想法都产生过,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直到获得传法.
(二)闭关苦修
米拉日巴闭关苦修的故事,给人们指明一条即身成
佛的道路.他断绝世俗生活,独居深山达八九年之久.他
修持下去的决心如磐石一样坚定.开始,他只吃些略带一
点糌粑粉末的野菜稀粥,身体衰弱得”不能控制风息”.后
来,他仅以尊麻为食,”身体瘦如骸髅,肤色变得如尊麻,
连毛孔中都长出绿毛来”.所有的衣服都破烂了,那件破
烂披风还剩些破片.他想缝合起来做坐垫的垫衣.但他想
到,”倘若我今晚死了,缝来又有何用,倒不如赶快修法的
好.遂打消了这念头,只把那块烂披风当坐垫铺上,尽量
使之能掩下身”.他变成了一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模
样,吓得过路的人急忙逃避.除了忍受肉体的饥饿,寒冷
和疾病.还要忍受精神的孤独,寂寞和苦闷.这是彻底的
宗教禁欲主义.禁欲主义背离自然规律,也背离人类生存
要义,当然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但那种为实现既定的崇高
理想而表现出来的知难而进精神,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注释]
??根桑泽,仁波车着:《密宗法义精要》,上海佛教协会印行?王尧:
《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1990年版,第1页,第69页.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