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灌云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时期~是?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决胜时期~也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机遇期。按照?建设‘强富美高’幸福新灌云?的总体要求~根据《灌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连云港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主要精神~结合《灌云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主要内容~编制《灌云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本规划阐明?十三五?时期灌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教育事业的发展蓝图~是全县教育系统共同的行动计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形式
?十二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教育系统以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连云港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以沿海开发为契机~紧紧围绕《灌云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教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实现新突破。
,一,“十二五”以来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1.学校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为全县中小学添臵图书300万册、
1
电脑8783台、多媒体教学设备2291台套,完善信息中心52个,新建专用教室411口~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效益不断彰显。2013年~创建成?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2015年~全县有56所中小学校通过办学条件标准化验收。
2.学前教育改革日渐成熟。科学编制了灌云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省、市优质幼儿园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共有省优质园41所~市优质园38所~基本实现了优质园乡镇全覆盖的目标。加大学前教育教师招引比例~与师范院校联合培养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加大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力度~近年来~我县共招录入编幼儿教师170名。2015年11月份~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
3.义务教育均衡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以?六个一样?为目标~充分利用教育现代化建设、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机遇~加大农村中小学的建设力度~促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在县城区推行义务教育学校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制度~基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择校问题。2014年~我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县国家级验收?。2015年~在原来基础上~完成教学及教辅用房建设34345平方米~加固校舍90626平方米~修建运动场馆15374平方米~添臵学生生活设施327套~添臵课桌凳4720套、音体美教学器材900组,件,~均衡水平进一步提升。
4.高中内涵发展更趋深化。加强普通高中建设~杨集高中在东城区异地新建~投入2.3亿元~占地240亩~建筑面积7.8
2
万平方米~与南师大达成联合办学协议~更名?南京师范大学灌云附属中学?。加强普通高中星级创建和课程基地建设~南师灌云附中成功创成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形成了灌中、一中、南师灌云附中三所四星级高中齐聚县城~竞相发展的态势。灌中体育课程基地入选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南师灌云附中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初步形成~建设水平和育人效果不断提升。
5.素质教育成果不断凸显。体育教育成效显著。在全国无线电测向比赛中~我县代表队连续三年领跑全国~被国家级媒体誉为?测向梦之队?。2015年~我县代表江苏省出赛~更是以41金、24银、19铜的骄人战绩载誉而归。在省、市级比赛中田径、篮球项目一直处于前三名。科技教育初露峥嵘。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科技教育力度~完善科技教育体系~健全专兼职科技辅导员制度~科技教育成绩初步凸显。在?首届连云港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活动中~鲁河小学获?摇篮奖?~学生孟锁荣获?市长奖?~在2015年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县实验小学等三所学校共获10个一等奖。
6.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立足生态课堂~创建市县课改领航学校~?生本课堂?、?四步四学?模式、?五步教学法?、?四二一课堂教学模式?等教学改革成果成效明显。2013年~我县高考本二达线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2014年高考本二以上达线1573人~在全市本二达线人数下降的情况下~比2013年净增262人~增幅为18.5%。2015年高考~我县在参考人数比2014年减少500人的情况下~本二以上达线人数1728人~
3
比2014年增加155人~增长了8.9%~创造了近十年来最好成绩。
7.教育现代化内涵稳步提升。立足原有校园网络、?三通两平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发挥设施装备效益。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获国家级奖项83个~省级奖项321个。截止2015年12月18日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访客数640833~资源数量:1217816~资源总量:623G~下载量:62934。我县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核心指标连续两年位列全省118个县区级参评单位之首。
8.师资队伍建设有力推进。开展感动灌云教育?十佳人物?评选活动~组织?师德巡回报告?、?师德演讲比赛?、?劳模进校园?等活动~不断用先进精神感染、打造师德师魂。《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多次专版报道我县教师先进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组织实施?三百课程??青蓝课程??361教学能手提升工程?等培训~近年来~共培养省特级教师7名~市级名师、模范班主任、名校长14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84人。有43项教育教学课题获省规划办公室立项。在省市教育教学比赛中~有18名教师获省市一等奖。
9.教育社会形象不断提升。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健全?补、减、助、贷?四位一体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机制~按省下达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确保应贷尽贷~应补尽补~不让孩子因贫失学。县益海助学中心首创?政府推动、民间投资、社会参与、养教一体?孤儿保障模式~成
4
为展示灌云特殊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相继被《新华日报》《商务时报》等30余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有偿家教、教育乱收费等行为的查处~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教育形象。
(二)“十三五”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建设任重道远。上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全县投入近8亿元资金~实现基本教育现代化。但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是以发达国家教育现代化标准为参考的~需要更充足的财力支撑~而我县目前推进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中~信息化建设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硬件、软件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尚存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建设和质量需进一步提升等瓶颈问题~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建设推进乏力的难题亟需破解~需要规划路线图~确定推进时间进度表。
2.基础教育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义务教育免费和国家?单独二孩?政策的出台~县城区将承担大量来自农村进城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任务~原本就不富余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日显紧缺~特别是城区基础教育优质学校规模超大~造成部分学校生均办学指标不达标。教育布局的合理性尚未达到期望的目标与要求~与我县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变化的契合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亟需在调整教育布局、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做好新增教育需求的发展规划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应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切实提升公
5
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强力推进校安工程和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切实提升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办学质量。
3.教育优质水平亟待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乡镇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规模不断萎缩~办学条件仍然较差。城区部分学校规模超大、班额超标现象较为严重。从区域分布来看~?大学校?、大班额主要集中在县城学校和部分乡镇中心小学,从学校分布看~优质学校问题最突出~有的学校班额多达70余人。?大学校?、大班额问题是困扰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师交流制度有待健全~教师的?县管校聘?还未落实到位。
4.师资队伍素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我县教师队伍与教育高水平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还有距离~与课程教学改革发展要求还有距离~与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还有距离。学科及教育领军人才的数量与我县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尚不匹配~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与专业水平需进一步优化。目前距离《江苏省中长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 0—2020,》规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师资队伍素质仍需提升~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十三五”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当前~灌云县正处在重大机遇期、发展突破期和关键攻坚期~新形势、新任务对教
6
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必须把教育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臵~全力以赴推动教育事业实现更大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强富美高?幸福新灌云、实现后发先至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撑。
1.?四个全面?战略对我县教育提出新要求。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教育必须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推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增强各类人才的就业创业能力~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从全面深化改革来看~教育改革要更加注重?全面?~统筹把握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使教育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更加注重?深化?~在创新体制机制上积极探索实践~敢闯敢试。从全面依法治国来看~一方面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加强法治教育~培养造就大批法治人才。从全面从严治党来看~必须通过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质量提升、内涵建设、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已成为教育的最强音和关键词。
2.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我县教育产生新影响。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加注重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主旋律~也是教育工作的关键词。教育必须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
7
才培养结构上主动作为、有所作为。教育发展必须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亟需提高。?有学上?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家长普遍希望有更多优质学校~让孩子?好上学?、?上好学?。从教育教学改革看~?互联网+?重塑教育生态~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带来学习革命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所有这些~都对原有教育带来深刻影响。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我县教育事业发展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和?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目标定位~以建设?强美富高?幸福新灌云为统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灌云?跨越发展、崛起腾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智力支持、知识贡献和人才保障。
(二)发展理念。
1.坚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价值。确立到2018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构建县、乡、校三级监测体系~以框架规范、目标引领与过程监控推动教育现代化工作有序展开~实现教育事业和教育教学工作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8
2.坚持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实践取向。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工作提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教育转型。转变管理模式~创新教育事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坚持开放性原则~走国际化道路~开创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领域。科学布局~实现教育事业结构优化与整体协调发展。
3.坚守统筹协调与服务的政府责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科学配臵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同步发展~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搭建多元化发展平台~激发各类办学主体的活力~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改革教育治理方式~实现教育科学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机制体制~实施富有成效的社会服务~总体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提升进位~建成教育发展水平领先、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知识创新体系健全、开放程度较高的人力资源强县、辐射力强的区域教育中心~迈入人人享有良好教育、人人获得终身发展的学习型社会。
2.具体目标。
——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到2020年~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
达到99,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规模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全县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25,左右~受教育年限达12年~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年。贫困家庭、外来务工人员、残疾儿童等群体接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得到充分有效保障~教育均衡度达到上限~教育优质化达到90,以上。
——学校教育内涵更加彰显。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育人机制。围绕学科素养培育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县域课程改革。开展?互联网+?平台建设~普通高中重视网络课程研究~开发引领学生个性发展的MOOCs资源~每校上线课程不少于20种。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切实落实?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健全县、乡,镇,、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十三五?期间~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80,以上~优质义务教育覆盖率90,以上。
——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十三五?末~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和教干队伍。幼儿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40,以上、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90,以上、初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2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达75,以上。建成一支名、特、优骨干教师队伍~在职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总人数突破10人,市级名校长达30人~市名师、学科带头人达300人。到国外接
10
受培训的教师和校长比例达到20,以上。健全干部、教师流动机制~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年流动率达到15,~实现所有学校所有学科都有至少1名县级以上骨干教师。
——教育现代化整体推进。推进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建设~2018年达成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要求~实现县域教育总体现代化~完成省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建设任务。完善教育现代化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智慧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县教育信息化国家达标率不低于90,。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各项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1.大力发展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巩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果~实施第二个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积极推进乡镇公办幼儿园独立法人工作~充分发挥幼儿园发展的自主性~促进学前教育积极健康发展。构建科学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提升幼儿教师专业水平~争取专任教师持证上岗率100%~专科及以上学历100%~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占比80%以上。继续开展省市优质园创建工作~到2020年~初步建成幼儿园服务区制度~省优质园占比达90%。
2.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健全城
11
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施?村小振兴?计划~在教师配臵、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资金困难学校倾斜。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高水平现代化建设工程~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办学差距。研究并制定出台《灌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条例》。高水平推进课程改革~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监测制度和课业负担监控、问责制度。县城区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控制热点校的招生规模~有效缓解过度择校现象~积极化解60人以上的超大班额问题。健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建立留守学生普查登记、结对帮扶制度~建立留守学生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至2020年~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现代化办学标准。
3.强化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保持灌云高级中学、灌云第一中学、南师灌云附中三所四星级普通高中齐聚县城~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工程。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形成一批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拓宽学生发展渠道。加快灌云中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推进高、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创新灌云中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完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重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灌云中专建成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
12
4.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贯彻落实《灌云县关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1所省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3个现代化实训基地。加快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升办学层次。到2020年~灌云中专力争升格为省重点职业技术中等专业学校。拓宽职业教育升学渠道~落实中职?2.5+0.5?学制模式。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强化产教融合~发挥行业企业在中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5.积极创设民办教育新机制。?十三五?期间~按照调结构、抓内涵、促发展的工作思路~重点支持举办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保证民办教育办学规模能在一个合理区间内运行。民办学前教育占全县学前教育总数的30%左右~民办小学在校生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10%以内~民办初中在校生占全县初中生总数的5%以内~非学历教育年培训11万人次。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办教育格局。
6.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以灌云开放大学为龙头、以社区教育中心为纽带、以居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教育、市民教育以及老年教育等~不断满足各类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的需求。加强社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社会教育以创建为抓手~以培训为手段~以全民活动学习周为载体~全面推进社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作。建设?灌云终身
13
学习在线?并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创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优良学习环境。到2020年~全县50,以上的社区教育中心达到高水平、示范性建设标准~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机制完善、功能齐全、优质高效的社区教育办学系统。建成?10分钟学习圈?~全县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达60,以上~城镇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数达到6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40,以上。
,二,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1.创新开展德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开展各项德育工作。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将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方面~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好党组织、共青团和少先队作用~构建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小学重点抓好养成教育~初中重点抓好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高中阶段重点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健全德育网络~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注重德育实效~积极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进一步推进青少年成长中心建设~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打造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心理教育格局。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
14
深化公民意识教育、法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观念、社会主义信念~深化?三养成?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强化科学素养教育~营造独立思考、自由创新的良好环境~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教育~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课外和校外活动~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到2020年~全县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完成基础建设5000平方米~主题教育馆和探究实验室4个~室外拓展、生活体验训练区2个。
3.深化教学与课程改革。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程~大力实施?释放师生潜能的教育?~让?相信师生、解放师生、依靠师生、发展师生?成为教育教学新追求。深入实施?选课、走班?和学科教室建设工程~重点围绕学科文化、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支撑等构建学科教室~落实学生的多样化学习、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个性化发展。继续加强课程开发和课程基地建设工程。通过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修、选学课程~通过课程基地建设形成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路径~搭建师生多元发展平台。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地方课程体系~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实现育人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青少年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发现、培育机制。
4.加强艺术和体育工作。开齐开足音乐、美术和体育课程~加强审美教育~服务学生艺术特长发展~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
15
炼~深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和体育艺术?2+1?工程~广泛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教材进课堂~构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测评和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体系。加强食品卫生、传染病和学生常见病的预防教育及防治工作~落实卫生防疫工作报备制度。
,三,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完善教师培养与激励制度。加强教师教育和专业建设~依托省、市师范院校~采取联办、托办等形式~加大对教育人才的培养。做好师范生提前录取工作~鼓励和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依托市级培训品牌项目?青蓝课程?、?千名教师出乡村?、?百位名师百节好课百乡行?~加强教师培训。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扎实推进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将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实行区域内教师编制总控、岗位总控。
2.实施教师建设系列计划。加强教师培训平台建设~依托?青蓝课程?、?千名教师出乡村?等培训平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制定实施?灌云县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启动《灌云县中小学高端教育人才建设规划》。继续做好市?333工程?、?乡村教师领雁计划?申报工作及县?361工程? 评选工作。继续开展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小学教师专业研究能力大赛、中小学优秀课评比~开展中小学教师?教研写?一体
16
化培训活动~力争形成品牌项目。
3.改革与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执行省定各类学校机构编制标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逐步提高师生比。做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全面实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探索建立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继续实施县域内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探索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制度~逐步推进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完善教师绩效考评制度~实行分类聘任、管理和考评。
(四)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1.完善教育信息服务平台。以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和《江苏智慧教育行动计划》为指导~以?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抓手~实现教育大数据应用~达到服务于教育管理、服务于课堂、服务于社会的目标~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建成灌云县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技术架构先进、服务功能强大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教育现代化要求相适应、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涵盖城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
2.启动智慧校园建设。在数字化校园基础上启动灌云县智慧校园建设~从机构队伍、人员培训、制度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校园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应用成效六个方面打
17
造灌云智慧校园。全面推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建设~全县教育信息化国家达标率不低于90,。启动课堂同步?微课?资源建设工程。以我县?名师工作室?为依托~打造覆盖高中、初中、小学全学科~涵盖课堂重点知识微课、任务书、课后练习等组成的资源包~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整合。到2020年~60,的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校园~灌云中专建成省级职业教育?智慧校园?示范校。
3.深化“互联网+”教育实践。创新现有课程形式与内容~借助互联网云服务~建设优质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共享网络~提供在线与面授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帮助学习者随时、随地开展学习。通过?微课大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倡导教师制作并广泛共享优质数字资源。与电信、广电等部门合作~为翻转课堂、慕课等新教学模式提供优质资源。搭建包括教育教学资源库、微课程库、数字图书馆、虚拟仿真实验室在内的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优质的教学资源库~帮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到2020年~培养一批智慧教育名师、创新团队和名师工作室。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工程~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试点~基于大数据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推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示范应用。
,五,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1.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省市要求~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18
深入实施学校主动发展工程。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学校法人治理模式~建立健全董事会(理事会)、校行政监事会~形成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改革~完善校长办学绩效考核办法。职业学校试行校务委员会治理模式。
2.改革招生考试评价制度。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办法~实行学区制~逐步试行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按照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要求~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推进科目考试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研究出台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高中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改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方式~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机制。完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
3.改革管理评价监督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积极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并将教育法律法规列入普法教育范围。坚持依法办学、从严治校~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建立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到2020年创成国家级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改变以往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发挥教育评价的针对性、导向性、诊断性、鉴别性、激励性功能。全面落实加强学校民主制度建设~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健全教育人事管理制度~义
19
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15,~校长在一所学校连任不超过两届。深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切实推进履行?一岗双责?。
四、重点工程
,一,区域教育现代化整体推进工程。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建设~加强统筹指导~加大支持力度~以《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水平。在示范区建设基础上~推广经验~加快全县教育现代化进程~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总体目标。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教育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注重分类指导、分类评价~鼓励学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到2018年~全县监测评估综合得分达90分~完成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建设任务。
,二,中小学布局优化工程。调整县城区中小学布局~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城市功能与经济建设更好更快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不低于5所。主动适应并服务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城市化进程需要~流动就业人员以及单独二孩等政策的实施情况~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臵~进一步完善均衡化的教育结构和学校布点~保证学前教育、中小学校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做好老城区学校升级改造、新城区学校配套建设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做到小学不出村~初
20
中不出镇~建好一所中心小学、一所中心初中。
,三,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深入落实《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完善办学标准监测制度~统一城乡办学标准、师资编制标准、资源配臵标准~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校安工程?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投入4.4亿元~改造、新建校舍20.7万平方米~购臵图书79.2万册、课桌椅,凳,2.5万套、计算机等电化教学设备10000多台,套,~到2018年~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教师配臵、教学设备等基本满足教学需求~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到2020年~所有村小在学校管理、规划布局、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全面达到省办学标准~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现代化。
,五,乡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工程。贯彻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努力实现我县城乡教育快速均衡发展。立足县情~制定《灌云县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细则》。实施对象包括县城区以外的城乡结合部学校、镇区学校和乡村学校~重点支持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纳入教师人才培养体系~并作为重中之重~将多层次教师发展与乡村教师培养有机结合~把乡村任教经历作为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加大乡村教师流动性~整体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素质。依托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为乡村学校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
21
师150名。
五、保障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的意识~加强宏观规划协调和信息服务~培育教育事业的法制秩序、管理秩序~规范教育事业发展秩序~建立法制化的教育事业发展环境。在财政扶持~公共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采取适度倾斜的优惠政策。实施教育事业负面清单制度~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推动宣传部门正确引导教育事业的发展。宣传部门要站在为教育事业服务的前列~提供优质、准确、及时的资讯~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舆论支持。
,二,完善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与协调~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建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督导小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妥善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按照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建立目标导向倒逼机制~制定具体的教育事业实施意见和推进方略~落实财税和明确土地等优惠政策~分解落实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任务~建立各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协同推进~分工实施。建立教育事业统计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部门推进实施的效果进行考评。
,三,强化政策扶持~合理配置资源。教育事业发展督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布局规划和资源优化配臵工作的领导。形成
22
人事、财政、审计、教育、建设、国土、规划、商业、经贸等部门的合力~统筹领导、合理规划优化教育资源配臵工作。要为规划实施、资源优化配臵提供有关政策。规划实施、资源优化配臵工作涉及校园搬迁、改造、新建以及校园安全工程的实施~县政府应责成有关部门在简化办事手续和减免有关经费上予以政策支持~以保证规划实施、教育资源优化配臵工作顺利进行。
,四,落实公共服务~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建立国民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2016年全县财政性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要达到12,~以后逐年增加。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要建立城乡统筹、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高中阶段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不低于5,。确保全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省核定的比例~确保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全县生产总值增长。
,五,引入评价制度~加强监督评估。建立正常的教育机构年检制度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从源头上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办学监督~建立健全教育质量标准和相应的学校评估制度~强化教师自主发展示范校的创建工作~建立学校评估体系。在确定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将指标纳入县政府各部门、各乡镇综
23
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要根据规划提出的发展指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保障措施~制定实施方案以及配套措施。《灌云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实施一段时间后~要围绕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组织开展实施评估活动~全面分析检查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本规划根据灌云县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于2017年进行中期评估~形成《<灌云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政府审定。2020年~结合灌云县?十四五?教育规划编制~全面评估规划实施情况。
,六,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有序实施。本规划是我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子规划~是未来五年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举措。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规划的要求~进行实施与协调~要对?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对规划的实施进行中期评估~要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情况~主动接受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教育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导致实际运行与规划目标发生重大偏离时~县教育行政部门要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提请县委、县政府审议批准。
24
范文二: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2017-02-09浏览:分享人:毛固士手机版
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一篇 8日~记者从省教育厅独家了解到~《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已正式印发~明确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和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基本形成在国内有广泛认同度、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南方教育高地。
公办和普惠民办园占比将超80%
《规划》提出~广东将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其中~到2020年全省将提高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和规范化幼儿园覆盖面~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规范化幼儿园比例提高到80%以上~每个乡镇建成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全省将强化学前教育规划建设~逐年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优先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并与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
截至2016年~全省普通高校达143所~比2016年增加12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16年的28%上升到33%~
1 / 11
5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规划》提出~到2018年高校初步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格局~产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的科研成果~高校“四重”建设(重点学科、人才、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在全国的排位显著提升。到2020年~高校优势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实力排名位次明显上升~引领和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值得关注的是~到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这也意味着~届时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比现在提高17个百分点以上~过半18岁到22岁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将从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统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力争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并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实施省市共建本科高等学校计划。
实现教育现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十三五”期间~广东教育发展重点将从“创强争先建高地”转入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截至2016年底~全省教育强县(市、区)110个~覆盖率为%~教育强镇(乡、街道)1495个~覆盖率为%。珠三角地区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35个~覆盖率为%;推进
2 / 11
教育现代化先进市6个~覆盖率为%。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现代教育体系将更加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质化、多样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到2018年~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覆盖率达到85%;到2020年~实现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先进市全覆盖。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说~“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广东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打造南方教育高地~提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能力~为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二篇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对我国在“十三五”期间的教育事业做了详细规划部署。
这部规划给小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规划》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在说农村教育。为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实现城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全面进行了规划部署。小编在此做一梳理。
优化城乡基础教育布局
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完善城乡教育布局~强化省级
3 / 11
人民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规划~以县为基础~建立健全与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学校布局建设机制~合理规划学校服务半径。统筹城乡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严控超大规模学校建设~有序扩大城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资源。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建学校、幼儿园实行“交钥匙”工程~促进学校、幼儿园与住宅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加强重点小城镇、城乡结合部、新建城区和城镇危旧房改造区学校建设~增加城镇义务教育学位和乡镇学校寄宿床位~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覆盖。
加强农村学校布局规划。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针对地广人稀地区、山区、海岛等特殊困难地区人民群众就学需求~合理布局并办好一批寄宿制学校、边境地区学校~保留并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努力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合理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优先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完善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强化地市级人民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根据城镇化和产业布局调整完善职业学校布局~根据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职业教育
4 / 11
体系结构。鼓励产业经济发达地区做好县域内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规划。新增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向中小城市、产业集聚区布局。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好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
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培训
面向城乡从业人员广泛开展教育培训服务~充分发挥成人、社区教育机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作用~使之成为区域职业教育与培训、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和社会生活教育的开放平台~健全遍布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
整合资源~健全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
大力培养现代农业人才
大力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加大对涉农学科专业的投入力度和学生资助力度~推进涉农学科、专业现代化。深化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网络。
扩大农村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
5 / 11
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进一步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其他重点贫困革命老区教育发展。
全面提升教育发展共享水平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最主要的是实现教育基本服务均等化。所以~在《规划》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在说“提升教育发展共享水平”。
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接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库~提高教育扶贫精准度~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进一步完善贫困县的教育扶持政策~相关教育项目优先支持贫困县。鼓励地方扩大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中央财政给予奖补支持~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覆盖。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学杂费~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资助力度。继续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给予倾斜~让更多困难家庭孩子能够受到良好教育~拥有更多上升通道。
加大职业教育脱贫力度。启动实施职教圆梦行动计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国家示范和国家重点中职学校~
6 / 11
选择就业好的专业~单列招生计划~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招生~确保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提升贫困家庭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支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到省(区、市)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强化教育对口支援。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推进省内城镇中小学、优质幼儿园对口帮扶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实现每一所贫困地区学校都有对口支援学校。鼓励高水平大学尤其是东部高校扩大对口支援中西部高校范围~加强东部职教集团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对口帮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职业学校。继续推进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推动县域内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基本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完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和保障机制~推进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推广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委托管理、学区制管理、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学校等办学形式~加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大力提升乡村及薄弱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在确保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市域内均衡发展。
7 / 11
缩小区域差距。省级政府加强统筹~缩小省域内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各地要因地制宜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基本标准~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严禁利用财政资金建设超标准豪华学校~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推动东中西部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提高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和保障水平~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
巩固提高普及水平。着力提升辍学现象比较集中的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建立义务教育巩固率监测系统~全面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建立行政督促复学机制~推动政府、学校、家庭、福利机构、共青团组织和社区联保联控。建立帮扶学习困难学生的责任制度~因地制宜促进农村初中普职教育融合~提供多种成长通道~妥善解决农村学生上学远和寄宿生家校往返交通问题。加大对贫困生帮扶力度~努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加快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三篇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其中教育篇章对今后五年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作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厚植新理念~开展了新计划~绘制了一张顺应民意、促进发展、实现强盛的教育发展蓝图。
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内容?
8 / 11
第五十九章 推进教育现代化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育布局~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基本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方式~解决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教师短缺问题。改善乡村教学环境。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加强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提升残疾人群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条件保障和教育质量。积极推进民族教育发展~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
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9 / 11
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实行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制度。
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深入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扩大重点高校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招生规模。全面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办好开放大学~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整合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
10 / 11
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发展老年教育。
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活力
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加强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改善教师待遇。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实行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分类管理、差异化扶持的政策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完善资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11 / 11
范文三: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
精品文档
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10月29日,五中全会决定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根据此前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纲要》规定的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即为90%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对此解释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含义,实际上就是12年义务教育。
“从五中全会透露的信息看,下一步方向是中职全面免除学杂费,而普通高中也将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始,逐步走向免费。”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称。
其实早在三年前,我们的邻国朝鲜在其第十二届最高人民会议第六次会议就通过了关于实行普遍的12年制义务教育的法令,而中国包含高中在内的十二年义务教育也一直是
1 / 3
精品文档
很多两会代表和教育专家的呼声。随着我国提高国民素质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的增强,义务教育从9年升级为12年已经是势在必行之事。
本次五中全会推动的不只是普及高中教育,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将免除学杂费,而职业教育也一直是本届政府班子所关注的重点。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分析,普及高中教育是本次五中全会最大的亮点之一,从国家层面上解决了历年来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高中阶段可供给的入学能力有限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西部广大农村偏远地区相对落后,教师待遇较差,师资力量无法支撑十二年义务教育。
教育部9月强调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五中全会推行12年义务教育。芥末堆认为,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的关系紧密连接,并很有可能存在因果联系。
“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摘自**今年5月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
而十二五期间已经开始推行的“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规划,
2 / 3
精品文档
也可以认为是此次十三五公布普及高中教育的伏笔。
但无论如何,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网络学习平台仍是体制内的软肋,对于教育产业来说,体制内的强烈需求将会给企业们带来更多的机会。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www.YjBYs.com大家都觉得好,www.
3 / 3
范文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国务院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依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以新理念引领教育现代化
(一)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国教育改革
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持续向好,教育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进入均衡发展新阶段,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前实现《教育规划纲要》2020年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确立,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显著提升,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全民终身学习的态势初步形成。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我国学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表现良好,我国成为国际工程联盟本科教育互认协议成员,一批高校和学科世界排名显著提升。
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
“择校热”有所缓解,国家助学制度更加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深入实施,贫困地区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改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职业学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开展
培训上亿人次。普通本科高校累计输送2000多万名专业人才。高等学校牵头承担了一大批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产出了一大批服务国家战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教育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教育投入实现历史性突破,2012年首次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
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生均拨款制度逐步建立,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稳步增强。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评价体制、保障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一些重点领域和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现代教育督导体系进一步完善。
总体来看,《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
划圆满收官,我国教育进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的新阶段。 专栏1 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指 标?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
巩固率?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
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
在校生?
其中:研究生?
毛入学率?单位?“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实现情况??万人?%??3700?65.0??4265?75.0??万人?%??16100?93.0??14004?93.0??万人?万人?%??4500?2250?87.0??4038?1657?87.0??万人?万人?万人?%??3350?3080?170?36.0??3647?3452?191?40.0?
人力资源开发?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年?%??13.3?15.0??13.3?16.9?
注:1.高等教育在校生含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和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2.研究生数为全日制研究生
在校生数。3.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指20—59岁人口。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
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对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
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机器人、三维(3D)打印等现代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国内看,统筹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
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迫切需要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各类紧缺人才。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生育政策调整,学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教育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对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教育体系、结构和布局面临深刻挑战。无论从当前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还是从长远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看,都需要抓住教育这一最基础环节,推进优先发展,提高国家发展水平。
从教育领域看,当今世界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确保包容、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
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成为世界教育发展新目标。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
密,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模式、形态、内容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治理呈现出多方合作、广泛参与的特点。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尚不能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与环境有待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尚未形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差距仍较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突出短板,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不能适应提升质量与促进公平的新要求;学校办学活力不强,促进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教育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亟待完善,多方参与教育治理和评价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教育对外开放的水平不够高;教育优先发展地位需进一步巩固。
人才成就未来,教育成就梦想。人才和人力是国家最大的资源,今天培养的人才将是实
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教育必须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赋予的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质量观、人才观,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实现改革新突破,迈上发展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优化教育结构,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三)基本原则。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完成国家
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优先发展。人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
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更加注重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超前规划,优先发展,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奠基。
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新育人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坚持服务导向。服务国家发展和人民群众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发展要适
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为多样教育的需求,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坚持促进公平。教育的公平性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要发展社会主义,逐步实现人民共
同富裕,教育公平是基础。注重有教无类,让全体人民、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比较好的教育,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突出精准扶贫,面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力度。
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将顶层设计和
实践探索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基层特别是广大学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教育资源,广泛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解决难题、激发活力、推动发展。
坚持依法治教。法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可靠保障。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
执教,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更加注重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体制机制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和广大师生权益,更加注重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关键在党,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
的领导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四)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推动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形成更加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现
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学前教育机会显著增加,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继续教育参与率明显提升,学习型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信息化实现新
突破,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教育教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学业水平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全面提升。
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效果
充分显现。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困难群体、妇女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差
距进一步缩小,建成覆盖城乡、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人民群众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
例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合理。各类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在高校建成一批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基地和新型智库,创新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涌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促进培育新动能,推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教育体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教育标准、监管、评价、督导、投入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基础性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力量举办教育、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更加完备有效。基本实现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格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专栏2 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三五”主要目标?
指 标?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万人)?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巩固率(%)?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
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在校生(万人)?2015年?2020年?属性??4265?75.0??4500?85.0??预期性?预期性??14004?93.0??15000?95.0??预期性?约束性??4038?1657?87.0??4130?1870?90.0??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3647?3511??3850?3680??预期性?预期性?
其中:研究生(万人)(含全日制和非全日
制研究生)?
其中:普通本专科(万人)?
毛入学率(%)?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人力资源开发?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250[191]?2625?40.0??290[230]?2655?50.0??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13.3??35000??预期性??13.5??预期性?
注:1.高等教育在校生含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2.[ ]内为全
日制研究生在校生数。
(五)主题主线。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实现“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全面
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方式,改善育人生态,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必须把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统筹利
用好、布局好各类教育资源,突出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和困难人群倾斜,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水平;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进程,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创新教育供给方式,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拓展教育新形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改革教育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扩大社会参与,提高教育开放水平,整体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为引领,科学制定不同年龄阶段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德育工作目标,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充分发挥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课程教材的育人作用,系统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修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大中小学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由浅入深、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积极开展少先队和党团组织教育活动。广泛运用情境教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过程,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自我教育。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强化网络阵地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正确对待重大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增强是非辨别能力。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行为引导作用,邀请党政领导干部到学校作形势报告,广泛聘请各行各业先进典型、优秀家长和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到学校作专题报告,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兼职教师,强化示范引领效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着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校外课堂,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内容的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发挥主题党日、团日、班会等载体作用,结合重要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国情教育、历史教育特别是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大力推进对国旗、国歌、国徽的礼仪教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强化“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筑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努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协同加强青少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
培养学生高尚品格和担当精神。引导学生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树立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宏伟志向。
积极开展法治教育。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
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加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宪法教育,多种形式普及法律
知识,开展法治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素养。 专栏3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学校实践教育条件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制度。完善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开发多媒体课程、电子书和动画等德育资源,通过校园网站和互联网平台广为传播。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和学校美育工作水平。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实施学生志愿服务行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审和使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重点支持培养计划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从中小学做起,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能力。研究制定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标准,充分利用各类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建设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强化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创新创业导向,开展创新创业竞赛,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支持本科生和研究生提前进入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鼓励高校通过无偿许可的方式向学生授权使用科技成果,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各省级政府统筹区域内高校、企业、产业园区、孵化基地、风险投资基金等资源,扶持大学生创业。
(三)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丰富实践育人有效载体,广
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注重增强学生实践体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和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游基地和目的地。构建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把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
动和其他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把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支持高校广泛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
(四)塑造学生强健体魄。
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以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和意志品质为目标,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将体质改善情况作为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开展健康学校创建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健全大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加强中小学校体育装备,改革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因地制宜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大力扶持校园足球、冰雪运动等各类体育社团发展,推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广泛开展各级学校体育联赛和民间传统体育比赛,着力推动高校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广泛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大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基本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的目标。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推动各地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学生近视发生率。注重各级各类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学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保健能力,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的一代新人。
(五)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培育深厚民族情感、激发创新意识为导向,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改进学校美育教学,鼓励特色发展,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健全美育评价机制,推动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开展艺术类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将艺术实践活动纳入课程管理,促进每个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中外文学艺术经典,鼓励高雅艺术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开展校训、家训育人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各类文化资源,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育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六)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鼓励学校开发生态文明相关课程,加强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与世情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深化节水、节电、节粮教育,引导学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知识和能力,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领社会绿色风尚。
(七)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丰富学校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探索开展中小学国防教育综合社会实践和示范校创建活动试点,继续推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军营开放日、军事夏令营等平台作用,提高国防教育效果。加强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学,加强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拓展学生军训综合育人功能,提升青少年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
三、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
(一)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加强对课程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修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完善教材审查审定和使用监测制度,打造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全面开展课程实施监测和管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小班化教学,鼓励普通高中实行“选课制”、“走班制”,开设多样优质的选修课程。推动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任务驱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有效合作,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继续推进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积极试点探索大学先修课程。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培养幼儿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与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科学确定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推进“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率
先在大中型企业开展产教融合试点,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服务基地。鼓励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建立健全对接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以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课程与教材建设,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的融合,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完善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教学、顶岗实习、岗位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和教学评价。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统筹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支持在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完善职业学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规范职业学校办学行为,严格落实专业教学标准,防止以升学为目标组织教学。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继续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推动高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改进专业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支持体系。建立支持和奖励机制,激励教师面向经济社会新需求,强化课程研发、教材编写、教学成果推广,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企业先进技术等转化为教学内容。探索建立适应弹性学习、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的权利。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加强个性化培养。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和学生考核机制。全面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建立约束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投入本科教学、不断探索教学新技术新方法新形态的积极性。推动高校统筹使用相关经费,加大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建立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社区等合作育人机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教学水平。
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扩大高校学术团队招收研究生的自主权,适度提高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加强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重大工程领域、重大社会问题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科研任务,强化博士生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培养科技创新前沿的领军人才。支持在职人员以非全日制方式攻读专业硕士学位,鼓励跨学科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开放式培养模式,推行“双导师”等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机制,结合承担行业企业实际科研
生产项目,加快培养能够解决一线实际问题、宽口径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健全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动高校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强化研究生课程的系统性和前沿性,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的衔接,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加大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力度。积极创造条件,稳妥推进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逐步在全国推广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加强命题和考试的组织保障,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确保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真实可靠。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减少并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创造条件淡化并逐步取消录取批次,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探索研究生多元化招生选拔机制。确保国家教育考试安全。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健全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考试招生全程监督,加大查处违规行为力度。
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高等职业学校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应当将工作实绩和能力作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健全学前教育、护理等领域和专业实行初中毕业起点、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健全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招生制度。
完善中小学入学制度。合理设置学校或学区,保障入学需求,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机制,合理分配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在流入地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三)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和各类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全面落实“一校一章程”。加强对新设立学校和升格、更名、合并、分立的高等学校的章程核准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依章
办学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办法,推动学校依法依章治校。完善公办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议事规则。深化学校管理人员职员制改革,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鼓励高校推进内设机构取消行政级别试点,克服行政化倾向。拓展师生参与学校民主治理的渠道和途径,学校重大决策和涉及师生利益的重大政策应当经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发挥学生代表大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完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理事会制度。切实实行学术民主,保障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职业学校专家委员会履行职责。
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健全各部门统筹推进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会商机制。统筹推进高校综合改革,改革学位授权审核机制,落实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改革高校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落实高校岗位管理自主权;自主制定招聘条件和标准,自主公开招聘人才,根据岗位设置方案和管理办法自主做好人员聘后管理,落实高校用人自主权;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改进教师职称评审方法,落实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自主权;健全符合现代大学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扩大高校薪酬分配自主权;精简对高校经费使用的考核评估,扩大项目资金统筹使用权,落实高校经费使用管理自主权;简化高校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扩大基本建设项目自主权;改进高校政府采购管理,优化进口仪器采购服务,落实高校科研仪器设备采购自主权;根据学术交流、教育教学和参与国际合作的需要,改进相关管理制度,为高校教师因公出国、参会提供便利。推动高等学校进一步向院系放权。扩大职业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和调整、教师评聘、资源配置、收入分配、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中小学在教学工作、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
(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建设与改革并重,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统筹高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支持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全面建设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支持拥有若干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通过学科建设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大学前列;支持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通过建设进入该学科的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支持省级政府根据国家建设布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自主推动区域内高等学校建设高
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一流建设之路。
创新建设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增强建设实效。创新支持方式,综合考虑建设高校基础、学科类别及发展水平等,通过不同途径给予相应经费支持,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坚持公开透明,实施动态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开展中期评价和第三方评估,强化社会监督。建立退出机制,打破身份固化,形成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高校的建设活力。改革完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组织实施方式,推动高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多学科交叉融合、校所企协同创新。 专栏4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加强总体规划,引导分类发展,科学合理布局,坚持扶优扶新、扶需扶特,支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具备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基础和实力的大学,支持建设100个左右学科,重点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重点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发展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覆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重点领域,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建设体系,大力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建设高校及学科实行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围绕国家发展重大需求,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总体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的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抢占世界科技创新制高点。?
(五)强化高校创新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全面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优化布局、分类整合的基础上,统筹研究建设国家级科研基地,组织和支持高校积极参加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优化高校基础研究环境,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凝练主攻方向,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技术问题开展基础技术、前沿技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颠覆性技术研究,以基础性的突破带动全局性的创新。支持高校根据国家对外科技合作总体部署,提出并牵头组织、深度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高校图书馆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为促进高校创新提供服务。
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完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形成经费长效支持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地方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研究型大学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落实高校科研项目预算调整、间接费用统筹使用、劳务费分配管理、结转结余资金按规定使用等自主权。探索实行充分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科研项目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明确劳务费开支范围和标准,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加大绩效激励力度。推动高校切实履行法人责任,健全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办法。多种形式加强高校科研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在岗兼职、离岗创业等制度。设置特定的创新科研岗位,聘用海外学者、国内同行和研究生,组织科学创新团队。改革科研评价制度,建立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同行专家遴选机制和专家库,加强评价专家的自律和责任追究。
深化全方位协同创新。支持高校探索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科研组织模式,开展跨学校、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协同创新。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面向社会和企业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资源,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以及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开发攻关,以增强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高校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实验室,推进产业技术国际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继续实施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通过开展合作研究等方式积极参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深入开展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实践经验总结研究。积极参与实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加大相关人才计划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支持力度。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建好一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题数据库和文科实验室。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加强国别和区域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支持高校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
中心,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建设一批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 专栏5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统筹规划高校各类科研机构、人才团队和项目设置,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高校智库。深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综合改革,重点建设一批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建立咨政研究核心人才库,培养一批复合型智库人才和咨政研究团队。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支持高校举办高层智库论坛,打造智库成果发布品牌。?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完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及利益分配机制,赋予高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调动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健全技术转移应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知识产权运营、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门队伍,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应用的有效机制,推动建立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建好一批大学科技园、产业创意园和试验区,孵化和扶植一批科技与文化骨干企业。
(六)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建立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体系,实行差别化扶持,加强分类指导和规范管理,推动各类民办学校明确法人属性,明晰产权归属。建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推动民办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鼓励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开展人才交流和深度合作。保障民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收费制度、资产管理和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财务监管、风险防控和退出机制,规范民办学校办学秩序,防范办学风险。
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教育领域。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发展的渠道和范围。建立更加透明的教育行业准入标准,强化监测监管,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举办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多样化教育产品和服务。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持培育教育新业态,扩大教育需求与消费。研究制定相关规范和管理办法,鼓励教育服务外包,引导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信息化课程包、实训实习、教师培训、管理支持、质量监测、就业指导等专业化服务,作为政府教育服务的重要补充。
(七)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
加快完善制度环境。制定在线教育和数字教育资源质量标准,推动建立数字教育资源的准入和监管机制,完善数字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培育社会化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市场,探索建立“互联网+教育”管理规范,发展互联网教育服务新业态。出台教育数据管理规定,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形成教育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制度机制,确保网络安全与教育资源内容安全。创建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加强国家网络安全人才和创新基地建设,形成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无线校园”建设,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和网络教学环境的普及,具备条件的城镇学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配置师生用教学终端。完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形成覆盖全国、互联互通、协同服务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国家教育资源与教育管理平台的整合集成和协同发展。广泛应用区域教育云等模式,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基于统一数据标准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类数据伴随式收集和集成化管理,形成支撑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教育云服务体系。推动职业学校网络仿真实训环境建设。推动高校建立基于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科研协作平台。
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教学与应用服务有机结合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深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引导学校与教师依托网络学习空间记录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教学综合分析,创新教学管理方式。鼓励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对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为推动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教学提供支持。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智慧校园,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基于互联网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着力加强“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化教育教学和教师教研新模式的探索与推广,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
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覆盖;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在线开放课程,制定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将在线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鼓励学校或地方通过与具备资质的企业合作、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推动在线开放资源平台建设和移动教育应用软件研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资源普遍开放共享,鼓励师生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加快推动教育服务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专栏6 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
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推进数字教育资源普遍开放共享。面向教育发展落后地区和特殊人群,提供公益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加快教育大数据建设与开放共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实施“互联网+教育培训”行动,支持“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服务新业态。?
四、协调推进教育结构调整
(一)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统筹推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教育发展。新增教育资源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支持东北地区加快提升教育服务支撑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优化顶层设计,整合工程项目,加强最薄弱环节,深入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中西部本科高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办好一批高水平大学,立足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加中西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进一步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其他重点贫困革命老区教育发展。
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省区市教育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探索跨行政区划的教育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三省市教育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强长江经济带教育互联互通,完善区域教育协作机制,引导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
源布局与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相衔接。支持国家重点改革试验区教育创新,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并制度化。
(二)优化城乡基础教育布局。
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完善城乡教育布局规划制度和学校布局调整机制,强化省级人民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规划,以县为基础,建立健全与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学校布局建设机制,合理规划学校服务半径。统筹城乡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严控超大规模学校建设,有序扩大城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资源。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建学校、幼儿园实行“交钥匙”工程,促进学校、幼儿园与住宅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加强重点小城镇、城乡结合部、新建城区和城镇危旧房改造区学校建设,增加城镇义务教育学位和乡镇学校寄宿床位,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覆盖。
加强农村学校布局规划。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针对地广人稀地区、山区、海岛等特殊困难地区人民群众就学需求,合理布局并办好一批寄宿制学校、边境地区学校,保留并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努力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合理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优先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完善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强化地市级人民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根据城镇化和产业布局调整完善职业学校布局,根据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鼓励产业经济发达地区做好县域内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规划。新增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向中小城市、产业集聚区布局。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好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学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学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着力建设一批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等重点工作领域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形成国家重点行业都有骨干职业学校支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格局,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提升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分类制定职业学校办学标准,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项目,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实习实训条件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按照鼓励竞争、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学校。支持东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加强对口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形式,提升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校管理水平。 专栏7 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
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线,支持100所左右高等职业学校和1000所左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改善基本办学和实习实训条件,强化国家重点领域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相关专业建设,重点提升学校服务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职工教育培训等能力,建成一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专业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高水平职业学校。?
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着力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推动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完善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竞赛制度,统筹职业学校教学体系和竞赛体系,建立健全大国工匠优秀后备人才早期发现、选拔和培养制度。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让职业学校学生的技术技能可以通过不断深造得到发展。
(四)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合理布局。推动地方开展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试点,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研究制定高校分类设置、分类指导、分类拨款、分类评估等制度,努力形成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局面。改进高等院校设置和招生计划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高校办学条件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引导地方着力办好现有高校,强化省级人民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规划,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新的城镇化地区、产业集聚区、边境城市延伸。优先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小规模有特色学院。加快建成一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
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各地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加强对改革
试点的统筹指导,加快推进配套制度改革,总结推广试点典型经验。充分发挥试点高校改革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示范引领作用,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到“十三五”末,建成一批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 专栏8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支持一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重点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鼓励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设施,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创新。?
提高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新增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主要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倾斜。稳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比例,积极稳妥推进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增计划主要用于紧缺人才培养。加快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推进军民融合,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做好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工作,扩大高等学校与军队合作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规模。
(五)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制度。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建立各类继续教育基本统计制度。建立多种学习成果认证平台。探索高中后教育全面实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和学习者自主选课。探索建立与完全学分制相适应的高校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学籍管理、按学分收费等各项制度,推动各类高等学校之间以课程为基础开展学分认定和转换。创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分认定和转换,完善不同专业、不同主考院校的学分认定和转换,推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认可高等学校课程学分,探索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分转换为高等学校学分。探索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使各种非学历学习成果通过一定的标准和程序,经过高等学校和自考机构认定后,可转换成相应的课程学分,认定标准由高等学校自主制定。允许学习者通过课堂学习、在线学习、自学等方式获得学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沟通衔接的机制,逐步扩大高等学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制定不同人群接受教育的资助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机会通过直接升学、先就业再升学、边就业边学习等多种方式不断发
展。 专栏9 建立学分银行和信息化平台?
完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通过部分地区率先探索、以点带面的方式,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个人学习账号,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积累或转换。被认定的学分,可累计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
加强继续教育平台建设。明确各类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发展继续教育的职责任务、考核标准,推动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进一步开放办学,面向城乡从业人员广泛开展教育培训服务,特别是面向行业企业,持续开展职工继续教育,重点增强职工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技术技能、管理水平以及学历层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提供优质继续教育资源。继续办好各类成人教育机构。支持办好企业大学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继续教育基地,鼓励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依法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充分发挥成人、社区教育机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作用,使之成为区域职业教育与培训、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和社会生活教育的开放平台,健全遍布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
统筹扩大继续教育服务。强化省级、地市级政府对继续教育的统筹规划,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终身学习激励机制,建设覆盖全国城乡、开放便捷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基于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向学习者提供教育培训“技能包”。重视开展面向现役和退役军人的继续教育,着力落实好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等政策。整合资源,健全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促进学校教育资源服务社区居民。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持续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倡导全民阅读。推进老年教育机构逐步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学习服务体系,办好老年大学,有效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 专栏10 发展继续教育?
建立面向全民的终身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公共服务平台。为进城定居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现代产业工人和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推进实施农民继续教育,支持农民通过半工半读方式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资助150万名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接受本、专科学历继续教育。?
(六)加快培养现代产业急需人才。
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除对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身安全等特殊行业的学科和专业实行国家管理外,学校依法自主设置专业。加强专业设置政策引导,及时修订中职、本专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学科目录,调减社会需求不足的长线专业。推动高校加快新兴交叉学科建设,通过专业改造等方式设置复合型专业。发挥行业协会与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和评估评价机制等,引导学校围绕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形成办学特色。 专栏11 服务现代产业的新兴学科专业集群建设?
建设一大批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集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科研创新、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专业集群,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联合培养培训师资队伍,共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优先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建设一批集成电路实训基地,构建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学科专业集群,加快人才培养和产业关键技术研发。?
大力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加大对涉农学科专业的投入力度和学生资助力度,推进涉农学科、专业现代化。深化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网络。
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面向“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支持高水平大学加强制造业相关核心技术学科、专业建设,支持职业学校开设先进装备制造和基础制造相关专业。继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快培养急需工程技术人才。扩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规模。服务国家“互联网+”行动、大数据战略,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局限,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硬件、集成电路等新兴学科专业,加快培养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加强现代服务业和社会管理服务人才培养。完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涉外法律、国际交流、旅游、健康、体育以及涉老等领域的新型专业人才。完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贫困地区和农村基层定向免费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加强儿科等紧缺人才培养,支持儿科医疗资
源短缺的地区在有条件的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专业。支持建设康复大学,加快培养康复人才。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积极推动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加强公安专业人才培养。
五、协同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一)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管理,严格课堂纪律、考试纪律、生活纪律,树立良好校风校纪。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网络内容建设,打造若干具有广泛影响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整合利用资源,探索学校和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继续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
创建平安校园。开展教育系统稳定风险评估和监测。加强教育系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学校危旧房改造,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巩固高等学校后勤改革成果,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后勤保障机制。完善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推进学校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及联网应用工作,加强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建设,确保学校食品、人身、设施和活动安全。构建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防范校园恶性安全事件。探索建立学生意外伤害援助制度,完善事故处理和涉校涉生矛盾纠纷仲裁、调解机制,依法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合法权益。
(二)改善社会育人环境。
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全面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创新和改进网上宣传,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向上、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加强教育公益宣传,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参与监督和遏制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传播,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开展校园及周边文化环境综合治理行动,严禁经营性网吧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促进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履行教育责任,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与培训及育人活动,主动为学生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和便利。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技能人才收入水平。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强化家长教育,普及家庭教育常识,引导父母做好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促进青少年人格养成、心理健康成长。
优化语言文字环境。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强化对社会用语用字的监督检查和教育引导。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达到95%,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化程度全部达标。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加强语言文字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进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建设,加快规范和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加大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工作力度。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规范汉字书写等系列活动。继续办好弘扬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品牌节目,打造中国语言文化传播品牌。
(三)构建教育诚信环境。
着力加强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完善诚信考试管理体系,充实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数据库,将有关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对考试违纪、论文抄袭、学历学位造假等失信违约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建立健全定向培养学生履约情况记录与违约惩戒机制。
(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改进各级各类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考查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防止单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和教师、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探索实行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的开放式评价,完善评价结果公开机制。
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面向未来,明确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学生的品德、学业、身心发展水平和兴趣特长养成等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建立学业负担监测机制,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构建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将学习者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作为
评价的主要内容,强化实习实训环节的评价。支持行业组织开展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等评价。提升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吻合度。
改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按照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大学生的目标要求,实施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范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鼓励行业部门(协会)制定人才评价标准,推动高校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办法。坚持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学习、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坚持高校学生学习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严格课程考核标准和管理,探索基于真实任务的评价方法,注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建设绿色校园。
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推动在教育系统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开展绿色校园建设试点。修订和落实学校建设标准,强化绿色节能环保要求。提高学校节能水平,加强节能运行管理和监督评价,探索建立学校用电、用能、用水等资源利用统计和报告公示制度,制定垃圾回收管理办法。完善评价监管措施,形成有利于节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学校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类资源,保护环境并减少污染。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应用新能源、新技术。
建设美丽校园。加强校园绿化和环境美化。完善校园环境安全标准,严格对学校土壤、水源、建筑和装修材料、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设施器材、室内空气等的环保检测与管理,为师生提供安全、绿色、健康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六、统筹推动教育开放
(一)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倡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构建教育共同体,开展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丝路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重点合作,对接沿线各国意愿,互鉴先进教育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加强与“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学校学历互认、师生互换,建立更加密切的教育合作交流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和职业学校配合企业走出去,建立办学机构、研发机构。
分类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教育务实合作,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以优质资源请进来为重点,深化与发达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以教育走出去为重点,扩大与发展中国家教育合作交流。加强与东南亚、非洲国家教育合作。增进新欧亚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巴、孟中印缅、中蒙俄等重要廊道及澜湄合作机制下的区域教育合作交流。加强与有关国家语言人才培养合作,加快培养各类非通用语种人才。
打造区域教育对外开放特色。支持东部地区整体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率先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支持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引导沿边地区利用地缘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教育合作交流。 专栏12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在中国政府奖学金中设立“丝绸之路”项目。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遴选一批具备一定学科专业、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国别研究基础的高校和职业学校,建设一批“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专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吸引研究相关国家经济、文化、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华任教,开展“一带一路”国别教育、语言文字、经济、法律、文化、政策等决策咨询研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专项,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一批外语非通用语种新专业,培养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
(二)提升教育开放层次和水平。
提高留学教育质量。优化出国留学服务工作,健全留学人员信息化管理服务机制,完善留学人员管理服务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完善派遣政策,充分发挥国家公派留学对高端人才培养的调控补给作用,加快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建立来华留学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提高师资和课程的国际化水平,加强来华留学管理与监督,提升来华留学服务水平,稳步扩大来华留学规模。更好发挥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引领作用,创新奖学金管理模式,加强精英人群培养。做好来华留学校友工作。
深化中外学校间交流与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校与国外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开展多渠道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支持职业学校和应用型高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课程资源,鼓励中外职业学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支持研究型大学与世界
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及科学联合攻关,依托优势学科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论坛,打造高端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完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出国交流、国际会议、外事接待等管理制度,开展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鼓励支持教师更广泛更深入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完善准入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完善评估认证,强化退出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合作办学成功经验共享机制,突出合作办学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重点围绕国家急需的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类专业建设,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一批示范性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与国外一流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鼓励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在优势学科领域合作举办非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共建研究机构,建设一流学科,推动国内高校和职业学校提升办学水平。
(三)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深化多边教育合作。推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高层定期磋商机制,巩固提升合作水平。完善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教育部长会议机制,完善金砖国家教育合作机制,拓展亚太经合组织等平台的教育合作空间,以学分互认为重点,推动学生交流,深入参与相关多边教育行动。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机制,有计划地培养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
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加强对各类国际重大教育规则的研究,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平台,主动在全球教育发展议题上提出新主张、新倡议和新方案。创新方式,推广我国教育评估认证标准和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强化我国在国际教育治理中的负责任形象。
开展教育国际援助。进一步做好教育对外援助,重点投资于人、援助于人、惠及于人。统筹利用国家和民间资源,加快对外教育培训中心和教育援外基地建设,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管理人员、教师、学者和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开展优质教学仪器设备、整体教学方案、配套师资培训一体化援助。结合我国对外援助项目,鼓励教师与青年学生到发展中国家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志愿者服务。
(四)统筹推进中外人文交流。
完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发挥人文交流在国家对外工作大局中的支柱作用,深化中俄、中美、中英、中欧、中法、中印尼人文交流,加强部门间协同,整合凝聚社会力量,打造一批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项目,推动形成机制多层次和区域全覆盖的人文交流良好格局。整合搭建政府间教育磋商、教育领域专业人士务实合作、教师学生友好往来平台。拓展政府间语言学习交换项目,联合更多国家开发语言互通共享课程,推进与世界各国语言互通,提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的能力。
办好孔子学院。坚持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互利,完善孔子学院布局。大力加强中方合作院校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体系,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院长和教师专职队伍,大力培养各国本土汉语师资。办好孔子学院院长学院、示范孔子学院、网络孔子学院,鼓励中资机构、社会组织等参与孔子学院建设,不断提升孔子学院(课堂)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深入实施“孔子新汉学计划”,深化与世界各国语言文化交流,支持各国将汉语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广泛地学习和使用汉语。
(五)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教育合作交流。
完善内地和港澳教育合作与交流机制。支持港澳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加强内地与港澳在师资、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督导等领域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吸引港澳学生到内地就学。提升内地与港澳教育交流合作水平,创新方式、扩大规模、加强利益关联、促进优势互补,推动内地和港澳教育共同发展。
打造大陆和台湾地区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支持两岸教育工作者交流教育发展理念。加强学生交流互访。扩大两岸高校学历互认范围。做好招收台湾学生来大陆学习和大陆学生赴台就学工作。完善两岸语言文字交流合作机制。
七、全面提升教育发展共享水平
(一)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接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库,提高教育扶贫
精准度,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进一步完善贫困县的教育扶持政策,相关教育项目优先支持贫困县。鼓励地方扩大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中央财政给予奖补支持,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覆盖。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学杂费,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资助力度。继续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给予倾斜,让更多困难家庭孩子能够受到良好教育,拥有更多上升通道。
加大职业教育脱贫力度。启动实施职教圆梦行动计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国家示范和国家重点中职学校,选择就业好的专业,单列招生计划,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招生,确保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提升贫困家庭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支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到省(区、市)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强化教育对口支援。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推进省内城镇中小学、优质幼儿园对口帮扶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实现每一所贫困地区学校都有对口支援学校。鼓励高水平大学尤其是东部高校扩大对口支援中西部高校范围,加强东部职教集团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对口帮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职业学校。继续推进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 专栏13 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计划?
省级政府统筹学前教育资金向贫困县倾斜。支持各地2017年底前完成贫困县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任务。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让贫困地区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推动县域内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基本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完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和保障机制,推进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推广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委托管理、学区制管理、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学校等办学形式,加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大力提升乡村及薄弱地
区义务教育质量。在确保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市域内均衡发展。
缩小区域差距。省级政府加强统筹,缩小省域内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各地要因地制宜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基本标准,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严禁利用财政资金建设超标准豪华学校,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推动东中西部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提高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和保障水平,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
巩固提高普及水平。着力提升辍学现象比较集中的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建立义务教育巩固率监测系统,全面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建立行政督促复学机制,推动政府、学校、家庭、福利机构、共青团组织和社区联保联控。建立帮扶学习困难学生的责任制度,因地制宜促进农村初中普职教育融合,提供多种成长通道,妥善解决农村学生上学远和寄宿生家校往返交通问题。加大对贫困生帮扶力度,努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加快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三)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以区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及后续行动。支持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鼓励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租金、培训教师等方式,加快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发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探索建立以幼儿园和妇幼保健机构为依托,面向社区、指导家长的公益性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模式。
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强化省级政府的统筹责任,落实县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和幼儿园监管的主体责任。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建立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监管体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加强对各类幼儿园准入、安全、师资、收费、卫生保健及质量等方面的日常指导和监管,落实信息公示制度,强化社会监督。着力提升学前教育教师、保育员素质。
(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中西部地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改善贫困地区和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办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统筹招生制度和统一招生平台,扩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区域范围和招生规模。
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继续支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建设。探索综合高中、特色高中等多种模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推动地方适应高考制度改革和教学改革需要,加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师资配置,确保开齐、开足、开好相关课程。推进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制定普通高中生均拨款标准,补足公办普通高中取消“三限生”(根据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政策而录取的学生)政策后的经费缺口。对已纳入存量地方政府债务清理甄别结果的普通高中债务,按照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政策予以偿还。
(五)加快发展民族教育。
加快提高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加快民族地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民族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以上。着力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努力消除辍学现象。加快发展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在四省藏区推行“9+3”中职免费教育模式,提高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改善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扶持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农牧业等特色优势专业。适当提高东中部省市职业学校招收民族地区学生的比例。积极支持民族地区优化高等学校布局,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水平,鼓励支持民族地区和东中部省市双向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鼓励在民族地区的中央企业和对口援建项目吸纳当地普通高校、职业学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继续做好教育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工作。对南疆等教育基础薄弱的民族地区给予特殊支持。
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鼓励民族地区汉族师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鼓励各少数民族师生之间相互学习语言文字。研究完善双语教师任职条件和评价标准。支持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的指导监管。建立健全双语教育督导评估和监测机制。
办好内地民族班。进一步加强内地民族班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管理服务,探索推进混班教学、混合住宿,在内地民族班开展“走班制”等多种教学管理模式试点,促进内地民族班学生尽快融入当地学习、生活,严格考核标准,完善淘汰机制,不断提高内地民族班办学水平。 专栏14 支持民族教育发展?
加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建设一批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通过特岗计划、定向培养、引导内地民族班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担任双语教师等方式,补充新疆、西藏、四省藏区双语教师。加强少数民族高端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学术造诣深、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落实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相关工程计划向民族地区倾斜。继续办好内地民族班,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和质量监测,健全与双语教学配套的升学、考试等政策措施。办好民族院校。?
(六)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
办好特殊教育。继续实施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善特殊教育学校布局。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政策体系,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普通中小学开展随班就读,推行融合教育。以区县为单位,精准施策,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和残疾青少年提供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完善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招收残疾学生政策。逐步健全特殊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实行轻中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学生在特教学校就读,为极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促进教育与康复相结合,注重残疾学生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强化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加强残疾学生专业学习、就业等方面支持保障服务,促进残疾学生更好融入社会。
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健全更加精准的教育资助体系,确保应助尽助。建立健全以学籍为基础的全国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与人口、民政、扶贫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适时调整资助标准。优先保障特殊困难群体。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不断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政策。
做好随迁子女教育工作。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实行“两免一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适应户籍制度
改革要求,推动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简化优化入学办理流程和证件要求,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都能在公办学校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学,特大城市和随迁子女特别集中的地方可根据实际制定随迁子女入学的具体办法。实行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帮助随迁子女融入学校和社区。进一步完善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健全服务体系,突出关爱重点,建立台账,掌握情况,实行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政策,重点加强对无人监护和双亲在外留守儿童的关心、照顾和救助。加大学校教育关爱力度,建立学校校长、教师联系帮扶校内农村留守儿童的机制。明确强化家庭和家长的法定教育责任,鼓励父母取得居住证的适龄儿童随父母在工作地入学。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改善学习生活条件,创新关爱与教育形式,加强心理辅导、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
(七)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引导,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拓宽就业渠道,引导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做好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征兵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建立精准就业服务机制,提高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力度,重点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农村生源、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专栏15 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能力?
以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为重点,补齐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短板。加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重点保障中西部农村适龄儿童和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新增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逐步实现未达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场所的标准化,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在中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民族地区县、革命老区县新建、改扩建一批办学条件达标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增加高中阶段教育资源。30万人口以下未建设特殊教育学校的县可根据实际需要支持接收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依托现有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每个省(区、市)集中力量办好至少一所面向全省(区、市)招生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一所盲生高中、一所聋生高中。支持招收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建设资源教室,扩大特殊教育规模。?
八、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落实大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心理健康等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推动各地各校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构筑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师德建设制度网络,推动学校针对师德建设突出问题开展自查自纠,学校领导干部带头,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学风、教风、作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工作手段和载体,开辟思想教育新阵地,抓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训,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引导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加大对新入职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的国情国史教育力度。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提升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和荣誉感。
完善师德师风考评监督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教育质量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首要内容,建立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机制,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制,将表现恶劣的清除出教师队伍。建立师德事件及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师德师风信息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
(二)提升教师能力素质。
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办好一批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改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课程,探索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完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
和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着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继续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扩大教育硕士招生规模,培养高层次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完善教师校长培训体系。落实中小学教师校长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制度,实施新一周期教师校长全员培训。建立培训学分与教师管理结合机制,构建教师校长培训学分银行,加强教师校长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整合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建立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专业课教师定期参加企业实践,完善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推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建立健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制度,重点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健全和强化各级各类学校教研制度和机构,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创新团队。开展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培训,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开展依法治教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现代教育治理的意识和能力素养。注重专业培训,提高少先队辅导员和大学辅导员队伍工作水平。
培养造就教学名师。在国家和省两级认定一批教学名师,鼓励教学名师交流讲学,在全国各地带动造就一大批高水平教学人才。吸引优秀教师到中西部农村任教。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造就一批教育家。
(三)吸引一流人才从教。
吸引优秀毕业生从教。完善师范院校提前批次录取的办法。完善免费师范生制度体系,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当老师。鼓励重点高校为非师范专业学生提供教师教育课程服务,畅通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从教通道。落实完善毕业生到乡村学校服务的学费代偿政策,吸引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任教。
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允许高校和职业学校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及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兼职任教。鼓励应用型高校和职业学校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或专业带头人。力争到2020年,应用型高校和职业学校有一大批行业企业认可的领军人才。
建设高校一流人才队伍。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落实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大力培养引进学科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国家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完善引才配套政策,解决引进人才的任职、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配合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健全外籍教师资格认证、服务管理等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人文社科领域和青年人才支持力度。
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学校领导人员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充分结合学校特点,遵循领导人员成长规律,选拔任用讲政治、懂教育、善管理、敢担当、作风正的优秀人才担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出台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严格任职资格条件,健全选拔任用制度,拓展选人用人视野;加强领导人员培养教育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交流,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加强人文关怀,造就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学校长和教育家。出台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任职资格条件,规范选拔任用工作,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激励保障,建立和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支持学校领导人员依法依规履行职责,鼓励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优秀中小学校长和教育家。
(四)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省级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逐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探索建立新聘教师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将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的必要条件。鼓励支持教学效果好、身体健康的退休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推动地方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村小学和教学点采取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职工编制。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表彰。
加快补充紧缺教师。推动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建立幼儿园教师动态补充机制,
并鼓励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方式解决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保健员短缺问题,着力补足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实行义务教育教师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充分考虑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实际需要,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配齐特殊教育教师。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引导地方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加大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补充力度。面向人才培养结构调整需要,优化高等学校教师结构,鼓励高等学校加大聘用具有其他学校学习工作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力度。
(五)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严格教师职业准入。健全教师专业标准,明确师德和心理健康要求,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依照科学合理、分类指导原则,依法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进行中小学教师定期登记。幼儿园新入职教师须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取得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将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学实习作为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
完善教师职称制度。实行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学校职务(职称)评审制度。畅通民办学校教师申报参加职务(职称)评审渠道。
改进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加快研制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建立符合大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评价机制,深入推进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 专栏16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继续实施“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实施中西部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遴选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优秀教师,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带动当地教师整体水平提升。建设乡村教师周转宿舍,保障农村特岗教师、支教交流教师、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教师等必要的住宿生活条件。加强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补充,引导地方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
养。加快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九、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全面公开教育及相关政府部门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减少教育行政审批事项,对保留的教育行政审批要简化程序,加强信息公开,方便基层和群众办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控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项目评审、教育评估、人才评价和检查事项,强化服务功能。
优化政府服务。努力为学校提供必要的专业性指导和服务,重点加强教学指导、教师培训、基建保障、校园安全纠纷调处、就业信息、质量监测评估诊断、教育涉外机构信息、教育教学基本资源等方面服务,积极探索为学校、教师、学生服务的新途径、新方式。
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教育决策法定程序。充分发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听取公众和社会各界对重大教育决策的意见建议。建立科研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机制,加强教育智库建设,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强化教育政策储备研究。
(二)构建有效监管体系。
加强教育标准工作。完善教育标准研制、审定、复审机制。加快完善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标准,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教育装备、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投入、教育信息化、教育督导、学校运行、语言文字等标准。推进教育标准实施和监督。
完善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健全国家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构,继续实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探索建立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鼓励行业企业根据职业技能标准开展职业教育质量监测,分行业定期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监测评估,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逐步扩大工程、医学等高等教育认证范围。分类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继续做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完善学位点淘汰退出机
制,严肃处理论文造假行为。探索学校根据标准自定规则程序、政府监管落实情况的机制。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质量监测机制。强化监管结果运用,建立公开承诺、权责一体、违者退出的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完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制度体系。依法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督学资格准入、持证履职、聘任考核、聘期管理等制度,强化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加强学校视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制度,完善教育重大政策专项督导制度。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发布制度,加大教育督导公开和问责力度。进一步健全督导制度,充分发挥督导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
强化社会监督评价。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健全信息公开评议制度,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各项政策和重要事项,依法接受各级人大和政协监督。完善学校各类信息公开制度,保障教职工、学生、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和重要制度的知情权,接受社会特别是利益攸关方的监督。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报告、专业评估报告、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教学质量常态监测数据、学业质量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开。充分利用全媒体拓宽信息公开的途径和范围,更充分地保证人民群众教育知情权和监督权,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运用网络了解民意、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加强对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的监督指导,培育专业教育评价机构。鼓励行业企业、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规范开展教育评价和决策咨询,大力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委托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评价。
健全教育管理监测体系。加强和改进教育统计,完善教育数据信息国家服务平台,建立学生基础数据库和终身电子学籍档案等各类教育基础数据库,破除信息壁垒,构建全国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完善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体系和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建设。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深度数据挖掘和分析,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公众和政府决策。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修订职业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加快修订教师法、学位条例,推进学前教育法、终身学习法、学校安全条例、国家教育考试条例的研究起草工作,
加快制修订教育规章。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遵循法定职权与程序,运用行政指导、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手段,依法纠正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保障教育法律和政策有效实施。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和举办者的权益。建立教育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推动学校建立章程配套制度及落实机制,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建立健全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强化学校依法办学意识,健全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开展学校领导干部、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治校能力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与能力。
(四)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坚持把教育作为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支出重点领域给予优先保障,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更加注重通过加强政策设计、制度设计、标准设计带动投入,健全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到2020年,各省要制定和落实区域内各级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健全教育经费统计体系,推动地方建立教育经费统计监测公告制度。
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根据各类教育事业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改革实际需要以及财力可能,进一步完善各类教育预算拨款制度和投入机制,合理确定并适时提高相关拨款标准和投入水平。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改革完善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优化项目支出与基本支出结构,支持高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规范中央对地方的教育转移支付,着力加强重点地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实对个人和企业捐赠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公办学校学费标准根据培养成本、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按照规定程序动态调整的机制。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通过市场化改革试点,逐步实现市场调节价,具体政策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办学成本以及本地公办教育保障程度、民办学校发展情况等因素确定。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具体收费标准由民办学校自主确定。政府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收费行为的监管。
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科学编制教育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加强项目库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确保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加强教育经费监管,推行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提升经费管理专业化水平。加快实施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加大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盘活各类资产存量,规范资产处置行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十、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完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机制。理顺领导管理体制,明晰政治责任要求,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向基层延伸。推动各级党组织建立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党组织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以及分管责任人的直接责任,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问责追责,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在机关和高校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逐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推动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于党建工作始终,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从严要求、管理和监督干部,把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深入纠正“四风”问题和教育行风问题。强化党内监督,加强巡视工作和纪检监察工作。
(二)加强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完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始终在思想上
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教育系统各级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建立完善定期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加强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联系指导,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专项巡视和督查,强化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和党内情况通报,明确意识形态工作问责机制。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在教育政策制定、教材编写审查选用、教学科研管理、教育媒体管理、对外合作交流等业务工作中,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引领,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做好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和知识分子工作,着力提升党员干部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加大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组建力度,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选好管好党组织书记,加大党务干部培训力度,定期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立足思想建党,深入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党员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督促党员按规定缴纳党费,规范党员党籍和组织关系管理,引导党员增强主体意识和党性观念,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制度治党,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的党的建设制度体系,从严落实教育系统机关党建工作制度,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组织体系、骨干力量、党建责任制、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等制度,使制度规范覆盖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神经末梢。出台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注重发展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入党,认真做好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进一步提高新发展党员的政治素质。公办高等学校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根本,充分发挥党委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完善高等学校院系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院系党委(党总支)的政治功能与作用。中小学校党组织要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高度重视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党组织,建立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探索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强化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导,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统战工作。以加强基层党建带动学校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建设。
(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以尊崇《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核心,以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重点,全面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干部,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党章党规党纪意识,落实廉政风险防控举措,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监督执纪问责。聚焦主业、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加大执纪审查力度,锲而不舍正风肃纪,以案说纪,加强警示教育作用。完善教育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推动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十一、组织实施
(一)落实责任分工。
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对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强化与年度计划和各级教育规划的有效衔接,科学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精心组织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将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二)协同实施规划。
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各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教育发展问题的机制。加大省级政府统筹权,推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教育规划实施的统筹领导,做好发展战略、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与本规划的衔接,科学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将本规划总体部署落实到本地规划和政策中。鼓励社会广泛参与规划实施。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积极为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及时全面向社会传递教育改革发展的信息,引导形成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局面。
(三)鼓励探索创新。
推动基层创新实施规划。完善试点改革制度,推动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相结合,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加强分类指导,建立激励机制,保护和激发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创造经验。深入挖掘教育综合改革宝贵经验特别是基层创新经验,不断探索实施规划的有效机制。
(四)加强督促检查。
加强督查监测。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督促检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监测和中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优化实施策略,出台针对性政策,调整规划目标、任务与政策措施。
加强社会监督。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和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状况,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的监督,将社会各界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确保规划总体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整理)
范文五:十三五教育和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教育和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教育和科技发展规划
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和全面贯彻落实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方针,实现教育和科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现根据纲要以及省州关于“十三五”教育和科技发展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我县“十三五”教育和科技建设规划如下。
一、“十二五”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我县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坚持“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在巩固和扩大“两基”成果的同时,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进步,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质量效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小学、初中、高中质量稳步上升,全县呈现出小学基础不断巩固、初中质量全面提高、高中教育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十三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县现有中小学校128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职中1所,初级中学12所,中心完小 14所,村级完小51所,教学点47个;有幼儿园26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3所)。普通高中在校生4664人,职中全日制在校学生483人,初中在校生12087人,小学在校生19042人,幼儿园在园儿童7314人;全县共有教职工2783人,其中高中教职工295人,职业中学教职工61人,初中教职工835人,有小学教职工1292人,有幼儿教师302人(民办218人)。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抓组织建设,加强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十二五期间,我局着力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按照“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的原则,贯彻落实好“书记抓,抓书记”工作责任制,创新载体,全面推行党员奉献积分制管理,开展“三在机关,三下基层”、“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创先争优”等活动,不断提升全县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处理好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业务的关系,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成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提高质量的标兵,助推我局“五个活动年”活动开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抓“两基”巩固提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对学生的动态监控,完善控辍保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
革,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2010至2014年共发放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6078.02万元,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10802.31万元,营养改善计划资金4491万元。“两基”主要指标稳中有升,推进了义务教育不断向均衡方向发展,2014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5%,辍学率为0.01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19.4%,辍学率为1.29%,普及程度各项指标均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得到巩固提高,2013胜利通过了省级“两项”教育督导评估验收。高度重学前教育的发展,将学前教育的发展纳入到全县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使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目前,全县有学前教育有幼儿园26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3所),实现了每个乡镇均有一所公办幼儿园,目前在园幼儿3070人,学前教育入学率达80.3%;
3.抓校舍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十二五”期间,我县大力实施寄宿制学校工程、薄弱改造工程、扩大内需等工程建设,新建校舍173091.18平方米,扩大校园面积21200平方米,共计投入19475.4万元,较大程度地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使我县生均校舍面积:小学从2010年的2.9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5.1平方米,初中由2010年的3.1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6.2平方米。初中、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基本配齐了“班班通”电子白板、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等专用教室。
4.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全面提升高中办学水平。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高中阶段的投入,我县高中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一是高中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校舍面积从2010年的 29312平方米,提高到现在31996平方米;二是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从2010年的42个教学班增加到现在的5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从2010年的2560人增加到现在的3336人;三是学校的设备设施得到加强,配齐了理、化、生标准实验室、多煤体、多功能教室、学生图书阅览室等,生均图书达31册。四是教学成绩每年有新突破。2011年获得全州高考“教学质量提高奖”和“教学质量(培优)突出奖”,2012年获得全州高考“教学质量三等奖”和“教学质量(培优)突出奖”。2013年获得全州高考教学质量二等奖(一等奖空缺);2014年获得全州高考教学质量一等奖。通过专家的综合评估考核,2012年我县民族中学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三类)。
5.职业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2010年来为职中招考专业教师23人,另外聘请县农业局、林业局、汽修厂的相关技术人员为职校的兼职教师,同时完善电子电器、舞蹈、会计电算化、农学、计算机、机械修理等专业设置,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我县发展战略的能力。采取“1+2”办学模式与省内外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和与企业合作,订单培训学员等形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与****富士康集团、**光宝科技有限公司、**佛山雷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月工资均在2500元以上,学生反应良好,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基本技能。
6.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实施教育优质资源全覆盖工程。一是根据上级要求,本着示范引领的宗旨,在12个乡镇14个教学点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促进教学点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方面大胆尝试,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相关学校都开齐了音、体、美课程,个别学校还开设了英语课,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二是宽带网络建设,严格按照省州要求对已有的学校宽带进行升级扩容,乡镇及以上学校全部接入10M以上光纤,各村级学校也利用移动通村宽带工程实现上网,全县56所中小学接入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70%。三是优质资源班班通,通过学校自筹、校企合作、政企合作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在61所中小学建成班班通多媒体教室526个,信息化
推动教学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抓改革,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一是2012年是我局制定的“学校管理强化年”,制定印发《**县“学校管理强化年”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认真开展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加强平时工作督导检查及整改的结果通报,有效地促进学校管理的提高;二是成立乡镇教育督导管理办公室,特别是村小及教学点的督促指导,做到教育工作督导检查广而不漏,使其校校有人管,事务及时抓。三是规范课程设置,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进一步加强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制度建设和课程管理;四是从2011年起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实施绩效工资。按照中小学布点及办学规模,科学合理地定编、定岗、定责,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加大再分配力度,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建立了“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再分配机制,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五是进一步规范了校财务管理,不断完善
“校财局管”的财务管理体制;六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着力打造外显的校园物质文化,合理安排财力,对校园进行美化、绿化、净化,营造良好氛围。七是全县学校对外承包的食堂全部收归学校管理,零利润经营,学生得到了实惠,规范了学校食堂的管理。
8.抓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是2013年是《师资队伍建设年》,制订印发了《**县“师资队伍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县干部职工“四要十不准”规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开展 “**教育精神和教师誓词”宣誓教育活动,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党的十八大知识”>演讲比赛。积极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引导青年教师学习中老年教师安贫乐教的精神。在广大教职工中深入开展远离黄、赌、毒教育,加强“师德、师能、师艺”修养,真正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主人翁意识,要求广大教师做到爱岗敬业、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二是建立和完善了教师终身学习、继续教育制度,把教学和科研、教研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培训教师,用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武装教师。先后派出学科带头人、中小学教师、班主任到加拿大、北京、杭州、宁波、贵阳等地学习考察和挂职段炼,五年来累计派出3341人次;同时,在组织县级培训3292人次,通过培训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提高。三是2010年来招考584名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为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抓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照“小学为基础,初中为重点,高中为突破”的发展思路,制定了“以改革为动力,以制度为保障,以科研为手段,以队伍为灵魂,以常规为主线”的具体措施,出台了《**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奖励办法》,对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学校、教师、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县人民政府每年将教育教学质量奖励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激发了**学子勤奋好学,激励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通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努力拼搏,教育教学质量逐年上升。2014年,我县普通高考(二本以上,不含艺术、体育类)上线率达到34.5%,比2010年的17.9%提高了16.6个百分点,中考从全州末位置跃居第七名,高考全州排名第一位。中考从全州末位置跃居第七名,高考全州排名第一位。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我县是一个偏远贫穷的县份, 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原因,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虽然2013年通过了省级“两项”督导评估检查。但基础差,底子薄,中小学办学条件,特别是校舍仍然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教育欠债短时期内难以化解,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初中阶段的学生巩固任务艰巨。
二是教师队伍结构、学科分布不合理。教师在区域间、城乡间分布不均衡,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缺少音体美教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教育现代化要求还不适应,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专业水平不高,缺乏学科带头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欠缺,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技能不强。
三是职业教育发展还比较缓慢。我县职中学校占地面积不足、校舍不足、与开设专业相配套的教学设备缺乏越来越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无实训基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亦有待提高。
五是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县广大群众历来非常重视教育,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致使很多优质生源外流;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缓慢,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二、“十二五”科技工作发展情况
(一)科技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目标,不断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整合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工作能力建设,主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成功引来**百花医药集团在**县注册成立**苗王金藤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05亿元,修建中药材深加工企业;成功申报“**钩藤”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钩藤生产技术规程》通过**省质监局专家评审;成功申报发明专利2项,其中“一种钩藤缓释片剂及其制备方法”已获得授权;成立**县钩藤研究,开通**钩藤行业门户网站“**钩藤信息网”,启动电子传媒服务、搭建钩藤产业网络信息等钩藤产业大数据项目;2013年成功举办了世界首届天然药物钩藤防治高血压国际会议,聚集了来自美国、台湾、香港及内地的专家到会就钩藤防治高血压进行技术交流探讨,推动了**钩藤产业迅速发展的热潮;**县农业扶贫产业科技园内目前已建成智能温室大棚、综合服务中心、生态展厅、香猪养殖场,智能温室大棚现每年可以培育500万株钩藤苗。以上工作为全面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取得的成绩
通过近三年的努力,2014年**县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为23.5%,全省位次为10位,**州排位第2位,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县”称号;2014年**县科技局荣获“全省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和“2014年全国县级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称号。
1.科研成果
2012年5月,《地理标志产品-**钩藤生产技术规程》已通过省级评审;成功研究独有
的“钩藤种子工厂化育苗”技术,年育苗500万株;**钩藤研究所针对**钩藤山区传统(猪、沼、药)立体生态种植技术示范研究已取得亩产值4000元的较大突破;“钩藤碱降压缓释胶囊”已获专利,正申请国家一类新药,并进入三期临床;与广东省药学院合作的**钩藤生物碱提取工艺新技术已达到出口标准,计划与中科院联合在**苗王金藤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建一个钩藤碱分离纯化车间;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主要包括《野生中药材资源钩藤种子发芽研究》、《不同处理对钩藤种子发芽率的影响》、《钩藤的种子育苗技术》、《****人工培植钩藤技术探讨》、《**县钩藤发展调研报告》等。
2.科技特派员工作
我县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这些年来,紧紧围绕我县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活跃在各个行业领域前沿,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特长进村入户培训农户以及办点、试验、示范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共建示范基地13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共计15项。下乡开展技术指导167次,开展培训活动3760人次。**县第三批科技特派员共选聘了220人,其中首席专家科技特派员2名,县级科技特派员58名,乡级科技特派员160员。科技特派员示范项目立项12个,项目资金总计21万元。
3.项目实施情况
成功举办了两期科技项目培训会,人数100人次;进入企业挖掘整合科技项目5个;县科技局与省、州、县签订了三级联合项目,各级每年100万元,连续三年,项目资金总计900万元,2013年7个项目正在实施。2014年三级联合项目新立项7个,正在与相关实施单位签订项目合同协议;另外还争取了省级科技生产示范基地县项目、农业攻关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GAP基地建设项目、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等。
(三)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县级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预算支出的1%以上),对于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发明创造等科技活动难有重大突破,科技进步贡献率考核难以通过。
2.由于知识产权专项经费不足,难以在全省科技统计监测工作增比进位中关于专利申报量和授权量指标中表现突出。
3.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经费欠缺,创业行动迈步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速度缓慢。
4.我县内因有温泉和三板溪库区,存在地震安全隐患,但没有设立地震台网建设,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和队伍,因此对地震活动的监测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5.县内企业科技创新力不强,争取科技计划项目力度不高,对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6.现代高效农业扶贫产业科技园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园区基础设施跟不上现代化步伐。
三“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指导核心,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及政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为契机,按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目标要求,继续坚持坚定不移地重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实施好教育“9+3”、“4+2”工程。坚持以“做强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扶持民办教育、协调各类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目标,力争我县教育在今后五年内健康、有序地发展,不断提升各中小学的品位,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我县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师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把学校办成学生成长的学园、家园和乐园。为我县全面实现同步小康水平作出教育方面的应有贡献。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提高我县“新两基”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通过重新调整我县办学布局,实施寄宿制工程、平安工程等改善办学条件,规范中小学内部管理,优化师资队伍,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力争把我县各中小学办成“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教师素质过硬,教学质量优良”的学校。
(三)具体目标任务
1.学前教育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0%以上,每个乡镇、城镇的每个社区均建有一所公办幼儿园。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利用农村闲置校舍进行改造,办成:①“3+2”模式,即幼儿三年,小学两年;②“3+6”模式,即幼儿三年,小学六年;③纯幼儿园,即
小班、中班、大班或混合式。初步建成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办园,实现广覆盖、保基本。强化学前教育教研机构建设,以县为单位、以集团园为基础,建立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完善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制度。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核心,指导幼儿园进行保育教育工作。每年招收50名以上有幼教教师资格的年轻教师充实学前教师队伍,努力使学前专任教师合格学历达到98%以上。
2.义务教育
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不断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5年验收评估4个乡镇,2016年验收评估3个乡镇,2017年验收评估3个乡镇,2018年接受省级验收评估,2020年前接受国家验收。新建、改扩建居民区必须配套建设学校,根据实际需求新建、改扩建一批城镇义务教育学校,保障新市民子女入学需求,基本消除城乡“大班额”现象。整合县域内资源,为中小学校配置建设体育馆、游泳馆、科技馆等公益项目。实现教育过程信息化,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核心业务中的有效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新增多媒体设备260套,电脑电视一体机50台,全面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在32所中小学配置计算机教室39间,购置学生电脑2150台;按《**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实验室85个,并配齐、配足实验仪器;完善58所中小学图书室设施设备及信息化管理平台,新增图书215000册;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全面建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80%以上,形成与全省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根据黔府办发〔2011〕79号精神,通过招聘,逐年配足各级各类学校安保人员、宿舍管理员、医务人员,到2020年,需增学校安保人员111名、宿舍管理员117名,学校医务人员63名。
合理布局,进一步优化和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布局调整,在县城所在地建成3所初级中学,目前已有两所,还要再修建一所规模为3000人左右初级中学,到2020年前全县初中全部集中到县城所在地办学。每乡镇建成1所基础设施设备配套齐全的农村寄宿制小学(11所)、村级完全小学29所、教学点21个,县城建成5所规模适中的小学(迁建城关一小、新建第四小学、第五小学),其中3所为寄宿制小学。
入学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5%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均达95%,流入本地适龄随迁儿童少年均能接受义务教育。
辍学率: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0.6%以内,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8%以内。
升学率: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8%。
巩固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0%以上。
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事业单位招考或特岗教师招聘,每年新增教师70名。小学专科以上学历达90%以上,初中本科以上学历达99%以上。
努力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力争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成绩超全州平均水平。
3.高中教育
做好**民族中学的扩建工作,新建高中标准化考点1个,高阶段在校生人数达4500人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努力将**民族中学建成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通过事业单位招考或高层次人才引进,逐年配足、配齐高中教师。根据中央编办发〔2014〕72号精神,按师生比1:12.5测算,需增教师106名,高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100%。不断提高我县高中教育的办学水平,全面提升高中教学质量,努力实现高考升学率(二本及以上)超全州平均水平。
4.职业教育
修建一所规模为3500人左右的中职学校,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大体相当,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3500人以上。做好“双师型”教师和特殊人才引进工作,按师生比1:12.5测算,需增教师228名。不断完善中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努力将**中等职业学校建成州级示范性职业学校。
(四)实施十三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实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承担推进教育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定期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科学决策,重点谋划,有序推进,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教育发展规划落实到位。2.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一是加大投入力度,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建立稳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教育经费预算编制制度和预算执行请况审议制度。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依法保障教育“三个增长”,确保公共财政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保证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教师工资、和学生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逐步提高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二是加强农村税费改革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50%拨款用于教育,加大城市教育费附件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并依法足额征收,全部用于教育,认真落实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确保土地出让金收益10%,计提教育基金用于教育,压缩行政运行经费5%计提用于教育,城市建设维护费5%计提用于教育。三是建立基础教育奖励机制。政府每年安排100万元作为基础教育质量奖励基金,奖励在教育各个岗位上工作出色,德才兼备、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成绩特别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及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成绩突出的高考、中考学生。完善科学合理的激励奖惩制度,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四是完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按国家基准定额标准合理安排资金,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基本办学需求,认真落实履行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的责任,,确保中小学公用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五是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和保障机制。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中职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等惠民资助政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中小校寄宿家庭困难学生,普通高中贫困学生,中职学生能够得到资助,完成学业。六是加大中小学校舍建设力度,多渠道、多方面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认真实施好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寄宿制学生宿舍改造工程,学校布局调整规划项目工程和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工程;积极争取外援建校资金,鼓励社会各界力量捐资办学。七是强化教育资金监督,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学校审批制度、支出管理办法,确保教育的经费安全、高效、规范运行,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坚持教育校舍建设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规范运行,严格工程资金审计结算制度,确保建设资金资金符合财务规定。3.扎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科学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力打造示范性高级中学和职业学校,确保初中毕业生有学上、学得好、有出路;继续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工程,办好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有计划地撤并教学点;二是加强薄弱学校校舍建设、教育教学设备建设;三是加强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①在完善城镇教师支教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学习进修制度,增强农村教师队伍的造血功能,缓解农村地区师资素质较低的问题。②采取措施,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特岗教师到农村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教学点任教。通过以上努力逐步实现城乡
教育的均衡发展。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倡导敬业奉献、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观,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将师德师风列入教师年度考核,建立教师表彰奖励制度,对在教育战线做出优异成绩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二是加强高中(含职中)、幼儿教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高中教师队伍,通过事业单位招考、教师转岗等方式,逐年配足、配齐幼儿教师;三是加大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力度;四是加强教师的教育与培训,根据教师的专业结构和学习需求,有计划地选派和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通过培训使各中小学专任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学历,并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五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完善校长持证上岗制度,组织开展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校长进行考核,进一步提高校长管理学校的能力和水平,依法制校;六是积极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工作,实现县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改变县域内学校优质校长教师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校际之间差距,破解择校难题,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学校校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确保“县管校聘”管理机制的落实,激发校长教师队伍活力,为办好每一所学校提供有力保障,加快教育快速发展。
5.狠抓新“两基”的目标实现。一是督促各乡镇做好“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工作,切实做好农村村级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新“两基”目标的如期实现;二是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动员适龄幼儿、儿童、少年按时到校,进一步提高新“两基”工作质量;三是继续抓好高中阶段的基本普及工作,不断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元化、特色化和多样化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6.强化教研教改,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加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开展教学质量检测和有针对性开展薄弱学科质量监测工作,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建立对学校、教师、学生的科学评价体系,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把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引导和激励学校通过内涵发展,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形成学校自主发展机制,建立跟踪、监测、评估、反馈机制。认真落实《**州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州教发〔2014〕7号)文件精神,确保小学、初中阶段学科知识合格率、优秀率高于州平均水平,低分率低于州平均水平。狠抓高考、中考备考工作,组织好中、高考模拟考试力争高考逐年有新突破,中考成绩跃居全州中上水平。在全县上下形成全力以赴抓教学、精益求精抓质量的浓厚氛围。二是强化教育科研工作。建立健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的教育科研管理机制。健全县、乡、校教研网络,重视对教学质量的调研和分析,对学校教学做到及时诊断、及时分析、及时指导、及时调整,探索切合本县实际,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新路子。抓好教学管理,督促学校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课程,开足课时,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加大教育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倡导基于课堂、基于学生、基于教师的务实教学研究活动,大力开展教师专业技能(优质课)竞赛、“送教下乡、城乡结对” 等活动,加大对薄弱学校扶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缩小学校间的差距,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和教育行政决策中的引领、推动、参谋作用。三是大力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是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过渡的必经之路。进一步加强课题的申报和管理工作,加强对已立项的省、州课题的指导和过程管理,与省州做好对接对本县内到期的课题进行结题验收、评审鉴定,做好各年度省、州课题申报工作,继续开展县级课题申报、立项和研究工作,高中、初中、乡镇中心小学力争实现校校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四、“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十三五”科技发展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
和四中全会精神和深入贯彻**同志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 严格按照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工作部署安排,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创新型大县建设为抓手,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统筹推进全县企业能力提升工程、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二)战略目标在新形势下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加快科技重大专项实施,面向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全县凝练一批对全县战略任务、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各个方面发展有重大促进和带动作用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全面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加强创新的政策环境建设,引导区域创新,积极营造开放合作、良性互动的氛围和土壤;加快全县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全县经济在新常态下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三)战略任务——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高。全县研发经费与全县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 %。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投入持续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较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学和技术重点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国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全州前5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件,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件/百人年。——强化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目标导向和管理。深化《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鼓励创新主体从事知识产权创造活动,取得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强化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科技成果登记。推动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产业技术创新明显加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全县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达到1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科技创新更加惠及民生。社会公益领域科技水平整体提升,适应民生改善需求的技术和产品得到大力发展,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达到20人/年。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壮大和优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继续增加科技人力资源供给,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结构,提升科技人才质量。重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资助力度,建立适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用人制度。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培养。通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科技人才队伍布局,形成各类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人才队伍结构。——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组织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加强科技领军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建立5个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10个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科技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落实,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深化科技合作,营造更加开放的创新环境。——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深入落实《科学技术普及法》,研究制定实施条例及相关配套政策。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动员多方力量参与科普工作,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激励一线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加强全县科普能力建设,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启动全县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继续组织好科技活动周等重大科普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科普队伍和科普能力建设。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县科学传播体系的评价机制与奖励制度。建立全县科普统计制度,开展科普监测工作。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科普活动,在全县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壮大全县科技特派员队伍力量。加大对全县科技特派员的管理力度和资金投入,提高科技特派员示范项目
经费的使用效率,指导全县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试点项目实施工作,到2020年全县每个行政村都有2名以上的科技特派员从事创业工作,带动群众创业致富,使他们能更好地成为全县“农业、农村、农民”的致富领头雁,让全县的科技特派员都能劳有所获、劳有所值,彰显科技特派员的价值。——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科技管理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有效落实,全县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做大做强**钩藤产业。**钩藤产业产值逐年攀升,市场秩序平稳有序,质量保证达到药典标准;建有2家**钩藤深加工企业,并打造1家**中药材深加工龙头企业。(四)保障措施为有力推进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周密部署,落实责任,强化监督,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与制度保障。1.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全县科技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本规划。各乡镇及城关社区、县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各自实际,突出各自特色,强化本各部门科技发展部署,做好与本规划提出的指导思路和战略目标的衔接,加强重大事项的会商和协调,做好重大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科技规划的贯彻宣传,做好协调服务和实施指导,调动和增强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2.加强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在规划实施中,要注重全县中长期科技、人才、教育规划纲要的统筹落实,加强与贯彻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衔接部署,重视与各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专项规划以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协调。强化规划对年度计划执行和重大项目安排的统筹指导,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3.加强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建立健全科技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要通过监测评估,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对本规划提出的重大任务的执行情况要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检查评估,为科技规划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4.加强科技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重视开展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加强技术预测和技术路线图工作,强化科技统计评估、科技成果登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保密工作,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提高科技信息服务能力,为科技战略决策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灌云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