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对小学数学试卷评讲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数学试卷评讲的几点思考
作者:刘 健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 (普教研究 ) 》 2007年第 05期
摘要:试卷的评讲是考试的延伸,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试卷评讲中,要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设计好试卷评讲的每一个环节,丰富评讲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评讲实效。
关键词:数学;试卷;评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5-0114-01
试卷的评讲是考试的延伸,是检查、评估、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提 高小学数学试卷评讲的实效呢 ? 笔者有几点思考以飨读者。
一、钩深致远,分析试卷
教师在试卷评讲前,要仔细分析试卷内容和学生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第一,要正确 分析试卷内容的难易度。对学生掌握情况作出科学判断。要统计出试卷中涉及书中的知识点数 及在试卷中的分布情况,总结出一定的答题步骤和方法。第二,要统计出每题的对错人数。了 解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及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错误最多的题目作为试卷评讲的重 点进行分析,包括知识性失误和技能性失误等。对有创见性的解题方法应当加以肯定和介绍。 第三、要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整合。对试卷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增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指导学生系统理解,形成知识网络。
二、凝心聚力,关注学生
要切实提高试卷评讲的实效,就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 趣。第一,试卷评讲要及时。考试后,试题解答的记忆表象在学生头脑中还十分清晰,他们会 产生一种强烈的想知道考试结果的愿望。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及早进行评讲,学生会更 加集中注意力听讲,此时教学效果会较为落实。如果测试之后过的时日较多,会降低学生寻求 正确答案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对错误的纠正和对知识的弥补。第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试卷讲评中可采取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采用学生动手实践的方式。激 发学习兴趣;还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 三、评讲后要组织学生写解题反思。教师的试卷评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而每个学生的情况各 不相同。因此,一定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试卷的自我分析。借此让学生再次反思自己,明确之 所以做错某些题目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免类似错误再次出现。
三、讲究设计,丰富课堂
在试卷评讲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设计好课堂教学的环节,丰富评讲课堂教学。 第一,优化评讲技巧。方法上主要有:老师评讲、学生评讲和师生共同评讲等,教师在教学中 可根据题目难易度、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可能性,灵活地加以选用。在评讲的语言上,要有启发 性、激励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积极思考,分析产生错误的原 因,寻找正确的答案。要视题目失误人数的多少而决定讲评的快慢。对错误人数较多的题目, 评讲时要 “ 小步 ” 慢进,对于正确率较高的题目可 “ 大步 ” 快进。在评讲的内容上,要突出解题方 法、解题技巧的启发、指导,有时还要注意介绍临场心理和及时发挥等知识。要发挥师生互动 和生生互动在讲评中的作用。第二,优化批改方法。试卷批改方法灵活多样,可采取 “ 改后讲 评 ” 的方法,这样可引发学生对错题的进一步认识,充分发现自己的不足。当教师讲评学生已 做对的题目时,学生会注意力分散,这时可采取 “ 练后即评 ” 的方法,这样可达到及时巩固、有 的放矢纠正不足的作用。第三,优化解题策略。在讲评试卷时,要鼓励创新,要培养学生在分 析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 “ 举一反三 ” 的教学。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题目讲完后,教师 可适当的把原题进行变化,进行 “ 变题练习 ” ,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和对解 题方法的小结,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
范文二:对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
对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学生姓名:张路红
指导教师:陈坚 教授
学科专业:小学教育专业
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方向
学 号:15035090103007
学习中心:河北邢台柏乡奥鹏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6年 10月
对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主阵地, 但是教学不能离开生活而独立存在,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应用到生活 中,正如教学相长一样,日常生活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习也是相辅相长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学生不仅应该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 更应该从生活中学习 数学知识, 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小学生, 虽然条件相比与城市艰苦一些, 但也为学 生磨练意志,拓展视野创造了天然的条件。
作为一名农村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数学学习与学 生生活环境的结合,教学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学生的年龄小,但是对生活中的事务好奇心非常足
小学生的年龄处在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开端,对身边的一切都非常好奇, 农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现象可以用数学原理去解释,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 应该积 极发现生活中活生生的案例, 并不断将他们充实到自己的教学中。 笔者家里曾经 在宅基地上建房,工人师傅打地基之前,先用三根绳子丈量给宅基地的四个角,
当时路过的一个小朋友 (尚在读幼儿园) 很好奇, 就问工人师傅为什么要这 么做,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工人师傅说随口说了一句:勾三股四弦五,这么做 的可以保证房子的地基的每个角都是标准的 90度,整个房子的地基就是标准的 长方形。 具体的做法是先在房子最北面的那个边量出 3个单位的长度, 也就是上 图的 a 边,再在地基东边量出 4个单位的长度,也就是上图的 b 边,连接 a 和 b
的两端,也就是 c ,调整 a 和 b 的夹角,使 c 刚刚好是 5个单位长度的时候, a 和 b 的夹角就是标准的直角, 然后依次对另外三个角进行调整, 就保证了最终盖 好的房子是标准的长方形。工人师傅讲完“勾三股四玄五”的道理后,虽然路过 的那个小朋友仍在懵懂之间,似懂非懂,但是“勾三股四弦五”这句话他已经完 全记住。 一个在读幼儿园的小朋友尚且如此,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应该更高, 在日 常生活中应该也见到过类似的案例, 也一定产生过好奇, 因此课堂教学中多引用 农村小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一定能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二、小学生处在数学启蒙阶段,培养兴趣非常重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 数学是比较难的学科, 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见到智商非常 高, 数学却学不好的学生, 其原因往往在于家长或数学老师在开始学习数学阶段 没有进行好好的启蒙。
如何启蒙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人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 兴趣往往决定了 其最终的学习成就,有了浓厚的兴趣,面对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往往越战越勇, 最终在这个领域学有所成,没有兴趣,就缺少坚持下去的动力,往往半途而废。 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心智发育还未成熟的小学生呢?
因此,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培养兴趣最为重要, 而兴趣的培养来自于成就感, 即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早期,成功解决了数学“难题”后家长、老师的鼓励,以及 周围同学的“敬佩” ,反之,如果得到的不是家长的老师鼓励,而是视而不见甚 至冷嘲热讽, 久而久之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 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 比较常见, 农村地区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或为生计天天忙碌, 很多人甚至根本 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 数学学习本身存在递进性, 一年级基础没打好, 二三年级 就会吃力, 到高年级时数学学习就会出现重大的遗漏,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补救 都非常困难。
三、鼓励学生就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同学老师交流
农村地区虽然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 但是农村中的孩子阅历却很丰富, 为了 方便学生之间就自己遇到的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共享, 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上专门 留出时间,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几个问题出现, 包括: (一)刚开始使用这个模式时,学生能提的问题不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应该提前很长时间就开始自己留意收集身边的案例, 主要是那些典型的可以
用数学问题解决的案例, 包括小学数学里可能会涉及到的任何问题, 甚至是教师 自己买菜的时候都应该想,买了几种菜,每种菜多少钱,一共多少钱,这不就是 一道数学题吗, 日积月累之后的案例足以写满整本书, 只要需要随时都可以拿出 来使用。
(二) 在这个模式执行成熟后, 学生提的问题千奇百怪, 很多问题根本不涉 及数学问题。这个也很正常,符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但是作为数学老师,在学 生眼中首先是一个老师, 是可以帮助学生解答问题的偶像, 只要学生提出来, 就 应该鼓励,或者按照学生所提的案例,引申到数学上,或者对学生表示鼓励后, 进行下一个问题。
(三) 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的数学教学, 数学教师要具有非常高的数学敏感性, 一旦在自己的生活中, 或者在课堂与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经典的案例, 应该马上 记录下来, 并记录该案例发生时的具体生活背景。 这种经典的案例积累到一定的 程度, 数学教师才能真正娴熟的运用这个模式, 做到生活案例手到擒来, 甚至是 上课的时候, 随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 以这些经典案例为基础, 引申出不 同难度和不同生活背景的相似案例来。
在这个模式下, 学生不光能够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更能够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 在农村有限的条件下, 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也是我在尝试这个模式之 前所未想到的。
四、父母和家长的引导很重要,但是不能忽视小学生自己的创造力
小学奥数的学习已经不是新鲜事,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 奥数培训班也林林 总总,到处都有。奥数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要适可而止,因材施教。如果一 个小学生本身没有至少超过相应年龄阶段平均水平的数学思维能力, 让他去学习 奥数无异于缘木求鱼, 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是如果一个小学生, 尤其是农 村地区的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他的数学思维能力超过一般学生水平, 作为教师就应该利用一切机会,为他创造条件,更高水平提升他的数学能力。 我们一般强调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重要的是父母和家长的引导, 但是对于 经济条件一般的农村地区小学生,尤其是对于那种数学思维能力超过一般水平, 父母又没有相应培养意识和培养能力的学生, 数学教师成为他唯一的一个 “引路 人” 。所谓小学生自己的创造力,笔者认为应该是小学生在面对类似与奥数难度
的题目时, 通过自己的艰苦摸索, 在没有专门人员辅导的情况下, 最终成功的解 决相应的数学题, 这种经过长时间思考, 独立解决数学难题带来的成就感将大大 的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农村地区有这种情况的小学生不在少数, 农村地区的数学教师要了解这个情 况呢,如果加以额外的关注,将对这些小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反之,这些学生的数学天赋可能会在迷茫中慢慢丧失。
(五)小学数学教育,应该与物理和化学现象的学习相结合
如前所述, 数学学习具有递进性, 低年级的数学学习情况将成为高年级数学 学习的基础。 更进一步讲, 小学数学的学习也将为未来初中和高中数学学习的基 础, 初中和高中的物理和化学课程又与数学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数学、 物理和 化学又是理科生高考的主要学科,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
既然如此, 就应该从小学数学教育开始, 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和化学现象, 并使用小学数学的方法去解决这些物理和化学问题, 在小学生的世界里, 物理和 化学比单纯的学习数学更为有趣, 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也为小学生将来的物理 和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结束语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成功与否, 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 理科重于文科,虽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描述已经不能完整反映 当前的社会需要, 但是数学与物理和化学的关系比较紧密的情况是事实, 数学基 础好的学生, 往往在初中、 高中和最终的高考中表现出厚积薄发的优势, 这对于 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是一个关系到他人生命运的大事。
范文三:对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四川省苍溪县东青镇中心小学校 王树雄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快就要进入实验阶段。 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表明, 改革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实施的情况, 而对实施过程的监控与评 价是考查课程实施状况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最关 心的问题。
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倡导 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 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 力。 我们应充分发挥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 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功 能,而不只是关注其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小学数学课程评价应当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建立有助于促 进学生发展, 有助于教师反思与提高, 有助于实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 的评价模式与方法。
一、对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对课程实施整体状况的评价应当采取过程评价的模式, 而不只是 针对目标的评价。 以往的课程评价多采用目标评价模式, 就是以课程 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 重点考查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 这种评价方式 只是关注目标的程度, 而忽视了实施过程中对其他环节的评价。 而在 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整体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 只关注目标而 不注重过程, 就很难全面地了解课程实施的全貌, 也不能有针对性地 对课程实施提出具体的建议。 因此, 对小学数学课程实施整体效果的
评价应当关注实施的各个环节,采取过程评价的模式。
CIPP 评价模式是一种注重过程的评价模式,是评价小学数学实 施过程的一种值得参考的模式。 这一评价模式由四个部分组成, 即背 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新的数学课程的实施需要 许多方面的转变,包括学校的条件、管理者和教师的观念、教学的过 程和方法、学生的学习目标等。 CIPP 评价模式从背景到结果的评价 可以全面考查这些方面的情况,进而对实施状况作出综合判断。 背景评价是明确现实背景, 主要是了解教育对象的现实状况, 对 学生知识技能状况和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对数学的需求进行评 价。 这一评价是在教学的准备阶段进行的,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 求,了解学生处于什么水平,了解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什么差异。这是 确定教学目标与方法的依据。 教学的进度、 教学的难度都应当建立在 对教育对象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合理, 也 要考查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 实际。这是背景评价的主要目的。
输入评价是对学校的条件、教学的设备、可选择的方法与手段、 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的评价。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需要有一定的教学资源 的配合, 这既包括现有的教学条件与设备的准备情况, 也包括教师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开发。 新的数学课程的实施, 要求教师 不只是把教科书看做唯一的教学资源, 还要求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周围的条件开发各种有用的教学资源。 如供学生观察与操作 的材料, 学生实践活动的资源等。 这些条件是教师组织有效的教学活
动的需要,对这些条件的评价是考查整体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与事件的评价。 重点是了解教师 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不同的教学活动的性质和作用作 出判断。 不同性质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从而直接影 响教学的效果。对课堂活动的观察可直接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具体表 现,这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来源,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结果评价是对教学取得的结果作出的判断, 是考查教学实际达到 的效果。结果评价要针对课程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收集资料,从而 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作出判断。 在结果评价中获得 的资料还应与前面几项评价的结果进行对照, 以了解产生这样结果的 原因,从而对整个教学过程作出恰当的判断和决策。
CIPP 评价模式在实际操作上可能比较复杂,但这一评价模式可 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评价不只是对教学结果的判断, 对教学的 条件与过程的评价会使我们较全面地了解课程的实施过程, 从而对其 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
在 CIPP 评价模式中,过程评价占有重要位置,这也是课程评价 的难点所在。 过程评价的重点在于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 现。 我们可以通过考查教师和学生课堂活动方式来考查他们的课堂活 动行为。课堂教学的活动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教师讲解,师 生问答, 教师演示, 学生探索活动 (包括操作、 讨论等 ) 、 课堂练习等。 详细地记录这些方面的表现, 就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一个具体的判
断。
对一节课的考查, 一方面可以从不同性质的活动在整个课堂教学 时间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 即分析上述几种类型的活动各占多大比 例。如有的课教师的讲解、 演示和课堂练习占大部分时间,有的课教 师为学生提供相当一段时间进行探索活动。 这样就可以对这节课的活 动方式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 可以对每一类活动的性质和作用进行分 析, 进而为评价提供依据。 如师生问答可以通过对教师提问的类型进 行分类,区分不同的性质。可以将教师的提问分为:创造性问题,理 解性问题,记忆性问题,课堂管理性问题,无意义问题等。记录课堂 中教师所提的所有问题, 分析不同类型问题所占比例, 就可以了解师 生问答这一活动方式的实际效果。
下面是一节课中教师不同类型提问的片断。
15个 0. 1除以 3是多少 ?(记忆 )
是不是 0. 5?(记忆 )
要把 4. 5元平均分给 3位同学,每人得几元 ?(记忆 )
还有没有不一样的 ?(理解或创造 )
区别在哪里 ?(理解 )
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吗 ?(创造 )
做好了没有 ?(管理 )
在这节课中记录到教师的提问共 88个,其中记忆性问题 55个, 理解性问题 22个,课堂管理性问题 3个,创造性问题 5个,无意义 问题 3个。 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偏重对记忆性知识的掌握, 创造性的问
题比较少,仅 5个,而管理性问题仅有 3个,说明学生在课堂中都很 守规矩。
三、确立符合改革需要的评价标准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评价, 一个重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树立什么样 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标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中所提出的基本理念, 从考查课堂教学活动 入手, 对如何评价一节数学课, 如何看待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 我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同行们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探讨。 一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每一节课都应当是有 针对性的, 没有一个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和教案。 教师设计一节具体 的课时, 应当把它当做一个创造性的活动。 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和充分 考虑当时当地的教学条件, 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 才能达 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不考虑学生实际, 不分析和利用现有条件的课堂 教学设计,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2.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好的课应当有宽松和谐的 学习气氛, 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上板 着面孔的课, 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 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 学产生兴趣, 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 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 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 教师生动的语言、 和蔼的 态度、 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 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 创造和谐的环境。 如“大数目的认识”, 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大数目,
提供一万人、几万人的情境,让学生亲自数一数一万粒大米有多少。 这样一些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气氛。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新课程的 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数学学习, 特别是新概念、 新方法的学习, 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 索中去体会数学。 如认识圆时, 给学生不同的工具, 让学生选择几种, 通过交流合作画出一个圆来。 在画的过程中, 学生既体会到圆的特征, 也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
4.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班级的 学生会有不同的特征,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好的课 程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 需要。 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 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获。应 恰当处理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 自信心。 如, 注意倾听各种学生的回答, 即使知道学生可能回答不对, 也应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相信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会对学生自 己和别人带来一些启示, 这些启示有的来自正面, 有的可能来自反面。 5.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教学方法 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 同时也要 符合不同的学习内容。 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 但并不是所 有的内容都应当用这样的方法。 教学新概念、 新方法的内容时需要学
生去探索, 但有些规定性的内容也可以用接受式的方法。 为高年级学 生设计的活动情境与为低年级学生设计的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6.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 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的余地。 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 教师 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 学习活动中, 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 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 供思考的机会, 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 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 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 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 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 间。
上面几点是从教学活动的整体上考查一节课时应当提倡的活动 方式和具体特征。 考查一节课还可以从另外一些角度入手, 如从学生 在课堂中的表现入手, 主要评价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参与程 度 (特别是在操作、小组活动、讨论等环节中学生的表现 ) ,学生对数 学的兴趣、 情感和自信心方面的表现,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交流情况 (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 ) ,学生在思维水平上的表现 (创造 性、灵活性等 ) 。
以上对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的几点想法, 是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探 索和实践需要所进行的一些初步思考。这些想法还需要在操作层面 上、 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改进。 评价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乃至 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希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同行提出更多更好的理念和想法。 教育科学研究院
范文四:B7 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几点理性思考
责编 陈波澜 校对 兰心
2014年 6月 7日 星期六
教育 ·
综合 B7版
邮箱:edwbcbl@163.com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在培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的科学品 质, 培养一种胸怀宽广、 兼容并收 的 “大数学观” 的思想大师级人才 方面, 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极其重 要的责任。而现实的小学数学课 堂教学确实有几点是需要引起我 们去探讨和深思的。
一、 追求课堂的华丽性忽视 了课堂的实在性
现在许多小学数学课堂动辄 喜欢运用优美的课件来吸引学生 的眼球,高清的图片质量,逼真 的动画效果,入情入境的音乐渲 染让学生无不沉醉其中,给我们 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 果。可是反过来一想是不是只有 用课件才能解决这类问题?是不 是课件能解决所有的数学课堂问 题?是不是有比课件更简洁更实 效的媒体呢?我们有没有必要追
求这种高付出低回报的课堂模式?
二、 追求课堂的结果性忽视 了课堂的过程性
小学数学课堂所讲授的是知 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 但更重要的 是在过程中体会知识体系的建构 及形成, 而不是简单的告诉或讲 述, 知识只有在建构和形成体系后 才能凸显其完整性和价值性。离 开了知识建构及形成过程的完整 性, 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三、 追求课堂的完美性忽视 课堂的生成性
小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是在大 型的公开课上不敢向教师提出真 正有实质、 有内涵的数学问题, 就 在于他们的问题在讲课之前就被 教师分门别类的进行了 “有效” 的 加工, 许多课堂就会呈现出教师的 个人的才能表演和学生精彩配合, 让课堂失去了其本质和特色, 让生
成课堂远离了我们, 让真正的数学
思想远离了我们。
四、 追求课堂的外在性忽视 课堂的思想性
课堂是需要实效的,但更重 要的是数学思想的培养和数学思 维能力的提升。练习能提高学生 的许多能力,但过多的练习会让 学生失去学习和研究数学的快 乐,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 想和数学思维。只有让学生在体 验到数学的美丽与快乐,并为之 不懈追求,这样的数学才是成功 的数学。
那么, 该如何去摆脱这些现 象呢?笔者认为还是要按照事物 的发展规律, 依照事物的变化来解 决这类问题。
回归数学的本色课堂。 小学 数学课堂应是动态的、 有趣的、 高 效的, 教师在讲数学课时应首先把
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根据学生的主
体单位来选择教法、 教具, 合理安 排小组、 落实个体分工、 实施有效 汇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 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学思想的构建 和问题的探讨, 从而保证数学课堂 的高效性。
注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 数 学知识的形成是动态的,学生不 仅要知其言,还要知其所以言。 要将数学知识的动态形成过程利 用最有效的手段让学生在探究合 作中形成,让学生在知理明言中 学习和体验数学。例如在讲体积 时教师通过面积引入,再来讨论 体积,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明白 体积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体积? 如何使用体积等?这样对于学生 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
形成数学课堂的 “张力” 。 小
学数学就多让学生问几个为什
么?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 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学 会去观察、 去思考、 去推导、 去计 算、 去验证。多让这样让数学的 “张力” 引导学生去追求更高的数 学境界。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 思维品质。 数学思想和思维品质 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 教师可有效 培养学生的数学 “转化” 思想, 即把 未知问题通过向已有知识转化成 用已知知识来解决问题, 从而不断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的构建, 让数 学思想真正的融入学生的 “血液” 。
在小学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注 意好以上几个问题依照数学的本 身发展规律来构建生动、 优质、 高 效的数学课堂, 那我们的数学课堂 将更加精彩!
一次讲课比赛, 一位青年教 师上完公开课后, 前来听课的师傅 并不急于问徒弟的感觉, 而是留下 几名学生, 提出几个问题:这节课 你有没有收获?最大的收获是什 么?还有什么问题?
一次校际交流,两节同课异构 的公开课上完后, 教导主任迅速召 集两个班级各5名学生, 发下准备 好的微型测试卷。几分钟后, 结果 出来了, 看起来很平常的那节公开 课的效果 (分数 ) 竟然远远超过看 起来热热闹闹的那一节。
这是我在四川都江堰市支教 期间经历的两件事, 对这被该校称 作 “文科逢听必问” “ 理科逢听必 测” 的做法, 我至今记忆犹新。
然而, 一直以来, 我们评价公
开课的方式并不是这样。尤其是
在课改初期, 热热闹闹是课堂的常 态, 也常常是评价一节好课的标 准。在各种活动、 赛事的推动下, 层出不穷的的包装设计招数让公 开 课 越 来 越 “ 完 美” 越 来 越 “ 繁 华” 。有些公开课已经脱离它本应 具有的教学研究功能, 步入了误 区。由此导致出现种种无效课堂, 遭到越来越多的诟病。
以语文为例, 最无效的表现 往往有以下几种 — —
表 现 一 :无 必 要 的 热 闹 表 演。公开课上, 一些表演的环节并 不一定有必要, 只是为了取悦评委 和听课教师, 为了热闹而热闹。
表现二:无用的合作探究。 公开课上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形:
讲课教师一声令下, 前排学生齐刷 刷后转, 学生开始兴高采烈的 “合 作探究” 起来。几分钟后, 教师也 不管到底是否合作探究出什么名 堂来, 一拍掌就叫停了。
表现三:无序的一问到底式 “对话” 。
表现四:无选择的滥用多媒 体。课件花里胡哨, 插入的音乐、 视频、 画面美不胜收, 其实不一定 有必要, 反而冲淡了深入探究的气 氛, 使课堂陷入浮躁肤浅。
表现五:反复预演。只要上 公开课, 必须预演多次才能上场。
缺乏生成性的 “做” 出来的课 能有什么 “示范” 效果?能让广大 一线教师真正学到什么呢?
缺乏全体性参与的课, 到底
是做给谁看的呢?又有什么真正
实效呢?
这么多 “热闹” 表现有一个共 同特点, 也是一个共同弊病:没有 考虑学生的感受, 没有落实在实效 上。分析这些现象, 可以发现其根 源在于:教师曲解了新课程理念, 认为课堂表面的热闹就是精彩, 而 并没有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真 正主体, 没有把效益放在课堂教学 目标首位。换言之, 主讲公开课的 目的, 于个人而言, 可能在于获得 在评职评模中有较大作用的一纸 证书; 于学校而言, 在于在激烈的 角逐中脱颖而出, 让一名教师和一 所学校 “一课成名” ; 还可能是, 有 些参赛教师个人表现欲望极强, 把 学生视为 “粉丝” , 把课堂视为演艺
场, 自然就把上课视同为表演了。
评判公开课效果, 到底该谁 说了算?专家?评委?听课者? 本人?学生?
回到文前的两个案例, 我们 不难回答课堂效果评价最有发言 权的应该是谁。其实看教师表演 不如问学生感受, 只有学生才最有 发言权。
公开课, 也应该把评判权交 给学生。因为只有教师心里时刻 装着学生, 才会更加注意课堂的实 际效益。只有坚持以学评教, 才会 自觉省去一些毫无用处的热闹表 演; 才会在该点拨时点拨, 该探究 时引导探究, 而探究的时机选择、 时间把控都要服从学生的学习需 要; 才会在多媒体运用中崇尚朴实 风格回归服务本质; 才会更多的注 重课堂的生成性。只有这样, 才能 去除无效奢华, 真正让学生学有所 得。以学评教, 应该成为公开课效 果评判的一把新尺。
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几点理性思考
武穴市实验小学 胡江胜 武穴市梅川镇小学 崔锦刚
以学评教:公开课效果评价的一把新尺
武穴市实验中学 陈水明
范文五: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通川区民族小学 庞启悟
数学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 持续、 和谐地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 但目前小学数学教育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由于缺乏有效的 教学方法,导致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教学效果欠佳。要扭 转这种局面, 就必须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笔者结合近二十年 的教学经历,通过课堂听课、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既要忠实于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中介, 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重 要手段,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必备工具,它不仅规 定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 有些还确定了教学的程序, 其材 料的组织是有一定的逻辑结构的。 不论是教师教的活动还是学生学的 活动, 都应该严格按照教材所安排的逻辑顺序进行。 任何离开教材内 容的教学活动, 都不能构成严格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意义上的教学过 程。 这就要忠实于教材。
但是,小学数学教材就其实质来讲,它只是一种知识结构,是教 材编写者思维过程的记载。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依据, 结合学习对象的特点与生活经验, 经过自己的思维去再现教材编写者 隐藏在教材内的思维过程, 以此带动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这就 不能拘泥于教材,就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加工改造。
(二)要用学生的水平来学习教材,用自己的水平来研究教材。 有人说:“教师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 ”这话无不道理。作为成人 的教师与作为孩童的小学生, 在思维水平、 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距都 是非常巨大的。有些问题,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学生却艰深难懂。教 师以为可以一笔带过的, 学生却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学习。 新课标强调: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基础之上。 ”作为教师,你必须忘掉自己教师的身份,站在学生的水 平上来学习教材, 你才能知道教材的难易, 才能发现学生学习可能遇 到的困难, 才能找到对学生来讲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也才能与学生 在同一水平上对话。但另一方面,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 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 ”作为教师的你,还必须要把教材研究深些、 透些。不要轻易调整教材的结构,改变教材的内容。所设计的问题也 要深思熟虑, 不要让学生产生歧义。 要做到:深刻领会教材编写者的 意图;准确把握教材 ;
(三)要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 。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两种现象:
一是有些教师只按照自己事先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按步 就班地进行课堂教学,照本宣科,不管学生的反应,不看学生的学习 状态, “目中无人” 。
二是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对目标清清楚楚,对教学程序设计得有条 有理, 可在课堂上, 由于受一次例外或一个兴奋点或被某一个细节牵 制着而忘却教学目标, 被学生或意外情节牵着走, 不能用教学目标主 导课堂, “心中无数” 。
此外, 还要适时展现学习目标。 目标具有导向作用。生活中,我 们都有这种感觉,凡是新到一个地方,去时的感觉是时间很长很长, 而返程的时候, 感觉很快很快, 同样的路程, 为何往返感觉不一样呢? 就是返程时,周围的景物比较熟悉,心中有目标,而去时则相反。在 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 还要让学生明白为 什么要学,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如果学习目标不明确,整节课学生 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反正老师叫怎样就怎样。 学生就会被老师牵着
走,显得很被动,无兴趣,无学习积极性。
(四)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及学生的情感体验。
平时我们大多数教师是怎样设计教学的呢 ? 老师先讲若干个例 题, 讲清楚怎么去解这个问题, 要注意什么地方, 什么地方注意不到 就可能犯什么错误。 全部讲清楚以后, 再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习题训 练,经过训练以后再做作业。
这样做,单纯作为知识的学习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了,可学生没有 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没有了情感体验,感受不会深刻,兴趣不 能激发,能力没有发展。作为应试教育来说是成功的,但离新课标的 要求就相差太远了。这种“高效率”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个人体验,甚 至“剥夺”了他们“犯错误的权利” ,学习过程本身所含的策略知识、 隐性知识、 元认知的发展更无从谈起。 教师对于知识点和效率的过分 关注,使学生往往没有机会尝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事实上, 数学学习在培养人观察问题的全面性与深刻性、 计划策 略的主导性与严密性、 处理的条理性与简洁性、 反思总结的批判性与 概括性, 前景预测的前瞻性与多样性等方面, 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若要上述优势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得以落实, 必须首先使学生愿意亲近 数学、渴望学习数学。
新课程非常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 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这要求教师要改变以 往过于强调现成结果的教学, 设计结果形成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教 学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真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主体性和能 动性,使他们在充分的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和合作交流中,将头脑中 不规范化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为科学的结论, 并从中感受到数 学发现的乐趣, 享受到探索成功的情感体验, 增进他们学好数学的信 心。
(五)要“善于追问” 。
追问就是求根问底, 就是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就是要培养学生思 维的深刻性。就是要在重点、难点、关键的地方驻足品玩。
我们不能总是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问题上绕圈子, 而对那些关键 的问题却一带而过。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关键是在于通过操 作使学生弄清一个长方体有哪三组相对的长方形面,根据长方体的 长、宽、高确定每组长方形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这是发展学生 空间观念的问题, 教师如果抓住这个关键, 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在给出答案时,要比学生“慢三拍” 。
“教学是‘慢’的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耐心, 要耐心讲解、耐心倾听、耐心等待,既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又 要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
数学问题应来自于学生, 而不是教师给予的。 教师还要善于把问 题踢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学生犯的错误,也要让学生自己去 纠正。如果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 学生就会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 只为教师的教学做一些力所 能及的体力劳动。
(七)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功,不要让学生当众出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有许多老师常常喜欢让学生在黑板上演 算,一方面是为了检查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是让其他学生 借鉴。 殊不知学生走上前台, 在大庭广众之下, 难免紧张, 极易出错。 学生一旦出错,便觉得羞愧难当,使之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自尊 心、自信心受到伤害,负面影响极大。
学习是需要表达的,但是学生的表达要是自觉自愿的,是“我要 表达”而不是“要我表达” 。前者说明学生已作好准备,包括出错的 心理准备, 而后者说明学生是被迫的, 是没有作好准备的, 或是还不
愿意表达的,因此是极易出错的,是十分尴尬的。
我们恰当的做法应当是让学生先静静地在自己的作业本上演算, 教师发现好的,值得其他同学借鉴的,可让其展示,给予鼓励表扬。 对差的,有错误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典型错误,由教师展示给其 他同学借鉴,不必让犯错的学生自己去展示。
当然,重要的是师生在课堂上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大家都要有 “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的观念,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要 敢于犯错误。
(八) 要给学生观察顺序、 思维方法的指导。 在组织学生观察时, 要让学生观察数学问题, 重点是当前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而不是什么 都要去观察。
如在教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时,教师说:“请小朋友们拿 出直尺,观察直尺上有什么?” 。直尺上有的东西可多了,其中既有 数学问题,也有许多非数学问题,就看你从什么角度去观察了。而一 位教师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让学生认真观察单元教学主题 图,问:“根据情景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的作法就比较好。 在要求学生用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时,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 不能让学生盲目去摸索。 如在解决 “ 在一条线段上取三点写出所有的 线段 ”时, 要引导学生根据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特点,分别以线段 上的一个点为起点, 依次以其它点为终点写出线段, 这样写出的线段 既完整, 又不重复。 而在解决 “ 用三个数写出不同的两两相加的加法 算式 ” 时, 可用相似的方法先写出三个算式, 再分别交换加数的位置, 又可得到三个算式。
(九) 要注意加强教学管理,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常常有些教师,不太注意教学管理。没有在教学班建立相应的数 学学习组织,学习制度,信息反馈渠道等等。不善于调动一切资源帮
助学生学习。课堂上也不注意调控学生。只重视备课、讲课的工作。 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好课堂教学。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两个主体,学生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者, 学生主体参与的 程度取决于教师组织教学的成败。 要组织好教学, 离不开对教学的有 效管理,并持之以恒,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 成功的一半。新课标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 一个重要方面。 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 在这一阶 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一定 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地关 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2012年 5月 20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对小学数学试卷评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