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武术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民族 体育文化形式,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土 壤。它除了具备一般的文化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 涵和民族文化特征。一方面,它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出 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与心理 等,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有着巨大的健身价值。 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研究、分析、提升中华武术的本 质特征,完整体现其精神实质,对传统文化的根脉, 继承、发展、推广、繁荣武术,正确把握武术运动的发展方向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武术发展的历史文化探源
武术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在产生之初就带有传统文化的 韵味,从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初期,“北京人”制造和使用 粗制石器及棍棒狩猎,逐步获得使用武器和格斗搏杀的技 能,产生武术格斗的技术萌芽,到“仰韶文化“中出现的石斧、 石刀、石铲 骨鱼又及石制与骨制的箭、镞等,人们获得了劈、 砍、刺、扎的技术概念;从“蚩尤氏与黄帝斗”、“共工氏与祝融战”等部落之间的战争实践中产生的徒手搏斗技 能、武器搏斗技能及空手夺刀技能到《吕氏春秋》中“昔阴康 氏之始,民气郁瘀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之宣导之。”的 记载表明人们以“舞”的运动形式来锻炼筋骨、活动关节、调 节气息、祛除疾病;从周秦时代的“角力”、“手搏”、“击剑”、 “刺枪”,等到近代武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武术已从单一的健 身技能发展成为集竞争、健身 教育、娱乐、广适及艺术观赏 性于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 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 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 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活动体。回顾历史可以清楚地发 现,武术在其变迁、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特征, 它既有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受到当时历史条件下 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渊源悠久的 中华武术数千年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包括哲学思想、兵 学、宗教思想乃至中医学等有着诸多方面深刻的影响。 2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亦 带着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佛为哲 学基础,这些哲学思想蕴含在武术搏击理论及实践运用中, 同时也形成了历代武术家个性气质的思想基础,像道家的柔 静,修身养性,凝神静气,提倡以人与自然为核心,以无为、虚 静、自然为主旨,注重人与天的和谐。佛家讲究调心、调身、 调息,主张明心见性,重在顿悟。儒家倡导以人与社会为核 心,以礼制心,注重内心的修养与社会实践等。
2(1 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包含着某些原始而可贵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辞海》在“易传”条目中 写道:“内容保存了中国古代若干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在肯定 事物运动变化永无穷尽的基础上,猜测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 度,就要变为它的反面。”而武术正是以阴阳、五行、八卦、太 极等原理为指导,以养生修炼为手段;结合武术的格斗和套 路而形成的一种技艺。从拳术名称上可以看出,如:太极拳、 八卦掌等。太极二字出于《周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 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说太极是一切原动力, 是人的完整的整体。人的腹部为太极之中枢,两腰为两仪, 两手两足为四象,四肢各有两关节为八卦。腹为全身最中 部,此处一动,上下皆动,故太极拳要求体松、气固、神凝。八 卦掌更是根据阴阳生克制化之理,并且又据先、后天八卦的 区别而运用到武术上。并以此生生克克,故有延绵不断之道 理。拳理中的动静、开合、虚实、现藏、攻防等,都是根据阴阳 学说而来。除此之外五行学说也是武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如 形意拳是以直线出击的崩拳属木行。同时以五行相克原理 解释拳式的攻防作用。即以相生理论说明易生相连的拳式, 以相克理论说明相互制约的拳式。再如中国传统哲学中“天 人合一“的观点施之于武术,则要求练习者要“内外合一”。 如六合拳讲究“手与眼合,步与身合,智与力合”等等。由此 可见,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武术的形成与 发展,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不弄懂、弄通武术中 的哲学问题,就难于把握武术的真谛。
2(2 武术与基本中医理论
论渗透到武术之中,使武术运动具有防病治病之功效。中医 理论中的天人相应观念强调武术要“以心合意传统体育与中医学同源于国传统文化,其许多养生原理植根于中医学理论。把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互补、五行反馈、动态平衡、中庸和谐、整体把握等一些思维方法和基本理,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合神”,使“心、意、气、形、神”相和谐于一整体。并要使人的身体与整个自然和谐,并与四季变化相适应。阴阳学说更是在武术运动中处处体现,如太极拳运动对姿势的要求,要做到百会上领与沉肩坠肘、松腰敛臀相结合,含胸与拔背相结合等;动作技术要求上领下沉、前推后撑、左与右及上与下、前与后的劲力对拔拉长等;运动特点则表现为动静相合、练养相合、内外合一,动作左右对称、周而复始、一气呵成等。在长拳中则表现为以动为主,动中求静、静中寓动、攻中寓防、防中有攻,培补元气,内外兼修。在形意拳中,其拳理、拳法则体现了五行思想的内涵。脏腑与经络学说在武术中的表现为意守丹田,虚领顶颈,腹式呼吸,松和自然,循经取动,疏通经络等等。中医理论与武术文化,理论同源,相辅。
3 结语
武术融健身、搏击、观赏为一体,既具备了人类体育活动 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 学性、艺术性,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重要
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流动的传奇。将武术作为文化形态 来研究,无疑可使人们在高层次上对武术重新认识。随着人 类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渗透,特别是希望武 术进入奥运会的今天,挖掘武术文化的内涵更具有现实意 义。正如**同志所言,中国是一个文化遗产很丰厚的国 家,这既使人们引以为豪,也使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对待这 些文化遗产,处理得好,会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珍贵养料。 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着眼于新的 时代需求,取其精华,使之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因为只有民 族的,才是世界的。
范文二:中国传统哲学与武术休闲文化
【摘 要】休闲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休闲常常与自然哲学、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养生延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武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儒家、释、道及其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内含着丰富的富有人文关怀的休闲思想。与休闲有着文化相同文化渊源。在休闲体育兴起的今天,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理应成为人们运动休闲的一种方式。本文旨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起点,挖掘武术内含的休闲文化,丰富武术休闲理论。更好地促进武术的发展。 【关键词】武术;休闲;文化审视 在冷兵器时代,由于武术技击价值具有军事功能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武术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在人们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体育社会功能发生三大转变即从生产到生活、从群体到个体、从工具到玩具的今天。在运动休闲成为人们一种健康需要的今天。武术能否成为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呢?这首先要了解“休闲”的概念,虽然学术界目前对“休闲”的概念界定还不明确,但体验性是休闲最本质的属性这一点是无疑的,休闲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强调心灵的体悟,内涵传统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同时武术休闲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中国武术深受儒家、道家、佛家极其禅宗文化的影响,而这些文化中蕴涵的“和谐”、“淡泊明志”、“知足常乐”的思想,对于缓解和消除现代人内心冲突,心理平衡是十分有利的,武术的演练过程就是自我感悟,人性的自我净化过程。所以,武术休闲文化理应是现代休闲体育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文化。 1.休闲的文化内涵 在休闲文化方面,中华民族对休闲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行为方式,几千年前中国的圣贤们,对“休闲”二字就有极精辟的阐释,“休”倚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通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休闲文化从狭义讲就是“玩的文化”。玩,愉悦人的身心。建立于闲暇时间基础之上的行为情趣,或是休息、娱乐,或是学习、交往,等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产生一种美好感。休闲与游玩,为补偿当代生活方式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它通过身体放松、欣赏艺术、科学和大自然,一方面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锻炼了健康的体魄,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条件。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了人丰富的感情世界,坚定了人追求真、善、美的信念,表达和体现着个人的高尚和美好的气质。人的生命质量得到空前的提高。在美国学术界较有影响的学者杰弗瑞―戈比在他的《你生命中的休闲》一书中,从时间、人的心态、生存状态和行为的角度来这样定义休闲:“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马克思认为,休闲是“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 2.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休闲 从文化的角度看,休闲是一种文化,武术也是一种文化,休闲强调的是一种人们内心的心理体验。武术是一种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体育文化,武术的习练讲求天人合一,更多倾向于过程的本身和感悟的快乐。因此,武术的武德、创编、拳理等富含中国哲学底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习练武术就是一次中国哲学的体验之旅。而哲学的思考是有利于人们获得一种休闲体验的。 3.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休闲文化的影响 3.1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一个中心概念是“仁”。孔子界定“仁”时说:“仁者爱人”。 《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这就是说,仁是人的本质规定,仁是关于人的学说,是最基本的为人之道,是做人的总道理,是处理人际关系、管理人类社会的总原则。对于儒家来说,就人生哲学而言,“仁”具体体现为“忠恕之道”。在更具体层面上,又转化为“孝悌”,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达人”等。 具体的道德纲目与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儒家哲学不是单纯的道德哲学,而是如何成为一个理想人格的人学。因此,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对幸福体验与他的道德修养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在社会实践中践行自己道德性不是苦行,也不仅仅是义务,而是一种德性。另外,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儒家强调和谐的思想,重视人伦之道,提倡礼乐,注重人文素养。例如,对于个人而言,儒家所倡导的“六艺”,“六艺”中的礼和乐已不是社会建制,而是属于个人修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的诗、书、射、御等,也不仅只是工具性的,而主要是一种人文与综合素养。在儒家看来,君子仅仅道德高尚和肩负道义还不够,还必须具有人文素养。否则就不是“文质彬彬,而后君子”。这充分显示了儒家“自强不息”积极的入世思想。 儒家休闲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人教文化,追求“仁”和“礼”,且是“仁”、“礼”两和。儒家的这些休闲思想,也正是中国武术人所追求的思想核心。武术强调“德”,各门各派的拳谱、家法、开宗明义都阐明武德,并规定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强调“学拳宜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在“仁教”的影响下,形成谦让、含蓄、随和的民族道德观念。程大力先生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形成的中国武术的‘武德’观念,深深受到两千年来一直居于思想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的侵染,带有了儒家仁学的浓厚色彩。‘仁’包含着仁爱、朴实、宽容、谨慎、谦逊等一系列内容,是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1] 3.2道家思想思想对武术休闲文化的影响 古代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家尚“自然”,主张“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心不役于形,神不逐于物,要人自重、自立。老子的政治观是“消极无为”,战争观是崇尚“不争”,但在对待个体生命上,其生命观是积极的。道家的许多著作中都表达了“贵人重生”的思想。老子认为“道者万物之奥”,“似万物之宗”。故人的生命源于道。由“道”产生出动静、刚柔、虚实互为因果的变化。老子还提出了“柔弱胜刚强”这一富有这里的法则,表达了其“贵柔”的“刚柔”观思想。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武术的许多拳种在运动方法上,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追求“刚柔相济”。并创造出许多对神形都具有锻炼效果的运动方式――强调适度和和适量的人体运动。道家思想作为一种休闲理论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对待生命、人生态度和理想,即将生活审美化与诗意化,,这首先必须具有道家的一种超然物上的超世倾向的处世态度,才能除去功利之心。同样,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与行为,处处从个人的利害得失考虑,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人的生活是美好的。如此看来,生活中的幸福和美与其说是外界给予我们的,不如说是我们主体心境所创造的。 其次,道家提倡返回自然,与自然合一。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在这种和谐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养成了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孕育了注重和谐的中国武术,使武术的习修方式处处体现着和谐思想。例如传统的养生气功,就非常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它要求习练者在空旷、安静的场所,通过调精、调神、调息,把精神意念、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与自然和谐的融合一起,“行气于身以通经络,运气于腠理以护身”。[2] 和谐的哲学思想造就了和谐的生活方式,和谐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和谐的武术,和谐的武术又反过来诠释着中国人和谐的生活方式,和谐成为武术与生活方式的契合点[3]。 最后与儒家强调个人必须在社会中实现休闲,而且只有群体生活才为个体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提供不同条件,道家认为休闲完全是一种个人的行为,他强调的是休闲的个体性与独特性。显然,道家的这种生命个体独特性的休闲理论,是建立在道家对现实社会秩序强烈批判基础上的。 3.3禅宗的思想对武术休闲文化的影响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教之一,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 有着特殊的意义。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从而保持了它对禅宗爱好者的持久魅力。[4] 相对于儒家奠基于社会功能主义上的休闲理论,道家奠基于社会冲突理论之上的休闲理论。禅宗的休闲理论植根于一种透视主义。所谓透视主义,是将宇宙终极实在视之一个过程,否认有绝对不变的本体。从透视主义的立场看,世间的一切,都是既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亦存在亦不存在。终极实在如此,作终极实在表现的另一形态的生命本体亦是如此。[5]禅宗的主要特点是主张“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不立文字,顿悟见性。禅宗的心性论追求心灵的解放。其宗旨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以求达到心性合一、梵我合一的境界。禅宗与武术的最高境界都是要靠“悟”才能达到。武术的最高境界也要靠习武者多年的自身体验,领悟才能达到。拳谚云:拳打万遍,其理自现。当习武到了言语道断、心思路绝的时候,就要找出适合自己的一条路来,自悟自解,超脱知解,抛却一切束缚。 总之,因为深受中国传统的儒、道、佛家哲学的影响,武术视人体身心和谐为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强调通过心灵的觉悟,实现自然的呈现。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武术其实应该是一个十足理想的休闲方式。 参考文献: [1] 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P189-199. [2] 于志均:《中国传统武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34. [3] 杨成寅:《太极哲学》,上海世纪出版社,2003:P420. [4] 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M].北京:中华书局,2002(10):P1-6. [5] 龙明.中国休闲哲学的特质与休闲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7. P9.
范文三: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武术在传统文化中继承下来的不光有中医的理养生之道,更有道家与儒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五行学说是太极哲学中是一种以对立统一与发展变化为 核心的物质观。五种要素衍生出宇宙万物阴阳运动和变化中 的相生相克关系,而中医和气功同源。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上的“三宝”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以此也不难看出“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产的根本。中医用脏腑经络理论反映了生命现象——疾病与伤患,气功用经络和精气神理论论述了生命功能——养生。气功是使精气神相互转化的技术。中医认为:“肾藏精,肺藏气,心藏神,肝藏血,脾主运
化”,中医的“精气神学说”,采用动作、意念、呼吸相协调之方式,以固精、养气、调神,从而达到性命双修之目的。
道’原意道路,引申为规律,或程式。中国是农耕社会,长期固定生活在一个地方,从而形成于西方社会以‘个 人’为本位的完全相反的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特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轻易地丢弃,要代代相传下去’ 成了中国人的一个特点。古代人习武之人之所以技击实战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总结提炼,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编排,从而形成了简单的套路,这实际也是一种程式,也是
对中国传统文化追求‘道’的一种具体体现。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中华武术吸取了这一思想,认为”道”也是武术的本质特征。”道”是万物之始,又是万物之宗。老子认为万物之本的”道”即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太极拳的基本理论的”无极”一词,即来自《老子》,太极拳的始祖之一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原虚君子,在选徒传艺中更是突出。古时各个流派对习武授德,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则,少林寺”传徒有 十戒”;武当有”十传十不传”、
,规定凡犯奸、盗、邪、淫、赌都属违反戒律,不予传授技艺。这些严格的武规、武戒,在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下将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尚武崇德的思想观念,这是中华武术的民间特色和优良传统。在习武中培养传统武德、尊师重道、讲礼守信、重义轻利、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道德情操,是习练武术的真谛。中国武术理论认为人的身、心和道德是分不开的。心理修炼和武德培养是中国武术极其重要的内容,尚武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一直影响着武术实践的发展,而且对促进和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有进步性又有它的局限性,我国习武的个体和群体完
全接受了儒家的”仁者安仁”,”求仁得仁又何怨”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如影随形地将武术文化的携带者牢牢地包裹。 导致了武术发展过程更多的体现”教条的、保守的、泥古的”成分占主要地位,这种崇古的儒家思想恰恰制约了武术在千百年的发展。总之,中华武术所倡导的武德恰恰与儒家文化中以”仁”为本,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系统、完整地传给了武林中人,从而使中华武术与儒家文化也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范文四:中国传统文化-武术
中国传统文化—武术
一.我与武术
我从12岁起进入专业队训练,直到进大学之前。在这期间我每天的任务只有游泳,我的世界也几乎全被游泳所填满。对任何其余的任何事情都略知甚少,当然其中也包括武术。只是听教练说过如果我们能将武术中力发于足,枢与腰,达与肩,催与臂的力量带到我们游泳中的话,我们的游泳成绩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但当时也只是记住了这句话,并没有悟出其中的道理。
第一次接触武术是在大二的上学期,刚开始学习武术觉得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对于武术也没有太好的印象。和大多数人一样我觉得武术只是花拳绣腿,耍刀弄枪的空把式,在竞技体育中也只是表演项目,没有跆拳道、散打这样的项目来的精彩,学的实在。但通过老师慢慢的讲解自己才悟出中华武术其中的一点点精髓,才发现原来自己的一些想法都是来自于不了解。实际上武术中每一招每一式中都暗藏了进攻与防守。与其他项目硬碰硬的较量不同,武术更注重于化力及借力,这不仅大大的减少了硬碰硬的所带来的伤害,还极大的增加了进攻的力量。让我彻底的改变了武术只是花拳绣腿,耍刀弄枪的空把式的看法。
二.中国武术与儒家传统文化
在思考中我总觉的是与我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抱着这样的疑问,我查了很多的文献资料。所以不难发现
我的想法是对的。中华武术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运动形式,在其漫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吸蕴着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立、完整而又严密的武术文化体系,以及与其它体育项目截然不同的技术风格。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倡导尚武崇德形成传统。“习武先修德”、“尚德不尚力”式中国儒家伦理型文化胡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中的体现。在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一种时代相传,被人推崇、认可的尚武崇德的思想观念和传统,这是中华武术的名族特色和优良传统。培育传统武德中所具有的尊师重道、讲理守信、重义轻财、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道德情操,才是武术的真谛。
三.武术的作用及对其他竞技体育的影响。
而武术在现今中国的推广并不乐观,不像跆拳道及散打等其他项目那样广受追捧。实际上大家的误区都和我原来的想法一样来自于不了解。再加上武术成才时间较长,现在很少有人会愿意花这样长的时间及精力去加以练习。但是我觉得如果说田径是运动之母的话,那我们也可以将武术看成是我们中国的人竞技之母。若果追溯到过去你会发现所谓的跆拳道,散打不过是原来中华武术的一个分支及演变而已。而所有的竞技体育运动的目的都是发掘自身的最大潜力,将自身能量发挥到最大化。而武术刚柔结合力点集中恰好可以概括到所有项目运动的精华中去。举一个很简单又看似与武术无关却又能证明我观点的例子吧!本学期的专业课,我们同时要上的还有排球,整个排球课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难度莫过于发球。但这一切对于李月来说好像
却是易如反掌。无论是从任何外在角度,我在发球上都比他更占优势,如身高、臂长。那我更清楚的知道我们两个之间的差距更不会是肌肉力量。当然在技巧方面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但如果你看他发球时的力点与击球的响声,就可以解释的了我们两个真正的差异在哪里。就好似我们在学剑时,每个人都想把剑刺出响声而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当然我们与他们之前的差异也绝对不是在肌肉力量上一样。而在发力时将哪个项目不需要结合浑身的力量发力呢?现在的我才逐渐的了解教练原来对我们说的那句话,真正的含义和为什么那样说。所以我觉得可以将武术作为竞技体育训练的辅助手段,就像现在越来越多的项目喜欢用瑜伽做自己项目的训练辅助手段一样,我觉得中华武术比他的价值更胜一筹。而对于将要练习竞技体育的人来说,武术也可以作为先行者,给予前期的栽培。一方面武术可以练习他们的耐性,而另一方面武术力与美,刚与柔的结合让他们在练习其余任何项目中都可以得以应用。
四.正确的认识中华武术
当然,武术现在更缺少的是专业型人才。大部分人让自己的孩子从事竞技体育都是跟风,希望孩子拥有一个好的未来,将来能有一个好的出路。但是如果学体育史你会发现所有的运动项目只有武术扎扎实实,彻彻底底的来源于中国,也就是说所有其他的运动你都是在学别人的(我这里的别人指的是外国人),而只有武术是别人毕恭毕敬的向你学习。如果你学英语你会发现,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有外国人赋予自己专属名词,而只有中华武术被外国人毕恭毕敬的称为Chinese gongfu (中
国功夫)。这足以表现了他们对武术的肯定。如果你走出国门你可能才会体会到,让你引以为荣的竞技体育是什么,最让你骄傲的资本是什么。可能真正走到竞技体育这条道路的人少之又少,但请你更多的了解武术。因为无论你到世界的任何地方,Chinese gongfu (中国功夫)永远是你在竞技体育上骄傲的资本,因为他他来源于中国,兴起于中国,发扬与中国。虽然他不是奥运项目,不能参加世界比赛,但是此项目只有中国有,所以中国的就是最好的!
不想说过多华丽的词汇来修饰武术,我只想说中华历史五千年,又有多少文化、制度、国家、政策、思想可以像中华武术这样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华夏大地上经久不衰?为什么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并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认识和喜爱?这样经过历史考验的精华,被国际承认的国宝。难道不值得我们传承发扬及骄傲吗?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范文五: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与武术文化会通
摘要: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也是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又肩负着继承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文章认为,我们应在中华武术文化与武术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武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注重培育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于武术的继承与保护意识,为武术文化的发扬奠定基础。 关键词:武术文化;门派;继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91-02 武术,即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武术帮助人们猎取生活资料、抵御外敌、博取功名,更重要的是,武术一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用以强身健体。武术是中国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武术已经成为代表中国走向国际的名片,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一、中华武术的门派 中华武术有四大门派,为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在四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派别,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下面仅将少林派和武当派进行介绍。 1.少林派 素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一语,可见少林派的悠久历史和武林地位。少林是中华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以出于中岳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因以少林寺所传习拳械为基础形式,曾一度被民间誉为武林的“泰山北斗”,又称少林拳,少林武功等。 少林武术的要旨,传说当日达摩祖师见很多和尚坐禅,萎靡不振,难以入定,有碍佛法,细究其由,发现是因躯体衰弱所导致的,悟到修习佛事必须先强健体魄,于是效仿鸟兽神态创立拳法,因此,少林武功的特点,首要之点即为调呼吸,进退敏捷,刚柔兼济而尤以刚为主,以长手为主,成为各类外家拳法之集大成者。 少林武术的发扬光大,始于隋唐之际的一件大事。武僧谭宗、志操、惠汤等十三人,技艺超群,秦王李世民邀请,参加讨伐王世充战役。出师大捷,解救李世民,打败王世充,活捉王仁则。唐太宗登基后,重赏少林寺僧,赐少林寺大量庄田银两,扩建少林寺,准许少林寺成立僧兵队伍。谭宗被封为大将军,其余的人“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少林武功,经受实际战斗的考验,拳艺更有发展,从此,开创了少林武功的新时期。少林寺极盛时期,占地一万余亩、大殿十四座、房屋多达五千间、寺僧发展到二千余众,其中拥有武艺高强的僧兵五百多人。 2.武当派 武当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后经历代武术家不断创新、充实、积累,形成中华武术一大流派,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当”之称。武当拳,也称内家拳,这种拳法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长智慧等多种特点和功能。目前,武当武术已流传到海内外,并成为人们养身保健、祛病延年的体育活动。 二、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 1.儒家思想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 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核心是其“仁爱”观念,同时这也是中华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即武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武之人最重要的就是“武德”。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这一特色,至今仍使得中华武术在世界人们心目中不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一种途径。 2.道教思想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 道教修炼的基本主张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实现,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一点充分反映了中华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与道教文化的依附关系,同时逐渐形成了我国的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 三、中国传统武术辩证的思维方式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中国武术文化是一种朴素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极为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技术中反映出较为深刻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高尚文明,体现了质朴的民族精神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它集技击、艺用和体用于一身,并赋予深刻的道德情感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人体文化形式,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人类的文化创造是意显现为象,象著明为言的过程。所谓“文化创造”,可大体分为“宏观”、“微观”。宏观的,是指作为群体的人类的一切创造;微观的,系指作为个体的个人的精神、物质活动。无论是“人类”或是“个人”,他们的创造历程,都是意→象→言:在此,意是象、言是用。――人类总是先有了某种体验,或某种意,才去表达无形的意(体验)的、有形的象和言,使意(体验)得以显现。象、言是显现意体之用。 马克思有一段名言,表明了人类的精神活动创造象,进而物化的过程:“建筑师以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他的脑筋中把他构筑成了。劳动过程终末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了。”(《资本论》第一卷)。这种“观念地存在着”的“蜂房”,便是象;蜂房便是物化的象。 表意之象,包括精神之象及其物化形态――物质之象。当然,较为深层的精神之象,大多是不能物化的。 言,是表达体验的另一种方式。严格地说,言是一种特殊的象,或者说,言是象的特例。在某种意义上说,动物的“言”,也是表意之象。而人类的言,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说,都比动物的丰富得多、复杂得多,有质的不同;究其根本,乃在于人意(体验)的深邃莫测,无穷无尽。人的言,不仅有闻之于声的口语,而且有见诸于形的文字。 我们的汉字系统,不仅是口头言语的书面符号,而且是一种特殊图像;就此而言,汉字在表的体验方面,比任何拼音文字都更优越。――然而,尽管言是一种特殊的象,但言在精神活动中就突出的功能,却是著象:著精神之象和物质之象,尤其是那些不可物化的精神之象;言是象的表述。而且,言所表述的,只能是象;因为象(体验)是无形的,故不可言说;意须现为象,才能用言表述。那些原本不可物化的精神之象,必须经过言的表述,才能具有特殊物化形态。 我们耳闻目睹的,是文化,是象,言。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不在于它绚丽多彩的表层形态,而在于其文化形态,或象、言所表现的体验(意)、境界。为了同于这种体验、境界,我们必须遵循着与意→象→言相反顺序的言→象→意的途径,通透言、象,融入意的境界。 武术在我国又这悠久的历史,是博大精神的中华古典文化中一个优秀的文化分支,武术的缠身、发展紧随着种鸽中华文明前进的历程。我国传统武术一直以华夏民族生活范式的表现形式维系着民族的情感,体味着民族的风俗、伦理,构筑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多彩生活,他能使人进入一种高原的境界,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在中华武术中勤劳的中国人民在其中加入了诸多独创元素。其中的数字就能很好的体现,在中华武术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四、结语 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高校传统武术教学乃是武术星火相传的最广袤的肥沃土壤。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链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武术文化和谐内涵,寻求科学,合理的武术文化传承途径,是每一个武术文化传承着的历史责任。所以我们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扬下去,将武术传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周玉倩.浅谈数字“2”在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应用.2012. [2]王健.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华武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