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折形状教学反思
折形状教学反思
折形状教学反思篇一:五年级科学折形状教案及反思
1折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2、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中生物奇妙的形状与构造,感叹他们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人(出自:WwW.HNNscy.Com 博 文学习 网:折形状教学反思)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折纸形状,探究不同形状承受能力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神秘的嘉宾。想不想认识一下啊,(一枚鸡蛋)这可是神奇的蛋,放在你的手心握一握,用力,你能把它握碎吗,有大力士吗,
想一想,什么原因让鸡蛋变的很牢固,鸡蛋的形状,
板书:形状。让它变的很牢固,变得神奇起来。
2、这是一张普通的纸,能托起一本书吗,只要我们开动脑筋,也可以把它变得很神奇,高高的托起这本书,思考一下,(教师示范高高托起)
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这本书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就专门来探究把纸改变了形状后的承受力情况。(揭题:折形状)
二、探究纸的不同形状的承受力
1、谈话:刚才我们把这张纸变成了底面是圆形的纸筒,(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向学生展示底面是圆,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它就变得很神奇。想一想,你们还能用这张纸折出哪些形状,也让它承受力变大,
生回答
追问:谁想来试一试,折一折。
折形状教学反思篇二:《折形状》案例与反思 教学目标: 1
《折形状》案例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是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的。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形状以及这些形状的优势。
师:生物的形状是成千上万年自然演变的结果,它们长成那种形状一定有它的道理。请同学们说说这些生物生长成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呢,(教师出示生物图片,指出乌龟、竹子等的形状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它们很轻但也很结实,人们模仿生物的形状也构建了类似的建筑。对学生进行仿生知识的渗透。)
研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研究纸的哪一种形状承受力最大(坚直放置) 预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实验: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形状的纸筒(三角形,图柱形,方形,六边形等等),在纸筒上摆放重物如书本,比较谁的承受力最大。(摆放重物前让学生说说摆放重物时要注意些什么,教师演示指导操作方法)汇报:各小组汇报,师生小结,圆柱形的纸筒承受力最大)
?、比较不同纸梁的支撑力(水平放置)预测:根据前面一个实验获得的相关经验,对此项实验进行 实验:学生制作各种纸梁,如U形、I形、H形等。
?、认识薄壳构造具有较大的承重力。 教师演示鸡蛋壳能承受重物体的实验。……
[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对自然现象、规律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接触现实,发展自己的好奇心,激
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不管,实验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细致的指导,这种引导和点拨可以让学生的后续学习更有收获。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在学生有序且有目的的实验中,学生更容易总结出科学的结论,这样也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设置、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学习活动充满了乐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科学。
折形状教学反思篇三:齐浩萍 折形状 教学设计
《折形状》教学设计及反思
柳杜小学 齐浩萍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改变。
4、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各种形状的美术浮雕、图片(锥、柱、台、球),
2.各种形状的纸筒等。
学生准备:每人一张A4纸、胶带、 课本、活动记录表。
?教学对象分析:
《折形状》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以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承受力,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探究物体的形状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时,依照猜一猜、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思维分析、动手实践、有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实物美术浮雕)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说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 (出示课件2)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锥体、柱体、台、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PPT课件出示:台灯、仙人柱、乌龟),欣赏由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建筑物。(出示课件3) 过渡:这些建筑物为什么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呢,下面我们来研究。
二、探究用一张纸托起一个重物的方法。
1、(出示一张A4纸)现在我们来挑战一下,这是一张薄薄的纸片,连站不站不起来(教师演示给学生看),你们能不能想办法用这张纸托起一本书的重量呢,
2.师:谁愿来试试,
3.师: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这本书的重量呢,
生:因为改变了纸的形状。
生:纸变了形状,有了支撑的,所以能把书支起来。
4.师:我们把纸折了起来,改变了纸的形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折形状(师板书:折形状)
三、探究纸的不同形状的承受力
1.师: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那么要想增加纸的承受力,我们就得想办法改变纸的形状。接下来同学们就把你课前准备好的纸拿出来很快折你们想折的形状。(学生折叠,教师巡视指导。)
2.师:哪位同学愿把折叠的展示给大家看,
3.师:刚才同学们折出了各种形状的纸,这些形状各种各样,它们的承受力一样吗,(不一样)
4.师:那我们怎么样才能证明他们的承受力不一样呢,应该怎么做呢,把高低、粗细不同的纸筒放在一起可以比吗,(不可以)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现在来重点研究一下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这四种形状的纸筒,看哪种
承受力最大,(教师展示四种形状并且板书三角形 四边形六边形圆柱形 )
5.师:折这四种形状的纸筒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说明实验注意点(同样的纸张、同一方向、规定粘胶水的距离……)
生:纸筒要一样高,不能有的横折,有的竖折。
生:纸筒的接头要一样多,纸筒折得越小越牢固。
生:纸要一样厚,否则就不公平。
生:粘贴边的距离要一样;
生: 折出来的纸筒的每条边应该相等
6. 学生折纸筒活动。
师:现在老师给各个组已经准备了一样的A4纸,而且为了实验的结果准确一些,老师已经给大家在纸上把接头处的距离统一画出来了,大家粘的时候可以按照老师纸上的提示去粘。各组同学还要注意的是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各种形状的纸各有一张,在粘双面胶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的去粘,万一要粘不好的话,就会影响到咱们后面的实验,所以提醒大家在粘的时候一定要看好再粘。(出示课件4)
现在每个组派一名代表上来领材料,每个组的同学合作折出这四种形状的纸筒,咱们比一比那个组的同学折的又快又好。
(学生分组实验,分工合作。教师对各组折的情况及时观察并反馈,折好后在桌面上放好)
7、谈话:我们把纸折成这几种形状,目的是为了增加它们的承受力,你认为这四种形状谁的承受力最大呢,谁最小,把它们承受力的大小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行排序。各小组预测一下,并作好记录。(师发实验记录表)(课件5出示)
8、师:现在各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预测结果,(师把生的预测结果录入电脑表格)刚才仅仅是我们的预测,那是不是这样的呢,要想知道大家说得对不对,怎么办,
生:做实验~(大家齐声而响亮地回答。)
9.师:对,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我们的预测。你们能说说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吗,
生:向纸筒上加的重物要一个标准,要一样大,一样重。
师:我为大家准备的一样的书,行不行,加叠课本时候应怎么放呢,(交叉放)引导学生从重心高度,材料面积等方面思考,如何尽量减少实验误差,
生:我觉得在往上放书时一定要小心轻放,如果从高处掉下来,一下就砸扁了。
生:我认为还要放正,歪了不行。
师:还要注意,使重物在纸形状上保持平衡,然后才能松开手。已经被压坏的纸筒能不能再实验,如果在某一个形状上放了3本书,它塌下去了。那么,这个纸筒的承受力是多少呢,
生:不能。
10.老师演示,以如何测压四棱柱为例,交待清楚实验注意点。
?向纸筒上加的书或本子要统一标准;
?往纸筒上放书时,要一本一本地加,放稳后才能松手;
?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撞击力;
?放书本时要放正,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
提示:
(1)如果在一个纸筒上放了3本书就塌下去了,那么它的承受力是多少,
(2)四个纸筒能不能一起做,
11、(出示课件6)出示实验要求。教师:下面各组进行实验,注意大家要互相配合,一边做实验一边做好记录。
12、学生实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13、(出示EXCEL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EXCEL上记录后求平均值。
各小组汇报一下本组实验的情况,老师把你们把数据记到EXCEL表格中,然后求出全班的平均数。
14、哪种形状纸筒承受力最大,哪种承受力最小,通过以上数据你发现什么,
15、小结:
(1)三角形纸筒顶得最少,承受力最小,四边形纸筒顶第二,六边形纸筒顶第三,圆柱形纸筒顶得最多,承受力最大。边数越多的承受力越大。(最多的边形就组成了圆)
教师板书:(在圆柱形纸筒旁边)承受力最大
师:为什么圆柱形纸筒承受力最大呢, (出示课件7)
(2)把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折叠或弯曲后,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而且,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是不相同的。
(板书:物体形状改变承受力大小不同)
四、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
1.师:刚才我们研究的几种形状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还有很多。老师这儿有一种物体,大家猜猜看,它会是什么样的形状,鸡蛋壳的形状,我们称之为拱形。(出示鸡蛋),鸡蛋牢固吗,
生:不牢固。
2.师: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禁风,现在老师这儿有四个蛋壳,你认为它的承受力有多大, 生:能顶三十本书。
生:能顶四十本书。
3.师:你们也想感受一下吗,
学生动手感受鸡蛋的承受力。
(演示蛋壳的承受力,学生活跃异常。)
4. (出示课件7)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薄薄的蛋壳能够承受那么大的力,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发明了表面弯曲、形如蛋壳的薄壳建筑结构。壳体在外力作用下,内力是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的。建筑师们根据这种原理设计了许多如餐厅、商场等公共建筑的屋顶,这种屋顶可以做得很大、很薄,不但减轻屋面结构的重量,又能节省大量建筑材料。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建筑物体的图片。(出示课件9.10.11)
(出示录像,播放古今中外的建筑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赏。)
五、学以致用(出示课件12、13)
一、填空
1. 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由()、()、()、()这四种基本的形状构成。
2.把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 )或( ),可以提高材料的( )。且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是不相同的。
3、 ( )形纸筒承受力最大。
二、判断
1、人们从一些动植物的形状中得到启发,设计了柱状钢管、瓦楞纸等。( )
2、一张纸无论怎样是不可能托起科学课本的。 ( )
3、把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折叠或弯曲, 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 ()
附:板书设计
1.折形状
三角形
四边形 物体形状改变
六边形 承受力大小不同
圆柱形 (最大)
《折形状》 实验记录表 组别:第____组记录:_______
教学反思:
带着问题进课堂,围绕问题展开课程的探究活动,只有带着问题的学生才会充满兴趣和好奇心,才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课教师先创设情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如何利用一张纸成功的把一本书托起,学生的兴趣很浓,并且很快想出了很多的方案,于是老师就带领学生进行实践;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
范文二:教学反思感悟形状
《感悟形状——几何形的脸》教学反思
海桥中学 梅建华
本课是六年级美术教材中的一节造型与表现类型的课,是点线面造型的重要部分,是让学生在已经了解了点线造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几何形概括物体的形状。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形状的变化,根据具象物体的形状进行概括形状,添画上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形象。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尝试新的绘画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在面对低年级教材时,我们更应该注重用什么样的创新教学手段呢,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就是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体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我一开始通过七巧板游戏环节来导入,后以探索与讨论、分析与创作、展示与评析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探索到创新这样一个过程。
在七巧板游戏中,我邀请学生进行拼图,学生在拼图中,展开了形状的联想,在拼图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了对形状的几何形概括,同时也为下面的活动作铺垫。
在“探索与讨论”中,我引导学生从常见的圆形、三角形再到不规则的图形展开联想,并通过欣赏形状的运用方法来创造新形象。使学生在认识形状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图形、都会带来不同的联想。同时也为下一环节学生对“分析与创作”奠定基础。
在“分析与创作”中,因为学生有了先前对形状的认识经验,先让学生来分析几何形状构成的脸,并利用探讨、交流、演示的形式来培养学习的能力。然后再出示教师的范例,使学生感受通过几何形状概括的人脸也是很有艺术特点的、感受绘画游戏的神奇、有趣。在创作练习中,我选用了本班学生熟悉的同学的照片来做人脸的形状概括,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在这节课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这种新的绘画方法带来的快乐。不过,在课后教学反思过程中,我也觉得在教
学环节的设计上有些欠妥,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师生的互动还不够,今后还要好好的专研。
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要上好一节课不但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来设计,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应具备随时调控课堂教学气氛的应变能力,使教学更加灵活而有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设计中,我要不断改变教学手段,努力的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潜能,关注学生的新发现、新思路,抓住他们的思维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范文三:折形状教学反思
《折形状》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五下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一个“动脑,动手,再动脑”的活动单元,应该能够深深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每一个活动中,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有所收获。
《折形状》是一堂鲜明的科学探究课。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果断单刀直入地设计问题,直奔主题,就可能保证把握探究教学的重点环节,为重点环节的探究活动留出大块时间,自然会收到明显的效果。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探究实验活动——折各种形状的纸筒并研究其承受力,研究纸筒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探究。两个探究活动紧紧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在快乐的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知道了物体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并学会了改变形状,可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
这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体验科学
探究的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我只告诉学生研究纸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至于如何实验,纸折成什么形状,由学生自己设计。又以实验记录的形式提示学生基本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控制完成。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虽然课前我对“探究纸筒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这一活动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并对实验材料精挑细选,反复论证,但在课堂上却因为学生不会折纸筒而差点全盘皆输。在课前我将指导学生控制实验变量作为难点,未曾料到五年级学生竟不会折纸筒,而折纸筒恰恰是实验的第一步,直接影响后面“纸筒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的结论得出。为了保证后面探究活动能顺利开展下去,我又花了大量时间指导学生折各种形状的纸筒。看来备课不仅要紧盯教材,期望能跳出教材,给学生更多欣喜,更应将眼睛投向学生。教学毕竟是为学生服务的,我们还是少一些一厢情愿。多关注学生的前知与他们的学习能力,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你的设计再精彩,那也只是纸上谈兵,一帘幽梦。
范文四:《折形状》教学反思
《折形状》教学反思
动分两个层次:一是用各种方法使 物体发出声音;二是观察,感觉物体 发声时的变化,探究声音产生的原 因.
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教材提 供了多个实验:?用多种方法让保 鲜袋发出声音;?拨动直尺发出声 音;?吹空瓶子发出声音;?捋蜡 线,敲音钹发出声音……不少教师 教学时就依照这些活动的顺序,依 次组织学生动手做,课堂上每个新 的活动出现时,学生都兴趣盎然,学 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研究各种物体 町以发出仆么声音上,而清楚做 这些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其实 就其实质来看,这几个活动都停留 在同,思维层次上.
如何有序地展开活动,让活动的 层次性推动学生探究思维的深入呢? 第一次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 充分了解物体发声的方法,所以有 的老师在进行指导时,就具有开放 性:只提出目标——让物体发出声 音,对用什么方法让物体发出声音 不加任何限制,并且鼓励学生想出 更多的发出声音的方法,奖励发出
特别声音的方法.
第二次活动是在第一次活动 基础上的推进:探究物体产生声音 的原因.这时,教师的指导就需要提 出:拨动直尺时注意观察直尺是怎 么产生声音的.吹空瓶子时注意观 察发音时瓶子里菜籽会怎样,捋蜡 线要注意观察伴随着声音产生时会 出现什么现象等.每一层次的活动, 学生都要有清晰的目标.只有当学 生明白了自己的方向和目的.活动 才能提升孩子的思维深度,引领孩 子向理想的探究境界进发. 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心小学 (211400)夸
《折形状》教学反
卢山
一
,正确看待学生认识的难点
让拱形,三角形"站"在小棒上 是一种平衡状态.对于这个"站", 除了教材中提示的"不是用屏蔽胶 带粘在棒上"以外,孩子们还会给 几何形摆出各种非平衡的姿势,例 如将三角形平放在小棒上,这需要 老师给予关注和指导.平衡物的位 置与平衡点的关系都是很抽象的, 是学生认识的难点.教师在第一次 让孩子预测架子位置的时候,可以
有意识地往夹子与小棒的位置上 引导,引起孩子对这一位置的关 注.然后在摆放出平衡状态时再次 突出小棒的位置.最终,揭示平衡 点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的探究
一
是给孩子们的想法分类.学 生们总是有无限新奇的,多样的摆 放方式,甚至连夹一个夹子的方式 都会有所不同,横着夹,竖着夹,斜 着夹……我们无法一个一个去和 孩子们交流.这需要及时地归类来 把孩子们的关注吸引到归纳和进 一
步的创造过程中来.例如我们把 所有的设想分为:夹子在小棒上 方,夹子在小棒下方.用最简单,直 观的方式把学生的想法归类,有利 于让孩子看出自己思考的方向,从 而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向不同的 方向设想,实践.
二是促进孩子们相互总结.无 论成功或失败都应该给予鼓励性 田
,
的评价.传统的教育课堂习惯于扬 "成"批"败".而现在的活动则更关 注孩子在原有思维上的飞跃过程,
只要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充分实践 了自己的设想,都应该给予鼓励. 正如郝京华教授所说,应该从正反 的对比中强调平衡的概念,从不断 的变式中分辨是否平衡.
更为重要的事,让学生自己来 总结成功和失败,孩子们相互之间 的交流就会趋于更容易理解.例如 成功的孩子会认为夹子夹在上部 造成了"头重脚轻",所以才无法平 衡,于是其他的孩子会开始去改 进,尝试新方法.
三是把握指导"时机".指导时 机的把握和对教材分析的细致程 度很有关系.最为典型的就是学生 记录单的使用:教材中提示先用于 填写预测,再作为实验的启示,动 手试一试,并在后期的反馈活动中 反复利用,这些要求明确给出了出 示的时机.另一方面,仔细观察过 记录单之后,自己做一下分类,就 不难看出设计者意在把夹子的位 置分成两类,即垂直向上和垂直向 下,这就给学生分类带来了依据, 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记录单来让 孩子们找一找平衡点的位置,作为 概念强化操作和复习回顾.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一中心小学 (2l0037)
2007年11月上半月f小学版)15
范文五:教学反思——感悟形状
《感悟形状——几何形的脸》教学反思
海桥中学 梅建华
本课是六年级美术教材中的一节造型与表现类型的课,是点线面造型的重要部分,是让学生在已经了解了点线造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几何形概括物体的形状。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形状的变化,根据具象物体的形状进行概括形状,添画上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形象。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尝试新的绘画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在面对低年级教材时,我们更应该注重用什么样的创新教学手段呢?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就是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体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我一开始通过七巧板游戏环节来导入,后以探索与讨论、分析与创作、展示与评析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探索到创新这样一个过程。
在七巧板游戏中,我邀请学生进行拼图,学生在拼图中,展开了形状的联想,在拼图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了对形状的几何形概括,同时也为下面的活动作铺垫。
在“探索与讨论”中,我引导学生从常见的圆形、三角形再到不规则的图形展开联想,并通过欣赏形状的运用方法来创造新形象。使学生在认识形状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图形、都会带来不同的联想。同时也为下一环节学生对“分析与创作”奠定基础。
在“分析与创作”中,因为学生有了先前对形状的认识经验,先让学生来分析几何形状构成的脸,并利用探讨、交流、演示的形式来培养学习的能力。然后再出示教师的范例,使学生感受通过几何形状概括的人脸也是很有艺术特点的、感受绘画游戏的神奇、有趣。在创作练习中,我选用了本班学生熟悉的同学的照片来做人脸的形状概括,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在这节课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这种新的绘画方法带来的快乐。不过,在课后教学反思过程中,我也觉得在教
学环节的设计上有些欠妥,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师生的互动还不够,今后还要好好的专研。
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要上好一节课不但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来设计,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应具备随时调控课堂教学气氛的应变能力,使教学更加灵活而有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设计中,我要不断改变教学手段,努力的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潜能,关注学生的新发现、新思路,抓住他们的思维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