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出师表重点
先帝创办基业还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汉贫困衰弱,这实在是形式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边疆奋不顾身的原因,都是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在陛下身上报答啊。陛下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皇宫中或朝廷中而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之事,犯科条法令以及尽忠做好事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他们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弥补缺点和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向宠将军,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惋惜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偷生,不谋求在诸侯前扬名做官。先帝不认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三次到草庐里来看望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激动,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接受使命,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刘备)知道我做事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先帝之所托不能实现,以至有损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草的地方(作战)。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
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的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遗留下的诏令。(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1.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意思一致。 答案: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这个问题见过但不多:
2.文中先汉后汉兴颓的比较句是——答案:亲贤臣,远小人,……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这句要背的:
受任于败军之际,————答案:奉命于危难之间
重点难点:作者叙写自己21年来的情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很长一段……
大致是先感恩于刘备的重用,让后主易接受;让后主不忘先帝之业,进一步启发后主发奋图强;21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不可半途而废;写先帝为榜样,望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表述自己的心愿,自己的感激,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
,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另一种说法: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3、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
7、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一些易出翻译的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
犯科及为忠善者,
翻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先帝:称已经去世的皇帝,这里指刘备。先,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称。
创业未半:创建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刘备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但到临死天下仍处于三国鼎立之中,所以这样说。
中道:中途,半路上。
崩殂: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
天下三分:指魏、蜀、吴三国的割据鼎立。当时三国都已建立帝号。
益州疲弊:意思是蜀国力量薄弱。益州,汉代州名,为蜀据地,其地相当今四川、云南和贵州的一部分。疲弊:困苦衰弱。
诚:实在,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险急迫,关系到存或者亡。
秋:时刻,时期。
不懈于内:在朝廷内尽力办事而不懈怠。懈,松懈。
忠志之士:忠贞有志的人,这里指在外戍守征战的武将。
忘身于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不顾身。身,自身,自己。
追:追念,怀念。
殊遇:特别的待遇,多指恩宠,信任。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您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意见。开张,开放,扩大。圣,对皇帝的尊称。
光:光大,发扬。
遗德:遗留下的美德,指刘备敬贤礼士,广开言路等美德。
恢弘:扩展,发扬。恢,广大,宽广。弘,大。这里用作动词,又写作“恢宏”。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意思是自轻自贱,自暴自弃。妄,胡乱。菲薄,轻视。
引喻失义:说话不合道理。引,称引,引证。喻,譬喻。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塞:堵,阻隔。出师表赏析
宫中:皇宫中,指皇宫中的官员。
府中:丞相府中,指朝廷中的官员。刘禅即位,命诸葛亮开府治事。
陟罚臧否:陟:迁升,提升。本义是登山或登高,“提升”是其引申义。
臧:善。这里用作动词,褒扬。
否(pǐ):恶。这里用作动词,责备。
作奸犯科:干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奸,邪恶不正。科,律条,法令。
为:做,行。
付:交付,交给。
有司:专门管理其种事情的官员,即主管部门。古代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故谓之有司。
侍中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均为皇帝近臣。侍中指郭攸之、费祎,侍郎指董允。
良实:贤良忠实。
志虑:志虑:志向和心思。
忠纯:忠贞不贰。
是以:以是,因此。
简拔:选拔。
遗:给予。
悉:全,都。
咨:询问。
裨:弥补。
阙:缺点,错误。
贞良死节之臣: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驱驰:奔走效劳。
尔来:那时以来。
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驽,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攘除:排除、铲除。
损:除去。
益:兴办、增加。
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陬:询问。
(1)先帝:指刘备。 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国的大业。 (2)中道:犹言半路。 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今:现在。 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 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 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4)此:这。 诚:的确,实在。 之:的。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5)然:然而。 侍,侍奉。 卫,护卫。 懈:松懈,懈怠。 于:在。 内:皇宫中。 (6)忘身:舍身忘死。 (7)盖:大概,原来是。 追:追念。 殊遇:特殊恩遇。 (8)诚:的确,确实。 宜,应该。 开张圣
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开张,扩大。 (9)光:发扬光大。 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 恢,大。 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11)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 妄,过分。 菲薄,微薄。 气,志气。 之,的。 (12)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喻:比如。 . 义:适宜、恰当。 以,以至,从而。 塞,阻塞。 谏,劝谏。 俱,通“具”全。 (13)宫:指皇宫。 府:指朝廷。 (14)陟(zhì):提升。 罚:惩罚。 臧(zāng):好。 否(pǐ):坏。 臧否(pǐ):善恶。 (16)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 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 科,科条,法令。 及,以及。 为,做。 (17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刑,罚。 (18)昭:显示,表明。 平:公平, 明:严明。 理:治。 (19)偏私:偏袒,有私心。 (20)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内外:指朝廷内外。 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22)志:志向, 虑:思想,心思。 忠纯:忠诚纯正。 (23)简:挑选。 拔:选拔 遗(wèi):遗留。 (24)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 悉:全部。 咨,询问,征求意见。 之,指郭攸之等人。 (25)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裨(bì):补。阙:通“缺” 缺点,疏漏。. (26)有所广益:收到最多的好处。 广益:增益。 益,好处。 (28)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端正。 淑,善良。 均,公平。 (29)晓畅:精通。 试用:任用。 (31)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阵:指部队。陈,“阵”的古字。 (34)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6倾颓:倾覆衰败。 (37)痛恨:痛惜,遗憾 (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0)隆:兴盛。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1)布衣:平民百姓。 (42)躬:亲自。 耕:耕种。 苟:苟且。 全:保全。 (43)闻达:显达扬名。 (44)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卑,身份低下。 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45)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枉驾屈就。 (46) 顾,拜访。 (47)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许:答应。 驱驰:奔走效劳。 (51)夙夜:日日夜夜。 夙,清晨。 (53)不毛:不长草的地方,比喻地方偏远。 (54)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 (55)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 钝,刀刃不锋利。 (56)攘(rǎng)除:排除,铲除。 奸凶:奸邪凶恶
的敌人。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58)斟酌:商讨,考虑。 损益:增减,兴革。 斟酌损益: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5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 托,委托。 效,重任。 (60)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效,有成效。 (61)慢:怠慢,疏忽。 (62)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63)咨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 诹(zōu),询问。 (64)察纳:考察采纳。 (65)雅言:好的言论。 (66)深追;深切地追念。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67)涕零,落泪。 (68)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可以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1.广开言路 2.严明赏罚 3.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的主见。 第二部分(6~7段)追叙三顾茅庐之事。 第三部分(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归结责任。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 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范文二:出师表重点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妆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④今贼适疲于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 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B. 以奉先帝之遗愿
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辍耕之垄上
C. 而议者谓为非计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水落而石出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翻译下面句子。
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5.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 ①
② ③
参考答案:
1、①寄:托付 ②攘除:铲除 ③宜:应该 ④适:正好,正逢
2、D 3.A 4、 ①这就是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②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意思正确即可,关健词不能译错 ) 5、①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②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③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地名),又虎视淮阴(地名)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④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⑤,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允许,许可)必能立勋。”元⑥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注:①郗(xī)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②苻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④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宣武,谥号。⑤履屐:泛指鞋,这里代指平民百姓。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⑥元,大。 译文:
郗超与谢玄不善。 郗超与谢玄不友好。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苻坚将要侵犯晋国,在像狼一样吞噬了梁歧之后,又像虎一样盯住了淮阴。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当朝中讨论派谢玄向北讨伐的事,大臣中间很有不同的看法。
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只有郗超说:“这个人北伐一定成功。我曾和他同在桓温府做事,见他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即使是平民也得到适合他们的工作。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由此推论,任用他一定能使他立功。”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北伐大功告成,当时人们都感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重他不因为个人爱憎而抹杀别人的优点。
1.解词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3)郗超与谢玄不善 (4)既已狼噬梁、岐 2.译句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3.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只断两处)
大 功 既 举 人 咸 叹 超 之 先 觉 又 重 其 不 以 爱 憎 匿 善 4.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伐符坚的重任,依据是什么?
5.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内容对两人做出评价。
诸葛亮:评价诸葛亮能扣住“公平严明、知人善任、亲贤远佞”来答即可。 郗超:评价郗超能扣住“发现人才眼光独到、力排众议推荐人才、不计个人恩怨、心胸宽广” 来答即可。
6. 本文以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为背景,刻划了郗超 的高大形象。(知人善任、公私分明、宽容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
7. 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作者将郗超的一番通达的言论与“时人”对郗超的赞叹相结合,来表现刻画人物。
考答案:
1.刑:罚。赐:恩赐。善:好。狼:像狼一样。2.(2)(2)我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府中,发现他任用人才,都能尽量发挥别人的本领。即使是小事,也能尽到自己的责任。3.大 功 既 举 /人 咸 叹 超 之 先 觉 / 又 重 其 不 以 爱 憎 匿 善。4.郗超曾与谢玄共事,发现谢玄使用人才得当,做事细致,能使各人都发挥出他们的才干。(意思对即可) 5.评价诸葛亮能扣住“公平严明、知人善任、亲贤远佞”来答即可。评价郗超能扣住“发现人才眼光独到、力排众议推荐人才、不计个人恩怨、心胸宽广”来答即可
3.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只断两处)
大 功 既 举 人 咸 叹 超 之 先 觉 又 重 其 不 以 爱 憎 匿 善 4.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伐符坚的重任,依据是什么?
5.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
内容对两人做出评价。
诸葛亮:评价诸葛亮能扣住“公平严明、知人善任、亲贤远佞”来答即可。 郗超:评价郗超能扣住“发现人才眼光独到、力排众议推荐人才、不计个人恩怨、心胸宽广” 来答即可。
6. 本文以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为背景,刻划了郗超 的高大形象。(知人善任、公私分明、宽容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
7. 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作者将郗超的一番通达的言论与“时人”对郗超的赞叹相结合,来表现刻画人物。
参考答案:
1.刑:罚。赐:恩赐。善:好。狼:像狼一样。2.(2)(2)我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府中,发现他任用人才,都能尽量发挥别人的本领。即使是小事,也能尽到自己的责任。3.大 功 既 举 /人 咸 叹 超 之 先 觉 / 又 重 其 不 以 爱 憎 匿 善。4.郗超曾与谢玄共事,发现谢玄使用人才得当,做事细致,能使各人都发挥出他们的才干。(意思对即可) 5.评价诸葛亮能扣住“公平严明、知人善任、亲贤远佞”来答即可。评价郗超能扣住“发现人才眼光独到、力排众议推荐人才、不计个人恩怨、心胸宽广”来答即可。
三 《出师表》VS《吕氏春秋·去私》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墨者①有钜子②腹黄享 ③,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
王,而遂杀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①墨者:指墨家。②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③腹黄享 (tún):人名。④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 1.解词
(1)以光先帝遗德 (2)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4)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 2.译句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3.(甲)文和(乙)文虽然一段是以议论为主,一段是以记叙为主,但是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请在读懂(乙)文故事的基础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道理。
4.读完这两段选文,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假如现在让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师(或班长)对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一条建议,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请结合你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将你的建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不少于30字)
参考答案:(一)1.刑:罚。赐:恩赐。2.(2)(钜子)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来推行正义,钜子可以称得上大公无私了。3.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或:陟罚臧否,不宜异同。)4.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表述题。目的在引导学生将阅读读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获得一定的认识。学生回答的内容必须围绕两段选文的中心:为人做事应处以公心。
《出师表》VS《自表后主》
(乙)伏(对皇帝上表时表示自己趴在地上不敢起来。敬词)念臣赋性(天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谁料)病在膏肓,命垂(悬挂。今人常说命悬一线,即此意。)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天下),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仰仗,依靠)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译文:
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盲,命垂旦夕。
念在老臣天性笨拙,耿直,正好赶上天下都很艰难的时世,起兵北伐,还没有获得完全的胜利,谁料到病在在膏肓,生命危在旦夕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布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老臣只愿皇帝陛下能清心寡欲,约束自己,爱戴自己的老百姓,让自己的孝道能通达至先帝,使自己的仁爱之心能广布于天下,提拔那些隐士逸士,让贤良能走进宫庭,把那些奸臣馋臣从身边支开罢黜,以使民风变得淳朴忠厚。
臣初奉先帝,悉仰于官,不自治生。今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老臣当初侍奉先帝时,(一切支出)全都依靠官府,没有自己经营过生计。现在都有了八百株桑树(蜀中织锦是大行业,有桑树就有财源),还有十五顷薄田,子孙的吃穿用度,自然很丰足,甚至有盈余。 臣身在外,无别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老臣现在人在外面,没有别的什么要调整的地方,跟着时节变化而变化的吃穿,全都仰仗朝廷,不用去干别的营生,使这些吃穿多一丁点儿(以长尺寸:使它的尺寸有所增长)。如果老臣死的时候,不使家里有多余的布匹、外面还有多余的财产,(那样)会辜负了陛下(的厚望)。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③约己爱民④悉仰于官 22.翻译下列句子。(2分)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2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2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2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21.①躬:亲自,亲身 ②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 ③约:克制 ④悉:全部,都
22.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允许家人收受财物,在外有盈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德啊。 23.D
2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 25.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 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
士争凑(聚集,奔赴)燕。 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由是感激(此 )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 (3)遂许先帝以驱驰 (4) 天下必以王为能
市马( 买) (5)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真的) 9.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B)。 A.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士争凑燕。士/争凑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三次到我住的草庐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燕国。
12.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答案: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
范文三:出师表重点
《出师表》重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出师表》选自,
作者 ,字 ,三国时期 国的 家、 家。
2、表,是
用于 。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问答题: 一、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什么?
二、“表”是古代奏疏的一种,重在陈情说理,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向君主
说明了怎样的理?
三、诸葛亮分析不利的客观条件目的是什么?
四、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说明了什么?
五、第五段摆出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事实的目的是什么?
六、诸葛亮从哪三方面向刘禅提出哪些建议?主要陈说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七、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今天,这些铮铮之言对我们依然有警示作用,情你
选择其中一条,谈谈它引起了你怎样的共鸣?
八、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一句中可以
看出刘备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请写出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
十、“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和“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出
师表》中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十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课件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心绪难平,情感复杂。
根据你对《出师表》的理解,结合以往的积累,谈一谈一代贤相、智慧过人的诸葛亮“临表
涕零,不知所言”的原因。
十二、本文是表中的名篇,你认为本文受人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十三、全文陈词恳切,感人至深,正如文天祥诗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十四、最能表达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六个字是?
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 , ”。
十五、选段中追忆的往事让你联想到《三国演义》哪些故事?(至少写三个) 。
十六、结合《三国演义》说说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十七、出自本文的成语
十八、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还有很多,请列出(句、对)。
典故: 成语: 警句:
6、对对联。
上联:千古美文《出师表》
下联:
上联:赏罚分明将士效死
下联:
上联:诸葛亮情见出师表
下联:
上联:大义凛然诸葛亮
范文四:出师表重点词
《出师表》 1、而、崩、殂 2疲弊 3诚、秋 4然、于 5盖、殊遇 6报、之、于 7诚、开张 8以、光 9、恢弘 10妄自菲薄 11引喻、义 12以、之 13、俱、为 14臧否、异同 15及、为 16论、刑
17、以、昭、理 18、良实
19志、虑、忠、纯
20是以、简拔、以、遗 21、以为
22、悉、以、咨
23、必、裨、阙、广益 24、淑、均、晓
25于、能、是以、举、为
26、优劣得所 27亲、远、所以 28、倾颓、每、与、 未尝
29、痛恨、于、 贞良死节
30、亲、信、则、而 31布衣、躬、于
32卑鄙、猥、于、以 33由是、感激、遂、许、以、驱驰、于 34尔来、有
35谨慎、故、以、以 36夙夜、效、以、故、 毛 37、定、奖、帅、三军 38庶、驽钝、攘除、于 39所以、报、职分 40损、益、 41愿、以、效
42效、以、告、若、慢 43以、彰、咎 44以、诹、道 45察、纳、雅言 46临、涕、零 《出师表》 1、而、崩、殂 2疲弊 3诚、秋 4然、于 5盖、殊遇 6报、之、于 7诚、开张 8以、光 9、恢弘 10妄自菲薄 11引喻、义 12以、之 13、俱、为 14臧否、异同 15及、为 16论、刑
17、以、昭、理 18、良实
19志、虑、忠、纯
20是以、简拔、以、遗 21、以为
22、悉、以、咨
23、必、裨、阙、广益 24、淑、均、晓
25于、能、是以、举、为
26、优劣得所 27亲、远、所以 28、倾颓、每、与、 未尝
29、痛恨、于、 贞良死节
30、亲、信、则、而 31布衣、躬、于
32卑鄙、猥、于、以 33由是、感激、遂、许、以、驱驰、于 34尔来、有
35谨慎、故、以、以 36夙夜、效、以、故、 毛 37、定、奖、帅、三军 38庶、驽钝、攘除、于 39所以、报、职分 40损、益、 41愿、以、效
42效、以、告、若、慢 43以、彰、咎 44以、诹、道 45察、纳、雅言 46临、涕、零 《出师表》 1、而、崩、殂 2疲弊 3诚、秋 4然、于 5盖、殊遇 6报、之、于 7诚、开张 8以、光 9、恢弘 10妄自菲薄 11引喻、义 12以、之 13、俱、为 14臧否、异同 15及、为 16论、刑
17、以、昭、理 18、良实
19志、虑、忠、纯
20是以、简拔、以、遗 21、以为
22、悉、以、咨
23、必、裨、阙、广益 24、淑、均、晓
25于、能、是以、举、为
26、优劣得所 27亲、远、所以 28、倾颓、每、与、 未尝
29、痛恨、于、 贞良死节
30、亲、信、则、而 31布衣、躬、于
32卑鄙、猥、于、以 33由是、感激、遂、许、以、驱驰、于 34尔来、有
35谨慎、故、以、以 36夙夜、效、以、故、 毛 37、定、奖、帅、三军 38庶、驽钝、攘除、于 39所以、报、职分 40损、益、 41愿、以、效
42效、以、告、若、慢 43以、彰、咎 44以、诹、道 45察、纳、雅言 46临、涕、零
《出师表》 1、而、崩、殂 2疲弊 3诚、秋 4然、于 5盖、殊遇 6报、之、于 7诚、开张 8以、光 9、恢弘 10妄自菲薄 11引喻、义 12以、之 13、俱、为 14臧否、异同 15及、为 16论、刑
17、以、昭、理 18、良实
19志、虑、忠、纯
20是以、简拔、以、遗 21、以为
22、悉、以、咨
23、必、裨、阙、广益 24、淑、均、晓
25于、能、是以、举、为
26、优劣得所 27亲、远、所以 28、倾颓、每、与、 未尝
29、痛恨、于、 贞良死节
30、亲、信、则、而 31布衣、躬、于
32卑鄙、猥、于、以 33由是、感激、遂、许、以、驱驰、于 34尔来、有
35谨慎、故、以、以 36夙夜、效、以、故、 毛 37、定、奖、帅、三军 38庶、驽钝、攘除、于 39所以、报、职分 40损、益、 41愿、以、效
42效、以、告、若、慢 43以、彰、咎 44以、诹、道 45察、纳、雅言 46临、涕、零
范文五:出师表重点词
重点实词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事言情的一种文体。 2.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今:现在。
4.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5.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孙权,刘备,曹操三大势力。)
6.秋:时。
7.忘身:舍身忘死。
8.追:追念。
9.殊遇:优待,厚遇。
10.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
11.光:发扬光大。
12.遗德:留下的美德。
13.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也做“恢宏”。恢,大。弘,大、宽。
14.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妄,随便,胡乱。菲薄,小看,轻视。
15.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称引。喻:譬喻。义:适宜、恰当。
16.宫:指皇宫。
17.府:指朝廷。
18.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陟:鼓励。罚:惩罚。臧否: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臧,善;否,恶。
19.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 20.为:做。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21.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22.论:判定。
23.刑:受罚。
24.昭:彰显,显扬,显示。
25.平:公平。
26.明:严明。
27.理:治理。
28.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
29.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30.良实:善良诚实,这里形容词做名词,指善良诚实的人。
31.志:志向。
32.虑:思想,心思。
33.忠纯:忠诚纯正。
34.简:挑选。
35.拔:选拔。
36.遗(wèi):给予。
37.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咨,询问,商议。
38.必能裨(bì)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弥补,补救。阙,通“缺”,缺点。
39.有所广益:收到最多的好处。广益,增益。益,好处。
40.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良。均,公平。
41.晓畅:谙熟,精通。
42.试用:任用。
43.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44.营:军营、军队。 45.行(háng)阵:指部队。
46.优劣得所: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都得到合理的安排。
47.倾颓:倾覆衰败。
48.痛恨:痛心,遗憾。
4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50.隆:兴盛。
51.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52.布衣:平民百姓。
53.躬:亲自。
54.耕:耕种。
55.全:保全。
56.闻达:做官扬名。 57.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58.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59.枉屈:枉驾屈就。
60.顾:拜访。
61.感激:感动激奋。
62.许:答应。
63.驱驰:奔走效劳。
64.有:通“又”,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65.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夙,清晨。忧,虑,忧愁、焦虑。夙夜:早晚。
66.不毛:不长草(的地方)。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
67.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
68.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庶:希望。竭:竭尽。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69.攘(rǎng)除:排除,铲除。
70.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
71.斟酌损益:(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72.托:委托。
73.效:重任。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74.效,有成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75.慢:怠慢,疏忽。
76.彰:表明、显扬。
77.咎:过失。
78.咨诹(zōu)善道:征询(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
79.察纳:认识采纳。
80.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
81.深追:深切地追念。
82.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83.临:面对。
84.涕:泪。
85.零:落。
重点虚词
1.诚:确实,实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盖:大概,原来是。 (盖追先帝之殊遇)
3.俱:全,都。 (俱为一体)
4.及:以及。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5.悉,全部。 (悉以咨之)
6.苟:苟且。 (苟全性命于乱世)
7.所以:古今异义,这里指用来。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通假字
1.阙:通“缺”,缺点。 (必能裨补阙漏)
2.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简(jiǎn):通“拣”,挑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古今异义
1.开张
古义:扩大。 (诚宜开张圣听)
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2.义
古义:适宜、恰当。 (引喻失义)
今义:意义、含义。
3.异同
古义:差异。偏义复词,只有“异”起表义作用,“同”只起陪衬作用。 今义:不同与相同。
4.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极为仇恨。
5.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6.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 (由是感激)
今义:感谢。
7.奖
古义:劝勉、鼓励。 (当奖率三军)
今义:奖励、嘉奖。
8.所以
古义:用来……的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9.涕
古义:眼泪。(临表涕零)
今义:鼻涕。
10.秋
古义: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今义:指四季中的秋季。
11.否 异同) (不宜
古义:功过好坏。 (陟罚臧否)
今义:表示否定。
12.猥
古义:辱,有降低身份之意。 (猥自枉屈)
今义:卑鄙下流。
13.庶
古义:希望,期望。 (庶竭驽钝)
今义:众多。
14.晓畅
古义:精通,熟练。 (晓畅军事)
今义:通顺。
15.偏私
古义:偏袒和私心。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今义:照顾私情。
16.布衣
古义:普通的百姓。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17.谨慎
古义:严谨而慎重。 (先帝知臣谨慎)
今义:小心慎重。
18.效
古义:任务。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 (不效则治臣之罪)
今义:效果。
19.异同 古义:不同。 (不宜异同)
今义:(1)不;不一致。(2)引申为反对。(3)反对意见;异议。
20.驱驰 古义:奔走效劳。 (遂许先帝以驱驰)
今义:速度快。
21.倾覆
古义:失败。 (后值倾覆)
今义:倒塌。
一词多义
1.以
介词,因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介词,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连词,表时间,“以”。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
连词,表目的,用来,来。 (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表结果,以致于。 (以塞忠谏之路也)
因为。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拿。 (咨臣以当世之事)
因为。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到。 (还于旧都)
对。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在。 (受任于败军之际)
3.秋
时。 (危急存亡之秋)
年。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4.之
助词,的。 (忠志之士)
代词,先帝的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
5.遗 (yí)遗留,动词。 (以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 (wèi)给予,动词。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6.行
(xíng)做,执行,动词。 (然后施行)
(xíng)品德,品行,名词。 (性行淑均)
(háng)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 (必能使行阵和睦)
7.所以
表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用来。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8.效
大业。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有功效,实现。 (恐付托不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9.中
半,形容词。 (而中道崩殂)
内,里,中间,方位名词。 (宫中府中/愚以为宫中之事)
10.道 路,途,名词。 (而中道崩殂)
道理,名词。 (以咨诹善道)
11.分
分开,动词。 (今天下三分) 本分,名词。读fèn。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2.然
然而,可是,转折连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这样,指示代词。(然后施行) 13.有
有,与“无”相对,动词。 (若有作奸犯科/有所广益)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4.论
判定,动词。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谈论,议论,动词。 (每与臣论此事)
15.明
严明,形容词。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英明,圣明,形容词。 (以伤先帝之明)
能够,助动词。 (必能裨补阙漏/必能使行阵和睦)
能干,有才能,动词。 (先帝称之曰能)
17.所
……的,动词,特殊的指示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可以从上下文来体会。 (有所广益/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
地方,处所,名词。 (优劣得所)
18.当
正在……的时候,介词。 (咨臣以当世之事/今当远离)
应当,应该,助动词。 (当奖率三军)
19.任
任用,委任,动词。 (受任于败军之际)
责任,职责,名词。 (则攸之、祎、允之任)
20.临
将要,副词。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面对。动词。 (临表涕泣)
21.言
话,言论,名词。 (进尽忠言/若无兴德之言/察纳雅言)
说,动词。 (不知所言)
22.为
是。 (俱为一体)
担任。 (众议举宠为督) 23.臣
臣子。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自称,我。 (先帝知臣谨慎) 24.良
善良的人。 (此皆良实) 可靠。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5.益 好处。 (有所广益) 措施。 (至于斟酌损益)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光:发扬光大。 (以光先帝遗德)
(2)毛:长草木(暗指荒凉)。 (深入不毛)
(3)涕:流泪。 (临表涕零)
2.形容词作动词 (1)恢弘:扩大、发扬。 (恢弘志士之气) (2)亲:和……亲近。 (亲贤臣) (3)远:和……疏远。 (远小人) (4)臧否:评论人物好坏。 (陟罚臧否)
(5)全:保全。 (苟全性命于乱世。) (6)忠:形容词作动词,对……尽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形容词作名词
(1)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此皆良实)
(2)奸凶:奸邪、凶顽的敌人。 (攘除奸凶)
(3)奸:奸邪的事。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4)忠善:忠善之事。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5)优劣: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优劣得所)
4.动词作名词
(1)托付:托付的事情。 (恐托付不效)
(2)虑:动词作名词,心思. (志虑忠纯)
5.名词作状语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北上。 (北定中原)
重点句式
1.判断句
(1)此皆良实。 (这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也”,判断句标志。)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倒装句
状语后置
(1)苟全性命于乱世。 (正常语序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2)临崩寄臣以大事。 (正常语序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3.省略句 省略主语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省略主语“陛下”)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省略主语“臣”)
成语
优劣得所 妄自菲薄 作奸犯科 三顾茅庐 不毛之地
不求闻达 不知所云 感激涕零 计日可待 苟全性命
亲贤远佞 引喻失义 危急存亡
临危受命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臣诸葛亮上表进言: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
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逆贼 ,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任务)没成功, 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课外拓展阅读
(2011 陕西)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
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3.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红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 ( )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 ( )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人 ( )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 ( )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16.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
13.(1)√ (2)× (3)√ (4)√ 14.C 解析:A.均为结构组词,起取独的作用。B.均为“即使”的意思。C.前者为解词,“因为”的意思,后者为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D.均为转折连词,却、但是。
15.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16.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附文言文《三国志 诸葛亮传》的翻译
诸葛亮作为一国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
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自己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微不足道的过错都予以处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为他所不齿;终于使全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诫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对外征战,都未能取得成功,大概是因为率军作战随机应变,不是他的长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