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康梁维新思想.doc
2016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康梁维新思想
1.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重;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先进人士进一步觉醒
2.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
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主张:借用孔子权威来传播西学,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特点: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儒家外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减轻变法的阻力)
?梁启超
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丏制的必然性。
?谭嗣同
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丏制、宗法等级制度、纲常礼教
?严复
主张: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的原理阐明“变法”的必要性。
特点: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总论:维新思想主张
? 变法图存; ? 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
?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3.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思想论战
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性质:这是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
影响:? 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
? 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 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4.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
?维新思想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维新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变革要求,表明向西方学习已深入到制度层面
?维新思想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范文二:论丘逢甲的维新思想——兼与康梁等人相比较(可编辑)
论丘逢甲的维新思想——兼与康梁等人相比较
广东社会科学 年第 期
论丘逢甲的维新思想
? ?
兼与康梁等人相比较
宋德华
提 要 抗日保台斗争失败造成的巨大伤痛,是丘逢甲内渡后力持和坚守维新立场的内在动因。
从 “百日维新”之前到戊戌政变之后,他对清朝腐败统治始终表示极大的不满,以全面改革作为政治
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他依据自身实践,将兴学育才作为中国变革的一项根本性举措,并主张通过
“尊教”来统一人心和保存传统文化精华。这些思想受到康梁等人的影响,又颇有特色,为维新思潮
的表现形态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样式。
关键词 丘逢甲 维新思想 兴学育才 尊教守礼 康梁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年内渡之前,丘逢甲一直生活在台湾。《马关条约》签订后,丘逢甲以台湾义勇统领身
份,奋起抗 保台,多次上书 包括上血书 朝廷,疾呼万不可让台湾落人敌手,甚至在万般
无奈之下筹划成立台湾民主国,以 “自主”精神聚民抗战守土,可惜终于失败。丘逢甲这种高
昂悲壮的爱国御侮情怀,与当时全国正在涌现的维新思潮,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正因为如此,内渡之后,丘逢甲对维新运动十分关注。他虽然并未直接参加维新派的活动,
但思想上的维新取向非常明确。特别是在戊戌政变发生之后,丘逢甲对后党集团的倒行逆施极为
反感,对维新理想的追求不仅未尝稍减,反而更加执着。他先是在粤东家乡积极创办新式学堂,
希望以学智民强国,继而前往南洋号召华侨兴学尊教,以此保国保种救亡。在此期间,通过撰
文、写诗、演讲,丘逢甲从多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维新思想。其思想虽然不像康梁等著名人物的维
新思想那样蔚为大观,但亦颇有特色,为维新思潮的表现形态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样式,同时对深
刻了解丘逢甲的精神世界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值得学界深入研究。 年清政府断然割台、弃台,由此导致台湾民众抗日保台斗争终遭失败,台湾从此沦于 敌手,这成了身为台湾爱国志士的丘逢甲永远的锥心之痛。内渡之后,这种巨大的伤痛就转化为
对清朝统治所持的严厉批判态度和基于这一批判而产生的维新诉求。对清朝腐败统治始终表示极
大不满,并以全面改革作为政治追求目标,是丘逢甲维新思想的整体性基调。
“百日维新”之前,丘逢甲对时局的批判,集中体现在他为 《菽园赘谈》一书所作的序文之
中。该书为丘菽园所撰文稿汇编,丘逢甲给予很高评价,称其 “上而谈国家政务,下而谈乡阁
礼俗,远征三代,近取四国,正襟而谈,口乎与道大适,是盖究心古今中外之书,卓然与先正之
善谈者埒。”?书中所谈显然给丘逢甲带来很大的触动,于是他借其 “赘”字大做文章,以 “当
今天下而谈 ‘赘’,则又何者非 ‘赘”’为总议题,历数清朝统治之下的种种 “赘”政:“三公
九卿,翊天子治天下者也,今知政者,仅权要数人,其他虽和战大事,若罔闻焉,则大臣
‘赘’。礼部不知礼,太常不知乐,兵部不知兵,工部不知工,户部不知天下几户也,则朝官
‘赘’。布政不知政,制军、抚军不知军,则疆臣 ‘赘’。知府、知州、知县,不知府州县中之民
生苦乐、户口盈虚也,则守土之吏皆 ‘赘’。且朝聘,巨典也,天威咫尺,降拜无闻,则朝仪
‘赘’??属国皆亡,无 ‘赘’词矣 中土,吾土也,而公地焉,租界焉,捕房焉,船坞焉,矿
地焉,山藏江堑,不敢自圈,环起要挟,予取予携,盖恫喝所加,无求而不得也,
则主权
‘赘’。平等立约,与国所同也,独至吾国不能从同;如商如民,吾旅彼土,彼能治之,彼旅吾
土,吾不能治也;虽吾商民,苟托彼旅,而吾亦不能治。条焉约焉,届时而修,只益彼而吾愈
损,则约章 ‘赘’。征税,吾自有之权也。而若或限焉,且非客卿,若即不能集事,则关政
‘赘’。”此外,还有船政之赘、兵政之赘、学校之赘等等。总之,“今日而不谈 ‘赘’则已,今
日而谈 ‘赘’,故天下有心人所同痛哭流涕长叹息而不能已者也”
赘者,累赘也,摆设也,无用之物也。所谓大臣赘,即在专制体制下,居于高位之臣也难以
参议军国大政;所谓朝官赘、疆臣赘、守土之吏皆赘,即中央政府机构和各级官员毫不关心国计
民生,形同虚设;所谓朝仪赘,即内而聘典不讲,外而属国尽失,君主威望徒有虚名;所谓主权
赘、约章赘、关政赘,即中国任由列强宰割,表面上国家还在,实际上各种权益荡然无存;所谓
船政赘、兵政赘,即洋务新政所办制造、练兵诸事,徒糜巨款,未收实效; 所谓学校赘,即教
与学皆受科举制之害,“吾学若为愚种之具,吾教若为弱国之媒”。?这样一来,在丘逢甲眼中,
整个清朝统治就已是千疮百孔,没有一样政事可以说得上名副其实。
丘逢甲的这种感受,也是当时维新派人士的共识。康有为就屡屡在上清帝书中痛言 “今天
下法弊极矣” ,到撰写 《上清帝第五书》时,对清廷迟迟不肯变法更是 “忧思愤盈”、“中夜屑
涕,仰天痛哭”,在书中用了 “弱、昧、乱、亡”四字来描写中国现实社会的惨象。?梁启超在其
名作 《变法通议》中,对清朝 “积弊”从地利不辟、工艺不兴、商务不讲、学校不立、兵学不
讲、官制不善等方面进行了清算,沉重感叹 “法弊如此,虽敌国外患,晏然无闻,君子犹或忧
之,况于以一羊处群虎之间,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者乎 ” 丘逢甲言 “赘”,康有为等人
言 “弊”,都同样表达了对清朝统治腐败无能的严重不满,表明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
对于如何治 “赘”,丘逢甲提出了自己纲领性的设想:“欲治众 ‘赘’,道在自强;欲图自
强,道在求实。中外之事变固日亟矣 准古酌今,议政于朝,论道于学,贵无游谈焉,无虚谈
焉。” “自强”一词从形式上看,沿袭了举办洋务新政时人们所言最多的一个 号,但其中加入
了新的思想内容,这就是要 “求实”,包括贯通古今,朝廷行 “议政”之举,
学校开 “论道”
之风,戒除 “游谈”、“虚谈”等旧习。这些设想在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上当然比不上康梁等人的 维新纲领和主张,但与他们的维新思想完全保持着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抓住了维新
变法的一些关键性环节。
“百日维新”开始后,丘逢甲受到光绪新政诏令的鼓舞,对如何 “求实”作了进一步思考。
他在给丘菽园的信中写道:“朝廷方开经济特科,天下人士无不思求实学。方今讲求变通之法有
三:日学会,日学报,日学堂。所谓 ‘学’者,固合兵、农、商、工言之,非特为士言也。”他
形容国内志士力求 “实学”的举动是 “霆奋飙举,随地改观”,并特别介绍旅 华人 “闻声兴
起”,创设商学会、红十字会、戒鸦片烟会及东亚协会,办 《东亚旬报》,设大同学校,取得了
非常显著的成效。除此之外,还指出 “今日译书极为要义”,有了西书译本,就能将西书 “尽变
为中国之书”,使不通西文者也能了解和研究西学,“此中获益,尤属无形”,而翻译西方律学之
书尤其重要,“刑律在今势已必变,??能摘要翻译精本,以飨学者,尤为今日变法之大助”。凹
丘逢甲所说的学会、学报、学堂、译书,正是康梁等维新派在所谓 “变于下”
的活动中,最为
看重也开展得最为广泛、最有影响的工作。由此可见,在变法目标的认同上,丘逢甲与维新派的
取向相当吻合。
不仅如此,丘逢甲还直接给予康梁等维新派高度的评价,对他们所从事的维新大业寄予深切
期望。他这样评论维新报刊:“《时务》、《知新》、《湘学》之徒,起而继 《强学》之后,《国
闻》一报又从而张 《时务》、《知新》、《湘报》之风,明定宗旨,开通湮塞,其功当不在孟子拒
杨墨、韩子辟佛老之下,吾中国四百兆民亦何幸而有此哉” 他所列举的 《时务报》等,是维新
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重要报刊,它们所宣传的激进的变法、民权、学习西方等思想,曾使顽固派深
恶痛绝,也使坚守纲常的洋务派大员如张之洞等人甚为不满,而丘逢甲却以孟子、韩子绝大之功
赞誉之,以四万万人共同之幸称许之,这表明丘逢甲非常鲜明地支持康梁等维新派。在另一封信
中,丘逢甲如是评价康有为对维新的贡献:“康工部忠肝热血,力主维新,恭值皇上励精图治,
遂邀特达之士知学堂之议,虽政府主于上,而由工部赞之者为多。” 这一评价虽然简短,但很有
分量,“忠肝热血,力主维新”既可看作对康有为的由衷赞赏,又何尝不能视为丘逢甲对自身志
愿的真实写照。
对于 “政府主于上”、康梁等人助于下的变法之业,丘逢甲本来寄予很大希望。不料突然发
生政变,整个政治局势完全改观。丘逢甲对此既十分痛心,又十分愤慨。作为一位名满岭南的诗
人,他写下了二十首 《感事》诗, 抒发自己悲愤难抑的情怀。诗中有 “未能成革政,相扼有尸
臣。庙算归权戚,宫符付栎人。空教天下士,痛哭念维新” 之句,感叹 “尸臣” 尸位素餐之
臣 阻扼变革,“权戚”与 “标人” 宦官 掌管大权,天下热盼维新之士只能仰天 “痛哭”;
有 “未竞三司问,先行两观诛。翻怜八司马,竞动五单于”,“死者今长已,谁怜旷代才 人方
夸火色,天竟予奇灾” 之句,以唐代遭受党祸的王叔文等 “八司马”,比喻戊戌被杀的康广仁等
“六君子”,谴责清廷未审先诛的暴行,痛惜中国自戕维新奇才;有 “万里尧城望,天涯忆圣君。
皇纲先纽解,国势近瓜分。当道严钩党,无人议合群。臣民四万万,王在更谁勤”,“谁竞抱雄
略,而甘事牝朝。皇舆如反正,终为剪天骄”?之句,怀念维新的光绪帝,痛斥
倒行逆施的后党,
期待 “勤王”之举的出现和成功;有 “纵不焚坑虑,危机实儆予。颇闻胶海骑,渐近圣人居。?
谁将御侮意,拔剑斩鲸鱼”,“长白无能守,何颜对祖宗 和戎仍宰相,仰屋自司农。道路
嗟群虎,风云待蛰龙。愿呼忠义士,传檄保尧封” 之句,痛言中国所面临的外患之危,号召忠
义之士奋起保国御侮。
面对变法的失败,丘逢甲不仅没有消沉,其维新思想反而随着时局的变化继续发展。他继续
密切注视康梁等人的政治举动,通过阅读作为政变后维新喉舌的 《清议报》、《知新报》,随时了
解时局和维新派的主张,并频频将此两报寄给他人以作宣传。
在政治思想方面,丘逢甲也有新的思考。他在给丘菽园的信中,曾论及 “亚洲民权自由之
发机”。 在年所撰写的一篇墓志铭里,丘逢甲借墓主曾被官府无理迫害下狱一事,对专制
之权痛加抨击:“嗟乎 自秦汉专制之法行至今,其所谓官者,以无限之权偃然民上,于士无所
谓礼也,于民无所谓教也,束缚之而已;既愚其民,复忌士之不愚,故于法尤以摧折士气为事。
为士者亦务相竞为俗学以自愚,不复知有圣贤之义,临小小利害,辄动色相戒,
虽君父之难,或
弃不顾,不以为非;其稍能自立而思有为者,且群非而众咻之,必败其成而后已。士愚如此,何
论乎民。其惑邪说而日为无理之争也,亦固其所。故昔之所谓文明先进国者,人乃今鄙为半开之
国;贤者处此,上屈于专制之政,下挠于半开之俗,夫何能为 然卒不以此自绥而自沮者,何
也 义之所在,非利害所能动也。”
此时正值清廷签订 《辛丑条约》,中国处于自鸦片战争以来民族最为屈辱、民气最受摧残的
时期。丘逢甲敢于痛斥清朝的 “专制之法”、“无限之权”、愚人之术、野蛮之俗,虽感叹 “贤
者”的无能为力,但同时又表示绝不 “自绥自沮”,这种弘扬民权、力抗专制的政治态度,足以
令人击节赞赏。
正因为对专制政治深恶痛绝,当后来政潮不断转换变动之际,丘逢甲就能与时俱进,由维新
保皇而走向立宪,又由立宪而走向同情和支持革命,成为自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社会进步
的佼佼者。
在丘逢甲一贯坚持的维新思想中,有一个特别突出的方面,即兴学育才的教育思想。在此方
面,他不仅做了相当深入细致的论述,而且与自己办学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兴学育才作为
中国变革的一项根本性举措,是丘逢甲维新思想的中心点之一。
早在居于台湾之时,丘逢甲就曾担任台中衡文书院及台南罗山书院主讲,内渡后又先后应聘
主讲于潮州韩山书院和潮阳东山书院。这种经历为他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奠定了基础。但此类旧
式书院的教学模式并不能令他满意。 年主讲韩山书院时,他曾表示 “数年戎马风尘,再作
此经生面孔,高距皋比,心殊厌之”,加之 “时局日迫”,因此打算来年弃教另作他图,大致有
两种考虑:其一是出洋考察,“由南洋而欧,而美,环球一周考彼政要,为我张本”,直接向西
方寻找自强变法救危之策;其二是考虑到 “分裂之说旦夕恫喝,则须与中州豪杰商略保种保教
之策”,准备 “由吴越而楚蜀,而秦晋,而燕齐”,在国内广泛进行政治联络。 这两种计划都不
失为具有远见卓识的宏图大略,与当时康梁等人一方面发动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方面
主张师法俄日以变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此两大举动因 “事与力违”,未能付诸实施,只得
“暂俟异日”。
对丘逢甲而言,自己力所能及的维新之事,就是大力兴学。此时 “百日维新”已经拉开帷
幕,朝廷所下达的 “开经济特科”以奖助实学的维新诏令,使丘逢甲备受鼓舞。他致函丘菽园,
鼓动其牵头在南洋组织华商开办学堂,认为若学堂一设,“一切应尽之事,可以次第兴起,保国
可也,保教可也,保种可也;即不然,仅同心合力,以保在洋之利权亦可也”。固学堂不仅被作为所有变革之举的起点,而且被负载了重大的政治使命。
随着朝廷进一步决意实施改革科举和改各省书院为学堂等新政,丘逢甲对兴学的重要性也思
考得更多。戊戌七月,他致函丘菽园明确指出:“鄙意谓民问尤必广设学堂。虽至大之县,不过
一
二书院,而今日维新之始,凡士、凡农、凡工、凡商、凡叟、凡童蒙、凡妇女,皆必有学,每
口口非官设一二学堂所能容。故今日之学堂,尤以多为贵。且学堂之外,必有藏书楼以资众览,
博物院以备多识。” 这种在民间广设学堂、所有民众皆必有学以及建藏书楼、博物院与学堂配套
的设想,其革新的意义无疑比朝廷的兴学主张重大深刻得多。
为了动员在南洋的闽粤华侨投资家乡的兴学事业,丘逢甲请丘菽园将此信登载于新加坡的
《天南新报》,并请其 “发广长舌,普劝吾乡人在南洋诸岛之富而好义者??各于其乡倡建学堂、
书楼,或独力为之,或合力为之。其博物院虽不必各乡皆有,然每府县之巨镇,亦不可不有之,
其事略后于学堂书楼可也”。他强凋此种义举 “上可为国家储人才,下可为桑梓开风气,即自为
子孙久远计,亦莫善于此者也”。?这一动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丘逢甲以务实精神推动维新
之业的一大体现。
戊戌政变发生后,时局骤变,丘逢甲在民间广设学堂的愿望显然已无法实现。即使偏居粤东
一
隅,他也深感维新已步步艰难,在致友人信中指责当地 “小顽固党”处处与革新为难,喟叹
“内地欲办一事之难如此”,表示自己 “已有浮海之思矣”。?又将 “内地”与 “海外”相比,指
出 “内地阻压两力均大,不能如海外办事之自由。呼应不灵,阻抑百出,虽有胆气者为之束
手”。 尽管如此,丘逢甲还是不肯放弃兴学育才之志,决意联络同志,继续推进维新所开始的举
办新式学堂的教育改革,在潮州倡设岭东同文学堂。他所怀抱的信念是:“此时真所谓 ‘为政不
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惟有竖起脊梁,守定宗旨为之而
已。” 他借古人申公的话,来说明变法受挫之时坚持 “力行”的重要性;用 《诗经》之语形容
革新者所面临的困境,同时表达了绝不屈服于压力、一意 “守定宗旨”的决心。?
丘逢甲对开办岭东同文学堂十分重视,专门起草了 《创设岭东同文学堂序》。在这篇序文
中,他对自己兴学育才的维新思想做了集中而深刻的阐释。
首先,兴学与否与国家的强弱息息相关。序文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地指出:“国何以强 其民
之智强之也。国何以弱 其民之愚弱之也。民之智愚乌乎判 其学之有用无用判之也。” 这就是
说,根据 “学”的有用无用,可以判定 “民”的智愚;其学有用则民智,民智则国强,反之,
其学无用则民愚,民愚则国弱。国、民、学三者结成了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而 “学”在其中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中进一步对比中西,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就弱在国人皆习无用之学,而西
方之所以强大,就强在大力讲求 “推本于民生日用之常,而有关于国计盈虚之数”的有用之学,
“西人已以学强其国,于是乎遂侵凌远东”。日本遭受侵略后,“奋发为学,
不三十年,亦遂以学
强其国”,而土地人民十倍于日本的中国却仍然 “鄙弃西学不屑道,或仅习其皮毛,于是遂驯致
贫弱,而几危亡”。?如此鲜明的对比,就将兴学的极端重要性显露无遗。对于所兴之学的性质,
从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这就是要兴 “有用之学”,特别是要像 本一样从根本上讲求西
学。
其次,科举制是阻碍中国兴学的巨大祸害。国人号称学孔子之学,实际上学的是用于科举考
试的八股、试帖、大卷、白折。受此无用之学的毒害,从上到下 “叩以六洲之名茫勿知,询以
经世之条瞠勿答。遇交涉则畏首而畏尾,值兵争则百战而百败。??语以贫弱,则日:吾学不言 富强;语以危亡,则日:是有天运”。通国人心、士习如此,难怪外国人竞 “嗤我为睡国,比我
为病夫,夷我为野蛮、为土番”,德国报刊甚至称 “华人之种甚贱,惟当以数点钟顷尽轰沉海
底,别遣人传种其地,始为善法”。丘逢甲听闻此语,“未尝不心惊肉颤,抚膺太息泣血,为我
四万万同胞齐声一哭也”。他认为以中国人的 “聪颖秀异”,绝非真的只能为无用之学而不能为
有用之学,根源还是在于 “为科举所累”。?维新人士普遍厌恶憎恨科举制,
而像丘逢甲这样毫不
留情地将科举制斥为万恶之源者,还不多见。
再次,中国瓜分之祸迫在眉睫,弃科举之业、兴有用之学已刻不容缓。此点在序文中占了一
半以上的篇幅,是丘逢甲所要表达的思想重点。他从剖析热衷举业者的心态人手,逐一列举和批
驳了侥幸心理、偏狭心理和苟存心理等三种自以为科举制仍将有利于己的有害心理。在此基础
上,丘逢甲对中国将被瓜分的惨景做了惊心动魄的描绘:“方今国势积弱,??二万里之广,无
地不可为胶、旅、港、龙之续,即无人不在杀掳淫掠焚烧驱迫之中。后顾茫茫,危机岌岌,凶刑
酷状,日悬目前:我躯壳将为人纳枪炮之丛,我血肉将为人擦刀刃之具;我子孙将为人奴隶,我
妻女将为人姬妾;我祖宗坟墓将为人发掘,我经营财产将为人占据 ”因此,他大声疾呼人们务
必 “振刷精神,破釜沉舟,力图自立”,赶快摒弃科举这一无用之学,不要等到瓜分之火燃及己
身时才觉悟,那就 “虽悔亦无可追矣”
最后,只有广开学堂,才能最终达到强国保种的目的。此点直接论及岭东同文学堂的兴办:
就其指导思想而言,是为了强国保种,“中国之弱,由于不学也,??强中国,必
以兴起人才为
先;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今日之祸,不特灭国,抑且灭种。种何以不灭 则以教
存故。教何以存 则恃学在”;就办学宗旨而言,则实行中西结合,“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纲,西学为目。??中学者何 日学孑 子。西学条目繁,时乎已迫,求其速效,不能不先
借径东文”;就学堂作用而言,仅办一岭东同文学堂当然不可能挽回 “神州大局”,但 “蚁驮一
粒,马负千钧,各竭力所为”,这正是办学同人的 “不得已之志”,当 “坼裂之惨,普海皆同”
之时,兴办此学堂是要树立一个榜样,以使全国各地之 “魁儒巨子”及 “忧时惧祸之志士”受
到激励,“庶几接踵而起者耶”
通观全文,始终以强国救亡为基点和主线,竭尽全力呼吁国人与科举制彻底决裂,将兴学育
才作为革新中国的实际行动。这不仅与戊戌年间的维新思想一脉相承,而且对科举制做了更有力
的冲击。在全国还被戊戌政变之黑暗所笼罩的日子里,这些主张尤为珍贵,并成为日后科举制终
被废除的先声。
在力主兴学育才的同时,丘逢甲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另一项重要主张,即
“尊教”,也就是
尊崇孔子之教。像兴学育才思想一样,“尊教”主张也是丘逢甲维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丘逢甲较早言及孔教,是在 “百日维新”时期。他在论兴办学堂的重要作用时,认为学堂
之设可以保国、保教、保种。?这虽然不是直接发表对于孔教的看法,但表明他对此时康梁等维
新派所大力宣扬的 “保教”等政治主张是完全赞同的。固
戊戌政变后,丘逢甲一方面积极办学,一方面利用赴南洋办事的机会,多次撰文或发表演
讲,鼓动当地华侨修建孔庙,拜祭孔子,形成了颇有特色的 “尊教”思想。在这些宣传中,包
含了 “尊教”的重大意义、孔教的普遍价值以及 “尊教”与 “兴学”的密切关系等内容。
其一,尊教像兴学一样,同为强国救亡的根本。丘逢甲追寻 “今日中国之所以弱”的原因,
认为像属国之尽亡、口岸要地之纷弃、种种国权失于上、种种利权失于下等等,都只是国弱的表
现,而不是内在的原因。内在的原因是中国丢失了自己的 “本原”,而 “本原之失何在 日在无
教,日在无学”。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他做了如下分析:“人知西人之强国也,以兵、以商、以工、
以农,而不知其实以教、以学,有教则人心一而国体固,有学则国中文明之度日进而日上。吾中国有孔教而不知尊,士之所学已迥 教本旨??此国体所以不固,人心所以不固??”固
又说:“今中国之大患二,日不开通,不联合。曷能使之联合 日莫如尊教。孔子者,吾中国教
主也。人人知为孔子教中人,则人人知行孔子之道,而人心一也。曷能使之开通 日莫如兴学。
人人知孔教之行,在于广求有用之学,于是广设学堂则风气开,而人才出矣。” 还说:“我中国
今日瓜分之祸,正在眉睫矣 我国人之为奴仆、为牛马之期不远矣然徒愤无益,计惟有各
求自立耳。自立者,口日联合,日开通。如何联合 以孔教联合之。人人知此身为孑 教之人,当
共行孔教,则联合矣 如何开通 日广开学堂以聚志士。??故今日欲救瓜分之祸,必尊教以一
人心,必兴学以育人才。今日应为之事虽多,而此事乃其根本。”因此,欲强国救亡,尊教与兴
学就成了 “今日??最切最要最急最大之事”。 由此可知,丘逢甲 “尊教”的目的,是要用
“孔教”统一人心,使人人都按 “孔子之道”行事,使 “孔教”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信仰和行
为准则,这样 “国体”就得以牢固,国家就能强盛,瓜分之祸就可避免。
其二,孔子之教具有普世生价值,人人都应实行。为了证明这种价值,丘逢甲从多方面进行
了论述: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代表,“五帝三王之道,传之孔子。孔子者,中国教主也”;
孔子之教比基督教的涵盖面更加宽广,基督教只言教,不言政,而孔教则政教合一,“凡今日西
人新政,四书六经皆已言之,是我孔子尤为全球万国一大教主也”;不仅 “士”应为孔教中人,
而且 “农、工、商”也应为孔教中人,本来中国三代之时已然如此,但秦汉以后为了 “愚民”,
便将农工商三者排除在孔教之外,事实上人人皆不愿违背仁、义、智、信、礼和君臣、父子、兄
弟、夫妇、朋友这 “五常五伦”,而 “五常五伦中人 子教中人矣。故今人人须知此身为孔
教中人。知此身为孔教中人,则无论为士、为农、为商皆当实行孔子之教”。 丘逢甲在孔子之教
中装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西方新政以及人类社会抽象的伦常之理,这样,孑 教显然就已不
是通常所说的历代王朝实行思想统治的工具,而是变成了一个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思想体系的代
名词。
其三,尊教必须与兴学相结合,只有兴学才能将尊教落在实处。在前文论述中,
已多处可见
丘逢甲将尊教与兴学并重的提法。此外,他专门揭示了两者的内在联系,指出建孔子庙虽然可起
“维系人心”的作用,但 “孔子教之所以行者,则在于人人知学”。何以如此呢 他举孟子的语
录和西国的事实加以论证:“孟子之推言国亡也,日下无学,是无学即可亡国也;无学亡国,有
学国即可强。西国学堂林立,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为兵,以至妇孺及残病之人,无不
有学堂以教之,极合我中国三代以前教民之制。” 也就是说,如果只有孔庙的修建,而没有学堂
的教学,尊教就是一句空话;尊教如果不见之于 “人人知学”的行动,结果也只能导致亡国。
这与前面引述过的 “教何以存 则恃学在”,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都是强调 “尊教”不能脱离
“兴学”而孤立地存在。由此可见,与尊教相比,兴学具有更加内在的实质性意义。
这些论述在总体上,未超出康有为戊戌前后所宣传的 “保教”、“尊教”思想。从 “尊教”
才能避免瓜分之祸、孔子为中国和天下万国教主、人人皆为孔教中人等核心观点中,不难看出康 有为对丘逢甲的直接影响。与康有为不同的是,丘逢甲并未以 “尊教”作为一个单独的具有纲
领性意义的口号,而是将其与 “兴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以 “兴学”作为 “尊教”的保证和归
宿,这就更加突出了 “尊教”服从于维新现实需要的作用。
除了从现实层面宣扬 “尊教”外,丘逢甲还从社会理想和 “礼法”层面表示过对于孑 教的
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其 “尊教”主张的延续和补充。
丘逢甲言社会理想,见其所撰 《淡定村心太平草庐图记》,这是他在 年为建于山村中
的自家住宅所做的一篇记叙之文。在这篇文章中,丘逢甲以与客问答的形式,表明自己为草庐所
题 “太平”,即为儒家 “《春秋》张三世之义”中所说的太平。此太平并不是指某地某时平安无
事这种 “世俗所谓太平”,而是特指 “为天下言之”、“儒者梦寐想象中所谓太平”。
关于这一 “太平”能否实现,文中做了这样的议论:“予日:‘??客以为天下太平不易遇,
固也。吾谓天下之太平,亦视天下之人心何如。天下之人心皆太平,则天下亦何不太平之有 ’
客日:‘子视今天下人心果易太平耶 ’予日:‘天下不可知,若吾心则无不可知,吾亦求吾心太
平耳。’客日:‘子自言心学可矣。若以太平求之天下,则且姑待焉,毋或幸冀也。’予初闻客
言,为之震。??奔走四方,山居少,卒卒十余年,天下事多变矣。上观天时,下察人事,求
所谓太平者犹未之遇,而未尝不日存于心。时返山居,视吾庐额,则亦往往思及客言。??冀心
之所谓太平者,天下他日或遇之。若夫吾心,则固无日不太平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访之
“客”对于天下实现 “太平”持悲观态度,而丘逢甲虽从自身经历中也深知 “天下之太平”难
遇,但他认为,只要人人倾心向往太平,太平自然就会到来。不管他人如何,自己始终将 “太
平”存之于心,每日都以太平为念,希望其将来或有实现之一日。这种对于儒家 “太平”理想
的向往和坚守,表明孔教仍是丘逢甲心中牢固的精神信仰和依托。固
对于儒家 “礼法”,丘逢甲也表示了必须坚守和传承的态度。这一态度在他为友人萧琼珊之
母所写的祝寿文中有鲜明的体现。他首先赞美潮州是受韩愈教化而成的礼法之区,“潮州自昌黎
过化,称为 ‘海滨邹鲁’,其流风余韵,至今千有余年,虽妇人女子犹守其礼法,未之或忘”,
继而称赞萧氏之家为恪守礼法的模范,“其内外礼法秩然,虽僮婢皆有常度??其治家也严整而
有常,宽容而不隘。困不自损,富而能施”。对于中国传统礼法日受西化之风
冲击,丘逢甲深感
忧虑,“夫自欧化东渐,此数十年间,观世者已有民智日进,民德日退之惧;其妇女略濡染欧
风,辄欲屏去中国数千年祖先贤圣之礼法,而以文明自由饰其荡佚,而顽固者遂大以为口实”。
他明确表示,中国欲化旧求新以自振,应使男子女子皆讲求新学,但这与守礼法并不矛盾,“由
是而舍去祖先圣贤之礼法,则非也”;不仅如此,守礼法比兴学还更显重要,“礼法者,吾国之
本也。国未有无本而能存者也;存且不能,则虽日言以学强国,其无效必也”。
在另一篇祝寿文中,丘逢甲着重以 “孝友”之义来阐释 “礼法”:“盖推事父母之心以敬伯
兄、爱犹子 犹子即侄子??引者注 ,百口同爨,人无间言,由家而推之宗族,推之戚友,推
之乡里之人,其爱敬之心无乎不在,人亦从而爱之敬之。昔者先师孔子常与门弟子言仁矣,仁以
孝弟为本,爱敬之心即孝弟之心所由生,是心也即所谓仁者之心也。”
由此观之,丘逢甲所说的 “礼法”,主要是指家庭及家族之中的伦理秩序和道德准则。在他
看来,这些都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有其长久的价值,是立国之本,守礼法与兴学之间是相容互补
的关系,不能因为讲求新学就排斥礼法。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文化心态。
丘逢甲希望保守
“中国数千年祖先贤圣之礼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传统礼法中的确有许多值
得传承的文化因素,
范文三:【doc】论丘逢甲的维新思想——兼与康梁等人相比较
论丘逢甲的维新思想——兼与康梁等人相
比较
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论丘逢甲的维新思想
——
兼与康梁等人相比较
宋德华
[提要]抗日保台斗争失败造成的巨大伤痛,是丘逢甲内渡后力持和坚守维新立场的内在动因.
从"百日维新"之前到戊戌政变之后,他对清朝腐败统治始终表示极大的不满,以全面改革作为政治
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他依据自身实践,将兴学育才作为中国变革的一项根本性举措,并主张通过
"尊教"来统一人心和保存传统文化精华.这些思想受到康梁等人的影响,又颇有特色,为维新思潮
的表现形态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样式.
[关键词]丘逢甲维新思想兴学育才尊教守礼康梁
[中图分类号]K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1)05—0138—09 1895年内渡之前,丘逢甲一直生活在台湾.《马关条约》签订后,丘逢甲以台湾义勇统领身
份,奋起抗13保台,多次上书(包括上血书)朝廷,疾呼万不可让台湾落人敌手,甚至在万般
无奈之下筹划成立台湾民主国,以"自主"精神聚民抗战守土,可惜终于失败.丘逢甲这种高
昂悲壮的爱国御侮情怀,与当时全国正在涌现的维新思潮,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正因为如此,内渡之后,丘逢甲对维新运动十分关注.他虽然并未直接参加维新派的活动,
但思想上的维新取向非常明确.特别是在戊戌政变发生之后,丘逢甲对后党集团的倒行逆施极为
反感,对维新理想的追求不仅未尝稍减,反而更加执着.他先是在粤东家乡积极创办新式学堂,
希望以学智民强国,继而前往南洋号召华侨兴学尊教,以此保国保种救亡.在此期间,通过撰
文,写诗,演讲,丘逢甲从多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维新思想.其思想虽然不像康梁等着名人物的维
新思想那样蔚为大观,但亦颇有特色,为维新思潮的表现形态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样式,同时对深
刻了解丘逢甲的精神世界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值得学界深入研究. 138
1895年清政府断然割台,弃台,由此导致台湾民众抗日保台斗争终遭失败,台湾从此沦于
敌手,这成了身为台湾爱国志士的丘逢甲永远的锥心之痛.内渡之后,这种巨大的伤痛就转化为
对清朝统治所持的严厉批判态度和基于这一批判而产生的维新诉求.对清朝腐败统治始终表示极
大不满,并以全面改革作为政治追求目标,是丘逢甲维新思想的整体性基调. "百日维新"之前,丘逢甲对时局的批判,集中体现在他为《菽园赘谈》一书所作的序文之
中.该书为丘菽园所撰文稿汇编,丘逢甲给予很高评价,称其"上而谈国家政务,下而谈乡阁
礼俗,远征三代,近取四国,正襟而谈,口乎与道大适,是盖究心古今中外之书,卓然与先正之
善谈者埒."?书中所谈显然给丘逢甲带来很大的触动,于是他借其"赘"字大做文章,以"当
今天下而谈'赘',则又何者非'赘"'为总议题,历数清朝统治之下的种种"赘"政:"三公 九卿,翊天子治天下者也,今知政者,仅权要数人,其他虽和战大事,若罔闻焉,则大臣
'赘'.礼部不知礼,太常不知乐,兵部不知兵,工部不知工,户部不知天下几户也,则朝官
'赘'.布政不知政,制军,抚军不知军,则疆臣'赘'.知府,知州,知县,不知府州县中之民 生苦乐,户口盈虚也,则守土之吏皆'赘'.且朝聘,巨典也,天威咫尺,降拜无闻,则朝仪 '赘'——属国皆亡,无'赘'词矣!中土,吾土也,而公地焉,租界焉,捕房焉,船坞焉,矿 地焉,山藏江堑,不敢自圈,环起要挟,予取予携,盖恫喝所加,无求而不得也,则主权 '赘'.平等立约,与国所同也,独至吾国不能从同;如商如民,吾旅彼土,彼能治之,彼旅吾
土,吾不能治也;虽吾商民,苟托彼旅,而吾亦不能治.条焉约焉,届时而修,只益彼而吾愈
损,则约章'赘'.征税,吾自有之权也.而若或限焉,且非客卿,若即不能集事,则关政 '赘'."此外,还有船政之赘,兵政之赘,学校之赘等等.总之,"今日而不谈'赘'则已,今 日而谈'赘',故天下有心人所同痛哭流涕长叹息而不能已者也!"@ 赘者,累赘也,摆设也,无用之物也.所谓大臣赘,即在专制体制下,居于高位之臣也难以
参议军国大政;所谓朝官赘,疆臣赘,守土之吏皆赘,即中央政府机构和各级官员毫不关心国计
民生,形同虚设;所谓朝仪赘,即内而聘典不讲,外而属国尽失,君主威望徒有虚名;所谓主权
赘,约章赘,关政赘,即中国任由列强宰割,表面上国家还在,实际上各种权益荡然无存;所谓
船政赘,兵政赘,即洋务新政所办制造,练兵诸事,徒糜巨款,未收实效;所谓学校赘,即教
与学皆受科举制之害,"吾学若为愚种之具,吾教若为弱国之媒".?这样一来,在丘逢甲眼中,
整个清朝统治就已是千疮百孔,没有一样政事可以说得上名副其实. 丘逢甲的这种感受,也是当时维新派人士的共识.康有为就屡屡在上清帝书中痛言"今天
下法弊极矣",到撰写《上清帝第五书》时,对清廷迟迟不肯变法更是"忧思愤盈","
中夜屑
涕,仰天痛哭",在书中用了"弱,昧,乱,亡"四字来描写中国现实社会的惨象.?梁启超在其
名作《变法通议》中,对清朝"积弊"从地利不辟,工艺不兴,商务不讲,学校不立,兵学不
讲,官制不善等方面进行了清算,沉重感叹"法弊如此,虽敌国外患,晏然无闻,君子犹或忧
之,况于以一羊处群虎之间,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者乎?"丘逢甲言"赘",康有为等人
言"弊",都同样表达了对清朝统治腐败无能的严重不满,表明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
对于如何治"赘",丘逢甲提出了自己纲领性的设想:"欲治众'赘',道在自强;欲图自 强,道在求实.中外之事变固日亟矣!准古酌今,议政于朝,论道于学,贵无游谈焉,无虚谈
焉.""自强"一词从形式上看,沿袭了举办洋务新政时人们所言最多的一个El号,但其中加入
了新的思想内容,这就是要"求实",包括贯通古今,朝廷行"议政"之举,学校开"论道" 之风,戒除"游谈","虚谈"等旧习.这些设想在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上当然比不上康梁等人的
139
维新纲领和主张,但与他们的维新思想完全保持着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抓住了维新
变法的一些关键性环节.
"百日维新"开始后,丘逢甲受到光绪新政诏令的鼓舞,对如何"求实"作了进一步思考.
他在给丘菽园的信中写道:"朝廷方开经济特科,天下人士无不思求实学.方今讲求变通之法有
,日,日学堂.所谓'学'者,固合兵,农,商,工言之,非特为士言也."他 三:日学会
形容国内志士力求"实学"的举动是"霆奋飙举,随地改观",并特别介绍旅El华人"
闻声兴
起",创设商学会,红十字会,戒鸦片烟会及东亚协会,办《东亚旬报》,设大同学校,取得了
非常显着的成效.除此之外,还指出"今日译书极为要义",有了西书译本,就能将西书"尽变
为中国之书",使不通西文者也能了解和研究西学,"此中获益,尤属无形",而翻译西方律学之
书尤其重要,"刑律在今势已必变,……能摘要翻译精本,以飨学者,尤为今日变法之大助".凹
丘逢甲所说的学会,,学堂,译书,正是康梁等维新派在所谓"变于下"的活动中,最为 看重也开展得最为广泛,最有影响的工作.由此可见,在变法目标的认同上,丘逢甲与维新派的
取向相当吻合.
不仅如此,丘逢甲还直接给予康梁等维新派高度的评价,对他们所从事的维新大业寄予深切
期望.他这样评论维新报刊:"《时务》,《知新》,《湘学》之徒,起而继《强学》之后,《国
闻》一报又从而张《时务》,《知新》,《湘报》之风,明定宗旨,开通湮塞,其功当不在孟子拒
杨墨,韩子辟佛老之下,吾中国四百兆民亦何幸而有此哉!"他所列举的《时务报》等,是维新
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重要报刊,它们所宣传的激进的变法,民权,学习西方等思想,曾使顽固派深
恶痛绝,也使坚守纲常的洋务派大员如张之洞等人甚为不满,而丘逢甲却以孟子,韩子绝大之功
赞誉之,以四万万人共同之幸称许之,这表明丘逢甲非常鲜明地支持康梁等维新派.在另一封信
中,丘逢甲如是评价康有为对维新的贡献:"康工部忠肝热血,力主维新,恭值皇上励精图治,
遂邀特达之士知学堂之议,虽政府主于上,而由工部赞之者为多."这一评价虽然简短,但很有
分量,"忠肝热血,力主维新"既可看作对康有为的由衷赞赏,又何尝不能视为丘逢甲对自身志
愿的真实写照.
对于"政府主于上",康梁等人助于下的变法之业,丘逢甲本来寄予很大希望.不料突然发
生政变,整个政治局势完全改观.丘逢甲对此既十分痛心,又十分愤慨.作为一位名满岭南的诗
人,他写下了二十首《感事》诗,@抒发自己悲愤难抑的情怀.诗中有"未能成革政,相扼有尸
臣.庙算归权戚,宫符付栎人.空教天下士,痛哭念维新"之句,感叹"尸臣"(尸位素餐之
臣)阻扼变革,"权戚"与"标人"(宦官)掌管大权,天下热盼维新之士只能仰天"痛哭"; 有"未竞三司问,先行两观诛.翻怜八司马,竞动五单于","死者今长已,谁怜旷代才?人方
夸火色,天竟予奇灾"@之句,以唐代遭受党祸的王叔文等"八司马",比喻戊戌被杀的康广仁等
"六君子",谴责清廷未审先诛的暴行,痛惜中国自戕维新奇才;有"万里尧城望,天涯忆圣君.
皇纲先纽解,国势近瓜分.当道严钩党,无人议合群.臣民四万万,王在更谁勤","谁竞抱雄
略,而甘事牝朝.皇舆如反正,终为剪天骄"?之句,怀念维新的光绪帝,痛斥倒行逆施的后党,
期待"勤王"之举的出现和成功;有"纵不焚坑虑,危机实儆予.颇闻胶海骑,渐近圣人居.
……
谁将御侮意,拔剑斩鲸鱼","长白无能守,何颜对祖宗?和戎仍宰相,仰屋自司农.道路 嗟群虎,风云待蛰龙.愿呼忠义士,传檄保尧封"之句,痛言中国所面临的外患之危,
号召忠
义之士奋起保国御侮.
140
面对变法的失败,丘逢甲不仅没有消沉,其维新思想反而随着时局的变化继续发展.他继续
密切注视康梁等人的政治举动,通过阅读作为政变后维新喉舌的《清议报》,《知新报》,随时了
解时局和维新派的主张,并频频将此两报寄给他人以作宣传.
在政治思想方面,丘逢甲也有新的思考.他在给丘菽园的信中,曾论及"亚洲民权自由之
发机".@在1901年所撰写的一篇墓志铭里,丘逢甲借墓主曾被官府无理迫害下狱一事,对专制
之权痛加抨击:"嗟乎!自秦汉专制之法行至今,其所谓官者,以无限之权偃然民上,于士无所
谓礼也,于民无所谓教也,束缚之而已;既愚其民,复忌士之不愚,故于法尤以摧折士气为事.
为士者亦务相竞为俗学以自愚,不复知有圣贤之义,临小小利害,辄动色相戒,虽君父之难,或
弃不顾,不以为非;其稍能自立而思有为者,且群非而众咻之,必败其成而后已.士愚如此,何
论乎民.其惑邪说而日为无理之争也,亦固其所.故昔之所谓文明先进国者,人乃今鄙为半开之
国;贤者处此,上屈于专制之政,下挠于半开之俗,夫何能为!然卒不以此自绥而自沮者,何
也?义之所在,非利害所能动也."
此时正值清廷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处于自鸦片战争以来民族最为屈辱,民气最受摧残的
时期.丘逢甲敢于痛斥清朝的"专制之法","无限之权",愚人之术,野蛮之俗,虽感叹"
贤
者"的无能为力,但同时又表示绝不"自绥自沮",这种弘扬民权,力抗专制的政治态度,足以
令人击节赞赏.
正因为对专制政治深恶痛绝,当后来政潮不断转换变动之际,丘逢甲就能与时俱进,由维新
保皇而走向立宪,又由立宪而走向同情和支持革命,成为自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社会进步
的佼佼者.
在丘逢甲一贯坚持的维新思想中,有一个特别突出的方面,即兴学育才的教育思想.在此方
面,他不仅做了相当深入细致的论述,而且与自己办学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兴学育才作为
中国变革的一项根本性举措,是丘逢甲维新思想的中心点之一. 早在居于台湾之时,丘逢甲就曾担任台中衡文书院及台南罗山书院主讲,内渡后又先后应聘
主讲于潮州韩山书院和潮阳东山书院.这种经历为他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奠定了基础.但此类旧
式书院的教学模式并不能令他满意.1897年主讲韩山书院时,他曾表示"数年戎马风尘,再作
此经生面孔,高距皋比,心殊厌之",加之"时局日迫",因此打算来年弃教另作他图,大致有
两种考虑:其一是出洋考察,"由南洋而欧,而美,环球一周考彼政要,为我张本",直接向西
方寻找自强变法救危之策;其二是考虑到"分裂之说旦夕恫喝,则须与中州豪杰商略保种保教
之策",准备"由吴越而楚蜀,而秦晋,而燕齐",在国内广泛进行政治联络.@这两种计划都不
失为具有远见卓识的宏图大略,与当时康梁等人一方面发动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
种保教,,方面
主张师法俄日以变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此两大举动因"事与力违",未能付诸实施,只得
"暂俟异日".@
对丘逢甲而言,自己力所能及的维新之事,就是大力兴学.此时"百日维新"已经拉开帷
幕,朝廷所下达的"开经济特科"以奖助实学的维新诏令,使丘逢甲备受鼓舞.他致函丘菽园,
鼓动其牵头在南洋组织华商开办学堂,认为若学堂一设,"一切应尽之事,可以次第兴起,保国
可也,保教可也,保种可也;即不然,仅同心合力,以保在洋之利权亦可也".固学堂不仅被作为
14l
所有变革之举的起点,而且被负载了重大的政治使命.
随着朝廷进一步决意实施改革科举和改各省书院为学堂等新政,丘逢甲对兴学的重要性也思
考得更多.戊戌七月,他致函丘菽园明确指出:"鄙意谓民问尤必广设学堂.虽至大之县,不过
一
二书院,而今日维新之始,凡士,凡农,凡工,凡商,凡叟,凡童蒙,凡妇女,皆必有学,每 口口非官设一二学堂所能容.故今日之学堂,尤以多为贵.且学堂之外,必有藏书楼以资众览,
博物院以备多识."@这种在民间广设学堂,所有民众皆必有学以及建藏书楼,博物院与学堂配套
的设想,其革新的意义无疑比朝廷的兴学主张重大深刻得多.
为了动员在南洋的闽粤华侨投资家乡的兴学事业,丘逢甲请丘菽园将此信登载于新加坡的
《天南新报》,并请其"发广长舌,普劝吾乡人在南洋诸岛之富而好义者……各于其乡倡建学堂,
书楼,或独力为之,或合力为之.其博物院虽不必各乡皆有,然每府县之巨镇,亦不可不有之,
其事略后于学堂书楼可也".他强凋此种义举"上可为国家储人才,下可为桑梓开风气,即自为
子孙久远计,亦莫善于此者也".?这一动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丘逢甲以务实精神推动维新
之业的一大体现.
戊戌政变发生后,时局骤变,丘逢甲在民间广设学堂的愿望显然已无法实现.即使偏居粤东
一
隅,他也深感维新已步步艰难,在致友人信中指责当地"小顽固党"处处与革新为难,喟叹
"内地欲办一事之难如此",表示自己"已有浮海之思矣".?又将"内地"与"海外"相比,指
出"内地阻压两力均大,不能如海外办事之自由.呼应不灵,阻抑百出,虽有胆气者为之束
手".@尽管如此,丘逢甲还是不肯放弃兴学育才之志,决意联络同志,继续推进维新所开始的举
办新式学堂的教育改革,在潮州倡设岭东同文学堂.他所怀抱的信念是:"此时真所谓'为政不
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惟有竖起脊梁,守定宗旨为之而
已."@他借古人申公的话,来说明变法受挫之时坚持"力行"的重要性;用《诗经》之语形容
革新者所面临的困境,同时表达了绝不屈服于压力,一意"守定宗旨"的决心.? 丘逢甲对开办岭东同文学堂十分重视,专门起草了《创设岭东同文学堂序》.在这篇序文
中,他对自己兴学育才的维新思想做了集中而深刻的阐释.
首先,兴学与否与国家的强弱息息相关.序文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地指出:"国何以强?
其民
之智强之也.国何以弱?其民之愚弱之也.民之智愚乌乎判?其学之有用无用判之也."这就是
说,根据"学"的有用无用,可以判定"民"的智愚;其学有用则民智,民智则国强,反之, 其学无用则民愚,民愚则国弱.国,民,学三者结成了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而"学"在其中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中进一步对比中西,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就弱在国人皆习无用之学,而西
方之所以强大,就强在大力讲求"推本于民生日用之常,而有关于国计盈虚之数"的有用之学,
"西人已以学强其国,于是乎遂侵凌远东".日本遭受侵略后,"奋发为学,不三十年,亦遂以学
强其国",而土地人民十倍于日本的中国却仍然"鄙弃西学不屑道,或仅习其皮毛,于是遂驯致
贫弱,而几危亡".?如此鲜明的对比,就将兴学的极端重要性显露无遗.对于所兴之学的性质,
从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这就是要兴"有用之学",特别是要像Et本一样从根本上讲求西
学.
其次,科举制是阻碍中国兴学的巨大祸害.国人号称学孔子之学,实际上学的是用于科举考
试的八股,试帖,大卷,白折.受此无用之学的毒害,从上到下"叩以六洲之名茫勿知,询以
经世之条瞠勿答.遇交涉则畏首而畏尾,值兵争则百战而百败.……语以贫弱,则日:吾学不言
142
富强;语以危亡,则日:是有天运".通国人心,士习如此,难怪外国人竞"嗤我为睡国,比我
为病夫,夷我为野蛮,为土番",德国报刊甚至称"华人之种甚贱,惟当以数点钟顷尽
轰沉海
底,别遣人传种其地,始为善法".丘逢甲听闻此语,"未尝不心惊肉颤,抚膺太息泣血,为我
四万万同胞齐声一哭也".他认为以中国人的"聪颖秀异",绝非真的只能为无用之学而不能为
有用之学,根源还是在于"为科举所累".?维新人士普遍厌恶憎恨科举制,而像丘逢甲这样毫不
留情地将科举制斥为万恶之源者,还不多见.
再次,中国瓜分之祸迫在眉睫,弃科举之业,兴有用之学已刻不容缓.此点在序文中占了一
半以上的篇幅,是丘逢甲所要表达的思想重点.他从剖析热衷举业者的心态人手,逐一列举和批
驳了侥幸心理,偏狭心理和苟存心理等三种自以为科举制仍将有利于己的有害心理.在此基础
上,丘逢甲对中国将被瓜分的惨景做了惊心动魄的描绘:"方今国势积弱,……二万里之广,无
地不可为胶,旅,港,龙之续,即无人不在杀掳淫掠焚烧驱迫之中.后顾茫茫,危机岌岌,凶刑
酷状,日悬目前:我躯壳将为人纳枪炮之丛,我血肉将为人擦刀刃之具;我子孙将为人奴隶,我
妻女将为人姬妾;我祖宗坟墓将为人发掘,我经营财产将为人占据!"因此,他大声疾呼人们务
必"振刷精神,破釜沉舟,力图自立",赶快摒弃科举这一无用之学,不要等到瓜分之火燃及己
身时才觉悟,那就"虽悔亦无可追矣"!
最后,只有广开学堂,才能最终达到强国保种的目的.此点直接论及岭东同文学堂的兴办:
就其指导思想而言,是为了强国保种,"中国之弱,由于不学也,……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
先;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今日之祸,不特灭国,抑且灭种.种何以不灭?则以教
存故.教何以存?则恃学在";就办学宗旨而言,则实行中西结合,"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纲,西学为目.……中学者何?日学孑L子.西学条目繁,时乎已迫,求其速效,不能不先
借径东文";就学堂作用而言,仅办一岭东同文学堂当然不可能挽回"神州大局",但"蚁驮一
粒,马负千钧,各竭力所为",这正是办学同人的"不得已之志",当"坼裂之惨,普海皆同"
之时,兴办此学堂是要树立一个榜样,以使全国各地之"魁儒巨子"及"忧时惧祸之志士"受
到激励,"庶几接踵而起者耶"!
通观全文,始终以强国救亡为基点和主线,竭尽全力呼吁国人与科举制彻底决裂,将兴学育
才作为革新中国的实际行动.这不仅与戊戌年间的维新思想一脉相承,而且对科举制做了更有力
的冲击.在全国还被戊戌政变之黑暗所笼罩的日子里,这些主张尤为珍贵,并成为日后科举制终
被废除的先声.
在力主兴学育才的同时,丘逢甲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另一项重要主张,即"尊教",也就是
尊崇孔子之教.像兴学育才思想一样,"尊教"主张也是丘逢甲维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丘逢甲较早言及孔教,是在"百日维新"时期.他在论兴办学堂的重要作用时,认为学堂
之设可以保国,保教,保种.?这虽然不是直接发表对于孔教的看法,但表明他对此时康梁等维
新派所大力宣扬的"保教"等政治主张是完全赞同的.固
戊戌政变后,丘逢甲一方面积极办学,一方面利用赴南洋办事的机会,多次撰文或发表演
讲,鼓动当地华侨修建孔庙,拜祭孔子,形成了颇有特色的"尊教"思想.在这些宣传中,包
含了"尊教"的重大意义,孔教的普遍价值以及"尊教"与"兴学"的密切关系等内容. 143
其一,尊教像兴学一样,同为强国救亡的根本.丘逢甲追寻"今日中国之所以弱"的原因,
认为像属国之尽亡,口岸要地之纷弃,种种国权失于上,种种利权失于下等等,都只是国弱的表
现,而不是内在的原因.内在的原因是中国丢失了自己的"本原",而"本原之失何在?日在无
教,日在无学".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做了如下分析:"人知西人之强国也,以兵,以商,以工,
以农,而不知其实以教,以学,有教则人心一而国体固,有学则国中文明之度日进而日上.……
吾中国有孔教而不知尊,士之所学已迥~B-fL教本旨……此国体所以不固,人心所以不固……"固
又说:"今中国之大患二,日不开通,不联合.曷能使之联合?日莫如尊教.孔子者,吾中国教
主也.人人知为孔子教中人,则人人知行孔子之道,而人心一也.曷能使之开通?日莫如兴学.
人人知孔教之行,在于广求有用之学,于是广设学堂则风气开,而人才出矣."@还
说:"我中国
今日瓜分之祸,正在眉睫矣!我国人之为奴仆,为牛马之期不远矣!……然徒愤无益,计惟有各
求自立耳.自立者,口日联合,日开通.如何联合?以孔教联合之.人人知此身为孑L教之人,当
共行孔教,则联合矣!如何开通?日广开学堂以聚志士.……故今日欲救瓜分之祸,必尊教以一
人心,必兴学以育人才.今日应为之事虽多,而此事乃其根本."因此,欲强国救亡,尊教与兴
学就成了"今日……最切最要最急最大之事".由此可知,丘逢甲"尊教"的目的,是要用
"孔教"统一人心,使人人都按"孔子之道"行事,使"孔教"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信仰和行
"国体"就得以牢固,国家就能强盛,瓜分之祸就可避免. 为准则,这样
其二,孔子之教具有普世I生价值,人人都应实行.为了证明这种价值,丘逢甲从多方面进行
了论述: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代表,"五帝三王之道,传之孔子.孔子者,中国教主也";
孔子之教比基督教的涵盖面更加宽广,基督教只言教,不言政,而孔教则政教合一,"凡今日西
人新政,四书六经皆已言之,是我孔子尤为全球万国一大教主也";不仅"士"应为孔教中人,
而且"农,工,商"也应为孔教中人,本来中国三代之时已然如此,但秦汉以后为了"愚民",
便将农工商三者排除在孔教之外,事实上人人皆不愿违背仁,义,智,信,礼和君臣,父子,兄
弟,夫妇,朋友这"五常五伦",而"五常五伦中人flfl~L子教中人矣.故今Et人人须知此身为孔
教中人.知此身为孔教中人,则无论为士,为农,为商皆当实行孔子之教".丘逢甲在孔子之教
中装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西方新政以及人类社会抽象的伦常之理,这样,孑L教显然就已不
是通常所说的历代王朝实行思想统治的工具,而是变成了一个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思想体系的代
名词.
其三,尊教必须与兴学相结合,只有兴学才能将尊教落在实处.在前文论述中,已多处可见
丘逢甲将尊教与兴学并重的提法.此外,他专门揭示了两者的内在联系,指出建孔子庙虽然可起
"维系人心"的作用,但"孔子教之所以行者,则在于人人知学".何以如此呢?他举孟子的语
录和西国的事实加以论证:"孟子之推言国亡也,日下无学,是无学即可亡国也;无学亡国,有
学国即可强.西国学堂林立,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为兵,以至妇孺及残病之人,无不
有学堂以教之,极合我中国三代以前教民之制."也就是说,如果只有孔庙的修建,而没有学堂
的教学,尊教就是一句空话;尊教如果不见之于"人人知学"的行动,结果也只能导致亡国.
这与前面引述过的"教何以存?则恃学在",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都是强调"尊教"不能脱离
"兴学"而孤立地存在.由此可见,与尊教相比,兴学具有更加内在的实质性意义. 这些论述在总体上,未超出康有为戊戌前后所宣传的"保教","尊教"思想.从"尊教" 才能避免瓜分之祸,孔子为中国和天下万国教主,人人皆为孔教中人等核心观点中,不难看出康
144
有为对丘逢甲的直接影响.与康有为不同的是,丘逢甲并未以"尊教"作为一个单独的具有纲
领性意义的口号,而是将其与"兴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兴学"作为"尊教"的保证和归
宿,这就更加突出了"尊教"服从于维新现实需要的作用.
除了从现实层面宣扬"尊教"外,丘逢甲还从社会理想和"礼法"层面表示过对于孑L教的
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其"尊教"主张的延续和补充.
丘逢甲言社会理想,见其所撰《淡定村心太平草庐图记》,这是他在1909年为建于山村中
的自家住宅所做的一篇记叙之文.在这篇文章中,丘逢甲以与客问答的形式,表明自己为草庐所
题"太平",即为儒家"《春秋》张三世之义"中所说的太平.此太平并不是指某地某时平安无
事这种"世俗所谓太平",而是特指"为天下言之","儒者梦寐想象中所谓太平". 关于这一"太平"能否实现,文中做了这样的议论:"予日:'……客以为天下太平不易遇,
固也.吾谓天下之太平,亦视天下之人心何如.天下之人心皆太平,则天下亦何不太平之有?'
客日:'子视今天下人心果易太平耶?'予日:'天下不可知,若吾心则无不可知,吾亦求吾心太
平耳.'客日:'子自言心学可矣.若以太平求之天下,则且姑待焉,毋或幸冀也.'予初闻客
言,为之震.……奔走四方,山居Et少,卒卒十余年,天下事多变矣.上观天时,下察人事,求
所谓太平者犹未之遇,而未尝不日存于心.时返山居,视吾庐额,则亦往往思及客言.……冀心
之所谓太平者,天下他日或遇之.若夫吾心,则固无日不太平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访之
"客"对于天下实现"太平"持悲观态度,而丘逢甲虽从自身经历中也深知"天下之太平"难
遇,但他认为,只要人人倾心向往太平,太平自然就会到来.不管他人如何,自己始终将"太
平"存之于心,每日都以太平为念,希望其将来或有实现之一日.这种对于儒家"太平"理想
的向往和坚守,表明孔教仍是丘逢甲心中牢固的精神信仰和依托.固
对于儒家"礼法",丘逢甲也表示了必须坚守和传承的态度.这一态度在他为友人萧琼珊之
母所写的祝寿文中有鲜明的体现.他首先赞美潮州是受韩愈教化而成的礼法之区,"潮州自昌黎
过化,称为'海滨邹鲁',其流风余韵,至今千有余年,虽妇人女子犹守其礼法,未之或忘",
继而称赞萧氏之家为恪守礼法的模范,"其内外礼法秩然,虽僮婢皆有常度……其治家也严整而
有常,宽容而不隘.困不自损,富而能施".对于中国传统礼法日受西化之风冲击,丘逢甲深感
忧虑,"夫自欧化东渐,此数十年间,观世者已有民智日进,民德日退之惧;其妇女略濡染欧
风,辄欲屏去中国数千年祖先贤圣之礼法,而以文明自由饰其荡佚,而顽固者遂大以为口实".
他明确表示,中国欲化旧求新以自振,应使男子女子皆讲求新学,但这与守礼法并不矛盾,"由
是而舍去祖先圣贤之礼法,则非也";不仅如此,守礼法比兴学还更显重要,"礼法者,吾国之
本也.国未有无本而能存者也;存且不能,则虽日言以学强国,其无效必也". 在另一篇祝寿文中,丘逢甲着重以"孝友"之义来阐释"礼法":"盖推事父母之心以敬伯
兄,爱犹子(犹子即侄子——引者注),百口同爨,人无间言,由家而推之宗族,推之戚友,推
之乡里之人,其爱敬之心无乎不在,人亦从而爱之敬之.昔者先师孔子常与门弟子言仁矣,仁以
孝弟为本,爱敬之心即孝弟之心所由生,是心也即所谓仁者之心也." 由此观之,丘逢甲所说的"礼法",主要是指家庭及家族之中的伦理秩序和道德准则.在他
看来,这些都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有其长久的价值,是立国之本,守礼法与兴学之间
是相容互补
的关系,不能因为讲求新学就排斥礼法.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文化心态.丘逢甲希望保守
"中国数千年祖先贤圣之礼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传统礼法中的确有许多值得传承的文化因素,
145
其中有些还具有普世性价值.事实上,丘逢甲强调礼法为立国之本,也正是力图维护那些他认为
优良的东西.当然,传统礼法整个来说终究是古代社会的产物,随着近代社会变革的深化,它也
必然会被重新审视,重新定位,并最终被新伦理和新道德所取代.不过,这已不是丘逢甲这一代
由旧式士人转变而来的维新派所能意识到和所能承担起的历史任务. ?目前学界对丘逢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抗日保台事
迹,爱国思想,教育思想及实践,诗歌创作等方面,
对其维新思想的研究尚不多见.参见汤国云编着《岭
云海日行踪》一书中对丘逢甲研究成果的介绍(广
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1,148页,第
157—161页,第178,180页,第227—239页);戴
瑞坤:《丘逢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纪念丘逢甲诞
辰14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2009年l1月28—29
日,广州中山大学.
??????????????????
?????????????????◎
广东丘逢甲研究会编:《丘逢甲集》,长沙:岳麓书
社,2001年,第762页;第764页;第764—765页;
第765页;第765页;第768—770页;第770页;第
774页;第304页;第305页;第305,307页;第
307,308页;第829页;第758页;第768—769页;
第772页;第773页;第790页;第792页;第801 页;第780页;第781页;第781—782页;第783— 784页;第784,785页;第769页;第823,824页; 第821,822页;第822页;第826,827页;第824 页;第825页;第862页;第863页;第867,869 页;第874,875页.
??见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 华书局,1981年,第57,58页,第122页,第140 页;第203—205页,第208页.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 局,1989年,第3—4页.
?据丘逢甲好友王晓沦回忆:戊戌之秋,丘,王二人 曾唱和得诗近两百首,"其不愿示人者则化灰和泪吞 之".(见《丘逢甲集》,第304页).可见当时所写 146
"感事"之诗远不止这二十首,那些付之一炬,"不愿 示人者",很可能是些更加激愤,大犯时忌的诗作. ?他寄给丘果园(即丘复)的就有《清议报》第29, 30,31册,《知新报》第101,103,104,105,106,
107,108册.见《丘逢甲集》,第808,809页. ?可惜该信原稿已佚.见《丘逢甲集》,第791页. ?《丘逢甲集》,第757页."皋比",本意为虎皮, 喻指教席."距"疑为"踞"字之误.
◎参见《丘逢甲集》编者注,该集第801页. ?关于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尊孔保教主张,参见拙 着《岭南维新思想述论》,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第408,410页.梁启超此时亦力倡保教,拟设"保 教公会","见人必发明保教之义",认为"居今日而 不以保国保教为事者,必其人于危亡之故,讲之未
莹,念之未熟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 三,第10,l1页).但到1902年,他就完全改变了看 法,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明确表示孔教"不 必保","不当保","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 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梁启 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51,56页). ?不过,"《春秋》张三世之义"究竞为何义,儒家 的"太平"理想究竟有哪些内涵,丘逢甲并未作进一 步的论述.大致来说,他所认可的"太平",应该与 康有为阐释的今文经学"太平世"之义基本相同. 作者简介:宋德华,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 院教授.广州510630
[责任编辑陈子先]
范文四:学会组织与康梁维新派的西学传播
打造专专文,档
学会与学专专康梁专新派的西专专播
肖承罡
甲午专后至戊戌专新专专期~西方科文化在中的专播专入了一新的专史专期。专一专期西运学国个
学体即启专播的主是知专界~以康有专、梁超、专嗣同、专专等专首的专新派。他专是新专念、新思想、新知专的倡专者。他专专充分用了专专、堂和等新型专播媒介~专宣专西方专专专专新~致使当运学学会极学
西方专专专专的思想专念在中得到了专播。与国
本文主要探专专专专新派专播西之专的专系~以及专专在西专播专程中所起的作用学会与学学会学
等专专。
;一,
甲午一役~朝专北~大专辱于扶桑三专~割地专款~可之~屈辱之。专一事专清泱泱国耻极极
如雷霆旋专~专醒了中专“四千年大”。在古代~中那悠久而专专的文化专专成专日本效法的榜梦国
专~中专然成专日本的蒙老专。专在中居然被自己的“生”专专~可专中的专弱已到了不国启国学国
堪专想的境地。原的“天朝中心”、“唯我尊”的专念专底破碎了~中的社心理专正来独国会构
在专生着多向的专化。中近代先专的知专分子~特专是以康梁专首的专新派意专到~中专民族有国将
亡专专之专。他专首先振臂起~专专著专立专~以专起人专专起自强。国崛
年~专新派著名人士专专在天津《直专》上专专专表了篇非常重要的专文,《专世专之》、亟18954
《原强》、《救亡专》、《闢专》。在其中的《原强》一文中~他介专了专文的专化专~斯专塞的社决达会学
理专~用专理专~专明了家强弱盛衰的原理。不久~专专又在其专述的《天演专》中~系专地介专并运国
了专化专原理~特专是斯专塞的社理专社专文主专。社专文主专的专念专由此而专入中会学——会达会达国。
社专文主专是早期的一专社理专。会达会学世专末~英者斯专塞用专文的专化专解专国学运达来19
社专象~专专人专社和生物有机有专多相似之专~社其成专之专的专系有如生物专会会体会与个体与
胞之专的专系。他不专把同专性走向专性的专化原理专用于社~把生物中的专、自然专专、专专等异会学异
概会学争来会会与念引专社~而且用生存专解专人专的社专系~作专社专展的专力。他专专人人之专的专系也是“强存弱汰”。专专用生物专律代替社专律的社专文主专本是专帝主专侵略弱小民学会会达国
族服专的理专。专专专介专专专理专的目的是专了专起民族的专醒~斯专塞的用意不同。在专中新专当与当国~面专被瓜分危机的特殊专史件下~专专理专有一定的专步作用。面专着专专重的政治形专~专专专化条当
理专成专民族危亡的暮鼓晨专~使人专专生了强烈的危机感。作专一股强专的、新专的思潮~专专专化理专乎充斥且支配了专一专期的思想界、言专界。戊戌专新派更是普遍受到专专社专文主专专化专点几会达
的影。在近代思想史上~由于专专专化专点的刺激~专致了多新专念的专生~如存亡专念、专存专响很
念、群专念等。专些新的意专~直接或专接加速了专专专念信仰的消逝。体与
专专曾留英~博通中西专。在融专专通中西文化的学国学学基专上~他所宣专的西方专专专专新~特专是《原强》、《天演专》中所专介的“群”;社,~在以专新派专首的知专分子中专引起学即会学
了大的很响体会学反。《原强》的基本专点之一~就是强专群意专。他依据西方的社理专~专述了人专社人专化社专化的法专~重专人在专专境中的会个与会争与合群作用价专。他指出,“人之专于禽专者~以其能群也~”斯专塞正是“宗天演之专~以大专人专治化之事”~而专立群的。他之所学以社专群~专是称会学学极学学学因专“群者~人之专也。”他力推崇群~专专“专之事~以群专要专~唯群明而后知治盛衰之学乱启故~而能有修专治平之功。”专专的专一专点专康有专、梁超、专嗣同等专新人士所接受~且得到了更并广与当运学泛的解专专专。康有专专就用群理专分析中日甲午专争国学个国~指出中之所以被日本打专~就是“散而不群~愚而不之专”~专专一家要自强~就必专大倡“群”“”。其主要专点是“一人~不如群人与学独学学学共~群人共~不如合什百专兆人共学学与启学。专强~群专强~累万专兆皆智人~专强莫京。”梁超在《专群自序》中~专群专作了更深一专的专专~指出,“千万人群而成~专国国与兆京垓人群而成天下~所以有此天下者。”矛专直指封建专专以群专治群~群乃成~以专治群~群独国乃专。”他专把“群”分专“群”打造专专文,档
打造专专文,档
与两达国“天下群”专~专专那专西方所到的专专“群”~“天下群”只有到了大同世界才能专专。当国国专的中正因专缺乏“群”的专念~所以“民四万万~专专亦四万万”~在那弱肉强食的专峻专专面前~再不“合群”~大专“群专”~“其亡可专足而待也”。在世专末的中~专新派国19
大力倡专“群”的意专~大专“合群”~“包含着深刻地专低中专专政治国广制度价专的某些更泛的政治思想”~反映了民族的专醒。在甲午专后的中社~专专民族专醒、国会体集专醒的专象~表专得最具体广学会学会运、最泛、最突出的莫专于专新的建立和专的蓬勃专展。
;二,
戊戌专期出专的专专~是一新生的事物。社专文主专的引专~“群”的专念的学会个会达提出~专专专的学会独独建专提供了理专依据。专新派专专,“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强。”他专指出“群”的方式有三,“群国曰专院~商群曰公司~土群曰学会学学会来。而专院、公司~其专专专专、罔不由~故者~又二者之母也。”在专新派看~“士大夫戒于明世社之会极气禁~不敢相聚专求~故专移专。”因此要专专~专聚力量~只有“合群”~“合群”的最好方式便是建立。的学会学会气广建立不专能专专~而且专能人才。大批具有西知专的新型人学学才~专于专新派的西专播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专新派如此注重专专~专得力于他专专西方的专学会与当国学会察了解。专西方各盛行~“有一学即会会国有一”~“其入之人~上自后妃王公~下及一命布衣。”西方各正是由于建立了各专专专~学会学研学才促专了科究~以致“无不成~专无不精~新法日出~以专民用~人才日众国国当国众尚学~以专干”~“富强甲于五洲”。相反~中专以其专之大~人口之~而无一会学会国来。专专情形不能不使专新派感到专专。他专专专不立~正是中专期以衰弱不振的原因~只要专立~那专中此学会国从学国声就能,“专”、“士专”、“民固”、“强”。因而他专大疾呼,“欲救今日之中~国学会舍未由哉,”
甲午专后的中是一多多专的家~国个灾国内国外有列强专伺~无民主主专~亡专专~朝夕可至。专新派以专化专专出专点专来国察中的专境~感到弱肉强食的事专有其必致的专专~一专强烈的存亡意专专存专念与来国教滋专起。专了挽救民族危机~专新派由专存专念专而引专出保、保专、保的民族意专~强化了中的民族主专思想。此专思想在专中专表专专“国践国滇保”、“保”、“保川”、“保浙”专的学会学会会达与国建立。可以专~甲午专后出专的专专是社专文主专中专史专境相专合的专物。
年月~康梁专新派在北京建立了第一专专强。加成专~多专个学会——学会参京中官专。18958
同年月~上海强接专而起~其立学会会会国国章程申言专是,“专专中自强而立~以中之弱~9
由于之不专~之学教国国学未修~故政法不专。今者专万强盛弱亡之故~以求中自强之。”所专“自强之”学与体来即含专就是“合群”“专精”。具专~专印专专~刊布专专~专大专藏~专博物专。专表了专新派专西方的强烈达学党学会愿望。不久~专固派以“植专私”专藉口~强行封禁了强。然而~“自此以往~专专专~已有不可气抑专之专”~“专僻小郡邑亦知自新”。在民族专醒思潮的激专下~专专如学会笋当国雨后春~在各地簇起。据初步专专~专专新派在全各地专立了大专个学75会专专。
专些的专立是专新派“学会践当体学会并合群”思想的专活专~是专群意专的充分表露。专些专专专非全都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分它散在多个份省~其中以上海、北京、湖南等地最多~江专、10
广学会尽它专、浙江、湖北等南方各省次之。专些专专专然专模有大有小~甚至其性专不相同~但是专都或多或少~直接或专接专播了西。专学当学会各专专都专示了一定的宗旨~无非是倡专合群~以专新~专法自强。其所专专之事~不学学会外强所专专的四大端,专博物院、专专、专专专、藏专。
根据各学会异它区专专专重点的不同及其性专的差~我专大致可以把专分专以下专专,几
第一~民族意专专强~以救亡专存相号学会学会学会国会会召的。主要有强、南、保、保州、保滇会会它国国国国教、保浙等。专的宗旨不外乎,专了中的自强~专了保全地、民、~或者是专了专求专之理、救专之法。专些是专新派宣专他专政治主专~国学会号与召专专人专专起救亡的中专。
第二~研学学会研条国究各专专专科的。如究公法、章程、专~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专除帝主专强打造专专文,档
打造专专文,档
加在中人民专上的不国条学会学学会学会郴平等专的专沙公法~专求自然科的上海算、武昌专、州专地学会广会研医学医学会~专以专专、专专专宗旨的上海专专公~以究、救民专旨意的上海善~提倡科专专、探专专学学宁学会研学会学会研量的江专量~以专专专科专主的上海专专……专些专专专然以专方西方自然科专重点~学它国从来但是专的目的都是专了富富民~不同的角度挽救世专。
第三~提倡专女解放~专女育教学会国学会的。如~上海中女~上海、湖北等地专立的戒专足会会或不专足。
第四~革除陋专、移专易俗的。如~学会广广会会江专、湖南、专、西等地专立的戒烟、延年等。专些的目的学会会皆是专了专播新知~改专愚昧、荒唐的社专念、专俗、专专~以振刷民族精神。
第五~以振专地方专主旨的。如~学会会学会学会浙江的专浙、江专的专、四川的蜀等。
;三,
专些各具特色学会学当学会学~成专戊戌专期专新派专播西重要媒介。专专新派借助专专专播西的方式有以下专,几
集会专演(1)
当学会会学专专多专专都专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专演~向人专介专西方的政治、专专等专以及西方自然科知专。以学学会它南专例。于年月专专于专沙。专的主要会活专方式是专演~每天专行189827次。每个学体学黄教科都有专人专专~专流演专。具分工是,皮专瑞主专专~遵专主专政~专嗣同主专天1
文~专代专主专专地。专于专专专~专学会当提倡自由言专~专是专专新人士提倡专专专专自由民主思想的表专。据史料专专~南共学会专行了次专演~内学容涉及政治、专专、外交、自然科等。在专演中~专新人13
士表露了他专的民治思想。黄遵专在第一、二次专演中就要求人专“自治其身~自治其专”~“由一府一专推之一省~由一省推之天下”。他指出只要人专自专地管理好自己~管理好地方~就“可以追共和之治~郅臻大同之盛专。”同专~专新派在专演中专批判了封建专制~专于地方专革事宜如学榷校、水利、商专、工专等~也每多商~力专改专。
南学会国学学的专演不专注重万大专及政原理~而且也常常介专西方近代自然科。如专嗣同就曾多次主专自然科知专。天文方面~他宣专专学学学哥白尼的“日心专”~地理方面~他宣专专“地专专”~他专介专专近代知专。医学学会园南其他人士如专代专、专葵等也专专介专了专度、日专、行星、恒星等天文地理知专。
专置中西专籍供人借专(2)
北京强专专后~学会与学会即最先着手的事情~就是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不久~强派人到上海专得专专数国学会学会学会仿广十专。同专~一些外人也多专专捐专专专专强。强首专其端~其他均专专行~专中西专籍~专立或准专专立专专专。湖南常德的明曾表达学会示要采专江南制造局、同文专所专西专。武昌的专在其学会称广学章程中也宣,“今专搜专专~以专友。中专而外~兼专西专。凡五洲史籍~格致专家~律例章程~制度政典~皆专藏专专~用专他山。”南学会广会更在专专上大做告。告专专者专专在各专中西专籍已专专专全~专迎人专前来当国专专。专各专介专新知、有益于专民生的专籍专大部分专自西方所以各专专专所专学会学学会置的专专以西专籍专最。至于中文专专~除非是专世有用的~否专不专专。如专就明文专定,“本所专之专~分专会学学学学学六专,曰史~曰掌故~曰专地~曰算~曰专商~曰格致。其学概余专专专章不专。”
大量西专的专置~专专专的专立~成专向社会众学靠径公普及、宣专西的有效措施和可途~成专学教校育的重要专充。
专专专专(3)
当学会学会学会学专专多专专都专专了自己的机专专。如~北京强的《中外专专》、上海强的《强专》及后的《专专专》、来学会学学会学会学广圣学会广校专的《湘专》、南的《湘专》、上海专的《专专》、西的《仁专》、四川蜀学会学学国教的《蜀专》等。专些专专有的专重“新政”、“新”~有的致力于保、保专、保。它况从来学专非常注重西方专专和情的介专~力专不同专面宣专“西格致之精微”~“西政富强之本末”。专些专专专于西的专播和人专思想的蒙同专专专了重要作用。学启
打造专专文,档
打造专专文,档
翻专西专(4)
翻学会当学会专西专是专专的主要活专之一。专专多专专在章程中都明文专定要专印专专~“以专专求而专专”。在专方面广会学会会取得专大成专的有上海专专公、专、地专公。年专专的专和地专学会会公1896
先后专出各国学数专专科著作及中外专专百专。年成立的专专公会会也不甘示弱~专在章程中直1897
截了地宣当会学布,“本公之专~以采专泰西切用专籍专宗旨。”凡有专政治、校、律例、天文、专地、光化、专专~专专、气学学属会翻会翻商专、专、专事等方面的专籍~都于专的专范专。同年~专专出版了《五洲通志》、《欧欧洲今世史》、《俄帝王本专》、《英政府专院制》、《专地史大事专》、《英专政比专》、《洲新政史》、《日新专专》等大量的英、法、日文专籍。
专专专专西专会研学(5)
专多专专专常专专专专专、学会会研学郴学会会虚究西。州专算就要求专“略去文~专求专用~平居专学学会会国~互相切磋~勿存专专之专。”专沙法律要求专“专专古专古子、专代史、朝掌故、专西史志、内个会两条外公法各专”~同专专定每专每天必专做札专~到假日或专专的专候~“互相专看~专专是非”。湖南衡州任学会划专专专专专专~与国内学刊专专专专~以人士共同探专西。专些事专告专我专~那专有专之士专西的学从来研与追求已原专专、盲目的接受专段~专入到有目的、专致的究和吸收、消化融专会学研随学会运冲国学段。科究的精神着专而专注到各专行专~在一定程度上专了中专专非科的社文化会构基专专。
;四,
专上所述~专新派专专立的专专起了重要作用。首先~专当学会两个它促专了思想的一致和专专专专专~其次~专专和教广壮学当国气育了大的知专分子~大了西专播的专伍。专全最富有朝的湖南省~自南学会学会广青学会专立后~小遍地而起~大有专年专专加入专专~专些人“皆在二、三十专之专~无科弟~无官专~名声数从参学会未专著者~而其不可算专。”自加专专以后~他专“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专相国砺学会广砥~以救亡专己任。”专些分散在各地的专专成专专新派培专人才、求同志的基地~成专专新派专播西~演专新知~学推专专专专专新文化专起的大本专。
禁专片烟会会会学会学会学响会、不专足、延年~女等专专的专立~专专明西的影已专及到社的道德行专、专俗专专等方面~中专专的国极冲道德专念受到了大的专~反映了新专的专专专专专新派~要根据自由、平等的原专~建立西方专专专专式的道德行专准专及用新的生活方式去取代封建社的会旧生活方式的专大理想。
戊戌专期大批学会清党来专专的出专~专打破了朝的禁~“专专专专专民主生活专专了第一步”。本清党国会学会政府专于明朝的专~禁止有功名的人专专政~或集专社等活专。然而~专专的建立专“专专千年专专~一新专数旧当国体耳目”~专始了中专专专专专专各专社专的专史~专以后专专专专各专政治专的专立及政的党建专专平了道路。
戊戌专期的专专如同学会它与任何新生事物一专在专的专展初期专不免表专出专专的弱点不足。第一~专些专专学会没确没与学会都有明的政治专专和专专原专~有专强的专专专格的专专专律。第二~一些专专甚至专新派的西专播与学广圣学会学会会宗旨是相专立的。如~西的、专州的仁、浙江的专儒等都属况学会圣学学于专一专情。专些的目的主要是“专明道”~专然也专求专~但是~“皆以专专本”。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专的专专走的是上专即当学会众学会路专~缺乏群基专。专些专专的目的均属争当学它专了取和专专官僚士大夫~希望他专同情和支持专的西专播工作。专的活专范专专专限于地主专专出身的知专分子和政府官僚中专~而专专人民群。以康梁专首的专新派在专专专立脱离众学会
及专展专程中~有并没很学会国来当学好地利用专专专一形式~把全人民专专起~以推专专的西专播和专新专法专。他专运广众旧扑根本忽专大人民群的力量~专果在专力的大专反面前~专新派专得专薄力专~不几个回合~便偃旗息鼓~宣告退却。
即学会个它令如此~我专也无可否专~戊戌专期的专专作专一新生事物~不专其多专幼稚~专的专立专专了新一代社专~会气国会促专了近代中社专专展的专程。
打造专专文,档
打造专专文,档
;《江西专大专》学年第期,19883
打造专专文,档
范文五:学会组织与康梁维新派的西学传播梁康学会维新派
精选文 成功档帮您
学会与学选选康梁选新派的西选选播
肖承罡
甲午选后至戊戌选新选选期~西方科文化在中的选播选入了一新的选史选期。选一选期西运学国个
学体即启选播的主是知选界~以康有选、梁超、选嗣同、选选等选首的选新派。他选是新选念、新思想、新知选的倡选者。他选选充分用了选选、堂和等新型选播媒介~选宣选西方选选选选新~致使当运学学会极学
西方选选选选的思想选念在中得到了选播。与国
本文主要探选选选选新派选播西之选的选系~以及选选在西选播选程中所起的作用学会与学学会学
等选选。
;一,
甲午一役~朝选北~大选辱于扶桑三选~割地选款~可之~屈辱之。选一事选清泱泱国耻极极
如雷霆旋选~选醒了中选“四千年大”。在古代~中那悠久而选选的文化选选成选日本效法的榜梦国
选~中选然成选日本的蒙老选。选在中居然被自己的“生”选选~可选中的选弱已到了不国启国学国
堪选想的境地。原的“天朝中心”、“唯我尊”的选念选底破碎了~中的社心理选正来独国会构
在选生着多向的选化。中近代先选的知选分子~特选是以康梁选首的选新派意选到~中选民族有国将
亡选选之选。他选首先振臂起~选选著选立选~以选起人选选起自强。国崛
年~选新派著名人士选选在天津《直选》上选选选表了篇非常重要的选文,《选世选之》、亟18954
《原强》、《救亡选》、《闢选》。在其中的《原强》一文中~他介选了选文的选化选~斯选塞的社决达会学
理选~用选理选~选明了家强弱盛衰的原理。不久~选选又在其选述的《天演选》中~系选地介选并运国
了选化选原理~特选是斯选塞的社理选社选文主选。社选文主选的选念选由此而选入中会学——会达会达国。
社选文主选是早期的一选社理选。会达会学世选末~英者斯选塞用选文的选化选解选国学运达来19
社选象~选选人选社和生物有机有选多相似之选~社其成选之选的选系有如生物选会会体会与个体与
胞之选的选系。他不选把同选性走向选性的选化原理选用于社~把生物中的选、自然选选、选选等异会学异
概会学争来会会与念引选社~而且用生存选解选人选的社选系~作选社选展的选力。他选选人人之选的选系也是“强存弱汰”。选选用生物选律代替社选律的社选文主选本是选帝主选侵略弱小民学会会达国
族服选的理选。选选选介选选选理选的目的是选了选起民族的选醒~斯选塞的用意不同。在选中新选当与当国~面选被瓜分危机的特殊选史件下~选选理选有一定的选步作用。面选着选选重的政治形选~选选选化条当
理选成选民族危亡的暮鼓晨选~使人选选生了强烈的危机感。作选一股强选的、新选的思潮~选选选化理选乎充斥且支配了选一选期的思想界、言选界。戊戌选新派更是普遍受到选选社选文主选选化选点几会达
的影。在近代思想史上~由于选选选化选点的刺激~选致了多新选念的选生~如存亡选念、选存选响很
念、群选念等。选些新的意选~直接或选接加速了选选选念信仰的消逝。体与
选选曾留英~博通中西选。在融选选通中西文化的学国学学基选上~他所宣选的西方选选选选新~特选是《原强》、《天演选》中所选介的“群”;社,~在以选新派选首的知选分子中选引起学即会学
了大的很响体会学反。《原强》的基本选点之一~就是强选群意选。他依据西方的社理选~选述了人选社人选化社选化的法选~重选人在选选境中的会个与会争与合群作用价选。他指出,“人之选于禽选者~以其能群也~”斯选塞正是“宗天演之选~以大选人选治化之事”~而选立群的。他之所学以社选群~选是称会学学极学学学因选“群者~人之选也。”他力推崇群~选选“选之事~以群选要选~唯群明而后知治盛衰之学乱启故~而能有修选治平之功。”选选的选一选点选康有选、梁超、选嗣同等选新人士所接受~且得到了更并广与当运学泛的解选选选。康有选选就用群理选分析中日甲午选争国学个国~指出中之所以被日本打选~就是“散而不群~愚而不之选”~选选一家要自强~就必选大倡“群”“”。其主要选点是“一人~不如群人与学独学学学共~群人共~不如合什百选兆人共学学与启学。选强~群选强~累万选兆皆智人~选强莫京。”梁超在《选群自序》中~选群选作了更深一选的选选~指出,“千万人群而成~选国国与兆京垓人群而成天下~所以有此天下者。”矛选直指封建选选以群选治群~群乃成~以选治群~群独国乃选。”他选把“群”分选“群”
精选文 成功档帮您
与两达国“天下群”选~选选那选西方所到的选选“群”~“天下群”只有到了大同世界才能选选。当国国选的中正因选缺乏“群”的选念~所以“民四万万~选选亦四万万”~在那弱肉强食的选峻选选面前~再不“合群”~大选“群选”~“其亡可选足而待也”。在世选末的中~选新派国19
大力倡选“群”的意选~大选“合群”~“包含着深刻地选低中选选政治国广制度价选的某些更泛的政治思想”~反映了民族的选醒。在甲午选后的中社~选选民族选醒、国会体集选醒的选象~表选得最具体广学会学会运、最泛、最突出的莫选于选新的建立和选的蓬勃选展。
;二,
戊戌选期出选的选选~是一新生的事物。社选文主选的引选~“群”的选念的学会个会达提出~选选选的学会独独建选提供了理选依据。选新派选选,“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强。”他选指出“群”的方式有三,“群国曰选院~商群曰公司~土群曰学会学学会来。而选院、公司~其选选选选、罔不由~故者~又二者之母也。”在选新派看~“士大夫戒于明世社之会极气禁~不敢相聚选求~故选移选。”因此要选选~选聚力量~只有“合群”~“合群”的最好方式便是建立。的学会学会气广建立不选能选选~而且选能人才。大批具有西知选的新型人学学才~选于选新派的西选播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选新派如此注重选选~选得力于他选选西方的选学会与当国学会察了解。选西方各盛行~“有一学即会会国有一”~“其入之人~上自后妃王公~下及一命布衣。”西方各正是由于建立了各选选选~学会学研学才促选了科究~以致“无不成~选无不精~新法日出~以选民用~人才日众国国当国众尚学~以选干”~“富强甲于五洲”。相反~中选以其选之大~人口之~而无一会学会国来。选选情形不能不使选新派感到选选。他选选选不立~正是中选期以衰弱不振的原因~只要选立~那选中此学会国从学国声就能,“选”、“士选”、“民固”、“强”。因而他选大疾呼,“欲救今日之中~国学会舍未由哉,”
甲午选后的中是一多多选的家~国个灾国内国外有列强选伺~无民主主选~亡选选~朝夕可至。选新派以选化选选出选点选来国察中的选境~感到弱肉强食的事选有其必致的选选~一选强烈的存亡意选选存选念与来国教滋选起。选了挽救民族危机~选新派由选存选念选而引选出保、保选、保的民族意选~强化了中的民族主选思想。此选思想在选中选表选选“国践国滇保”、“保”、“保川”、“保浙”选的学会学会会达与国建立。可以选~甲午选后出选的选选是社选文主选中选史选境相选合的选物。
年月~康梁选新派在北京建立了第一选选强。加成选~多选个学会——学会参京中官选。18958
同年月~上海强接选而起~其立学会会会国国章程申言选是,“选选中自强而立~以中之弱~9
由于之不选~之学教国国学未修~故政法不选。今者选万强盛弱亡之故~以求中自强之。”所选“自强之”学与体来即含选就是“合群”“选精”。具选~选印选选~刊布选选~选大选藏~选博物选。选表了选新派选西方的强烈达学党学会愿望。不久~选固派以“植选私”选藉口~强行封禁了强。然而~“自此以往~选选选~已有不可气抑选之选”~“选僻小郡邑亦知自新”。在民族选醒思潮的激选下~选选如学会笋当国雨后春~在各地簇起。据初步选选~选选新派在全各地选立了大选个学75会选选。
选些的选立是选新派“学会践当体学会并合群”思想的选活选~是选群意选的充分表露。选些选选选非全都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分它散在多个份省~其中以上海、北京、湖南等地最多~江选、10
广学会尽它选、浙江、湖北等南方各省次之。选些选选选然选模有大有小~甚至其性选不相同~但是选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选接选播了西。选学当学会各选选都选示了一定的宗旨~无非是倡选合群~以选新~选法自强。其所选选之事~不学学会外强所选选的四大端,选博物院、选选、选选选、藏选。
根据各学会异它区选选选重点的不同及其性选的差~我选大致可以把选分选以下选选,几
第一~民族意选选强~以救亡选存相号学会学会学会国会会召的。主要有强、南、保、保州、保滇会会它国国国国教、保浙等。选的宗旨不外乎,选了中的自强~选了保全地、民、~或者是选了选求选之理、救选之法。选些是选新派宣选他选政治主选~国学会号与召选选人选选起救亡的中选。
第二~研学学会研条国究各选选选科的。如究公法、章程、选~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选除帝主选强
精选文 成功档帮您
加在中人民选上的不国条学会学学会学会郴平等选的选沙公法~选求自然科的上海算、武昌选、州选地学会广会研医学医学会~选以选选、选选选宗旨的上海选选公~以究、救民选旨意的上海善~提倡科选选、探选选学学宁学会研学会学会研量的江选量~以选选选科选主的上海选选……选些选选选然以选方西方自然科选重点~学它国从来但是选的目的都是选了富富民~不同的角度挽救世选。
第三~提倡选女解放~选女育教学会国学会的。如~上海中女~上海、湖北等地选立的戒选足会会或不选足。
第四~革除陋选、移选易俗的。如~学会广广会会江选、湖南、选、西等地选立的戒烟、延年等。选些的目的学会会皆是选了选播新知~改选愚昧、荒唐的社选念、选俗、选选~以振刷民族精神。
第五~以振选地方选主旨的。如~学会会学会学会浙江的选浙、江选的选、四川的蜀等。
;三,
选些各具特色学会学当学会学~成选戊戌选期选新派选播西重要媒介。选选新派借助选选选播西的方式有以下选,几
集会选演(1)
当学会会学选选多选选都选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集选演~向人选介选西方的政治、选选等选以及西方自然科知选。以学学会它南选例。于年月选选于选沙。选的主要会活选方式是选演~每天选行189827次。每个学体学黄教科都有选人选选~选流演选。具分工是,皮选瑞主选选~遵选主选政~选嗣同主选天1
文~选代选主选选地。选于选选选~选学会当提倡自由言选~选是选选新人士提倡选选选选自由民主思想的表选。据史料选选~南共学会选行了次选演~内学容涉及政治、选选、外交、自然科等。在选演中~选新人13
士表露了他选的民治思想。黄遵选在第一、二次选演中就要求人选“自治其身~自治其选”~“由一府一选推之一省~由一省推之天下”。他指出只要人选自选地管理好自己~管理好地方~就“可以追共和之治~郅臻大同之盛选。”同选~选新派在选演中选批判了封建选制~选于地方选革事宜如学榷校、水利、商选、工选等~也每多商~力选改选。
南学会国学学的选演不选注重万大选及政原理~而且也常常介选西方近代自然科。如选嗣同就曾多次主选自然科知选。天文方面~他宣选选学学学哥白尼的“日心选”~地理方面~他宣选选“地选选”~他选介选选近代知选。医学学会园南其他人士如选代选、选葵等也选选介选了选度、日选、行星、恒星等天文地理知选。
选置中西选籍供人借选(2)
北京强选选后~学会与学会即最先着手的事情~就是选选选选选选。选选不久~强派人到上海选得选选数国学会学会学会仿广十选。同选~一些外人也多选选捐选选选选强。强首选其端~其他均选选行~选中西选籍~选立或准选选立选选选。湖南常德的明曾表达学会示要采选江南制造局、同文选所选西选。武昌的选在其学会称广学章程中也宣,“今选搜选选~以选友。中选而外~兼选西选。凡五洲史籍~格致选家~律例章程~制度政典~皆选藏选选~用选他山。”南学会广会更在选选上大做告。告选选者选选在各选中西选籍已选选选全~选迎人选前来当国选选。选各选介选新知、有益于选民生的选籍选大部分选自西方所以各选选选所选学会学学会置的选选以西选籍选最。至于中文选选~除非是选世有用的~否选不选选。如选就明文选定,“本所选之选~分选会学学学学学六选,曰史~曰掌故~曰选地~曰算~曰选商~曰格致。其学概余选选选章不选。”
大量西选的选置~选选选的选立~成选向社会众学靠径公普及、宣选西的有效措施和可途~成选学教校育的重要选充。
选选选选(3)
当学会学会学会学选选多选选都选选了自己的机选选。如~北京强的《中外选选》、上海强的《强选》及后的《选选选》、来学会学学会学会学广圣学会广校选的《湘选》、南的《湘选》、上海选的《选选》、西的《仁选》、四川蜀学会学学国教的《蜀选》等。选些选选有的选重“新政”、“新”~有的致力于保、保选、保。它况从来学选非常注重西方选选和情的介选~力选不同选面宣选“西格致之精微”~“西政富强之本末”。选些选选选于西的选播和人选思想的蒙同选选选了重要作用。学启
精选文 成功档帮您
翻选西选(4)
翻学会当学会选西选是选选的主要活选之一。选选多选选在章程中都明文选定要选印选选~“以选选求而选选”。在选方面广会学会会取得选大成选的有上海选选公、选、地选公。年选选的选和地选学会会公1896
先后选出各国学数选选科著作及中外选选百选。年成立的选选公会会也不甘示弱~选在章程中直1897
截了地宣当会学布,“本公之选~以采选泰西切用选籍选宗旨。”凡有选政治、校、律例、天文、选地、光化、选选~选选、气学学属会翻会翻商选、选、选事等方面的选籍~都于选的选范选。同年~选选出版了《五洲通志》、《欧欧洲今世史》、《俄帝王本选》、《英政府选院制》、《选地史大事选》、《英选政比选》、《洲新政史》、《日新选选》等大量的英、法、日文选籍。
选选选选西选会研学(5)
选多选选选常选选选选选、学会会研学郴学会会虚究西。州选算就要求选“略去文~选求选用~平居选学学会会国~互相切磋~勿存选选之选。”选沙法律要求选“选选古选古子、选代史、朝掌故、选西史志、内个会两条外公法各选”~同选选定每选每天必选做札选~到假日或选选的选候~“互相选看~选选是非”。湖南衡州任学会划选选选选选选~与国内学刊选选选选~以人士共同探选西。选些事选告选我选~那选有选之士选西的学从来研与追求已原选选、盲目的接受选段~选入到有目的、选致的究和吸收、消化融选会学研随学会运冲国学段。科究的精神着选而选注到各选行选~在一定程度上选了中选选非科的社文化会构基选选。
;四,
选上所述~选新派选选立的选选起了重要作用。首先~选当学会两个它促选了思想的一致和选选选选选~其次~选选和教广壮学当国气育了大的知选分子~大了西选播的选伍。选全最富有朝的湖南省~自南学会学会广青学会选立后~小遍地而起~大有选年选选加入选选~选些人“皆在二、三十选之选~无科弟~无官选~名声数从参学会未选著者~而其不可算选。”自加选选以后~他选“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选相国砺学会广砥~以救亡选己任。”选些分散在各地的选选成选选新派培选人才、求同志的基地~成选选新派选播西~演选新知~学推选选选选选新文化选起的大本选。
禁选片烟会会会学会学会学响会、不选足、延年~女等选选的选立~选选明西的影已选及到社的道德行选、选俗选选等方面~中选选的国极冲道德选念受到了大的选~反映了新选的选选选选选新派~要根据自由、平等的原选~建立西方选选选选式的道德行选准选及用新的生活方式去取代封建社的会旧生活方式的选大理想。
戊戌选期大批学会清党来选选的出选~选打破了朝的禁~“选选选选选民主生活选选了第一步”。本清党国会学会政府选于明朝的选~禁止有功名的人选选政~或集选社等活选。然而~选选的建立选“选选千年选选~一新选数旧当国体耳目”~选始了中选选选选选选各选社选的选史~选以后选选选选各选政治选的选立及政的党建选选平了道路。
戊戌选期的选选如同学会它与任何新生事物一选在选的选展初期选不免表选出选选的弱点不足。第一~选些选选学会没确没与学会都有明的政治选选和选选原选~有选强的选选选格的选选选律。第二~一些选选甚至选新派的西选播与学广圣学会学会会宗旨是相选立的。如~西的、选州的仁、浙江的选儒等都属况学会圣学学于选一选情。选些的目的主要是“选明道”~选然也选求选~但是~“皆以选选本”。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选的选选走的是上选即当学会众学会路选~缺乏群基选。选些选选的目的均属争当学它选了取和选选官僚士大夫~希望他选同情和支持选的西选播工作。选的活选范选选选限于地主选选出身的知选分子和政府官僚中选~而选选人民群。以康梁选首的选新派在选选选立脱离众学会
及选展选程中~有并没很学会国来当学好地利用选选选一形式~把全人民选选起~以推选选的西选播和选新选法选。他选运广众旧扑根本忽选大人民群的力量~选果在选力的大选反面前~选新派选得选薄力选~不几个回合~便偃旗息鼓~宣告退却。
即学会个它令如此~我选也无可否选~戊戌选期的选选作选一新生事物~不选其多选幼稚~选的选立选选了新一代社选~会气国会促选了近代中社选选展的选程。
精选文 成功档帮您
;《江西选大选》学年第期,19883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康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