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l949年至1956年中国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问题研究综述
l949年?至1956?年中国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问题研?究综述
对于建国后?头七年中国?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问?题的研究,建国以来一?直没有中断?过。但是真正展?开深入的学?术研究,还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在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后。
现特有关的?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一 关于建国后?头七年中国?社会性质问?题
1、建国之初,人们对于我?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并无疑?义。当时广大干?部包括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对革命胜利?后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已取得共?识,所以在《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共同纲领》还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这种“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政权,便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志”(毛选2卷,785)。当时确认:建国初期的?人民民主专?政,其实质是工?农民主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1950年?1月中宣部?在一个指示?中肯定“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不错的”。因为人民民?主专政包括?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四个阶?级参加,范围比工农?民主专政更?广,“但它的确是?以下农联盟?为基础,它所执行的?政策完全符?合于工人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也可以说实?质上是工农?民主专政”(《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1?992,105)。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象?”(《毛选》4,1433)。**在建?国前夕写的?《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中也指出: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小商品经济?与半自然经?济占
国营经济在?接收全国官?僚资本后,虽然“是一个可观?的但还是很?小的成分。不过它可着绝对?的优势”,
以?使社会的经?济命脉操在?国家手中,而居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刘选上,427)。
当时,人们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质的阶段?,一定要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发?展”(周选上,368)。而且在思考?着将来如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在1?948年九?月会议上说?:“在经济上完?成民族独立?,还要一二十?年时间。我们努力发?展国家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共和国走过?的路》1949-1952,中央文献1?991年版?,17)。1949年?4月**?在天津讲话?中重申和平?转变到社会?主义去的思?想。他说:“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经过革?命,你们看现在?同国民党的?斗争,就是严重的?流血斗争。但是将来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就可以和平?地走去,不必经过流?血革命”党的文献9?3年5期,14页。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说:“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地?稳步前进,经过战争,经过新民主?主义的改革?,而在将来,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中央文献8?7版,416)。当时**?等中央领导?同志曾设想?要经过一个?“相当长久”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通过“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等国家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使社会主义?因素逐步增?强,到条件成熟?时,就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它义的步骤?”,一举“实行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社会化?”。当时估计,这个阶段大?约要有10?年、1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
2、在提出“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形成?过渡时期总?路线后,使原来那种?设想发生了?部分变化,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认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逐步过?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到19?55年9月?,**把中?国过渡时期?的起点从新?民主主义改?为资本主义?,提出“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后,人们在论及?建国初期社?会性质时,就不再用“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时期”这样的提法?了。
到1952?年下半年,经过建国后?头三年的奋?斗,随着国际同?内形势的变?化,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特别是新的?经验的积累?,**的认?识也有发展?,所以他在1?952年9?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中央党?校1991?年版,213)。随后。**开始?使用“过渡时期”的概念,并对过渡时?期的任务作?出规定。他说:什么叫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步骤是走向?社会主
1
义。类似过桥、走一步算是?过渡一年,两步两年,三步三年,10年到1?5年走完。在10年到?15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及对农业、手工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水到渠成?,防止急躁情?绪(.薄一波<回顾>上,215)。这就是说,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采取逐?渐推进的步?骤和政策,一步一步地?向前过渡,使社会主义?因素逐年增?加,争取在10?年到15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内完成?这个过渡。而不是像原?来设想的,等到10年?或者以后,才采取社会?主义政策,实行向资产?阶级全线进?攻的突变。后来又逐步?完整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上作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讨论的总?结时,明确指出:过渡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就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时期,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比重中逐?步增长的时?期”(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1?991年,291)。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发中宣部拟?定的、经过**?修改和审定?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指出:“中国革命第?—阶段的任务?胜利完成后?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过渡性质?的社会。由中华人民?共利国成立?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时期?。”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已经占?居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彼?此斗争着。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苏?联的援助和?整个有利的?国际形势,这就决定着?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后的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改造直至消?灭。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人民80年?,40,41)。这些论述可?以说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性质?的一个最完?整的表述,其突出之点?在于指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但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对于?为什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开始?,作过这样的?说明:“我们说标志?着革命性质?的转变、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东?西是政权的?转变,是国民党反?革命政权的?灭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不是说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个伟?大的任务,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就可以立即?在全国一切?方面着手施?行了,不是的,??那时我们一?方面在农村?实行民主主?义的土地改?革,一方面在城?市立即着手?接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使之变为社?会主义的企?业,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银?行,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着手?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并已在过去?几年中对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所有这些显?示着我国过?渡时期头几?年中的错综?复杂的形象?”。
1954年?9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一?届—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
至此,广大干部和?人民已取得?这样的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云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要在15年?左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5年?夏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迅?猛发展,后期改造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1955年?9月,**改变?了过去的提?法,他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中指?出:“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内,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是?:基本上完成?国家的工业?化*同时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改造”。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也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标志着我国?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开始”。他在分析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后,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民主专?政开始担负?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这样的政权?实质上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正因为当时?认为194?9年10月?建立了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加上没收官?僚资本、在土改中文?际卜消火丁?富农经济等?,都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所以此后在?讲到建国初?期的社会性?质时,就都不再提?“新民土主义?社会”,而只讲进入?“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了。
3、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建国后头?七年社会性?质的研究,进入列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关
2
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新肯定了?1955年?9月以前的?提法,指出:“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l?956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建国后前七?年“成功地实现?了我同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在此前后,学术界对建?国初期社会?性质的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主要是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如《党史研究》1981年?第3期刊载?的王元年的?《试论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山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发表?的李贵仁的?《关于中国民?主革
?转变理论的?探讨,就是持这种?观点的。王元年认为?“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就是社会?命向社?会主义革命
主义社会”。李贵仁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性质”’“是隶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他们的理由?是: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当时国民经?济的重要成?分已经实现?了公有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所以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应当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
(2)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后?,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了?,这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全?国政权,建立了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从夺取全国?政权那天起?,不仅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而且也表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3)全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标志。“—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我国民主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当国家政权?由资产阶级?之手转到无?产阶级手中?之后,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q因此,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当然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个重要标志?。
官僚资本,占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80,的资本就变?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就形成了? 我们没收了?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掌握和领导?着整个国民?经济,使其他经济?成分逐步纳?入社会主义?发展的轨道?。所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是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又—个重要标志?。
李贵仁说:由此可见,无产阶级掌?握全国政权?之时,就是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之时,就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之时,就是目前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之时,这个时期的?社会性质只?能属于社会?主义社会。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建国后头七?年的社会属?于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党史研究?。N? 1981年?第5期刊载?的匡萃坚的?《试论建国初?期社会的新?民主主义性?质》、《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4期发表?的乔梁的《为什么说我?国建国后的?头七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他们的理由?是:
(1)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创?建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由于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变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社会?。
(2)建国后头七?年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首先,从头七年所?处的历史位?置的特点看?,它是新民主?本义社会。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由此得出的?逻辑结论就?是:建国初七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其次,从其政治、经济特征看?,新民主主义?政治就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它一方面和?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另一方面也?和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从建国后头?七年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所担?负的任务来?看,要继续完成?大量的民主?革命任务,要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保证我?国有步骤地?、顺利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这也表现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特点。从经济上看?,—方面是经济?成分的多样?性,五种经济成?分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另方面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有经济?,巩固和加强?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整个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不断增长并?终将占绝对?优势,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不?断受到限制?、改造直至基?本消灭的过?程。这种过渡性?质,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
3
(3)建国后头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了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建国后头七?年的历史,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进而逐步实?现内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在这七年中?,党领导各国?人民胜利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遗留的?任务,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证明了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证明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给建国后头?七年社会性?质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大家在讨论?、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很自然地联?系到与她有?不少相似之?处、又有密切关?系
有些论文和?著作对此也?作了深入的?分析。如胡乔木的?《中国在五十?年代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来考虑。
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龚育之的《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石仲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郑德荣等的?《试析新民文?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等文章,还有薄一波?写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著作。
目前对建国?初期社会性?质的研究正?在深入,我认为研究?者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共识?:(1)研究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历史“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M,在建国后头?七年实现了?“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262、258),也就是肯定?建国初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些认识是?比较一致的?。(2)不少研究者?更指出,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两个部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要?解决的是夺?取全国政权?后如何建设?国家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这是我们党?的伟大理论?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补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理论?价值,是值得深入?研究的。(3)人们认识到?中国革命胜?利后,既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马上?全面搞社会?主义,只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4)研究者承认?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实,使原来按照?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尽管人们在?对这种行
变化?的性质、程度的估计?以及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为社会理?论的关系方?面,看法不很一?致,但一般都承?认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到19?56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才能说“过渡时期已?经完结,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实?现”,“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322)。(5)研究者肯定?建国后头七?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强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有伟大意?义(绝不是主张?中国现在还?要重新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去,而是为了恢?复实事求是?的传统(正确对待我?们党的伟大?理论创造和?独特贡献,更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更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 关于建国后?头七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1、建国前后对?主要矛盾的?观点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来?确定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思?路。在民主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全国将要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候,为了指导建?国前后的工?作,中共中央早?在1948?年九月会议?上就对建国?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过分析,预见到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将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在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构成”后指出:“分析这些问?题,其目的在于?发现社会经?济中的矛盾?。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基本矛盾就?是资本主义?(资本家和富?农)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胜?利以后,这就是新社?会的主要矛?盾”。他强调:“这时候,主要的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与私人资本?家的矛盾”(《共和国走过?的路》23-24)。**在会?议的结论中?说;“现在点明一?句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共和国走过?的路》16-17。到l 949年3?月,这种观点被?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接受?,在全会的《决议》中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中国尚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决议》还指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采?取限制政策?,“是必然要受?到资产阶级?在各种程度?和各种方式?上的反抗的?”,因此,“限制和反限?制,将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命?的主要形式?”(《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4),594、593)。
但是,当中共中央?发现进城后?在对待民族?资本家方面?的“左”倾错误相当?严重、实际上是主?张立即消灭?资产阶级时?,便发出了《认真克服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左’倾错误》的指示。1949年?7月,**在
4
一?份党内报告?中更明确地?改变了原来?对主要矛盾?的观点,他说:“在推翻国民?党政府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存在”“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与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斗争”,“并且仍然是?主要的矛盾?和斗争”。他指出:“有人说:‘在推翻国民?党政权之后?,中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便立即成为?主要矛盾;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便立即成为?主要斗争’,这种说法,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因为一个政?权如果以主?要的火力去?反对资产阶?级,那便是或开?始变成无产?阶级专政了?。这将把目前?尚能与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赶?到帝国主义?那一边去。这在门前的?中国实行起?来,将是一种危?险的冒险主?义的政策” 《共和国走过?的路》1949-1952,58-59)。这时,**也没?有把向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他针对全国?统战会议讨?论中有人所?说的“今天斗争对?象,主要是当作国?内的主要矛?盾看待。1950年?4月,
资产?阶级”的提法,明确指出:“今天的斗争?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是有?斗争的。但必须团结?它,是采用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以达团?结它共同发?展国民经济?之目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292。因此,他在七届三?中全会上说?:“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94)。他强调地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总方针,指出不可树?敌太多,而要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集中力量“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98)。这些说明当?时认为人民?大众同三大?敌人及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建国初期?国内的主要?矛盾。
2(到1952?年6月,经过三年的?努力,没收了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在大陆上比?较彻底地镇?压了反革命?分子,特别是新区?土改已基本?完成,这时**?便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3,458)。随后,**在全?国统战部长?会议上也?:“把封建制度?消灭以后,农村中的主?要矛盾就变?成广大农民?跟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势?力的矛盾。在城说
市中,国民党被打?倒了,反革命被肃?清了,帝国主义势?力被赶走了?,主要矛盾就?变成无产阶?级跟资产阶?级这样一个?矛盾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当着我们反?对三大敌人?的时候,说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是中间?力量、那是恰当的?。但是,现在不能这?样说了”(<**统一?战线文选>,225-226)。到1960?年出版《**选集?》第4卷时,又把**?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有关建国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修?改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毛选>4,1433)。这里表述得?更精确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是在全国土?地改革完成?之后。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建国初期?国内主要矛?盾的研究逐?步深入展开?。在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党?的十三大后?,研究者在讨?论、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联系到建国?初期(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进行了研究?,逐步形成了?五种不同的?观点:
第—种观点认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理由是:(1)新中国成立?时,民主革命已?经基本胜利?,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尽管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还很重,但是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斗争,已经明显的?是胜负决定?之后的斗争?,是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2)建国初期党?领导的打击?投机商人、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五反”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和限制,都是同资产?阶级的斗争?,都是为了解?决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的性质,但主要也是?解决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中共党史研?究>88年4,52)。(3)建国初期主?要矛盾已经?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当时不提消?灭民族资产?阶级,完全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这时国内有?三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一是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现状同巩?固人民政权?,特别是同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所必需的经?济文化前提?之间的矛盾?;二是个体农?业、手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同国家?要求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三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三个?基本阶级,矛盾和斗争?主要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展?开。前两种社会?矛盾,最终又都要?集中反映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上。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促使新
5
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研究?述评>中央文献9?2,221)。
第二种观点?认为:建国后头三?年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党史研究》1981年?第6期发表?的曾景忠的?《建国初期国?内主要矛盾?剖析》、《党史研究》1981年?第4期刊载?的乔梁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与党的战略?方针》就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1)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阻碍我国社?会前进的主?要障碍是国?民党残余和?封建地主阶?级,“这就决定了?:以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要消灭国民?党残余和地?主阶级,而国民党残?余和地主阶?级要拼死保?存自己,这两方面的?矛盾和斗?构成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阶级斗争?的基本内容?——主要社会矛?盾”。(2)从建国初期?的革命实践?和党的战争
略?方针看,当时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后期作战、大规模的剿?匪反霸、镇反、土改、抗美援朝,都是为了解?决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地主阶级以?及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没收官僚资?本,虽有社会主?义因素,但主要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3)当时虽然进?行了反对投?机资本、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和“五反”运动,但还属于限?制与反限制?斗争的范畴?,并不是要从?根本上消灭?资产阶级。这种观点的?依据是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52年?6月的批示?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有关论?断。
第三种观点?认为:整个过渡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那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第4期发表?的莫志斌的?《我国过渡时?期主要矛盾?再议》、《**思想?研究》1990年?第3期刊登?的陆仁权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其与阶级牛?争的关系》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I)“重温154?9年至19?56年这七?年的历史,可以看到,这个时期我?国社会的矛?盾确实错综?复杂”。“可以说,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在这么多的?社会矛盾中?,“只有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和国家?需要的矛盾?”才是起主导?作用的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虽然?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它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新民主主?义直接发?和过渡而来?的,只不过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末得到充?分的建设和?成熟的发展?而已。因此它不同?于一般资展
本?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经历?的起始阶段?,它同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除了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重大区别?之外,也有某些共?同之处。例如它们都?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特别是两个?历史阶段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v有十?足的理由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一样,应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四种观点?认为;1952年?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2期发表?的林蕴晖的?《谈谈土地改?革后的主要?矛盾和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3期发表?的孙瑞 的《对我国过渡?时期国内主?要矛盾问题?的几点意见?》就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1)土改后,阻碍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是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土改后,资产阶级对?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关于?中国资本主?义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的?基本估计没?有过时,七届二中全?会规定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国h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其中第一个?转变的任务?还有待进行?。(2)资产阶级在?与无产阶级?的力量对比?中此时已处?于绝对劣势?。“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资产阶级造?不了反,也不敢造反?。资产阶级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可以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加以限制。农村两极分?化并不严重?。国内资本主?义成分不能?左右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所以把当时?存在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斗争?看成似乎“谁胜准负”还前途莫测?,显系夸大其?词。(3)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大工业,以便创造过?渡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生产力水平?。总之,他们认为,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只能是转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状之?间的矛盾。
第五种观点?认为:我因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具有双重?性、交叉性和过?渡性,即阶级斗争?、社会改造同?经济建设一?起处于真空?矛盾和中心?任务的位置?上。党所确定的?建国后的战?略方针与过?渡时期的实?际历史进程?正是包括这?两方面内容?的。《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发?表的龚育之?的《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主张这?种观点的。他的这个观?点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反?响。其理由是:(1)建国后由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已?经掌握全国?政权,以经济建设?为一切工作?重心的政治?前提已开始?具备(而我国经济?极为落后,又遭受严重?破坏,这就使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极为?迫切和繁重?。因此,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开始?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另方面,在过渡时期?,阶级斗争还?没行基本结?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全面展?开*所以(阶级斗争、社会改造必?然同经
6
济建?没共居于主?要矛盾、中心任务的?地位上。(2)联系中心任?务的确定来?观察主要矛?盾问题,是重要的方?法论。他指出那种?认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主?要矛盾的提?法,有两个缺陷?,一是没有把?经济建设已?开始成为中?心任务反映?出来,这同建国之?初党中央—系列文献都?已明确提出?的以恢复利?发展经济为?中心的指导?方针相脱节?;二是单从阶?级斗争、社会改造这?方面来说,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也?不是一开始?就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因为过渡时?期开始时,还有大量民?主革命的任?务尚待完成?。所以**?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不要四面出?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主?要打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只是在“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才上升?到国内主要?矛盾的地位?。
除龚育之外?,还有些研究?者也不同意?第四种观点?,他们认为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是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个方面,。其理由是:首先,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限制与反限?制斗争,建国后主要?有打击投机?资本、“五反”、统购统销等?(斗争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逐渐成为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障碍。特别是“三反”、“五反”运动不仅仅?是一场经济?斗争(而且是关系?全局的、‘关系于中国?革命前途的?决定性的牛?争”(薄一波《回顾》上145),这表明限制?和反限制确?实已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其次(当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不仅指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是指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与?斗争还在发?展。当时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非社会主义?经济在国民?收入中还占?着显然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两条道路斗?争是很激烈?的,这突出去现?在粮食问题?上。在当时国家?经济实力还?不强,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国家从经济?调节、行政管理和?法制等方面?去限制资本?主义经济消?极面的办法?和措施都不?很完备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胜谁负”的问题,
“夸大其词”。第二,尽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很软弱,但是从他们?的阶级确实还没有?根本解决,这绝不是
本性?出发,在民主革命?时期总要同?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在过渡时期?,他们大搞“五毒”、猖狂进攻等?事实也充分?说明他们是?反限制、反改造的。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他们造?反,但这不等于?他们造不了?反、也不敢造反?。只是因为党?中央清醒地?看到主要矛?盾的变化,同他们进行?了斗争,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才开始造成?国家有可能?完全控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局面;正因为我们?党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把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才迫使资产?阶级接受了?和平改造。
三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1、目前虽然对?建国后头七?年的社会性?质已有一定?的共识,但因为这涉?及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的。应当承认,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过去对这一?理论的研究?还很不够,目前的研究?可以说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因此对许多?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是?很自然的。从基本理论?来说,包括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应如何?概括(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是冠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质社会还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与马克?思、列宁所说的?过渡时期的?关系,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家政?权的实质,**与刘?少奇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的比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不足之处等?。
2、对目前讨论?的热点问题?即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关?系,是需要着力?加以研究的?。这涉及到对?建国后头七?年即过渡时?期主要矛盾?的看法,持别是对1?952年土?改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如何正确评?价**对?“确定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批评,对**改?变过渡时期?起点提法的?评价及原因?分析等。
3、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诸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来?的,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怎样借鉴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验教训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
7
范文二:l949年至1956年中国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问题研究综述_免
l949年至1956年中国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问题研究综述
对于建国后头七年中国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问题的研究,建国以来一直没有中断过。但是真正展开深入的学术研究,还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在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后。
现特有关的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一 关于建国后头七年中国社会性质问题
1、建国之初,人们对于我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并无疑义。当时广大干部包括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对革命胜利后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已取得共识,所以在《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共同纲领》还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这种“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政权,便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志”(毛选2卷,785)。当时确认:建国初期的人民民主专政,其实质是工农民主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1950年1月中宣部在一个指示中肯定“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不错的”。因为人民民主专政包括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四个阶级参加,范围比工农民主专政更广,“但它的确是以下农联盟为基础,它所执行的政策完全符合于工人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也可以说实质上是工农民主专政”(《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1992,105)。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象”(《毛选》4,1433)。**在建国前夕写的《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中也指出: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小商品经济与半自然经济占着绝对的优势”,国营经济在接收全国官僚资本后,虽然“是一个可观的但还是很小的成分。不过它可以使社会的经济命脉操在国家手中,而居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刘选上,427)。
当时,人们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质的阶段,一定要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发展”(周选上,368)。而且在思考着将来如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在1948年九月会议上说:“在经济上完成民族独立,还要一二十年时间。我们努力发展国家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共和国走过的路》1949-1952,中央文献1991年版,17)。1949年4月**在天津讲话中重申和平转变到社会主义去的思想。他说:“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经过革命,你们看现在同国民党的斗争,就是严重的流血斗争。但是将来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就可以和平地走去,不必经过流血革命”党的文献93年5期,14页。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说:“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地稳步前进,经过战争,经过新民主主义的改革,而在将来,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建国以来**文稿>1,中央文献87版,416)。当时**等中央领导同志曾设想要经过一个“相当长久”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通过“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等国家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使社会主义因素逐步增强,到条件成熟时,就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它义的步骤”,一举“实行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社会化”。当时估计,这个阶段大约要有10年、1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
2、在提出“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形成过渡时期总路线后,使原来那种设想发生了部分变化,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认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逐步过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到1955年9月,**把中国过渡时期的起点从新民主主义改为资本主义,提出“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后,人们在论及建国初期社会性质时,就不再用“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时期”这样的提法了。
到1952年下半年,经过建国后头三年的奋斗,随着国际同内形势的变化,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特别是新的经验的积累,**的认识也有发展,所以他在1952年9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中央党校1991年版,213)。随后。**开始使用“过渡时期”的概念,并对过渡时期的任务作出规定。他说:什么叫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步骤是走向社会主义。
1
类似过桥、走一步算是过渡一年,两步两年,三步三年,10年到15年走完。在10年到15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及对农业、手工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水到渠成,防止急躁情绪(.薄一波<回顾>上,215)。这就是说,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采取逐渐推进的步骤和政策,一步一步地向前过渡,使社会主义因素逐年增加,争取在10年到15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内完成这个过渡。而不是像原来设想的,等到10年或者以后,才采取社会主义政策,实行向资产阶级全线进攻的突变。后来又逐步完整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上作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讨论的总结时,明确指出:过渡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就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时期,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比重中逐步增长的时期”(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1991年,291)。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发中宣部拟定的、经过**修改和审定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指出:“中国革命第—阶段的任务胜利完成后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过渡性质的社会。由中华人民共利国成立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时期。”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已经占居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彼此斗争着。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苏联的援助和整个有利的国际形势,这就决定着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后的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改造直至消灭。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人民80年,40,41)。这些论述可以说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性质的一个最完整的表述,其突出之点在于指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但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对于为什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开始,作过这样的说明:“我们说标志着革命性质的转变、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东西是政权的转变,是国民党反革命政权的灭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不是说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个伟大的任务,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就可以立即在全国一切方面着手施行了,不是的,??那时我们一方面在农村实行民主主义的土地改革,一方面在城市立即着手接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使之变为社会主义的企业,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银行,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着手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并已在过去几年中对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所有这些显示着我国过渡时期头几年中的错综复杂的形象”。
1954年9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一届—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
至此,广大干部和人民已取得这样的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云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要在15年左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5年夏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迅猛发展,后期改造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1955年9月,**改变了过去的提法,他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中指出:“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内,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是:基本上完成国家的工业化*同时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改造”。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也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标志着我国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开始”。他在分析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后,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民主专政开始担负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这样的政权实质上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正因为当时认为1949年10月建立了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加上没收官僚资本、在土改中文际卜消火丁富农经济等,都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所以此后在讲到建国初期的社会性质时,就都不再提“新民土主义社会”,而只讲进入“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了。
3、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建国后头七年社会性质的研究,进入列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关
2
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新肯定了1955年9月以前的提法,指出:“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l956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建国后前七年“成功地实现了我同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在此前后,学术界对建国初期社会性质的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主要是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如《党史研究》1981年第3期刊载的王元年的《试论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山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发表的李贵仁的《关于中国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理论的探讨,就是持这种观点的。王元年认为“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李贵仁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性质”’“是隶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他们的理由是: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当时国民经济的重要成分已经实现了公有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所以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应当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
(2)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后,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了,这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全国政权,建立了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从夺取全国政权那天起,不仅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而且也表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3)全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标志。“—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我国民主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当国家政权由资产阶级之手转到无产阶级手中之后,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q因此,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当然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个重要标志。
我们没收了官僚资本,占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80,的资本就变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就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掌握和领导着整个国民经济,使其他经济成分逐步纳入社会主义发展的轨道。所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是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又—个重要标志。
李贵仁说:由此可见,无产阶级掌握全国政权之时,就是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之时,就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之时,就是目前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之时,这个时期的社会性质只能属于社会主义社会。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建国后头七年的社会属于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党史研究N 1981年第5期刊载的匡萃坚的《试论建国初期社会的新民主主义性质》、《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4期发表的乔梁的《为什么说我国建国后的头七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他们的理由是:
(1)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创建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由于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变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社会。
(2)建国后头七年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首先,从头七年所处的历史位置的特点看,它是新民主本义社会。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由此得出的逻辑结论就是:建国初七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其次,从其政治、经济特征看,新民主主义政治就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它一方面和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另一方面也和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从建国后头七年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所担负的任务来看,要继续完成大量的民主革命任务,要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保证我国有步骤地、顺利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这也表现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特点。从经济上看,—方面是经济成分的多样性,五种经济成分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另方面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有经济,巩固和加强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整个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不断增长并终将占绝对优势,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不断受到限制、改造直至基本消灭的过程。这种过渡性质,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
3
(3)建国后头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了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建国后头七年的历史,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进而逐步实现内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在这七年中,党领导各国人民胜利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遗留的任务,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证明了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证明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给建国后头七年社会性质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大家在讨论、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很自然地联系到与她有不少相似之处、又有密切关系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来考虑。有些论文和著作对此也作了深入的分析。如胡乔木的《中国在五十年代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龚育之的《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石仲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郑德荣等的《试析新民文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等文章,还有薄一波写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著作。
目前对建国初期社会性质的研究正在深入,我认为研究者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共识:(1)研究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历史“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M,在建国后头七年实现了“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262、258),也就是肯定建国初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些认识是比较一致的。(2)不少研究者更指出,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两个部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要解决的是夺取全国政权后如何建设国家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这是我们党的伟大理论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补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理论价值,是值得深入研究的。(3)人们认识到中国革命胜利后,既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马上全面搞社会主义,只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4)研究者承认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实行,使原来按照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尽管人们在对这种变化的性质、程度的估计以及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为社会理论的关系方面,看法不很一致,但一般都承认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到1956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才能说“过渡时期已经完结,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实现”,“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322)。(5)研究者肯定建国后头七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强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有伟大意义(绝不是主张中国现在还要重新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去,而是为了恢复实事求是的传统(正确对待我们党的伟大理论创造和独特贡献,更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更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 关于建国后头七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1、建国前后对主要矛盾的观点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来确定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思路。在民主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全国将要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候,为了指导建国前后的工作,中共中央早在1948年九月会议上就对建国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过分析,预见到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将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在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构成”后指出:“分析这些问题,其目的在于发现社会经济中的矛盾。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基本矛盾就是资本主义(资本家和富农)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胜利以后,这就是新社会的主要矛盾”。他强调:“这时候,主要的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与私人资本家的矛盾”(《共和国走过的路》23-24)。**在会议的结论中说;“现在点明一句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共和国走过的路》16-17。到l 949年3月,这种观点被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接受,在全会的《决议》中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中国尚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决议》还指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采取限制政策,“是必然要受到资产阶级在各种程度和各种方式上的反抗的”,因此,“限制和反限制,将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命的主要形式”(《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4),594、593)。
但是,当中共中央发现进城后在对待民族资本家方面的“左”倾错误相当严重、实际上是主张立即消灭资产阶级时,便发出了《认真克服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左’倾错误》的指示。1949年7月,**在一
4
份党内报告中更明确地改变了原来对主要矛盾的观点,他说:“在推翻国民党政府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存在”“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与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斗争”,“并且仍然是主要的矛盾和斗争”。他指出:“有人说:‘在推翻国民党政权之后,中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便立即成为主要矛盾;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便立即成为主要斗争’,这种说法,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因为一个政权如果以主要的火力去反对资产阶级,那便是或开始变成无产阶级专政了。这将把目前尚能与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赶到帝国主义那一边去。这在门前的中国实行起来,将是一种危险的冒险主义的政策” 《共和国走过的路》1949-1952,58-59)。这时,**也没有把向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当作国内的主要矛盾看待。1950年4月,他针对全国统战会议讨论中有人所说的“今天斗争对象,主要是资产阶级”的提法,明确指出:“今天的斗争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是有斗争的。但必须团结它,是采用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以达团结它共同发展国民经济之目的”<建国以来**文稿>1,292。因此,他在七届三中全会上说:“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的(《建国以来**文稿》1,394)。他强调地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总方针,指出不可树敌太多,而要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集中力量“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建国以来**文稿》)1,398)。这些说明当时认为人民大众同三大敌人及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建国初期国内的主要矛盾。
2(到1952年6月,经过三年的努力,没收了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在大陆上比较彻底地镇压了反革命分子,特别是新区土改已基本完成,这时**便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建国以来**文稿>3,458)。随后,**在全国统战部长会议上也说:“把封建制度消灭以后,农村中的主要矛盾就变成广大农民跟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势力的矛盾。在城市中,国民党被打倒了,反革命被肃清了,帝国主义势力被赶走了,主要矛盾就变成无产阶级跟资产阶级这样一个矛盾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当着我们反对三大敌人的时候,说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是中间力量、那是恰当的。但是,现在不能这样说了”(<**统一战线文选>,225-226)。到1960年出版《**选集》第4卷时,又把**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有关建国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修改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毛选>4,1433)。这里表述得更精确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是在全国土地改革完成之后。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建国初期国内主要矛盾的研究逐步深入展开。在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党的十三大后,研究者在讨论、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联系到建国初期(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进行了研究,逐步形成了五种不同的观点:
第—种观点认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理由是:(1)新中国成立时,民主革命已经基本胜利,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尽管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还很重,但是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斗争,已经明显的是胜负决定之后的斗争,是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2)建国初期党领导的打击投机商人、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五反”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和限制,都是同资产阶级的斗争,都是为了解决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的性质,但主要也是解决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中共党史研究>88年4,52)。(3)建国初期主要矛盾已经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当时不提消灭民族资产阶级,完全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这时国内有三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一是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现状同巩固人民政权,特别是同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所必需的经济文化前提之间的矛盾;二是个体农业、手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同国家要求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三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三个基本阶级,矛盾和斗争主要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展开。前两种社会矛盾,最终又都要集中反映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上。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促使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
5
主义社会转变(<**研究述评>中央文献92,221)。
第二种观点认为:建国后头三年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党史研究》1981年第6期发表的曾景忠的《建国初期国内主要矛盾剖析》、《党史研究》1981年第4期刊载的乔梁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与党的战略方针》就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1)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阻碍我国社会前进的主要障碍是国民党残余和封建地主阶级,“这就决定了:以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要消灭国民党残余和地主阶级,而国民党残余和地主阶级要拼死保存自己,这两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构成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阶级斗争的基本内容——主要社会矛盾”。(2)从建国初期的革命实践和党的战略方针看,当时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后期作战、大规模的剿匪反霸、镇反、土改、抗美援朝,都是为了解决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地主阶级以及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没收官僚资本,虽有社会主义因素,但主要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3)当时虽然进行了反对投机资本、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和“五反”运动,但还属于限制与反限制斗争的范畴,并不是要从根本上消灭资产阶级。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52年6月的批示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有关论断。
第三种观点认为:整个过渡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那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第4期发表的莫志斌的《我国过渡时期主要矛盾再议》、《**思想研究》1990年第3期刊登的陆仁权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其与阶级牛争的关系》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I)“重温1549年至1956年这七年的历史,可以看到,这个时期我国社会的矛盾确实错综复杂”。“可以说,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在这么多的社会矛盾中,“只有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和国家需要的矛盾”才是起主导作用的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虽然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它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新民主主义直接发展和过渡而来的,只不过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末得到充分的建设和成熟的发展而已。因此它不同于一般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经历的起始阶段,它同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除了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重大区别之外,也有某些共同之处。例如它们都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特别是两个历史阶段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v有十足的理由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一样,应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四种观点认为;1952年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2期发表的林蕴晖的《谈谈土地改革后的主要矛盾和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3期发表的孙瑞 的《对我国过渡时期国内主要矛盾问题的几点意见》就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1)土改后,阻碍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是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土改后,资产阶级对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关于中国资本主义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的基本估计没有过时,七届二中全会规定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国h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其中第一个转变的任务还有待进行。(2)资产阶级在与无产阶级的力量对比中此时已处于绝对劣势。“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资产阶级造不了反,也不敢造反。资产阶级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可以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加以限制。农村两极分化并不严重。国内资本主义成分不能左右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所以把当时存在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斗争看成似乎“谁胜准负”还前途莫测,显系夸大其词。(3)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大工业,以便创造过渡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生产力水平。总之,他们认为,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只能是转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状之间的矛盾。
第五种观点认为:我因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具有双重性、交叉性和过渡性,即阶级斗争、社会改造同经济建设一起处于真空矛盾和中心任务的位置上。党所确定的建国后的战略方针与过渡时期的实际历史进程正是包括这两方面内容的。《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发表的龚育之的《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主张这种观点的。他的这个观点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反响。其理由是:(1)建国后由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已经掌握全国政权,以经济建设为一切工作重心的政治前提已开始具备(而我国经济极为落后,又遭受严重破坏,这就使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极为迫切和繁重。因此,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开始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另方面,在过渡时期,阶级斗争还没行基本结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全面展开*所以(阶级斗争、社会改造必然同经济建没共居于
6
主要矛盾、中心任务的地位上。(2)联系中心任务的确定来观察主要矛盾问题,是重要的方法论。他指出那种认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主要矛盾的提法,有两个缺陷,一是没有把经济建设已开始成为中心任务反映出来,这同建国之初党中央—系列文献都已明确提出的以恢复利发展经济为中心的指导方针相脱节;二是单从阶级斗争、社会改造这方面来说,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也不是一开始就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因为过渡时期开始时,还有大量民主革命的任务尚待完成。所以**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不要四面出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主要打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只是在“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才上升到国内主要矛盾的地位。
除龚育之外,还有些研究者也不同意第四种观点,他们认为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是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个方面,。其理由是:首先,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限制与反限制斗争,建国后主要有打击投机资本、“五反”、统购统销等(斗争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逐渐成为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障碍。特别是“三反”、“五反”运动不仅仅是一场经济斗争(而且是关系全局的、‘关系于中国革命前途的决定性的牛争”(薄一波《回顾》上145),这表明限制和反限制确实已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其次(当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不仅指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是指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与斗争还在发展。当时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非社会主义经济在国民收入中还占着显然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两条道路斗争是很激烈的,这突出去现在粮食问题上。在当时国家经济实力还不强,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国家从经济调节、行政管理和法制等方面去限制资本主义经济消极面的办法和措施都不很完备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胜谁负”的问题,确实还没有根本解决,这绝不是“夸大其词”。第二,尽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很软弱,但是从他们的阶级本性出发,在民主革命时期总要同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在过渡时期,他们大搞“五毒”、猖狂进攻等事实也充分说明他们是反限制、反改造的。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他们造反,但这不等于他们造不了反、也不敢造反。只是因为党中央清醒地看到主要矛盾的变化,同他们进行了斗争,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才开始造成国家有可能完全控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局面;正因为我们党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把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才迫使资产阶级接受了和平改造。
三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1、目前虽然对建国后头七年的社会性质已有一定的共识,但因为这涉及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的。应当承认,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过去对这一理论的研究还很不够,目前的研究可以说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因此对许多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是很自然的。从基本理论来说,包括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应如何概括(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是冠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质社会还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与马克思、列宁所说的过渡时期的关系,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家政权的实质,**与**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的比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不足之处等。
2、对目前讨论的热点问题即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关系,是需要着力加以研究的。这涉及到对建国后头七年即过渡时期主要矛盾的看法,持别是对1952年土改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如何正确评价**对“确定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批评,对**改变过渡时期起点提法的评价及原因分析等。
3、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诸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来的,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怎样借鉴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验教训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
7
范文三:社会主要矛盾
关于我国社会矛盾变化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依据,也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我们必须全面深入领会这个新的重大论断,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虽然这个新的矛盾表明我国基本国情在局部的量上起了变化,但实质上仍属于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矛盾。
关键字:主要矛盾;美好生活;不平衡;不充分
10月18日,一件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切期待大事件——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午9点于人民大会堂大礼堂隆重开幕。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文明史上,这一庄严时刻必将载入史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三万多字,字字珠玑、句句铿锵,凝聚全党智慧,符合人民期待,引领世界潮流,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行动指南。学习十九大报告,要带着极大的政治热情,更要用“心”感受、用“心”体悟,深刻领会报告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表述,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有充分的现实依据。报告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段精辟论述,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发生的新变化。原来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表述,已经不能准确反映这种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理所当然需要作出新的概括。
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面临新的社会形势,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判断。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一方面,“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再是中国的现实。现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现实了。另一方面,近5年来,我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扩大。人们的温饱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经不是问题,一般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正在转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这个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依据,也是新时代的重要特
征。我们必须全面深入领会这个新的重大论断,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此前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源于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的:“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过去之所以作出这一结论,是由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决定的。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实现了基本小康。这使得我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生了变化。因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相应变化,转化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历史充分说明,党和国家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同我们能否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紧紧联系在一起。坚持从我国社会实际状况出发,在诸多社会矛盾中和矛盾全局中敏锐地抓住主要矛盾,并自觉围绕主要矛盾部署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是我们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具体问题的一条成功经验。
而新报告提出的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人民需要的内涵拓宽。这体现在我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还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了更多需求。可以说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领域,扩大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
二、人民需要的层次提高。告别以往短缺经济时代,现在人们更加追求质量更高的生活,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社会环境、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医疗卫生水平、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需求已不是解决温饱那么简单了,而是是多样化、多层次的。
关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理解,也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发展不平衡。虽然总体上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显著提高,但需要认识到的是目前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各区域发展不平衡。体现在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还是城镇化水平上,我国的发展呈现出明显东高西低的特征。2、各领域发展不平衡。现在我国既有达到甚至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力,如航天领域;也有大量传统的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既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又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人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仍然面临着不少难题。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也还有不少“短板”。
二、发展不充分。需认识到目前我国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要加强,创新能力还无法以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使社会生产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复杂,分工更合理,产品更精细,供给更有效方面发展。这也就要求我们全面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从社会生产力看,我国仍有大量传统、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衡。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看,推动国家各方面发展,实现平衡发展、充分发展还不够。从城乡区域发展看,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从收入分配看,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而且农村还有4000多万人尚未脱贫,城市还有不少困难群众。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下功夫去认识它、解决它。
必须认识到,尽管我国我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但这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个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背景下出现的,并没有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虽然这个新的矛盾表明我国基本国情在局部的量上起了变化,但实质上仍属于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范文四:是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社会性质
决定社会性质的是社会主要矛盾
方小年①
内容提要:社会性质不能决定社会主要矛盾,只有社会主要矛盾才能决定社会性质。因为社会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资产阶级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近代中国,资本-帝国主义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时候,中国就经过新民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性质 决定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一书中写道:“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①。笔者认为:社会性质不能决定社会主要矛盾,只有社会主要矛盾才能决定社会性质。
**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
②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这是我们讨论社会主要矛
盾与社会性质关系的理论依据。
首先,认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必须抓住该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
所谓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这是认识近代社会性①方小年,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生导师
质变化的起点。半殖民地的中国,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情形。近代中国,曾先后遭受英、美、日等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就必须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所以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国内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包括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内,都暂时降到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如中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1894年的中日战争、1900年的义和团战争期间、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等等,都属于此种情形。
另一方面,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变成了半封建的国家。封建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对全国的人民大众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不得不实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当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国内统治阶级就会同帝国主义结成联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大众。在这个时候,人民大众常常采取国内革命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盟,使得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其它一切矛盾,包括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在内,暂时降到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如中国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战争时期,1924年至1927年推翻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以后的土地革命战争和1945年以后的解放战争时期等等。
综上所见,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前者是民族矛盾,后者
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又往往是最主要的矛盾。
其次,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必须抓住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不仅要抓住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即主要矛盾,还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近代中国为什么会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这一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帝国主义,还是中华民族?**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作出了十分明确的回答:“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③。这就清楚地告诉人们,近代中国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帝国主义,而不是其它。
为了说明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例举了帝国主义曾经对中国采用的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的十大罪状:一是向中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二是强迫中国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中国驻扎海军和陆军的权利,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并把中国划分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三是根据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四是在中国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企业,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五是经过借款给中国政府,并在中国开设银行,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和财政;六是从中国的通商都市直
至穷乡僻壤,造成了一个买办的商业高利贷的剥削网,剥削广大的中国农民和其他人民大众;七是使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变成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八是造成中国军阀混战和镇压中国人民;九是对中国采取文化侵略政策,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十是“九一八”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已使中国的一大块土地沦为日本的殖民地④。
上述这些情形,就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后,“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⑤。这副血迹斑斑的图画说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由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最后,社会性质的变化是伴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的。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的对立与斗争。“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⑥
其一,世界各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是由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主要矛盾,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性质是封建社会。但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资本主义的孕成,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便成了主要矛盾,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为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矛盾。在开始阶段,矛盾的主要方面属于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只不过是第三等级,与庞大的封建阶级相比较,其势力是非常弱小的。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成长壮大,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最后由于资产阶
级革命的胜利,封建社会就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如17-18世纪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就属于这种情形。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后,就规定了这个社会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社会。西方各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时发生,而且无产阶级的人数比资产阶级的人数多得多,但经济上被资产阶级剥夺了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又受资产阶级统治,势力十分微弱。而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政治上掌握国家政权,势力相当强大。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起始阶段,资产阶级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的作用由进步逐步转向反动。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进步最革命的阶级,是以实现人类的解放来求得自身解放的阶级。所以在阶级斗争中,无产阶级随着力量的成长壮大,逐步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武装斗争,无产阶级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变化,社会性质就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诞生,就是社会性质是由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典型范例。
其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变化,也是由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所规定的。
在资本—帝国主义侵入以前,主要矛盾是封建制度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规定了这个社会是封建社会。随着1840年的鸦片战争,资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和压迫,逐步取得了支配地位,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中国的社会性质便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华民
族都处于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人民大众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没有形成强大的力量。到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才由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经过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经过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在诸矛盾中成为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社会的性质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综上所论,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和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为社会性质的质变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历史一再表明:是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性质。如果象《概论》教材中所说的那样,是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那就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社会主要矛盾是因,社会性质是果,而不是相反。 0 13647314388
注 释
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第65页。 ②《**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页。
③《**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④《**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8-630页。
⑤《**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4页。
范文五: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同志在一九五七年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拙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中共中央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间题的决议》指出: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1981年是4891.6亿元而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881.6亿元(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在1978-2004年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4%,而我国1981年的基尼系数为0.288,2001为0.447,(《基尼系数理论与中国现实的碰撞》光明日报20060214)2012年0.474,。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社会在过去的几十年内经济快速发展,尽管其中有着分配不均的弊端。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不可忽视的,而我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不可估量的。三十年过去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却仍然没有更改。难道我们的经济增长不够迅速,我们的物质需求永远得不到满足。
我们的政策从又快又好变为又好又快,而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我们的基本矛盾已经达到了主要矛盾的重要性
经济基础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统天下。
但是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非公经济以个体、私营等形式重新出现了,它们的地位从“必要补充”到“重要组成”迅速提升。时至今日,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越来越普遍,非公经济的比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接近半壁江山。
2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计划经济主导整个社会全部的经济运行,中央政府的计划像一张巨大而无所不包的网,遍及所有的微观经济主体。改革以来,经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双轨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十四大市场经济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中国的经济舞台,市场开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社会分配形式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按劳分配是唯一合法、也是唯一在实施
的分配方式,改革以来,不仅劳动可以参加分配,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也可以按贡献参与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成为了基本的分配制度。 上层建筑有哪些适应与不适应
1权力越位不被制约。在现实生活中,权力依然凌驾于一切之上。权力错位,政府不去提供公共服务而是沉湎于追逐GDP;权力放纵,各个权力部门以审批炫耀权力,不仅不去削减审批内容反而想方设法增加项目,实在不能审批就变相搞评比达标;权大于法,法律制定的越来越多,但往往敌不过红头文件甚至一张半指宽的领导批条。
2权利漠视不被保障。上层建筑在保障市场经济中各主体平等权利方面严重缺位,该保障的权利没有被保障,只能让市场主体自己想办法。
3意识形态日渐衰微。主流意识形态在既坚守根本不动摇又顺应变化有弹性方面准备不足,对必须坚持的根本不能赋予时代鲜活形式,对必须反对的又没有切中要害的批判。 适应的可能与困难及实现途径
今日的中国社会,我们应该正视我们的上层建筑与我们的经济基础的不适应。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l949年至1956年中国社
**研究述评>中共党史研究>毛选>**统一战线文选>建国以来**文稿>建国以来**文稿>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回顾>建国以来**文稿>**研究?述评>中共党史研?究>毛选>**统一?战线文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回顾>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