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
题目是韩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赋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我为什麽心甘情愿作这样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题目出得好,不但实获我心,而且先获我心: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东西了。
我己经到了望九之年。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於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後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兄弟三个,孤苦伶盯,无依无靠。最小的叔叔送了人。我父亲和九叔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此时他俩也不过十几二十岁。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在济南落住了脚。於是我父亲就回到了故乡,说是农民,但又无日可耕。又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钱回家,父亲赖以生活。不知怎麽一来,竟然寻上了媳妇,她就是我的母亲。
後来我听说,我们家确实也阔过一阵。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东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後五角钱,买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灾奖券,中了奖。兄弟俩商量,要“富贵而归故乡”,回家扬一下眉,吐一下气。於是把钱运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乡里的事由父亲一手张罗。他用荒唐离奇的价钱,买了砖瓦,盖了房子。又用荒唐离奇的价钱,置了一块带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时兴会淋漓,真正扬眉吐气了。可惜好景不长,我父亲又用荒唐离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祥,豁达大度,招待四方朋友。转瞬间,盖成的瓦房又拆了卖砖、卖瓦。有水井的田地也改变了主人。全家又回归到原来的信况。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降生到人间来的。
母亲当然亲身经历了这个巨大的变化。可惜,当我同母亲住在一起的时候,我只有几岁,告诉我,我也不懂。所以,我们家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仅是昙花一现,我到现在也不完全明白。这恐怕要成为永远的谜了。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黄的),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谈“红”色变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办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们这一支是有钱有地的。虽然举人死了,但我这一位大奶奶仍然建在。家境依然很好。她的亲孙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钟爱都倾注到我身上来。她是整个官庄能够吃“白的”的仅有的几个人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给我留出半个或者四分之一个白面馍馍来。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从口袋里打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此外,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麽麦子可收。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呛--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的长工割过麦子,总还会剩下那麽一点点麦穗,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捡的,我们这些穷人就来“拾”。因为乘下的决不会多,我们拾上半天,也不过拾半篮子。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己经是如获至宝了。一定是大婶和大姑对我特别照顾。一个四五岁、五六岁的孩子,拾上一个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麦粒。这些都是母亲亲手搓出来的。为了对我加以奖励,麦季过後,母亲便把麦子磨成面。蒸成馍馍;或贴成白面饼子,让我解馋。我於是就大块朵颐了。
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灾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至於肉类,吃的回忆似乎是一片空白。我老娘家隔壁是一家卖煮牛肉的作坊。给农民劳苦耕耘了一辈子的老黄牛,到了老年,耕不动了,几个农民便以极其低的价钱买来,用极其野蛮的办法杀死,把肉煮烂,然後卖掉。老牛肉难煮,实在没有办法,农民就在肉锅内小便一通,这样肉就好烂了。农民心肠好,有了这种情况,就昭告四邻:“今天的肉你们别买!”老娘家穷,虽然极其疼爱我这个外孙,也只能用土罐子,花几个制钱。装一罐子牛肉汤,聊胜於无。记得有一次,罐子里多了一块牛肚子。这就成了我的专利。我舍不得一气吃掉,就用生了锈的小铁刀,一块一块地割着吃,慢慢地吃,这一块牛肚真可以同月饼媲美了。
“白的”、月饼和牛肚难得,“黄的”怎样呢?“黄的”,也同样难得。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庄外的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还欢迎。因为叶子一劈,通风情况就能改进,高粱长得就能更好,粮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叶都是喂牛用的。我们家穷,从来没有养过牛。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每当我这个不到三块豆腐干高的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心里有所侍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於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麽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後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拿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麽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对於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侯,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麽名誉,什麽地位,什麽幸福,什麽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范文二: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2016-10-14浏览:分享人:梁军云手机版
《(季羡林著〃自序)》云:我向不敢以名人自居~我更没有什么名作。但是当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同志向我提出要让我在《名人名家书系》中占一席地时~我却立即应允了。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的文章~欢迎阅读了解!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题目是韩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赋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为什么心甘情愿作这样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题目出得好~不但实获我心~而且先获我心: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东西了。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
1 / 8
是。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她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她手下的小喽啰们曾两次蹿到我的故乡~处心积虑把我?打?成地主~他们那种狗仗人势穷凶极恶的教师爷架子~并没有能吓倒我的乡亲。我小时候的一位伙伴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说:?如果让整个官庄来诉苦的话~季羡林家是第一家!?
这一句话并没有夸大~它说的是实情。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三个兄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最小的一叔送了人。我父亲和九叔饿得没有办法~只好到别人家的枣林地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最后兄弟俩被逼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此时他俩也不过十几二十岁。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在济南落住了脚。于是我父亲就回到了故乡~说是农民~但又无田可耕。又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儿钱回家~父亲赖以生活。不知怎么一来~竟然寻(读若xin)上了媳妇~她就是我的母亲。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
2 / 8
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北京大学那一位?老佛爷?要?打?成?地主?的人~也就是我~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就有这样一位母亲。
后来我听说~我们家确实也?阔?过一阵。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东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五角钱~买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灾奖券~中了奖。兄弟俩商量~要?富贵而归故乡?~回家扬一下眉~吐一下气。于是把钱运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乡里的事由父亲一手张罗。他用荒唐离奇的价钱~买了砖瓦~盖了房子。又用荒唐离奇的价钱~置了一块带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时兴会淋漓~真正扬眉吐气了。可惜好景不长~我父亲又用荒唐离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样~豁达大度~招待四方朋友。一转瞬间~盖成的瓦房又拆了卖砖~卖瓦。有水井的田地也改变了主人。全家又回归到原来的情况。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降生到人间来的。
母亲当然亲身经历了这个巨大的变化。可惜~当我同母亲住在一起的时候~我只有几岁~告诉我~我也不懂。所以~我们家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像是昙花一现~我到现在也不完全明白。这个谜恐怕要成为永恒的谜了。
3 / 8
不管怎样~我们家又恢复到从前那种穷困的情况。后来听人说~我们家那时只有半亩多地。这半亩多地是怎么来的~我也不清楚。一家三口人就靠这半亩多地生活。城里的九叔当然还会给点儿接济~然而像中湖北水灾奖那样的事儿~一辈子有一次也不算少了~九叔没有多少钱接济他的哥哥了。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办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们这一支是有钱有地的。虽然举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亲孙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钟爱都倾注到我身上来。她是整个官庄能够吃?白的?的仅有的几个人中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给我留出半个或者四分之一个白面馍馍来。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我们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
4 / 8
此外~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戗——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的长工割过麦子~总还会剩下那么一点儿麦穗~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捡的~我们这些穷人就来?拾?。因为剩下的决不会多~我们拾上半天~也不过拾半篮子;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已经是如获至宝了。一定是大婶和大姑对我特别照顾~以一个四五岁、五六岁的孩子~拾上一个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麦粒。这些都是母亲亲手搓出来的。为了对我加以奖励~麦季过后~母亲便把麦子磨成面~蒸成馍馍~或贴成白面饼子~让我解馋。我于是就大快朵颐了。
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点儿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至于肉类~吃的回忆似乎是一片空白。我老娘家隔壁是
5 / 8
一家卖煮牛肉的作坊~给农民劳苦耕耘了一辈子的老黄牛~到了老年~耕不动了~几个农民便以极其低的价钱买来~用极其野蛮的办法杀死~把肉煮烂~然后卖掉。老牛肉难煮~实在没有办法~农民就在肉锅里小便一通~这样肉就好烂了~农民心肠好~有了这种情况~就昭告四邻:?今天的肉你们别买!?老娘家穷~虽然极其疼爱我这个外孙~也只能用土罐子~花几个制钱~装一罐子牛肉汤~聊胜于无。记得有一次~罐子里多了一块牛肚子~这就成了我的专利。我舍不得一气吃掉~就用生了锈的小铁刀~一块一块地割着吃~慢慢地吃。这一块牛肚真可以同月饼媲美了。
?白的?、月饼和牛肚难得~?黄的?怎样呢??黄的?也同样难得。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庄外的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劈高粱叶~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还欢迎;因为叶子一劈~通风情况就能改进~高粱长得就能更好~粮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叶都是喂牛用的。我们家穷~从来没有养过牛。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每当我这个不到三块豆腐干高的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不会被二大娘?卷?(我们那里的土话~意思是?骂?)出来。到
6 / 8
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
7 / 8
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8 / 8
范文三:《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读后感
[《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读后感]
想想已然有好几年没有真正意义上认真的读过书了,看着书架上摆着女儿新买的几本新近出版的名家名作不禁顺手拿起了几本想拜读拜读,平息一下内心的浮躁寻一方净土好让自己焦虑无需的神经平静下来,《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读后感。
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一下跃入我的眼帘,永久的悔多么沉重的话题,大气的可以赋得的人古往今来又能有几何?而季老确是当之无愧可以“赋得永久的悔”的人!
季羡林是一位学识渊博有着质朴的情感和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学者,他平和谦逊的外表下孕育着一颗充满爱和善良之心,他对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填满恋惜,发自内心的赞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引领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岁月的长河、推开疑惑的屏障遨游于宇宙无限的空间里,陶醉于名山大川的秀丽风景之中。给我们书写描绘着一个如曼妙音乐般的冥想,带我们踏进一个色彩纷呈、绚丽多姿的美丽新世界。在老人一声声的赞叹中你感受到了造物主的神奇,他的温情和恋惜流淌在世界各个角落,在峭壁嶙峋伟岸的大山的林深处,在江河流淌的岁月长河里,在纯朴真诚的世界各地人们友好的温情里,让我们留连往返恨不能亲临其境去感受大千世界的魅力。他把内心的爱奉献给了每处让他赏心悦目满心欢喜的世间生灵们,他会心怀虔诚的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恭敬地祝福黄山屹立一千多年依然巍然屹立、俊秀挺拔、苍翠欲滴、枝头笼烟仿佛正当妙龄青春的黄山奇松。虔诚的祝他们长寿!他温情的怜惜那些和人类是好朋友的动物们,欣赏动物们对人类的忠诚和自由的天性,在动物们身上寻找人类需要追寻的自然规律,真诚的祝福自由自在的神牛们有福了!朴实的情感流露于简单的话语之间,让我们仿佛觉得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以感受他温情慈善的心,读后感《《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读后感》。
他让我们感受到世界文明如群星璀璨、呼之欲出文化魅力的源头,用他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
历引领我们遨游于世界文明的瀚海中。用他最真诚的心传递着友谊的种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铺满神奇的世界。最让人欣赏的是他真诚、豁达、开朗的人品,没有夸夸其谈的浮躁,有的是实事求是、爱憎分明的君子之气。他诚挚的赞美纯真的友谊,珍爱自己的亲人不离不弃、安静的享受真实的只属于自己的亲情,心怀感恩的对待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们,让我们真实的看到了一位德高望重、善良的老人就在我们的对面,我们正在聆听他的谆谆教诲,感受他谦逊的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季老的一生是充实、美好的,他经历了少年求学的艰辛,学而有成的充实,在有生之年饱览群书,亲历大自然、遨游于世界各地,饱识生活给他带来的最美妙的感受好生羡慕!他谦逊温和的性格无处不受人尊敬和爱戴,有什么比人们崇高的赞叹更让人羡慕的呢?我在这里祝他有福了!(套用老先生的话)
想在他回忆一生时,回想自己的一生将不悔。正向他书中描绘的那样,吃了该吃的苦,行了该走的路,遇了相知的人,有了温馨的情。荣幸自己在岁月的长河里尽情的书写着婉约、优美洒脱的文字,有幸记录这一生的美好流芳百世,留世人去同他一起遨游于天地间的神奇和美妙是一件多么荣幸之至的幸事啊!让我们感受到为自己能作为人生于这奇妙的世界而感到自豪和荣幸。
想在季老闭上眼睛的那一刹那,您给自己所描绘的天堂就在您自己的脚下,您能看到美丽的天堂为您敞开的大门,看到儿孙们、朋友们和爱戴您的人们有说有笑的簇拥您前行,您会在星光的引领下无悔快乐的告别亲朋好友的送行,挥一挥手潇洒的开启天堂的光辉。
季老您是<负得永久悔的人>!
爱您!优美的文字!
爱您!爱憎分明刚柔兼具的性格!
爱您!天真无邪、溢满了博爱之心!
在这里我祝您安好!
范文四:赋得永久的悔——纪念季羡林先生
赋得永久的悔
——纪念季羡林先生
我从未现实接触过季老,只读过季老的散文,并且是最近几天刚接触,今天上网便看到季老与世长辞的消息,悲伤竟也油然而生,大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势。诗有云“才懂相似,便害相思”,我是“才闻季老,便已永诀”,未得见得季老真颜,真如季老那本书名所述,赋得永久的悔了。
作为当代学生,你必然读过朱自清,也读过谢冰心,但是未必读过季羡林,但是季老的一些小故事我说出来,你定会觉得很熟悉。不信,我说上一例。一位刚入校的新生面对一堆行李无可奈何,恰逢季老经过,那位新生焦急中竟要求这位“老师傅”帮帮忙,季老欣然应许,在新生离开四处求援的时候尽职的充当守望者。当时,季老是受人敬仰的北大副校长、东语系主任。季老的宽厚仁德可见一斑。即便是第一次听闻的人,也无法不为之动容。
季老的文章也如季老的为人一般:真诚、质朴,率性。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独特的结构,不谈一些大而空的道理,而是从身边的一花一草一猫入手,于平实中见真情,在一花中得一世界。
在《别稻楼》中描述一次游黄山的经历,写他与小泓的忘年交,真情真意感动人心;在《怀念西府海棠》中,借由对海棠的命运描写,控诉**的无理无情;在《我和外国文学》中,讲述了他个人的学术经历,让人惊叹先生学识之广博;而《梦萦未名湖》和《梦萦水木清华》两篇,更牵起了我前年游历北京的记忆。最喜欢的季老的文章当
属先生写的关于猫的两篇文章,讲述自己与几只猫咪的感情,以及从猫咪身上体悟到的人生哲学。自幼家中便养了不少猫猫狗狗,说到对小动物的感情,与季老便有了感情的共鸣,虽然季老写的是猫咪,我却想起了家里的老狗。
“她蜷缩在玻璃窗台上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浑身一片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季老意指他的老猫,可我家的老狗分明也是这般模样。老狗叫皮皮,刚满月就被老妈买回了家,至今已是第十三个年头了。小的时候她很调皮,到处叼鞋子、咬沙发巾,被老妈用鸡毛掸子追的满屋跑,还会钻进沙发后面躲着不出来。记忆中我从来没有挨过鸡毛掸子,估计皮皮功不可没,因为掸子都用来打她了。每次她不听话时,我就跟妈妈一起骂她,可是夏虫不可语冰,越骂她越放肆,不咬鞋子了便咬人,我的小学同学张晨就惨遭过她的毒口,后来就落得再不拜访我家的后遗症。我也被皮皮咬过,说来我也真是的,非要跟她抢一只鱼,她毫不留情就给我一口,好像在说你跟畜生抢食物,活该被咬。最后我手指头留下她的“美丽”牙印,屁股上还挨了几针狂犬疫苗。
皮皮不光喜欢咬东西咬人,还喜欢跳舞。记得我小时候经常忘记锁房门,每次睡觉前都会看见床单有凌乱的痕迹,便料得是她顽皮,有一次回房正好看到她在我床上又蹦又跳,左三圈右三圈的就像范晓萱唱的那般跳起了健身操,只是她一见我进房便落荒而逃了。
皮皮很逗,夏天最爱干的是追蝴蝶蜻蜓,偏偏追得还是蝴蝶蜻蜓的影子,颇有点猴子捞月的味道。不同的是猴子捞月是一场空,而皮
皮每次真能捉到点什么,蝴蝶蜻蜓不消说,她还捉到过麻雀。有一日她捉到一只麻雀,咬着麻雀让其飞不得后,便大摇大摆的走到老爸跟前去邀功,眼睛眼巴巴的看着爸爸好不得意,好像在说“我厉害吧,还不赶快赏我”。最后麻雀成了老爸的下酒菜,皮皮也得到了抚摸脑袋若干、夸赞若干、油煎麻雀若干。
皮皮自己麻烦我们也就算了,偏偏还很能生,跟她的孩子们一起折腾我们。从她满岁开始,每年都要生一大窝,最夸张的时候家里有她、她丈夫、她五个孩子一家七口,足足比我家正常人口还多了一口。她一家每天把家里闹得天翻地覆的,简直堪比哪吒闹海,孙悟空大闹天空。
与皮皮一起生活的快乐记忆直到我上了就变得少了起来。那时候我学校在外地要住校,每半个月到一个月才能见上她一面,每次见面她的热情都表现在她殷勤的摇尾与留在我脸上的唾沫上了。到了高中更忙,见得更少,直至大学,一年就寒暑假能够见上她了。我开始不认识她新出生的孩子,见不到她秋天的换毛。某次回家我惊讶的发现皮皮老了:原本清澈的眸子变得浑浊,眼里总有一片白雾化不去;原本油光发亮的毛也变得暗淡无光;她开始对周围漠不关心,不知道是听不到动不起还是不愿理;对骨头的热爱也减淡了,每天只是晒晒太阳散散步。最后就像季老描述的那般,横着身子躺在院子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浑身一片寂寞、凄清、孤独、无助。想来皮皮已经十三岁,换算成人类的年龄已逾古稀之年,换言之生命之大限不久矣。我虽读老庄,对生死也看得淡薄,但若真的见到皮皮死,我想我必不
能那般洒脱。今年端午回家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见到皮皮,若是寒假回去见不到她,又将成为我另一个赋得永久的悔了!
谈及我对皮皮的感情,就如同季老对他的猫咪的爱,那份一起成长的记忆、那份相伴的关怀。我自认读过的散文不少,但是季老的文章真的写进了我的心坎里,犹如潺潺的细流汇入心房,温暖随着心脏流出的血液蔓延全身。恨不能早相逢,是遗憾,一相逢便永诀,却是我永远的悔恨。赋得永久的悔,是为与季老只恨相遇太晚。幸的是,季老还有那么多的作品已出版,我仍可以纸为媒,与季老精神交流。而老庄的哲学,让我在永久的悔中终得一点点缓解。
斯人已逝生者犹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说一声季老走好,然后用记忆缅怀他。
2009年7月11日
于南书院
范文五:赋得永久的悔(节选) 作者 季羡林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兄弟三个,孤苦伶盯,无依无靠。最小的叔叔送了人。我父亲和九叔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黄 的),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 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谈“红”色变了。到了灾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至於肉类,吃的回忆似乎是一片空白。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後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拿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麽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侯,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
负得永久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