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虽有佳肴阅读答案
(10分)
虽有佳肴
《礼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论语》十二章(摘选)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A.虽有至道?? ?????? B.然后能自强也????????? C.曲肱而枕之? ???? ?D.匹夫不可夺志也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有佳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虽有佳肴》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了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教学相长”这个中心的。
C.孔子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鄙夷不义之财,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荣华富贵,就像浮云一样。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句讲的是:人要有志气、有品格,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阅读答案:
1.? 即使??勉励? 弯曲? 改变
2.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虽”“强”的解释,常常考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笃志”“近思”“其中”的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B项没用比喻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范文二:虽有佳肴阅读及答案
《虽有佳肴》阅读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 》(《 》),又名《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著的选集,共 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 虽有嘉肴( ) ② 弗食( ) ③不知其旨也...
( )
④不知其善也( ) ⑤然后能自强也( ) ⑥虽有至道....
( )
⑦教学相长( )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⑨教然后知困....( )
⑩然后能自反也( ) ⑾然后能自强( ) ⑿学学半( ) .....
⒀ 其此之谓乎( ) .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 ) 今义:( ) .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 今义:( ) .
教然后知困 古义 :( ) 今义:( ) .
学学半 古义:( ) 今义: ( ) .
5.翻译下列句子。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6、(1)《虽有嘉肴》节选自 ,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著的选集,共 篇。《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
(2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jiá) (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a ) 学.....学半( xiào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② 虽有嘉肴 即使 ② 弗食 不 ③不知其旨也 甘美 ...
④不知其善也 好,妙 ⑤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⑥虽有至道 达到....
极点
⑦教学相长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因此 ⑨教然后知困 ....
通,理解不了
⑩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⑾然后能自强 ⑿学学半 教 .....
⒁ 其此之谓乎 大概,表示推测 .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甘美 今义:主旨 .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
学学半 古义:教 今义:学习 .
5、 翻译下列句子。
(4)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5)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6、(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2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
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范文三:孟子曰:“虽有天下...阅读答案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3分)
(1)今夫弈之为数 ( )
(2)使弈秋诲二人弈 ( )
(3)为是其智弗若与 ( )
【小题2】翻译句子(4分)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小题3】文中画线句可以概括成一个成语,它是: 。(2分)
【小题4】选段列举学弈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答案
【小题1】(1)技艺(2)教导(3)通谓
【小题2】(1)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
(2)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
【小题3】一曝十寒
【小题4】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数放到语境中,是用下围棋作为技术,仅是小技术,因此根据语境即可译出来,即为技术、技艺;诲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一致。为是通假字,通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者也 惟等。者也表明此句是判断句式。惟是只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们根据意思即可知道是成语一暴十寒也写作一曝十寒。平时有积累即可写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学生的积累能力。
点评:平时要培养对各种知识的兴趣,对于成语、俗语、诗句、故事等要多读、多积累,并经常拿出来读一读,看一看,这样厚积薄发,语文水平自然就能展现出来。
【小题4】试题分析:文中的跟随弈秋学艺的两个人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即学什么都要专心致志,三心二意就不能学好学精的道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点评:理解文章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并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根据文章讲述的故事及其核心,经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用切题的简洁的语言作答即可。
范文四:虽有佳肴的练习附答案
虽有佳肴测试题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佳肴( )兑命( )学学半( )自强( )教学相长( )
二.正确使用下列词语 解释下列词语
1,通假字 兑命
2,一词多义
(1)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2)学学半 学学半 3,古今异义X K b1.C om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虽有至道
古义: 今义:
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教学相长也
古义: 今义:
4.解释下列的词语。
①虽有佳肴 虽 , 佳肴
②弗食 弗 , 食
③不知其旨 旨
④虽有至道 至道
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
⑥教然后知困 困
⑦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
⑧然后能自强也 自强
⑨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
⑩学学半 学 ⑾其此之谓乎 其 ,之____________, 谓
⑿不知其善 善__________,
三,翻译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四,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五,填空
六.结合课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2. 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河中石兽》测试题
一、双基测评
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据理臆断( )
2.解释加点的字
一寺临河干_____ ________ 山门圮于河______ ______ .....
二石兽并沉________ 阅十余岁____ _______ 僧募金重修______ 求石兽于水中______ .....
竟不可得_____ ______以为顺流下矣_______ 棹数小舟________ 曳铁钯_________ ......
设帐寺中_______ 闻之笑曰____ _______ “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 _______ _________ .........
是非木柿_______ ______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 _______ 乃石性坚重________ _________ .......
湮于沙上_______ 渐沉渐深耳______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
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 _________ _______渐激渐深,至石之半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倒掷________ 如是再啮_______转转不已________ _____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 ________ .........
固颠_________ 如其言_______ 然则天下之事_____ ________ 但知其一______ _______ .........
臆断______ ..
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十余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5.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7.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8.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引酒且饮之 引:___________ 且: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 固:___________
(3)终亡其酒 终: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
9. 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数人饮之不足 B. 引酒且饮之
C. 子安能为之足 D. 一人饮之有余
10.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有佳肴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
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2.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二、能力迁移
8. (1)拿,端 将要 (2)本来 (3)最终 失去
9. C
10. (1)请在地上画蛇,先画成蛇的人饮酒。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11. 画蛇添足
12. 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范文五: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佳肴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重点字词意思、整文翻译、句子赏析
教学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X K b1.C om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预习反馈
1.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重点字词会解释。
示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6.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参考译文:(以《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翻译为基础,结合课本课下注释稍作修改,使译文尽量与课本一致。)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略。
课后学习
4.背诵课文。
5.完成课后练习。X k B 1 . c o m
附原文和译文
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X k B 1 . c o m .
译文
(以《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翻译为基础,结合课本课下注释稍作修改,使译文尽量与课本一致。)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