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OR值的计算方法
OR 值的计算方法 OR
值的意义可以参考新浪网友“
统计遗传”的这篇日志。这里做一些摘抄和修改: OR 值的全称是odds ratio、比值比,对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来说,它是OR 值即是相对危险度的精确估计值。OR 值的意义:
OR 值等于1,表示该因素对疾病的发生不起作用;
OR 值大于1,表示该因素是危险因素;
OR 值小于1,表示该因素是保护因素。
计算公式如下:假定我们要鉴别因素(例如吸烟)是不是某个疾病的危险因素(例如肺癌)。形成如下四个表:
OR 值= AD/BC。95%的置信区间就不用公式了,下面用SPSS 实现。
SPSS 不支持4格表,需要原始的阴性和阳性的数据,即,形式如下(一般情况下,1-是,0-否)。
使用卡方检验,计算P 值,同时可以计算OR 值。SPSS 里计算OR 值的具体方法: 菜单Analyze – Descriptive Statistics – Crosstabs,在弹出的Crosstabs 里,Row 和Column 的框里分别添加吸烟和肺癌两个变量(行列可以相互交换,不影响OR 的计算结果)。点击Statistics 按钮,弹出对话框,勾选Chi-square 和Risk ,然后Continue 。其他不用管,按下OK 按钮进行运算。结果里产生了3个表格:
第1个是数据是否确实等情况和4格表。
第2个可以看到第1行卡方值和检验的P 值。根据注释b ,看有几个cell (四格表的格子)的预测值小于5,如果有1个(25%)及以上的cell 的预测值小于5,则需要看Fisher’s Exact Test一栏的P 值,否则就是第1行的卡方检验P 值就可以了。
第3个表格的第1行就是OR 值了,可以看到OR 值和95%CI (Confidence interval)。
范文二:溶液PH值的计算方法
溶液PH值的计算方法
PH计算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问题,为帮助同学们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问题,现对此进行归纳。溶液PH计算的整体思路是:根据PH的定义PH=,lgc(H+),溶液PH计算的核心是确定溶液中的c(H+)相对大小。
一、单一溶液的PH的计算
若该溶液是酸性溶液,必先确定c(H+),再进行PH的计算。若该溶液是碱性溶液,必先确定c(OH-),可根据c(H+)?c(OH-)=Kw换算成c(H+),再求PH,或引用PH定义,由c(OH-)直接求POH,再根据PH+POH=PKw,换算出PH。
例1、求室温下1.0×10-3mol/L的Ba(OH)2溶液的PH。
解析:由题意c(OH-)=2.0×10-3mol/L,c(H+)?c(OH-)=Kw,c(H+)= Kw/ c(OH-)=5.0×10-12mol/L,PH=,lgc(H+)=,lg5.0×10-12=11.3。
或由题意c(OH-)=2.0×10-3mol/L,POH=,lgc(OH-)=,lg2.0×10-3=2.7,PH+POH=PKw,PH+2.7=14,PH=11.3。
二、溶液稀释后的PH的计算
1、强酸或强碱的稀释
在稀释强酸或强碱时,当它们的浓度大于10-5mol/L时,不考虑水的电离;当它们的浓度小于10-5mol/L时,应考虑水的电离。
如PH=6的盐酸,稀释100倍,稀释后PH?7(不能大于7);PH=8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100倍,稀释后PH?7(不能小于7);PH=3的盐酸,稀释100倍,稀释后PH=5;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100倍,稀释后PH=8。
例2、室温时将PH=5的硫酸溶液稀释1000倍后,则c(H+):c(SO42-)是( ) A. 2:1 B. 21:1 C. 20:1 D. 22:1
解析:PH=5时,c(H+)酸=1×10-5mol/L,c(SO42-)=5×10-6mol/L,稀释1000倍后,由硫酸电离出的c(H+)酸=1×10-8mol/L,c(SO42-)=5×10-9mol/L,考虑水的电离受硫酸的抑制,设水电离出的c(H+)为xmol/L,故水电离出的c(OH-)也为xmol/L,根据水的离子积在室温时为一常量,得方程(x+10-8)?x=10-14,解得x=9.5×10-8,故c(H+):c(SO42-)=[c(H+)酸+c(H+)水]:
c(SO42-)=10.5×10-8 mol/L: 5×10-9mol/L=21:1,故应选B。
2、弱酸或弱碱的稀释
在稀释弱酸或弱碱过程中有浓度的变化,又有电离平衡的移动,不能求得具体数值,只能确定其PH范围。
如PH=3的醋酸溶液,稀释100倍,稀释后3,PH,5;PH=10的氨水,稀释100倍,稀释
,PH,10;PH=3的酸溶液,稀释100倍,稀释后3,PH?5;PH=10的碱溶液,稀释后8
100倍,稀释后8?PH,10。
例3、PH=11的氨水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用蒸馏水稀释100倍,二者的PH的关系是( ) A(氨水的PH大于氢氧化钠的PH
B(氨水的PH小于氢氧化钠的PH
C(都比原来小
D(氨水比原来的大,氢氧化钠比原来的小
解析:氨水为弱碱,氢氧化钠为强碱,稀释100倍之后,氨水的9,PH,11,而氢氧化钠溶液的PH=9。故选A、C。
三、溶液混合后的PH的计算
两种溶液混合后,首先应考虑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其次考虑溶液总体积变化,一般来说溶液的体积没有加和性,但稀溶液混合时,常不考虑混合后溶液的体积的变化,而取其体积之和(除非有特殊说明)。
1、两强酸混合后的PH的计算
先求混合后的c(H+)混,再直接求PH。即:c(H+)混=[ c(H+)1×V1+ c(H+)2×V2]/(V1+ V2)。 例4、PH=4的盐酸和PH=2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最接近于( ) A(2.0 B. 2.3 C. 3.5 D. 3.7
解析:由题意PH=4的盐酸,c(H+)1=1.0×10-4mol/L;PH=2的盐酸,c(H+)2=1.0×10-2mol/L。c(H+)混=(1.0×10-4mol/L×V
+1.0×10-2mol/L×V)/2V=5.0×10-3mol/L,PH= 2.3。故应选B。
2、两强碱混合后的PH的计算
先求混合后的c(OH-)混,再间接求PH。即:c(OH-)混=[ c(OH-)1×V1+ c(OH-)2×V2]/(V1+
V2)。
知识拓展——0.3规则(近似规则)
若两种强酸溶液或两种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且其PH相差2个或2 个以上时,混合液的PH有如下近似规律:
两强酸等体积混合时,混合液的PH=PH小+0.3;
。 两强碱等体积混合时,混合液的PH=PH大,0.3
如上述例4若用0.3规则,就很方便,混合液的PH= PH小+0.3=2+0.3= 2.3。 3、强酸与强碱溶液混合后的PH的计算
根据n(H+)与n(OH-)的相对大小先判断酸、碱的过量情况。
?强酸与强碱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PH=7。
?若酸过量,溶液呈酸性,n(H+),n(OH-),c(H+)混=[ n(H+),n(OH-)]/V总。 ?若碱过量,溶液呈碱性,n(OH-),n(H+),c(OH-)混=[ n(OH-),n(H+)]/V总,再求出c(H+)混。
例5、60ml0.5mol/LNaOH溶液和40ml0.4mol/L硫酸混合后,溶液的PH最接近于( ) A. 0.5 B. 1.7 C. 2 D. 13.2
解析:由题意知,酸碱中和反应后,酸过量,c(H+)混=[
n(H+),n(OH-)]/V总=(0.032mol,0.03mol)/0.1L=0.02mol/L,PH=1.7,故应选B。 ?若未标明酸碱的强弱,混合后溶液PH不定,应分析讨论。
?若强酸(PH1)和强碱(PH2)等体积混合,PH1+ PH2=14,则溶液呈中性,PH=7;PH1+ PH2,14,则溶液呈碱性,PH,7;PH1+ PH2,14,则溶液呈酸性,PH,7。 ?若酸(PH1)和碱(PH2)等体积混合,PH1+
PH2=14,若为强酸与强碱,则恰好反应,PH=7;若为弱酸与强碱,则酸有剩余,PH,7;若为强酸与弱碱,则碱有剩余,PH,7。
例6、在室温下等体积的酸和碱的溶液,混合后PH一定小于7的是( ) A(PH=3的硝酸和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
B(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
C(PH=3的硫酸和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
D(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A、C两选项为强酸与强碱的混合,且PH1+ PH2=14,则溶液呈中性,PH=7。B选项为强酸与弱碱的混合,且PH1+
PH2=14,则溶液呈碱性,PH,7。D选项为弱酸与强碱的混合,且PH1+ PH2=14,则溶液呈酸性,PH,7。故应选D。
注意:在相关计算过程中,应遵守“酸按酸,碱按碱,同强混合在之间,异强混合看过量”。
范文三:重要值的计算方法
重要值的计算方法
以综合数值表示植物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值。
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或,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3
补充:
针对乔木而言:重要值=(相对密度【即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即相对优势度】)/3
针对灌草而言:重要值=(相对密度【即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即相对优势度】)/3
注:
频度:是指一个种在所作的全部样方中出现的频率. 相对频度指某种在全部样方中的频度与所有种频度和之比。
相对频度=(该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总和)×100%
显著度【优势度】:指样方内某种植物的胸高断面积除以样地面积。 相对显著度【相对优势度】=(样方中该种个体胸面积和/样方中全部个体胸面积总和)×100%
密度(D )=某样方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样方面积
相对密度(RD )=(某种植物的密度/全部植物的总密度)×100 =(某种植物的个体数/全部植物的个体数)×100
盖度(cover degree ,或coverage ) 指的是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后来又出现了“基盖度”的概念,即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对于草原群落,常以离地面1英寸(2.54cm )高度的断面计算;对森林群落,则以树木胸高(1.3m 处)断面积计算。基盖度也称真盖度。乔木的基盖度特称为显著度(dominant )。盖度可分为种盖度(分盖度)、层盖度(种组盖度)、总盖度(群落盖度)。林业上常用郁闭度来表示林木层的盖度。通常,分盖度或层盖度之和大于总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即相对盖度。某一物种的盖度占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的百分比称为盖度比(cover ratio)。
密度(density ) 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一般对乔木、灌木和丛生草本以植株或株丛计数,根茎植物以地上枝条计数。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称做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 )。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称为密度比(density ratio)。
范文四:风险值的计算方法新
风险值的计算方法
风险值(D)=概率指数(P)×频率指数(F)×严重程度(S)
概率表一
概率指数
10 8 6 4 2
(P)
描述 经常发生 可能 一般 可能性小 罕见的
每天可能发生 每年发生一次 五年内发生一次 十年内发生一次
每百年发生一次
可能性 每次工作可能发生 每十次检修、操作每百次检修、操作每千次检修、操作
每
每次操作可能发生 发生一次 发生一次 发生一次
概率表二
频率指数10 8 6 4 2
(F)
评估描述 危险永远存在 危险每天出现 危险每月分出现 危险每年出现 危险每5-30年出现
严重程度表
严重指数(S) 10 9 8 7 6 5 4 3 2 1 发生特大设发生重大设备发生一般设发生一类障发生二类障发生异常;轻发生轻微不发生不影响影响很小,可无影响无人备事故(电力事故电力设备备事故;生产碍;重伤事故碍;重伤事故伤 安全事件;或安全生产的以忽略不计身伤害 设备、设施直损坏直接经济设备、厂区建并造成残疾未造成残疾火险未构成;事件,但可能的;构成轻微接经济损失损失在300万筑发生火灾不可恢复原可恢复原工轻伤的轻微影响其他非伤害未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生产设直接经济损工作能力 作能力 伤害并损失生产系统或工时仍可从元;生产设备、厂区建筑发失在1万元工时 造成火险隐事原工作 备、厂区建筑生火灾直接经一般人身死患;构成轻微安全 发生火灾直济损失在30万亡事故(1人伤害未损失
接经济损失元;重大人身事以上,3人以工时但短时
在100万元;故一次死亡3下) 间内不可从
特大人身事人以上,或一次事原工作
故一次事故事故死亡和重
死亡50人以伤10人及以
上者 上)
短时间内造构成职业病,存构成职业病构成职业病未构成职业基本不可恢严重的但是可恢复的健可恢复的小对健康基本成50人以上在特殊医疗依存在一般医无医疗依赖,病但有相应复的健康影可以恢复的康影响 伤害,怀疑对无伤害 的中毒事件 赖,生活不可以疗依赖,生活生活能自理 的不可逆转响 健康影响 健康有影响 健康
自理 可以自理 的职业健康
损害
产生的环保产生的环保事主要环保设产生的污染产生的污染产生的污染产生的污染产生的污染产生的污染产生的污染事件,后果严件对周围居民施发生故障物超过国家、物超过国家、物超过自身物超过自身和资源的消和资源的消和资源的消重,潜在影响造成恶劣的影化学品泄露地方标准或地方标准或控制标准且控制标准或耗接近控制耗在可接受耗影响很小 构成环保事响,企业受到居经济损失达消耗的资源资源消耗高造成关联系自身资源消标准的上限 范围内 故及以上等民投诉,被迫停10万元以上 高于同行业于同行业最统的损坏或耗较高 环保 级 产进行限期治最低水平需低水平但不自身资源消
理(对人的影要投入大量需要投入资耗较高且影
响) 资金进行专金即可改善 响到关联系
项改造才可统同类资源
达标 消耗增高
风险等级
风险值 风险指数 风险高低 措施紧急度
800-1000 5 高 立即
600-800 4 较高 一天之内
400-600 3 中 一星期之内
200-400 2 适当 一个月之内
低于200 1 低 三个月之内
范文五:CP值计算方法
根据给定的工艺极限值,可以采用下式计算Cp 值:
Cp=(上极限-下极限)/6s
工艺目标为0时,上下极限值相同,则上式改写为:
Cp=上极限/3s
Cpk 确定了工艺平均值和最接近规定极限的值之间有3组标准偏差。正态或非正态分布中利用Cpk 值,这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它可以确定由于贴装设备缺乏精确度和稳定性造成的不在规定极限范围内的ppm 的值。
Cpk=平均值和最接近规定极限的值之间的距离/3s
其中s=样本的标准偏差。
定义:
工艺范围=数组的标准偏差=SD
工艺平均值=数组的平均值=Avg
工艺目标=Target
规定上限=USL
规定下限=LSL
如果中心工艺的目标=0,则USL=LSL
中心工艺规定极限的定义=SL=USL=-1×LSL
规定宽度的定义是SW=USL-LSL,则对中心工艺来说:
SW=SL-(-1×SL)=2×SL
通用的工艺能力指数Cp 和Cpk 为:
Cp=SW/(6×SD)
Cpk=Cp×(1-K)
其中K=(Target-Avg)/(SW/2)
对于中心的工艺
Cp=2×SL/(6×SD)=SL/3×SD
Cpk=((SL/3SD)×(1-K)
其中K=(0-Avg)/(2×SL/2)=-Avg/SL
替换Cpk 表达式中的Cp 和K 得到:
Cpk=(SL/(3×SD))×(1--Avg/SL)=SL/(3×SD)+SL*Avg/(3×SD×SL)=SL/(3×SD)+Avg/(3×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