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201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分类解说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3、烘托、衬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B、概念: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
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再看看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划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5.对比: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 “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6.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节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10.移步换景: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例: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
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11.多角度描写
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
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无眠)
12.其他
起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用典:①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抑扬: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地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唐·韩愈欲扬先抑
二、即时小练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6、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7、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8、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杜甫《漫成一首》9、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10、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竟无语凝噎。
11、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12、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13、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4、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5、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1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7、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8、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贾岛《暮过山村》
19、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20、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三、提问方法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
四、分析技巧型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步骤一)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步骤二)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步骤三)
五、范例解析: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六、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绿,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作简要分析。
答案: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陇西行 (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问:请简要分析诗中第三、四句采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这两句用“无定河边骨”同“春闺梦里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作 者用“犹是”二字把他们联系起来,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昭君怨
南宋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5分)
用了对比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洁品格、高尚情操。
本词译文:说它是花,春天却未到来。说它是雪,却香得出奇。冒着严寒,傍着竹林,在乡村的农舍绽放。 无论是生长在荒野人家还是在亭台水榭的富贵之乡,都是一样的盛开。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颁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动态,又写出了静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范文二:2017届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017届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限时提升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孟浩然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
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所。
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
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
(1)这首诗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荆门道怀古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 ①这首诗作于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之任时。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1)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南国山川之景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本诗的结尾有什么样的特色?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 此诗为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1)松、竹、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由诗中“不随夭艳争春色”我们不由得想起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①
(3)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5·锦阳质检)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闻 筝
[明]康海[注]
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秋风孤鹤唳,落日百泉洄。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
[注] 康海(1475~1540) :明代文学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他本抱负宏大,不幸受牵连落职,遂狂荡不羁,郁愤终生。
(1)诗的颔联蕴含丰富,请简要赏析。
(2)诗的后两联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西邻女弹奏的?请概括分析。
5.(2014·江西)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
苏 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6.(2014·湖南)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①②①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③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fén) :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 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岁 暮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 西。雪岭邻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 ,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琅玡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 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9.(2014·银川质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及情感。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 ②①②①
范文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第 1 页 共 4 页 第 2页 共 4页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 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1捻 (niǎn) :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 “凭栏手捻花枝” “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 样的感情变化?(4分)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江行 [宋 ]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 ② 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②杪 miao 树梢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4.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秦淮杂诗 王士祯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1)试分析柳诗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两首诗都写到“春如秋” ,对比分析两诗表情达意上的不同。
高考链接·实战演练 1. (2008,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 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2. (2010,安徽)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 暮 ① [唐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② ,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 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 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 3. (2011,湖南)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7分)
春暮西园 高 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
合作探究
第 3 页 共 4 页 第 4页 共 4页
1. 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
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 ,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 ,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 ,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 (其他看
法,言之成理亦可。 )
2. (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
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 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 写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 放花两个细节(动作)
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
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3.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
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4. (1)承上启下。 “意转迷”承上“宦情羁思共凄凄”句,整个第二句引出下面两句,从而起
到从“情”到“景” 、物我交融的作用。
(2)柳诗借景抒情,王诗借古抒怀。柳诗用花谢、叶落、莺啼来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抒发了
诗人被贬离乡之情。王诗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等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南京古城昔盛今
衰之感。
高考链接
1.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 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
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2. 【参考答案】 (1)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的“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
两个方面来突出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2)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 ;在诗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
对国事深深忧虑。
3. 【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 “过” “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
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
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第 3页 共 4页 第 4页 共 4页
范文四: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 借景抒情 — 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用典抒情
描写手法
1、衬托:正衬 / 烘托 反衬
2、反衬: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
3、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
4、对比
5、白描
6、细节描写
7、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 (如:以对方写自己 )
8、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
9、侧面虚写 / 曲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
修辞手法
01、比兴
02、比喻
03、拟人
04、对偶
05、对比
06、用典
07、双关:谐音双关
08、夸张
09、叠字
10、互文
11、反问 设问
12、反语
设题方法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果?
3、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 这一手法的? 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这种手法怎样地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题分析 1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例题分析 2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例题分析 3 除 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例题分析 4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例题分析 5 雨后池上
刘攽 (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 , 淡磨明镜照檐楹 .
东风忽起垂杨舞 , 更作荷心万点声 .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 “ 静 ” 与 “ 动 ” 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例题分析 6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巩固练习 1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
①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②银山:江中巨浪。
1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你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出分析。
2 诗题为 “ 宿甘露僧舍 ” ,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寺院的建筑或历史,诗中更没有一 巩固练习 2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此诗写作背景:作者坐王叔文党祸被贬永州十年后入京,复外放至更偏远的 柳州。
1 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2 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 “ 春半如秋 ” 的感觉?
3 有人说三、四两句将 “ 在物之境 ” 与 “ 在我之情 ” 融合无间,请以 “ 乱 ” 字为例作简要 分析。
巩固练习 3 [双调 ] 清江引 ·咏梅 贯云石
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1)从 “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 ” 和 “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 ” 这两句中任 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写一简明赏析文字。
(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写 “ 寒灯 ” 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巩固练习)
1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你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出分析。
解析 1:a 虚实结合。 b 前两句写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 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 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深渊。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 c 却给 了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
解析 2:a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b 塑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 c 为 了领略那银山般浪涛的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的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 入室,以涤荡心胸。
1 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解析:承下启下。 “ 意转迷 ” 上承第一句, “ 春半如秋 ” 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 物与境之间起了结合作用。
2 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 “ 春半如秋 ” 的感觉?
解析: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a 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 风扫落叶; b 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春日, 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3 有人说三、四两句将 “ 在物之境 ” 与 “ 在我之情 ” 融合无间,请以 “ 乱 ” 字为例作简要 分析。
解析:三、 四两句描写了阳春季节花飞叶落莺乱啼的 “ 境 ” , 正因为满庭的残花落叶、 莺啼,触动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心意凄迷怅惘。一个 “ 乱 ” 字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 照,莺啼本无所谓 “ 乱 ” ,是诗人心绪烦乱,才倍觉莺啼之乱。
(1)从 “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 ” 和 “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 ” 这两句中任 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写一简明赏析文字。
解析:“ 南枝 …… ,泄露 ……” 句中, “ 泄露 ” 二字将梅花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梅 花南枝早绽隐秘报春的特点。
“ 溪桥 …… ,茅舍 ……” ,对仗工整,使用叠字,以景衬梅,从侧面写出了梅的 神秘朦胧之美和冰清玉洁之秀。
(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其一)赞美梅花迎雪竞相开放,报春而不争春,幽香而不媚众的风格,表 现了诗人贞洁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 (其二)描写郊外野梅在烟笼月罩中娇 美动人的无限风的,抒发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情。
范文五: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的分类
(一)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 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1.描写是进行绘声绘色绘形的描画和摹写的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能产生如闻 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的表达效果。
①根据着眼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即正面的描写和侧面 的描写。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 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则是用 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②按描写的文笔来分,描写又可以分为细描和白描,细描指采用工整的细腻的笔法, 把描摹对象纤毫毕现的绘画出来,笔法细腻,形象丰满。白描在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 用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 有力的笔触, 明快简洁的语言, 朴素平易的文字, 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 光暗 (声 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 发又开封。 ” 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 诗中, “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 “临行又开封”是人物的行动细节,也是人 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体现了诗人提炼生活素 材的功夫。
又如,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 饰点缀,是纯用名词组合,即所谓白描手法。
③根据观察的角度,描写又分为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内外、天空地面等多角度 描写。
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 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 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 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 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④根据景物的特点,描写可分为动静、虚实、明暗(昼夜) 、点面等。
a .动静结合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 可 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 “挂”字化动为静。再如,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 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 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b .虚实结合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有以下三类:神仙鬼怪 世界和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已逝
去之景之境,如苏轼的《赤壁怀古》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史实; 设想未来之景之境,如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实”在诗歌 中即为实景、实事、实境。
古代诗歌中的“虚”与“实”相结合的作用一般表现为: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 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如: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中的虚景就为“春风十里”写往日 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为“尽荠麦青青”写词人所见的凄凉情形。一虚一实对比 寄寓了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再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 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 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行人” 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写了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虚 实相生,从而将离别愁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c .明暗结合
比如,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 两句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 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 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映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d. 点面结合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前面两句就是面的描写,后面两句就是点的描写,点面结合。
⑤从感官的角度,可分为: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特点?(怎样描写景物?)
2.抒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或作品中的表白和抒发。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 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 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 发生共鸣。
一般情况下,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 情;以哀景写乐情。
① 以乐景写乐情
如, 《风人松》 (宋·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 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 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 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喜悦。
② 以哀景写哀情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 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写老兵,由“十无 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写起,着眼于他返乡途中与到家后的情景,主要采用以哀景写哀情 的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③ 以乐景写哀情
如, 《台城》 (唐·韦庄 )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 (公元 317— 589年 )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 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
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 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 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 的作品。
④ 以哀景写乐情
李白的《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 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 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 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 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从抒情的方式来看,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如,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及汪伦送我情。”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 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 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 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
① 借景抒情
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 品。
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 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诗歌中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伤感的暮春落花图。三四 两句描绘出了幽竹在山窗下不改清阴,抒发了作者回归故乡的喜悦。
② 寓情于景
如, 《从军北征》 (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注 ]碛(qì) :沙漠。 )首句勾画了一支远征军队活动的广阔背景: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风,浩瀚的沙漠。景物雄阔苍凉,有力烘托出了行军的环境气氛。 第二句以一曲《行路难》及一个“遍”字,丰富了首句的内涵。而笛声的哀怨与环境的荒 凉,更能撩起征人的惆怅和愁思。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声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 型动作。士兵们在月光中望什么?也许是遥望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也许是望着笛声传来 的方向,也许他们相对而视,热泪夺眶而出??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 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人寻 味。
③ 托物言志(这里特指借物抒怀或移情于物)
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 有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移情于 物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 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 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 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 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再如:《小松》 (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
道高。”开头两句描写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以“小松”喻人,写“小 松”初始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北陂杏 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 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着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 用“杏花”象征着不随俗,出类拔萃、性格坚强的人,是诗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写 照。
④ 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也叫因景生情,是诗人由所见的景物激发出情感,并且情感完全融合在景物 中的间接抒情方式。
(二)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1.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 加丰富,表达主旨含蓄。如 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 [双调 ]折 桂令·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 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这首曲主要使 用的手法就是“用典” 。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最典型的是课文 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2.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 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 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 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 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 ,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 了 “问鬼神” 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 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 讽刺辛辣, 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举个欲扬先抑的例子。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 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诗中三四两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 花,谁又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 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考生在遇到此类表 达技巧的时候,就要仔细分析诗人扬抑的对象,不要歪曲了本意。
3.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 型。联想和想象一样,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 春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资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 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意义。
4.想象
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 思维过程。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 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 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又如,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 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诗的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 写了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诗人驰骋想象他日与妻子团聚、 “共剪西窗烛”
时,再追话今日的“巴山夜雨” ,构思之奇妙出人意料,设身处地去想又在情理之中。 5.象征
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借助某一具体形象, 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 思想或情感。 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 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 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 现出来。如:《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两句描 写了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的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 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了思归不得的忧伤。
6.叠字
《卜算子》 (葛立芳)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渐渐西风淡淡烟,急电疏疏雨。草 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 (注:水芝:荷花的别名。 )问:这首词在用语方面善用叠字,它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分析:这首词使 用叠字多而好,句句有叠字,连绵而下,相互映衬,自然妥帖,这些叠字不仅生动传神地 塑造了荷花的形象, 表现了词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 而且形成了一种轻灵、 和谐的情调, 还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
7.借古讽今
在咏史诗中常见,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 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 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 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再如,李清照《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赞 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 显豪气。
8.无理之语
王勃《蜀中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还。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 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多用日常口语,显得浅显亲切,明白如话,最后一句采用反问的修 辞手法,看似为“无理之语”实则使作者思乡念亲之情更为突出和强烈。
9. 对面写法
杜甫“月夜”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题为《月夜》 ,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 安月,客中只独看” ,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而自己的 “独自”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10. 赋、比、兴(见前)
附:
1.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 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 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 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首联“木落雁南 度,北风江上寒” ,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 寒冷,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
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杜甫 《秋兴八首(其一) 》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 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联 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 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 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 法。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 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 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像 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 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 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2.对比和衬托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 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 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 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 “衬” 出其中的一个。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 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看似叙事中作者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 的对照,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这里重点是 通过比照,以去年的欢快衬托(反衬)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
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 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 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 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 种境况的对照, 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 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 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 (或形象或情感) 进行对照来完成。 但是,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 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这两 种修辞混为一谈。
3.衬托(也叫映衬)和烘托
衬托前面已经介绍。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 凸显。 落脚在一个 “衬” , 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 如前面举过的崔护 《题 都城南庄》 ,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 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 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
烘托前面也已经作了介绍,它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 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 进行“烘” 。如前面所举的孟浩然《早寒有怀》 ,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出一种意境氛围; 后两联抒发自己那种思乡的愁绪和前途渺茫的愁苦。 虽然意境格调和心情有一种内在的相 似性,但两者不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不存在通过对照凸显一方的关系,所以 不是衬托。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 点,这种意境氛围就散发着作者心中的忧思和迷茫,虽然看似写景,但实是在从侧面从外 沿描写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写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习惯上,景衬情为烘托,而物衬物、物衬人、人衬人、景衬物、情衬情为衬托。
(三)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见“修辞” )
二、表达技巧考查方式
提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附:
诗歌在立意结构方面的技巧
在诗歌的立意及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立意及结构技巧有首尾照 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1.层层渲染、铺垫(侧重于结构)
如,苏辙《江上看山》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 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 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 、 “落日”时分的“霭 新画” 、 “更新色更深”的“前山” 。这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 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2.首尾照应(侧重于结构)
在一些诗歌中, 诗人往往采用今昔、 他我、 物我对照的方式, 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 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 “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 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当然照应也会表现在诗歌内容与标题的照应上。
3.对比(立意兼结构)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
如,欧阳修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 及人间自在啼。 ”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 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 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4.卒章显志(立意兼结构)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怀。
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表达 了诗人自由自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 《行路难》 (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寄沧海。 ”表现了诗人实现理想的豁达。
再如, 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前两句画出一幅山衔落日、黄河奔腾的壮丽图画,最后两句更是画 龙点睛之笔,把人带上更高的境界,要再向上攀登,去穷尽天下美景。全诗在描绘祖国壮 丽山河中寄寓着深刻的哲理,洋溢着昂然向上的激情,豪放雄壮,意境深远。
5. 以小见大(侧重于立意)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如《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本诗
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 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 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 安定团聚的生活。在结构上,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 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 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 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 也给无情地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 层。这首诗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通过写少妇怀念 征人,反映当时边疆战事频仍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6. 以景结情(立意兼结构)
如《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 山秋月照长城。 ”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 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 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交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 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总是关山旧别情” ,征戍者谁个 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 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 《关山月》 ,伤 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撩乱边愁听不 尽” ,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 “听不尽”的曲调, 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 二字,结句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 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 感想?
7.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立意兼结构)
如《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劲,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 苍生问鬼神。 ”
第一句从正面着笔, “求” “访” ,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 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这两句, 由“求”而“访”而“赞” ,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第三句承、转交 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 ,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 于 “不自知膝之前于席” 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 才把由 “求” 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 ,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 同时开始。末句紧承“可怜”与“虚”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 席” ,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只点破而不说 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 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8. 托物言志(侧重于立意)
9. 借古讽今(侧重于立意)
10. 总分(侧重于结构)
11. 时间(侧重于结构)
12. 空间(侧重于结构)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201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