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苏教生物八年级上教案
第十四章 第一节 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植物的主要类群. 2. 通过观看动画,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课本的插图,能说出植物类群的生活习性及各类群之间的相 互关系. 4.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懂得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环 保意识. 教学重点: 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1. 能说出植物主要类群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2. 说出各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策略: 观察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分析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地球上的生物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从总体上,地球上的生物可分为 哪几类?(让学生回忆)当我们漫步郊外时,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五彩缤 纷的植物世界,地球上现存的植物大约有 30 多万种,根据植物的生活习 性、形态结构,可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四大
类群,它们有哪些特征?生活环境怎样?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一节课,我 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 探究新知: 展示目标(略) (一) (二) 藻类植物: 1. 课件展示:播放动画,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2.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藻类植物的特征.(课件展示) 3. 资料:赤潮现象常引起鱼体大量死亡,是因为海水污染,藻类大 量繁殖引起的。 (三)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1. 课件展示:展示讨论问题,播放动画。 2. 教师强调重点,引导学生归纳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特征。(课件 展示) 3. 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吗? 4. 资料:煤→是由古代大型木本蕨类植物的遗体埋藏在地下形成 的。地球上蕨类 植物约有 12000 种,我国约有 2600 种,素有“蕨类王国”之称。 (情 感教育) 教师强调: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是不结种子而靠孢子繁殖的植 物。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四)种子植物: 1. 课件展示:播放动画。
2.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讨论、归纳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特征。 3. 教师提出问题,强调重点。 (五)角色扮演:比较种子植物与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区别及 各个特征。 三、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流程图。 教师点拔、强调重点。 播放有关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通过 观看、回顾,使学生对这四类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生活环境有更加 深刻、全面的认识,同时加深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教师:植物和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下节课探讨。 四、课后实践:收集有关植物和人类生活关系的资料,准备下节课 交流。 五、达标
检测:课件展示自我评价题。 六、结束:欣赏《好大一棵树》,进行情感教育。 自主学习 1、在千姿百态的绿色植物中,没有根、茎、叶等器官分化的植物是 ( ) A 藻类植物 B 种子植物 C 苔藓植物 D 蕨类植物 2、下列植物体内具有疏导组织的是”( ) A 水绵 B 墙藓 C 海带 D 肾蕨
3、下列各种植物中,常作为空气监测指示植物的是( ) A 藻类植物 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 野生蕨类植物 4、春天来了,湖水、江水都泛起了绿色,这是由于( ) A 蕨类植物的大量繁殖 B 水中被子植物大量繁殖 C 藻类植物的 大量繁殖 D 苔藓植物的大量繁殖 合作探究 1、“海带炖排骨”和“紫菜蛋花汤”是人们喜爱的佳肴,你知道海 带和紫菜与下列哪种植物同属于一类吗( ) A 蕨 B 硅藻 C 白菜 D 葫芦藓 2、小美在海边采集到一个植物标本,它呈均匀的薄片状,没有叶脉, 也没有枝条。根据可以推测该植物是( ) A 藻类植物 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 种子植物 3、下列各组植物属于同一类群的是( ) A 贯众和贝母 B 卷柏和满江红 C 桫椤和菠萝 D 苏铁和铁线蕨 4、在显微镜下草履虫有时会呈现绿色,因为( ) A 含叶绿体 B 含叶绿素 C 食物中的绿色藻类 D 折光的效果
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教案(第 1 课时)
一、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关注我国的珍稀动物。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动物的情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1、概述无脊椎动物的特点。 2、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 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难点: 1、概述无脊椎动物的特点。 2、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 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过程:预习、讨论、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小结 三、自主预习学习 认真预习本节并完成知识点练习 1.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 。 四、交流、讨论、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1、小组内交流学习内容,学会合作学习。 2、教师点拨、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五、课堂巩固练习 1、自我评价 2、配套练习 六、学后反思
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导学案(第二 课时)
一、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无脊椎动
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关注我国的珍稀动物。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1、概述无脊椎动物的特点。 2、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软体动物、昆虫)的主要特征 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难点: 1、概述无脊椎动物的特点。 2、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软体动物、昆虫)的主要特征 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过程:预习、讨论、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小结 三、自主预习学习 认真预习本节并完成知识点练习 1.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 。
四、交流、讨论、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1、小组内交流学习内容,学会合作学习。 2、教师点拨、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3、讨论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观察昆虫的主要特征 五、课堂巩固练习
1、自我评价 2、配套练习 六、学后反思
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导学案(第三 课时)
一、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关注我国的珍稀动物。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动物的情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1、概述脊椎动物的特点。 2、举例说出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 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难点:
1、概述脊椎动物的特点。 2、举例说出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主 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过程:预习、讨论、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小结 三、自主预习学习 认真预习本节并完成知识点练习 1.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 。
( ) 类、 ( )类和( ) 类,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身体背部有( ) 。 4.两栖类是脊椎动物由( )向( )过渡的类型。 5.爬行类由于具有较为发达的 ( ) 而成为真正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 四、交流、讨论、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1、小组内交流学习内容,学会合作学习。 2、教师点拨、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3、观察鲫鱼 五、课堂巩
固练习 1、自我评价 2、配套练习 六、学后反思
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导学案(第四 课时)
一、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关注我国的珍稀动物。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动物的情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1、概述脊椎动物的特点。 2、举例说出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鸟类及哺乳类)的主要特征及其 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难点: 1、概述脊椎动物的特点。 2、举例说出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鸟类及哺乳类)的主要特征及其 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过程:预习、讨论、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小结 三、自主预习学习 认真预习本节并完成知识点练习 1.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 。
4.生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是 ( )。 5、在我国被誉为“活化石”的珍稀哺乳动物是( )。 四、交流、讨论、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1、小组内交流学习内容,学会合作学习。 2、教师点拨、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3、实习爱鸟周活动 4、调查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课堂巩固练习 1、自我评价 2、配套练习 六、学后反思
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导学案(第五 课时)
一、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关注我国的珍稀动物。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动物的情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关注我国的珍稀动物 学习难点: 关注我国的珍稀动物
1、小组内交流学习内容,学会合作学习。 2、教师点拨、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五、课堂巩固练习 1、我国的珍惜动物有哪些? 2、我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保护这些珍惜动物的? 3、有人认为, 对人类有益的动物越多越好,对人类有害的动物越少越好。你有不同的 意见吗?说明理由。 4、白鳍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你知道白鳍豚属于哪一类动物吗? 它有哪些特点? 六、学后反思
第三节 神奇的微生物
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病毒
、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病毒、真菌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描述病毒、真菌和细菌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知道 2003 年中国出现了令全国人恐慌的“非 典”,又称 SARS,那么同学们知道引起 SARS 的病原体是什么吗? 【生】 SARS 病毒。 【师】对,是 SARS 病毒。那么同学们又知道美味的酸奶是如 何做的吗?而食物放置久了又为什么会发霉呢? 【师】这些都与微生物有密切关系,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神奇 的微生物。 二、新知探究 (一)细菌
1.教师展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 (1)细菌的形态、大小有什么特点? (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3)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4)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2.学生自学,质疑、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后,每小组推荐一人回答问题。) 3.教师最后总结。 (二)病毒 1.教师展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 (1)病毒的形态、大小有什么特点? (2)病毒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3)病毒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2.学生自学,质疑、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后,每小组推荐一人回答问题。) 4.教师最后总结。 (三)真菌 1.教师展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 (1)真菌的形态、大小有什么特点? (2)真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3)真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4)真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2.学生自学,质疑、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后,每小组推荐一人回答问题。) 5.教师最后总结。 三、练习巩固 导学案及课本后面的相应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细菌、病毒、真毒的形体、结构、营养方式及与人类的关系。
第 4 节 生物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 3.练习编写检索表 4.说明对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3.活动“编制检索表” 三.课时安排:2 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地球上约有 35 万中植物和 150 多万种动物, 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 有的彼此千差万别, 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 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 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 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 的方法, 根据
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 这就是生物分类。《二》 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活动过程】: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 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 检查结果 问: 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 (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 【导出】: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 7 个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单位;最大的单位是界。); 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 就构成生物分类的 阶层系统。如教材 31 页—32 页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 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 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 生物?如果各执一词是不是就乱套了?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 标准呢? (需要) 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 讲解编制方法 活动“编写检索表” 第 2 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1)生物学家们为了弄清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怎 样将生物进行分类的? (界、门、纲、目、科、属、种)
(2)为了便于人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生物,生物学家们依据什么 编制了什么 来进行生物的分类? (生物特征差异 检索表) 【引入】:很好!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首先要给它命名,认识生 物也是如此,今天我 们 就来看看生物的命名。 《二》生物的命名 【师生活动】:在我们认识生物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不同的地区, 同一种生物往往有多个名称。 请看图,图上的生物在我们这里叫什么名字呢?——(红苕) 这是我们平时喜欢吃的红苕,但它有多个名字哦,在北京则称之为 白薯,到了湖南就变成了红薯,江苏又叫山芋,而山东和东北又称之为 地瓜。 请再看看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土豆 山药) 不同的两种植物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药,像上面这样两 中情况再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 那么这样是否方便呢? (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 家林奈于 1753 年创立了双名法。 【补充】:林奈的双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类学家所使用。当然,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又逐渐被引入生物分类领域
中,从而使生物分类方法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可靠,以便人们更好地研 究各种生物。 【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说明双名法。 五.课堂练习: 思考与练习:小明在植物上找到 8 只“甲虫”,为了便
于辨识,请 你依据“甲虫”的足、触角、背部形状、色斑的不同,编制一个生物检 索表。
第十五章 第一节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 巨使命
一、 教学目标 1、 领会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能概 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4、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 重点难点 1、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 2、 理解基因多样性。 三、 课前准备 教师:1、收集有关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事例。 2、搜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方面的材料。 学生:1、搜集生物类群方面的材料。 2、复习生态系统的知识,明确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四、 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生物种类多样性 1、我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2、自然界中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阅读课本提供的资料,小组之间 进行讨论,质疑,通过计算表中所列我国生物类群占世界的总百分比, 认同我国生物资源丰富。 观看生物多样性的录像片, 完成讨论题 3 并产生探索自然的愿望。组 织学生阅读分析回答,在此基础上介绍我国丰富的资源情况,激发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 组织交流、评价。 播放录像片并介绍世界生物资源情况。 鼓励学生立志投身到生物种类的发现中。 二、基因的多样性 1、基因多样性的意义。 2、基因多样性减少造成的危害。 3、每种生物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 性 4、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系统的概念 2、列举生态系统的类型并举出所知道的部分相关生物。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种类多样性的根本保证。 4、三个层次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分析案例并思考,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意见,能够得出产量提高主要 原因是杂交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小组成员分析原因,讨论,质疑,达成共识,原因是近亲繁殖,根 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了解基因控制生物特征并初步理解不同种生物之间、同种生物的个 体之间基因是不同的。 分析物种个体数量与基因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理解种类多样性和基 因多样性的关系。 了解有关事例,产生民族自豪感 。 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及其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 体。 看书,讨论,回答。
第二节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确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2
明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
弘扬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 2. 3. 教学难点 确立保护生物 教学准备 1
设计并选择自己的角色进行小组内辩论。 2
搜集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料和信息。 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快乐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第十六章 第一节《生命的诞生》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 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 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一.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过程 1.自然发生说 2.神创论 3.宇宙发生说 4.化学进化学说 二.生命起源的过程 1.原始大气的形成 2.原始大气的组成成分
3.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4.生命起源的三步骤
第2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课
题
第 2 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化石。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里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知识目标 3、 通过对化石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解决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及 价值观目标 问题的能力。 4、培养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的设想能力。 5、结合我国出土的化石事例及其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6、结合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教育和保护 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问题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 □实验教学 □自学辅导法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形式
□案例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 □常规教学
□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及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法点拔
原始生命的诞生,既是化学进化的结束,又是生物进化的开始。各种生物是 通 过 问 题 导 入 新 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但是我们如何获得这个结论的?这需 课 要一定的依据或证明来证明。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各种生物是通过进化形成 学生思考 的呢?假如我们能进入时光隧道,也许可以亲自浏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神奇 历程。但是现在,我们只能从现实中寻找证据。 二.新授: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化石 学生:阅读、回答
。 (1):化石是指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古代生物的 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迅速掩埋,长期与空气隔绝,在特殊 条件下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就形成了化石。 教师: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是生物进化史中的一幅幅真实的图 画和可靠的文字。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学生阅读、回答
并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生物的比较,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直接的证据。出示 几种化石照片资料,并请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化石照片为大家做介绍。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各种生物化石,加深对化石的理解化石在科 学研究价值上的认识。 (2)分析始祖鸟的化石 教师:课件展示始祖鸟化石和始祖鸟复原图,引导学生通过始祖鸟化石理解 化石在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证据方面的科研价值。出示思考题 思考题: 1、始祖鸟与现在的鸟类在外形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2、始祖鸟的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方面有何重要意义?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 始祖鸟与现在的鸟类相比不同之处是始祖鸟口中有牙齿、前肢指端 倾听 有爪,胸骨不发达,没有龙骨突,尾部有许多尾椎骨。 2、 始祖鸟介于爬行类和鸟类之间,所以它是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 类进化而来的重要依据。 教师:化石在地层分布有何规律? 1、为什么化石能证明生物的进化? 2、这种分布规律说明了什么? 学生: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新近形成 讨论并总结 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学生: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 的。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 教师:这种分布规律反映了生物进化的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陆生。化石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除了化石外,随着科 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还找到了很多能说明生物进化的间接证据,如形态 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等。 【教师小结】(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 倾听 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2)根据对化石的 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 化经历了由 简单 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提问】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思考 小组讨论 学生展示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 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在进化的早期
,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 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 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 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 点。一 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 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 这种 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1.植物进化的历程:提供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对 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 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 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植物进化 的历程可 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 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 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 2.动 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采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 3.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 动物进化 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4.生物进化的趋势: 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 由水生到陆生。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顾本节课 的主要内容 倾听
上本作业
作业 补充习题
作业布置
其它作业
中考题型链接
1.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 A.数量越多 B.越简单、越低等 C.种类越丰富 D.越复杂、越高等 )
2.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 A.现在生存的植物 B.现在生存的动物 C.生物化石 D.生物的个体发育
板 书 设 计 第 2 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一. 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1.化石:化石是指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2.分析始祖鸟的化石: (1)始祖鸟与现在的鸟类相比,不同之处是始祖鸟口中有牙齿、前肢指端有爪,胸骨不发达,没有龙骨 突,尾部有许多尾椎骨。 (2)始祖鸟介于爬行类和鸟类之间,所以它是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类进化而来的重要依据。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生物进化的学说
1. 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2. 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 形成生
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4. 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5. 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6.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课时安排:3 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导入】: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 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通过生物进化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 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科学家 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 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 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化石的概念贺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知道学生看书并提问
(1) 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 遗物或遗迹。 (2) 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化石的形成是生物的遗体、遗 物或生活痕迹,由 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 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三》、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学生活动】:观察化石图片并讨论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 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 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始祖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概述 【学生总结】:始祖鸟的特征既像古代的爬行动物,又像现代的鸟 类,说明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对现存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 可以帮助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过程。事实上,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是建
立在对许多科学领域,如地质学、遗传学、胚胎学等的研究基础上的, 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比较法。 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的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那 些进化的环节呢?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注意每段文字当中描述的动、 植物贺当时所处的环境年代有什么相适应的地方。 【学生活动】:贴纸图 根据“地质年代和生物进化历程表”把画的简笔画贴在相适应的地 质年代当中。 《二》、简介地球上的生命史——生物进化的历程 (1
)前寒武纪时期(始于约 35 亿年前):原核单细胞→真核多细 胞 (2)古生代时期(约始于 5.44 亿年前): 植物:(真核)藻类→ 裸厥类→厥类 动物: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有翅的昆虫 (32.45 亿年前): 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繁盛,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4)新生代时期(始于 6640 万年前):被子植物和哺乳类、鸟类 占优势 说明:约 400~600 万年前,灵长类动物的一支进化成人类。 《三》、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即地球上的生物出现的先后顺 序,以及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所生活的环境等内容。总结一句话: 生物进化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地球演化史和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史。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灭绝?新的生物 种类又是怎样形成的?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科学家提出 了多种有关生物进化的理论,其中,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 说最有说服力。最先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的也就是达尔文。首 先我们来看看达尔文的一些简介(阅读教材) 【讨论】:达尔文是怎样提出科学的进化理论的?(根据学生读过 的阅读材料进行讨论) (1)从小热爱自然,喜欢观察并不断地提出问题。 (2)科学考察,发现许多与“上帝造物论”不一致的问题。 《二》、提出生物进化理论 达尔文根据自己在环球日记中的材料、动植物标本和化石标本,先 后写出了几卷地质学著作和一些有关生物进化的论文,并于 1859 年发 表《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教师活动】:设问 (1)繁殖和变异在生物物种的进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必须有一部分生物个体被淘汰,那么, 哪些个体会被淘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讨论 【导出】:自然选择理论 【教师总结】:达尔文看到,生物具有巨大的繁殖能力,而能提供 给它们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却有一定的限度, 每种生物为了争夺有限的生 活条件,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后代,就必须与周围的生存条件作斗 争,这就是达尔文所说的生存竞争。达尔文还看到,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是普遍存在的,他从生物的变异和生存竞争的关系中发现:生物的变异 有的对生存有利,这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在生存竞争中获胜,那些 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便会在生存竞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适者生存。 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过渡繁殖、生存斗争(生存竞 争)、遗传变
异、适者生存。 总结本节的所有内容。 五.课堂练习: (1)关于生物进化趋势的下列表述中,不合理的是( ) A、单细胞→多细胞 B、体型小的生物→体型大的生物 C、结构由简单→复杂 D、低等生物→高等生物 (2)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化石大部分是由生物体坚硬部分所形成的 B、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或生活痕迹 C、生物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D、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3)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植物分别是( ) A、两栖类、厥类 B、爬行类、裸子植物 C、哺乳类、被子植物 D、鱼类、藻类
第四节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和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动物; 2.说出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相似性和区别; 3.简述人类进化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 2.人类的进化阶段极其特点; 3.由猿向人的过度和人缘分界的标志。 三.课时安排:2 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引入 播放一段动物影视片(关于猩猩、黑猩猩生活行为的记录片) 【学生活动】:对于影视片作自我的感想,自行发言。 【引入新课】:刚才请同学们看的影视片中的猩猩和黑猩猩与我们 人类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学生回答 像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这些与人类行为极为相似的动物 称为类人猿。 《二》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学生讨论】:为什么类人猿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说明理由。
人类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人类与类人 猿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经过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 共同的祖先。但是人类又不同于类人猿。 (1) 人类与类人猿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2) 人类与类人猿的不同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 息在树上生活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 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人 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 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而一直生活在树 上的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所以,两足 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活动】:探索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手进化的意义 【总结】:手的进化有助于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而劳动 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和人类语言文化的产生。 第二课时
《一》 情景引入 早在 1871 年,达尔文就提出“人类的诞生地可能在非洲”的观点, 1925 年—1960 年,科学家们先后在非洲发现了大量的原始人类化石, 通过研究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进化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有那四个阶段 呢?x k b 1.c o m 《二》 人类的进化阶段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 24 页。找出四个阶段人种距今的年 代、主要代表、体质特征、文化遗物等。 (1)南方古猿的特征是什么? (2)能人或早期猿人的特征是什么? (3)直立人的特征是什么? (4)智人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找答案 (1)南方古猿:脑容量与现代人类猿相当 (2)能人:脑容量 700ml,能制造使用工具 (3)直立人:脑容量 1088ml,能用火和工具 (4)智人:脑容量和现代人相当,能从事农业和艺术活动 《三》现代人种 【教师活动】:人种或种族,是指在体质特征,如肤色、眼色、发 型、发色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的人群。在生物学上,现代人类 都属于智人。不同的人种或种族实际上是智人的各地方性亚种,现代人 根据肤色和鼻形可以分为4种: (1) 蒙古利亚人: 中国人、 日本人 (2) 高加索人:俄罗斯人、德国人、法国人(3)尼格罗人:古巴人、印度 人(4)澳大利亚人:美国人 【总结】:总之,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人类的出现是最 晚的,人类的祖先使用和制造工具,既是人类求得生存的手段,也是人 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也选择了人类本身。
五.课堂练习: (1)在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类人猿的是( ) A、黑猩猩 B、大猩猩 C、长臂猿 D、长臂猴 (2)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下列最先发展的是( ) A、使用工具 B、两足行走 C、大脑发达 D、制造工具 (3)我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属于 ( ) A、南方古猿和能人 B、直立人和智人 C、能人和直立人 D、智人和 能人
范文二:苏教语文八年级上古诗四首
九、古诗四首
教学目的:
1、 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 了解诗人生平,查找诗人的写作背景;
3、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4、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1、 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 通过听朗诵音频,学习有感情朗读诗歌;
3、 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在老师的帮助下鉴赏诗歌;
课型:讲授课
课时:两个课时
教具:多媒体、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春望
杜甫
一、导入语:
今天我们来新的一课。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第九课:古诗四首。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以前学过的一首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
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非常好,看来大家都记得很牢。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对了,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诗人——杜甫。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作《春望》 。下面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
二、讲授新课:
易错字:
溅(jiàn)搔(sāo)簪(zān)
常用词:
感时 溅泪 烽火 家书 抵 浑 胜 簪
文学常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所写的诗,被人称为诗史。(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诗歌所写更多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听音频,并朗读:
1、 注意音频中的重音、断句、语气
2、 练习朗读
注解:
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浑:简直。
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翻译全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
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
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
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
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是胜过“万金”的。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
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
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课后练习:
--------------------------------
泊秦淮
杜牧
一、导入语: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爱国情怀的诗作,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作品。就请大家回想一下我
们之前学过杜牧的什么诗作?对~~有《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家记住了这么多。我们今天学的这首也是七言绝句《泊秦淮》 。大家默读课文,注意字词。
二、讲授新课:
易错字:
笼(lǒng) 泊(bó)
常用词:
商女 隔江
文学常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晚唐时期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他的
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听音频,并朗读:
1、 注意音频中的重音、断句、语气
2、 练习朗读
注解: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江:指秦淮河
《后庭花》 :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词曲与
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至亡国,所以后世以此曲为亡国之音。
翻译全文: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歌女如春,“游客”颠狂,《后庭花》的歌声弥漫江上,可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
中心思想:
诗人通过描写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的亡国之音。表达了诗人讥讽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感慨晚唐政治步陈后主的后尘。
赏析: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诗。金陵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
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
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诗人游秦淮,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
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课后练习:
-----------------------------
第二课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一、导入语:
今天我们接着上一节课的爱国情怀诗歌继续看教材,看看下面的诗歌是如何体现爱国情怀的。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的是唐代诗人的爱国诗作,这节课我们来看一下宋代的爱国诗作。关于陆游,
我们来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他的诗作。《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看来大家都记得,学习的过程中就要不断的复习。今天要学的这首叫《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下面大家默读课文。 二、讲授新课
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听音频,并朗读:
1、 注意音频中的重音、断句、语气
2、 练习朗读
注释:
僵(jiāng)卧:指卧病在床。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戍(shù)轮台:守卫边疆(jiāng)。轮台,汉代西域地名,即今新疆轮台县。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
点。
夜阑(lán):夜将尽。
铁马冰河:身披铁甲,手持兵器,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驰骋沙场、英勇杀敌。
孤村:偏僻乡村。作此诗时,陆游已六十八岁,闲居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却仍然盼望
着为国效力。
译文
我静静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赏析:
僵(jiāng)卧孤村不自哀,自身凄凉孤苦而壮心不已。 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尚思”二字
表明“为国戍轮台是夙愿,由来已久,年虽老而情志愈笃,照应上句“不自哀”。 夜阑(lán)卧听风吹雨, 应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写诗人忧思之深。铁马冰河入梦来。忧思之深,化而为梦,可见精诫。照应第二句“戍轮台”。 ”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年至七旬,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
过零丁洋
文天祥
一、导入语:
那我们接下来再来看一首宋代的爱国诗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关于文天祥,之前我们好像没
有学过他的诗歌。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老师现在的讲解,我们进一步来了解一下宋代诗人文天祥。
二、讲授新课:
文学常识: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他生活
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族在中国北方强大起来,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国。从1235-1279年进攻南宋,双方战斗了40多年,南宋朝廷终于灭亡。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相始终。他是一个永远载入中国历史的爱国将领著名诗人。他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他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敌。被俘后,他义正辞严,慷慨殉国。
听音频,并朗读:
1、 注意音频中的重音、断句、语气
2、 练习朗读
注释:
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
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
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
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
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亡于本年(1279),
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
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
“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
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文天祥在江西空阬
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
中。
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全文翻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范文三:八年级下册语文苏教教案集第一单元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市丽华中学 钱红武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主要方法,培养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在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4——15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海燕》 2课时
《白杨礼赞》及学生自荐课文 2课时(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石榴》 1课时
《紫藤箩瀑布》及学生自荐课文 2课时
《竹溪记》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想
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高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茅盾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写“石榴”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宗璞从“紫藤箩瀑布”中感受到勇气和信心??我们学习这个单元,就是透过大师的文章,感受大师的情怀,使我们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一是对象征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领会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二是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教好本单元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同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大量阅读同题材作品,都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本单元。
第1课时 起始课
共同走进八年级(下)语文
课后学习:1、课外阅读运用象征、联想手法所写的散文作品。
2、选择校园中的一株你所喜爱的植物,带着感情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及生长环境,并做好观察笔记。
第2课时 《海燕》(一)
学习目标:1、介绍背景知识。这是学生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前提。
2、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诵读中把握这首散文诗的结构。
4、能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征。
课前学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
课堂学习:
二、表情朗读,品味诗歌画面
第3课时 《海燕》(二)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2、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
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课前学习:自由朗读《海燕》,体验表达感情
课堂学习:
第4课时:《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1、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
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2、能说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前学习:
课堂学习:
白桦林 - 朴树
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
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
白桦树刻着那两个名字
他们发誓相爱用尽这一生
有一天战火烧到了家乡
小伙子拿起枪奔赴边疆
心上人你不要为我担心
等着我回来在那片白桦林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
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噩耗声传来在那个午后
心上人战死在远方沙场
她默默来到那片白桦林
望眼欲穿地每天守在那里
她说他只是迷失在远方
他一定会来来这片白桦林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
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长长的路呀就要到尽头
那姑娘已经是白发苍苍
她时常听他在枕边呼唤
“来吧亲爱的来这片白桦林”
在死的时候她喃喃地说
“我来了等着我在那片白桦林”
师生自荐课文一(可放在课外进行)
学习目标:1、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2、巩固对联想、象征等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提高分析托物抒情类散
文的能力。
学习过程:
1、学生自行阅读托物抒情类散文。(教师可推荐一些作品:茅盾的《雷雨前》《雾》《风景谈》等)
2、选择一篇你认为最好的作品,用16开稿纸抄写,并围绕象征、对比、烘托等表达方式,设计3-5个问题。
3、小组交流,并推荐组内一篇最好的作品,共同完善文后的问题。
4、教师在小组推荐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完善文后问题。
5、印发这些作品供学生阅读、练习。
第5课时 《石榴》
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
2、学习作者状物的形神兼备。
3、品位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课前学习:1、积累文中的字词,划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地方。
2、收集前人赞誉各种花草的诗文名句。
课堂学习
2.学习使用文中的手法,写一个200左右的片断,描绘一种植物。
第6课时 《紫藤箩瀑布》
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在写花中所抒发的积极的人生情怀,寄寓的深刻的人生
哲理。
2、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课前学习:1、通读课文,勾画出描写生动的句子并反复朗读。
2、复习《幽径悲剧》中描写紫藤箩的段落。
课堂学习:
第7课时 师生自荐课文二
学习目标:1、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学习过程:
1、学生自行阅读托物抒情类散文。
2、选择一篇你认为最好的作品,用16开稿纸抄写,并围绕主题、表达方式、语言等方面写不少于200字的赏析文字。
3、小组交流,并推荐组内一篇最好的作品,共同完善。
4、全班交流、评价。
第8课时《竹溪记》(一)
学习目标:1、能通顺、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把课文准确流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3、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
课前学习:1、收集古人吟诵“梅、兰、竹、菊”的诗篇。
2、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3、收集、整理作者生平及成就。
课堂学习:
课后学习: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
第9课时 《竹溪记》(二)
学习目的:1、认清这篇“记”的特点,理清这篇“记”的思路。
2、探究文章的主旨:以竹喻人,赞扬任光禄不务纷华、不陷流俗的
孤高独立的人品。
课前学习:反复朗读课文。记识实词的词义。
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第10课时 口语交际 (可放在课外进行)
学习目标:学习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
学习过程:1、收集有关网络的资料。
2、向学生征集一个“网络与中学生”的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3、在课代表的主持下开展活动。
第11、12、13课时 写作
第11课时:
学习目标:学会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第14课时 单元小结
范文四:[八年级语文]语文:第6课《绝唱》教案《鲁教版八年级上》
第6课《绝唱》教案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描写一位民间女说书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前半部分以琴师和黑妞来衬托 白妞的出场,后半部分才直写白妞的说书,采取的是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 法,教学的时候,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种艺术手法。
声音本来是属于听觉的,无形无色无味,作者却将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 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滋力。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我国古代文 学作品中描写声音的少数名篇之一。学习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上共通的 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平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 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黔驴技穷”。我想原因主要是:声音这东西无形无 色无味,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一篇 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我相信,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 后,同学们以后在文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1?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 《老残游记》。
2(简介作品。
《老残游记》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 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进闻见”,揭露 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史治的统治下,无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 现实。它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 “酷束”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将这部书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 目睹之任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本文《绝唱》就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
三、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白妞说书前,作者用两段文字描写戏园子里的盛况,有什么作用, 2(接着,文中又描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是不是有偏题或罗 嗦之嫌,
3(课文是如何描写和形容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的,
4课文中有两处写听书人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四、研习课文。
1(侧面描写。
1)作者一开头是怎样描写戏园盛况的,
明确:从三方面描写戏园盛况:一是听书的人很早就到了戏园于;二是听书的人很 多;三是因为人多,声音嘈杂。
2)戏园的这种盛况说明什么,
明确:一是烘托白妞说书的无穷魁力;二是通过对戏园里人声嘈杂的描写为后面的 鸦雀无声作铺垫,两相对照,便可看出白妞说书的超人技艺。三是说明白妞说书可雅俗 共赏,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生意人,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是白妞的热心听众。 3)作者是如何描写琴师和黑妞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 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 锋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人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 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二人可想而知了。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7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 穿戴“十分洁净”。“忽揭鼓一声,歌喉造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驾出谷,乳燕 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扭力非比寻常。正当听 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日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书人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白妞的
妹妹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广起来。
正所谓“好花还要绿叶衬”,这样写,给人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感觉,衬托出白 妞说书的不同凡响。
4)在黑妞、白妞的演唱后,各有一段听书人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一段评论用黑妞和白妞相互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白妞的演唱技高一筹。后 一段评论用引用的方法,突出了白妞说书的艺术效果。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是为了烘托 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5)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分析,总结什么是侧面描写的方法,
明确:这种不直接写所要表现的事物,而是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映衬的方 法就是侧面描写,这篇文章是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典范。
2?正面描写。
1)作者是如何正面描写白妞的出场的,
明确: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 了几声”,“将鼓锤子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 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书人的心魄,“满 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 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扭力的窗户。作者就是抓住她的这 一极富特点的眼睛来写,一下就把白妞写活了。
2)作者描写白妞的说唱极有层次,请同学们找出关键词整理出来。
明确: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一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一演唱的结 束。
3)作者描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了大量贴切 的比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一体味其中的妙处。
明确: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 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 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 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技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 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出,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 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 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 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连翩。 以上这种特殊的比喻,修辞学上把它叫做“通感”。而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 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转移到另一感官上,凭这种感受相通,
使读者产生联想,达到认识了解事物的目的。
板书设计:
绝唱
刘鹗
侧面描写:戏园盛况琴师和黑妞听众评议
正面描写
白妞出场(重点写眼睛)
说唱(比喻——通感)
(徐国鸿)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我国小说中以散文化的语言写听觉形象 的绝妙文字。文章写的是梨花大鼓艺人白妞——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全文由两部分 组成,前一部分是描述演唱前的情景,其特色可概括为远铺近垫的烘托手法运用精妙; 后一部分是描述演唱时的情景,其特色又可概括成巧妙地沟通视听间的通感,化听觉形 象为视觉形象。因此教读本文,要指导学生学习铺垫、烘托和通过比喻化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本文浅显易懂,不必过多讲解,要引导学生自己体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很喜欢听大型演唱会。但是听完后别人问起感受时,往往只能一味点头 说:“好听~好听~”却很难真正把其中的好处描述给别人知道,更不用说让人有身临其境 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想要把它描述出来,没点技巧还真不 行。为此,我们今天来学篇文章,专门学习怎样描摹声音的技巧。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刘鹗,字铁云,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和《官场现形记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民蔡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 说。
三、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l(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自己试着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高谈阔论说笑自如抑扬顿挫百变不穷
鸦雀无声手回百折屏气凝神轰然雷动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四、课文分析。
1(分析前可先让学生听一段曲艺演唱,如骆玉签的《重整山河待后生》,给学生一 些直接的感受,好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王小玉说唱艺术的理解。 2(本文的主角是谁,依主角的出场与否,本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怎样分, 明确:主角是白妞王小工。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1一4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前的情景;后一部分(5 --8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时的情景。
3(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说唱、听众的评议。 4文章重点要表现的对象是白妞,花这样多笔墨写戏园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 的说唱、听众的评议,为什么,
明确:这是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不直接写白妞,而是通过写戏园、琴师、黑 妞、听众来烘托白妞。这些段落也写得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 出场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了。
5(组织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
6(在第一部分浓墨重彩作好铺垫烘托后,第二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直接写白妞呢, 明确:?出场;?演唱;?观众的评议。
7请一个同学朗读白妞出场的一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里哪句写得最精彩, 明确:“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 一顾,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这句话先是运用博喻的修辞方法,通过多个精妙绝伦的比喻,充分写出了王小玉眼 睛的美,眼神的厉害,然后再通过听众的感受,强调眼神的独特魁力,就像达?芬奇笔 下蒙娜丽莎的眼神,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看,都觉得她在看你。
8(写白妞说唱的两段是本文最出彩的地方。请女同学齐读第6(7自然段,男同学
思考:作者在写白妞说唱的时候,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明确:?描写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层:”‘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 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一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
俱寂”—一演唱的结束。?比喻特别精妙。
9(说书艺术主要在声音的魁力上,作者运用了各种比喻使白妞的声音美形象化。 试找出这些比喻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 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 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没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 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 “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
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 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 浮想连翩。其他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 10结尾花了一段的笔墨写听众的反应,有什么作用,与第一部分是不是有重复之 嫌,
明确: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 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白 妞演唱的精神魁力。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欣赏一支乐曲,模仿本文巧用比喻的写法,用一二三百字表达出自己欣 赏音乐的感受。
提示:什面埋伏M江河水风二泉映月》《梁祝民黄河大合唱民命运洲田园,天鹅 湖》,京剧唱段等等都可以。
板书设计:
绝唱
刘鹗字铁云清《老残游记》
说
唱
前
戏园盛况
琴师弹奏
黑妞说唱
听众评议
烘托
铺垫
说
唱
时
白妞出场(博喻) 白妞说唱(比喻)(通感)
听众赞扬(烘托) (惊团局J
范文五:[八年级语文]初中语文长春版八年级上《老人与海》教案
老人与海
教学目标
1.了解《老人与海》整部作品的梗概。
2.结合心理描写品味人物思想性格。
3.感悟学习老人身上的那种不向命运屈服,向自身、自然挑战的决心和勇气。
4.品味作品不赘述情感、简朴、客观而具体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心理描写在塑造人物性格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作品“电报式”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被告知,有人写了篇只有几十页的小册子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你一定会感到很难相信。但这就是事实,这个人就是海明威,这本小册子就是《老人与海》。
二、作者简介。
(出示海明威照片)一个酷爱打猎、钓鱼的作家。他到过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他的身上中过237块弹片。他的头上缝过57针。他曾在非洲两度飞机失事,严重的脑震荡使他的视力和健康每况愈下。这就是海明威。他的经历,孕育出他那硬汉的性格。
三、整部作品简介。
(出示《老人与海》图片)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孤独的古巴老渔夫在加勒比海捕鱼的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小说一出版,就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的纪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而且作品在当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两年后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四、熟读课文,了解节选部分的内容。
这是老人自出海以来,第三次见到日出,这时鱼打起转来,撞击着牵扯它的铁丝导线,试图把钩住它的鱼钩甩掉。老人在应付鱼的同时,还要和自己的身体抗争着。在这场勇气、
毅力和坚韧的较量中,老人用智慧和经验取得了胜利。他将渔叉扎向了游到自己小船旁边的大马林鱼,大马林鱼的鲜血染红了海水。
五、小组交流预习中查到的字词及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研读细赏。
1.请同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复述老人与大马林鱼搏斗的情景(可由多人互相提示补充完成),同时对比学生的复述语言同小说的语言,引导学生品味海明威简朴、客观的描述。
1)搏斗中的老人; (
(2)搏斗中的大马林鱼;
3)搏斗的结果。 (
2.问题研讨。
(1)搏斗中老人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在这场勇气、毅力和坚韧的较量中,毅力支撑着老人的身体,希望支撑着老人的精神,而经验使老人获得希望。年老的圣地亚哥用智慧而不是靠仅有的体力,用知识和机智而不是靠仅存的傲慢来支撑自己,最后取得了这一次的胜利。
(2)老人在内心中对大马林鱼持什么态度,
大马林鱼是作者讴歌的对象,文中在写老人扎死它的同时,又带着不无赞扬的语气写大马林鱼的高与大,给读者展示它的力与美。“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看来,在老人眼中,大马林鱼代表了坚强和勇猛,是一个真正的对手和老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3)体会文中圣地亚哥老人的内心独白,谈一谈你对他的印象。
老人是海明威塑造的众多“硬汉”中最完美的形象,他是真正具有男子汉气概的人。他没有从危险、残酷的现实中“退却”,而是勇敢地接受现实;他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创造了现实,赢得了哪怕是非常短暂但最终惨败的胜利。在海明威的笔下,老人是个要竭力超越自身极限的人。
二、拓展延伸。
有人评价《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故事中的老人尽管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84天都没有捕到鱼,别的渔夫都把他看成失败者,而且还“消瘦而憔悴”,手上有“刻得很深的伤疤”,没钱买吃的,然而他的英勇却正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第85天决心“驶向远方”去钓大鱼。真的钓上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明知自己力量有限,还是拿出“我跟你
奉陪到底”的意志。当第一条鲨鱼来袭击,并吃掉了大鱼约40磅肉后,老人想的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对此,你怎样看,
(学生畅所欲言)
说明:这个题目应该是体味本课的关键,同时也是欣赏品味海明威作品的关键。海明威正是以他推崇和追求的一系列“硬汉”形象,“最大限度地表现人面对厄运和暴力所能激发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以及在失败面前所能表现出来的勇气和风度”来张扬他的人生观念:“人生充满不幸和灾难,人生无论怎样都只能是一场悲剧,然而只要有这种精神和风度,人就能在明知会失败仍要拼搏的悲剧中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傅景川著)由于题目的表述,学生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不会有歧义。至于在价值取向上可以允许学生有多元的、宽泛的判断及选择。
三、小结。
《老人与海》文字风格虽然简单,却是千锤百炼的精粹。主人公圣地亚哥不被乖舛命运击败的毅力及享受孤独而不寂寞的精神,正是作者对命运永不言败的证明。
四、作业。
阅读原著《老人与海》,并写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苏教生物八年级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