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视错觉互动游戏
1、 一只眼睛看物体:
过渡:同学们都长着两只眼睛,也习惯了用两只眼睛来观察物体。如果我们只用一只眼睛来观察物体,会 有什么奇妙的感觉呢?
活动 1:用铅笔在一张白纸上点个黑点,左手捂住左眼,身体坐直,右手拿笔去点纸上的黑点。
稍后提问:有什么感觉?
活动 2:两只眼睛看,单手抛、接橡皮擦。
一只眼睛看,单手抛、接橡皮擦。 稍后提问:有什么感觉?
2、 认识 “ 错觉 ” :
过渡;老师还准备了很多有趣的视角游戏,想做吗?
活动 1:用书本卷成筒,右手拿书筒;左手掌伸开,靠近书筒。 稍后提问:你看到什么?
活动 2:观察 —— 软件 1:两根横线,哪根长? 你能想办法来证明吗?
活动 3;讨论:刚才从书筒里看到手掌被穿了一个洞,两根一样长的线段,看上去一根长,一根短。你认 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板书:错觉) 以上两例,我们的视角受到了什么干扰?
3、认识 “ 视角暂留 ” :
活动 1:请同学们注视电视机一会儿,突然把眼睛闭上。 稍后提问;闭上眼睛后,有什么感觉?
活动 2、伸出一根手指,在眼前晃动。
稍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感觉,在科学上叫做 “ 视角暂留 ” 板书:视角暂留
范文二:视错觉
视错觉
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视错:是指观察者在客观因素干扰下或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对图形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错误的感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视错觉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的比例为35:33:37,而我们却感觉三种颜色面积相等。这是因为白色给人以扩张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就是视错觉。
视错觉概述
在某种特殊的情境下,会导致视觉错乱。
如何利用视错觉
矮中见高
就是在居室中,其中一部分做吊灯,而另一部分不做,那么没有吊灯的部分就会显得“高”了。
虚中见实
通过条形或整幅的镜面玻璃,可以在一个实在窨里制造出一个虚的空间,而虚的空间在视觉上却是实的空间。
冷调降温
例如厨房大面积使用深色时,我们呆在里面,就会觉得温度下降2-3度。
粗中见细
在实木地板或者玻化砖等光洁度比较高的材质会显得较高的材质边上,放置一些粗糙的材质,例如复古砖和鹅卵石,那么光洁的材质会显得更光洁,这就是对比形成的视错觉。 曲中见直
一些建筑的天花板往往并不是平的,当弯曲度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处理四条边附近的平直角,造成视觉上的整体平整感。
视错觉的原理
视错觉就是当人或动物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视错觉的例子有很多:
右上图A 与B 是同样大小的,右下图中间的圆圈也是同样大的,但看到的却是一大一小,这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的比例为35:33:37,而我们却感觉三种颜色面积相等。这是因为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再比如把两个有盖的桶装上沙子,一个小桶装满了沙,另一个大桶装的沙和小桶的一样多。当人们不知道里面的沙子有多少时,大多数人拎起两个桶时都会说小桶重得多。他们之所以判断错误,是看见小桶较小,想来该
轻一些,谁知一拎起来竟那么重,于是过高估计了它的重量。这就是视错觉。的事实。
了解视错觉的原理首先必须了解视觉的形成视觉的形成
图为人的视觉成像经过。当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带着物体表面的信息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图一)。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入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即大脑皮层的枕叶部位,在这里把神经冲动转换成大脑中认识的景象(图二)。这些景象的生成已经经过了加工,是“角度感”、“形象感”、“立体感”等协同工作,并把图像根据摄入的信息在大脑虚拟空间中还原,还原等于把图像往外又投了出去(图三)。虚拟位置能大致与原实物位置对准,这才是我们所见到的景物(图四)。
当我们看某个物体时,大脑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
尽管我们现有的关于视觉系统的知识量很庞大,已经有了视觉心理学、视觉生理学和视觉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但对如何看东西我们确实还没有清楚的想法,对视觉过程仍然缺乏清晰、科学的了解。
你可能对自己如何看东西有了一个粗略的想法。比如认为每只眼睛就像一部微型电视摄像机,把外界景象聚焦到眼后一个特殊的视网膜屏幕上,每个视网膜有无数的光感受器,对进入眼睛的光子进行响应。然后,把由双眼进入大脑的图象整合到一起,这样就可以看东西了。但实际上,这把如何看东西想得太简单了,甚至在许多情况下完全错了。
为了研究“看”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看所涉及的任务及头脑内完成该任务的生物装置。
动物需要视觉系统去寻觅食物、躲避天敌和其他危险,交配、抚养后代等等也离不开视觉系统。进入眼睛的光子仅能告诉我们视野中某个部分的亮度和某些波长信息,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那里有什么东西,它正在做什么和可能去做什么。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看物体、物体的运动和它们的“含义”。但仅仅是这些还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做到“实时”,在这些信息过时之前,足够迅速地采取行动。所以,必须尽快地提取生动的信息。因此,眼和大脑必须分析进入眼睛的光信息,以便获得所有这些重要的信息。
视错觉的形成
对于视错觉,迄今仍未有确切的解释。
克里克曾给出的三点评述:
你很容易被你的视觉系统所欺骗
静止图像的运动
静止图像的运动
我们通常认为我们能以同样的清晰度看清楚视野内的任何东西,但如果我们的眼睛在短时间内保持不动,就会发现这是错误的。只有接近注视中心,才能看到物体的细节,越偏离视觉中心,对细节的分辨能力越差,到了视野的最外围,甚至连辨别物体都困难。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点之所以显得不明显,是由于我们很容易不断移动眼睛,使我们产生了各处物体同样清晰的错觉。
眼睛提供的视觉信息可能是模棱两可的
我们的眼睛提供给我们的任何一种视觉信息通常都是模棱两可的,它本身提供的信息不足以使我们对现实世界中的物体给出一个确定的解释。事实上,经常会有多种可信的不同解
释。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一时刻只能有一种解释,不会出现几种解释混合的奇特情况。对视觉图象的不同解释是数学上称为“不适定问题”的例证。对任何一个不适定问题都有多种可能的解,在不附加任何信息的条件下,它们同样都合理。为了得到真实的解,需要使用数学上所谓的“约束条件”。视觉系统必须得到如何最好解释输入信息的固有假设。我们通常看东西时之所以并不存在不确定性,是由于大脑把由视觉景象的形状、颜色、运动等许多显著特征所提供的信息组合在一起,并对所有这些不同视觉线索综合考虑后提出了最为合理的解释。
看是一个构建过程
大脑并非是被动地记录进入眼睛的视觉信息,而是主动地寻求对这些信息的解释。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填充”过程,如和盲点有关的填充现象。盲点是因为联结眼和脑的视神经纤维需要从某点离开眼睛,因此在视网膜的一个小区域内便没有光感受器。但是,尽管存在盲区,我们的视野中却没有明显的洞。这说明大脑试图用准确的推测填补上盲点处应该有的东西。
俗话说“眼见为实”,按照通常的理解,它的意思指你看到某件东西,就该相信它确实存在。然而克里克对此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而是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在很多情况下,它确实与视觉世界的特性相符合,但在另一些情况下,盲目的“相信”可能导致错误。看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你的大脑可根据先前的经验和眼睛提供的有限而又模糊的信息作出最好的解释。心理学家之所以热衷于研究视错觉,就是因为视觉系统的部分功能缺陷恰恰能为揭示该系统的组织方式提供某些有用的线索。
视错觉及其种类
因为眼睛不同于照相机,耳朵不同于录音机,视觉是对客体再加工的心理历程,而不是机械的复制。错觉现象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如我们熟悉的典籍《列子》中所载“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所谓“日初出大如车盖而日中则如盘盂”,就是错觉的一例。日月错觉是一个十分常见而有趣的例子,太阳或月亮接近地平线时,看起来比其位于正空时要大50%左右,虽然在这两个位置时太阳或月亮的视网膜投像是一样大的。
早期研究侧重于黑白色调的视错觉(visual illusion),由于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制图技术的发展,颜色错觉(color illusion )和运动错觉(motion illusion )的研究成为焦点。错觉中研究得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是几何错觉(geometric illusion)。最经典的有以下一些
方向错觉
一条直线的中部被遮盖住,看起来直线两端向外移动部分不再是直线了,也称为波根多夫(Poggendorff )错觉;
波根多夫(Poggendorff)错觉
波根多夫(Poggendorff)错觉
由于背后倾斜线的影响,看起来棒似乎向相反方向转动了,也称为策尔纳错觉;画的是同心圆,看起来却是螺旋形了,也称为弗雷泽(Fraser )错觉。
线条弯曲错觉
两条平行线看起来中间部分凸了起来,也称为黑林(Hering )错觉;
黑林错觉
黑林错觉
两条平行线看起来中间部分凹了下去,也称为冯特(Wundt )错觉。
冯特错觉
冯特错觉
线条长短错觉
垂直线与水平线是等长的,但看起来垂直线比水平线长,也称为菲克(Fick )错觉; 菲克错觉
菲克错觉
左边中间的线段与右边中间的线段是等长的,但看起来左边中间的线段比右边的要长,也称为缪勒—莱依尔(M üllerLyer )错觉。
缪勒—莱依尔错觉
缪勒—莱依尔错觉
面积大小错觉
中间的两个圆面积相等,但看起来左边中间的圆大于右边中间的圆;中间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但看起来左边中间的三角形比右边中间的三角形大,也称为艾宾浩斯(Ebbinghaus )错觉
怎样看待视错觉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视觉呢?显然,我们的头脑中似乎有一幅面前世界的“图象”,但很少有人会相信在大脑的某处有一个真正的屏幕,它产生与外部世界相对应的光模式。如果考察一下计算机是如何处理图象的,就会知道计算机存储的是图象的符号化表示,通过这些记忆的符号可以产生图象。那么,我们的大脑为什么没有一个符号化的屏幕呢?假使屏幕由一个有序排列的神经细胞阵列组成,每个细胞对图象中的特定“点”进行操作,其活动强度与该点光强度成正比。若该点很亮,则该细胞活动剧烈;如果无光,则细胞停止活动。这样,表象就会是符号化的。难道不该是这样的吗?
这种排列的毛病是除了每个小光斑之外,我们不能“知觉”任何物体,我们不能将光斑组成有意义的东西。我们的大脑可以轻易地识别出一幅图象中的某一具体物体,比如识别出一付面孔。因此大脑不可能只是一群仅仅表示在什么地方具有光强类别的细胞集合,它必须产生一个较高层次上的符号描述,大概是一系列较高层次上的符号描述。这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因为它必须借助以往的经验找到视觉信号的最佳解释。因此,大脑需要构建的是外界视觉景象的多水平解释,通常按物体、事件及其含义进行解释。由于一个物体(比如面孔)通常是由各个部分(如眼、鼻、嘴等)组成的,而这些部分又是由其各个子部分组成,所以符号解释很可能发生在若干个层次上。
这些较高层次的解释已经隐含(implicit )在视网膜上的光模式之中。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大脑必须使这些解释更明晰(explicit )。一个物体的明晰表象是符号化的,无需进一步加工。隐含的表象已经包含了这些信息,但必须进行深入的加工使其明晰化。
一旦某个事物以明晰的形式符号化之后,该信息就很容易成为通用的信息。它既可以用于进一步加工,又可以用于某个动作。用神经术语来说,“明晰”就是指神经细胞的发放必须能较为直接地表征这种信息。因此,要“看”景物,我们就需要它的明晰的、多层次的符号化解释。
对很多人而言,说我们看到的只是世界的一种符号化解释是难以接受的。因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真实的东西”,其实,我们并不具备周围世界各种物体的直接知识。这只不过是高效率的视觉系统所产生的幻觉而已,因为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我们的解释偶尔也会出错。
范文三:视错觉图片
前景/背景错觉】
这类错觉最典型的是以两个或多个并排的杯形物的形式出现,而杯形物在背景中的轮廓则构成一个人的侧面像。
1.《鲁宾的面孔/花瓶错觉》
你看的是一个花瓶还是两个人的头的侧面像?
【解析】两种解读都能看到。但是,在任何时候,你都只能看见面孔或只能看见花瓶。如果继续看,图形会自己调换以使你在面孔和花瓶之间只能选择看到一个。作者: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其灵感来源于一张19世
纪的智力玩具卡
片。
2.你能找出伊莉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菲力普亲王的头像吗? 这个花瓶是以丹麦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的著名的二维雕像地面幻觉(上图)为基础的,这个高脚杯,基于鲁宾的概念之上,是送给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和她的丈夫菲力普王子的银婚纪念日作礼物的,如果你把黑色的部分看成人形,而不是地面,你就会看到在杯子的两侧有两个面对面的脸部轮廓,女王的她的丈夫收到这份礼物非常高兴。
3.再多来几个花瓶
你看到的是六个杯子还是六对不同表情的脸?
4.这回我们把花瓶换成栏杆
你能发现藏在栏杆之间的人形吗?
6.这两个叫凯尼泽三角形
你能看见三角形吗?虽然它们没有边缘和轮廓
7.下面换成球体
你能看出这个球体吗?尽管没有边缘和阴影限定它。
8.这幅图里是一堆黑色的东西吗还是单词LIFT?
9.背景幻觉图形《节约时间的暗示》, 作者:斯坦福心理学家罗杰·谢泼德
10.在下面这幅里你看到的是紫色的还是白色的厨房用具?
【网格错觉】
1.在黑方格交错的地方你是否看到了无形的黑点?
2.第二幅
移动的黑点
3.第三幅
白色小正方形角上带颜色色的点,你看到了吗?是什么颜色的?
4.闪烁的网格
当你的眼睛环顾图像时,网格连接处的圆片将会一闪一闪。 发现者:德国视觉科学家迈克尔·施若夫和E.R.威斯特。(1997年发现勒索闪烁的网格幻觉)。这种幻觉产生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5.Van Tuiji幻觉
蓝边里面的方格看起来是不是带一点浅蓝色?
透视错觉
信不信由你,两条红线完全等长。透视的运用大大地增强了传统的米勒
·莱尔幻觉版本的效果。相形之下,传统的米勒·莱尔版本逊色不少。
走廊幻觉:站在前景的小人儿和站在后景的小人儿身高相同吗?
下面介绍“黑林图形”:
1.黑线看起来是不是向外弯曲的? 【解析】黑线完全是笔直而平行的。该经典幻觉是由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艾沃德·黑林首先发现的。这就是典型的“黑林图形”
再来张横着的
图中的正方形是变形的吗?
【解析】图中的正方形确实是一个完好的正方形,是放射线歪曲了人对线条和形状的感知。它虽被称作奥毕森幻觉,其实它是黑林幻觉的一个变体。
下图是一个正方形吗,最好用直尺量量。
这是个圆吗?
【填充幻觉】
盯着画像中心的蓝点,不要转移注意力,慢慢的蓝点就会褪去,这就是填充幻觉。
第二幅
凝视黑点一段时间后,黑点周围的阴影会逐渐消失。
用一只眼盯着左边暗影的中心点不要动。几种钟后,左边暗影会消失。用同样办法再试着看右边暗影的中心点。这次暗影没有消失。
“白墙凝视幻觉” 让灯泡亮起来
盯着这个黑色的灯泡看三十秒或更久,不要动。然后迅速转移目光看一张空白的白纸或灰纸。你将看到一个发光的灯泡!再试一次,但这次是看远处的墙。结果怎么样?发生了什么?
再来张“浪漫”点的
死死盯着心形中心的黑点不要动,至少三十秒以上。然后迅速朝一张无字的白纸或灰纸看。你将看到一颗美丽的红心。
下面来张能变色的 盯着这张玛丽莲·梦露的像看三十秒或三十秒以上,不要动。然后迅速朝一个硬的白色背景或灰色背景看。你将发现她的嘴唇是红色的!
再来一张= ̄ω ̄=
最后一张
1.注视图中心四个黑点15秒 — 30秒钟!(不要看整个图片,而是只看那中间的4个点!2.然后朝自己身边的墙壁看(白色的墙) 3.看的同时快速眨几下眼睛
“螺旋错觉” 著名的“弗雷泽螺旋”
【解析】每一个小圆的“缠绕感”通过大圆传递出去产生了螺旋效应。遮住插图的一半,幻觉将不再起作用。作者:英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弗雷泽。创作年代:1906年
如果你想找出螺旋,你会发现它引出不正确的指纹!尽管从概念上来说,你很清楚这实际上
是一组同心圆。但你的知觉系统却不纠正这个错误。这表明在建立外部世界在心灵中的镜像方面,甚至你的智力和知识也不能一直克服你知觉系统的限制。当你盖住图样的一半,这种幻觉就烟消云散了。
克塔卡作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明。这就是克塔卡的螺旋
英国视觉科学家、艺术家尼古拉斯·韦德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弗雷泽螺旋幻觉的变体形式。虽然图形看起来像螺旋,但实际上它是一系列同心圆。下面是“韦德螺旋”
范文四:认识视错觉
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人机交互》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__认识视错觉 __ 成绩:___________
专业班级: 14 _ 姓名: _ 学号:实 验 日 期 : 2016年 10月 12 日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常见的认知现象
2. 掌握并理解认知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要求
1. 用自己的话描述视错觉的概念
2. 举例说明视错觉的某种原理及应用并注明出处
三、实验内容 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是指观察者在客观因素干扰下或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对图形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错误的感觉。视错:是指 观察者在客观因素干扰下或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对图形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错误的感觉。比如,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的比例为35:33:37,而我们却感觉三种颜色面积相等。这是因为白色给人以扩张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就是视错觉。
那么视错觉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几段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视错觉。
我们通常认为我们能以同样的清晰度看清楚视野内的任何东西,但如果我们的眼睛在短时间内保持不动,就会发现这是错误的。只有接近注视中心,才能看到物体的细节,越偏离视觉中心,对细节的分辨能力越差,到了视野的最外围,甚至连辨别物体都困难。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点之所以显得不明显,是由于我们很容易不断移动眼睛,使我们产生了各处物体同样清晰的错觉。
我们的眼睛提供给我们的任何一种视觉信息通常都是模棱两可的,它本身提供的信息不足以使我们对现实世界中的物体给出一个确定的解释。事实上,经常会有多种可信的不同解
释。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一时刻只能有一种解释,不会出现几种解释混合的奇特情况。对视觉图象的不同解释是数学上称为“不适定问题”的例证。对任何一个不适定问题都有多种可能的解,在不附加任何信息的条件下,它们同样都合理。为了得到真实的解,需要使用数学上所谓的“约束条件”。视觉系统必须得到如何最好解释输入信息的固有假设。我们通常看东西时之所以并不存在不确定性,是由于大脑把由视觉景象的形状、颜色、运动等许多显著特征所提供的信息组合在一起,并对所有这些不同视觉线索综合考虑后提出了最为合理的解释。
大脑并非是被动地记录进入眼睛的视觉信息,而是主动地寻求对这些信息的解释。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填充”过程,如和盲点有关的填充现象。盲点是因为联结眼和脑的视神经纤维需要从某点离开眼睛,因此在视网膜的一个小区域内便没有光感受器。但是,尽管存在盲区,我们的视野中却没有明显的洞。这说明大脑试图用准确的推测填补上盲点处应该有的东西。 俗话说“眼见为实”,按照通常的理解,它的意思指你看到某件东西,就该相信它确实存在。然而克里克对此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而是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在很多情况下,它确实与视觉世界的特性相符合,但在另一些情况下,盲目的“相信”可能导致错误。看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你的大脑可根据先前的经验和眼睛提供的有限而又模糊的信息做出最好的解释。心理学家之所以热衷于研究视错觉,就是因为视觉系统的部分功能缺陷恰恰能为揭示该系统的组织方式提供某些有用的线索。
生活中许多例子利用了视错觉,最常见的装修中,通过装吊灯的矮来凸显没装吊灯的天花板高(矮中见高),这是通过参照物的对比来产生视错觉。相似的例子还有虚中见实,通过条形或整幅的镜面玻璃,可以在一个实在窨里制造出一个虚的空间,而虚的空间在视觉上却是实的空间。冷调降温,通过冷色调让人产生低温的感觉。粗中见细,在实木地板或者玻化砖等光洁度比较高的材质会显得较高的材质边上,放置一些粗糙的材质,例如复古砖和鹅卵石,那么光洁的材质会显得更光洁,这仍然是对比形成的视错觉。
范文五:视错觉案例
视错觉案例:
1. 视错觉书架:Bias of Thoughts(思维的偏见)
眼见一定为实吗,不一定哦~其实我们的眼睛也是有偏见的。譬如说上图这款书架。视错觉的现象帮助了诸多设计师设计出了多种精彩纷呈的作品。著名设计师John Leung基于视错觉原理,设计了这款视错觉书架(Bias of Thoughts,直译为“思维的偏见”):从左边看,有四层,换一边,有三层,谁看得出来它到底有几层,这样的视错觉作品,令有的人甚至连该怎么把书放上去都不知道~这个问题其实是大脑和眼睛的一场博弈,你用大脑想明白怎么解释这种不可思议的视觉效果了吗,
2.胖瘦脸错觉:
在面孔知觉中最著名的成果当属倒脸效应:倒立的面孔比正立的面孔更难以识别,甚至有时会完全辨认不出倒立面孔的表情,最著名的例如“撒切尔效应”:倒立的两幅撒切尔夫人头像看似都很正常,正立过来才会发现,右边那副完全不是正常面孔的样子,而是被打乱了五官的位置。
还可以发现,倒立面孔还可以让脸“减肥”。两幅一模一样的照片,左边那副却看起来并不像右边那幅显得那么胖。研究者认为可能是面孔内五官的特性会影响人们对整体面孔形状的知觉。平时我们对于面孔的知觉来自于对面孔中眼睛鼻子等五官的相对关系。
3. 不可能的楼梯
在这个楼梯中,哪一个是最高的台阶,最低的呢,
顺时针走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逆时针,情况会怎么样呢,
这个楼梯在概念上是不可能,但看上去却很真实。
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只是看的角度特殊而已。实际上每一级台阶都有轻微的倾斜。
4.
两个内部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当一个圆被几个较大的同心圆包围时,它看起来要比那个被一些圆点包围的圆小一些。
应用:看到这张图,首先就让我想到的是做人的道理,和一帮有能力的人在一起,自己就会显得渺小,和一群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就显得比较能耐了。或者说每个人都有如这样或者那样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是大的,你有本事,你自信甚至自傲。但是在另外的空间中你就什么也不是,你自卑,觉得自己没本事。其实无论在什么样的空间里你还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