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浮士德精神
1概述
浮士德影片海报
浮士德 精神源自于 德国 著名作家歌德的歌剧 《浮士德》 。 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 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浮士德在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太 初有道”转译成“太初有行”, 体现了他实践意识的觉醒。 于是他充满自信, 敢 于与魔鬼订赌,走出 象牙塔 ,最终找到满足与幸福。另外,“浮士德精神”还是 一种不甘堕落、 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也传说浮士德是德国的传奇人物, 为了知 识而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
2由来与发展
正像浮士德所言,“有两个灵魂在我胸中, 它们总想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 强烈的情欲, 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 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 高飞到崇 高的先辈居地”。 任凭魔鬼百般以恶诱恶, 浮士德虽有暂时的踟躇, 但绝不栖息 止步。 他的瑰伟之处在于那不竭的活力总是携着人性的善审判内心的恶, 这种审 判横亘人类的文明进程, 也使浮士德的形象葆有难以言尽的魅力。 由于与魔鬼的 约定, 浮士德不可以对事物有所满足, 一旦他说出“停留一会吧”这样的话, 他 就会堕入地狱。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精神, 浮士德才能不断地突破自我, 去追求爱、 美、礼、实践,浮士德才因此在精神探求的范围内成长。于是人们将这样一种对 事物永不满足的精神视为浮士德精神。
这种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同 中国 《 易经 》所说的 “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 ”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 力争上 游的愿望。从形象学来说,他概括了 西欧 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到 19世纪, 300年来间的精神探索。 也是 德意志 民族一直保持的民族气节。 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 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 一种内在的自 主驱动力。 从小我到大我进取, 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 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范文二: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是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梅非斯特一开始就相信像浮士德这样好高骛远,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满足其心肠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终必将导致堕落,被他引入魔路。 “浮士德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走出书斋是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 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精近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强烈地体现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而浮士德的形象是通过他寻求真理的五个阶段的生活历程而进行展示的。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形象。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但悲剧的冲突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第三阶段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迁就退避。他在封建宫廷中看到了王朝的腐败。仍然尽心竭力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服务,实际上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所建树,于是他又开始
了新的探索,即第四阶段,描写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复活于现代。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就这样宣告破灭了。最后阶段描写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精近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它们共同驱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迈向善。而最终,绝对完美的善,却是在上帝手中,要透过上帝的恩宠才能获得。这是获救的真义。浮士德没有忘记自己的恪守的原则和他人性的本真内在本性,使得他有着战胜诱惑的力量,去恶向善,排除欲的干扰,最后在理想国的实现下攀升进灵的境界,在此突出了人性中的理性力量和向善性的巨大作用。他的灵魂未被梅菲斯特所带走,而是在上帝的天使带领下进入天堂。这也就代表着善良最终仍然战胜了邪恶与丑陋。
浮士德在带领群众改造自然,兴建海边乐园的壮举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找到了智慧的最后结论,也领悟到了理想的人
生:“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他的热爱自由,积极进取,努力创造,乐观向上的精神得到了上帝的垂青,尽管曾经因为被引诱而犯错,但是上帝善待那些去恶向善的人,怜悯并接纳他们。而且他的一生的奋斗也证明了上帝的话,人在努力时尽管难免迷误,但是会返归正道,由迷混不清进入澄明之境。
《歌德谈话录》中说的:“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样,道德也是从上帝那里来的。它不是人类沉思的产物,而是天生的内在的美好性格。它多多少少是一般人类生来就有的,但是在少数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的心灵里达到很高的水准,这些人通过伟大事业或为大学说显现他们的神圣天性,然后以这种天性所展示的美赢得人们的热爱,强有力的因达人们敬重和效法。”“对道德的美与善的价值的知觉可以通过经验和智慧获得,因为丑恶已经证明自身是个人和集体幸福的破坏者,而高尚正直则是产生和巩固个人和集体幸福的。因此,道德美便得以成为教义,作为一种明白表述的道理在所有民族中传播开来。”
浮士德的尸体最后是在上帝派出的天使们抬向了天国,得到了光明,使得上帝获得了胜利,这就要归功于他的乐观向善,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人格精神,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
理性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胜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小世界到社会,理想的大世界,也是资产阶级的胜利。正如歌德所说的“他不是让人固定在特性中,而是让人在内在的法则中看到心灵生活的统一性,这种法则把这种统一性的各个生活瞬间结合在一起,好似结合成它的存在的旋律。”这让我们对付使得这个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摧残桂冠的人物形象的内在性格和人性有力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我们不禁要说:“歌德是美的作家,如同拉斐尔是美的画家,莫扎特是美的音乐家。
一、自信自强,乐观向上
复卦彖辞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其意思是说,阳被阴剥至尽处,就要复生于下,虽然最初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它代表新生的、发展的力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遏制住它的势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昭示人们,要坚持真理,顺应时代潮流;要树立信心,从长计议,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正如宋代哲学家邵雍诗云:“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牺”(《观物内篇》)。真理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人只要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并付诸不懈的努力,就终能获得成功。如大畜卦辞曰:“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其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
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人最有意义的聚畜是学问和德性。学识渊博,道德高尚之人,必能自觉报效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作为君子应该胸怀大志,努力积畜才德;不能贪图安逸,畏难不前,穷处而自食于家。因此,大畜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升封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渐卦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都是讲人应当志存高远,自信自立;顺应潮流,循序渐进;要时时谨慎;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切不可幻想一朝一夕成大名大事,弃小善而不为,立空中楼阁。<>
《浮士德》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概括了这一阶段的人类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主人公一生不懈追求,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宏伟气魄。它诉诸形象阐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具有深刻的哲学内容。
《浮士德》是用诗剧形式写成的,全书共有12111行,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
博士的民间传说。浮士德原是个真实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纪(1980年是他诞生五百周年,西德为他树立了纪念碑)。他博学多才,在传说中人们添枝加叶,说有魔鬼帮助,才使他创造出那么多奇迹。
内容简介
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自主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浮士德的五大追求
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但在他与魔鬼订约后,追求知识,他满腹经纶,却于事无补;
追求爱情,爱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礼法扼杀;政治追求,为封建王朝服务,却因爱上海伦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也以幻灭告终;社会理想追求,围海造地,建造人间乐园,却在呐喊中倒地而死。 简评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精彩段落
浮士德决心重新振作。后来,他帮助皇帝平息了叛乱,得到了海边的一块封地。浮士德在封地上带领百姓移山填海,改造自然,想要建立一个理想之国。这时,浮士德已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百岁老人了,他从辛勤的劳动中感到极大的满足,不禁大喊:“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按照契约,他倒地死去,灵魂将归魔鬼所有。但天使下凡,簇拥着他
升了天。在天上,他见到了圣女玛甘泪。 感受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 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但歌德并不因此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可以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因此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
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剧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达到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因此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
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己“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范文三:浮士德精神
第18卷第4期
2005年8月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18 No.4
August 2005
p文学大视野p
收稿日期:2005-02-22.
作者简介:夏腊初,男,湖北罗田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欧美文学的研究与教
学.
/浮士德精神0内涵的再思考
夏腊初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 要: /浮士德精神0内涵,一般理解为一种勇于实践,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的精神,但有不少论
者将
/浮士德精神0追求的目标具体化为/理想的精神生活0,本文认为这一具体化造成了/浮士德精
神0某些要素的
缺失,因而认识不全面。/浮士德精神0不断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理想的精神生活0,应该是包含
了一切个体、感
性、物质的快乐与享受在内的无限丰富的生命方式。 关键词: 浮士德;精神内涵;精神生活;生命方式
中图分类号: I516.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87(2005)004-0034-003
浮士德是德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歌德笔下的不朽文 学典型。/浮士德精神0是通过浮士德形象对西方近代资 产阶级文化精神所作的艺术概括,是西方近代启蒙思想的 诗性表述,其丰富深刻的内涵历来为研究者重视。但也不 讳言,由于多方面原因,国内学界对/浮士德精神0内涵的 挖掘仍不够完整,尚有不少观点值得商讨。
了解西方近代文化史和文学史的人都知道,浮士德是 德国启蒙时期伟大诗人歌德的杰作5浮士德6的主人公。 浮士德原是德国宗教改革时期一个跑江湖的魔法师,他死 后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有些作家以浮士德生平 为题材写过不少作品,主要情节是说他为漫游世界,尽享 人生欢乐,宁愿将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以换取帮助。这 些传说和文学作品思想倾向较明显表现了文艺复兴以来 西方人特别是新兴资产阶级对人生幸福的理解和价值追 求。经历启蒙运动洗礼的歌德敏锐地洞察到这个传说和 这个以前人作品中形象与近代西方文化精神变化发展的 联系,于是积60余年的心血,写下5浮士德6这部杰作,通 过浮士德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高度概括了近代西方人的 文化精神,这就是思想史和文学史中的/浮士德精神0。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原本是一个潜心书斋皓首穷经的学 者,毕生追求知识失败而痛不欲生,在现实生活的感召和魔鬼 的引诱下,他走出书斋,跳进生活的洪流,开始种种现实人生
理想的追求:追求爱情,追求权力,追求美,追求事业。一次次 追求,一次次以悲剧告终。但浮士德总不停下追求的脚步,每 一次悲剧失败成为下一次追求的悲壮序曲,一直到生命终点。 浮士德的一生是在现实中不断追求的一生。
对浮士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认识,在西方存在许多 不同的说法,如/人的代表说0、/超人说0、/庸人说0、/人类
/现代人类史的象征说0、/西方某一时期文化精 代表说0、
神的代表说0、/德意志民族特性的象征说0等等。在我国, 一般都认为,浮士德形象/既是上升时期先进的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又是带有作者自传色彩的人物形 象,还是整个人类的代表。0[1]130关于/浮士德精神0内涵的 理解,一般认为,它就是指浮士德/矛盾性格的主导方面0, /这种主导方面就是他具有的永不满足,勇于探索的实践 精神)))浮士德精神。0[2]139而这种精神赋予历史、哲学及 作家生命的内容就是:/概括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数百年资 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古典主义者、启蒙思想家不断追求理 想的精神生活史和积极进取精神0,/是人类追求意识的体 现者0,/表现出一种向善的积极肯定的精神0,/是诗人歌 德自我形象0伟大一面的写照。[1]131 上述文字皆引自国内最新出版,并由名家编写的外国
,他们对浮士 文学史,基本能代表国内学界的看法,应该说
德精神文化内涵的理解认识是深刻的。浮士德精神的主 要内涵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的精神,西方许多学者也 是这样理解的。施宾格勒在5西方的末落6一书中把浮士 德式生存叫做/积极的奋斗的、征服的生存0,认为浮士德 精神是不断追求,促进历史向前发展,赋予行动主体在世 界和历史中以实行自我权力意志的/意志文化0。施宾格 勒这里强调/浮士德精神0是一种不断追求的意志精神。 从表面上看,施宾格勒的理解和上述国内学者们理解是一 致的,但仔细分析,二者是有区别的。追求是对一种生存 状态的描述,它仅相对于/不追求0,即满足现状的生存状 态。一种追求的生存方式可以包含无限的生活内容:可以 #34#第18卷第4期
2005年8月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18 No.4
August 2005
是追求物质享受,可以是追求精神愉悦,可以是追求现世 快乐,可以是追求天国幸福,可以是追求感情、感受,可以 是追求理性、科学等等。追求的对象目标具有无限的可能 性,但施宾格勒强调的仅是追求的意志,即追求的生存方 式,而国内学者则强调了浮士德精神的追求内容,明确规 定出了浮士德不断追求的目标是/理想的精神生活0。
/浮士德精神0的内涵,由斯宾格勒的不断追求的意志 具体化为/不断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0,造成了/浮士德精 神0某些要素的失落,造成了认识的不全面。不错,/浮士 德精神0追求的的确主要是/理想的精神生活0,他在追求 过程中的确不断地征服来自肉体的阻力,向理想的精神世 界迈进。一般强调浮士德追求目标为/理想的精神生活0 的论者往往引用下面的诗句作为例证:
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这一个想和那 一个离分,/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之中,/以固执的 官能紧贴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 先人的灵境。/哦!如果空中真有精灵,/上天入地纵 横飞行,/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临,/引我向那新鲜而 绚烂的生命。
这一段诗句的确表现了浮士德渴望超越现实感性肉体的 人生,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但我们在5浮士德6中还可读 到这样一段同样是浮士德倾诉生命追求的诗句: 思想的线索而今业已寸断,/一切的学问久已使 我恶心,/让我在这感官的世界的深处,/疗慰我这燃 烧着的一片热情。/,,我要献身于酩酊,/于最苦的 欢情,/于失恋的憎恨,/于爽心的沉沦。/我的胸心, 已经解除了智的烦闷,/无论怎样的苦痛我都欢迎,/ 我要在内在的自我中深深领略,/领略尽全人类所赋 有的精神,/至崇高的、至深远的,/我都要了解,/要把 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寸心。/我的小我便扩大成全 人类的大我,/我便和全人类一起最终消磨!
这里追求的内容显然是现世的感性生命的体验,追求的目 标是拥抱五彩缤纷的尘世生活,是体验血肉人生的多种无 限丰富性。这里说得十分明白,浮士德追求的不仅是理想 的精神生活,他还要将造物/赋予全体人类的一切0,都在 他/内心里自我体验0一番。要将人生种种/幸与不幸堆积 在我的心里0,用大白话说,浮士德要尝尽人生百味,体验 人生百态。所以浮士德追求的终极目的地并不单单是/理 想精神生活0,而是人类生活的无限可能性。这里边的/小 我0与/大我0的关系很值得我们注意,诗中/小我0与/大 我0是统一的,/大我0是/小我0不断扩充而来的,并不存在 道德品质的区别。有论者将浮士德所说的/小我0与/大 我0对立起来,认为浮士德/在一生探索中,他经历了物质 享受、爱情欢乐、名誉地位的诱惑0,/一方面他执着尘世, 情欲强烈,留恋人世的欢乐享受,沉溺于-小我.之中,另一 方面,他又能重新振奋起来,由-小我.到-大我.,由低级到 高级,不断进取向上0。[3]158这种分析显然是把/小我0等同 于沉溺于尘世情欲欢乐,是/低级0的,而/大我0显然是/高 级0的/理想的精神生活0,从道德价值上,将二者区分为高 尚与低劣,这显然不符合诗的原意。
浮士德一生的追求目标本来是多样丰富的,他走出书 斋后,追求市民姑娘玛格丽特,这是十足的尘世情爱。他 的投身政治实质上是源于权力欲望,按尼采的哲学观点, 权力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浮士德与海伦的结 合,从寓意的层面讲是追求古典美,但从形象层面看,不能 说是纯/柏拉图式0的。可以说,浮士德追求的目标很大程 度上是属于个体感性生命范畴。另外,国内不少学者在评 价浮士德精神时也指出,它/批判了中世纪的僵化教条和 精神束缚0[2]139,意思是说/浮士德精神0否定了中世纪基 督教教义对个体感性生命欲望的扼杀,否定之否定即是肯 定,这正说明/浮士德精神0追求的目标也包含了对现世个 体生命的快乐与享受。
有人或许提出,若肯定/浮士德精神0追求的目标包含 了现世个体生命的快乐与享受,那么如何理解浮士德对自 己人生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呢?如果将浮士德精神的追求 目标理解为人生的无限丰富性,那么就必须对浮士德不断 否定自己的人生作出合理解释。笔者以为:浮士德的否定 并不意味他否定过去生活的价值,/大我0的价值不与/小 我0的价值对立,而是/小我0的价值累积扩充而成的。浮 士德否定的真正对象是不再追求的满足,是欢乐享受的沉 溺,他否定的是人生无限丰富性的对立面)))单调、贫乏、 狭隘,而不是欢乐享受本身。正如他自己所言:/狭隘的浮 生总使我感到烦恼0,/不管安逸与苦痛,不管厌烦和成功, 怎样互相循环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0。还如他在翻 译5圣经6时,将/泰初有道0改译为/泰初有为0,这表明浮 士德追求的是/有为0,否定的是/不为0,至于所/为0的内 容在浮士德思想中并未作过多的道德价值纠缠。如果将 浮士德对自己生命过程不断否定理解为对生命内容的价 值否定,那么,浮士德岂不成了虚无主义者,其形象积极意 义何在?况且,在浮士德否定的生活中,/学者的悲剧0、 /美的悲剧0从性质上讲应属于真正的/精神生活0范畴。 可见,/浮士德精神0追求的不仅是/理想的精神生活0, 还应包括个体生命自然欲望的满足。浮士德拥抱的完整生 活,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既是灵性的,也是肉体的。一 句话,浮士德真正追求的是一种无限丰富的生命方式。 最后还需指出,为什么国内学者对/浮士德精神0内涵 的理解出现狭窄化倾向,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原因:首先从 作者方面讲,歌德虽以诗闻名于世,但他更是一个具有丰 富、深刻思想的思想家,是一个在自然科学、美学、文学、艺 术等方面都很博学的文化巨人。仅以自然科学为例,歌德 #35#第18卷第4期
2005年8月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18 No.4
August 2005
几乎研究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所有门类,理论物理、植物学、 解剖学、地质学、化学等他都潜心研究且很精通。歌德的 确是个极崇尚精神生活的人,他的生命历程及个性当然会 在浮士德形象的描写中自然而然显露出来。
其次从时代方面讲,5浮士德6诞生于欧洲启蒙运动后 期,崇尚理性,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已是时代的 最强音,而/浮士德精神0是启蒙时期理性主义的诗性表 述,精神生活追求色彩的确鲜明。但是,我们还应认识到, 启蒙时期理性主义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性主 义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相应地,/浮士德精神0与 5巨人传6中的/巨人精神0)))/畅饮真理,畅饮爱情0也是 一脉相承的。当然我们也承认,二者是有区别的,/巨人 们0乐于/畅饮爱情0,而浮士德则更希望/畅饮真理0,这是 西方近代文化演变的结果和成熟的标志。但浮士德像/巨 人0不拒斥/畅饮真理0一样也不拒绝/畅饮爱情0,这才是 真正的/浮士德精神0。
第三个方面原因是我们不少学者的眼光仍为某些固 有观念所遮蔽。众所周知,由于意识形态、社会现实等种 种因素作用,我国在20世纪中后期形成了一种理想主义、 道德主义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重理想轻现实,重大我轻 小我,重精神生活轻物质生活。以这种价值眼光去阐释浮 士德精神内涵,得出/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0的结论是自然 而然的。因为,既要坚持道德主义、理想主义价值观,又要 肯定/浮士德精神0的/积极性0、/肯定性0,出路只有一条, 就是将/理想的精神生活0之外的一切个体的、感性的、物 质的快乐与享受的追求统统逐出/浮士德精神0的内涵。 当然,5浮士德6博大精深,/浮士德精神0的内涵丰富 复杂,本文只是笔者的一种探讨,谨以歌德在谈论自己的 5浮士德6时说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语:
你且拿出勇气来完全信任你的印象,让自己欣赏,让 自己受感动,让自己振奋昂扬,受教益,让自己为某种伟大 事业所鼓舞!不要老是认为只要不涉及某种抽象思想或 观念,一切都是空的。[4]146
参考文献:
[1] 聂珍钊.世界文学史:第二卷[M].武汉:华中科大出版社, 2004.
[2]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陈应祥.外国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 朱光潜.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范文四:浮士德精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浮士德精神
作者:
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14年第08期
近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复杂多变。美国风险情绪及风险溢价的下降可能出现逆转,欧元区内部和外部的不利冲击可能导致持续低通胀,不但先进经济体面临中期经济停滞风险,新兴市场面前也是密集挑战,增速放缓、资金外流、出口下滑、股市低迷。经济增长将继续低迷的预测,令人不安。听闻身边一些做实体经济的企业主已经按耐不住性子,谋求转行。
一个经济体稳定发展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举世瞩目。中国人本来就有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不断发展的市场机制驱动更是激发了民营企业家的热情和斗志,一大批民营企业不断涌现、成长和壮大,成为中坚力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财富的积累,企业家个人的内在激励在流失,他们变得不再勇于冒险和创新,变得不再敢于拼搏和勤奋。许多中国企业家成功地挖掘到第一桶金之后,就进行多元化经营,他们失去了焦点。甚至有人说,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正在逐渐衰落。
歌德笔下浮士德精神被誉为企业家精神的描摹。由于与魔鬼的约定,浮士德不可以对事物有所满足,一旦他说出“停留一会吧”这样的话,他就会堕入地狱。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精神,浮士德才能不断地突破自我。而现在,我们有一些实业家往往为了获得一时的满足而缺乏奋斗的耐性,多了浮躁,少了冷静。
马克斯·韦伯说,货币只是成功的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企业家只有像浮士德精神这样不断进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期封面报道“Intertek2014年高成长性中小外贸企业出口100强”,就是这样一批企业,他们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连续3年高速发展,为我国的外贸发展又添浓重一笔。
范文五:浮士德精神读浮士德有感
“浮士德精神”——读《浮士德》有感
(《浮士德》歌德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版)
朱雯婷
在寒假里看了歌德的《浮士德》,尽管书中的语言并非艰涩难懂,可是对于像我这样对西欧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三百年历史并不非常了解的人来说依然有一些难度,但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却也读出了其中所表现出的浮士德式的新文化精神。
翻开书,首先吸引我的是诗剧独特的艺术形式,然而另一方面却也造成我在阅读上的不小困难。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个性,主要都是用对话、独白以及据说是西欧传统戏剧的合唱来表现,整部书中又有着层出不穷的象征、典故和比喻,因而也就比较含蓄内敛需要我自己去体会与领会。
书中的浮士德具有鲜明的个性,他拥有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也许很多人会问,他与魔鬼妥协后风流而永不满足,怎么可能在最后还是在天使的护送下上了天堂,其实我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了浮士德内心的矛盾,他希望享受现有的幸福,又希望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直在迷惘与自强间徘徊,终于他明白了要做一个“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他找到了人生真理的答案。这也是我读完此书的最大感慨,人的一生始终是在不断追求与寻觅,“浮士德精神”告诉我它要追求的是自由与生存,我们追求的又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目标与梦想都不尽相同,但我们同样应该坚持这份执著的心。
有人说,浮士德的肉体毁了,但他的精神获救了。不错,他最后“围海造田”的善举正是他那颗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的心灵的反映,因而他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我很喜欢其中的一段话:“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奔波,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车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这就是“浮士德精神”的精髓体现吧。
我们的一生都有可能会有迷茫和犯错误的时候,但只要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简单而纯粹,并且为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与探索,我相信每个人最后都能拿到升向天堂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