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关于台风的叙述[4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关于台风的叙述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关于台风的叙述第一篇
(1)叙述问题是散文最难于解决的问题,虽然它是属于技术层面上的,但是很多时候比内容层面还要重要。它不仅仅要解决阅读时的流畅性问题,还要解决写作中 的“丰富性”问题。
(2)过于“流畅”的叙述像流水,流过去就过去了,没有什么印象;故意咭倔的叙述,让人费解,容易形成阅读上的巨大障碍;模仿古文的叙述,文本就有了腐朽的气息;玩笑开的过大叙述,又有点耍贫嘴......所以,现代散文的叙述越来越艰难了。一篇散文写来容易,叙述要做到十分“优秀”,太难了。
1
(3)其实,散文最忌讳的就是平铺直叙地叙述一个过程。
(4)叙述和观察是有关系的,没有观察的叙述,常常是没有“根”的叙述。观察讲究多角度,或者是多视点,叙述也讲究这个,散文的叙述常常用的是“减法”,不是把看到的东西都说出来,而是把大量的意义藏在文字的后面。
(5)文化散文的叙述必然涉及引用历史材料,在运作中,是大量地死板地借用,还是在体会了史料的精神后,有选择的使用,使之自然地进入自己的“叙述语流”里,是很重要的。
(6)我对于散文中“警句”的理解和别人是不同的,我认为“警句”越是多,这个散文越是失败。对于一些名家把自己的散文里的所谓“警句”,提取出来出来专门出文集,我认为是很蹩脚的一件事。
(7)散文中不是不能写人物,问题在于是为了写人物而写人物,还是通过人物表达生活的一种味道(或者图象),最好是不得不让人物出现的时候,才去写人物。有了人物,也不见得有故事,一旦有了故事,这个散文就失败了。
(8)写作中出现的“情境”总是决定着叙述的走向和弹性。语气和语言节奏也是属于叙述的副产品。
(9)设定一种情境,然后展开叙述,这样总是出力不讨好。我自己认为叙述的流动还是朦胧一些为好,让读者在不知觉中被你“钩”住,好的散文传导出的信息是多方位的,那种故意追求“纯粹”,是很难达到目的,写的时候想的要复杂一点,
2
表达出效果单纯一点,可能是这样的吧。
(10)叙述完全躲开“过程”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减法”,把不用叙述的过程省略下来。
(11)自然的叙述,才是最高层次的叙述,不用事先设计“高潮”,文本该高潮就自然就高潮了。当然了,散文不可能没有情境模式和叙述模式,问题在于作者要常常有意识地打破过来的叙述模式,使自己的叙述风格达到“多元化”。
(12)叙述的色彩,我觉得就是作者的内心感情色彩,这或者可以叫做“内心世界功力”。不同的作者面对同一件事情,感情的震幅是不同的,有的人激烈一些,散文写的就激烈;有的人则处变不惊,文本写的就从容一点。
(13)最蹩脚的叙述,就是像解说员一般解说“意义或者过程”。最失败的感情是使用“啊”字太多;最失败的形容词是“美丽”“漂亮”。
(14)对于抽象事物的叙述,是最难的叙述。
(15)散文的读者为什么没有小说多呢,因为可读性差一点。小说吸引读者的常常是故事,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而老套的模式,读了第一行,就知道下面的内容了,这种情况常常在散文中出现。不禁要问,“可读性”是不是就是趣味性呢,我认为有关系,但是二者是不能直接划等号的。可读性,与素材的新鲜和“发现”视点的精美,有直接关系。
(16)小说的叙述,常常被人称为“全能全知”的叙述;而
3
散文的叙述,我认为是“全神的叙述”,就是作者的精神要全方位渗透进你所要叙述的对象。
(17)散文的失败从哪里开始呢,我觉得先从题目开始的,好多散文的题目就没有精神,像个老学究,一点也让人提不起精神来。
(18)我虽然不敢贸然否定“散文诗”体裁,但是,我觉得散文和诗硬性加到一起,容易出现了四不象,当然是个见。
(19)叙述是需要达到效果的:有的叙述,让读者着魔一般昏昏欲睡.。有的叙述,让读者心里隐隐作痛,这两种状态都是成功的状态,尤其是后者,更是成功的。不咸不淡的散文是失败的散文。
(20)写人的散文,应该贴着人性走,写出人性的“这一个”来,如果一般地说说亲情,友谊和爱情,是不会成功的。
(21)叙述一种内心的丰富的言语方式,和口头诉说是截然不同的。有人把文学作为“叙述学”,是有一定道理的。
(22)我同意“散文不能作假”的说法,因为“虚构”这个文学才能,在散文写作中是处在辅助位置的,所以无法作假。写散文的人,一般是忌讳多重人格的,需要作者的人格像清水一般透彻。
(23)叙述是一种综合表现,在你的“语言流”形成叙述的时候,其他的元素,如感情、分析、美的升华、心智的发掘等等都在这以前彼此融洽了,结合了。
4
关于台风的叙述第二篇
关于叙述的手法:
1.顺叙:
叙述技巧之一。指按照人物成长过程或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是一种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顺叙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按人物成长或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叙述;二是按人物活动或事物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叙述,如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先内后外等。三是时空结合。 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有头有尾。能突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读起来顺当。
2.插叙:
叙述技巧之一。指作者有意将正在进行的叙述中断,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作用:插叙可以起到丰富情节、扩展内容、交待人物、说明因果、联结关系、造成波澜、深化主题的作用。插叙的内容必须与原叙的内容密切相关,并应注意不能喧宾夺主;还要注意处理好插叙与顺叙之间的衔接、过度和照应。如《羚
5
羊木雕》中在叙述我与母亲关于羚羊木雕的矛盾冲突时,插入一段我与万芳的关系,让读者感觉到我送羚羊木雕给万芳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插叙的种类:根据插叙内容的性质可分为追叙、补叙和逆叙三种。
(1)追叙:
插叙之一。指插叙的内容是对过去的人、事、物的追忆。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以“我”与母亲回乡搬家见到闰土的情节为主线,文中插入一段关于“我”和闰土少年时代的往事,即是追叙。
(2)逆叙:
插叙之一。指插叙的内容是由近及远、由今及古的回溯。
(3)补叙:
叙述技巧之一。在叙述的过程中或在叙述的结尾,对情况或事件作某些解释、说明或交待,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使其更为严谨、细密、圆合和富有主体感。
3.倒叙:
叙述技巧之一。指把事件的结尾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叙述,然后再使文章的叙述回到“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一一道来。倒叙并非把整个事件倒过来叙述,而是把某个部分提前告诉读者,完整的故事仍按顺叙来写。倒叙的部分往往是人和事的症结所在。
6
方法:回忆、因果倒置、后事前提
作用:运用倒叙可以使文章中心突出,造成悬念,渲染气氛,形成波澜,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而避免结构上的平铺直叙。
叙述的线索: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以人物为线索。如《夜走灵官峡》
4.以事件为线索的。如《皇帝的新装》
5.以物为线索的。如《七根火柴》
6.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
7.有以某一问题为线索。如《驿路梨花》一文以“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引起悬念。
从线索来看,小说就是使用多种线索交替往复,讲述故事。包括主线与支线,明线与暗线。依靠线索,构建作品整体结构。
关于小说中的议论:
7
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在表现重大题材尤其是事关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事件时,适当地比较自然地加入作家对于事件的看法与评论,形成一定量的议论篇幅,不仅不会减弱小说的表现力,而且还会使小说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当然,它的表现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即不一定要像论文一样纯理论地展开,可以是夹在叙述中进行,也可以在景物描写的过程中带进感想与看法,可以是借小说中的人物来议论而表明对某一重大事件的观点,也可以直接从作家的角度展开议论给读者以理性的思考。
小说中议论的自然和谐的运用,如能做到如影随形般地密合贴切,则会使小说更多地增加哲理性与纵深度。如何得当那是其他的话题了。
例子参看《保卫延安》第一章第三部分前11个自然段。
关于小说中的抒情:
抒情也是人物思想、观点、立场的流露,是人物对审美客体的评价,表现着对所叙之事的褒贬和评价。抒情往往与叙述、描写、议论配合运用。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寄情于景,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寄情于议。
抒情在文章开头的应用,能使文章充满抒情色彩,能构成
8
一种意境,具有生动、美妙、形象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沉浸在情感的熏陶之中。
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几点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品的思路,增强文章意脉。如:《荔枝蜜》。
叙述中文中的抒情的穿插能激人奋起,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春》的结尾。
综上,在小说中,抒情的使用可以配合人物语言描写,从而反映人物心理状况,性格等方面。
关于详略:
写文章时不平均使用笔墨,需要详时,不惜笔墨,淋漓尽致;需要略时,惜墨如金,不枉加一字。文章中能表现主题的重点材料写得就详。记叙则不厌其详。如果详写人,就得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外貌等重点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果详写物就抓住物的特征描绘出此物的形状、声音、颜色、用途等,使读者如睹其物;如果写景就抓住景的特点,从不同角度细致描绘色、形等,使读者如睹其景;如果详写事,就抓住事物来龙去脉,将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详尽地叙写,使读者如临其中。如《在烈日和暴雨下》(选自《骆驼祥子》),第一、二段。
9
为了突出重点,节省笔墨,一些并非重点但又必不可少的地方,则用简笔略写。详写和略写在一篇文章中往往兼而用之。
又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对烈日和暴雨写得不厌其烦,但对那个坐车人前后只提了两句:“正在午后一点的时候,他又拉上了个买卖”,“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甚至这个坐车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连一个字也没提。不写这个坐车人也不行,因为祥子不可能拉着空车在这样的天气里挣命。繁简配合使用,各得其宜,相得益彰。
关于描写:
1.人物
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服饰等的描写
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因为人物是靠动作活起来的,人物的行为完全受其思想意识制约。
语言描写(用得最多也是最难用好的描写):人物语言一般有对话和独白两种。对话是人物之间的谈话,独白是人物独自的讲话。人物语言能透露出人物的社会地位、思想观点、性格特点、职业特点、心理状态等。
心理描写: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
10
愿望、思索、臆想、思想斗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包括直接心理剖析,即作者让人物所思所想的内容直接呈现于外;幻境心理剖析:即通过追忆、幻觉、梦境等描写人物情绪、愿望,用以显示人物思想意识变化的曲折心理过程。
2.环境
自然环境: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伏笔)。
社会环境:即设定,不说了??
场面环境: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或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
按角度而言,还可以分为正面和侧面描写,两者交替使用往往更能突出人物形象,矛盾冲突等。
就描写而论,刻画人物时,往往多种手法同时运用,以环境配合心理,用动作、语言、外貌的搭配写出人物的话外之音等。
关于台风的叙述第三篇
11
1. 关于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 B. 分布最广的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
C. 亚洲的主要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D. 西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2. 关于亚洲位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亚洲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一个洲 B. 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
C. 亚洲东邻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D. 亚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一个洲
3. 下列不能证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内容是 ( )
A. 河流最多 B. 面积最大 C. 东西距离最长 D. 跨纬度最广
4. 下列关于亚洲地形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脉 B.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C. 亚洲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低下 D. 西西伯利亚平原是亚洲最大的平原
5. 有关亚洲河流湖泊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有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B. 有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死海
C. 有世界第三长河——长江 D. 河流多发源于西部高原、
12
山地
6. 亚洲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 )
A. 复杂多样,海洋性气候显著 B. 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C. 温和湿润,气候带纵列分布 D. 炎热干燥,气候带南北对称
7. 全部是东亚的一组国家是 ( ) ?中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朝鲜 ?蒙古 ?菲律宾
A. ????? B. ????? C. ????? D. ?????
8. 关于亚洲河流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东南亚地区的河流都汇入太平洋 B. 西伯利亚地区三条大河都汇入北冰洋
C. 南亚、西亚地区的河流都汇入印度洋 D. 印度河和恒河汇入内陆湖泊咸海
9. 关于亚洲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亚洲的人口有36.8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9? B.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C.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是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 D. 亚洲有5个国家的人口超过1亿
10. 有关亚洲地域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亚洲有三大人类文明发祥地 B. 亚洲的民族约占世界
13
民族总数的一半
C. 汉族是亚洲人口最多的民族 D. 亚洲各个民族的人数都超过1000人
11. 关于亚洲地区文化与当地自然条件或民俗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沙特阿拉伯地区地处热带干旱草原,生活在这里的达雅克人居住高架屋
B. 西伯利亚地区气候严寒,生活在这里的亚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
C. 日本多地震,其建筑设计多为抗震建筑
D. 恒河三角洲地区气候湿热,多河湖,生活在这里以捕鱼为生的孟加拉人以船为交通工具
12. 下列国家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A. 韩国 B. 印度 C. 日本 D. 中国
13. 暑假期间,有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到亚洲四个不同的地点旅行。回到学校后,他们分别描述了各自的体会和所见所闻。其中有一位同学在撒谎,请指出来。( )
A. 甲说:“我不会游泳,可在死海中,即使不带游泳圈我也能随心所欲的游。”
B. 乙说:”我玩遍了世界最大半岛的每一个角落,那里到处绿树成荫,鲜花飘香各种各样的水果,我都尝了,真好吃~”
C. 丙说:“在我去乌兰巴托的路上见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14
目睹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面。”
D. 丁说:“在日本,随处可见穿和服的妇女,吃饭时,几乎每餐都有鱼,真合我的口味。”
14. 下列关于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日本位于太平洋地区,多火山、地震 B. 日本是一个群岛国家
C. 日本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D. 日本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15. 四国岛与本州岛之间的海域是 ( )
A. 濑户内海 B. 朝鲜海峡 C. 日本海 D. 东京湾
16. 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为处在 ( )
A.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 B.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
C.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 D.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
17. 有关日本、英国在地理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两国都临太平洋 B. 两国的领土全都位于中纬度地带
C. 日本在东半球,英国在西半球 D. 两国都是跨越的纬度范围大,经度范围小
18. 在横滨海港码头,每天都能看到许多大型远洋轮船满载货物进出海港,试问,进出海港的轮船上装载的货物可能是 ( )
15
A. 进港货物是农产品,出港货物是矿产品B. 进港货物是矿产品,出港货物是农产品
C. 进港货物是矿产品,出港货物是工业制成品D. 进港货物是工业制成品,出港货物是矿产品
19. 每年9月1日是日本全国的“防灾日”,你知道“灾”是指什么 ( )
A. 地震 B. 台风 C. 火山爆发 D. 海啸
20. 有关东南亚居民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东南亚华人和华侨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B.华人和华侨为增进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做出很多贡献
C. 东南亚华人和华侨长期以来从事低下的工作 D. 东南亚各国中,新加坡华人华侨最多
21. 有关马六甲海峡叙述错误的是 ( )
A. 是欧洲、非洲东行到东南亚、东亚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B. 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C.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D. 海峡两岸多属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22. 中南半岛地形特点是 ( )
A.山河相间,纵列分布B.地形崎岖,火山众多C.南高北低,以平原为主D.西高东低,以高原为主
23. 下列城市与河流搭配正确的是 ( )
16
A. 万象——萨尔温江B. 金边——红河 C. 仰光——伊洛瓦底江 D. 河内——湄南河
24. 下列国家中,降水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 )
A. 印度尼西亚 B. 泰国 C. 马来西亚 D. 新加坡
25. 在东南亚旅游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下列现象 ( )
A. 到处都是黑皮肤、头发卷曲的居民 B. 可以看到大面积的橡胶种植园、油棕种植园
C. 到达印度尼西亚的当天下午便遇到一场倾盆大雨
D. 每到一个地方吃饭时,都只能吃西餐,很不习惯
26. 有关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印度河贯穿全境 B. 二月盛行西南风 C. 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D. 东临阿拉伯海
27. 世界上最大的黄麻产地在 ( )
A. 印度河三角洲 B. 长江三角洲 C. 湄公河三角洲 D. 恒河三角洲
28. 能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季风是 ( )
A. 6—9月的西南季风 B. 东北季风 C. 10月—次年5月的西南季风 D. 东南季风
29. 印度农作物与其主要分布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 )
A. 小麦—德干高原东北部 B. 水稻—印度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C. 棉花—印度东北部 D. 黄麻—德干高原
17
30. 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和棉纺织中心分别是 ( )
A. 新德里、孟买 B. 孟买、加尔各答 C. 新德里、加尔各答 D. 加尔各答、孟买
31. 下列关于俄罗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人口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发展农业的热量条件优越 ?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 ?货运以管道、铁路两种方式为主 ?伏尔加河是该国航运价值最高的河流 ?自然资源丰富,轻重工业发达 ?鄂毕河东面是中西伯利亚高原 ?圣彼得堡濒临波罗的海,是该国第二大城市
A. ???? B. ???? C. ???? D. ????
32. 下列港口与所临海洋搭配错误的是 ( )
A. 圣彼得堡——波罗的海 B. 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
C. 孟买——孟加拉湾 D. 摩尔曼斯克——北冰洋
33. 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地区的三大河流,自东向西依次是 ( )
A.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B. 勒拿河、鄂毕河、伏尔加河
C. 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 D. 伏尔加河、鄂毕河、勒拿河
34. 乘火车自北京经蒙古到莫斯科,不会经过的工业区是
18
( )
A. 乌拉尔工业区 B. 莫斯科为中心工业区 C.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D. 圣彼得堡为中心工业区
35. 下列关于俄罗斯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与欧洲部分相比,亚洲部分冬季更为漫长而寒冷 B. 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全国分布均匀
C. 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且跨越亚欧两洲
D. 铁路分布不平衡,欧洲部分铁路网密集,亚洲部分铁路网稀疏
二、读图题:(共65分)
(一)日本图回答:(16分)
1. 写出图中的地理事物。
城市:? ,?
岛屿:A. B.
临海:C. D. 海峡:E.
2. 由图可知,日本工业区主要分布在
沿岸和 沿岸的狭长地带。
3. 探究题。
(1)请用板块理论解释日本多火山、
地震的原因,(1分) 日本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灾害,(2分)
19
(2)日本近几年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这种经济模式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近年来,由于日本国部分人不能正确面对历史史实,肆意歪曲,日本与东亚、东南亚各国关系趋于紧张,这对日本的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2分, 提示:从日本的经济特点入题)
(二)读东南亚图回答:(15分)
1. 写出图中的地理事物。
国家:A.
,该国位于 半 岛上,属于 气候。
海峡:C. 海峡,该海峡两侧国家
这两个国家主要
以 气候类型为主。
城市:E.
海洋:F.
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长度最长的河流 是 河,注入 洋。
2. 探究题。
(1)湄公河在一年内的水量变化很大,其原因是,(1分)
(2)东南亚地理位置有何重要性。(1分)
20
(3
(三)读印度图回答。(19分)
1. 写出图中的地理事物。 岛屿:? 临海:?
邻国:? 河流:?
城市:? ?
2. B城市的名称是,是印度最大
的 工业中心, 在这里建设此工业基地
的好处是: 。 在A地区建设的主要工业部门是业,该工业区发展的资源条件是
印度的水稻主要分布在 地
区,这于水稻的习性及地形、气候有何关系
(2分)
3. 探究题。
(1)印度作为人口大国,耕地面积亚洲最多,,为什么出口的粮食少,(1分)
印度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改善人多粮少的局面,(2分)
(2)6—9月和10月—次年5月相比,印度的河流水量大小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四)读俄罗斯图回答。(15分) 2分)
21
1. 写出图中的地理事物。
临海:? ? ?
邻国:? 河流:? ?
地形区:A. B. 矿产地:?
(铁矿)? (油田)? (煤矿)
2. 探究题。
(1)俄罗斯亚洲部分南部多山,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就沿南部山区修建,这是为什么,(2分)
(2)俄罗斯发展海上航运的条件是否优越,(2分)
19.中东地理位置重要,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其中不属于“五海”范围的海域是( ) A里海 B死海 C红海 D黑海
20.中东石油外运的路线,一般不经过的海域是( )
A马六甲海峡B土耳其海峡C苏伊士运河D好望角南部海域
21.关于中东石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的地区 B.是世界上消费石油最多的地区
C.是世界上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 D.是世界上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22
22.关于欧洲西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区国家众多,全部都是发达国家 B(由于欧洲联盟的成立,本区对外贸易减少
C(欧盟国家统一使用的货币是英磅。D(“欧盟”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3.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中,乳产品和牛羊肉的比重很大,下列不正确的是( )
A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广大,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畜牧业发达。
B欧洲西部平原面积广大,所以草场面积广阔,有利于发展畜牧业。
C欧洲各国重视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在各国经济中都占重要地位
D欧洲西部生产高度机械化,乳畜产品的生产质量高。
24.下列气候,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都有分布的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地中海气候
关于台风的叙述第四篇
维普资讯
23
清 篇 说 于 亲 第 种 述 明 短 小 关 父 的 二 叙
父亲被 圈子 里称作“ 宁夏 的花儿之父” 。他是标 准而正直 的中国知识分 子 的代表 , 为那 种被 称作 他 “ 花儿” 的民歌付出了一生 的心血 , 住过牛棚 , 流放 过 大西北 , 他甚至用生命保 护了许多原汁原味 的花儿 ,
都是绝版的。他的经历和成就让许 多人景仰……
关 于父亲 的第 二种叙 述
更为难得的是 在我母 亲去 世后 的二 十年 里 , 父 亲没有再娶 , 没有 任何绯 闻。伴 随他 一生 的 只是 也
这样一些 民歌 :骑 上那 个 毛驴赶 上牛 , “ 后面 跟着 个 尕恋手……” 上 了那个平 川 看牡 丹 , 川 里有个 白 “ 平
牡丹… …” 这是我们老家宁夏 的花 儿 , 原汁原 味的花 儿 。父亲像清教徒一 样把 他的感情倾注在另 一个世 界里 , 直到他 白发 苍苍 。这是关 于父 亲 的第
24
一 种叙
述。
关 于父 亲的第二种叙述应该从他珍藏 多年 的一
张老 照片开始。照片上是这样一个女人 : 美艳绝 伦 ,
身着一 件天蓝底色 白色碎 花 的对 襟褂 子 , 鸯盘 扣 鸳 紧紧地 扣出她水蛇一样的身段 。一根粗 大的辫子从
她胸前 斜放下来 , 她的眉心有一颗很大的红 痣 , 就是
俗称的美人痣。
父亲那时被下放 到宁夏一个偏 僻的小县 当文工 团长 , 家喊他赵团长。 人 赵 团长是在 县中学 的毕业典礼会上遇见那 个女 人 的。她叫兰花 , 当时是刚毕业 的学 生 , 她正 站在主 席 台上 唱土得掉 渣的宁夏的花儿。赵团长一 看见兰 花就眼 睛一亮 , 后来他就听呆 了 , 他觉得这才 是真正 的天籁 之音 , 是他 该追 求 的。后 来 他就 在校 门伸开
双手拦住 了兰花。
赵团长说 , 毕业后准 备去什么地方, 兰花一开始还
25
不 明 白赵 团长在 说什么 , 她是早
就知道 赵团长的 。赵团长总是穿一 身褪 了色的黄不
啦叽的军装 , 腰杆 笔直 表情 严肃地走在大街 上 , 他修
文
星
长的指间总是夹着 一根燃 着 的香 烟 , 种姿 势和 这 这 种做派在 当时的小县城里是很 显眼的。他是小 有名
传
气的作 曲家 , 军装 的文化人 , 被下放到这 个偏 是穿 是
僻的小 县城里来 的。虽然大家都知 道下放干部 是有
问题的 , 兰花和她 的同学 们仍 然是用 一种 极其 仰 但
慕 的眼光远远地看 他 , 看这 个来 到她们 小县 城 里的 大城市人 。在 兰花她们 眼里赵团长是高不可 及的
26
人
一
,, 一 ,
27
维普资讯
关 父 的 二 叙 短 小 清 于 亲第 种 述 篇 说
明
物, 兰花想不到他会和 自己说话 , 以兰花往 身后 看 所 了看 , 她看见身后没有别人 。 赵团长两个修 长的指头问正夹着一 根燃着 的香 烟, 他就扬起那根香烟指着 兰花说 , 我跟 你说话哩 。 兰花这才明 白赵 团长在 和她说话 , 她也 随之 嗅 到了很浓 烈 的香 烟 味, 脸涨 得 通红 , 结 巴 巴地 她 结 说, , 我 我,还不 是回,, , 子里刨 地 , 还能干啥呀。 赵团长微 笑 着说 , 帮你 一把 , 县文 工 团来 我 到
吧。
后面跟着个尕恋手 ……” 兰花的声 音明亮而悠远。 赵 团长眯缝着 眼, 嘴角燃着半支香 烟 , 站在塬 子
下面仰望着兰花 , 他一 只手拿 着一个 塑料 皮 的小 本 本 , 只手拿着半截红半 截蓝 的铅 笔在 不停 地记着 , 一 他记它们 的词 , 它们独 特的调 。那 支烟 常常 是在 记 他指 问熄灭 , 或者烫着他的手 指 , 让
28
他像被什 么蜇 了
一
样, 才猛 然问甩起手 , 把香烟甩到地上 。他想把 自 己的事业就定位在 这样 的一些 民歌 上 , 知道 他现 他
在在这方 面比别人优越 。 县城里也 有很 多会 唱花儿 的小伙 子 , 他们 听 了
赵团长的那 个笑 容是从 嘴角 开始 的, 在 嘴角 也 停下了 , 嘴没有张 开 , 眉头似 乎有点 往一起 靠 , 这在 他消瘦 的面孔 上是个 很矜 持的笑容。那个笑 容和赵 团长清瘦而坚毅的面颊就在那一刻 留在了兰花的心 中。兰花在 以后 的许多 日子里就像 咀嚼甘草一样反 复咀嚼着赵团长的这个 笑容 , 把这个 笑容化 作某 她
种滋润的液体咽下 了, 让她 的心 里生 出一种甜 甜 的
兰花 的歌声 , 就赶过来和兰花对 唱 , 他们想 唱动兰花 的心 , 他们 都想做兰花的尕恋 手 , 这就让赵 团长更忙
了, 他喜笑 颜开 。只是 那些壮 壮 的小 伙子 们是 白
29
费
心思 , 花心里 只装 着 消瘦的赵 团长 。那 天赵 团长 兰 随着 兰花一起 上了塬子 , 团长那瘦 高身 影一 站在 赵 塬子上就让兰 花一 颤 。那 是个 黄 昏, 阳像个 即将 , , 夕
熄灭 的火球 , 在西方的天空摇 摇欲坠。
感觉。 兰花没想到她就 这样跳 出 了农 门, 就这样 不用 再去尘 土飞扬 的, 子里扛 锄头背水 了。她想 她是遇 , , 着贵人帮忙 了
兰花红着脸 问赵团长, 天你说俺长的咋哩 。 那
赵 团长说 , 美哩 , 我说你是个大美人 。 你喜欢美人 吗,
不光 我喜 欢 , 天下男人都 喜欢 。
,
你就唱好你土土的花儿 就 了不得 了。
那到 了台上呢, 到 了台上也一样 。
30
那, 你喜欢俺不, 赵 团长沉
默 了很长时间, 应该 说他很喜欢 兰花 ,
或者说真 的很 爱兰花 。可他不 敢说 出 口, 知道一 他
旦说 出口他 就会 把握 不住 自己, 就可 能 铸成 大错 。
组织 上让 他到这来 是改造 自己的, 正在看他 的表现 ,
俺还是唱贺渌 汀写 的那 个花 儿吧 , 喇叭 里都 唱
哩 。兰花开始不认为她已经逝去的奶奶教她 的那些
也许 他能很快 就重新 回到 自己喜爱 的 岗位 上 , 到 回 妻子 和儿 子身 边 。他要 把握好 自己, 可 以感 情用 不
事。赵 团长知道他 必须 忍耐, 必须。他不敢看 兰花 , 把眼睛望 着远方的落 日说 , 其实美是大众 的 , 人同此 心 , 同此理 。 心 兰花没听明 白赵 团长 的意思 , 她想 这是 知识分 子的含蓄。她垂下头 , 默默地扯着 自己的衣 角 , 无声
31
歌是可 以登 台演唱 的, 她对奶奶 没有 多少好感 , 她奶 奶是马家军军官 的姨太太 。那个军官解放后被政 府 镇压 了, 她奶奶 也 没好过几 年就死 了。兰花后 来 是
跟着舅舅长大 的。 不, 那是青 海 的花儿 。你就 唱你奶 奶他 们唱 的
花儿 , 是宁夏的花儿 , 这 是花儿 的源头 , 着哩 , 美 比起
你 的相貌也一点也不差 。 兰花听见 赵团 长夸 她相 貌 , 就红 了。她不 敢 脸
地等待着 , 两个无声 的影子把落 日送远 了。
夜色降临 , 塬子 的上 上下下 都被 一种朦 胧 的瓦
蓝色覆盖 , 那是一种 只有西北高原上才有 的瓦蓝色 。
一
看赵 团长, 头低下 , 把 只是在呼 吸间极力地吞 吐着赵 团长身上散发 出的浓浓 的香烟 味 , 很清新 , 她觉得 这 是世界上最诱人 的气 味。以后她就拼命地唱那 土腔
土 调的花儿 , 清晨她站在文工团后面的塬子上唱 , 黄
32
昏她还站在那个 塬子 上唱 : 骑上那 个毛 驴赶 上牛 , “
一
种能刺得人心痛 的瓦蓝色 , 是一 种 充满诱 惑 的瓦 年轻的兰 花肯定 是 抵挡 不 住 这 瓦蓝 色 的诱 惑 了, 在沉默 了许久之 后她 就仿佛 坍塌 一般 地倒 向 了
蓝色……
赵 团长 。当时赵团长有些惊慌失措 , 想退缩 , 他 他 可
, ,, 一
33
维普资讯
清 短篇小说 关于父亲的第二种 明 叙述
又拔不动 自己的脚 , 被 兰花头 发上苦 艾 的清香 诱 他 惑 了, 他的魂在那一 刻是 随着兰 花那 闪亮 的头 花而
去 的。他看见那 头花 在月光 下开放 得 很灿烂 , 万紫
在这 之前他已经把那个小塑料本扔 到塬上 的一 堆草
丛里去 了。他从报上 已经知道这种 叫花儿 的民歌 已
经被批 判 , 里面那些 哥 哥妹 妹的 玩意 是腐
蚀广 大劳
千红 , 美不胜收 , 他觉得 身子 变得 很轻很 轻 , 正在 无 可挽 回地 向后 仰起 , 像轻 扬 的柳絮 一般 。赵 团 长就 那 样抱着兰花向后仰 去 , 们一 起从 塬上轻 轻 地滑 他 落下来 , 滑落到一处很深的草丛里 , 青草的芳 香很快 就把他 们覆 盖了 , 北 的青 草都 渗着 很浓 的苦 艾香 西
味。
34
动人民的。他把报纸上 的那篇文章 认真地读 了许多
遍, 在许 多地方 还画 上 了红道 道。他 痛苦 地 意识到
自己的研究方向错 了 , 是个与时代 相悖 的定律 , 在辗 转反侧 的几个晚上后他就 决定 彻底抛弃这 一切 。他
摇摇晃晃地走到塬上 , 把他消瘦而 苍白的手扬 起 , 让
那个小本本在空 中划 了一道 弧线 后 , 无声 地 落在一
不过赵团长毕竟是赵团长 , 很快就清 醒过来 了 , 他提着裤子从草丛 里挣脱 , 逃命 一般 消失 在 瓦蓝色
夜里… …
堆乱乱的草丛里 , 自己也倒在那 片草丛 的旁 边 , 他 久
久站不 起来 。现在 他 可 以这 样 和 人 家说 话 了。他 说, 通过学 习 , 已经认 识 到错误 了, 我 已经把 那些 东 西彻底抛弃 了。 有人 问 , 你那个记
35
录 花儿的小 本本呢,
兰花 的泪蛋蛋一颗颗地滑落 , 流星一般 。 像
,
那个夏 天仿佛是一夜之 间大字 报就在这 个小城 铺天盖地 了, 被鼓 惑起来 了的人充满 了大街小 巷 , 他
赵 团长说 , 了 , 已经 和 花 儿 彻底 划 清 界线 扔 我
了。那些人 不依 , 勒令他把那 个本子找 回来 , 为大 作 批判 的靶子 , 这是革 命运 动 的需要 。赵 团长只 好 说
去塬上 找, 他撅着屁股在那些 草丛里找 了整 整一天 ,
们挽着袖 子 , 戴着 袖章 , 围着一 张张 大字 报 兴 奋异
常 。文工团 的大 院里也贴 满 了大字 报 , 有一 张墨 汁 未 干的大字 报贴在 一堵 红砖裸 露 的墙 上 , 着豆腐 散 乳一般 的味 , 那大字报用红颜 色写着很醒 目的标题 : “ 花儿是 资产阶级 腐蚀 劳动人民的靡 靡之音 , 唱花儿
36
那歪歪斜斜 的杂 草丛 中只 蹦 出了几 只蚂 蚱 , 却不 见 了那个红色 的塑料小 本。望着快要落 山的 白花 花的 太 阳, 赵团 长有 点走投 无路 了。在 他直 想从 塬上 跳 到井里 的时候 他想到 了兰花 , 子上 的 内容都是 兰 本
花唱的 , 本子虽然 丢 了, 花还在 啊, 花这 个人 就 兰 兰
可 以 当靶 子 。
的人是 国民党姨太太 的残渣余 孽。 ”
有人 就问兰花 , 你知道你的罪行吗,
赵 团长跌 跌 撞撞 地 找到 兰 花 , 说 , 不勉 强 他 我 你, 我不会勉强 你的…
… 兰花看着失魂落 魄 的赵 团长 , 她分 明 嗅 到赵团 长身上 的香烟 味也 在憔 悴 , 像枯 草 一样 。她把头 扭
到一 边 , 蛋 蛋 又 下 来 了 。 泪
兰 花被这突如其来 的变 故搞蒙 了, 她惊 恐地缩
着脖子 , 不敢说话。
37
那人又说 , 我们知道这 主要责任不在你 , 只是 你 胁 从, 你还年轻 , 希望你能老实 交代 , 是谁教你 的 , 是
谁 让你在 台上唱的。
赵团长说 , ……就 算 我什 么没 说 ……他 不愿 那 意勉 强兰花 , 知道兰 花也 很 为难 , 出身不 好 , 他 她 已
经 日子 很难过 了。他 咬 了咬牙 , 让脸上 的皱 纹更 像
兰花张 了张嘴 , 但她没 有说 出 口。她知 道她不 能 说, 她一说赵团长就完了。她继续缩着脖子 , 一声
不吭 。
刀刻一 般 , 他准备 自己去 承担这一切 。 兰 花说 , , 别 你先 告诉 我 , 样 ……能 解 脱你 吗 这 赵 团长耐心地说 , 实是解脱我们两 个 , 其 这是一 场史无前例 的运 动 , 们 必须有 清 醒的认 识 。赵 团 我
长把他 刚从 报纸上看 到 的那些 话 说 了出来 , 以为
38
他 他经常 看报 , 已经很清 醒了。 他
后来人家就把 她关 起来 , 用很 宽很 宽 的皮带抽 她, 并且用棍子去捣 她眉 间的美 人痣 , , 美人痣 说 还
呢, 他妈的天生就 是资产 阶级 的美人 。把兰 花眉 问
的美人痣捣 出了乌 乌的血 。兰花实 在挺 不住 了, 只
好交代 , 她说 , 是俺奶 奶教 的 , 是她 叫我 用花 儿来腐
蚀劳动人 民的。兰花 知道 奶奶 已经死 了, 不怕她 也
兰花 就点头 了, 很缓 慢 。她 的一个肩膀 在倾斜 ,
仿佛无 力站稳。 后来 的批判会是 这样 进行 的 , 由兰 花站 在 台上
一
牵连 。
同样 的 话 也 有 人 问 赵 团 长 。 赵 团 长 比 较 镇 定 ,
39
,, — ,
40
维普资讯
关 父 的 二 叙 短 小 清 于亲 第种 述 篇 说
明
先唱一曲花儿 , 然后再由大家分析批判 , 曲调到歌 从
组, 问他是怎 么被 国 民党 的大 美女腐 蚀的 。赵 团长 想来想去 , 和兰花之 间真 的也没 有什 么特别 的关 他 系 。赵团长认为是 花儿 把他 们联系 到一起 的 , 他就
词, 逐一过筛子。那时这个偏僻的小县城还很落后 ,
没有通电 , 会场上挂 了好几盏大气灯 。 兰花脸 上 的 把
泪蛋蛋照得 晶莹剔 透格外 醒 目, 天兰 花身上 苦艾 那
的清香也 格外浓烈 , 一阵阵飘到赵团长 的鼻孔 里 , 让 赵团长 的心 窝阵疼 , 他知 道这些 都 与他有关 。他觉 得他也应该上去 , 应该和兰花站在一起 , 他不应
该让 兰花这样 一个 年 轻的女 人 去承 担 他们 两
41
个 人 的过 错。他甚至 已经准 备站起 来 了, 只是 在那 一瞬 间他
交代是剥削阶级 的臭味 相投 , 他就 这样 写 了许 多很 厚的交代材料 , 可还是过不了关 , 人家都认 为男女 的
事情没那么简单 。连那些让他排样板戏 的头头都急 了, 他们 亲 自出面找赵 团长谈 话 , , 说 你是 不是 不打
算改造自己,不打算回去了,
赵团长赶紧摇头 。
的一 只脚绊在 了别 人 的凳 子上 , 仅是 晃 了晃身 他仅
子就又坐下。
人家说 , 你要想 改造 自己这样 可不行 , 难道 你们
之间就没有点别的问题 , 她可是 剥削阶级 的大美人 ~
赵团长的脑海 中涌现 出一个 字 : 。 忍
42
国民党姨太太 的孝子 贤孙。你要 是再 不交代 , 我们 就到外县去 请人 了, , 太 阳离 球 了你 还 能不 转 操 这
? ? ? ? ? ?
每次参加 完对 兰花 的批斗 会后 , 团长都 用他 赵
细细的手指反 复在纸 上写 着这个 字 : 忍。他知 道只
要他忍 了他就会有 出头之 日的, 他有 了出头之 日才 可以去帮兰花 , 就像他 当初一 句话就 把 兰花 留在 城 里一样 。赵 团长始终在等待这个机会 。
赵团长知道这是关 系到他命 运 的时候 了 , 他如
果再没有新 的交代肯定是过不了这关 。他惊慌失措
地说 , 我想想 ……好 好想想 …… 让 、 回到 自己的房 间里 , 赵团 长就把 门关得 很严很
,
很 多年以后赵 团长都后悔他做 的这 件事。他本 来是 好心 , 是想帮兰花的 , 是想把 兰花从那数不 完 的 批斗会 中拯救 出来 的。当时县革委会准备排一 场样
43
板戏 , 把全县唯一会 排戏 的父亲 找过 去。革委会 头 头背着手对赵 团长说 , 这是 政治 任务 , 交给你 了 , 体 现了我们对你 的信任 。只许成 功不 许失败 , 于演 至
员嘛 , 随你挑 。
严, 他就在那 昏黄灯 光下一 支接一 支地 吸烟 。待他 把两包香烟全部吸完后 , 就在浓 烟弥漫的房间里 , 把
那个瓦蓝色的夜晚给写 了出来 。
很快全县城的人 都知 道 了, 道那个 唱花儿 的 知
大美人 不但是国民党 姨太太 的孙 女 , 而且还 是个 大 破 鞋。
兰花就被人挂着破 鞋拉 到 了街上 , 很多很 多 有 的人围观。那些当初伸长脖子和兰花对唱花儿 的小
伙子们都说这样的美 人应 该是属 于大家 的, 属于 是
我们革命 造 反 派共 同 的, 你们 可 以批 , 们 也可 以 我 批, 大家都要批 , 文化 大革命 是 群众运 动 嘛, 民都 全 要参加。
44
于是兰花 就被 那些
人 从文 工 团 的大 院 里带 走 了。那些 做梦都想做兰花的尕恋手的人把 兰花关 在
一
赵团长挑 的第一个 人 就是 兰花。赵团 长说 , 李 铁梅这个角色兰花演最合适 , 不过她奶奶是…… 那些 头头 们 想都 没 想 , 你看 着 办 吧, 个 不 说 这
怕, 只要她老老实实 , 不捣乱就行 。
这样 兰花就脱 离苦海般地离 开了那些批斗 她的
人到了剧组 , 天兰花还特意到街上买 了根红头绳 , 那
间只有一张大床 的房间里 。房间只有一扇小 小的 白白的, 把床铺 和墙 壁也照得 白 白的 , 把被剥 得一丝
窗子 , 所有 的月光就从 那扇小 窗射进来 , 把房 间照得 不挂 的兰花也照得 白白的, 一切都像雪一样 。
她想 和样板戏 里的李铁梅 一样 , 红头 绳扎在 她粗 把
45
大的辫子上 。在对 着镜子扎 头绳 时兰花想 到天天被 批斗的 日子结 束了 , 想到赵团长 的帮助心 里高兴 , 就 随 口哼了句花儿 :过 了那 个 ,, 又,, , “ , , , 红绳 绳在 , ,
妹心头头上拴。 其实她没有 哼完 , ” 她只是 哼了半 句 ,
就知道 自己失口了 , 她紧张地把一 只手捂在嘴上 。
在那一个月里 , 城里 只要有 一点 能耐 的男人 县 都要进关押 兰花 的房间 对她进 行批判 , 他们进 去 的
时候都是一副斗志昂扬的样子 , 出来 的时候都只是哆 哆嗦嗉地说 : 真美呀~真美呀 ~到底是 国民党姨太太 的孙女儿……直到今天那些已经老了的男人们提起当
兰花出了事赵团长 也跑 不 了, 家要他交 代他 大 和兰花的关系。大家问他为什么偏要把兰花要到剧
一
年的兰花还是那句话 : 国民党姨太太 的孙女儿就是美 ~
】, 一 ,
46
47
维普资讯
清 短篇小 关于父亲的第二种叙述 明 说
起 了那 个瓦蓝色的夜晚 , 由得心里颤颤 的 ,, 不 , ,也 ,
,
赵团长因为批 判文章写得多 , 样板 戏也排得好 ,
被第一批 解放出牛棚 了 , 且让他 回原单 位边 工作 并 边接受改 造。 在他走 , 县城 高大 的围墙 时, , , 同了一次头 , 他看 见 吲墙上 的青 睢已经开 始随风 起舞 , 他顿 时产生 , ,, 了一种被掏空 的感觉 , 他想他 的一切都得从 头再来。
湿润 了。他叹 了口气说 , 这是个没有 尕恋 手 的时 代 , 没有温情 的时代 , 大革 命 的时代 , 浪 淘沙 , 是 大 再见
吧。
赵 团 长想他 已经把 该说的话 全 说完 了 , 兰花该 止步 了。他 就 又往 前走 , 身后 又 响 起 了脚 步 声 。 可 他终 于有些恼 怒了 , 转过 身准备大声说
48
点什么
。
这次兰花先,: ,,口, 花说 , , 兰 你走 你 的 ,关 道 , , ,
俺走俺 的独术侨 , 这路兴 你走就不兴俺走 ,
你也走,你往哪走 , 文工团不要俺 了, 限令俺今天就得离 开县城 , 说
他的心里有一种怨 气 , 一种生不逢时 的怨气 , 他不敢 说出的怨气 , 只能咽在 肚 里的怨 气。本来 他是 不 他 打算再 回第 二次头 的, 他认为他没有必 要, 回头 , 耳 他
是听见了脚步声 才回的头 , 那是他很熟悉 的脚步声 , 像风卷残 絮。 他回过头 , 阳光下他看见 了那 颗闪光的红痣 , 熠 熠生辉。他心里一 惊 , 兰花 , 说 你怎么来 了, 要是被 别人看见可不得了 ~ 兰花没有说话 , 只是平 静地很美地站在那里 。
俺 要是再待在 县城 里就会把 全县城 的革命男人 都腐
蚀了。
49
赵团 长扭过 身子 , 背对 着兰花 , 着 大路 说 , 把 指 走, 你走 , 你先走 。
兰花就在 那条大路 上甩 开 了步子 , 身后 那 根 她
黑黑 的, 油光油光的独辫儿随着她 的腰 身 , 如蛇一般 扭动着。其实赵 团长 的心里也 隐 隐作 疼 , 有点 像 刀 割 , 控制不住 自己的眼泪 , 他 他看见它们滴 在黄黄 的 土里 , 砸出一个一个 的小坑 , 像五线谱一样 。他知 道
他现 在没有任何办法去帮助兰花 , 他只能这样 。 在兰花走 了很远很 远 以后 , 团长才 看 见在 兰 赵 花 的脚印后面有一个小 小 的红 布包 , 着浓 浓的 苦 散 艾味 , 赵团长走 过去拾 起那 个包 。里面 居 然是他 记
赵团 长发现兰 花依然 是那 样的美 丽 , 美得 凄楚 无 比。他 有点忘乎所 以地 朝 兰花走 了几步 , 好像 有 千言万语要说。不过 兰花身 ?的苦 艾味很快 就让他 止住 了步子 , 四下 里看 了看 , , , 他 说 唉 你还 足 回吧 , 其实我不值得你送 , 我对不住你 ? ? …? 兰花凄惨地一笑 , 日头闪 了一下 , 让 她依然没有
说 话。
50
花儿 歌词歌渊的那个小 塑 料本本 , 团长 的手像 被 赵
仆么蜇 了一下 , 差点 把那 个小 本本再 扔 回 到黄土 里
赵团长长叹一 声 , 说女 人 哪 , 真是个 女人 , 你 头
发长见 ,短 。现在 是什 么 时候 , 只 现在 是我们 只能 各
顺 各的时候 。你我 都要 好好 改造 , 是我们 的唯 一 这
出路 。赵团 长皱着 眉 头说 完这话 , 就咬紧牙 甩 行步 子, 大步走 了起来 , 想他 必须立 刻离 开兰 花 , 他 离得 远远 的, 不能 ,人看 见。 , 他 紧走 了几 步后 又听 见身后 的脚 步声 了 , 又足 赵团长因 为收集整理 宁夏的花儿成名后 曾
经去 找过 兰花 。那时兰 花 已经 成 了一个 死 囚 , 她风 流成 性, 居然伙 同一 个有钱 的情夫 杀 死 了 自己的 丈 夫。 赵团 长见到她时她 依然是 美丽 无 比, 眉问 的美人 痣
51
风卷残 絮。再 回 头, 见 兰 花 还跟 在 他身 后 走 着。 看
他就站住 ,, 跺脚 说 , 花, 这是 怎么 了,你 这 一 兰 你
紫红 紫红的 , 着光 泽 , 泛 岁月在 她 身上仿 佛 很无 力 。
她隔着铁窗半 眯着眼看 也不看赵团长。 赵 团长把 手『 的香 烟扔在 地 上 , , , 又用 脚 狠狠地
个人 哪 , 我说 了不 要你 跟着 我 , 不要你 跟着 我 , 你怎
么还跟 着我 。你这 样 是害我 , 是 害你 自己 ~你 回 也
吧 , … … 啊
踩了一下 , 转过 身对跟在身后的人说 , 我是很 想帮 帮
她的 , 真 帮她 ,, …… 『 是 说这话时 赵川长 的白发正 在 额问飘 逸 , 剐 德 一
兰花停住 了, ,间 的荚人痣 光芒四身 , (她, , 寸
52
像一面 镜子, 阳光下 闪得赵 团长 有点 睁不 开, 睛 。赵团 在 艮
高望重 的老知 识分子样 , 让人仰慕 。
长只好望 着别 处 , 他看 见 了远 处 的塬 子 , 足黄 黄 还
的 , 土 裸 露 , 壑 纵 横 , 面 的 蓝 天 很 辽 阔 , 又 想 沙 沟 后 他
责 任编辑
陈 晓农
一
, ,, 一
53
54
范文二:什么是“叙述”——“叙述意识”的重构
徐江
?【按】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知识的重构。换言之,如果我们不能重构一系列有效的、正确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教育教学知识,要想真正改变课堂是困难的。语文新课程的深入推进,之所以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对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缺乏深入的、扎实的、勇于直面具体问题的探讨研究,更不用说系统地了解、掌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徐江老师的思考显得尤为可贵。但愿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为新时期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建设奉献自己的智慧。
一
要“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波澜”,“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这些就是高中语文教材“交流表达”部分有关“叙述”性写作的基本内容。这里暂且不评论其理论思维是多么混乱,比如把“人性”与“个性”混同,把“记叙的角度”与“视角”混同,甚至有的还说出这样让人费解的话——“文章的波澜是读者的一种心理反应”。这一切本文无暇顾及,我要集中谈“叙述”性写作教学中最基本最为重要的理念——事物流逝过程重构意识。它在教材中的缺席是极不应该的。
“事物流逝过程重构意识”说白一点儿就是“叙述意识”。这是从哲学层面去认识叙述的基本性质及其操作规律。人们提到“叙述”,总是讲这是一种什么什么“表达方式”。我不从这个方面解释“叙述”概念。中学语文教育特别是关于叙述性课文解读乃至叙述性文章写作教学效果差,与人们一贯对“叙述”浅层次的理论认识直接相关。其实所谓“叙述”,是这样一种写作行为:作者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在其所在的某个现在,将事物某阶段的过去重构出来,使该事物这一过去具体的流逝过程在文本中得以展现,供那时现在及其将来的人阅读。这就是“事物流逝过程重构意识”。比如,司马迁写《史记》,就是在他被汉武帝施以宫刑之后的那个“现在”,将已经成为“过去”的汉王朝建立及巩固的斗争“过程”分别以人物为中心“重构”出来,供当时“现在”的人及其后来的人,其中也包括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阅读。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此文虽名为序,其实乃为记,是《兰亭集》之所以诞生之“记”。它是王羲之在人们完成了“修禊”事后的那个“现在”,将他们的“修禊”情景简要地“重构”出来,“列叙”时情,“录”其经过,供“览者”以“感”斯时斯人斯事斯情。如果没有王羲之以叙为记,重构那时“修禊”的事情,人们也就无法知道《兰亭集》诞生之情景。其实《兰亭集》中人们所写之诗在文学史上价值平平,但从《兰亭集序》人们可以认识当时士人的思想、情感及其活动情景,这是一个极好的史料。
很显然,从上述关于“叙述意识”的解释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叙述”行为的基本特征:“叙述”行为是在某种事情已经成为“过去”之后发生的;“叙述”的内容是“事情”的运作过程,有一定时间跨度,是“阶段”的;“叙述”出来的事情是文本性的事情,而非事情本身,就是说本事已经过去了,消逝了,不存在了,叙述出来的事情是用语言文字“重构”出来的;“叙述”行为的社会意义是把已经发生的事情保存在文本中,让“过去”的“僵迹”活化在文本中,供人们再认识、再研究;“叙述”行为本身就是在事物的流程发展之中进行的,即在“事”后的某个“现在”为当时“现在”及“将来”的人而写,“叙述”行为即是所叙事情本身的延伸流逝。这里面有许多道理还可细讲,但因篇幅所限就大略讲这些。
我在这里要集中笔墨谈在这样的“叙述意识”指导之下怎样跟学生讲清“叙述”的操作。当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之后,面对社会、人生、自然等等方面的问题,作为生存的写作,作为生活的写作,而不是作为学生的练习性写作,他要记住哪些基本的“叙述”道理。再具体一点儿说,当他需要“叙述”时,要“叙述”哪一个“过去”,“叙述”这个“过去”时又要“叙述”它哪些组成元素以及怎样“叙述”?我们要告诉学生在这种“叙述”中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思维过程是什么。很显然,这个答案绝不是“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个性”、“有波澜”、“选角度”。这些都是形而下的具体性问题,可以说是“银样蜡枪头”,看起来很光亮,其实都是正确的废话,甚至还包括讲那些名家的只言片语——写东西时要“有感情”,否则就“不写”。这样一些关于写“触动心灵”的“教诲”,特别是当学生还缺乏基本的“事物流逝过程重构意识”的时候,当他们还没有基本的“叙述”哲学思维的时候,讲这些有何用处呢?
(因为“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没有告诉人们为什么写这些具有“触动性”的人和事,就好像说“写该写的”一样。况且这些东西就不需要老师讲,而且我也相信,当中学老师在课堂讲这些东西的时候会有“受罪”之感,而体会不到“工作是快乐的”,当然按照人教社提供的“本本”去讲那就更是混乱了。)我们要从形而上的层面给学生讲清能够规定上述具体问题的原则,明白了上位思维的原则,那么下位实践时具体的操作就自然理解了。
我以为,作为高中阶段的“叙述”性文章写作教学,应该向学生讲明这样的道理:写作行为,本身就是认识事物的一种行为。作为“事物流逝过程重构”,或者说“重构”已经发生的事情,就是对过去一种确证属实的解释。既然是“流逝过程”的重构性解释,这种解释的重点必然是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这种发生的情况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结果,它对现在及将来又会有什么影响。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应当按照流逝过程哲学所讲规律为依据——事物流逝“前边”的“条件”生成“后边”的结果,消逝的“过去”产生着“现在”并且延及“将来”。“现在”每一种新事物或者说新情景的出现——至少是决定它出现的各种条件——是可以从在它出现以前的“过去”中找到。“过去”决定新事物如何生成并将决定它是什么。(王安石为什么要重构“游褒禅山”的“经过”呢?我们从《游褒禅山记》中可以体会出这样的新情况:很显然,他对自己游褒禅山探洞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的情况下,随人出洞未尽游之兴味耿耿于怀,在其心理上具有很大的不满足感。道旁仆石,“花山”之字迹也是一直萦饶其心头,褒禅山又名“华山”,实“花山”之误,由此联想社会现实中以讹传讹,又使王安石产生凡事须“深思”而“慎取”之慨,并且还产生强烈的冲动,以自己的体验警诫他人。再者游山探洞,前洞“夷以近”而“游者众”,后洞“险以远”而“至者少”这个人文景观实况,使王安石深悟“志”与“人生”之三昧。这些情况说明,从事物的流逝过程而言,山野外游之事“过去”了,但游山人精神内思却是“纔下心头又上眉头”。这种内心世界的丰富活动,实质上就是褒禅山之游的后续延伸。是已经“过去”的游山情景使其游踪过后的这个“现在”在心境上有了新的开阔,思想上有了这样的新发展。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前边的游山之行,当然也就没有这番心路历程。所以说,当某种事情作为曾经的存在而没有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生成的时候,从流逝过程上讲,它成为“过去”而过去了,但不可能成为重构的对象。所以,天下有那么多的人,有那么多的事,能够被重构为文本化的人或事,甚至被异化演绎为传奇、小说者,总是有限的很少的一部分。)(也许有人说王安石写《游褒禅山记》恰恰是所谓是从“理性”上“触动”了“心灵”。这样说并不错,只是太简单化了,不具有认识论的意义。我在这里讲王安石写《游褒禅山记》则是从事物流逝过程的角度,把王安石内心思想境界的升华看作是游山过后“现在”的“新生”情况,而且是很有意义的新变化,新发展。不仅对当时“现在”的王安石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而且也对当时“现在”其他的人乃至后人都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其中也包括我们及我们的后人。王安石游山后的思想升华乃至王安石写《游褒禅山记》行为本身,这一切都是事物流逝过程规律规定的。甚至读者放开思维想一想,王安石的政治生涯中都有此记中的影子,他坚持改革的精神不就与登山探洞联系在一起吗?这一切不能简单地从“触动心灵”去认识,这样理解容易走向静止、孤立的思维道路。)我想,树立这种流逝生成意识作为一个高中生是必须的。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这些话语太深奥。是啊,法国高中升学考试作文试题是《我是谁?》、《自由是否意味拒绝一切的权力》等思辨性极强的话题,而我们的作文试题多是《战胜脆弱》、《愿景》之类的套话题。同是高中生,我们的高中生思辨能力差,是中国人天生思辨能力差还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园地中理性的思辨思维“化肥”太少了呢?你不教他们什么时候能懂呢?
二
随着这种流逝过程哲学意识的养成及实践训练,学生自然会逐渐理解、掌握“重构”已经“过去”的“事情”的规律——如何揭示过去,那就是揭示这个过去在某个情境中曾经作为限定条件,影响或导致了我们面前新事件的出现。同时,通过这种揭示过去的方式,把它同正在进行的某事的运作方向联系起,又使人们理性地认知“将来”。不可唤回的过去和正在发生的变化,两者联系在一起是预测将来的基本因素。
这样,我们关于“叙述”的基本操作原则也就清楚了。
一、关于选择哪一个“事情”的“过去”——是那些能够“影响或导致”写作时的“现在”出现有价值有意义的新情况的“过去”,能够影响“将来”的“过去”。我们绝不会毫无意义地为关注“过去”而关注“过去”,我们将非常现实地为“现在”而重构“过去”。或者说,这个被构建的“过去”,它不会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具有很明确的现实性。无可怀疑,我们是针对“现在”而构建一个充分真实的“过去”,它的内涵意义首先要属于被重构时的“现在”。当然,从事物流逝过程而言,这自然就对“将来”有影响了。再明确一点儿说,就要进行这样的选择——就是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它不仅导向现在出现的那些过程,而且通过它的变化、持续或消失,为以后的事物进程添加了有意义的实质内容。如果没有这件事的发生,以后的事物进程就不会具有相关的内容。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写韩信之死,至少使人知道历史舞台上“功盖天下者不赏,声名震主者危”是怎么一回事,这里面隐含了对汉王朝刻簿寡恩的批评。
二、关于所选这一“过去”中用其什么进行“重构”——在这个“过去”中“寻找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先决条件”,“寻找这一过去的结果的先决条件”。《项羽本记》中“鸿门宴”写项羽刚愎自用乃至守妇人之仁的个性,其实都是放在事物的流逝过程中看发展,与其后来的失败直接相关。所以,写“个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写“个性”,或者为写“个性”而写“个性”,必须与人物的命运、人生道路相关才有意义。要把“个性”放在人物人生流程的轨迹中去认识“个性”的意义。
三、关于这一“过去”怎样进行“重构”——把“寻找”到的“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先决条件”构建成正在发生事情的限定条件,把“寻找”到的这一“过去”的结果的“先决条件”构建成这一结果的限定条件。(实际上人们是以“结果”为依据为背景来看待“过去”,来重构“过去”。)一言以蔽之,把“条件”与“结果”按照一个和谐的关系组合起来,体现出“限定性”。这是一个原则,是这一原则规定了教材中所讲什么“角度”、“波澜”等问题,各种写作技巧的设计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把事件的前因条件与其后续结果这样一个流逝过程、进展的脉络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比如“鸿门宴”中写刘邦回到霸上,“立诛杀曹无伤”,这一句话从写作技巧上讲是“照应”,但从事物流逝过程中讲这就是刘邦成就霸业一个小小的“限定条件”,他对危及自身的因素毫不犹豫地采取果断手段,与项羽形成鲜明的对照。
还比如“写事要有波澜”这一审美要求就融含在叙述意识之中了。所谓重构“事物流逝过程”,这个命题本身就规定了叙述的形式。“流逝过程就是安排这些事件的基本形式”。因此“要有波澜”,实现这一点首先要认清“事情”本身的“波澜”,认真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文章之所以有波澜,是因为事情本身曲折多变。项羽本想消灭刘邦,但刘邦亲临鸿门谢罪,这一下子弄得项羽起妇人之仁心,下不了手。所以谋士范增只好让项庄入帐以舞剑助酒兴为名,借机刺杀刘邦。谁知那项伯拔剑对舞,遮挡刘邦。项伯毕竟年迈,渐渐支持不住,项庄快要得逞时,樊哙得到张良通报的信息,闯帐救驾。刘邦鸿门有惊无险,安然回到霸上。要善于把事物运作过程本身各种矛盾因素相互制约的关系搞清楚,写出事情本身起伏跌宕的发展过程。所以要认识事物本身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在把握这些规定性因素的基础上再讲写作技巧,比如什么“倒叙”、“悬念”之类的东西。两者相比,前者为重。我说过,写作本身就是认识事物。所以,写作理论,首先就是认识理论。我们的叙述性写作教学乃至叙述文讲读,应该让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聪明起来,在思维方式上成熟起来,这既是工具性的,又是人文性的。
三
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让我们研究研究房龙《序言》一文的写作。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因为这篇序言所讲的故事是虚构的,对它的认识会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叙述”,包括纪实性的叙述和文学虚构的叙述,两者除了内容纪实与虚构不同之外,其他方面没有质的区别。当然,在这里可以更为具体地认识前边的“条件”与后边的“结果”之关系是如何重构出来的。
先介绍一下序言为读者提供了什么故事。
这是一篇很独特的序言,它以富有跳跃性的写作节奏讲述了“无知山谷”的没落历程,像一篇寓言故事,很有象征意义。为了从序言中准确地认识如何重构一个“过去”的故事,让我们先疏理疏理这个寓言的基本情节。
地点——在一个“无知山谷”里,故事开始的时间——是模糊的,没有交待。人物——“无知山谷”里的“村民”、“守旧的老人们”、一个“漫游者”。故事梗概——“无知山谷”的村民们在“守旧老人”的统治下,恪守着“千年”“古书”记载的“律法”,过着平静的,但也是贫穷的日子。然而一个“漫游者”——他是从“无知山谷”走到山外世界后又返回自己故地的改革者,他带来了外界的信息,号召人们走出去。“漫游者”触犯了“千年”不变的“律法”,“守旧老人”宣布了他的死刑。然而当“无知山谷”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时,为了生活,村民终于不顾“守旧老人”的阻拦,勇敢地去寻找新的生活,并且达到了目的。村民为了纪念先驱者,把他的名字刻在石块上,放在了他当年走过的路的“尽头”。
房龙关于这一过去的重构显然是在“无知山谷”的村民开始在“绿色牧场”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的时候。他如何对这一个“过去”进行叙述的呢?房龙没有写什么复杂的情节,而着力揭示的则是事件的因果关系——即事件和它得以发生的条件之间的关系。叙事贵于所以然处着笔。
序言是把“无知山谷”的没落当作一个连续的流逝过程来表述的。房龙抓住了“无知山谷”没落的独特性,是它使“无知山谷”村民经历了一段独特的“过去”。这里的所谓独特性,就是“守旧老人”与“漫游者”的矛盾和斗争。是漫游者打破了“无知山谷”的“宁静”,“他”带来了山外的讯息,“他”揭露了“守旧老人”的谎言,“他”蔑视了“守旧老人”的权威,“他”也遭到了“守旧老人”及其所蒙蔽的村民们残忍的惩罚——“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这一切就是“无知山谷”村民后面经历的前因条件。后面发生的事情都与这前面的因素相关:“叛乱”终于“爆发”了,“无知山谷”的村民敢于“推”开“守旧老人”,这里面有“漫游者”对“守旧老人”蔑视的影响;村民走出了“无知山谷”,奔向新的“陌生世界”,显然是受到“漫游者”的启示;他们在“漫游者”留下的“石子堆起的路标”指引下,沿着“漫游者”用火烧出的“大道”,走进了“绿色的牧场”,这更是直接走在“漫游者”开劈的山路上。“无知山谷”的村民过上了新的“幸福的生活”。为了记住“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的名字”,人们“在先驱者足迹的尽头”为“漫游者”立下了石碑,这又同村民前面轻信“守旧老人”的话而杀死“漫游者”引发的“内疚”相关。
房龙写“无知山谷”的故事很典型地给人们展示了怎样重构一个“过去”的故事——令人感兴趣的是这种揭示,它往往把这个过去的某个情境曾经作为限定条件影响并导致了后来事情出现的过程清晰地勾勒出来,一环扣一环,因果相凑。(“守旧老人”、“千年古书”的存在作为限定条件,使“无知山谷”村民成为贫穷愚昧的村民。“漫游者”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宣传革命,又使“无知山谷”的村民成为在“绿色牧场”获得新生的人。)尤其还应该注意,这种重构过程使人们从对过去的表述中认识将来。处于流逝过程中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过去了,它们是不可恢复的。但这每一件过去的事情正在生产各种可能的现实情况。伴随着这可能的事件的产生,那先前过去的事件在继续扩张,面对新出现的各种事情,它的意义在得到澄清和拓展。(村民在“绿色牧场”获得新生以及为“漫游者”立碑的行为,揭示了“漫游者”的生命价值。这一切告诉人们,在选择写哪一个“过去”之后,这一“过去”哪些元素进入文本中就取决于它们能够对新的情景、新的东西产生所具有的解释意义及价值。)重构出这连续的流逝过程就是历史,这就是叙述的意义。这既是一种写作意识,又是一种认识观。房龙的表述本身就有这种作用。他显然在告诉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现在中是否存在着过去这些事情发生的条件,有没有类似“守旧老人”和“千年”不变的“律法”束缚、排斥和压抑“漫游者”——这些时代先驱——的现象?(从“无知山谷”村民过去的生活到“现在”在“绿色牧场”过新生活,这两者的联系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不能容忍不同声音的存在,特别是那些对现实弊端有反思性和超越性的新思维、新思想,必定在历史上留下悔恨,或者让人们痛恨这个历史。这就是房龙创作《序言》的现实意义。他要人们宽容新思维。)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墨守成规。目前的语文教学虽不能说是“无知”但可以说是在知识的“低谷”徘徊。(很多“弱智”的东西充斥在教材中。)语文课改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课程内容的实质性改革,而不仅仅是外在的教学形式。我相信,明白本文“‘条件’——‘生成斗争’——‘结果’”事物流逝过程重构思维,学生能够清晰地重新演绎各式各样“无知山谷”的村民波澜曲折的历史进程。根本性的思维规律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一个好教本是教材编写专家们(特别是那些当主编的著名高校的教授)必须要用心的,在这件事上来不得半点儿含糊。?????《人民教育》2007.7
安阳
范文三:台风的特点是什么_我国台风特征是什么
台风的特点是什么_我国台风特征是什么
台风是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每年至少都会有七八个台风侵入我国沿海地区。而且,随着全球变暖,每年登陆我国沿海地区的台风也在逐年增加。那么台风一般都有什么特点呢?登陆我国的台风又都有什么特征呢,下面一起了解。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称为台风(typhoon)或飓风(hurricane),飓风的名称使用在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而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国际日期线以西,东经100度以东)使用的近义字是台风。
台风的特点
台风源地
台风的源地,是指经常发生台风的海区。全球台风主要发生于8个海区。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5个海区,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3个海区。从每年台风发生数及其占全球台风总数的百分率的区域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全球每年平均可发生62个台风,大洋西部发生的台风比大洋东部发生的台风多得多。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区为最多(占36%以上),而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至今尚未发现有台风生
成。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源地又分三个相对集中区,菲律宾以东的洋面、关岛附近洋面和南海中部。在南海形成的台风,对我国华南一带影响重大。
台风大多数发生在南、北纬度的5?~20?,尤其是在10?~20?发生了65%。而在20?以外的较高纬度发生的台风只占13%,发生在5?以内赤道附近的台风极少,但偶尔还是有的,如福建省气象台就发现1970~1971这两年中,西北太平洋共有3个台风发生在5?N以南区域。据近十多年来卫星资料的分析,发展成台风的扰动云团,在好几天前即可发现,所以实际上扰动的初始位置比以前发现的位置偏东。如北大西洋上,以前认为发展成台风的初始扰动大多数产生在大洋的中部,而有人根据云图分析,认为每年有三分之二台风的扰动起源于非洲大陆。这些扰动一般表现为倒V形或旋涡状云型,他们沿东风气流向西移动,到达北大西洋中部和加勒比海时,便发展成台风。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台风的初始扰动位置,也要比以前发现的位置偏东台风级别
在热带洋面上生成发展的低气压系统称为热带气旋,国际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来确定强度并进行分类,
台风级别
超强台风(Super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大于51.0米/秒,也即16级或以上。
强台风(S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41.5-50.9米/秒,也即14-15级。
台风(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米/秒,也即12-13级。
强热带风暴(ST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24.5-32.6米/秒,也即风力10-11级。
热带风暴(T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7.2-24.4米/秒,也即风力8-9级。
热带低压(TD),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0.8-17.1米/秒,也即风力为6-7级。
热带扰动级别
由于热带扰动是热带风暴的前身,为了对其研究和追踪,有一套独特的分级方式,
Low表示差;Medium表示一般;High表示好。以反映热带扰动的结构好坏程度,以及发展成热带气旋的前景。一旦可能将加强成热带低压。此时JTWC亦会发出热带气旋警告(TCFA),这时的扰动可能是Medium或High级别。但是,并非所有系统在获升格为热带低压前都会发出TCFA,尤在当前东亚命名机构为JMA的情况下,若JMA相当迅速地命名,JTWC可能在非惯常发报时间发布TCFA,也也可能直接升为热带低压(虽然这样的情况并不多)。
台风结构
台风是一个强大而深厚的气旋性漩涡,发展成熟的台风,其底层按辐合气流速度大小分为三个区域,
?外圈,又称为大风区,自台风边缘到涡旋区外缘,半径约
200-300km,其主要特点是风速向中心急增,风力可达6级以上。
?中圈,又称涡旋区,从大风区边缘到台风眼壁,半径约在100km,是台风中对流和风、雨最强烈区域,破坏力最大。
?内圈,又称台风眼区,半径约5-30km。多呈圆形,风速迅速减小或静风。
台风内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水平分布可以分为外层区(包括外云带和内云带)、云墙区和台风眼区三个区域;铅直方向可以分为低空流入层(大约在1公里以下)、高空流出层(大致在10公里以上)和中间上升气流层(1公里到10公里附近)三个层次。在台风外围的低层,有数支同台风区等压线的螺旋状气流卷入台风区,辐合上升,促使对流云系发展,形成台风外层区的外云带和内云带;相应云系有数条螺旋状雨带。卷入气流越向台风内部旋进,切向风速也越来越大,在离台风中心的一定距离处,气流不再旋进,于是大量的潮湿空气被迫强烈上升,形成环绕中心的高耸云墙,组成云墙的积雨云顶可高达19公里,这就是云墙区。
台风中最大风速发生在云墙的内侧,最大暴雨发生在云墙区,所以云墙区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狂风暴雨区。当云墙区的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由于气压梯度的减弱,大量空气被迫外抛,形成流出层,只有小部分空气向内流入台风中心,并下沉,造成晴朗的台风中心,这就是台风眼区。台风眼半径约在10,70公里之间,平均约25公里。云墙区的潜热释放增温和台风眼区的下沉增温,使台风成为一个暖心的低压系统。
台风在低层主要是流向低压的流入气流。由于角动量平衡,在内区可产生很强的风速,在高层是反气旋的流出气流。上下层环流之间通过强上升运动联系起来,这是台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台风中最暖的温度是由下沉运动造成的,它出现在眼壁内边缘以内,这里有最强的下沉运动。在台风低层最大风速半径处,辐合最强,最大风速值半径的大小随高度变化甚小,并位于眼壁之中。
台风能量
台风结构的不对称性也是人们注意的特点,分析表明,无论是在台风内区和外区都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对于台风发展和动量及动能的输送等有重要的作用。天气尺度的台风是大气中很强的动能源,因而从能量上台风对大气环流的变化和维持应有重要的影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能量问题上有人还指出,角动量的水平涡旋输送在台风外区很重要;另外,在外区动量的产生和输送也很重要,它们在台风能量收支中不应加以忽略,这些都与台风的不对称性有关。
台风眼
台风眼的形成, 系由于台风内的风是反时针方向吹动,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而旋转时所造成之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入之风力互相平衡抵消,而使强风不能再向中心聚合, 因此形成台风中心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无风现象,而且因为有空气下沉增温现象, 导致云消雨散而成为台风眼。
我国台风特征
自1970年代以来,全球呈现出热带气旋强度增大的趋势,这与观测到的热带海表面温度升高相一致。
大量的气候模式模拟结果也表明,随着热带海表面温度的进一步升高,未来热带气旋(包括台风和飓风)可能会变得更强,风速更大/降水更强。
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台风),特别是登陆我国台风的变化趋势如何,更为我国政府决策者、公众和科学界所关注。上海市气象局利用目前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中国气象局《台风年鉴》等权威资料数据,针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登陆我国的台风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自1949年来登陆我国台风的数量/时间/强度及登陆路径等的分析表明,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我国登陆的台风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 登陆台风数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1949-2006年期间,共有522个热带气旋登陆我国,年均9个,登陆频次略有减少趋势,但达到台风级别的并没有明显的增多或者减少变化趋势/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和台风数量仅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可分成3个偏少阶段和2个偏多阶段。偏少阶段分别是1949-1955年,1968-1983年和1995-2006年;偏多阶段为1958-1967年和1984-1995年。
(二) 台风登陆地点趋于集中
1949年-1981年,登陆和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华南沿海和海南岛地区;而1982年至今仍主要集中在华东沿海及台湾岛地
区,在北纬37度以北和20度疑以南均有减少趋势。总体来看,近五十多年来,我国热带气旋的最北登陆位置呈现为较明显的逐年南落,并向北纬25度靠近;而最南登陆位置则与之相反,呈逐年北上且也向北纬25度靠近的趋势。台风登陆区域更为集中,北纬25度福附近的东南沿海成为台风登陆的主要区域。因此,这一区域遭受登陆台风袭击的危险明显增大。
(三) 台风登陆时段趋于集中
我国热带气旋登陆季节的持续时间平均约4个月,最短不到一个月,最长可达半年。统计表明,近五十多年来,我国热带气旋登陆季节的持续时间缩短了近一个月,台风的登陆时段趋于集中。
(四) 登陆台风强度逐年增强
根据1949年以来的台风资料分析,以热带气旋的中心气压表示其强度,结果显示我国的热带气旋在登陆时的强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在登陆台风中强度较强的热带气旋所占比重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台风的特点是什么_我国台风特征是什么]
范文四:什么是台风_台风的形成原因及其利弊
什么是台风_台风的形成原因及其利弊
每年夏天都是我国台风多发的时段,那你知道什么是台风吗,知道台风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台风将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作用吗,小编整理了相关的资料内容,下面一起来看看。
什么是台风
台风(英语,Typhoon)是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即64节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称为飓风(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义字。西北太平洋地区采用之近义字乃台风。世界气象组织及日本气象厅均以此为热带气旋的最高级别,但部分气象部门会按需要而设立更高级别,如中国中央气象台及香港天文台之强台风、超强台风,台湾中央气象局之强烈台风,以及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超级台风。
广义上而言,“台风”这个词并非一种热带气旋强度。在台湾、日本等地,将中心持续风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的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均称台风。在非正式场合,“台风”甚至直接泛指热带气旋本身。当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的强度,区域专责气象中心(RSMC)日本气象厅会对其编号及命名,名称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14个国家和地区提
供。
据美国海军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统计,1959年至2004年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台风发生的个数与月份,平均每年有26.5个台风生成,出现最多台风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科学家曾估算,一个中等强度的台风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上百个氢弹、或10亿吨黄色炸药所释放能量的总和。
什么是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它象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在北半球热带气旋中的气流绕中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相反。
热带气旋的生命史可分为生成、成熟和消亡三个阶段。其生命期平均为一周左右,短的只有2-3天,最长可达一个月左右。
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于高温、高湿和其它气象条件适宜的热带洋面。据统计,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 热带海洋上都有热带气旋生成。
通常在热带地区离赤道平均3-5个纬度外的海面(如南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印度洋)上形成,其移动主要受大尺度天气系统等影响,最终在海上消散、或者变性为温带气旋、或在登陆陆地后消散。登陆陆地的热带气旋会带来严重的财产和人员伤亡,是自然灾害的一种。不过热带气旋亦是大气循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能够将热能及地球自
转的角动量由赤道地区带往较高纬度。
当热带气旋登陆或北移到较高纬度的海域时,因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高温高湿条件,会很快消亡。大量的热带气旋生成于赤道辐合带中,赤道辐合带的北侧是强大的副热带高压。热带气旋的移动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引 导,向偏西方向移动,这类热带气旋常会在我国东南沿海至越南沿海登陆。有时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当热带气旋移动到副热带高压西缘时,受那里的偏南或西南气流引导,热带气旋会转向偏北或东北方向移动,登陆我国鲁辽沿海或朝鲜、日本,甚至在日本以东洋面上北上。
台风的形成
在热带海洋面上经常有许多弱小的热带涡旋,我们称它们为台风的“胚胎”,因为台风总是由这种弱的热带涡旋发展成长起来的。通过气象卫星已经查明,在洋面上出现的大量热带涡旋中,大约只有百分之十能够发展成台风。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般说来,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2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
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
2、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也是一部“热机”,它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在那里转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所以,既使有了高温高湿的热带洋面供应水汽,如果没有空气强烈上升,产生凝结释放潜热过程,台风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条件则是先存在一个弱的热带涡旋。
3、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4、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
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气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
上面所讲的只是台风产生的必要条件,具备这些条件,不等于就有台风发生。台风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至今尚未彻底搞清。
台风的利弊
台风好处,
在我国沿海地区,几乎每年夏秋两季都会或多或少地遭受台风的侵袭,因此而遭受的生命财产损失也不小。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说,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对它表示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是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假如没有台风,人类将更加遭殃。科学研究发现,台风对人类起码有如下几大好处,
其一,台风为人们带来了丰沛的淡水。台风给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的雨水。
其二,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干热难忍,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些地区的热量,那里将会更热,地表沙荒将更加严重。同时寒带将会更冷,温带将会消失。我国将没有昆明这样的春城,也没有四季长青的广州,“北大仓”、内蒙古草原亦将不复存在。
其三,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但也全凭着这巨大的能量流动使地球保持着热平衡,使人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其四,台风还能增加捕鱼产量。每当台风吹袭时翻江倒海,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渔获量自然提高。
台风除了给登陆地区带来暴风雨等严重灾害外,也有一定的好处。
据统计,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约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因此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国家的农业困境不堪想象;此外台风对于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更是功不可没,众所周知热带地区由于接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因此气候也最为炎热,而寒带地区正好相反。由于台风的活动,热带地区的热量被驱散到高纬度地区,从而使寒带地区的热量得到补偿,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气候越来越炎热,而寒带地区越来越寒冷,自然地球上温带也就不复存在了,众多的植物和动物也会因难以适应而将出现灭绝,那将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情景。
台风灾害,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但有时也能起到消除干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大风。热带气旋达台风级别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2级以上。
?暴雨。台风是带来暴雨的天气系统之一,在台风经过的地区,可能产生150,300mm降雨,少数台风能直接或间接产生1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如(间接)1975年第3号热带气旋登陆后倒槽在河南南部产生的特大暴雨,打破了部分地区的降雨记录(河南75.8事件)。
?风暴潮。一般台风能使沿岸海水产生增水,江苏省沿海最大增水可达3m。“9608”和“9711”号台风增水,使江苏省沿江沿海出现超
历史的高潮位。
台风过境时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台风登陆后带来的风暴增水可能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台风预警
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表示 24 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 6 级以上,或者阵风 8 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台风黄色预警信号表示 24 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 8 级以上,或者阵风 10 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表示 12 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 10 级以上,或者阵风 12 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表示 6 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 12 级以上,或者阵风达 14 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台风的具体防范措施
1、气象台根据台风可能产生的影响,在预报时采用“消息”、“警报”和“紧急警报”三种形式向社会发布;同时,按台风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从轻到重向社会发布蓝、黄、橙、红四色台风预警信号。公众应密切关注媒体有关台风的报道,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2、台风来临前,应准备好手电筒、收音机、食物、饮用水及常用药品等,以备急需。
3、关好门窗,检查门窗是否坚固;取下悬挂的东西;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
4、将养在室外的动植物及其他物品移至室内,特别是要将楼顶的杂物搬进来;室外易被吹动的东西要加固。
5、不要去台风经过的地区旅游,更不要在台风影响期间到海滩游泳或驾船出海。
6、住在低洼地区和危房中的人员要及时转移到安全住所。
7、及时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畅通。
8、有关部门要做好户外广告牌的加固;建筑工地要做好临时用房的加固,并整理、堆放好建筑器材和工具;园林部门要加固城区的行道树。
9、遇到危险时,请拨打当地政府的防灾电话求救。
[什么是台风_台风的形成原因及其利弊]
范文五:关于“散文叙述”的叙述
(1)叙述问题是散文最难于解决的问题,虽然它是属于技术层面上的,但是很多时候比内容层面还要重要。它不仅仅要解决阅读时的流畅性问题,还要解决写作中 的“丰富性”问题。
(2)过于“流畅”的叙述像流水,流过去就过去了,没有什么印象;故意咭倔的叙述,让人费解,容易形成阅读上的巨大障碍;模仿古文的叙述,文本就有了腐朽的气息;玩笑开的过大叙述,又有点耍贫嘴......所以,现代散文的叙述越来越艰难了。一篇散文写来容易,叙述要做到十分“优秀”,太难了。
(3)其实,散文最忌讳的就是平铺直叙地叙述一个过程。
(4)叙述和观察是有关系的,没有观察的叙述,常常是没有“根”的叙述。观察讲究多角度,或者是多视点,叙述也讲究这个,散文的叙述常常用的是“减法”,不是把看到的东西都说出来,而是把大量的意义藏在文字的后面。
(5)文化散文的叙述必然涉及引用历史材料,在运作中,是大量地死板地借用,还是在体会了史料的精神后,有选择的使用,使之自然地进入自己的“叙述语流”里,是很重要的。
(6)我对于散文中“警句”的理解和别人是不同的,我认为“警句”越是多,这个散文越是失败。对于一些名家把自己的散文里的所谓“警句”,提取出来出来专门出文集,我认为是很蹩脚的一件事。
(7)散文中不是不能写人物,问题在于是为了写人物而写人物,还是通过人物表达生活的一种味道(或者图象),最好是不得不让人物出现的时候,才去写人物。有了人物,也不见得有故事,一旦有了故事,这个散文就失败了。
(8)写作中出现的“情境”总是决定着叙述的走向和弹性。语气和语言节奏也是属于叙述的副产品。
(9)设定一种情境,然后展开叙述,这样总是出力不讨好。我自己认为叙述的流动还是朦胧一些为好,让读者在不知觉中被你“钩”住,好的散文传导出的信息是多方位的,那种故意追求“纯粹”,是很难达到目的,写的时候想的要复杂一点,表达出效果单纯一点,可能是这样的吧。
(10)叙述完全躲开“过程”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减法”,把不用叙述的过程省略下来。
(11)自然的叙述,才是最高层次的叙述,不用事先设计“高潮”,文本该高潮就自然就高潮了。当然了,散文不可能没有情境模式和叙述模式,问题在于作者要常常有意识地打破过来的叙述模式,使自己的叙述风格达到“多元化”。
(12)叙述的色彩,我觉得就是作者的内心感情色彩,这或者可以叫做“内心世界功力”。不同的作者面对同一件事情,感情的震幅是不同的,有的人激烈一些,散文写的就激烈;有的人则处变不惊,文本写的就从容一点。
(13)最蹩脚的叙述,就是像解说员一般解说“意义或者过程”。最失败的感情是使用“啊”字太多;最失败的形容词是“美丽”“漂亮”。
(14)对于抽象事物的叙述,是最难的叙述。
(15)散文的读者为什么没有小说多呢,因为可读性差一点。小说吸引读者的常常是故事,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而老套的模式,读了第一行,就知道下面的内容了,这种情况常常在散文中出现。不禁要问,“可读性”是不是就是趣味性呢?我认为有关系,但是二者是不能直接划等号的。可读性,与素材的新鲜和“发现”视点的精美,有直接关系。
(16)小说的叙述,常常被人称为“全能全知”的叙述;而散文的叙述,我认为是“全神的叙述”,就是作者的精神要全方位渗透进你所要叙述的对象。
(17)散文的失败从哪里开始呢?我觉得先从题目开始的,好多散文的题目就没有精神,像个老学究,一点也让人提不起精神来。
(18)我虽然不敢贸然否定“散文诗”体裁,但是,我觉得散文和诗硬性加到一起,容易出现了四不象,当然是个见。
(19)叙述是需要达到效果的:有的叙述,让读者着魔一般昏昏欲睡.。有的叙述,让读者心里隐隐作痛,这两种状态都是成功的状态,尤其是后者,更是成功的。不咸不淡的散文是失败的散文。
(20)写人的散文,应该贴着人性走,写出人性的“这一个”来,如果一般地说说亲情,友谊和爱情,是不会成功的。
(21)叙述一种内心的丰富的言语方式,和口头诉说是截然不同的。有人把文学作为“叙述学”,是有一定道理的。
(22)我同意“散文不能作假”的说法,因为“虚构”这个文学才能,在散文写作中是处在辅助位置的,所以无法作假。写散文的人,一般是忌讳多重人格的,需要作者的人格像清水一般透彻。
(23)叙述是一种综合表现,在你的“语言流”形成叙述的时候,其他的元素,如感情、分析、美的升华、心智的发掘等等都在这以前彼此融洽了,结合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关于台风的叙述[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