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小学非正式群体
小学非正式群体的成因与教育策略
每个人均属于、活于某一特定的群体之中,学生更是如此。在班级中,存在着大大小小、形式不同的群体,有班委、少先队等正式群体,也有三人一组、五人一团形成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就是班级非正式群体。小学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普遍现象。所谓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是指存在于小学班级中,由学生以共同情感与兴趣爱好等为基础,在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无正式规定的小群体。目前,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大学或中学,对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甚少。使小学教师及管理人员在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教育方面缺乏理论指导,因此,本研究开展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小学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
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研究中发现,积极性和消极性非正式群体形成有其独特的原因,研究将从以上两个方面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
1、小学生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1) 自我价值观念的初步形成。随着小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心理和生理日益成熟,知识以及社会阅历也在不断增加,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对老师和家长的顺从和崇拜,遇到问题时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力求在非正式群体中去施展才能、充分的表现自我,达到内心的满足。
(2) 作息时间接近或生活方式相似。作息时间接近或生活方式相似的小学生群体成员间能够有较多的机会相互接近和了解,逐渐熟悉和建立起共同的相似性,从而形成非正式群体,该类非正式群体在小学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3) 兴趣爱好相同。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把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班级,他们在一起或谈论各种共同感兴趣的事,或举办各类活动,形成各种非正式群体以满足自己的精神等方面的需求。相同的追求和爱好,使得这些青少年相互吸引,挥斥方遒,组成非正式群体。
(4) 相似的观念、品质等心理特征。调查显示,一些价值观念、性格品质相近的学生感情比其他人更亲密,更好结成非正式群体。青少年时期,学生心理已经开始独立发展,渴望独立但又不够老练,对于师长尤其想摆脱,所以当长辈或老师对于自己的批评,或自己独立做事受挫时,具有相同遭遇的同学就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5) 家庭地理位置、亲缘关系。班级中居住在同一村庄、同一社区或同一街道的同
学,平时上学和放学经常一同往返,回家后又可以经常在一起玩耍,接触时间较频繁,在这种交往中他们的非正式群体会很自然的形成。
2、小学生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1) 叛逆心理。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思想和行为都向往自立,不喜欢师长的约束和管束,期望支持与肯定。学生中的一些同学无法得到满足,师长又短期内误会而批评,使得这些同学因为自尊受挫,他们会因心理郁结而结合在一起,相互诉说并采取一些消极行为来释放自己不满的情绪。
(2) 教师的误解和歧视。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以及不正确的教育教学是主要因素之一。因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师就对学生产生厌恶和歧视,是这些学生自己给自己贴上差生的标签,从而开始消沉,甚至走上与教师、班级对抗的道路。
(3) 同学间的歧视。如果将班主任的误解、歧视理解为促使那些学生消沉的主要原因的话,那么在学习、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有优越感的同学,或者常受老师表扬和肯定的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同学所说的一些带有歧视意味的言语,往往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学生往往是遭周围大部分同学的鄙视,得不到来自体的温暖而形成反抗的群体。
(4) 受家庭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的不良行为、不正确的意识或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子女产生极负面的影响。
二、小学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随意性。小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后,便开始组建各自的小群体。家靠得比较近、父母是同事或朋友、座位靠得近的同学容易形成小群体。但是,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易变性。
2、趋同性。通过与班级同学一段时间的相处,小学学生自发的内聚力开始起到一定的作用,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他们之间容易形成一种无形的统一标准,行动上倾向于一种共同的行为。如课间一起做游戏,周末一起去打球、跳舞等。
3、功利性。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塞尔曼对儿童友谊做的专门研究表明,小学的群体关系是即时型玩伴关系,群体成员之间往往以实例和物质属性及其临近性相联系,很难形成稳定的友谊关系。他们的结合往往建立在一定的互惠关系之上,不能共患难。
三、小学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
1、对核心人物的引导。在非正式群体中具有威信的核心人物,他们的能力往往比
其他成员强,对整个群体有比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所以,对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引导教育能够很好的促进对非正式群体的转化工作。教育者一方面要主动的和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各方面的需要和要求,消除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教师要发现核心人物的优点,将他们引入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来,安排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通过对核心人物的引导和转化,进而实现对整个群体的引导和转化。
2、强化正式群体的内聚力。团结、凝聚力强的班集体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老师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使每个同学都能感觉到集体的温馨和关爱,从而避免太多的同学加入非正式群体。另一方面,老师要善于发现同学们的爱好,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多组织同学们参加一些有意义的集体课余活动,将感情融入到正式群体之中。在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相互合作,互相帮助,从而使班级中同学的关系变得密切,这样有利于非正式群体树立正确的目标,更好的和正式群体进行配合,促进了非正式群体向正式群体的融合。
3、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仅仅依靠学校的单方面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和家庭的配合。学校要定期开展家长会,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和联系,一起来管理好学生。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的处理。因此,组织有益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健康的使用网络,避免网络对非正式群体产生负面影响
4、老师应多加强学习,提高教育引导水平。为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修养,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水平达到专家级别。老师需要在遵循教育基本原则和加强自我专业修养学习的基础上,对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在平时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老师们应该对非正式群体持理解和关心的态度,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分析自己所在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的原因和规律,准确判断群体的性质,然后对不同性质特征的群体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正确的引导。
范文二:非正式群体案例
, 简单说说X
很多时候X是个愤青,是个不遵守规则、不听话的孩子,看见不平等或是不合道理的事总喜欢冒头。虽然这给X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X仍然喜欢这样做。也许X属于社会化过程中失败的产品,我行我素惯了,当然这不是这里应该说的。
, 组织基本环境
当初进入这个组织时,X只是个普通不过的干活的,别人对X也充满了戒心。虽然对外而言,X表面上是晋升到更高层级的组织工作,实际上则是被人当做一个没有任何要求的干活的工具。X知道自己的处境,小心做人,谨慎做事,不出错误。这是个具备一定官僚文化的正式群体,等级制度相对严格。最高管理者依靠威严的外表与最终决定权在组织中树立威信。因而这个由三个层次组成的组织层次间按照规则,联系紧密。
, 融入与明晰
虽然X进入的组织是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正式组织,但是最先迎接X的却是内含的非正式组织。通过几次活动与会议的观察。组织中B级的两个人正在为争夺A级别的位置资格而暗暗发生权利争斗。作为“软件技术派”与“文字功底派”的两个不同代表, C级别成员们正在做出着自己的抉择,当然这里面也有X。
, 二选一的决定
X不是一个聪明人,但是幸运的是,这次X选对了。在选择的过程中X犹豫过,与“软件技术派”相比,自己更喜欢“文字功底派”。毕竟搞宣传,X自己也是个靠码字出身的,大家出身相同,想法类似。同时,“文字功底派”的领导人长得很漂亮。那时候X还没有晋升的欲望,如果不是偶然的一个事件,很可能今天已经离开这个组织了。一个节日的小型聚餐中,层级A的主管与“软件技术派”的领导人坐在一起觥筹交错,而“文字功底派”则坐在桌子的对面默默无闻。这天X才明白原来领导欣赏的人是谁。无论实力多么雄厚,在这个官僚氛围的组织中,最后得到晋升的人是领导喜欢的人。于是X果断地选择加入“软件技术派”。
, 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第一步: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讲的是一个大致的方针,在同一个非正式组织内也存在着争夺。毕竟X是个新来的人,没有老人的底气足。于是,X一方面发挥文字功底得到“文字功底派”的赞赏;另一方面,主动与“软件技术派”的领导人修好,以学习的态度积极向对方请教问题。当自身的优越感不断增强时,对X的防备心理也就渐渐减弱了。慢慢的,X成为了拥有一定文字功底的“软件技术派”。虽然X的技术不一定很好,但成熟的文字配合“软件技术派”领导人的技术,仍然唬住了很多人的眼球。公开场合从不表态,不对他人妄加评论,成
为了X那个时候的座右铭。他甚至能够做到左手写一篇赞扬某一活动,右手写一篇批评这一活动的能力。通过利用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表面上两面得道,暗地中亲一疏一,这令X在组织内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
, 运用非正式群体的第二步:投石问路
X不喜是非的形象一旦确定,下一步能做的就是舆论控制。此时的X作为两派中炙手可热的人,其行为俨然成为了其他成员盲从的指向标。某次活动上请同事喝一杯小酒,半醉半醒之间,假装不经意间吐露出了自己想要晋升的意愿(我一直怀疑自己就是那位同事)。随后的一周是关键的一周,如同克劳迪斯看到哈姆雷特精心准备的戏剧表演时的惊恐一般:“文字功底派”的领导人迅速采取措施,断然拒绝了下一阶段两人一起写作的计划;同一时间“软件技术派”的领导人却以欢迎的态度主动将自己所承担的文字工作完全分配给了X。
, 运用非正式群体的第三步: 缠斗收买
X很聪明,开始纠集自己的派别组织。由于其地位的不断上升与口碑的不断提高,新进成员的眼球大多吸引到了他的那里。引来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X也不忘自己的立场。他开始挖角,挖“文字功底派”的角。这个过程中,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各种优势与其现行C级成员身份的特殊,X成功培养了一大批死党。接近同志、关心同志、能力高强的形象一
旦树立便无法阻挡。“文字功底派”的领导者渐渐被孤立起来,而X与“软件技术派”领导者的合作形象与私人关系蒸蒸日上。
, 运用非正式群体的第四步: 舆论控制
在正式工作场合上,晋升等问题总是人们极力避讳的。但是在非正式组织中,人们总是将更多的精力关注其中。“软件技术派”与X的一句玩笑:“两人合作一定很成功”被迅速的流传开来。当这个消息被广为流传的时候,“文字功底派”的光杆司令再也坐不住了,她选择了主动退出。
, 事件的结果
今天这个组织依然存在,X在这个组织中已经站稳脚步,在A级仍然尚未确定的情形下,代替他人成为B 级的成员。在向着争夺更高权利的道路上前进。也许下一次,他会更加成熟地运用非正式组织的力量。
, 理论说明
就仅仅达半年的C级成员而言,X是个新人。但他却得到了本该属于老人的东西——晋升的速度已经达到了最快。因而我选择他作为一个成功的例子。
在非正式组织上,这两个非正式组织属于策略型群体、垂直型群体、工作群体。他们的自然形成大致归于由于某种利益或观点上的一致性(晋升激励)与共同的价值观,相类似的经历或背景则并未产生多大的作用。两个非正式群体在日
常事务中发挥了基本的促进作用,但是在X所经历的这次人事变动中,通过另立群体的方式,成功地影响了原本属于两个群体成员的行为。或许可以说,X是为自己建立了一个非正式群体。而他建立的群体核心便是自己,成员们依赖的则是他的个人魅力。
对于非正式群体的操纵而言,X在一定程度上操纵了这两个非正式组织的博弈。个人严谨的行为,言语的轻微渗透便可以影响最终的结果。对于非正式组织,阻挡与消灭的是不行的,通过情感的感化、利益的诱惑等等方式,在有共同利益的时候,相对倾轧共同的敌人,而又留有后路,可以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组织实现自己的个人目的。
范文三:非正式群体
题目:第8章 第2节 非正式群体
1
2
3
案例:
Fs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服装的中型企业,一部分产品是自产自销,而绝大部分产品是按照国外订单生产,然后出口到国外。公司一直都保持着稳定的发展。自从公司的前厂长离开自己创业后,整个形势就开始慢慢地变化。老总开始物色具有丰富服装生产和出口经验的管理者,结果前后来了三任厂长都改变不了车间混乱的状况,生产的服装几乎每批都被外贸公司退回返工,产品的质量达不到要求,一方面让公司大幅亏损,另一方面由于公司采取的是计件工资制,也导致员工的工资锐减。一时间公司内部流传着各种消息,如:又要换厂长了;刚做的一单又要返工;这个月的工资老板会压着不发;老板准备放弃这家企业等等。
而这时公司的老总正在和深圳的一家贸易公司谈判,希望能获得一个100万元的海外订单,在离开公司之前虽然他也知道公司内部人心不稳,但他认为只要能签到大额的订单就可以稳住员工的心,然后生产也会走向正常。结果,当他给员工发了上个月的工资,回到车间却发现已经有40%的员工集体在领到工资后就已经辞职。他发现这些一起离开的员工大多是来自同一个省份,或者以前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过。
试以非正式群体理论分析上述情况并总结该老总管理中的失误。
4
答案:
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也就是相对公司的正式群体来说的一种群体和团体. 文中所描绘的离开的员工,可以说是非正式群体.他们的特点应该是:
1、这种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二、这种群体的成员结构相对稳定。这种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就相对地固定下来.这种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同一个地方来的,或者以前在同一家公司为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来自成员的心理而非条文,他们内部的规范行为准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默契,而非条款。
2、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这种非正式群体的“领袖”在成员中的威望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3、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破坏活动具有集体性,一般不表现为单个成员与公司上司进行对抗,而是以群体形式与对整个公司的基础进行松动,故而破坏力特别强,后果特别严重。
4、老板在管理中很明显忽略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开始并不完全就是反公司的, 但是由于前面的例子使大多数人都有了一种共有的思维模式和担忧,出现群体极化现象是很正常的.让员工留下的办法不应该是靠钱,而是靠公司集体的力量.让人内化的离不开公司,而不是给他们外在的原因.外在原因往往是群体极化的一个借口.
5
范文四:非正式群体
五、对班主任抓好班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管理工作的建议
1.要在班级内实行民主管理,增强学生的自立意识;
2.要在班级内实行目标管理,加强目标引导意识;
3.要在班级内实行全面管理,将非正式群体管理纳入到班级管理之中;
4.要在班级内注重过程管理,将管理的过程细化、具体化;
5.要在班级内加强情感管理,正确引导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
6.要在班级内抓好重点管理,做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工作。
班级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班主任有高超的智慧、经验和技巧,只要对非正式群体有了清晰准确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进而端正教育的态度,制订恰当的措施,采取适合的方法,协调各个方面的力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工作就必然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范文五:非正式群体
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对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众多领域都产生了影响,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虚拟非正式群体可以促进提倡良好的社会风尚
以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为依据可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破坏型。非正式群体内推选最有威信的人当领袖人物,领袖人物对群体中的其他人物有精神上的支配权,很大程度上群体对社会的益损取决于领袖人物的个人素质和价值取向上。如上文例中便是领袖人物引起道德失范有效例证。
但若反其道行之,利用网络非正式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也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力量。眼下因明星或是公众人物而聚集起来的网络非正式群体可谓不在少数,而现下有不少公众人物也投身公益事业,如李亚鹏与王菲倡导下的嫣然天使基金,李连杰的一基金计划一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然也会引导支持者对公益事业的关注。笔者曾在聂远的博客中看到对一所希望小学的描述,而在之后百度聂远吧中看到由吧主发起的对此希望小学的捐助活动。
(二)新的企业结构的产生开辟出新的经济发展领域
互联网络有力地推动全球性资源配置和适应信息化 ———全球化经济的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 。曼纽尔-卡斯特认为适应信息化 —全球化经济的新的组织形式就是“网络企业”。
互联网络的出现拓宽了经济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是只在有限和固定的点上与外界单位交叉的自我封闭、独立的单位 ,而是成为非地域化的活动者,与分散在各个地方的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复杂的关系网络。各部分成员常常分属于不同的公司 ,空间距离上有可能远隔千里,却能够在互联网络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即时地协调配合。这样的企业组织显然不再类同于“由不同的车间组成的科层化工厂”,而更像是“由不同公司组成的市场协议网络”,网络成员之间 ,既相互依赖 ,又相对独立。
简言之这种形式是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由在共同工作的人们组成的任务型群体。这种合作关系类似与上文所提到贴吧成员制作小说集的过程,其跨越了隶属关系,由来自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人组成的一个复杂体,在完成统一目标时容易领行不一或是个体之间缺乏沟通不能达成默契而影响整体目标的实现,由于网络成员分散性而很难使掌握其工作进度。由此非正式群体显得由为重要。为网络成员间提供一个工作以外的交流平台,通过网络非正式群体来达到其目标成员间的内聚力。但同时应当注意到控制好非正式群体的规模,由于网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与传统非正式群体相比更易拥有较大规模的群体,由于团体的松散性,非正式群体规谋过大对凝聚力会起反作用。
(三)虚拟非正式群体有利于文化传播与交流
在史蒂芬·P·罗宾斯的《组织行为学精要》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定义中的文化是一种无形的、隐含的、不可捉摸的而又理所当然的东西。但是,每个组织都有一套核心的假设、理念和隐含的理念来规范工作环境中员工的日常行为??,除非组织的新成员能够迅速的掌握这些规则,否则,他久没有充分的资格成为这个组织的一员。”1[1]
在非正式群体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文化,虽然有时并不明显,以百度黄宗泽吧为例新入成员在加入之初或只是因黄宗泽其人一个活动、一部剧集二进入,一旦进入为适应吧内的氛围收集其人资料,关注其人新闻,追看其人所演的剧集来作为交流的资本。根据自己兴趣学着写剧评,写小说,制作MV,作图等等。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传媒,他们的生活空间开始超越特定社会,个体在多样性的场景之中穿梭 ,每个场景都可能存在自身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人不再只是社会既有规范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在多元的社会文化中自主选择,成为自我的创造和再创造者。互联网络的延展确实为人类获得更全面、更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冲突、整合、升华提供了新的条件。网络非正式组织的对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现实了它独特的力量。非正式群体在成员间的互相影响,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成为文化传播交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