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海绵状血管瘤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的 CT 特征 :
平扫图像显示瘤巢多数呈略高密度,边界大多清,瘤巢内可见“颗粒”征,即在略高密度背景内含有数量不一的颗粒状高密度和低密度影,文献报道前者为钙化,后者为血栓所致,颇具特征。“瘤周水肿征”在提示瘤内有新鲜出血具有一定意义。无“占位效应征”也是海绵状血管瘤的又一重要特征。
增强后 CT 扫描,瘤巢明显强化边界也显示清楚。
海绵状血管瘤的 MRI 特征:
T1WI 上瘤巢多数呈等低混杂信号,好似“冻豆腐”样表现。多数瘤巢周围均显示呈黑色低信号的含铁血黄素环。在 T2WI 上,瘤巢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高信号,系由许多大小不等的点状高低信号混杂而成,即“桑椹”样表现,瘤巢周围黑色低信号环较 T1WI 显示得更加清楚。增强后扫描,T1WI 上瘤巢呈明显强化的高信号。
图1、2
mri 平扫示右侧鞍旁一稍长t1、长t2信号肿块,边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鉴别诊断
:
动静脉畸形(AVM ):AVM在 CT 平扫图像上大多形态不规则,少数呈圆形而易与海绵状血管瘤相混淆。MRI 图像能清楚显示 AVM 的畸形血管瘤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星形胶质瘤:周围往往伴有较大范围水肿区,而且占位效应明显。
实变型颅咽管瘤:发生于鞍上区,应与该区的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相鉴别,两者均可出现钙化,但形态与大小却大相径庭,后者钙化常呈点状,前者多呈小片状或包壳状,颅咽管瘤外形光滑,占位效应明显,在MRI 矢状位图像上能清楚显示视交叉抬高或蝶鞍受压扩大等征象
范文二:肝脏海绵状血管瘤MRI诊断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MRI诊断 中华现代影像鲎盎蠢』星曼西磐2生箜鲞笠
?
肿瘤与影像?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MRI诊断
王恩普
?
451?
【摘要】目的通过8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探讨MR/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82例肝海
绵状血管瘤均采用~emem1.0T超导型磁共振机,常规sE序列,横断面Tl,T2WI,PDWI,其中有22例均同时选用Gd—DT-
PA增强扫描.结果8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MRI检出138个病灶,单发56例,多发26例;病灶最大80mm×110mm,最小
6mm×8mm.138个病灶中,121个病灶呈均匀性长Tl和明显长T2信号,l7个病灶信号不均,这些病灶均>50ram×60mm,
122个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l7个边缘分叶,l6个病灶呈不规则形.2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平扫检出28个病灶,
增强后检出33个病灶,延时20rain后病灶则均匀强化.结论Mill是肝海绵状血管瘤最佳检查方法之一.
关键词肝海绵状血管瘤MR/增强扫描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81—2s24(2oo5)o5—0451—02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在人群
中的发生率高达0.4%7.3%…,其正确诊断和同其他肝
脏占位病变鉴别,是影像科和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问题.
B超和CI'已成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的重要诊断方法.磁共
振成像(MBI)以其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和多参数,多切层
和多方位成像的优点,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提供了 新方法.本文搜集82例经证实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 MR/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MBI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 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O年4月一2003年6月经cI',B 超检查和临床随访确定的8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MBI 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9例,女43例,年龄26—66 岁,平均42岁.53例有肝区隐痛不适,29例体检时发现. 全部患者均有Mill平扫资料,22例进行了MBIGd—DTPA 增强扫描.
1.2MBI检查技术MBI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 的1.0T超导型MR机,选用sE序列,行横断面TlWI(Tt~ =
600/15ms),PDWI(TR/TE=1700/20ms)和T2(邛厂rE= 1700/80ms),层厚为10mm,层间隔为lmm,矩阵为128× 256,观察野为350mm×350mm.14例有冠状位Tl【.22例 行增强者均选用Gd—DTPA经肘静脉注入,其用量为 0.1nmaol/kg体重,注药后即可行sE序列横断面rI'I扫描, 大病灶延时至15~0min时,再行SE序列横断面rI'I扫描. 2结果
8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中删检查共检出138个病灶, 单发56例,多发26例,多发病灶者病灶数目2—9个不等, 平均3个.74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64个病灶位于肝脏深 部.肝右叶病灶分布84个,左叶47个,尾状叶7个.病灶 最大110mm×80ram,最小8mm×6mm.病灶>40mm的巨大 海绵状血管瘤42个,余96个病灶均?40mm,122个病灶呈 圆形或类圆形,其中l7个边缘呈浅分叶状,l6个病灶呈不 规则形,其中1例左叶病灶占据整个左叶而保持右叶形态.
所有病灶均边缘清楚,锐利.121个病灶呈均匀性长Tl和 明显长T'信号;17个病灶信号不均,其中3个病灶内有更 长rI'I和更长T2信号区,l4个病灶T2其内有多发条索状 低信号,这些病灶均>50mm×60mm.
作者单位:458000河南省鹤壁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22例行Gd—DTPA静脉内增强扫描者,平扫发现28个 病灶,增强时发现33个病灶,多检出5个病灶,均<8mm,小 病灶在第1次T.砌横断面图像上均显示为均匀强化结节 和肿块延时至15—20min时,与肝实质比较明显高信号,但 信号强度有所衰减.较大病灶第1次Tl横断面扫描图 像上呈周边结节或不规则环状强化,延时至1520min时, 则变成均匀强化病灶.
3讨论
3.1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肝脏血管瘤从组织病 理学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十分 少见,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血管瘤的最常见类型,约占肝血管 瘤的95%一98%.肝海绵状血管瘤主要由扩大的充盈血的 血管腔隙即血窦构成L2J.B超虽可检出肝海绵状血管瘤, 但定性困难,CT平扫加增强扫描多可确定肝血管瘤的诊 断,已成为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方法.MRI的出现 为肝血管瘤的检出提供了新手段.
肝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很具有特征性,sE序列扫描 Tl呈较低信号,T2其信号显着增高,形成所谓的"亮灯 征"或"灯泡征"L3J.肝海绵状血管瘤MRISE序列扫描尚具 有随回波时间延长,其信号强度增高的特点.肝海绵状血 管瘤边界清楚,多数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不规贝lJ形 状.其内信号多均匀一致,少数病灶(多为较大病灶)可因 其内有出血,坏死,钙化,纤维化和血栓形成等致信号不均. 纤维化病变的MR信号与纤维组织演变阶段有关,纤维母
细胞阶段,细胞质丰实,T2聊呈高信号,胶原纤维阶段则在 TzWl上呈低信号.82例138个肝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中, 122个呈圆形或类圆形占88%(122/138),16个呈不规则形 状占12%(16/138),121个病灶呈均匀长rI'I和长T2信号占 88%(121/138),17个病灶信号不均,后者病灶均>50mm× 60ram.14个病灶内于T2硼可见多发条索状低信号,可能 为胶原纤维阶段的纤维组织.经静脉注射Gd—DTPA行 MR/增强扫描,肝海绵状血管瘤表现较为特殊,对肝海绵状 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小病灶动态增强,动脉 期即可均匀强化,大病灶呈自周围向中心移行的强化特点. 我们发现肝海绵状血管瘤强化可持续30min以上,均呈明 显高信号,这可能与海绵状血管瘤血窦内血流缓慢,造影剂 长时间滞留有关L4J.
3.2肝海绵状血管瘤鉴别诊断肝脏占位病变种类较多, 肝海绵状血管瘤时常需同其他肝脏肿瘤鉴别,在实际工作
?
452?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JournalofC璺!望翊g笙筮鲞箜 中.经常遇到的需鉴别的肝肿瘤有以下几种.
3.2.1原发性肝癌常见的肝脏肿瘤,大多数肝癌MRI表 现不同于肝海绵状血管瘤,以下几点有助于二者鉴别.(1) 肝海绵状血管瘤一般呈长Tl和显着长T2信号,而肝癌多 呈略长Tl和略长T2信号,少数肝癌病灶呈略短T.信号,更 具特殊性;(2)较大肝癌灶内常因出血,坏死,脂肪变而信号 不均.肝海绵状血管瘤大多数信号均匀;(3)肝癌可有肝静 脉,门静脉和腔静脉癌栓形成及肝门,腹膜后淋巴结和远处 血行转移,而肝海绵状血管瘤则无;(4)部分肝癌灶周有假 包膜,而肝海绵状血管瘤周围无MRI可见的假包膜影像; (5)部分肝癌灶内可见流空血管及瘤周水肿,肝海绵状血管
瘤则无;(6)肝癌常继发于肝炎,肝硬化,酗酒等之后;而肝 海绵状血管瘤常见于健康人,多在体检时发现;(7)70%, 80%肝癌病人AFP增高,而海绵状血管瘤AFP则正常;(8) MRI动态增强扫描是鉴别二者的重要方法,肝癌血管大部 分来自肝动脉.常在动脉期迅速明显强化.而在门静脉期和 平衡期很快衰减,肝血管瘤内为扩大流速甚慢的血窦,其强 化典型者自周边向中心渐进行性强化方式.小海绵状血管 瘤也可在动脉期均匀明显强化,但海绵状血管瘤强化持续 时间可较长仍为高信号.我们观测发现在经肘静脉注药 后,20rain海绵状血管瘤仍可见呈显着强化高信号;(9)需要 指出的是,同一病人肝内可同时生长有肝癌和海绵状血管 瘤,需要注意鉴别,长TE重T2WI肝海绵状血管瘤信号更高 更均匀,而肝癌则信号衰减.
3.2.2肝转移瘤肝转移瘤是仅次于原发性肝癌,占第二 位的肝脏恶性肿瘤,表现为肝单发或多发病灶,常须与海绵 状血管瘤鉴别,以下几点有助于二者鉴别:(1)有原发性恶 性肿瘤病史者有助于转移瘤的诊断;(2)转移瘤易出现中心 坏死及囊变,使其信号不均,呈现为"牛眼征"或"靶 征"[.5].海绵状血管瘤常信号均;(3)1/3转移瘤周边呈高 信号,呈瘤周"亮环征"_5J,可能与瘤周水肿和血管湖有关. 海绵状血管瘤无此征象;(4)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肝转移 瘤以强化方式可分为动脉期强化型和静脉期强化型,其强 化方式常不同于海绵状血管瘤.
3.2.3肝囊肿肝囊肿在l临床上甚为常见,肝囊肿和肝血 管瘤在MRI上单凭信号强度有时难以区分,以下几点有助 于二者的鉴别:(1)肝血管瘤可有分叶,边缘不规则,囊肿边 缘光滑;(2)静脉注射Gd—DTPA后,海绵状血管瘤强化而 囊肿不强化;(3)B超是确定囊性病变和实性病变的良好工 具,二者鉴别有困难时应该用B超确定囊实性.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癌,肝转移瘤和肝囊肿,经过MRI 检查多可鉴别和明确诊断,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鉴别仍有 困难者,应积极进行cr或B超导向下活检确诊. 参考文献
1欧阳墉,于明,欧阳雪晖.非典型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 现和诊断.中华医学杂志,2003.3(1):41—43.
2段承祥,吕桃珍,陶文照,等.肝血管瘤表现的病理基础.中 华放射学杂志.1990.24(2):263—265.
3周康荣,陈祖望.体部磁共振成像.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859—873.
4赵仲蓉,李国威,王宝太,等.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碘油栓塞 治疗及其血供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3):472—475. 5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 版社,1993,496—502.
(收稿日期:21305—04—21)(编辑川夏)
肺癌早期x线诊断及临床分析
古逆光郑勉春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81—2824(2o05)05—0452—02 肺部阴影常为肿瘤,结核,肺部炎症具体表现,且这3 种疾病的病源各有不同,发病时均自支气管向肺泡蔓延浸 润,并使肺泡内发生炎性渗出,因此呼吸道症状及早期影像 学均有共性表现,很难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进行明确诊 断.而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较差;为了提高对肺 癌早期影像学表现的认识,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 目的,本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00例经病理及手术证 实的肺癌患者早期x线表现及其容易误诊原因加以分析. 1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病例中,男67例,女33例,男女之比约2: 1,年龄45,70岁,平均50岁.临床表现:咳嗽,咳痰,胸痛,
发热,咯血.其中21例误诊为肺炎,6例误诊为结核. 2X线表现分析
2.1病变部位左侧37例,右侧42例,双侧21例;其中右 上肺2,4例,右下肺22例,右中叶6例,左上肺17例,左下肺 2o例,双侧下肺11例.
作者单位:510735广东省电力一局医院
2.2形态(1)薄片状阴影23例,其边缘清楚毛糙,面积 较小,逐渐放大以后形成块影,易误诊为肺炎.(2)小斑状 影或小结节状阴影25例,类似结核病灶,常误诊为结核,小 斑状影逐渐放大以后形成小结节状阴影,继而形成分叶,有 的边缘不光滑,为短毛刺状.(3)球状病灶13例,其边缘比 较模糊,有的呈分叶状,或边缘短毛刺状,常误诊为结核球. 2.3密度全部为低密度或中等密度影.
2.4其他表现(1)局限性肺气肿9例,后来进展为一侧 肺不张.(2)肺门扩大8例,肺门区密度增高或结构紊乱. (3)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22例,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 有的构成尖向肺根的三角形阴影,而邻近肺组织无炎症改 变.
3讨论
肺癌又称支气管肺癌,是肺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 瘤.病灶原发于气管,主支气管,位于肺中央的称中央型肺 癌;病灶原发于肺段或更小的支气管,位于肺外围的称周围 型肺癌.由于肺癌的预后较差,所以能否早期确诊,早期治 疗是关键.然而能否早期确诊,在于人们对肺癌早期X线
范文三:肌肉海绵状血管瘤MRI诊断
?40? 1监压医堂!塑!生!旦筮;!鲞筮!塑鱼!地!!!丛!i丛些:墅P:!塑!:Y!!:!!:塑!:!。
2.2临床诊断:4例系阑尾炎,1例系胰腺炎,5例系肠胃炎,6例正常。
3讨论
新月状胃泡影文献上少见报道,其形成原理作者认为可能 是饱食后胃内食物面高于贲门入口而堵塞贲门,同时大量食物 的重力牵拉致胃贲门角度变小而加强了贲门管的夹闭作用,从 而使胃泡内残留的少量气体存于密闭的胃底,加之饱食后胃体 下部张力增高,将胃内食物向上挤压使胃泡气体受压变扁,同 时胃底部受左膈限制,故于左膈下呈新月状透亮带。
3.1新月状胃泡的x线诊断:①新月状透亮带两端与横膈距 离往往逐渐加大;②新月状胃泡影下缘因由食物构成,故较毛 糙。而游离气体形成的新月状影其下缘由胃底浆膜层构成,因 而清晰光整;③观察透亮带下有无胃泡及胃泡液平可见。但也 有极个别过度饱食或胃泡极小病人,此时胃肠穿孔形成的透亮 带下方无胃泡可见或显示不明显;④新月状胃泡影由于胃的不 断排空短时间复查将改变形态,重见胃泡液平;⑤新月状胃泡 影位置较为固定,内可见粘膜皱襞;⑥结合临床。
3.2结肠脾曲综合征所形成的左膈下透亮带一般借助于结肠 袋的显示很易诊断,但也有极个别病例于胃底与左膈之间形成 的透亮带酷似气腹所形成的新月状透亮带,造成诊断上的困 难。但仔细观察,由于结肠带气影一般较宽,边缘不锐利,可见 结肠袋及肠腔间隔¨』。另外可见透亮带形态位置固定,不随体 位改变而改变。
3.3膈下脂肪垫于左膈下形成的弧形透亮带与气腹形成的透 亮带极为相似,但其形态位置固定可资鉴别。1’2J。
3.4膈下脓肿形成的左膈下脓腔气影,与其下方的胃泡形成 双液平,改变体位脓腔气体不会游离他处,同时伴有左膈抬高、 活动度受限Hj。
3.5胃纵向扭转形成的假胃泡在左膈与胃底之问也可显示透 亮带,但其位置形态固定,多有真假两胃泡形成的双液平。 3.6位于膈上的盘状肺不张并平行于膈面时,它可被误认为 膈肌,而它与膈肌之间的充气影可以被误认为膈下游离气体。 盘状不张表现为边缘稍不规整,并且薄于膈肌厚度,直立侧位 有助于确诊,因为这一假象不可能同时在正位和侧位上见 到‘…。
3.7以上仅对非游离气体形成的左膈下透亮带加以分析,但 临床上的确有腹腔内游离气体,而并非胃肠穿孔所致,主要见 于:腹部术后不久、输卵管通气术或阴道冲洗后、腹腔内产气菌 感染、妇女持久呕吐、妇女胸膝卧位后等可见少量气体进入腹 腔口’4o。对此需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加以分析诊断。
总之,多种因素都可以形成左膈下透亮带,切不可盲目诊 断为胃肠穿孔。必须仔细观察、密切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才可 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郭启勇.消化系统影像鉴别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571—575.
2巴克,著.王霄英,译.腹部平片及相关成像[M].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2002:122—128.
3江浩.急腹症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0一18.
4张银山,卢平安,颜晶,等.女性非病理性自发性气腹6例报告[J]. 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12(1):48—56.
(收稿日期:2007—02—26) (本文编辑:赵德力)
肌肉海绵状血管瘤MRI诊断
白来运丁玉枝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驻马店463000)
【摘要】 目的探讨肌肉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肌肉海绵状 血管瘤的MRI表现。结果主要MRI表现:①好发于下肢,较大病灶多为与肢体长轴一致的梭形,边缘不清,较小病灶 呈类圆形,边缘较清;②T。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内部或边缘可见线条状或花边状高信号灶,类似于皮下脂肪信号, T:wI上为明显高信号,为本病特征性MRI表现;③病灶内静脉石及血管流空影为又一特征性MRI表现;④GD—DTPA 增强,病灶明显强化,其内低信号间隔无强化;⑤可见骨外形变化,骨质增生及骨质吸收等骨质改变。结论肌肉海绵状 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明确诊断及确定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肌肉;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
肌肉海绵状血管瘤是较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本文收 集2004年3月至2006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海绵状 血管瘤,探讨其MRI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
1临床资料
15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男7例,女8例;年龄11—71岁,平均46岁。就诊原因:活动后疼痛8例,触及无痛性肿物4例,因其他疾病行MRI检查发现者3例。全部病例均MRI平 扫及增强检查,采用美国GE Signa 0.2TMR扫描仪。sE序列 T1WI:TR/TE=580ms/15ms,FSE序列T2WI:TR/TE= 4100ms/94.5ms,FSEIR序列:TR/TE=3200ms/24ms,矢、轴 位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0.1mmol/kg体重。疑骨 质异常者中,4例行CT平扫,使用日本东芝AUKLET全身cT 机,轴位扫描,层厚及层距均10mm,必要时加扫3~5mm薄 扫。3例同时摄取了正侧位X线片。
2结果
2.1部位与数目:上肢2例;下肢13例,其中左股部8例、右 股部3例、左膝关节1例、左臀部1例。除1例左股部两个病 灶外,余均为单发,共16个病灶。
2.2形态与大小:3个病灶直径<2cm,类圆形,边缘较清;13个病灶>2enl,呈与肢体长轴一致的梭形,边缘不清。
2.3信号改变:T1WI上13个病灶与肌肉信号相比呈中等稍 高信号,其中10个病灶内部和/或边缘见线条状或花边状高信
蝤座医堂!鲤!笙!』』筮!!鲞筮!塑£!迦型丛!ii!i堕:!皇巳:!鲤!:!!!:!!:№:竺
号灶,类似于皮下脂肪信号;3个病灶与肌肉呈等信号。T:WI
均为明显高信号,其中3个病灶内见低信号钙化灶,10个病灶
内见点、条状较明显的低信号间隔。
2.4增强表现:注射GD—DTPA后病灶明显强化,其内低信号
间隔无强化。
2.5骨质改变:1例左前臂血管瘤临近骨骼移位、变形,X线及
CT见软组织明显肿胀,内有圆形及“按扣样”钙化影,3例骨质
增生,均见软组织肿胀及其内斑片状、圆形钙化影。
3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发生原因多是由于胎儿期的神经管闭合不
全导致毛细血管与连接的动脉血管异常分化所致,故也有学者
认为是血管的错构瘤,而非真性肿瘤。组织学上主要为无数蜿
蜒迂曲的薄壁血管构成。其不仅含有血管结构,尚有较多的脂
肪、纤维和肌肉成分,可反复出血出现血肿机化、钙化等,此即
海绵状血管瘤的MRI成像基础。
本组病例单发多见(14/15)。好发于下肢,以左股部多见
(8/15)。较大病灶(>2cm),多与肢体长轴一致的梭形,边缘
不清,与文献报道一致…,较小病灶(≤2cm),呈类圆形,边缘
较清。MRI能清晰地显示血管瘤的信号变化,T,WI病灶与肌
肉呈等或稍高信号,大多数病灶内部或边缘见线条状或花边状
高信号灶,类似于皮下脂肪信号,脂肪抑制序列高信号影被抑
制,本组10例见类似改变,与文献报道相符旧o。T2WI上呈明
显高信号,可清楚显示血管瘤的范围及边界,为肿瘤内血管迂
曲、扩张、血液滞留所致。一般而言,T:WI显示海绵状血管瘤
的范围及边界的能力优于T.wI-3’40。本组有1例两次手术前
均未做MRI检查,此次检查手术部位之上下各有一病灶,可能
与术前未明确病变范围,未能完全切除肿瘤复发所致,因此,肿
瘤术前行MRI检查明确病变的范围非常重要。T:WI上圆形、
点状及线条状低信号间隔,病理上为流空的血管、瘤内血栓、静
脉石及致密的纤维组织。本组13个病灶有此表现。海绵状血
管瘤的钙化形式多样,可为无定形或曲线状,而静脉石更常见,
且为海绵状血管瘤更具特征性的表现。但MRI对静脉石的显
示不敏感,不及平片和cT…。本组4例行cT平扫,同时3例
摄取正侧位x线片,均见软组织肿胀及其内斑片状、圆形钙化
影,其中1例见“按扣样”钙化影,为其特征性改变。注射GD—
DTPA后血管瘤病灶明显强化,但其内低信号间隔无强化。文
献报道’5o,肌肉海绵状血管瘤诱发骨质改变少见,海绵状血管 ?4l?
瘤可引起临近骨骼移位、变形、发育不良,骨膜增生、皮质增厚 以及骨质疏松、骨髓腔囊性缺损等x线表现。其机制为:当血 管瘤临近骨膜时,由于血供良好,骨膜血管增生,刺激成骨细胞 活跃,引起骨膜增生、皮质增厚、骨髓腔增生硬化。血栓形成和 血管钙化,血供不良而发生骨萎缩和骨吸收,导致骨干变细:譬 曲,骨质疏松、骨髓腔囊性缺损。血管瘤逐渐增大,压迫临近骨 骼,使其吸收、移位、变形等。本组骨质改变4例,占26.7%,与 文献报道接近。1例见骨骼移位、变形,3例骨质增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肌肉海绵状血管瘤有如下特征:①好 发于下肢,较大病灶多为与肢体长轴一致的梭形,边缘不清,较 小病灶呈类圆形,边缘较清;②T。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内 部或边缘可见线条状或花边状高信号灶,类似于皮下脂肪信 号,T2WI上为明显高信号,为本病特征性MRI表现;③病灶内 静脉石及血管流空影为又一特征性MRI表现;④GD—DTPA增 强,病灶明显强化,其内低信号问隔无强化;⑤可见骨外形改 变,骨质增生及骨质吸收等表现。
不典型肌肉海绵状血管瘤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脂肪瘤:若血 管瘤T。WI上呈高信号时需与脂肪瘤鉴别,前者信号不甚均匀,脂 肪抑制序列可呈高信号,而脂肪瘤则为低信号。②神经源性肿瘤:单凭肿瘤形态与影像学表现有时难以鉴别。神经源性肿瘤发生部 位与神经血管束关系密切,沿神经干分布以及神经支配的肌肉萎 缩是其特点;而血管瘤改变肢体位置,病变大小、形态可发生改变, 可资鉴别。③软组织恶性肿瘤:多数边界不清,周围软组织充血水 肿,T,WI呈中等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信号不均。仔细检查并结 合临床体征,可与海绵状血管瘤相鉴别。
参考文献
1景奉东,潘诗农,贾成杰,等.肢体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诊断[J].中 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11(4):289—290.
2刘庆余,梁碧玲,陈健宇.12例软组织血管瘤MRl分析[J].1临床放 射学杂志,1999,18(10):608~610.
3江浩.骨与关节MRI[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
4周康荣,陈祖望,主编.体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 版社,2000:1241.
5陈复华,李恭才.肌肉海绵状血管瘤诱发骨质改变的X线表现[J].实用 放射学杂志,1994:10(8):478—480. (收稿日期:2007—03—24) (本文编辑:赵德力)
d',JLnifi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
楼宏亮 陈秀妹付健
(浙江省磐安县妇女儿童医院,磐安322300)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临床特点。方法对83例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 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婴幼儿45例其中肺部体征阳性者26例,3岁以上患儿38例其中肺部体征阳性者8例,两者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x2=11.49,P<0.01)。婴幼儿病例中有肺外并发症9例,3岁以上患儿有肺外并发症16例,两者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2="">0.01)。婴幼儿病例中有肺外并发症9例,3岁以上患儿有肺外并发症16例,两者差异><0.05)。结论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中,婴幼儿病例以肺部表现为明显,而3岁以>0.05)。结论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中,婴幼儿病例以肺部表现为明显,而3岁以>
【关键词】 小儿;肺炎支原体;并发症;临床特点
近年来sJ,JL肺炎支原体(MP)感染有增多趋势,是小儿感 染性疾病重要的病原体之一,其对机体各脏器的损害也逐渐被 人们所重视。我院自2004年8月~2005年7月先后收治了83 例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3例,其中男51例,女32例,年龄2个
范文四:“海绵状血管瘤” 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诊断要点〕
①MR为首选检查方法,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幕上多见;
②CT平扫表现为无水肿及占位效应的高密度结节,可有钙化,大量出血少见;
③MR可精确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T1WI呈类似“爆米花”样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周围“黑环征”为含铁血黄素沉着,具有特征性;
④SWI可提高海绵状血管瘤检测的敏感性,常表现为低信号为主。
1海绵状血管瘤
女,头晕,体检发现。A为T1WI图,示右侧基底节结节样高信号,周围见等/低信号环绕。B、C为T2WI及FLAIR像,表现为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周围见低信号“黑环征”,同层左侧颞叶可见一类似病灶。D为病灶在SWI上校正的相位图。E为SWI图,病灶以低信号为主,内见高信号影。F为SWI的MIP图像,病灶为低信号〔鉴别诊断〕
(1)脑膜瘤:起源于硬膜的海绵状血管瘤MR平扫和强化信号特点均与之相似,鉴别困难,但脑膜瘤强化常有“脑膜尾征”。
(2)静脉畸形:强化或MR显示一条或多条引流静脉可予以鉴别。
范文五: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_21337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摘要】 目的 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方法 搜集11例经
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平扫及增
强扫描,其中5例有CT检查。 结果 11例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海绵窦区,呈单发病灶,右
侧4例,左侧7例。,,平扫为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MRI平扫表现为长T1均
匀性或不均匀性低信号,明显长T2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8例,中度强化3例,CT
和MRI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CT定性诊断正确率为20,(1/5),MRI定性诊断正确率为
54.5,(6/11)。 结论 CT表现与其它实体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定性诊断困难;MRI表现呈底
向外的哑铃型或类园型长 T1长T2信号改变较具特征性,增强表现为非常显著的强化,对定
性具有决定诊断的作用。
【关键词】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CT and MRI finding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avernous sinus Cavernous angioma. Methods 11 cases with cavernous sinus cavernous angiomas were all proved by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11 cases were examined all by MRI plan scan and enhancement scan, 5 cases were examined by CT. Results 11 cases cavernous angiomas all located in the cavernous sinus, The tumors were a little hyperdensity on CT plan scan. On MRI plan scan, the tumors displayed long T1 low-signal and high-signal intensity on T2WI. 8 cases intensified obviously and 3 cases intensified moderately after strengthening. The rate of CT and MRI in cavernous angiomas qua location was 100%, the rate of CT qua diagnosis was 20%(1 of 5), the rate of MRI qua diagnosis was 54.5%(6 of 11). Conclusion The CT resembles in carvenous angiomas has no particularity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entity tumors.The MRI image of the bottom outivardly of bottle gourd form or similar round and long T1 and long T2 signal changes w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arverous angiomas. It enhances remarkably.MRI can make qualitative diagnosis of carverous angiomas.
[Key words] cavernous sinus; cavernous angioma;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是一种血管畸形性良性肿瘤,分为脑内型
和脑外型两种类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约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0.4%,2.0%[1],常位于海绵窦,影像上常与此处的其它肿瘤混淆,导致临床的误诊和误治,本文总结笔者近5年来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资料,分析其CT和MRI表现,目的为提高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位于海绵窦,其中右侧4例,左侧7例,男3例,女8例,年龄26,58岁,平均41岁。病程2月,9年,临床表现为头胀痛11例,视力下降8例,面部麻木6例,一侧眼睑下垂5例,复视、眼外展受限4例,眼球突出4例,内分泌功能失调2例。
2.检查方法 CT检查5例,采用日立PRATICO螺旋CT机,扫描参数为120KV,200MA,常规头颅扫描,层厚5,10mm,螺距1,重建间隔5mm。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MRI检查11例,采用GE0.2T永磁型MRI扫描机,用标准头线圈作为发射和接收线圈,自旋回波(SE)脉冲序列T1WI:TR/TE=340ms/17ms,快速自旋回波(FSE)脉冲序列T2WI:TR/TE=4000ms/90ms,ETL=12,常规头部体位,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T2WI成像,11例均行Gd-DTPA增强检查,用量15ml,经肘静脉快速注射后行T1WI扫描,病灶处延迟多次扫描,层厚2.5,5mm,间隔0.5,1mm,采集次数4次,
结 果
11例病灶均位于海绵窦与颞叶之间,呈单发性,其中右侧4例,左侧7例,病灶直径最小2.5cm×3cm,最大直径7cm×9cm,病灶形态呈圆形或类园形7例(图1),哑铃型3例(图2、3),分叶状1例(图4),3例有骨质破坏或吸收。
1.CT表现 5例中平扫呈高密度3例(图1a),等密度1例,混杂密度1例,增强扫描3例中,呈明显均匀一致性强化2例(图1b),不均匀强化1例,病灶内钙化1例,病灶边缘清楚4例,病灶边界不清1例。
2.MRI表现 11例中T1WI呈稍低信号8例(图1c、2),等低混杂信号3例(图4a),T2WI均匀高信号9例(图1d),混杂高信号2例(图4b),增强检查中,8例为明显强化,6例为均匀性(图2),2例为不均匀性强化(图3、4c),中度强化3例,其中2例为均匀性,1例为不均匀性强化,病灶边缘清晰9例,不清晰2例,颈内动脉受压2例,垂体及垂体柄受压移位3例(图3)。
3.定位及定性诊断 CT和MRI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CT定性诊断正确只有1例,正确率为20%(1/5),MRI定性诊断6例,正确率为54.5%(6/11),术前误诊为脑膜瘤2例,三叉神经瘤、垂体瘤和脊索瘤各1例。
讨 论
1.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 近年来研究证明CA是一种不完全外显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2],与真性血管畸形不同,肉眼下病变由界限清楚哑铃状或葫芦状的一簇高度扩张的血
管所构成,切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腔内充满血液,扩张的管腔之间为菲薄的间隔,并可相互通连。肉眼病灶虽有界限性,但镜下却没有包膜,血管壁仅由菲薄的胶元纤维和内皮细胞所构成,无肌肉和弹力组织。根据肿瘤表面形态和有无纤维假包膜,周良辅等[3]将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分成2型:?海绵状型:肿瘤表面光滑,有完整假包膜,触之囊性感,血压降低或穿刺肿瘤抽血后张力降低,瘤体可缩小,血压回升或停止抽血后瘤体张力很快恢复原状,并可见针眼处出血。?桑椹状型:肿瘤外观呈结节状,假包膜不完整或缺如,触之实质感,肿瘤张力不受血压等影响,用此方法对本组病例对照,有9例为海绵状型,2例桑椹状型。海绵窦CA由于生长在脑外,有一定的生长空间,因此在瘤体生长到足够大而压迫邻近重要组织结构之前,临床往往无任何症状,当临床出现相应症状时说明瘤体的截面多已超过3cm,肿瘤向海绵窦内生长可压迫?、V、?对颅神经,向前生长可压迫视神经管,向鞍上池内生长则可压迫视交叉,所以临床症状多见为头痛、一侧面部感觉缺失、复视、眼外展障碍和视力下降等,肿瘤突入鞍内压迫和刺激垂体的增生肥大可引起停经和泌乳等内分泌失调症状,上述症状在劳累、孕期加重,休息、妊娠终止后缓解。有人认为与雌、孕、促性腺激素水平有关[4],也有人认为是高血流状态、收缩压升高所致[5]。本病多见于中年女性可能与此有关,本组11例中有8例为女性,平均年龄41岁与文献报道一致。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海绵窦区其它良性肿瘤如脑膜瘤、垂体瘤及神经鞘瘤也可出现上述类似症状。
2.海绵窦CA的CT和MRI表现 海绵窦CA表现为鞍旁肿块,通常比较大,平均直径接近5cm,肿块形态通常呈哑铃状或类园型,靠外侧大,靠内侧小。CT平扫在海绵窦区表现高、等或低密度肿块影,密度多数较均匀,极少数伴有钙化而混杂有斑块状高密度影,肿块边缘较清晰,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肿瘤可延伸到蝶鞍、眶上裂和Meckel腔,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拉直并被肿瘤完全包围,颈内动脉分支和大脑中动脉移位到肿瘤顶部。增强扫描后多呈显著均一或不均匀强化,无瘤周水肿。肿瘤缓慢增长和搏动性压迫可使周围骨质受到破坏,CT的骨窗相上可出现中颅窝底、前床突、鞍底、岩尖等部位的骨质吸收和破坏,一般不伴有骨质增生。正常海绵窦MRI扫描,T1WI双侧海绵窦与脑实质信号相类似,其内可见散在斑点状高信号影,这是由窦内少量脂肪及(或)缓慢的静脉血流构成,颈内动脉呈流空管状信号影;T2WI双侧海绵窦呈高信号,颈内动脉仍呈流空管状影;增强扫描海绵窦呈明显强化,其中内外侧壁强化更明显。冠状位扫描海绵窦形态呈倒三角形,其内的颅神经呈点状等信号影。海绵窦区CA由于血窦内血液流动相对缓慢,因此,肿块内未见血管流空现象。又由于血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血红蛋白等,所以,肿块于 T1WI呈较均匀的稍低信号,在T2WI和质子加权像上表现为显著均一高信号。注射Gd-DTPA后,由于其缩短了血液的T1弛豫时间,在T1WI上肿块明显强化,类似T2WI上的脑脊液信号,边缘锐利、呈类圆形或非对称哑铃形,伴血栓形成时,呈混杂信号。通常增强后,海绵状型CA显示均匀显著增强,桑椹状型 CA显示不均匀性增强[6]。与脑内CA不同,海绵窦区CA钙化、出血少见,病灶周围少有含铁血黄素沉积,所以病灶周围不出现典型脑内CA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长T1、短T2低信号环。MRI可清晰显示肿瘤的生长范围及其与周围神经血管结构的关系。颈内动脉可部分或全部被病变组织包绕,图像上颈内动脉呈流空管状信号影。目前认为这些特征性的MRI表现是诊断海绵窦区CA的关键,有关海绵窦区CA的氢质子波谱检查的报道表现为NAA波、Cr波、Cho波全部消失,常出现Lip峰,与海绵窦内正常情况下存在脂肪组织有关[7]。
3.海绵窦CA鉴别诊断 发生在海绵窦的占位性病变有脑膜瘤、动脉瘤、转移瘤、软骨瘤、垂体瘤、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三叉神经瘤等。其中有些病变有特征的表现,很容易明确诊断,如动脉瘤在MRI上表现为血管瘤流空,软骨瘤钙化显著,转移瘤多来自鼻咽癌,鼻咽部同时有癌灶存在,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为囊性病变,增强扫描不强化。而海绵CA病变范围很有特点,体积较大,以海绵窦区为主,但同时伸入到鞍内上述海绵窦区占位性病变中,
主要为脑膜瘤、三叉神经瘤和垂体瘤,所以,脑膜瘤、三叉神经瘤和垂体瘤是海绵窦区CA
影像学鉴别诊断主要应考虑病变。在CT平扫均呈等或略高密度,增强后有明显强化,因此定
性诊断较为困难,这是术前定性诊断率(本组20%)低的主要原因,三叉神经瘤具有向后颅
窝延伸生长骑跨的特点,垂体瘤有向蝶窦内及突破鞍隔向鞍上池生长的特点,而且这三种肿
瘤均可伴有邻近骨质的改变。在MRI成像中T1WI这三种肿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均为接近于脑灰
质信号,但在T2WI像中海绵状血管瘤呈特征性的明显高信号,而脑膜瘤、三叉神经瘤和垂体
瘤均呈稍高或等信号,所以MRI T2WI呈很高信号是海绵状窦CA区别于脑膜瘤、三叉神经瘤
和垂体瘤的重要征象,MRI增强扫描病变呈非常显著强化,有报道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畸形
相关性疾病,增强扫描强化程度高于脑膜瘤,8,,这也不同于脑膜瘤、三叉神经瘤和垂体瘤
的强化表现,是海绵窦区CA确定诊断的又一重要征象。向蝶鞍内生长的CA可引起垂体的增
生肥大和垂体柄的偏移,很容易误诊为向一侧生长的垂体瘤,但增大垂体的信号比瘤体信号
在T1增强像上明显偏低,而单纯垂体瘤的信号则较一致。有报道,7,DWI和1HMRS检查技
术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很有意义,能为海绵窦CA术前明确诊断提供更多依据。
【参考文献】
1(梁有禄,黄永杰,裴锐昌,等.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J].现代
肿瘤医学,2007,15(4):508-510.
2( 陈杰之,林晓莹,杨子江,等.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
影像技术,2000,16(3):201-202.
3(周良辅,毛颖,陈亮.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3,2(1):12-15.
4(Bristot R,Santoro A,Fantozzi L,et al Cavemoma of the cavemous sinus case report[J].Surg Neurol,1997,48(2):160-163.
5(Ohata K,EI-NaggarA,TakamiJ,et al. Efficacy of induced hypotension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large cavernous sinus haemangiomas[J].J Neurosurg,1999,90(4):702-708.
6( Zhou LF, Mao Y, Chen L.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cavernous sinus hemangiomas an experience of 20 cases[J]. SurgNeurol,2003,60(1):31-37.
7(鱼博浪,王斐,孙亲利,等.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
26(2):117-119.
8( Suzuki Y,Shibuya M,Baskaya MK,et al.Extrcerebral cavernousangiomas of the cavernous sinus in the middle fossa[J].Surg Neurol,1996,45(2):123-132.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海绵状血管瘤影像特征及鉴别诊
2cm,类圆形,边缘较清;13个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