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脊神经后支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
发表者:冯智英 (访问人次:526)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
脊神经后支受机械牵拉压迫刺激,引起神经远端分布区疼痛,肌肉痉挛,临床以腰痛或腰腿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称脊神经后支(下称后支)综合征(spinal dorsal ramus syndrome).
[诊断]
一、临床症状特征:
1. 以主诉疼痛部位在下腰部,病变部位在上腰部为主要特点;
2. 可因搬放物体,姿势不正,强制体位作业而发病;
3. 疼痛部位多为腰骶部,骶髂关节,臀部,椎旁、髂嵴等处,并局部压痛,偶有股外侧和股后痛;
4. 急性腰痛时疼痛剧烈,不能起床,翻身及上、下床困难,步态缓慢,慢性者主要表现为腰痛,屈伸活动受限,不能持久弯腰,或直不起来,行走不受影响; 二、 检查特征:
1(体见病人一般健康状况良好;
2(急性期腰痛僵硬前倾,腰肌痉挛,活动受限,可有腰椎侧弯,一侧骶棘肌,闊筋膜张肌痉挛,站立时髋膝关节弯屈,用足尖着地,足不能踏平,直腿抬高,被动弯屈髋膝关节均加重腰痛,但无下肢放散痛及感觉、肌力、反射改变等神经体征;
3(慢性体征少,疼痛部位压痛局限,主动、被动弯腰可加重疼痛;
三、 腰痛定位方法:
1(是在主诉疼痛部位上方,后支分支处,先找到患侧棘突旁压痛点,然后检查该平面横突和小关节,如压痛向主诉疼痛部位放散即可确定为疼痛原发部位。
2(痛点局麻与后支阻滞实验,用1%甲紫在原发部位相应皮肤上画出标记,皮肤消毒后内注射2%利多因卡0.1,0.2ml,改用心内针垂直穿刺至横突上缘(在C型臂膀X线透视下进行更为准确),如主诉疼痛在中线附近,穿刺至横突根部,如疼痛在小关节连线以外,穿刺稍偏外2,3mm,针尖触及内或外侧支时,会出现麻木,疼痛向主诉痛区放散,注射利多卡因2ml,腰痛即刻消失,活动恢复正常。而在主诉痛点注射,多数疼痛和肌肉痉挛不能完全缓解,活动也不能恢复正常,即使当时改善,半小时后多数疼痛再发。
四、 X线检查:
1(脊椎旋转移位:正常人两侧椎弓根、小关节和横突对称,正位片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重叠,小关节间隙等宽、横突等长,侧位片两侧椎弓根相互重叠,只见一椎体后缘。脊椎旋转移位后,椎弓根关节突连同椎体旋转,一侧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不再重叠,部分椎体边露出,小关节间隙也不对称,一侧变窄或消失,下关节突关节面朝向对侧,关节面外露,横突旋转后一侧变短,侧位片旋转椎体由单一后缘变为双边重影,两侧椎弓根上下缘不再重叠,露出对侧下缘,有重影。
2(陈旧脊椎压缩骨折:椎体楔形变,多发生在胸12,腰2,局部后凸可能是造成后支在横突上受压引起腰痛的原因。
3(肥大性脊柱炎:中老年腰椎X线照片多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退变,几个脊椎或一个脊椎几处增生并非致痛原因,增生和腰痛定位一致进才有临床意义,常规X线片对排除峡部裂、脊柱结核、肿瘤、强直性脊柱炎、椎间盘突出、老年性骨质疏松等同样有重要参考意义。 [治疗原则]
一.脊神经后支阻滞 先在腰痛定位点做皮丘(2%利多卡因0.1,0.2ml皮内注射),在C臂X线透视下换9号心内注射针,穿刺至横突上缘或横突根部,无C臂设备可按后支体表投影,穿刺点在定位平面相当上位棘突下缘外2cm处,垂直刺入3,4cm至横突上缘,病人有触电感或麻痛传至主诉痛区,注射局麻药3,4ml(2%利多卡因),可使疼痛立即解除,腰部活动恢复正常。急性腰痛多一次治愈,部分慢性腰痛病人药物作用过后仍痛时,可作冷冻治疗或射频电凝治疗。
二.经皮穿刺冷冻脊神经后支 为达到长期止痛目的,冷冻较为理想,定位准确通常只冷冻一处。本法操作安全,止痛完善,无副作用。
1(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的射频热凝治疗 治疗前准备:患者取俯卧位, 根据脊神经后支解剖特点确定损伤脊神经后支的部位,皮肤表面放置金属标志物,然后用X光确定损伤的平面位置,在损伤平面用1%的甲紫标记;
治疗过程:常规消毒皮肤, 铺巾。用2%的利多卡因作穿刺点的局部麻醉。将射频套针沿甲紫标志处垂直刺入横突上缘(距横突根部2--4mm)。遇骨质即为横突基底部。针稍向头端斜,有落空感,证明针在横突的上缘,针稍向内斜,遇骨质即为上关节突外侧缘。稍提插穿刺针,当出现麻木, 疼痛放散与主诉疼痛的部位一致时,证明针头已触到脊神经后支,即为治疗所需的作用点。为确定穿刺的准确,可在X光透视下进行。穿刺完成后, 将穿刺针套管的针芯抽出, 温控的射频针插入绝缘的穿刺针,附近的皮肤置一辅助电极, 用导线连接射频发生器, 打开射频止痛仪的开关,进行射频热凝治疗。治疗参数:用进口或国产射频止痛仪治疗均可。如用国产DSR92射频止痛仪,选择的治疗参数为:射频频率500KHz, 功率输出10W。射频针的非绝缘部分长3--6mm。温度预置80?, 作用时间预置于30秒;副作用及并发症:早期可有刺到血管,血液从穿刺针中溢出,改变穿刺针的位置即可。后期可有腰背部的麻木或广泛性疼痛,症状可持续数周,治疗前应该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告诉患者。 腰椎小关节痛的射频损伤治疗
1. 体位:患者取俯卧位。
2. 定位方法:可用,臂X光机帮助定位。每一小关节都有两个主要目标点,需要在,光透视下确认,分别是患处关节上方和下方之横突与椎板的连接处。皮肤进针点可以标明以便定位。
3. 操作程序:
1) 皮肤进入点以1,的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
2) 把射频套针刺入治疗的目标区。可以在,光透视下确定套针的正确位置,这时,臂应摆在患侧垂直线外偏,,,的佘位,在这个角度可以看见针尖在经典“苏格兰狗眼“的位置。
3) 抽出套针的针芯,再插入温控的射频电极。
4) 射频温度预置在80?,作用时间30秒为一周期,每一部位每次可进行2,3个周期的治疗。
三四.对症治疗
1. 药物:急性疼痛剧烈等可见镇痛剂辅助治疗以减轻病人病痛;
2. 卧床休息:目的在放松肌肉,起床翻身困难的病人,卧床能减轻疼痛,但久卧使腰背肌萎缩,一般卧床3d疼痛减轻,可坚持早下地活动,以缩短康复期。 3. 牵引:胸廓用胸带固定作骨盆牵引,牵开椎间隙及附件,有利于恢复骨关节解剖关系;
4. 按摩、推拿:手法缓解肌肉痉挛,改善骨关节关系。
5. 体育疗法:急性期过后早期活动,包括走路,锻炼背肌,骑车等有助于缩短康复时间。
范文二: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讲 座?
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邵振海 陈 仲 靳安民 李 奇 邹小英
中图分类号 R745. 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5-8478(2002) 06-0611-02
腰痛患者中, 少部分可以找到明确的病因, 如肿瘤、感染、风湿、骨质疏松、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 而大部分患者找不到明确的诱因; 疼痛部位X 线、CT 、MR 检查多数无阳性发现。有的文献称之为“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 ”, 有的称“自发性腰痛(Idiogenic low backpain ) ”, 还有人以各种综合征来命名; 各种概念之间有重叠, 同一概念的诊断标准也不同, 比较混乱。目前多数学者推测这类腰痛来源于椎间小关节、椎旁肌、棘间韧带等。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类腰痛多来源于脊神经后支。疼痛部位取决于受累后支的解剖分布。腰痛的部位并不代表该部位组织损伤。应用受累神经的分布和解剖行径便可找到该疼痛的原发部位。并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为此建议这类腰痛用“脊神经后支综合征”这一概念。
1 病 因
有关这类腰痛病因的文献较多, 但作者普遍着眼于疼痛部位的研究或从解剖学角度推测脊神经后支分支在某一部位受周围组织卡压、牵拉而引起下腰痛。主要有以下五种说法:1. 1 椎间小关节学说
G oldthwait 1911年首先提出小关节可能是下腰痛及坐骨神经痛的重要原因。Putt 于1927年进一步强调了小关节退行性变的作用。1933年Ghormley 首次命名为“小关节综合征”。Auteroche 报道脊神经后内侧支发关节支支配同节段及下一节段甚至下两个节段的小关节。Bogduk 通过对小关节的解剖发现了小关节囊及其皱褶———半月板样结构上均有神经末梢分布。设想滑膜嵌顿可能为下腰痛的原因, 但尚未证实。
Mooney 最先用小关节内注射局麻药和类固醇激素的方法治疗“小关节综合征”后来又有不少人报道了此法, 有效率自17%~83%不等。
近年对“小关节综合征”的争议颇多。G arette 通过双盲对比实验认为小关节内注射醋酸氢化泼尼松对慢性下腰痛无疗效。Moran 认为“: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与小关节阻滞的效果相关不密切。那些有效的病例应归功于麻药外渗入硬膜外腔, 起到硬膜外麻醉的作用。Schwarzer 报道严格控制条件的、经重复测试的小关节注射有效率为15%。但其方法中既有关节囊内注射”又有“脊神经后支阻滞”, 不够严密。Lilius (1989) 证实小关节腔内注射并非针对病因的疗法, 其效果有赖于病情的自然消退及社会心理因素。
为了克服小关节阻滞效果不持久的缺点, 早期人们采用脊柱后路融合的办法; 由于损伤大, 不少人开始探讨经皮小关节射频治疗。Shealy 于1974年开始在X 线透视下对小关节进
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骨科, 广州 510282
作者简介:邵振海(19302) , 男, 北京市人,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
师。研究方向:脊柱外科。
行射频去神经治疗, 后来有不少人效仿。North 总结13篇文
献的平均有效率为48%(17%~58%) 。射频治疗易发生局部出血、皮肤烧伤等并发症, 其有效率低主要与定位不准确有关。
史可任等报道用小关节囊剥除并脊神经后支切断术治疗椎间关节增生性腰痛36例, 经1~4年随访, 优良率34%, 良好率63%。
Jackson 通过复习文献及实验研究提出以下观点“:小关节痛源”之说尚缺乏依据“; 小关节综合征”不是可靠的诊断; 小关节在下腰痛中究竟起何作用还需进行前瞻性的、设对照的、设计更符合随机原则的研究。1. 2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陶甫报道L 2脊神经后外侧支在L 3横突尖部后方向外下穿过肌肉附丽及深筋膜时, 很容易被紧张的腱膜卡压而产生下腰痛症状, 称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刘广杰报道此病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手术切断L 3横突上的筋膜附着, 并将L 3横突尖咬除1~2cm , 使神经松解。1. 3 臀上皮神经卡压
Collee 调查204例非特异性下腰痛者发现44%有髂嵴部疼痛, 常伴有腰部活动痛(64%) 、股部活动痛(53%) ; 称为髂嵴疼痛综合征(Iliac crest pain syndrom ) 。封闭治疗有效率为57%。该说法尚无临床病理学方面的证据。1. 4 肌肉、韧带源性
G ordon 报道长期坐位工作者易使骶棘肌产生慢性劳损, 结缔组织代偿增生, 胶原纤维脱水; 最终神经结构改变引发腰痛。K onno 测定出102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椎旁肌筋膜腔内压明显高于正常人。肌内压升高可对神经产生机械性刺激; 另一方面由于血管受压, 可导致缺血性疼痛。但没阐明肌内压升高的原因。
K ellgren (1938) 曾在正常人的上腰部棘间韧带、椎旁肌肉内注射6%高渗盐水, 均引起注射部位及下腰部疼痛。实验说明对肌肉、韧带等施以物理的(液体张力) 和化学的(高渗盐水) 刺激所引起的腰痛可能与脊神经后支有关, 但未找到解剖证据。1. 5 以上4种痛源的解剖部位都在横突间韧带平面之后, Metha 将之归纳为后腔隙综合征。目前大多数治疗方法是对主诉痛区或小关节施以物理、化学、手术等方面处理。损伤大, 疗效往往欠佳。
作者根据神经解剖及临床实践揭示了腰痛与脊神经后支主干受刺激相关密切。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说明了脊神经后支与腰痛的关系。
2 方 法
2. 1 解剖
在20具成人尸体上解剖观察了脊神经后支的行径及其
“
与横突和关节突的关系。
2. 2 生物力学
在8具新鲜成人脊柱标本上, 测定脊柱三维运动时脊神经后支的张力。2. 3 电生理
测定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主诉痛区上方压痛点处即原发部位脊神经后支和对侧正常脊神经后支的体感诱发电位。2. 4 止痛对照试验
将120例患者(急性11例, 慢性109例) 随机分为2组, 每组60例。甲组在定位点, 乙组在主诉痛点分别注射1%奴夫卡因2ml 。
3 结 果
3. 1 解剖
脊神经后支由脊神经发出, 长约0. 5~1cm , 在下位脊椎横突的上缘, 上关节突的外侧向后下走行, 以30°角分为内、外侧支。内侧支经下位椎体的横突根部及上关节突外侧向下经骨纤维管下行三个椎体, 在中线附近穿深筋膜到皮下。沿途发支支配下位棘突及1~2个节段的小关节、筋膜和韧带。外侧支跨过横突向外下走行, 各支在起始处也发出小关节支, 其肌支支配骶脊肌, 皮支穿腰背筋膜在皮下行程较长:L1外侧支至髂嵴下方;L 2、3外侧支经臀到股后;L 4、5跨髂嵴经臀到骶后。内侧支行径分布在后正中线与小关节连线之间; 外侧支行径分布在小关节连线以外。内外侧支之间有吻合支; 同一结构的神经支配是多源性的, 例如腰椎小关节至少由上两个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一个外侧支支配。因此, 脊神经后支主干受刺激时除引起受累神经远隔部位的牵拉痛外, 由该神经分布的小关节、棘突及主诉痛区都有压痛; 若将受累神经主干阻滞, 所有症状均消失, 但封闭主诉痛区则效果不佳。实验说明了疼痛部位与来源之间的关系, 也找出了小关节内注射失败的症结所在。有X 线改变证明脊椎旋转、陈旧性脊椎压缩骨折、小关节分离移位, 而在疼痛的原发部位电生理进一步证明骨关节关系改变致使脊神经后支的起始部及分叉部受牵拉是造成腰痛的主要原因, 同时证明腰痛分布部位反映受累神经不同。有报道提出骨纤维管位于乳、副突之间, 其入口处及顶区相对狭窄; 其中的后内侧支易受卡压。这些纯解剖学研究尚待临床证实。3. 2 生物力学
在新鲜尸体标本上测定了腰椎做三维运动时, 脊神经后支所受的拉力。发现其主干段应力最大, 其中以活动度大的L 2最易受损。
3. 3 电生理
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主诉痛区上方压痛点处脊神经后支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较对侧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正常和病变侧的潜伏期均数分别是(20. 645±1. 548) ms 和(22. 968±1. 798) ms ; 经t 检验有显著差异(t =6. 52; P <0. 01)="" 。正常和病变侧的波幅分别是(4.="" 095±1.="" 908)="" μv="" 和(2.="" 643±1.="" 897)="" v="" ;="" 经t="" 检验有显著差异(t="2." 63;="" p="">0.><0. 01)="">0.>
3. 4 止痛对照试验
甲组全部有效, 平均止痛时间6. 42(1~23. 25) h ; 乙组16例无效, 余44例平均止痛时间0. 73(0. 17~1) h 。说明神经损伤部位在定位点而不在主诉痛区。值得一提的是, 为什么乙组44例有短效呢? 可能有4方面的原因:(1) 麻药由伴行血管运送到损伤处; (2) 肌肉痉挛致肌肉符丽点敏感神经末梢受牵拉, 麻药作用于局部使疼痛改善; (3) 心理安慰作用; (4) 不排除
少数人主诉痛区有损伤。
4 讨 论
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有以下临床表现:持续下腰痛, 痛区可位于下腰正中、腰骶部、髂嵴附近、臀部, 也可伴大腿后外侧痛, 但一般不超过膝关节。腰椎向某一方向或几个方向运动时, 症状可加重, 严重者甚至不能行走和站立。主诉痛区可有压痛, 主诉痛区上方受累后支发出平面的棘突、小关节、横突有压痛和肌痉挛。
主诉痛区的位置与疼痛的压迫部位有着稳定的关系:如果主诉痛区在小关节连线以内, 证明内侧支受累; 由此向上三个平面即可找到受伤的脊神经后支, 该平面神经所经过和分布的横突、小关节突、棘突三点压痛, 深压向主诉痛区放散可证明。如主诉痛区在小关节连线以外, 说明外侧支受累。根据解剖关系, 主诉痛区越靠外, 损伤部位越高。髂嵴外下方疼痛, 损伤点在同侧L 1; 臀部、股后部疼痛, 损伤点在L 2、3; 骶髂关节部疼痛, 损伤点在L 4、5, 与内侧支一样三点压痛可资诊断。
以往认为这类腰痛患者的腰椎X 线征无特异性表现, 根据临床观察, 多数患者原发部位腰椎X 线片上有椎体旋转、压缩性骨折、小关节间隙狭窄、分离、不对称等征象, 由于椎体间相对位置和解剖关系的变化, 损伤脊神经后支受压迫牵位因素造成腰痛。
这类腰痛的治疗方法很多如理疗、推拿、按摩, 最近不少作者提倡腰背肌的锻炼、社会心理疗法等。但无一种疗法是特异性的, 这些方法对急性腰痛患者有一定疗效, 但对慢性顽固性腰痛效果不佳。曾见报道的射频电凝、神经切断、肌筋膜切除等由于定位不准, 疗效欠佳, 且损伤较大。
我们用经皮穿刺深部低温冷冻脊神经后支的方法治疗这类腰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方法是:临床定位后, 置金属标记物拍片。依据标记物的位置确定脊神经后支分叉部的体表投影点。在该点局麻后插入自制冷冻针。利用冷冻机通入液氮降温至-140~-180℃持续30s 后复温。再重复两次。
周林球动物实验证实神经根在液氮所致-180℃低温时, 结构不可逆性破坏, 无神经瘤形成, 无痛性电冲动产生。由于解剖上脊神经后支的分支之间有广泛的交通支, 对皮肤、肌肉的支配是多源性的, 故冻掉一根脊神经后支其功能可被完全代偿。
自1986年4月以来, 医院共治疗约6000余例急、慢性腰痛患者。随机抽样随访满意率为93%, 冷冻后无皮肤感觉障碍、肌肉萎缩或瘫痪, 活动不受影响。
5 结 论
由上得出的新概念是:下腰痛多数来自上腰部, 它是上腰脊神经后支或其分支受物理(机械牵拉或压迫) 、化学(创伤产物) 刺激引起。临床表现为下腰痛、肌肉痉挛、活动受限; 但疼痛部位不等于致病来源, 真正的来源在上腰部。由于过去没发现腰痛与神经的相关关系, 受病人主诉痛区误导以及哪里痛哪里有病变传统思维的影响。多把疼痛部位误为疼痛来源。脊神经后支解剖学研究为痛源定位提供了依据。基于神经干无神经元、无定位功能的解剖生理特点, 病人常不能正确指出疼痛部位, 而“哪儿痛医哪儿”的传统理论混淆了疼痛部位与致病来源的关系。以上研究结果更新了观念, 传统的靠疼痛部位来诊断已不能指导临床, 对这类腰痛建议用脊神经后支综合征这一概念。参考文献:(略)
(收稿:2001209226 修回:2002201213)
μ
范文三:脊神经后支的应用解剖
腰神经后支的应用解剖与腰痛的关系
脊神经后支由脊神经发出,后支主干短,仅0.5—1.0cm 即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上腰段分支点约在椎间孔外1.5cm 处。下腰段分支点约在椎间孔外2.0cm 处。内侧支较细,跨横突根部纤维骨孔向下绕过下位椎骨上关节突外缘,经乳突副突间骨纤维管,呈树状分支分别至棘突同位和下位小关节。主干下降3个椎骨平面,由后正中线附近穿出深筋膜至皮下。外侧支比较粗,紧贴横突背部骨沟,在骶嵴肌内向下外背侧迁曲穿行,也有分支到同位和下位小关节,主干下降一个椎骨,由骶嵴间沟穿出,在髂腰肌表面穿出腰背筋膜至皮下。外侧支L1—L5脊神经通常自上而下,由外向内依次排列。L1--L2外侧支经过髂嵴至臀,L3可达股后腘窝上方,L4—L5越过髂嵴,骶髂关节至骶后。相邻腰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之间互相交通,有的多次交通,其类型有:后外侧支之间交通,后支与外侧支间交通。这种复杂神经网络和多节段重叠分布模式,带来腰痛主观定位不太明确,同时提出某支脊神经后支破坏时,不会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
腰背痛神经定位方法:以小关节为界,主诉痛区在小关节连线和后正中线间提示内侧支受累。痛区在小关节连线外为外侧支受累。主诉痛区在小关节两侧提示内外侧支同时受累。例如主诉腰痛在两小关节连线内,以同平面棘突作标志,向头端数3个棘突,找到同平面横突,小关节突,棘突3个压痛点,并向主诉痛点放射,则该平面为损伤平面,如腰痛位于臀或髂部外方,根据L1—L5外侧支在该处的
排列顺序,应定位L1平面,若该平面横突,关节突及棘突有压痛,深压向(主诉区)放散即可定位,有时疼痛广泛内外侧都有只要在同一脊椎平面找到三点压痛,并向痛区放射痛即可定位。利用这种神经关系追踪疼痛来源的方法称为腰痛神经定位。
济宁交通医院供稿
范文四:颈椎脊神经后支射频手术
作者:廖翔
个人简历
姓名:廖翔
单位: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疼痛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职务: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深圳大学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疼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脊柱内镜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脊柱内镜学组常委。
擅长:经皮脊柱内窥镜手术(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脊髓电刺激(穿刺及外科电极)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治疗癌痛等等。
具体介绍:廖翔,1975年10月生,本科、硕、博士研究生均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6年获骨外科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师从协和医院骨科杨述华和邵增务教授。毕业后至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工作,任主治医师、讲师,主攻脊柱外科。2008年12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09年12月晋升副主任医师;同年工作调动至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疼痛外科, 2012年晋升主任医师(骨外科)。结合脊柱外科临床基础,精擅脊柱源性疼痛和头面部疼痛的微创、介入手术,至今已经安全有效的完成了经皮脊柱内窥镜(椎间孔镜)、Surgitron系统、脊髓电刺激(穿刺及外科电极)术、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颈椎低温等离子、经皮椎体成型术、神经射频术等等2千余例。曾多次在华中科大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大第一附属医院、南京军区总院、四川医大附二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深圳市第二医院等各级医院手术会诊,并多次在国家级继续教育会议上做微创及介入外科技术的专题演讲,还数次赴欧美就脊柱微创技术进行访问交流。
在注重临床实践的同时,还致力于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81000812)及广东省、深圳市科研基金多项,研究内容涉及退变性肌痛以及在脑区寻找病理性疼痛存在的确切证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骨科与疼痛医学重要期刊发表论著16篇,SCI3篇。现专注于颈肩腰腿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及慢性疼痛的神经调控治疗等方向。
范文五:腰骶部疼痛与脊神经后支卡压
中医微创技术 :(,)嘱患者注意事项。,(典型病例 例,:,,,男,,,岁,面粉厂职工。每次饮酒后头部右侧出现剧烈疼痛、头晕、恶心三年。头部,,检查正常。针刀治疗一次痊愈。随访自,,,,年,,月,,号治疗至今末复发,且酒量增加。 例,:李)()(,女,,,岁,无业。春都路,,号楼,,,门。患右侧腰腿痛三年,反复发作,近加剧,卧床半 月,经按摩,封闭,治疗无效。于,,,,年元月,,日就诊:查体,,,、,,棘突有压痛(,),椎旁叩击痛(,)。右侧大腿沿坐骨,线压痛明显,足背麻木,膝跟腱反射(,)。右腿抬高试验,,度呈(,)。“,,,”诊断:“,,,,椎间盘突出”。针刀治疗配合手法,,次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并能经常爬山,远游。例,:王)()(,女,,,岁,,,,,年,月,日就诊,查右侧乳房约,(,,,(,;,结节,推之可滑动,触痛至腋下已两年。小针刀治疗,天一次,,次结节消失,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思考 从临床治愈常见的疑难杂症,显示了“动态平衡失调”论对疾病新的认识。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不仅适应于软组织新旧损伤,骨伤科,而且涵盖了内科、神经科、妇科等其它杂症。祖 国医学的“气滞”、“血瘀”、“痛则不通、不通则痛”应归为“痹”证,而“动态平衡失调”论,首先将动态平衡的“生物力学笨 钣谩傲俊焙汀岸取保 硬?恚 ?狻? 堋?窬 ?痛 ??庀宋 乃鹕耍
炷ぃ 〖淠ぶ 湔沉 冉 辛丝蒲 凼觯 淠诤 掠薄?我们将“动态平衡失调”论的概念试用于针刀疗法之外的局部放血法:对“甲沟炎”、“顽癣”( “手脚脱皮皲
”改善局部的微循环,直达病所,效果良好。参裂”等治疗,以调节失调的“动态平衡
考文献第四届全国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朱汉章主编中国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会,,,,,年,月 腰骶部疼痛与脊神经后支卡压 聂佰泉 吴娟航 王建 田露 (西安市长安区黄良乡聂河颈肩腰腿痛专科,,,,,,) 摘要 目的:探讨松解脊神经后支治疗腰骶部疼痛的结果。方法:通过影像学定位,以针刀松解为主,畏以手法复正,火针走罐,机能电按摩等手法治疗腰骶部疼痛。结果:,,,例病人,治愈,,,例,有效,,例,无效,,例,有效率,,,。结论:针刀松解为主的综合方法治疗与脊神经卡压相关的腰骶部疼痛,方法简便,疗效显著,实用性强,值得推广。 关键词腰骶疼痛;脊神经卡压; 针刀松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临床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临床资料 男,,例,女,,,例,年龄最大,,岁,最小,,岁,以更年期女性患者居多,其他工人、农民、家庭主妇、亦有外伤劳损病史,病程,月至,,年不等。症状与体征: (,)以腰椎脊柱为中心的腰骶部疼痛,时轻时重,亦有顽固持续性酸胀痛,腰部僵硬,局部喜热怕冷,喜按摩捶打,每因劳累或天气变化时症状加重,个别患者可伴有大腿部定位不准,描述不清的不适感,但不过膝关节以下,,线显示:生理曲度变直或畸形,伴增生改变,棘间或棘旁有深在压痛(以上为脊神经后支内侧支配区) (,)以腰椎横突外侧,伴臀部以及大腿外侧酸痛、抽痛,腰部有时可明显看到一侧肌肉隆起,臀部触诊有条索状感,压痛明显,病人站立位双手下垂,中指尖所到点有明显压痛,与热冷气候变化关系不大, ? (以上有脊神经后支外侧支配区),(治疗方法 (,)脊神经后内侧支的治疗,分别是,,,。、,,,,棘突间横放,;,长,,,粗金属物用胶布固定,然后摄,线正位片,精确测量出病变位副突,乳突间沟位置,令患者俯卧位,腹下垫薄枕,常规消毒,用,号针刀垂直刺入,小心移动针刀至骨边缘,直刺且有韧带钙化,阻力感即到位置,本专科作副突,乳突间骨性纤维管,以针刀紧切骨缘铲切为主,附以纵横疏通剥离,出针后创可贴保护针孔,令患者侧卧,行王 氏侧板手法山即可。 (,)脊神经后外侧支的治疗,以患者,线腰椎正位片,定位于患者相关横突尖及竖脊肌与髂脊交接外侧缘明显压痛或酸胀感处,或臀中肌,卡胫束明显压痛点,常规消毒,用,号针刀使术,在横突尖部的针刀治疗同腰三横突综合症,在髂脊外缘用针刀松解骨性纤维管,以刺切及挑拨为主,在臀中肌卡胫束采用针刀通透剥离即可。 另外,以上两种症型患者,如伴有局部发凉,怕冷时,可用火针快速点刺局部,伴发麻感者,局部消毒后以梅花针叩打局部,体表以消毒药水(碘伏)润滑用火罐抽吸后,上下反复拉动至皮肤潮红,或辅以机能电按摩亦有显著效果。,(结果 治愈 腰骶部症状消失,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有效 腰骶症状明显减轻,一年后随访仍有不适感。 无效 治疗一月内症状减轻,三月后再复原状。 其中 治愈,,,例,有效,,例,无效,,例,有效率,,,。 ,,, 中医微创技术,(讨论 腰椎段脊神经后支卡压是造成腰、骶、臀及大腿外侧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关具体治疗,可以想象针刀界同仁每天都在做,但相关报道并不多见,特别应区分开脊神经后支内侧与外侧支的不同支配区域,对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脊神经持支较细,为混合神经,出椎间孔后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其分布有明显的阶段性。罾 (,)外侧支出横突间向后行,分布于腰臀骶部皮肤,西京医院王斌等,,具尸解证实在腰脊神经后支外侧支行经中至少有两个骨性纤维管,一个是下位椎体横突背面的骨性纤维管,另一个是臀上皮神经入臀部位于竖脊肌与髂脊线交界处
的骨性纤维管,两个骨性纤维管的解剖位置及生理特点是造成腰骶部疼痛的重要原因,亦为针刀松解等治疗方法提供了说理依据。 (,)内侧支出椎间孔后向下行,沿上位关节副突与下位关节乳突间沟韧带形成的骨性纤维管中通过向下方斜行至椎板后面转向下方跨越,,,个椎骨重叠分布于关节连线内侧的关节囊韧带和肌肉。棘上韧带受一平面的后内侧支支配。柳百智?提出内侧支卡压所致腰痛常易漏诊或误诊,在治疗上,特别强调使术部位的精确度,但针刀始终不离骨面,以防损伤神经。周中焕,提出脊神经后内侧支卡压,采用针刀松解软组织,配合手法调整紊乱的小关节是治疗腰痛最快且有效的方法之一,并提出根据病情的需要准确的铲切腰神经及内侧支骨性纤维管,乳突副突上的软组织,即使切断后内侧支亦不影响功能。 另外黄枢从背根反射学说新概念,,对神经反射学说更是一个冲击,因为多年为,人们一直认为初级传入神经元就是将感觉冲动向中枢传导的神经元,这不可能担负传出神经元传出冲动的任务,但通过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引起初级传入神经纤维逆向传出冲动,并引致外周终末释放递质,从而引起外周神经元性炎症反应,通过交通支与交感神经节的联系,对解说脊柱相关疾病及其它内脏疾病与内脏疾病的外在表现提供了说理依据,脊髓前角主运动,后角主感觉,当患者出现感觉异常如局部的冷热痛痒等感觉反应,我们通过对局部使术者诸如火针走罐机能电按摩等起到效果,其说理依据亦是背根反射学说新概念。仅供同道参考。参考文献,王燮荣(脊柱相关疾病与王氏整脊手法(讲义,,,,,年,月,系统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年,全国针刀学学术会论文集(,,,页,,,,,年,月山东烟台,柳百智(首界国际针刀医学会论文集(,,,页,周中焕(第三界中日美韩疼痛临床研讨会论文集(,,,,年,月山东济南,黄枢(中国针法微型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浅谈针刀医学在脊柱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刘海春,周宏宇,王秀丽,刘哲,李伯新, (,(武警,,,,部队医院软伤科 ,(盘锦市三院门渗部 ,,,,,,辽宁盘锦)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效果。作者通过报告了事例典型病例治疗方法和疗效,临床中运用针刀治疗该类疾病, ,,,例,疗效满意,强调了恢复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是治疗这一类疾病的关键。 关键词针刀;脊柱相关疾病;力学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