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言传身教的意思 言传身教的魅力
言传身教的意思 言传身教的魅力
言传身教的魅力言传身教的魅力
——读《霍去病为国忘家》有感
浙江义乌市绣湖小学三(2)班翁昕晨
霍去病的舅舅是汉武帝的抗击匈奴名将卫青,霍去病从小就非常钦佩舅舅,每当舅舅从前线回来时总是喜欢缠着,让他讲那些与匈奴交战的故事。平时每天认真练习骑马射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还同时努力学习兵法,终于成了一位杰出的将军。
霍去病成为一位杰出的将军与他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恳好学分不开,但也与卫青将军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如果霍去病不是受到舅舅卫青将军的影响,他就不会喜欢上骑马射箭和学习兵法,这样就不会当上将军,更不可能成为杰出的将军。卫青将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着霍去病,他与骁勇善战的将士们同甘共苦,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与匈奴作战,屡建战功,在军队里树立了威信,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立下了赫赫战功。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心甘情愿地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正是这些精神深深地影响了
霍去病,也让他成为一个与舅舅一样的人。
因此我们的家长们也应该学学卫青将军,拿出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学习的楷模,不要自己做的一套,教给我们的又是一套,这也不利于我们的成长啊。
指导老师:宋春芳
言传身教的魅力相关内容:读《“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有感 一天夜晚,汤姆和爸爸摇着小船到湖中小岛上钓鱼。一会儿,一条汤姆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上钩了~这时,爸爸叫他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为什么来,爸爸说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爱国伟人 读《苏武牧羊》有感当一个人代表的是国家和人民时,他的行为,已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了。汉武帝时,汉和匈奴关系十分紧张,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苏武没有害怕,毅然接受使命欣然前往。
读《为失败干杯》有感 窗外的细雨飘飘洒洒,幽静的天空下,传来了一阵优美的曲子。那柔美的旋律,早已使我陶醉其中。然而,这一切又怎比得上我手中《为失败干杯》的魅力~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济宁市普育回民小学四三班孔政政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伴随着这句名言,我一天天的长大,一天天地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得有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到家就迫不及待的翻开《阅读起跑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读《小镜子大发明》有感 《小镜子大发明》这篇我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我觉得十分有道理,使我受益非浅~这篇讲了汤姆生发明一种灵敏度极高的镜式电流电报机的故事。有一次,汤姆生在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时遇上了因信号微弱而使电报无法接收的难题。
读书是一生的事业 读书是一生的事业书是我们最容易看见的东西,那么读书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敬爱的**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见读书是多么重要的事。少年时期的我们应该以学习为目的。读书是辛苦的又是容易的。
读《买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读《买火柴的小女孩》有感安徒生这个名字大家应该很熟悉,他的每一篇童话都成了脍炙人口的故事,《买火柴的小女孩》是他的出色作品,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重读了这篇童话,我被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深深打动了。
爱的传递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间就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一句万人传唱的名句。今天,我读了《雪人的心》,让我知道了也感受到了主人公雪人那暖暖的心,浓浓的爱。
范文二:言传身教的意思 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的意思 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 一个睛朗天气的早上,太阳刚刚出来,爸爸高高兴兴地带着儿子上街买《优秀作文书》。
刚刚走到半路,儿子走累了,说:“爸爸,休息一下吧。”爸爸看了看,看见横过马路,就到《新华书店》了,对儿子说:“跳过栏杆,就到了,跟爸爸来。”爸爸连想都不想,就纵身一跃,爸爸得意忘形地跳过去。儿子看见了,高兴地说:“真厉害,爸爸真厉害~”儿子刚想学爸爸跳过去,一位警察叔叔走过来对爸爸说:“你是大人,如此示范,还要命吗,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你要好好爱惜,不要在儿子的面前越过栏杆,儿子不会模仿吗,”爸爸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爸爸想:这是一个沉重的教训,以后我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警察叔叔绞尽脑汁地教训了爸爸一顿,爸爸就垂头丧气地拉着儿子走了。一路上,爸爸一直心神不宁,只好拉着儿子去参加县交警办的交通安全培训班学习《交通安全知识》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多宝贵啊~如果不好好珍惜生命,就会后悔莫及的。因此,要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做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孩子。
广西百色田东县油城学校三年级(2)班三年级:支婷颖、舒展
言传身教相关内容:看图写话:美术课 今天,万里无云,山羊老师带着同学们到校园的大树下上美术课。山羊老师在黑板上
拼了一只美丽的金鱼,他让同学们用树叶拼图,发挥想象力。同学们都拼得很专心,只有小猪慢悠悠的,边拼边玩。...
死亡告诉我战争的威力 邹雨攸战争,是罪恶的源泉;是无耻的狂徒;是罪恶的禽流感;还是一个丧心病狂~战争,曾在我们“羊群”的世界里“狼嚎”;曾无数次地投下罪恶的导弹;曾在“羊群”的世界里,播下罪恶的“狼种”噢~
小学生看图写话:胜似亲人 我叫妞妞,已经9岁了,我是汉族的一位小姑娘。虽说是生活在苗族寨子里,可是我们经常来往,就像一家人。听说邻居住的苗族老奶奶生病了,她80多岁了,需要人照顾,但是家里却一个亲人也没有,我想去老奶奶家照顾她。
改写《龟兔赛跑》 在上一局的比赛中,兔子因睡觉而输给了乌龟。兔子决定在两年后的今天,重新和乌龟一决雌雄。乌龟天天都在家中的跑步机上练习,而兔子却不知在干什么,天天在它家中只听见鼾声和机器声。这一天终于到了,乌龟带着一身肌肉和一台赛车来了。
六年级第四单元漫画作文:贪婪虫 文/小战马在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里,一个伐木工拎着锐利的斧子,叼着烟,来到了森林中树木最茂盛的地方,开始了工作,一颗颗树被砍倒了。一只啄木鸟飞到了他木头脑子上,想: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父与子作文 父与子作文(1)有一次的一天中午,妈妈做好了午饭,就叫爸爸和儿子下来吃午饭,爸爸跑了下来,正准备吃,妈妈看到儿子还没下来,就叫爸爸去叫儿子下来吃饭。爸爸不情
愿。妈妈叫了好几遍爸爸才肯去。爸爸上去了,看到儿子正好看书。
都是瓜皮惹的祸8篇 都是瓜皮惹的祸夏天到了,天气非常炎热。有两个小男孩在房子里吃西瓜,西瓜凉凉的,甜甜的,真好吃。吃完西瓜他们就把瓜皮扔在窗外的地上。有一个小女孩从这里走过,没有注意到地上的西瓜皮,一脚踩上去滑倒了。
二年级上册看图写话:采蘑菇 星期六,天气特别炎热。小兔子的爷爷生病了,小兔子就打算去采蘑菇回来给爷爷吃。小兔子来到了森林里,开始找一朵朵小蘑菇,一会儿就热得满头大汗。突然,她发现地上有一群蚂蚁,正想吃她的蘑菇。
范文三: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重要影响
德保县敬德初中 农建坦
“言传身教”彻记其意,但是从来没有过静下心来思索思索它在教育教学中的那份重要性,直到从教几年来遇到的那一件事,我才悟出——教师的 “言传身教”对学生美好心灵的铸造、健康心志、良好习惯与高尚品德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在行为语言甚至仪表上都应得到提高,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真正做到寓真于教,言传身教。
关键词:教师 言传身教 学生 影响
一、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
2002年九月的一天,我有幸分配到一所偏僻的乡村中学,开始走上了“传道,解惑”的崇高道路。
上到《宋定伯捉鬼》这篇文言文时(这篇课文的主旨是:虚构了宋定伯用智谋制服鬼的故事),七年级学生对于这种课题很是好奇。在课堂上,学生三番五次地让我给他们讲有关鬼的故事,出于满足他们的请求,没有考虑太多,我爽快地答应了他们,在那堂课,我给他们讲述了几个民间流传的“鬼的故事”。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几天以后的日子里,由于学生害怕我所讲述的“鬼”,晚上,他们不再在教室加班点蜡烛看书,早上,教室里也看不到点点跳动的烛光,更严重的是:有一位同学太害怕“鬼”而不敢在夜里出宿舍门而在宿舍里拉大便。知道这件事后,我开始后悔我在课堂上的“言传”,开始意识到教师的“言传身教”在学生中的重要影响。后悔之余,意识之后,我用了整整几节课的时间,说服他们用科学知识去认识世界,尽量抹去他们心中“有鬼”的意识。
二、教师的作用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3、14岁左右,他们的心理由不成熟逐渐向成熟方向转变,这样的心理特征,对世界上的事物更持好奇心,都容易受环境影响,再加上,一所偏僻的乡村中学,没有图书室,没有阅览室,更不用说有电脑,学生几乎都很“孤陋寡闻”,他们所获取的知识几乎都是教师传授出去的那部分,所以教师的言谈举止都被他们信服和模仿。如果教师引导不好,会导致学生对人生的认识或社会的认识有着心理障碍和迷惑的影响。教师应该认识到引导主体这个身份的重要作用,教师有着心理导向,文化传递的职责,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又是知识的化身,行为的典范,所以,教师的言谈举止会或多或少地对学生有着目濡耳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做好育人工作,必须不断加强品德修养,用科学的、现代的意识武装头脑,育人先律己,身体力行作学生的表率。
作为文化传递桥梁的教师要有科学的育人观,要引导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正确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使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课堂上轻言几句竟产生这样的严重后果,随心讲述几则流传于民间的“鬼的故事”竟在学生中造成严重的影响。是啊,毕竟教师本来就是科学知识的化身,正确认识“言传身教”对于一位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是多么的重要!
三、讲究言传的技巧
教育,离不开言传。传道、授业、解惑,都必须言传。不过,言传却有方式方法问题。我认为,教育既然以启发诱导为主,言传也应以引导为主。而要正确地引导,首先要有较高的预见性。有了预见,有了超前意识,才能使学生沿着既定的教育目标发展。正如我上《宋定伯捉鬼》这一堂课,我本身没有预见到说“鬼
故事”对学生有无影响而胡说,竟造成这样恶果。
四、重视“言传身教”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的言传就是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特点,切和实际的,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否则,语不对题讲不到点子上,任你口若悬河,空有三寸不烂之舌,也只是隔靴搔痒事倍功半。常在教学过程中,常因新难教材造成胆怯产生怕难情绪,这时就应针对学生的怕难胆怯情绪有目的的选择些铿锵有力鼓动性强的话来激励学生,使学生克服困难令行禁止。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表率作用是无声的命令,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无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仪表、教态。穿戴要干净整齐,面容要整洁,精神要饱满举止要大方,教态要自然,语言要文明品行要端庄。总之,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地方,教师必须先做到。
教育既要教师言传,更要教师身教。言传利于学生明理,身教易于学生动情,但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只有施行了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使学生情通而理达,发挥教育的强大效力。
范文四:我的“言传身教”
摘 要:做一个好老师不容易,做一个好班主任更不容易。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一个思想高尚、品德优秀、作风正派的班主任,一个为人正直、善良、公正的班主任,一个举止文明、仪表大方、礼貌待人的班主任,必定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戴。班主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怎样做好班主任工作,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必须在说教的同时树立好榜样,因为,身教更能为学生所折服。
关键词:班主任;言传身教;身正;榜样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影响非常大,他们的思想、言行、作风和品德,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对一位高中班主任来说,这些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做得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差的给予批评,否则会是非不分,乱了章法,等于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障碍,势必影响班级工作。学生心里最佩服的是言行一致、品行高尚、教学水平突出的老师。因此,刚刚工作并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我总是努力追忆我求学生涯中我认为最优秀的老师,他们的这些优秀品质成为我学习的最有力的榜样。
当班主任,最头疼的事莫过于处理学生的迟到问题了。我刚接过811班时,由于普通班生源的习惯及纪律观念都比较差,早操迟到,早晚读迟到,上课还是迟到。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科任老师的意见大,我更是焦头烂额,有很多老教师给我支了很多招数,比如找经常迟到的学生谈话,罚他们劳动、跑步、扫地、联系家长、处分……这些历来被认为最管用的招数用在我的班级里完全失效。因为学生摆着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姿态,即使你找他们谈话或收集材料要处分他,效果也是微乎其微,谈话后的前两天还有点效果,可几天过去又和过去一样。就连我平日里认为最听话的学生上课也开始“姗姗来迟”。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一筹莫展。我不能任由学生如此肆意妄为,从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其实他们也不愿意迟到,可是多年的不良习惯很难改正,有时候决定改变,但却无人督促,力不从心,且看不到希望,意志力不坚定。
长痛不如短痛,我决定进行“刮骨疗伤”,以身作则来感染学生,我始终坚信,榜样永远都是最强的力量。于是,因为外宿,我开始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在早操之前来到学生宿舍把学生一个个“轰”醒,然后跟他们一起做早操。早晚读前十分钟,每节课上课之前,我总是准时在教室门口等待学生的到来。并且把迟到学生的迟到次数列成一览表,比较他们每周迟到的情况。倘若有进步,我就在班会课上加以表扬,迟到多的学生听到表扬,经常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毕竟,他们还有迟到现象。课后他们找到我说:“老师,您甭表扬我了,这比批评我还难受,我争取以后不再迟到。”我找班干部制定班规,约法三章:如果我早操或早晚读无故迟到,我要在全班学生面前做检讨,或在体育委员的监督下跑步10圈。倘若老师能做到不迟到,那学生就应该做到。后来我和学生都做到了,直至高考前一天晚上,全班63个学生仍然整整齐齐地坐在教室里。
日常班级管理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班级的卫生。每次值日生刚搞好卫生,教室的地面上很快就会布满纸屑、零食包装袋、瓜子皮等。追究下来,大家都说不是自己丢的,即使知道是谁干的,也碍于面子而沉默。建班时我发现学生不喜欢劳动,有的躲,有的出工不出力。针对这一情况,我决定亲自参加劳动,边劳动边指挥。学生看到我身体力行,情况大为转变,个个都很积极。只要谁的身边有垃圾,就请就近的同学捡起来,如果在我的身边,我也主动拾起来。有时候,垃圾桶旁边有垃圾,我会亲自将垃圾扫到垃圾桶里,走廊上、校园里有纸片,我弯腰捡起来。有些同事经常笑我的举动,但我依然坚守这样的习惯,我知道,我不只是在捡一片垃圾,而是在拾起学生的习惯和灵魂。有很多次,自己正想捡的纸片,被学生抢先捡了起来,看着他们青春阳光的身影,有种说不出的欢喜或激动。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必须给学生树立崇高的形象。无论学生走到哪里,无论与母校距离有多远、多久,他们都会记住那个在他成长历程中总给他路标的老师。而班主任的榜样,就是他们成长的最大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如何当好班主任[M].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5.
[2]宋广文,温 勇.“师爱”:教师素养的情感基础[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6).
[3]温 勇.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4.
[4]黄日强.关于师爱的探讨[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单 颖.中学教师自主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张继武.专家型地理教师必备的素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范文五:父亲的言传身教
父亲罗运来离开我们已二十多年了,他去世时才七十出头。如今,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也大多是六十左右的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伴随着深深的思念,我们对父亲在世时的言行,也由不太理解到越来越理解、越来越崇敬。原来,我们尽管也知道,他在革命战争年代曾叱咤风云,在建国后的领导岗位上业绩非凡,但在生活中,总觉得他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就拿对我们子女的教育来说,也很平常,很难说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还有些疏漏、简单。可是,现在想想,不仅他的生活不平凡,对子女的教育也不简单,特别是他那言传与身教并举、身教重于言传的特有做法,更是使他身上的一些好品质,像遗传基因一样,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行为举止和人生态度。 勤勤恳恳工作 父亲给我们小时候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没日没夜的忙。**前,在苏州和徐州地委担任领导工作时,我们总是看到他每天很晚才回家,随身夹着厚厚的文件包。晚饭后,他喜欢点一支香烟,坐在那里沉思一会。烟抽完后,便缓步走进卧室,把文件往书桌上一摊,开始晚间的工作。有时,我们半夜起来解手,还看到他在幽幽的灯光下伏案批阅文件。有一阵子,他常感到肝部疼痛,就用一只手护着肝,一只手写材料、翻文件。后来,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的优秀事迹传遍全国各地,我们总感到父亲当时的情景与焦裕禄用木棍顶住肝部、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的形象有几分相像。 **后,父亲逐步走上了省委领导工作岗位,那时他已年届花甲,身体也大不如以前了,但他依然没日没夜地忙着。任职省委秘书长时,一面应对“文山会海”,一面处理大量繁杂事务,时常深更半夜才回家。担任省委组织部长时,往往是下班回来一跨进家门,就看到客厅里坐满了人在等他。有汇报工作的,也有反映问题的,还有要求落实政策和职务变动的。等到接待完毕,饭菜已热了多遍。有时,我们会抱怨他对什么人都耐心接待,耗时劳神。他就会批评我们说:“小孩子懂什么!这就是我的工作!” 父亲在省委秘书长和省委组织部长等岗位上十分繁忙,后来到了省政协也依旧整天为政协里里外外的事务操劳着,并时常利用当组织部长的“余热”,为政协机关解决编制、经费、干部调配等问题。别人常说他是“冷板凳热坐、闲差事真干”。1993年2月,为了准备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在寒冬中,他发着低烧,还是坚持在苏南农村搞调研。2月16日,他的身体终于撑不住了,医生把他从常州直接送进省人民医院。住院检查治疗17天后(1993年3月4日),他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再也没有踏进办公室,踏进家门。 父亲勤恳工作,不仅表现在时间上和精力上的超常投入,更是表现于对工作的钻研和开拓。每到一处担任领导,每从事一项新的工作,他总是要深入基层搞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把真实情况搞清楚,把干部群众的心思搞清楚。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徐州地委工作时,恰逢“大办农业”和搞“社教”,他长年累月在农村蹲点、走村住户。有时回家,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身上裹着一件黄色军大衣,乘着一辆黄色帆布顶的吉普车,急匆匆地来,急匆匆地走。父亲对农村工作很用心,很善于在基层交朋友、抓典型、树样板,以此推动面上的工作。在苏州地委工作时,他树立了江阴华西村及支部书记吴仁宝、常熟蒋巷村及支部书记常德盛、吴江“泥腿子”水稻专家陈永康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这些典型,在当时乃至现在,都产生了极大的正面影响。 由于父亲工作扎实深入,又勤于钻研,善于在实践中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工作往往显得不一般,具有开拓性。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在苏州地区抓农业工作,大搞高产良田和多种经营,使苏州在江苏最早走出“三年困难”,深得省委器重。苏州形势好转后,省委在1964年初,就把他调往农村经济仍陷于困境之中的徐州地区工作。他一到徐州,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心谋划,及时展开了“三基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干民兵建设)等,很快就打开了徐州的工作局面,改变了徐州地区的面貌。当时,徐州的干部群众十分兴奋地说:“罗运来到徐州地委当书记,徐州就‘罗来运转’了。”1978年,父亲被再次调往在全省、全国都颇有影响的苏州工作。当时正处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他坚决贯彻当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大胆改革创新,推动乡镇工业加快发展和农村副业生产全面兴起,促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苏南模式”亮丽登场。1983年2月,**视察苏州,亲眼目睹了苏州的发展变化与成功实践,回到北京后,他高兴地对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说:“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1984年,他在中顾委的会议上,再次以苏州为例,充满信心地说道:“这样发展下去,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信心增加了。” 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少顾及家庭生活,也很少与我们子女亲密接触。我们常对住在同一个干部大院的小伙伴们很羡慕,认为他们的家长又会工作又会生活、又会当领导又会疼爱子女。我们有时会有点不满地对父亲说:“你为啥把工作看得这么重,把自己搞得这么累?抽空带我们出去玩玩吧!”遇到这种情况,父亲就会板起脸来对我们说:“你们现在还小,不懂事,到大了就知道了。人的一生只有干好事业才会充实,而要干好事业,是不能偷懒的。”有时,他还会说:“我不太聪明,你们也不太聪明,但‘勤能补拙’、‘笨鸟先飞’,要想多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只有靠勤奋刻苦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难怪“不太聪明”的父亲,在他去世后,被人赞为“运来立地生根鼎调党内外,功勋登凌阁千古;君乃擎天巨擘泽润楚徐苏,声誉满大江南北”(此为省政协老秘书长吴?F所撰挽联)。 父亲一本正经教育我们的次数很少,更不讲什么空洞的大道理,我们常常能从他平淡无华的只言片语中,悟出很多深刻的道理。这种以自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提炼出的言传,是一般的说教难以比拟的。特别是他终生身体力行的勤奋刻苦的精神、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工作开拓务实的精神,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哺育了我们。他无声的“身教”,默默地引领着我们义无反顾地行走在人生的征途上。 孜孜不倦学习 父亲的学历很低,充其量是小学毕业,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江苏的政界乃至理论界、文化界、新闻界等各个方面,人们都普遍认为他文化理论水平很高。很多人认为他是大学毕业,有人还称他为“专家型领导”。对此,我们当初也不是很理解。因为我们知道父亲其实小学尚未完全毕业,就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去了。平时在我们的眼中,他也是一副“土包子”模样,母亲还常数落他是个邋遢人。后来,我们常听人夸父亲有水平、有能力。江渭清、惠浴宇、刘顺元等老领导见到我们也会说:“你老爸可是个有本事、有学问的人啊!你们要好好向他学习。”再后来,我们陆续见到父亲在《红旗》杂志、《新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才逐渐感觉到父亲有较高的文化理论水平。当母亲再数落父亲时,我们常常以“人不可貌相”、“大智若愚”等话相劝。到了成年以后,我们才真正明白,父亲出身贫寒、上学很少,之所以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那完全是因为他一辈子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 父亲在灰墩高小读书时就很用功,老师常把他抒写立志报国情怀的作文,作为范文讲解。抗战时,他中断学业,参加了涟水县抗日同盟会巡回宣传队,对抗日救国的理论思想,一边刻苦学习,一边热情宣传。后来在担任涟水县武装总队队长时,总是利用行军作战的空隙,手不释卷地看书学习。 父亲作为一个有着独特经历和个性的人,他的学习也很有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忙里偷闲。父亲的一生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按理说,专门用于学习的时间是很少的,但他总是能忙里偷闲挤出时间来学。他平常在家工作之余,不是读书就是看报,或者写作。**中,他被关进了“牛棚”,整天写检查、受批斗。我们偶尔获准去看望他时,他总是开出一长串书单,要我们设法找来给他读。有时我们去探望他,“专案组”的人不让见,我们很担心他的身体状况。“专案组”的人就把他写的读书笔记给我们看,煞有其事地对我们说:“他的身体好得很,要不能看这么多的书,写这么多笔记?”有一个姓刘的负责人还颇有感慨地说:“没想到徐州的头号走资派,到这个份上了,还能看得下这许多书!” (二)结合工作。父亲本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态度,把学习与工作结合得非常紧,有时几乎将两者融为一体,分不清哪是单纯的学习,哪是单纯的工作。他常对我们说:“你们一定要干一行、学一行、钻一行,要把工作也看作是一种学习,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他在从事苏北区党委和淮阴地委组织工作期间,一直如饥似渴地学习组织工作业务知识、党建理论、中共党史等,还发表了许多学习心得和理论文章。这就使得他的组织工作很出彩,受到广泛的赞扬。(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时隔三十多年,中央和省委在选拔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人选时,首先就想到了他。)五十年代中期,他从组织部门转任地区农业方面的领导,便又紧密结合实际工作,一头扎进了农业知识方面的学习中,而且钻得很深。很快人们又把他看成了农业专家。**中,家中的许多书都被抄走了,剩下的大多是农业方面的书,包括农艺学、土壤学、种植学等,还有一本专门讲养鸡方面的书。那时我们住的平民大院里每家都养鸡。我们依照这本书进行“科学养鸡”,包括给小鸡夜里照灯泡,白天合理搭配饲料喂养。结果整个院子就数我们家的鸡养得又肥又大,下蛋也最多。 (三)专博并举。为了适应工作需要,父亲总是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领域。他常自称自己是个杂家、万金油,但在其他人看来,他在一些专业领域也是很有造诣的。农业、党建等方面自不必说,就连新闻界,人们也往往把他引为同道。**前,他在淮阴、苏州、徐州等地工作时,写下了大量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新闻稿件,有的被新闻单位作为范文讲习,有的被编入初中辅助教材。有人称他是“书记记者”,有人说他是“双高”干部(工作高效、写作高产)。但父亲常感叹自己没有成为“两家”(专家、作家),似乎心有不甘,希望我们多搞些专业。当苏淮考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通讯工程博士时(妻子佳明也是同班博士),他高兴地说:“罗家终于出了一个专家了。”一民在南大毕业分配时,面临着去机关还是留高校的选择,他坚决主张留校。苏侠的丈夫培强是日语专业的高材生,父亲一直鼓励他不要丢了专业。一淮和一民的妻子都是医科大学的教授,父亲常由衷地赞叹:“当大学老师最好!” (四)面向群众。父亲在世时,除了自己以身作则,深入群众,向各行各业群众学习,还常教导我们,不要看不起群众,不要自以为是,群众中的能人很多,可以学到许多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他常说:“‘人在人前闯,刀在石上磨’,你们要善于在群众和实践中摸爬滚打。”他常结合自身的经历为我们讲如何向群众学习的道理。他说:“我十几岁参加抗战,开始也不会打仗,还是‘安青帮’(涟水的道会门组织、属于“统战”对象)当过兵的一个小兄弟,教给了我很多打仗的本领。”多年搞农业工作更是如此,小到春耕秋种,大到农田水利建设,大都是向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学来的。他认为,做领导工作更离不开向群众学习,有时工作思路打不开或遇到难题解决不了,光开会没有用,翻书本也没用,只要到基层去听听群众的意见,就会豁然开朗。他的这些观点大多是自己的经验之谈,从中可以看出他之所以既能干得好又能学得好的原由。 (五)讨教专家。父亲对各行各业的专家,往往特别尊重。他虽然是一个“土八路”,但和科学界、文艺界、理论界等方面的专家,都能谈得来,相处融洽。他常对我们说:“专家是一辈子专攻一门学问的大家,从专家那里获取一瓢水,就可以变为自己的一缸水。”实际上,他在长期向专家讨教的过程中,自己也成了半个专家。他与农业学家卢良恕(曾任国家农科院院长)、水稻“土专家”陈永康、马列主义理论家胡福明、知名作家吴强(《红日》作者)、党外知识分子吴贻芳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深厚的友谊。 父亲在学习方面的言传身教,对我们的健康成长帮助很大。**中,盛行“读书无用论”,学校搞“停课闹革命”,我们的家庭又受到严重冲击,我们对前途很迷惘,根本无法专心学习。这时,父亲就会开导我们说:“你们千万要记住两句话,一句是‘艺多不压人’,多学点知识和技能,将来总是有用的;一句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你们现在不好好学习读书,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在他的开导下,特别是在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的引领下,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在无法完整读完小学、初中、高中的动乱年代,主要靠自学,在掌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为后来考进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包括成人高校)打下基础。现在看来,这些学习成就微不足道,但在那时的时代背景和家庭境遇中,要是没有父亲在学习方面的言传身教,我们肯定连这些也做不到。 朴朴素素生活 生活朴素是父亲被人公认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亮点。父亲的家庭有“三多”:一是需要赡养的老人多(父亲、母亲各自的老人),二是需要抚养的子女多(与母亲徐华生育六个子女),三是需要接济的穷亲戚多(“七大姑、八大姨”大多在农村,生活困难)。父亲在**前的月工资是180元,每个月都不够花。母亲去财务科领工资时,总是避着人,一面领工资,一面打借条。父亲对吃穿很不讲究,但必须保证每月抽三条香烟。为了节省开支,他好坏搭配。一种是“牡丹”牌,四块二一条;一种是“大前门”牌,三块六一条;一种是“飞马”牌,两块九一条。有时他拿到稿费,偶尔也会买一条“大中华”,那时就会显得很高兴。而当时与他同级别的干部,几乎都是抽“中华”牌的。后来,在**中,家庭生活更困难了,他只能抽一毛几一包的“丽华”牌和“大运河”牌香烟,喝的酒则是“八五老白干”(八毛五分一瓶的徐州地产白干酒)。父亲之所以能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一方面与他出身贫寒、参加工作后家庭负担重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的人生态度或者说价值观有关。他认为,事业有成的人,大多是艰苦朴素的人,一味追求享受的人,大多是没有出息的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当然也包括因家庭生活条件的限制,我们几个子女的生活也很朴素。记得我们小时候,身上的衣服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且是大的穿不下了,传给小的穿,脚上的“解放鞋”常常被脚趾顶出了洞。小林常因在冬天穿不暖,脸上和手上都被冻出了冻疮。一民后来在工厂当工人,有一次他拆洗枕头套时,发现里面居然不是棉花,而是一件七八岁时穿的破破烂烂的小棉袄,这样的枕头居然被我们枕了十多年。无论是在徐州,还是在苏州,我们在地委干部家属大院里,穿戴都是最寒酸的,更不用说有什么昂贵的玩具和学习用具了。因此,无论是外表还是气质,总显得与其他干部子女不一样,别人也常常说我们不像“高干子女”。其实,我们对这些看似褒扬的话,往往感到有点无奈和不甘。那时,我们也时常会与同院的小伙伴攀比,并向父亲倒苦水,父亲总是笑笑说:“要向平民子女看齐,不要搞特殊化。” 父亲把我们培育得不像“高干子女”,他就更不像一个“高干”了。他当地委书记时,长年累月跑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很像农民。后来成为全国先进党支部书记的常熟蒋巷村老书记常德盛,至今还记得四十多年前的一天,他在村里的高产试验田忙乎时,看到一个农民模样的人,沿着河边田埂缓缓走来,与他一见面就探讨单季稻好还是双季稻好。后来,他才知道这位“农民”模样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州地委书记,而且没几天就领着全地区的农村领导干部来开现场推广会。八十年代初,父亲与省委书记沈达人去日本考察,显得很“土”。达人书记至今还开玩笑地对我们说:“你父亲当时不会打领带,是我帮他打的。他的西装上还被香烟烧了好几个洞。” 父亲在世时,常对我们说:“人的一生吃点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事无成。”他常要我们力戒干部子女常有的“骄、娇”二气,在艰难困苦中成人成才。当一淮到条件艰苦的农村插队时,他说:“不要怕,我们都是从农村来的,农村的苦吃过了,今后什么样的苦都不在话下了。”当一民十六岁就去一个集体性质的小厂当翻砂工时,母亲很担忧,但父亲却很高兴地说:“你们兄弟姊妹几个终于有一个拿工资了,为国为家都可以作贡献。” 父亲一辈子对革命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有着很高的事业追求,但对生活和享受的要求却很低。他辛苦操劳了一辈子,艰苦奋斗了一辈子。正当他即将卸去领导职务可以享受天伦之乐时,也正当我们这几个子女都成家立业、家庭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时。他本可以像其他离退休老同志那样,过上安逸舒适的日子,可是万恶的病魔却夺走了他的生命,剥夺了他本该好好享受的幸福晚年。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结局,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庄子曾说过:“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父亲当了这么大的干部,还是一身土气,当时我们也有点不解甚至不满。可是现在想想,正是这一身土气,体现了他艰苦朴素的本色和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也正是这一身土气,使我们吃苦耐劳、朴素无华的家教门风得以持续飘香,使我们有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宝藏。 正正派派做人 凡是熟悉了解父亲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厚道人、正派人。父亲在为人处世方面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重感情、讲原则、处事公、待人实、严律己、重操守。 父亲长期从事领导工作,经历了许多政治运动、政治风波。在政治生活的风风雨雨中,他虽也有困惑、有曲折,但他总是尽量做到不跟风、不盲从,不害人、不丧德。建国初期,他担任淮阴地委整党团团长,他坚持“整党不整人”,使一些党内同志免遭无谓的斗争和打击。搞农业合作化期间,沭阳县农民“闹退社”,并酿成群体性事件。他没有简单地按上级要求去抓人,而是耐心妥善地化解矛盾。**时期,他顶住各种压力,大大调低了淮阴地区向上报的粮食产量,使当地人民避免了更大的损害。**前夕,他敏锐地感到一场政治动荡将来临,常忧心忡忡地对母亲说:“刚吃了几天饱饭,又要折腾了。”**期间,他在残酷的政治迫害下,尽管不断地写检查,承认工作中的一些缺点错误,但从来不承认“三反”(**、反社会主义、反**思想)、“现行反革命”等带有根本性的诬陷之词。面对种种逼供信,他不会违心地对他人搞揭发批判。有时,外地造反派来搞“外调”,要他证明一些老领导、老同事是叛徒、特务等,他绝不落井下石、无中生有。**后,他与同是涟水籍的老革命李干成(曾任上海市副市长)等重逢时,都很感谢对方在**中没有“出卖”自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担任省委秘书长,正是省委领导班子内部矛盾很尖锐的时候。处于矛盾漩涡中的他,讲原则、重团结,明是非、善协调,获得了各方的好评。他则戏称自己是一个讲原则的“泥瓦匠”。 父亲常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我们说,领导干部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品德最重要,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说,当年的省委领导彭冲与许家屯对比起来看,彭的德大于才,许的才大于德,而最受干部群众拥护的还是彭。因为彭能以德服人,并能团结人。有鉴于此,父亲在当省委组织部长时,特别注重选拔品质优秀的干部。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在品行上做表率。当时他所担负的工作,主要是干部新老交替、落实政策、清理“三种人”、机构改革、整党整风等,都是涉及到各方切身利益的,他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公道正派、赏罚分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父亲乐于关心帮助人,涉及到落实干部、知识分子政策等,属于他的职责范畴,不遗余力自不必说。就连在我们看来是完全不相干的人找到他,请他帮助解决家庭困难、子女就业、老人就医、夫妻分居、军人转业等具体问题,他也是满腔热心、乐此不疲。就是到现在,还有许多人会感动地对我们说:你父亲真是个好人,当年多亏他帮我解决了问题。可是对于自己的子女,他却不会利用职权为他们谋福利。一民在南大工作时,曾有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但碍于“高干子女”的身份,迟迟不得批准,想让他向有关方面打个招呼,他就是不答应,以致没有去成。小林在地方事业单位、苏侠在地方国有企业工作,如今仍是普通的职员,小青和丈夫直至退休还是工人身份。省委组织部长的孩子如此这般,在外人看来简直难以置信。 父亲的事业心、责任感很重,但对个人的名和利却看得很轻。六十年代当地委书记时,组织上曾考虑比照同等资历的干部,给他定行政级别十级,但他主动辞让,只定了十一级。当时地委领导,每家住一幢上下层的小楼,他却只要上半层,把下半层让给了一位不够级别的老同志。**后期,许多老干部官复原职,他却从堂堂的地委书记变为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许多人为他打抱不平,他却淡淡地说道:“官大官小无所谓,只要有事干就行了。”后来,当省委组织部长时,为了推动干部的新老交替,他主动申请退出“一线”,力荐当时只有四十多岁的顾浩当部长,并按自己所说的那样去做:不仅扶上马,还要推一把。这对当时的领导班子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他开始到省政协工作,省委要他以副职的身份主持工作,他毫不计较。后来又派孙颔来当“一把手”。在换届时,思想认识不统一,他靠自己的威望做了大量思想工作,确保了换届工作顺利进行。孙颔原来是他在省农科院时的部下,他照样积极支持配合孙颔工作。许多政协的老同志都深有感触地说:“以罗老这样的资历和水平,能这样对待孙主席,可不是一般的风格啊!” 父亲一生淡泊名利、公道正派,赢得了江苏干部群众的由衷尊重。记得在他的追悼会上,除了组织上对他一生极高的评价和亲朋好友的不尽哀思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殡仪馆内外挤满了重重叠叠的人群。许多人并没有正式接到通知,是自发赶来的。馆内工作人员说,这是建馆以来参加追悼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殡仪馆大厅内悬挂的一副特大挽联,更是他一生高尚品格和非凡经历的真实写照:“十六参军献身革命,江苏大地留功业;一片丹心服务人民,中华青史永彪炳。” 父亲逝世二十多年来,我们对他的工作、学习、生活、为人,有着越来越深的感悟,也越来越感念父亲对我们的言传身教。父亲在世时,看似没有对我们刻意哺育、栽培,但我们却从他身上获取了无穷的营养和能量。父亲去世时,几乎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物质遗产,我们没有分到一分钱,拿到一件物品,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今天仍念念在兹的“勤勤恳恳工作、孜孜不倦学习、朴朴素素生活、正正派派做人”。这笔特别财富,使我们获益终生、受用终生,直至子子孙孙! (责任编辑:顾鸿)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言传身教的意思言传身教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