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美学原理课后题答案 美学类型题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美学类型题”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答:一、物质是在层是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舞台、铅字、银幕、胶卷、录像带等。二、形式符号层是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向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如果说物质是在层是它的间接性物质存在,那么形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它是艺术品动态结构中一个外在过渡层次。三、意向世界层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意向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艺术品的审美特质和价值集中体现于意向世界层。四、意境超验层是意向世界背后所蕴含的富有形
1
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意境超验层次又可有广义、狭义之分,一是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这两种含义又往往混合为一体,上述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紧扣,缺一不可。
14、简答意境与意向的区别(关系、区别)
答:意境是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的,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因为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其主要区别在于:首先,虽然二者均有主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它们所表达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
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印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意象一个别,特殊为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又普遍性。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向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这是意象所不及的。
15、简答为什么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2
答:(一)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艺术家创造艺术品,首要是要创造意象,意象的生成,伴随艺术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的最根本特征是它来自实在的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在座品种的意象导引、暗示下,主体不断重构意象,趋向虚拟境界。这是一个超功利的、审美的过程,艺术在其中实现的也主要是其审美功能。(二)艺术的多元功能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艺术有许多非审美的功能,只有通过审美功能得以实现。因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元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
16、简答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关系:
答:所谓的“道”不是哲学意义上的世界的本体,而是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操作技能与技巧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
将他们进入“道”的自由境界。“技”与“道”是相通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可以经过“技”而体现出来,而“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时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巧,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
3
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
17、美的问题性质,
答:美的问题性质在于:我们要探讨美是什么,是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而所谓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美的本质是使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根据。
18、从主观心意状态探讨美有何积极意义和不良后果,
答:积极意义:把美归结为愉快或无意识的欲望等人的心意状态,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有其合理性的。不良后果:这一求解路径也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二是各人都会从个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美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19、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观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4
答: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承现于客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变成美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性显现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整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的地位。?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的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
20、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为什么会反对给美和艺术下定义,
答:?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现当代艺术以更为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美学家要给“艺术”下定义就显得异常困难。
?现代艺术和美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
5
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艺术和美下单一定义的做法。
21、对美的问题进行哲学探讨的必要性,
答:一方面,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
《美学原理》
知识点:单选、多选、填空。
第一章美学的基本概念:
1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
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 、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
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6
3、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以“埃
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从而使美学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一书的书名音译为“埃斯特惕卡”,
在德文中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4、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
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
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
7
们所说的美学。
5、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
8
范文二:美学课后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
一、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
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
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
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
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本书)
或者说: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二、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1、美学思想的渊源(古老:观念、意识;思想)
2、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5、1750)
第二章
三、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的几种主要途径.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1 柏拉图
1.1 美学观点:“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理式(理念、美)—-现实(影子)—艺术(影子的影子)
2 康德
2.1 美学观点:美“只能是主观的”。美感是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无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3 黑格尔
3.1 美学观点: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严格地说只有艺术才能算是真正的美,因此他研究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所以黑格尔把美学也称为“艺术哲学”或“美的艺术的哲学”。
(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1 亚里士多德
1.1 美学观点: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
2 达芬奇
美学观点:他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像,整体的每一部分都和整体成比例。在他看来人体是自然界中最美的东西。
3 狄德罗
美学观点:美是关系。他把美分为实在美和相对美,属于客观事物本身形式方面的秩序、对称、安排的关系称为实在美。属于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的联系,称为相对美。
(三)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
1、美学观点:美是生活。
论美时有两点:
A 、美包含一种可爱的、宝贵的东西。
B 、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样的对象。
第三章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
(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孔子
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多次谈到美,如“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都与善德一个意思。再如其“尊五美,屏四恶”,其中的美也与善德同义。
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
(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
(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 孟子
(1)其美学观点是“充实之为美”。所谓“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人有了仁、义、礼、智等品德,才谓“充实”,“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他把人的道德水准分为六个层次:善—信---美—大—圣—神。
(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焦循在《孟子正义》中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故容貌硕大而为美。美指其容也。”这说明,美一方面要有充实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有“茂好于外”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孟子认为仁、义、理、智先天固有,是先验唯心主义的观点。
(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指出了美感的共同性与普遍性。
荀子
他主张“人性恶”,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他说:“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是说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5、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
中国古代多从艺术创作、艺术鉴赏来谈美,其途径有
(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
代艺术家追求的美的境界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高度凝练的思想感情与优美的形象的结合。(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直接抒情(有我之境)与间接抒情(无我之境)的美。李白、杜甫风格的美。“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
(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
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刘勰《文心雕龙》中要求“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
唐代画论家张彦远说“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音乐方面,要求声情并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造型艺术中要求“形神兼备”。形,人、物的外部表情、特征、言语、动作;神,人、物思想、感情、性格。如“马踏飞燕”。
(3)从风格上研究美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风格,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都有自己的风格。古代的《诗品》、《画品》、《书品》都从风格上研究美。
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朝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诗歌的风格美,分为雄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冲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洗炼(错、错、错)、劲健(辛弃疾词)、绮丽(忽如一夜春风来---)自然(清水出芙蓉) 、含蓄(夜阑更秉烛)、豪放(李白等)等二十四目。
如描述“洗炼”时说“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述“含蓄”风格特征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章
一、为什么说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即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
(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 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二、建国以来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评述
1、美是主观的,美是一种观念和意识,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2、美是客观的,“美在物本身”,“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美的本身就是事物的典型性”,主要代表是蔡仪。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具有意识形态性,主要代表是朱光潜。他认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
4、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主要代表是李泽厚。他给美下的定义是:“美就是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形象,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美是真理的形象。” 此外,与李泽厚观点接近的还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显现(形象)”;“美是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客体自然属性的形象显现。”
三、什么是美?
美应该是人的本质(自由自觉活动、社会关系总和)与生活的本质(实践)的结合。
美都是有形式和内容的。它的内容是自由创造活动(人的目的、力量、智慧与才能等珍贵的特性) ,它的形式是感性的形象。
A.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只要劳动本身成为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的形象,同样也是美的。
B.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
C. 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
第五章
一、真善美之关系
美和真善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在生活中真善美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谓真,指客观规律;所谓善,指功利;所谓美,是指实践中真善的形象体现。
美不是真善之外附加上去的东西,而是真善在实践中所显现的生动形象。如国家体育场“鸟巢”。
1、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
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联系:第一,美以善作为前提; 第二,美是蕴涵着善的。
区别:第一,抽象与具象的区别。 第二,注重形式和不重形式的区别。
第三,与功利联系的方式不同(直接、间接);
第四,美与善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伦理学,认识和观赏) ;
第五,美育与德育的方式不同(情,理)。
2、美与真的关系
什么是真?真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
联系,美是以真作为基础的,美蕴涵着真。
其一、凡是美的事物都是真的事物;其二、美的创造,也离不开对真的把握。
区别:一是就二者存在的形态看;(抽象、具体)
二是从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看,分属不同的领域(科学、欣赏玩味);
三是从它们与实践的关系看(认识把握、创造);
四是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方式不同(真实性、创造性)。
二、丑的本质
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 (丑的含义)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 (2)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
(3)形式凌乱,不能怡人。
丑是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
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等心理反应,主体对它持否定性态度。
三、美和丑的辩证关系
(1)美和丑相互依存。
**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如左拉的《陪衬人》,形式丑对形式美可以起衬托作用。
(2)美丑的转化
美丑可以相互转化:旧中国——新中国;人物:好——坏;自然:荒山秃岭——果园良田。
第六章
1、为什么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因为人们在劳动中首先是为了解决物质生活中的迫切需要,这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所谓“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墨子》)这说明人们总是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然后才能提出精神生活的需要。
恩格斯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人类最初进行生产并不是为了创造美,也没有专门创造出美的对象,美和实用是结合的,有用的有益的,往往也就是美的。因为只有在有用的对象中,才能直观到人类创造活动的内容,才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
第八章
4、自然美的特征
(1)自然美重在形式
(2)自然美具有多面性。
①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它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也是复杂的。
②自然美多面性的显示与人们观察、欣赏美的角度也有一定关系。
(3)自然美具有易变性。
自然山水的特征及审美意义
山水林木、花鸟虫鱼均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如山之主要审美特征:雄、险、奇、秀、
幽等。(1)泰山的雄伟 (2)华山的险峻(3)黄山的奇特 (4)娥眉的秀丽 (5)青城的幽深
第九章
1、什么是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的自然属性(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以及它们有规律的组合(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
4、色彩为什么具有表情性
色彩具有表情性,包括兴奋与沉静、暖与冷、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 这种表情性与联想和象征分不开。
联想:红、黄、蓝、绿、白、黑等;
象征: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
6、形式美的法则
(1)单纯齐一: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即整齐一律,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给人以整齐、秩序、节奏的美感。
(2)对称均衡: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对称: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上下)两侧均等。具有较安静、稳定的特征,还起到衬托中心的作用。
均衡:两侧的形体不必等同,量上也是大体相当。均衡较对称有变化,比较自由,在静中倾向于动。
呼应:较均衡更为自由,虽然形体大小悬殊,却相互照应。
(3)调和对比: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并列。使人感到融合、协调,在变化中保持一致。
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色彩、声音、形体的对比。
(4)比例: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数量关系。给人以协调、匀称的感觉。宋玉:“增之一份则太长,减之一份则太短。”又如西方的黄金分割比例;中国古代画论中的“立
七、坐五、盘三半。”山水画中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5)节奏韵律: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时间关系;力的关系)。把运动中的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节奏存在于生活、自然、艺术中。
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情感的色彩便形成韵律。
(6)多样统一: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
第十章
5、为什么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都很重视生活的基础作用/
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前提、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
在艺术史上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都很重视生活的基础作用,因为:
1、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4、创作素材就是生活本身。
第十一章
1、(1)意境的含义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
审美想象空间。(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
(2)意(情)与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也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二者的统一表现为情景交融。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景中生情,情中生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渭川田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其二等。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意境的形成中境是基础,这里所说的境,不仅指直接唤起情感的某种具体的景色,也指与这些景色相联系的整个生活。祝允明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境是基础,情为主导。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2、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1)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
“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鱼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意境中包含着艺术家的情感。
“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李方膺说:“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三两枝。”
(3)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红杏枝头春意闹” ;“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
(4)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在期多,字则期少”。
第十二章
3、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分类
各种艺术的区别在于创作过程中“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用摹仿的媒介不同来区别画家、雕塑家、歌唱家以及史诗作者;
用摹仿的对象不同(好人、坏人)来区别悲剧(比现在的人好的人)和喜剧(比现在的人坏的人);
就摹仿的方式来说,有的用叙事手法,如叙事诗;有的有动作手势来摹仿,如戏剧。
启示:涉及到艺术的划分与生活的关系,又触及到各种艺术及其表现手段的不同。
十三章
1、优美与崇高的特点是什么?二者的区别。
特点:
优美的根本特点在于和谐。是以其温和、柔弱、清秀、淡雅、纤细、轻盈、幽静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给人一种温柔、喜悦、心旷神怡、顺情适性的感受,这是优美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与基本的审美属性。
壮美与优美不同,它的根本特点在于对立、冲突。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
以惊心动魄、振奋激荡的审美感受。
区别:
首先,可以从形态方面予以区别:
其一,壮美(崇高)的事物显得强大,有力;优美则显得小巧、娇柔。
其二,优美的事物一般都有较强的形式美;壮美的事物则往往不拘泥于形式美。
其三,优美的事物宁静,幽雅,呈现出一种静态美;壮美(崇高)则豪放、激荡,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美。
再者,壮美与优美还可以从美感方面予以区别:
其一,壮美(崇高)感是一种复合的情感反应,优美感则是一种单一的情感反应。 其二,优美易于为人感受,壮美(崇高)则较难于为人们感受。
十四章
1、什么是悲剧?
含义:在美与丑的矛盾冲突中,它是以美暂时被丑压倒为基本点,以代表先进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遭受挫折为其基本内容,从而展示出斗争的艰巨性与实践主体的顽强性,以及美必胜丑的历史必然性,激发人们从中间接地观照到实践主体的巨大的本质力量,使人们获得美的陶冶与享受。
悲剧的本质何在?
亚里士多德:
(1)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这个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就是情节。
(2)他认为悲剧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3)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与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陶冶”作用。
黑格尔:他认为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二者冲突的结果是同归于尽,必然引起悲剧结局。在这个结局中,双方的片面性得到克服,永恒的正义取得胜利。
车尔尼雪夫斯基:
首先,他主张从生活出发研究悲剧,批判老黑悲剧总是命运干预的结果的思想;
其次,他认为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情。
再次,他批判老黑悲剧中死者都有罪过的思想;
最后,他反对老黑悲剧矛盾冲突必然性的思想。
他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人生中可可怕的事物。”
恩格斯:评拉萨尔的《济金根》中,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4、悲剧的类型划分?
按悲剧的性质分:
(1)新生力量的悲剧:体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牺牲。如普罗米修斯、巴黎公社、陈胜吴广起义、水浒英雄、李大钊、张志新等。
(2) 小人物的悲剧:善良的普通人民的不幸和苦难。
(3)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
(4)旧制度下进步力量、无可奈何人物以及所有人美好生活、理想、爱情破灭的悲剧。如宝黛爱情、李煜的悲剧、李杨的悲剧、涓生子君的悲剧等。
从悲剧人物的特点、悲剧冲突的特点、悲剧产生的美感特点出发,将悲剧分为:
(1)悲壮悲剧;(2)悲愤悲剧;(3)悲悯悲剧;(4)喜剧性悲剧。
西方美学史上又将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三种。根据黑格尔的分析,通常把古希腊反映命运观念的悲剧叫命运悲剧;把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代表的近代着重表现人物内心冲突的悲剧叫性格悲剧;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变成了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人与社会的矛盾尖锐化,产生了社会悲剧。
第十五章
1、什么是喜剧?
含义:是指在美与丑的矛盾冲突中,它是以美压倒丑或者美直接否定丑为基本点,以内容与形式、动机与效果相互矛盾的行为、事件为基本内容,从而引起人们发笑,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获得轻松愉快的审美享受。
“寓庄于谐”为什么是喜剧艺术的本质?
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辩证的统一。失去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喜剧,中国古代喜剧理论中很注重庄与谐的结合。喜剧中的庄与谐的结合,一方面是庒的问题,也就是要求作者真实的反映生活。喜剧性艺术中的庒的含义,除了之作品内容的真实地反映生活本质外,还指艺术家在在创作过程中的严肃认真态度。另一方面的问题就是要很好的研究喜艺术的形式,也就是谐的问题。一个喜剧作家,漫画家在创作过程对生活的理解是和喜剧形象的探索结合在一起的。
3、喜剧中的讽刺与幽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喜剧性的体现形式有多种多样,如讽刺、幽默、诙谐、打诨、闹剧的。两者为戏剧的体现形式。
区别:一是含义不同:讽刺是喜剧性具体体现的形式之一,鲁迅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
幽默剧性体现的另一种形式。“幽默的喜剧,就是轻轻讽刺的喜剧。”
幽默与讽刺的区别:(1)程度不同;(2)美感不同;(3)对象不同。
讽刺所反映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否定现象。
讽刺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对敌人的揭露和批判,一种是对人民内部比较严重的缺点和错误提出尖锐批评。
幽默的特点不同于讽刺,幽默不仅反映生活中的否定现象,而且反映生活中肯定的现象。它比讽刺更带有快乐的色彩,讽刺较严厉,幽默较轻松; 讽刺叫辛辣,幽默较温和。幽默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同情的苦笑,或戏弄的讥笑。
十六章
一、美感的含义
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所产生的一种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是指客观存在的美反映到人类头脑后所长期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审美意识。它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等。本章侧重狭义而言。
十七章
一、美感的共性和个性的含义及关系
美感的共性即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性;美感的个性则是其差异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则表现美感的共性,二者辨证统一。
范文三:《美学原理》课后题满分答案
《美学原理》课后题满分答案
什么是美学(一) 1
“美学”这一名称最早由谁提出?
A、 B、 C、鲍姆嘉通 D、 正确答案: C 2
宗白华认为,中国形而上学属于()的体系。
A、唯美 B、 C、 D、 正确答案: B 3
“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
A、 B、 C、 D、蔡元培 正确答案: D 4
西方美学的历史开始于1750年。 正确答案: × 5
以下著作中不属于朱光潜的是?
A、《美学散步》 B、 C、 D、《谈美》 正确答案: A 6
下列对《诗论》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歌
B、 C、它是一本介绍诗歌创作的著作。 D、 正确答案: C 7
西方美学历史的创始是谁:
A、苏格拉底 B、
C、柏拉图
D、 正确答案: C 8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的思维模式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A 9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点是()。
A、 B、 C、中国形而上学 D、 正确答案: D 10
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语义分析,会从根本上取消美学。 正确答案:√ 11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A、 B、积极事物 C、 D、美丽景色 正确答案: C 12
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美学的。 正确答案: × 13
宗白华认为:艺术家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风景交融渗透。() 正确答案: √ 14
不是中国近代美学家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D 15
范文四:美学教案全 附课后练习题答案
【引用】美学
第一章 绪论...
一、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
二、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三、怎样学习美学,...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一、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二、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
三、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四、丑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理解美丑的相互转换,... 第三章 美的产生...
一、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二、从实用过度到审美的中间环节是什么,...
三、怎样理解在美的产生中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 第四章 社会美...
一、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
二、什么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对社会美起什么作用,...
三、怎样理解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和形式美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
二、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是怎样成为美的对象的,...
三、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第六章 艺术美...
一、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有那些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试比较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
基对艺术美的论述的优缺点。
二、从艺术美的内容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为什么又是客观
的,
三、在艺术美中怎样体现艺术家的创造劳动,...
四、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第七章 意境与传神...
一、什么是意境,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二、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三、什么是传神,怎样理解神和形的辨证关系,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的统一,
第八章 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艺术为什么要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二、怎样理解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三、试举例说明电影蒙太奇的应用。...
第九章形式美...
一、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和相对独立性,...
二、什么是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有什么意义,怎样灵活运用这些法则,...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一、优美与崇高的特点是什么,你对其有什么看法,...
二、试谈康德对崇高的看法,为什么说他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第十一章悲剧...
一、什么是悲剧,悲剧的性质何在,...
二、社会主义时期有没有悲剧,它和旧社会的悲剧有什么不同,...
三、悲剧的客观效果是什么,怎样理解悲剧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第十二章喜剧...
一、什么是喜剧,怎样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巨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第一次是以悲剧出现,
第二次是以闹剧出现,
二、“寓庄于谐”为什么是喜剧艺术的本质,...
三、暴露喜剧与歌颂喜剧有何异同,试谈一谈你的看法。...
四、喜剧中讽刺与幽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十三章美感的本质特征...
一、美感的形象直接性与逻辑认识有何不同,...
二、美感与生理的快感有何区别,...
三、美感的功利性与实用的功利性有什么不同,...
四、怎样理解美感的想象创造性,...
第十四章美感的心理因素...
一、美感心理因素包括哪些内容,...
二、想象在美感中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想象,...
三、美感中的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美感中的情感作用,...
四、理解在美感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起这种作用,... 第十五章美感的共性与个性...
一、造成美感差异性的原因是什么,简述美感差异性的表现,...
二、美感的共同性有哪些表现,美感的共同性与个性的关系如何,... 第十六章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一、什么是“移情说”,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二、什么是“直觉说”,如何评价“直觉说”,...
三、什么是“心理分析学派”,你对它有何分析与批判,...
四、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派,...
五、什么是“心理距离说”,...
第十七章美育...
一、怎样理解美育的本质特征,...
二、美育的任务是什么,...
三、如何实施美育,...
第一章 绪论
一、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其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别的艺术概论。
二、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1、时代需要美学。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在理论上认识美,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方法,从而提高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美学。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文学艺术有着重要作用,而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如何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以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如何使作品能引人入胜,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这就需要从审美上去探讨艺术的规律。在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都需要从美学上加以研究。美学的研究可以推动和促进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美学的
研究。3、开展审美教育需要美学。掌握美学基础知识,认识美的本质、形态和审美的基本规律,是树立正确审美观和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
三、怎样学习美学,
1、刻苦学习马列主义。2、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结合。3、注意结合审美实践,特别要结合艺术实践。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一、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1、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
2、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实践是产生美的基础。
二、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
1、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原因有三点:
(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
(2)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
三、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真,即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合目的性是善,即合乎功利性。
2、(1)美的产生的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和必然性,否则,自由创造就无法进行,美也就无从产生。
美与真的区别在于:首先,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其次,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民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美是一种情感关照的对象。
(2)美以善为前提。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没有了这最终目的和出发点,也就没有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美也就无法产生了。
美和善的区别表现为三点:
a、 与功利的关系不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关系,功利是潜伏在形象
中的。善则与功利直接相联系。
b、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不同,善有形式,但是不讲求形式。人们对善的
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而美则在内容和形式的
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
c、 善是意志活动的对象,而美是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总之,美离不开真和善,但是又有所不同。只有人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也就是真的时候,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并且表现为生动的形象才可能有美的存在。
四、丑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理解美丑的相互转换,
1、丑是恶的形象体现,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的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2、美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转化要有条件。例如旧中国变成新中国,就包含了丑向美的转化,这一转化的条件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开了这一条件,
转化就无法实现了。与此相反,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向丑转化。例如原来纯洁的青年,由于经受不住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有的堕落为小偷、杀人犯,相应地在形象上会由美向丑的转化。由于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着美丑之间的转化,这就给审美教育提出了一个现实而重要的任务。
第三章 美的产生
一、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美产生于劳动。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线条、形体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凝聚着人的劳动和创造。这些形式成为人的智慧、灵巧和力量的标志,因此能唤起人们的喜悦而成为美的事物。所以说美产生于劳动。
人类的劳动生产实践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实用需要,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首先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实用。因为它们实用而且又体现人的创造,人们才喜欢这些事物,这些事物才有了美的性质。在工具造型上的每一个新的进展,不但体现了实用效能的提高,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创造和智慧的发展。在实用的基础上,才逐渐出现产品的装饰并分化出主要为满足审美需要的装饰品。所以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二、从实用过度到审美的中间环节是什么,
其中间环节是人类的观念形态。实用的观念和美的观念结合起来才形成了美,但观念并不是美的根源,因为观念也是实践中产生的。
三、怎样理解在美的产生中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
客体是指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化的自然。反过来它又影响主体,凭着它的丰富性才发展了人的感觉的丰富性。离开了客体就无从说明主体的思维、感觉的发展,而离开了主体也无法说明产品(客体)的变化。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美,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
美需要。从创造美的对象到提高主体审美能力,再去创造新的美,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既是客体的发展过程,也是主体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实践、自由创造起着决定的作用。
第四章 社会美
一、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
社会美是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它与善有密切的联系。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
1、人的美和人的本质有密切的联系。人物形象的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并侧重于内容。人的美是一种可关照的生活现象,人的内在品质显现于外部特征才能引起美感。没有了内容,则美也就不存在了。
2、人的内在美有持久性。它不像生理现象那样易于消逝。人的内在美的持久性的由于人的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内在美的显现更为生动丰富。它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表情、动作、语言都与人的内在品质、精神有密切联系。而外在的美仅有长相一种。
4、内在美对人的精神生活能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二、什么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对社会美起什么作用,
审美理想是人在头脑中创造新世界的蓝图。是人的精神美的集中表现。是以真善为内容,充满了对未来生活图景的富有激情的想象。社会美是人们在一定审美理想指导下艰苦实践的结果。作用:1、审美理想给人们的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2、而且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
三、怎样理解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和形式美之间的关系,
人物形象的美首先是内在品质的美,其次才是外在的形式美。内在品质的美可以弥补外在形式的某些缺陷,而心灵的卑污却不能用外在形式的美去抵消。心灵美的人虽不一定长的好看,但仍能使人感到可爱、可亲,而心灵丑陋的人,即使长的再漂亮,却免不了使人厌恶。当然最好是人的内在美与外在形式美的结合。
第五章 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 自然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是自在之物,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人才有意义。一方面一切自然不能自觉为美,另一方面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体存在,所以那时自然美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出现之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把人类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自然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扩大。
二、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是怎样成为美的对象的,
未经改造的自然由于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生活发生联系,才成为审美对象的。未经改造的自然是人的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或是为人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人与其建立了广阔的联系,对其产生兴趣,未经改造的自然中,如果它的样子符合生活中的形式美,就能成为美的对象。(如月亮和镜子、玉盘有圆和晶莹明澈的共同点)如果它的某些特征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就成为了美的对象。(如牛的任劳任怨的特征,四季的如笑、如滴、如妆、如睡)。
三、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对自然美的欣赏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意义有三点:
1、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
2、自然美可以培养人们的优美情操,寄托自己的理想。
3、欣赏自然美可以使人们在恬静中恢复疲劳,得到休息。
第六章 艺术美
一、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有那些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试比较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美的论述的优缺点。
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但不等于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在于:1、它是艺
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凝结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2、现实美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艺术美一经创造出来就固定不变了,可长久供人欣赏。3、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反映,比现实美更精粹、更鲜明、更生动、更具典型性。4、它不是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在艺术中创造想象的作用的有限的;艺术形式本身带来的局限)认为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肯定现实美及其生动丰富性,这是正确的,但是他采用贬低艺术美的方法来肯定现实美,忽视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就是错误的了。黑格尔则否认艺术美来于生活,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强调想象在艺术创造的作用,反对艺术机械模仿自然。他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结果,接触到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有合理的因素,但是他完全否认社会生活,错误的。二人的观点都有片面性。
二、从艺术美的内容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为什么又是客观的,
因为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活动的土壤,现实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而且现实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离开了现实生活,艺术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创造,不可能有艺术美。所以,我们说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它是客观的。
三、在艺术美中怎样体现艺术家的创造劳动,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从生活到意象的孕育,即意象的形成。在意象中形象的特征更鲜明更生动,更加符合生活的本质;同时,把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形象中去。这一过程中充满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其次,是把孕育的意象表现为作品中的形象,这需要艺术家高超的技巧,通过技巧使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容统一起来。
四、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美学要求,即艺术典型应当是共性与个性的辨证统一。“每个人都是典型”是说典型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指的是典型的共性,“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是说艺术典型应当有自己的特殊性,即鲜明独特的个性。“是一个‘这个’”是强调艺术典型的个性特点的重要性,以便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第七章 意境与传神
一、什么是意境,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情是主观范畴,景是客观范畴,景是产生情的基础,情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情在意境中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所创造的。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最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二、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原因有四点:
1、生动的形象。
2、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情感。
3、意境中包含了艺术家精湛的艺术技巧。
4、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
三、什么是传神,怎样理解神和形的辨证关系,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统一,
传神是指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内在精神,把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体现艺术家的创造,是艺术中的一种美的境界。
传神中的型与神是辨证统一的。形似是基础,神似是形似的升华。形指人物的外部特征,神指人的内在精神。没有形作为基础,神就无所寄托,而有形无神,仅仅形似,则是模仿,谈不上创造,只有达到了神似,表现出人物的内在精神,才能表现为创造,才能称为美。(以形写神)
传神中的“神”实际上是艺术家所理解的和经过情感体验的“神”,传神的作品中既反映了对象的本质特征,也表现了艺术家的爱憎和审美评价,两者有机地统一于形象之中,也就体现了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统一。(迁想妙得)
第八章 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艺术为什么要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因为寻找和发现各门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自觉地掌握它们、认识它们,对于促进艺术的发展、繁荣艺术的百花园地有特殊意义,违背各门艺术固有的审美特性,违背各门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都会导致创作的失败,所以艺术要分类。艺术的分类标准是:作品的再现与表现的侧重和所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根据这一标准,艺术可分为:再现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和语言的艺术。再现艺术有雕塑、绘画、摄影、戏剧、电影等;表现艺术有工艺、建筑、书法、音乐舞蹈等。语言艺术有文学等。
二、怎样理解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所用的反映生活的方式和物质手段上: 表现的艺术:
工艺,以实用的造型、色彩和线条来表现或烘托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趣味等。
建筑,以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空间结构表现出一定的情调、韵律和气氛。 书法,以点画运动和用笔、用墨等在整体结构中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和意蕴。特点为:1、书为心画。是人的精神表现。2、书肇于自然。是自然的节奏化。3、体现了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法则。
音乐,以节奏、旋律、和声和复合声组成的音乐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大的特点是表现宽泛的、含蓄的情感,起伏跌宕的情绪。
舞蹈,以规范化的有组织的、有节奏的人体动作来表现人的感情。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和抒情性。
再现的艺术:
雕塑,以形体的造型来反映生活,再现现实。特点是最宜于表现有崇高理想的正面形象,宜于观赏者从不同角度和距离进行欣赏和领悟。直接感染和陶冶激发观赏者的心灵。
绘画,通过线条、色彩、构图在二度空间范围内以动人的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画家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绘画词汇——线条、色彩、构图构成了它的审美特征。
摄影,以真实、优美的造型再现现实,反映现实生活。纪实性是其审美特征。 戏剧,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成分综合而成,演员的表演是其美的特征。演员扮演角色,运用形体动作、语言、演唱等手段来塑造舞台形象,表演剧情和典型的人物形象,能动地再现和反映社会生活。
电影,也是综合艺术,它综合和吸取了各种艺术的特长,以银幕形象广泛的反映生活。它的审美特征在于蒙太奇手段的运用。
语言艺术,文学。其特点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再创造。描写现实、表达思想的广阔可能性。
为艺术分类,找出各部门的审美特征,目的是:1、为了提高和发展各门艺术,2、为了提高和丰富各门艺术欣赏的能力,3、为了艺术的百花园地更加多姿多彩。各门艺术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都是认识与情感、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所以它们的特征也是相对的,我们决不可将起绝对化,把它们对立起来,割裂开来。
三、试举例说明电影蒙太奇的应用。
蒙太奇是电影的一种特有的手段。指的是镜头的组接和剪辑,镜头的组合关系和联系的方法。它的运用使电影获得了新的质、新的自由、新的美,有了巨大的变化和升华。例如电影《青春之歌》中的两个镜头,一个是余永泽和林道静结婚的场面,另一个是结婚以后的琐碎的生活场面,通过这两个镜头的组接,使人一看就明白了余永泽在生活中的庸俗追求。卢嘉川就义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紧接着是林道静张贴“中国共产党万岁”标语的镜头,使人从中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不可战胜的,一个战士倒下去,千百个战士站起来。蒙太奇的运用,使电影更深刻地反映生活,给人以审美享受。
第九章 形式美
一、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和相对独立性,
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
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人们之所以认为这样的形式是美的,是因为它是体现美的事物的形式,这种形式最初是体现人们的自由创造力量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认为这样的形式是美的,是由于它是内在美的外部形式。后来受人的条件反射心理的影响,只要见到这种美的形式特征,就会产生美感,而不必去考虑形式中包含的内在本质。人们认识到形式美的这种能够引起美感的特殊作用之后,就自觉地对美的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规律性的抽象概括,逐渐认识了形式美的法则,并依照这个法则进行美的创造,在自觉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美的创造过程中,人们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形式美的法则的内容。形式美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是人们对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自觉运用的结果。所以说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
形式美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它不直接具体的美的内容。
它是依靠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的,是在任命长期的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高
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形式特征。它远离了美的具体内容,形成了形式本身的特定抽象意义。
二、什么是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有什么意义,怎样灵活运用这些法则, 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的意义有:
1、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
2、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应注意:
3、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的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
4、式美的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端发展,因此,在美的创造中,既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特点。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一、优美与崇高的特点是什么,你对其有什么看法,
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种类型,在本质上都是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显现,但是,它们在表现特征和给人的美感方面有显著区别。
优美的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或是山明水秀、波平如镜、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等,这些景色都是优美。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从根本上说,优美体现了作为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使人产生和谐与愉悦的美感。
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劲雄伟的特征。从美感上看,它给人以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从根本上说,崇高体现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激烈矛盾状态所显示的伟大精神和力量。
二、试谈康德对崇高的看法,为什么说他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而优美的形式是有限制、有规律的。崇高感是由痛苦感转化而来的,是一种间接产生的愉悦。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康德认为,崇高是人对自己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的喜悦,是与理性观念直接相联系的,因此,必须有众多的“理性观念”和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对崇高进行欣赏,欣赏崇高需要更多的主观条件,所以崇高比优美更具主观性。“所以那对于自然界里的崇高的感觉就是对于自己本身使命的崇敬,而经由某一种暗换赋予了一自然界的对象。”这就是说,自然对象没有崇高的性质,是人通过“暗换赋予”了自然界的。这说明康德的崇高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三、为什么说崇高的根源是社会实践,怎样理解自然界的崇高, 社会生活中的崇高是通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重大而艰巨的实践体现出来的,直接来源于社会实践的伟大斗争。自然界的崇高根源于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自然事物能成为崇高的对象,是因为在它的自然特征中体现了人的力量和崇高品质。人类在自然事物中能够反观自身的伟大,才能对自然事物产生崇高感。自然对象的巨大体积和力量及粗犷不羁的形式不是产生崇高的根源,但对形成崇高的对象起积极作用。只有当自然事物具有一定的自然形式特征时,才会引起人们的崇高感。
第十一章悲剧
一、什么是悲剧,悲剧的性质何在,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悲剧的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在严重的实际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在这里,悲剧是一个美学范畴,而不是戏剧的种类。
二、社会主义时期有没有悲剧,它和旧社会的悲剧有什么不同, 社会主义时期存在悲剧。其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斗争,这些矛盾斗争构成了悲剧冲突的社会基础。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当然是新生力量必然战胜腐朽势力,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但是,革命斗争的道路不是平坦笔直的,邪恶势力可能在某些时候得势,残害人民,新生幼苗也可能遭到挫折和扼杀。旧势力、旧习惯、旧思想观念也可能破坏人民的幸福,使人遭受不幸。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严重的悲剧性冲突。
社会主义社会的悲剧的矛盾仍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但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与旧社会的悲剧有很大不同:旧社会的悲剧是普遍的、必然的。这个矛盾只有推翻统治阶级以后才能得到解决;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是暂时的、局部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是可以解决的。因为从总体上看,在社会主义时期历史的发展和必然要求是一致的。
三、悲剧的客观效果是什么,怎样理解悲剧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悲剧的客观效果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悲剧反映了先进社会力量在严酷的实践斗争中的苦难和死亡,美暂时被丑压倒,因此悲剧使人产生一种痛苦之感,是痛苦之中的愉快,使人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即悲剧中的崇高感。
2、人们在欣赏悲剧时不仅仅是流泪,同时由于美在受到摧残时,显示出光辉的品质,又使人在道德感情上受到“陶冶”。在美感各种形态中,悲剧引起的美感最接近道德的审判和实践的意志。
3、在悲剧的美感中显示着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的理性力量,伦理特点非常突出。悲剧必然使人痛苦,但革命的悲剧使人从痛苦中产生力量,使人从先进人物的痛苦和毁灭中认识到真理,它能唤醒人们,鼓舞斗志,从而使人们受到教育。 悲剧对人生的积极意义有三方面:
1、识生活道路上充满了矛盾、曲折和艰苦的斗争,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需要付出代价,有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2、激发人们学习英雄人物在严酷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极大的精神力量。
3、激发人们对丑恶事物的憎恨,增强美丑的识别能力。悲剧使人们自觉地向进步人物学习,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在实际生活中追求美好崇高的人生境界。
第十二章喜剧
一、什么是喜剧,怎样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巨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第一次是以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以闹剧出现,
喜剧是以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显示现实生活本质的一种美学范畴。马克思所说的“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人物和事变第一次是以悲剧出现”,是指当新生事物诞生时,新生力量总是弱小的,而旧势力总是强大的,在新生事物战胜旧势力的历史进步过程中,新旧势力交锋的结果是新事物受到挫折,旧势力对新生进步力量的矛盾激化而成的巨大历史事变常常以悲剧形式出现。“第二次是以闹剧出现。”是指随着历史的发展,新旧力量的对比不断发生变化,旧事物最终要被新生事物取代,新生进步力量最终要战胜腐朽落后的旧势力,而旧势力往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以强大的假象掩盖其虚弱的本质,在必然灭亡的情况下与新生势力较量,从而使新旧势力的再次交锋以闹剧的形式出现。“闹剧”是指社会生活中的否定方面,即讽刺性喜剧。因为陈旧的生活方式走进坟墓时,往往具有“用另外一种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的特征,这正是陈旧方式的一种自我讽刺。
二、“寓庄于谐”为什么是喜剧艺术的本质,
生活中的喜剧的本质决定了喜剧艺术的本质。首先,一切艺术的源泉都是生活,喜剧艺术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喜剧,喜剧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喜剧进行提炼、集中和能动反映的结果。其次,生活中的喜剧的本质是:在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生活的本质。生活喜剧中的丑角都是用一种假象把自己的丑的本质掩盖起来,产生自相矛盾、乖讹的可笑形式。生活中的这种喜剧本质和特点反映在喜剧艺术中就是“寓庄于谐”,即用诙谐可笑的形式表现严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家必须按照生活喜剧本来的特点进行再现和表现,才能产生喜剧效果,产生优秀的喜剧作品。所以,“寓庄于谐”是喜剧的本质。
三、暴露喜剧与歌颂喜剧有何异同,试谈一谈你的看法。
暴露喜剧和歌颂喜剧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具有喜剧性艺术的共同特征——“寓庄于谐”。但是它们反映的内容在性质上不同,在表现形式上也不同。暴露喜剧在内容上的性质是对敌人的揭露和批判,在表现形式上多用尖锐的讽刺。歌颂喜剧在内容上的性质是对社会先进力量的肯定,在表现形式上多用轻松的幽默。
四、喜剧中讽刺与幽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两者的联系在于:
1、两者都是喜剧艺术的表现手段,在喜剧艺术中结合使用,互补长短。2、两者都有寓庄于谐的特点。3、两者能起到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效果。(在笑声中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两者的区别在于:1、讽刺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否定现象;幽默既可以反映生活中的否定现象,也可以反映生活中的肯定现象。2、讽刺比幽默更辛辣、严厉,幽默比讽刺更轻松、温和。3、讽刺产生的效果是尖刻、嘲讽的笑;幽默产生的效果是会心的微笑、同情的苦笑或戏弄的讥笑。4、讽刺多用于揭露批判和严厉的批评;幽默多用于歌颂、愉快的取笑和轻松的批评。
第十三章美感的本质特征
一、美感的形象直接性与逻辑认识有何不同,
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具体可感的、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对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种生动的直觉。逻辑认识是抽象思维的结果,虽然也依赖于感性认识,但是,它是从大量感性认识中抽象出来的,是运用概念、推理和判断进行逻辑思维的结果,它排斥掉了一切具体的感性材料,直接以抽象的概念、推理和判断的形式表达出来。而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感是深刻理解了的感觉,理性认识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自始至终不能脱离具体的感性形象。
二、美感与生理的快感有何区别,
生理快感只是物质满足生理感官的需要所引起的舒适、快乐,例如炎热的夏季口渴时,喝一杯清凉的饮料,就会产生舒适凉爽的快感。
美感是一种情感,一种使人精神愉快的、心融意畅的情感。它不单纯是生理欲望的满足,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的满足。当我们欣赏一幅美的油画,一道美丽的风景时,我们感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而没有物质上的满足。美感中潜伏着人对美感形象的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和思想,体现了人的心理反映和认识,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
两者的区别在于美感不单纯是生理欲望的满足,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的满足。
三、美感的功利性与实用的功利性有什么不同,
美感的功利性与实用的功利性的不同有两点:1、实用功利性是外在的,是一切物质和财富的满足,是一种感官的需要和生活欲望的满足,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占有和消耗。美感的功利性则是潜伏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满足和享受。黄胄画的驴,不能骑,没有实用功利目的,但却给我们美的享受和愉悦。2、实用功利性是不自由的,要受到感官的需要、物质的占有和消耗的制约;美感的
功利性则是无私的和自由的,没有个人的欲望,不受物质利益的束缚和约束,它是精神上的享受,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四、怎样理解美感的想象创造性,
想象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这种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所谓想象创造性。美感的想象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美感的想象创造性体现在对唯一性的新形象的创造方面。美感对感性世界的新的认识形式、新的意境的实现,具有不可重复的唯一性,正是创造性的本质。美感是对感性世界的特殊把握,而不是先前已有东西的简单重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发现。2、美感的想象创造性还表现在对新颖意境的创造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思想感情也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此美感中的想象创造性是没有止境的。
第十四章美感的心理因素
一、美感心理因素包括哪些内容,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产生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美感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和理解。
二、想象在美感中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想象, 想象是人脑中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在美的创造和欣赏中都离不开想象,因为:
首先,没有想象,人就不能形成审美理想,不能创造出比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更美的现实美和艺术美。一方面,人类总是不断想象更美好的生活,才不断创造新的、更美的生活形象;另一方面,艺术作品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创造都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的结果。艺术创作中以创造性想象为主,再造性想象只是在参与创造性想象过程中起作用。
其次,对各种美的欣赏都需要欣赏者的想象。审美欣赏中以再造性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一定的创造性想象。比如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每个人都根据自己
有一千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再造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形成新的形象,所以说“个人欣赏《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有了想象,人们能够从静态的绘画中感受到动态的美感,从虚拟的示意动作中感受的真实的生活形象,使人从文学作品的抽象语言描写中感受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所以说,想象不仅在创造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审美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美感中的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美感中的情感
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映,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美感中的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的不同有:
1、美感中的情感中,人的理智(认识)、意志(需要)和情感处于和谐统一之中。由于这种和谐统一,在审美中才会感到无私与自由的愉快。
2、美感中的情感以日常生活情感为基础,但它其中蕴涵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情感含有更丰富的、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因此,它更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3、感中的情感不同于认识情感和意志情感,它始终不脱离具体、完整的生动形象,直接对形象产生情感,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样性;而不象生活情感那样具有社会普遍性。
情感在美的创造和欣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美的创造过程中,情感是人们创作的动力。人们在生活中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情感,是人们对生活形象、现实事物产生美感的基础,、;在生活中孕育
的艺术家的情感,是艺术家产生创作欲望的基础;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艺术家的情感,只有浸透了创造者丰富情感的艺术形象才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其次,在美的欣赏过程中,美感的形成也离不开情感。在欣赏自然美时,往往由于触景生情产生美感;在欣赏社会美时,往往由于社会事物对人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或包含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现实事物产生的美好情感而产生美感;在欣赏艺术美时,往往由于艺术作品中包含的艺术家的丰富情感与欣赏者产生共鸣而产生美感。
四、理解在美感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起这种作用,
理解渗透于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活动之中,相互作用,最终起到规范美感的内容和指导美感的发展方向的作用
理解在美感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三点:
1、自觉理解到自己是在欣赏美,理解到自己处于非实用的审美状态,自觉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不必对所见所闻作出实际的反映,这一点是形成美感的前提。
2、解因素使人们得以把握艺术作品内容,以产生美感。即理解使人们在了解审美对象的历史、文化、题材、典故、等背景和技法、程式等各类艺术的特点及规律的基础上,才得以欣赏审美对象,获得美感。(理解使人们得以从艺术作品形式中产生美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形式而不理解它的内容时,是不能产生美感的。如对京剧程式的理解,对音乐节奏旋律广泛地渗透于的理解,都是产生美感所必须的。)
3、理解使人们领会到审美对象蕴涵的意义,以形成美感。即审美理解渗透、沉淀于感知、想象、情感诸心理因素中,与之合为一体,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这形象中包含着理解的内容。脱离了理解的内容,无法形成美感。
第十五章美感的共性与个性
一、造成美感差异性的原因是什么,简述美感差异性的表现, 美感的差异性是由审美主体的个性特征决定的。个人的境遇、性格、职业、文化修养、实践等千差万别,他们的不同,造成了美感的差异性。美感的差异性表现为:
时代差异性。受时代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以及一定的政治、哲学、文化等思想的制约,形成的各个时代不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以及爱好等,表现为不同时代的美感差异性。如唐代人认为妇女丰腴为美,而宋代人则不以为然。
民族差异性。由于各民族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地域、性格、趣味、爱好等的不同,这种不同又渗透到美感中,形成不同民族的美感差异性。如对人体皮肤的欣赏,非洲西海岸的黑人认为皮肤黝黑为美,印第安人赞美扁头,而另一民族的人则认为那扁头象是白痴的头。
阶级差异性。不同阶级的人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的不同,形成了美感差异性。如饥区的灾民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
个人差异性。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道路、命运和遭遇以及文化修养与心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个人的美感。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由于以上的不同,所引起的美感是不同的。个人的心境、情绪的不同,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社会分工的实践的不同,都会影响到美感,表现为美感的差异性。
二、美感的共同性有哪些表现,美感的共同性与个性的关系如何, 美感的共同性体现了美感的共性特征。在审美主体的个性特征中,蕴涵着时代、民族、阶级、人类社会的共性。其表现为:
时代共同性。生活在相同时代的人的美感,具有这一时代人所共有的美感特征。 民族共同性。属于同一民族的人的美感,具有这一民族所共有的美感特征。 阶级共同性。属于同一阶级的人的美感,具有这一阶级所共有的美感特征。
人类的美感共同性。人类所共有的不同于动物的人性特征,在美感中表现为美感的共同性。如对于真诚、挚热的爱情的赞美。对无私母爱的赞美等等。后人对前人优秀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使不同时代的人具有美感上的共性特征。不同民族和地域的相互联系和交往,文化的相互融合,使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的美感具有了共同性。
美感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美感的个性必然表现出社会的普遍性——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则表现共性,二者辨证统一在一起,互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第十六章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一、什么是“移情说”,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的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它的创立者和代表是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立普斯(1851—1914)。移情作用侧重于主体心理功能和体验,把主体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虽然抓住了审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征,但是,他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能动作用的同时,忘记了客体外部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实践作用的分析。移情现象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在实践基础上才可能发生的。
二、什么是“直觉说”,如何评价“直觉说”,
“直觉说”也称“表现说”,是一种西方现代美学流派。最主要的代表是意大利的克罗齐(1865-1952),他在哲学上继承了康德、黑格尔,可是又抛弃了他们哲学的合理内核,把唯心主义发展到了极端。他的最基本的美学概念是直觉即表现。他从这个概念出发,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认为直觉是抒情的表现,直觉是艺术,也就是美。他把艺术从周围的事物中孤立出来,认为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没有功利,没有概念和逻辑,也不是道德活动等。“直觉说”中有其合理的
内容,提出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对立,并强调了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把艺术活动看作是人人皆有的基本活动和最普遍的活动。
三、什么是“心理分析学派”,你对它有何分析与批判,
“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和心理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65-1939)。他和他的学生以心理分析的方法阐释美、艺术创作与欣赏有关的问题,对当代西方美学有深刻的影响,以其为代表的心理分析学派逐渐成为心理美学中的势力最大的一个流派。他的《梦的解析——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1956年被美国的唐斯博士列为“改变历史的书”,这是一部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同列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书。他的理论结构有五大支柱:无意识婴儿性欲、恋母情结、抑制和转移。其核心部分是“无意识”,也是对美学影响最大的部分。他极力强调本能和无意识的作用,在无意识中又突出强调人的性欲本能,以此来解释人的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认为艺术是性欲的升华,是潜意识的象征的表现。艺术的功用在于使作者与读者受到压抑的本能、欲望,特别是性欲望,得到一种补偿或变相的满足。艺术家是把受压抑的欲望转移到幻想世界的创造中去,以便性本能得到释放和满足。他的理论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缺漏,对病态或畸形心理学的研究也有积极意义,他把现代心理同文艺创作和艺术欣赏联系起来,注重审美心理特点的研究,也有借鉴作用。但是,他的精神分析美学是片面性和武断性的,以性本能来解释艺术美,是明显错误的。他根本不理解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根本不理解人和动物的区别,用纯生物学的观点来研究社会和人类的心理活动,把无意识性和性本能欲望看成人类心理核心和支配人类行为的内驱力,无视人的伟大力量和心理品质,这种理论是一种残缺的理论。
四、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于二十世纪初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德籍美国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中文译为
“完形”。他非常强调形的整体性,认为形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形”是经验中的一种组织或结构,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绝不能把它理解为一种静态的和不变的。他提出了“大脑力场”说,解释了在审美知觉中力的样式。以为有两种力:一种是外在世界的物理的力,一种是内在世界的心理的力。两种力如果在结构样式上相同,则是“同形同构”,相异则是“异质同构”。这就是说。虽然是质料不同,但力的结构样式是相同的,在大脑中所激起的电脉冲是相同的,与情感活动所具有的力的样式也是相同的。因此,表面上极不相同的质料,因为力的样式相同,在艺术家眼里就有了相同的情感表现。有了“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才能有相映成对的对称、均衡、秩序、和谐等等,从而产生心理体验和审美快感。“格式塔心理学”在形的整体性、在力的表现性和运动性等研究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它有其最大的致命弱点——忽视社会实践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的心理结构、趣味、爱好等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仅仅从个体的力的倾向去解释艺术那种深刻、复杂的情感作用,必然是唯心的和脱离实际的。
五、什么是“心理距离说”,
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1880-1934)1912年发表了论文《“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心理距离”即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而且要求客体与人本身的实际需要及目的分离开来,也就是“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目的的,即人从外界事物中的功利目的、实际用途超脱出来,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他说: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心理距离说”抓住了创作和欣赏的某些规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它有严重的缺陷: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第一,他脱离社会、脱离社会实践活动观察审美现象,把美和美感
建立在“距离”的基础上。第二,他认为“距离”超脱功利是绝对的,看不到潜藏的功利,也是片面的。
第十七章美育
一、怎样理解美育的本质特征,
美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身的重要手段,它的任务是提高和培养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更高尚、更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与智育和德育相比,它有以下特征:
1、以情感人,理在情中。在美育中主要是培养人们对美的热爱和对丑的憎恶,使人在情感上受到陶冶。
2、 以生动鲜明的形象为手段。
3、 在个人爱好兴趣的形式中、在娱乐中接受教育。
二、美育的任务是什么,
美育的任务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1、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2、培养审美的敏感。即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3、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三、如何实施美育,
实施美育有三大途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互联系、相
互促进。美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社会美、艺术美和自然美三方
面,在美育中要把握其特点,不要搞得狭窄,广阔一些为好。可以说哪里有
社会生活哪里就有美,有美就有美育。我们应该争取把整个社会和生活统统
变为美育场所。
范文五:2015超星《美学原理》课后题满分答案53212329
2015超星《美学原理》课后题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
1.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 A )。
A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 B W?塔塔科维兹的《古代美学》 C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D 贺拉斯的《诗艺》
2. 真正严格地区别美感和快感的是( A )。
A 康德 B 休谟 C 黑格尔 D 博克
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一景色属于( B )。
A 优美 B 崇高美 C 自然美 D 景色美
4 原始人美感的第一个特点是( B )。
A 以模仿植物为美 B 以模仿动物为美 C 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 D 图腾崇拜 5. 美感的生理基础是( D )。
A 眼睛 B 鼻子 C 耳朵 D 感觉器官
6.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是( D )。
A 鲁迅 B 王国维 C ** D 蔡元培
7. 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是( A )。
A 现实主义文艺 B 古典主义文艺 C 浪漫主义文艺 D 现代主义文艺 8.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B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希庇阿斯 D 鲍姆嘉登
9. 悲剧主要的审美特征是( A )。
A 悲剧性 B 悲惨性 C 不幸事件 D 悲惨故事
10. 美育是通过( B )教育人。
A 说教的方式 B 审美的方式 C 道德的方式 D 欣赏的方式
11.西方美学一个重要传统是( B )
A 探讨美的本质 B 反功利性和反功利主义 C 现实主义在美学中的运用 D 探索美的目的
12. 鲍姆嘉通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 A )。
A 知、情、意三个方面 B 知、情、理三个方面 C 情、意两个方面 D 知、情、行、理四个方面
二、多选题
1. 在我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中,主张“美是观念”的代表有( AB )。
A 吕荧 B 蔡仪 C 高尔太 D 朱光潜 E 李泽厚 2.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 AB )。
A 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领悟 B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C 良好的社会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E 良好的家庭教育
3.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 AB )。
A 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领悟 B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C 良好的社会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E 良好的家庭教育
4. 康德把崇高分为( AB )。
A 数学的崇高 B 力学的崇高 C 体积大 D 威力大 E 逻辑的崇高 5. 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给艺术定义的有( AC )。
A 游戏说 B 模仿说 C 集体无意识说 D 教化说
6. 艺术存在的三个环节是( ABC )。
A 艺术创造 B 艺术品 C 艺术接受 D 艺术生产 E 艺术成
果
7. 优美又称( ABDE )。
A 秀美 B 纤丽美 C 纤柔美 D 柔性美 E 典雅美 8. 美育的特点有( ABCE )。
A 美育是感性的 B 美育是非常愉快的
C 美育是不可抗拒的 D 美育是由外向内的输入
E 美育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
9. 艺术接受过程可以分为( BDE )。
A 赏 B 观 C 评 D 品 E 悟
10. 丑与恶的关系是( BCD )。
A 丑与恶不可分 B 恶显示为形象才能成为丑 C 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主要是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 D 长相的丑与恶没有必然联系
E 丑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应该否定它 E 听觉
11. 黑格尔认为( BCD )。
A 崇高只能在心灵的想象中去把握
B 崇高是表现在作为“艺术前的艺术”的古代的象征型艺术中的 C 崇高的特征就是内容的表现,同时也就是对表现的否定 D 理念是崇高的本质 E 形式是崇高的本质 12. 属于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的优美的品质有( ABC )。
A 比较小 B 光滑 C 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 D 棱角分明 E 比较柔软 三、填空题
1. 美学是一门 人文学科 ,研究的是 人类的审美现象 。
2. 文艺复兴以后,由于人的觉醒和个性的解放,人自身的性格成了描写的主要对象, 性格 悲剧取代了 命运 悲剧。
3. “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这是原始人美感的第二个特点。
4.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的时间应当是 1750年 ,以鲍姆嘉通 的《 美学 》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5. “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6. 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7.审美对象受到历史条件、民族和阶级状况的制约,从而具有 历史性 、民族性和阶级性这样一些重要特征。
8. 模仿说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
四、名词解释。
1.优美:它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它是人类活动中目的与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先发现、最常见到的客观世界的一种审美属性。作为美的典型的表现形态,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
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两种类型,最初是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有我之境”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以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 3.移情说:它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这种美论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从而消灭物我之间的距离,达到物我同一,在物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移情说忽视了对感情的具体分析,忽视了美与真、善的联系。
4.寓教于乐:古罗马贺拉斯提出。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5. 第六感官:18世纪英国学者夏夫兹别里把对美的感受通过生理的感觉联系到人的心理活动。他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器官”,或人的“第六感官”。他的学生哈奇生发展了“内在感官”的讲法,认为一般感官只能接受简单的观念,得到较弱的快感,而内在感官可以“接受复杂的观念,所伴随的快感也远较强大。” 6.美育:它通常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就是当我们在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我们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并使之得以净化、升华和提高。
7.悲剧性:又称悲剧。它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五、简答题
1(试评述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
(1)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但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理念的性质,而且大大地发展了美是理念的理论。黑格尔认为现实世界是从理念派生的,或者说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因此,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理念就是真。美作为一种理念,因此,美是真。
(2)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认为,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呈现于客观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变成美的。 (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在这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地位。所谓“感性显现”,只是理念的自我显现,理念为了实现自己,必须把自己显现出来,完全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 (4)黑格尔的这一观点自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但把抽象的实体作为美的本源,显然是把世界和美倒置了。
2.为什么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答:(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 (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就出现了矛盾。 (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生理学观点。
3 .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4.简述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 ? 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 ? 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联系: ? 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 ? 美育中的情感活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 ?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5.美育的特点: 答:?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美感教育是非常愉快的,不仅用不着强制和勉强,而且是心甘情愿的,乐而忘返的。?美感教育是不可抗拒的,使人不得不然的,是动于内,从内心的情的角度去打动人的;?这种美育的愉
悦性,不仅意味着消极的满足每一个欣赏者的个人情感生活,而且还意味着激励欣赏者满足
自身独创性的需要;?美育具有陶冶性情或泄导身心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美学原理课后题答案美学类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