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品牌与质量的关系
品牌与质量的关系
品牌与质量是相辅相成的,品牌能使人相信其有质量的保证。如果一个产品没有品牌的话,要立足于在产品销售中处于不败的地位是很难的,用户要买名牌表面看中的是其牌子,而内在的原因是质量,所以说一个品牌想要稳住市场,一个良好的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才是关键所在。
没有质量是徒劳甚至是自毁品牌,质量才是XX品牌的生命线。 品牌是客户所购买的东西,企业制造产品,心灵创造品牌~产品更多的是物理性的,而品牌更多是心理性的。现在的品牌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标记、一个名称、标志、图形,或它们的组合,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是产品质量内涵和市场价值的评估系数,是识别一个产品的徽记,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本,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精心维护品牌的声誉,必然对产品质量不敢掉以轻心,创品牌的过程必然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过程。品牌是销售过程中产品品质和来源的保证,用户购买自己偏爱的品牌,得到最大的满足。事实证明,一个享有盛誉的品牌,将是企业一笔巨大的财富,经验表明,品牌决策的正确、品牌设计的科学和品牌保护的能力,对企业成功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任何产品或它的服务,如果只有知名度而缺乏信誉度的话,注定要在短时间丧失生存能力。
产品质量是XX品牌价值的基石,没有我们的质量就没有我们的品牌。品牌是区分的标志、形象的象征,品牌是承诺,是保证,是契约,是更有效的沟通代码,用户一看到XX这个品牌,便马上能理解品牌的承诺,对其质量产生信心。这种现象已经存在,我希望看到它永远存在~
范文二:品牌契合对品牌关系质量和重购意向的影响
[摘 要]随着市场环境和技术的发展,品牌沟通已从“打扰时代”进入“契合时代”。顾客不仅可以与旅游品牌进行互动和共创价值,而且在品牌推荐、共享体验等非交易性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品牌契合成为旅游企业提升品牌绩效和?@取竞争优势所必需的战略要求。该研究以酒店和旅行社两类旅游品牌为例,探讨旅游品牌契合的结构及其对品牌关系质量和重购意向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旅游品牌契合是一个包括认同、关注、激情、专注和互动5个维度的二阶构念,品牌契合对品牌关系质量各维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影响品牌关系质量正向影响重购意向。最后,对旅游企业如何更好地进行品牌契合管理提出了管理建议,并就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旅游品牌;品牌契合;关系质量;重购意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7)04-0043-11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4.010
引言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品牌沟通已从“打扰时代(age of interruption)”进入“契合时代(age of engagement)”,品牌与顾客的关系也由“单旋律”发展为“共振”。在此背景下,品牌契合(brand engagement)1研究应运而生。品牌契合反映了顾客对品牌参与和联系的强度,表现为顾客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反应。品牌契合能够促成企业与顾客的共赢,企业借助品牌契合可以获取品牌管理的新洞察,提升品牌竞争力,顾客也可以从契合过程中得到经济上的利益和情感上的自我实现,如愉悦和幸福感。基于此,品牌契合成为企业提升品牌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所必需的战略要求,被许多研究机构列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优先研究主题[1]。
尽管品牌契合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现有研究很大程度上是概念性和探索性的[2-3]。品牌契合能为旅游企业和顾客带来很多利益,但是该领域的研究还非常少[4]。基于此,本研究以旅游品牌(酒店和旅行社)为例,探索品牌契合的结构,并重点检验品牌契合对品牌关系质量及重购意向的影响。选取酒店和旅行社这两类旅游品牌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酒店和旅行社提供的是高度接触性的服务,顾客对这两类服务比较熟悉,而且有频繁的线上和线下互动,顾客对旅游品牌的体验至关重要。旅游品牌的这些特征与品牌契合研究议题高度相关。其次,在酒店和旅行社行业中,焦点品牌(focal brand)是公司品牌,可以排除同一企业存在多个品牌带来的混淆效应[5],有助于更准确地考察品牌契合的结构及影响。第三,随着国民旅游热情的不断高涨,“旅游”成为社交媒体上讨论量日益增加的热门关键词,社交媒体在顾客制定旅游计划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品牌相对于其他品牌更具有代表性。第四,以往学者曾以旅游品牌为例开展过类似的研究。如So等以酒店和航空公司为例,开发了旅游品牌契合的量表,并考察了契合对品牌忠诚的影响[4,6],Vivek选择了酒店品牌对品牌契合进行了初步研究[7]。韩小芸等以酒店品牌为例研究了顾客契合对顾客感知价值和价值创造行为的影响[8]。第五,许多旅游企业认识到了品牌契合战略的重要性并已实践了品牌契合战略。最后,旅游品牌具有服务品牌的一般属性,因而研究结论不仅适用于旅游品牌,而且可以推广到其他类型的服务品牌。
本研究结论能够帮助旅游企业更全面地评估顾客给品牌带来的价值,帮助旅游企业实现从仅关注顾客交易行为的顾客终生价值管理提升到同时关注交易和非交易行为的顾客契合价值管理。研究结论对提升旅游品牌和顾客的关系质量、促成重购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管理启示。
1 文献回顾
1.1 品牌契合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品牌契合的界定还存在分歧。有学者侧重从行为角度界定品牌契合,如Van Doorn等认为品牌契合是顾客出于某种动机而对某一品牌表现出的非交易性行为[9]。也有学者综合心理和行为角度进行界定,Vivek认为品牌契合是顾客对品牌参与和联系的强度[7]。Hollebeek认为品牌契合是顾客在与品牌互动的过程中,受动机驱动、与品牌相关和随情境而变化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某种程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活动[3]。Brodie等在总结前人研究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以5个基本假设的形式提出了品牌契合的一般定义:(1)品牌契合是顾客在特定服务关系中与品牌互动、共创体验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2)不同情境下产生的品牌契合的程度不同;(3)品牌契合是一种动态的、重复性的过程;(4)品牌契合在影响服务关系的关系网络(nomological network)中起核心作用;(5)品牌契合是一个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多维构念[1]。
将品牌契合视为单一的行为概念有其优点,行为是一种外显指标,易于观察、识别和测量。但是,顾客表现出契合行为并不一定表明他们是“契合的顾客(engaged customer)”,某些行为可能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或降低风险[4,6]。因此,本研究认为不能仅从行为角度理解品牌契合,品牌契合必须要有顾客对品牌持续的心理联系和行为参与。本研究认同Hollebeek、So等以及Vivek的观点[3,4,9],认为品牌契合是顾客对品牌参与和联系的强度,它聚焦于顾客与品牌或其他顾客的互动体验和共创价值,体现为认知、情感和行为(尤其是非交易性行为)3个方面。
品牌契合不同于顾客参与(customer participation)、涉入(involvement)、品牌社群(brand community)和品牌体验(brand experience)等传统概念。顾客参与是顾客参与到服务生产和交付的程度,涉入是基于内在需要、价值和兴趣而对品牌的感知相关性,二者均不能反映品牌契合所包含的互动和共创体验内容。品牌社群的核心前提是顾客与特定品牌的交易关系,而品牌契合不以交易关系为前提,它还涵盖了非交易性行为[7]。品牌体验是指由品牌相关刺激引起的一种主观内在反应和行为反应,而品牌契合包括更加前摄性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1.2 品牌契合的维度构成
品牌契合的概念分歧影响了其维度划分。Brodie等发现,大约40%的研究认为契合是单维的,关注认知、情感和行为中的某一方面[1],其中,又以行为维度占主导。将品牌契合视为单一的行?槲?度,简单且容易操作,但是单一的行为维度并不能反映品牌契合的丰富内涵。此外,行为观点缺乏明确和严密的概念化定义基础[10],不能提供重复行为背后的足够洞察[6]。
许多学者从定性角度探讨了品牌契合的维度,如Mollen和Wilson认为品牌契合包括持续的认知过程、工具价值、体验价值3个维度[11],Patterson等借鉴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认为品牌契合包括专注、奉献精神、活力和互动4个维度[12]。Brodie等虽没有对品牌契合做出明确的维度划分,但是指出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方面[1]。这些定性结论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基石。
实证研究支持品牌契合是一个多维构念,So等以旅游品牌为例,发现品牌契合包括认同(identification)、激情(enthusiasm)、关注(attention)、专注(absorption)和互动(interaction)5个维度[4]。认同是指顾客感知到的与旅游品牌的同一性和对旅游品牌归属感的程度。激情是指顾客对旅游品牌感到兴奋和产生兴趣的程度。关注是指顾客对旅游品牌产生注意和集中的程度。专注是指顾客在与旅游品牌互动的过程中,全神贯注、愉悦和专心致志的愉悦状态。互动是指顾客与旅游品牌或其他非交易型消费者的参与活动[6]。Vivek的实证研究发现品牌契合包括激情、有意识参与(conscious participation)和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3个维度[7]。有关品牌契合维度的实证研究为后续的实证检验提供了操作化基础。
1.3 品牌关系质量
旅游服务的高度互动性决定了旅游品牌与顾客建立优质关系的重要性。Blackston指出顾客与品牌的关系就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品牌关系是顾客对品牌的态度和品牌对顾客的态度之间的互动[13]。品牌的终极影响依赖于顾客品牌体验的质量及由此而建立的联系的强度[14]。品牌关系质量(brand relationship quality)反映了顾客与品牌之间持续联系的强度和发展能力,是判断品牌关系是否良好的一个重要指标。Smith指出关系质量包括许多积极关系结果[15],如品牌信任(brand trust)、品牌承诺(brand commitment)和自我-品牌联结(self-brand connection)。
信任是建立成功关系的核心要素[16],信任是“因对交易伙伴有信心而依赖于他的意愿”。品牌信任是指顾客因对品牌的可靠性(reliability)和诚实性(integrity)有信心而愿意依赖该品牌[17]。Ballester和Aleman认为品牌信任是顾客在与品牌的互动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安全感[18]。简言之,信心、可靠性、诚实性等是品牌信任的核心内容。
承诺也是建立成功关系的核心要素[16],是维持关系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组织行为领域的承诺通常包括情感承诺、计算承诺等,但在营销领域,交易双方都有许多备选方案,终止关系的成本相对较低,因而品牌承诺更多是指情感承诺,如Fournier认为品牌承诺是某一品牌的情感或心理依恋[14]。品牌承诺反映了某一旅游品牌是其类别中唯一可接受选择的程度,是顾客与品牌“维持有价值关系的持续愿望”[19]。
除信任和承诺外,品牌也会成为顾客生活整体的一部分[14]。当品牌含义被用来建构顾客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或向他人表达自我时,品牌与顾客的自我认同就建立起了强有力的联结。顾客藉由旅游品牌来展现理想的自我形象,有助于他们建构自我概念或向他人展示自我。品牌的含义与价值不仅在于能够表达自我,而且可以通过建立品牌联结帮助顾客创建他们自我认同的角色[20]。
1.4 重购意向
重购意向(repurchase intention)是消费者行为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Zeithaml等认为,重购意向是指顾客在综合考虑自身状况和其他因素之后,决定在将来继续购买某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态度决定或倾向[21]。Oliver指出,重购意向是指顾客在其使用过程中对产品或服务绩效的一种态度,当顾客再次需要类似产品或服务时,他们会继续选择该产品或服务[22]。简言之,重购意向是指顾客在将来再次购买或使用某品牌服务的可能性,它反映了顾客愿意与现有品牌保持关系的倾向。重购意向不同于重购行为,前者是一种内在意识,后者更加强调外在的实际行动。尽管并不是所有的重购意向都一定会带来实际的重购行为,但重购意向仍然被认为是预测重购行为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很多旅游企业都采取了频繁营销计划,非常重视与顾客建立长久的关系。因此,研究品牌契合对顾客重购意向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模型及假设
2.1 品牌契合与品牌关系质量的关系
品牌契合在服务关系网络中扮演核心角色[1],许多学者所提出的品牌契合的概念性框架都包含了相似的关键变量。Van Doorn等的品牌契合整体框架指出,品牌契合有助于塑造和强化顾客的社会认同感[9]。Brodie等指出,品牌契合的结果变量包括承诺、信任、自我-品牌联结以及品牌依恋[1]。Hollebeek的定性研究指出,品牌契合会对品牌关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3]。Brodie等基于民族志方法指出,情感联系、信任和承诺等是品牌契合的关键结果[23]。
品牌契合的内涵及其具体维度均强调顾客对旅游品牌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顾客在与旅游品牌契合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身份、娱乐、享受、幸福感、自我实现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7]。根据社会交换理论,顾客如果从与旅游品牌契合的过程中体验到较高的价值,他们就会对旅游品牌表现出较高的互惠倾向,从而建立更高的品牌信任和承诺,并将旅游品牌视为整体自我的一部分,与其建立密切的联系。由此可以预测,旅游品牌契合能够对品牌关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顾客会对旅游品牌表现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顾客因为内在的兴趣而对旅游品牌表现出积极的心理及行为反应,如主动向旅游品牌提供反馈,与其他顾客共享信息和体验、共创价值。外在动机是指顾客为了获取与行为本身相分离的某种结果而从事某种行为,如为了获得额外奖励或价格折扣而向其他顾客推荐旅游品牌。由旅游品牌契合的概念可知,顾客与旅游品牌的契合受到内在动机驱动,品牌契合能够提供顾客在自主、能力和归属等方面的满足,顾客也会对此施以回报。因此,顾客对旅游品牌的契合程度越高,他们与旅游品牌所建立的关系质量也就越高。
旅游品牌契合对顾客的品牌信任、品牌承诺和自我-品牌联结都有重要的影响。实证研究证实,当顾客经历积极情感时,他们就会对旅游品牌形成积极的态度,从而提高对该品牌的信任[24]。顾客能够从与旅游品牌的契合中感受到重视和关心,会经历一种愉悦感。通过与其他顾客的互动、共享体验和共创价值,会得到自我实现感。这些积极的情感都会促进顾客与旅游品牌建立信任关系。Bansal等指出品牌承诺是一种“基于意愿的联系”[25],它反映了一种积极的心理联系。品牌契合所带来的利益会促成?客对品牌的更高的情感承诺。品牌契合还有助于塑造和强化顾客的社会认同感。对旅游品牌契合程度较高的顾客会借助旅游品牌向他人展示自我,Hollebeek指出品牌契合对自我-品牌联结有积极的影响[3]。当品牌与顾客的自我建立起密切的联系,顾客便会建立其与该品牌之间的特殊含义和个人联结[26]。
在实证研究方面,So等、韩小芸等都证实品牌契合对顾客忠诚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4,6]。其他领域的契合研究也证实了契合的积极作用,如组织行为学中的员工契合(employee engagement)和工作契合(work engagement)对组织承诺、情感依恋、信任等有积极的影响[27]。综合上述推理,提出如下假设:
H1:旅游品牌契合对品牌信任有正向影响
H2:旅游品牌契合对品牌承诺有正向影响
H3:旅游品牌契合对自我-品牌联结有正向影响
2.2 品牌关系质量与重购意向的关系
品牌关系是顾客与旅游品牌建立起的双向忠诚,根据互惠理论,作为对高质量品牌关系的回报,顾客也会对旅游品牌有所行动,进而表现出高的重复购买意向,重复购买意向反映了顾客与品牌维持关系的意愿的程度。Keller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模型指出,品牌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建立高质量的品牌关系[28],获得最佳的品牌关系有助于促成顾客重购行为。高水平的品牌关系质量有助于维护和强化顾客与旅游品牌的关系,如重复购买意向、积极的口碑等[14]。关系营销领域的大量研究也支持上述结论,如Henning-Thurau和Klee指出关系质量是影响顾客重复购买的主要因素[29],Wulf等证实关系质量与顾客忠诚度显著正相关[30]。
品牌信任、品牌承诺、自我-品牌联结会影响顾客的重购意向[31]。Morgan和Hunt指出信任是任何长期关系的关键因素[16]。如果顾客信任旅游品牌,他们就会对旅游品牌表现出某些积极的行为意向。信任反映了随着时间发展对高涉入、高互动性旅游服务的累积效应,因而对顾客的重复购买意向有相对稳定的预测作用。对旅游品牌产生承诺的顾客会有更高的行动倾向,因为他们会继续维持承诺。顾客和旅游品牌在二者关系上所进行的投资(比如时间、努力、金钱及其他资源)具有沉没成本效应,这会引发一种心理上的联结,从而激励顾客维持其与旅游品牌的关系。顾客与旅游品牌价值的一致性能够正向影响其与旅游品牌保持关系的倾向,Brown等发现,当顾客感知到品牌识别与其社会身份高度一致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很强的口碑行为[32]。
由上述推论可知,顾客与旅游品牌建立的关系质量越高,其重购意向就会越强烈。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4:品牌信任对重复购买意向有正向影响
H5:品牌承诺对重复购买意向有正向影响
H6:自我-品牌联结对重复购买意向有正向影响
综上,本研究提出如图1假设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变量测量
本研究的核心变量包括品牌契合、品牌关系质量和重复购买意向。虽然So等和Vivek均开发了品牌契合的测量量表,但是本研究采用前者的量表[4]。原因如下:首先,So等以旅游品牌(酒店品牌和航空品牌)为例开发了品牌契合的量表,与本研究的情境更为匹配。其次,So等的量表开发过程相对于Vivek更为严谨。第三,通过比较So等和Vivek的量表发现,前者能够更全面反映品牌契合的丰富内涵。品牌契合包括认同、关注、激情、专注和互动5个维度。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96、0.893、0.926、0.950、0.932,表明测量是可靠的。
品牌信任和品牌承诺的测量参考了何佳讯的研究[33],各采用4个测项测量。自我-品牌联结参考了何佳讯[33]和Sprott等 [34]的研究,采用4个测项测量。重复购买意向主要参考了Zeithaml等[21]的研究,采用3个测项测量。品牌信任、品牌承诺、自我-品牌联结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75、0.911、0.897,重购意向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8,表明测量是可靠的。
本研究在问卷设计上参考了So等的做法[4],问卷开头邀请被调研者指定一个最近使用过的某个旅游品牌(酒店、旅行社),然后以该旅游品牌为例填答问卷。选取酒店和旅行社进行调研,原因在于它们提供的都是高度接触性的服务,顾客对这两个行业也相对比较熟悉,并且以往研究者在研究旅游品牌时也往往针对这两个行业[2,4,6,35]。品牌契合的测量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品牌关系质量和重购意向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测量,“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其次,品牌契合能够促成旅游品牌与顾客建立优质的品牌关系。虽然品牌契合的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定性的结论,仅有的实证研究也只是关注了品牌契合作为一个整体构念对忠诚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旅游品牌契合对品牌信任、品牌承诺和自我-品牌联结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呼应于以往学者所发现的品牌契合正向影响品牌信任、忠诚、感知价值等结论[6,8]。同时,本研究结论还表明,品牌契合不仅能够对旅游品牌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能够为顾客带来积极的情感感受,如将旅游品牌视为自我的延伸。简言之,品牌契合能够促成旅游品牌与顾客的共赢。
第三,品牌契合对重购意向有积极的影响。品牌契合通过影响品牌关系质量,进而对重购意向产生积极影响。研究发现,品牌契合通过影响品牌关系质量间接影响重购意向,并且总的影响程度达到0.496。So等也曾证实品牌契合对顾客忠诚有正向影响[4],本研究更进一步,证实品牌契合通过品牌关系质量影响顾客的重购意向。该结论表明品牌契合能够促成顾客与旅游品牌建立长期的关系。
相对于有形产品品牌,旅游品牌与顾客的互动更为频繁,顾客的体验更加重要,因此旅游品牌与顾客建立优质的品牌关系并促成顾客重复购买至关重要。随着旅游行业竞争的加剧,旅游企业必须寻求价格折扣和忠诚计划以外的战略决策,促成顾客与旅游品牌建立深入、密切的关系,品牌契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选择。鉴于本研究所选取的酒店和旅行社也属于服务品牌的范畴,以及旅游品牌与服务品牌的共性,本研究结论对旅游企业乃至其他服务企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通过旅游品牌契合与顾客建立优质的和长期的品牌关系。随着价值创造从商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的转变[39],顾客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品牌管理进入到“你时代(age of you)”,这要求旅游企业必须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共创价值。同时,随着顾客话语权的增大,顾客变得越来越挑剔,而旅游行业又是一个接近完全竞争的行业,顾客可能会频繁更换旅游服务提供商,从而使得旅游品牌与顾客建立长期关系变得越来越困难。为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旅游企业必须寻求全新的渠道与顾客建立优质且长期的关系,品牌契合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重要途径。顾客与旅游品牌的契合越高,他们就倾向于与旅游品牌建立更优质和更持久的关系。
其次,全面评估顾客为旅游品牌带来的价值。传统上,旅游企业的顾客价值管理仅关注顾客的获取和保留,以及增加现有顾客的消费,与此对应的管理策略是采用价格折扣、频繁影响计划等,这些策略属于顾客终生价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管理策略,即通过增加交易来提升企业利润。然而,顾客还会对旅游品牌表现出很多非交易性行为。例如,在线评论、参与网络社群、口碑宣传、提供反馈、参与服务创新等。在社交媒体环境下,顾客的这些非交易行为影响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大大扩展。因而,顾客价值管理有必要从“顾客终生价值”上升为“顾客契合价值(customer engagement value)”。旅游企业应当非常重视顾客的上述非交易性行为,并以此作为品牌绩效的晴雨表。旅游企业只有认识到品牌契合的重要性,才能全面地评估顾客为品牌带来的价值,从而提升品牌竞争力。
第三,旅游企业要设法促成顾客与品牌的契合。近年来,包括微博、微信在内的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彻底改变了顾客与品牌互动的方式,顾客已不再是品牌价值创造的被动参与者,而变成积极的共创者。因此,旅游企业应该顺应技术和顾客潮流,不断优化品牌的管理模式。旅游企业应当主动为顾客提供更好的“契合平台(engagement platform)”,并设置专人或团队对契合平台进行管理,促成顾客的信息共享和体验共享。如旅游企业可以建立、维护顾客社群,为顾客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可以让顾客参与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通过社交媒体或应用程序及时发布企业动态信息等。此外,由于顾客会通过多个渠道(社交媒体、传统媒体)与旅游品牌契合,旅游企业还应该做好“跨屏化”管理,确保“全方位”契合。总之,旅游企业一方面要主动发起契合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对顾客发起的契合活动,如顾客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进行有效引导,实现从“导演(director)”向“促进沟通者(facilitator)”角色的转变。
第四,旅游企业应该对品牌契合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品牌契合包含丰富的内涵,反映为顾客对旅游品牌的认同、关注、激情、专注和互动5个方面。因此,旅游企业的品牌管理者在实施品牌契合策略时应当注意提升这5个方面。例如,为提高顾客对品牌的认同,旅游企业品牌管理者应当设计与目标顾客的期望相一致的品牌识别(brand identity),同时这些识别要具有清晰性和独特性[4]。为提升顾客对旅游品牌的关注,旅游企业应当提供顾客感兴趣和具有相关性的信息。为提高互动程度,旅游企业应当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并可以考虑通过奖励计划来鼓励顾客参与。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优质的服务交付过程和积极的品牌形象提升顾客的品牌激情。通过上述活动,可以为顾客提供沉浸式的社交体验,提升他们的参与感。
6 研究局限及展望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槲蠢吹慕?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首先,本研究仅考察了品牌契合的结果变量,未来研究可以关注契合的前置因素,比如考察品牌契合的动机,将契合放入一个更为完整的法则网络中进行考察。其次,品牌契合是一个互动、重复的过程,因而某些结果变量可能同样会充当前置变量,未来研究也可以对此进行验证。第三,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基于酒店和旅行社品牌的横截面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未来研究可以结合其他行业,利用纵向数据,进一步考察品牌契合对品牌关系质量和重购意向的影响。第四,目前学者就品牌契合的维度还存在许多争议,虽然本研究证实了So等的结论,品牌契合的维度仍需未来学者进行跨行业的验证。未来研究也可以考虑针对某种特定形式的契合,进行更深入的有针对性的研究。通过上述系统性研究,将可以对品牌契合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实现品牌与顾客的共赢。 ?⒖嘉南祝?References)
[1] Brodie R J, Hollebeek L D, Juric B, et al. Customer engagement: Conceptual domain, fundamental proposi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J].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2011, 14(3): 252-271.
[2] Han Xiaoyun, Yu Cezheng. Customer engagement: Psychological antecedents and its effect on customer loyalty[J]. Journal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3, 9(2): 99-110. [韩小芸,余策政.顾客契合: 个人心理影响因素及对顾客忠诚感的影响[J].营销科学学报, 2013, 9(2): 99-110.]
[3] Hollebeek L. Exploring customer brand engagement: De?nition and themes [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2011, 19(7): 555-573.
[4] So K K, King C, Sparks B. Customer engagement with tourism brands: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 2014, 38 (3): 304-329.
[5] L?hndorf B, Diamantopoulos A. Internal branding: 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exchange perspectives on turning employees into brand champions [J].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2014, 17(3): 310-325.
[6] So K K F, King C, Sparks B A, et al. The role of customer engagement in building consumer loyalty to tourism brand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6, 55(1): 64-78..
[7] Vivek S D. A Scale of Consumer Engagement [D]. Alabam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2009: 12-190.
[8] Han Xiaoyun, Hu Lin, Wang Lan. The effect of customer engagement on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and customer value creation behavior[C]. 2014 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a Marketing Science, Xiamen, 2014: 1-16. [韩小芸, 胡琳, 王岚. 顾客契合对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价值创造行为的影响[C].2014年中国营销科学年会,厦门, 2014: 1-16.]
[9] Van Doorn J, Lemon K N, Mittal V, et al. Customer engagement behavior: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J].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2010, 13 (3): 253-266.
[10] Jacoby J, Chestnut, R. Brand loyalty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78, 15(4): 121-149.
[11] Mollen A, Wilson H. Engagement, telepresence, and interactivity in online consumer experience: Reconciling scholastic and managerial perspectiv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0, 63(9/10): 919-925.
[12] Patterson P, Yu T, Ruyter K. Understanding customer engagement in services[C]. Proceedings of ANZMAC 2006 conference: Advancing theory, maintaining relevance, Brisbane, 2006: 195-196.
[13] Blackston M. A Brand with an attitude: A suitable case for treatment [J]. Journal of the Market Research Society, 1992, 34(3): 231-241.
[14] Fournier S. Consumers and their brands: Developing relationship theory in consumer research [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98, 24 (3): 343-373. [30] Wulf K D, Schillewaert N, Muylle S, et al. The role of pleasure in web site success [J].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2006, 43(4): 434-446.
[31] Bendapudi N, Berry L L. Customers’ motivations for maintaining relationships with service providers [J]. Journal of Retailing, 1997, 73(1): 15-37.
[32] Brown T J, Barry T E, Dacin P A, Gunst R F. Spreading the word: Investigating antecedents of consumers’ positive word-of-mouth intentions and behaviors in a retailing context [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5, 33(2): 123-138.
[33] He Jiaxun. Br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The establish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digenous model in China [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06, 38(3): 100-106. [何佳?.品牌关系质量本土化模型的建立与验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 38(3): 100-106.]
[34] Sprott D, Czellar S, Spangenberg E. The importance of a general measure of brand engagement on market behavior: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9, 46(1): 92-104.
[35] Xie Lishan, Peng Jiamin, Zhang Chunlin. The impact of brand citizenship behavior of employees in tourism businesses on customers’ brand trust and brand commitment [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11): 58-65.[谢礼珊,彭家敏,张春林.旅游企业员工品牌公民行为对顾客品牌信任和品牌承诺的影响[J].旅游学刊, 2010, 25(11): 58-65.]
[36] Yao Yanbo, Chen Zengxiang, Jia Yue. Tourist trustworthiness of destination:Dimension and its consequence [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4): 48-56. [姚延波,陈增祥,贾?h.游客对目的地的信任:维度及其作用[J]. 旅游学刊, 2013, 28 (4): 48-56.]
[37]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et al.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M].Upper Saddle River, N J: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 771.
[38] Rich B L, Lepine J A, Crawford E R. Job engagement: Antecedents and effects on job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53(3): 617-635.
[39] Vargo S L, Lusch R F. 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 [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68 (1): 1-17.
Abstract: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marketing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cial media has radically changed the way consumers interact with tourism brands. Brand communication has evolved from an “age of interruption” to an “age of engagement”. Consumers can easily use social media to interact with tourism brands and other customers, and can co-create value alongside tourism brands through activities such as blogging, writing reviews, providing feedback, and participating in service innovation. Consumers’ non-transactional behavior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ar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both tourism brands and consumers themselves.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development and background, tourism brands must now redefine themselves. Brand engagement represents a strategic imperative for generating enhanced brand performance, including sales growth, and superi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interest in the brand engagement concept observed in business practice discourse, coupled with the recent, increasing use of brand engagement by marketing academics, have led many academic institutions to list brand engagement as a key research priority for sthe future. Despite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brand engagement, few researchers have attempted to study it empirically, especially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This study uses tourism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dimensionality of brand engagement and its influences on consumer-br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repurchase intention. Tourism was selected in this study for several reasons. First, the service provided by tourism firms is a type of high-contact service, in that consumers are familiar with tourism brands, and interact with them frequently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These characteristics make tourism suitable for brand engagement. Second,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focal brand is the corporate brand, thus confounding effects can be ruled out. Third, as Chinese people’s passion for traveling steadily increases, “tourism”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n social networks because users can access desired information and interact with other customers. Fourth, previous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brand engagement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customers of tourism companies. Finally, many tourism companies are practicing brand engagement strategies. These reasons make tourism more representative than other brands, thus allowing our conclusions to be applied to other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data gathered from Chinese consume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mensionality of brand engagement through the tourism brand, and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s of brand engagement on br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repurchase inten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brand engagement has five dimensions, namely identification, enthusiasm, attention, absorption, and interaction; additionally, it is a second-order construct. Brand engagemen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has an indirect positive effect on repurchase intention.
This study has four major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first, tourism companies can implement brand engagement strategies to build a high-quality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customers, and to induce their repurchase behavior. Second, tourism companies should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values of their brand induced by customers, and adjust their value management to reflect this by changing customer lifetime value to customer engagement value. Third, tourism companies should us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encourage their customers’ engagement, such as providing customers with an engagement platform, e.g., a microblog. Fourth, tourism companies should design their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five dimensions of brand engagement.
Keywords: tourism brand; brand engagement; br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repurchase intention
[?任编辑:刘 鲁;责任校对:王玉洁]
范文三: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关系
一、理清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内涵
企业品牌是指以企业名称为品牌名称,企业品牌传达的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念及对消费者的态度等,能有效突破地域之间的壁垒,进行跨地区的经营活动。并且为各个差异性很大的产品之间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形象以及统一的承诺,使不同的产品之间形成关联,整合了产品品牌资源。
企业品牌的确认是在企业成立初期来进行设定的,通常企业品牌都同它所提供的特定产品与服务相联系,在随后的经营过程中,不会轻易进行调整。企业品牌应当确定其专属领域的位置,以便于客户形成清晰的认知。丰富、凸现企业品牌的内涵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其他的品牌予以相应的支撑。
产品品牌是对产品而言,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产品的名称、术语、标记、符号、设计等方面的组合体;二是代表有关产品的一系列附加值,包含功能和心理两方面的利益点,如:产品所能代表的效用、功能、品味、形式、价格、便利、服务等。二者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作用。
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区别和联系
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之间根本上的价值差异在于二者在企业运营中的战略位置、战略功能的不同。企业品牌战略决定和指导企业业务的经营战略,为经营战略的执行与落地构建内外部平台,强大的企业品牌将为企业产业的发展与选择、人才聚集、投融资活动的执行等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进而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品牌需承载实现“母合”优势的战略功能。企业品牌是“母”,产品品牌是“子”,以企业品牌统领、助力产品品牌的发展与建设,将企业资源、企业品牌资产传递到每一个产品品牌,为产品品牌的发展提供保障。而产品品牌在企业经营战略之下,是企业经营战略实现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实现消费者与企业链接的载体。当然,也承载着向企业品牌输送品牌资产的责任,反哺“母”品牌,形成“母”、“子”品牌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企业无形资产的积累,推动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品牌塑造目的不同、涵盖范围不同、目标对象不同、出发导向不同等。企业品牌塑造的目的是将企业价值观和个性传递给利益相关者,而产品品牌的塑造是通过建立一个有吸引力的品牌形象或诉求来推动具体产品的销售。企业品牌涵盖的范围必须有足够的前瞻性和包容性,而产品品牌是以个别产品为核心,只需考虑该产品本身的发展及产品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品牌的受众更为广泛,包括政府及政府官员、媒体、投资者、商业伙伴、意见领袖、下属子品牌消费者、用户、内部员工及社会团体
等,而产品品牌的核心受众聚焦在消费者及渠道成员的沟通,是产品走向消费者的桥梁。 企业品牌的发展与塑造以企业自身信念及经营理念、业务发展方向与竞争优势为导向,而产品品牌以消费者为导向,满足消费者需求是产品品牌建设的根本。
三、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在不同阶段的运作重点
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能够成为品牌,但每一个强势品牌,都有至少一个好产品的支撑。企业发展的初步阶段,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好产品推向市场,能迅速打开市场赚取利益。此时如果有人大谈品牌,那是不合时宜或者太奢侈,没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没有一定的销量,奢谈品牌只能是空中楼阁。在这个阶段,企业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好,把产品的市场力做到位。具体地说,企业需要在选好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有效策划,给产品本身赋予强大的市场力,相信好产品自己会卖货。
接下来是打造产品品牌,策划出一个有市场力的好产品,而且在产品有了一定的销量之后,适时将产品品牌化,打造一个强势的产品品牌。塑造产品品牌关键的是要提炼出品牌的核心价值,赋予品牌价值感。 最后是塑造名牌产品。
产品品牌经过较长时间的推广,知名度和美誉度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充分信任,逐渐培养了一大批特定客户,对品牌的独特价值深信不疑,喜爱并追随品牌的个性主张,带动了大量的重复购买,品牌忠诚度快速提升,品牌已经进入“名牌”阶段。
一个企业有了名牌产品,才能够带动整个企业品牌的发展。随着名牌产品的塑造,企业品牌也要进行相应的规划和提升。企业品牌的规划不同于产品品牌,首先在品牌联想方面,更主要的是对其品质的认同、对消费者的态度、社会责任感、口碑以及其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企业品牌的价值主张、企业远景等更具有高度、延伸性和包容性,企业品牌不能过分依赖于某个单一产品品牌,否则品牌的支撑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常常会因一件小事而使整个企业处于绝境。
创业难守业更难。在长期的品牌塑造过程中,尽管经过了一个漫长的阶段,但是企业对于产品创新能力的要求、对品质的把握、对经营环境的重视等,将逐渐形成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若要保持品牌基业长青,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要保持长久伟大的产品创意、在不同的品牌发展阶段赋予品牌意义深远的有效定位、保持持续强势的营销活动,同时还不能忽视数量可观的媒体广告
四、企业类型不同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侧重不同
百年老店类企业一般追求企业品牌价值与产品品牌价值的平衡,即企业品牌价值等于产品品牌价值,其特点是:消费者一提起企业品牌就会联想到企业的产品品牌;反过来,一说到产品品牌人们就会联想起企业品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企业在制定品牌战略的时期,就明确规定将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捆绑式”打造,将资源集中在一起,在推广产品品牌时附带上企业品牌的塑造,反之在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时也附带上产品品牌的打造。运用此法,经过长期的推广与品牌积累,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就象一对“孪生兄弟”那样不分彼此,而且令人印象深刻。这种互相促进,互为补充、良性循环类型,我们称之为“双赢型”。 追求“短、平、快”投机的管控模式企业,讲求企业品牌价值大于产品品牌价值。这类型企业的大战略并不在于打造强势的产品品牌,而是重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刻意提升对市场机遇的掌控。在这种主导思想的影响及实际运作的双重推动下,每个产品品牌只不过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工具,有利可图,就投入一些资金“装模作样”,品牌就可以继续生存;无利
可图,即可注消产品品牌,“另起炉灶”,重新打造新品牌。
超大型上市公司追求产品品牌价值大于企业品牌价值。其战略眼光较为长远,加上以往 成功的商业经验,使其决策人的思维更加趋向于企业长期的战略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其运营的宗旨在于高效资本运作,而不在于一城一池的得失,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司治理即可操持的。其做法相对理性,能够按照经济运行规律行事,也能按照产品品牌运行规律来操作产品品牌。结合市场需求及产品生命周期,对它们手上众多产品品牌,进行细化管理、系统评估、流程改善、有效的整合产品品牌,并最终确定哪些产品品牌该淘汰、哪些产品品牌该保留、哪些产品品牌应该加以维护、哪些产品品牌应倾注心血加大打造的力度等。这类企业的代表有“百胜集团”,其旗下品牌有如日中天的“肯德基”、“必胜客”等;香港的“和黄集团”、“百佳”、“屈臣氏”品牌也都知名度极高。
五、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重要作用
企业品牌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二是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增加对国家的贡献率。三是规模效应。在品牌的支撑下,品牌成了产品行销市场的通行证。在品牌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同时,引导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四是资产效应。无论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它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同样的效果和反应。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产品地位的确立和品牌知名度的扩展,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无形价值。五是管理效应。为了巩固和增强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将会不断提高产品的工艺水平,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产品的附加使用功能,这样就从总体上加强和改进了经营管理,提高了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六是文化效应。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按照社会文化方式运作的结果,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已成为现代公司的一种必备素质和形象。名牌产品的畅销能给企业带来信誉、声誉和知名度,这些形象反过来也能推动品牌进一步发展。
产品品牌的作用主要也有六点:一是有利于产品参与市场竞争。首先产品品牌具有识别商品的功能,为广告宣传等促销活动提供了基础,对消费者购买商品起着导向作用。二是有法律保护的商标专用权,将有力遏制不法竞争者对本企业产品市场的侵蚀。三是商誉好的商标,有利于新产品进入市场。四是名牌产品对顾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五是产品品牌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本。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精心维护品牌的商誉。对产品质量不敢掉以轻心,害怕砸自己的牌子。创立产品品牌的过程必然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过程。六是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品牌是销售过程中产品品质和来源的保证,有助于消费者购买自己偏好的品牌,以得到最大的满足。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有助于消费者的利益不被损害,得到应有的补偿。
范文四:消费者品牌意识与零售商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和购买意愿的关系研究
消费者品牌意识与零售商自有品牌感知 质量和购买意愿的关系研究
Research about Relationship among Consumer Brand Awareness,Perceived Quality and Purchase Intension in Retail Enterprises
市场营销管理, 2008, 硕士
【摘要】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 随着零售商的日益强大和零售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 , 各大 零售商都希望能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培育核心竞争力 , 他们纷纷将目光对准零售业的“第 二利润源”——自有品牌。自有品牌商品在西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 成为西方零售企业核心 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为企业带来供应链结构优化、 差异化、 成本降低等方面的优势 , 这些 优势正是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但是 , 零售商自有品牌在国内的发展并不如在国外势 头强劲 , 虽然各大零售商相继推出了多个品类的自有产品 , 但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购买意愿 都不是太强。 已有的研究从影响消费者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因素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 研究 , 但就品牌意识的研究还有待完善。消费者品牌意识究竟与他们对自有品牌的感知质量 有没有关系 ? 有怎么样的关系 ? 品牌意识、 感知质量又是怎样影响着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购买 意愿 , 从而促使或是阻止他们做出购买决策 , 这是零售商在发展自有品牌的过程中必须解决 的问题 , 而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十分缺乏 , 正是居于此 , 本文就消费者品牌意识对零售商自有品 牌感知质量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 本文首先回顾了零售商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和消费者品牌意 识的相关研究文献 , 从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功能和市场定位入手 , 就影响零售商自有品牌感知 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 特别是对目前研究忽略了的消费者品牌意识这一因素进行深入研 究 , 并通过 206个有效样本数据实证研究消费者品牌意识、消费者对零售商自有品牌的感知 质量和他们对零售商自有品牌的购买意向三者之间的关系。遵循以上思路 , 本文分为六个部 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 通过对国内零售行业发展情况、 竞争情况的分析 , 对国内外零售商自有 品牌发展情况的对比指出我国零售企业实施自有品牌战略是相当必要的 ; 第二部分进行文献 探讨。对零售商自有品牌感知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消费者品牌意识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 并完 善了消费者品牌意识测定量表 ; 第三部分则根据文献回顾和逻辑演绎提出本文的三个研究假 设 , 一是对自有品牌的感知质量越高 , 消费者的自有品牌购买意愿就越强 ; 二是消费者的品牌 意识越低 , 其自有品牌购买意愿越高 , 三是消费者品牌意识与其对零售商自有品牌的感知质 量呈负相关 ; 第四部分主要是数据分析。 对消费者自有品牌购买意愿进行分组 , 根据得分的高
低将其分成高、潜在、低自有品牌购买意愿三组 , 运用 T 检验检验高、低两组之间的区别 ; 接着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检验对三组之间的区别进行对照 , 得出高自有品牌购买意愿者比低购 买意愿者感知质量高、品牌意识低的结论 ; 其次 , 对三者进行相关分析表明 , 品牌意识与自有 品牌购买意愿呈负相关 , 感知质量与自有品牌购买意愿正相关 , 而品牌意识与自有品牌感知 质量负相关 ; 第五部分 , 运用 AMOS7.0进行结构方程分析 , 拟合出结构方程模型 ; 第六部分提 出研究结论 , 消费者品牌意识对消费者自有品牌购买意愿影响的直接效应为 -0.21, 间接效应 为 -0.16, 总效应为 -0.37, 其间接路径则是通过对自有品牌的感知质量的影响来进一步影响 购买意愿 , 消费者自有品牌的感知质量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只有直接效应 , 为 0.43。 因此 , 零售 商自有品牌销售初期应加强企业的品牌管理 , 要慎重选择作为自有品牌的产品 , 并且在加强 自有品牌质量管理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对感知质量的管理 , 通过一系列测量与评价程序力求 提高消费者对零售商自有品牌的感知质量 , 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全面的营销推广工作。
范文五:质量与品牌关系
质量与品牌关系
大家都在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说明大家对质量重视程度。在企业中占据中心地位。同时从侧面反映这个企业的质量。质量做的并不好或者说在每一位员工的心目中并没有深入和细致。一个真正的、质量做得好了企业或品牌,现在是不会天天不谈质量,当然他们以前谈过,象海尔97年前左右时候,你看现在谁还在谈质量,讲质量要求象可口可乐,象奔驰,他们说的是发展,是创新,是开拓。质量对他们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他们在最初已经做的很好了就像他们身体一部分。
那么对于一个要做品牌的企业来说。质量是什么,质量是基础是根本。就像盖房子你的基础都没有打牢,怎么能盖高楼大厦呢?现在三鹿事件不是如此吗,这说明了什么。再看那些好的企业,苏丹红事件肯德基走的很好吗。再看这次事件中,蒙牛和伊利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仍然走的很好。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也是一样,它是个螺旋上升的状态。质量做的不好,基础打的不牢,基础工作做不好,要做品牌那只能是空中楼阁,总有一天会坍塌的,三鹿如此,三株、秦池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因此,现在和他人谈到质量的时候,我就会说“质量是基础,品牌是灵魂”。
齐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