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陈情表》整理
《陈情表》整理
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
4.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席。
5.臣具以表闻 具,通“俱”,都,完全
6.犹蒙矜育 矜,通“怜”,怜悯,同情
词类活用
1.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3. 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 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5. 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6.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7.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8. 凡在故老。 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9. 无以终余年。 终:使动用法,使……终。
10.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孝廉,秀才:名词作动词,做孝廉,做秀才。
成语
1.孤苦伶仃
2.茕茕孑立
3.形影相吊
4.急于星火
5.日薄西山
6.气息奄奄
7.人命危浅
8.朝不虑夕
9.结草衔环
10.乌鸟私情
11.皇天后土
特殊句式
1.急于星火 介词结构后置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结构后置
3.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4.且臣少仕(于)伪朝 省略句
5.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
6.则告诉不许 被动句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宾语前置
8.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判断句
9.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判断句
10.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判断句
重点虚词
以:(1)臣以险衅 以:因为
(2)臣以供养无主 以:因为
(3)臣具以表闻 以:用
(4)猥以微贱 以:和地位搭配时,译为“凭借”
(5)谨拜表以闻 以:来
(6)但以刘日薄西山 以:因为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以:因此 以:因为
(8)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以:用 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不能走路
2、至于成立:成人自立
3、举臣秀才:优秀人才
4、非臣殒首所能上报:向上报答恩情
5、臣欲奉召奔驰:奔走效劳
6、臣之辛苦:辛酸苦楚
7、则告诉不许:陈诉苦衷,报告申诉。
8、臣侍汤药:古,食物和医药。今,用水煎服的中药。
一词多义
1、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夸耀)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同情)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见:①慈父见背(见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或者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5、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6、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③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7、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8、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9、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0、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固定用法:
无以至今日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范文二:陈情表复习相关诗词虚词...
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一、文言实词
(一)文言通假
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之疾病死伤)。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终鲜兄弟:鲜,同"无"。
4、常在床蓐:蓐,同"褥",草褥子、草席。
5、除臣洗马:洗,又作"先",前驱的意思。
6、猥以微贱:猥,犹"鄙",自谦之词。
7、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同"又"。
(二)古今异义 古义 今译
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人自立 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2、郡县逼迫: 指郡县的官员 古代的行政区划
3、臣欲奉旨奔驰: 驾马飞奔 快跑
4、实为狼狈: 进退两难的情状 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5、则告诉不许: 申诉 对……说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数量少
7、听臣微志: 任,准许 用耳朵接受声音
8、九岁不行: 不能行走 拒绝他人的话
(三)词类活用
1、臣待汤药:名作动,喝水吃药
2、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3、且臣少仕伪朝:名作动,做官
4、诏书特下:方位名词做动词,下召
5、催臣上道:方位名词作动词,上(路)
6、则以刘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
7、臣具以表闻:使动,使……知道
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9、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动,使……过完
10、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词作名词,处境,连绵词
二、文言虚词
1、以
连词,表因果:因为:臣以险衅/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以供养无主/但以刘日薄西山 连词,"无以",无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连词,表目的:来 谨拜表以闻
动词,用:臣具以表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表凭借,凭,按:猥以微贱
2、见:"我" 慈父见背
3、所:……的事,……的情况 实所共鉴/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有所希冀
4、既……终……:又……又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5、且:连词,况且 且臣少仕伪朝
三、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二)宾语前置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三)介词结构后置
急于星火
(四)省略句
未尝废离(祖母)
则告诉(陛下)不许
逮(吾)奉于圣朝,沐浴(于)清化
(五)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慈父见背
沐浴清化
寻蒙国恩
犹蒙矜育
范文三:虚词整理
高考虚词整理
1.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
(一)表示并列关系。如: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
③丰草绿缛而争茂。(《秋声赋》) .
(二)表示递进关系。如: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渔夫》) .
(三)表示承接关系。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四)表示转折关系。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
(五)表示假设关系。如: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
(六)表示修饰关系。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七)表示因果关系。如:
①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指南录后序》) .
②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
(八)表示目的关系。如: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③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指南录后序》) .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
2.何
1.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 .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四)用作状语,译作“为什么”“怎么”。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
2.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 .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 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
何以战?(《曹刿论战》) ..
3.乎
1.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
2.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 .
4.乃
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
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秋声赋》) .
5.其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 使六国各爱其人(《阿房宫赋》) .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
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选择)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其。。。其。。。,是还是,表.
选择)
6.且
1.连词。
(一)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
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
(二)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
7.若
1.代词。
(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样”、“如此”、“这个”。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
2.连词。
(一)表假设,“如果”、“假如”。如: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
(二)表选择,“或”、“或者”。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
(三)“至”“至于”。如: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诲人不倦)) .
3.动词。译为“像,好像”或“及,比得上”。如: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
与“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
8.所
1.用作助词。
(一)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
(二)"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表示原因的,如: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4.名词。译为“处所,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复合虚词【所谓】“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
9.为
1.动词:(1)有“做”“作为”“当作”“变为”“成为”“治理”“担任”等义,根据语境翻译,较灵活。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 .
(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
(3)判断词,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
2.介词:(1)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2)给,替。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一“为”字)(《鸿门宴》) .
(3)向,对。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
(4)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
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读wéi 。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 .
10.焉
一、代词,相当于“之”。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
二、助词
1.句末语气助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
2.作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 .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
三、语气副词,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
四、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何”。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②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
也
一、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
2.表示疑问语气疑问或反诘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
3.表示感叹语气的,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
4.表示祈使语气。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
师》)
5.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
6.与其他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
其可怪也欤 .
二、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
三、与“也”有关的复合虚词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以
一、介词
(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
(二)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谭嗣同传》) .
(三)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二、连词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
(二)、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
(三)、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具告以事 .
(四)、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也可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表修饰) .
②中臣匿于溷藩以免(表承接) .
三、动词
1.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
3.带领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
四、与“以”有关的复合虚词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则思三驱以为度(把??作为)《谏太宗十思疏》) ..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
相如因持壁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
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
而耻学于师。(《师说》向) .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从、自) .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悦,为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
与(欤)
“与”可作动词。译为“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对付”"“参与”“赞许”等。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崤之战》) .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翟方进传》) .
“与”作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几种用法:
1.作连词。相当于“和”“跟”“同”。如: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 .
2.助词。通“欤”,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可译为“吗”“吧”“呢”,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师说》) .
子非三闾大夫与?(《渔父》)
3.“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如: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
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奉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那么”。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
(二)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
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 ..
(三)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辅佐),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
译文: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么我早已困苦不堪了。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
译文: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却象在远方。
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
译文: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
者
(一)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例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
(二)代词。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例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
(三)代词。用于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的时候”或“??的话。例如: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四)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原因、解释等。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我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们)”、“她(们)” “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代人,作宾语) .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例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 .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 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例如:
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
(三)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例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
余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 .
(四)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
范文四:虚词整理
虚词整理
则
连词
★ 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于是,就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童趣》
楼愈高,则明渐少《山市》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陈太丘与友期》
及日中则如盘盂 《两小儿辩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核舟记》
则题名其上《核舟记》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三峡》
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观潮》
烟消波平,则一舸无迹《观潮》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则有去国怀乡/则有心旷神怡《岳阳楼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
不效,则治臣之罪 《出师表》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出师表》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 那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
则名微而众寡 《隆中对》
★ 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动词
★ 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至于斟酌损益,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出师表》(有争议)
以
连词
★ 表目的,用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忿恚慰,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以彰其咎《出师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 表结果,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 连接两个动作,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隆中对》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 因为
此独以跛之故《塞翁失马》
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夫不能以游堕事《满井游记》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介词
★ 把、拿、用、凭借、按照等
①把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 《童趣》
仁以为己任 《论语十则》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
屠惧,以骨投 《狼》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拿
悉以咨之《出师表》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③用
以亿万计 《山市》
徐喷以烟 《童趣》
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
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醉翁亭记》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
成,将以攻宋 《公输》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碟为械《公输》
④凭借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以此夸能《观潮》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何以战/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⑤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曹刿论战》 动词
★ 认为
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一儿以日初出远《两小儿辩日》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公输》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通假字
★ 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其
代词
★ “他”/“它”
及其(它)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愚公移山》
★ “他的”/“他们的”/“它的”
不可计其(它的)层次矣《山市》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均为他的)子 《智子疑邻》 其(他的)马将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其(它的)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弃其(他的)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
屠乃奔倚其(它的)下,弛担持刀《狼》
其(他们的)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他的)姓字 《五柳先生传》 鸣之而不能通其(它的)意《马说》
百姓多闻其(他的)贤《陈涉世家》
吾视其(他们的)辙乱,望其(他们的)旗靡 《曹刿论战》 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
★ “其中”
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 《口技》
其一犬坐于前《狼》
楚王问其故《公输》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 指示代词,“那”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其船背稍夷《核舟记》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
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其西南诸峰 《醉翁亭记》
副词
★ 表加强语气
①表反问语气
其真无马邪《马说》
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②表命令语气、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③表肯定语气,其实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④表推测
其恕乎《论语十则》
范文五:虚词整理
必修二和论语的四个虚词
之: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杳不知其所之也 往,到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结构助词,的
秦人视之 代词,代“鼎铛玉石??弃掷逦迤”现象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结构助词,的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代词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多于市人之言语 结构助词,的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结构助词,的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结构助词,的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代词 壬戌之秋,游于赤壁之下 结构助词,的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指示代词,这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结构助词,的/位于主谓间,取独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扣弦而歌之/倚歌而和之 语气助词,不译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结构助词,的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结构助词,的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固一世之雄也 结构助词,的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结构助词,的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结构助词,的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结构助词,的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
苟非吾之所有 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结构助词,的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代词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结构助词 的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知东方之既白 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五之夜 结构助词,的
先妣抚之甚厚 代词,第三人称,他
儿之成,则可待乎 结构助词,的
顷之 凑足音节,不译
他日汝当用之 代词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补足音节,不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结构助词,的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补足音节,不译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足以极视听之娱 结构助词,的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结构助词,的
不知老之将至 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往
感慨系之矣 代词
向之所欣 结构助词,的
俯仰之间 补足音节,不译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代词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结构助词,的
不能喻之于怀 代词,它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求之与?抑与之与? 代词,代国家政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位于主谓间,取独 代词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位于主谓间,取独
不以其道得之 代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结构助词,的
乡人皆好之 代词,他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第一个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他 若臧武仲之知??冉求之艺 结构助词,的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结构助词,的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第一个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补足音节,不译 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结构助词,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代词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位于主谓间,取独
曲肱而枕之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 代词,第三人称它
摽掠其人 代词,第三人称,他们
输来其间 代词,第三人称,代阿房宫 人亦念其家 代词,第一人称,自己的 使六国各爱其人 代词,第一人称,自己的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代词,第三人称,代小舟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其制稍异于前
列坐其次
当其欣于所遇
及其所之既倦
录其所述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不以其道得之
其不善者恶之
及其壮也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乐亦在其中
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尧舜其犹病诸
其斯之谓与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如之何其废之
代词,第三人称,代萧 代词,第三人称,代萧 代词,第三人称,代曹军 代词,那 代词,第三人称,代项脊轩 代词,第三人称,代曲水 代词,第三人称,他们 代词,第三人称,他 代词,第三人称,他们 代词,第三人称,他们 代词,第三人称,代国家 ”与“诸”一起表不肯定,揣测语气,大概指示代词,那 指示代词,那些 代词,第三人称,代君子 指示代词,这/代词,第三人称,他 指示代词,那 指示代词,这样 代词,第一人称,自己的 表推测,恐怕 表推测,大概 “其”与“与”构成与其,表选择 加强疑问语气,不译 “其
骊山北构而西折 表顺承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表转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表目的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表承接
谁得而族灭也 表修饰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表承接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表转折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语气助词,不译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表转折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表承接
扣弦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表承接
顺流而东也 表修饰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表转折
侣鱼虾而友麋鹿 表并列
抱明月而长终 表修饰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表转折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表修饰
而又何羡乎 表转折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表顺承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表承接
客喜而笑 表修饰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表转折
往往而是 表修饰
客逾庖而宴 表修饰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 呱呱而泣 表修饰
余扃牖而居 表修饰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表因果
敏于事而慎于言 表并列
就有道而正焉 表承接
曲肱而枕之 表修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表修饰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表承接,相当于“而”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表承接,相当于“而”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通“已”,止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表目的,用来 娘以指扣门扉 介词,用
以手阖门 介词,用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引以为流觞曲水
亦足以畅叙幽情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不以其道得之
文之以礼乐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连词,来 介词,凭 表目的,来 所以连用,所用来 表目的,用来 表原因,因为 所以连用,??的原因 连词,来 介词,用 介词,用 连词,来 “以”与“为”连用,把??作为
指南录>指南录>指南录>指南录>指南录>指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