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货币政策的简述.doc
金融学结课论文
货币政策的简述
学 院: ####
专 业: ####
学 号: #####
姓 名: ####
论文提交日期: *年*月*日
金融学结课论文
摘 要
货币政策古则有之,而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很难用几句话将其概括。本文重点介绍了什么是货币政策本简述了其具有的性质,除此之外还说明了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并根据据我国国情介绍了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汇率政策。通过这些简单的介绍可以对货币政策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更深入的学习金融方面的知识,从而对学习金融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货币政策、目标、工具,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1
金融学结课论文
一、何谓货币政策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性质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根据央行定义,货币政策工具库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再贷款或贴现以及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从学术角度,它大体可以分为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价格工具集中体现在利率或汇率
2
金融学结课论文
水平的调整上。数量工具则更加丰富,如公开市场业务的央行票据、准备金率调整等,它聚焦于货币供应量的调整。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一)、 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所谓币值,原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衡量币值稳定与否,已经不再是根据单位货币的含金量;而是根据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即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目前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物价指数上升,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衡量物价稳定与否,从各国的情况看,通常使用的指标有三个:一是GNP(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它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为对象,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二是消费物价指数,它以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三是批发物价指数,它以批发交易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变动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如季节性因素、消费者嗜好的改变、经济与工业结构的改变等等,也会引起物价的变化。总之,在动态的经济社会里,要将物价冻结在一个绝对的水平上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能否把物价控制在经济增长所允许的限度内。这个限度的确定,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另外,传统习惯也有很大的影响。有人认为,物价水平最好是不增不减,或者只能允许在1,的幅度内波动,这就是物价稳定;也有人认为,物价水平不增不减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能把物价的上涨幅度控制在1—2,就算稳定了;还有人认为,物价每年上涨在3,左右就可以称之为物价稳定。
(二)、 充分就业
3
金融学结课论文
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
西方经济学认为,除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外,其它种种原因造成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保持一定的失业水平是适当的,充分就业目标不意味着失业率等于零,美国多数学者认为4,的失业率即为充分就业,而一些婪为保守的学者则认为应将失业率压低到2—3,以下。
(三)、 经济增长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目前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 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当然,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在接受既定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一般地说,中央银行可以用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页期效应对投资的影响。
虽然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普遍将经济增长列为货币政策目标之一,但由于它在各国货币政策目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重要程度不尽相同,就一国而言,在各个历史时期也并不一样。从美国来看,高度重视经济增长是在30—50 年代,因为当时美国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生产严重下降,以及随后出现的50 年代初的
4
金融学结课论文
经济衰退。而自70 年代以来,尤其是1981年里根担任总统之后,货币政策目标则以反通货膨胀为重点。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同样提出了发展经济的目标,但那是基于战后的生产极度衰退而言,实际上,在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这两个目标的重点选择上,日本始终以稳定物价为主。联邦德国由于吸取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爆发恶性通货膨胀的惨痛教训,因而虽把经济增长也列入政策目标之一,但在实际执行中宁愿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换取马克的稳定。不过也有例外,如韩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曾一度是经济增长为主,稳定物价被置于次要位置。
(四)、 平衡国际收支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收支是某一时期一国对外经济往来的统计表。
就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经济交易的性质而言,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主性交易,或叫事前交易,它是出于经济上的目的、政治上的考虑以及道义上的动机而自动进行的经济交易,如贸易、援助、赠予、汇兑等。另一种是调节性交易,或叫事后交易,它是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差额而进行的,如获得国际金融机构的短期资金融通、动用本国黄金储备、外汇储备以弥补差额等。若一国国际收支中的自主性交易收支自动相等,说明该国国际收支平衡;若自主性交易收入大于支出,称之为顺差;若自主性交易支出大于收入,则称之为逆差。
判断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与否,就是看自主性交易平衡与否,是否需要调节性交易来弥补。如果不需要调节性交易来弥补,则称之为国际收支平衡;反之,如果需要调节性交易来弥补,则称之为国际收支失衡。
所谓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从各国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的建立来看,一般都与该国国际收支出现问题有关。美国开始并未将平衡国际收支列入政策目标,直到60 年代初,美国国际收支出现长期逆差。从1969—1971 年三年期间,国际收支逆差累计达到400 亿美元,黄金储备大量流失,这时平衡国际收支才成为货币政策的第四个目标。英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因其国
5
金融学结课论文
内资源比较缺乏,对外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很大,特别是国际收支失衡会使国内经济和货币流通产生较大的波动,因此战后英国一直把国际收支平衡列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
三、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公开市场业务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二)、存款准备金政策
6
金融学结课论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三)、中央银行贷款
1、中央银行贷款
中央银行贷款(习惯上称作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和进行金融调控的传统政策工具。一般来讲,中央银行贷款增加,是“银根”将有所放松的信号之一;反之,是“银根”将可能紧缩的信号之一。到2000年底,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业务总量中,中央银行贷款占45,。
2、中央银行贷款的对象
中央银行贷款的对象是经中央银行批准,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并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
中央银行以金融机构为贷款对象是由中央银行特殊的职能和地位决定的。与以企业和居民为主要贷款对象的金融机构不同的是,金融机构是社会信用中介,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发行的银行,是社会信用的“总闸门”和最终贷款者,具有及时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特殊使命。因此,在贷款对象上,中央银行贷款与金融机构贷款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是,中央银行贷款与金融机构贷款的共同点是,借款人都需要按规定的时限和利率及时归还贷款本息。
中央银行贷款的增加或减少,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或减少。中央银行贷款是基础货币的重要投放渠道之一,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手段之一。
3、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亦称高能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在现代货币统计制度中,又将其定义为储备货币。在
7
金融学结课论文
我国现阶段,它主要由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现金发行和非金融机构存款等三部分构成。
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赖以扩张或收缩的基础。这种扩张或收缩的程度,在数量上常用货币乘数这个概念来表示。在理论上,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可用公式表述为:
M=m?B(M-货币供应量,m-货币乘数,B-基础货币)
在一般情况下,货币乘数是相对稳定的,因而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调控基础货币来调控货币供应量。但随着经济金融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变化,货币乘数也会相应发生一些变化。
货币乘数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基础货币供应增加时,货币乘数以一定倍数放大基础货币的扩张效果;第二,在基础货币不变时,货币乘数自身的变动,同样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4、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但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是通过其资产业务进行的。对中央银行来讲,是先有资产业务,然后才有负债业务,即资产创造负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央银行依法垄断了货币发行权。与之相反,一般金融机构是由负债业务决定资产运用
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同时还包括再贷款,再贴现以及相关票据业务.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其中之一.
根据2003年12月27日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可以决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数额、期限、利率和方式,但贷款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四)、利率政策
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的比率,通常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根据资金借贷关系中诸如借贷双方的性质、借贷期限的长短等,可把利率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短期利率和中长期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
8
金融学结课论文
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五)、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金融法令的颁布、政策的规定或措施的推行,把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确定或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手段。汇率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目标和汇率政策工具。
汇率政策的目标有:1、保持出口竞争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的目标;2、稳定物价;3、防止汇率的过度波动,从而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汇率政策工具主要有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水平的确定以及汇率水平的变动和调整。
汇率政策中最主要的是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政府对本国货币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的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和规定。汇率制度传统上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大类。
四、总结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并努力学会运用货币政策,来管理好我们的国家,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人们的生活更充实??
9
范文二:货币政策的特征与作用
专 稿
金融 秘 0年 1 29第 期 0
货 币政策 的特征 与作用
魏 革 军
摘要 : 对货 币政 策 的性 质和 功 能认识 的部 分差 异 , 导致 了对货 币政 策 的 一些误解 。本
文结 合 中国实 际 , 通过 公共 性 、 一性 、 效 性 、 统 有 均衡 性 、 明性 与公 信力 和 自律 性等 六个 透 方面 , 阐释 货 币政 策 的性质 、 征和 作用 。 特 关键词 : 币政 策 货 性质 特征 作用 中图分 类号 : 8 0 文 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0 9 14 (0 9 0 一 0 9 0 F3 A 1 0 — 2 6 2 0 ) l0 0 — 5
在货 币政策 方 面 , 在 一些 值 得 关 注 的 的议 存
意识 之 中。这 种观 念在 转 型的发 展 中经济 体并 不
论 和看法 。最 常见 的 是希 望货 币政 策解 决一 些差 异 问题 , 比如 区 域 差 异 、 体 差 异 、 群 产业 差 异 、 结 构差 异 , 等 。 等
货 币 政 策 是 中央 银 行 为实 现 一 定 的 F标 运 j
鲜 见 。在我 国改革 开 放前 十多 年 , 用 财政 化 等 信
问题 一直 备受关 注 。这 些 年来 , 随着改 革 的深入 , 人 们 对 货 币政 策 与 财 政 政 策 的不 同性 质 和 作 用 认 识 愈加 清 楚 , 由于 旧有 的观 念 和 政策 本 身 的 但
用 各 种 政 策 工具 调 节 和 控 制货 币供 应 量 进 而 影
响经 济活 动 的各项方 针政 策 的 总和 。货 币政 策 的 性 质 和 功能 是 早 已解 决 的 问题 , 实 不 然 。如 果 其
复杂 性 , 不 可避 免地 存 在 一些 对 货 币政 策 的模 也
糊认识。
有 观 点把 货 币政 策 、 财政 政 策 和社 会 保 障政
深 入 思考 , 发 现 一些 分 歧 正是 源 于 对 货 币政 策 会
最 本质 东西 的认识 差 异 。这 种分歧 在 系统 内外 均
策 等 并 称 为公 共 政 策 , 曾 在 日本参 加过 “ 洲 我 亚
公 共 政策 高 级研 讨 班 ” ,就把 货 币政 策 纳 入公 共 政 策 的范畴 。货 币政策 和财政 政 策作 为一个 经济 体 最重 要 的政 策 , 根本 目的 在于 通 过适 时适 度 其 调 整解 决 经 济过 分波 动 带来 的风 险 , 止将 来 调 防
不 同程 度 的存在 。
货 币 政 策 是 现 代 市场 经 济 条 件 下 最 具 影 响
力 、 透 力 的政 策 , 它并 不 是无 所 不 包 、 所 不 渗 但 无
能 的。货 币学派 代表 弗里 德 曼 曾发 表 过关 于货 币
整起 来付 出更 大 的成 本 。但与 财政政 策 等公共 政
策 相 比 ,货 币 政 策 并不 是 典 型 意 义 上 的公 共 政 策 , 不完 全 是 借助 于公 权 力 和政 府 的强制 力 实 它
现的 , 而具 有 很 大 的弹 性 和 灵
活 性 , 而且 它 的 目
政 策 作 用 的 演 讲 ,对 货 币 政 策 力 所 不 能 及 的方
面 , 所 能及 的方 面 以及 应该 如何 实施 货 币政 策 力 作 了较 为 详 细 的 阐 述 , 心 思 想是 , 币供 应 要 核 货 保 持 一 个 稳 定 增 长 率 以 为 经 济 运 行 创 造 良好 的 发展 环境 。这至今 仍是 我 们理解 货 币政 策性 质 的 重要 文 献 。结 合 中 国的 实 际 , 这 里 重 点从 六 个 在 方 面讨论 货 币政策 的性 质和 特征 。
第一 是货 币政 策是 否具 有公 共性 的 问题 。
标是 法定 的 , 因政 府更 替而 变化 。 不
货 币政 策不 是 纯 粹意 义 上 的公 共 政 策 , 中 与 央银 行 的治 理结 构 有 一定 关 系 。换 言之 , 央行 与
法律上 的相 对独 立性 相关 。我们 可 以看 一看 世 界 主要 中央银 行 的治理 , 更清楚 这一 点 。比如 , 会 美 联 储直 接 对 国会 负责 的 , 法律 上 讲 它 能够 独 立 从
用 货 币政 策 替代 一 些 财政 职 能 和 市 场功 能 , 进 而解 决一 些公 共 性 问 题 , 始终 潜 存 于一 些 人 的
运 用政 策 工 具 ,并 对货 币政 策 执行 结 果 负 责 ; 美
Q
20 0 9年 第 1期
专 稿
联 储 的资 本 所 有权 既不 属 于 国会 ,也 不 属 于政
向 市场提 供 了多 少 流动 性 , 在于 它 能 否创 造 一 而 个高效 有序稳 定 的环境 :对于 货 币及 货 币政策 的 作用 , 经济学 家有 很 多实 证分析 。 比如 , 于货 币 关
府 ,均 以股份 的形 式 为联 储 的会 员 银行 所认 购 ;
同时 , 联储 的理 事 会 的成 员有很 长 的任期 , 美 一般 1 4年 , 主席 、 副主 席 的法 定任期 是 4年 , 财务 是完 全 独 立 的 , 常 开 支不 依靠 国会 拨 款 。欧 洲 中 央 经
银行 目前 有 l 5个成 员 国 , 织 机构 包 括 理事 会 、 组
增 长 与 经 济 增 长 、 价 之 间 的关 系 , 论 是 货 币 物 结
供 应 量 、 款增 长 与经 济增 长 不存 在 长 期正 相关 贷
关 系 , 与 物价 有很 强 的关 系 。这 印证 了货 币政 但
策是一 种 以稳定 为取 向 的政 策 。但这 一性 质和特 征并 不 否认 中 央银 行 对 经 济 成长 和 资 源 配 置 的 作用 。相反 , 个稳 定 的货 币政策 环 境 有利 于 推 一
执 行董 事会 和扩 大委 员会 , 理事 会 是最 高 的 决策
机构 , 策 和 预算 具 有 很 强 的独 性 , 接 受 任 决 不
何 欧 盟领 导 机构 或 者欧 盟成 员 罔的指 令 , 算来 预
自成 员 国交 的资 本 会 。英格 兰 银行 是 非政 府 、 非
盈利 的部 门 , 不属 于政 府机 构 , 对
议 会负 责 。 日 不 本 银 行过 去 隶属 于 大藏 省 ,j [本经 过 长期 的经 济 萧条 之 后 , 中央 银行 的 体 制进 行 了改 革 , 对 目前 政策 委 员会 是它 的 最 高决 策机 构 , 立地 行 使 货 独 币金 融政 策 , 是预 算 约束 要 经过 财 务大 臣 的批 但
动技 术 进步 和制 度 创新 , 而 推动 全 要 素 劳动 生 从
产力 的提 高 。
第二 是货 币政 策的统 一性 问题 。
在 从紧 货 币政 策背 景 下 , 求实 施 差 异性 货 要 币政 策 的声音很 多 。发 达地 区强 调 , 当地 有 市场 , 有效 益 , 币政 策 不应 搞一 刀 切 。欠 发 达地 区则 货 认为 , 当地 经济 刚 刚起 步 . 要跨 越 发展 急 需 资金 , 不应 切一 刀 。二 者都 强调 特殊性 和差 异性 。这 就 涉及 到 怎 么理 解货 币政策 的 统一 性 了。统 一 性 ,
准 。在我 国 , 民银 行 作 为 中华人 民共 和 罔的 中 人
央银 行 , 国务 院 的组 成 部 委 , 是 国务 院三 大 是 也
宏观 调控 部 门之一 , 宏 观调 控 方 面要 加大 与 发 在
改委 和 财政 部 的协 调 配合 , 金 融管 婵事 务要 加 在 强 与其 他金 融 监管 部 门的协 调配 合 , 双 协渊 双 是
就 是在 一个 货 币 区 内只存 在 单一 的 、 差 别 的货 无
币政策 。与财 政 政 策不 同 , 币政 策 总 体上 是 关 货 于 总 量 调 控 的 政 策 , 是 解 决 部 门 、 乡差 异 的 不 城 政 策 。 货 币政 策传 导 区域 差 异 是 客 观 存 在 的现 实 , 这 种 差 异解 决 不 应依 赖 货 币 政 策 , 如 蒙 但 正
配合 的机 制 。《 中旧人 民银行 法》 明确 规定 人 民 中
银行 在 国务 院领 导 下行 使 职责 , 独 于政 府 其 他 部 门 , 立 于 地 方 政 府 , 务 预算 实 行 收 支 两 条 独 财
线。
代 尔 的货 币 区理 论所 指 的 , 一货 币政 策 下所 统
带来 的非 对称 冲击 ( 同货 币政 策 在 不 同地 区影 相 响 的差 异 )应 该 通 过 资 源 和要 素 的 流 动 加 以 解 决 , 不 是差 异 的货 币政 策 。类 似 的原 理也 适用 而 于一个 大 的经济体 内部 。 在 实 施从 紧 货 币政 策背 景 下 , 应 坚持 统 一 更 的货 币政策 。 道理 很 简单 。比如 , 依据 经济 增长 目
但是 , 以治理 结 构 并不 能 否认 中央银 行 政 仅 策 的所 具 有 的公共 性 质 因为 , 无论 所 处 经 济体 与 治理 结 构 的差 异有 多 大 , 中央 银 行都 具 有 两个 明显 的特性 , 即高 度 垄 断性 和所 提供 产 品 及 服 务 的准公 共性 。在很 多 圈家 , 中央 银行 代 表 同 家发
行 货 币 , 担
着重 要 的金 融稳 定 职 能 。金 融基 础 承
设施 有 相 当部 分是 由 中央银 行提 供 的 , 比如 支付
清算 体 系 、 国库管 理 体 系 、 信 系统 , 征 等等 。这些 功 能 、 务 和系统 都 带有 公共 或 准公 共 产 品 的性 服
质。
标 和物 价 目标 , 确定 贷款 目标 增量 为 L 是 目前从 ,
紧货 币政 策 下 可 以容 忍 增 加 的量 。 为 了便 于 分 析, 我们 假设 一个 罔家 只有 发 达地 区和 欠发 达 地
区两个 部分 , 个地 区贷 款增 量 L *和 L * 相 加 两 I 2, 刚好是 今 年 目标 控制 的贷 款总量 。如果 两个 地 区 都强 调 自身的特 殊 性 , 在实 际 贷 款时 都 要求 突破
但是 , 我们 对 货 币政 策 的公 共 性应 有 一 个 正 确的理解 。中央 银行 货 币政 策 职能 以及最 后贷 款 人角 色 , 主要 在 于维 护金 融稳 定 和 价格 稳 定 并 以 此为 社会 经济 发展 创 造 一 个 良好 的环 境 。 因此 ,
中 央银 行 对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贡献 不仅 仅 在 于 它
1 0
I 和 L *那 么 今年 的贷款 肯定 是控 制 不 住 的 。 1 2,
这是简 单 的算术 加 总 , 也是 简单 的道 理 。
每 个 地方 都 有 自己的 特殊 性 , 是 货 币政 策 但
专 稿
是关 注 总 量 的政 策 。从 全社 会 看 , 币总 量是 否 货
金融 蕊 0年 1 29第 期 0
的规 则 。凯恩 斯 学 派认 为 , 在低 利 率 情 况下 扩 张
性 的货 币政 策是 无 效 的 , 流 动 性 陷 阱 ” 即“ 。尽 管 如此 ,新 凯 恩斯 学 派认 为价 格 和 工 资 具 有 “ 粘
膨 胀 , 济 运行 是 否 存 在很 大风 险 , 经 主要 根 据 总 体 来 把握 的 , 一行 业 、 个机 构 , 一 地 区 的情 某 某 某
况 只 能 是 决 策参 考 。 如果 顺 从 了 两 个 地 区特 殊 性 , 难 以有 效控 制 货 币供 应量 。有 人 质 疑这 样 就
性 ” 而 且 信 息 是 不 充 分 , 就 使 得 货 币 政 策 很 , 这
可 能 是 有 效 的 。开放 经 济 条件 下 , 央银 行 货 币 中 政 策 的有 效 性 受 到 新 的挑 战 。一 个 国家 如 果 允 许 资本 流动 ,就 不 可 能 同时 实 现 货 币政 策 的有 效 性 和保 持 固定 汇 率 , 就 是 著 名 的 “ 这 克鲁 格 曼
不 可 能 三 角 ” 。
是不 是 回到 了计划体 制 。答 案 是 否定 的 。贷 款总
量控 制 客 观上 带有 一 定 的短 期 干预 和 强 制性 , 但 不 同 区 域 贷 款 目标 是 市场 各 种 因 素综 合 作 用 的 结果 。其一 , 同区域 信 贷 资源 配 置 和 过去 的指 不 标 分 配不 同 ,它不 是 由 中央银 行 直 接 分
配 的 , 而 是 由各 商 业 银 行 考 虑 风 险 后 的经 济 资本 情 况 而 自主决 定 的 ; 二 , 1 L *不 能 突破 , 不 是 意 其 L 、2 并 味着两 者之 间不 能转 换 , l 以加 上一 个 △L L L 可 ,2 可以减 少一 个 △L 。这种数 量 的替代 关 系 , 终取 最 决 于 金融 生 态环 境 ,取 决 于 当地 的经 济 活力 , 取 决 于商业 银行 统一 调 配资金 的 能力 。 在货 币政 策统 一性 方 面 , 典 型 的案 例 就是 最 欧 洲 中央银 行 。欧洲 中央银 行 目前 已有 1 成 5个 员国 , 有德 国 、 国 、 法 挪威 、 奥地 利 , 有 东南 欧 国 也 家 , 些 国家 的发 展 阶段 、 这 经济 结 构 差异 也 很 大 , 统 一 的货 币政 策 在这 些 国家 传 导差 异 也 很 大 , 但 是 欧盟 明确 规 定 ,欧 元 区 的货 币政 策 是 统 一 的 。 改变 差异 要 靠 财政 约束 和结 构 改革 , 而不 能 动 摇 统 一 的货 币政策 。 因此 , 宏 观 调 控 时 期 , 地 方 要 争 取 到 更 在 各 多 的金 融资 源 , 就要 坚 定 不移 地 改 善 金融 生 态 环
境 , 定 不 移 地 进 行 结 构 调 整 , 效 利 用 多 种 金 坚 有
货 币政 策 的有 效 性 还 有一 层 涵 义 , 即要 保 持
货 币政 策 的 主动 性 和必 要 的独 立 性 。 简单 地说 , 要 实 现物 价增 长 控制 目标 , 必须 加 强 其 他 目标 就 特 别是 财 政财 务 约束 , 即把 货 币政 策 目标放 在 更 加优 先 的地 位 。这在 实行 通胀 目标 制 的经济体 尤
为 如此 。
尽 管 对 货 币政 策 是 否 有 效 存 在 争 论 ,但 在
一
些 方 面 经 济学 家 已有 共 识 : 良好 的 微 观 经 济
环 境 、中 央银 行 的独 立 性 和公 信 力 以及 有 弹 性
的 汇率 体 制 ,对 提 升货 币政 策 的有 效 性 尤 为 重 要 。宏 观 调控 是 建 立 在 微 观 基础 之 上 的, 谓 货 所 币政 策 的微 观基 础 指 的是 各 微 观 主体 能够 遵 照 市场 经 济 原 则 行 事 , 宏 观 经 济 变 量较 为 敏感 。 对 在 我 国 , 况 却 并 非 如 此 , 多 国有 垄 断 行 业 的 情 许 高 利 润 使 得 企 业 自身 资 金 流 充 裕 ,不 需 要 太 多 的外 部 融资 。这些 企 业 对 利率 变 化 的 敏感 性 差 。 此 外 , 要 素 市 场 情 况 看 , 方 政 府 拥 有 大 量 的 从 地 土 地 和银 行 资 金 , 了追求 经 济 的 短期 发 展 , 为 地
融市场 。当然 , 强调 货 币政 策 统一 性 , 不 排斥 通 并 过政策配合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 比如 , 过 建 通
方 政 府 往 往 以 低 价 给 企业 土 地 和 贷 款 。这 无 形 中减
少 了企 业 的生 产 成 本 , 高 了其 利 润率 。如 提
果 该 企 业 是 内资 非 出 口型企 业 ,就会 因 为 高 利 润 率 引 起 投 资 冲 动 。如果 该 企业 是 出 口或 外 商 投 资 企 业 , 不 但 会 引起 投 资 冲动 , 且会 因 为 则 而
出 口增 加 和外 资 流 人 引发 外 汇储 备 的 积 累 。 因
立 各 种抵 押 、 担保 、 障机 制 , 高 相关 主体 民事 保 提 能 力 和信 贷 能力 , 以为有 效 传导 货 币政 策创 造 可
条件。
第 三是 关于 货币政 策 的有效 性 问题 。
对 于 货 币政 策 的 有 效 性 存 在 广 泛 的 争 论 。 理 性 预 期 学 派 认 为 ,人们 可 以 预期 到 货 币政 策 的变 动 从 而 改 变其 行 为 , 致 货 币政 策 的失 效 , 导 即 “ 卡斯 批 评 ” 卢 。弗 里 德 曼 为 代 表 的 货 币学 派 对 于 货 币 政策 的有 效 性 同样 表 示 怀 疑 , 中央 银 行 应 放 弃 “ 机 抉 择 ” 货 币政 策 , 遵 循 既 定 相 的 而
此 , 政 分 权 、 业 利 益 分 配 格 局 都会 对 货 币政 财 企
策有 效 实施 产生 影 响 。
]9 9 4以来 , 相对 稳 定 的汇 率 背 景 下 , 际 在 国 收支双 顺差 对货 币政 策 冲击逐 渐显 现 。贸易 资金
流入 和资 本 流 人 迫 使 中央 银 行 投 放 了大 量 的基 础 货 币 。人 民银 行 为增 加 货 币政 策 的有 效 性 , 利
1 1
20 0 9年 第 1期
专稿
用各 种政 策 1 具 予 以对 冲 , 并果 断 进 j t 率 形成 .l  ̄X 机 制改 革 ,使 得 货 币总 量保 持 了 相 对适 度 的增
长, 而且 这 一改 革进 程 仍在 继续 。伞 球化 吲际 分
行 巾需要 把 握好 平 衡 当经 济处 于 高涨 时 期 , 人
f 对 经济 普 遍 乐 观 时 , 看 准形 势 , 意 风 险 和 f J 要 注
稳 定 的权 衡 ; 反 , 相 当经济 处 于低 谷 时 , 们对 经 人 济普 遍 失 去信心 的时候 ,要 冷静 的 分析 形 势 , 用 好渊控 _具 。 快实现 经济 复苏 。 I 尽
一 是 权 衡 ( ae o ) 权 衡 也 是 一 种 平 衡 , t d—f r 同
_ 新 布局 、 ¨ I 同际 货 币价 值 的调 整 、 境 火 联 交 易 跨 普遍 存在 以及 货 币政 策不 同 日标 的权 衡 等 , 都增
加 了有 效实施 货 币政 策的复 杂性 在 日益全 球化 的情 况下 , 币政 策还 有 一 个 货
时也 是一种 取舍 。这里权 衡既 有 内外各种 因素 的 权 衡 , 治 与 经 济 之 问 的 权 衡 , 融 与 经 济 间 的 政 金 权 衡 , 有 货 币政 策 目标 、 币政 策 工 具 间 的 权 也 货 衡 。从 纯粹 意 义 讲 , 币政策 决 策永 远 是 次优
选 货
择。
明显 的特 征 , 同 罔家 货 币政 策相 互 影 响相 互 渗 不
透 , 民银行 的货 币政 策 和美联 储 的货 币政 策 也 人
不是 完全孤 立 的 、不同经 济体 主要经 济金融 指 标 交互 影 响和 彼此 博弈 住扩 火 , 为有 效 实施 货 币 也
政策带 来 难度 。
第 四是 货 币 政 策 的 均 衡 性 问 题 。
【 是 协 蒯 (o ri t n 。 这 方 面 既 有 闫 内不 几 J codn i ) ao
同政 策 的协 阔 , 也有 国际协调 .近 年来 , . 周小 川行
长多 次 代 表 中 政 府参 加 相 关 国际 会 议 是 中 国 重 视 国际 协调 的体 现 , 是 货 币政 策 实施 的重 要 也
、
从 有 关 货 币政 策 义 献 和 中央 银 行 行 长 演 说 中 , 解 货 币政 策 均 衡 性 有 个关 谜 洞 : 足 可 理 一
持续 性 (utia l) 在经 济学 中 , 们 可以 从多 s s nbe a 我 方 面判 断经 济 的 可持 续性 , 比如 债 务率 、 债率 、 偿
经 常 项 目差 额 在 G P中 的 比 例 、财 政 赤 字 存 D C P中的 比例 、 D 产 缺 口 、 通胀 水平 , 等 。 等 二是 平衡 ( a n ) 从 经济学 来讲 平衡 实际 hl c a
第 五是货 币政 策的透 明性 与公 信 力问题 。
透 明度 与公信 力是有 机联 系 的 。增加 政策透
明度 是 各 围 巾央银 行 货 币政 策 的普 遍 趋势 。 比
如 , 洲 中 央银行 就 在其 互联 网和 年报 上公 布经 欧 济 预 洲 模 、 策量 化 口标 、 政 经济 金 融 判 断 指 标 分 析体 系 , 等 等 、通过一 整 套的程 序 , 比如 货 币政
策 怎 么制 定 的 , 关 沣哪 些经 济 指标 、 要 金融 指 标 ,
是 一 种差 额 或 者 足 资产 负 债 表 的 一 种 平 衡 关
系 ,很 多经 济 学 者 更倾 向于 用 均 衡 来 代 替 这 个
词 , 们从 货 币政 策 来 看 待 均 衡 , 调 的是 平 衡 我 强
的 艺术 , 方 面恰 好是 最 难 的 。没仃 一 个中 央银 这 行 是纯 粹地 按 照教 科 书来 训控 的 , 就 难 在平 衡 难 的技 术和 艺术 。
甚 至 …年 几次 记者 待会 都 是事 先 明 确 的 , 何
时 公 布 什 么 信 息 , 明确 的计 划 。近 年 来 , 有 美联
储 、 本 银行 等政 策透 明度也 在逐 步增 加 。 透 明度 是提 高 中央 银 行 货 币政 策 社 会 公 信
货 币政 策 的 平 衡 观 应 该 是 在 动 态 中促 进 均 衡 。正 如有 评 论家 所 指 f , “的 中央银 行 的 货 币 调
控 好 似 驾船 在 大海 里航 行 , 时 风 平 浪静 , 时 有 有 海风 逐浪 , 要适 时调 整 , 随时掌 握好 平 衡。这
种平 衡 是 非 常 难 的 ,因 为平 衡 虽 然 有 其 规 律 和技
一
力的重 要 基研 。公信 力最 重 要 的是 有 4个要 素 ; *
是科学决策 , 决策 依 据 和程 序 合 理 合 法 , 有 具 解 释能 力 ; 足政 策 透 明 , 于 公众 了解 和监 督 、 二 便
响应 ; 是信 守 承诺 , 持政 策 …致 性 和 连续 性 ; 一 保
四是效 果 良好 , 够 避免 经 济 ' 现 大 的风 险 。当 能 t i 然 效 果不 是一 年半 年 来 衡量 的 , 从一 个 较 长 的 是
术, 但也 有 极 大不 确定 性 和 随机性 要 想 达 到平
衡 就 要 求 中 央 银行 要 清 楚 地 了解 经 济 运 行 的历
史、 现状 和未 来 , 往往需 要 结合 各 种 市 场 和实 这
时期来 衡量 的 。 重 视金 融政 策 沟 通 是 巾央 银行 的普 遍趋 势 , 是 增加 货 币政 策 透明度 和公 信力 的关 键环节 。最 近 几年 .政 策 实施 对 外 沟通 正 日益 走 向 专业
化、 科学 化 , 似 议题 的 圈际交流 也 日益增 多 。有 类
体 经济 的运 行 情 况 , 行 透彻 的分 析 这 并 不容 进
易 。美 国次贷 危 机 允分 说 明 , 求 实体 经 济 虚 寻 拟 经 济之 间 的甲 衡通 常 是 厂 难 的 , 动性过 剩 与 木 1 流
流 动性 短缺 叮 以在瞬 间转 换 , 散 J I 和 累积 风 分 x, L, ‘ L ,
险 可 以 同时并 仔 。所 以 , 中央银 行 在宏 观 经 济运
1 2
效 沟通 已成 为政 策 有机 组成 部 分 , 为政 策实 施 成
专 稿
金 襁 0年 1 29第 期 0
贷款人 , 当金 融 机 构 现 了流 动 性 困难 , 且 有 并 可 能 影 响 整个 金 融 市场 、 融 体 系稳 定 、 至 经 金 甚 济稳 定 的时 候 , 中央银 行 理应 向市 场提 供 必 要 的
的方式 和 手段 。在成 熟 的 中 央银 行 运 作 中 , 种 这 工作方 式正 变得越 来 越重要 日_ 法 替代 。与政 策 . 兀 实 施 其 他 方 式 相 比 ,这 种 方 式 具 有 更 大 的 灵 活 性 , 可 以在 任何 合适 的地 点 、 适 的场 合 、 适 它 合 合 的时 间 , 由合适 的 人 以合 适 的方 式 进 行 , 而 可 从 以 随 时 传 达政 策 意 冈 , 导 市场 预期 , 少 经 济 引 减
的 异常 波 动 , 以有 效 降低 经 济交 易 活 动 的成 本 和
经济 调节 的成 本 。
流动 性支 持 。但 这 是 针 对整 个金 融 市场 、 融体 金
系的, 而不 是对单 个 市场 ?一般情 况下 , 中央银行 不会轻 易 地 向市场 提供 流动性 的 。因 为 , 前所 如 言, 中央 银 行 是 对 整 个 公 众 负 责 的 , 能 为 了局 不 部 利 益而 损 害 了整 个社 会 公
众 。换 言 之 , 果 单 如
个 机 构 出现 问 题 , 果 不 涉及 到全 局 , 好 通 过 如 最
经过 多 年 的实践 , 民银 行 已经 建立 了一 整 人
套 行 之有 效 的新 闻制 度 和新 闻宣 传 方 式 ,C'沟 x ̄ l - 通 T作 逐 步深化 。比如 , 定期 的新 闻 信息 发布 、 行 领导 的重 要 演讲 、 策 实 施蓝 皮 书 、 者 访谈 、 政 记 金 融知识 展 览以及 其他 形式 的信 息沟 通 ?随 着改革 的深 入 , 应 进 一步 加 强统 筹 规 划 , 强 与有 关 还 加
方 面 的的 沟通 。比如 , 育 良好 的同 际沟通 意识 , 培 建 市相 应 的 沟通 战 略 和方式 , 针 对 性 地 对 国 际 有
市 场 办 法 来 解 决 , 过重 组 , 过 其 他 方 式 的注 通 通 资, 通过 破产 程序 , 清算 来解 决 。
次 贷危 机 之后 , 央银 行 自律性 问题再 次引 中
起 关注 。次 贷危机 发 生 不到 一 个 月 , 界上 主 要 世
中央银 行 向市 场体 系注 入 L T) 千亿 美 元 , 后 又 之 陆续 注 入 了大 量 资金 ,甚至 l 手救 助 单 个 机构 , 叶 J 把 中央银 行最后 贷 款人 的角 色用 到 了极 致 。这 对 中 央银行 传 统 的规 则来 讲 是一 个 很 大 的挑 战 , 同
时需 要我 们 研 究思 考 这样 几个 问题 : 是 这 是 否 一
社 会普 遍 关 注 的金融 问题作 } 回答 , 分利 用 各 { J 充 种 国际 论 坛 和 同 内外 主 流 媒 体 传播 相 应 的 观 点
和主 张 ; 要增 强 政 府 相关 部 f 特 别 是地 方政 府 需 ]
存 在 道德 风 险 ; 二是 这 是 否违 反 中央 银行 的 传统 规 则 或潜 规 则 ; 是 在 维 护金 融 稳 定 和防 范 道德 风 险 之 间如 何权 衡 ; 四是 中央 银 行 的做 法 是 否长 期 有 效 ; 是 中央银 行 能 否代 替 或 有效 弥 补 市场 五 调 节 的不足 , 等等 。 从 客 观上讲 , 中央银 行 调 控 的货 币总 量远 远 大 于其 他 方 面控 制 的 总量 , 中央 银行 调 节 社会 经 济 的职 责更加 凸显 了。通 过借助 中央银行 和一 些 特 别安 排 , 决一 些 经济 金 融难 题 是 国内 外普 遍 解 存 在 的情 况 。这种 情 况 存在 具 有一 定 的合理 性 。 因为 , 随着 市场 的深 化 , 种 矛 盾 和 因 素 的 交互 各 影 响更 趋 复杂 , 一看 似 孤立 的事 件具 有 随 时 演 某 变 为系统性 的风险 。这 给很 多 中央银 行政 策选择 带来 压 力 和难 度 。但 是 , 从经 济 学 道理 和 经 济发 展规 律 上 看 , 金 注 入 是 难 以持 久 的 , 能 代 替 资 不
市 场 和结 构 的调 整 , 否则很 多难 题 的解 决 会 变得 异 乎
寻 常 的容 易 了。
对 中央 银行 性 质 、 能 和 作 用 的认 知 , 效 传 导 职 有 和 实施 金 融政 策 , 立金 融 与经 济 良性 互 动 的金 建
融 生态 环境 ; 要 发 挥媒 体 特 别是 地 方媒 体 的作 需
用 , 之 成 为 公 共 金 融 教 育 的重 要 载 体 ; 要 引 使 需 导 金 融机 构 和企 业 等 市 场 主体 积 极 适 应 金 融 体 制 和金融 政 策 的变 化 , 大 限度 规 避 和 防范 金 融 最
风险 和财 务风险 。
第六是 货币 政策 的 自律 性 问题 。
中央 银行 是 可 以创 造货 币 的单 位 , 其 基 础 但
货 币是对 社 会 的负 债 ; 币政 策基 本 目标 是 稳定 货 币值 的 , 为 了维 护 广 大公 民利益 的 。这 些 基本 是
属 性决 定 了货 币政 策 的 自律性 。 自律 性 , 要求 货
币政 策 应采取 主 动 的和相 对独立 决 策 。这需 要相 虚 的法 律 约束 和制 度 保证 , 也需 要 中央 银行 始 终
秉 承稳健 的传统 和 品格 。
货 币政 策是 约 束 力非 常 强 的政 策 。 为最 后 作
作 者简 介 :
魏革 军 , , 男 研究 员 , 现任 中 国金融 出版 社 总编辑 。
( 约编 审 : 涤非 , 特 陈 责任 编辑 : 陈长 华 )
1 3
范文三:谈谈我国的货币政策特征
谈谈我国的货币政策特征
定,略有上涨的发展趋势,也就是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略有贬值的发展趋势,由此引起的价格总水平的上涨是有计划的、有限度的、合理的、必要的j谈谈我国的j上涨,对国民经济的虫展是有利的上涨。相应的货币贬值是有计划的、有限度的、合理的、必要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贬值。还有一种主张,i货币政策特征j认为通货膨胀、物价大幅度上涨不可取,但通货适度贬值是明智的、可取的。应该把稳定通货膨胀的内涵理解为实际是通货适度贬值。综上所述,我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着从两种选择中择其一,或实行稳定通货政策,或实行轻度通货膨胀政策。毫无疑问,按照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经济特征,不宜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还由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我国始于,我国不是生产过剩,户而是生产不足,不是投资货币政策,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不足,而是投资过度,室主I节出现的却是社会总需求防止通货膨胀尤为重要超过总供给。物资短缺是国民经济中的主要症结。货币政策基本任务就是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在货币流通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票手多、商品具体说,应包指(1)货币流通量的增长和国民少。搞通货膨胀,哪怕搞一点通货膨胀,只会扩大经济发展相适应。货币量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社会购买力与商品供应的矛盾,使经常处于比较紧过多了,势必、搞乱经济,过少了,势必阻滞经济,张状况的物资供应豆加紧张。一旦通货膨胀,就会都不利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2 )货币流通破坏正常、合理的经济比例关系,对我国经济的发量的增长不能波动太犬。在微观经济方面要求;活飞展是十分不利的。我们的国家,人口多、家底薄,在宏观经济方面要求;稳稳中求增长。(3 ) 承受能力十分脆弱,这种基本国情就决定了必须确货币流通量的增长不能造成通货膨胀。既能保证经立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方针。坚持稳定货币政策,济发展,又不致于发生通货膨胀。不搞通货膨胀,是举国上下共同要求。稳远远货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防止通货膨
胀尤为主唯?正确的方针,应当坚持下去。、要。因此,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稳定通货的方国家统-制定和管理货币政策钟。在我国,现在似乎没有人主张要实行通货膨胀社会主义银行是全国现金、信贷、结算和外汇政策的。但是,对如何解释稳定的货币政策,却在的中心,是全国唯-的货币发行机关。统一政策‘不同的理解。大致有如下一些提法z统一计划、统?制度、统-货币发行,是社会主义(-)稳定的货币政策,就是稳定币佳、稳定经济的客观要求。为了做到集中统?,货币发行权物价,不搞通货膨胀。这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国属于国家,国家授权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国人民家不能实行凯恩斯主义,不能实行赤字财政和信用银行为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发行机关。中央银行负膨胀政策,即使是;爬行的;、;温和的;通货膨责集中管理货币,禁止金银、外汇在市场上流通。胀也不能实行。除国家准予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信用流通工具外,(二)稳定的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同时禁止其他信用流通工具的流通,以及任意扩大流通期强调的侧重不同。这种意见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使用市围。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对市场增加某一特定时期,要看力于争取时间,把经济搞上货币发行。只要国家的政策正确,管理得当,可以去,这时需要的货币较多,暂时可能出现某些局部保持它的稳定性,不会发生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的供求紧张和轻微的物价上涨,而在另一个时期,一旦出现问题,国家能够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地、奋则可能主要考虑货币稳定,保持市场消费品的充分效地加以纠正。供应,以平抑物价,暂时降低生产发展速度。货币政策为实现总路线、总政策服务(三)稳定的货币政策并不排斥货币贬值现象社会主义货币流通规律为通货的稳庭提供了客的存在。这种意见认为,我国价格总水平相对稳观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
实,还需要有正43
践反映货币梳jfiì.规律要求的方针、政策和深入细致直接影响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从而影响货币结构的实际工作。国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织者和领
的变化。企业运用货币精确核算劳动耗费和劳动成导者,需要通过?系列的方钊?政策来组织和管理社果,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它必须加速资金会经济活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依周转,节的资金使用9讲究经济效益。货币作为调据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制定的,具体体现了社会主义节经济活动的机制也就得到充分的发挥。货币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国此,制定我国的货币政核算工具.也H益重要。只有自觉地利用货币经济杠策y不仅要按照经济规律行事p丽i且还要为实现总杆,才能使货币真正成为队第一推动力增强企路线总政策服务。党的+?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业活力。实行全面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店经济的政(凹)我们的货币政策,应当有利于对外开策。货币政策正确与否p不能不首先看它是否符合放。商品经济是开放经济p不受国界和社会制度的攻革开放政策。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的货币政策,局限。要发展本国商品经济,就要实行开放政策,就是正确的货币政策。不利于改革开放顺利进仔的使本国经济进入世界市场。在开放纯济条件下y市货币政策,就是错误的货币政策。主要有四条:场有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分,两者具有不同的性f?)我们的货币政策,应当有利于稳寇经质、意义和内容。前者属于?国内的社会经前活济3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位,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动,作为i1??ê边H且(10货币通常指的就是现妙。后惠,这是我们考虑问题的根本出发点。首先要保证者属于罔与国之间的贸易经济活动,作为梳通手段10亿人民P特别是8亿农民都能够吃饱穿9f.并随的货币,通常指的就是外汇。我国实1'r5[{外开放政着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生活水平o如果货币发策以来,国际金融业务往来日趋频繁,业务Et与日行多了,有货币而买不到东西p购买力就不能实俱增,对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一《国货币总现,或者由于价格上涨了,买同样的东西要用更多量除了包指国内的;货币疏通量;外,还应包的货币,就可能使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劳动者就要括国外部分。货币政策的决寇,不仅要根据国内经itt受不应有的货币贬值的损失。货币稳定,人心安挤需要,而且要从国际土考虑。
在对外开放中,必泣。稳定币值是稳定经济的重点。须坚持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工)我们的货币政策,应当布利于实现社会!êt具有科学而合理的组织形式发展目标。社会经济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1)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赤字财政?历来都是按归财高层次目标。包括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政发行原则组织货币发行。我国实行的是稳定通货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及政治思想、社会道德rií发政策p按照经济发行的原则,依据商品生产和商品展亏向和发展水平。(2 )中层次目标。包括经济流通的实际需要组织货币发行。坚持经济发行9停增K目标、收入增长目标,以及教育、科学、文止财政发行,是我国货币发行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化、艺术、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目标。(3 ) 国货币政策优越于资本主义货币政策的重要标志。低层次目标。包括工业增长目标,农业增长目标按照这条原则要求(1)发行的数量要根据经济等。高层次目标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应发展的需要,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2 )不当是货币政策所追求的最佳目标或最高目标。低层搞赤字发行。(3 )国家应掌握大量的商品,作为次目标也很重要。经济不增长、生产水平不能提货币发行的准备。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有利于国高,经济发展的方向问题就无从谈起。经济增长也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稳定。依据这些原则设计的货应当作为货币政策所追求的自标。币政策,共布以下…些特点z(三)我们的货币政策,应当有利于推进改(一)科学性。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是深化改萃的中心环节。在导,尤其是以马克思货币流通理论为其依据。树立!f-l体制下,统包统配、统购统销、统收统支,统存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制定货币政策必须坚持的科学统货,排斥市场机制,货币不能真实地反映不同生态度。货币政策是自觉地组织和正确反映客观经济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多地只被用来充当核算的规律的结果而决不应该是人们主观臆圳的产物,工具,计量的筹码,很少发挥真正的作用。在事f]件:在,;,3:-一点上政策和理论具有?致性。制f.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二j强制j性。货币政策设计方案一经确定,者,自主经营、自
负盈亏。企业经济的重大变他,必须进照执行,具有不可追抗的权威性。各地区、4,1
货市政策和宏观调控手段的选择陈耀先货币政策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是去现经济控制的重要万面,货币运动广............~(;一;中的银根松动与紧缩则对国民经济的供求关系和运行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有L叫叫J计划的商t?t经济条件下,经济改革缩小了行政控制范围,加强了银行在宏现经济调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平衡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但是,近几年的实践础乎出现这样一种现象z金融宏观调控并不能在放地把经挤发展与稳克通货?良好地统J起来,当经济增长出现波动,需要运用货币信贷的手段进行调节时,不是;一刀切;就是发栗子,从而使金融宏观调控手段多少处在有些困难的状态,效果并不理想。1984年,由于国也资产投资和消费基盐的过度膨胀,货币的增长高达'19.5%,货币供应量〈货币十准货币)增长34.8%,导致货币信贷失控,1985:年实行信贷紧缩政策。当时虽然I~分强调;择优扶持,区别对待;但由于经济体制上的企业软约束和金融调控机制的不健全,没有能够避免;?刀切;出现了该货的投货,不该货的贷了的现象。1988><#004699'>6年切,经济增民呈现;低谷;曾引起?度的惊慌,各方面要求增加流动资金,当年提出;稳中求松;的信贷政策,货币白皮又者fí突破了原在计划,其额度令人眩目C到了1987年虽然推出了;紧中有洁;的政策,但各专业银行在执行中,豆多地注重了活,而没有注意紧,工业和乡镇企业贷款仍然突飞盟近,以敢于推动工业增长速度一直超过计划,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在10%以上,为了保证货币信贷计剧不超过计坝,九月以后基本上动用了中央银行的所有控制手段,女I??用高专业银行存款准备率p提高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利率:强制信用社向中央银行存款p限制乡镇企业贷款,并强令贷款埋模巨i降到六月末的水平。应当说,这些措施在一立程庭上缓解了货币信贷的需求,1987年货币、信贷控制在国务院批准
的限摇之内。但是,从社会总供需:>:jZ{i主i关系上吾乡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矛盾并没有解诀,事实上,短期的信贷紧缩也并不能使民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这几年货币状况分析看,1984年以来货币如经济增氏的发展趋势是,经济过热,货币信贷跟着过热,而货币信贷的过多增长推动物价上睬,_5li然己经对t~、定经济和改革的顺利进行产生不利的影响。有些同志以为,这几年货币发行虽然很多,但感觉不到更大的危险,原_~JJL._丸.Jt..._~~_.Jt....Jt......!坦_~.Jt..._t......Jt....Jt....Jt....Jt......!是__u乞-奄一~_3,-.Jt......!丸...JL...!之J飞且一扎J乞一久」丸J是--ι人.-*f飞丘è.-;--各部门不能强调自己的具体情况和特殊要求,对货期的具体政策,采取不同的对策。最重要的是坚持币政策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各地区、各部门,包从实际出发。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办法可能会因括银行在内,应当通力协作,努力实现。为时间、空间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般地说,(三)稳JJ::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来说,需要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货币政策的具体长期稳定发展经济,也需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货币措施,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改戎补政策与之配合p货币政策-~经确定,并ìiI‘明行之有充,灵活地加以运用。效,就应相对Kq,定p不轻易变动。(作者工作单位z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四)灵活性。有了总政策还要有每个不同时45
范文四:货币政策的特征与作用
专稿2009年第1
期
货币政策的特征与作用
魏革军
摘要:对货币政策的性质和功能认识的部分差异,导致了对货币政策的一些误解。本统一性、有效性、均衡性、透明性与公信力和自律性等六个文结合中国实际,通过公共性、方面,阐释货币政策的性质、特征和作用。
关键词:货币政策
性质
特征
作用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46(2009)01-0009-05
在货币政策方面,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的议论和看法。最常见的是希望货币政策解决一些差异问题,比如区域差异、群体差异、产业差异、结构差异,等等。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总和。货币政策的性质和功能是早已解决的问题,其实不然。如果深入思考,会发现一些分歧正是源于对货币政策最本质东西的认识差异。这种分歧在系统内外均不同程度的存在。
货币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影响渗透力的政策,但它并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力、
能的。货币学派代表弗里德曼曾发表过关于货币政策作用的演讲,对货币政策力所不能及的方面,力所能及的方面以及应该如何实施货币政策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核心思想是,货币供应要保持一个稳定增长率以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至今仍是我们理解货币政策性质的重要文献。结合中国的实际,在这里重点从六个方面讨论货币政策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是货币政策是否具有公共性的问题。用货币政策替代一些财政职能和市场功能,进而解决一些公共性问题,始终潜存于一些人的
意识之中。这种观念在转型的发展中经济体并不信用财政化等鲜见。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十多年,
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这些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不同性质和作用认识愈加清楚,但由于旧有的观念和政策本身的复杂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对货币政策的模糊认识。
有观点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并称为公共政策,我曾在日本参加过“亚洲公共政策高级研讨班”,就把货币政策纳入公共政策的范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一个经济体最重要的政策,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适时适度调整解决经济过分波动带来的风险,防止将来调整起来付出更大的成本。但与财政政策等公共政策相比,货币政策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公共政策,它不完全是借助于公权力和政府的强制力实现的,而具有很大的弹性和灵活性,而且它的目标是法定的,不因政府更替而变化。
货币政策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公共政策,与中央银行的治理结构有一定关系。换言之,与央行法律上的相对独立性相关。我们可以看一看世界美主要中央银行的治理,会更清楚这一点。比如,联储直接对国会负责的,从法律上讲它能够独立运用政策工具,并对货币政策执行结果负责;美
9
2009年第1期专稿
联储的资本所有权既不属于国会,也不属于政府,均以股份的形式为联储的会员银行所认购;同时,美联储的理事会的成员有很长的任期,一般14年,主席、副主席的法定任期是4年,财务是完全独立的,经常开支不依靠国会拨款。欧洲中央银行目前有15个成员国,组织机构包括理事会、执行董事会和扩大委员会,理事会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决策和预算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不接受任何欧盟领导机构或者欧盟成员国的指令,预算来非自成员国交的资本金。英格兰银行是非政府、盈利的部门,不属于政府机构,不对议会负责。日本银行过去隶属于大藏省,日本经过长期的经济萧条之后,对中央银行的体制进行了改革,目前政策委员会是它的最高决策机构,独立地行使货币金融政策,但是预算约束要经过财务大臣的批人民银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准。在我国,
央银行,是国务院的组成部委,也是国务院三大宏观调控部门之一,在宏观调控方面要加大与发改委和财政部的协调配合,在金融管理事务要加强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是双协调双《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明确规定人民配合的机制。
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行使职责,独立于政府其他部门,独立于地方政府,财务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
但是,仅以治理结构并不能否认中央银行政无论所处经济体策的所具有的公共性质。因为,
与治理结构的差异有多大,中央银行都具有两个明显的特性,即高度垄断性和所提供产品及服务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的准公共性。在很多国家,
行货币,承担着重要的金融稳定职能。金融基础设施有相当部分是由中央银行提供的,比如支付清算体系、国库管理体系、征信系统,等等。这些服务和系统都带有公共或准公共产品的性功能、质。
但是,我们对货币政策的公共性应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职能以及最后贷款人角色,主要在于维护金融稳定和价格稳定并以此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中央银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它
向市场提供了多少流动性,而在于它能否创造一个高效有序稳定的环境。对于货币及货币政策的作用,经济学家有很多实证分析。比如,关于货币物价之间的关系,结论是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
贷款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存在长期正相关供应量、
关系,但与物价有很强的关系。这印证了货币政策是一种以稳定为取向的政策。但这一性质和特征并不否认中央银行对经济成长和资源配置的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有利于推作用。相反,
动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从而推动全要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第二是货币政策的统一性问题。
在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要求实施差异性货当地有市场,币政策的声音很多。发达地区强调,
有效益,货币政策不应搞一刀切。欠发达地区则认为,当地经济刚刚起步,要跨越发展急需资金,不应切一刀。二者都强调特殊性和差异性。这就涉及到怎么理解货币政策的统一性了。统一性,无差别的货就是在一个货币区内只存在单一的、
货币政策总体上是关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同,
城乡差异的于总量调控的政策,不是解决部门、政策。货币政策传导区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这种差异解决不应依赖货币政策,正如蒙代尔的货币区理论所指出的,统一货币政策下所带来的非对称冲击(相同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影响的差异)应该通过资源和要素的流动加以解决,而不是差异的货币政策。类似的原理也适用于一个大的经济体内部。
在实施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更应坚持统一道理很简单。比如,依据经济增长目的货币政策。
标和物价目标,确定贷款目标增量为L,是目前从紧货币政策下可以容忍增加的量。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设一个国家只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两个部分,两个地区贷款增量L1*和L2*,相加刚好是今年目标控制的贷款总量。如果两个地区都强调自身的特殊性,在实际贷款时都要求突破L1*和L2*,那么今年的贷款肯定是控制不住的。这是简单的算术加总,也是简单的道理。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但是货币政策
10
专稿2009年第1
期
是关注总量的政策。从全社会看,货币总量是否膨胀,经济运行是否存在很大风险,主要根据总某个机构,某一地区的情体来把握的,某一行业、况只能是决策参考。如果顺从了两个地区特殊性,就难以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有人质疑这样是不是回到了计划体制。答案是否定的。贷款总量控制客观上带有一定的短期干预和强制性,但不同区域贷款目标是市场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不同区域信贷资源配置和过去的指结果。其一,
标分配不同,它不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分配的,而是由各商业银行考虑风险后的经济资本情况而自主决定的;其二,L1*、L2*不能突破,并不是意味着两者之间不能转换,L1可以加上一个△L,L2可以减少一个△L。这种数量的替代关系,最终取决于金融生态环境,取决于当地的经济活力,取决于商业银行统一调配资金的能力。
在货币政策统一性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欧洲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目前已有15个成法国、挪威、奥地利,也有东南欧国员国,有德国、经济结构差异也很大,家,这些国家的发展阶段、统一的货币政策在这些国家传导差异也很大,但是欧盟明确规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是统一的。改变差异要靠财政约束和结构改革,而不能动摇统一的货币政策。
因此,在宏观调控时期,各地方要争取到更多的金融资源,就要坚定不移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坚定不移地进行结构调整,有效利用多种金强调货币政策统一性,并不排斥通融市场。当然,
过政策配合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比如,通过建担保、保障机制,提高相关主体民事立各种抵押、
能力和信贷能力,可以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创造条件。
第三是关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存在广泛的争论。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可以预期到货币政策的变动从而改变其行为,导致货币政策的失效,即“卢卡斯批评”。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样表示怀疑,中央银“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而遵循既定行应放弃
的规则。凯恩斯学派认为,在低利率情况下扩张“流动性陷阱”。尽管性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即如此,新凯恩斯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具有“粘,而且信息是不充分,这就使得货币政策很性”
中央银行货币可能是有效的。开放经济条件下,
政策的有效性受到新的挑战。一个国家如果允许资本流动,就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的有“克鲁格曼效性和保持固定汇率,这就是著名的不可能三角”。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有一层涵义,即要保持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必要的独立性。简单地说,要实现物价增长控制目标,就必须加强其他目标特别是财政财务约束,即把货币政策目标放在更加优先的地位。这在实行通胀目标制的经济体尤为如此。
尽管对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存在争论,但在一些方面经济学家已有共识:良好的微观经济环境、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公信力以及有弹性的汇率体制,对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尤为重要。宏观调控是建立在微观基础之上的,所谓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指的是各微观主体能够遵照市场经济原则行事,对宏观经济变量较为敏感。在我国,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国有垄断行业的高利润使得企业自身资金流充裕,不需要太多的外部融资。这些企业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差。此外,从要素市场情况看,地方政府拥有大量的土地和银行资金,为了追求经济的短期发展,地方政府往往以低价给企业土地和贷款。这无形中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其利润率。如果该企业是内资非出口型企业,就会因为高利润率引起投资冲动。如果该企业是出口或外商投资企业,则不但会引起投资冲动,而且会因为出口增加和外资流入引发外汇储备的积累。因此,财政分权、企业利益分配格局都会对货币政策有效实施产生影响。
1994以来,在相对稳定的汇率背景下,国际收支双顺差对货币政策冲击逐渐显现。贸易资金流入和资本流入迫使中央银行投放了大量的基利础货币。人民银行为增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1
2009年第1期专稿
用各种政策工具予以对冲,并果断进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得货币总量保持了相对适度的增长,而且这一改革进程仍在继续。全球化国际分国际货币价值的调整、跨境关联交易工新布局、
普遍存在以及货币政策不同目标的权衡等,都增加了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复杂性。
在日益全球化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不同国家货币政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不是完全孤立的。不同经济体主要经济金融指标交互影响和彼此博弈在扩大,也为有效实施货币政策带来难度。
第四是货币政策的均衡性问题。
从有关货币政策文献和中央银行行长演说中,理解货币政策均衡性有四个关键词:一是可)。在经济学中,我们可以从多持续性(sustainable方面判断经济的可持续性,比如债务率、偿债率、经常项目差额在GDP中的比例、财政赤字在GDP中的比例、产出缺口、通胀水平,等等。
二是平衡(balance)。从经济学来讲平衡实际上是一种差额或者是资产负债表的一种平衡关系,很多经济学者更倾向于用均衡来代替这个词,我们从货币政策来看待均衡,强调的是平衡的艺术,这方面恰好是最难的。没有一个中央银行是纯粹地按照教科书来调控的,难就难在平衡的技术和艺术。
货币政策的平衡观应该是在动态中促进均衡。正如有评论家所指出的,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好似驾船在大海里航行,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海风逐浪,要适时调整,随时掌握好平衡。这种平衡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平衡虽然有其规律和技术,但也有极大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要想达到平衡就要求中央银行要清楚地了解经济运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这往往需要结合各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进行透彻的分析。这并不容寻求实体经济与虚易。美国次贷危机充分说明,
拟经济之间的平衡通常是困难的,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短缺可以在瞬间转换,分散风险和累积风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运险可以同时并存。所以,
行中需要把握好平衡。当经济处于高涨时期,人们对经济普遍乐观时,要看准形势,注意风险和稳定的权衡;相反,当经济处于低谷时,人们对经济普遍失去信心的时候,要冷静的分析形势,用好调控工具,尽快实现经济复苏。
三是权衡(trade-off)。权衡也是一种平衡,同时也是一种取舍。这里权衡既有内外各种因素的权衡,政治与经济之间的权衡,金融与经济间的货币政策工具间的权权衡,也有货币政策目标、衡。从纯粹意义讲,货币政策决策永远是次优选择。
四是协调(coordination)。这方面既有国内不同政策的协调,也有国际协调。近年来,周小川行长多次代表中国政府参加相关国际会议是中国重视国际协调的体现,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重要方面。
第五是货币政策的透明性与公信力问题。透明度与公信力是有机联系的。增加政策透明度是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普遍趋势。比如,欧洲中央银行就在其互联网和年报上公布经政策量化目标、经济金融判断指标济预测模型、
分析体系,等等。通过一整套的程序,比如货币政策怎么制定的,要关注哪些经济指标、金融指标,甚至一年开几次记者招待会都是事先明确的,何美联时公布什么信息,有明确的计划。近年来,日本银行等政策透明度也在逐步增加。储、
透明度是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社会公信力的重要基础。公信力最重要的是有4个要素;一是科学决策,决策依据和程序合理合法,具有解释能力;二是政策透明,便于公众了解和监督、响应;三是信守承诺,保持政策一致性和连续性;四是效果良好,能够避免经济出现大的风险。当然效果不是一年半年来衡量的,是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衡量的。
重视金融政策沟通是中央银行的普遍趋势,是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公信力的关键环节。最近几年,政策实施与对外沟通正日益走向专业科学化,类似议题的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有化、
效沟通已成为政策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政策实施
12
专稿2009年第1
期
的方式和手段。在成熟的中央银行运作中,这种工作方式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且无法替代。与政策实施其他方式相比,这种方式具有更大的灵活合适的场合、合适性,它可以在任何合适的地点、的时间,由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进行,从而可以随时传达政策意图,引导市场预期,减少经济的异常波动,以有效降低经济交易活动的成本和经济调节的成本。
经过多年的实践,人民银行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新闻制度和新闻宣传方式,对外沟通工作逐步深化。比如,定期的新闻信息发布、行领导的重要演讲、政策实施蓝皮书、记者访谈、金融知识展览以及其他形式的信息沟通。随着改革的深入,还应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加强与有关方面的的沟通。比如,培育良好的国际沟通意识,建立相应的沟通战略和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金融问题作出回答,充分利用各种国际论坛和国内外主流媒体传播相应的观点和主张;需要增强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地方政府职能和作用的认知,有效传导对中央银行性质、
和实施金融政策,建立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发挥媒体特别是地方媒体的作用,使之成为公共金融教育的重要载体;需要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适应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的变化,最大限度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和财务风险。
第六是货币政策的自律性问题。
中央银行是可以创造货币的单位,但其基础货币是对社会的负债;货币政策基本目标是稳定币值的,是为了维护广大公民利益的。这些基本属性决定了货币政策的自律性。自律性,要求货币政策应采取主动的和相对独立决策。这需要相应的法律约束和制度保证,也需要中央银行始终秉承稳健的传统和品格。
货币政策是约束力非常强的政策,作为最后
贷款人,当金融机构出现了流动性困难,并且有可能影响整个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稳定、甚至经济稳定的时候,中央银行理应向市场提供必要的金融体流动性支持。但这是针对整个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系的,而不是对单个市场。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地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因为,如前所言,中央银行是对整个公众负责的,不能为了局如果单部利益而损害了整个社会公众。换言之,个机构出现问题,如果不涉及到全局,最好通过市场办法来解决,通过重组,通过其他方式的注资,通过破产程序,清算来解决。
次贷危机之后,中央银行自律性问题再次引起关注。次贷危机发生不到一个月,世界上主要中央银行向市场体系注入了八千亿美元,之后又陆续注入了大量资金,甚至出手救助单个机构,把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用到了极致。这对中央银行传统的规则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需要我们研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这是否存在道德风险;二是这是否违反中央银行的传统规则或潜规则;三是在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道德风险之间如何权衡;四是中央银行的做法是否长期有效;五是中央银行能否代替或有效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等等。
从客观上讲,中央银行调控的货币总量远远大于其他方面控制的总量,中央银行调节社会经济的职责更加凸显了。通过借助中央银行和一些特别安排,解决一些经济金融难题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情况。这种情况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随着市场的深化,各种矛盾和因素的交互影响更趋复杂,某一看似孤立的事件具有随时演变为系统性的风险。这给很多中央银行政策选择带来压力和难度。但是,从经济学道理和经济发展规律上看,资金注入是难以持久的,不能代替市场和结构的调整,否则很多难题的解决会变得异乎寻常的容易了。
作者简介:
魏革军,男,研究员,现任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
(特约编审:陈涤非,责任编辑:陈长华)
13
范文五: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
【综合思考题】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试论增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能的途径(100分)。
考核目的:通过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和传导机构的理解与掌握,将理论同我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金融问题的能力。
要 求:
①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构成;
②对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理论的内容进行概述;
③提出自己对增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能途径的观点。
④字数不低于600字。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中央银行一货币市场一金融机构一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了“货币政策一操作目标一中介目标一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
其中操作目标为基础货币,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最终目标则为GDP
和CPI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概述
1.凯恩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枢,即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导致货币供求失衡进而使利率变化,而利率的高低又会改变投资水平,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实现对产出的调节。
2.信用供给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不但影响资金需求,而且影响资金供给,且后者决定了前者的信用可得性水平的高低。用“木桶理论” 可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木桶理论”认为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的高度。由此我们可以说当供给不足,即信用可得性水平相对需求较低时,此机制有重要意义。
3.货币主义学派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的作用并不像凯恩斯学派所认为的那样举足轻重。该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两种效应:一是资产组合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资产的范围除包括凯恩斯学派所定义的金融资产外还包括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等形式,而资产范围的扩大冲淡了货币在金融领域的可替代程度,由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除会通过影响利率水平进而间接影响总产出以外,更重要的是还会通过对实物资产市场的冲击进而直接影响总产出。二是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取决于他一生的资源,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改变经济单位的金融财富水平,进而改变经济单位的支出水平,最终引起总收入的变动。
4.股票市场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改变货币供求状态从而改变一般物价水平,进而对以其为折算率的股东收益产生影响,这时股东会改变对股票回报率的要求,公司在股东压力下
会调整生产,最终影响总产出水平。
5.汇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随着经济的日益开放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货币政策会相互传递。该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首先会对一国的利率产生影响进而冲击汇率,改变本国的贸易条件,最终改变产出水平。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思路
1.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针对目前我国利率对经济行为的调节效应微弱这一症结,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使利率真正由市场决定,切实反映产品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利率的市场导向功能。利率市场化一方面要减少央行对利率的过度干预,另一方面又要求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窗口指导等方式进行必要的间接调控,以防止某些大银行利用垄断优势破坏市场利率有序均衡地运行。所以央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关键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2.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商业银行应实行资产质量和利润目标的双向考核,把防范金融风险与增加盈利有机地结合起来。央行应尽快健全激励机制使之与约束机制对等,改变目前存在的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反应不充分、信贷配给和信息传导机制无力的局面;积极创新金融工具,增加替代投资品的数量,拓宽服务领域,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格局,促进金融竞争,健全金融法规,逐步改变商业银行利润主要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的方式;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创建和疏通合适的融资渠道。原则上,近年来新兴的商业银行都应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以切实解决金融体系不能覆盖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现行货币政策不能覆盖整个国民经济进而削弱其政策效果的问题。
3.推进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转变观念,提高效益。同时,政府应剔除所有制岐视,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政策空间,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这是改善宏观金融调控效应的微观基础。
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合理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深入开展再就业工程,抓紧制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救济等制度。这一方面会增强居民现期消费能力,使潜在的消费变为现实,进而刺激投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使居民降低预期支出,消除消费后患,增强消费信心。
5.合理引导居民的消费行为。打破传统思想观念,提高居民超前消费意识,区别不同层次、年龄的消费群体,倡导合理的消费观念;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消费信用担保制度
和相关的法律制度,大力发展各种消费信贷业务,努力为居民扩大消费铺平道路;调整消费品供给结构,创造有利的消费条件,努力实现居民消费的升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货币政策的简述doc
#004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