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爱莲说原文和翻译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②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
妖,④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xia)玩焉。⑤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⑦
莲,花之君子者也。⑧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⑨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⑩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①水里、陆地上各种草草木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②晋朝的陶渊明独爱菊花;自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爱牡丹; ③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艳,
④它的茎里面是中空的,外面则是笔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叶叶,越是离得远越觉得香气清幽,洁净地挺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随便地去玩弄它。
⑤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⑥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⑦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⑧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⑨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⑩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范文二:爱莲说原文和翻译
《爱莲说》原文和翻译
(北宋)周敦颐
①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①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②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②晋朝的陶渊明唯独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③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
③我则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④ 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④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⑤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
⑤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⑥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⑦莲,花之君子者也。⑦莲,是花中的君子。
⑧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⑧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⑨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⑩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⑩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范文三:留侯论(原文和翻译)
——苏轼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
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
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
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
巳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
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
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击之间。当此之时,
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盗贼。何哉?其身
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於
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
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於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勾践之困於会稽,而归臣妾於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
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
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於
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
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不
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
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於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
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
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
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麼能够这样呢?
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麼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
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
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
不在於授给张良兵书(而在於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朝正很强
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裏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
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
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
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
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
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裏的。为什麼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裏太不
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只学荆轲、
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
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藉这点而
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
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
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
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耽心他的度量不够,
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麼这
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
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於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
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
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
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
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
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
范文四:学记原文和翻译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 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 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
【原文】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的过程。古书上说:“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岂不正好说明了这层道理吗!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踖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译文】大学开学的时候, 官吏要穿着礼服,备办祭菜,举行祭祀,为的是表示尊师重道的意思。学生常常再三诵习小雅,为的是使他们从开头就培养做官的兴趣。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为的是使他们重视学业。大学里备有教鞭,为的是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教官不到夏祭以后不去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加以检查指点,但不 叨唠灌输,为的是培养学生自己用心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学生只听不问,为的是使他们循序渐进地而不越级地学习。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
【原文】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书上说:“在教育这件事上,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办法是: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休息的时候也有种种课外作业。因为,课外不习杂曲,课内就学不好琴瑟;课外不习歌咏,课内
就学不好诗;课外不习洒扫、应对、进退等杂事,课内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课外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努力进修,休息的时候尽兴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搞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师友也就不会违反师友的教诲了。
【原文】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尚书·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按部就班,及时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现在的教师呢,只知道朗读课文,大量灌输,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他们不考虑学生的内心的要求,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进行教学的办法既不合理,提出的要求也不符合实际。以致,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师长,只感到学习的困苦,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勉强结业,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育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原则是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就先防止,这叫做预防;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这叫做及时;循序地而不越级地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应自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叫做观摩。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因素。
【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才去禁止, 就要遭到阻力,不易纠正了;如果时机错过以后才去学习,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不易有成就了。如果不知顺应自然,胡乱施教,教育工作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地学,没有朋友,见解就会狭隘,见闻就会不广。如果交友不慎,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如果三朋四友,尽谈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起来才会感到安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安易,学生又能独立思考,就是善于诱导的结果。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译文】学生的缺点有四种类型,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在学习中,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狭隘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轻率勇为,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止。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性不同之故。 【原文】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必须了解学生的心性,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优秀的歌手能使听众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扼要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跟着他学了。
【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教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译文】教师知道学生的程度有深浅,资质有好坏之分,然后才能多方诱导。只有善于多方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所以教师是一种可以从他学习统治权术的人。可见选择师资是不可不慎重
从事的。古书上说:“从前三王四代的时候最重视师资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在教育工作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王在两种情形之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当臣子在祭礼中扮演受祭者的时候,不以对待臣子在态度对待他;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就是尊师之意。
【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双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不多而收效很大,对于教师又能表示感戴之忱。不善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很多而收效很少,反而会埋怨教师。善于发问的人,[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才砍木材的关节;久而久之,关节随手就可以砍开了。不善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
【原文】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就响得小,撞得重就响得大;从容地撞,从容地响。不善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这都是有关进行教学工作的一些方法。
【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文】单凭一点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讲解才行。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如果讲了不懂,就不必讲下去了。
【原文】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译文】优秀的冶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皮子镶嵌成衣;优秀的弓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箕;小马初学驾车相反,它是跟在车子后面的。人们懂得这三层道理,就懂得怎样做学问了。
【原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译文】鼓并不等于五声,但若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古时候做学问的人,善于从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水并不等于五色,但若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并不等于五官,但若不学习,五官就不能发挥作用;教师不在五服之列,但若没有教师,五服之间的关系就不亲密。
【原文】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译文】所以说:德行最高的人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最守时刻的人无须划一就能守时。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懂得做学问要从根本着手了。
【原文】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河是本源,海是归宿。这就是重视根本的意思。
范文五:梁父吟原文和翻译
《梁父(甫)吟》,恭录如下: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长啸《梁甫吟》2,何时见阳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3。
宁羞白发照渌水,逢时壮气思经纶4。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5。大贤虎变愚不测,
当年颇似寻常人6。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
两女辍洗来趋风7。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拓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8~
我欲攀龙见明主9,雷公砰訇震天鼓10,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
倏烁晦冥起风雨11。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hūn者怒12。白日不照吾精诚,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14。手接飞猱杞国无事忧天倾13
搏雕虎,
侧足焦原未言苦15。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16。力排南山三壮士,
齐相杀之费二桃17。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18。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
神物合有时19。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倪(山旁)屼当安之20。
【全部注释】
1.《梁甫吟》:亦作《梁父吟》,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有诸葛亮《梁父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云:"亮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乐,时人未之许"。然李勉《琴说》曰:"《梁甫吟》,曾子撰"。蔡邕《琴颂》:"梁甫悲吟,周公越裳"。梁甫:又名梁父,山名,在泰山下。"
2.长啸:吟唱。
臣3.朝歌屠叟:指吕尚(即吕望、姜太公)。《战国策?秦策三》:"
。又《秦(范雎)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策五》:"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韩诗外传》卷七:"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屠于朝歌,九十乃为天子师,则遇文王也"。又《韩诗外传》:"太公望??屠牛朝歌,赁于棘津,钓于磻溪,
。 文王举而用之,封于齐"
4.经纶:《易经?屯卦》:"君子以经纶"。经纶:喻治理国家。
5.三千六百钓:指吕尚在渭河边垂钓十年,共三千六百日。风期:风度和谋略。
6.大贤:指吕尚。虎变:《易经?革卦》九五:"大人虎变。"喻大人物行为变化莫测,骤然得志,非常人所能料。
7.高阳酒徒:西汉人骊食其。《史记?骊生陆贾列传》:"骊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骊生。骊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骊生。骊生入,则长揖
不拜。"骊生尝自称高阳酒徒。隆准:高鼻子。隆准公:指刘邦。《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趋风:疾行如风前来迎接。
骊生陆贾列传》载:楚、汉在荥阳、成皋一带相持,骊生建议《史记?
刘邦联齐孤立项羽。他受命到齐国游说,齐王田广表示愿以所辖七十余城归汉。
8.旋蓬:在空中飘旋的蓬草。狂客:指骊食其。
9.攀龙:《后汉书?光武帝纪》:耿纯对刘秀说:"天下士大夫所以跟随大王南征北战,本来是希望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就功名"。后人因以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建立功业。
10.雷公:传说中的雷神。砰訇:形容声音宏大。
11.帝旁投壶多玉女:《神异经?东荒经》载:东王公常与一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次投一千二百支,不中则天为之笑。天笑时,流火闪耀,即为闪电。三时:早、午、晚。倏烁:电光闪耀。晦冥:昏暗。这两句暗指皇帝整天寻欢作乐,权奸和宦官弄权,朝廷政令无常。
12.阊阖:神话中的天门。阍者:看守天门的人。《离骚》?quot;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这两句指唐玄宗昏庸无道,宠信奸佞,使有才能的人报国无门。
13.杞国无事忧天倾:《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
二句意谓皇帝不理解我,还以为我是杞人忧天。此自寄,废寝食者。"
嘲之意。
14.猰貐:古代神话中一种吃人的野兽。这里比喻阴险凶恶的人物。竞人肉:争吃入肉。驺虞:古代神话中一种仁兽,白质黑纹,不伤人畜,不践踏生草。这里李白以驺虞自比,表示不与奸人同流合污。
15.接:搏斗。飞揉、雕虎:比喻凶险之人。焦原:传说春秋时莒国有一块约五十步方圆的大石,名叫焦原,下有百丈深渊,只有无畏的人才敢站上去。
16.智者二句:智者可忍一时之屈,而愚者只知一味骄横。世俗人看不起我。
17.力排二句:《晏子春秋》内篇卷二《谏》下载:齐景公手下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皆力能搏虎,却不知礼义。相国晏婴便向齐景公建议除掉他们。他建议景公用两只桃子赏给有功之人。于是三勇士争功,然后又各自羞愧自杀。诸葛亮《梁父吟》?quot;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坟,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
齐晏子"。李白用此典意在讽刺当时权相李林甫陷害韦坚、李邕、裴敦复等大臣。
18.吴楚句: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诸侯王起兵反汉。景帝派大将周亚夫领兵讨伐。周到河南见到剧孟(著名侠士),高兴地说:吴楚叛汉,却不用剧孟,注定要失败。咍尔:讥笑。
19.张公:指西晋张华。据《晋书?张华传》载:西晋时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县令雷焕掘地得双剑,即古代名剑干将和莫邪。雷把干将送给张华,自己留下莫邪。后来张华被杀,干将失落。雷焕死后,他的儿子雷华有一天佩带着莫邪经过延平律(今福建南平市东),突然,剑从腰间跳进水中,与早已在水中的干将会合,化作两条蛟龙。这两句用典,意谓总有一天自己会得到明君赏识。
20.风云感会:即风云际会。古人认为云从龙,风从虎,常以风云际会形容君臣相得,成就大业。大人:有才干的人。*倪屼:不安。此指暂遇坎坷。
这首诗可能是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时的作品。作者通过吕尚、骊食其等的故事和一些神话传说,表达遭受挫折的愤懑以及期盼明君知己的愿望。全诗纵横跌宕,变幻惝恍,淋漓悲壮。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一:"首言钓叟遇文王,又言酒徒遇高祖,卒自叹己之不遇"。清方
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此是大诗,意脉明白而段落迷离莫辨"。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太白此诗则抱才而专俟际会之时"。吴生《古
雄奇俊伟,韩公所谓光焰万丈者也。通体设喻,所以今诗范》卷九:"
错落而雄深。"也有批评家认为"篇法不甚稳密","辞意错乱而无序"。
? 【梁甫吟 年代:汉 作者:无名氏】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注释】
?齐城:齐都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城北八里。
?荡阴里:又名“阴阳里”,在今临淄城南。
?累累:连缀之貌。这二句是说三坟相邻,坟形大略相似。
谏下篇》载,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田疆古冶子:据《晏子春秋?
三人,事齐景公,以勇力闻名于世。晏婴因他们三人,“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他劝景公设计除掉他们,景公同意了他的意见,因将二桃赠给三士,让他们计功食桃。公孙接自报有搏杀乳虎的功劳,田开疆自报曾两次力战却敌,于是各取了一桃。最后古冶子说:“当年我跟随君上渡黄河,战车的骖马被大鼋鱼衔入砥柱中流,我年少又不会游水,却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杀死了大鼋鱼。当我左手拿着马,右手提着鼋头跳出水面的时候,岸上的人们都误认为是河伯。我可以说最有资格吃桃子,二位何不还回桃子,”公孙接、田开疆二人听后皆羞愧自刎而死。古冶子见此,凄然地说:“二友皆死,而我独生,不仁;盛夸己功,羞死二友,不义;所行不仁又不义,不死则不算勇士。”因此,他也自刎而死。
?排:推也,这里是“推倒”的意思。南山:指齐城南面的牛山。
?绝:毕,尽。地纪:犹“地纲”。“天纲”与“地纪”,指天地间的大道理,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二句是说三士文武兼备,既有排倒南山的勇力,并且深明天地纲纪的真谛。一说,三士以勇力出名,无所谓文,“文”当作“又”。这两句诗,似本《庄
子?说剑篇》:“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庄子》两句都是说剑,这两句都是说勇。“地纪”就是“地基”。
?一朝:一旦。
?晏子:齐国大夫晏婴,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乃齐国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