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芦花荡板书 芦花荡 教学设计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芦花荡 教学设计”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学习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1
(1)芦( )( )(2)冀( )(3)( )子(4)寒( )( )
(5)( )( )角(6)清( )( )(7)仄( )
歪(8)蹿( )
(9)莲( )( )(10)丝( )( )(11)穿( )
( )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纲
(2)疟:疟( )子 疟(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2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吆喝:大声喊叫。
(17)遮掩:遮蔽,遮盖。
(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3、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
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在教学上将重点抓住人物来进行分析,通过阅读引导,使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老头子的性格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人物塑造与分析的方法,在人物分析的
3
同时,对环境描写,氛围营造等进行一定程度分析。教学时要牢牢的把握老头子这一主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与小说有关的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一) 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
4
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 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 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讲授时可以用《最后一课》为参考)。
二、分析课文:
(一)整体把握:
1、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2、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3、情节: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4、主旨: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
5
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二)把握文章的结构:
主人公是一位担负着重要交通任务的老艄公,他活动的背景是芦花荡。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1~8段)
这是在敌人炮楼监视下的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只有到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而白天都躲避炮火去了。由自然环境写到社会背景。敌人严密地监视着苇塘,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抗日队伍送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出来。然后介绍了主人公——负责“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年近六十岁的老艄公。在简洁地描写他的衣着、外貌时,着重点出了他那“尖利明亮”的眼睛——这是他完成任务特别重要的条件之一;介绍他的任务和工作范围时,特别强调他“不带一支枪”就能“一切保险”地完成任务。这给故事的曲折发展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
6
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到“有热闹哩”,这是故事的发展——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元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让一只只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他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充分表现了老艄公巧妙的战术、高超的本领和机智勇敢、自尊自信、乐观豪迈的性格。
三、请自由细读文章, 准备复述故事。
1、口述: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这是??”复述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
7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为受伤的女孩报仇,痛打几十个鬼子的故事。。。。。
2、分小组总述: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3、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
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芦花荡和人物老头。
一天夜里老头护送两女孩,一女孩受伤
第二天老头设计斗鬼子,为女孩报仇。
板书:《芦花荡》——孙犁
一:环境: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根据地的芦花荡
人物:老头子(年近六十,神出鬼没)
8
范文二:芦花荡 教学设计
《芦花荡》 教学设计
一、课堂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孙犁的《芦花荡》 ,这是一篇小说。
二、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2002年)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和散文合集《白洋淀 纪事》 ,其中姐妹篇《荷花淀》与《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荷花淀 派”创始人。
三、故事情节理解。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老头子。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讲讲这位老人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驻扎在芦花荡里,里外的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 非常自尊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大孩子受了伤,他发誓 要为女孩报仇。第二天,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用竹篙痛 打鬼子。
说简单一点,故事的情节就是: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老头子痛打十几个鬼子。这 个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给故事划层次:3个 (注意抓关键词)
这个故事是从文章的那一段开始讲起的?——第 9段。
既然故事从第 9段讲起,文章前面 1-8段是不是多余了呢?
细读文章 1-8段,看看这些段落对于文章的情节有着怎样的作用?
1-8段写了哪些内容?
敌人严密的封锁控制、老头子高超的水上能耐、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落脚在老头子的性格:过于自尊自信,勇敢能干,等等。
这是 1-8段所要最终表达的,敌人严密的封锁控制,但最终落空,这更加表现出老头 子高超的水上能耐,这种手法我们称之为——反衬。老头子高超的水上能耐更加能够展现 出他的过于自尊自信。
这为后文做铺垫。
小说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我们可以这么说, 1-8段是概括介绍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本领、 性格,而 9-63段是具体叙述这个人物的故事。
有一种小说构思方式:概括介绍 +具体叙述
这篇小说就是这样的。
为什么要这样构思:先是概括介绍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本领、性格,后是具体叙述这个人 物的故事?
1、可以顺畅清晰地理解后面的情节。如问学生:小火轮为什么会出现?
2、可以顺利推动推动故事的发展。
如问学生:大女孩为什么受伤?过于自尊自信。
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这是小说的一个构思规律。
四、人物形象分析。
这篇小说中通过前面的故事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大菱的成熟懂事、稳重 和坚毅,二菱的心直口快、天真幼稚。当然,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无疑是这个“老头 子” 。他是一个贯穿全文始终的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是小说的主人公。大家再 读读课文, 说说这个老头身上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刻画这个人 物的?
明确:(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 近六十岁了, 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 充满了活力, 无所畏惧, 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 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还 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 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 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插入解 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它贯穿全文。这句话既 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 又有自信过分, 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 老英雄的全部功过, 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 先在水中设好埋伏。 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 引诱鬼子上当, 把他们引入埋伏圈, 然后痛打鬼子。 (5)精明、干练,本领高强。自由穿越敌人的封锁、完成一次又一次任 务、文章中推船的动作描写。
刻画手法:外貌, 语言, 行动, 心理, 神态, 集中语言、 动作、 心理刻画是最主要的手法。 以上描写都是正面描写, 另外还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 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
不像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又如写二菱对老头 子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还有写敌人封锁的严密,也是从侧面写 老头子的干练、精明。
2、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心理
(1)老头子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以至于到达了一种轻敌的程度,大意之下才会让敌人 发现他们。二菱在湖中戏水,深夜时分这个动静会很容易引发敌人的注意,老头还说“不 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孩子” ;当敌人的灯光照射到他们,二菱一声惊叫,他还说“不 怕,它照不到我们” ;当大菱受伤后,他还“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所以, 当他确定大菱受伤后, 可谓后悔莫及。 请同学们细读 33-47段, 细细品味一下老头的语言、 动作所表达出来的心理。
(教师可举一处作为示例,引导学生走进老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此时的后悔、内疚) (2)老头子大意失荆州、马失前蹄,后悔、内疚不已。出于自尊心,他要挽回自己的面 子, 他要敌人付出百倍的代价。 于是他设下一计, 成功地为大菱报了仇。 请同学们阅读 61-63, 想象老头子、二菱的心理世界,他们分别会有哪些想法和念头?
3、小说通过讲述这样的故事、刻画这样的主人公,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
明确: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 —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 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 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 老英雄年近六十, 身体干瘦, 不带枪; 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悠闲,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 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再理一理 老头子的人物性格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
五、环境描写赏读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 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 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 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 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 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 环境很黑暗气氛有些紧张。“呆望、阴森黑暗”这些词可表现。“呆望”一词还可以 看出敌人的束手无策。 “阴森黑暗”写出芦苇多而茂密。水鸟白天躲避,可见敌人巡视之 频繁, 形成一种敌我对峙的紧张气氛。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
孙犁在他的小说《荷花淀》中的一段描写,我想,与这一句所传达的语言信息是一样的。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 光舒展开, 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一般高高地挺出来, 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 ——“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里的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 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芦苇和荷花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 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的象征吧。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表现老头子的身轻如燕,可用一种轻快、潇洒的语调来读。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天空的明净,用环境的宁静、优美来为下文所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作铺垫。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用飒飒的风响”来形容老头子此时的心情, 月亮也落下去了, 老头子心情十分沮丧。 风吹心凉,烘托人物心情。
5、“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 秋的高梁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去,她们长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 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天边的北斗“也是一种暗喻,暗喻她们在党的光辉的指引下,找到 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6、“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咽气。”
因为天气闷热,所以鬼子要出来洗澡,为下面情节作铺垫。 推动情节的发展。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通过静来说明老头的从容,已经有了主意,暗示将有激烈的斗争出现,引出下文 的情节,以静来写动。
8、“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头正狠狠地敲打着鬼子,内心萌发着轻松、痛快的感受,鲜嫩的芦花也显得格外美 丽。
总结: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推动情节发展、加 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
文章开头要用这么多的文字来突出老头子的“自尊自信” 。
这有没有必要写呢?
这和后文的故事有怎样的联系?
为后文故事做了铺垫。我们来深入地理解一下, “铺垫”是什么意思?
1、前文写到的内容,后文也会体现出来。
2、前文写到的内容,会推动后文的发展。
原来文章的 1-8段这么长的文字都是为了后文做铺垫, 那么如果我们更深入地问大家, 是如何铺垫的?
铺垫推动故事情节
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
粗线勾勒——细致描写
范文三: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唐山市十七中的李丽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芦花荡》。
说教材: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伟大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选自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的与敌人斗争的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有典型诗化的环境描写,也有人物细致深婉别样的人情美的体现。教学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有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以文载道”的目的。
说学情:
从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更改分析能力,七年级时已经学过《社戏》、《最后一课》等小说;同时八年级正是学生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英雄情结,学会感受英雄与崇尚英雄,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说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使学生明白如何通过细节塑造人物,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重点)
2、感受诗意的环境,体味小说的诗性。(难点)
3、体味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意志和顽强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教法:
引导点拨法:引导学生把握学习方向,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感情。
对话教学法:学生与老师平等对话交流,共同质疑解答,真正做到平等开放以学生为主体。 学法:
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旁白批注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通过以上学习方法,让学生之间里德交流、比较、补充,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扎实教学内容,拟用3课时完成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初读感知,关注预习:
(一)字词过关,扫清障碍
1. 字音过关
提防( ) 疟子( ) 寒噤( ) 吆喝( ) 飒飒( ) 央告( ) 泅着( ) 仄歪( ) 悠闲( ) 能耐( ) 尖利( ) 阴惨( )
蹿( ) 月明风清( ) 转弯抹角( ) 张皇失措( ) 舀( )2. 据义写词
小心防备。 ( )
央求。 ( )
尖锐;锐利。 ( )
技能、本能。 ( )
闲适自得。 ( )
倾斜、歪斜。 ( )
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
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 )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
3. 解释词义
寒噤:
仄歪:
提防:
张皇失措:
打牙跌嘴:
转弯抹角:
【既是检查预习情况,也是对本课基础知识的巩固,为后续教学环节打好基础。】
(二)分析题目,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知道“荡”什么意思吗?
多媒体出示:荡:水草多、水体深的湖。
淀:浅的湖。
梳理关于“荡”和“淀”的知识,介绍白洋淀——《敌后武工队》《小兵张嘎》等影视作品都是以白洋淀为故事背景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芦花荡》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白洋淀里的故事。
【对故事发生背景中自然环境的必要交代,理解了“荡”的特点,才能理解英雄产生与活动的天地,这是学生阅读中必要的知识储备,恰恰又是在教学中容易忽略的细节。】
2. 认识作者,积累常识。(出示作者相关信息)
(三)关注文体,感知故事
1. 小说就是讲故事,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方式用一句话概括。
【在学生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文章较长,此环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既抓住课文重点,又培养了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为接下来深入文本做充足的准备。】
2. 这个故事和你印象中的抗日战争故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突出此故事没有枪林弹雨、刀光剑影,主角特别,老人年近花甲,却非同一般。引出下一教学环节。】
二、再读文本,初识英雄
1. 请浏览1—8段,针对老头子的特别之处,给他超个绰号。学生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超绰号环节,有助于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人物的特点,同时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力】
2. 关注诗性,体味“传奇”
整合关于老头子出场的相关信息,改写成一首诗,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中老头子出场的传奇色
彩及诗性表达。
一片深夜有鸟飞和歌声的大苇塘
一只尖尖的、苇叶样的小船
一个老头子
身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
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一对深陷的眼睛
尖利明亮
他
不带一支枪
下面由学生续写,教师相机点拨。
【锻炼学生获取信息与诗化语言的表达,同时突出语言的训练。使学生初识感知到:老头子就像一个传奇。】
第二课时:
三、品读人物,聚集“失败”
过渡并质疑:就是这样的一个传奇老人,在执行运送两个小女孩的任务时居然让其中一个小女孩挂了花!这对于老头子来说就是失败!失败的原因何在?预设:过于自信,轻敌,引出三个“不怕”。
1. 探究三个“不怕”,体察英雄柔情。
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是否过分呢?我们不妨走进文本,来品味一下这三句话。
引导学生关注当时情势,多媒体出示整合的相关内容:
【作者孙犁语:在对话里,作者的功夫是选择那个人物日常生活里的习惯话,这些话,最能表现那个人的一切。在对话里,作者要注意保留那口语的面貌,才能突出人物个性,使对话灵活起来。本文成功的语言描写,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特点,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本环节,通过细读品味,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细致、深婉、别样的人情美。】
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
老头子说: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他们的船上来。
老头子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当小船和那黑糊糊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
还是柔和地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1. 第一个“不怕”
在老头子说话前,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小女孩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一个“望”字,期间包含着对老头子多少信任啊。想象当时老头子的心理,表现了他的敢爱敢恨,蕴涵人情美
的一种体现。
2. 再次细读文本,探究失败原因
老头子的柔情让他放松了警惕,导致了失败,是这样的吗?再次细读文本,圈点勾画关键词语,讨论交流各自看法。
教师相机指导。
如有困难,教师出示相关语句进行提示。
第一个“怕”:在老头子说话前,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小女孩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一个“望”字,期间包含着对老头子多少信任啊。
第二个“怕”:既是内心自信的表现,也是对小女孩的安慰之语。之后,“他蹲下身去,撑着船往北绕一绕。”而“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子照在水面,一下又照到远处的树林里去了。”足以说明敌人当时并没有因小女孩洗脸而发现她们。但是,在过最危险的封锁线时,老头子却没有因自信或是对地形的熟悉而失去应有的机警,而是小声地提醒:“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想想看该有多谨慎的心态和多娴熟的技术,才能让小船“无声”同时又“飞快”地前行呢?
小船被发现的位置,是“当小船和那黑糊糊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这是小船和小火轮距离最近的时候,也是最易被发现的时候,所以最后的被发现,只能算是一种巧合,并非老头子之过。
况且,在被发现后,老头子的反应也是相当敏捷,“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寻找,探究失败原因,总结说话前后老头子的动作、语言等反应,对其这次的任务“失败”有正确的认知,从而深刻了解到人物形象的有血有肉、真实丰满,对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有一个正确的解析。】
3. 细品“自责”心理,体悟“过于自信和自尊”。
多媒体出示:
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这老脸呀!
“老脸”指的什么?老头子在那么危急的形势下只身犯险,不会有人指着他的脸这么苛责于他的。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
【抓住全文的关键句进行品读,深入挖掘就会发现,“过于自信和自尊”其实表现了老头子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无忧无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全文看一次次的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才让他有了“过于”的“自信和自尊”;这次的逆转,也是为着“过于自信和自尊”,才有了后来的复仇传奇,这样就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而且又是情节发展的一种必然。这样梳理情节,也培养了学生欣赏故事的能力,从而使其读懂故事内部的逻辑关系,理解故事中的人物传奇,获得有创意地“说故事”的能力。】
四、赏读高潮,畅观“杀敌”
1. 主问题:请读第55—63段,谈谈在这场和鬼子的正面冲突中,哪些细节让你对他充满敬意?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55段、56段:新鲜的莲蓬,美丽的诱饵。
第57段:看似随意,实则暗藏玄机。
第58段:好一个“张皇失措”!过瘾!
第59段:神奇的小船,精彩的对决!
第60段:痛快的钩子!钩得好!
【教学落点:智勇双全。】
2. 这段文字反复写到老头子的篙,从这只小小的“篙”里,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落点:简单的道具,简陋的武器,痛快淋漓的复仇,智勇双全的英雄!】
3. 聚集下面的句子,体会老头子的爱恨情仇: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追问1:“他狠狠地敲打”,如果这里补充打的理由,你能为老头子补出哪些理由呢?
追问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他想望见什么呢?请你给他配画外音。
4. 请你总结评价老头子的形象。
【这一教学环节运用“主问题”教学法,在引导与追问中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的升华自己的认识,明确他就是一个英雄传奇,同时还要在他的本质特征基础上揭示出具有的典型代表的意义,促进后面对小说主题理解。】
第三课时:
五、回望家乡,感受环境
美丽的环境涵养了美好的人生。
1. 学生朗读。出示:
这里的天:
这里的水:
这里的芦花:
2. 孙犁的文章,断开一句、增加一词、删除一点,便成一首诗。老师这里改写了一首(出示) 这里的水
镜一样平,
蓝天一般清,
拉升的水草,
在水的微波里
暗香浮动
请你也试着改写“荡里的芦花”
【诗歌的改写,锻炼了学生对诗歌的认知,也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文章诗化的语言,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六、质疑战争,拓展美好
1. 这是老头子的家乡,也是我们的家乡,然而这片土地正遭受侵略者的践踏!据资料统计—
—多媒体出示:
抗日战争中,中国平民约有9000000死于战火,另有8000000平民死于其他因素,95000000人成为难民。
农民抗日,完全出于自愿。他们热爱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妻子。他们当兵打仗,正是为了保卫他们。——孙犁《关于<荷花淀>的写作》
在那个时代,在这片国土上,不知涌现出多少老头子式的平民英雄,因此孙犁没有给他起名子。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敬意,齐读最后两段,向英雄致敬。
【这一环节,让学生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得到深化。由老头子与荷花淀的家乡拓展到整个中国大地,使学生了解到中国人民为伟大的抗战事业做出的牺牲与他们的伟大情怀。】
2. 刚才在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现在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诞生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呢?
孙犁曾这样写道:(出示)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可见,战争英雄是在战争环境下诞生的。下面请在文中找出最能反映战争环境的句段谈谈,这是怎样的一种战争环境?请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分析解读。
教师可出示提示。
【文中不乏战争残酷的描写,只是作者怀着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把它们写得非常隐蔽含蓄罢了。教师可出示一些资料助读,让学生能深刻体验到战争的残酷性。】
3. 质疑:《芦花荡》是孙犁先生的小说,历来被评论家定义为“诗性小说”。你怎样看待文章诗意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这一矛盾呢?
可展开小组学习,讨论归结。代表发言。
【引领学生明确作者以独特的运思表达了人类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美好的诗意理想生活的情感。】
七、诗意总结,收束全篇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范文四:《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初步了解孙犁作品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用荷花淀(芦苇荡)风光图导入——
河北白洋淀,如画的风景,抗日的故事,传奇的英雄??
二、作家简介。
孙犁, 《荷花淀》——荷花淀(白洋淀)派
赵树理:“山药蛋”派
《风云初记》 《铁木前传》 《白洋淀纪事》
三、检查生字词。
四、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 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 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 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 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五、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
(一)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学生讨论。参考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二) 用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 、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 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学生讨论。参考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 为女孩报仇。 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 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 用竹篙痛打鬼子。 (大 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 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 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 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 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插 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 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 点生发出来的。 )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 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六、品味赏析
(一)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 惨, 没有让人感到压抑, 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 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其中一个原因, 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 揣摩这 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并做笔记。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 “炮楼” ,点明了环境气氛。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 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 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 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字里行间,流 露出作者的爱和憎。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 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 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二)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 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 。
讨论交流,明确:
①轻缓的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 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 而不力图以
情节取胜。 《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 ,又为她们负伤报仇 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 的流水一样。
②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 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 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 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像是“老了的鱼鹰” ,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 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 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 , “叹了一口气” , “像连珠箭” , “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 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 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 ,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 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③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如
“月明风清” 、 “一片苇叶” 、 “稻米和肥鱼的香味” “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 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 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 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 物的厌弃。
④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 段, 写苇塘、 星光和水鸟, 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 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 “悠悠” “弯 弯” “飒飒” “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 “风清月明” “清爽” “悠闲” “丝绒” “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 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同时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 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 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 老英雄年近六十, 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 大的反差, 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 富有传奇色彩。 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七、作业: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 ,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范文五:《芦花荡》教学设计
标尚学校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案(013)
课题 :芦花荡 课型 :新授课 单元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孙犁及“荷花淀”派文学风格
2重点字词读音及解释
3理解小说这种文学题材:
教学过程 :
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 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 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 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 花荡》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 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大意正确 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 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 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 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 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 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 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 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 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
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 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 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 老英雄年近六十, 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 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作业设计: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三。
教学反思:
本文上完了大概一周,我才开始写教学反思。对于课堂上的一些问题,我向来都主张一 个观点——那就是课堂上面的表现适合以实录的方式源源本本的呈现。 所以反思的话, 适合 沉淀一下, 待思考过了再做记录。比方说,对于老头子, 实际上除了课本和教参上的一些说 法之外, 我们还不妨去走进一位老人, 体会老人所经历的沧桑与时代的关系, 思考民族之于 个人的含义。当然这些在课堂上我没有设问,原因就是我觉得自己尚放不开,不能驾驭。
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 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 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 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 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 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 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 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 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标尚学校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案(014)
课题 :芦花荡 课型 :新授课 单元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孙犁及“荷花淀”派文学风格
2重点字词读音及解释
3理解小说这种文学题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
二、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习三)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 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 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 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 (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 然段。
体味:“敌人” “炮楼” ,点明了环境气氛。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 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 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 炮火去了” ,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 憎。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 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 1—— 54段,问题如下:
1、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 火里去了。 ”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 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 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 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 理, 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 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 “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 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 ,这响亮的歌声
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 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 “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 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 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 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 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 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 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自 己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 ,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习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教学反思:
本文上完了大概一周,我才开始写教学反思。对于课堂上的一些问题,我向来都主张一个观 点——那就是课堂上面的表现适合以实录的方式源源本本的呈现。 所以反思的话, 适合沉淀一下, 待思考过了再做记录。比方说,对于老头子,实际上除了课本和教参上的一些说法之外,我们还 不妨去走进一位老人,体会老人所经历的沧桑与时代的关系,思考民族之于个人的含义。当然这 些在课堂上我没有设问,原因就是我觉得自己尚放不开,不能驾驭。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芦花荡板书芦花荡教学设计
荷花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