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促进肠蠕动的穴位有哪些
肠蠕动的促进方法是比较多的,我们可以通过食物来提高肠胃的蠕动,也可以通过运动的方法来实现,同时也可以采用按摩穴位来提高肠胃的蠕动。我们在生活中促进肠胃蠕动的方法是跟我们肠胃的调节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可以适当的按一下脚底以及耳朵,这些穴位都是可以提高肠蠕动的。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腹式呼吸。吸气:双腿稍微分开,屈膝浅坐于椅子上,大腿与小腿保持90度直角,上身挺直,双肩放松,双手放在骨盆两侧。然后吸气,腰背微微拉伸,肩胛骨向后打开下压,令胸廓外扩,氧气进入体内,充分填充腹部,令腹部鼓起。
耳朵按摩:耳朵上有很多反射区与穴位,通过手对耳朵施力按摩30秒,能刺激身体的其他部位,令自主神经系统恢复平衡,同时分解体内的废物硬块。反手用拇指与食指掐着左右耳朵,然后轻轻施力,从后往前地以圆弧状扭动耳朵。
脚底按摩:双腿盘坐,将右脚脚背架在左边大腿上,右手扶着脚腕固定,一边深呼吸,一边用左手手掌轻擦脚底,令温度上升,刺激血液循环。左右各按摩30秒。 穴位按摩前,可以先在脚底上涂抹一些乳液或精油,不但能起到护理足部的功效,还能减少手与脚之间的摩擦力。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左右的脚底上有涌泉穴,是调整自主神经系统,缓解寒症,加速新陈代谢的刺激点。另外,左右脚掌的后半部分分别有上行结肠、下行结肠、肛门的反射区。分别用手指的指腹按压并推压这些反射区,能很好地改善便秘问题,促进肠道的蠕动能力。
关于这篇文章介绍的促进肠胃蠕动的穴位,你们应该都知道促进肠胃蠕动的穴位有哪些了吧。当你们出现食欲下降的时候,你们可以尝试一下脚底按摩以及腹式呼吸等做法,看看对于促进食欲是否有帮助,建议大家可以理解。
范文二:促进肠蠕动的研究方法
促进肠蠕动恢复的研究进程
腹部手术是外科常见的手术,暂时性的肠道功能障碍是每个腹部手术病人必经的过程。如何有效安全地提早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尽早恢复正常的进食功能,是病人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环节。若手术后数天肛门不能自主排气则会引起腹胀,重度腹胀不仅会使病人极度不适,而且使膈肌上升、运动受限而引起呼吸困难、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腹胀对肠道吻合口和腹壁切口的愈合均有不良影响。因此,术后加快胃肠蠕动,缩短肛门排气时间,减轻腹胀,对于预防术后并发症以及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影响肠蠕动恢复的相关因素
1、手术种类
有研究表示,各科手术患者肠蠕动恢复以骨科最快,妇产科次之,普外科最慢。肠道经历“肠麻痹期(1-2天)——不规则蠕动期(2-3天)——规则蠕动期(3-4天)”,术后麻痹常常仅限于胃和结肠。
血清钾
血钾水平是影响术后肠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低钾会导致胃肠肌肉张力降低,使胃肠道蠕动减慢。
麻醉方式
有报道显示,椎管内麻醉较全麻发生肠麻痹几率更低。
4、术后镇痛
阿片类药物对肠功能有抑制作用。
其他方面
与患者的体质以及身上所带的引流管等有关。
二、促进肠蠕动恢复的临床常用方法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术后患者通常都要经历“术后卧床”。早期下床是促进肛门排气、恢复正常进食功能,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的关键。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因为体位变化可以引起肠道反射而促进肠蠕动,加快肠道内容物的排出,能减轻腹胀、增加食欲、促进营养吸收和伤口愈合。活动方式以术后6h 在床上翻身逐渐过渡到下床在床边活动、病室内活动以及病区活动。 术后早期补钾
手术后肌肉注射维生素B1
维生素B1促进肠功能恢复的机理:维生素B1是体内酮酸氧化脱羧酸系中的辅酶,参与糖代谢中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反应,它能抑制胆碱酯酶,减少乙酰胆碱的水解,增加胃和十二指肠的蠕动,使腺体分泌增加。
温水浴足
采用温水浴足的方法可以在术后6h 左右,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用塑料盆盛放38-40°C 的温水3000-3500ml ,将其置于床位,嘱患者仰卧屈膝,双足平放浸泡于盆内,使温水没过于足背,浸泡10-15分钟,并保持水温,每隔6-8h 浸泡一次。温水浴足,是根据传统医学和现代足反射理论研究发现,人足存在着与各脏腑器官相应的反射区,称为“第二心脏”,运用不同的方法刺激这些反射区,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用温水刺激双足底胃,小肠、结肠和肛门等反射区的血液循环,从而加强这些器官的功能,促进肠蠕动,使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提前,有利于患者早进食促康复。
甘油灌肠
甘油灌肠剂是一种新型的通便药物,其100g 含甘油2.7g ,作用温和,进入直肠后不被吸收,可机械性刺激直肠平滑肌,反射性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和肛门收缩,肛门括约肌舒张腹肌和膈肌收缩是腹压增加,促进粪便和气体排出。使用方法:术后第二天,嘱患者取侧卧位,甘油灌肠剂取下盖帽,与一次性吸痰管衔接后,润滑吸痰管前端缓慢插入肛门10-15cm 后,将甘油灌肠剂100ml 挤入肠道内,5-10分钟后患者可有便意,可排除肠道内的部分气体和粪便。若蠕动未恢复,可次日、隔日再重复使用。
三、促进肠蠕动恢复的其他研究进展
1、肛周按揉
指压和指揉肛周1—2分钟,以患者产生便意感为宜,每日上下午各一次。手指的直接作用可促使胃肠管腔发生改变和运动,促使其内容物运动和变化,促进胃肠蠕动的速度和力量加大,从而加快胃肠内容物的运动和排泄过程。间接作用:手指的良性刺激通过神经经络的传导反射,增强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中医治疗促进术后肠蠕动恢复
在常规禁食,抗炎补液治疗,鼓励早期下床活动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如四磨汤,复方大承气汤等。四磨汤出自《济生方》,由积壳、槟榔、木香、天台乌药四味组成,木香对小肠平滑肌有解痉作用,积壳可以增加胃肠平滑肌张力和运动功能,促进肠蠕动。口服少量药液后,可通过神经和内分泌反馈机制刺激肠功能的恢复,使肠鸣音恢复和排气时间提早,且该药为成品,使用方便,且口感芳香、微甜,易使患者接受。
穴位按摩对恢复肠蠕动的影响
于术后8h 选择双侧合谷穴、足三里和上巨虚穴进行穴位按摩,按压频率为60次/分,3-4分钟,手法由轻到重,逐渐用力,以患者感觉到热、酸、麻。胀、痛为度,早晚各一次。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上巨虚穴为大肠之下合穴,两者均有治腹胀、便秘的作用。 中药外敷法
小茴香属于芳香类物质,可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加快,而热敷不仅有利于药物渗透至肠腔,还可刺激局部体表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和营养供应,从而达到促进排气、减轻腹胀时治疗效果。取小茴香300克,用布袋包裹,施少量水用微波炉加热,放在肚脐上热敷(温度以不烫为度) ,避开手术伤口,使棉袋紧贴腹部皮肤在肚脐周围的腹壁上按压滚动,反复使用。 红外线理疗
于术后24h 采用,用红外线理疗器进行腹部照射,3次/日,照射时间以30分钟为宜,腹部不适和照射可采取背部照射。红外线的穿透性和致热性可增加胃肠血运,刺激肠蠕动。 胃肠功能的恢复是腹部术后患者必经的一个过程,如何尽早恢复肠蠕动是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在临床上充分发挥中、西医护理各自特点各取所长,有机结合应用,使肠蠕动功能尽早恢复,可减轻术后腹部胀痛,提前进食进水,以及预防肠粘连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并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病人早日康复。
范文三:中药脐疗对促进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的研究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 11月第 32卷第 11期 ?921? 文章编号:1005-0957(2013)11-0921-02 ?临床研究? 中药脐疗对促进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的研究
唐袁虹,吕敏
(桐乡市中医医院,桐乡 314500)
【摘要】 目的 观察生大黄敷脐促进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的效果。 方法 将 9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43例和对照组 47例。 两组均采用常规腹部手术后护理,治疗组用生大黄敷脐治疗。 比较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次肛门排 气时间。 结果 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生="">0.05)。>
【关键词】 敷脐;肠蠕动;穴位贴敷法;穴,神阙
【中图分类号】 R246.1 【文献标志码】 A
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3.11.921
Stud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Navel Therapy for Promoting Abdominal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Intestinal Peristalsis TANG Yuan-hong , LU Min. Tongxi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ngxiang 314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navel application of rhubarb on abdominal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intestinal peristalsis. Methods Ninety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abdominal surgery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a treatment group of 43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47 cases. Both groups received abdominal postoperative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navel application of rhubarb in addition. The times to recover intestinal peristalsis and the times to emit wind from the anus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ime to recover intestinal peristalsis and the time needed for the first emission of wind from the anus after surg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conclusion="" navel="" application="" of="" rhubarb="" facilitates="" abdominal=""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intestinal="">0.05).>
[Key words]Application on navel; Intestinal peristalsis; Applic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Shenque(CV 8)
腹部手术是外科常见的手术,暂时性的肠道功能 障碍是每个腹部手术后患者必经的过程。术后由于损 伤、 机械刺激、 麻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肠功能受到 一定的抑制,导致术后早期出现腹胀、 腹痛、 肠麻痹等。 如何有效安全地提早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尽早恢复正 常的进食功能,是患者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而且急需 解决的问题,也是减少术后并发症、 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的一个重要环节 [1]。笔者采用生大黄敷脐疗法促进腹 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90例患者均为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桐乡市中医 医院外科住院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 组43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 最小31岁,最大73岁;急性阑尾炎18例,腹股沟斜疝11例,胆囊炎10例,脾破裂3例,肠破裂1例。 对照组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5岁;急性阑尾炎20例, 腹股沟斜疝13例,胆囊炎9例,脾破裂3例,肠破裂2例。 两组患者性别、 年龄、 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 >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西医术后常规处理,即抗感染及 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支持治疗及鼓励患者 早下床活动等。
治疗组采用生大黄敷脐治疗,术后即给予大黄贴 贴于神阙穴。每贴使用 24 h,直至肠功能恢复。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肠蠕动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以肠 鸣音4~5次/min作为恢复的指标 [2]
3.2 疗效标准
参照《外科护理学》 [3]结合临床症状及患者主诉 确定疗效标准 [4]。
显效:术后24 h内肛门自动排气,无腹胀。 有效:术后24~48 h内肛门自动排气,无明显腹 胀。
无效:术后48 h肛门未排气,明显腹胀。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 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 检验。以 P <>
基金项目:桐乡中医院科研基金项目(201001) 作者简介:唐袁虹(1977 - ),女,副主任护师
?922? Shanghai J Acu-mox, Nov 2013, Vol 32, No 11
3.4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治疗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 次肛门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 义(P <0.05),提示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次>0.05),提示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次>
表 1 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s ,h) 组别 n 肠鸣音恢复时间 首次肛门排气时间 治疗组 43 9.13±1.551) 16.02±4.691)
对照组 47 13.83±3.95 23.49±14.33 注:与对照组比较 1) P <>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胃肠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手术后腹胀是因为手术本身 的创伤、 气血两亏,导致气体不能推动肠蠕动所致。 脐 为神阙穴,是任脉的一个重要腧穴,任脉与督脉相表里, 有转输上下、调治百病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的最晚闭合处,皮下无脂肪 组织,脐内有丰富的血管及大量淋巴管和神经,与腹腔 内器官组织距离最近,局部用药容易吸收,能获得确实 的临床效果 [5]。 腹部手术本身以及硬膜外麻醉,使胃肠 损伤、 消化道植物神经麻痹或功能紊乱等,在胃肠道则 表现为蠕动减弱、消失或蠕动功能紊乱。中医学认为 此乃胃气亏虚,肠腑瘀滞内结,气机不利,通降失常所 致 [6]。大黄具有攻积导滞、泻热通便、活血化瘀及利 胆退黄的功效 [7],故取大黄研末外敷脐部,利用其温经 理气、 祛瘀通络、 攻积导滞、 逐痞通经之功,通过神阙 穴特殊解剖位置,药穴合用,效用互助达到疏通脏腑经 脉,下气降逆,疏导肠腑气机之目的,进而促进胃肠蠕 动,加快胃肠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中药脐疗方法操作简便、清洁、安全、 可靠,经济有效,无禁忌证、 无插管的痛苦,且无需术后 早期禁食,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简、便、易、廉”特 点 [8-12],是患者乐于接受的治疗方法,有较好的临床应 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卫辉,段小青.药物结合针灸促进妇产科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9,15(7):56-57.
[2] 陈文彬.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
[3] 李学增.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82.
[4] 徐静.促进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 杂志:护理版,2009,5(7):103-106.
[5] 董惠娟,胡隹娜.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消化道反 应[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2,17(9):670-671.
[6] 周凤丽.敷脐散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失常60例[J].光明中医, 2010,25(9):1662-1663.
[7] 孙玉勤,刘辉,杨东鹰.神阙穴经皮给药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 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9,16(19):64-65.
[8] 刘晓岚,董薛,马玉侠.脐疗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综合症状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2):85-88.
[9] 辛琦,杜冬青,马玉侠,等.隔药灸脐法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临 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8):517-519.
[10] 张烨,张振贤,吴丽丽.中药敷脐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8例[J].中医杂志,2013,54(14):1233-1234.
[11] 王巧明,张卫星,吴建业.健脾润肠汤加脐疗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 7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6):428.
[12] 马玉侠,陈晟,谢晓佳,等.脐疗治疗痛经方剂的历史沿革及特点 [J].山东中医杂志,2013,33(3):152-153.
收稿日期2013-06-01 ?书 讯?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简介
由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吴焕淦教授等主编的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一书,最近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该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基础篇,包括中医对肠腑病证(溃疡性结肠炎)的形成、发展及肠腑生理病理等相关方面 的认识,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在解剖、 生理、 病理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中、 西医从不同角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与发病机 制等方面的论述,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和中医学中各种类似病证的认识加以论述。 中篇为诊断、 治疗篇,从溃疡性结 肠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表现与分型分期、中医辨证和疗效标准、中西医的各种治疗方法,以及预防、预后、中医调护 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并对特殊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外表现和并发症等作详细介绍。下篇为研究进 展篇,此篇阐述了中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认识的异同点,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优势,重点对中医药包括针灸治疗溃疡性结 肠炎的现状及其免疫调节机制,以及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予以全面介绍。
本书售价 58元,邮寄挂号 5元,欲购者请汇款至本刊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 650号《上海针灸杂志》编辑部 邮编:200030
范文四:[最新精品]中药灌肠剂促进腹部术后肠蠕动的临床报告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此文档的上传用户主页~
中药灌肠剂促进腹部术后肠蠕动的临床报告 中药灌肠剂促进腹部术后肠蠕动的临床报告
腹部手术后肠粘连是一个令病人痛苦、令临床医生尴尬的问题,自腹部手术大规模开展以来时时困扰着人们。减少以至消灭肠粘连的方法,除了仔细操作、尽量减少异物在腹腔内存留(脓栓、凝血块、滑石粉等),不遗留粗糙面外,再就是尽早恢复肠蠕动,加快创面愈合,从而减少或消除粘连索带和成片粘连。西药新斯的明、普瑞博斯、莫沙比利等能促进肠蠕动早期恢复,但能引起肠痉挛和其他副作用及剂量不易控制等而不易在术后应用,口服中药也因为术后禁饮食而受到限制;外敷中药亦因腹部切口的存在而影响了神阙、关元、膻中、天枢等要穴的应用而效果不显,常规中药灌肠剂由于剂量大,每次均需制备,不利于随时应用,所以研制了浓缩灌肠剂,使用了先进的工艺,使每剂仅为40ml,并装进长颈塑料瓶以备使用,使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病人一般情况
2008年3月至9月我们对无胃肠吻合口的腹部手术后病人77例应用灌肠剂与开塞露进行对比实验,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8例,对照组39例,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无年龄和性别显著差异。
1.2 病人手术情况
因肠蠕动促进药物能否影响吻合口尚无定论,所以本实验均以无胃肠吻合口阑尾切除术、胆道切开取石手术、子宫输卵管手术患者为实验对象,两组病人的手术情况基本相似,术后均无休克及脏器功能衰竭,术后应用止痛剂的情况及病人所患疾病无显著差异。
2 方剂组成、制剂、用法观察指标
2.1 方剂组成
本方是在有多年应用的临床经验基础上确定,组成如下: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此文档的上传用户主页~
芦荟10g、大黄3g、 枳实6g、 芒硝6g、 桃仁12g、 黄芩10g、 莪术10g、 红花10g、干荷叶15g。
2.2 组方原理
方中大黄、芒硝通里攻下,根据药理试验,大黄的作用在大肠[1] ,与本剂型新用药途径相符;枳实下气通便;桃仁、莪术、红花活血化瘀,除术后瘀血;芦荟、黄芩、干荷叶清解湿热,健脾通便、止痛,上药共同起到解除脾胃困阻,促进肠蠕动早期恢复的作用。
2.3 制剂
方中大黄不宜久煎[2],采用了粉碎后过一百二十目筛最后加入的方法,其余药物共煎取汁浓缩至每剂40ml,回收挥发油成分,包装是用每个20ml容量的长颈软塑料瓶.用时将药物连同包装一同开水浸泡5分钟,以便大黄充分发挥作用。
2.4 用法
所有实验组病人在手术后1小时、3小时、24小时分别自肛门注入灌肠剂20ml,对照组则在相同的时间内注入开塞露20ml,实验组、对照组所用的均开水浸5分钟侯凉至体温时用药。
2.5 观察指标
本实验设置三项观察指标:腹胀情况、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第一次肠鸣时间;腹胀情况是观察术后48小时内有无腹胀,以腹胀感且腹围较术后即刻测量腹围增加5cm以上作为腹胀指标;术后第一次肠鸣标志着肠蠕动的开始恢复,此两项均嘱病人精确记录,此三项指标可以反映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3 结果
按上述办法对病人治疗观察记录详细的治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见表1、2、3。实验组腹胀人数较对照组人数明显减少,有明显差异.实验组较对照组的首次自觉肠鸣时间明显提前,实验组较对照组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
第一次肠鸣时间实验组平均16小时,对照组平均27小时;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实验组平均20小时,对照组平均31小时,证明本药剂有明显增进肠蠕动的作用,观察未发现有毒副作用。
4 结论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此文档的上传用户主页~
本实验证明本灌肠剂应用于术后可以使首次肠鸣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腹胀明显减少,证明该药能显著增加肠蠕动,无肠痉挛等毒副作用,从而能够有效的减少腹部手术后的肠粘连的发生,且该剂型用药方便,药源广,价格低廉,与目前相关报道相比是效果最佳的一种疗法,有望成为一种新药,值得推广应用。
5 讨论
我们在总结相关的实验资料[3-10]效果较好的药物组成了本方,用科学的方法制备成浓缩剂,使用方便。腹部手术是一种较大的创伤,伤后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胃肠的蠕动减弱,即中医的气滞血瘀、阳气不振、气机升降失调,调理和恢复其功能是中药的特长。以往的报道没有对照组,本实验设了对照组,在随机分组后进行对比试验,效果应该是令人信服的。
参考文献
[1]中山医学院《药理学》1990年第三版P726.
[2]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076.1810.2017.
[3]杨德明.当归回逆汤加大黄治疗手术后肠粘连108例《浙江中医杂志.
[4]描恕成等.中药贴敷灌肠并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200例《浙江中医杂志》95.9110.497.
[5]赵新芳.腹胀排气露的研制及临床观察《当代专科专病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精要》:197.
[6]鞠学教,张保信.消胀散治疗外伤后腹胀48例《中医外治杂志》97.950.21
[7]黄保中.穴位注射配合中药灌肠治疗外伤后腹胀25例《中医外科杂志》99.(2).52.
[8]宋炳元等肠立通合剂促进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的疗效观察《河北医药》1996:174.
[9]徐合法等.肠通汤预防腹部手术粘连263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656.
[10]蔡可胜.中药灌肠为主治疗粘连性肠梗阻64例临床报告《中国农村医学》1995,(2):54.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此文档的上传用户主页~
范文五:牛蒡的纤维可以促进大肠蠕动,帮助
牛蒡的纤维可以促进大肠蠕动,帮助排便,降低体内胆固醇,减少毒素、废物在体内积存,达到预防中风和防治胃癌、子宫癌的功效。西医认为它除了具有利尿、消积、祛痰止泄等药理作用外,还用于便秘、高血压、高胆固醇症的食疗。中医认为有疏风散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等功效。可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本草经疏》称其为“散风除热解毒三要药”。《本草纲目》称其“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我国《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等药典中把牛蒡的药理作用概括为:有促进生长作用;有抑制肿瘤生长的物质;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
【药材】根呈纺锤状,肉质而直,皮部黑褐色,有皱纹,内呈黄白色;味微苦而性粘。 【采集】10月间采挖2年以上的根,洗净晒干。
【性味】辛,苦,寒。
?《纲目》:"苦,寒,无毒。"
?《分类草药性》:"味甜,性刚。"
?《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苦涩,无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功用主治】祛风热,消肿毒。治风毒面肿,头晕,咽喉热肿,齿痛,咳嗽,消渴,痈疽疮疥。
?《别录》:"根、茎疗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 ?《药性论》:"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饭食之,消胀壅。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少许盐花捣。"
?《唐本草》:"主牙齿疼痛,劳疟,脚缓弱,风毒,痈疽,咳嗽伤肺,肺壅;疝瘕,积血。主诸风,症瘕,冷气。"
?《本草拾遗》:"浸酒去风,又主恶疮。"
?《分类草药性》:"治头晕,风热,眼昏云翳,耳鸣,耳聋,腰痛,外治脱肛。" ?《贵州民间方药集》:"治伤暑。"
?《四川中药志》:"治疥疮。"
?《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不风痰,面目浮肿。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或捣汁。外用:捣敷、熬膏涂贴或煎水洗
【选方】?治热攻心,烦躁恍惚:牛蒡根捣汁一升,食后分为三服。(《食医心镜》) ?治头面忽肿,热毒风内攻,或手足头面赤肿,触着痛:牛蒡子根洗净烂研,酒煎成膏,摊在纸上,贴肿毒,仍热酒调下,一服肿止痛减。(《斗门方》)
?治反花疮,并治积年诸疮:牛蒡根热捣,和腊月猪脂封上。(《千金方》) ?治喉中热肿:鼠粘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四服。忌蒜、面。(《延年方》)
?治头晕痛:牛蒡子根四两,老人头(酒洗)一两,熬水服。(《重庆草药》) ?治热毒牙痛,齿龈肿痛不可忍:牛蒡根一斤,捣汁,入盐花一钱,银器中熬成膏,每用涂齿龈上,重者不过二、三度。(《圣惠方》)
?治痔疮:牛蒡子根、漏芦根,嫩猪大肠服。(《重庆草药》)
?治瘿:鼠粘草根汤洗,细切除皮者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四、五里一服,宜服六剂。(《救急方》)
?治耳卒肿:牛蒡根净洗细切,捣绞取汁一升,于银锅中熬成膏,涂于肿上。(《圣惠方》) ?治虚弱脚软无力:牛蒡子根炖鸡、炖肉服。(《重庆草药》)
咽喉肿病 (咽峡炎、扁挑体炎):牛蒡子6克,桔梗、甘草各3克,水煎去渣,频频含咽。 妇人乳痈、肿痛:牛蒡子6克,炒研细末,踌香1厘,共研匀,一日2次,温黄酒送服。
小儿麻疹透发不快:牛蒡根适量煮汤饮服,有解毒利尿、防止并发肺炎之效。 急性中耳炎:鲜牛蒡根捣烂榨汁滴耳,一日数次。
一切痈疽疮疖:牛蒡根或叶汁涂敷,一日数次。
胃痉挛痛:鲜根捣烂绞汁,温饮半杯,一日2一3次。
鲜牛蒡根煮食,对胃癌、宫颈癌等有一定抗癌作用。老年血管硬化,预防中风:牛蒡根适量煮粥食,中风后半身不遂,服食亦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促进肠蠕动的穴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