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马克思过时了吗?
世界上的马克思主义者总可占到一定比例,马克思主义者的特点是,他们缺乏资源,而拥有资源的人都经历过一个控制自己的生命周期,他们从中得到乐趣,他们很难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即使他们以前曾是。
我以为,马克思的伟大,并不因为他是一个多么出色的经济学家,他的文章拥有充沛的激情,却并无什么有趣的创见,他使用的逻辑也并不能使持不同价值观的人信服,这是我在阅读了一些相关书籍后形成的看法,但不幸的是,我生于一个信息极度馈乏的年代,最早手上只有马克思的书可看,他对不平公的攻击令弱者内心深处涌起感动与干劲,使我过早地成为他的信徒,但时间流逝,我最终不再相信他说的。
现在,我认为马克思是一个很好的文学家,他用有力的文体与措词,对资本主义制度猛烈攻击,但那攻击的背后,却并无太多建设性意见,事实上,他在诸如货帀理论之类较重要的领域内都无建树,他的视野也不够宽阔,在个人经历中,他并未参与于制定国家政策的实践活动,他的角度,是一个业余天才的角度,而他搞的运动或行动,在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时更容易产生吸引力,而在经济上升期,人们便会产生自私及个人性的梦想。
马克思的梦想是使无产者联合起来,但以他的趣味,是一天也不会去与无产者真的联合起来的,他多半只能同意无产者联合起来后,听他布道,然后听他的指挥。他对于社会制度改进的措施是最容易的,那就是推倒再来,他并不过多顾及别人的牺牲。
马克思最大的魅力在于他对不公平的攻击,这也是所有这一类作家的魅力。(我在中国股评中总能听到马克思的声音。)在他的文章中,他喜欢使用一种极端的对比来使他所描述的种种不公正显得非常邪恶,然而,以他举例的水准,很容易让人们想到他本人所处的位置,事实上,无论我如何研究他的个人生活,他也总是刚好成为他所说的不公正的受益者,一百多年后的中国业余天才,目前都无法享受到他在那么不公正的时代所享受到的成功与权力。
马克思是一位总是被提起的人,他是我第一位读到的思想家,二十多年过去了,总是有什么事情使我抬手去翻看他的作品,但一次比一次更感到言不及物,当今世界的状况已变得空前复杂了,曾被整理出的历史像一本使用过久的厚书,变得页码零乱。若是马克思可活到今天,可读到有关复杂适应性理论,我猜他便不会对社会现实表现得那么大惊小怪了。
在中国当代,若是谁拥有稳定的家庭生活,以及一些说话尖刻的资产阶级朋友,我想这样的中国作家是不会去写《资本论》的,最多也就是写一些谈谈中国股改的文章解解气罢了。
但我相信,人们无法忘记年轻时代读到的马克思,这里多半是时空发生作用,那些对于人类活动真正感兴趣的人,若是先读到的是亚当·斯密,马尔萨斯,托克维尔,那么,当他翻开马克思的时候便不会读得太多,因人们已获得另一种视野来观察社会,并关注另一些更为深刻的问题,那时,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放弃马克思的视角。
关于不公正与不公平,人们很难听到什么新的创见,最初的不公平与不公正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天就注定了,而且,当那些抱怨不公正的人取得了权力,他们多半也会像他们抱怨的那样不公正,而我们的择抉很难指向如何改变人类的不公正,就如同人们不会花太多力气把一个笨蛋变成天才,那多半被认为是不明智。
事实上,历史上的人们拿着马克思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导,结果导致一个又一个社会性的灾难,那些空怀一腔梦想的人们不得不一次再一次地问,是马克思错了,还是那些领导者用错了他的想法?
我不得不说,马克思并不是一位特别富于创见的作家,他把社会运作看得过于简单,他特别指出,一部分人是如何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剩余劳动价值,但他并没有基于历史的观点说,这种夺取至少比直接拿取更好,人们在为一个共同目标组织起来之前或之后,人性并未改变,人们以利益为链条的自组织,也许便是人们能想到的最好的合作方式。
马克思自顾自以为,社会人应以劳动为人生第一需求,事实上,人的好逸恶劳简直就是无师自通,如果无薪水可领,那么整个城市都会无人上班,而人追求权力的欲望从马克思自己的经历中,完全可以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马克思为人尖刻,一生讥讽过很多名人,而其中一些人很明显比他要正直纯洁,当然,他也被别人讥讽,若是把他的负面消息发布出来,那么当然会加深我们对他的了解,不过,当我们相信马克思,便不喜欢那样的信息。
当然,在马克思眼里,对自己的宽容是天经地义的,而对他人,他悄悄提高了要求,在他的想象中,管理者应以一种最纯洁的基督徒的方式,来履行他的社会信托责任,然而现实的回答却是公共财产管理者的腐败以及管理的低效。
涉及分配制度时,马克思简直就以指责有产者为富不仁为已任,而他本人的部分经济来源就是有产者提供,事实上,换成一个更有原则的人,会拒绝那些资助,因为依他的观点,那财富的来源是不道德的,这方面,马克思与卢梭很相像,他们都喜欢恃才倚富,反过头来又贬低支持过他们的阶级。
马克思有一阵儿对工会很感兴趣,以为工会可帮助工人得到更多利益,但现实中的工会头头脑脑们,一旦得到为工人谋利益的代理权,即成为市场上的新贵,当然他们首先要为自己谋利益,他们的贪婪与腐败并未输于任一个与他们一样有权力的阶级,而马克思抨击的强调民主的资本主义仍是人类发现的最高效的生产消费组织形式,他力荐的更理想的生产方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一种缺少激励的低效组织,并不适合现存的人类。
尽管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发愤苦读,但不幸的是,有很多重要资料他并未得到,他成为信息封闭的牺牲者,他的理论缺乏某种恰当的灵活性,虽然语气自信有力,不容质疑,却也显得武断而缺乏深意,这是业余天才的特征。
他并未注意到,管理市场的信息成本惊人的高昂,在一个阶级与另一阶级间形成厚重的壁垒,难以突破,即使在信息成本很低的互联网时代,仍是无法形成对称,他更没有认识到,人们因其价值观的不同,会基于同一事实选取不同的行动及策略,这使得社会信息更为难以被某一个阶层所把握,他更无法看到,由信息与知识形成的权力,其力量与由强制形成的权力并无本质的不同。
马克思以为,拥有资本的人十分贪婪,却并未顺手说一说,贪婪是普遍的人性,其实无产者与负资产者也同样的贪婪,只是少了一分有产者的干劲与运气而已。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私有制被从罪恶角度抽丝拨茧般地分析,然而从同一角度,你几乎可分析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当人类的情感被义愤所控制,那么分析便会服务于义愤,然而义愤不解决问题,制度是人订的,说到罪恶最终会在具体的人身上落地,到时大家更无话可说。那些喜欢把自己看成是无辜的、被欺诈的人类,通常只是一种性格,而不是事实,(例如常有罪犯说社会逼迫他们犯罪,他的话并不是很值得相信,因情况很清楚,与他同样境遇的人并没有全部铤而走险,犯罪只是他的个人抉择而已。)
人们都同意,经济学必须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但人们很难同意相互指责对方不道德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对人性理解更加深刻的伦理学,以便在制定制度时恰当地使用宽容。
事隔多年,我发现了所有马克思没有谈到的一切,比如合约,都被另一些政治经济学家反复强调,并形成种种不同于他的有效理论,这些理论更有生命力。
人们需要拥有私人财产的感觉,人们也需要共同财富来维护社会运转,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财富,使自己成为有产者,从而生活得更自由更快乐,若是没有这一前提,我们所讨论的政治经济学就会成为一种泄愤的工具,而不是建设性意见,把义愤带进经济学,易让我们陷入盲目与暴力。
马克思喜欢从历史中找到他的理论根据,他以为从历史中可找出某条通向未来的道路,他预言的暴力革命果真发生了,但之后的事情却与他想象的大相径庭,这使我们无法把马克思的话当真。如今,那些在马克思时代试图把握历史的雄心壮志早已灰飞烟灭,人们能够买对期货与期权,或是一个团队可以按时完成有风险的研究计划,就算是小规模的把握历史了——人们对于复杂自适应的系统的研究表明,历史大概只能一天天被创造,却是很难把握的。
人类历史一直在不停的演绎,相关元素多得数不胜数,且范围大得超乎想象,有关原因与结果的争论我们已听到很多,且无法形成一致意见,我们现在懂得,所有的对于历史的归纳都有其封闭之处,而历史的教训却很难令人记取,我们不再追求我们的完美,而是掉头去理解我们的不完美——时间是那么有趣,就连被我们基因记住的教训都有错误之处,我们见到老虎还会紧张,但我们已很难再见到一直对着我们扑过来的老虎了,我们的紧张也成为一种多余。
现在,谈论人类邪恶还是高尚已不再具有道德高度,我们似乎是更加适应了自己,我们不再想,这是好的还是坏的?而是在盘算:我们能否利用这个人或这一件事达成我们的目标?我们对于面临的东西是否可以接受?我们是退缩还是进取?我们是同意还是反对?我们是离开还是继续?我们对事态进程的了解,决定了我们的信心与预测。
我们已不会为一些词语而激动,比如自由,互联网使我们与所谓的自由世界很贴近,但我们现在已并不真的在意在那些自由了,因我们知道,什么都是有代价的,而有些代价我们并不打算付出,我们人人都知道,长期的勤劳与节俭可使人致富,但有几人会去长期的勤劳与节俭?即使我们的智商很高又很努力,为了读懂霍金有关宇宙的的一本书,我们就得学习二十年,而即使读懂了霍金,我们所获得的那一点点精神自由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很多时候,我们也许认为自己的精神并不需要懂得如何去了解宇宙,那一种精神自由只会让我们崩溃。我们隐隐知道,最自由的代价也最高,因此,我们权衡后,只付出我们愿意付出的。
与我年轻时马克思在中国的流行相比,现在他显然被人们淡忘了,即使他的某些理论碎片仍在学校被教授,但我知道,只有要一天世界存在着不公与不平等,马克思就永远不会过时,因马克思替那些感到压抑的人说话,只是那些话已很难安慰人,人们并不会照他说的去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人们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被砸碎的锁链其实仍被戴在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激情被导向一种细水长流似的社会与人性的改进。
现在,即使是对他的理论很感兴趣的人,也至多会选读他的三五本书吧,若是读得过多,那么,就会错过多达上百位很有意思的政治经济类作家,在当代,他的声音已湮没在信息之海中,现在,有谁会当真认为自己为雇主创造了剩余价值呢?那些当过雇主的,有几人会真诚地认为自己在剥削雇员呢?
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我们才慢慢听到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柏克、斯密、边沁与潘恩等人的声音,我们理性启蒙开始了,我们懂得,一个很好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很少的声音与经验之上。
现在,中国人开始为自己构造一个更为有力的国家,希望这个国家有善意,能助人,人民生活有保障,可以更公正更清楚地讨论某些重要问题,面对未来,更加开放,甚至希望这个国家通过为拥有品牌企业打工所挣得的财富,得到世界的敬意,然而我们真正需要的,却是耐心与努力,是对这个世界进行深刻而有条理的思索与行动,解决当下人类生存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这个世界提供更具远见的洞见。
我们应该懂得,那些杂乱的理论,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亦或是佛陀主义,都只是我们听到与看到的意识形态标签儿,他们很丰富很有趣,我们戴上他们的眼镜,只是为了体验一下他们的视角与智力,然而我们真正使我们成为自己的,只能是我们自己的发现与创造。
中国社会必须为未来,锻造属于自己社会的头脑,让这些头脑运用智力去思考,当我们无法锻造成功,我们只能只一遍遍去倾听远处飘来的声音,不管那声音在另个世界里多么流行,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披头四,情形都是一样,我以为,我们就是听得再多再清楚也没有用,因为那声音说得并不是我们——有关“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我们将会怎样,我们能够做到什么,我们要成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只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范文二:马克思真的过时了吗?
?马克思过时了吗?
提起马克思,也许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一脸络腮胡子,一本深奥难懂的《资本论》,还有熬夜死记硬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016年是马克思诞辰一百九十八周年,两个世纪快过去了,但马克思主义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依然对现实有着解释与指导力量,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马克思不过时!
1重点推荐
马克思不过时
───
田鹏颖◎著
2016年10月
本书充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永恒真理,但我们仍与马克思处于同一时代;马克思出身于资产阶级,但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是普通劳动者;马克思曾经自认为是黑格尔的学生,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但没有离开人类文明大道;马克思不是算命先生,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但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为人类探索真理开辟了道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问题文选(全五册)
───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室◎编
2016年7月
目前为止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至为完备和权威的资料汇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问题文选》按时间顺序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文选做了集中辑录,有全文也有节录,力图用原文汇编的形式全面展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本文选共五册:马克思恩格斯卷(上册、下册),列宁卷(上册、下册),斯大林卷。辑录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民族理论的资料具有权威性、全面性、准确性。
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2015 ~ 2016)
───
李慎明◎主编
2016年3月
本书选取了2015 ~ 2016 年度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有权威性、前沿性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集结而成。全书从9 个方面对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思潮、理论、运动与制度进行了多视角、深层次、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反映了世界社会主义领域,尤其是亚洲、欧洲、美洲地区社会主义发展和研究的最新动态,推出了很多有分量的理论文章,对深化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不无裨益。
2?典藏
一杯苦酒:
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修订版)
───
[俄]亚·尼·雅科夫列夫◎著
徐葵 张达楠 王器 徐志文◎译
2016 年1 月出版
本书为苏联“改革设计师”亚·尼·雅科夫列夫的呕心之作。作者在书中批判性地详述了俄罗斯布尔什维主义产生、发展及消亡的进程,并剖析了布尔什维主义对苏联各个历史时期政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作者既认为放弃共产主义理论,走改良之路,是俄罗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认为机械地照搬不适合俄罗斯国情的西方民主制给俄罗斯带来了灾难。本书的许多观点是作者以其个人的视角和立场而做出的,请读者在阅读时加以鉴别。
雾霭:
俄罗斯百年忧思录
───
[俄]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著
述弢◎译
2013 年1 月出版
前苏共高层是怎样剖析苏联历史和苏联历届领导人的?俄罗斯自十月革命以来的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直至叶利钦和普京时期各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历史另一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苏共高层亲历者看来是什么样的?前苏共中央领导人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现状又是如何看待的?相信本书——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宣传部长、戈尔巴乔夫的战友、“改革设计师”、“公开性之父”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的“绝唱”——《雾霭》将会给您答复。
3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参考系列
过剩:
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
───
[美]山村耕造◎著
童晋◎译
2016 年5 月
本书是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特约顾问、日裔美籍学者山村耕造的一部既严肃又通俗的经济学著作,也是关注资本主义前途命运的社会学著作。作者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大背景下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长期积累的种种难题。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是在危机中灭亡,还是在变革中重生?作者立足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问题,同时认真总结资本主义历史发展变迁的经验教训,揭示了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的困境难题,同时也提出了“系统性变革”的纾难解困之道。
马克思的阶级概念
───
[日] 渡边雅男◎著
李晓魁◎译
宋丽丹◎校
2015 年11 月
进入21 世纪以来,差别和不平等在全球范围扩大,制造了大量贫困生活者。与此同时,掌握“支配权”的人却积累着庞大的财富。这种失衡的社会现象是以经济财富、政治权力、文化威信、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为基础的。因此,不能把它简单地认定为个人的问题,而是集团和社会的问题;并且,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的、文化的(思想)问题。本书从社会科学角度,对马克思的全部著作进行考察,进而得出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为揭露当今世界不平等现象背后的因素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4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研究系列
国家、阶级、民主与专政
中国话语权研究之一
───
中国话语权研究课题组◎著
2015 年12 月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之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核心是坚持工人阶级领导权,在当代中国则体现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关乎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本书对国家、阶级、民主与专政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鲜明的现实意义。
领导权与话语权:“颜色革命”与文化霸权
中国话语权研究之二
───
李慎明◎主编
2016 年10 月
领导权与“颜色革命”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领域,属于行动与运动范畴;而话语权与文化霸权则属于文化上层建筑领域,属于意识与观念范畴。物质决定精神,利益决定话语。“颜色革命”与文化霸权都是手段,通过这些手段改变特定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或政权组成,这才是西方国家的根本目的。
时代与霸权
中国话语权研究之三
───
李慎明◎主编
2016 年10 月
有人认为,再讲阶级斗争和道路斗争就是要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这是对当今时代的错误理解。和平与发展并不是已经到手,人人可以享受的免费午餐,而是要通过斗争才能争取实现的目标。在当今世界,国际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的斗争正是围绕着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展开的。霸权主义是对和平的主要危险和阻挠世界平衡发展的主要障碍。
5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纵论意识形态问题
(大字本)
───
王伟光◎著
2016年10月
当代中国史研究方面的几个焦点问题
───
朱佳木◎著
2016年10月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新特点
───
姜辉◎著
2016年10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
樊建新◎著
2016年10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的若干理论问题
───
周新城◎著
2016年10月出版
社会主义在哈萨克斯坦的兴衰
───
赵常庆◎著
2016年10月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李东朗◎著
2016年10月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
───
王正泉◎著
2016年10月
欧洲共产党与反法西斯抵抗运动
───
于海青 童晋◎著
2016年10月
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
───
张剑◎著
2016年10月
范文三:马克思是否“过时”了
马克思是否“过时”了——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面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西方世界将自家“工具箱”翻个底朝天都无计可施时,人们重新将目光投向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必须先厘清长期以来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的作者特里·伊格尔顿便是从十个方面反驳了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不仅仅存在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中国也有出现。比如: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者认为:在今天的后工业化西方社会里,阶级分化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已不是马克思当年描绘的那个样子了,如果不与时俱进,马克思的思想就会失去价值。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践行者困惑的是马克思生前曾经预言资本主义在19世纪就要灭亡。事实非常清楚地摆在那里,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主义马上灭亡确实并没有兑现。这是不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已失去现实性?
首先,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者大多数都认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有史以来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的。作者由此断定,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只有在资本主义结束之后,马克思主义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而资本主义没有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马上走向灭亡,确实与其出现的新变化密切相关。但马克思主义对于这种变化也是充满预见性的并且这种变化并非全是向好的方向发展。作者写道:资本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划分更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商业资本主义,农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帝国资本主义等等。另外,马克思本人曾经预言工人阶级数量的锐减和白领工人的增加及所谓的全球化。
我们应该看到资本主义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主要是物质方面的变化,并不属于全局性的、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就是这些变化主要是由科技革命带来的,而不是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制度。只要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的增加的整个过程,马上会发现,这与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本质上的联系,而主要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展现自身的革命力量同资本主义制度是相冲突的。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倘若换一种社会制度,科技革命完全有可能产生出更大的效用。我们没有理由把明明是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增加的" 功劳" 全部记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账上。
另外,从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改正了马克思所揭露的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缓和了资本主义的一些内在矛盾,才使资本主义逐步走向
了稳定和成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如始于1870年,长达50年的西方资本主义改良运动,主要内容是反对垄断资本家的垄断行为,和资本家的不法行为和提高工人阶级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权利,满足低层百姓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求,缓和阶级矛盾。通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丑恶揭发运动”、“进步运动”,同时期内容雷同的欧洲社会立法及1930年后的罗斯福新政等,劳工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体现了利润社会化,政治民主化,使资本主义社会有了一些社会主义因素。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些新变化非但没有推到,反而证明了马克思理论的正确性。
显然,有人抓着资本主义改良运动的成果作为证据,高调地宣称,在西方后工业化社会里阶级日益淡化,甚至不存在。诚然资本主义出现了新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始终没有变,资产阶级贪婪的本性也始终没有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基于得出基本结论的客观社会基础依然存在。正因为资本主义的这个“本”从未改变,阶级淡化及消失不过是“梦中呓语”。正如特里·伊格尔顿在书中指出阶级存在的实事并未发生改变,改变的是阶级的构成和区分形式。阶级问题谈论的是你在某一特定生产模式中所处的位置——你是奴隶、农民、佃户、资本拥有者、融资者、劳力出售者,虽然我们无法在今天的社会中找到完全一致的名称,但是我们在相同的位置可以找到完全相似的社会身份。特里·伊格尔顿引用安德森的比喻:,“过去那种牢固的圆形剧场不过是变成了一个造型瞬息变化的水族馆——项目经理人、审计师、当代资本的投资者和管理者,他们都在支撑着一个没有固定的社会身份的金钱世界。”从资本主义社会正面表象可以看到现代办公室中首席执官穿上了牛仔裤和球鞋,某些经济部门里老式的等级结构变化为以去中心化、网络化、团队导向、信息充足、直呼其名和开口衫为特征的组织形式。特里·伊格尔顿认为这是高级资本主义孕育出的无阶级幻想。实事上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不平等程度不仅没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减弱、消失,反而进一步加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的集中程度比以往更高,财富权势差距比以往更大。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调查显示,现在全世界80%的财富集中在四分之一的人口的手中。2012年世界富豪榜前十位富豪的资产合计约3435亿,与之相对的是目前全世界每天消费低于1.25美元的贫困人口超过17亿。面对这样的贫富差距拉大的实相,还会有人仅仅因为如今的首席执行官可能会穿运动鞋、听“暴力反抗机器”、希望员工赞其可爱,就相信社会阶级已从地球表面一扫而光。
当然,经济危机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美国民众于2011年9月17日发起了由非营利杂志网站Adbusters 倡议的“占领华尔街”和平示威活动,命名为“占领华尔街”,意在表达对金融制度偏袒权贵和富人的不满,声讨引发金融海啸的罪魁祸首。
该活动网站上称:“将占领行动维持数月”,“我们共同的特点是占总人口99%的普罗大众,对于仅占总数1%的人贪婪和腐败,我们再也无法忍受。”也许有人认为普通民众的感受只是从自身经验出发,并不具有充分说服力。然而,第42届达沃斯论坛于2012年1月25日至29日举行,主要参加者是政坛人士、经济学家、社会组织成员,包括40个国家和政府元首。首个公开辩论议题就是“20世纪的资本主义是否适合21世纪”?除了这个倾向性明显、自问自答式的尖锐辩题之外,“改造资本主义”、“重塑资本主义”等讨论环节也充分表达了本届鞭挞和改造资本主义的议题核心。此外, 与会代表与媒体的提问也都围绕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世界是否还需要资本主义的管理方式? 资本主义将如何转变? 资本主义的未来在哪里? 它是否仍然适合21世纪? 这清楚表明资本主义内部对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质疑。 总之,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因此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出现,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将进一步深入,以从中寻找改良资本主义制度的良方。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更应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深远的且具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范文四: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度是否过时了
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度是否过时了
马克斯?韦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韦伯在学术上的贡献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在多个学科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除了社会学以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乃至宗教与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韦伯的大名。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官僚”,韦伯于20世纪初提出了官僚制理论(也称为科层制理论)。所谓是指这种组织的成员是专门化的职业管理人员而言,并不含有一般语境中使用“官僚”一词的贬义。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制度。在现代,由于官僚组织在实际运行中了种种问题,有些人开始质疑韦伯的官僚制,人们把责难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韦伯。在许多人眼里,官僚组织已经成了机构膨胀、效率低下、管理僵化、精英集权、否定民主的代名词。认为随着社会的变迁这种制度已经过时了,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的行政制度。对于这种看法,我认为,虽然社会各方面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韦伯的官僚制度没有过时,他的官僚组织理论生命力至今尚存。
我认为分析韦伯官僚制的内容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权威结构理论与组织类型分析、官僚制的基本特征。
从第一个方面来看,韦伯把权威结构与组织类型分为三个,即神秘化的组织、 传统组织以及合理化——合法化组织。神秘化组织是一种魅力型权威,这种权威又可称之为超人权威或神授权威魅力型权威的核心是个人崇拜,它的基础是领袖个人的超凡魅力。传统组织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传统型的权威,它是依靠传统的习惯与惯例为权威的基础的;它是一种最古老的权威形式,来自于习俗、惯例、经验、祖训等等。它的本质其实就是“顺从”。合理化——合法化组织是一种法理型权威,这种权威又可称之为法定权威。法理型权威以规则为统治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点,只有根据法定规则所发布的命令才具有权威,人们普遍遵守规则、信守规则,规则代表了一种大家都遵守的普遍秩序。组织内部的各项规划即制度取向的权威是其基础。可以看出,三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合理化——合法化组织是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权威类型,而其他两种权威最终会向这种权威演变。
从第二个方面来看,韦伯的官僚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六个方面,即职业化、等级制、规则化、非人格化、技术化、公私分明化。我认为,在这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制和非人格化。等级制的显著表现就是它的层级节制的金字塔公权利体系。对于非人格化,韦伯自己有详细的介绍:“官僚制作为美德赞扬的特性是:它成功的从解决职务上的事务中,排除一切爱憎和一切纯粹个人的、从根本上说一切非理性的、不可预计性的感觉因素。”
对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我认为就可以推翻“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度已经 过时了”的观点。从现代行政组织发展的特点及其过程来看,它也具有韦伯描述的特点。韦伯建立了对科层制的全新的学理分析模式。他综合运用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全方位地、动态地讨论这一问题,使得科层理论在较多的向度上展开,表现出他的这一理论的确呈现了深入厚重而又富于延展性的特点。现代的行政管理制度可以从中吸取非常多的经验及优点。它契合了人们从系统论和政治
生态学的角度追究科层主义的风气。另外,这种理论稳定、科学、高效,职责明确,是绝大部分组织采取的组织方式。
虽然韦伯的官僚制度没有过时,但是为了现代行政管理制度的长远发展,我们也应该正视这种制度的缺点,从中吸取教训,更好的促进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善。韦伯的官僚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想化或纯理性的组织制度,在现实中有很多难以实现的条件;它妨碍个人的成长和个性的成熟,鼓励盲目服从和随大流;它的内部交流和沟通受到压制,不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对于这些缺点,这就需要革新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改变它的不合理的地方。这需要我们在行政管理的实践中慢慢摸索与探究。
总的来说,我认为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优点是大于它的缺点。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因为它存在的缺点就否认其合理之处,认为它已过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吸取该理论的精华,避免出现它的不合理之处。更重要的是,创新这种理论,更好的推动当代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范文五:马克思是否过时
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是否过时
我认为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以及其历史意义。最后从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再去讨论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中是否已经过时。
1、马克思主义概括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1)、从不同角度看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从广义和狭义看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的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之后,继续参加工人运动,综合革命实践深化理论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发可是主义。他们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述,关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史前社会的研究,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等,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
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就这样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3、马克思主义在现代作用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价值并不只局限在帮助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更重要的是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求真理与求价值相统一的基本精神,即在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掌握好了马克思主义,就等于掌握了认识世界的工具。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理论。同时会随着各地的国情不同而赋予自身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我国各个时期分别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继承,并发展了新的含义,包括**思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创新性,让其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当今社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战争、自然灾害、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等,都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原因和解决的方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一直会发展下去而且不过时的原因。
从以上的内容不难看出,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如今的发展。同时也看出马克思主义是不过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