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周长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周长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周长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执教教师:邵老师
评课教师:王波
正文:
邵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突出的特点就是: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了儿童学习数学特别是学习几何知识的一般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加强了有关空间观念的建立。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基本推理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鲜活的感性材料。
教学中邵老师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动画)的形式表现了一个运动场景。,并充分发挥了这些素材的作用。再引导学生归纳出周长的含义后,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堂拓展到生活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周长的问题,并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2、注重了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突出了几何探究的过程:让知识在恰当的情景中进行,使知识生成的过程充分展现出来。
空间观念的建立离不开活动。邵老师在这里借助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象、情景描述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于"周长"概念的建立。我们知道,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而言,都比较抽象。教学时,邵老师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
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看一看、划一划、比一比、议一议等活动安排,有层次、有梯度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探究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规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在学生头脑总形成的表象,发展了空间观念。
(1)教学一考试邵老师创设了动画的数学情景,并引导学生比划小动物的运动轨迹(一周),引导学生对周长建立了初步的模糊认识;
(2)然后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图形:树叶、国旗、数学课本、钟
比一比、指一指、面等实物图片,说出图片的形状并抽象成几何图形。然后通过"划一划"等,让学生实际动手来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并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3)然而这里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的一种思路,老师并没有因
路线)的辨析,来此而急于下结论,而是再次通过小蚂蚁、小蜗牛的训练情况(
强化"封闭"的理解,进而引导总结归纳出"周长"的含义,加深理性理解。
(4)然后联系实际测量一些不规则的封闭图形,注重鼓励学生从对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含义。
这一系列的活动使静态的教材素材动态化,抽象的几何知识形象化,学生的认知有模糊到清晰,有感性到理性,有具象到抽象,牢固建立了"周长"观念。
总之邵老师这节课充分创设了恰当的学习情景,多教材资源的处理比较到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高教学效果良好。从中也清晰的表现出邵老师整体较高的数学素养,自始至终对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有较严格的把握,努力引导要求学生表述的完整规范。如:"物体"和"物体的面"的区分,形物分明,要求严格,而这些形物不分、形体不分的毛病在我们一线教师中很普遍,看似口误,实则影响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严重混淆并影响知识的构建。
但是这节课而言,我也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希望能和老师们一起探讨交流。
1、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待加强。
也许受今天会场条件的限制,邵老师在指导学生参与学习的面再广一些,关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辅视的形式上可更多一点。
指导学生测量并回报这一环节,测量策略的指导应体现的更为灵活多变,可用直尺,可用毛线、二者在测量同一物体时可并用,无论那种方法都体现和渗透了数学的转化思想:化整为零、划曲为直等。
2、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课堂教学的融洽度可更活跃。表象的建立是充分的,只是学生语言的表述造成了师生交流的障碍。
3、实物投影的利用可更直观、更有效率。特别是学生动态的操作活动,放大优点,发现不足,交流更充分。
4、实物的抽象过程可否换成学生沿实物的边沿描下来?从形象直观的角度来理解周长是否更适合认知?
范文二:周长的初步认识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双河镇中心小学校 郭彩云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树叶、软尺、线、直尺、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1、同学们,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庄稼成熟了,枫叶红了,还有好多的树叶纷纷落下,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一些树叶,把它们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好吗,这些树叶真漂亮,你能在纸上描出它的形状吗,要求用彩笔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能做到吗,好开始~ 2、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用笔指着,说说你是怎样描的。(一生边指边说) 说的真好~谁的树叶形状不一样,也来说说。 3、你们知道吗,刚才我们描的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4、今天我们就一同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周长的认识)
二、通过实例,认识周长。
1、周长这位朋友的名字正好体现了他的特点,“周”就是“一周”,“长”就是“长度”。哪位同学认识“周长”,给大家介绍一下。 2、我们看看课本是怎样介绍周长的。(出示:周长的含义)你对这句话中的哪个词不太理解,(生:封闭),谁知道什么是封闭图形, 3、通过同学的介绍,你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了吗,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你来判断一下哪些是封闭图形。(生判断)你能指指它的周长吗,
4、我们了解了封闭图形,对周长的认识又加深了,其实不但这些封闭图形有周长,在我们身边许多物体的表面也有自己的周长。 5、指物体的周长:
(1)(出示钟面)钟面的周长在哪,你能指一指吗,我们看清他是从哪开始的。(他不但指对了,说的也非常清楚。)
(2)杯子底面的周长呢,谁来指,
(3)我们每天都用的课本封面的周长呢,大家一起跟他摸。 6、找身边的周长。
(1)其实周长就在我们生活中,你能在身边找到周长吗, (2)下面我们就来开展一个找周长的活动。在教室里找找周长,找到后摸一摸,并和你的伙伴说说你找的周长在哪,
(3)你找到周长了吗,摸给大家看。
三、小组活动,研究周长测量方法。
1、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你有办法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吗,想不想亲自动手试一试。
2、拿出信封里的图形,选择你手中的直尺、软尺、毛线等工具量一量,组长记下测量的方法,研究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3、全班交流。
(1)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还用了巧妙的方法做记号;滚动,怎样滚,先干什么,图形在直尺上打个滚,这种方法很特别,其他图形能用这种方法吗,)
(2)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
四、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其实不仅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有周长,我们身上也有周长。你知道腰的周长在哪,指一指。
2、平时我们把腰的周长叫什么,什么时候会量腰围,你能选择手中的工具量量腰围吗,两人一组量一量。
3、汇报一下:结果和方法。
五、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学得快乐吗,
范文三:周长的认识评课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老师的《周长的认识》一课,目标明确,设计有条理,再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厚实的语言功底。所以老师看上去从容不迫,但是学生却学得积极主动,学生时而独立思考,时而合作交流,还有适时的展示汇报,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浓浓的探索学习的氛围。具体地说,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从给这个班级亚婷同学的画装画框入手,激发出本节课的主题。这个引入非常自然、贴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特别是后而的拓展延伸环节,这里又跟前面的创设情境部分呼应。这里体现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里第一步骤设计得很妙。请你先估一估这幅图的周长。这里体现了估算意识,为了降低难度,用了双面胶作参照物,体现出老师处处从学生角度考虑的思想。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提出“周长”这个词之后,老师借助长方形边上的“点的移动展示,使学生心中对周长有个大概理解。再让学生说出心目中的周长是怎么样的,又通过一个不封闭图形来完善周长的定义。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师生共同得出周长的概念之后,潘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练习,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对知识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于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潘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尢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不过也有值得商榷的一点:在探究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时,老师的确有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但滚、围这些思路应该说是很巧妙的,学生提了出来这些巧妙的想法,如果老师能给予充分的肯定,也许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得更爱动脑筋,更爱数学这门学科。
执教老师:王帅
评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83-84页例3《 认识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小组老师经过集体评议,认为 王帅老师指教的《认识周长》这一课,体现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着力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课堂上王帅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体总结如下:
一、创设趣味化的数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始王老师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小狗赛跑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练习用闯关游戏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并运用知识。练习的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性,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练习中渗透了求周长的移拼的转化方法,为今后教学探索长方形、正方形乃至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做了准备。
二、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预设。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段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让学生找出操场的一周初步感知周长。再借助生活中的三角板和数学书封面等进一步感知“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并探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这样的设计,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把形象与抽象形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三、重视概念的建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本课教学中,王老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在认识周长这一概念时:王老师设计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量一量”一系列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自己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二次探究活动是王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周长的计算方法。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索各种图形(有线段围成的,也有曲线围成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测量活动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同时积累了学生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彰显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探讨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方法时,王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不同的测量方法的展示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在这些动手又动脑的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和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学生在争相发表意见时,个性得到了彰显,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 在这节课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激励着学生。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均处于理想的状态下,如果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话,那么这可视为一节成功的课。而这些都得益于我校对课题管理的实效性研究,在科学规范的课题管理制度下,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将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范文四: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听了陈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课堂——《周长的认识》 ,很佩服 仅仅两年教龄的年轻小姑娘教态优雅自然、 大方得体, 娴熟教学技能, 灵巧多变的课堂应变能力。
本堂课的亮点有很多:1. 导入情境的设计巧妙,激发学生积极探 究的欲望; 2. 非常重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帮助 学生理解什么是周长和怎样计算周长; 3. 让学生沿着一些工具、 玩具、 书本外沿描在一张大纸上, 这样形象地把生活实物抽象成我们数学研 究的对象——平面图形。 4. 在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正方形(其中一个在 一角剪了一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时,通过教师启发使学生豁然开朗。 因为老师毕竟是第一次教学本节内容,课堂上难免有一些瑕疵。 1. 在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尺、数学课本、树叶、钟面外沿一周时, 个人觉得应该指名学生上来用小木棒指着围一围, 然后借势引出课题 ——周长;
2. 让学生测量花的时间太多,而让学生画一画、围一围的时间太 少, 尤其指名板演围一围的时间几乎没有, 个人认为认识图形外沿一 周和计算周长时都应该指名板演围一围, 特别是计算周长时还应边围 边说边算。
3. 不应该让学生用三角尺量数学课本周长,因为三角尺量程小, 量起来误差大、不严谨,有违科学研究精神,而且很费时。数学研究 应该把生活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
4. 建议围一周、围一圈时最好不要从一条边的中间起始去画,应
当尽量从某一个顶点开始, 一条边一条边地依次画过去, 这样不但让 学生养成好习惯, 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老师可能是为 了突出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特意从一条边的中间起始, 这样容易误导 学生。
范文五: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润物细无声 无声胜有声
-----------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隆化四小 朱家强
今天,我很荣幸聆听了韦老师执教的《周长的认识》一课。 《周长的认识》 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 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 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 但要求通 过教学对“周长”留下深刻的痕迹。我结合对新课程理念的一些认识,粗谈一下 对这节课听后的感想。
对学生而言, 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 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 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课的开始,韦老师直接提出你会计算学过图形的什么 呢?有同学说面积, 有同学说周长, 然后韦老师就顺势询问圆的周长, 你会计算 吗?从而揭示了本节课的任务——研究“周长” 。然后设计自学提示这一环节, 以及通过学生自学, 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 接着慢慢深入去探究, 整个过程比较 顺,比较水到渠成的感觉。同时,韦老师也比较重视动手操作训练,让量一量、 算一算、议一议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 际含义。 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 一理念, 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无声胜有声。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值得我 们学习:
1、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后续学习为着眼点,拓宽周长概念。从本课教 学的地位和学生后续学习考虑,把周长概念描述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叫做它的周长” 这样处理教材, 既反映了对教材的正确把握, 也规范了知识的系 统性。
2、以自学提示为引导,充分发挥孩子们自己的感官,让他们自己去认识, 去体会,进而了解并学习知识,然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了解什 么是周长, 如何测量周长, 初步体会圆的周长与圆的大小有关, 学生会进一步思 考圆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进行这样的自学是非常有效的,学生既掌握了知 识,又在已有的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迫切的想知道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的,这样, 有问题才会有发现, 才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为进一步学习, 进一步通过动手操 作,通过合作学习得出周长与什么有关创造了条件。
3、 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的学习模式。 教师尊重学生, 发挥教学民主, 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评价, 体现教师是学习的 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 韦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量一量、 算一算、 议一议这一合作探究的环节就充分体现。第一步让学生量出手中圆的周长和直 径,并记录在表格。第二步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一个比值,填入表格。第 三步观察表格中的比值,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部分都是 3,小数部分都很接近,而 且很接近是因为有误差, 而实际是一样的。 而这个比值到底是多少呢, 老师不说, 再次有学生自学书本发现问题。 老师没有说什么, 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 己通过自学得出结论,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4、以实践性为准则,确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在概念理解教学上定在感 悟的层面。 增设研究求周长的策略环节, 旨在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原则, 目的是让 学生体会解决问题就要从方法策略入手, 在比较中得出最优方案中的一个特殊的 具体过程。 这一点韦老师做得比较好。 比如, 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 积极动脑, 想出了滚动、 围绕等多种方法, 认识到不管是哪种方法, 只要测算出的确实是它 们的周长,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 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5、善于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本节课韦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一次从理性到 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 让学生理性的思考, 讨论:要求出这 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 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 2、用滚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测量得出周长是 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周长呢, 周长到底与什么 有关呢?然后学生通过量一量, 算一算, 议一议找到周长其实与直径有关, 周长 其实与半径有关的计算公式。 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找到了求 周长的方法,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总的来说, 韦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较准确, 思想方法能适当渗透, 学 习素材选择比较合理,较好地实现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当然,我觉得个别地方还值得商讨: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并应用数学。 而韦老师 在这节课的最后, 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回答, 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学案的本子上写一 下,计算一下,体会一下公式的运用会更好。
小课堂,大世界,它包含着学习的机智、合作的智慧、思维的方式、积极的 情感。让我们关注学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走进自己的世界,体验数学,体验生 活,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周长的初步认识》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