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一个人 一条路
一个人 一条路
作者:王同文
来源:《视野》2006年第18期
美国的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说:“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瑞士的一位隧道专家更是断言,穿越昆仑山的岩石和坚冰根本不可能。然而,就在今年的7月1日,全球穿越永久性冻土地区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正式开通了。“天路”的开通凝聚了数万建设者的心血,也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在这项浩大的工程中,有一位在茫茫风雪中坚持32年、对解决高原冻土问题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咨询组组长、兰州大学教授张鲁新,也因此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和天路结缘
张鲁新说,他是因为**的一句话,毅然走上青藏高原的。
1973年春天,**在中南海接见了来自喜马拉雅山那边的一位贵客——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向比兰德拉表示:“青藏铁路要修,要修到拉萨去,要修到中尼边境去。” 1970年8月从唐山铁道学院铁道工程系工程地质专业毕业后,张鲁新被分配到齐齐哈尔市铁路局加格达奇分局的一个线路队。1973年冬天,在齐齐哈尔召开了一次多年冻土研讨会。会上,张鲁新认识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冻土研究所专家徐学祖。从徐学祖的专题报告里,张鲁新了解了青藏高原。他当时想,要成为冻土学家必须走向高原。
1974年冬天,张鲁新被调到兰州铁道部西北研究所。那时,他结婚刚刚7天,只身去了大西北,把爱人留在了大兴安岭。到西北研究所后,张鲁新担任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分布与特征研究课题组组长,和其他科研人员一道走上了青藏高原。
他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进藏的情景:他们一帮年轻人乘坐一辆解放牌大卡车上了山,只有女同志才有资格坐在驾驶室里,男同志全都在后面的车斗里,在沙石路上晃荡了整整一个星期,来到了海拔4700米的五道梁。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人到五道梁,难见爹和娘。” 逃过“鬼门关”
青藏高原许多地方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氧气含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左右,极端气温可达零下40℃,被称为“生命禁区”。
1976年,张鲁新等人对青藏铁路的东线方案进行科学考察。7月的一天,张鲁新和两个同伴到尺曲河一带考察。一场暴风雪突然袭来,天昏地暗,他们迷失了方向,不知东南西北地摸索着,离营地越来越远。夜里3时,浑身湿透的三个人再也走不动了,蜷缩在一个避风处,开始谈到了遗书和如何保留冻土资料的问题。
迷迷糊糊中,张鲁新似乎听到有人带着哭声呼喊他们的名字。他们三个人又累又饿,已经没有力气发出一点声音。万般无奈中,他们搜出身上还有一个防水的纸烟盒以及最后三根火柴。他们把烟盒撕成了三条,点燃一条,被风吹灭了,再点燃一条,还是没人注意。只剩最后一线希望了,他颤抖着把最后一条烟盒点燃,火苗蹿起。借着黑夜中的一丝光亮,同伴发现了他们。就这样,同伴从死神手上为未来的青藏铁路拉回了一位科技功臣。
1984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并交由兰州铁路局运营。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及经济实力等种种原因,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没有继续修建。原来的一百多位专家调走的调走,改行的改行,只有张鲁新等几个人坚持了下来。他在寂寞中研究,在痛苦中等待,因为他坚信,青藏铁路总有上马的一天。
他影响了天路的走向
2000年7月,中央决定重新上马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并派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前往格尔木考察。当时,张鲁新刚刚坐火车回到兰州,连行李都没来得及放下,急忙又赶回了格尔木。他认为,冻土难题能否攻克,是决定青藏铁路能否上马的关键。他要借用这个机会,把二十多年来青藏高原永久性冻土地带的科研成果进行汇报。只有用科学的论据说服铁道部领导,他们才能向党中央、国务院陈述建设青藏铁路的充分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张鲁新的此次格尔木之行,关系到青藏铁路上马与否的历史性抉择。那天汇报的人很多,直到上午11时30分,才轮到张鲁新发言,他一气讲了两个小时。
同年9月,中央召开了几次修建青藏铁路论证会,张鲁新作为惟一一个坚持下来的冻土专家参加了。在一次决定青藏铁路命运的会议上,许多人都反对修建青藏铁路。会上有不少人提出,青藏高原海拔太高,人们根本呆不住,更无法施工。张鲁新缓缓地站起来说:“你们看看我,我在那里呆了快30年了。”就在这次会议上,青藏铁路的路线被确定下来。
2001年6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在格尔木南山口——青藏铁路新线起点处,宣布青藏铁路正式开工时,张鲁新激动得热泪盈眶。
一生只做一件事
全长1142公里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是目前全球穿越永久性冻土地区最长的高原铁路,要经过连续多年冻土地段550公里,而在多年冻土段修筑铁路是一项世界性技术难题。 2003年7月中旬,中科院领导视察青藏铁路试验工程和冻土区工程,张鲁新感冒发烧,正在病床上输液。为了不失去和冻土科研专家交流学习的机会,张鲁新拖着病体,不顾医生劝阻,毅然陪同中科院领导视察青藏铁路试验工程和冻土区工程,向中科院领导和院士们汇报了青藏铁路试验工程科研情况,以自己对青藏铁路建设以来设计、施工重大技术问题的认识,写出题为《青藏铁路建设设计和施工过程对冻土问题认识的回顾与思考》的汇报稿。在报告里,他详细而科学地提出了破解冻土问题的方法。
范文二:一个人,一条路
才放假这么短的时间,晚上回到学校才发现残败的落叶已经铺满了街头,秋天再有诗意它总会席风离去,冬天再冷它 总会迎风而来。北方的冬天,在刚来临的时候,似乎总会让南方人感到无所适从,就像原本很亲近的两个人突然变的冷漠之后...
在我看来,这日子怎么过也是过,就看你怎么过,本人 决非 空口所说,因为 事实也正是如此。而我的日子是重复着的,重复着一个人从住的地方去学校,重复着一个人去球场,重复着一个人去人工湖边看落日...
由于习惯了一个人在路上,逐渐样成了一个习惯:一个人走着时,看到街头比肩的双影会想很多 ,没有看到的时候也会想很多,其实有时候很讨厌自己去想 ,但真的不知该怎么把回忆存放。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上,自己不喜欢一个人走在路上;一个人走着时,抬起头仰望天空时,什么都可以想,低着头沉思时,想什么都可以。不论抬头或低头时都有种面对自己的感觉,我知道在那些瞬间留下了自己成长的足迹。毕竟有些心情别人是无法明白的,有些故事是别人无法听懂的,有些路是必须靠自己才能走过的。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上,自己习惯了一个人走着!
一个人走在空旷的路上,当视觉渐渐变得清晰的时候,才发现自由路上的反面是孤独,沿着单身地图的路标开始走下去,却发现无法绕过那些一起牵手的国度, 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迷失了方向.
走到现在,才发现这条路还没有走到尽头,所以便开始为自己寻找退路,在后退的路上,转身之后才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激动,激动的想看看那些爱的落幕,激动的想看看那些曾经的黑白回顾.只是,路虽然还是原来的路,但心情早已把它自己变得面目全非,当心情麻木的时候.便选择安静的做一个思念的信徒,于是一个人又默默的走着,走着.....
一路上看看春花绽放,夏日没落,秋叶飘零,冬雪飞舞!
最后再抱紧自己默数着 候鸟南飞!
一个人,一条路,冥冥之中,谁又会和自己同路...
范文三:一个人一条路
王筱磊:这里是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设备陈列馆,我身边的模型很多人看见会觉得很陌生。这些是以三十比一的比例修建的蒸汽机车的模型。蒸汽机车在我们的脑海里,总是一副蓬勃的景象。它冒着浓浓的白烟,奔腾在祖国的城市、乡村。它运载着我们的希望,它同样也承载着铁路人的梦想。这梦想就包括,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可是,在高寒冻土地带修建铁路在很多的专家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有活生生的例子,1904年修建完工的西伯利亚铁路,由于冻土作祟很多地方发生了沉降。最大的一个地方发生了2.5米的沉降,那铁轨严重的扭曲变形,在西伯利亚铁路沿线的一千个火车站当中,有很多会经常和外界失去所有的联系。今天,青藏铁路已经建成通车了,而冻土的问题同样在困扰着我们的专家。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穷尽 他的一生在思索冻土问题的地质学专家张鲁新。
解说:1974年,27岁的张鲁新,为了响应**主席修建青藏铁路的号召,告别了新婚七天的爱人,怀着对蓝天白云的憧憬,坐上了西去的卡车。血气方刚的张鲁新没有想到,在青藏高原上等待着他的,将是他一生都要面对的一个难题。这就是冻土。
张鲁新:冻土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青藏铁路肯定是不能修。
解说:2001年10月18日,在海拔4900米的风火山上,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正在创造着世界最高海拔铁路隧道的记录。但是,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挖掘机挖出来的竟然是混杂着冰雪和软泥的冻土。因为冻土的出现,工程不得不停了下来。
王筱磊: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简易的铁路铺设 的示意模型,钢轨在枕木之上,枕木下面是路基,路基下边就是大地了。就好像我们盖房子打地基一样,我们都希望地基更稳定,更持久一些。但由于青藏铁路它铺设在高寒的冻土地带,所以问题就随之而来。会有什么问题呢,这就直接跟冻土有关系。我们知道青藏铁路铺设的地表之下,它是一种水土混合物。那水是一种物理性质非常特殊的物质,它是四摄氏度的时候,它的密度最大,体积最小。表现出来的是就是地表会下降。那么到了严寒的季节呢,由于水冻结之后,体积会迅速增大。表面出来的就是地表会抬升。有人说夏天会不会好一些呢,虽然夏天温度上升,但是并不足以使土里边的水全部蒸发掉,所以,青藏高原的冻土地带表现出来的就是常年的不断抬升下降,抬升下降。那么这个过程就会给铺设在上面的青藏铁路带来极大的危害。而且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那我们的科学家他们要解决的正是这样一个难题。
解说:被视为无人攻克的世界难题,冻土,其实并不是张鲁新的头号敌人,摆在他面前的还有更严峻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会比冻土还要冰冷和顽固呢。
解说:1976天8月的一天,张鲁新和两个同伴像平常一样出外考察冻土分布情况的时候,意外却发生了。根据地图的标注,这一天,只要他们步行一个小时就可以找到一条河,河对岸就是他们的目的地。可是他们走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这条河。
张鲁新:记得好像都快到下午三点钟左右了,才到了一条大河跟前,我才发现这个图错了,把我们引的路也引错了。
解说:由于图纸的错误,让张鲁新他们无法辨认返回营地的方向。黑夜渐渐地吞没着大地,极度的饥寒与劳累,四周野狼的嚎叫,让张鲁新他们感到了死亡的迫切。
张鲁新:不敢停,继续走。可是后来实在是不行了,我们就找了一个背风的地方,就是像一个,也不是一个山洞,就是那个山它正好是过来一个拱形,我们就在底下避风,避寒嘛。 解说:就在他们精疲力尽,瘫倒在山包上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远处的点点火光,听到了队友们的呼喊。
张鲁新:我们也使劲地喊了一声,答应,也在喊他们,根本听不见。后来说怎么办呢,一看人家有火把,说咱们也点火呗。后来我们那个老陈,他叫陈大胡子,他长了一脸的络腮胡子。我说你不是抽烟吗,把你的烟贡献出来,烟盒嘛,我记得是撕成了三条。就先划了一根火柴。看看上边没反应,我说咱们离死亡又尽了一步。又划了一根,然后点着这一条纸,还是没反应。划到第三根的时候,我们就听到上面有人喊,说,他们在那儿呢。大伙儿眼泪
哗哗地,确确实实抱一块就是笑着哭。
解说:这就是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边缘的风火山观测站,当时这里已经成为了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心目中最亲切最温暖的地方。而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走进风火山观测站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
男:这房子已经比过去好多了,好多了。这个火炉比过去都好,过去是拿那个汽油筒。 解说:现在正在值班的是一个观测小组,总共三人。岁数最大的恩孙建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八年。他曾经和张鲁新长期共事。观测站需要常年有人驻守,按照规定,每个观测组要连续值班三个月,所有的生活起居都在这里。恩
记者:这菜叶子还要啊?
风火山观测站孙建民:万一没有的时候,那时候就吃这个,就吃这个。叶子都黄了,都舍不得扔。最后还是吃这个。现在不还有个车给你拉个水,原来的话,砸冰。过去那苦日子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张鲁新:那个时候就是穷乐呵傻乐呵,因为我觉得人越是在艰苦的环境当中,越愁眉苦脸,日子过得它越难。还是乐观一点,再我自己本身那个性格,本身就是属于那种比较开朗,不敢什么时候都是那样。我记得那个我最喜欢唱,因为我自从从事这个专业,我就特别喜欢唱。那歌是这样,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解说:三年的时间,张鲁新好不容易适应了高原的生活,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又让他陷入了困境当中。
王筱磊:这是一张截止到1997年全国铁路建成和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在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由西宁向西这条铁路,它的终点是格尔木。当时的人们如果想进入西藏地区或者到拉萨去,他们可以走,通常我们所说的青藏线、川藏线和颠藏线。可这三条线路都是公路线路。那么对于张鲁新他们来讲,他们工作的全部意义,就是希望有一天,铁路能够修到拉萨去。所以,他们在这个地区,每多工作一天,也许就会向着他们的目标多前进一步。1978年当铁路修到格尔木的时候,由于冻土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这条修建铁路的计划被搁置起来了。我们今天很难去想象张鲁新当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但是我们知道一件事,张鲁新是在最后一刻随同最后一批撤离的人员,登上最后一台车,回到的兰州。
张鲁新:那次是非常不甘心,科学研究工作,它特别讲究这种连续性,尤其是对多年冻土的研究工作来讲的话,得到一组数据非常不容易。应该经过一年这个冻结期,融化期,整个一年365天才能得到一组最宝贵的数据。而且一组数据还不能说明问题,这个数据连续越连续,连续的时间越长,这个数据越宝贵。它对这个工程的指导作用就会越明显越好。
解说:张鲁新虽然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坚守的阵地,但是,他知道,青藏铁路的暂时停顿,是由于国家修建这项工程的时机还不成熟。有朝一日,当所有的条件都具备的时候,铁路一定会修到拉萨去。他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1962年夏天,风火山观测站的工作人员发现,他们的房间地面变得越来越稀软,当时,还没有经验的科技工作者们到处查找原因。最终发现,原来是地面之下的冻土在作怪。有人提出搬家,可是附近方圆十几公里的地下,充满了和这里一样的冻土,于是,人们想到,能不能把房屋的地基垫高,让房间的地面和冻土的距离加大,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按照这样的方法修建的房屋,到了第二年夏天,还是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这时候,科技人员们开始思考。既然房间里的热量可以通过地面传给地下的冻土,那能不能主动地给冻土降温,来保证房屋的安全呢。工作人员们给房屋的地基打出了很多孔,让自由通过的风给地下的冻土降温。风火山的房屋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地面稀软的情况。
解说:这似乎在揭示着深埋在高原之下的冻土的某种规律,然而,真正掌握多年冻土的规律,却花去了科技工作者几代人,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和精力。而四十年后,青藏铁路解决冻土问题时,提出的保护冻土,主动给冻土降温的思路,现在听起来似乎非常简单。但是
在这个简单的思路背后,其实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这种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正是科学家解决冻土难题的最核心的思路。现在,乘坐列车前往拉萨的乘客会发现,当火车穿越昆仑山的时候,铁路两旁有很多散热棒和蓝色的遮阳棚。当穿越可可西里的时候,列车是走在长达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桥上。所有这些,都是中国科学家们首创的解决高原冻土的方法。而在整个青藏铁路建设过程当中,张鲁新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在工程与科学技术之间搭建起了一个桥梁。
张鲁新:很多科学研究的一些东西,在工程建设当中拿来应用的时候,有时候不能直接拿来应用。缺少这么一个,好像一个翻译一样。那么,我就很方便地可以把科学家,包括我在内的一些科学家,他所做的一些科学研究的一些结论,很快地运用到工程实践当中去,这是一个。另外一个就是说,当工程当中遇到很重大的问题的时候,我能够把它的这个工程的问题,把它浓缩成一个科学的问题。
解说:当人们用坚持、执着来形容事业有成的张鲁新的时候,他自己却用逃兵、放弃这样的词语描绘了他的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
王筱磊:张鲁新他们的科研成果,是希望能够解决铁路通过冻土地带的科研难题,如今伴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所谓似乎给了我们的一个确切的答案。现在我们有更多的朋友可以通过火车去拉萨观光旅游,也有更多的人乘坐火车和家人团聚。但是,说到自己的家庭,张鲁新的心里却有一份深深的悲痛。当年结婚仅仅七天的他,就离开自己的新婚妻子到了青藏高原上,去进行科研考察。而结婚三十三年之后的今天,他们依然还没有一张像样的结婚照。
解说:其实,张鲁新完全有能力给家人更好的生活,1988年,作为国内知名的地质专家,张鲁新被调到了山东济南,去解决济南国际机场修建时遇到的地基问题。为了让张鲁新安心工作,当地政府把他全家的户口落到济南,分了房子,还特别为妻子李郁芬安排了工作。给孩子安排了学校。这一切,对于一个四十岁的中年男人来说,是应该拥有的生活。
张鲁新:当时,在那种年代,在济南给我的房子,是一个三室的房子。应当说是很不错了,所有的人,不管谁放在那个年代来讲,都是很不错了。再说济南的气侯,海拔都很低,气侯也比这边要好得多。各种生活物资的供应,各种生活条件,应当说都比西北地区,比青藏高原要好得多。五感觉倒是挺好。
解说:但是,在妻子李郁芬的眼里,张鲁新的生活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惬意。按 李郁芬:到了济南以后,我看他整天虽然工作非常忙,也非常充实。但是,他对西北的留恋,和西北青藏高原这种情节并没有中断。他每天都在翻他在这边工作的一些照片,看一些资料,并没有间断。
张鲁新:有一次就是年三十,还是照样在那上班。因为正再一个整理资料,做一些基本计算工作,忘记了,一直到都快七八点钟了,我记得,天都快黑了以后。突然想起来,听到别人放爆竹了。快点回家吧。回到家以后,我爱人她刚刚把饺子都包好,准备要煮了。说你干吗去了,我说我给忘了。
解说:其实,张鲁新也知道,反复地看这些青藏高原的资料,可能毫无意义。这和他现在的工作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他也知道,现在的生活是很多人都羡慕的,更是他在青藏高原无法奢求的。张鲁新也在努力着,去适应车水马龙的城市生活,去享受家庭带来的幸福与快乐。1990年初的一个傍晚,下班后的张鲁新,像往常一样坐在了电视机前。一部名叫西藏的诱惑的纪录片突然出现在了张鲁新的眼前。
(像旭日诱惑晨曦,像星星诱惑黎明,那样强烈,那样不可遏制。)
张鲁新:我看到那个高原上那个景色以后,我眼泪,我自己坐那儿看电视,眼泪就哗哗掉下来了。因为我觉得突然想,我还是想回去,我说。
解说:带着修建青藏铁路的希望,张鲁新回到了他离别一年多的青藏高原。
张鲁新:回来以后,我就觉得特别亲切,我就觉得每一个地方都是那么亲切。确实我后来想过了,我可能就是不能离开这块地方,这一辈子就是这样了。
(地质队员之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爬上那高高的山岗。我们为了祖国的事业,把青春献给青藏铁路。)
解说:为了修建青藏铁路,等待了二十八年的张鲁新,在2000年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来到了青藏线进行考察。
张鲁新:我感觉到就是确实要上了,有上的意思了。这时候轮到我汇报的时候,我真是心里就是,我应当说含着眼泪在汇报。心里在想,感觉到可能几十年的坚持,真是有了机会了。所以像机关枪一样讲,后来孙部长说,你不要着急,我们给你时间,我们可以先不吃饭。 解说:张鲁新的这次汇报,给国家修建青藏铁路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关于冻土研究的资料。也为青藏铁路克服冻土问题提供了很多解决的办法。而一年之后,随着青藏铁路建设正式拉开帷幕,张鲁新也因此迈上了他事业的巅峰。直到今天,张鲁新的工作并没有因为青藏铁路的成功通车而划上句号。64岁的他,依然工作在高原上。张鲁新始终认为,他今天所获得的成绩和荣誉属于他所身处的那个团队,中铁西北研究院和那些为了这项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的伙伴们。
张鲁新:我就想起了很多和我在一起的那些老师、同事,想起当时我们在一块,曾经一块走过的那个非常艰苦的岁月,当时在场的就我一个人,就是曾经我们在一起的人,就在开工典礼的现场,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我就想起他们来,一想起他们,从心里讲,充满了一种感激,感激他们也是为青藏铁路做了这么多年。
王筱磊:从北京西站发出的T27次列车,每天晚上九点半将会从北京西站准时发出,36个小时之后,它会到达格尔木。再过十二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拉萨。从格尔木到拉萨的这段行车,列车将以每小时一百公里的时速行使,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实现了人类在高寒冻土地带修建铁路的一个奇迹。人们还在思考一百年之后青藏铁路还会像今天这样安然无余吗。这是所有铁路和地质专家思考的问题,也是他们努力的方向。此时此刻一首歌又一次萦绕在我们的耳际。清晨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到铁路修到我家乡,青藏铁路给藏家儿女带去的是吉祥,让我们在这里再一次感谢所有的铁路和地质专家,我们再次祝愿青藏铁路永远畅通无余。祝愿你们扎西德勒。
范文四:一个人走出一条路
一个人走出一条路
——浅评《矿工拳王和他的兄弟》的情感描述 他是一个人,默默支持他的却是一群人。父母希冀的期待,弟弟无声的支持,表哥不懈的开导,都是他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指向标。熊朝忠说:“如果我成功了,那就是我整个家族,还有我表哥,是他们的成功。”正是熊朝忠与亲人之间感情的共振,给他提供了无尽的动力和支持。本片对感情的叙述正是吸引观众和做好节目的点睛之笔。
本片以熊朝忠获得成功之后的叙述开始,使观众感到不明所以,留下了悬念勾起观众的兴趣,后又开始细细讲述他成功路上的情感之路,解答观众疑惑,是一种成功的叙事技巧。首先是对弟弟的情感,弟弟是与哥哥一起开始练拳的,但却为了兄弟二人能成功,他毅然放弃了自己的梦,为哥哥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只能通过赌来供养哥哥。在这背后隐藏着的一丝无奈和玩味不禁让人对现实的残酷感慨万千,使观众对兄弟感情的认识更加深刻。
其次是表哥的情感,表哥像一个导师,带他入行,教他基础,就连熊朝忠的拳王梦也是受到了表哥的影响。表哥是一个追求梦想的人,从放弃警察工作,追求致富之路,到培养拳王的梦想,表哥一直坚定自己。在无力继续教授熊朝忠时,资助他去昆明深造。正是有这样一位无私、意志坚定地导师,熊朝忠才能在拳王路上走的一帆风顺。
最后是对家的情感,熊朝忠一个人肩负起了整个家。整个家的出路就靠他一个人了,虽然给了他巨大的负担,但他对家的情感也更加不可磨灭。家里桌子上摆着杂乱的物品,背墙上贴着熊朝忠的海报,在家庭不富裕的情况下,对他房间的装修,置办的新床,无不体现着家里对他的支持,对他的希望。
他背负着这些感情,在一次次的比赛中,或许就是这些感情,使得他在对手的一次次攻击中化险为夷,并且回以凌厉的反击,支持他撑下去;或许就是这些感情,使得他在经历失败之后再次的站起,支持他继续走下去。弟弟、表哥希冀的脸庞,在片头和片尾反复出现,体现了这些感情一直默默伴随着熊朝忠完成梦想,支持着他走在成功的大道上。
一个人走出了一条路,使得全家人走出去,这惊人的毅力和无尽的付出努力,最终获得别人眼里不可思议的成果,其实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在这背后,支撑他的,正是这些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本片正是通过这样的系统描述促进了片子的升华,体现背后的本质。
范文五:作文:语·一个人,一条路
? 千山万水 无数黑夜 等一轮明月
? 梦的边陲 风吹不灭 从不感疲惫
? 洛阳,739年,十月。
?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繁华里又恍惚多了另一个声音。
?
? 小 荷 作文网
?一
? 四岁,入学。
天资聪颖,头脑敏捷。
? 时时书不离手,能作诗吟对,令人称奇叫好。
……
? 754年,十五岁。
? 如一束奇葩,少年中进士。
? 声名传遍洛阳城,人人皆晓。
二
? 755年。
? 一个阴暗的雨天。
? 正居室读书,空气沉闷压抑,令人昏昏欲睡。
? 门外忽而传来了战马的嘶鸣,人们的呼号。
? 他满脸睡意地走出居室,也不知是梦是醒,只望见漫天红云快速划过,不留痕迹。
? 门缝中,依稀望见远处的街道,一匹匹的烟雾似的马背上,飘渺地坐着一身戎装的兵卒。
? 他睁大眼睛努力看,而那些人,怎么也看不见五官,却浑身的血红,仍是一副狰狞的模样。
? 这么多年过了,人们已经没有战争的概念。
? 即刻,老仆人驭马车带着这家人在混乱中驶离城池。
不想路上遭遇贼兵,狭路相逢,对凝数秒。
? 箭便煞煞地梭了过来,正中马眼。一声惨烈的叫,那马车同所载的人一起坠落悬崖。
三
昏昏然醒来,不见父母,不见仆人,一个简陋的屋子,睡在一张破烂的床上。
撑身想起来,却是不知名的一阵酸疼,于是又小心翼翼地躺下。
黑夜将至时,一老者带着农具而归。
他慌忙地问老者,问了许多,话语凌乱。
老者平静地答,他父母随从的死,他的幸运而被发现。并把他们的财物退还给他。
于是静默了。
他觉得这就像一场梦,仿佛刚才还在居室读书,怎么一觉醒来就在这儿了呢?
半月以后,带了些许盘缠,其余则馈赠老者,感谢其救命之恩。
——而洛阳,俨然是无法回去的,叛贼们还盘踞着这个繁华的城池,贪婪地吸允着它的血液与精髓。
四
? 这些年,他游历各地。
? 有的是随了自己的意愿,有的则是迫于无奈。
? 人也已渐渐由朝气勃发变为弓腰曲背,经历岁月,路越长,痕越多。踏出额上的条条岁月。
? 一个朝代,一段辉煌。全都沉淀在他的记忆的深渊。随着刀枪剑戈的对垒声,抹杀在那个深处。
? ……
五
? 一千多年以后,清明之日,一个悬崖下。
? 又是一个农民,正在林中祭坟。
? 一缕风吹过,摇曳开了这树林,老农民恍然地看见,有一个坟墓,静静地歪斜在树林中,如果没有那块碑,就根本看不出是个什么东西。
? 为了美观,老农又把那块墓修了一修,顺便换了一块新的碑。旧的碑便扔在地窖,没人去多看一眼。
六
? 又过了很多年,这里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
? 谁也不知道,这些高楼的下面,还埋着一块旧墓碑,碑上还隐约刻着“魂归来兮”。
————守鹤 2011.11.05
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