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生物的内环境稳态
第三单元 稳态与环境(1)
【考点14】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选择题
1.(2009广东生物17) 右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错误的叙述是
A. 饮清水后约1h ,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B. 饮清水后0.5h ,血液中的抗利尿素浓度降低
C. 在3h 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D.3h 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
2.(2009广东生物19) 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B.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 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3.(2009广东生物28) 关于甲型H 1N 1流感病毒与H 5N 1禽流感病毒的有关比较,正确的是
A. 均使感染者发烧,因此两者抗原相同
B. 感染不同的人后所引起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
C. 感染正常人体后均能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D. 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而改变传染性
4.(2009海南生物7) 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000mL 清水后,立即测量尿流量。下列能正确表示从输尿管流出的尿流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5.(2009海南生物9) 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H 2CO 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 稳定的缓冲物质
C. 细胞内、外的Na 、K 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 运动后Na 、K 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6.(2009山东理综5)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A. 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
B. 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C. 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
D. 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7.(2009上海生命科学8) 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电解质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A. 血浆与组织液的HCO 3
B.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
C. 血浆与组织液的Cl
D. 组织液与淋巴液的Na
8.(2009上海生命科学13) 下列关于人体内血脂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血液中甘油三酯可来自于小肠的乳糜微粒
B. 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偏高会使高胆固醇血症
C. 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与葡萄糖可以相互转化
D. 脂高血糖素促进甘油三酯的分解
8.(2009上海生命科学23) 人体内往往存在着针对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 合理的解释是
A. 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种蛋白质分子
B. 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复制
C. 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个同种蛋白质分子
D. 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表达
10.(2009浙江理综2) 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C. 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11.(2008广东生物19) 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 ⑤脊髓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12.(2008海南生物11) 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A. 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 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 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 遇到多年不见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13.(2008江苏生物12) 下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神经递质和性激素的传输方式依次是
+--++++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14.(2008宁夏理综3) 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A. 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 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 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 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15.(2008海南生物4) 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A. 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B. 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 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 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16.(2007宁夏理综4) 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 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 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17.(2008广东生物12) 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 较过程b 和c 更为重
要 ②组织液中的CO 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 或c 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18.(2008广东理基50) 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①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②由于惊恐而出现的无意识的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A. 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 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达到脊髓
C. 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 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19.(2007广东理基53)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有赖于正、负反馈调节。从总体来说,由正反馈调节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A. 温的维持 B. 血糖浓度的稳定
C. 水盐平衡的调节 D.凝血过程
20.(2008海南生物9) 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 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C. 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D. 寒冷刺激以屯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
21.(2007海南生物9) 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寒冷环境刺激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加
B. 寒冷环境刺激可使皮肤血管收缩,机体散热减少
C. 炎热环境刺激可使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增加,机体散热增加
D. 极端炎热环境中,人体不能只靠神经和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恒定
22.(2008宁夏理综4) 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 的变化趋势、引起pH 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分
A. 降低、CO 2、Na 2CO 3 B.降低、乳酸、NhHCO 3
C. 升高、CO 2、H 2CO 3 D.升高、乳酸、NaHCO 3
23.(2008山东理综3) 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冰盖之巅”。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 ②机体耗氧量降低
③皮肤血管收缩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 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24.(2007广东生物12) 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
A. 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
B. 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C. 体内的B 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减少
D. 体内的T 淋巴细胞数目增加
25.(2007海南生物10) 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的
A. 过敏反应增强
B. 细胞免疫作用减弱
C. 效应B 细胞数量减少
D.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26.(2007广东理基49) 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 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
C. 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D. 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
27.(2008广东理基51) 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的是
A.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 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
C. 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
D. 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
28.(2008广东生物13) 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 )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AIDS 患者出现病症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
②HIN 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 淋巴细胞
③HIV 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 复制能力较弱
④感染HIV 的人称为AIDS 患者,应尽快治疗
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 的特效药
A. ②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29.(2009福建理综26·Ⅱ) 人体体温能够保持相对恒定,是由于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请回答:
(1)当身体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兴奋由 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引起 分泌增多,该激素作用于全身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度,增加产热量;在38℃的高温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
(2)当体内有炎症时会出现发热现象,这有利于吞噬细胞和抗菌物质等转移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此过程属于 免疫。人体注射乙型流感疫苗后,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的相应 不能识别并作用于侵入机体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
30.(2009广东生物29) 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②为 细胞,④为 细胞。
(2)⑦与④功能上的区别是 ,由④分化为⑦的过程中,④细胞核内的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该分子的作用是作为 的模板。
(3)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 。
(4)过程③表示 ,过程⑤表示 。
31. (2009北京理综31)(14分)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经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请回答问题:
(1)侵入人体的细菌是一种发热激活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热。体温过高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 ,耗氧量 ;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 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
(2)人的体温是由位于 的 中枢调控的。
(3)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_______和________系统参与了调节,最终实现稳态。
32.(2009广东生物35) (8分)如图所示,铁钉刺入某人的脚底,随即她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应。请回答问题.
(1)当铁钉刺入皮肤时,痛觉感受器可产生传向中枢的 。此人还未感觉到刺痛之前就有了抬脚缩腿反应,调节该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部位 (①;②;③)。
(2)图中此人的反应是一系列神经调节的结果,参与此过程调节的神经中枢有多个,包括
及丘脑。
(3)图中此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同时下丘脑的 分泌量也增多,使垂体的 分泌增多,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协同调节血糖、血压以应对该紧急情况。
(4)此人脚底受伤后出现了红肿,医生担心她感染破伤风杆菌,立刻给她注射 进行应急免疫治疗。该方法属于 (A .非特异性免疫B .特异性免疫)
33.(2009海南生物23) (10分)请回答与机体免疫有关的问题:
(1)体液免疫的初次免疫反应与第二次免疫反应相比较,产生抗体更多的是 。
(2)某种病原微生物(V 1)初次侵入机体后,经 细胞摄取和处理,使V 1的 暴露出来,并传递给 ,然后再传递给相应的B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能形成两种细胞,其中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甲)是 ;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同种抗原作出增殖、分化等快速反应能力的细胞(乙)是 ;当机体两次受到V 1和另一种病原微生物(V 2)感染时,细胞乙只能对V1发生免疫反应。细胞乙不能对V 2发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 。
34.(2008海南生物23) (10分)图1是当A 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 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 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1)图2的结构名称是 ,结构②的名称 是 。
(2)神经纤维B 在A 中的细小分枝叫做 ,用针刺A 时,引起F 收缩的现象被称为 。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 。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 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 。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 (兴奋、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 的变化。
35.(2008上海生物40·A) (9分)请根据免疫基本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①表示第一次感染,②表示第二次感染)( )
(2)根据病毒入侵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注射( )
A. 灭活抗 B.抗体
C. 抗生素 D.抗病毒药物
(3)B 淋巴细胞和T 淋巴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的__________识别抗原。
(4)机体合成的数百万种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是由于抗体分子结构中的 不同。
(5)能将入侵的病毒分解,并使病毒的蛋白质分子出现在细胞膜上的是 细胞;释放
细胞毒素的是 细胞;能产生并分泌抗体的是 细胞。
(6)机体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的某些细胞成分当做“异已”时,便会导致 疾病,这类疾
病常见的如( )
A. 乙肝 B.流感 C.艾滋病 D.红斑狼疮
36.(2008广东生物29) (8分)机体受病原体刺激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抗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受刺激的______细胞内_____转录为mRNA ,mRNA 通过_____进入细胞质,在细胞质内的核糖体上合成抗体蛋白,此过程中mRNA 携带的信息是如何通过mRNA 准确表达的?
(2)此过程所需的能量由细胞内何种结构产生?
(3)该细胞核内何种结构被破坏,上述抗体合成将不能正确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
37.(2008上海生物35) (11分)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细胞正常生命活动非常重要。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环境通过 调节和 调节实现相对稳定。
(2)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 。
(3)体温相对恒定是保证内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前提。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温度感受器位于 上。与体温调节直接相关的两 种激素是 和 。
+(4)体液中的水和电解质的含量也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脑中缺血,使细胞内Na 浓度升高,
会引起细胞 。如果人体大量失水,血浆渗透压将 ,引起 激素分泌增加, 中枢兴奋。
38.(2008广东生物34) (8分)在神经和激素的调控下人体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右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控模式图,主要包括①至⑤五个过程,其中TRH 及TSH 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刺激后,图中过程______的活动较其它过程更早增强,过程_____产生的激素可作用于肝细胞,使其代谢产热量增加。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正常人体会立刻感觉到冷,请根据反射弧有关知识写出冷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3)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图中哪些过程分别发生什么
变化的结果?
(4)有一种疾病是体内产生了大量TSH 受体的抗体,该抗体可以结合TSH 受体而充当TSH 的作用,从而引起甲状腺功能_______,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___疾病。
高考真题答案与解析
生 物
【考点14】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选择题
1. 【答案】D
【解析】抗利尿激素调节人体的水平衡,抗利尿激素降低,尿量增加。据图可知,A C 两项正确,因为饮清水后0.5h 尿量大量增加,所以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B 项正确,3h 后,尿生成速率趋于稳定,两条曲线将可能重叠。
2. 【答案】B
【解析】维持体内环境稳态,需要消化,呼吸 循环 泌尿系统直接参与,还需要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外界环境有关,当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人体调节能力的时候,内环境稳态就处于失调状态。
3. 【答案】BCD
【解析】病毒作为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所以A 选项不对。
4.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的水的调节。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000ml 清水后通过消化系统吸收会使体液中水分增加,通过排尿排出机体多于的水分,最后会保持正常的稳定。
5.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血浆中有很多无机离子比如Na+等,对维持血浆渗透压有重
++要作用。细胞内、外的Na 、K 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消耗ATP 。
6. 【答案】A
【解析】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抗体, 它与Ach 受体结合,使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阻滞,导致眼肌、吞咽肌、呼吸肌以及四肢骨骼肌无力。胸腺是引起重症肌无力病症的主要原因. 胸腺在人出生前后主要帮助人体健全免疫系统, 特别是对T-淋巴细胞的培养和释放, 使之定居在二级淋巴器官脾脏, 淋巴结等. 青春期以后胸腺即逐渐萎缩,功能退化。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胸腺不但不退化,反而产生多种有害的抗体, 尤其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直接封闭或破坏人体神经-肌肉的突触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并随病期的延长而使这种破坏成为不可逆转,而这种抗体的大部分在胸腺内合成,参与破坏乙酰胆碱受体的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致敏, 可引起MG的自身免疫反应的始动抗原(即肌样细胞) 也存在于胸腺。所以现今各种治疗方法的目标基本是针对抗体、淋巴细胞和胸腺组织。手术治疗(胸腺切除术);非手术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放射疗法、此外还有促进神经肌肉接头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药物、特异性免疫治疗、降低血中AchRAb 的措施、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中药治疗等方法。)
7. 【答案】B
【解析】细胞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需要多种酶共同参与,酶大多为蛋白质,因而细胞内液与组织液在蛋白质浓度上相差较大。
8. 【答案】B
【解析】高密度脂蛋白可将周围组织的胆固醇转送到肝脏而排出,体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越高,则预示身体清除胆固醇的能力越强,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越小。
9. 【答案】A
【解析】一种病毒表面往往有多种蛋白质分子,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这种病毒的不同抗体。
10. 【答案】B
【解析】题目中明确阐述“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所以细菌的细胞呼吸类型为无氧呼吸(若为皮肤表层可以看作有氧呼吸);并且病原体已经侵入细胞内部,所以必须借助细胞免疫的过程使靶细胞裂解。
11. 【答案】D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较小。参与调节“跑步”过程的神经结构有: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脊髓等。例如:①判断方向;②运动协调;③渗透压或体温调节;④ 参与呼吸调节;⑤内有支配肌肉运动的低级中枢。
12. 【答案】C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较小。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与高级神经中枢没有直接的联系。
13.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三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区别与判定,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适中。神经递质是在相邻神经元之间直接传递信息,而激素的传递需要经过体液的运输作用。③表示的方式是自身分泌的物质量过多或减少时,能抑制或促进分泌细胞的分泌,如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就是此种情况。
1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突触传递的过程理解,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适中。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过程是依靠突触来完成,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刺激突触后膜,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经予某种药物后,发现递质的量没有改变,说明是突触后膜的功能受到了抑制,所以不能传递兴奋。
15. 【答案】B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反射活动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适中。针刺双脚的反应和膝跳反射的完成途径是反射弧,反射弧具有完整性,反射才能完成;能否复述医生的一段话与听觉中枢、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是否受损有关;血细胞的数量多少与神经中枢无关。
16. 【答案】A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反射弧中各结构与功能的理解,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适中。刺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产生都是电位变化,可支配效应器发生相同的反应。不同反射弧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布不同,有的是相同的组织或器官,有的则是不同的组织或器官,如寒冷等刺激冷觉感受器,可支配腺体(效应器)分泌肾上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腺体分布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神经中枢可以是脊髓也可以是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的兴奋不会对感受器的敏感性产生影响。
17. 【答案】D
【解析】过程a 主要表示营养物质和O 2等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之间的组织液,b 主要表示组织液中的代谢废物和CO 2等穿过毛细血管壁回到血液中被运走,c 表示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三者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都是必需的;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处于不断变化中,因而组织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组织液中的CO 2浓度太高或
太低,会出现病理反应,但并非有害无益,如扩散至血液中可刺激呼吸中枢的兴奋;过程b 或c 受阻可使组织间隙渗透压增高,导致组织水肿。
18. 【答案】D
【解析】排尿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内,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整,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故常见尿床;惊恐时高级中枢对脊髓的控制发生障碍,故会出现无意识排尿的现象。
19.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反馈调节的类型及分析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较小。体温的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和水盐平衡的调节都是负反馈调节。体温升高会加速散热、减弱产热使体温降低;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抑制血糖的来源、促进血糖的去路;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相对多),增大水分的排出,无机盐也有类似的负反馈调节。而血液的凝固过程是随着凝固过程的进行,促进凝固的进一步发生的,属于正反馈调节。
20. 【答案】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寒冷状态下的体温调节,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较小。骨骼肌收缩而打寒战是体温调节中增加产热的方式之一,反射中枢在下丘脑。
21. 【答案】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体温调节,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较小。寒冷环境刺激可使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皮肤血管收缩,增大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极端炎热环境中,除了靠神经和体液调节外,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持体温恒定。
22. 【答案】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体温调节,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较小。长时间运动引起缺氧时,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血液pH 下降,此时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 3能与乳酸结合生成乳酸钠,调节pH 保持相对稳定。
23. 【答案】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寒冷状态下的体温调节,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较小。在低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降低散热、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的稳态,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可有效减少散热,同时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提高人全代谢水平,增加产热。
2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细胞的起源与分化,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较小。胸腺是T 细胞分化的场所,胸腺缺失则不能产生T 细胞,因此该患者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体液免疫部分丧失。
2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非特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功能区别,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较小。大面积烧伤破坏的是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由皮肤黏膜等组成的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6.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过敏反应的过程与特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较小。过敏反应也是免疫反应,也有淋巴细胞参与,最终也要有浆细胞产生抗体,不过过敏反应是一种不正常的免疫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到抗原才会产生的。
27.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非特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较小。吞噬细胞能吞噬所有的病原体,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防治,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较小。HIV 主要攻击人的T 淋巴细胞。感染HIV 的人并不都是AIDS 患者,HIV 进入人体后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潜伏期HIV 病毒快速繁殖,但是人的免疫系统不断地消灭HIV 病毒,因此病毒的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随着大量T 细胞的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崩溃,即进入了发病期,即成为AIDS 患者。AIDS 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免疫系统的破坏,导致其他病原体的感染。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 的特效药。
二、非选择题
29.(25分)【答案】II .(1)传入神经/甲状腺激素(或肾上腺素)/汗液蒸发;(2)非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 细胞。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内容。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应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当身体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兴奋应通过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引起甲状腺激素(或肾上激素)分泌增多,因为这两激素都能够提高细胞代谢的速度,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增加产热量;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在38℃的高温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方式散热。当体内有炎症时会出现发热现象,吞噬细胞和抗菌物质等转移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该过程不具有特异性,所以是非特异性免疫。人体注射乙型流感疫苗后,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相应抗体)和细胞免疫(产生效应T 细胞)不能识别并作用于侵入机体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只能识别并作用于侵入机体的乙型流感病毒。
30.(8分)【答案】(1)T/B;(2)⑦可以分泌抗体而④不能/Mrna/合成蛋白质;(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4)②将抗原传递给④/病菌(抗原)直接刺激 ④。
【解析】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遗传信息的表达等基本知识,从图中获取生物学基本信息,结合运用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基本知识分析问题等能力。考查了特异性免疫,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合成分泌分泌蛋白的过程,及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由图抗体可推知7为效应B 细胞,再推知B 细胞和T 细胞,在准确推断细胞类型的基础上,判断细胞间功能的区别,并推出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是mRNA 。图中还表达了病菌(抗原)直接刺激B 细胞的过程。
31. 【答案】(1)增多/增大/乳酸;(2)下丘脑/体温调节;(3)神经/免疫。
【解析】此题是关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酶的问题,比较容易。在一定范围内体温升高,酶的催化效率增大。新陈代谢加快。分解作用增强,其中有氧呼吸,会消耗大量氧。随着氧气供应不足,机体的无氧呼吸增加,产生的乳酸会积存。机体的调节主要是体液和神经调节,本题问的是哪两大系统,大都能考虑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参与了调节(激素调节),但应注意从题目中看,只是设计到酶的问题,根本没有牵扯到有关激素的问题,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易因疏忽导致失分。可见正确解答,认真审题尤为重要。(1)人体体温过高时,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增多,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供氧不足时,肌肉组织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组织中的乳酸含量升高,从而使人感觉肌肉酸痛。(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3)从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也是一个体温调节的过程。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 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所以此过程中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病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抵抗入侵的病毒和病菌,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所以此过程也有免疫系统的参与。
32. (8分)【答案】(1)兴奋/①;(2)脊髓、脑干、小脑、大脑皮层;(3)促肾上腺皮质激
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4)破伤风抗毒血清(抗破伤风杆菌抗体、破伤风抗毒素)/B。
【解析】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正确解释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理及相关人体健康问题等能力。感受器的功能为产生和传导兴奋,将兴奋先传至脊髓的低级中枢,产生缩腿反应的同时将兴奋通过传导束传至脑干小脑直至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而且此过程还需要体液调节的配合,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途径,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共同完成,对于感染破伤风杆菌的应急治疗,应该直接用患者的血清,血清中含有相应抗体(抗毒素),能快速消灭抗原。
33. (10分)【答案】(1)第二次免疫反应(1分);(2)吞噬(1分)/抗原(1分)/T淋巴细胞(1分)浆细胞(或效应B 细胞)(2分)/记忆细胞(2分)两种病原体的抗原不同(2分)。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调节。⑴第二次免疫反应由于已经存在大量记忆细胞,所以会产生更多抗体。⑵当病原体侵入的时候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使病原体的抗原暴露,并传递给T 淋巴细胞,然后再传递给相应的B 淋巴细胞,使B 淋巴增殖分化能形成两种细胞一种是记忆B 细胞可以发生二次免疫,一种是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记忆B 细胞只能对V 1发生免疫反应,不能对V 2发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V 1和V 2两种病原体的抗原不同。
34. (10分)【答案】(1)突触/突触后膜(每空1分,共2分);(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反射 大脑皮层(每空1分,共3分);(3)内正外负(1分);(4)兴奋(2分)/膜电位(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2分)。
【解析】本题结合生理过程模型图解综合考查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过程与神经元上兴奋传导过程,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适中。图2是图1中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构——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结构②为突触后膜。神经纤维B 为传入神经纤维,它的细小分枝叫做感受器;接受刺激发生反应属于反射,各种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中枢同样也在大脑皮层。在静息状态下,电位为外正内负,当接受刺激后,兴奋部位由于电荷的移动,变为内正外负。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35. (9分)【答案】(1)C ;(2)A ;(3)受体(或抗原识别受体);(4)氨基酸序列;(5)巨
噬/活性T/浆;(6)自身免疫/ D。
【解析】(1)第一次感染病原体后,产生相应的抗体需要的时间长,产生的抗体数量少,第二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后,能迅速产生更多的抗体。(2)采取免疫接种(向人体注射灭活抗原),可以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当人体受到相同抗原感染时,能使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3)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依靠的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4)抗体的结构不同是由氨基酸的序列不同造成的。(5)、(6)见答案。
36. (8分)【答案】(1)效应B (或浆)/抗体基因/核孔/tRNA一端携带特定氨基酸,另一端
的反密码子与mRNA 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2)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3)核仁;核仁与某种RNA 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或抗体基因,缺少模板)。
【解析】抗体是效应B 细胞内由抗体基因控制合成的分泌蛋白。该过程需以tRNA 作为氨基酸的运输工具,按其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 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的方式进行氨基酸定位,并且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故凡是影响DNA 转录、核糖体形成等因素均能导致抗体合成的不正常。
37. (11分)【答案】(1)体液(或激素)/神经;(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3)下丘脑/皮肤和黏膜/肾上腺素/甲状腺素;(4)水肿(或吸水)升高/抗利尿/渴觉。
【解析】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可通过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实现其稳定。体温的稳态维持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直接参与体温的激
素调节,人体大量失水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上升,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产生渴觉。
38. (8分)【答案】(1)寒冷刺激后,图中过程①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 )的活动增强,过程③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肝细胞,使其代谢产热量增加。(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正常人体会立刻感觉到冷,依据反射弧写出冷觉是如何产生的?冷刺激→皮肤中冷觉感受器→相关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冷觉。(3)人体长期缺碘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 )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 )增加,甲状腺增生肿大。(4)人体内产生了大量TSH 受体的抗体,该抗体结合TSH 受体而充当TSH 的作用,从而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体温调节有关内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适中。(1)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寒冷刺激后,下丘脑会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量,如图中①过程;使代谢加强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通过③过程产生。(2)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组成部分,产生冷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因此,根据体温调节的过程,可知产生冷的感觉的过程为: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产生冷觉。(3)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元素之一,人体长期缺碘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过程③减弱;甲状腺激素不足,会加强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调节,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 )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 )增加,故过程④⑤①和②都会增加。(4)TSH 具有调节甲状腺分泌的功能,故当大量TSH 受体的抗体结合TSH 受体充当TSH 并使甲状腺功能增加。此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产生的抗体与自身细胞的错误结合,属于自身免疫病。
范文二:高二生物内环境与稳态2
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1.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2)稳态的概念和生理。
2.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1)水平衡;(2)无机盐的平衡;(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二、命题落点
1.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包括内环境三种成分的相互关系,体内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毛细血管壁与毛细胞淋巴管壁的通透性及水肿有关的原因及相应措施。
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及意义。
3.水平衡(来源与去路)、钠,钾的平衡(来源与去路)及代谢特点、水盐平衡的意义。
【典例精析】
例1: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和排出的无机盐是保持平衡的。若只饮水不进食,则( )
A .K+排出量大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 B .K+排出量等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
C .K+排出量小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 D .K+排出量等于零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中盐平衡及调节的特点。K+的代谢受醛固酮调节,当“只饮水不进食”时,会使血钾含量低于正常值,引起醛固酮分泌减少,因而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刺激减弱,使K+排出量小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答案:C
例2: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 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② 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 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④ 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①③
解析:下丘脑的功能很多,参与血糖的调节、水盐平衡及调节、体温的调节;同时还能分泌多种促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管理其它内分泌腺(如甲状腺),但下丘脑不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该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答案:D 。 例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
A .血浆量增加 B .组织液减少 C .组织液增加 D .淋巴减少
解析:血浆与组织液间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过敏时,因血浆蛋白渗出,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小,组织液中的水分回渗速度减慢,故组织液增多。答案:C 。
例4:在正常情况下,由尿排出的K+大约是肾小球滤过的K+量的1/10,当给人以大量钾盐时,尿中K+排出量可超过肾小球滤过的K+的量。这一事实表明 ( )
A .肾脏排出K+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B .K+的分泌和重吸收既可能是主动过程,也可能是被动过程
C .肾小管和集合管既能重吸收K+,又有分泌K+的能力
D .K+的分泌和Na+的重吸收相关联,都受醛固酮的促进
解析:正常情况下,“由尿排出的K+大约是肾小球滤过的K+量的1/10”,说明大部分的钾被重吸收回血液,少部分泌出。大量摄取钾盐时,“尿中K+排出量可超过肾小球滤过的K+的量”,说明肾小管和集合管能主动将体液中过多的钾盐泌出。答案:C 。
例5:人体发生组织水肿的原因之一可能是 ( )
A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少 B .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少
C .血液中尿素含量多 D.血液中无机盐含量多
解析:血浆中的蛋白质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的成分,血浆蛋白减少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渗减少,即发生组织水肿。据此可知B 选项不正确,血浆中尿素和无机盐对维持血浆渗透压不起主要作用。答案:A 。
【常见误区】
1.“体内的液体”与“体液”:体液是指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但有些在人体内暂存,又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的液体成分,如泪液、唾液、消化液、尿液等不属于体液。
2.“内环境”与“细胞内液”: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即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总称,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胞内成分”不属于内环境,如呼吸酶、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血红蛋白等。
3.“稳态”与“稳定”: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而不是绝对稳定。
4.血浆与组织液间的“渗出”与“回渗”:血浆成分由毛细血管壁渗出即形成组织液。正常情况下,两种成分不能渗出,一是血浆蛋白,二是血细胞。故血液与组织液之间渗透压差的大小取决于血浆胶体渗透压,即水分回渗的动力主要来自血浆胶体渗透压。这种渗透压差值减小时,会使水分回渗减慢,组织液增多,即发生组织水肿。主要见于: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肿瘤及过敏等。
5.“稳态的调节”与“健康”:内环境在神经系统及激素的调节作用下,在各种器官系统的参与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称之稳态。虽然机体具有调节内环境稳态的功能,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超出了它的调节能力,稳态即会遭到破坏,即发生疾病。
6.“钾”与“钠”代谢特点、功能及维持稳态的意义:
钾的代谢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K+主要功能有二:①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决定性物质;②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导致“心律失常”。
钠代谢的特点是: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当血钠含量过低时,会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
7.醛固酮对“水”与“盐”平衡的调节:醛固酮的功能主要是“保钠泌钾”,具有提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作用,故具有“保水”的作用。
范文三:高二生物内环境与稳态
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内环境与稳态
陈士来(瑞安隆山高级中学)
一、教材分析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关键在于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本节内容包含内环境与稳态两个重要的概念。教材先介绍了内环境及其与动物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对内环境稳定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说明只有经过细致的协调过程,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从而引出稳态的概念,并阐明稳态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确动物体内的各种变化都是趋于稳态的过程,这是一种可变的却又是相对稳定的状态。总之,这部分知识是对学生已有的关于人和动物体知识的一个总结和提高。其中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的内容与本章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内容、第三章的特异性反应、第四章的种群的数量波动及其调节、第六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有重要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内环境与稳态这部分知识是比较抽象,微观的、生理的,学生缺少相应的感性知识。但作为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看图比较与分析问题能力,以及材料分析和创新能力。因此无论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还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务必要结合实际,使抽象,微观的、生理的知识感性化、宏观化、可分析讨论化,使学生不断地在分析讨论和应用中,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在愉快中建构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同时提高各方面相应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②说明内环境的含义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③概述稳态及其调节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比较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图能力。②通过对内环境各种成分的联系的分析,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③培养学生回忆、应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温故而知新的自学能力。
3.德育目标
①通过稳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②通过内环境中温度的调节,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内环境的含义及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稳态及其调节。
2.难点: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区别;稳态的负反馈调节机理。
通过直观教学法使学生进行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同时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地位,在积极地分析、讨论所产生的问题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又很好将学生建构的知识来指导生活实际,体现出STS 教学;对于稳态的负反馈调节机理难点的突破,本案例采取了自主学习体温调节材料与血糖调节材料,小组合作讨论来得以实现。
五、课前准备
1.水螅部面、草履虫人的图片(可以在课件中)
2.有关内环境(组织液、血浆、淋巴)的图片(可以在课件中)
多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须通过内环境
内环境的定义: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
内环境 内环境的组成:组织液、血浆、淋巴
内环境稳定的意义 内环境与稳态
稳态的概念
稳 态 稳态的特点:可变又相对稳定
稳态的调节(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八、作业设计(略)
范文四:高三生物内环境与稳态2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二
一、学习目标:
1、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关系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
二、学法指导: 以体液中几种液体的关系图为主线,系统复习三种环境之间的关系、成
分及内环境稳态和调节
三、知识准备:
1、仔细阅读必修 3第 9页课文 2、参考步步高讲义 P148— 149页
四、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理解稳态,完成下列填空:
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
(1)稳态不是绝对稳定而是 ________稳定。
(2)稳态的实质指内环境 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一种 ________调节, 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调节网络是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在 __________的调节下,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 调一致,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________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 环境波动的因素。
(2)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____________的。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或人体自身的 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为新陈代谢过程发生许多复杂的酶 促反应,而酶促反应要求的理化条件是比较严格的。
二、生物体维持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
(1)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 (如 H2CO3) , 食物中常含有一些酸性和碱性物质, 它们进 入内环境后,因内环境中存在 ________,而使内环境的 pH________大的偏移。
(2)通过比较向自来水、 缓冲液 (如 Na2HPO4、 KH2PO4等溶液 ) 、 生物组织中加入酸或碱后, ________的变化反映出机体 pH 的调节机制。
2.实验流程
?????自来水 缓冲液 生物组织 检测并记录初始 pH→ 每滴入 5滴 0.1 mol/L
HCl 或 NaOH 测定并记录一次 pH ,直至滴入 30滴 → 以
pH 为纵轴、 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将记录数据作图 → 比
较并得出结论。
3.实验对比分析
(1)表示用 ________对自来水的处理;
(2)表示 ________分别对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处理;
(3)表示用 ________对自来水的处理。
结论:无论滴加 HCl 还是 NaOH 溶液,生物材料的 pH________________。
比较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引发组织水肿的原因有哪些?
(三)达标检测
1、 (2011·常州质检 ) 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 pH 通常在 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 是 ()
①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 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 CO2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 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 pH 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 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 pH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①②③
C .只有①②③④ D .只有①②③⑤
2、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需要调节。请利用 活鸡血完成下列与稳态调节有关的问题。
(1)为了验证血浆中的无机盐含量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现提供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活 鸡血,生理盐水, 10%NaCl溶液,蒸馏水,试管,滴管,显微操作器材等,请设计实验, 并预期结果。
方法步骤: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研究血浆能否维持 pH 稳定,某同学将血浆等量分装到 2支洁净的试管甲、乙中, 分别测定 pH 并记录,再向甲试管中滴 1滴 5%的盐酸溶液,乙试管中滴 1滴 1%的氢氧化 钠溶液,振荡 1 min,再分别测定 pH 并记录,观察各管颜色变化。
①试评价并完善此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同学猜想血浆通过缓冲作用来维持 pH 的相对稳定,他需要的实验证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反思
六、活页作业
范文五:必修三生物必备知识生物个体的稳态生物个体的稳态内环境
内容
必修三生物必备知识生物个体的稳态生物个体的稳态内环境
必修三生物必备知识
生物个体的稳态
一、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和组织液
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4、内环境的成分的区别和联系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左右
二、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腋窝、口腔、直肠(最接近人体的体温) 3、体温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四、水平衡的调节
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 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检测:斐林试剂(砖红色)、尿糖试纸
六、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记忆B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浆细胞??抗体 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抗原进入细胞)记忆T细胞
靶细胞??T细胞???????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区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抗原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6、艾滋病:
(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 (3)发病机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七、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组成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方向(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
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
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传递形式: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
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书写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体液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调节水平衡、血压
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
垂体
生长激素
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
多种促激素
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
兴奋性;
胸腺
胸腺激素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
肾上腺激素
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
胰岛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调节血糖动态平衡
卵巢
雌性激素等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维持第二性征等
睾丸
雄性激素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婴儿时
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生长激素:婴儿时期分泌过少:侏儒症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甲状腺激素激素调节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 甲状
腺激素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昆虫激素分类1)外激素,一般指由昆虫体表腺体分泌到体外的一类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如:性外激素等。2)内激素,由昆虫的内分泌器官或某些细胞分泌到体液中。如: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和脑激素。
2、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生长素
生长素的发现
实验结论: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解除方法为: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 5、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2)防止落花落果;3)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4)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杂草的生长) 6、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
主要作用
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联系: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
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2、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最基本)决定种群数量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决定种群数量种群特征 增长型 年龄组成 稳定型 (预测种群数量)衰退型 性别比例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植物,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动物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 N0λt
(1)条件:无限的环境。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条件:有限的环境资源。
特点:K时增长率为0,K2时增速最快。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足,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二、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根瘤菌、地衣等种间关系 捕食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寄生:蛔虫与人、噬菌体和细菌 3、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分层——光照强度,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动物分层——食物不同。
水平结构:
三、群落的演替
原生演替:
定义: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火山岩、沙丘、裸岩上的演替
次生演替
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弃耕的农田、火灾后的森林和草原
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群落)和非生物成分(无机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 等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生物成分 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举例: 植物 蝗虫 青蛙 蛇 鹰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过程2、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元素循环)
1.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的循环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4)营养信息:食物的数量、种类等。如食物链、食物网。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 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6、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
?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 ?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之间要构成营养关系,数量比例要合理;
? 生态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生态瓶要密封;
?生态瓶要放在光线良好,但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 ?研究结束前不要再随意移动生态瓶。
人与环境
1、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 2012优化方案高考数学(文)总复习(人教B版):第9章第2课时 , 河南省两市(焦作、开封)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联考(语文) , 201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词语(包括成语)
, 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 第三章 第三节 课时限时检测
, 成都七中2012届高二数学“零诊”复习讲义_1.2_简易逻辑_练习及答案 , 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典例导悟】【典例导悟】【典例1】2010西安模拟把下列
, 2011届高考英语轮复习资料 Unit 3 Travel journal 高考阅 , 湖北孝感解析版
, 2011年气候学案2
,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理综试题及答案 ,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化学)含答案 , 湖南省衡阳八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 2010年秋期期终考试
, 吉林市普通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 2008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研究试题语文语文(三) , 武汉市江夏区部分中学20112012届高一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 阶段性测试(五) 动物代谢
, [名校联盟]四川省汉源县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 浙江省嘉兴一中20092010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 物理:2.6《电阻定律》精品测试(新人教版选修31) , 九年级数学下册3.2.1 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湘教版 , 【物理】2011年新版3年高考2年模拟:恒定电流
,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实验班无答案)
, 2012届高考英语必考词汇90天复习案:第45天
, 2011届新课标版高考数学临考大练兵:文059
中考真题,模拟新题一元一次方程 , 2011
, 2009、2010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分类汇编:文学常识
, 第十一课 交往有艺术
, 江苏省淮安市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期中调研地理试题 , 《氢原子光谱》同步测试选择题选择题1关于光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单元测试题(套卷)第六单元2 , (最新最全)2011年全国各地100份中考数学试卷分类汇编第2章实数(14页有答案)
, 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 , 江苏省泰师附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 2008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研究试题语文语文 (二) , 江苏省盐城市2012届高三摸底考试(物理)
, 广西南宁二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试生物试题
, 通州2011初三模拟二暨毕业
, 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同步测试试卷1(新课标选修31)
? 2011 新课标教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