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地利不如人和
蔡禮旭老師主講 ~人之埋怨就是不了解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人之埋怨就是不了解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其實沒有人能夠讓我們痛苦的。我們早上也提到,“能知足者,天不能貧”。因為我們有時候埋怨,都把責任往外推,埋怨東,埋怨西;其實人生自己要負最大的責任,要有這分擔當才對。“能知足者,天不能貧”,自己就不會覺得很匮乏。其實說實在的,人當不知足的時候,那很多抱怨就出來。明明老板已經很照顧我們了,但是因為我們太貪婪,就常常抱怨老板。因為貪心,父母把他一輩子省吃儉用的積蓄都分給了我們,然後我們還貪得無厭在那抱怨分得太少。人這個貪念、不知足,那真的是個無底洞。
而且當人不知足的時候,就已經變成欲望的奴隸。你看現代最常在那裡喊著:我要自由。什麼是自由?難道是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叫自由?我們所做的一切有沒有已經影響到身旁愛護我們的人?甚至都讓他們提心吊膽?那哪叫自由?那是把自己的放縱建立在別人的痛苦當中,尤其是建立在自己的至親當中。三更半夜不回家,我很自由,讓父母在家裡提心吊膽,那個哪是自由?那個根本就是不成熟,不孝!不能體諒愛護我們人的心。所以真正的自由是不會做這些習性、欲望的奴隸,這真正自由人。今天有什麼吃什麼,不會計較;有什麼穿什麼,不會挑剔。假如挑剔,這一件穿了幾次,又去買新的,一買都是一件衣服要二萬、三萬塊錢。確實你看她買那些衣服,她先生的一個月薪水才五萬、八萬塊錢,當她看上一件衣服,她在那裡對她先生講:買了、買了;然後先生在旁邊:不要、不要,別買!你看這都是欲望止不住,把自己認為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
而說實在話,她有沒有快樂?她哪有快樂!穿著那件衣服走到辦公室去,就恨不得每個人都看到她。當然她要有快樂!人家不看她,她還得跑到人家面前轉三圈。轉了三圈之後,剛好同事也沒看出什麼,她說:你不覺得今天有什麼不一樣嗎?那個同事很老實,看了半天:沒有!她不只快樂不起來,還氣得半死:你沒看到我今天穿這衣服很漂亮嗎?很漂亮,很漂亮!人家還要應付應付我們。接著說:你猜多少錢?結果他一猜:兩百塊!我兩萬塊、三萬塊,你猜兩百塊。其實說實在的也不能怪人家,假如我們氣質不夠,兩萬塊穿下來都變兩百塊;假如氣質很好,兩百塊都變成兩萬塊。你看在這種虛榮之下,不管我們吃什麼、穿什麼、住什麼都絕對沒有快樂可言。每天就是那個面子在跟人家比較,患得患失。然後買了這些昂貴的東西,自己也好,先生也好,家裡人也好,又得拼命的去賺錢,真的都變成欲望的奴隸。
曾經我們聽到在大陸有人買了一間房子,至於那個房子多少錢暫且不論,那個房子每年要花的管理維修費是二十萬人民幣,維護這個住宅就要二十萬人民幣,換做台幣八十萬左右。我們在那裡想,這個人年輕的時候沒有時間住,因為都在還貸款,買那麼貴的房子,都在還錢;老了以後沒能力住,等他年紀大了,想住的時候,他賺錢的能力衰下來了,那麼昂貴的管理費用又付不起。所以年輕的時候沒時間住,買了那個房子最後給誰住?給他的僕人住。自己拼命在外面打拼。所以說實在的話,到底誰有福氣?看不准。是他的僕人最有福氣,每天在那裡無憂無慮的享受,住大房子。他很可能一個月去住個一、兩天,還住得不踏實,腦子還在那裡要怎麼賺錢,在那裡繞!所以贏得的是一個虛榮,而虛榮只會讓自己時時活在患得患失的痛苦當中而已。
感恩:蔡老師
范文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说到班级管理,就想起刚当班主任那会,就是跟学生打仗,他们就像浮在水面上的皮球,拍下去这个,又浮起来那个,很多时候是顾此失彼,筋疲力尽。曾记得有一次讲座说,老师不是将军,却有着指挥千军万马的气势。于是每次接一个新班,我就观察,就琢磨,怎样让我在繁杂的班级管理中能一呼百应,班级管理井井有条,自己也落个轻松自在。我发现,班级的凝聚力对班级管理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班级凝聚力,路在何方。下面讲讲我的一些做法。
一、用爱心浇灌班级凝聚力
班主任作为“一家之长”,应该发自内心地关心这一集体,爱护这一家庭中的每一个孩子。能够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真心的爱护,从而使得集体真正成为团结向上、充满温暖、有极强凝聚力的集体。
班主任在爱学生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爱自己班级的兄弟姐妹,以及去爱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初二,班里一个学生生病住院了,休息在家,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班里同学,班级同学特别是他所在小组的组员都争着想去看望他,为了不让大家的这份爱流失,我立即在全班商议,派哪些代表去看望他,哪些人帮他记政治、历史笔记,哪些人帮忙补习英语。那天,我就带着学生去了他家,大家见了他后,都关切地问这问那,曹××同学立即坐在床边,拿出历史书,开始给他上课了。他家长一再向我和同学们道谢。等我们要走的时候,他一直挽留我们,让我们再坐一会,再待一会,最后说,有你们真好。虽然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深深感动了班上其他的同学,也让他对这个班级更加热爱。
同学们一句轻声的问候,都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情感的浪花,也让学生对班级有了更多的热情和关注,更爱这个集体,班级凝聚力自然就强了。
二、用共同的目标凝聚班级合力
一个班级,要有强大的凝聚力,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之奋斗。在为共同目标奋斗的过程中,才会更加团结,才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军训的第一天,我就跟我们班的学生说,我们要使自己所在的班成为最好、最优秀、最团结的班级。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快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有时候,心理暗示也是很重要的,在以后的每一天里,班里的学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在学习上、活动中、潜意识里,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最棒的。所以,每次的活动,他们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目标靠近。在一次次的活动中获奖,更增添了“我们班级是最棒的”这种自信,从而更有动力为目标付出努力。
三、用集体活动来激励班级凝聚力
集体活动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法宝。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开展很多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活动来增强班级凝聚力。
初一第一次运动会,我们班学生一张奖状都没有拿到,当时很失落,来到了班级,我安慰大家,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了就好,这次运动会我们要重视大家努力的过程,大家由彼此陌生到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努力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很多。马上就要期中考试,我们可以利用期中考试来证明我们班的努力,后来我们班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由于初一运动会的失利,到了初二运动会,大家都铆足了劲。运动员们主动跟我提出,早上6点半就过来训练,其他同学又主动承担起这些运动员的值日工作。跳长绳训练时多选了两个学生作为后补,等正式上场时,被选下来的两个学生都哭了。我都觉得不忍心,安慰了好一阵。
在比赛中,很不幸有运动员受伤了,一些学生毫不抱怨地顶替上场,为了班级荣誉,每个学生都觉得义不容辞。在大家的努力拼搏下,初二运动会上,我们班拿到了很多奖状,当时全班同学都激动地不得了,从此,明显感觉到全班同学更加团结了,也更让大家相信,只要为班级努力付出,一定会成功的,在以后的每一次学校集体活动中,我们的目标就变成我们班一定要拿奖。后来的红歌比赛中,为了班级的目标,全班同学一遍一遍地练习《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当他们唱得精神饱满,很有气势的时候,我就会为他们鼓掌,表扬他们,后来,他们觉得自己唱得很好的时候,他们会很可爱的,自发地为自己鼓掌,在一次次的练习中,他们的自信心也越来越足。后来在决赛中拿下了特等奖,从此,《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班牢牢地团结在一起,班级凝聚力更是越来越强。当班级荣誉墙上的奖状越来越多的时候,班级同学在这个班级的自豪感就越来越强,就更爱这个班级,对班主任也是越来越爱。
在初一英语达人秀活动后,活动中用到的氦气球,我在放学时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那次每个孩子都把气球举在手中,或系在书包上,在排队出校门的一路上,赚足了回头率和其他班学生羡慕的眼光,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次,家长告诉我,孩子可开心了,又一次觉得自己在这个班好幸福。
班级的凝聚力在一天天的学习中,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了增强。我们班就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互相鼓舞着,一起成长。
范文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发布时间:2010-05-25 09:1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有利的自然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的内部团结。
[出典] 《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1)天时:这里指时机、气候等天然因素。地利:这里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地理优势。(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这里的文字恐有误。内城三里,外城应为五里。郭:外城。(3)环:围。(4) 城:指城墙。(5)池:城壕,即护城河。(6) 兵: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用皮革或铜、铁制作。(7)米粟:指粮食储备。(8)委:抛弃。去:离开,这里指弃城逃走。
(9)域:界限。这里用作动词,意即限制。以:用。封疆:疆界。界:界线。(11)威:这里用作动词,意为威服。(12)道:治国之道,即指“施仁政,行王道”。寡:少。(13) 畔:同“叛”,背叛。(14)顺:服从,归顺。(15) 有:或。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宽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限制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所以说:“
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只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仁政的人,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得到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都会背叛他。得到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亲戚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又不战的时候,若进行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开的。
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也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性的。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谁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呢,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和”不是盲从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
“和而不同”。“和”的思想,强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由于“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 现在,我们所说的“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
“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世乃至内政和外交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调谐”,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又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人必须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与自然圆融无间、共生共荣;
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互相关心、理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
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
“合群济众”,社会由个人所组成,个人离不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
开社会,应当尊重个性、鼓励个人的追求和创造,又必须融入集体、把个人的目标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表现在各个国家的关系上,倡导“协和万邦”,国家间应当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礼尚往来,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国际争端要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各国之间应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表现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不应当相互排斥,而应当彼此尊重、相互学习、保持特色、共同进步。
在座的各位多是经商的,是从事经济贸易的,做生意要讲发财、讲发展。怎么样发财、发展呢,“和”的思想认为“和气生财”,只有通过商量沟通工作,营造出合作共事的良好氛围与环境,才容易把生意做成、做好。“君子聚财取之有道”,合作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坑害对方就等于破坏合作,应以互惠互利为目的,谋取双赢。做生意要着眼整体、看到长远,即使一时达不成协议,也不能伤了和气,“买卖不成仁义在”,如此等等。“和”的思想,也是经商之道、发财之道、发展之道。
直到今天,美国及其盟国仍然在阿富汗这一“不毛之地”为所谓“反恐”进行苦战,其目的也不再单纯地为着“生存空间”,而是为着其深远的军事战略企图;其难以致胜的原因,也不单纯地是因为“兵要地志”,而且要想以暴力来征服一个民族,除非将这个民族完全灭绝。诚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苏、美先后用兵,在“天、地、人”三者中,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其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优越的军事装备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只能得势于一时,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劣势一方可以用时间换空间,用鲜血换自由,作战双方都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由于代价太大,这种战争是没有胜利者的,最后胜利的只有抽象的道义。
本文使用Blog_Backup未注册版本导出,请到soft.pt42.com注册。
范文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有利的自然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的内部团结。
[出典]? 《孟子·公孙丑下》
注:
1、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2、-注释
??? (1)天时:这里指时机、气候等天然因素。地利:这里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地理优势。
(2)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这里的文字恐有误。内城三里,外城应为五里。郭:外城。
(3) 环:围。
(4) 城:指城墙。
(5) 池:城壕,即护城河。
(6) 兵: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用皮革或铜、铁制作。
(7) 米粟:指粮食储备。
(8) 委:抛弃。去:离开,这里指弃城逃走。
(9)域:界限。这里用作动词,意即限制。以:用。封疆:疆界。界:界线。
(11) 威:这里用作动词,意为威服。
(12) 道:治国之道,即指“施仁政,行王道”。寡:少。
(13) 畔:同“叛”,背叛。
(14) 顺:服从,归顺。
(15) 有:或。
3、译文: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宽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只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仁政的人,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得到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都会背叛他。得到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亲戚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又不战的时候,若进行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4、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开的。
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 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性的。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谁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呢?
5、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和”不是盲从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和”的思想,强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由于“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
现在,我们所说的“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
“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世乃至内政和外交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调谐”,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又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人必须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与自然圆融无间、共生共荣;
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
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社会由个人所组成,个人离不开社会,应当尊重个性、鼓励个人的追求和创造,又必须融入集体、把个人的目标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表现在各个国家的关系上,倡导“协和万邦”,国家间应当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礼尚往来,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国际争端要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各国之间应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表现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不应当相互排斥,而应当彼此尊重、相互学习、保持特色、共同进步。
在座的各位多是经商的,是从事经济贸易的,做生意要讲发财、讲发展。怎么样发财、发展呢?“和”的思想认为“和气生财”,只有通过商量沟通工作,营造出合作共事的良好氛围与环境,才容易把生意做成、做好。“君子聚财取之有道”,合作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坑害对方就等于破坏合作,应以互惠互利为目的,谋取双赢。做生意要着眼整体、看到长远,即使一时达不成协议,也不能伤了和气,“买卖不成仁义在”,如此等等。“和”的思想,也是经商之道、发财之道、发展之道。(圣贤的光)
6、直到今天,美国及其盟国仍然在阿富汗这一“不毛之地”为所谓“反恐”进行苦战,其目的也不再单纯地为着“生存空间”,而是为着其深远的军事战略企图;其难以致胜的原因,也不单纯地是因为“兵要地志”,而且要想以暴力来征服一个民族,除非将这个民族完全灭绝。诚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苏、美先后用兵,在“天、地、人”三者中,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其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优越的军事装备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只能得势于一时,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劣势一方可以用时间换空间,用鲜血换自由,作战双方都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由于代价太大,这种战争是没有胜利者的,最后胜利的只有抽象的道义。 (香山梦Xiangshans' Dream)
范文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发布时间2010-05-25 09:1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有利的自然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的内部团结。 出典 《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1天时这里指时机、气候等天然因素。地利这里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地理优势。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这里的文字恐有误。内城三里外城应为五里。郭外城。3环围。4 城指城墙。5池城壕即护城河。6 兵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用皮革或铜、铁制作。7米粟指粮食储备。8委抛弃。去离开这里指弃城逃走。9域界限。这里用作动词意即限制。以用。封疆疆界。界界线。11威这里用作动词意为威服。12道治国之道即指“施仁政行王道”。寡少。13 畔同“叛”背叛。14顺服从归顺。15 有或。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宽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只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仁政的人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得到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都会背叛他。得到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亲戚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又不战的时候若进行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开的。 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也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之
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性的。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谁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呢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和”不是盲从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和”的思想强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由于“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 现在我们所说的“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 “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世乃至内政和外交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调谐”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又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人必须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与自然圆融无间、共生共荣 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 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社会由个人所组成个人离不开社会应当尊重个性、鼓励个人的追求和创造又必须融入集体、把个人的目标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表现在各个国家的关系上倡导“协和万邦”国家间应当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礼尚往来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国际争端要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各国之间应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表现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不应当相互排斥而应当彼此尊重、相互学习、保持特色、共同进步。 在座的各位多是经商的是从事经济贸易的做生意要讲发财、讲发展。怎么样发财、发展呢“和”的思想认为“和气生财”只有通过商量沟通工作营造出合作共事的良好氛围与环境才容易把生意做成、做好。“君子聚财取之有道”合作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坑害对方就等于破坏合作应以互惠互利为目的谋取双赢。做生意要着眼整体、看到长远即使一时达不成协议也不能伤了和气“买卖不成仁义在”如此等等。“和”的思想也是经商之道、发财之道、发展之道。 直到今天美国及其盟国仍然在阿富汗这一“不毛之地”为所谓“反恐”进行苦战其目的也不再单纯地为着“生存空间”而是为着其深远的军事战略企图其难以致胜的原因也不单纯地是因为“兵要地志”而且要想以暴力来征服一个民族除非将这个民族完全灭绝。诚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苏、美先后用兵在“天、地、人”三者中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其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优越的军事装备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只能得势于一时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劣势一方可以用时间换空间用鲜血换自由作战双方都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由于代价太大这种战争是没有胜利者的最后胜利的只有抽象的道义。 本文使用Blog_Backup未注册版本导出请到soft.pt42.com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