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 情感。
3. 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问答法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 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 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 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 作者、 注释等内容, 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 息。
生 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 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 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 1 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 192 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 1 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 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 既往地等候着他。 在康桥边上, 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 在回国途中的中 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 (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 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 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 8月辞别剑桥启 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 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 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 11月 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 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 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 是美。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 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 ,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年秋重到英 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 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 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 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 诗人告别康桥时, 可能有送行的人, 诗人的眼中 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 物象是“云彩”, 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1、构思:
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 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 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 以 “轻轻” “悄 悄”“沉默”造成一种寂静环境,排除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感。
第三, 意像选择独具特色。 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 “云彩” “金柳” “柔波” “水草” “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机械轰 鸣及送行之人,这样就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独特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 徐志摩崇拜大自然, 主张人类应 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条水草”,想到“青草更青处”寻 梦,这是诗化人生的表现。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 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 这首诗歌本身很 美。 《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 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 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 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 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 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 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 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板书:回 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① 《雨巷》 是压韵了的, 而且是一韵到底, 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 (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 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 2、 4句压韵, 节节换韵。 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板 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 音乐美。
㈡建筑美。
1、 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 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 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㈢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六、绘画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 2、 3、 4节,我们先来看第 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㈡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 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
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 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 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 新娘 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 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 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 的美丽美好, 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 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 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 和离别的气氛吻合, 而朝阳中 4的新娘太朝气 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 喷薄而出的, 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 而且夕阳映 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 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 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 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 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 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 难以忘怀, 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㈢青荇。
1、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 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 引人注意。 “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 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 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 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 而且还是在烂泥上, 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 水草?
——在这里, 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 也很可爱, 让人有亲近的愿望; 而水草是油油的, 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 康河的流水、 水草在作者眼中
所呈现的那份安闲、 自在、 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 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㈣清泉。
1、 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 而彩虹虽然美丽, 却也容易消逝。 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 康桥的生活、 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 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 这样 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 要静静地呵护, 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 这样的康桥当然不 愿离开。
㈤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 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 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 倒影, 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 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 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 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 摇”“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给人以立体感。 更 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 感情相同 吗?
——不同。 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 (两个词:放歌 /沉默 )
2、第五节作者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那一瞬间,他 忘了自己要离 开, 他很愉悦。 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 诗人对康桥迷 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 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 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 。 而且是 悄悄的离去, 他的那种无奈, 依恋,使他不能放歌。 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 悄地走。他 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因此这一 节要读得稍微 缓慢深沉 。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 抒发感情 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 “别离的笙箫”, 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 好的审美效果。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 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 己沉默了。 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 好,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这两节都是 直接抒发诗人感情 的。 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2、 \
— —唱三叹 。 连用三个, 突出地表现了 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 的情感。 使我 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 即使 \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 彩”, 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 我们中国有很多 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 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 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突出作者的 洒脱和飘逸 。 从作 别到不带走, 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 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 那 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 ~~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 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九、课外拓展。
所以, 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 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 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 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 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全班同学齐读)
1、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2、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 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 使我 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3、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4、大家看看这一句:“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 其实不然。 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 满。
5、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 “沙扬娜拉” 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十、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新格律诗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书:云中鹤、南湖、诗哲 新月派 第二课时:再别康桥
金柳 (比喻) 新娘
绘画美 青荇 (拟人) 招摇
清泉 (暗喻) 虹
副板书:轻轻地——悄悄地
范文二: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说课稿
10级中文本二班 张阳凡 学号:0211100202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 28号,张阳凡,今天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 (板书:题目、作者) 。接下 来我将从教材分析、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说教学板书四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 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点
《再别康桥》 是处于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模块的一首现代诗歌。 在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初 始,学习这首诗歌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是鉴赏学习现代 诗歌的典范例文, 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 比较、 鉴别不同题裁、 不同风格、 不同流派的诗词, 这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 使其受到美的 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 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 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 《再别康桥》 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2.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 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 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 美。
3、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对诗歌鉴赏尚处起步阶段, 因而在课堂上, 老师应将鉴赏搞得生动活 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习惯。 加上语文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 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 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 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并对重要意 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进行审美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体现的作者情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4、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它音形色兼具的特点,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以利于学生 形象直观地把握课堂内容。
学法:
反复诵读品语言,联想想象赏画面,知人论世悟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完成教 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徐志摩说: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 是康桥给我 胚胎的。
康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触摸康桥,触摸作者 的情感之乡。
(设计意图:用徐志摩的名言,同时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这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 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
(二)问题设计:
1、 一读文本,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 整体感知; 再欣赏配乐朗诵 《再别康桥》 , 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 (注意音节、重音、基调)再让 学生伴随优美的乐曲进行诵读, 从而感受诗歌的音乐魅力。 反复诵读, 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基 础,同时,也契合了大纲中重视感悟、熏陶和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 ①疏通字词。荇 篙 溯
②读完之后你对这首诗歌有什么感受?用两个字或者三个字回答。
(很美或者不美。喜欢或者不喜欢。依恋或者惆怅。好或者不好。没感觉。读不懂。 ) 2、 再读文本,学会赏析。
①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里?整体还是局部?试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诗歌,实现感知诗歌音乐美和建筑美的教学目标, 简单的绘画美教学目标。 )
②我也觉得很美,于是试着做了一下赏析。展示屏幕。鉴赏第二节。
表明留的意义, 仿佛柳树也动了情要挽留作者, 实写作者的惜 别之情。
艳等修饰词, 柳是金色的柳, 让人想象到夕阳中的柳树仿佛镀 上一层金色,明艳,美丽。艳字,让人感觉到柳树影子的鲜艳,美丽,依依作别的样子跃然 纸上。
艳的,又是羞涩的,突出表现了康桥的柳的娇媚,娇羞。
喜爱。 如果说康桥的柳是新娘, 那么谁是新郎?新郎新娘新 婚之夜新婚燕尔,却做着别离,你能体会到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感吗?)
(设计意图:教师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
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借此指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 ③请同学们也仿照我的鉴赏方法,自选角度,任选一节进行鉴赏。展示。
(明确答案 :画面美的特点——意象美,选词美,手法美,情感美,动感美,着色美。进 行总结:新月诗派——徐志摩是 “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 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 ,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 ,即绘画美、音 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
(设计意图:学会鉴赏诗歌,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鉴赏。 )
3、 三读文本,深度体味。
①整体诵读诗歌,进一步体味诗歌的三美,体味作者的情感。
展示作者经历以及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力求创新,突破传统的开篇介绍作者方式,用所谓“知人论世”的背景介绍, 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
②试着背诵这首诗歌。
4、 再读文本,妙笔生花。
请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用你手中的笔描绘一下“我心中的康桥” ,让我们再度感受徐 志摩笔下的康桥,引起我们心灵的共振。
(例文明确: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四季长青的绿 茵茵的草坪, 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 矗立于岸边的宏伟的教堂, 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 建筑群??这就是徐志摩的精神之乡,他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他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 谐的大自然所陶醉。 我的脑海中仿佛浮现出如画的美景:清晨,或傍晚, 他常常在织锦一般 的草地上读书, 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 有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 有时撑一只长篙在 康河里划船, 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 骑上一辆自行车, 独自去追赶天边阔大的太阳??) (三)结束新课,布置作业。
课下寻找徐志摩的代表作《沙扬娜拉》进行比较阅读,找准比较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对 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 “微型教案” 之称, 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 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音乐美——音节(押韵)
建筑美——匀称(句式)
绘画美——辞藻(意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范文三: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 :
《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2节至
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
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磐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范文四:《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主要作品及创作风格。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并运用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3.体会诗歌的节奏、旋律,了解新诗中 “新月派”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并运用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学习课时】 1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愁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他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一、导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青荇( ) 榆阴( ) 沉淀( ) 长篙( ) ....
漫溯( ) 浮藻 ( ) 斑斓( ) 笙萧( ) ....
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④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学
(一) 朗读诗歌
请你大声朗读诗歌,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二) 问题探究
1.找出这首现代诗的韵脚并写出来。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的这种感情通过哪些方面表达?
3.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哪些意象?你觉得它们分别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读1、7节欣赏回环美
诗歌的首尾两小节语意很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但是同中有异,这样处理有怎样表达作用?
5.《再别康桥》一诗在形式上如何体现“新月派”的“三美”主张?
【链接】 “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的是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的是句式。
三、悟: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获得的新诗鉴赏方法有哪些?请作总结。
三、链
范文五:再别康桥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Gswhywx1---------002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 1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陈红 审核人:编制时间:2014/8/30
学习目标
1. 能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2. 能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 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重点难点
1. 能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2. 能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 知识链接
1作者
徐志摩 (1897— 1931) 现代诗人、 散文家。 名章序, 笔名南湖、 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他是新月社的主要成员之一。 曾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学习。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31年 11月 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 《志摩的诗》 、 《翡冷翠的一夜》 、 《猛虎集》 、 《云游》 ,散文集《落叶》 、 《巴黎的鳞爪》 ,小说 散文集 《轮盘》 , 戏剧 《卞昆冈》 (与陆小曼合写) , 日记 《爱眉小札》 、 《志摩日记》 , 译著 《曼 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 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 华美, 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 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 、 《想飞》 、 《我所知道的康桥》 , 《翡冷翠、 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作品时代背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 归国途中。时间是 1928年 11月 6日,但他这次重游康 桥的时间, 却是在 7月底的一个夏天。 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 事先谁也没通知, 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 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 悄悄地到康桥来 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 ,现在通泽“剑桥’ ,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 景秀丽的地方。 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 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 一股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 只有 他所熟悉的康桥, 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 于是, 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 一块地方、 每一个角落, 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 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 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 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 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 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 记下了这次重游康轿的切身感受。
3. 新月派简介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 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 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 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诗格律要保持整齐的外形, 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 .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语注音。
青荇 . (x ìng ) 榆 . 阴(y ú) 沉淀 . (di àn ) 长篙 . (g āo )
漫溯 . (s ù) 满载 . z ài ) 斑斓 . (l án ) 笙萧
.. (sh ēng xiāo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艳影:鲜明美丽的倒影 。
青荇:即荇菜,为水生植物 。
招摇:张扬炫耀以引人注意 。
斑斓:彩色绚丽,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
3. 按段落概括全诗内容
(1)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
(2)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3)写康河的水草
(4)写榆树下的清潭
(5)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
(6)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7)呼应开头
4. 、 本文在意象选择上独具特色,请找出本诗的意象。
(主要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清潭、彩虹、浮藻、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
5. 《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 “ 三美 ”—— 建筑美(指外观整 齐,给人建筑的美感) 、绘画美(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 、音乐美(指在韵律方面给人 的美) 。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三美” 。
本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 音步构成, 读来朗朗上口, 悦耳动听; 建筑美, 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 四行一节, 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 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 间或八个字, 于参差变化中 见整齐;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 “金 柳” “艳影” “青荇” “彩虹” “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做是一幅 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
三.合作探究
1. 明明是 “ 再别康桥 ” 为何说成 “ 作别西天的云彩 ”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为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确使人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 “ 轻轻的 ” , 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 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 幻成了 “ 西天的云彩。 ”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 告别的却不是人,是 “ 西天的云彩 ” ,在这里诗人运用借代, “ 西天的云彩。 ” 指康桥美好的一 切。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 “ 执手相看泪眼 ” 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 之感。三个:“ 轻轻的 ” 创造了轻盈而柔和的气氛,营造出宁静而缠绵的氛围)所以这幅图画 就有一种 “ 不舍之美。 ”
2.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诗人?用诗歌原句回答。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榆阴下的一潭,是天 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夏虫的沉默。 )
3. 常言 “ 花红柳绿 ” ,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 “ 金 ” 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 用?
(因为绿柳在夕阳照射下,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 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 做新娘。 形象逼真的写出了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 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 )
4. “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 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拟人,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表达了油油青草 的多情可爱和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 )
5. 你认为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 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 ,长于斯,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
6. 、 怎么理解 “ 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 一句?
(“ 笙萧 ” 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 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这里是人匠心独运,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 ,化静为动, 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 句也有类似的效果。 )
四.拓展运用
阅读下列徐志摩的诗歌,完成 1— 2题。
沙扬娜拉
——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杨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
1、
又止,含羞带笑的神态。
2、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里, “甜蜜” “忧愁”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 不矛盾。女郎处在将要分别、不忍分别、 又只能分别的复杂的情绪交织之中,她不能一味沉 默, 只好把万千浓情蜜意化作一声声的珍重, 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 诗人与这 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 。
五.课后反思
学习了这首新诗,你有什么收获?
检测题答案
1. 答案“ C 。 A 项中 “ 缥 ” 应为 “ 漂 ” 或“飘” , B 项中 “ 锭 ” 应为 “ 绽 ” , D 项中 “ 生 ” 应为 “ 声 ” 。
2.B
3.D
4.(1).答案 诗共 6节,每节的前 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 合, 渲染了诗中 “ 梦 ” 的氛围, 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 “ 梦 ” 态。 (可以从节奏、 旋律等方面分析。 ) (2). 答案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既甜美又忧伤的情绪。 (诗人的情绪可以从 “ 依洄 ”“ 迷醉 ”“ 甜 美 ”“ 伤悲 ”“ 心碎 ”“ 黯淡 ” 诸词中体现出来。 )
(3)答案 这两句和 “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比较相像。 这四个语句都采用了 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抽象的情绪, “ 甜美 ”“ 黯淡 ”“ 悄悄 ”“ 沉默 ” ;喻体都是具体 可感的事物, “ 梦里的光辉 ”“ 别离的笙箫 ”“ 今晚的康桥 ” 。 (所给的诗句是比喻手法,从《再别 康桥》中比较容易看出。 )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 1
《再别康桥》导学案
班级 组名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 能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2. 能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 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重点难点
1. 能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2. 能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 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 宁人。 他是新月社的主要成员之一。 曾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学习。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 任翻译。 1931年 11月 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 、 《翡冷翠的一夜》 、 《猛虎集》 、 《云游》 ,散文集《落叶》 、 《巴黎的鳞 爪》 , 小说散文集 《轮盘》 , 戏剧 《卞昆冈》 (与陆小曼合写) , 日记 《爱眉小札》 、 《志摩日记》 ,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 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 华美, 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 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 、 《想飞》 、 《我所知道的康桥》 , 《翡冷翠、 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作品时代背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 归国途中。时间是 1928年 11月 6日,地点是中国海。 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 却是在 7月底的一个夏天。 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 逗留了一夜之后, 事先谁也没通知, 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 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 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 ,现在通泽“剑桥’ ,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 在地, 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 生活过, 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 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 遗憾的是, 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 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 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 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 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 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 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 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 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 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 故未把这 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 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游康轿的切身感受。
3. 新月派简介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 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 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 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诗格律要保持整齐的外形, 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语注音。
青荇 . () 榆 . 阴() 沉淀 . () 长篙 . ()
漫溯 . () 满载 . () 斑斓 . () 笙萧
..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艳影:。
青荇:。
招摇:。
斑斓:。
3. 按段落概括全诗内容
(1)
(2)
(3)
(4)
(5)
(6)
(7)
4. 、 本文在意象选择上独具特色,请找出本诗的意象。
5、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
6. 《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 “ 三美 ”—— 建筑美(指外观整 齐,给人建筑的美感) 、绘画美(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 、音乐美(指在韵律方面给人 的美) 。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三美” 。
本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合作探究
1. 明明是 “ 再别康桥 ” 为何说成 “ 作别西天的云彩 ”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诗人?用诗歌原句回答。
3. 常言 “ 花红柳绿 ” ,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 “ 金 ” 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 用?
4. “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 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5. 你认为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6. 、 怎么理解 “ 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 一句?
四.拓展运用
阅读下列徐志摩的诗歌,完成 1— 2题。
沙扬娜拉
——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杨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 1. 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
郎 的神态。
2、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里, “甜蜜” “忧愁”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
五.课后反思
学习了这首新诗,你有什么收获?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 1
《再别康桥》节节过关检测题
班级 组名 学生姓名
1、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缥浮 B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2. 对《再别康桥 ) 诗句及词语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 、 “轻轻的走” 、 “轻轻的来” 、 “轻轻的招手” ,诗的开第一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来修 饰动作, 不仅生动地再现出诗人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 更表达出他来去时不愿惊动自己 深爱着的康桥的心情。对康桥的热爱和依恋溢于言外。
B 、 “悄悄的走一悄悄的来” ,诗的末节用两个“悄悄”与首节的三个“轻轻”相呼应, 两个诗段不仅词语对仗, 且节奏相同。整齐的诗句,铿锵的音韵, 可以融入诗人更多的离愁 别绪。
C 、诗篇首尾二段起呼应作用的,还有“云彩”这一意象。云彩本是无情物,这里早已 诗化了。 “轻轻的招手” ,似乎欲同它话别;然而,又“挥一挥衣袖” ,决 计“不带走一片云 彩” ,两个细节 ,生动地说明诗人对康桥只有留恋,而无索取。
D 、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诗人似乎已忘记他要“再别康桥” ,反 倒撑起长篙随意地要到更深的青草中寻梦。 这种宕开笔来, 不从正面写别情的写法, 更有一 番情趣和魅力。
3. 对《再别康桥 ) 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康桥”现在通译“剑桥” ,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 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怀有一种特殊感情。 B 、第二节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岸边的柳树倒映在剑河里的情景,写得甜蜜而美丽, 浸透着诗人的欣喜和眷恋。
C 、第三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水草的“招摇” ,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他的热情欢迎,同 时用“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依恋之情。
D 、第五节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回忆往昔夜晚在剑河尽兴游览的 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恋之情。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我不知道风 —— 是在哪个方向吹
徐志摩
①我不知道风 ④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我是在梦中,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②我不知道风 ⑤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我是在梦中,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③我不知道风 ⑥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我是在梦中,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1).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3). “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 ,这两句与《再别康桥》中的哪个句式比较相 像?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