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国际贸易利益的_漏损_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解读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8年第 4期 (总第 132期 )
国际贸易利益的 漏损 :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解读
杨玉华
(河南科技大学 政治与社会学院 , 河南 洛阳 471003)
摘 要 :外贸利益的漏损是国际不平等 贸易利益 分配在 发展中 国家的 体现 。 马克 思认为 随着国 际竞 争的加剧 , 国际不平等贸易将逐步消失 。 但在当代国际贸易中 , 市场垄断 、 知识产 权的滥用 、 贸易壁 垒和供
求影响因素的凸现 , 都强化了贸易的不平等 趋势 。 因 此 , 要 维护国 家民族 利益 , 必须充 分认识 和把握 国际
不平等贸易的当代趋势 和特点 , 立足于中国的 比较优 势 , 努 力探索 打破国 际垄断 、 提升 国际竞 争的有 效形
式和途径 。
关键词 :国际贸易利益 ; 漏损 ; 马克思 ; 不平等贸易
中图分类号 :F 7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585(2008) 04-0077-07
自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 特别是 20世纪 90年代以后 , 年均增长高 达 20%以上 , 外汇储备也是一路攀高 , 在 2006年超过了 1万亿美元。在收获外贸、 外汇漂亮数字的 同时 , 却发现我国的 GDP 和收入并没有同步增长 :我国 GDP 增速只及外贸增速的 1/2, 1998~2004年 的制造业的人工成本增速只及同期 GDP 增幅的 56%。 [1]而支撑我国外贸增长的主力军农民工的工 资只比 1990年增长了区区 68元 实际低于物价增长水平。为什么外贸高速增长却没带来经济、 收入的相应增长 ?
一 、 国际不平等贸易造成了外贸利益的 漏损
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在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扩大就业的同时 , 我们却常常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 :我国外贸增长的利益在悄悄的 漏损 。
外贸利益的 漏损 问题 , 早在亚当 斯密的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 (1776) 一书中就已经论 及。 [2]61-70斯密认为 , 在不平衡贸易情况下 , 贸易双方的贸易利益分配是不均的 :贸易品结构的国产率 越高则对该国越有利 , 贸易方式越直接越有利于贸易双方。穆勒在 政治经济学原理 (1848) 中 , 在 国际需求方程式 的基础上 , 用两国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上下限解释互惠贸易的范围 ; 用贸易条件的 变化说明贸易利益的分配的变动。 [3]127-131他认为 , 贸易双方的贸易条件或两国间商品交换的比例是 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如果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强 , 则对该国越 不利 ; 反之 , 则对该国越有利 , 其贸易利得越多 ; 两国交易商品的比例越接近国内的比例 , 则该国获益 越少 , 相反 , 则获益较多。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萨缪尔森在他早期的经济学著作 (1972) 中认为 , 贸易会使人人获益 , 但 收稿日期 :2008-03-04
基金项目 :河南科技大学博士基金 项目 马克思 国际贸 易理论 及其 当代 价值 和洛 阳市 社会科 学规 划办课 题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及 其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2007D 133)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杨玉华 (1967 ), 男 , 河南汝南人 , 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 院副教授 , 博士 , 硕士生 导师 , 主 要从 事社会主义经济研究 。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不是每个人从中得到的好处完全一样。最近他在接受德国一家媒体采访时进一步指出 : 在全球化 中不总是只有获益者。全球化推动的一切对每个人都有益处 , 这不是真的。 他又补充说 , 但在大多 数国家里除了出现双赢局面之外 , 也有一些赢 输局面 , 这是经济史的一种典范。 [4]
对国际贸易的漏损问题 , 马克思 (1867) 的认识更为深刻 , 他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认为 , 在正常的 国际贸易中 , 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强度较大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 在同落后国家贸易中 , 就可以获得高 于国际价值的价值 , 而落后国家却只能获得低于国际价值的价值 , 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贸易关 系是不平等贸易。 [5]国际市场之所以存在不平等贸易 , 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 , 原因有两个 :一是参 与贸易双方的生产率水平存在着差异 , 二是国际市场的竞争不充分。 [6]645如果国际市场竞争不充分 , 则意味着生产率落后的国家无法提高生产率或者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生产率差异 , 那么 , 这种不平等贸 易将会延续下去 , 落后国家就会陷入 比较优势陷阱 , 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将保持甚至扩 大 ; 如果在竞争充分的条件下 , 生产率较高一方的贸易价格就被迫降到世界平均水平 , 则不平等贸易 消失。当然 , 这就意味着生产率较低的一方已经通过技术进步或者其他的有利生产条件 , 将生产率提 高到或者接近国际水平的地步。日本的崛起和亚洲四小龙的成功 , 均属于这种奋起直追的典型 , 事实 上 , 正是由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快速进步 , 才迫使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相对落后的产业。一般来 说 , 国际市场的竞争 , 总体上会减少国际贸易的不平等程度 , 减少参与国的超额剩余价值水平 , 降低生 产商的剩余价值率。所以 , 从长期的动态来看 , 各参与国生产商的利润率会趋于下降 , 或者说 , 国际贸 易的不平等程度将趋于降低。
沿着马克思 不平等贸易 的思路 , 激进政治经济学家和部分发展经济学家 , 拓展了不平等贸易 理论。埃及经济学家阿明认为 , 不平等的专业化既是不平等发展的原因 , 也是不平等发展的结果 ; 两 者都取决于各种生产条件 , 并反映在交换关系之中。 [7]185外围国家在发展中 , 由于受到中心国家占优 势工业的竞争难以得到同步发展 , 在国际利润平均化的条件下的国际贸易 , 中心以高工资而高价出 售 , 外围国家则以低工资而低价交易。这样 , 贸易双方的工资差异就大大高于其在生产率方面的差 异 , 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贸易就形成了不平等交换。法国经济学家伊曼纽尔则把价值规律运用于 国际市场 , 把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推延到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中。认为资本在国际间是自由 流动的 , 而劳动力则不能自由流动 , 由于国际竞争而形成了以资本国际化为特征的资本自由流动 , 最 终会形成国际利润率的平均化。但由于历史的和制度形成的国家间的工资差别 , 发达国家依旧是高 工资 , 发展中国家依旧是低工资。这样 , 在国际贸易中 , 依据利润平均化形成的国际产品价格 , 发达国 家由于高工资而高价出口其产品 , 发展中国家却因低工资而低价出口其产品 , 国际间就会形成不平等 交换。 [8]89-91
发展经济学家劳尔 普雷维什 (1949) 和辛格 (1950) 运用 贸易条件恶化论 来说明发展中国家 的贸易利益的损失。 1988年 , 世界银行对世界各国的贸易条件分析表明 , 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 于有利地位 , 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不利条件。从 1960~1979年 , 发展中国家 (石油输出国组织除外 ) 的贸易条件下降了近 10个百分点 , 而发达国家只下降了 2个百分点 , 其中美国、 日本等国的贸易条件 还有所上升。到 20世纪 80年代以后 , 发达国家贸易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 而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持 续恶化。 [9]279-382表 1也显示 , 从 1994~2002年 , 我国的贸易条件降低了 27个百分点 , 以 2005年的贸 易额 1. 4万亿美元计算 , 仅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经济损失就高达 3800亿美元 , 占到同期 GDP 的 1/6。 当然 , 我国的贸易条件之所以恶化 , 除国际不平等贸易外 , 还因为 :第一 , 我国贸易高速增长的大国贸 易效应 , 导致了贸易条件的迅速恶化。我国巨额的出口和庞大的进口会相应降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 的出口价格而抬高进口价格。近年来的工业品出口 量增价降 , 而石油、 铜、 铁等矿产品进口的价格 不断攀升就是该规律的反映。第二 , 由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多是附加值低、 加工程度浅、 技术含量 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一般机电产品 , 这些产品的需求弹性比较小 , 国际竞争激烈 , 近几年我国该类
杨玉华 :国际贸易利益的 漏损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解读
产品出口的迅速扩张必将导致出口价格的下降 , 又加上我国产品生产和销售的集中度低、 出口无序竞 争严重 , 所以 , 出口价格下降趋势明显 ; 由于我国进口的大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 而该类产品大 多出自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之手 , 生产和销售垄断程度高 , 价格刚性很强。第三 , 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 产权不明的资源开采生产体制 , 导致我国资源价格长期偏低、 公共牧场 现象严重。特别是近几年 , 国际市场资源价格持续攀升 , 引发了国内资源的无序开采和出口竞争 , 从而导致我国很多重要矿产品 的出口价格不断下跌。而国际市场的重要资源的开采和生产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竞争和布局而越来越 集中于少数跨国公司手中 , 市场垄断程度日益提高。随着我国对外资源依赖程度的不断提升 , 许多重 要矿产资源的进口定价权被少数的跨国公司所把持 , 价格一路走高。
表 1 1994~2002年中国贸易条件的国际比较 (以 1995年为 100)
国家 /地 区 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中国 10510092969289838178印度 11010092106109979391101巴西 921009810494919182 墨西哥 103100103104100102107107102发展中国家 99100100101959899100101发达国家 991009999100100979899 资料来源 :联合国贸发会议 : 统计手册 2003 ; 世 界银行 网站 : 国 家一览 表 ; 国际 货币基 金组织 : 世界经 济展 望 2003. 9 。
二 、 国际不平等贸易的新特点
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 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 , 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 , 国际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 国际市场的不平等贸易也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一 ) 国际市场垄断组织高度发展 , 不平等贸易水平下降趋势严重受阻
世界市场经历过长期的竞争发展 , 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已经普遍高度集中 , 少数的公司或集团已经 垄断了国际市场。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生产力武装起来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发优势 , 主导着国际经 济关系 , 垄断了世界的主要市场。在国际市场上 , 发达国家就可以通过企业的垄断地位 , 长期索要垄 断高价 , 通过国际贸易从落后国家转移部分剩余价值。垄断公司可以通过垄断和收买技术发明 , 人为 地控制技术进步的节奏 ; 通过兼并和收购 , 消灭或者防范潜在的竞争对手 ; 通过技术壁垒或者恶意竞 争 , 打压竞争对手 ; 通过技术优势和创新 , 创造技术或者知识产权垄断 ; 通过控制新产品的研发和设 计、 垄断关键或核心技术、 垄断品牌和销售渠道等高端生产和流通环节 , 向低端生产企业索要部分剩 余价值。垄断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的有效竞争 , 所以 , 马克思说 : 既然一切都成了垄断性的 , 那么 即使在现在 , 也会有些工业部门去支配所有其他部门 , 并且保证那些主要从事于这些行业的民族来统 治世界市场。 [10]458发达国家对最好生产条件和市场的垄断 , 不仅阻碍了国际贸易中超额利润率的下 降 , 使不平等国际贸易长期化 , 而且致使国际市场价格长期偏离国际市场价值 , 事实上形成了不公平 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 ) 自然资源日益短缺 , 稀缺性和供求因素的影响逐渐凸现
随着大量不可再生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探明储量和保有储量增长越来越赶不上人类的消耗和开 发的速度 , 资源短缺时代到了。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空间分布越来越成为制约国际贸易供求关系的最 主要的因素。对于那些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 储量不可能大幅增长和消耗渐涨而又无法替代的自然资 源 , 将陆续步入卖方市场 , 对于坐拥富集资源的地区和国家 , 意味着可以凭借地理位置的垄断占有而
获取丰厚的垄断地租收益 , 而对于相对短缺的国家和地区 , 则意味着高价和剥夺。马克思科学地分析 了落后国家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以较少的劳动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较高利润率的现象 , [11]265指出了各 国自然条件的差异同样也构成了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基础的可能性。 [12]78
(三 ) 创新的地位日益重要 , 滥用知识产权保护加剧了不平等贸易
随着信息化、 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 科学知识进入到了 10倍速的增长时代 , 借助于日益加深的全球 化 , 科技、 知识、 信息和商品的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 , 科技知识传播日益同步 , 科技在工业中运用的异 步性差异日益缩小 , 发达国家对科技知识的垄断地位和占有优势越来越受到来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 地区的挑战。因此 , 对于保持科技领先地位的创新投资活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 对于保 持技术优势和技术垄断收益的知识产权 , 拥有先发优势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几乎到了滥用的程度。 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 , 是保障创新收益 , 激励创新的重要手段 , 而对知识产权的滥用和过度保护 , 不仅 会形成事实上的市场垄断 , 而且会形成以保护创新的名义扼杀创新的结果。很多跨国公司不仅对自 有知识产权进行了几乎苛刻的保护 , 而且对各种潜在的创新和突破进行围追堵截式的防范和扼杀。 对现有技术的过度保护 , 限制了技术的扩散和竞争 , 大大延缓了技术推广和创新 , 延长并保护了发达 国家凭借知识产权而形成的垄断利益 , 这对于后发展国家利用后发优势 , 打破比较优势陷阱的努力 , 无疑是严重的打击。因此 , 创新不仅会保持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 , 而且在滥用知识产权的条件下 , 会 进一步拉大这种差距。
(四 ) 非关税壁垒成为产生不平等贸易的一个新因素
为了保护国内落后生产企业的利益和限制新兴工业化国家出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 发达国家在 进入 21世纪以来 , 纷纷祭起了贸易保护的旗帜 :采用国内技术优势和对国际贸易规则的主导权 , 打压 发展中国家的正常贸易出口。反倾销手段是对付 非市场国家 的最便捷有效的手段 , 因采取 代用 国 标准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 就造成了反倾销诉讼 卓有成效 。其次 , 打着环保、 健康等旗帜 , 制定近 乎苛刻的技术准入标准 , 排斥正常的贸易进口。非关税壁垒手段的大量使用 , 扰乱了正常的国际贸易 秩序 , 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 , 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正常贸易权益 , 也严重损害了发达国家国 内消费者的利益 , 是损人不利己的做法。就我国来说 , 从 1979~2004年 9月底 , 共有 34个国家和地 区发起 665起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 反补贴、 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 , 涉案金额 115. 96亿美 元 , 影响我国约 191亿美元产品出口。 [13]
(五 ) 产业内、 公司内贸易使不平等贸易采取更为隐蔽的形式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水平提高 , 原来以产业分工为特征的国际垂直分工越来越多地被现代产 业内水平分工所替代。二战后 , 许多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的崛起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分工格局 , 发展中国 家与发达国家在工业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上的差距大为缩小 , 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超额 利润率逐步下降 , 国际不平等贸易程度逐步缩小 , 发达国家在工业领域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 , 而发展 中国家在劳动力、 自然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则逐渐凸现。发达国家要保持其国际竞争优势和较高的 超额利润率 , 就不得不放弃某些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生产和部门。另一方面 , 发展中国家逐步提高的 工业生产能力和不断扩张的生产规模 , 为利用庞大的劳动力优势和本地的自然资源优势提供了可能 , 而现代科技的发展 , 也为产业内国际分工提供了条件。通过产业内国际分工 , 发达国家在向外转移产 业的同时 , 又把产业内高技术、 高附加值的生产和流通环节或部门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这样 , 国际 市场原有的不平等贸易就部分地被产业内不同价值链环节的梯度分工和不均等的价值分享格局所取 代 , 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真实水平就被产业内国际分工所掩盖。以美国为例 , 美国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在 1960年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6%, 而到 1996年上升到 20%, 比重上升了 3倍多。美国在 1998年通过 出口直接向国外销售了 9330亿美元的商品 , 而通过美国公司的国外分支机构却销售了高达 2. 81万 亿美元的商品 , [14]10也就是说 ,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贸易数量只占较小的比重 , 而大量的贸易是通过跨
国公司和海外投资进行的。所以 , 以贸易属地原则进行统计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 , 就会在很大程度掩 盖了国际不平等贸易的水平。
(六 ) 国际投资把国际不平等贸易引入了国内市场
国际投资包括以国际货币流通形式的间接投资和以产业资本流动的直接投资。据国际清算银行 等组织的资料统计 , 2000年国际金融资本高达 975533亿美元 , 相当于 3倍同期的全球国内 GDP , [15]76可见其规模之巨 , 对世界经济影响之大。在国际间接投资中 , 发达国家作为投资的主体通过掌控国际 金融组织、 国际金融市场和利用发行世界货币的特权谋取超常的国家利益。按照马克思的货币理论 , 充当世界货币的只能是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 , 而如今充当世界货币只是强势国家的货币符号 , 这就使 得拥有能以充当世界货币的少数发达国家 , 获得了垄断世界货币发行的特殊地位 , 获得了向使用国索 取世界货币 铸币税 的权利。有关统计显示 , 发达国家不仅是 FD I 最主要的来源国 , 而且也是接受 FD I 的主体。 2002年 , 全世界 FDI 流出 6473. 6亿美元 , 其中发达国家流出 6000. 6亿美元 , 占 92. 7%, 发展中国家流出 431. 0亿美元 , 只占 6. 7%; 全球流入 6511. 9亿美元 , 其中发达国家流入 4603. 3亿美 元 , 占 70. 7%, 发展中国家流入只有 1621. 5亿美元 , 只占 24. 9%。 发展中国家 , 为了弥补国内的发展 资金和外汇的短缺 , 为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纷纷出台了许多对外资的优惠 政策和措施 , 事实上使外资享受诸多超国民待遇。比如我国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 不仅给予外资各种 国家政策的税收减免政策 , 还在土地使用权转让、 水电使用等诸多方面享受地方政府提供的各种特惠 措施。这样 , 国际市场的不平等贸易就通过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堂而皇之走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国内 市场。外资企业不仅可以依靠较高的生产率稳获超额剩余价值 , 而且可以获取地方政府和国家给予 的 超国民剩余价值 。
三 、 结论与政策含义
马克思的不平等国际贸易思想 , 深刻揭示了国际贸易关系的不平等实质 , 揭示了产生不平等贸易 的社会经济原因 , 指出了国际市场的不充分竞争是导致发达国家获取超额国际剩余价值的直接因素。 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 现代国际贸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国家不平等贸易的形式日 益隐蔽和多样化。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 我们对国际贸易不平等的性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 认识 , 在全方位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 充分认识和把握国际不平等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 在日益复杂、 多样的国际贸易关系中 , 充分利用我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 努力探求打破 国际垄断、 提升国际竞争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 切实维护好国家民族利益。
(一 ) 早日争取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 减少非正常国际贸易损失
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 日益引起发达国家的不安和恐慌 , 利用对国际经济 秩序的主导权刻意打压中国贸易的正常发展 , 就成为某些既得利益国家的频繁使用手段。而 非市 场经济国家 地位就成为某些国家和地区保护本地区落后生产以歧视和限制我国商品正常出口的便 利借口。因此 , 尽早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 就成为中国企业摆脱贸易歧视 , 获得正常贸易发展机会 的迫切问题。
(二 ) 调整现有的经济、 贸易政策 , 减少经济增长对外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
我国 2005年的 GDP 只占世界的 5%, 却消耗世界主要资源的 10%以上 ; 利用了 10倍于印度的外 资 , 却只创造了与印度相当的经济增长速度 ; 我国人均 GDP 是印度的 3倍 , 而工人工资水平在许多领 域甚至还低于印度。我国经济增长效益之所以低下 ,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外资、 外贸的过度依赖 所形成的巨大的经贸利益的漏损造成的。因此 , 要及时调整我国现有的引资和贸易政策 , 彻底取消外 资的超国民待遇 , 提高外资进入门槛 , 改变现有的激励出口的贸易政策 , 放宽人民币升值的空间 , 变激 励出口为特征的出口导向贸易发展战略为平衡贸易为特征的中性贸易发展战略 ,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
量和外贸增长的效益。
(三 ) 大力培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努力寻求打破国际垄断的突破口
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 是目前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目前 , 我国出口企业自有品牌不足 20%,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有万分之三 , 大量的企业只得依靠贴牌生产或者订单生产 , 依 靠赚取廉价的加工费维持生存 , 而利润丰厚的高端生产、 销售和研发却被外资企业所把持 , 企业生产 获取的丰厚利润被悄悄地从产业链环节转移到国外。因此 , 要彻底打破被排斥在高端市场之外的尴 尬境地 , 提高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 就必须下大力气培植民族企业的自有品牌 , 加大科研投资和体制 创新 , 提升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设计能力 ; 充分借助国家较完善的科研创新体系 , 突破重大技术装备 的瓶颈约束 , 彻底改变目前过分依赖于外资、 外企的不利局面。只有壮大自有品牌和拥有更多的自主 知识产权 , 才能打破发达国家的诸多技术壁垒和品牌障碍 , 才能彻底改变中国制造 廉价低档 的国 际形象 , 才能摆脱反倾销大棒的困扰 , 从而彻底改变我国过重依赖资源、 低端劳动换取增长的粗放增 长方式。
(四 ) 加大对国际投资的监管力度 , 提高对外企的科学管理水平
外资的大量引进在带动经济增长 , 引进先进的设备、 国际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同时 , 我们必须看到 , 资本并不会因为进入社会主义国家而改变其固有的本质 , 如果没有完善的监管和制度制约 , 外资就会 疯狂地掠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 千方百计巧取豪夺社会财富 :外资非法逃、 避税 , 甚至通过内部交易 转移企业利润现象时有发生。所以 , 要破除对外资、 外企的盲目迷信 , 切实提高制度、 法律和技术方面 的监管水平 , 严防外企利用国人盲从迷信 国际标准 的心态逃避监管和社会责任。所以 , 加大对国 际投资的监管力度、 提高对外企的管理水平就成为减少经贸利益损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 ) 提高对出口企业的服务水平 , 提高出口企业维权能力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育时期较短 , 与跨国公司相比 , 我国产业集中度较低 , 企业规模较小 , 议价能 力不足 ; 国际贸易经验不足、 法律意识淡漠 , 行业组织、 协调管理水平低下 , 在国际竞争中 , 常常缺乏有 效的维权手段。因此 , 在国际贸易中 , 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服务职能 , 利用组织、 法律、 管理、 人才等 方面的优势 , 提高国际化的服务水平 , 提高企业自我维权能力和行业维权水平。
(六 ) 立足国内外两种资源 , 鼓励企业走出去 , 积极规避资源分布不均带来的经济风险
我国人均资源只有世界平均的 1/4,很多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严重不足 , 已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 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所以 , 要把节约资源、 提高利用效益与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结合起 来 , 要把建立重要战略资源储备与积极寻求稳定可靠的国际资源供给结合起来。目前 , 利用我国在资 金、 技术和劳动力的相对优势 ,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开发 , 无疑是一个积 极利用国际资源的有效途径。
注释 :
根据 WTO 数据库数据计算 。
根据 UNCTAD FD I/TNCDatabase 的 W orl d Invest m en tRepor, t 2003, p253, 249计算 。
参考文献 :
[1]冯建华 . 我国劳动力优势还能维持多久 [N].北京周报 , 2006-02-15.
[2][英 ]亚当 斯密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下 )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74.
[3][英 ]约翰 穆勒 . 政治经 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 用 (下 ) [M].北京 :商务印书 馆 , 1991.
[4][美 ]萨缪尔森 . 中国经济不久将超过日本 [DB /OL].www. X I N HUANET. co m, 2005-10-18.
[5]杨玉华 . 国际贸易的不平等性与民族利益 [J].中国经济问题 , 2007, (6):63-67.
[6][德 ]马克思 . 资本论 (第 1卷 )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004.
[7][英 ]布鲁厄 . 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 [M].重庆 :重庆出版社 , 2003.
[8][法 ]E m annue l A (1972)Unequal Exchange :A Study of the I m peria lis m o f Trade[M] London :Ne w Le ft Books , and N e w York:M on t h ly Rev ie w Press , pp89-91.
[9]谭崇台 . 发展经济学 [M].太原 :山西经济出版社 , 2001.
[10]中央编译局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卷 )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58.
[11][德 ]马克思 . 资本论 (第 3卷 )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004.
[12]许兴亚 . 马克思的国际经济理论 [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 2002.
[13]文婧 , 王宇 , 等 . 贸易摩擦接踵 而至 , 外贸 政策将现转 折性调整 [N ].经济参 考报 , 2006-04 -03.
[14][美 ]道格拉斯 A 欧文 . 备受非议的自由贸易 [M].北京 :中信出版社 , 辽宁 :辽宁教育出版 社 , 2003.
[15]李琮 经济全球化新论 [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5.
责任编辑 、 校对 :刘玉屏
The Leakage of B enefits i n International Trade :A M odern Explanati 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ofM arx
YANG Yu-hua
(School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 H enan Universit 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
Abst ract :The leakage of foreign trade benefits is t h e reflection of benefit distribution of i n ter national trade inequa lity in developi n g countri e s . K arlM arx be li e ves that inter national trade i n equality w ill g radua ll y disappear w it h the i n tensificati o n of internati o na l co m petition . H o w ever , i n m oder n i n ter national trade , trade i n equa lity is streng thened by factors li k e m arket m onopo l y , abuse of inte llectua l property , trade barrier , and the i n fl u ence of de m and and supply . Therefore , in order to protect nati o na l interests , w e shou ld fu l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con te mporary situations and characteristi c s o f trade i n equality , and endeavors shou l d be m ade to break i n ter national m onopoly and pro m ote i n ternational co m petiti v eness based on the co m parative advantages of Ch i n a .
K ey w ords :I n ter national Trade Benefits ; Leakage ; M arx ; T rade Inequa lity
范文二: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高晶晶
来源:《决策与信息 ·下旬刊》 2013年第 10期
摘 要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完整,逻辑严 密,深刻揭露了国际贸易中不平等交换的本质。只要国与国之间生产率存在差异,不平等交换 就会永远存在。而目前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说明了我国是不平等交换的受害者。因 此,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启示我国应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生产率差距,转变对外贸易战 略,尽快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 资本论 比较优势陷阱 竞争优势战略
中文图书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一、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解读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其《资本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花费了很大的篇幅详细讲 解了国际贸易理论,最终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国际分工理论、世界市场理论、国际价值理论、贸易政策理论。马克思的理论全面系统,逻辑 性强,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与消亡。随着当今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以 及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对指导现实的意义越来越凸显。因此有必要重 现并再次解读其理论。
(一)国际分工理论。
关于国际分工的产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导致国际分工的直接原因,资本主 义的生产方式以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以及科技革命为代表。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知 识经济迅速发展,因而也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从事知识密集型产业,相对落 后国家不仅要从事原材料的供应,还要从事工业品的加工。这使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在国际分 工中的地位越来越悬殊。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资源以及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使发展中国 家陷入 “ 比较优势陷阱 ” ,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不合理,进一步影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落后国家 “ 专业于 ” 贫困。
(二)世界市场理论。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市场生来就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资本主义生 产力的发展要求更大的市场,突破国界的限制,通过向落后国家倾销商品来转嫁由资本主义基 本矛盾所引起的经济危机。二世界市场作为国内市场的延伸与补充,可以弥补国内市场空间的 不足,为本国产品寻找更广阔的市场,缓解经济危机,但作用是很有限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 盾不可能就此解决。
范文三:马克思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
摘要 :根据时代特征 , 从世界市场、国际价值及贸易政策等方面对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进行研 究。并指出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对 中国 对外贸易所起的理论指导作用。在不断批判、继承 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 通过观察、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马克思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对外贸易理 论 , 是全球贸易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马克思 ; 国际贸易 ; 理论 一、 国际贸易产 生与 发展 的背景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下 , 国际贸易是以其最简单的形式 ——交换来进行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展 , 在原始社会经历了三次社会大 分工 , 野蛮时代的人们为了生存而相互进行交换 , 但这种行为 “也是个别的 , 只限于偶然的剩余 物的交换。 ” [1]到了奴隶社会 , 奴隶主占有了生产资料 , 拥有了土地 , 人们开始过定居生活 , 交 换的产品也逐渐增多 , 但由于当时生产技术落后 , 交通 工具不发达 , 对外贸易只能在有限的 范围内进行。 随着工场手 工业 的发展 , 商品 经济 的扩大 , 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 对外贸 易有了长足的发展。
“ 伟大的地理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 , 并且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厂手工业的转化” [2],“ 随着工厂手工业的出现 , 各国之间开始了竞争 , 展开了商业斗争。 ” [3]同时 , 从公元 15世纪至 17世纪 , 对外贸易的扩张与发展 , 加剧了资本的 原始积累 , 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 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迅速发展。 二、马克 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的理论思想 马克思指出 , 国际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产生 , 为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本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 开拓了广阔的市场 ; 同时 , 国际贸易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 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 , 具体论述了世界市场、国际价值和贸易政策 , 对整个欧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 ) 世界市场理论 马克思对世界市场的概念从狭义和广义上分别作了研究 , 所谓狭义的 世界市场 , 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国际市场 ; 广义的世界市场 , 则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基础 上结成的国际关系的总和。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 前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后者。 马克 思指出 , 在 16世纪和 17世纪 , 地理大发现在商业上促进了商人资本的发展 , 商业突然扩大 , 产 生了新的世界市场 , 同时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越来越大的规模生产的必要性 , 也促使了世界 市场的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的逐渐扩大 , 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 “引起了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 通工具的大规模的发展” [4],大大缩短了商品的流通时间 , 促进了工业范围的扩大 , 加速了资 产阶级的发展 ,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生。 同时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 资本的逐利本性导致国内市场已无法满足其扩张的需要 , 迫切要求突破国家的界限而走向世 界 , 资本本身成为创造世界市场的主体 , 正如 , 马克思所说 :“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剩 余劳动的趋势 , 同样 , 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 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 ” [5] (二 ) 国际贸易中的国际价值理论 劳动价 值论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国内经济关系的理论基础 , 而马克思的国际经济关系理论 , 则是建 立在国际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的。国际价值实质上就是世界市场内商品进行交换的市场价值。 在国际贸易中 , 国际价值的特点体现在 :(1)国际价值是在参与外贸的商品在国内已形成的国 别价值基础上 , 通过世界市场进行交换 , 各国的国别价值再次均衡形成的。 (2)国际价值是由国 际交换中的国际价格反映的。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是国际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 对此 , 马克思有着十分精辟的描述。 他指出 :“资产阶级 ,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 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 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 , 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古老 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 , 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 自守的状态 ,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 [4]正如马克思所 指出的 , 在这种国际环境下 , 任何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 , 都必须依靠世界市场 , 在这 个市场上进口和出口大量的原料和商品。而这些商品千差万别 , 如何来进行比较和交换 ? 马克思指出 , 在国内市场上 , 商品交换的价值叫国别价值或国民价值 , 取决于各国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 , 而在世界市场上 , “ 棉花的价值尺度不是由英国的劳动小时 , 而是由世界市场的平均 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 [6]这个世界市场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又是如何来决定的呢 ? 马克思指
出 , 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进入世界市场进行交换 , 国内价值就转化为国际价值 , 在世界市场上 , 国际价值还要转化成国际生产价格 , 表现为世界货币 , 以此 , 各国来进行商品交换。 各国看似平 等 , 但是 , 各国由于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同 , 交换又是不平等的。马克思深刻地写道 :“每 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动强度 , 在这强度以下的劳动??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 小的国民劳动 , 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 , 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 ” [7] (三 )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 马克思在 《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 和 《保护关税派、 自由贸易派和工 人阶级》中 , 对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作了辩证的分析 , 指出其适应的环境、生产力水平及其在 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 , 揭示了自由贸易派和保护关税派在实施政策中的主 要意图 , 指出两种政策都无益于工人阶级 , 他写道 :“无论实行那种制度 , 工人得到的都只是维 持他这架开动着的工作机所必需的。 ” [8] 1. 关于自由贸易的论述 马克思在《关于 自由贸易的演说 1848年》 中 , 一针见血地指出自由贸易的实质是资本的自由 , “排除一些仍然 阻碍着资本前进的民族障碍 , 只不过是让资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动罢了” [9],为了创造世界范围 的剥削。 同时 , 他还指出了自由贸易政策的作用 , 首先 , 自由贸易有助于促进资本主义生产 , “ 自 由贸易是 现代 资本主义生产的正常条件。 只有实行自由贸易 , 蒸汽机、 电力、 机器的巨大生 产力才能够充分地发展。 ” [10]其次 , 自由贸易政策体现了马克思提出的 “最低工资 规律 ” , 由于实行自由贸易 , 资本家可以得到更廉价的商品来维持工人的生活 , 工人的工资也将逐渐降 低。最后 , 实施自由贸易政策 , 在一定时期 , 有助于避免商业危机的产生 , 他指出避免商业危机 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工业的途径来开辟新市场和加剧剥削旧市场” 。 2. 关于保护关税的 论述 马克思认为 , 保护关税政策和自由贸易一样 , 也是资本家的一种剥削手段 , 其实质是 “制造工厂主剥削独立劳动者 , 是国民的生产资料变成资本 , 强行缩短从旧生产方式向现代生 产方式的过渡的一种人为手段。 ” [11]马克思深刻地指出 , 保护关税政策都是被当权阶级用来 保护其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 , 巩固其资产阶级地位。
范文四: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解读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其《资本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花费了很大的篇幅详细 讲解了国际贸易理论,最终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以下四部 分:国际分工理论、 世界市场理论、 国际价值理论、 贸易政策理论。 马克思的理论全面系统, 逻辑性强,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与消亡。随着当今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 扩大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对指导现实的意义越来越凸显。因此 有必要重现并再次解读其理论。
(一)国际分工理论。
关于国际分工的产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导致国际分工的直接原因,资本 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以及科技革命为代表。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国 家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因而也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从事知识密集型产业, 相对落后国家不仅要从事原材料的供应,还要从事工业品的加工。这使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 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越来越悬殊。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资源以及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 使发展中国家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不合理,进一步影响产业结构的 转型升级,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落后国家专业于贫困。
(二)世界市场理论。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市场生来就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资本主义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更大的市场,突破国界的限制,通过向落后国家倾销商品来转嫁由资本主 义基本矛盾所引起的经济危机。二世界市场作为国内市场的延伸与补充,可以弥补国内市场 空间的不足,为本国产品寻找更广阔的市场,缓解经济危机,但作用是很有限的,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不可能就此解决。
(三)贸易政策理论。
马克思外贸政策的两个组成部分:自由贸易政策理论和保护贸易政策理论。
马克思认为自由贸易为资产阶级倾销商品开辟了道路, 自由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并且将这一矛盾由一国内扩展到世界范围。马克思 指出,无产阶级也应关心自由贸易,因为资本主义越发展,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越暴露,无 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取得胜利的条件就越成熟。马克思认为,保护关税制度不过是为了在某 个国家建立大工业的手段,它促进了国内自由竞争的发展,成为资产阶级聚集自己的力量和 实现国内自由贸易的手段。资本主义国家一边宣扬自由贸易,一边又无一例外地实行贸易保 护政策。
二、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问题研究
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重要贸易 伙伴和世界贸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但是我国的贸易条件并没有改善,而是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仍然没有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相关产业配套设施的完善,再加上中国廉价 的劳动力资源,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指出,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 国家很难在国际贸易中获益。尽管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经济的增长和国民 福利的增长并非完全正相关。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拉动的经济结构只会导致经济的贫困 化增长。因而,只要中国不能改变自身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的经济就很难健康发展。 (二)国际垄断组织加剧了不平等贸易。
垄断是市场长期竞争的结果,竞争的加剧导致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某些领域的市场份 额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的垄断公司手里,而这些垄断公司大多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 司。我国不具备大型的国际垄断组织,我国的企业规模较小,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在国际市
场上往往成为垄断组织剥削的对象。我国虽然拥有一些大型垄断行业,但它的形成与政府保 护密不可分,一旦走到国际市场,将会面临诸多不适应,无法抵御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外 企业实力对比悬殊,必然会造成不平等的国际贸易。
(三)非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世界上的贸易排名不断前移,目前中国 已跃居仅位于美国、德国之后,成为名副其实世界第三位的世界贸易大国。随着贸易规模的 扩大,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西方国家以中国对其实行商品倾销为由,对中国人 为设置大量非关税壁垒,公开保护本国产业,阻碍自由贸易。非关税壁垒往往具有隐蔽性, 不透明性。而且我国企业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一旦遭遇非关税壁垒,就会没有一点 准备,产品滞销,企业蒙受损失。
三、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换。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表明, 世界市场是历史的阶段性产物,经济全球化既有利又有弊。中国在发展经济中要科学地利用 世界市场,既不能退缩又不能过分依赖世界市场。为此,中国应进行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方 面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为发展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要从内因出 发, 完善自我, 做大做强自己, 中国只有强大崛起, 才能更好地在国际市场中维护自身利益, 而且这一点也是最根本的。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早日争取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减少非正常国际贸易损失。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引起西方发达国家 的不安和恐慌。为阻碍中国的发展,它们以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为借口,利用对国际规则的 主导权,压制中国贸易的正常发展。西方国家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否定,形成对我国对外贸易 的诸多限制, 并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 我国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早 日争取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消除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歧视,让中国企业在国际市 场上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范文五:浅谈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与国际贸易
浅谈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与国际贸易 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
浅谈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与国际贸易
东南大学研究生院蒋琦
[摘要]资本主义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Z-,形成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
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方面科学地分析国际分_T-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性,而且从生产关系方面提示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征.
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强制和剥削性质的理论,我国作为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
义国家,积极参与和if-1用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事业,在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中存在着相互需要,相互依
存,促进双方经济发展的内容.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与产品结构,主要依据我国的供给结构和国际需求结构,即既要从我国所具备
的生产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出发,又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及其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马克思国际分工国际市场国际贸易
国际市场有狭义,广义之说.狭义国际市场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市场 交换场所,是世界各国通过对外贸易和经济互助合作和贸易往来建立起 来的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国际市场是在各国国内市场基础上 形成的各国国内市场的有机整体,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界限扩充 到世界范围的结果.从一国的角度来看,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同内市场是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广义国际市场表 示发展为世界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整体和总体.在这里,国内的 生产关系"以其世界市场的形式出现,"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条件结合于世 界市场这一概念之中."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期的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快
速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 资产阶级开辟了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 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 前高涨.
国际分工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早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前,由于 各国自然条件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国家间的经济发展不 同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分工.当这种局部的地域性分工和交换随 着生产力的发展上升为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时,统一的国际市场和新 的交换关系和组织就形成了.贸易关系和市场联系也从部门之间,地区 之问发展到国与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和市场关系中.国际分工和国际贸 易发展的典型形式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化,以 交换为媒介的社会分丁H趋成熟,商品流通越出国界而成为世界性贸 易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工业"拿来加工制造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 是从地球上极其遥远的地区运来的原料.""现在纺纱工人可以住在英 国,而织布工人却住在东印度……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 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列宁认为,哪里有分工 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因而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的基础和条件.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分工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国际分工从 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T艺,技术为基础的分 工;从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T和以产品专 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 而进行的分工.这样就形成了哪里有分l_丁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 国际分工越细,商品生产规模越大,国际市场的范畴就越广.因此资本 主义大工业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国际贸易,从而决定了国
,方式和速度.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这两方面有密 际市场的规模,范围
切联系,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发展的结果.世界范 围市场的形成,意味着国际交换具有了普遍性.各个国家的生产,交换, 消费过程和整个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相协调,形成普遍的世界交往,这 样作为流通过程要素的狭义世界市场把各个国家联结为世界范围内统
一
的经济整体,这就是国际市场.
正如马克思所说:"海上贸易的繁荣,银行业的繁荣.都依赖于工业 的繁荣."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必然促进国际交换和国际贸易的扩大 和发展,而国际交换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大规 模的销售条件,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国际市场的扩大并由此 加快了国际市场的发展进程.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促进了生产全球化 的实现,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 国际市场的规模,范围,方式和发展速度;而国际市场的扩大和发展又会 对国际分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促使国际分工,创造新的分工,为新的 分工的产生创造前提条件.马克思说:"交换使不同的生产领域发生关 系,并把它们变成社会总生产的多少互相依赖的部门." 资本主义生产的初始动机和最终目的是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 正是资本的扩张和衍生的这种本性,推动了国际市场格局的发育和发 展.但是国际市场趋势的运行又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繁荣创造了良 好的条件,从而引发了人类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伟大革命.由 ...——
40...——
于资本的不断扩张和世界市场程度的不断加深,以致出现了经济全球化 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 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各方面互 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了."因此曲于国际分T乃至国际贸易导致的 世界各民族在世界市场中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各国经济的相互 依赖,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各个国家只有通 过参与国际分工,发挥自己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出品规 模,进一步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更好地利用国外市场条件,保证 国民经济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着资 本,技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资源的流向,使其得到比较合理的配置.
当国内价廉物美的原材料不能满足生产,或者当从国外购买原材料由 于增加了运费而成本过高,或者当国劳动力价格太高,而资本在国内投 资获利较低时,资本家就把目光转向了国际市场,从国际市场中获取利 润.这样,国际市场就在世界范同的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 用.旧的国际分工的主要标志是部门之间的分工,主要途径是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中丁业制品的地位超过了原材料;而新的国际分工,也即世界 性的分工特征是,El益增大的一部分生产与财富在世界范围内创造和分 配.马克思认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 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 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愈是扩展,资产阶 级也愈是发展."正是由于国际市场上需要这些服务业,有人专门从事 运输业,有人专门从事批发零售业,逐渐形成了国际服务贸易.这种国 际服务贸易分工的存在,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区分产品fB口的不同阶段,一个国 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方式促进出口贸易,实现了产 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利用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这些优势,初级 产品出口是发展中国家最初期的对外贸易方式.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 之日起,就是在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再生产活 动.发达国家所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也是本 国可以生产的,但是它们在别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具 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它们通过国际分工用这些比较优势的商品可以交 换到更多的比较劣势的商品,它们就放弃了比较劣势的商品生产,从而 深化了国际分工.国际市场也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生 产资料来源,马克思指出:"如果一个国家自己不能把资本积累所需要 的那个数量的机器生产出来,它就要从国外购买.如果它自己不能把所 需的生活资料(用于工资)和原料生产出来,情况也会如此."因此从马 克思这段话说明了,国际市场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所指的发达国家) 的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国际分工,资源配置的优化,技术转移,制 度效率等方面来表现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机会实
现出口升级,积极应对跨国公司在建立全球生产网络过程中的挑战问 题.通过国际贸易和加入跨国公司内部分T体系,扩大了出口,实现了产 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升级,并避免了跨国公司进入的不利影响,提高了 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国际市场的充分发展,调 整和优化了出口产业与产品结构.发展中国家主要依据供给结构和国 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即是从所具备的生产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的现状 出发,又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同时也要考虑到国内 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
18世纪英国机器大生产使其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它的生产力经 济迅速发展,竞争力大大加强,在国际经济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大机 器生产的建立为国际分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以机器技术为基 础的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并超出国境从而把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纳入 一
种新的分工和交换体系中,这就是19世纪中叶出现的国际分工与国 际贸易.马克思说:"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是夺取国外 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
市场的武器.机器生产摧毁国外市场的手工业产品,迫使这些市场变成 它的原料产地.例如东印度就被迫为大不列颠生产棉花,羊毛,大麻,黄 麻,靛蓝等.大工业国工人的不断'过剩',大大促进了国外移民和把外 国变成殖民地,变成宗主国的原料产地,例如澳大利亚就变成了羊毛产 地.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 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 的生产地区."从起源角度来分析,一方面存在国际贸易产生国际分工 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存在国际分产生国际贸易的情况.但在实际分析 中,我们不难看到是国际分工决定了国际贸易.因为从马克思的经济理 论中表明,生产是第一性,交换是第二性,生产决定交换.国际分工决定 国际贸易.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主要论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中需要生产 什么产品,国际贸易则是说明人类生产交换什么产品.这种决定关系表 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国际分工决定了国际贸易利益分配.
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分工是比较平等的 关系.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间的分工却 是中心和外围的关系,两者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的关 系.这种不平等的分工决定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的不平等的 贸易关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宗主国演变为发达国家,而殖民地国家则变 成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机械,电气,石油,汽车,电力,电器工业方 面得到迅速发展,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发达国家的物质生产,形成了新的 国际分工的格局.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其先进生产力,向发展中国家出口 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出口低 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形成了国际分 工新体系.这种国际分工的格局决定了发达国家获得了绝大部分的国 际贸易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只获得了很小一部分国际贸易利益. (二)国际分工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格局分布.
人类生产天生就有一种倾向,就是交换.而人类的物质产品交换倾 向又会引起分工,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因为分工能提高劳动者 的熟练程度,能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工作.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也一 样,都应该专门从事某种具有优势产品的生产,按照比较成本优势的理 念参与国际分工,然后彼此交换而获取更大收益.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机器生产用相对少量的工人所提供的原料,半成品,工具等等的数量 日益增加了,与此相适应,对这些原料和半成品的加工就越分越细,因 而社会生产部门也就越来越多样化.机器生产同工场手工业相比使社 会分工获得无比广阔的发展,因为它使它所占领的行业的生产力得到 无比巨大的增加."马克思当时就已经指出,分工越细,社会生产就越多 样化,比较成本优势就能充分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分工从英国开 始,它们之间已形成了互为市场,在经济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关系.在 国际分工体系里,各个国家都在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从而
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格局分布.例如,挪威专门生产和出口铝,芬兰专门 生产和出口木材和木材加工产品,中东国家和部分南美国家主要生产 和出口石油,美国和欧洲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高科技等航空产品和服 务,日本主要生产和出口轿车,电子产品,智利主要生产和出口铜,瑞士 主要生产出口手表,荷兰主要生产和出口乳制品.
(三)国际分工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在第二次世界战前,殖民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落后国家的国际分 工以垂直分工为主.这种国际分工的模式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不 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 与农,矿业的分工.尤其是某些国家拥有的稀缺资源成为它们参与国际 分工的自然基础.比如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非洲许多国家的贵金属矿 产.然而这种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拥有并不能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 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现实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底 层,为世界市场提供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既是现行体制的既 得利益者,又是全球经济规则的主导者,产品价格是以发达国家的标准 制定的,发展中国家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这种分工格局的形成,最初是 凭借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得以完成的,形成了宗主国和殖民地 之间的分工.但是从2O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 成品不断增加,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了初级产 品贸易所占比重.垂直式的国际分工逐渐向水平式国际分工转变,工业 制成品成为了国际贸易中的主要贸易产品.这种国际分工的模式主要 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形成了发达国 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同时在国际贸易商品形成上,国际分工从 有形商品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服务性国际贸易,如国际保险业,国 际运输业,国际通讯业在发达国家快速发展.在发达国家里出现了商品 贸易与服务贸易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
从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关系来看,国际贸易并非被动地取决于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同时调节着国际分式,对国际分工产生重大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写道:"机器生产用相对少量的工人所提供的原
料,半成品,工具等等的数量日益增加了,与此相适应,对这些原料和半 成品的加工就越分越细,因而社会生产部门也就越来越多样化.机器生 产同工场手工业相比使社会分工获得无比广阔的发展,因为它使它所 占领的行业的生产力得到无比巨大的增加."在生产能力充足的情况 下,各个国家根据自己在生产商品上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绝对优势来 参与国际分工,扩大优势产品的生产,缩小劣势产品的生产.那么通过 国际贸易这种方式,这个国家出口这种商品可以交换的进口商品数量 就越多,这就促进该国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这种商品的生产,从而深化
高使用效能,而且节约 了国际分工.这不仅充分利用本国生产要求,提
了社会劳动,增加商品价值总量,获得了国际分工所带来的更大的经济 利益.我们把社会资源按照其规模,种类,结构配置到最优状态下,这样 就不容易造成资源的结构性闲置和浪费.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出口产 品的档次,提高出口附加值,大力增加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那么它们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方式交换到更多的劣势商品,自己国家不 需要再去生产这些劣势商品,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国际分工.由此可见, 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各国的生产和技术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从而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又促进了国际贸 易的发展.
马克思同时指出了新技术,新机器的发明与应用提高了科学技术 的进步,新的产品不断被创造出来.马克思指出:"由于有了机器,现在 纺纱工人可以住在英国,而织布工人却住在东印度.在机器发明以前, 一
个国家的工业主要是用本地原料来加工.例如:英国加工的是羊毛, 德国加工的是麻,法国加工的是丝和麻,东印度和黎凡特(注:地中海东 岸诸国的旧称.——编者注)加工的则是棉花等等.由于机器和蒸汽的 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 国际交换和国际分1=.任何科学技术进步的最初形态都是一些思想火 花,而这些思想火花恰恰是在人们在思想交流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产 生出来的.人类利用这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新产品,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都会利用新产品的交换,通过国际贸易获取更大的贸易利益.在 国际贸易利益的驱动下,把社会资源配置到新产品的生产,加深了国际 分工的格局和产业结构的提升.
没有了国际贸易,就没有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换,协作和沟通,国际 分工就失去了意义,国际分工就无法深化.国际分工的每一次深化,每 一
次提升,都是把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说是国际分工构成了社会 资源优化利用,合理配置的话,那么国际分工就是对国际贸易的依赖, 只有通过国际贸易,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才会在利用高水平资源的基 础上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5]《**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汤在新.《(资本论)续篇探索》.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 [8]杨圣明《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新探》.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年版
[9]李种《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构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6年版
[10]王德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危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 社.2002年版
[11]成思危.《东亚危机的分析与启示》.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版 [12]胡曙门,门淑莲,张帆《国际经济学》(第二版).东北财经大学出 版社,2007年版
[13]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5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15]王绍熙《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理论和政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 出版社,1997年版
[16]赵景峰《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17]文贯中,郑志海,王新奎,左学金.((WTO与中国走经济全球化发 展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陈平,马君潞.《国际金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石士钧.《国际贸易》.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版 [2O]洪远明.《经济理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国际贸易利益的_漏损_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