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构想
作者:王历荣陈湘舸
求索 2007年11期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7)7—033—04
自19世纪以来,世界沿海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国家的兴衰荣辱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海洋实际上成了国家战略重要考虑的问题。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海洋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战略地位将更为显著,世界对海洋的争夺和在海洋领域内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世界海洋开发活动方兴未艾,海洋经济高速增长。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却不是一个海洋强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海洋大国,国民经济要持续发展,不能不从战略高度去关注海洋。特别是伴随亚太地区经济的持续、强劲发展,世界文明的重心渐渐转至太平洋地区,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树立正确的海洋价值观、权益观,确立中国21世纪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迎接太平洋世纪和“蓝色海洋世纪”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严峻课题。
一 海洋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战略”,据《辞海》解释,它有三种不同含义:一是根据敌对双方在政治、经济、自然和军事上的客观实际引出的对战争的筹划和指导;二是各种战争策略或使用战争策略的事例;三是指国家、政党或企业集团等在一定时期决定全局的谋略。这里我们所阐述的海洋战略中的“战略”属第三种含义。依照杨金森的定义:“海洋战略是国家领导人、政治首脑、涉海部门领导人处理海洋事务的策略、方法和艺术,包括海权问题、海洋开发与保护问题,海洋科技问题的国家目标、行动方案、实现上述目标的方案和手段等”①。具体而言,它是指一个国家为求长期生存和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今后一个比较长时期内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措施等作出长远的和全面的规划。它涉及到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安全、保护、捍卫、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军事、海洋权益、海洋科技、海洋文化诸方面方针、政策的综合性、全局性的战略,是正确处理陆土与海疆发展关系,迎接海洋新时代宏伟目标的指导性战略。
海洋战略从属于国家战略,是国家统揽海上方向建设全局的总方针和处理国家海洋事务的总策略。它主要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把全民的海洋观和海洋意识上升为国家的海洋战略规划。海洋战略实施将反映并增强国家海洋权利和权益的能力,没有战略行动,或者战略行动不适合,将会从各方面削弱国家发展海洋权利和权益的努力。笔者认为,中国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应包括:国家海洋主权和权益的捍卫;与大国海洋关系的协调以及建设适应维护国家海洋战略利益和维护地区海上和平与安全的新型海上力量。中国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是我国和平发展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发展战略、地缘战略。制定和实施我国21世纪海洋战略,既是顺应全球开发海洋大潮、建设海洋强国、加速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维护海洋权益、保卫国家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战略举措。
中国拥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40%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我国经济、科技、外贸最发达的地区。作为海洋大国,海洋将成为中国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因此,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不能不去经略海洋。而这就需要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海洋战略。
第一,海洋是中国经济的“蓝色动脉”。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强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已经超过80%,而对外贸易95%以上是通过海运实现的。因此海运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就中国而言,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的能源和资源已成为“一个非常薄弱且不足以支撑中国持续崛起的环节”②。在此情势下,不发展和利用海洋,就不能保证本国贸易安全;没有贸易安全,中国的外向型主导经济就会停顿;外向型经济停顿,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会停滞,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就无法维系下去。就能源而言,中国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仅石油一项看,从1993开始,中国就已经变成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中国原油进口量高达9112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30%。目前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预估10年内中国的石油需求将从目前的每日600万桶膨胀近一倍至1150万桶。十年前中国进口石油占整体石油需求的比例才6%,现在已经提高到三分之一,到2020年预期将有60%的石油都必须来自进口,到2030年则高达80%。③ 中国经济正在遭遇资源和能源瓶颈,要维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眼光投向海外,依赖海洋去谋求国际资源、世界市场以及中国自由利用海洋通道的权利。
第二,海洋是资源宝库和经济发展的支柱。21世纪,资源问题将困扰整个世界。资源是国家经济的血液。当前,资源的严重匮乏,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资源,而蕴藏着丰富资源的海洋,恰恰就是人们寻找的资源库。我国陆地自然资源人均量低于世界水平,进入21世纪,与国民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45种主要矿产将有一半不能满足需要。已探明的陆地油气资源再过几十年也近于枯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矛盾将越来越突出。而海洋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中国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能源、旅游、矿产、淡水等资源,海洋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活动空间,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海洋对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将为实现中国和平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中国首先打开的也是海上大门,通过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打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隔绝状况,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依靠其海洋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海洋经济和海岸带区域经济,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外向度最高、最有活力的地区。
第三,海洋既是屏障也是跳板。海洋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关系到各沿海国家的根本利益。海洋既可作为国家安全的屏障,起“护城河”的作用,也可能成为外来势力对中国进行渗透的跳板。对中国而言,海洋担负着保卫国家安全和四化建设的重任。海洋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加快海洋开发步伐,进一步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使我国尽快成为海洋经济强国;另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确保国家的海洋利益不受损害,保证国家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提供更多的安全支持。
第四,海洋也是权益斗争的焦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沿海国在管辖海域、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的多项权利。如建立12海里领海和24海里毗连区的权利,沿海国对其领海、领海的上空、海床及底土享有等同于陆地领土的主权。沿海国可以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作为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大陆架,沿海国对上述两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享有主权权利,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对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与保全等事项享有管辖权。这样,海洋本身就成为了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海洋权益的争夺异常激烈,集中表现在岛屿争夺、管辖海域争夺、资源争夺、并在局部引发战争。就我国而言,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所属的海域面积为近300万平方公里。但是,在这些海域内,不少区域与海上邻国存在矛盾和争议,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实施中国的海洋战略,实现对我国神圣领土和领海的有效控制,是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
二 中国海洋战略历史及现状分析
中华民族开发利用海洋由来已久。战国时,韩非子在总结治国经验时就强调海洋开发的重要性,指出“历心山海而国家富”。宋、元、明时期,中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船队和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明朝郑和在1405—1433年间7次下西洋,远洋航行规模之盛大是史无前例的,是中国西洋外交史的顶峰。首次远航28000人,乘船62艘,一直航行到爪哇、锡兰及卡利卡特,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波斯湾和红海海口。但自清王朝开始,由于封建专制主义和闭关锁国的封建文化思想,让这难能可贵的重视海洋的思想和行动被历史所淹没。正当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纷纷在海上扩张的时候,中国的统治者却实行背向海洋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自动放弃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海上优势。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丧失了发展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机会,最后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1940年的一百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之多,较大规模的入侵达84次,入侵舰船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50多个④,中国由此蒙受了一百多年的奇耻大辱。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中国无海权则国家无兴盛,当世人自我局限于人陆战略的束缚时,其结局必将失败。⑤“世界大势变迁,国力盛衰强弱,常在于海而不在于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欲国家强富,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⑥。纵观历史和现实,海洋与一个沿海国家的兴衰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海洋兴则国家兴,海洋衰则国家衰。今后全球的竞争是经济、政治的竞争,也是综合国力和高科技的竞争,谁要立于不败之地,谁就要做好海洋的文章。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辉煌的时代大多是向海洋拓展的时代,而落后屈辱的时代则与轻视经略海洋乃至丧失海权密切相关。海洋问题,绝不是一个区域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牵动全局的战略问题。
经过了旧中国受压迫的屈辱历史以及新中国最近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海洋发展与海洋安全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得到政策上的保证和行为上的实施。**同志在规划我国“四化”建设蓝图和国家发展战略时,提出以开放沿海地区、开发近海资源、开拓远海公土为基本方针的海洋经略思想,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海洋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同志指出要“振兴海业,繁荣经济”,要用新的视野重新认识海洋,充分认识到海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兴渔盐之利”和“通舟楫之便”,更重要的是海洋中蕴藏着远比陆地丰富得多的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重要空间;开发和利用海洋将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国策。早在三年前,**同志就率领中央政治局9位常委认真学习《大国崛起》的经验。十六大从经略海洋的高度,作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决策。中国政府还决定每年七月十一日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实施的日期,并自2005年起,每年的七月十一日定为我国的“航海日”。1998年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明确属于我国的近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已正式出台,为我国更好地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保护管理好海洋提供了政策指南。
尽管如此,但我国海上形势和国民对海洋的认识却仍不容乐观。首先,目前我国存在着资源被掠夺,岛屿被侵占,划界有争议,海洋国土被分割以及多元化威胁的局面。我国有三个海区与邻国在权益上有争议。美国利用南沙问题鼓吹“中国威胁论”,东盟各国联合对我,不断加强军队建设尤其是海空军建设,积极为争夺海洋权益做准备,千方百计把南中国海问题国际化。东盟共占有我国40多个岛礁,在所谓的南中国海“争议区”搭有近千座外国石油钻井平台,每年开采油气5000万吨以上,而我国至今没有一口钻井。位于台湾东部北约120海里外的钓鱼岛等8个中国岛礁,现在都置于日方的实际控制下。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单方面宣布海洋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使我近150万平方公里海域成为争议区。美国不断加紧在其亚洲军事存在,不断与我国周边沿海国家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强化军事同盟;日本不断加强其早已在亚洲雄踞第一的海空军实力,积极发展进攻武器装备;台湾问题正在逐步演变为更危险、更复杂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对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其次,与世界海洋大国和我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海洋的开发和利用还只是处在低层次水平,还未提升到战略国策的高度。美国2000年通过《海洋法令》,2004年出台《21世纪海洋蓝图》,并在《美国海洋行动计划》中对落实海洋蓝图提出具体措施。俄罗斯2001年制定《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间的海洋政策》,首次公布国家级海洋政策。日本2004年发布第一部海洋白皮书,提出对海洋实施综合管理。对如何有效地在国际海洋秩序形成过程中维护和扩大本国权益;如何解决海盗、恐怖袭击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如何在岛屿主权和海城争端中占据优势等问题极为关注。积极扩充海军力量,由“近海专守防御”转变为“远洋积极防御”战略。韩国出台《韩国21世纪海洋》国家战略,旨在通过开发和利用海洋使韩国成为超级海洋强国。印度海洋战略强调印度海军不但要保卫漫长的海岸线、岛屿领土及专属经济区,还要控制邻国,并对邻国进行有效干预,阻止外部大国的渗透;战时实施歼敌于海上或进行有效的海上封锁。具备控制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印度洋战略要地的能力。其最终目标是将印度洋变成“印度的内湖”。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都制定了本国的海洋战略。而在我国却大不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阐述国有资源时至今还没有提到海洋,我们的前八个“五年计划”,对海洋也很少涉及,这与一个海洋大国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如今中国对于海洋的重大战略意义认识还很不足,国民的海洋意识、海洋国土意识还非常淡薄,重陆轻海的观念还严重存在,“海盲”队伍仍十分庞大。
三 中国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构想
严峻的海上形势,要求我们以新的思维制定新时期的海洋战略。目前,中国正迈步在和平发展的大道上,中国政府一再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友好相处;依靠自身力量,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进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以平等包容的精神寻求不同文明的共同价值核心,妥善处理因利益引起的冲突,争取国家间的双赢或多赢,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并进而提出建设和谐亚洲、和谐世界的宏伟目标。但从前面分析可知,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会很平坦,中国还面临许多外部挑战和风险。从地缘政治角度观察,这些挑战和风险都一定程度地存在于我国的海洋战略环境当中,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资源、文化等方面的争夺,都将会以海洋为背景展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会也不可能依靠武力去霸占殖民地,依靠战争手段去攫取他国的资源,而只能通过平等互利的贸易交往获取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争取实现和谐世界。正如有的美国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已经汲取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和德国的崛起悲剧的历史经验,不走它们血腥的、不成功的、挑战既有强权的老路,而是坚定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要真正实现和平发展,就思维和构建海洋战略而言:
首先、必须树立现代海洋意识,明确提出自己的海权观、海洋权益和海洋战略。中国海洋意识的现状绝对不是一件可以掉以轻心的、不必加以重视的小事。目前,中国人的群众性的海洋意识已经大大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中国民众这种海洋意识的缺乏,极不利于海洋的开发与海洋投资的维护。因此,中国人的海洋意识亟须大力培养和提高,这是一种民族素养,需要量的积累和在深度、广度上的开拓。我们要想有优秀的海洋国人,必须有优秀的海洋教育。有关专家指出,当前,中国在走海洋强国之路的同时,首要的是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大力宣传海洋国土观念,增强群众的海洋意识,把人们根深蒂固的大陆意识尽快转移到现代海洋意识上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同时必须是海洋强国。确定新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必须把海洋作为重要领域,必须高度重视海洋,海洋事业理应纳入新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和平发展为中国摆脱传统海权观和海洋战略的束缚、树立新综合海权观和海洋战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之时,与国际社会共建和谐世界之际,中国迫切需要新的综合海洋战略。即中国应在海洋战略之中贯彻以海洋利益和海上力量谋求海洋和平的理念,并努力使其他国家理解与信任中国的合作发展意图,避免出现战略误判。
其次、应积极推进中国与海洋大国及周边国家的海上合作,构筑有吸引力的合作平台。世界海洋是一个整体,研究、开发和保护海洋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共同合作。通过合作实现经济共赢、通过合作建立政治互信。中国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和合作平台以促使各国加入,利用中国与他国在陆地上已有的众多合作项目、合作经验,逐步延伸到海洋合作之中,并由易到难、分层次地展开。通过海洋经济、科技开发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和海上军备来共同维护国家在海洋上的地位和安全。通过全球化下的国家之间高度的关联性促使各国互相让渡利益,走合作开发之路,强调双赢和共同安全。
第三、重视发展海洋经济,积极融入国际市场。海洋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充分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聚集地,也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财富,构成了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丰富的海洋资源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构建我国海洋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海洋将会给我国带来大量的资源供给和巨大的经济利益,将其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中国沿海经济、外向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发展,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地缘政治学的创始人拉采尔曾经说过:“只有海洋才能造就真正的世界强国。跨过海洋这一步在任何民族的历史上都是一个重大事件”⑦。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合作的迅速加深,中国在海外的国际利益也必然会不断扩展,对外依赖度也会逐步提高。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对外经济合作与交往与日俱增。中国的继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中国获取海外资源和市场的能力⑧。因此,我国的海洋战略必须为对外贸易、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整体创造条件;必须保障我国海上交通的安全和航道的畅通;不仅必须确保与我国边缘海相连的各大海上通道的畅通,而且必须确保所有直接关系到我国海外贸易的海上通道的安全与畅通,从而确保我国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
第四、力求和平解决海洋争端,追求合作安全。切实推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略,在争议解决前,同有关国家暂时搁置争议,开展合作,以迂回的方式实现共赢,并为和平解决相关争端创造条件。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下,要和平不要战争,搞合作不搞对抗,要接触不要孤立,要发展不要贫困,已经是人心所向。对中国的崛起,大多数国家认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有少数国家认为会对别国构成威胁。应该看到,当前,国际社会上仍有一股敌视、怀疑、不信任中国的势力。他们非常关注中国在海洋争端中的态度与政策。中国采取怎样的海洋政策极有可能成为他们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借口。鉴于此,我国应理智地看待这些不利因素,积极主动地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关系,谨慎冷静地处理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通过广泛合作促进相互依赖不断发展,从而加强通过和平手段解决纠纷或冲突的趋势。在开展合作安全方面,要特别注意趋利避害,正确处理利与弊、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政治与经济、积极主动与步骤稳妥等方面的关系,保持合作中的独立自主,着力研究和探讨合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争端。
第五,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以应对来自海洋方向上的挑战。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国家利益将会以中国为中心,由近及远,逐步向全世界辐射,中国将会更加重视对海洋国土、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上贸易通道的保护,因此,中国适度地发展有限的海权是完全必要的,也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应有之义。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在未来的海洋权益博弈中,不可预料的因素还很多,只有具备相应的军事实力,才能维护自己合法的海洋权益和国家统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应根据实际需要,加大对海军的投人,使其具备保卫本国海上资源开发和能源补给的能力,进而加快发展远洋防卫作战能力,以打破对中国可能实施的海上封锁,保卫中国业已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海外利益。强大的海军是国家海洋战略的支柱。中国没有必要成为霸权式的海权强国,但中国必须发展有限的海权,拥有一支能够胜任保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经济利益、完成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海上力量。如果将这些落到实处,实现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的互动,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既有利于自身、又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海洋强国。
第六,积极强化同主要大国的战略关系,深化战略合作,以缓解海权争议国对中国施加的战略压力。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国际政治全球化正在朝更加深人的方向发展,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越来越明显”⑨。中国应抓住机遇,努力强化同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合作关系,显然有利于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增加自己战略回旋的空间,化解可能存在的战略风险。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全球性、地区性和次地区性海上强国对中国的态度,对中国能否抓住21世纪初的战略机遇期显得特别重要。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权国家,它的海军游弋于全世界的各大海域。中美关系如何发展,是影响中国海洋战略环境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保持良好的中美关系,对于中国海洋战略的实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结语
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利用海洋,合作开发和保护海洋,公平解决海洋争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海洋事务,推动海洋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为国际海洋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政府一再向世界表明,中国将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就是要树立“和平、发展、合作”这样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所有的国家友好合作,与各国人民真诚相处。作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海洋战略应服从并服务于和平发展的大战略,要避免重蹈西方大国崛起引发地区和世界冲突、战争的老路,努力探索和实践一条与此不同的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通过和平的方式处理好在中国海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经济、贸易、能源、环境、安全等问题,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的和发展中所遇到的海洋领土、领海争端等问题。总之,将以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方式,求得自身的海洋安全与发展,向国际社会兑现和平发展的承诺。⑩
注释:
① 转引自李立新、徐志良:《海洋战略是构筑中国海外能源长远安全的优选国策——缓解“马六甲困局”及其他》,《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第4期,第3页。
② 张文木:《大国崛起的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61—63页。
③ 许华:《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第5期。
④⑤ 王诗成:《财富取自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21世纪中国海洋战略研究》,《兴海论坛》,2004年,第14—21页。
⑥ [法]弗朗索瓦·德勃雷诺:《海外华人—序言》,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⑦ [英]杰弗里·帕克著、李亦鸣等译:《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第63页。
⑧ 刘新华、秦仪:《试析21世纪中国崛起所面临的海洋战略环境》,《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第35页。
⑨ 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0年版,第88页。
⑩ 王义桅:《和平崛起的三重内涵》,《环球时报》,2004年02月13日。
作者介绍:王历荣,浙江林学院讲师,浙江 杭州 311300;陈湘舸,浙江大学法学院企业制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 杭州 311300
范文二:从锦江新亚重组看我国旅游饭店集团的战略构想
从锦江新亚重组看我国旅游饭店集团的战略构想
从锦江新亚重组看我国旅游饭店集团的战略构想
徐栖玲/刘俊伟
【专题名称】旅游管理
【专 题 号】F9
【复印期号】2005年02期
【原文出处】《商讯?商业经济文荟》(广州)2004年05期第36,39页 【作者简介】徐栖玲 刘俊伟,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广州 510275) 【内容提要】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饭店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挑战,增强竞争力是当务之急,饭店集团化的步伐在加快,锦江与新亚的重组就是重要步骤之一。全面而科学地评价这一举措将有利于我国旅游饭店集团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 键 词】饭店集团/重组/战略
一、我国旅游饭店集团的现状
1、中国饭店集团化有所进展,但与国外集团差距大
近几年来,中国饭店业开始关注集团化问题。统计显示: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110余家饭店集团(管理公司),管理着700余家饭店,星级饭店集团化程度达7.2%。然而,在中国饭店业集团20强中,12家是国家著名品牌饭店集团,8家是中国本土品牌的饭店集团。国内有8家饭店集团(管理公司)经营规模已进入全球饭店集团300强行列,其中最大的锦江集团排名第47位。反映出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有了实质性进展。然而与国际饭店集团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1)规模差距大。经过多年的兼并重组,国外饭店集团已经形成了10余个超级饭店集团进行寡头竞争的局面。2002年,全球最大的饭店集团美国圣达特饭店管理集团(Cendant Corp,USA)拥有饭店6513家,客房536097间。而名列中国第一位的上海锦江集团仅拥有饭店77家,仅为圣达特集团的1.2%。客房18278间,仅为圣达特集团的3.4%。与排行第十位的希尔顿国际饭店集团相比,锦江的饭店数仅为其的1/5,客房数为其的18.8%。我国饭店集团拥有的饭店数量和管理实力都与外国饭店集团相差很远。再则,我国饭店集团大多是行政命令捏合的产物或只是形式上的联合体,凝聚度不高,机构臃肿、工作效率低、运行成本高,在短时期内很难与国外大型饭店集团形成有力的竞争。 (2)实力差距更大。当今世界超级著名饭店集团积极开展跨国界、跨区域、跨行业、多元品牌的经济大兼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组合生产要素,因而竞争实力强;而国内饭店集团则大多只在一个或两个主要城市进行集团化经营,仅有锦江、首旅、东方等极少数几个有规模、有实力的跨地区经营集团。国外大型饭店集团一般在多个细分市场竞争,拥有多元化的产品品牌,形成了一个品牌组合,例如马里奥特国际饭店集团目前拥有13个住宿业品牌(不包括分时度假品牌和会议中心品牌)。国内饭店集团在产品经营上则缺乏品牌与产品规划,单品种经营的倾向很浓厚。国外先进的饭店集团拥有全球网络化预订系统和其它高科技技术,拥有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和集团价格优势以及完善的服务
系统,国内饭店集团在这方面的差距更大。
2、国内饭店集团化进展缓慢,投资扩张的阻力大
尽管政府部门、企业界和理论界都认为组建或加盟饭店管理集团并充分发挥其规模经济优势,将是我国饭店业求得生存与发展唯一的出路,但由于以下原因,中国饭店集团化进展缓慢,扩张阻力很大。
(1)绝大多数内资饭店投资者没有集团化的动力。中国绝大部分饭店属于国有或集体资产,产权和经营权不清晰,甚至有些饭店的管理人员还是政府公职人员。由于体制、利益和观念的多重障碍,饭店管理者缺乏集团化的动力。即使饭店经营者有积极性,但由于投资者无利益驱动,反而存在风险,饭店争取不到资金,集团化就推不动。
(2)部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严重阻碍了现有饭店集团的发展壮大。中国差不多有一半的饭店与各级政府、部门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各星级饭店还担着各级政府、部门或大型国营企业的接待任务。这使得饭店管理者难以将饭店作为一企业来经营,不计成本的接待任务致使某些饭店经营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这使得我国的饭店即使亏损也拒绝兼并,也难以运用特许经营、管理合同等联合手段,而跨国饭店集团用的最成功的扩张手段恰恰是非投资性的“特许经营”和“委托管理”。
(3)资本市场不发达,饭店集团融资困难,资本联结力不足。资本市场欠发达阻碍了我国饭店集团的扩张,纯粹通过银行借贷会使饭店集团的负债率过高,导致经营风险加大。受经济实力和现行体制的限制,现有的饭店集团基本上没有实力进行直接投资、购买,或通过控股的方式来取得对成员饭店的直接管理权。资本联结力不足导致多数饭店集团有名无实。
(4)缺乏饭店集团化管理和运作的“帅才”和实施集团化的经验。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大多数饭店高层管理“一把手”(如:总经理、总裁、董事长等)大多是“半途出家”,有些人虽然有过集团化管理和运作的经验,却欠缺饭店管理的专业知识。而各大专院校培养的专业化人才,又缺乏集团化管理和运作的经验。这种知识性“帅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国饭店集团的发展速度。
3、面临国际饭店集团的激烈竞争
国际饭店集团是从1982年进入我国饭店市场的,香港半岛集团最早登陆,其所管理的北京建国饭店在开业的前七个月就盈利110万元。随后,数十家饭店集团纷纷涉足我国饭店业市场。到目前为止,全球知名饭店集团都已进入了我国,并一改以往只管理不投资的经营模式,开始进行带资管理。2001年12月,法国雅高集团与北京首都旅游集团签订协议,成立一家合资饭店管理公司。2002年1月22日雅高与上海锦江集团合作成立针对中国国内酒店市场的销售和分销合资公司。新成立的六洲集团(Six Continents PLC,即原巴斯集团,假日饭店均在其麾下)计划5年内在中国再发展至少50家饭店,欲超越“锦江”做中国最大的饭店管理集团。中国饭店集团面临国际饭店集团的激烈竞争。
二、锦江的优势
中国饭店业早已面临着“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经济全球化带来新一轮全球兼并和战略联盟,对中国初生的饭店集团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在这政府主导型的国度,中国饭店集团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走一条快速的跳跃式的超常规发展的道路。上海将锦江、新亚两大集团重组成锦江国际集团正是走的这条道路。
锦江集团与新亚集团合并后,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但其核心产业仍然集中于饭店宾馆业、餐饮服务业和旅游客运业。重组后的锦江国际饭店管理公司是目前中国管理饭店最多、规模最大的专业化公司。截至2003年7月底,其管理的饭店数已达105家。在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统计公布的2002年度“中国饭店业集团20强”中,锦江国际饭店管理有限公司位居榜首。在国际权威专业杂志《HOTELS》2002年排名榜上,锦江国际饭店管理公司名列世界著名饭店管理集团第47位。与国内其他饭店集团相比,锦江国际具有显著优势;
1、政府的支持
锦江、新亚两大集团的合并重组,是“政府行为”、“行政措施”。但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政府部门这样做是正当其时。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单靠企业的内部积累,从完全市场自由竞争逐步转变为垄断竞争,没有政府的支持与扶持,中国的饭店集团很可能会被国外的饭店集团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的饭店集团必须走一条快速超常规发展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低估。政府的支持正是锦江新亚两大集团得以合并的关键,也使合并后锦江国际的扩张无形有了政府这一大靠山,这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可信度。 2、适合国情的管理模式
饭店集团化发展战略除了受饭店集团规模经济实力的影响外,企业核心能力的可移植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核心能力的可移植性越高,集团化战略就越可能成功,反之则只会固守本地市场。一流的饭店管理模式就是饭店集团的核心能力,也是饭店集团化发展成败的关键。在现阶段标准化、规范化是普遍提高我国饭店业服务水平的良方。从长远观点来看,中国的饭店集团要在全国范围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并购,与国外知名饭店集团竞争,必须实施“普遍提高服务质量、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创立有特色的饭店管理模式”的战略。多年来锦江集团在饭店管理上积累了大量经验,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先进的饭店管理模式。《锦江集团饭店管理模式》一书,更是锦江标准化服务管理的法典,这已成为锦江国际连锁经营的法宝。
3、资金优势
资本市场欠发达是当前饭店集团扩张的大难题。扩张需要资金,纯粹通过银行借贷会使饭店欠债率过高、导致经营风险加大,股票市场不发达使集团难以通过股票市场低成本融资,而饭店集团会因兼并经营不善的饭店而负担沉重的债务。锦江国际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即新锦江、锦江酒店(原名新亚股份)和国旅B,集团欲整体上市募集扩张资金。除此之外,锦江还出售置换了部分与主营业务无关的资产,并得到了中国工商银行10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因此,锦江集团已经解决了困扰大多数饭店集团扩张的资金问题。
三、锦江国际的战略构想
饭店集团属于企业集团的范畴,企业集团的发展方式通常有三种:横向联合、纵向联合和多元化经营。锦江国际在构想其战略蓝图时也充分运用了这三种方式,同时还制定了跨国经营战略。
1、横向联合
横向联合是指处在同一行业,生产同类产品提供同类服务的企业的相互联合。横向联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饭店集团的大规模集中采购所带来的低采购成本就是规模经济效应的一个典例。饭店集团的横向合并一般通
过连锁经营(包括拥有、部分拥有和租赁)、特许经营、管理合同以及战略联盟等四种形式实现。锦江国际将通过合资、合作、租赁、收购兼并、特许加盟、受托管理等形式将旗下的经济型饭店“锦江之星”的规模在2008年扩展到200家。在锦江国际还将斥资30亿元启动“全国攻略计划”,通过在北京、广州、深圳、西安、成都、武汉建立锦江品牌的旗舰店,以旗舰店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以使锦江国际旗下三星级以上的饭店在2008年达到100家,加上“锦江之星”,总量为300多家,确保进入世界饭店集团30强。在这些新成员的构成中,一半为集团投资,一半吸引加盟者。目前该集团已收购了昆明锦华大酒店,将其更名为昆明锦江大酒店,并准备将其打造为该集团在西南地区的旗舰店,同时组建了西南分公司,辐射云、贵、川、渝等省市。
2、纵向联合
纵向联合主要指饭店与旅游社,航空公司之间的联合,以降低交易成本。目前饭店集团横向一体化发展较快,已具备一定规模,然而饭店集团对旅行社的整合却滞后于饭店之间的横向整合。其原因主要是旅行社技术与资产专用化程度不高,以及旅行社产品进入饭店企业深加工附加值不大。因此饭店集团与旅行社之间的纵向联合基本上属于通过签订与执行合同方式形成的松散联合。但是近年来旅行社业内的垂直一体化分工体系趋势大大加快,旅行社的专业化水准创造了条件。当组织交易时的管理成本或内部交易成本小于饭店与旅行社之间的自由交易成本时,饭店集团就会对旅行社进行纵向整合。这样,我们就可构建一个既有饭店与饭店之间横向一体化,又有饭店与旅行社之间纵向一体化的混合形态的饭店集团模型。近日,锦江国际集团与世界著名商务旅行管理公司BTI(Bu siness Travel International BV)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正是锦江国际纵向一体化的体现。
、多元化经营 3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旅游者的素质不断提高,旅游者所追求的将是能够提供丰富旅游经历、综合化的旅游产品。如果饭店业能和娱乐、交通行业融合,拓宽经营渠道,就可以大大丰富自己的产品内涵,方便旅游者安排活动,整体吸引力增强。多元化经营也可以使旅游企业充分利用资源,降低经营风险。多元化可以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合作等手段来完成。一种方式是实力强大的其它行业涉足旅游业,参与饭店、景区、旅行社等的建设,收购、兼并旅游企业,参股控股旅游上市公司。深圳华侨城所属的集团在开发房地产的同时兴建了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欢乐谷等旅游、娱乐景区,还管理着几个现代化饭店。另一种方式是饭店集团投资旅游业中的其它行业,如锦江集团以饭店业为主,并从事物业管理、游乐、客运、商贸、房地产、金融等多种行业经营,拥有全资控股企业40多家。
4、跨国经营。
饭店市场的竞争日益呈现出国内市场国际化与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将触角伸及海外市场,发展国际化经营,已成为中国饭店集团的必然。国际市场的竞争能促使中国饭店集团迅速学习、成长,也能在旅客发源地招徕客源、控制客源。基于对世界旅游市场形势看好,锦江国际自成立之日起便制定了跨国经营战略,积极布点准备参与国际饭店业的竞争,并为此制作了“扬帆远航”计划。近日集团更是以品牌输出为主对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饭店进行了管理。锦江国际集团还与世界著名商务旅行管理公司BTI(Business Travel International BV)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以弥补锦江国际在全球商务旅行业务上
的空白点,并借助BTI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全球的销售网络,为‘锦江’走向世界提供良好的平台,更快提升‘锦江’在世界商务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扩大全球商务市场的占有率。
四、锦江国际的战略构想对我国饭店集团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目前我国饭店虽然数量庞大,但基本以单店经营,势单力薄,难以与世界大腕级饭店集团较力,集团化是必然发展趋势,本土化品牌的饭店集团应得到充分的发展。借鉴锦江国际的战略模式,我国饭店集团可采取以下措施,迅速发展壮大。
1、强强联合,改制上市,巩固集团核心层。
任何企业集团都要有一个实力雄厚的核心,饭店集团也不例外。锦江新亚的合并迅速壮大了锦江国际核心的实力和规模。没有一个实力雄厚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饭店集团难以有大的发展,而强强联合正是壮大集团核心层的最有效的方法。
我国饭店集团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集团,必然要经过一系列的收购、兼并、联营与合作的过程。这需要大量的资金,而饭店集团的资金有限,一个有效的筹资方式就是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并争取上市,让社会公众参股。另外国内知名饭店集团也可以通过让大财团参股、持股的形式,把大财团的资金引入饭店内部,用于收购、兼并一批由于管理不善而陷入困境的中小型饭店,迅速壮大集团规模,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要进行以上工作,饭店应该首先做好自身的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饭店集团连锁,收购、兼并中小型饭店,抢占中低档饭店市场。
我国的饭店集团化发展起步较晚,适合我国国情的比较成熟的特许经营和委托管理模式尚未真正形成。我国饭店集团应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连锁经营方式。除管理合同、特许经营外,还应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顾问管理、开业管理、部门管理、咨询管理等多种形式的连锁经营形式,进行自我扩张。 目前,我国高档饭店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外国著名品牌饭店集团所占据,因此,我国的饭店集团要想迅速壮大,就应该避开与国际巨头的直接竞争,转向于民资新建的、或原国资而急需改革经营管理的饭店,抢占中、低档市场。例如在全国中小城市场的旅游景区、交通枢纽和中西部开发地区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年旅馆、汽车旅馆等经济型饭店的同时,本土化饭店管理公司采用带资或不带资等多种联合方式集团化,集团以完善的订房网络、先进的管理模式,迅速地提升这些饭店的管理水平。
3、与其他旅游企业联合,实现纵向一体化。
当前我国旅行社业与饭店业、航空公司之间经常因佣金问题闹矛盾,而纵向一体化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途径。以大饭店为核心的饭店集团可以自行兴建或通过购买、控股、参股等方式,实现与旅行社、游乐场、旅游景点经营企业、旅游购物商场等企业的联合。同时与航空公司签订协议,建立长期的稳定合作关系,将航空公司纳入集团范围,以降低旅客活动路线上各个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宣布将旗下与旅游有关的47家公司约28亿元资产重组成“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体现。
4、跨国经营。
中国旅游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旅游大国,正向旅游强国的行列迈进。据国家旅游局统计,近几年来,中国的旅游收入呈现直线上升的态势:2001年全年旅游总收入4995亿元;2002年升至5566亿元,比2001年增长11.43%。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地。这意味着未来的几十年间中国的入境游和出境游都将大幅度发展,这也是我国大型饭店集团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的良机。为了迎接这一良机的早日到来,我国饭店集团要练好内功,完善集团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全球化网络,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与世界接轨。这样,我国的饭店集团不但可以在本土发展壮大,而且可以走国际化的道路,在强手林立的国际饭店舞台上占领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邹统钎.中国饭店企业集团化战略,发展模式与政策导向[J].旅游学刊,1999(3).
[2] 孟芳.中外饭店集团发展状况对比[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 [3] 吴忠才.饭店集团纵向一体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4] 王大悟.确立中国饭店集团的品牌优势[J].旅游科学,2003(2). [5] 叶权良.现代饭店集团及管理模式研究[J].财贸经济,2003(2).^
(本文来源:《论文资料库》 http://lw.zaizhiboshi.com)
范文三:汇源的战略构想
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对于健康的关注度急剧提高,新健康消费主义崛起
(受到非典、三聚氰胺、甲流、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等社会事件的影响,中国消费者对于健康的关注度急剧提高。因此,健康类食品饮料的市场渗透率这两年得到了较快增长。与此同时,日用品消费中也经常看到健康的概念,而且效果良好。例如云南白药牙膏比云南白药还要好卖;霸王洗发水强调是“中药世家”的洗发水,每年收获10个亿的市场。在这样的消费潮流下,未来,有机食品、天然产品、中药概念都将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而且健康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品质。) ,
特别是健康类食品饮料的市场迅速渗透、增长。有调查显示,在这样的消费潮流下,有机食品、天然产品等将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健康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品质的代表。这样的发展趋势对于食品饮料企业来说,则意味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中国饮料行业的领军企业,汇源果汁用20年的专一,诠释着这种责任。
20年前,当中国人还不知“果汁”为何物的时候,汇源义不容辞托起了中国消费者的健康。20年后,中国果汁行业蓬勃发展,渐行渐远,而汇源业已成为中国果汁第一品牌。如今,在一杯果汁的背后,饱含的是健康、是理念,更是汇源对于国人健康的承担。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先生曾经表示:“我想让100%的中国人,都能喝上能给大家带来健康的100%果汁。” 责无旁贷,不辱健康使命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消费者对于果汁的认知状态几乎为零。1992年,汇源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果汁带上了中国消费者的餐桌。
果汁作为一种关系到人体健康的重要食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和牛奶一样被人们认定是每日生活的必需品。但据相关调查显示,世界年人均消费果汁为7公升,欧美年人均消费果汁40—60公升,而在我国年人均消费果汁仅为1公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40。中国七成以上消费者虽然意识到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性,但是仅有三成左右的消费者选择饮用纯果汁。由此可见,中国消费者将果汁融入生活的饮食习惯还有巨大的培养空间。
由于我国消费者没有食用维生素片的习惯,以及维生素缺失是当前比较普遍的现状,作为中国果汁行业的先行者,汇源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果汁大使”的角色。从“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妈妈选汇源,全家更健康”,到如今的“天天有汇源,健康每一天”,20年来,汇源不遗余力地向国民传播着健康、时尚、营养的消费理念。
如今,汇源旗下的100%果汁与中高浓度果汁分别占据市场50.2%、45.0%的市场份额,在用行动引领着果汁健康消费新时尚的同时,汇源也正向着“综合性健康食品产业集团”的目标迈进。
范文四: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梦战略构想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梦”战略构想
赵士发?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构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吹响了进 军号。这一战略构想科学回答了何谓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为何实现中国梦等重大战略
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关键词:现代化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现代化的现有基础 上,锐意进取,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 在实践上为中国现代化吹响了深入进军的号角,也为凝聚中国力量,发扬中国精神,依靠人 民,发挥个人积极性,走好中国道路,指明了方向。在理论上,这一战略构想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提出中国梦战略的基本前提
中国梦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逻辑前提。就历史而言,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 发展史,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后虽然历经磨难,一度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起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为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这种条件下,****提出,“要带领全 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 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可见,中国梦是
秉承历史,开创未来的现代化战略思想。中国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要实现中华
从理论上说,中国梦的战略构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应当承认,自 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要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从孙中山先生提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以来,不少仁人志士都在为之努力。**同志不仅 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而且明确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化现代化道路和理论,并主张中国要对世界有更大的贡献。**同志提出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志提出了“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志在前人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 以中国梦概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理想目标。他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
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2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作为百年来中国现代化之梦延 续和发展,在理论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者简介:赵士发(1973一),男,汉族,哲学博士,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 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马克思 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3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5页。 162
中国梦的实质内涵
“中国梦”作为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 时,**同志讲:“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 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 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 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 族好,大家才会好。”1这段讲话虽然不长,但内涵丰富,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 同志所言的梦,不是没有根据的白日梦,而是与理想和追求同义的。第二,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就是中国梦,这个梦是近代以来的梦,一直都还没有实现。第三,这个梦在时空背 景方面是几代入共同的梦,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与全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期盼,它纵跨近代 以来的整个中国历史,横跨全中国各民族地区。第四,每个人的梦要与国家和民族梦相通, 才能梦想成真,将个人的梦想与社会和国家的理想、追求和利益统一起来,认为中国梦体现 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第五,中国梦是理想和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 理想和目标,但这个目标并不是终极的。第六,中国梦事关中华民族和每个人的命运,这里 的命运是规律的作用结果,意味着中国梦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这决定了中国梦必然会实 现。
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讲演时,****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给出了一个明确界 定。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 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采访 时,习**再次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 福。”3一方面,中国梦具有鲜明的价值意蕴,无论国家富强,还是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都 是具体的价值目。其中,只有人民才是中国梦的价值主体。国家富强,指的是社会主义中国 富裕强大;民族振兴,是指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人民幸福则是包括 一切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个人的幸福。在当代中国,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机器,是保障人 民权力的强大力量。如果没有富强的国家,就没有民族的安宁团结与兴旺发达。没有民族的 兴旺发达,就不会有广大人民群众个人生活的幸福和谐。这里,国家、民族与个人的利益是 有机统一的。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是基础,但人民幸福是落脚点。所以,中国梦是国家梦与 民族梦,但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人民群众每个人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国家梦
与 民族梦的实现要靠人民的实践。反之,人民的梦只有和民族与国家的梦联系起来,才能顺另一方面,中国梦不仅只是一个价值概念,反映一定的价值目标,而且还是一个科学概 利 实现。作为一个价值概念,中国梦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念,反映了对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社会关系与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梦体 现的规律之一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体而言是国家、民族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民族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紧密,形成了 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利益在总体上原则上是一致的,能够相互促进,这是历史发展所证明 的。但在一定条件下,特别是在私有制条件下,或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的条 件下,三者之间有时也会产生矛盾。在三者之间有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民族利益,民族的 利益要服从国家的利益。中国梦体现的规律之二是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发展规律。
l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3—4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5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7页。 16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实践之间,是理论与实践的关
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日新月异,要求理论创新跟上实践的发 展步伐。习**提出的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正是对这一实践需要的满足。理论源于实践, 又高于实践,但理论最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中国梦能否梦想成真,最终要由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现代化实践去证明。
由上可见,中国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个价值概念,又是一个科学概念,体现了
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与真理观的有机统一。
三、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人们常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但并不意味着解决问题不重要。在**那 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统一的。在他看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与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同样 重要的问题,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它们在实质上是一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要在建 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去探索答案。对****提出的中国梦战略构想而言,什么是中国 梦与如何实现中国梦也是统一的。提出中国梦的问题当然重要,但如何实现中国梦的问题更 为根本。习**说:“无论是搞革命、搞建设还是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 1不同的是,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已经在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对世界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规律有了深 中国梦的道路、方法、途径。 入的把握。所以有可能明确回答什么是中国梦的问题,并从项层设计的高度提出了如何实现
其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梦是中国百年现代化之梦,是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之梦。****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 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 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 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以中 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2在这里,习**不仅揭示了中国道路的具体所指,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揭示 了这一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他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与近国以来的历 史、近代以来的历史以至五千年以来的中华民族文明史联系起来。将中国道路提到历史规律 的高度进行认识,显示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他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 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 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增强中国社会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问题,这三个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也来源于真理。它们都只 能在走中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也有了新的认识。他说: 道路的实践中确立、体现和增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 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28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26页。
3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年版,第22、23、27页。="">**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他还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为此,我们将坚 持把发展
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2这里, 习**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一是将生态文明提到重要地位,形成了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二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将理论与实践 统一起来:三是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并提,将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以上第一 点是发展,后两点是坚持。将这三点在中国梦的伟大战略基础上有
对中国道路的坚持和发展。 机统一起来,体现的正是 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习**提出了实现中国梦战略的时间表。 他明确地说:“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 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对未来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了奋斗目标, 即到二0二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
兴。这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百年夙愿,也是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必要条伟大复
件。”3这 一时间路线图,是对**、**等数代领导人有关中国现代化愿景的现实
年现代化之梦成为可以企及的现实目标。 化,让中国百
其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 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 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迸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 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4历史 和现实已经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如果没有精神文 明建设的成功,整个民族缺乏精神力量,物质文明建设就会偏离方向,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难以建成,中国梦就不可能实现。所以习**反复强调,中 国梦的实现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并对中国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这就是爱国主义的核心的 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气质。在弘扬中国精神的过程中,要在继 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更为先进的文化。还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坚定崇 供精神力量。
高的理想和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精神注入新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 其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总记书指出,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 万众--,L,。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十三亿多中国人民,八千二百多万党员,大 家能凝聚共识,本身就是伟大的力量。虽然不同的条件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想法,但只有求 同存异,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功倍。我们要尊重人 民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 汇合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习**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 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年版,第22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9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9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35页。 165
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
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 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 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 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十三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1这就要 发展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 用,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此外,在凝聚中国力量方面,坚持祖国的团结统 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梦不仅是大陆中国人民的梦,也是香港、澳门与台湾在内的全体
复兴而不懈奋斗,共同实现中国梦。 中 国人民的梦。全体中华儿女,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下团结起来,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其四,实现中国梦要坚持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政策。中国梦是在当代全球化的历史语境 下提出的,大 是与世界梦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2从毛 泽东到**、从**到**,都反复强调过中国要对世界有更大的贡献。在历史上, 中华民族曾,度领先走在世界历史的前列。但近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落伍了。但自从中国找 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后,中 华民族又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对人类不断做出新的贡献。但总的看来,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比例与中国的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是不匹配的。我们理应对世 界有更大的贡献。习**牢记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理想和夙愿,接过了历史的接力 棒。他说:“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 著提高。这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 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 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整个世界的一个局部发展,必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3中国梦本身包含着世界梦的因素,同 时也是世界梦的一个构成部分。在新将对世界的整体发展产生影响。但当代世界, 依然是一个充满分歧异见的世界,不同的民族国家之间矛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与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盾重重。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与和 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一方面,我们有自己的正当权益和 核心利益,只有维护这些才能独立自主;另一方面,我们主张互利共赢和友好合
作,反对一 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致力于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建设和谐世界。其五,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艰苦的实践。实践是理想和现实的联系桥梁。实现中国梦这 一美好的梦想,必须依靠艰苦的实践。习**在不同场合,多次反复强调小平同志提出的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一为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真理。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他强调:“我 要再一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个口号。”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他强调:“实干 兴邦,空谈误国。这个道理,我们都要牢记在心。川更为重要的是,以**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带头实践,从“反对四风”开始,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反对和惩治腐败,
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实干举措,向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大步前进,执政一年多来取得了骄人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48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71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67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78页。
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习**将实干精神与劳动联系起来,再次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劳
动观。他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 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 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说‘空谈误国,实干 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1所以,他主张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在全社会树 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 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四、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
****提出的中国梦的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持和完善, 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指南,它需要根据时代进步与实践发展 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理论解决了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问题,以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解决了中国现代化面临的主体与动力问题,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与如何建设党的根本问 题。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历史与价值的矛盾关系问题,解决了何为发展与如 何发展的问题。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则直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解决了理想与现实 的关系问题。这一过程,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它是中国共产 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提出,一 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近期目标与共产主 义的伟大理想结合起来,并具体化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同 时,中国梦战略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眼光,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统一起来,实现 了整体和部分的有机统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梦战略思想始终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根本目标 和最终归宿,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与当下中国与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追求和创造统一起来。中国梦战略思想主张以入民为主体,走群众路线,强调劳动的伟大历 史作用,以反对腐败、禁“四风”入手,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克 求。 服两极分化,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要 中国梦战略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大众化。无论是**同志还是**同 志,也无论是**同志还是**同志,都强调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问 题。他们共同反对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主张理论要适应时代的需要。****继承和 发展了前人们的思想。一方面,他主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不走封闭疆 化的老路和改弦易辙的邪路;另一方面,他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勇于创新,提出了中国梦的战 略思想。他说:“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 表述,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适当拓展,但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 题,要紧紧扭住这个主题激活和传递正能量。”2习**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伟目标用 中国梦表达,考虑到的是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体现的是对最广大人民群众价值观与主体权 利的尊重。在大众民主成为时代要求,大众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中国梦战略思想具有鲜明
的时代性。这种以鲜活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阐释的思想,反映了,种大众话语权利。 l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81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10页。
167
梦想是普遍的、日常的与大众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概念将国家的发展目标与
每个人的梦想结合起来,自然达到了充当最大公约数的目的。中国梦战略思想一经提出,很 快就已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深入人心,激发活力。它正在并必将进一
步起到团结人民,凝聚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作用。
范文五:关于发展中国学前教育的战略构想
关于发展中国学前教育的战略构想
罗崇敏
2010年 2月 3日
作者简介:罗崇敏,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博士生导师(云南 昆明 650325)
一、发展中国学前教育的意义
(一)学前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根基,对人一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 幼儿期是人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学前教育是人的真正 教育的开始。虽然在人受教育的全过程中,越靠后的教育离人才成 品越近,但人才培养的决定因素恰恰是出生后的最初 6年。美国著 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总结长达 20年的婴儿追踪研究指出:如果以 17岁时所获得的智力作为 100%的话, 那么 50%是在 4岁前获得的, 8岁 时达到 80%,剩下的 20%是从 8-17岁的 9年中获得的。学前阶段是 人的体格发育、语言发展、习惯养成、潜能开发的关键期。综合各 国最具影响力的专家研究结果,一般人的心灵养卫 6、 7岁前基本形 成,人的行为 12-14岁以前基本定格,之后所进行的教育对于人格 品行培养来说都是继续教育。早期教育的缺失,会给人一生的发展 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对生活在农村的学龄前儿童而言,在这一阶 段,能够和城市儿童一样获得早期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起点上获得 公平的待遇,将会减少其在未来的成功道路上所碰到的各种困难。 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与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相比,往往更能顺 利入学,过早辍学的可能性也少得多。较早入学有助于克服贫困或 某种不利的社会环境或文化环境造成的最初困难,从而可为促进机 会均等做出贡献。它还能为移民家庭的孩子,或在文化或语言上属 于少数的群体的孩子融入学校提供很大的便利。
(二)学前教育对教育体系建设有重要的作用
人的成长是一个历史过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高质量 的学前教育,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乃至其他各级各类教育。 大量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为儿童入学学习和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巩固和提高义 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对于生长在经济困难家庭的儿童来说,高质 量的学前教育 (包括托幼机构教育和家庭教育 ) 更为重要。学前教育
是人一生发展的始端、教育的发端,直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 随后各阶段教育的质量。我国现在存在的在幼儿园教?大学生? 、在 高等院校教?幼儿?的现象,说明我国学前教育的基础薄弱、或畸 形发展。本来应该在学前教育阶段完成的对人的品格、心灵的教育 没有很好完成,本来应该在大学开发的智力和传授的知识却在幼儿 园进行。普及和提高学前教育,对健全和发展包括小学教育、初中 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建设有着基 础性、全局性的影响,是国民素质整体提高大厦的奠基工程。 (三)学前教育对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有 1.3亿 6岁以下学前儿童,而每个家庭中密切关注 儿童健康成长的成人有父母、祖辈等 6人。据此推算,我国学前教 育直接牵扯着至少 9.1亿人口和亿万家庭的幸福。目前,农村学前 教育依然是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主体。根据教育部 2008年教育统计 数据分析, 2008年全国农村在园幼儿占全国在园幼儿数的 74.81%, 城市占 25.19%,农村占到 3/4,城市仅占 1/4。但城乡学前教育以及 地区学前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2008年全国城镇学前三年入园率 56%, 农村 36%,两者相差 20个百分点。北京市: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为 82.3%,学前一年受教育率为 95%。而云南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只 为 47.3%,学前一年受教育率只为 70%。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地 区学前教育发展差异较大,如何使每一位儿童都享有接受学前教育 的权利,保障儿童在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是当前发展学前教育中需要 研究的重要问题。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及其质量如何,对社会的和谐 稳定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学前教育在教育之外具 有提供托幼服务功能。学前教育所具有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可以为儿 童和家庭提供托幼服务鼓励和扩大就业,减少父母失业和家庭贫困 的功能,在国外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改革手段,被看作是非暴 力革命,是非常好的一种社会改革手段。另一方面,高质量的托幼 机构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 备,为儿童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前教育对促进不 利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补偿作用,学前教育能有效地降低因出生缺 陷,家庭教育措施和成长环境不利带来的消极影响,打破贫穷在代 际间的恶性循环,减少社会分层现象,促进弱势群体融入主流社会, 进而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二、学前教育发展的中外比较
(一)对比
⒈入园率
美国 1996年 3、 4、 5岁幼儿入园率分别为 43%、 64%和 92%;德
国 1995年 3岁、 5岁幼儿接受正规幼儿教育的比例分别是 47%和 79%; 法国接受学前教育的年龄始于 2岁, 90年代初,法国 2岁幼儿的入 园率达 35.6%, 3岁以上幼儿入园率则高过 100%;英国 3岁、 4岁的 幼儿入园率分别为 45%和 94%。
以下是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OECD, 1997) 部分成员国的入园率 (见 表 1) ,平均 3— 5岁幼儿入园率达 63%,其中 3岁入园率为 40%, 4岁为 67%, 5岁为 83%。
表 1:OECD 部分国家的幼儿净入园率 (1995)
资料来源:OECD(1997).OECD education,employment labour and social affairs (appendix table c2.2). France:Author.Retrieved September 27,199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oecd.org/els/stats/eag97/newdev.htm.
说明:此处所指入园率包含 3— 5岁各年龄层幼儿入园率以及进入初 等教育机构的比率;数据已含公、私立机构。
2008年,我国在园幼儿数 2475万人,入园率 47.3%,达到历史最好 水平。但我国适龄儿童入园率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 明确提出了到 2007年?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 55%?的目标,但我 国 2007年实际仅达到了 44.6%。 2007年,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 规划纲要》 ,再一次重申了这个目标,提出到 2010年实现?学前三年儿童 受教育率达到 55%? 。但据河北省教育厅巡视员韩清林(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起草小组中学前教育部分负责人)表示:?按照目 前发展速度来看,到 2010年实现 55%的目标有困难。 ? (见表 2)
表 2:近年来学前教育发展规模统计
资料来源:教育部网站统计数据
⒉学前教育经费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7年统计报告所列 14个主要国家和地 区各级教育公共经费经常性支出来看,平均各级教育经费占总教育 经费支出百分比,依次为二级教育 (39.7%)、初级教育 (30.7%)和三 级教育 (22.5%), 而学前教育仅为 3.8%。 与其他各级教育阶段相比较, 学前 (幼儿 ) 教育经费支出仍远少于其他教育类别 (见表 3) 。
表 3: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各级教育公共经费支出一览表
资料来源:UNESCO(1997).Statistical yearbook.USA:UNESCO Publishing & Bernan Press,pp.4— 24~4— 33.
在中国, 占整个受教育人数 9.5%的学前儿童获得的教育经费仅占总教 育经费的 1.3%。而且这有限的资金中有 70%用于极少数示范幼儿园。农村 及城镇普通公办幼儿园长期享受不到政府的经费资助。
经费投入的不足与经费划拨的不合理使学前教育发展举步为艰。据 教育部统计数据分析,每 10万人口中各级学校的平均在校人数, 1991年时高校是 304人,幼儿园是 1907人;到了 2008年,高校增长为 2042人 , 而幼儿园只达到 1873人,成为各级各类教育中最薄弱的一环。 (见表 4)
表 4: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
资料来源:教育部网站统计数据
⒊学前教育师资
世界各国对学前教育师资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师资培养方面表现出 越来越注重实践的倾向。
目前,大部分国家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都达到了高等教育水平, 如芬兰、法国、希腊、西班牙等国家;比利时、丹麦、荷兰等国家达到
大专水平,但仍有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属于中等职业教育水平。其中, 法国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要求最高, 学生高中毕业后要接受三年大学 水平的基础教育和两年师范专业培养才能踏入岗位。
在培训内容上, 一些国家并不是特别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 如在瑞 典、芬兰等国家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方案中,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 法等课程成为主要课程, 因为他们认为教师技能技巧并不是影响儿童能 力培养、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主要应让教师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了 解儿童的心理发展与需要, 与儿童进行共同的创造, 应以儿童为中心而 不是知识、技能为中心。
一些国家在入学要求上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相关资格。 在德 国,入学要求是年满 18岁,获得中等学校或相等学历证书,并具有相 关实践经验,如 1—— 2年实习或相关工作经验或多年育儿经验。这些 附加条件的设立无形中提高了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入学要求, 体现了注 重实践经验的倾向。 此外, 各国普遍重视实践经验在形成教师实践能力 中的作用。 许多国家在师资培养方案中安排很长的实习时间, 并把实习 分散到各学年中伴随课程进行, 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为学生 提供了一个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见表 5) 。
表 5:部分国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实践课程设臵
专学历,通过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中专为主,大专、 本科为辅的学历结构。虽然近年来,我国幼儿园园长、教师学历有了大 幅提高,但城乡学前教育师资差距较大,而且在现有的本科、大专学历 中,属于师范专业,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学历的仍旧微乎其微。鉴于幼 儿教师学历的多样化和师资培训机构办学质量的参差不齐, 这些具有高 学历的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如何还需观察。
(二) 特点
比较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 尽管各国在其各自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 下有着不同的发展与改革路线,但还是显现出了一些共同的发展特点。 ⒈在公私并存的多样化发展格局中公立幼儿园逐渐居于主体地位 世界各国幼教机构性质以公立和私立划分, 多数国家的学前教育都 处于公私并存在格局。 而这些国家的私立学前教育机构又分为营利性和 非营利性两种,其中,非营利性学前教育机构占多数。这些非营利性学 前教育机构多数由大企业、大集团捐资举办,如美国 IBM 公司、 AT &T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 等。 这些非营利性学前教育机构都坚持办学的公 益性,把教育作为一项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不要求回报,资本运作后 的盈余全部用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的积累用于学校的再发展。 20世纪以来,学前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公众的责任。国家介入学前 教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世界主要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形式以 私人办学为主转变为政府办学渐增, 各国教育政策中逐渐提升对学前教 育的关注,持续提高学前教育经费、普及学前受教育的机会,不使儿童 囿于经济因素而减少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均成为各国政府的责任和义 务。
⒉加强对私立幼儿园的管理。
各国均通过两条途径进行管理。一是提供经费资助,一方面支持私 立幼儿园的发展, 另一方面向私立幼儿园表明国家的管理意向, 并以经 费资助、 减免税收等措施对私立幼儿园进行经费支持。 如美国纽约州立 法规定 ?至少 10%的 ‘幼儿班’ 教育经费必须用于非公立学校 ‘幼儿班’ ? , 而实际上该州用于非公立学校 ?幼儿班? 的经费已占到整个经费的 50%。 通过经费资助、减免税收等措施鼓励私立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积极性, 使儿童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前教育方式。
二是对私立幼儿园采取严格的审批制度,并通过实施认证制度 加强对私立幼儿园的监管。 1984年全美幼儿教育协会 (NAEYC)颁布了 一个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机构的认证标准 (1991年修订 ) 。该《认证标 准》包括评价的政策及过程和高质量学前教育机构的评价标准及具 体评价指标。通过宣传使家长明白最好的私立幼儿园都是通过质量 认证的,使私立幼儿园明白只有通过质量认证的幼儿园才有可能获 得政府的资助。此外,各国对私立学校经费都采取严格的监管。如:美国私立学校财务管理由会计公司负责收支,所有经费收入支 出都有详实的记录,并有专门的审计机构负责不定期的审计。
法国规定:私立学校学费等收入不能用作个人分配(分配对象指 学校的拥有者,被雇人员的工资除外) ,而是投入学校的再运行。学 校拥有者或学校所属社团负责人的个人报酬不得超过法国政府规定 的最低工资限额的 3/4。
日本对私立学校有严格的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 20世纪 80年代 就建立了学校法人调查委员制度,每年抽查一定数量的私立学校, 对私立学校经营进行督查。
⒊以社区为依托发展学前教育。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机构与社区的合作, 使学前教育融 入社区。在融入社区的学前教育机构中,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 发展学前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政府或教育 部门的事情,而是社区里所有人的事情。各国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 形式多样,如:英国?确保开端?项目、北欧的社区成立日间照顾 中心、日本、泰国和印度的社区学前教育机构。
⒋通过立法保障学前教育的实施。
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法案旨在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也对各国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美国 1979年通过了《儿童保育法》, 1990年又通过了《儿童早期教育法》, 把普及学前一年的幼儿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 2002年 1月 8日,美国总统布什又正式签署了《 2001年不让一个儿童落伍法 案》,通过立法扶持弱势群体,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瑞典于 1975年正式颁布了《学前学校法》 ,明确指出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公立 学前教育系统,市政府每年要为本市区所有 6岁儿童提供至少 525学时的免费学前教育。 1995年瑞典又颁布新的法律,明确规定每个 市的政府都有义务为儿童提供学前学校教育,不得拖延或者拒绝。 此外,英国于 1989年颁布了《儿童法案》 ,澳大利亚于 1972年颁发 了《儿童保育法案》 ,葡萄牙于 1997年制定了《学前教育法》 ,这些 法律的制定都对本国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 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比较,在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中可 以获得如下启示:
⒈明确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承担的主要责任
回顾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近几十年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们发现 这是一个由私人行为发展成为政府公共责任的历程。 我国学前教育的发 展一直奉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公办和民办的结合,发动各种力 量来兴办幼儿园,推进学前教育。而在上世纪 90年代之后,国家颁布
的相关文件中, ?两条腿走路?的提法逐渐被?依托社会力量发展幼儿 教育?的提法所代替。尽管文件中所提的‘社会力量’是多方面的,但 是各级政府更多的倾向于解读为‘私人力量’ ,结果就导致不少地方政 府主动放弃对幼儿教育的责任, 减少甚至完全撤销公共财政对于学前教 育的投入,包括对公办幼儿教师编制的投放。
为使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应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参与、 家庭合理分担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 首先,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加 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 明确幼儿教育财政性投入占教育财政性总投入的 比例, 并逐步提高。 其次, 建立明确的政府和家长分担教育成本的机制, 根据家长收入确定幼儿园收费标准。第三,对承担公共服务,接受低收 入家庭幼儿的企事业单位办园、街道办园和民办园,政府可采取?教育 券?等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扶持和补助。
⒉采取各种手段保障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针对当前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差距较大的现状, 政府可以对农村、 边 疆、 民族地区采取倾斜政策, 对弱势全体进行补偿教育的方式缩小差距, 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保障适龄儿童在教育起点上的公平。 只有保 障学前教育的公平才有可能普及学前教育。
在农村,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以公办幼教机构为主,以财政投入 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在城市,坚持政府主导,公办、民办共同发展 的办园体制, 实现幼儿教育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 满足家长的多样 化需求。对弱势群体,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扶持发展农村 幼儿教育和满足城市低收入家庭、农民工家庭儿童的入园需求。
⒊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的管理
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的管理不是要限制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而是 要引导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坚持公益性、健康发展。首先,应制定优惠政 策鼓励大企业、 大集团兴办非营利性学前教育机构, 减少民办学前教育 中营利性机构的比例; 其次, 应建立健全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会计制度和 审计制度,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审计。
三、发展中国学前教育的战略构想
(一)发展中国学前教育应选择?城乡统筹、梯度普及、公私 并举、全员覆盖?的战略。
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应将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 放在广大农村地区,加快农村幼教普及步伐。对地方财政不足的地 区,中央财政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政府办园为主、财政投入为
主、公办教师为主,推进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争取在每个 乡镇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并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引 领和带动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而在城市、县城地区则应多种 形式办园,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应广泛发动社会多方面力量多 渠道投入,形成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
我国是一个教育资源缺乏的国家,人均占有教育资源少,国家 在学前教育经费上的投入采取?雪中送炭?式或?锦上添花?式, 取决于我们关注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关注的是社会稳定,关注的是 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关注的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关注的 是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在学前教育资源的配臵上选 择照顾弱势群体,是一种必然的做法。因此,当前我国发展学前教 育更应注重梯度普及与全员覆盖,即:从城市向农村梯度推进,从 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到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梯度推进,实现普及学前三 年教育城乡全覆盖的目标,使每一个适龄儿童都享有获得学前教育 的权利。
(二)发展中国学前教育的目标
2012年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 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重视 0—— 3岁婴幼儿教育(见表 7) 。
众偏好,也取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学前教育的普及规模和程 度应与国家的文化传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协调。从当前我国 学前教育的普及情况来看,首先应确立的发展目标是尽快普及学前 一年教育,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学前教育认识 的日益加深, 延伸 0— 3岁的婴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也是必然趋势。在城市,应鼓励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并向 0—— 3岁 婴儿教育延伸。
(三)发展中国学前教育的举措
⒈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根据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违反儿童生长 发育规律的现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办学
理念的引导,在幼儿园、家长和社会群众中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 已成为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前提。
①以人为本:即以幼儿为主体, 培养儿童主体精神。 联合国 《儿 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具有生存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等权利。 尊重儿童权利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鲜明标志,还是现代教育的立 足点,是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起码保证。因此,不以自己的意志强 加于儿童,尊重儿童的选择应成为成年人与儿童相处的重要原则。 ②培养兴趣:事业的成功始于兴趣,终于毅力。在学前阶段, 应注意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培养儿童的兴趣并保护儿童的兴趣。成 人应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并加以鼓励,引导儿童开发 自己的潜能、养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能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 发展新的能力。成人在培养儿童兴趣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儿童的恒心 和毅力,可以为其将来体验成功创造条件。
③引导行为: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更有模仿成年人的意 识,如何适时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良好品质的形 成及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尤为重要。对学龄前儿童的行 为引导不能依靠抽象的讲述、灌输,更不能去控制。要以成人为榜 样,循循善诱,使儿童通过模仿成人的良好行为形成自己的行为规 范,逐步提高辨别和判断能力。
④启发智力:每个儿童都有潜在的天赋,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儿 童的天赋并以科学的方式加以启发。发展儿童智力是幼儿园保育和 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应注意以科学的方式启发儿童的智力, 避免出现过分注重读写算的小学化倾向,过度开发儿童智力,实际 上是影响其智力的健康发展。
⑤健康成长:儿童健康的标准包括身体发育、心理发育和社会 适应能力都正常,并且没有疾病和损伤。儿童的成长有个体差异, 成人应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创设宽松的氛围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⒉建立公私并举的办学体制
追溯各国民办教育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都经历了以私立学 校为主逐渐转为以公立学校为主的过程。如:美国教育起源于私立 教育,美国独立前主要由民间力量举办教育,直到 19世纪 20年代 后才开始出现公立学校。英国的教育基本由私人负责,直到 20世纪 初,英国才初步建立起公私立教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多数国家目前 都呈现公私并存的办学格局。
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满为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应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 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
展格局。国家建立教育部门、妇联、计生委、财政部门、社会保障 部门等合作的托幼服务和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各部门力量, 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完善学前教育的监管和指导网络。使公办、 民办幼儿园享受同等待遇,建立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竞争体制。 要以国际化视野、本土化行动、现代化目标,促进幼儿教育国 际化。加强与国外、省外幼儿教育机构的合作,利用国际幼儿教育 资源,促进本区域教育发展。
3建立学前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围绕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前 教师队伍的目标要求,建立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培养体系。教师是幼 儿园办园的主体,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因 此,幼教事业要发展,就必须致力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教师资 源的持续优化。要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学校(或具有 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注重教 师的职前与职后教育、普及与提高,远程与集中等方式的结合,培 训和培养教师。 要关注幼儿教师的自我发展, 通过 ?师徒帮学? 、 ?专 家指导? ,创设开放式、自主式、互动式的平台,全方位的教师持续 教育,使教师的潜能、才艺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 化发展。通过建立公办与民办幼儿园的合作关系,促使优质教育资 源共享,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⒊选择合理的教育内容
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具有启蒙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合理的教育内 容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 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 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面对幼儿园教育资源多样,没有统一的教材的情况,教师应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 平,结合家庭及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实际状况选择合理的教育内 容,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
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
幼儿园教育的启蒙性决定了幼儿教师应在幼儿的一日活动 中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应做到:
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安排一日活动;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 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 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 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 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
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注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 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 满足和成功;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 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⒌加强学前教育管理
基于我国学前教育管理的现状,当前加强学前教育的管理应重 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因势利导,对不同幼儿园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对公立幼儿园:国家应确立以公立幼儿园为主的发展模式,保 证公立幼儿园的规模、数量,保障教育公平,使每一位儿童都有受 教育的权利。同时,加强对公立幼儿园办园的严格审核,全面监管, 保证公立幼儿园具有较高的教育质量,树立公立幼儿园的典范形象, 引导其他类型幼儿园科学、健康地发展。
对私立幼儿园: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兴办非营利性的私立幼儿 园,严格审核私立幼儿园的办园资格,真正使私立幼儿园在办园水 平等级评定、教师职称评定、教学指导等方面和公立幼儿园享受同 等待遇。同时,加强对私立幼儿园的监督,对办园水平高、群众满 意的私立幼儿园给予奖励,以鼓励私立幼儿园继续发展。
② 建立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 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当前,应依据国家 教育方针,围绕素质教育目标 ,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特 点,制定国家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科学有效地实施学前教育质 量评价和管理工作。并依托现有国家级教育研究机构和各省、市、 自治区教科院所,对学前教育机构办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积累数 据和案例,提出改进建议,并向学校和社会进行发布或反馈,引导 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推动学前教育机构不断提高教育教 学水平。
⒍履行发展学前教育的政府责任
在明确了学前教育的性质具有的教育性和社会公共福利性的特 点后,应当明确的是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应承担什么责任。国家 应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进程,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地位、功能、发 展方针和政府责任等问题,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与条件保障、教 师资格、责任、权利与义务等进行法律规定,促进学前教育发展与 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 规划和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规划。提高政府保障水平,国家制定
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 育的支持。地方政府制定学前教育基本办园标准、收费管理办法。 探索以财政拨款为主,结合社会投入、家长缴费及公益捐助等多渠 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的机制和公平合理的公共财政支出模式。确立 农村优先、弱势群体优先的保障机制。
参考资料:
⒈ 【德】福禄培尔著 , 孙祖复译 :《人的教育》 【 M 】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社 ,2001.118. 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 M 】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12.
⒊ UNESCO(1997).Statistical yearbook.USA:UNESCO Publishing & &Bernan Press,pp.1— 12~13.]
⒋《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00-2006) 。
⒌《云南统计年鉴》 (2000-2006) 。
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 (2007年出版)
⒎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黄静潇:《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策略概览》 (2007) ⒏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谷忠玉等:《美日发展私立幼儿园的策略及启示》 (2008) ⒐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刘明远:《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江 苏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研究》 (2007)
⒑华东师范大学李生兰:《融入社区——各国学前教育之共识》 , 早期教育 2002年第 9期。
⒒云南省教科院陶天麟、杨凡:《云南未来五年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⒓陈厚云 , 方明:《美国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及其启示》 . 学前教育研究 ,2001(2)
⒔田立新:《美国政府加强儿童早期教育计划—— ?良好开端、 聪明成长项目? 》 , 《基 础教育参考》 , 2006,7:59.
⒕曹能秀 :《颇具特色的泰国社区学前教育》 , 《学前教育研究》 , 1994, 2:60-62. 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 《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 通知,国办发“ 2003” 13号
⒗《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 2010年) 》国务院 2001年 5月 22日发布
⒘《幼儿园工作规程》 1996年 3月 9日国家教委令第 25号发布
⒙《教育部关于加强民办教育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7年 9月 20日
⒚朱家雄:《质量优先还是公平优先——建构和谐社会背景下对幼儿教育质量和公平 关系问题的思考》 ,现代幼教 2008年第 1期
⒛朱家雄、张婕:《教育公平——一个不容回避的学前教育问题》 ,教育导刊 2006年 第 2期
21刘焱:《对我国学前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兼谈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思 路》 ,教育发展研究 2009年第 8期
22张燕:《我国农村社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优势条件与问题分析》 ,学前教育研究 1997年第 5期
23柳倩:《世界三国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服务机构运行模式的比较研究》 , 华东 师范大学 2004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24上海市教委尹后庆副主任在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内涵发展经验现场交流 会上的讲话:《为每一位适龄儿童提供适合、优质的学前教育》 , 2009年 12月 15日 http://www.age06.com/age06public/06zhuanti/200912/31/20091231.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国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