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两只蟋蟀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两只蟋蟀
两只蟋蟀一同居住在一片平和的草地里,彼此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有着遥相唱和的关系。它们不知怎的,同时被一只手捕住了,放在一个瓦罐里,还有一根草棒在身后拨着,让它俩往一块凑拢。
不知怎的,它们各自张开镰刀似的大牙咬起来了。一会儿这个把那个咬了个仰面朝天,一会儿那个又把这个咬了个动弹不得。它们越咬越起劲,这个被咬掉了大腿,那个被咬去了半个肚皮。最后又是各自被一只手抛回原来的草地。
“你叫什么?”这个问那个。
“我叫蟋蟀。”那个回答。
“我们是同类。”这个说,“我们往日无怨,近日无仇,可你为什么要和我过不去?”
“我正要问你,你为什么和我过不去,干出这种损人又害己的傻事?”
两只蟋蟀百思不解,最后只得向一只飞来的蜜蜂求教。蜜蜂听了说:“你们提出了‘为什么’三个字,我觉得很好,凡事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有道理就干,没有道理就不干。”
1.解释词语。
(1)百思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只蟋蟀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提出“为什么”的问题的?你认为它们在什么时候就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
1.(1)经过多次考虑,仍然想不明白。(2)请教。
2.两败俱伤之后,应该做事之前
3.做事之前应考虑事情的后果,同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有道理就干,没有道理就不干。
范文二:蟋蟀阅读答案
阅读课外文段《蟋蟀》,回答问题。
蟋蟀
梁学政
蟋蟀是我儿时的朋友,至今我仍喜欢听蟋蟀的叫声。我爱听它清越、悠扬、激昂,一往无前而又深沉的高歌。
虽在尘世,听着它,却仿佛置身幽深的野谷,万花盛开的水边,瓜棚连着豆架的茅舍。……听着它使一天繁忙中形成的杂思,渐渐地澄静了,而却又想得很远很远。
我爱蟋蟀。至今已近耳顺之年,我犹爱蟋蟀。蟋蟀是我儿时的朋友。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有一天,爸爸告诉我,院角有一个叫得特别好听的蟋蟀。我翻开一块瓦去抓,果然是特别大的一只,跳了出来。至今我仍记得,哥哥在离家几百里的地方,秋天有过路的人来,他托人给我带来了几只蟋蟀。而且每只的小罐上,都写着那么贴切的名字,“茄皮紫”,“大老黑”,“黄头”……我把它们养来斗了,哪只也斗不过“大老黑”!
儿时我就爱它。在那面临列强蹂躏、山河破碎、心情不舒的童年,在郁郁之中,我偏爱这小小的昆虫。我爱它精悍的身段,爱它的风骨。看,它多像一个专心一志的武士!两条长须高扬,锦缎般的翅,多么好看而有力的腿。……一听到或看到有敌人来了,就振翅鸣鼓前进!迎上去,用出全身的力气击斗,仿佛它心上从没有过可能失败的恐惧!
盛夏,很多人苦其溽(r)润湿)热的盛夏。我却知道,在热到极点,郊外就已有了早出的蟋蟀。三五成群的小朋友,就又可以跑到野地里去又逗乐又撒欢儿了,追寻那迷一样的声音……如今老了,我仍爱听深夏最早出的蟋蟀的叫声,甚至寒秋蟋蟀悲凉的叫声。我知道,秋后有冬,冬后还有春。它使我想起一生做过的事,还没有做完的事;走过的路,还要走的路。……
我爱蟋蟀。确切地说,我爱的是故乡的蟋蟀,儿时故乡的蟋蟀。大了,我离开故乡三十三年,四处漂泊。多少次多少次,我醒着,希望在原野,在院落,听到故乡小时那只蟋蟀的叫声。多少次多少次,在梦中我也寻觅过它。……在台湾,我捉过蟋蟀,但那蟋蟀和故乡的不一样。看来水灵,叫得也清脆,却缺那刚健的节气和风骨,叫声里也缺些那种深沉。真放在一起,软弱的性儿就露出来了,互相大都不敢角逐。在美国,我也捉来看过。它的声音听来粗憨而低犷。一看,却连形体都和故乡的不一样,有点像小小的黑油葫芦杂交过的,更谈不上那种武士的性格了。细听,叫声也缺乏悲壮和激昂。
终于,我又回到了我的故乡。第一件事,我就是去寻找这儿时的伙伴的叫声。我听到了。虽然一生经过了不少风和雨,这时我却觉得,我已经又依在了母亲的怀中,像儿时一样,像儿时一样……
蟋蟀是我儿时的朋友,至今我仍喜欢听蟋蟀的叫声。我爱听它这清越、悠扬、激昂、一往无前而又深沉的高歌。这是宇宙造物手中亲自弹出的,一种奇异的乐章。
1.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种蟋蟀的叫声?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
2.说出文中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一处描写蟋蟀的句子,说说好在哪里。
答: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要写台湾和美国的蟋蟀?
答:________
5.昆虫能使艺术家得到创作灵感,也能给我们的语言发展以启示。你积累了哪些有关昆虫的成语呢?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我”儿时的蟋蟀,叫声清越、悠扬、激昂,一往无前而又深沉。台湾的蟋蟀,叫得也清脆,却缺那刚健的节气和风骨,叫声里也缺些那种深沉。美国的蟋蟀,声音听来粗憨而低犷,叫声也缺乏悲壮和激昂。
2.思念家乡,怀念童年的时光。
3.“看,它多像一个专心一志的武士!”本句运用比喻,把蟋蟀比成专心一志的武士,蟋蟀的刚劲、有力,勇猛、威武的形象跃然纸上。
4.通过对比,衬托出“我”儿时的蟋蟀的特点。
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飞蛾扑火;囊萤映雪;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茧自缚等。
范文三:蟋蟀声声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蟋蟀声声
蓝翎
⑴城市的喧嚣沉寂了,车辆入库,路静人稀。左邻右舍的电视机、收音机也停了。当它们开着的时候,仿佛那从窗内射出来的灯光,也带着扰人的声音。单一的艺术声音是乐音,而各种艺术的声音同时参差不齐地传进耳朵里,比马路上前拥后挤的车辆的噪音,更让人难受。
⑵田园静寂的秋夜,也是有声音的,那就是遍地的虫鸣。蟋蟀、蝼蛄、蝈蝈,组成不同族类的合唱队。天愈凉,叫得愈响、愈热烈,像闭幕前的大合唱的高潮,又像告别演出。虫鸣夜更幽,没有虫鸣,感到的只是凄冷、单调。单调和喧嚣,同样能使人心里不平静。
⑶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
⑷伴着虫声睡去,远远胜似催眠曲。
⑸伴着虫声夜读,书好像是活的。对的,“蟋蟀鸣吾床下”,几千年前诗人的感受,仍然活在这鸣声里。《聊斋志异??促织》里化为蟋蟀的小孩,不是正隔窗窥探,看你对他的悲惨遭遇有什么表示?这幻觉并不神秘,不是什么意识流、潜意识,是艺术和生活的对比而诱发出的联想力。读书不像出家人的念经,“心如枯井”,需要色彩的刺激,声音的刺激。它提醒你还有一个可爱的大地在。夜,正是大地的外衣。
⑹伴随着虫声思索,烟显得浑浊,茶显得苦涩,酒显得昏迷。虫声是单纯的,它引起的回忆也是单纯的,像虫声一样的单纯、清晰。从虫声里,我看到了自己伴随着虫声而踩出的一个历史足迹。
⑺那是多灾多难的童年的秋夜。高梁高,红了梢;谷子黄,弯了腰;豆叶苍,干的荚。夜色把它们抹成一片黑影,失去了白天的光彩。一领破席,半截搭在坟脚跟,半截拖在坟前的光地上。一卷高梁叶当枕头,被单子隔露水,挡寒霜,我坦然地睡在破席上。周围是谷子,再远是高梁,藏在这里最安全。在家里谁敢阖上眼?一声枪响,鬼子大概又下乡;一声犬 吠,可能汉奸又**。躺在孤坟地里,心不乱跳,不惊慌,远望着碉堡顶上阴森的探照灯,耳听着沿路电话线像狼发狠的呜呜声,既盼夜长,又想天亮 。自从日本鬼子“进入”了家乡,民族的灾难使儿童也得离娘睡坟地,更有的被送上了屠场。我曾差一点上了屠场,所以从此不再敢留恋温暖的被窝,只得去睡露冷霜寒的坟场。坟场也成了我开始认识生活的课堂。
⑻坟场,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曾经是最恐怖的地方。晚上,小朋友在村头上玩,有时碰上阴天,会突然看到野外有一闪一闪既不绿又不蓝的微弱的光。老人们迷信,当然不会像现在用科学的观点去解释,“那是磷火”,而是说那是“鬼火”,是活无常挑着灯笼办案的,或者说是他们在打火抽烟。小朋友们听了只觉得头发竖,心发怵,赶快跑回家,蒙上被子。被子里头好像还一闪一闪的亮,闭上眼睛,仍然亮。
⑼我第一次就是心惊肉跳扯着大人的衣襟到坟头边去睡觉的。躺下就是睡不着,老觉得坟里有动静。
⑽坟里有动静了。不是朽骨翻身,不是会变美女的狐狸精,不是能变白胡子老头的黄鼠狼,而是动听的蟋蟀声,“唧唧唧……”啊,多么亲切的声音,喜人的声音!听到坟里的蟋蟀叫,我真想去捉它。可是一想,又害怕了。听养蟋蟀的“老玩家”说过,坟里的蟋蟀最厉害,它是在人的头颅里长大的,左眼孔进,右眼孔出,要捉可难了。搬着人头骨捉个蟋蟀,我还没那种胆量去试试。
⑾不捉也好。蟋蟀也是成对的,捉了公的,岂不拆散了它们的家?如果它们也有“虫族感”,不把捉它们的人当作最大的仇敌才怪呢,正像我们仇恨到处捉我们的日本鬼子那样。还是让它自由地叫罢!只有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让不自由的人听了,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
⑿以后,我就经常一个人下地睡坟脚了。躺下身来,要是听不到蟋蟀的叫声,反而更感到寂寞,寂寞到有点怕。一听到“唧唧唧”的叫声,心情立即轻松坦然,在虫声伴奏中进入梦乡。年年如此,不知不觉过了好几年。
⒀仍是一个夜里,我睡醒了一觉,睁开眼看看天,看看星,半夜刚过,正想再入梦乡。突然一阵枪响,碉堡上的探照灯灭了,紧接着从那黑洞洞的怪物里一股火光冲天而起,越烧越大,然而却没有听到像现在电影上那样的“冲啊!杀啊”的喊声。火光尚明,人却已去,一场哑巴仗,把鬼子的据点给“端”了。我再也没有入睡,披上被单,扔下破席,抬起头,挺直腰,一步一个响声地走回家。抗日游击队结束了我睡坟头的梦。再也没有机会睡在那里静听蟋蟀的鸣声了。
⒁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挎土布背包的区干部就出现在街上,一声动员,老乡们就拿起家伙扒碉堡。我也跟着去搬砖头瓦块。沟填平了,碉堡扒光了,烧死了的敌人就地埋在碎砖烂瓦里。这里两三年没有长好庄稼,可是,每到秋天夜里,却传出了阵阵蟋蟀声。然而,又长起来的比我小的小朋友都不到那里去捉,大人对他们说,那都是鬼子汉奸变的。谁还喜欢?
⒂几十年转眼过去了,我也年过半百。看到日本有些怀旧的家伙仍然在重温几十年前“进入”中国的梦,引起我对蟋蟀声的特殊敏感,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于是,我宁肯相信那碉堡遗迹下的蟋蟀声,是有罪的侵略者的思乡哀鸣,不管过了多少年,仍然没有变。应该寻找出这些声音,录下来,放给那些重温旧梦的人听。如果他们要重新“进入”,肯定也会变成瓦砾下的蟋蟀,而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
?????????????????????????? (选自《五十年花地精品选》,花城出版社出版,有删改)
从字义和情感两个方面,解释(第15段)“看到日本有些怀旧的家伙仍然在重温几十年前“‘进入’中国的梦”句中 “‘进入’”的含义。
第3段说:“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请分析文章第6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在本文中所表现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阅读答案:
?【小题1】“进入”的意思是“侵略、入侵”(2分),表达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粉饰自己侵略行为的愤慨与斥责(2分)。
【小题2】①城市的喧嚣、噪音让人烦躁不安,绝对的寂静又过于凄冷、单调,“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恰恰弥补了两者的不足,使人平静舒适愉悦。②“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使人心情轻松,易于入睡,也能让人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③儿时的“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曾为我赶走了寂寞与恐惧,带来了安全与坦然。(每点2分,答出三个要点即可满分。)
【小题3】1、(结构上)承上启下(或答为:过渡)。既承接了上文自己对虫声的喜爱,又引出下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2、(内容上)由写虫声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受自然转入到写童年时期日本侵略者给人带来的恐怖与灾难。
【小题4】①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侵略家乡,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无尽灾难的日本侵略者的憎恶与痛恨。②写与鬼子的斗争及消灭鬼子后人们的举动表现了中国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品质。③文章结尾对那些不思悔改的日本侵略者的嘲弄与讽刺,表达了“我”对祖国发展强大的坚定信心,凸显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④以“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的”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⑤以“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表现对和谐、温馨的生活的赞美。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范文四:蟋蟀之歌阅读答案
晚间散步的时候,柏拉特罗和我都非常熟悉蟋蟀的歌声。蟋蟀在黄昏时的第一支歌是犹豫、低沉而粗糙的。他转调了,他向自己学习,跟着,一点一点地升到正确的音高上去,仿佛在寻找切合那个时空的和谐。忽然间,当透明的天空中星星都出来的时候,他的歌声便获得了一种旋律式的甜蜜,像随意摇荡的钟声。清新的紫色的凉风来了又走了,夜的花朵在尽情开放,在天地交会的蓝色田野上,一种圣洁的精华正飘过平原。蟋蟀的歌愈唱愈开心,响彻整个村野,像影子的声音。他再也不犹豫,再也不沉默了,就像把自己流淌出来一样,每一个音符都是另一个的双生兄弟,有一种黑水晶似的血缘关系。时光安详地度过。世界上没有战争,工人酣睡着,远处天空的景象到达了他的梦境。在爬山虎丛中,靠着墙边也许有狂恋着的情人,眼神与眼神正互相交融。小块地上盛开的豆花,向城镇吹送着轻柔的芬芳的消息,这种消息,仿佛来自一个无拘无束、心灵开放而感情微妙的青春期少年。青青的麦子,摆动在月光中,迎风而叹息,在早晨两点、三点、四点的时刻,蟋蟀的歌声一度唱得那样悠长,现在却消逝了。(画线句子亦是夜晚的静谧的体现)又唱起来了!啊,那清晨的蟋蟀之歌!我和柏拉特罗冷得发抖,正沿着那条露水凝霜的小径回家睡觉。月正落,红而瞌睡。现在,那歌声正为月色而步履浮荡,为星辉而沉醉欲睡,浪漫、神秘而丰盛。然后是那一大片令人沮丧的云,镶着悲哀的紫蓝色的边,缓缓地把白天从海面上拉上来。(注:柏拉特罗即作者的故乡莫吉尔小镇。)请回答:1.本文描写蟋蟀鸣叫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描写的?找出相关词语。全文的基调是什么?答:时间顺序。(晚间;黄昏;夜;早晨两点、三点、四点的时刻;清晨;月正落。) 基调是:平和、宁静、甜美。2.文中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请举例说明并指出”动“、”静“各指代什么,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动:蟋蟀的鸣叫;静:夜。好处:以动衬静,表现出故乡之夜的平和与宁静。3.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说说它有什么表达作用。(1)忽然间,当透明的天空中星星都出来的时候,他的歌声便获得了一种旋律式的甜蜜,像随意摇荡的钟声。答:比喻与拟人;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歌声的优美、动听。(2)青青的麦子,摆动在月光中,迎风而叹息。答:拟人;突出了故乡庄稼在静夜中诗意地生长着。(3)小块地上盛开的豆花,向城镇吹送着轻柔的芬芳的消息,这种消息,仿佛来自一个无拘无束、心灵开放而感情微妙的青春期少年。答:拟人;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地庄稼在宁静的夜中无声无息的生长。4.本文通过描写蟋蟀的鸣叫,赞颂了什么,又抒发了什么?答:抒情;抒发了对蟋蟀歌声的赞美与喜爱之倩,并流露出对故乡的无限热爱之情。故乡平和、安宁、美好的生活对故乡自然美和宁静生活的热爱之情。5.蟋蟀的歌声是否在变化?是怎样变化的?请将前后变化一一列出。答:是;刚开始犹疑、低沉而粗糙——逐渐升到正确地高音——甜美的钟声——愈唱愈开心、响彻村庄、像影子的声音——悠长渐渐消逝。
范文五:蟋蟀之话阅读答案
蟋蟀之话
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
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乌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我国从来有这样的话,意思是说器乐不如肉声。其实就音乐上说,乐器比之我们人的声带,构造要复杂得多,声音的范域也广得多。声带的音色决不及乐器的富于变化,乐器所能表出的情绪远比声带复杂。萧笛的表哀怨,可以胜过人的悲吟;鼓和洋琴的表快悦,可以胜过人的欢呼。乌的呜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③
蟋蟀等秋虫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呜声由翅的鼓动发生。把翅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乌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螽斯①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蠡斯的鑢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迭。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时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呜叫。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沂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一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遏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蚌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篓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投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②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须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
注]①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②若立:不完全变态类(渐变志)昆虫幼体。
1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呜声有着本质的不同: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
B
、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镱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磨擦,并用前翅间的“发音镜”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
C
、雌雄蟋蟀可以通过角探知对方的存在,雄性蟋蟀可以通过鸣音同雌性蟋蟀反复哀诉,雌性蟋蟀则通过“脚耳”领会其意。
D
、蟋蟀由卵变为成虫不需要经历三度的“完全变态”;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和其父母同形,在立秋前后变为成虫即能鸣叫。
E
、文章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
2
、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4分)
3
、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6分)
答案:
1
、(5分) A D
2
、(4分)
第一阶段:卵孵化成若虫。
第二阶段:若虫经数次脱皮变为成虫。
第三阶段:成虫“恋爱”、交尾。
第四阶段:交尾后雄蟋蟀死亡,雌蟋蟀产卵后死亡。
3
、(6分)
【示例一】
本文语言平实,善于以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说明蟋蟀的生命特征和生活习性。如,第③段“蟋蟀等秋虫,雄性的呜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的原理和构造。再如,第⑥段“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恋爱过程。
【示例二】
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笫⑤段“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在窗外所赛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雄蟋蟀发音器官发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再如.第⑥段“这时的呜声……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这几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蟋蟀恋爱过程中“极端的雌尊雄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