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三国演义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
编辑本段一、官渡之战地点
官渡,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离许昌不到200里,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因为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而闻名。现在在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 编辑本段二、官渡之战背景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 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
编辑本段三、官渡之战序幕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编辑本段四、官渡之战前期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 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 难 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昌,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操,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儿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编辑本段五、曹操首胜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 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
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颜良仓促应战被斩杀,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 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
编辑本段六、战局转机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 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 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荀地道.曹操方面决心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 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困难。
编辑本段七、乌巢奇袭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只派轻骑救援,主力则猛攻曹军大营。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袁军前线闻得乌巢被破,导致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遂溃。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结束。
编辑本段八、曹操军胜利的原因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於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
1. 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 操军心动摇。 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2. 曹操于黎阳与袁绍杷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大破袁军。 3.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於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官渡之战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我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范文二:以“官渡之战”论《三国演义》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
摘要: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以历史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对中华民族文化及世界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史记》对战争的描写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政治、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小说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本文通过作者对战争描写的研读,体会它对我们今天工作、生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1
前言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以历史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清晰流畅,对读者掌握古代汉语有所帮助。它的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见侧出,摇曳多姿,波澜曲折,在写作上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它的结构宏伟,把百年左右中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环环紧扣。
《三国演义》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其中以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最为突出,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大大小小上百个的战争场面。尤其侧重于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也为后世作家艺术创作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三国演义》概述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蜀、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三国演义》全书120回,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并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作者“褒刘贬曹”的主观思想始终贯穿全书,这也直接表达了作者罗贯中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安天下理想的追求。
二、《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2
(一)《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运用
战争胜败的原因,除取决于政治、经济、地理等条件外,还取决于指挥者采取的战略战术。“战争与人才,是《三国演义》的基本母题。当典范化的叙事方式用于这个母题之时,它既要依赖历史自身复杂曲折的形式,充分利用历史名人盛事的审美效应,又要驰骋幻想的,往往是超常规的文学想象,大幅度地容纳和汲取数代说书人和文人的创造。加以作品的才力足以驾奴奇才于奇才相克相用,足以把握‘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相近相殊的变化笔墨,因而出现了百十战役无一重复,谋臣武将,经师说客,帝胄蛮主,高僧术士各具面目,于乱世中各尽启用的叙事奇观。可以说在古典文学领域,实在难以找到第二本书像《三国演义》那样展示如此丰富多彩,胜境迭现的人才形态和战争形态,它可以被看做形象的武经合精彩的智慧书,以致中华民族近古的才智建设中曾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小说战争描写体现了以“人谋”为成败关键的原则。作者在第三十八回借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口向刘备点明“三分天下”的大计时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 人谋即战略战术的正确安排。在小说数量众多的大大小小战争描写中,最终获胜的一方,必是主将运用了正确的战略与战术,战前戒骄戒躁,审时度势,谨慎用兵的结果。高明的主帅甚至能预料敌人的动机,两兵虽未相交,却已胜券在握。反此道而行的一方则必败无疑。
书中谋士如云,这些谋士大都熟读古代兵书,深谙韬略。作者借书中谋士讲出《孙子兵法》的用兵之道,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兵不厌诈”、“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等等。蜀汉丞相诸葛亮更能根据敌方主将的心理特点,反利用兵书之法,以“实则实之,虚则虚之”而能克敌制胜。小说战争中运用到的计策丰富多彩,连环计、空城计、美人计、离间计、反离间计、激将法、苦肉计等等层出不穷,简直是对科学的《三十六计》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
现以文本中规模较大的赤壁战役对此作具体的分析。
1(孙刘联盟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最复杂、最丰富,也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小说用了整整八回书的篇幅来描写这场战争。首先用了两回书来写孙刘联盟的缔
3
结,这就是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和第44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这实际上写的是在一场重大的军事斗争之前的一场外交斗争。因为当时的形势是:曹操平定北方以后,挥师南下,军力十分强大,东吴和刘备都无力单独抗曹,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取胜的可能。这两回书写出了一场尖锐紧张的外交斗争。外交斗争是为军事斗争服务的,是孙刘一方在这场战争中能否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因而是这次大战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作者不惜笔墨,铺展开来描写,是很有眼光的。 诸葛亮亲自过江,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完成了缔结孙刘联盟的任务。这两回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远眼光和他智激孙权、周瑜中所表现出的高度智慧。小说突出了一个“智”字。当时孙吴内部在曹操大军压境的形势下,出现了主战(以鲁肃为代表)和主和(以张昭为代表)两派,意见相持不下,而主帅孙权却是犹豫不决。诸葛亮过江的目的就是要说服孙权下定抗曹的决心。但他采用的方法却与众不同,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之外。在孙刘联盟缔结的过程中,诸葛亮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大智大勇。他刚一过江,东吴方面主战派的主要人物鲁肃就叮嘱他:“先生见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同样的意思以后又几次嘱咐。诸葛亮的回答是:“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可是在与孙权见面时却完全不顾鲁肃的几次叮嘱,有意夸大曹操的强大和不可战胜。他告诉孙权,曹操有马步水军一百五十万;又说曹操的目的就在“欲图江东”;在此基础上,故意劝孙权“量力而处”;能战则早下决心,不然则“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也就是劝孙权投降曹操。这番话使得孙权“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鲁肃闻言大惊失色,大惑不解。为什么鲁肃要几次三番叮嘱诸葛亮不可告诉孙权曹操力量强大,而诸葛亮不但不听,反而言过其实,有意夸大曹操的力量呢,这是因为鲁肃只了解孙权惧怕曹操的一面,而诸葛亮则不仅了解孙权有害怕曹操的一面,而且还有不甘心投降曹操的另一面。因此,诸葛亮对孙权的了解比孙权的谋士鲁肃对自己主公的了解还要深刻全面。基于这种了解,诸葛亮确定对孙权的办法是:“只可激,不可说”。他是有意采用夸大曹操实际军力和突出曹操挥师南下的目的在消灭东吴,并故意劝他投降曹操的方法,来激发起孙权不甘心投降曹操的一面;而在孙权基本上下定了抗曹的决心以后,才具体地向他分析了曹军远来疲惫,北军不习水战和不能得到荆州人民的拥护等重大弱点,以帮助
4
他正确认识形势,进而坚定他抗曹的决心和信心。 以后孙权的决心又发生了动摇,从而引出了赤壁之战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周瑜。因为孙权之兄孙策临终时曾经留下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因此,孙权是否能最后下定决心抗曹,周瑜的态度就十分关键。诸葛亮深知周瑜此人虽然很有军事才能,但心胸狭隘,对个人利益看得极重。因此也采用了“智激”的方法,也是极力劝他降曹,但针对他的特点,具体内容又有所不同。他对周瑜说,如果投降了曹操,对周瑜来说,一“可以保妻子”,二“可以全富贵”,并佯装不知小乔是周瑜的妻子,故意说曹操举兵南下的目的就是想要得到江东二乔(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劝周瑜主动献出二乔,作为向曹操投降的献礼。周瑜听后勃然大怒,大骂:“老贼欺吾太甚~”便下定了抗曹的决心。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智慧是建立在对人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他对孙权和周瑜用的都是智激的方法,可是却针对两个人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当时面对战争时的心理,因而具体内容又很不一样。 这些描写还只是赤壁之战的准备阶段,但对于战争的全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整个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以精彩的笔墨,生动地写出这场尖锐复杂、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表现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在描写战争时眼界很开阔,不是只看到具体的战役本身,而是对战争的进程和全局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认
识。
2(周瑜使用反间计,使曹操误杀两员水军统领
在诸葛亮促成孙刘结盟,形成抗曹的统一战线之后,小说就开始了对战争本身的描写。《三国演义》所写的战争,不只是军力的对抗,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这一特点在赤壁之战中表现得极为鲜明。这次战役中双方的斗智,即战争谋略的运用,也就是战争中指挥员主观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简直可以说,整个赤壁之战就是一场智慧的较量。曹操素以奸诈闻名,他是非常聪明的(这在官渡之战中就有突出的表现);但在这场战役中,东吴方面年轻的统帅周瑜却比他更聪明;而只居于幕后并没有在前台指挥、却能统观全局、起到一种举足轻重作用的诸葛亮,则又远远高出于曹操和周瑜之上,成了智慧的化身。 这次战役也是以至弱对至强。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荆州不战而降,然后计点马步水军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近逼江陵,有势不可挡的锐气。而当时刘备是败走江夏,势孤力单;东吴也绝不是曹操的对
5
手。两家就是联合起来,军力也大不如曹操。战争的进程也是强弱转化,结果也是以弱胜强,但基本矛盾与官渡之战和彝陵之战又不相同,不是粮草问题,也不是军队的劳逸问题,而是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的问题。因此双方的斗智就围绕着这个基本矛盾展开。 聪明的曹操一开始就发现了自己的军队不习水战的弱点,采用了果断的措施来加以弥补,这就是大胆起用荆州降将蔡瑁和张允任水军都督,加紧训练水军。曹操一向多疑,一般情况下是绝不会任用降将来担任军中重要职务的,可见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周瑜在前线视察中发现了曹军的水寨深得水军之妙,大吃一惊,了解情况后便决心设计要除掉蔡瑁和张允,以破坏曹操训练水军的计划。这就有了“反间计”的产生。第45回写“群英会蒋干中计”,虽然小说是用从容闲暇之笔写出的,内容也只是老朋友见面时的宴饮和抵足而眠,但因为有关系到战争胜败全局的曹操水军训练是否能获得成功作为背景,读来便具有惊心动魄之感。结果蒋干中计,曹操竟相信了蔡瑁张允通敌,误杀了这两位新任命而训练水军卓有成效的水军都督,在军事上遭受重大损失。对曹操来说,刚刚开始转入主动的战局一下子又陷入了极大的被动。“反间计”是一次斗智,一次谋略的较量,在这次较量中曹操输了重要的一着。
3(孔明草船借箭,智斗周瑜
这是写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矛盾。当周瑜发现诸葛亮比自己更聪明、更有才能时,便不顾战争胜败的大局,要设计除掉诸葛亮,令他在十日之内赶造出十万枝箭,完不成任务就要以军法处置。聪明的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阴谋,于是将计就计,不仅接受了这一任务,而且还把交箭的时间提前为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诸葛亮以他的天文知识,预见到第三天将有一场大雾,这才有这一出人意外的惊人之举。这本来是对付周瑜企图杀害自己的阴谋的,而结果却又使曹操损失了水战中非常重要的十几万枝箭,使他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这段描写,表现了作者在战争描写中,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忘次要矛盾;而写次要矛盾,又紧紧围绕着主要矛盾来进行,并不显得多余和枝蔓,结果是推进了主要矛盾,使战争的发展进程既集中而又显得丰富多彩。
4(火攻与苦肉计,孔明借东风
周瑜和诸葛亮两人不约而同地制定了对付曹军的火攻计(两人同时将一个
6
“火”字写在手掌之中)。火烧战船,这是赤壁之战中的中心谋略,曹军的最后失败就在于被盟军用火烧了赤壁之下连在一起的战船。为了火攻计的实施,又引出了苦肉计,,周瑜打黄盖、阚泽下书等一系列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情节;最后是庞统授连环计,让曹操用铁链将他的战船连结在一起,好让东吴一把火将其全部烧光。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写曹操的机智,如一开始就发现并及时地解决军队不习水战的问题,重视训练水军;阚泽下书时一下子就识破了诈降的诡计,给阚泽以极大的压力等等。但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他一系列的失误,如两次派庸碌无能的蒋干过江,促成了对方反间计和连环计的实现;派蔡中、蔡和诈降,促成了对方苦肉计的实现,等等。
除此而外,作者还将曹操和周瑜对比起来,描写决战前夕双方统帅不同的精神面貌。庞统授连环计成功,曹操已经危在旦夕,可是却没有丝毫察觉,相反还轻敌麻痹,盲目骄傲。这就是第48回,在一片“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之下,作者以从容闲暇之笔,插写了一段“宴长江曹操赋诗”的情节。《三国演义》很少写景的文字,但这里有一段描写长江月下景色的文字,却十分精彩:“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曹操见山色如画,“四顾空阔,心中欢喜”,竟对自己的事业陶醉起来,对部下口出狂言:“吾自起义兵以来,??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而且还指遥南岸,嘲笑即将取胜的敌手说:“周瑜、鲁肃,不识天时。今幸有投降之人(指阚泽下书,黄盖诈降),为彼心腹之患,此天助吾也。“又指夏口说:“刘备、诸葛亮:汝不料蝼蚁之力,欲撼泰山,何其愚耶~”继而乘酒兴横槊赋诗,并刺死对他进行规劝的刘馥。这段情节写得好,好在它似乎旁枝侧出,实际却紧紧地和主要矛盾相结合,并且有力地促进了主要矛盾的发展,好在它似闲笔而非闲笔,似松而实紧,从容不迫地将情节推向高潮。轻敌麻痺,狂妄自大,是曹操由强转弱,由主动转入被动,并导致最后遭到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与此相反,周瑜胜券在握,却精细谨慎,毫不懈怠。他在决战前夕,亲自登上山顶,视察敌阵,因阵风卷起军旗从脸上拂过,而猛然悟出如果开战时没有东风,火攻计不但将全部落空,而且还有烧及自己的危险,因而急得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不省人事”。 在读者的心情又一次紧张之时,这才引出诸葛
7
亮借东风的情节。《三国演义》很少细节描写,但这一细节却写得十分精彩。这段穿插,也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情节的曲折紧张,而是为了跟曹操横槊赋诗的轻敌麻痺思想形成对比,表现周瑜即使在胜利在望的大好形势下,仍然那样谨慎精细,毫不懈怠,连那样极易被忽视的问题都这样重视。你看,一个盲目骄傲,粗心大意;一个行事谨慎,临阵精细。单是双方精神状态的对比,谁胜谁败的结局就已经十分清楚了。
经过以上波澜层迭、曲曲折折的描写,已经多方面、多层次地写出了双方强弱优劣的转化过程,因而到“三江口周瑜纵火”,战斗正式打响时,这场战争就已经写得差不多,而无须作者多费笔墨了。
赤壁之战真实生动地揭示出战争的客观规律,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高明之处,也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深刻之处。其中所揭示的内容,与以科学总结战争客观规律著名的《孙子兵法》是完全相符的。如: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已之长,攻敌之短;骄兵必败等等。这些,即使在今天进行战争也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对我们处理其他事务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战争格调既激昂,又安详
战争总是与死亡,失败相关联,因而大多数战争总是显得凄凉,悲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有力的佐证。试想谁能在“血流成河,尸骨如山”的真实情景的现实面前豪爽起来,然而《三国演义》描绘的四十多场战争,大多数据有英雄史诗般的慷慨激昂,给人的感觉这不是实实在在的战争,没有毒杀,没有流血,死亡。恰好相反,好像一位或几位优秀的导演在指挥千军万马来往驰骋,精心演习一般,只有壮阔宏大的场面,热烈的气氛,高超的指挥才能,而很少有浓浓的火药味,有时甚至出现极不谐和的音符,显得极为静谧,安详。如诸葛亮城头弹琴巧设空城计,赤壁之战中庞士元挑灯夜读,这样的安排,就使动中有静,动静结合,余味无穷。
(三)在揭示战争的进程中,展现和刻画人物
人是万物的主宰。战争作为不同的统治集团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它的主体无疑也是人。《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在揭示战争进程的同时,也展现和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大多性格鲜明,富有生气,从而避免
8
了人物群像的呆板、雷同,为《三国演义》这部千古名作增色不少。《三国演义》中刻画最成功的人物当首推张飞,他最具代表性的是“鲁莽”,他很勇敢,如他在长板桥上大喝三声,声若巨雷,使夏候杰惊得肝胆破裂,“倒撞于马下”他的脾气直爽,性情粗豪莽撞,豹头环眼,嫉恶如仇。他把索取贿赂的督邮“揪住头发,扯出驿馆”绑在马柱了痛打。见到倨傲无礼的董卓,一时性发,便欲杀之。诸葛亮草堂春睡,故装傲慢,他看不顺眼,便说:“等我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曹操想借刘备之手,杀掉吕布,张飞就真去杀吕布,并且大叫说:“曹操道你是无义之人,教我哥哥杀你。”这样心直口快,内心世界十分纯洁,他的故事为人所称道。在《三国演义》中,只要他一出现,场面马上活跃起来。当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来到古城,叫孙朝进城请他出来迎接嫂嫂,张飞听罢,更不回言,随即披挂上马,引一千余人,径出北门,孙乾惊讶,又不敢问,只得随出城来。关公望见张飞到来,喜不自胜,付刀与周仓接了,拍马来,见张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吼声如雷,挥矛向关公便搠”,关公表明心迹,叫他不要误会,他直叫着“我今与你拼个死活”,这样冒失。“莽张飞”就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他就是这样一个个性鲜明而又极莽撞的入,当然,这不能不说不是他的一个致命的缺点,他在得知关公被害,在急为兄报仇的情况下,暴跳如雷,鞭挞士卒,终遭毒手。
再如周瑜,他是东吴的三军统帅,身系东吴的安危,有高超的军事才能,超人的胆识,但他又是一个年轻气盛,聪明好胜而又忌刻的人物。这集中体现在和刘备联合进行赤壁之战及之后的吴蜀争城掠地的过程中。一方面,他训练水军,准备作战,但他又缺乏丰富的斗争经验,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处于战争的紧要关头时,他却僵长愁,束手无策。另一方面,由于他忌刻好胜,在孙刘联盟这个问题上做了许多蠢事,但不管怎样,他是这次战争头等重要的角色。大敌当前他又不能不和诸葛亮合作,赤壁之战,双方在争夺地盘中,他的个性再次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终于被诸葛亮“三气”而亡。
《三国演义》中,像张飞,周瑜这样个性鲜明的人物不胜枚举。作者就是这样,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具体的战争描写中,展现和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反过来,这些人物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使整部作品中的战争描写宏大,壮观而又各具特色。
9
三、官渡之战描写特色分析
(一)决战序幕
官渡之战是《三国演义》着重描写的第一大战役,决战是在第三十回中描写的,而序幕却;是从第十八回逐次揭开的、当时曹操已经移驾幸许都,开始了挟持天子而征讨四方诸侯的战略行动。尽管他当时的立足根基不过充州地面,但由于军事力量很强,动则以天子名号,因而势力范围扩展得很快。
曹操发展势力的目的,当然是要统一天下,而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尽管北方也处在群雄割据之中,但曹操的劲敌却是势达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双雄不能并立,袁曹之决战势不可免,这一点书中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展现给了读者。书中第十八回描写曹操征讨张绣时,袁绍便欲乘机兴兵,进袭许都,慌得曹操功未成而匆匆回军。曹操因此发恨欲兴兵伐袁绍,只恨力所不及。因为东南尚未安定,特别是近在腹心的徐州吕布,时时都想乘便偷袭;再加关中张绣的干扰尚未扫除,致使曹操虽决意北征,却又一时不能行动,只得首先南向担除腹心。关于这点,书中第十八回描写曹操议欲征讨袁绍时,谋臣郭嘉曾建议说:“徐州吕布,实心腹大患。今绍北征公孙攒,我当乘其远出,先取吕布,。扫除东南,然后图绍,乃为上计,否则我方攻绍,布必乘虚来犯许都,为害不浅也。”
(二)政治动员
书中第二十二回描写袁绍为进行政治动员,特地发出了书记陈琳起草的一篇长达一千六百多字的声讨檄文,遍行州郡及各处关津隘口。这篇檄文内容充实语言锋利,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征曹是关系朝廷命运之大事,并追述历史彰明绛侯、朱虚是讨逆勤王的榜样,意谓后人应该效法。
第二部分追述曹操的家世及个人身世,说明曹操是赘阉遗丑、逆臣之后,好乱无德之人,当初不过是袁绍为扫灭董卓而略加任用的无名小辈鹰犬之才,竟致承资跋雇横行暴虐起来。
第三部分全面历数曹操过去的罪恶,残害忠良、劫驾迁都、挟持天子、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而且细政惨苛、残酷暴烈,使得民人无所措手足。
第四部分说明曹操内部分崩离析,袁绍威武势大、隆盛昌明,袁氏征曹将一
10
鼓而下。
第五部分指斥曹操挟持天子、控制朝臣、专擅朝政,萌生篡逆之心,提醒州郡不要蒙受欺编。
第六部分号召各州郡起兴讨曹,并颁发奖赏令,得曹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五千万钱,降者不加间罪。
这六个部分前后照应互相配合犹如一气呵成,很有威力,如果真能辅以得力的军事行动,则曹操将死无葬身之地,无怪曹操见了“毛膏惊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正患头风卧病在床),从床上一跃而起。”遗憾的是袁绍武略不足,如书中曹操所言:?“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尽管袁绍讨逆橄文发得很得力及时,但由于其内部不能协和一致,而袁氏又不能择其善者而决断,谋略不足指挥失误,终致大败。
(三)战略决心
战略决心对于战争之重要,在《三国演义》作者的竿下,也给予了充分的一肯定与表现。所谓战略决心,是指对于关系全局的决战及其胜负的决心。当着敌对双方已进入不可避免的决战之势后,战略决心如何,便自然地成为决定双方胜负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当然符合实际的战略决心,不是凭空就有的,几而是以对敌我双方的充分了解为基础的,即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如果离开了对敌我双方的充分了解,或者没有决心或者有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一厢情愿韵决心,这种决心对于战略决战非但无益,而且必将导致失败,即所谓“每战必殆”。书中第二十二回描写袁绍起精兵三十万望黎阳进发,南下讨曹。曹操引军二十万进抵黎阳拒抗袁绍蚕这时刘备尚据徐州制曹之后,形势对袁方很有利。但袁绍缺乏战略决心,“心怀疑惑,不思进兵”,其豁下谋臣也是“各不相和,不图进取”。因而曹操得以放下袁绍,乘机挥军东南,一举击败刘备,然后回身专力拒抗袁绍,袁绍坐失良机,丢掉了南北夹击曹操的有利条件。由于袁绍对敌方并不了解,室少缺乏了解,锡而战略决心也就无从谈起,无怪他从开始就把自己摆在了引领就缚的挨打地位。
(四)决战策略
决战策略是关系双方决战胜负的重大问题,书中描写袁曹双方都十分重视,都有一批谋臣策士用尽心力去思考研究这个问题。依据双方的情况,及对提出正
11
确的决战策略,这对双方的谋臣策士队伍来说,是不难办到的,难只难在主帅能否正确裁断。书中第三十回描写袁曹双方进兵官渡后,袁方谋,臣沮授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曹方谋臣荀彼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优矣。”把这两段话略加比较,就会十分清楚地看出,双方的谋臣提出了同样的决战策略,谁能采纳并坚决实行之,谁就能获取胜利。
袁绍是怎样对待这一策略的呢,书中描写说他听了沮授的话后十分生气,竟认为这是“慢我军心”,叱左右说:“将沮授锁禁军中,待我破曹之后,与田丰(已因谏阻而下狱)一体治罪~”正确的决策他认为是息慢军心,提出正确决策者被下狱治罪,真是笑话~在此作者让袁绍自己作了自我形象描绘,作了自我讽刺,这样愚蠢的主帅岂有不败之理,
曹操怎样呢,与袁绍相反。他听了荀彼的精辟分析后说:“所言正合吾意”,并“传令军将技澡而进”。虽然这次进军因中计而败阵,退至官渡,但却足见曹操对于正确的决策,是及时采纳的。
(五)决战步骤
《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官渡之战,全面看是走了三个步骤:白马之战、乌巢劫粮、官渡劫寨。
官渡决战就此结束。综合上述书中有关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如此不惜笔墨地详尽描写这次重大战役,其重要意义有二点:其一就书中所展示的情节发展而论,这次决战为曹操进一步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其二就战争描写而论,作者依据一定的史实,结合古代兵法理论,为广大读者塑造了一个十分生动的形象性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至今读起来犹能发人深省。
总结
《三国演义》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一方面展现了封建各军阀之间利益的重新组合、调整,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通过战争的描写,展示了历史的进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和丰富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有耐于作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展示人物的性格,一反小说创作中描写重于叙述的传统,以叙事
12
为主。另外,如夸张手法,细节刻画,心理描写等。
参考文献
[1]石麟.从《三国演义》“三绝”研究的三个视点说起[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
[2]牛锐.关羽因语致败的教训和启示[J].领导科学.2016(03)
[3]蔡朔冰.试析《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12) [4]陈宇,李妙娴.陈宇:被《三国演义》穿越的人生[J].新营销.2014(05) [5]梁红.《三国演义》小说魅力在当代的表现[J].镇江高专学报.2013(01) [6]徐娅楠.从“信达雅”看《三国演义》俄译本[J].文学教育(中).2013(03) [7]陈潇.论《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9) [8]李建武,辛雅静.《三国演义》的品牌性和名牌性[J].文艺评论.2013(08) [9]何林英.试论《三国演义》刘备“仁政”思想的悲剧性[J].小说评论.2013(S2) [10]勾乐.论《三国演义》里童谣的谶语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2)
13
范文三: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 读《三国演义》之《官渡之战》有感
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 读《三国演义》之
《官渡之战》有感
读《三国演义》之《官渡之战》有感读《三国演义》之《官渡之战》有感
清凉山小学六(一)班
----金文博
想必大家都看过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吧,它可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里面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精彩纷呈的故事,还有许多历史典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历时九个月,是汉末群雄混战和三国形成两个阶段中具有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二大战。曹操用荀攸之计不救颜良围住的白马先到延津,假装袭击袁绍,使袁绍调兵救援。袁绍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阻击曹操。曹操见袁绍中计,就派主力袭击白马,颜良猝不及防,被大将关羽斩杀。袁绍因损失爱将暴跳如雷,让全军渡河追击,曹操发现袁军纪律不严,就利用这个缺点,在地上堆满战利品,袁军果然中计,曹操接着亲帅大军,大破袁军,并斩杀大将文丑。后来,曹操和袁绍打攻防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离开袁绍,加入曹军,并透露袁军粮草全堆集在乌巢,于是曹操在夜晚火烧乌巢,使袁军补给断绝,袁绍只好逃跑,通过这次战役,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而袁绍精兵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
振。
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善于调兵遣将,富于谋略的人。因为在白马被围攻时,他不先救白马,而是采用谋士荀攸的“声东击西”的方法,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使袁兵分散,再用主力兵去解白马之围,斩杀颜良,又用计杀死文丑,火烧乌巢,最终取得胜利。同时曹操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他广交天下名士,用人方面知人善用,不计前嫌。最好的例子就是曹操收留了杀死他的勇将典韦的贾诩,让他为自己效力。而在官渡之战中,众谋士都对许攸投降一事表示怀疑,只有曹操力排众议,相信许攸,从而火烧乌巢粮仓,取得了战役获胜的转折点。大家想一想,刘备才几员大将啊,除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就没其他可以独挡一面,能在前线领兵作战的将领。而曹操手下战将千员,慕名而来的更是不计其数。袁绍虽然兵力强大,但不善于用人,刚愎自用,当田丰、许攸劝他勿与曹操开战时,他不但不听,还将田丰投入大牢,将许攸赶了出去,兵败后不仅未悔改,回来后还斩杀了谋士田丰,使下面群臣人人自危,再也不敢进言。而当关羽斩杀颜良后,袁绍不听别人的劝告,出兵渡河,结果损失惨重,文丑被杀,一败涂地。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够吸取许多经验教训。我们做人就要像曹操这样胸怀大志,用人不疑,心胸宽广,而不能像袁绍那样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最终导致身败名裂。
从近代来看,我们的**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小就立下
雄心壮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为之而奋斗终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个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好总理。
一言以蔽之,人的一生不能虚度,要奋斗自己的人身,就像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一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们只有立下远大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付出一切,年华才不会虚度。
二??九年五月三日
读《三国演义》之《官渡之战》有感相关内容:读《你是我的宝贝》有感 这几天,我去书店时被一本书吸引了,这本书的书名是《你是我的宝贝》。我看到这本书就产生了许多疑问:谁是谁的宝贝,这宝贝和爷爷奶奶平常叫我们的宝贝又有什么不同,.......于是我就买了这本书,打算回去好好的研究研究。...
《青铜葵花》读后感 《青铜葵花》读后感一页一页地读完了《青铜葵花》,我的感触很深。在这本书中,个个人物都被曹文轩的妙笔写得栩栩如生,有善良朴实的青铜,有可爱俊俏的葵花,还有慈祥可亲的奶奶,还有许多许多鲜活的人物于是一幅幅充满爱、感人肺腑的画...
苹果树上的外婆,,读后感 暑假里我看了许多课外读物,印
象最深的就是米拉.洛贝写的《苹果树上的外婆》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安迪的小孩。他和别的小孩子不同之处就是他从小就失去了外婆和奶奶,尽管家里有哥哥和姐姐,还有爸爸和妈妈,可安迪的心里依然感到...
聊聊皮皮鲁 最近,我和一位顽皮,可爱,勇敢,富有想象力,爱梦幻的人谈话了,它叫《皮皮鲁传》,书中的字句好像活了一样,它们会跳舞,会戏耍。这本书中,一个叫红塔乐园的故事像吸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
读《养花的学问》有感 读《养花的学问》有感甘肃省华亭县东华小学四年级一班周嘉璇744100读了《养花的学问》这篇,使我明白:对花草,要舍得修剪,这样才有利于花草的生长。
读《五.三班的坏小子》有感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书名叫《五?三班的坏小子》。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很想看看坏小子到底有多坏~《五?三班的坏小子》是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继《女生日记》后的又一篇力作。
日记一则 日期:5月6日星期三天气:晴心情:非常好日记一则杨一凡四三班指导老师:徐莉在最近的几天里,是愉悦的也是辛苦的。辛苦是因为我们班参加毽子方阵的同学们几乎每天都要在无情火辣辣的太阳下训练;愉悦是因为老师在中午休息的时候,给...
孵出来的爱心 孵出来的爱心读《狐狸爸爸鸭儿子》一说到狐狸我们都会想到它狡猾,喜欢偷东西喜欢骗人,而《狐狸爸爸鸭
儿子》这本书中写的却不是这样,它是一只聪明有爱心的狐狸,
这个爱心还是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孵出来的呢~
范文四:⑴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曹操扫除北方最
?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曹操扫除北方最强劲的对手袁绍,一统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完胜曹操,三足鼎立初现;“夷陵之战”,蜀国大伤元气,为覆灭埋下了伏笔。
?《三国演义》的人物语言能够反映人物的个性,关羽的高傲、曹操的奸诈、孔明的机智、周瑜的狭隘都在各自的语言中得到充分体现。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书中有很多和“三”有关的故事家喻户晓。例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等。
?《三国演义》中写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曹胜袁败主要原因是袁绍不听许攸袭击许昌的建议,反而认为许攸是奸细,致使许攸投奔曹操,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烧了袁绍囤积在鸟巢的粮草。
?《三国演义》中由于诸葛亮用人不当,马谡骄傲轻敌,不听王平的劝告,致使荆州失守,诸葛亮不得不使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诸葛亮为了执法严明,只得挥泪斩马谡。
?《三国演义》中,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鲁肃之计,设下鸿门宴,邀关羽来吴国赴宴。席间关羽借与孙权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孙权不放手,互相敬酒 。埋伏刀斧手见状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他一些史籍,凡涉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地方,多求与史实相符;另一方面,大量采录话本、戏剧、民间传说的内容,在细节处多有虚构。所以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事,三分虚假”。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是孙策临死时留给孙权的忠告。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袁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妹嫁给了刘备。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天下人负我,不教我负天下人”,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答案:1、?“三打祝家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诸葛亮因失守街亭而斩马谡。?应是关云长拉着鲁肃的手。?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简答题:
?简述《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情节。
?诸葛亮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阳平城中。魏将司马懿率大军前来攻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他临危不惧,沉着镇定,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自己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司马懿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有伏兵(下令退兵离去。
?“河北醉归,怒斩曹瞒六将;江南赴宴,笑倾鲁肃三杯。”请说出这副对联所称赞的人物,并简述对联中所写的事情。
?对联所写人物为关羽。上联说的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的故事。下联说的是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来见叙旧为出。 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的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 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三国演义》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最突出的便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奸绝、义绝、智绝。请问“三绝”是哪三个人?任选“一绝”举一例说明其“绝”
?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各1分)举例2分:曹操错杀吕伯奢(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借粮官的人头以弹压军心、梦中杀人等事都体现出曹操的奸诈;关羽为义而降曹(降曹的三个条件体现其义:一、只降汉朝,不降曹操;二、用刘备的俸禄养他的二位嫂子;三、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便要去寻找他。途中在曹操让他与两位嫂
子共处一室时秉烛执刀立于屋外亦体现其义),为义而与刘、张桃园结盟,奉义而不辞过五关斩六将(知道刘备下落后,护嫂而行,过关斩将途中极能体现其义),华容道为义而释曹操。诸葛亮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计用空城等则体现出诸葛亮的智慧。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情节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该情节中的两位人物各自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
?曹操用手一指刘备,再指自己,说:“天下英雄,只是你和我啊。”这一话语展现了他的踌躇满志与骄横霸气。刘备听了曹操的话吓得变了脸色,匙箸掉到地上,急忙借惊雷之声掩饰过去,这体现了他小心谨慎、机智从容。
范文五:读《三国演义》之《官渡之战》有感
读《三国演义》之《官渡之战》有感
清凉山小学? 六(一)班
? ????----金文博
想必大家都看过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吧,它可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里面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精彩纷呈的故事,还有许多历史典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历时九个月,是汉末群雄混战和三国形成两个阶段中具有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二大战。曹操用荀攸之计不救颜良围住的白马先到延津,假装袭击袁绍,使袁绍调兵救援。袁绍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阻击曹操。曹操见袁绍中计 ,就派主力袭击白马 ,颜良猝不及防,被大将关羽斩杀 。袁绍因损失爱将暴跳如雷,让全军渡河追击,曹操发现袁军纪律不严,就利用这个缺点,在地上堆满战利品,袁军果然中计,曹操接着亲帅大军,大破袁军,并斩杀大将文丑。后来,曹操和袁绍打攻防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离开袁绍,加入曹军,并透露袁军粮草全堆集在乌巢,于是曹操在夜晚火烧乌巢,使袁军补给断绝,袁绍只好逃跑,通过这次战役,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而袁绍精兵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
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善于调兵遣将,富于谋略的人。因为在白马被围攻时,他不先救白马,而是采用谋士荀攸的“声东击西 ”的方法,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使袁兵分散,再用主力兵去解白马之围,斩杀颜良,又用计杀死文丑,火烧乌巢,最终取得胜利。同时曹操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他广交天下名士,用人方面知人善用,不计前嫌。最好的例子就是曹操收留了杀死他的勇将典韦的贾诩,让他为自己效力。而在官渡之战中,众谋士都对许攸投降一事表示怀疑,只有曹操力排众议,相信许攸,从而火烧乌巢粮仓,取得了战役获胜的转折点。大家想一想,刘备才几员大将啊?除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就没其他可以独挡一面,能在前线领兵作战的将领。而曹操手下战将千员,慕名而来的更是不计其数。袁绍虽然兵力强大,但不善于用人,刚愎自用,当田丰、许攸劝他勿与曹操开战时,他不但不听,还将田丰投入大牢,将许攸赶了出去,兵败后不仅未悔改,回来后还斩杀了谋士田丰,使下面群臣人人自危,再也不敢进言。而当关羽斩杀颜良后,袁绍不听别人的劝告,出兵渡河,结果损失惨重,文丑被杀,一败涂地。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够吸取许多经验教训。我们做人就要像曹操这样胸怀大志,用人不疑,心胸宽广,而不能像袁绍那样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最终导致身败名裂。
从近代来看,我们的**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小就立下雄心壮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为之而奋斗终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个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好总理。
一言以蔽之,人的一生不能虚度,要奋斗自己的人身,就像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一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们只有立下远大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付出一切,年华才不会虚度。
二○○九年五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