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美术课堂中用思维导图培养初中生创造性思维
美术课堂中用思维导图培养初中生创造性思维
一、思维导图简述
思维导图也称成为心智图,是由英国的记忆之父东尼·博赞(Tony Buzan) 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用于呈现大脑思维的工具,能简单而有效地通过图形表达发散性思维。思维导图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的思考模式有很强的应用性,它将图形、符号、文字、线条、色彩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思维网络,运用色彩符号等元素直观的思维表现方式,给大脑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大脑产生刺激并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活动。
二、创造性思维简述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创造想象而产生某种崭新思想的过程。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少数人才有的。例如西方的一些艺术家达·芬奇、毕加索、蒙德里安等,他们都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出一种独特、新颖的艺术风格和形式语言。当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现并不一定要发明新事物或为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笔者认为学生在美术课中表现的创造性思维指的是,能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具有创造性的画面,如新颖、独特、个性的画面表现能力等。
三、思维导图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相关性分析
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想象力和联想等方面。思维导图的思考方式在特征上与创造性思维相似,创造性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多方面和多角度,是一种运用多种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思维导图与大脑内部结构相似,符合大脑表现发散思维的形式,思维导图的发散形式与创新思维的思考形式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通过思维导图的可视化结构,能促使学生轻松发散思维推进发散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从而能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帮助。“从思维导图的结构样式来看,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发散性的,有一个中央图,然后向四周发散。其实这样的图式结构是反映它多层次放射性思考模式”多层次放射性的思考模式,并不像单一的线性思维的模式,而是能拓宽思维的宽度和延伸思维的深度,还能提升对思维方式的理解,最终能达到打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门。
四、思维导图在美术课堂的应用
发散性思维是美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指的是能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不拘束于单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能力。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了可以从各种角度思考问题的平台。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放松的状态来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思维导图在美术课堂的应用既可以使学生放松还能够更多地发散他们的思维。例如在美术课堂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对一个学习用具进行思维发散,学生以一块橡皮为思维发散的中心,将思维导图的中心画上一块橡皮,分别向外进行发散,发散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根据橡皮的用途、形状、材料、颜色等方面进行发散。以一个学生对橡皮的发散为例:以一个圆柱形橡皮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分别对橡皮的用途、形状、材料、颜色进行了发散,其中对形状的发散使得他最终完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创意作品。圆柱形橡皮→木棍→衣架→衣服 / 帽子,他通过橡皮形状的发散性思维发散到了帽子,把帽子和橡皮结合起来给橡皮加上了表情和四肢形成一个新的具有拟人特征的小卡通形象。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帮
助其发散思维,最终绘制出了自己创新出来的一个作品,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因此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切实可行。
在美术创作中除运用发散思维外还要用到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方式,就是从相反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表现在思维导图中的思维呈现是不受限制的,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发散思维,同样可以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思考,思维导图的特点就是能提供多样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一种思路走不通的情况下,查看自己的思维导图所呈现的其他方式去解决问题。例如初中美术课堂上画中国画“荷花”,让学生通过运用思维导图构思要绘画的内容和绘画步骤。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构思并经过简单绘制后进行荷花的创作,学生在绘画时首先将荷花的外形勾勒出来之后再进行填色,这样完成的作品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比较拘谨,表现不出学生的个性和画面想表现的思想,老师引导学生完善思维导图,提示思维导图是思维的呈现,在发散思维的前提下如果逆向思考会怎样,学生通过逆向观看自己的思维导图,决定将绘画步骤逆向进行,通过先画荷花的色彩部分之后再勾线,结果学生作品呈现出放松的状态,也通过绘画荷花表现出了自己的思想作品丰富又有个性。思维导图不仅是思维的发散,思维导图呈现出来的思维是全面的,在可视化的思维基础上运用逆向思考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五、总结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将思维导图用于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绘画创造力有积极的影响,美术本身就是培养创造力的一门学科,本文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简介、创造力的相关知识以及思维导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分析,可见把思维导图应用于美术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切实可行的。美术学科既可以培养创造力,同时也是学生表现创造力的一个途径。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创造力得到培养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进行更好的表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力工具。
范文二:应用“思维导图”,培养初中生化学学习思维
应用“思维导图”, 培养初中生化学学习思维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以神经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以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为理念,强调教师、学生互动的积极学习的新方法。它将传统教学所导致的机械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学习建构; 注重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学习方法人性化的理念。
“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基于以下两点优势:其一,化学需要记忆的东西非常多,而需要记忆的大多是抽象、肉眼不可见或很难用直观方法理解的内容,因此其记忆的难度较大; 其二,化学中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比较分散,对化学知识进行再梳理,并进行有效的整合就成为学好化学的基本功。而记忆和整合正是思维导图最擅长的两种功能。一方面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新旧化学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交融、整合; 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过程,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进行意义建构,准确记忆和整体上把握知识。这样可大大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实践
全科组化学教师为研究成员,开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的研究实验。运用调查分析、“思维导图”专题讲座、个案研究、比较总结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了思维导图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多方面研究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本文仅论述教师应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指导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小结、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解决化学探究问题方面的实践研究情况。
(一)教师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
各研究小组根据本学年教学内容选择课题用集体备课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具体过程是:先确定一个主题,小组的每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绘制一幅“思维导图”; 然后研究小组组织讨论,各成员交流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 最后研究小组对交流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原有的“思维导图”进行改进、完善和丰富,形成凝聚集体智慧的主题教学设计。最后将最终的主题教学设计用Mind Manager 软件绘出“思维导图”。
图1:化学平衡
教师将研究小组设计的“思维导图”运用在教学中,一方面按照这种设计思路组织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运用“思维导图”给学生做相关知识主题的学习小结,在课堂上展示或放在学案中印发给学生。
(二)指导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应用“思维导图”
1. 举行“思维导图在化学学习中应用”讲座
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思维导图”和学会在学习中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课题组为实验班学生举办“‘思维导图’在化学学习中应用”讲座,讲座时间是每学年的开始,即学生参加课题实验之前。
讲座的内容主要有如下方面:
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会学习比学习更重要。作为高中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法宝。“思维导图”就是一种简单、高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方法。 接着给学生介绍什么是“思维导图”?为什么“思维导图”功效强大?强调“思维导图”是一种创造性的和有效的思维工具,能够将思考和创作的过程“画”出来,人脑对图像的加工记忆能力大约是文字的1000倍。学生感到十分好奇,对掌握这一神奇的思维工具有了强烈的愿望。
然后介绍绘制“思维导图”的两种方法:手绘:笔+纸。这是东尼?博赞最为推崇的一种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计算机软件:如Mindmanager ,Mindmapper ,Inspiration 。或用Word 也可以绘制。着重介绍手绘方法的步骤,以实例让学生明白各环节的要领。
最后将老师和学生用手笔和计算机软件画的一些思维导图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产生学习“思维导图”的兴趣,并打开思路。
2. 指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化学学习
(1)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章节知识小结
以每一节为一个整体单元,在每一单元内容学完以后,教师安排一点时间做小结,有意识地使用“思维导图”与学生一起回顾本单元的内容。首先让学生简单说出本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然后画成“思维导图”,加上不同的颜色,学生加深了理解,印象也很深刻。学完每一章结束,让学生用纸笔手绘整章知识的“思维导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的运用,很多学生学会了用这种思维工具整理一单元的学习内容,画出了很多“思维导图”作品,激发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掌握。例如,图2是高一的一名学生的第一幅思维导图作品。
图2: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为了使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技能不断提高,需对学生作品及时进行评价,分析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例如,通过前两个月的实验,我对一批学生作品进行分析,总结了其优点:作品线性关系体现较好; 知识归纳较全面; 部分作品比较新颖,有创意。不足之处是,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能力显得不足; 主次不够分明; 色彩较单调。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以下改进措施:①加强复习,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画出“思维导图”,尽量体现本单元的重点内容。②尽可能使用颜色,因为颜色和图像,能使大脑兴奋,能进行充分联想和发散。③尽可能使用曲线,因为曲线能吸引人的注意。④在用线条连接主要分枝、二级分枝以及三级分枝时,越接近主题分枝就越粗。⑤不要太拘泥于形式,特别是要跳出传统的线性思维的束缚,尽量画出有创意的作品。
(2)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课堂笔记
通过第一学期实验,学生基本掌握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小结的技能,第二学期扩展课题研究内容,开展指导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课堂笔记和每节课的课后复习的教学试验。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将课前预习的感知画成思维导图,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思维导图”工具记笔记,将老师讲解的知识记录下来,并且将这些核心内容之间的联系用线条连接起来,使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清晰地呈现在图中。这样的课堂笔记不仅能够迅速帮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也被形象地记录在图中,以便于课后复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化学探究问题解决方案设计
很多学生反映,自己平时知识掌握得不错,作业完成得很及时,老师的课堂提问也都答得上来,但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高。很多题难度一上去,分数就下来。可以说,一道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数量越多,跨度越大,综合性越强,试题的难度就越高。因此,所谓的难题,就是考查的知识点多、考查跨度大、综合性强的试题。
为了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难点问题的能力,开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化学探究问题解决方案设计,收到了好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究化学问题的选题目录,由学生小组自行选择,小组再针对选题展开思考,运用思维导图来设计问题解决的过程,总结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最后用Mind Manager 绘出“思维导图”来。图4是学生小组完成的“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问题解决方案。
图4: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
通过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化学探究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的实验后,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围绕相关主题进行充分地联想、发散性的思考,将与主题相关联的知识分层分类进行管理,
使“思维导图”真正成为“学习地图”。同时,当学生置身于一个新的问题情境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自己所面对的核心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与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性因素或关键环节,利用存储在头脑中与核心问题相关联的“知识群”,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判断和解决,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难点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生“思维导图”作品开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认知程度以及学习喜好的不同,对同一个主题制作的“思维导图”也不同。在不同学生的“思维导图”里,学生对知识注入很多的自我思考,并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学生的“思维导图”是个性化作品,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特点。开展对学生“思维导图”作品评价,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其学习进展和内心思维活动的情况,以便给出即时诊断,改进教学,关注各个层次学生的进步。 具体做法是:学生上交“思维导图”作业后,教师认真阅读、分析,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由于一张思维导图有效呈现了学生思考的过程以及知识的关联,所以思维导图中出现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中的障碍; 思维导图的连接缺乏创造性,就说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就应让学生去努力弥补。同时还通过课堂上展示作品,让学生将自己和别人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探讨,含糊不清的问题便可变得明朗,并快速找到解决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轻松高效学习。
三、“思维导图”教学实践研究成果与思考
通过几年实践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方面的成果:
第一,积累了一批“思维导图”教学设计作品,包括各个模块典型主题的“思维导图”作品、单元“思维导图”作品,主要是计算机软件绘制。大量的学生“思维导图”作品,主要为手笔绘制。开展了学生“思维导图”作品展览活动,以优秀寒假作业形式在全校进行展示。
第二,学生学业成绩进步情况:实验班学生成绩取得显著进步,同时也促进了各个年级学生化学成绩的提升。高一、高二参加市统考成绩位居同类学校前列,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选一组高一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数据为例列于表1:
表1:学期末高一两个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对比
班级 理科实验班 理科对照班 文科实验班 文科对照班
平均分 91.2 88.3 87.6 80.2
第三,学生竞赛成绩不断提升。学生竞赛成绩不断提升。近3年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化学竞赛获省、市奖人数共47人。
第四,促进科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组老师撰写的相关论文,有1篇获省一等奖,有3篇获市二等奖、3篇获市三等奖、1篇在省级刊物发表。课题组有一名老师参加2010年广东省中学化学新课程实施能力大赛获省一等奖,获市录像课比赛一等奖。
以上成绩表明,“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促进了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使教师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策略,提高了教师的学习能力与教学设计水平,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师生获得了共同成长、进步与发展。
范文三: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生发散思维培养研究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生发散思维培养研究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思维 基于思维 导图的初中生发 导图的初中生发 散思维培养研究 散思维培养研究
题目:基于思维 基于思维 导图的初中生发 导图的初中生发 散思维培养研究 散思维培养研究
专业学位名称: 教育硕士
专业领域名称: 现代教育技术
申 请 人 姓 名 : 彭 娟 英
导师姓名、职称: 胡凡刚 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2年 4月 9日摘要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发现,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本局限于其在原有的教学模
式中进行辅助与促进作用的探讨,对结合思维导图创建适合于多种学科的教学模式却鲜有
报道。本课题在分析思维导图的教学功能的基础上,依据现代脑科学、图式理论、建构主
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尝试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发散思维培养策略。从理论上创新
和论证该培养策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检验
其效果。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学会将所学的方法应用到各学科领域,融会贯通。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证明此培养策略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
创新能力方面的有效性,本课题研究的成果既可作为思维工具与教学方式结合的教学理
论,又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同时由于实验的时间、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尚存在许多的问题与不足,笔
者将在后续研究中增加研究的学校数量,扩大研究的对象,对本研究进行有效地补充和完
善。
论文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对思维导图及发散思维的相关理论做了概述,从理论上展开
基于思维导图的发散思维培养研究。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组织开展了基于思维导图的发散思维培养的研究活动,
创建培养策略,并展开相关的调查和教学实验以检验、评价新培养策略的效果。
第三部分:总结实验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作出研究展望。
关键词:思维导图 发散思维 创新教育 培养
IAbstract
Found from existing research, mind map in teaching applied research is basically confined to the
discuss of adjuvant and promote function in the role of the original mode of teach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ind map to create suitable for various subjects teaching mode are rarely
repor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ind map in teaching function, this subject is trying to build a
divergent thinking training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brain science, schema theory,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and 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 It will innovate and demonstrate the
scientific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strategy from theory, and then applied in the specific teaching,
and test its effects in teaching practice. Teach students the way of learning, and learn to make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combined with them.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es that this training strategy is effective on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promote the students' divergent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sp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sults of this topic research is not only can be used as the
teaching theory of combination by thinking tool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also can be used
effectively to guide the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xperiment time,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other
factor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this study, in the following studies the
author will increase the number of researching schools and expand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will
make effective supplement and perfect to this study. The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Part I: Summarize the mind mapping and divergent thinking with related theory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xpand the culture studies based on the divergent thinking of the mind
map in theory.
Part II: The main part of the paper. Organized research activities based on divergent thinking
training of mind map, created a training strategy and launched the
investigation and teaching
experiments to test, evaluate the effect of new cultivation strategy. Part III: Summary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and
make the research prospect.
K e y w o r d s :
K K K e e e y y y w w w o o o r r r d d d s s s : : : Mind Map, Divergent
Thinking, Innovative Education, Cultivate.
II目录摘要 I
AbstractII.
1.绪论 2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2.
1.1.1选题背景 2.
1.1.2选题意义 2.
1.2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3.
1.2.1研究目的 3
1.2.2研究内容3.
1.2.3研究方法 3
2.思维导图及初中生发散思维概述.5.
2.1 思维导图简介 5.
2.1.1思维导图的基本涵义 5.
2.1.2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 6
2.1.3思维导图的制作 7
2.2 初中生发散思维 8.
2.2.1初中生思维特征分析 8
2.2.2初中生发散思维现状92.3 思维导图有利于初中生发散思维培养的理
论基础 11
2.3.1神经学基础11.
2.3.2心理学基础 12
2.3.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2
2.3.4发现学习理论 122.3.5图式理论 13.
3.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实验研究 14. 3.1 实验研究的目的 14
3.2 实验研究的方法与工具..14.
3.2.1实验研究的方法 14
3.2.2实验研究的工具143.3 实验评价量规 15 3.3.1发散思维评价量规 15
3.3.2思维导图作品评价标准的设计 163.4 实验研究对象和干预方法 17
3.4.1实验对象的选取 17
3.4.2实验干预方法 17.
3.5 实验研究的实施 173.5.1实验前测及结果分析 173.5.2实验教学的实
施过程 25.
3.6 实验研究的结果分析 253.6.1思维导图作品的评定 25
3.6.2个案作品分析 263.6.3个案访谈 303.6.4实验后测及结果分析 32.
4.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生发散思维培养策略 40. 4.1 宏观策略 40.
4.2 微观策略 405.研究总结及展望 46. 5.1 研究总结 46.
5.2 展望 47.
参考文献 48
附录一: 50
附录二: 51
附录三: 52
附录四: 53
附录五: 53
附录六: 53
附录七: 53
致谢 53图目录
图 2-1 发散思维示意图. 10
图 3-1 思维导图的了解与认识.20
图 3-2 初中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于图形、符号的应用习惯..21
图 3-3 初中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于图形、符号的应用应用范围22
图 3-4 学生对思维导图工具的渴望程度23 图 3-5 实验学习前学生思维导图作品一27 图 3-6 实验学习前学生思维导图作品二27
图 3-7 实验学习前学生思维导图作品三28
图 3-8 实验学习后学生思维导图作品一29
图 3-9 实验学习后学生思维导图作品二29
图 3-10 实验学习后学生思维导图作品三30
图 3-11题 1?题 4 统计结果.38
图 4-1 思维导图的用途. 43表目录
表 3-1 发散思维能力测试评价量规. 15
表 3-2 促进初中生发散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制作评价量表..16 表 3-3“对思维导图的认识与应用”调查问卷统计结果.19 表 3-4 实验组和控制组发散思维前测成绩均值及标准差分析表24 表 3-5 实验组和控制组发散思维前测独立样本 t检测分析表..24 表 3-6 实验组思维导图评价得分百分比统计表..26 表 3-7 实验组成对样本统计量.33
表 3-8 实验组成对样本相关系数33
表 3-9 实验组成对样本检验..33
表 3-10 实验组与控制组后测组统计量. 34
表 3-11实验组与控制组后测独立样本检测..35 表 3-12 控制组成对样本统计量..36
表 3-13 控制组成对样本相关系数.36
表 3-14 控制组成对样本检测361.绪论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 选题 选题 选题 背景 背景 背景 背景
2010 年7 月,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提出: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化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
聊聊数语,涵义深刻。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本世纪各个国家教育的主题。
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就要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要注重人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
发展和培养。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其著作《智力的三个维度》中指出: “在所有的能
力当中,与创造力最为密切相关的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人
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
然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思维却依然被大量的条框所束缚。按部就班、
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成为我们智慧发展的一大阻碍。我们的传统教学是一种重目标轻能
力、重记忆轻思维、重灌输轻启发的单一静态化的教学模式,现行课堂教学偏重思维活动
的统一、答案的统一、格式的统一,认为书本知识即是真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
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
机械学习。
在与西方教育培养的孩子进行比较中发现,我国学生的优势表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掌
握、解题与应试的能力、勤奋与刻苦的精神,而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
等方面则明显不足。
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以纯粹的知识接受量来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显然已
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不符合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出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发散思维的培养。
112 选题 选题 选题 选题 意义 意义 意义 意义
在二十一世纪,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市场经济、信息社会与全球化浪潮都给我
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各类问题。为了迎接这些挑战,就必须对思维本质和思维方法有一个
深刻的把握。梁作民教授指出:“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主要表现在其思维素质方面:如果
思维素质落后,那将是一个民族最大的落后。为了适应新时代解决新问题,
必须从更新传
统的思维模式入手,采用新的思维模式才能得出新的结论并解决当今面临的新难题,从而
[1]
提升全民族的思维素质。 ”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人才,而这里所说的人才是能产生新的
设想、新的见解,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才,他们能够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
51.绪论
换言之,就是具备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的人才。
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发散思维能力的高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
义。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认为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从发
展观点来看,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它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要与时代相适应。
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未来的栋梁。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学生从知识型转化为能力
型,从继承型转化为创造型。
本课题研究采用思维导图作为高级思维工具,帮助大脑由抽象思维层次提高到高级形
象思维层次,培养和提高初中生大脑的发散思维能力。本课题研究的成果既
可作为思维工
具与教学方式结合的教学理论,又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12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研究 目的
1.2.1 研究 研究 研究 目的 目的 目的
通过查阅现有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发现,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本局限于其在
原有的教学模式中进行辅助与促进作用的探讨,对结合思维导图创建适合于多种学科的教
学模式却鲜有报道。本课题在分析思维导图的教学功能的基础上,依据现代脑科学、图式
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尝试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发散思维培养策略。
从理论上创新和论证策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中,在教学实践
中检验其效果。通过对实验教学结果的分析,检验基于思维导图的发散思维培养策略在激
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同时分析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以便在后续研究中进行完善。
1.2.2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 内容 内容 内容 内容
论文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对思维导图及发散思维的相关理论做了概述。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组织开展了基于思维导图的发散思维培养的研究活动,
创建培养策略,并展开相关的调查和教学实验以检验、评价新的培养策略的效果。
第三部分:总结实验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作出研究展望。
1.2.3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 方法 方法 方法 方法
在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硬的”设备工具和“软的”技术方法,一个新
[2]
科学时代到来的前提就是在这两个方面的突破和创新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所运用的研究
方法适用、有效,将可使研究工作如虎添翼。笔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实验
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分别阐述如下:
61.绪论
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当今社会科学领域最常用的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主要包括问
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笔者在论文写作的先期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思维导图在初中生日
常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设计了“对思维导图的认识与应用”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方法获得
第一手资料,而后经过量化处理,以便对实验研究的需要做出初步的判断。访谈法的运用
主要是在实验教学结束后的跟踪研究。实验教学结束之后,笔者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设
计的谈话内容主要有:学生对思维导图、发散思维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后,
发散思维发生的变化;学生参与本实验研究的心得体会。记录、整理、分析谈话内容,以
便于对实验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实验研究结束后,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研究的效果、分
析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了实验后测调查问卷,对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起源于自然科学,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具有严格的因果推断逻
辑的研究方法。笔者主要将此方法运用在实证研究部分。将“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生发散
思维培养策略”运用于初二学生的日常教学实践中,通过研究实验组与控制组发散思维能
力前测与后测的成绩,以及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作品,得出实验研究的结果,从而检验此
培养研究对初中生发散思维的影响。
文献研究:笔者在研读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
孟
天雄等编著的《培养你的创造才能》以及托尼?博赞的关于思维导图系列著作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并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
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google 学术、baidu等网络搜索引擎,
查阅了相关的文献,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找出当前研究的空白点,为自己的研究找到切
入口。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不仅是一种具体的分析方法,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指通过对
事物的同异关系进行比较、对照,从而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与方法。本文应用比较研
究法,一方面,比较思维导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与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联系,从而更
清楚、更全面的认识思维导图及其特征。另一方面,将比较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充实
实验研究的内容,完善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生发散思维培养研究的实验步骤。
72.思维导图及初中生发散思维概述
2. 思维 导图及 初中生 发散思 维概述
21 思维导图简介
2.1.1 思维 思维 思维 思维 导图的 导图的 导图的 导图的 基本涵 基本涵 基本涵 基本涵 义 义 义 义
思维导图(Mind Map)的概念在 1974 年的春天随着《启动大脑》一书的出版,首次
正式被引入世界。其创始人是英国学者托尼?博赞(Tony Buzan),他从20 世纪 60 年代
初,基于对脑神经生理科学的研究,类比自然万物放射性性状,在分析了人们的笔记习惯,
以及在训练“学习障碍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放射性思维及其图形表达的研究成
[3]
果。他指出“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 。托尼?
博赞是大脑、学习和思维技能方面世界顶级的作者、演讲家,曾担任政府、企业、教育机
构的顾问,是“发散性思维”和“脑力认知”概念的创始人。他最初对思维导图的研究是
在学习碰到障碍,记忆力受到挑战等学习障碍时,为了优化笔记方式、提高记忆力、改善
学习现状而探索出来的。至今,思维导图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学习、商业决策
等领域。
在思维导图的定义上,托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是打开大
脑潜力的万能钥匙。它要求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像上;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
中央图像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印在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
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节
[4]
点结构” 。 2004年,赵国庆老师从多角度把思维导图与概念图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
步明确了思维导图的涵义,认为思维导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导图通过顺序编号,
[5]
展示作者思维过程,具有对话性;而狭义的导图不展示作者创作导图的逻辑顺序 。
思维导图的出现,不仅是作为一种教学或认识手段,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知识和对象
的新的存在方式。它衍生于对文本、思维想象的形象解读,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对文本、
思维现象的再认识,弥合了文与图各自表达上的不足,使阅读成为一种创造
性的思维活动,
使“书”与“图”的对立统一于“思维导图”,体现了语言、文字、图像三者,之间密切
[6]
的关系内容。 人们普遍认为,语言关乎逻辑,文字关乎语言,而图画关乎意义,对“图”
的过度推崇会削弱对语言文字的观照,进而削弱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的出现却说明,
“图”不是人类逻辑思维的倒退,而是人类逻辑思维的有力补充,有效地利用图形,可以
系统、深化人类知识,不断创新,推进社会前进。
思维导图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图形工具和知识表征工具,它将符号、色彩、线条、文
字、形象、概念等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在结构上,将枯燥、单调的文字信息以多彩的颜
色、图形、代码、符号等多种元素形象化表征出来,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断刺激着我们
的大脑,激发联想,扩展想像的空间,形象化提炼大脑的思维活动。
82.思维导图及初中生发散思维概述
2.1.2 思维 思维 思维 思维 导图的 导图的 导图的 导图的 教学应 教学应 教学应 教学应 用 用 用 用
思维导图已经作为一种教学和认识手段为大家所熟知,更重要的是,思维导
图已经成
为一种知识和对象的新载体和新方式。作为发源地的英国,思维导图已经被设置为国民中
小学的必修课程;在美国,思维导图已成为中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学工具,很多优秀的教案
编写都应用了思维导图;在澳大利亚,克丁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院长克里斯汀荷根女士对
思维导图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介绍给全院师生使用,进而使思维导图成为这所大学学生必
须掌握的一种学习策略,并作为考试手段应用于日常教学中;世界名校诸如哈佛大学、剑
桥大学都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此外,韩国、日本、德国、南非、墨西哥等国家的教
育教学机构也已经对思维导图课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索。
相对于国外已经如火如荼的研究,我国关于思维导图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直到
1999 年《学习革命》一书的出版,“思维导图”这个词才正式被引入。随后有些学者才开
始了对思维导图的学习与研究。
笔者在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和硕博论文数据库中,以主题词为“思维导图”进行
搜索,从2000年到 2011年,搜索到309 篇期刊论文,33 篇优秀硕士学位论
文,1 篇优秀
博士论文,共 343篇相关论文。笔者统计分析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和硕博论文数据库
相关资料之后发现,国内思维导图的研究整体呈增长趋势,尤其在教学应用研究领域的成
果最为突出,与之相关的论文有 331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 96%。这些论文主要有三大类:
思维导图的本体研究,教学应用研究和软件开发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的相关论文在教学应用方面是数量最多的,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学科教学设计。此方面的论文的研究思路一般是:介绍思维导图的相关
知识,放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涉及语数外政史地物理化众多学科,结合教学实践,最后
得出结论: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个方面:教法探索。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主要成果有思维概念图、KM 教学法等
新的教学方法。思维导图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可以与其他教学手段整合,互通有无,因此,
思维导图这种“工具”几乎被应用于所有门类的学科教学中。
第三个方面:知识管理。主要是在日常的工作交流和商务管理中灵活使用,
建立企事
业单位的知识信息网络。
虽然思维导图自引进中国以来,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与应用,但综合起来,目前对思维
导图的研究与应用尚处在尝试与摸索阶段,在我国只有少数地区与少数学校真正引入了思
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个自然的思维工具,它利用的就是这些自然结构的灵感和效率,所以受
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图胜千言”,思维导图将抽象思维的内容转译为形象思维的
图形,便于人们对知识组织、记忆和回忆。这种“捆绑式”的形象思维方式也是最高级的
形象思维方式。它可以让人们的抽象思维由简单向复杂发展,同时促使形象思维由低级向
92.思维导图及初中生发散思维概述
高级发展,让每个人的头脑智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这正是本课题选择思维导图工具的原因。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功能主要有:
1. 可作为学习工具,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2. 可作为思维组织工具,辅助师生思考。
3. 可作为创造性思维工具,激发创意、启迪智慧。
2.1.3 思维 思维 思维 思维 导图的 导图的 导图的 导图的 制作 制作 制作 制作
思维导图的绘制途径:一是手工绘制;二是计算机工具软件绘制。
1. 手工绘制
思维导图的创作过程也是人进行全脑思维的过程,所以说一幅思维导图就像是一幅艺
[7]
术品,手绘更能体现其意义和价值。
手绘思维导图的工具很简单,仅需白纸、铅笔、彩色水笔,或者黑板、彩色粉笔等简
单工具就可以动手绘制。
首先,构思一个中央图画,而不是一个中心词,绘制于白纸的中央,并将提炼出的关
键词添加在中央图画的相应位置(也可以不添加关键词),整个思维导图将围绕这个中央
图画代表的中心主题展开。然后再以中央图画为起点,绘制不同层次的图画或关键词,充
分展开大脑的想象和联想,及时记下由瞬间灵感产生的图形、字符、色彩,发挥思维导图
的全部潜力,只要有可能用图的地方就用图,而不用词汇,把词汇和图形技能合并,尽可
能地使图画生动、活泼、有趣,这样,大脑更加兴奋,思维也就显得愈加活跃。
接下来,用各种粗细不同、颜色各异的线条或箭头,把各层分支连接起来。其中,用
较粗的线条或箭头连接中央图画与各分支,再用较细的线条或箭头连接分支与二级分支,
以此类推。分支的色彩也比较重要,一般可将相同级别的分支线条涂上同一种颜色,或将
统一主分支和衍生出的其余小分支采用同一种颜色表示。
整理各个分支,将各分支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形成体系。
任何思维导图都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按照它的放射本质,每个加到思维导图上的关
键词或图形都可以自成一体地产生无穷多的联想可能性,依次而下,永无穷尽。这也表明
了任何正常的人脑都具有无限联想和创造的本质。
2. 计算机软件绘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思维导图的绘制不可能只停
留在最初的手绘阶段,如今出现了众多基于思维思维导图原理?放射性思维的思维外化软
件,最常用的有:Mind Manager、Mind Mapper、Free Mind、Star Tree、Inspiration、
Visual Mind、Headcase、Xmind 等,其中,Mind Manager 是一款比较典型的思维导图软
件, 国内的相关论文中,主要介绍了该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制作思维导图的多媒体
102.思维导图及初中生发散思维概述
[8]
教学课件,并将其应用于专题网站的导图系统设计 。Free Mind 是一款开源免费软件。
目前国内自主开发的思维导图制作软件有Thinking Express、 Keystone ConceptMap、EDraw
Mind Map Freed 等。
22 初中生发散思维
221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生思维 生思维 生思维 生思维 特征分 特征分 特征分 特征分 析 析 析 析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的规定和对学校教育现状的调研,我国的初中生年龄普遍处在 12
岁到 16 岁之间,也就是初中生正处在青年初期。 (我国学者朱智贤把青年期分为初期和晚
期两个阶段。初期是指 14、15岁到 17、18 岁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初中、高中教育阶段。 )
青年期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春期”,是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是一个人开始独立决定自
己的生活道路的时期。
青年在认知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思维和想象的发展。随着生理的发育和
知识经验
的丰富,他们增强了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力的能力。青年的思维样式有了质的变化。青
年的思维样式主要表现为:具有逻辑思维的类型,发展了对思维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
[9]
展,以及非线性思维的类型。
皮亚杰认为,初中学生已能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作出区分,使思维超出感知
的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进入“形式运算期” 。他们的思维已获得
了形式的逻辑命题结构(它是逻辑思维的核心部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比小学生有了
明显的提高。思维的对象大为扩展,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超越个人的生活范围。思维的
内容不仅是事物的表面,而且能深入到原因和结果,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心理学领域对我国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年的形式逻辑思维和辩
证逻辑思维都已经开始占优势。朱智贤提出:在思维方式上,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
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青
年的逻辑思维
是通过概念性的抽象符号来实现的,是严格地根据所提供的前提条件而进行推论的过程。
例如,物理实验:将一个装有开水的容器密封,然后使它冷却,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初
中生在思维中会尽可能地使用“沸腾”、“气体状态”、“真空” 、“压力”、 “压强”等概念。
也就是说,初中生的思维具有自主性、控制性。当一个人能十分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思维时,
他就有了内部控制能力,不再被别人的行为或其他的事物所控制。中学阶段尤其是思维发
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
[10]
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思维也趋向成熟。
其次,青年已经发展了对思维的思维。能相当直接地思考自己的认知活动,逐渐增加
了内省活动,产生了“第二等级”的思维活动,或者称之为对运算的运算。同时,由于青
年发展了对思维的思维,还产生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112.思维导图及初中生发散思维概述
第三,创造思维的发展。正如内部言语在词与思维之间流动一样,思维本身也
能在有
控的思维和想象之间移动。由于青年的想象力已经以各种方式活跃起来,因此在发展有控
的思维过程的同时,他能十分容易地使用自己的思维在有目的的思维与想象之间移动,从
而表现出创造性的部分。一般认为,青年期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期,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部分?发散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最后,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在青年的思维变化中有另一种类型,这种类型只是在最近
几十年才有,这就是“非线性思维” 。M?麦克卢汉认为,人们取得信息的手段决定着人们
对这些信息如何思考,因此,交往手段确定了思维模式的主要倾向。在人类的交往史上,
十九世纪初期之前,人们主要的交往方式是面对面的相互影响和印刷字体。按照麦克卢汉
的意见:印刷使得我们的思维按“线性”的方式进行。 “线性思维”是抽象的、线性的、
片段的、顺序的。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印刷的垄断权被打破,网络、多媒体等成为日常生
活的必需,这是一个任意的和多层次的、非逻辑的秩序。这样我们就转向了非线性的交往,
也就造成了青年思维样式的“横向型”。
正如张乃达先生所说: “初二学生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思维训练的效果对整个中学
阶段乃至整个一生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处于思维发展关键期的初二学
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2.2.2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生发散 生发散 生发散 生发散 思维现 思维现 思维现 思维现 状 状 状 状
“发散思维”这一概念,早在1918年就已由心理学家武德沃斯(Woodwarch)提出,
后来也有一些心理学家使用过,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67年,吉尔福特在研究
能力倾向基础上提出了“三维智力结构模型”,其中将发散思维作为智力结构的主要因素
之一提了出来,并编写了一系列培训发散思维的教材,制订了相应的培训程序和测试发散
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一时间,在美国、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形成了一股强调发散思维的
热潮,在吉尔福特的宣传下,许多研究者甚至认为:发散思维在实际上等同于创造性思维。
这样,发散思维的影响才日益扩大起来。
我国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出版了《创造性思维
理论》一
书,在该书中他构建了一套新的模型----非随意创造性思维心理操作模型,又称 DC 模型,
在该模型中,按照何克抗教授的观点,创造性思维结构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在创造性思维结构的六个要素中,发散思维主要解
决思维目标指向,即思维的方向性问题,发散思维是解决思维方向性的指针。并且他对发
散思维做了操作性定义??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要求思维内
容和思维成果应与传统观念或原有概念不同,甚至相反,其思维目标事先不能确定,可以
[11]
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122.思维导图及初中生发散思维概述
发散思维也叫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多向思维。发散思维这种思维活动是人们在思维
过程中,不受任何框框的限制,充分发挥探索性和想象力,从标新立异出发,突破已知领
域,无一定方向和范围,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然后,再把材料、知识、观念重新组
合,以便从已知的领域,去探索未知的境界,从而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
[12] [13]
办法 。如图 2-1 所示 。安徽师大江家法、闫蒙钢等人在对立体发散法进行研究时,界
定了发散思维和立体思维的概念,指出,发散思维是指针对一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
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的思维。从同一发散点出发,通过多角度、多形式、多
层次的命题变换,编织从点??线??面??体的立体思维网络,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
[14]
练,从而灵活地掌握各知识点,进而达到信息迁移和巧解巧算能力要求。
思路 2
问题中心
思路 3 思路 1
思路 4
图2-1 发散思维示意图
从图中可知,我们所说的一个点,就是指问题的对象和问题的中心,这个中心就像一
个光源,各条思路就像光线一样向外放射,各条思路在逻辑上没有联系,所以发散思维本
[15]
质上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形式。 吉尔福特在其著作《创造性才能》中指出: “考虑到智力
结构模式的本质,我们把智力定义为是用各种形式对不同种类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或功
能的系统组合。”同时指出:创造性思维中的发散性加工能力是创造性素质最为相关的能
力。通过因素分析在创造性思维领域里发现的种种能力或功能中,那些被认为是发散性加
工的种种能力,在“能力倾向研究方案”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研究。东尼?博赞认为发散
思维的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指大脑的联想过程;二是指“思想的爆发”。由此可见,发
散思维实际上是一个发现事物间联系并主动利用这种联系的活动,是开放的、流动的和不
[16]
断发展的。
发散思维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流畅性:又称非单一性,表示思维活动进程流畅、灵敏快捷,在短时间内能产生大量
的想法和观点。一般用来衡量发散思维的“量” 。
灵活性:是指发散思维的思路能迅速地转换,能够对知识灵活运用,多层次、
多角度
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能真正做到“没有什么想法是不可能的”。一般用来衡量发散思
维的“质”。
132.思维导图及初中生发散思维概述
独特性:是指发散思维的新奇成分,说的是发散思维的成果是新颖、独特、稀有的,
是发散思维的灵魂。
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和以高考为代表的“考试分数”选拔人才的方式,其弊端日益凸
显出来。以考试为目标的学校教育,教师引导学生从事的心智操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
们用来评定成绩的那种考试。 “大规模地使用多重选择测验或正误测验是应该受到责备的。
[17]
这些测验最适合于认知和记忆的运演,但完全顾及不到发散性加工和辐合性加工。 ”
传统的教学比较注意集中思维,以严格而系统的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这样的教
学都是以逻辑分析推理为基础,较少重视发散思维,很少把发散思维的训练作为开发创造
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发散思维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和落实也不够,从
而或多或少地
影响了对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与知识相联系的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展示,这样会
导致学生的思考层面狭窄,对实际问题不能作出有意义的评判。这种学术内容贫乏的教学,
[18]
会使青年对学习缺乏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受限制与缺乏挑战性。 因此创新能力培养首先
要从发散思维培养入手。
23 思维导图有利于初中生发散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
发散性思维反映的是大脑内部结构和思维过程。思维导图就如同一面镜子,让你能够
看见自己“活动的思维”,使你能够进入这个能量无穷的思维发电站??你的大脑!
2.3.1 神经 神经 神经 神经 学基础 学基础 学基础 学基础
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斯佩里和脑波、脑功能定位研究方面的国际知名学者罗伯特?
奥恩斯的研究发现,人有两个大脑,大脑的两部分分管不同类型的精神活动。这两个半脑
也叫皮层,是由叫做“胼胝体”的极为复杂的神经细胞网络连接起来的。知识的获得必须
依靠神经元的联系,大多数人的左脑处理逻辑、表单、词汇、数字、线性和
分析等“学术”
活动,右脑主司节奏、想象、色彩、幻想、空间感、完整倾向(整体观念)和维度。“杰
[19]
出头脑”是使用两个半脑协同工作的。 在显微镜下观察大脑时发现,大脑神经由一个个
从中心向外发散的网状神经元构成,也就是说,大脑思维呈现出一种发散性的网状图像。
而思维导图的最初灵感也是源于大脑神经元,它图式化的结构正是大脑思维的真实体现。
[20]
知识的获得必须依靠神经元的联系 。所以,从表现形式方面来说,思维导图和大脑的思
维方式是统一的。
由于人们通常优先使用左脑,右脑几乎得不到使用。然而右脑却是发散思维能力的主
要掌控。国际著名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博士提出:“右脑记忆就像照相一样,任何事物都
[21]
可以将其当成图像摄入大脑,所有内容在大脑中定格为一幅图。” 迈克尔?布洛克在他
的论文中说到: “如果我们把自己说成是‘左脑人’或‘右脑人’,那是在
限制自己开发新
战略的能力。 ”博赞也说到:“说我的某种思维技能不行,或者不具备某种思维技能,这不
142.思维导图及初中生发散思维概述
仅是不符合事实,同时也是误解。如果人在任一领域的能力较差,正确的说法是:我得在
某种思维技能上下工夫。表现或者应用所有思维技能唯一的障碍,在于如何掌握有关思维
[22]
技能的知识”
因此,思维导图符合大脑的生理机制,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全面调动左脑和右脑,让左
右脑协同运作,将大脑的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
人的记忆、想象、联想、创造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大脑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2.3.2 心理 心理 心理 心理 学基础 学基础 学基础 学基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
合、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的过程。人们常说的“考虑” 、“设想” 、“预计”、 “沉思”、 “审
度”、“深思熟虑”等都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
发散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形式,正是借助发散思维的这一特性,才能使我们捕捉到
的思维目标有可能脱离脑内已有的逻辑框架而具有意想不到的新意,从而成为一个新的创
新萌芽和创新点。而发散思维在创造活动中之所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也在于此。
发散思维可以灵活应用各种变通的办法,从同一现象中产生分化因素,发现新事物,创造
新理论。因此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拓性、创造性思维。在吉尔福特看来,在他提出的智力结
构模型的模式中,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发散思维和转换,创造性思维通常更多
地或首先表现在发散性上。
思维导图对于有“学习障碍” ,尤其是对有“诵读困难”的学生特别有用。它可以让
学生从“语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使他们更加自然、完整和快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因此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将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2.3.3 建构 建构 建构 建构 主义学 主义学 主义学 主义学 习理论 习理论 习理论 习理论
“通过设计学习”是建构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识的获得即是一种设计的过程。当学习
者积极地设计知识而不是解释和编码知识时,就能很好的促进知识获取的过程。当学习者
关注的是知识获取的目的、知识内在结构的确定、案例模型的创建时,学习者就成为了知
[23]
识的设计者、建构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应用者。
帕佩特提出“建构主义”这一新词,即用来形容“知识是学习者建构的,而不是教师
提供的”这一理论。学习者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是建构主义理论应用的一个实例。建构主
义者认为学习者能够对知识进行最完美、最自然地构建,以创建他们自己的作品。
2.3.4 发现 发现 发现 发现 学习理 学习理 学习理 学习理 论 论 论 论
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他把教学看做是
一个归纳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习者学会归纳,让学习者积极、自觉、主动地获得知识。
152.思维导图及初中生发散思维概述
这正是基于思维导图发散思维培养的直接理论基础。在发散思维培养过程中,教师创设一
种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情境,并努力维持这种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激发兴趣、发现
问题,让思维发散开来,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通过思维导图这一工具进行分
析、计算、操作等过程,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最后自行发现规律、原理,达到掌握知
识、增强能力的目的。
2.3.5 图式 图式 图式 图式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图式”一词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康德提出,他认为图式是以一般方式来建构概念的
规则。现代图式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依据格式塔心理学提出,并最终由美国人工
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建立和完善。所谓图式,是指“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即背景知识)
的结构”,是“人们所常遇到的情景的原型知识”,是“人们用已有的结构来记住新资料的
一种方法”,这些定义说明,图式是人脑中的一种抽象的、结构化的系统的知识表征,是
[24]
人的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组织形式,是人们赖以认识和理解周围事物的基础 。在
现代图式理论中,图式被认为是认知框架,它使信息有序地储存在记忆中。在图式中,思
维导图作为一种强大的图形思维工具,也是图式工具,是有利于认知的建构
和发展的。
163.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实验研究
3. 基于 思维导 图的初 中生发 散思维 培养的 实验研 究
31 实验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力图构建一种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整体素
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实施方法和途径。
本实验研究的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意识、
发散思维、发散品质和发散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学会将所学的方法应用到各学
科领域,融会贯通。
本研究的目的有如下几点:
1. 将思维导图引入初中日常教学,使学生学会应用并掌握思维导图工具,理解和接
受思维导图的理念。
2. 以此为基础,为初中生构建科学的发散思维培养策略。
3. 通过实验研究探讨思维导图工具与初中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
4. 初步开展思维导图在我国初中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研究。
32 实验研究的方法与工具
3.2.1 实验 实验 实验 实验 研究的 研究的 研究的 研究的 方法 方法 方法 方法
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思维导图的知识和有关发散思维培
养、训练的
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与实验研
范文四: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初中生意义学习的应用探究
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初中生意义学习的应用探究,装备在线,
林志奕 冉娟娟 约5531字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着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学生往往没有学习兴趣,它们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生意义学习的方法,辅以电子交互白板的运用,通过学生独立构建思维导图的初稿、合作学习汇集小组观点和思维导图式测查学习效果等环节,帮助初中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构架,促进其长期记忆的形成,同时也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刺激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
关键词思维导图;意义学习;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问题提出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着诸多如“信息的概念”、“信息技术的概念”、“计算机系统组成”等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它们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普遍出现如下一些现象: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感觉内容枯燥;为应付考试,学生只能硬着头皮进行死记硬背;因头脑之中,没能构架出整体知识体系,而造成知识点散乱,甚至错位。
但这些理论性的基础知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而是当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正是鉴于此,教师更应从改善教学方式的角度出发,使新知识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获得心理意义,同时也使已有知识得到充实或改造,进而促使其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思维导图与意义学习
一、知识可视化的内涵
Eppler, M.J. & Burkard, R.A.(2004)认为:知识可视化(Knowledge Visualization)是在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一般来讲,知识可视化领域研究的是视觉表征在提高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的知识传播和创新中的作用。这样一来,知识可视化指的是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达复杂知识的图解手段。除了传达事实信息之外,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在于传输见解(insights)、经验(experiences)、态度(attitudes)、价值观(values)、期望(expectations)、观点(perspectives)、意见(opinions)和预测(predictions)等,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
二、表达放射性思维的思维导图
作为目前常用的知识可视化工具之一的思维导图,是被誉为“记忆之父”的东尼?博赞(Tony Buzan)所发明的。它通过线条、关键词、图片和代码等视觉符号或空间符号展现人类放射性思维的过程,并将之具体化。
“放射性思维”这一说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来的。它是指以一个目标(或任何一个事物)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研究表明,放射性思维是人类大脑自然的思考方式,而思维导图正是这种思维的外在表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东尼?博赞所归纳的思维导图四个基本特征中得到印证。
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
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
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思维导图的这种与神经细胞通道相类似的描述方式,实际上也是人类的记忆轨迹,符合大脑放射性思维的结构特点,表现了一个从既定中心向四周发散的联想过程。它以其图文并重的运用技巧,充分开发了使用者的左右半脑机能,可以说,它是使用者对特定主题建构的知识结构的一种视觉化表征。
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
1.什么是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曾在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中提到:“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应尽可能的有意义。
2.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也正是出于这一重要观念,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同时,他认为,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两个“联系”一定要是一种非任意性的、非字面上的联系;也就是说,这种联系不能是一种牵强附会或逐字逐句的,而应是实质性的联系。任何学习,只要符合上述两个条件,都是意义学习。
四、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奥苏贝尔认为同化是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同化是皮亚杰所提出的概念。它是指儿童的认知结构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从而把刺激吸收或纳入自身的结构中。他认为,儿童的认知活动并不像联想主义者所主张的那样是刺激和反应的简单联结,而是儿童通过他当时的认知结构来处理这些外界事件,即这里有同化作用。也就是说,现实的材料经过处理和改变,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只有当儿童凭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了这些新材料、新知识时,他们才能觉察和认识这些新材料、新知识。
奥苏贝尔对同化赋予了特定的内涵,他认为,尽管对学生学习某些概念来说,提供直接经验可能是有益的,但是,学生一般都可以利用早期习得的语言和概念来同化大多数新的概念。言外之意就是说:教师需要使学生把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五、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所有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有着结构复杂、功能奇妙的大脑。大脑能把经验转化称为知识和记忆。这些经验要么是通过感觉器官得来,要么直接通过想象进入大脑。而借助思维导图,可以为他们带来如下两点作用。
1.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构架,促进长期记忆的形成。
人类的大脑结构复杂,左右脑各司其职,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而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图式理论的图示法,学习者在利用思维导图学习知识过程之中,潜移默化地综合运用左右半脑的功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梳理、沟通,并以形象化的方式有效组织起来,使知识点之间发生链接,揭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这样形成的认知图式便于理解、记忆,从而促进长期记忆的形成。
2.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刺激学生主观学习的能动性。
根据科学家研究发现:人接受知识的渠道一般是听觉(A)、视觉(V)和运动知觉(K),通过“听”能记住的知识小于10%,通过“看”可以记住30%,50%的知识,而通过“做”记住的知识会大于75%5。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起到知识理解、记忆和整理的作用,还能让学生经历一场头脑风暴般的思维撞击。学生在个体绘制和小组讨论过程中,不断归纳其已有发现、产生新的发现,提高了其探究新事物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刺激了其主观学习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应当呈现一个交互的态势。
一种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生意义学习方法
对于大多数初中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大城市的学生),初中阶段的部分内容在小学已经有或多或少的接触,例如“计算机系统组成”这个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对外观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常规的教学中,对于这一部分的处理,也就是通过简单带领学生回顾已有知识,然后,随即进行对于计算机系统组成的详尽介绍。但静观其效果,往往是两三学生的简单应和,学生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状态,未能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思考,属于机械的接受学习。为此,纳入了思维导图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通过学生的探究操作,用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
范文五:思维导图及其对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思维导图及其对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 养的研究
作者:刘世柱
来源:《新教育时代》 2015年第 12期
摘 要:初中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由于缺少学习策略和方法,使得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 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不明显。通过思维导图的建设,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思维导图,从 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了解知识的系统性。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数学 自主学习
思维导图是一种运用符号、图像、颜色和文字等信息来传递信息的方式,能够促进思维的 激发和思维的整理。思维导图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的结合,能使思考更加深入,制作思 维导图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比 较零散,很难转化成知识系统。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动手整理才能将知识变为自己所有。 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将数学知识系统化,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怎样进行数学思维导图制作
(一)思维导图制作工具
数学思维导图可以通过手绘进行制作,学生要准备一本笔记本和一些彩笔。这样制作出的 思维导图比较美观且有个性,但不易于保存。学生还可以使用计算机在电脑上进行制作,这样 做方便修改且便于传播。具体措施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二)思维导图制作要求
1.制作时要确定中央图形,使主题突出,在围绕着主题进行联想和制作。
2.人对色彩的感知比较敏锐,因此尽量使用多于 3种颜色,便于记忆。
3.多用数字或符号进行标记,使思维导图层次分明。
4.如果运用手绘,不要光注重美观,还要注重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关联。
5.不要将知识进行简单的罗列,还要整理知识间的关系,分析和总结。
6.制作不要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逐渐丰富内容并提高自己的绘制水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美术课堂中用思维导图培养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