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教案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教案
2.分析图,图上有什么?(厕所,跟两个小朋友)
你们猜猜他们想干什么?(上厕所)
你们想一想那个小朋友能先上厕所(穿红衣服那个小朋友) 为什么?(因为这个小朋友离厕所近,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远)
请每个同学说一说: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近,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远 3同学伸出小手,把手放在脸上,然后把手慢慢推开!师:手放在脸上离脸很近.推开就离脸远.
4.实物演示:先把凳子放在门旁边,说现在凳子离门近.然后把凳子放在离门远点的地方说现在凳子离门远.
堂上练习;看图说一说,小朋友离马桶和水抖,哪个近哪个远.要求每个小朋友都要说一说,说得不对的改正,说对的给予表扬. 三:游戏 请走近老师和远离老师,走近老师的时候跟老师拍拍手,远离老师的时候跟老师挥挥手.
教学反思
远、近这两个概念相对于快慢抽象,经过一个星期的学习,还是几个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两个概念。或者教(出自:WwW.HNNscy.Com 博 文学习 网: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教案)学不能很好的贴近生活,针对这一点,在平常生活中要注意教学,把概念融入生活中,让学生不知不觉理解概念。
第三课:厚薄
教学内容:辅读学校教材实用数学第二册P10-11 厚薄
教学目标::1.理解厚薄的概念
2.学会简单的练习
3.培养学习兴趣,并把概念应用在生活中
教学重点:教会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概念的建立
教学课时:5课时
一:复习
1. 出试图,请同学回答哪个小朋友离厕所近,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远,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回答
2.唱儿歌:1 2 3 4 5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公主。 二:新授
1.导入 师:小朋友现在天气冷不冷啊,(冷)
数一数你们穿了多少件衣服啊,
暖不暖啊,请一个同学回答,(暖)
师:让老师摸摸你的衣服。嗯,衣服很厚。在黑板上写上厚。
冬天的时候我们穿厚衣服可以保暖,可以不怕冷。拿出一件薄衣服,大家看看这件衣服,这件衣服很薄,冬天只穿它就不够暖,容易感冒,大家要记住冬天的时候多穿厚衣服。在黑板上写上薄。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下题目:厚薄。读三次。大家想想怎样才叫厚,怎样才叫薄。
2. 分析图:师:请同学看看黑板这两件衣服,请同学告诉老师那件厚,那件薄,厚的衣服看起来很大,肥肥的,摸上去很暖。
薄的衣服看起来小一点,瘦瘦的。
师:请同学回答那件衣服是适合冬天很冷的时候穿的。引导同学说看起来很大,肥肥的,摸上去很暖。
3. 实物辨别厚薄:拿出两件衣服,一件厚的衣服一件薄的衣服,请每一个同学摸摸,穿一穿。先穿厚衣服,老师引导说这件衣是厚衣服, 看起来很大,肥肥的,穿上去很暖~再请同学摸摸薄衣服,引导同学说说薄衣服的特点,薄衣服看起来小一点,瘦瘦的。
了解厚薄衣服的特点后,请同学回答那个衣服是厚衣服,那个是薄衣服。要求每个同学都能说出,错的及时纠正,对的表扬。
4. 看图,辨别厚被子和薄被子。师:冬天很冷的时候,你想盖厚的被子,还是薄的被子啊,(厚)请看看这图,那个看起来厚点啊(同学议论)请同学回答那个是厚被子,那个是薄被子,为什么说它是厚的被子,因为它看起来很大,肥肥的,很暖。 三:堂上练习
1. 看图说一说那条裤子厚,那条裤子薄
2. 在厚的衣服下画?
3. 在薄的书本下画?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教案篇二: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生活数学教案
购物中的学问
活动目标:使学生在购物中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进一步体验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星期天三(2)班学生去爬山,途中有4位学生每人买了一瓶汽水(还有其他同学也买了汽水),店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这4位学生最多可喝多少瓶汽水,
二、主动探究,小组交流
请你们想尽一切办法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喝到汽水,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和听课老师一起研究完成。(下面开始研究)
汇报:(请一生)你是愿意上来写呢,还是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但有一个原则要让其他同学和听课老师明白你的思路。
第一次换:4个空瓶?3=1瓶汽水??1个空瓶
是5瓶吗,你们同意吗,还有没有更多的,当第一次换后,喝光以后还有几个空瓶,(2个)这2个空瓶有没有办法再换,
第二次换:(2个空瓶+借来1个空瓶)?3=1瓶汽水
然后再还给别人1个空瓶。
4+1+1=6(瓶)
2.如果途中有10位学生每人买了一瓶汽水,?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这10位学生最多可喝多少瓶汽水,
第一次换:10个空瓶?3,3瓶汽水??1个空瓶
第二次换:4个空瓶?3=1瓶汽水??1个空瓶
第三次换:(2个空瓶+借来的1个空瓶)?3=1(瓶汽水)
10+3+1+1=15(瓶)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这个规律是否正确,我们来验证一下。
今天来了多少位同学,(30位)
3.如果30位同学每人买一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
4.如果5位同学每人买一瓶,每 3 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7位同学每人买1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
四、小结
活动后记:
本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感兴
趣,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活动效果较好。
节 约 能 源
活动目标:
1、 通过调查,了解家庭用水和用电的情况,掌握水费和电费的计算
方法。
2、 通过查找资料、计算和数据的比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
能力。
3、 通过课外了解和课堂教学,渗透节约能源的思想,重点是节约水能
源和电能源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准备
家庭用水、用电调查表,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
四、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水、电、阳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都是
能源,你还知道哪些能源,(天然气、风能、核能、水、电??)
2、 在刚才列举的能源中,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的有哪些,(水和电)
3、 简要说说水和电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交流,制作统计图表
1、 课前,每个同学都已经调查了自己家里的用水用电情况,现在请
把你所完成的家庭用水用电调查表展示出来,大家互相交流调查结果,并说说你是怎样调查的。
2、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表加以展示并评价。
3、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将本组同学每家一年的用水量、用电量
和水
费电费进行统计整理。(一组用电脑演示,其他在下面完成)
三、根据统计图进行相关的计算,说感受
1、 为了看得更直观,我们来看看有关水的统计图。
说明:蓝色的数据是一年的用水量,红色的是一年的水费。
问:你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自由说)
2、 那么你们能计算出这几个同学家年平均用水量吗,(学生用计算
器算)
我们以它为平均值,算算全校1000户家庭一年用多少水,
那么全市有多少家庭你知道吗,一年要用多少水,
板书: 水: 户平均年用水量??
全校平均年用水量??
全市平均年用水量??
3、 我市的用水量这么大,而目前水能源的现状你了解吗,
媒体展示:宁波市各主要水库图片和它们的年蓄水量统计图,与刚才所计算的年平均用水量进行对比,并计算目前我市的缺水量。这还仅仅是我们宁波市,如果是浙江省乃至全中国,又会怎么样呢,(媒体展示缺水地区严重的水危机等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4、 提问:看了这些图片和数据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从相关的图片与数字中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们现在用水量非常
之大,简直是入不敷出,水资源严重短缺,形势非常严峻~强调:如果我们再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用水的情况是这
样,用电的情况又将是怎样的呢,其实我们现在的用电量也是很大的,请各小组同学课外去算一算。生成课题:我们要节约能源)
四、 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节约能源(水电)的方法
1、 师:目前,水能源、电能源已严重短缺,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依然有许多浪费水能源和电能源的现象。现在请你们把课前搜集到的生活中浪费水电的现象,向大家进行披露。( 投影仪展示相关的图片、文字。)
2、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通过计算,认识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师:你们了解这一滴水的重要性吗,让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一滴水的资料,请算出一天、一个月、一年可以节约多少水,
节约的这些水有什么作用呢,
( 对家庭来说就是节约了钱,算算共节约了多少钱;对国家来说节约的水可供x人生活x天。)
4、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节约能源,你们有什么节约用水用电的金点子吗,(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反馈。)
5、对于电来说,要求我们合理地使用电,不要做不必要的浪费。
五、课堂总结,写倡议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水能源和电能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感受到了节约水电的紧迫性。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节约水电从我做起吧。
2、写倡议书。
小组合作,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同学发出?节约能源?的倡议。
活动后记:
本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活动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活
动效果好。
课题:与众不同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灵活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切成长方体的萝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嘛~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简单的一件事、一个事物都可以联想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比如:
教师伸出右手的食指,让学生观察。
提问:?看到它,你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说,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同学的回答,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每个人的想法都与别人不一样。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多让学生发表意见,最后统一取名为?与众不同?。(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众不同’。?
二、渗透学法,开发联想:
教师出示:
,、,、,、,、,,这五个数,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师:?谁与众不同,哪些地方与众不同,并说说你是从什么角度来分析的,请各组的同学想想后,再讨论。看看哪组同学想得最多,?
学生讨论。小组派代表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板书。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出解答这道题时所用的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师:?这种学习方法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的应用可广呢~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三、应用
出示多媒体课件:有两盘一样重的苹果,元旦那天,哥哥和妹妹每人吃一盘,哥哥吃了- ,妹妹吃了-千克。哥哥说:?我剩下的苹果比你多。?妹妹说:?我剩下的苹果比你多。?两人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呢,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先讨论解决的办法,然后动手做。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有选择地板演。
师:我们刚才用这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实,它还可以用来解决立体图形的分割问题。
出示:把一个长方体切成两块,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操作,想出不同做法。
四、小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组织谈感受。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教案篇三: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数教案
第 三 单元 学习计划
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把认数范围从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对数的认识,教科书首先强调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设计了”数花生”等活动,帮助学生从中抽象出100以内的数。教科书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安排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意义及相对大小关系、理解位值制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等活动。
单元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
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学习课时:7课时
数花生(100以内数的数法)1课时
数一数(100以内数的数法)1课时
数豆子(100以内数的读写)1课时
谁的红果多(比较数的大小) 1课时
小小养殖场(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1课时
做个百表数(100以内数的顺序) 1课时
练习二 1课时
教学内容 数花生(100以内数的数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数数。
3.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数感。
4.在数数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认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数数方法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帅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装有花生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猜一猜,使学生明确盒子里装的是花生。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盒子里到底有多少个花生呢, (板书课题:数花生)
二、数花生
(1)想一想,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学生猜测,小组交流。
(2)数一数问: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指名回答。 你是怎么知道的,先抓一把花生,再数一数。
刚才你是怎样数的,学生汇报:一个一个的数。
(3)一把花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出来,那三把花生有多少个,谁能快速的数出来呢,
学生尝试数一数。
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它同学呢,
组织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几种数法并标上序号。
?两个两个的数。
?五个五个的数。
?十个十个的数。??
教师补充:当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数对的时候,就可以换一种方法数一数。
三、应用拓展
(1)7接龙:老师说一个数,你们说出后面连续的五个数,看谁说的又快又对。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2)接力赛。你们能根据给出的数填写后面三个数吗, 34,36,38,( ),( ),( )。
45,50,55,( ),( ),( )。
(3)排顺序。
学校的运动会快到了,今天老师特地选出了几位运动员,请看——6名学生上台。每人胸前写有一个数,分别是13,11,15,14,16,12。现在请问同学们根据运动员胸前的数将他们排排队,看谁排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
(4)拓展: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平时生活中,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呢,
四、小结:这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还有问题要请教吗, 补评
板书设计:
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 三十 三十 四十 五十 六十 十五 二十 二十五 三十
教学内容 数一数(100以内数的数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0以内的数,建立计数数单位“百”的概念知道10个十是一百。
2.初步感知100以内的数的组成。
3.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4.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建立计数单位“百”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百”。
教学过程:
一、创设精境
你们喜欢大草原吗,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看看。
范文二: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教案
精品文档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教案
一、不同的分类
游戏目的:帮助学生建立不同属性分类的方法。
游戏材料:3种不同形状的杯子、水。
游戏规则:
将种不同形状的一组玻璃杯放在桌面上,有的盛满水,有的盛半杯水,有的不盛水,
同组的3位小朋友分别移动玻璃杯,按每只杯子为一组的要求进行分类,分类方法多且能讲清理由者胜。
游戏结果:一般有下面3种分类方法。
按玻璃杯形状分类
按玻璃杯里盛水的多少分类
把形状和水的多少结合起来分类
以上3种分类方法中,第三种分类难度较大,它对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所以第三种方法也是测定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一种方法。
二、摸几何图形
游戏目的:训练学生用触摸的方法对看不见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巩固他们对几何图形的特征辨认。
游戏材料: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硬纸片若干,一个纸盒,一块大手帕。
游戏程序:
1 / 15
精品文档
将若干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硬纸片放进纸盒里,用手帕盖好;
纸盒外边分别放一块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
一个小朋友把一只手伸进纸盒摸图形,另一只手在纸盒外边拿一个与摸到的图形同类的图形,然后将摸到的图形拿出来进行比较。如两只手中的图形确是同一类型,得10分,并可继续摸一次;如两只手中的图形不是同一类型,不给分,且不再摸。
注意事项:盒子里面的图形与盒子外边的图形尽可能大小相等,否则会给儿童做游戏带来难度。
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今天我主要来讲一讲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的几个趣味问题:
缪勒--莱耶错觉
看看上面的带箭头的两条直线,猜猜看哪条更长? 是上面那条吗? 错了!其实它们一样长. 这就是有名的缪勒--莱耶错觉,也叫箭形错觉。它是指两条长度相等的直线,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另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则前者会显得比后者长得多。现在明白了吗?
大金字塔之谜
2 / 15
精品文档
墨西哥、希腊、苏丹等国都有金字塔,但名声最为显赫的是埃及的金字塔。埃及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埃及国家的象征,是埃及人民的骄傲。金字塔,阿拉伯文意为”方锥体”,它是一种方底,尖顶的石砌建筑物,是古代埃及埋葬国王、王后或王室其他成员的陵墓。它既不是金子做的,也不是我们通常所见的宝塔形。是由于它规模宏大,从四面看都呈等腰三角形,很像汉语中的”金”字,故中文形象地把它译为”金字塔”。埃及迄今发现的金字塔共约八十座,其中最大的是以高耸巍峨而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胡夫大金字塔。在1889年巴黎埃菲尔铁塔落成前的四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胡夫大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据一位名叫彼得的英国考古学者估计,胡夫大金字塔大约由230万块石块砌成,外层石块约115000块,平均每块重2.5吨,像一辆小汽车那样大,而大的甚至超过15吨。假如把这些石块凿成平均一立方英尺的小块,把它们沿赤道排成一行,其长度相当于赤道周长的三分之二。1789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时,于当年7月21日在金字塔地区与土耳其和埃及军队发生了一次激战,战后他观察了胡夫金字塔。据说他对塔的规模之大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估算,如果把胡夫金字塔和与它相距不远胡夫的儿子哈夫拉和孙子孟卡乌拉的金字塔的石块加在一起,可以砌一条三米高、一米厚的石墙沿着国界把
3 / 15
精品文档
整个法国围成一圈。在四千多年前生产工具很落后的中古时代,埃及人是怎样采集、搬运数量如此之多,每块又如此之重的巨石垒成如此宏伟的大金字塔,仍是十分难解的谜。
胡夫大金字塔底边原长230米,由于塔的外层石灰石脱落,现在底边减短为227米。塔原高146.5米,经风化腐蚀,现降至137米。塔的底角为51?51′ 。整个金字塔建筑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52900平方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它的四边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英国《伦敦观察家报》有一位编辑名叫约翰?泰勒,是天文学和数学的业余爱好者。他曾根据文献资料中提供的数据对大金字塔进行了研究。经过计算,他发现胡夫大金字塔令人难以置信地包含着许多数学上的原理。他首先注意到胡夫大金字塔底角不是60?而是51?51′,从而发现每壁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其高度的平方。另外,塔高与塔基周长的比就是地球半径与周长之比,因而,用塔高来除底边的2倍,即可求得圆周率。泰勒认为这个比例绝不是偶然的,它证明了古埃及人已经知道地球是圆形的,还知道地球半径与周长之比。泰勒还借助文献资料中的数据研究古埃及人建金字塔时使用何种长度单位。当他把塔基的周长以英寸为单位时,由此他想到:英制长度单位与古埃及人使用的长度单位是否有一定关系,泰勒的观念受到了英国数学家查尔斯?皮奇?史密斯教授的支持。1864年史密斯实地考查胡夫大金字塔后声称他
4 / 15
精品文档
发现了大金字塔更多的数学上的奥秘。例如,塔高乘以109就等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大金字塔不仅包含着长度的单位,还包含着计算时间的单位:塔
基的周长按照某种单位计算的数据恰为一年的天数等等。史密斯的这次实地考察受到了英国皇家学会的赞扬,被授予了学会的金质奖章。
后来,另一位英国人费伦德齐?彼特里带着他父亲用20年心血精心改进的测量仪器又对着大金字塔进行了测绘。在测绘中,他惊奇地发现,大金字塔在线条、角度等方面的误差几乎等于零,在350英尺的长度中,偏差不到0.25英寸。但是彼特里在调查后写的书中否定了史密斯关于塔基周长等于一年的天数这种说法。彼特里的书在科学家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有人支持他,有人反对他。大金字塔到底凝结着古埃及人多少知识和智慧,至今仍然是没有完全解开的谜。大金字塔之谜不断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热心人在探索。希望有兴趣的同学以后做一下这方面的研究~
数学不光在建筑上应用很多,在文学上也有很多表现:
回环诗图
图1是宋代诗人秦观写的一首回环诗。全诗共14个字,写在图中的外层圆圈上。读出来共有4句,每句7个字,写在图中内层的方块里。
5 / 15
精品文档
这首回环诗,要把圆圈上的字按顺时针方向连读,每句由7个相邻的字组成。第一句从圆圈下部偏左的“赏”字开始读;然后沿着圆圈顺时针方向跳过两个字,从“去”开始读第二句;再往下跳过三个字,从“酒”开始读第三句;再往下跳过两个字,从“醒”开始读第四句。四句连读,就是一首好诗: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
醒时已暮赏花归。
这四句读下来,头脑里就像放电视一样,闪现出姹紫嫣红的花,蹄声笃笃的马,颠颠巍巍的人,暮色苍茫的天。如果继续顺时针方向往下跳过三个字,就回到“赏”字,又可将诗重新欣赏一遍了。生活中的圆圈,在数学上叫做圆周。一个圆周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沿着圆周却能一圈又一圈地继续走下去,周而复始,永无止境。回环诗把诗句排列在圆周上,前句的后半,兼作后句的前半,用数学的趣味增强文学的趣味,用数学美衬托文学美。 Fraser
螺旋
请注意~
你在左图可以看到 Fraser 螺旋.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其实它们是由一组同心圆构成.看右图,
6 / 15
精品文档
这种幻觉逐渐不明显了..如果你用手遮住上图的上半部分,这种幻觉不复存在.这意味着知觉上的特性必然产生此种效应.
这是怎么回事?~
这种Fraser螺旋错觉是最复杂的盘旋绳索错觉,许多因素导致了这种视觉上的错觉.因此,即使这些同心圆本身的轨迹暴露了,背景上每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小单元格使之产生螺旋上升的知觉.
这种错觉的形成是因为多变的背景.你会发现右图的错觉不是很明显了,只是因为背景改变了,但它确实还存在.这些带有方向性的小单元格分组聚合,使螺旋路径明显.
这三幅图表明了发生在视网膜上和大脑皮层细胞在简单图形的加工过程中的影响.这种螺旋效应可能由这些区域的方位敏感性细胞造成.例如,连续的视觉效果是视皮层上”相似”细胞之间的水平连接.成对细胞间交叉相联的模式并非完全固定不变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稍微改变.细胞间相互影响,使视网膜上形成的简单的连续的线由于方向性单元格而倾斜,造成错觉.
填充错觉
看看这幅图,中间有一个黑点,周围是一团灰雾。盯着黑点目光不要移动, 你觉得灰雾消失了~
同样的你试试下边的那幅,这次灰雾不会消失了。
7 / 15
精品文档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灰雾有时消失有时又不消失,
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的眼睛不习惯于固定的刺激,视觉中有一个系统调节眼球的运动使物体的视像保持在视网膜上的某个固定的区域,我们将这个系统称之为视觉稳定系统。
你可以通过后像来体验这种视觉稳定的效果。如果你盯着一个物体看上一分钟,移走目光后它的后像仍会在眼前停留几秒种,然后才会消失。你可以通过眨眼使其多停留一会儿。 现在再来看看左边的那幅图,大多数人当他们凝视黑点的时候都感到灰雾消失了,而对右边的那幅灰点不会消失。在左边的图里,从中心的黑点向外灰雾逐渐由黑变浅,这种渐变与视觉的停留过程是一致的,当然如果你的目光随意移动的话,灰雾的视像一直保留在视网膜上。当你注目盯着黑点时,灰雾逐渐减弱直到消失,而背景的颜色取而代之。
前边的图与后边的几乎一模一样,除了有一个黑环以外。黑环的作用是无论你怎样努力的盯着灰雾都能使其不至于在视觉中消失。当你凝视黑点的时候,你的眼球仍然在不时的运动,当然这种眼球的颤动与扫视时的那种运动是不同的,这时的颤动是非常微弱的。但正是这种运动使视像停住。当一个物体象左边图中的灰雾一样,颜色逐渐由灰变白时,这种变化正好与视像逐渐消失的变化是一样的,这样你就会
8 / 15
精品文档
觉得物体消失了。当你移动目光后再来看灰雾时,它又会再出现,这是因为你的眼球做了一个足够大的运动。右边图中灰雾不消失的原因在于很小的眼动都能使视像停留。 大小恒常性错觉
在这幅图像中,一个大个子正在追赶一个小个子,对不对, 其实,这两个人完全是一模一样的~你所看见的并不一定总是你所感知的。眼见为实在这里就不适用了~
这是怎么回事?! 对于这种错觉,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 Roger Shepard 认为它与三维图像的适当的深度知觉有关。 与这有关的是,后面的那个人看起来比前面的那个人离你远些,但是,不管怎样,后面的那个人在实际尺寸上与前面那个人是一样大的。
通常一个东西离你越远,它就显得越小,换句话说,它的视角变小了。在这幅图里,后面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有着相同的尺寸
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必须弄清一笔画图形有哪些特点。早在18世纪,瑞士的著名数学家欧拉就找到了一笔画的规律。欧拉认为,能一笔画的图形必须是连通图。连通图就是指一个图形各部分总是有边相连的,这道题中的三个图都是连通图。 但是,不是所有的连通图都可以一笔画的。能否一笔画是由图的奇、偶点的数目来决定的。什么叫奇、偶点呢,与奇数条边相连的点叫做奇点;与偶数条边相连的
9 / 15
精品文档
点叫做偶点。如图1中的?、?为奇点,?、?为偶点。
数学家欧拉找到一笔画的规律是什么呢?
1(凡是由偶点组成的连通图,一定可以一笔画成。画时可以把任一偶点为起点,最后一定能以这个点为终点画完此图。例如,图2都是偶点,画的线路可以是:?????????????????
2(凡是只有两个奇点的连通图,一定可以一笔画成.画时必须把一个奇点为起点,另一个奇点为终点.例如,图1的线路是:?????????
3(其他情况的图都不能一笔画出。
不可能的楼梯
在这个楼梯中,你能分清哪一个是最高或最低的楼梯吗, 当你沿顺时针走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如果是逆时针,情况会怎么样呢,
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一个由遗传学家 Lionel Peose设计的不可能的自然模型。同时它给 M. C. Escher 创作著名的画 上升还是下降? 以最初的灵感。这个模型在右边被分割,但是你感觉不到这种分裂,因为你的视觉系统 M. C. Escher 假定它是一个从整体上观察的模型,因此你假定楼梯是结合在一起的。虽然这个楼梯在概念上是不可能,但是这并干扰你对它的感知。实际上,这种情况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清楚的。
10 / 15
精品文档
虽然 M.C. Escher 、 Lionel 和 Roger Peose使这个不可能楼梯图形很有名,但是它是多年前瑞典的艺术家 Oscar Reutersvard 独立发现的。不过 Peoses 和 Escher并不知道他的发现。 自从那以来,出现了无数的 Roger Peose和 Oscar Reutersvard发现的不可能楼梯模型的变式。 在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学家 Roger Shepard 制作了一个关于这个不可能楼梯的听觉版本。
“黑夜还是白天,” 、“圆形的拱顶之四”都是 M.C.Escher 的名作,不一致的网格给人造成了一种图形,背景错觉,图形中的分界线是模糊的,你对图画可以有两种理解。在“黑夜还是白天”这幅图里,你可以认为是白天一群白天鹅在天上飞,也可以认为是一群黑天鹅在夜空中飞。在“第四个圆圈”也是如此,有时看到的是天使,有时看到的是恶魔。你很难同时对图画作出两种理解
这两幅画是 M.C.Escher 最有名的关于不可能图形的作品。如果你跟着瀑布水流的方向你会发现它是一个永无终止的循环,但这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如果你顺着“上升还是下降”中的楼梯行走,你会发现这也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循环,但你不知道是在上楼还是在下楼。这两幅画都是源于英国数学家 Roger Peose和 他的父亲 Lionel Peose 的思想基础上创作的。
不可能的三叉戟
11 / 15
精品文档
“不可能的三叉戟”的历史
这幅图形还有其它一些名称:“魔鬼的餐叉”、“三个U形棍”、“Widgit”、“Blivit”、“不可能的圆柱”
等等。没有人知道谁最先设计了这种图形,尽管它最开始是在1964年五月和七月同时出现在几个很流行的工程学,航空学和科幻小说类出版物上的。同年,D.H.Schuster在『美国心理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第一次提出了不可能图形在心理学界的重要性。早在五十年代中期,一位MIT工程师就率先提出了这一观点,只是当时没有能够得到证实。 多年以后,这一观点又被以无尽的形式和版本重新提出来。举例来说,斯坦福的心理学家Roger Shepard 聪明地运用了这个观点作为一种不可能像的基础。
瑞典艺术家 Oscar Reutersv?rd 掌握了这些图形后,创作出了上千幅不尽相同的这类作品。
这是怎么回事,~
在所有不可能图形中,最著名也是最有意思的当数“不可能的三叉戟”。中间尖头的轮廓最终融合进了其他两个尖头的外轮廓中。而且中间尖头的顶部低于其他两个外部的尖头。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却是颇为有力的,因为在这里面含有多种不可能事件的来源。
请用手盖住图形的某些部分。如果你盖上顶上那部分,你会发现剩下的部分是可能存在的。从这个例子来看,
12 / 15
精品文档
你会解释说是前景图形是建在一个平整的由两个矩形尖头组成的平面上的。
现在只看图形的下半部分。你解释说这个图形是建在由三个并排但分隔开的圆柱组成的曲面上的。
10月多媒体授课资料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 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13 / 15
精品文档
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自学课本第14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三、解决问题
1、 一本笔记本厚6毫米,5本这样的笔记本叠在一起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四、拓展练习。
1、一根长24厘米的木棍,要平均锯成长6厘米的小段,需要锯多少次,
3、把一根长2厘米4毫米的棉线对折3次后,每一段长多少毫米,
五、全课总结:谈谈你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数学。
1、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14 / 15
精品文档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七、教学反思:
15 / 15
范文三:二生活中的乘法【小学数学教案】
教案
课题:生活中的乘法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乘法,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都
有乘法。
2、能把一个有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改写成乘
法算式。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老师最近嗓子有些不舒服,每天都要吃含片,瞧就是这个~(课件出示含片)
活动一。
1、 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粒含片,你是怎么数的,
2、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
3+3+3+3=12
4+4+4=12
3、 这道题同学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小精灵
特别高兴,要奖给我们小红旗。
4、 小精灵奖给我们多少面小红旗呢,小组内互相说一
说你是怎么数的,然后再商量着列出加法算式来。
5+5+5+5+5+5=30
6+6+6+6+6=30
5、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6、 找一找每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 7、 同学们真棒,老师也想奖励你们每人两面小红旗,
老师该准备多少面小红旗呢,你能列出加法算式
吗,
8、 你觉得这个算式写起来怎么样,有没有简便的算法
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初步认识一下乘法。
二、 揭示乘法
1、 4个3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是:
4×3=12 读作:4乘3等于12。
(1)乘法算式中的“×”叫乘号,你觉的乘号像什么,
(2)这个加法算式还可以写成3×4=12,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来读。
(3)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这里的3表示什么,4是从哪来的呢,
2、6个5会用乘法算式写吗,
小组内交流,每部分叫什么,怎样读这个算式。
3、5个6呢,
在练习本上写出答案。
活动二。
手指游戏。
1、 跟老师伸同样的数,猜老师可能伸几根手指,
2、 每人伸3根手指,同桌两人放在一起,两人一共伸
了几根手指,
同桌商量列出算式来。
3、 每人伸4根手指,小组4人共伸了几根手指。
小组交流一下,还有其它算式吗,
4、 每人伸5根手指,小组4人共伸了几根手指,会列
式吗,
活动三。
摆小棒。
老师给大家30秒的时间,用小棒摆三角形,看谁摆的多。 你摆了多少个三角形,会列式吗,
儿童乐园。
1、 你去过儿童乐园吗,那有些什么,
2、 在这幅图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3、 选择你最喜欢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小组讨论。
2+1+1+1=5这个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三、 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四、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3+3+3+3=12 3×4=12 4×3=12 4+4+4=12 3×4=12 4×3=12 5+5+5+5+5+5=30 5×6=30 6×5=30 6+6+6+6+6+=30 5×6=30 6×5=30
。
。
。
乘号
附:教案格式模板
所在单位
所属教研室
课 程 名 称
授 课 教 师 《******》教案(宋体二号,标题加粗) 一、课 程 性 质: (注:填公共基础必修课、公共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
必修课、专业核心必修课、师范技能必修课、师范技能选修课)
二、总学时?学分:
三、课程类型:理论课( ) 实践(含实验)课( ) 四、学时分配:理论课( )学时 实践(含实验)课( )学时 五、授课专业、层次:
六、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七、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
八、教材和参考书:
《******》教案内容(宋体二号,标题加粗) 一、章节内容: (正文:宋体五号,标题加粗,18磅) 二、课 时:
三、教学目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小结:
七、作业布置:
八、教具:
想要了解更多,请访问我的豆丁主页:
http://www.docin.com/2363291614
范文四:生活中的趣味数学教案
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今天我主要来讲一讲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的几个趣味问题
填充错觉
看看这幅图,中间有一个黑点,周围是一团灰雾。 盯着黑点目光不要移动, 你觉得灰雾消失了!
同样的你试试下边的那幅,这次灰雾不会消失了。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灰雾有时消失有时又不消失?
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的眼睛不习惯于固定的刺激,视觉中有一个系统调节眼球的运动使物体的视像保持在视网膜上的某个固定的区域,我们将这个系统称之为视觉稳定系统。
你可以通过后像来体验这种视觉稳定的效果。如果你盯着一个物体看上一分钟,移走目光后它的后像仍会在眼前停留几秒种,然后才会消失。你可以通过眨眼使其多停留一会儿。
现在再来看看左边的那幅图,大多数人当他们凝视黑点的时候都感到灰雾消失了,而对右边的那幅灰点不会消失。在左边的图里,从中心的黑点向外灰雾逐渐由黑变浅,这种渐变与视觉的停留过程是一致的,当然如果你的目光随意移动的话,灰雾的视像一直保留在视网膜上。当你注目盯着黑点时,灰雾逐渐减弱直到消失,而背景的颜色取而代之。
前边的图与后边的几乎一模一样,除了有一个黑环以外。黑环的作用是无论你怎样努力的盯着灰雾都能使其不至于在视觉中消失。当你凝视黑点的时候,你的眼球仍然在不时的运动,当然这种眼球的颤动与扫视时的那种运动是不同的,这时的颤动是非常微弱的。但正是这种运动使视像停住。当一个物体象左边图中的灰雾一样,颜色逐渐由灰变白时,这种变化正好与视像逐渐消失的变化是一样的,这样你就会觉得物体消失了。当你移动目光后再来看灰雾时,它又会再出现,这是因为你的眼球做了一个足够大的运动。右边图中灰雾不消失的原因在于很小的眼动都能使视像停留。
大小恒常性错觉
在这幅图像中,一个大个子正在追赶一个小个子,对不对? 其实,这两个人完全是一模一样的!(不信?用尺子量量看!)你所看见的并不一定总是你所感知的。眼见为实在这里就不适用了!
这是怎么回事?! 对于这种错觉,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 Roger Shepard 认为它与三维图像的适当的深度知觉有关。 与这有关的是,后面的那个人看起来比前面的那个人离你远些,但是,不管怎样,后面的那个人在实际尺寸上与前面那个人是一样大的。
通常一个东西离你越远,它就显得越小,换句话说,它的视角变小了。在这幅图里,后面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有着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视角〕。由于两个图形的视觉相同而距离不同,因此,你的视觉系统就会认为后面的那个人一定比前面的大。这个例子说明了你所看见的并不一定是你所感知的。你的视觉系统常常依据从视觉环境中得出规则来作出推论。你可以通过改变这个例子来发现一些通常隐藏着的视知觉规律,比方说,如果你把后面的图形移到与前面的图形相同的位置,这种视觉的大小错觉便会消失。这是因为,在水平面上,随着物体往后退, 不仅视角变小了,而且它们在视野中相对于水平线的位置也升高了。
从这幅图画中可以看出,在同一平面的距离不同的两个人,后面的那人虽然实际尺寸的个头很小,在前面的人之后,却显得很正常。 在稍右一点的地方,你可以看到后景中的那个人被放到与前面的人相同的位置。现在你就会出现另外一错觉,这种错觉正好与前面提到的Shepard 错觉相反。在Shepard 错觉中,前面的那个图形(通常有较大的视觉〕被放到后景中,这样就使得后面的图形比前面的图形显得大一些。而在这种错觉中,后面的较小视角的图形被移到前景中。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变量是,物体是被认为在地面上还是浮起来的。这个变量确实在大小错觉中起作用。把图形从地面上移去会彻底改变你对图景的感知。一个浮在地面上的物体与停在地面上的物体有很大的不同。图画的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提供了深度的尺度。如果你删除背景, 图像就成了平的,没有了立体感,你就不会有错觉产生,或者,即使有也是非常微弱的。在非透视图中改变图形的深度是没有意义的,错觉也不会出现,但是,你的视觉系统,依据与水平线的对比,会得到另一个结果。这些错觉表明你的视觉系统从视觉环境中得出了很多规则,用以判断物体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
“一笔画”的规律
[题目]你能笔尖不离纸,一笔画出下面的每个图形吗?试试看。(不走重复线路)
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必须弄清一笔画图形有哪些特点。早在18世纪,瑞士的著名数学家欧拉就找到了一笔画的规律。欧拉认为,能一笔画的图形必须是连通图。连通图就是指一个图形各部分总是有边相连的,这道题中的三个图都是连通图。 但是,不是所有的连通图都可以一笔画的。能否一笔画是由图的奇、偶点的数目来决定的。什么叫奇、偶点呢?与奇数(单数)条边相连的点叫做奇点;与偶数(双数)条边相连的点叫做偶点。如图1中的①、④为奇点,②、③为偶点。 数学家欧拉找到一笔画的规律是什么呢?
1.凡是由偶点组成的连通图,一定可以一笔画成。画时可以把任一偶点为起点,最后一定能以这个点为终点画完此图。例如,图2都是偶点,画的线路可以是:①→③→⑤→⑦→②→④→⑥→⑦→①
2.凡是只有两个奇点的连通图(其余都为偶点), 一定可以一笔画成. 画时必须把一个奇点为起点, 另一个奇点为终点. 例如, 图1的线路是:①→②→③→①→④
3.其他情况的图都不能一笔画出。
不可能的楼梯
在这个楼梯中,你能分清哪一个是最高或最低的楼梯吗? 当你沿顺时针走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如果是逆时针,情况会怎么样呢?
范文五:生活中的数学教案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研讨课教案
执 教,杨战辉
教研组,低数组
时 间,2008年11月18日
单 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计数问题。
教学目标:
1. 分清前、后、左、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 生活中计数时,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如果重复了,就要
减去。如果遗漏了,就要加上。
3. 用?代表实物,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4. 把同一类属性的物体圈一圈,初步感知集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1. 数数时,分清基数和序数含义。
2. 转换观测点,了解左右的相对性。
3. 生活中计数时,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如果重复了,就要减去。如果遗漏了,就要加上。
教学难点:
1.转换观测点,了解左右的相对性。
2.生活中计数时,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如果重复了,就要减去。如果遗漏了,就要加上。
教具准备:ppt课件
建议课时:1~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同学们到公园排队买票的情境。)
1. 分清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2. 转换观测点,了解左右的相对性。
二、 排队数一数。发现数一数时的重复和遗漏现象。初步建立解决
重复和遗漏时的数学模型。
1. 数一数。笑笑左、右各有几人,两次一共数了几人,这队一共
有几人,
2. 数一数。从前、后各数一次,淘气分别排第几,两次一共数了
几人,这队一共有几人,
三、 用?代表实物画一画。进一步建立解决重复和遗漏两类问题时
的数学模型。
四、 全课总结。
生活中计数时,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如果重复了,就要减去。如果遗漏了,就要加上。
五、 拓展练习。
六、 开放练习。(回顾前面创设的情境,游完公园后乘车回家的情
境结尾。
七、 板书
排队问题
3+6+1=10(人) 3+7-1=9(人)
????? ??? ??? ???????
6+4-1=9(人) 3+7+1=11(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