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针刺麻醉疗法
【概述】
针刺麻醉疗法,又称“针刺经络穴位麻醉疗法”,简称“针麻疗法”。它是根据经络理论,按手术要求循经取穴,辩证运用针刺手法的一种方法,具有手术时病人完全清醒,术中生理扰乱少,术后机体康复快等特点。本疗法是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所取得的一项新成就,也为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经络理论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本疗法创始于1958年,上海、西安的有关医疗单位用以进行扁桃体摘除术取得满意效果。以后,迅速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市引起强烈反响。至1959年底,有上海、陕西、湖北、山西、河南、河北、江苏、湖南、江西、黑龙江、甘肃、广西等省市区推广应用,手术种类涉及临床各科达90余种,但基本上是中小型手术、脑瘤摘除术、二尖瓣窄分离术、胃切除术、子宫切除术、脾切除术以及肾、膀胱等手术。
随着针麻临床工作的深入,理论研究了渐趋活跃。人体痛阈的测定,中枢神经系统的电生理研究,针刺“得气”研究,生化指标测定及动物模型的制作,以及针麻手术时病人的心理变化等,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结果,也促进了针麻临床手术效果的提高。
30余年来,针麻经历了萌芽、奠基、形成、巩固四个重要时期,临床应用病种近100种,几乎遍及各种常见手术,应用病例超过200万例。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阐明了针刺麻醉的镇痛机理,说明针麻镇痛是有其物质基础的。这将对针灸学、麻醉学、手术学以及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基本内容】
一、术前准备
1.术前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病情、病历、神经类型和思想情况,以确定针麻手术方案,然后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备采取相应的措施。
2.针麻手术时,病人完全处于清醒状态,术前需将针麻的特点、方法、过程和效果向病人作介绍,以消除顾虑,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
3.术前,可在病人身上选穴试针,了解“得气”情况及对针刺的耐受力,以确定手术的刺激方法和刺激量。
二、选穴
选穴以易得气、无疼痛、不出血、病人体位舒适、术者操作方便为原则。取穴方法有体针、耳针、鼻针、面针等。现重点介绍体针和耳针的选穴方法。
1.体针选穴原则
选用十四经穴为主,采取以下三种选穴法,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1)循经选穴: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理论,选取与切口部位、手术脏器联系密切的经络腧穴。
(2)邻近选穴:选用手术附近部位的腧穴。
(3)按神经学说选穴:一是用节段选穴,二是神经干分布选穴。
2.耳针选穴原则
选用耳穴,采取以下三种选穴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1)按脏象学说选穴:如“肺主皮毛”,切口和缝皮时取肺穴;“肾主骨”,骨科或胸腔手术取肋骨可选肾穴;“肝开窍于目”,眼科手术可取肝穴等。
(2)按手术部位选穴:如胃切除术取胃穴;阑尾切除术取阑尾穴;心脏手术取心穴等。
(3)按照耳穴的神经支配和解剖生理学选穴:如腹腔内脏手术选口穴、耳迷根穴,因受迷走神经支配;选皮质下为常用穴,能提高镇痛效果和减轻内脏反射,是以生理作用为指导的。
【操作方法】
1.术前
在手术开始前,先对穴位进行一定时间的刺激,称为诱导,一般诱导的时间为20~30分钟左右。
诱导又可分为普遍诱导和重点诱导两种。普通诱导是对所有穴位按顺序进行刺激,时间稍长;重点诱导是对重点穴位进行刺激,在术前5分钟进行。
2.术中
手术过程中一般为轻刺激,对手术部位刺激小的穴位可暂停刺激,予以留针;对手术部位敏感的穴位可加强针刺感应。
术中针刺方法可采用手法运针,也可采用电针刺激。手法运针时,体针宜提插与捻转相结合;耳针只捻转,不提插。运针频率每分钟120~200次为宜,捻转幅度为90~360度之间,提插幅度在5~10毫米之间。要求始终处于“得气”状态。手法运针要求熟练、均匀、稳定。这是针麻的基本功。使用电针时,切口部位穴位以高频密波为主,远距离穴位以低频连续波为主,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的中等强度为宜。
3.辅助用药
针麻在术前或术中常需应用少量辅助药物以提高针麻效果,使病人在最安全和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手术。常用的有镇静、镇痛和抗胆碱等药物。
(1)术前用药:通常在术前1小时肌肉注射苯巴双妥钠0.1克,术前15~30分钟肌肉或静脉注射度冷丁50毫克。为减少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物,可在术前30~60分钟皮下或肌肉注射阿托品0.5毫克或东莨菪碱0.3克。
(2)术中用药:术中可根据病人反应和手术情况,分别加用镇静、镇痛药、局麻药或肌肉松弛剂等。例如在切腹膜、结扎大血管或牵拉内脏之前,估计病人可能出现较强烈反应,可先用1%普鲁卡因作用局部浸润麻醉。术中用药要时机适当、剂量适当,以免失去病人的主动配合或发生意外。术中必须严密观察,一有意外情况发生,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禁忌症】
对某些病灶复杂,粘连较多,或需广泛探查的病例,尤对某些难度较高的腹腔手术,针麻效果尚不稳定,应注意慎用。
【注意事项】
1.针刺操作时,不论手法运针或电针,均以患者能耐受的中强感应为宜,切勿过强,以免影响效果。
2.针麻手术时,患者处于清醒状态,要求手术者一刀一剪、一针一结,做到稳、准、轻、快,避免重复操作。
3.针刺麻醉对某些病例或某些手术环节,尚存在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内脏牵拉反应等,故需准备术中辅助用药。用药既要掌握时机,又要控制剂量,防止产生副作用。
范文二:针刺麻醉
针刺麻醉
简称“针麻”。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按照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和局部取穴原则进行针刺,在得到了麻醉的效果后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外科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针刺麻醉是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所取得的一项新成就,也为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经络理论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根据针刺具有镇痛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通过对腧穴的刺激,使病人能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具有使用安全、生理干扰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伤口疼痛轻等优点,但尚存在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够满意等问题。
将针刺入经穴,经过一定的诱导时间,发挥针刺的一系列调整作用,特别是镇痛作用,以适应各种手术的麻醉技术。中国针刺麻醉始于1958年,1971年后传到国外,已有不少国家相继使用,并获得初步成功。
简介
【针刺麻醉有特点】
①不用或少用麻醉药,减少或避免因麻醉药物引起的副作用。②使用安全,适应范围广。③患者始终处于清醒状态。④术中生理干扰少。⑤利于术后康复。⑥常有针刺镇痛不全和内脏牵拉反应。
【针刺麻醉主要适应情况】
①对麻醉药物过敏者。②肝、肾、肺功能不良,病情危重、休克和年迈体衰不能接受麻醉药物者。③病情诊断明确、无需广泛探查者。④愿意接受针麻,耐痛能力较好而不肥胖者。⑤有接受针刺并能发挥针刺调整作用者,术前要做好针麻效果预测。针刺麻醉的禁忌症包括:①凡针刺治疗中视为禁忌者。②惧怕针刺,术前预测针刺效果欠佳者。③ 精神系统的某些疾病如痴呆、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以及神经系统损坏性疾病者。④ 诊断不明,需做术中广泛探查者。⑤病灶局部广泛粘连,手术复杂者。⑥顾虑重重,经反复解释仍不能排除精神紧张者。
【临床上经常使用的针刺麻醉的两种类型】
①单一针刺麻醉。应用单一的方法刺激经穴,如针刺、电极板、激光、指压、穴位注射等。②针刺复合麻醉。以应用针刺麻醉为主,同时配合另一种药物麻醉方法,也称针刺平衡麻醉。如针刺-硬-膜外复合麻醉,针刺-气体吸入麻醉等。麻醉中常规用镇痛、镇静药物相配合,不作针刺复合麻醉论。另外,还可按所取经穴部位不同而分为针刺麻醉、耳针麻醉、头皮针麻醉、唇针麻醉及面针麻醉等。如按穴位刺激方法不同又可分为手法针刺麻醉、电针麻醉、穴位注射麻醉、指压麻醉、激光穴位照射麻醉。 针刺麻醉的作用
(1)镇痛作用;(2)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3)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4)抗手术感染的作用;(5)促进术后创伤组织的修复的作用。
针刺麻醉的方法
【术前准备】
手术前,参加手术的医务人员就病人的病情、病史、思想情况一起进行分析讨论,统一认识,确定针麻手术方案。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准备采取相应的措施。由于针麻手术时病人处于清醒状态,因此,在术前须将针麻的意义、特点、方法、过程和效果向病人作介绍。同时把手术过程可能有的不适感觉等向患者讲清楚,使其有思想准备,并了解如何进行配合(如开胸时做深呼吸等)。还可在术前在患者身上选穴进行1~3次试针,以了解" 得气" 情况和对针刺的耐受力,以便在手术时采用适当的刺激方法给予适当的刺激量。
【选穴】
选穴原则 选穴以容易得气(以酸胀重的感应为佳),不痛,不出血,病人体位舒适,术者操作无影响为原则。 2.2.2 体穴选择 选用十四经穴为主。具体选法有三种:
① 循经选穴:根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选取与切口部位、手术脏器联系密切的经络腧穴。例如拔牙选手阳明合谷、三间穴;腹式输卵管结扎选三阴交、太冲穴等。
② 近部选穴:选用手术附近部位的腧穴。例如拔下牙选颊车、大迎穴;剖腹产选带脉穴等。
③ 按神经学说选穴:常用的选法主要有如下两种:一是同节段(或近节段)选穴,例如甲状腺手术选扶突、合谷、内关等穴;二是按神经干分布选穴或直接刺激神经干,骨科手术应用得较多。例如选极泉穴或臂丛穴(腋窝腋动脉搏动处的两侧各刺一针)进行某些上肢手术;刺激第三、四腰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等进行某些下肢手术;在颧 穴刺激三叉神经第二支,进行某些头部手术或颅脑手术等。 耳穴选择 耳针选穴方法有如下三种
① 按脏象学说选穴:例如" 肺主皮毛" ,切皮和缝皮时可取肺穴;" 肾主骨" ,骨科或胸腔手术切肋骨可选肾穴;" 肝开窍于目" 眼科手术可取肝穴等。
② 按手术部位选穴:例如阑尾切除术选阑尾穴;肺手术取肺穴;胆囊手术取胆囊穴等。
③ 按照耳穴的神经支配和解剖生理学选穴:例如腹腔内脏手术选口穴、耳迷根穴,因是受迷走神经支配。把脑、下脚端等穴作为常用穴,能提高镇痛效果和减轻内脏反射,是根据其生理作用为指导的。 以上三种选穴法可单独选用,也可配合运用。
【刺激方法】
① 手法运针:体针常用捻转或捻转结合提插的手法;耳针只能捻转,不能提插。运针频率每分钟120~200次为宜,捻转角度一般是90~360度之间,提插幅度在5~10毫米之间。要求始终处于" 得气" 状态。 手法运针应均匀稳定地进行,这是针麻的基本功,它可以根据术者指下感觉调整刺激强度。同时因设备简单,对在偏远农村、战时环境开展针麻有重要意义。
② 电针:操作方法同电针疗法。针麻一般用密波为主,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的中等刺激强度为宜。
③ 水针:选穴方法同体针。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冷度丁、10%葡萄糖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延胡索注射液等。度冷丁可用生理盐水稀释。本法常和手法运针或电针配合使用。 其他还有指压穴位麻醉,器械压迫法麻醉,电极板麻醉等方法代替针刺。 ④诱导和留针:在手术开始前,对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刺激,称为诱导。诱导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左右。可分普遍诱导和重点诱导两种,前者是对所有穴位按照穴位处方顺序进行普遍运针,时间稍长;后者是对重点穴位进行运针,在术前五分钟进行。手术过程中刺激一般须较轻;但对某些敏感部位,手术时可加强针刺感应;某些手术刺激较轻的步骤,可暂停运针或通电,予以静留针。例如脑外科切开脑膜后就可静留针一段时间。
针刺麻醉的临床效应
几乎各种类型的手术如颅脑、五官、颌面、颈部、胸部、腹部、四肢和垂危休克病例等都先后采用过针麻,其成功率一般可达80%~90%左右。但在不同的手术中,针麻的效果不尽相同,根据全国颅脑、青光眼、甲状腺、肺、胃、子宫等临床上万例的统计,可将针麻效果分为三类:
【第一类】
针麻效果稳定,并已通过省市和部级成果鉴定,有一定规律可循,可以推广的手术有甲状腺手术、前颅凹手术、颈椎前路手术、剖腹产手术、拔牙术、输卵管结扎术、肺切除术。
【第二类】
针麻可作为一种麻醉方法,但效果尚不稳定的手术,或已接近效果鉴定的手术,如上颌窦根治术、阑尾切除术、子宫切除术、斜视矫正术、胃大部切除术等。
【第三类】
应用针麻效果较差的手术,如四肢骨科手术、会阴部手术等。
针刺麻醉的缺陷
作为一种临床麻醉方法来说,针麻还存在着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较重和腹壁肌肉紧张等不足之处,有时需要采取适当的药物予以辅助。同时也存在取穴多、诱导时间长等困难,同时存在个体差异,使得其目前没有在临床上广泛开展。 针刺麻醉发展简史
【起源时期(1957以前)】
在我国应用针灸方法消除或减轻各类疼痛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是采用灸法治疗各类痛症。从针灸医学发展史可以发现,针灸不仅广泛地治疗疼痛性疾病,而且还逐步的被用于抑制和预防某些损伤性疼痛,并显示出卓越的效果。但针灸医术跨进现代外科手术室的大门,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
【奠基时期(1958 -1966年)】
1958年,全国掀起了学习中医、针灸的热潮。由于针灸疗法简便有效,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1958年西安、上海等有关单位把针麻应用于外科手术,并且取得了成功。从此掀起了“针麻”热潮。
到1959年底,全国12种公开发行的医学杂志报道了30篇针刺麻醉手术的文章。针麻手术涉及临床各科90余种病症,到了1966年初,全国已有十四个省市开展针刺麻醉,并完成8734例针刺麻醉手术,涉及到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骨科等。通过较广泛的实践和较深入的观察,初步总结出了针刺麻醉一些规律。
【形成时期(1967 -1979年)】
在经历了奠基时期之后,由1967年进入了发展时期,持续到1979年。在此期间针麻临床取得了新的进展,如将针刺麻醉手术用于休克、危重病人手术方面。在1971年7月18日《人民日报》首次向世界公布了中国针麻共应用100多种手术,累积60余万例 ,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的报道,并强调“从针刺治疗到针刺麻醉,是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使历史悠久的中国医药学大放光彩。针刺麻醉的出现和发展,将推动人们进一步探索经络学说等中医基本理论的实质,同时对现代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等基本理论学科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特别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被神奇的针刺麻醉手术所倾倒,于是又形成了风靡欧美的“针灸热”。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针刺麻醉的临床特点及适应范围也渐渐明晰。
【巩固时期(1980年以后)】
1980年以来,在对过去的针麻手术病例的认真细致的总结基础上,为了解决针刺麻醉手术的针刺镇痛不全的缺点,1980年创建了针药复合麻醉方法,即以针刺镇痛为主,再辅以小剂量药物进行手术,从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现在除中国外,临床应用针麻的有30多个国家,从事针麻原理研究较多的有瑞典、加拿大、日本、美国等。随着针麻临床工作的深入,理论研究渐趋活跃。人体痛阈的测定,中枢神经系统的电生理研究,针刺“得气”研究,生化指标测定及动物模型的制作,以及针麻手术时病人的心理变化等,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结果,也促进了针麻临床手术效果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从理论上阐明了针刺麻醉的镇痛机理,说明针麻镇痛是有其物质基础的。这将对针灸学、麻醉学、手术学以及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解密针刺麻醉奥秘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一些地区开始利用针刺穴位来止痛,但当时西方的一些学者却把针刺镇痛看做是一种东方巫术。1965年,**总理指示卫生部组织力量研究“针刺麻醉”的原理,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北京医学院。同年9月,北医党委书记彭瑞骢找当时在生理学教研室工作的韩济生谈话,希望他能担起这项任务,完成总理的嘱托。
针灸对从事了12年基础研究的韩济生来说是陌生的,但责任感让他再一次放弃了已经小有成绩的基础研究,一切从头再来。1965年,结束了10年的“颠沛”,在“针刺麻醉”这样一个全新领域,韩济生带领他的同事和学生开始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他们深入地阐明了针刺镇痛的机制。这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终于对**的心愿给出了初步的答卷。
“我们今天用神经科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的针灸学和针刺镇痛原理,是一项探索性极强的事业,我们的研究多是前人从未涉及的理论问题。我们要用这些新成果、新理论来推动中国医学的发展,扩大中国医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若不敢或不能从我们的研究中大胆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我们今天的工作还有什么意义?”韩济生如是说。
韩济生带领同事和学生,从针刺穴位能产生镇痛效果的客观事实出发,在整体、细胞、分子和基因等不同水平上证明了针刺穴位可以促进脑和脊髓释放出5-羟色胺、内源性阿片肽等化学物质,从而产生镇痛作用。如在针灸针上通以一定参数的电刺激代替手捻针,就可以更精确地进行定量研究。而且他发现,应用不同频率的电脉冲,可刺激脑和脊髓释放出不同种类的神经肽。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中国针灸学中关于“在同一穴位用不同手法进行针刺可产生不同的疗效”的说法,是有其科学基础的。研究还发现,如果针刺的持续时间过长,其镇痛效果会逐渐减弱,从而形成“耐受”。韩济生对这一现象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长时间针刺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中阿片样物质的大量释放,将触发另一类神经肽即抗阿片物质的释放,这种物质能够对抗阿片肽的效应起到负反馈作用。在动物实验中,韩济生还尝试用药理学和转基因的方法改变阿片肽与抗阿片肽的相对平衡,这样就可以定向地改变个体对针刺的反应性,从而为提高针灸疗法的临床效果打下了基础。
现代神经科学的蓬勃发展,为研究古老的针灸作用原理铺平了道路,而对针灸原理的深入研究,则为神经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韩济生和他的百余位同事及学生30多年来的研究,不仅揭开了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的奥秘,也为世界神经科学文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针麻小故事
【中国发行的针刺麻醉邮票】
邮电部于1976年4月9日 发行志号为T12的《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第一枚就是针刺麻醉。
【我国古代首例针刺麻醉手术】
针灸在我国历史悠久,而应用针刺麻醉进行手术最迟也可追溯到唐代。唐代文学家薜用弱在其所撰《集异记》中,就曾记载有我国第一例针刺麻醉手术。
唐初政治家狄仁杰(607——670年),曾任唐丞相,善于医术,尤长针刺。显庆(656——660年)中,狄氏应制入关,途中,遇一豪富家孩子约十四、五岁,鼻端生一拳头大的肿瘤,疼痛难忍。狄氏随即给患儿针刺脑后穴位。并顺利地为他摘除了鼻端的肿瘤。这一记载是我国最早应用针刺麻醉进行手术的第一例。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针刺麻醉手术】
1958年9月5日的《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和中医科合作--采用针灸代替药物麻醉,已获得成功”。文章介绍8月30日,该院耳鼻喉科尹惠珠主任医师第一次以针刺代替药物麻醉,手术后一切顺利。到9月4日,该院已成功地为13例患者摘除了病变的扁桃体。(有争议,也有人说第一针刺麻手术是西安第四人民医院)
【基辛格访华】
1971年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为中美关系的解冻做准备。随团采访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斯·雷斯顿得了急性阑尾炎,经药物麻醉后做了阑尾切除手术。术后第二天,他又接受了20分钟的针灸治疗缓解疼痛,据其自述效果非常好。 这种奇特的疗法让基辛格大感兴趣,在全世界瞩目的新闻发布会上特地提及此事。雷斯顿在7月26日的《纽约时报》上撰文介绍他的这段奇遇。
【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24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特地去观看了针麻,并一再为百思不解的针麻倾倒。他回国时,带走了针灸术的信息,使美国很快就出现了“针灸热”。
【寻找“针刺麻醉第一例”始末】
1995年11月20日上海新民晚报百姓纪事专栏刊登了文章《寻找“针刺麻醉第一例”始末——纪念针麻开展47年》,作者张仁教授。文章详细记叙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例针麻手术的来龙去脉。(但目前关于针刺麻醉的第一例尚存在争议)
【“针刺麻醉第一例”的幕后事】
范文三:针刺麻醉的现状及分析
针刺麻醉的现状及分析
[摘要]针刺麻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中医工作者的首创,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成就之一,在20世纪60、70年代得以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近20年来,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甚微。本文简单回顾针刺麻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析针刺麻醉优势、作用机制,以及针刺麻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针刺麻醉的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
[主题词] 针刺麻醉;针灸疗法/历史
利用传统针刺镇痛方法完全或部分替代药物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的方法称为“针刺麻醉”(简称针麻)。20世纪70年代,传统的针灸疗法在国外得以认识并被广泛传播,与针刺麻醉所起的影响不无关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针刺麻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发展。随着近几年临床上对针刺麻醉,尤其是复合针刺麻醉的应用,针刺麻醉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兴趣。本文将简述针刺麻醉的兴起、发展概况和目前的发展现状,并就针刺麻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望得到同道的批评指正。
1 针刺麻醉的历史回顾
针刺麻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中医工作者的首创,是我国现代医学中重要的成就之一,它兴起于60年代,盛行于70年代。1971年,新华社首次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国的这一伟大成就。这一消息的发布,不仅推动了国内的针刺麻醉研究和应用热潮,也第1次使中国的传统医学在国外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1971年8月20一24日,美国著名记者詹姆斯·赖斯顿(James Reston)在上海亲临现场观察多起针刺麻醉操作,并在美国媒体对中国针刺麻醉做了详尽的报道。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亦为神奇的针刺麻醉倾倒。这些连续事件促使美国很快形成了“针灸热”,并因此而波及到全世界。
1960年我国针刺麻醉首次成功地应用于肺切除术,1965年针刺麻醉的临床工作得以推广,1966年卫生部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针麻工作会议,使针刺麻醉的成就得到肯定,从此,针麻镇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1979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上,对zO世纪50年代以来针麻镇痛的临床应用范围和机制研究做了总结,如针麻的有效率、有效的针麻疾病谱等,并为针麻研究和发展制定了总规划。1986年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会上肯定了针刺穴位的镇痛作用,并分析了穴位的特异性及其物质基础,尤其是这段时间内针麻的机制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发现,推动了针刺麻醉的应用和研究。目前除中国外,临床应用针麻的国家有30多个,从事针麻原理研究较多的有瑞典、加拿大、日本、美国、新加坡等。
在中医界,针刺麻醉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据调查,到1979年,全国针刺麻醉手术总例数增至200万例,手术种类接近100种,几乎遍及各科常见
范文四:**时的针刺麻醉
手术前一定要用药物麻醉,这是常识吧!**时却有许多颠覆的奇迹发生。
中国传统医学有一个叫针灸,银针扎下能止痛,甚至手术切刀也不痛。这一技术被树为“**伟大成果”,经加工被各大报纸吹到天上,吹到国外。
据说,有一次,一位日本医生来一家医院观摩针刺麻醉,手术是阑尾切除。因为手术比较简单,病人又是个战士、党员,选病例时,那个战士很配合。有好心者暗示他疼,战士马上严厉回击:“革命战士死都不怕,还怕疼?心中一轮红太阳,刀山火海也敢上!”为了不使这场演出砸锅,术前用了杜冷丁,院长亲自交待麻醉师事先插好一根硬膜外导管,实在不行时偷偷地从导管给麻药,以保演出顺利成功。手术结束,撤掉手术单,战士重见天日。睁眼、微笑、还喝了口水,与手术医生说话,向日本人说“**万岁”。在场者喜笑颜开,手术大获成功。
那时,被列为常规麻醉方法,凡有手术必先考虑针刺麻醉。但外科医生却怨声载道,意见很大,特别是腹部手术,由于镇痛不全,病人常因疼痛而叫唤。
麻醉科医生,外科医生都要和病人事先串通好,有组织有预谋地制造医学假象。事先麻醉科医生反复向病人交代:你千万不要喊痛,你给我使个眼色,我就给你打止痛针。麻醉科医生在手术中给病人朗读**语录,激励他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手术后敲锣打鼓地去卫生厅报喜,声称这是“**思想的又一伟大胜利”。
我还听说,那时还有更绝的针刺时加听?“红灯记”麻醉。理由是,李玉和遭受日本鬼子严刑拷问,依然心红志坚,用这一段唱段,针刺效果肯定好。结果可想而知,什么效果也没有,病人疼得山呼海叫,外科医生不断增加局部麻醉药用量,才算把手术做完。事后,总结麻醉失败原因时,竟是病人的出身问题,病人是富农出生,看样子意识形态确是个严重的问题。
范文五:针刺麻醉凌迟与气滞血瘀
针刺麻醉
【byb.cn?大道至简】?针刺麻醉、凌迟、气滞血瘀,这几个词毫不相关,我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了呢?这里还有个故事。
前些日子,一个网友咨询,说那天去看中医师,只是简单的一诊脉,医师问她是不是特爱生气?女生很诧异,点头称是。医师又问,乳房内是否有结节?女生更是惊的下巴都要掉了下来。医师最后在病历本上写道:“气滞血瘀”。女生甚是不解,向我寻求帮助,于是引出了今天的话题。为了解释气滞血瘀,我们先来看看其他两个关键词:针刺麻醉和凌迟。
针刺麻醉凌迟和气滞血瘀
现在我们去医院做手术,通常都会打麻药。由于麻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东西,对于不同体重,不同体质的人,不同的手术,需要注射的量非常关键,因而才会有麻醉师一说,并且麻醉师在手术过程中起的作用很大,有时甚至强于主刀医生。麻药的优点很多,但最大的缺点是有一些人会对麻药过敏,甚至引起一些严重的副作用。而针刺麻醉刚好和药麻形成了反差,针麻最大的特点是几乎没有副作用,手术的费用低。为了便于大家对针刺麻醉有一个了解,我们先给大家做一些背景介绍。
①针刺麻醉形成的时间。在古代医典中,对针刺麻醉都有过介绍,但是,由于当时的外科手术不发达,因而针刺麻醉并未真正应用到了临床。世界上做的第一台针刺麻醉手术,是在1958年8月30日,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尹惠珠医生主持的扁桃体切除术,她也是我国已故的断手再植之父陈中伟的夫人。
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针灸学会理事长、原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张仁,2005年在上海《新民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寻找“针刺麻醉第一例”始末的文章,详细记述了尹惠珠医生第一例针刺麻醉手术的事迹。
1958年9月5日的《解放日报》是这样记述这第一例刺针麻醉手术的:“中医针灸妙用无穷,代替止痛药二针见分晓”。文章是这样介绍的:该院耳鼻喉科医生很早已学会针灸,以往当病人摘除扁桃体后饮食疼痛时,医生即使用针灸消除病人的疼痛。耳鼻喉科医生因此认识到针刺有明显的止痛作用。8月30日,该院医生第一次以针刺代替药物麻醉。病人在毫无疼痛感觉的情况下,进行了手术,手术后一切顺利。到9月4日,该院已成功地为13例患者摘除了病变的扁桃体。
用针刺麻醉给病人做剖腹产手术
报上还附照片两张。文章最后指出:“这种方法运用成功,对麻醉学也有所贡献。耳鼻喉科医生们认为,这个新发现对临床麻醉学的机转问题可能带来新的发展。”......我立即赶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尹惠珠主任医师在她的耳鼻喉科主任办公室接待了我。我打量着这位人过中年,仍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医生,怎么也难以和“全球临床进行针刺麻醉的第一人”联系起来。
她仔细地读了一遍我带去的《解放日报》复印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温和地笑着告诉我,因为怕不成功,当时在征得一位叫沈纪根的病人同意后,她只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一个护士和一个护工。整个手术在场的也就她们四个人。当时尹惠珠在沈纪根的两手合谷穴各扎了一根银针,在没有注入任何麻醉药物的情况下,用手术器械触碰肿大的扁桃体时,病人无明显的不适和疼痛,随后就顺利地进行切开、分离和摘除。整个过程中,病人仅有轻度恶心和局部少量出血。在该院病案室的帮助下,我读到了由尹惠珠签署的世界上第一份应用针刺麻醉的手术病史记录。在麻醉类别栏里填写着:“针灸(双合谷)”,而手术情况栏上,在“良好”两个字上打了一个钩。手术的这一天是1958年8月30日。
②针刺麻醉的原理。关于这一点,众说纷纭。普遍流行的观点是,通过针刺,会使人体分泌出类似吗啡的物质,从而达到麻醉的目的。这种观点显然是按着西医的思路来理解的。大家可以上网查一下这个问题。
我个人理解,针刺之所以能麻醉,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针刺,打开了部分穴道,同时关闭了部分穴到,使气血在手术的部位减缓流动,从而起到类似麻醉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和大家打一个比方,当我们将手腕捏紧时,一会儿,被捏手就会发白发麻,这时,当你用利器刺手指时,痛感并不明显,因为你所刺部位的气血被闭住了。而当你松开手腕的束缚时,手掌立刻就会变成红色,并有过血的感觉,这时,你再刺手指,就会比刚才感觉痛感明显。而针刺麻醉的原理和这个个类似。当针刺入穴位时,通常针灸师,都在在针上有一种“得气”感觉,穴位附近的气血向此处集中,从而使其他部位,特别是需要手术的部位的气血减少,以达到麻醉的目的。
③针刺麻醉的传播。真正让针刺麻醉技术风靡全球的,还得益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据悉,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问中国,在中方向其赠送的礼品中,有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中国针刺麻醉》ACUPUNCTUREANAESTHESIA。当时,针刺麻醉正风行全国。在尼克松访华期间,**陪同他观看了针刺麻醉下进行甲状腺切除手术,纪录片《尼克松参观针刺麻醉》就有这些镜头;同时,基辛格博士,黑格将军也目睹了针刺麻醉下实施肺叶切除手术。去年,针灸被联合国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尼克松这次访问后的推广不无关系。
④针刺麻醉的现状。据统计,到1980年,全国已经累计200万例针刺麻醉的病历,涉及的病100多种。可为何又突然低落了呢?
80年代,针刺麻醉迅速消失,除了有其他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针刺麻醉本身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一定的人群、一定的病症范围内才能起效用针刺麻醉的主要劣势在于:首先,个体差异太大,效果难以保证。如果一名病人根本不相信针灸,那他很难会被针灸所麻醉。
其次,对有感觉、无痛感的针麻患者来说,针麻的关键并不在麻醉,而是主刀医生的技巧。手术视野小、手法轻巧、对内脏的牵动少……类似于微创的针麻手术,这无疑是对医生水平的一大挑战。
再次,患者适应针麻症难以把握。测定患者耐痛性是每次手术的第一道关,每个人对疼痛的忍耐是不同的,测定这个颇费周折,况且目前的镇痛还不够完全,这让患者有些恐惧心理,针刺麻醉还得好好研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针麻。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女性,患病在胸腔以上颈部以下,针麻才最有效。
其实,笔者个人认为,除上述原因以外,针刺麻醉之所以逐步淡出市场,和中国的医疗市场化改革有很大关系。对医院而言,针刺麻醉显然不如用药麻赚钱,这是根本原因。那么讲了半天针刺麻醉术,和凌迟酷刑又有哪些关系呢?我们接下来谈。
凌迟解密
什么是凌迟?有一个成语,叫千刀万剐,说的就是凌迟。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种酷刑。
凌迟,又名寸磔([zhé),剐刑,清朝又叫做寸殛(jí ),俗称“千刀万剐”。是中国最残酷的酷刑之一。施刑者(刽子手)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分成数百至数千块,用小刀逐块割下来。而且,行刑很有讲究,如果受刑者立刻死亡,则说明刽子手行刑失败。受刑者往往要忍受数小时的痛楚才会气绝身亡。
凌迟的历史
古代中国的酷刑,有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的,称为醢(hǎi)。到了唐代,律书内的官定死刑,最高只限斩首。凌迟大约始于五代,于宋,元以后正式成为官定刑罚,与斩首、绞刑同列法典。
到清朝时,刑律明文规定对“首恶:谋反”要用凌迟处死。1866年(同治五年),英国驻华支使使馆参赞威妥玛向中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出建议停止凌迟。结果朝中只允许对由洋人交付的犯人免用凌迟。直至1905年(光绪31年),沈家本主持清法律修订,凌迟方才连同戮尸、枭首等酷刑同时被废除。
施行的方法
施刑者以小刀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逐块割下。受刑的刀数有限制,但隋着时代而有不同。宋朝时只有八刀至一百二十刀,到明朝时往往超过千刀,有一千刀以至三千刀之说。倘若割多或割少了刀数,刽子手都可能会受罚。理论上凌迟要割至最后一刀时,犯人刚好断气;但亦有传说家属有时可以买通刽子手,提早结束犯人的生命以减少痛楚。下刀次序亦有一定的限制:先从胸部开始,把乳头割去,然后割胸肌;若果是男性犯人,跟着会割生殖器;然后轮到大腿,双臂,腹肌,臀部。最后割耳,鼻,眼,唇。下刀的时候助手负责报告刀数,割下来的皮肉,放在桌上排列出来等待验查;但亦有丢到地上,甚至是卖给旁观的群众。有时凌迟以后会再以利刃臬首,用巨斧锉尸。
历史上著名的凌迟处死
刘瑾:明代宦官,传闻凌迟三天,割三千刀。
袁崇焕:明末抗清名将,崇祯皇帝中皇太极反间计,以为袁崇焕谋反,将其凌迟处死。行刑时,北京围观百姓争夺其肉,下酒生食之。
石达开:太平天国翼王,领兵被困大渡河,降清以救全军。与所属同被凌迟。所属不胜痛楚惨呼,石达开说:“何遂不能忍此须臾?当念我辈得彼,亦正如此可耳”。至死无声。
凌迟与穴道封闭。
那凌迟与咱们今天要说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咱们接着说。在前一页,我们提到了针刺麻醉的原理与封闭穴道有关。下面,我们来看看凌迟的部分细节。
一个正宗的刽子凌迟高手,为了练出一手凌迟绝活,狱押司的刽子手与大肉铺一般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遇到执刑的淡季,师傅就带着他们,到肉铺里义务帮工。他们将不知多少头肥猪,片成了包子馅儿,最后都练出了秤一样淮确的手眼功夫,说割一斤,一刀下来,决不会是十五两。接下来是一个500刀级的优秀刽子高手的精彩表演...
首先刽子手要猛拍犯人的心窝一掌,然后操着刀子,灵巧地一转,要把一块铜钱般大小的肉,从犯人的右胸脯上旋下来。这一刀恰好要旋掉乳粒,留下的伤口酷似盲人的眼窝。这时刽子手用刀尖扎住那片肉,高高地举起来,向左右的看客们展示。他的徒弟或助手要在一旁高声报数。接着刽子手要将手腕一抖,那片扎在刀尖上的肉,便如一粒弹丸,飞到很高处,然后下落。这第一片肉是谢天。第二刀从左胸动手,还是那样子干净利落,还是那样子准确无误,要旋掉左边的乳粒。第二片肉摔在地上,是谢地。这两片肉的学名叫钱肉,专祭天地!现在犯人的胸脯上,出现了两个铜钱般大小的窟窿,流血,但很少。原因是开刀前那猛然的一掌,把犯人的心脏打得已经紧缩起来,这就让血液循环的速度大大地减缓了。然后,刽子手用一块干净的羊肚子毛巾,蘸着盐水,擦干犯人胸上的血,让刀口犹如树上的崭新的砍痕。刽子手在犯人的胸脯上切了第三刀。这片肉还是如铜钱大小,鱼鳞形状。新刀口与旧刀口边缘相接而又界限分明。这凌迟刑别名又叫“鱼鳞割”,的确是十分地形象贴切。第三刀下去,如果露出的肉茬儿白生生的,只跳出了几个血珍珠,预示着凌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成功的凌迟,是流血很少的,开刀前,突然地一掌拍去,就封闭了犯人的大血脉。他的血此时都集中到腹部和腿肚子里。这样才能如切割萝卜一样,切够刀数,而犯人不死。否则血流如注,腥气逼人,血污肉体,影响观察,下刀无凭,势必搞得一塌糊涂。情况正常的前提下,刽子手会把第三片肉甩向空中,这一甩谓之谢鬼神。
优秀的刽子手总有一些办法来对付第三刀的特殊情况。如果碰到血流如注、无法下刀的情况,应急的办法是劈头盖脸地浇犯人一桶冷水,让他突然受惊,闭住血道。如果凉水闭不住,就浇上一桶酸醋。《本草纲目》认为醋有收敛之功,劈头浇醋,盖取其收敛之意也。如果此法也无效,那就先在犯人的腿肚子上切下两块肉放血。但这种方法往往会使犯人在执刑未完时就因血竭而死......(由于下面的文字极为恐怖和血腥,且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省略)
看到这里,恐怕网友们对针刺麻醉和凌迟的关系有了一种的认识,这时,我们再来看看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
何谓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是指气滞和血瘀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其病变机理是:一般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然后引起血液的运行瘀滞,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瘀,也可由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影响气的运行,也可因闪挫等损伤而气滞与血瘀同时形成。
临床表现:气滞血瘀证,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病机分析: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行,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推着血走,当气滞住了,血自然也过不去。缺血的脏器必然因受到供血的影响而致功能降低,人就会感觉不舒服。我们用一个例子能做出最好的诠释。
老式水暖器的跑风堵
老式的水暖器,都会有一个跑风堵。因为过去的气水交换处理的问题,暖气片中,经常是水和气混合。如果气太大,就会导致暖气一头热一头冷,就会形成“气滞水瘀”的情况,这时,只需要我们将跑风堵打开,放出气之后,水就会流过来,这时原来暖气冷的一头也会热起来。
回到文章开头,中医师为什么认为女生爱生气,并且乳房内有疙瘩,这和气滞血瘀是有很大关系的。女性乳房内布满了乳腺,都是很多细小的管道。乳房及四周有多条经络,其中胃经正好穿越乳头,而脾经、胆经、心包经、肝经、心经、肾经等都环绕在乳房四周及腋下淋巴结的部位,因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人只要是生大气,必然会影响一条及多条经络的堵塞,形成气滞血瘀的情况发生,在乳房内及腋下淋巴结形成大小不同的疙瘩。
那如何破解气滞血瘀的情况发生呢?除了加强自身的修养,少生气以外,当我们生大气时,要学会破气。中里巴人为什么把肝经上的太冲穴称为消气穴呢?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将军之所以能带兵打仗,一定要有威严,对违反军纪的,一定要严惩不贷,所以,难免会生气。而人一生气,一定是往上走,而点按太冲穴,就会让肝气下泄,以达到引气血下行的效果,这样人的气就会消掉很多。
还有一个成语叫捶胸顿足。指的是人在生气时,做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其实,这个动作也是在消气。捶胸捶的是哪呢?当然是心口窝,这里的一个重要穴位就是任脉上的膻中穴,这个穴的【特点】:任脉的募穴;会穴之气会;任脉与脾经、小肠经、肾经、三焦经的交汇穴。因而捶胸的目的也就不难理解了,它敲打一处,可以震动多条经络。顿足也是同样道理,因为脚上的经络也密布,足三阴三阳的井穴都在此,引气血下行归至井中,人的气就会大消。
与此同时,要经常做刮痧和按摩,将以往气滞血瘀的地方打通,让人体气机得以正常的运转,只有这样,人才会身心健康,精力充沛。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极力推崇打通经络这一手段的重要性的原因了。
总结:气滞血瘀其实与针刺麻醉、凌迟从某些方面来说,在机理上是相同的,尽管他们之间看起来毫不相关。知道了生气的坏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生气也是过一天,快乐也是过一天,你为什么不快乐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