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 一天,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知道她躲到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等过上两日,等她的气消一消再去找她也罢了.因为低头看见很多凤仙石榴等等得各色落花,重重的落了一地,不禁感叹道:“ 这是她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还是等我明天送了去,再问问她。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 宝玉说道:“我就来。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 登山绕水的到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地方.已到了花冢,还没转过山坡,只听见山坡那边有呜咽哭泣的声音,一边数落着,哭的很是伤心,宝玉心里想道:“这不知道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屈,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边想,一面停下脚步,细细听道:
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里的葬花吟我只节选了四句,原文很长,告你一声,以免你大脑不太够,省的你不知道)
感想
宝玉听到的便是林黛玉流传后世的葬花吟,宝玉与黛玉是可悲可叹,可庆可幸的吧,悲叹的是一个寄人篱下,却心高才盛,风貌无双。一个任心中理想,却奈何命运,无法掌握。这么一生一代一生人,唯有对着落花哭诉,对着流水怨念,任年华韶失也只能空留余恨在五脏。可庆可幸的,他们满腹才情,遇到彼此,惺惺相惜,互诉衷肠,记得书里宝玉与黛玉同读西厢记,宝玉自比张生,黛玉哭红了眼圈,两人在重重的落花和流水畔说着誓言,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家庭和体制下,宝黛为他们的爱情冲破了界限,彼此相信,至真,之情,致圣。不知结局,所以宝黛的爱情也许更添了一份神秘,凭人猜测,任你揣摩,终究没有答案,只能留下无数的问号。没有结局的故事是最美好的吧, 就像没有凋零的花,留下的永远只有盛开时的灿烂…
范文二: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高峰,它以贵族府第荣国府与荣国府为背景,以贾家这个庞大的贵族世家为主要描写对象,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深入刻画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盛极而衰的生动图像。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清光绪年间被禁,故用《金玉缘》、《大观琐记》、《警幻仙记》流传过。经胡适的考证,前八十回应是曹雪芹所著,而后四十回流传较广的版本,为高鹗的续作。
“脂本”与“程本”:
脂本是指有脂砚斋评语的手抄本。
程本是由程伟元、高鹗将原八十回补足为一百二十回的本子。
曹雪芹(1724─1764)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时代过着豪门的奢侈生活。雍正五年,他父亲曹俯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 家庭居处屡迁,投靠亲友以维持生活,由锦衣玉食到贫民百姓的沧桑之变。曹雪芹晚年的生活更凄凉、悲惨,“举家食粥酒常赊”,贫病无医,又加上幼子夭折。他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红楼梦》尚未完成,便与世长辞。
宝 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黛 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潇湘妃子——林黛玉
她因木石情缘而来,以一生谱出一首哀戚的恋歌自幼为孤寄人篱下;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叛逆、愤世妒俗、言词尖锐;单纯、口直心快;咏絮之才、孤芳自赏
宝玉与黛玉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宝 钗
【临 江 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蘅芜君——薛宝钗
才貌双全,大方得体,实则冷情,世故非常,心眼深;功利主义第一
黛玉葬花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黛玉葬花是黛玉性情的描写,这一段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自怜的形象。 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宝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在红楼梦中是最经典的片段之一。看过红楼梦的人都对这一段过目不忘。
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范文三:黛玉葬花
《红楼梦》出现黛玉葬花情节的地方一共有两处:
1.流水知音,惜花惜人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节选: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庚辰侧批: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感花伤己,葬花词吟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结尾 和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开头 ——节选: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她躲了二,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她
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 这是她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 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 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哪房里的丫头,受了委屈,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她哭道是: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范文四:黛玉葬花
《红楼梦》中有许多片段,读后让人如嚼橄榄,越久越觉甘甜,进入佳境后,才能引起不断的、久远的联想与共鸣。黛玉葬花便是其中饶有意趣的重要章节。
黛玉的葬花之举在作品中有两处集中描写,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三回黛玉刚入住大观园不久,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七回黛玉悲吟《葬花吟》。黛玉葬花发生在林黛玉入住大观园之后的第一个春天,是大观园中发生的第一个重要事件,是第一次明写黛玉葬花。她“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并已在“那犄角上”为落花选好了“花冢”,称把花扫了,“装在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俨然有备而来且经过精心细致的考虑,可见其葬花乃是惯常之举,而从入园至此不过二十几日的时间,众姊妹尚还沉浸在兴奋与欢乐之中。“葬花”这种早觉的伤感本身就是对大观园悲剧命运的潜在暗示。第二次实写黛玉葬花,众姊妹祭花神,宝玉没有见着黛玉,又见眼前落花满地,“便把那花兜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奔了那日黛玉葬花的去处来。”却没有想到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驻足细听,便听见了黛玉的那首自感身世遭遇的哀歌《葬花吟》。只因昨夜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晴雯不开门,黛玉吃了闭门羹,又看到宝玉送宝钗出门,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在沁芳桥畔含泪葬花。
《葬花吟》借以诗词详尽地对人物的行为心理以及未来的命运做彻底的总结,反映了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全诗充满了落花飘零,人去楼空的生命的悲哀,既有感时惜春的叹惋,又有对自己青春年少、红颜薄命的哀悼,以及对世事无常的迷惘与困惑。《葬花吟》以富于个性特征的艺术境界体现了这多情少女的全部生命哀音,可以说是林黛玉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寓情于景的诗意写照。
葬花时的黛玉和宝玉,已从兄妹情谊,发展到相互爱慕中的试探与倾诉,宝玉对黛玉已有了多次的爱的表白。他们对生命有一种短促感,一种荒谬感,有一种空虚感。林黛玉对生命悲观的感受,要超过一切人,《葬花吟》表达了这个心情:生命是短促的,青春是短促的,时光是不再的,一切都会灭亡,一切都会离开我们。宝玉和黛玉的痛苦,就在于他们对人生悲哀的这种蚀骨的体验。他们认为唯一能给他们孤独、短促的生命以温暖、慰藉的,只有爱情。黛玉对爱情的想法就是以身相许,为了爱情而活,而她的一生也是这么度过的,但是在那种社会情况下,爱情带来的只有痛苦。有人说《红楼梦》表达的是种欲望的痛苦,宝黛二人的爱情只有痛苦,只有悲凉,有情人终未成眷属,其他那些人的情爱,更多的是一种欲望,这些欲望带来的也是痛苦。
黛玉葬花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的林黛玉形象。黛玉怜惜花,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浊,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她葬花,是为了给花一个美好洁净的结局,也隐喻着埋葬自己的青春;给花一个洁净的归宿,就是给自己的青春一个美好的结局,而自己也终将如花一般回归尘土。曹雪芹将凋谢的残花与红颜女子的命运紧密相连。枝头的花朵被风吹散,飘入泥泽,化为净土。红楼中的女儿们不也是身在红门,有谁来怜惜她们呢?《葬花吟》中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作结,将花人合一,既是对自己悲剧命运的预感,也是作者对众女子必将飘零沦落,或身陷污泥或命遭摧残的预示。
范文五:黛玉葬花读后感
黛玉葬花读后感(一)
天气渐渐凉了,看着花的凋谢和叶的飘落,我思绪绵绵,想起了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那一情景,那种忧伤的画面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难以忘怀。
那是秋风乍起,落花纷飞的季节,贾府花园里到处一片花谢花落的景象,满园子的粉色花瓣,如同冬天的雪花纷纷飘落。画面中黛玉满目凄凉,手执锄头,肩挎小布袋,捡起落在地上的一片片小花瓣,慢慢的放进小布袋内,并不时的低声哭泣,落花的凋谢使她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与命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不断的感慨,忧伤的音乐旋律随着她的哭泣声此起彼伏,我仿佛身临其境,融入了那落花缤纷的世界,泪水不断涌了出来。
随即,她将装满花瓣的小布袋小心翼翼的放进刚刚挖好的的坑内。当土渐渐盖住小布袋时,她已是泣不成声,此时的我,泪水也成了断了线的珠子,我不知道自己是对主人公身世的同情,还是对落花命运的感叹,或者是对现实的感慨?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开易见落难寻,也许人的生命也不过如此吧?
情绪一直被电视情节牵引着,不能自已,同时发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一直都不喜欢黛玉那敏感猜疑忧伤的性格,没想到却被她葬花的这一情节深深的打动了,她是将落花喻已,借花抒情,认为自己就如同那飘落的花瓣,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才生出怜意,产生了葬花的念头。她性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长时间的心理压抑和对自己的怜爱、对现实的无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我不禁开始对她增添了些许同情,理解了她感情的细腻、思想的丰富和处世的敏感,同时也替她惋惜,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却拥有了这样的性格……
这一幕结束后,我久久未动,无法立即从那忧伤的旋律中清醒,不记得过了多久才回到现实,并顿时醒悟:花落归根,这是自然规律。不必缅怀这一自然现象,这些飘落的花儿,她们毕竟曾经有过辉煌,生命虽短暂,但她们没有虚度,而是在绽放的时候尽情绽放、尽情美丽。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她们的飘落既是对大地母亲的回报,也是为了来年的更加繁荣,所以她们的飘落只是无声无憾的归隐,在归去的时候她们是行色匆匆的,因此,我们实在没有伤感的必要。
好比人生,我们在乎的应是人生旅途中的沿途风景,不必感怀过去的每一天,只要不忽略途中的任一风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将是充实的。
黛玉葬花读后感(二)
我觉得黛玉葬花这一章是对整部书的高度概括和暗示。作者安排林黛玉将那些落花葬入土中,让其化作春泥更护花,而不是飘入一些肮脏的水潭里污染了她们。
在这里曹雪芹将那种世俗之物欲、权谋的东西比作了肮脏的臭水塘。主人公又如何能落入那些肮脏的环境中被“污染”呢?不能,绝对不能,因为那种至情至性的东西太美好了,如何可以被污染呢?于是,只有让主人公去死掉,或者进如空幻世界了事。因为,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之纯情,实在没法生存于现实之中,但却又不能永远生活在大观园中的理想幻境之中。(m.lz13.cn)于是,作者只能安排他们两个在被污染却还没有污染之际让他们都有个归宿吧!
《红楼梦》太过伤情而没能有结局,曹雪芹不愿意看到那个令人伤感悲壮的结局。作品只能就此打住。
最后的思考:读《红楼梦》,让人感到那个结局正好预演着我们这个时代。民族文化的底蕴严重的被淡化了,至情至性的属于人生最美好最根本的东西被抛弃了。人成了金钱和机器的奴隶而不自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越来越淡薄了。最后,又将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呢?人类似乎已完全步入了曹雪芹笔下那种肮脏的臭水塘,曹雪芹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吗?
黛玉葬花读后感(三)
哎!说来也真惭愧,都初三了,四大名着只读了其中的一部《水浒传》,一部充满战争、血腥的小说,但还是蛮容易理解的。人人都说《红楼梦》是四部名着中最难理解的,我觉得一本书只要用心去读,花时间去读,怎么会不理解呢?我一定要试试。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人们常用一些“体弱多病”、“瘦骨如柴”、“病怏怏”的这类词来形容她,也确实如此。我也觉得这个人像一根枯草,被风吹一下就会倒。但当我看了《黛玉葬花》,我觉得自己错了。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只是一个脆弱无力的美女,只读了《红楼梦》的冰山一角,我却感受到她是一个诗化了的奇女,她的《葬花词》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我越来越被她吸引。她作的每一句词,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充满了她真实的内心情感。即使是一草一水,一山一石这些平凡的景物,她都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自己的命运联想在一起,感人肺腑。
感觉她就是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莲。尤其是从她那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出了她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感觉她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其中一员,是与陶渊明志同道合的一类人。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十分向往、追求的人。特别是那句“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总感觉她又像刘禹锡一样有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这种高雅情操。据说她住的地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但我觉得这与她的性格也是十分相符的。
此时,我感觉她与诗是一体的,是诗展示了她的迷人光辉,是诗抒发了她的悲伤,是诗发泄了她的愤懑,是诗使她表现出了超凡脱俗。
林黛玉悲惨的身世让我感动,娇美的姿容让我羡慕,多病的身体让我怜惜,横溢的才华令我折服,我陶醉于从她身上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清香,可惜天妒红颜。
* 伊索寓言读后感
* 夏洛的网读后感
* 长袜子皮皮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