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当代青少年德育观念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当代青少年德育观念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摘 要:德育是教育的起点,促进德育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目 的。但是,当代青少年德育观念的缺失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 是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当事人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为促 进大学生德育健康发展,需要各方面一起努力,共同培养健康的德 育价值观。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教育;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 12-0384-03
据新闻报道, 2011年 10月, 上海市闸北区检察院对警方破获的一 起未成年女性参与卖淫和介绍卖淫的特大案件提起公诉。该案涉案 人员多达 20人,其中多数为在校中学生, 2人为未满 14周岁的幼 女,涉及上海市某职业学校分校、普通高中等 9所学校。据介绍, “其行为呈现出所谓援助交际雏形,即在校少女为获得金钱而与男 性约会,从事色情活动。 ”上海的案例作为青少年从事色情活动的 典型表现应当引起人们的深思。
随着开放程度和经济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随着西方自由主义等一 系列消极腐化思想的影响,一些不具备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受到了不 良的影响。尤其是在拜金主义刺激和“性解放”的口号下,一些青 少年开始从事色情活动。这其中既包括基本的观看色情制品,也包 括极端的买春卖春行为。这些都对作为祖国未来的广大青少年产生 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如何认识这些现象,如何针对这些现象提出切
范文二:论青少年社会文明行为缺失的原因及养成
论青少年社会文明行为缺失的原因及养成 第17卷第1期
2Oo7年3月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JOURNALOF~ANGMYOUTHVOCATIONALCOU,F.GE Vo1.17.No.1
Mar.2007
论青少年社会明行为缺失的原因及养成
周东立刘阳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37)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文明行为的支撑,我们应该自觉地,积极地用文明维护和谐.但是当前一些青少年在社
会行为选择上表现出道德失范,社会文明行为缺失.所以培养青少年的文明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整体道德质.应该引
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青少年社会文明行为的养成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关键词】青少年;文明行为;齐成
【中图分类~]D4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108(2007)01—0008—02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关
系到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目前,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一
些学生表现出学校和社会的"双重人格".在他们看来.学
校是实实在在可以触摸的.并对其表现出一定的依存性和
适应性.在校内基本可以做到不乱仍废纸,不说脏话.尊敬
老师,团结同学,是遵守纪律的好学生.但是一旦走出校
园,便不能适应其"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冷漠,对与自己无
关的人或事漠不关心.对不道德的行为也装作没看见,犹
如患上了"道德冷漠症".因此.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文 明行为,使其扮演好"学校角色"的同时也扮演好"社会角 色",应该成为社会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
,青少年社会文明行为缺失的原因
成长中的青少年还处于道德他律阶段,道德意识不稳 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就容易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学 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的社会文明行为失范具有不可推 卸的责任.
(一)学校德育本身存在诸多问题.从德育目标上来 说.学校德育往往只注重"好学生"的培养而忽视"好公民" 的教育.而事实往往证明"好学生"不一定是"好公民".当 人们惊叹学校的"好学生"也能做出诸种不文明甚至违法 乱纪的事来时,恰恰是"学校人"同"社会人"裂变的结果. 从德育内容和方法上来说,学校教育往往仅限于"学生守 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而且内容枯燥乏味,教条陈旧.与 社会现实联系不够,多以单纯课堂灌输为主.往往带有强 制性.忽视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脱离他们的实际生 活和环境.从韩国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来看,孩子们从小受 到的教育就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就 是礼节教育,其中就包括待人接物,保护环境等教育.而在 我国,学校对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还远远不够. (二)未能引起家长足够重视.首先.家长忽视对孩子 进行文明习惯的培养.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家
长对他们或过分宠爱,或放任自流.家庭往往成为他们"为所欲为"的场所.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都是:只要学习搞 上去了.家里什么事都不用管.孩子在父母安逸的怀抱中 养成了懒惰,自私,缺乏关爱和责任感的不良的习惯和品 质.同时由于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娱乐或应酬.缺乏对孩子
实质性管教.长此以往,家长在孩子面前就失去了威信,以 至对孩子的管教也显得软弱无力,使得孩子一旦离开学校 就放任自流,没人能管了.其次,家长的自身言行,为人处 世也影响着孩子的行为选择.有的家长时时告诉孩子与人 交往时不能吃亏,获得利益要不择手段.甚至有的家长自 己就脏话连篇,作风不正,对老人不敬.这样的家长又怎么 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所以,青少年文明行为缺失,家长 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明确指出"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如果社会 环境的熏染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内容相互冲突.那么 学生从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中所受到的正面影响就会大 大削弱.在文明行为选择上就会出现困惑甚至偏差.在历 史上,中国以"礼仪之邦"自居,可现在我们还敢这样评价 自己吗?泰国一些旅游景点贴出"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大 声喧哗"等中文提示语,可没有标英文和日文的提示语.新 疆一个旅游景区曾出现过8O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 场面,其中包括3O多名儿童.这些举动给了我们怎样的启 示呢?目前我国公民普遍缺乏文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损 害了中华民族的形象.成年人作为一个成熟的个体.他们 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青少年的许多 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闻红灯,不守秩序等正 是受社会负面环境影响的结果.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大众传媒对非主流价值观的宣扬,色情,暴力,网
,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络垃圾等的无孑L不入
因此公民整体文明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治理迫在眉 睫.
二,青少年社会文明行为的养成
中共中央,国务院已将"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
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定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 【收稿日期】2006—12—27
【作者简介】周东立(1981一),女,河北保定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阳(1979一),男,河北廊坊人.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与现代化. 一
8一
一X
四项主要任务之一.习惯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所以 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内在的自律要求,使自 己自觉遵守社会规范.青少年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 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并形成教育合力.
(一)优化学校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1.学校德育目标应把培养"好学生"和培养"好公民" 统一起来,把"开放"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理念.在当今世 界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应打 开校门,与时俱进,培养新形势下的"四有"新人.拆除横亘 在学校和社会之间表现在观念,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 道道围墙.实现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有机对接,良性互 动,水乳交融.将"学校人"与"社会人"有机的统一起来,并 以合格公民的教育与培养作为二者统一的基础. 2.学校德育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先进的.社会规范是 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社会共同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 个人应该自觉地接受社会规范的制约,与社会建立起一种 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必须让学生从德育课堂中走出来, 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了解整个社会,在现实环境中培 养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德育内容要随着时代的 发展不断的扩展,如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全球伦理教育等.这都是在新的背景下赋予德育的新的时 代要求.学校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让 他们各抒已见,展开讨论,再通过教师的正面引导,才能对 文明行为取得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3.学校德育方法应该是民主的.灵活的.我国古代教 育家孔子早就提出"知行统一,注重践履",我们现阶段的 文明教育更应讲求"知行统一",育人于实践之中.学校应 该积极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将灌输法同实践参与法 结合起来.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具有较强实践性,趣味 性和灵活性的主题活动.比如"请法进课堂".邀请专业法 律人员定期到学校宣传法律常识,分析案例.使青少年在 感同身受中树立法律意识和观念: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学 习或到敬老院进行义务劳动.使学生在反复的文明行为体 验中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二)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1.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青少年文明行为习惯应从小 培养,而家庭在其早期的成长过程中就扮演了这样的角 色.首先,作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端正自己的道德观 念.父母的日常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 母应注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成为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和 仿效的良师益友.其次.家长应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文明 教育.不要只看重孩子的分数而忽视孩子的德行,所谓"做 学问要先学会做人".要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孩子 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及时纠正其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良习 惯.再次,家长要在爱的环境中育人.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 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家长要创造一个爱的家庭环境, 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对话.使孩子从小就懂得爱与 被爱.尊重与被尊重,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他们文明行为 的养成.
2.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优良的校园风气,优雅的校 园环境.对于培养学生文明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 个群体的精神风貌如何直接影响着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文 明向上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孩子文明行为的培养,反之,在 不良校风学风的环境里,就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 惯.正如教育家所提出"泡菜水的理论".泡菜水的味道决 定了泡出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学校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氛 围,摆脱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精心调制好"泡菜水",让学 生在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中去感悟,思考,净化 灵魂,完善自我.
3.净化社会环境.青少年文明行为的养成离不开良好 社会环境的熏陶.切实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积极 宣传和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正确的评价是非,善恶,美 丑.为青少年社会文明行为的养成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文化市场上实施精品战略,坚决查处传播庸俗,色情和 暴力的出版物,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 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其文明行为养成创造良好的文化 环境.同时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 动,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全社会 中树立文明新风,全体公民争做文明先锋,成年人为青少 年树立榜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让青少年在积极向上, 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成长,成才.
4.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和信 息反馈系统,使三者之间联系畅通,反馈及时,资源共享, 有机结合,综合评价,形成合力,产生效益.学校积极向家 长传播正确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明确"成人"是成才的必要 基础.要求他们不要片面强求成绩.更要关注"品德".学 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建立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学生校外 行为受家长和社区的监督.主要是填补学校放假期间对学
生行为的指导和约束,做到学校放假,德育不放假.三者还 要共同建立一种有效的评价机制.把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 结合起来.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三好学生","文明 使者"的评选,逐渐使他们认识到不仅要做一个"好学生" 还要做一个"好公民".不仅要遵守学校纪律还要遵守社会 规范.总之.我们要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使 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同打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引导青少年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形成道德自律 当代青少年学生见多识广.善于思索,主体意识强烈, 文化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具备了形成道德自律的基础. 首先青少年要确立明确的自我意识,清晰的自我意识有助 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是自我教育的基础,更是道德自律 的基础.它有助于人们较好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 人的关系.有助于青少年自尊,自爱,自重的形成.其次,青 少年还应主动进行道德自我教育和文明行为培养,最终达 到道德自律,行为自控和心灵升华.当"现实的我"同"理想 的我"发生冲突时,青少年重新进行自我认知,努力实现 "现实的我"向"理想的我"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 学会为自己构建一个个目标.为自己树立一个个榜样,在 自我激励,自我鞭策的过程中,达到自己认知的理想状态 和完美形象.最后要使青少年形成真正有约束力的道德意 识.就必须促使其在社会的影响下完成主动的自我内化. 使主体在追求道德过程中将社会道德规范自觉内化为自 我道德意识.依照道德规范自我对照,自我实践,自我反 一
9一
省,从而实现自我提高.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 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核心问题是自律.它是
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青少年只有在自我 规范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自己的 行为方式,只有此时,他才会正视自己的道德行为和道德 形象,也更容易发现并承认自己存在的文明行为失误和不 足,才会真正产生道德责任感和文明行为.
当然,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还处在构建过程中,道德自 律程度还不高,他们的自我的认识,评价还存在着一定程 度的主观性,片面性.一般而言,他们评价别人的品质比较 清楚.评价自己的品质则显得模糊和软弱无力.而且他们 的自控能力还比较薄弱.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引导学生从 道德的角度正常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挥他们进行自 我道德教育的潜力.逐步深人地剖析自己个性品质中的优 缺点.并学会设计和调节自我,加强自制力,推动青少年自 我道德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廖小平.大学德育中的"学校人"与"社会人"一当 代大学的德育目标辨析【J].教学与研究,2004(5):78,80.
[2】程邦胜.中学生行为道德失范:原因与对策【J].安庆 师范学院,2005(6):108,11O. [3】陈延斌.营造和优化未成年人的社会德育环境[N]. 光明日报,2004—8—25.
【4】孙云晓.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J].探索与争 鸣.2OO4(7):7.
[5】陈延斌.养成教育: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着力点[N】. 光明日报.2OO4—4—27.
[6】刘振明.试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 节【J].伦理学研究2004(4):90. [9】樊非.自我教育的系统分析【J].系统辩证法, 20040):102.
责任编辑:涂为国
(上接第4页)
人类优秀的,先进的,科学的文化知识成果教育青少年,武 装青少年的头脑,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帮助青少年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牢固的人生价值取向, 是团组织的职责和义务.
要在科学发展中带领团员青年建功立业.发展是社会 和谐的根基.积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就要求共青 团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创业行动,唱响发 展主旋律.支持青年创业,建立青年创业教育培训机制,广 泛开展青年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为青年的创业实践服务.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突出 抓好外出青年的培训和就业岗位筹措,解决农村青年的就 业岗位问题;切实抓好青年人才工作,抓住人才培训,吸引 人才,凝聚人才,配置人才等环境.最大程度的把人才凝聚 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要在可持续发展中组织团员青年投身生态建设.构建 和谐社会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的基础和纽带是生态建设.**同志指出,"大量事 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 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 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 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是难以实现的."[5】保护母亲河行动是共青团在广大青少 年和社会公众中开展的一项知名公益活动,它围绕生态文 化,生态体验,生态经济,培养了广大青少年的绿色生态意 识.要注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念,动员和组 织城乡青年承包荒山,荒坡,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经济 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要在服务青年中致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稳定是 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无从谈起.青年时期也是一个人步人社会的初始时期, 青年在工作学习生活方面难免会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和问 题.共青团作为青年自己的组织,理应尽最大努力推动青 年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妥善解决.在这当中,贫困地区农村 青少年,残疾青少年,失足青少年以及进城务工青年农民, 家庭困难的大学生等群体.遇到的困难更大一些,应给予 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 怀.感受到团组织的关爱.共青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和维护 好青年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竭诚做好服务青年 具体工作.在服务青年中致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共青团组织提 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个伟大征程中,共青团组织团结带 领广大青年,以新的理念,新的姿态和新的作为,必将谱写 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f1115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 06-23
【21******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 订本)[M1.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江洪.共青团组织推进和谐社会与和谐青年构建的 系统研究【J].辽宁团讯.2005(11)
[4]**.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06 (8)
责任编辑:郑炎明
一
1O一
范文三:关于青少年理想信念缺失导致违法犯罪的原因与预防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关于青少年理想信念缺失导致违法
犯罪的原因与预防
关于青少年理想信念缺失导致违法犯罪的
原因与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具体表现为:道德意志薄弱。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正处在高度的社会化进程中,身心发展都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拒腐蚀的能力较差,如果受到外部条件的不良诱惑和熏染,就容易走向反面,形成“孤注一掷”、“偏激浮躁”、“报复仇视”等心理,甚至沦入违法犯罪的深渊。是非观念模糊。由于青少年的社会阅历浅,缺少必要
1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的是非观念,在他们心理上最容易表现出:一是重感情。往往以哥们义气代替健康的友谊,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从众同流”心理严重,不知不觉就造成了违法犯罪;二是易冲动。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感情用事,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价值观念扭曲。由于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一部分青少年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浓缩人生”、“老实吃亏”、“法不责众”等错误的价值观,而互助友爱、无私奉献却被他们视为傻瓜,自私自利、唯权唯钱成为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必然导致不良的行为,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二)、客观原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 阅读完整文章将扣除您 1 点积分,确定要浏览吗,
2
范文四:论青少年社会文明行为缺失的原因及养成
论青少年社会文明行为缺失的原因及养成
周东立刘阳
(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北京 100037)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文明行为的支撑,我们应该自觉地、积极地用文明维护和谐。但是当前一些青少年在社 会行为选择上表现出道德失范,社会文明行为缺失。所以培养青少年的文明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整体道德素质,应该引 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青少年社会文明行为的养成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关键词]青少年;文明行为;养成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2108(2007)01- 0008- 02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关 上去了,家里什么事都不用管。孩子在父母安逸的怀抱中
养成了懒惰、自私、缺乏关爱和责任感的不良的习惯和品 系到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目前,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一
质。同时由于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娱乐或应酬,缺乏对孩子 些学生表现出学校和社会的“双重人格”。在他们看来,学
实质性管教。长此以往,家长在孩子面前就失去了威信,以 校是实实在在可以触摸的,并对其表现出一定的依存性和
至对孩子的管教也显得软弱无力,使得孩子一旦离开学校 适应性。在校内基本可以做到不乱仍废纸,不说脏话,尊敬
就放任自流,没人能管了。其次,家长的自身言行、为人处 老师,团结同学,是遵守纪律的好学生。但是一旦走出校
世也影响着孩子的行为选择,有的家长时时告诉孩子与人 园,便不能适应其“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冷漠,对与自己无
交往时不能吃亏,获得利益要不择手段,甚至有的家长自 关的人或事漠不关心,对不道德的行为也装作没看见,犹
己就脏话连篇、作风不正,对老人不敬,这样的家长又怎么 如患上了“道德冷漠症”。因此,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文
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所以,青少年文明行为缺失,家长 明行为,使其扮演好“学校角色”的同时也扮演好“社会角
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色”,应该成为社会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青少年社会文明行为缺失的原因 成长中的青少(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年还处于道德他律阶段,道德意识不稳 明确指出“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如果社会
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就容易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学环境的熏染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内容相互冲突,那么
学生从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中所受到的正面影响就会大 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的社会文明行为失范具有不可推
卸的责任。 大削弱,在文明行为选择上就会出现困惑甚至偏差。在历
(一)学校德育本身存在诸多问题。从德育目标上来史上,中国以“礼仪之邦”自居,可现在我们还敢这样评价
自己吗,泰国一些旅游景点贴出“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大 说,学校德育往往只注重“好学生”的培养而忽视“好公民”
的教育,而事实往往证明“好学生”不一定是“好公民”。当 声喧哗”等中文提示语,可没有标英文和日文的提示语。新 人们惊叹学校的“好学生”也能做出诸种不文明甚至违法 疆一个旅游景区曾出现过 80 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 乱纪的事来时,恰恰是“学校人”同“社会人”裂变的结果。 场面,其中包括 30 多名儿童。这些举动给了我们怎样的启 从德育内容和方法上来说,学校教育往往仅限于“学生守 示呢,目前我国公民普遍缺乏文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损 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而且内容枯燥乏味,教条陈旧,与 害了中华民族的形象。成年人作为一个成熟的个体,他们
社会现实联系不够,多以单纯课堂灌输为主,往往带有强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青少年的许多 制性,忽视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脱离他们的实际生 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闯红灯、不守秩序等正 活和环境。从韩国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来看,孩子们从小受 是受社会负面环境影响的结果。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到的教育就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就 条件下,大众传媒对非主流价值观的宣扬,色情、暴力、网 是礼节教育,其中就包括待人接物、保护环境等教育。而在 络垃圾等的无孔不入,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我国,学校对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还远远不够。 因此公民整体文明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治理迫在眉
睫。(二)未能引起家长足够重视。首先,家长忽视对孩子
进行文明习惯的培养。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家 二、青少年社会文明行为的养成 中共中央、国务院已长对他们或过分宠爱,或放任自流,家庭往往成为他们“为 将“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
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定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所欲为”的场所。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都是:只要学习搞
【收稿日期】2 0 0 6 - 1 2 - 2 7
【作者简介】周东立( 1 9 8 1- ) ,女, 河北保定人,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硕士研究生。
刘阳(1 9 7 9 - ),男,河北廊坊人,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与现代化。
- 8 -
江 西 青 年 职 业 学 院 学 报 第 17 卷第 1 期 Vol.17,No.1
JOURNAL OF JIANG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 四项主要任务之一。习惯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所以 个群体的精神风貌如何直接影响着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文 2007 年 3 月 Ma r.2007
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内在的自律要求,使自明向上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孩子文明行为的培养,反之,在 不良校风学风的环境里,就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 己自觉遵守社会规范。青少年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
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并形成教育合力。惯。正如教育家所提出“泡菜水的理论”。泡菜水的味道决
(一)优化学校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定了泡出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学校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氛
1.学校德育目标应把培养“好学生”和培养“好公民” 围,摆脱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精心调制好“泡菜水”,让学 统一起来,把“开放”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理念。在当今世 生在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中去感悟、思考、净化 界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应打 灵魂、完善自我。 开校门,与时俱进,培养新形势下的“四有”新人。拆除横亘 3.净化社会环境。青少年文明行为的养成离不开良好 在学校和社会之间表现在观念、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 社会环境的熏陶。切实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积极 道道围墙。实现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有机对接,良性互
动,水乳交融。将“学校人”与“社会人”有机的统一起来,并 宣传和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正确的评价是非、善恶、美 以合格公民的教育与培养作为二者统一的基础。 丑,为青少年社会文明行为的养成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 2.学校德育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先进的。社会规范是 在文化市场上实施精品战略,坚决查处传播庸俗、色情和 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社会共同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 暴力的出版物,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 个人应该自觉地接受社会规范的制约,与社会建立起一种 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其文明行为养成创造良好的文化 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必须让学生从德育课堂中走出来, 环境。同时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 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了解整个社会,在现实环境中培
动,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全社会 养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德育内容要随着时代的
发展不断的扩展,如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中树立文明新风,全体公民争做文明先锋,成年人为青少 全球伦理教育等。这都是在新的背景下赋予德育的新的时 年树立榜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让青少年在积极向上、 代要求。学校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让 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成长、成才。他们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再通过教师的正面引导,才能对 4.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和信 文明行为取得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息反馈系统,使三者之间联系畅通,反馈及时,资源共享, 3.学校德育方法应该是民主的,灵活的。我国古代教 有机结合,综合评价,形成合力,产生效益。学校积极向家 育家孔子早就提出“知行统一,注重践履”,我们现阶段的 长传播正确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明确“成人”是成才的必要 文明教育更应讲求“知行统一”,育人于实践之中。学校应 基础,要求他们不要片面强求成绩,更要关注“品德”。学 该积极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将灌输法同实践参与法 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建立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学生校外 结合起来,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具有较强实践性、趣味 行为受家长和社区的监督,主要是填补学校放假期间对学 性和灵活性的主题活动,比如“请法进课堂”,邀请专业法 生行为的指导和约束,做到学校放假,德育不放假。三者还 律人员定期到学校宣传法律常识、分析案例,使青少年在 要共同建立一种有效的评价机制,把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 感同身受中树立法律意识和观念;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学 结合起来。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三好学生”、“文明 习或到敬老院进行义务劳动,使学生在反复的文明行为体 使者”的评选,逐渐使他们认识到不仅要做一个“好学生” 验中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还要做一个“好公民”,不仅要遵守学校纪律还要遵守社会
规范。总之,我们要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使 (二)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1.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青少年文明行为习惯应从小 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同打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培养,而家庭在其早期的成长过程中就扮演了这样的角 (三) 引导青少年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形成道德自律 色。首先,作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端正自己的道德观 当代青少年学生见多识广,善于思索,主体意识强烈, 念。父母的日常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 文化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具备了形成道德自律的基础。 母应注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成为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和 首先青少年要确立明确的自我意识,清晰的自我意识有助 仿效的良师益友。其次,家长应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文明
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是自我教育的基础,更是道德自律 教育。不要只看重孩子的分数而忽视孩子的德行,所谓“做
学问要先学会做人”。要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孩子 的基础。它有助于人们较好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 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及时纠正其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良习 人的关系,有助于青少年自尊、自爱、自重的形成。其次,青 惯。再次,家长要在爱的环境中育人。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 少年还应主动进行道德自我教育和文明行为培养,最终达 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家长要创造一个爱的家庭环境, 到道德自律、行为自控和心灵升华。当“现实的我”同“理想 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对话,使孩子从小就懂得爱与 的我”发生冲突时,青少年重新进行自我认知,努力实现 被爱,尊重与被尊重,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他们文明行为 “现实的我”向“理想的我”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 的养成。
学会为自己构建一个个目标,为自己树立一个个榜样,在 2.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优良的校园风气,优雅的校 自我激励、自我鞭策的过程中,达到自己认知的理想状态 园环境,对于培养学生文明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 和完美形象。最后要使青少年形成真正有约束力的道德意
识,就必须促使其在社会的影响下完成主动的自我内化。
使主体在追求道德过程中将社会道德规范自觉内化为自
我道德意识,依照道德规范自我对照、自我实践、自我反
- 9 -
江 西 青 年 职 业 学 院 学 报 第 17 卷第 1 期 Vol.17,No.1 省,从而实现自我提高。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 参考文献: JOURNAL OF JIANG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 2007 年 3 月 Ma r.2007
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核心问题是自律,它是[1] 廖小平.大学德育中的" 学校人" 与" 社会人" - - 当 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青少年只有在自我 代大学的德育目标辨析[J].教学与研究,2004(5): 78,80.
[2] 程邦胜.中学生行为道德失范:原因与对策[J].安庆 规范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自己的
行为方式,只有此时,他才会正视自己的道德行为和道德 师范学院学报,2005(6): 108,110.
[3]陈延斌.营造和优化未成年人的社会德育环境[N]. 形象,也更容易发现并承认自己存在的文明行为失误和不
光明日报,2004- 8- 25. [4]孙云晓.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足,才会真正产生道德责任感和文明行为。 当然,青少年
开的水[J].探索与争 的道德意识还处在构建过程中,道德自
鸣.2004(7): 7. 律程度还不高,他们的自我的认识、评价还存在着一定程
[5]陈延斌.养成教育: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着力点[N]. 度的主观性、片面性。一般而言,他们评价别人的品质比较
清楚,评价自己的品质则显得模糊和软弱无力,而且他们 光明日报,2004- 4- 27. [6]刘振明.试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的自控能力还比较薄弱。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引导学生从 建设的三个重要环
节[J].伦理学研究,2004(4): 90. 道德的角度正常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挥他们进行自
[9]樊非. 自我教育的系统分析[J]. 系统辩证法学报, 我道德教育的潜力,逐步深人地剖析自己个性品质中的优
2004(3): 102. 缺点,并学会设计和调节自我,加强自制力,推动青少年自
责任编辑:涂为国我道德的发展和完善。
年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妥善解决。在这当中,贫困地区农村 (上接第 4 页)
青少年、残疾青少年、失足青少年以及进城务工青年农民、 人类优秀的、先进的、科学的文化知识成果教育青少年,武 家庭困难的大学生等群体,遇到的困难更大一些,应给予 装青少年的头脑,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帮助青少年 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牢固的人生价值取向, 怀,感受到团组织的关爱。共青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和维护 是团组织的职责和义务。 好青年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竭诚做好服务青年 要在科学发展中带领团员青年建功立业。发展是社会 具体工作,在服务青年中致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和谐的根基。积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就要求共青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共青团组织提
团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创业行动,唱响发 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个伟大征程中,共青团组织团结带
展主旋律。支持青年创业,建立青年创业教育培训机制,广 领广大青年,以新的理念,新的姿态和新的作为,必将谱写
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5]**.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泛开展青年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为青年的创业实践服务。
部提高构建社会主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突出
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 抓好外出青年的培训和就业岗位筹措,解决农村青年的就
06- 23 业岗位问题;切实抓好青年人才工作,抓住人才培训、吸引
[2]** ** **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 人才、凝聚人才、配置人才等环境,最大程度的把人才凝聚
订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3]江洪.共青团组织推进和谐社会与和谐青年构建的 要在可持续发展中组织团员青年投身生态建设。构建
系统研究[J].辽宁团讯.2005(11) 和谐社会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
[4] **.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 求是 2006 发展的基础和纽带是生态建设。**同志指出,“大量事
(8) 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
责任编辑:郑炎明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
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
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是难以实现的。”[5]保护母亲河行动是共青团在广大青少
年和社会公众中开展的一项知名公益活动,它围绕生态文
化、生态体验、生态经济,培养了广大青少年的绿色生态意
识。要注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念,动员和组
织城乡青年承包荒山、荒坡,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经济
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要在服务青年中致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稳定是
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无从谈起。青年时期也是一个人步入社会的初始时期,
青年在工作学习生活方面难免会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和问
题。共青团作为青年自己的组织,理应尽最大努力推动青
- 10 -
范文五:青少年_亲社会行为_的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收稿日期 :2004201215
作者简介 :杨飞 (1981— ) , 男 ,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教育社会学 。
青少年 “亲社会行为” 的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杨 飞
(安徽大学法学院 , 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 :亲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 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缺失已成为当今重要的社会问 题之一 , 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 本文主要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征入手 , 表现及其出现这种缺失的原因 。 关键词 :青少年 ; 亲社会行为 ; 利他行为
中图分类号 :G 416 文献标识码 :A :) 02t ’ -i a l Behav i or and Rea son s
YAN G Fei
Abstract :T p ro 2s ocial behavi o r is a crucial part of s ocial mo ral behavi o r of hum an , but the adolescen t’ s lack of the p ro 2s ocial behavi o r has now been one of the i m po rtant s ocial p roble m s , and has attracts general attenti on . W e tentatively investigate the defin iti 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p ro 2s ocial behavi o r , besides w h ich , the exh ibiti on and the reas on s of the lack of the p ro -s ocial
behavi o r is our focus
. Key W ords :adolescent ; p ro 2s ocial behavi o r ; altruistic behavi or
引 言
青少年 , 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群体名称 , 然而 人们在对此群体构成的理解上的观点分歧很大 , 莫 衷一是 。 虽然分歧很大 , 但这些观点总的来讲可分 为三大类 , 即从心理上 、 生理上 、 社会的角度对青少 年的构成作界定 。 在总结这三大类观点的基础上 , 本文把青少年界定为 “少年— — 青年” 这一 “连续 统” 上少年与青年模糊分界中的那一段 。 这一阶段 的青少年 , 不但处于身体的和生理的发育期 , 而且 还处于思想上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时期 (或成为转 型时期 ) 。 这个时期 , 青少年的心理既不像儿童时期 那样 “ 幼稚” , 也不像成年人那样 “ 成熟” 。 因此 , 这个 时期的青少年更容易凸显出一些社会问题 , 诸如早 恋 、 吸烟 、 自卑 、 孤独甚至自杀等 。
下面是笔者从近期的报纸或书刊上摘录的一 些案例 :
2004年 4月 , 某市一名青少年仅仅因为缺少 零花钱 , 竟上门打劫并杀死女主人 。
某中学校门口 , 放学的时候 , 一位同学骑自行 车摔在地上 , 过往的同学竟无一人上前帮助 。 孙某 、 马某是某体育学院的大学生 , 2004年 8月 3日 , 他 们结伙在某市儿童公园对一对恋人实施抢劫 , 被捕 后称 “ 其实也不缺钱花 , 就是学校上课没劲 , 想找点 刺激” 。
某记者随从贫困儿童救助机构的人员到某大 学搞自愿募捐行动 。 记者发现 , 大多数大学生只是
好奇看看就走了 , 还有些大学生讲 “我哪有钱捐给 他们 ; 即使有钱 , 自己花 、 买东西 , 多好 ; ” 只有少数 大学生停下来 , 询问一些情况 , 但真正捐钱的就更 少了 。
类似这样的案例在报纸和书刊上还有很多 , 笔 者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 同青少年的早恋 、 孤独等 问题不同 , 这些案例向我们展现青少年缺乏一种社 会期许或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 而多一些攻击 、 侵犯 行为 , 并且青少年这种行为的发生在青少年群体中 已经占有很大的 “ 市场” 。 这种社会期许或对社会有 利的行为 , 即亲社会行为 , 在许多动物身上就能体 现出来 , 比如狐狸 、 蜜蜂 、 斑马 、 蚂蚁等等 。 作为生物 文明和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 , 亲社会行为 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 是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 分 , 也应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 。 至此 , 我们不 禁会问 “ 为什么亲社会行为在当今青少年身上弱化 了 、 缺失了 ? ”
另外 , 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社会中 , 人与人 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互动 , 这种互动不但是 “市场 交换” 互动 , 还应该是 “道德行为” 的互动 。 假想一 下 , 如果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只存在纯粹的 “市 场交换” 关系 , 而没有互相帮助 、 关心等 “亲社会行 为” , 这样的市场经济社会 , 这样的社会还会有希望 吗 ? 西方学者曾经研究中国 、 日本 、 韩国等国家经济 高速发展的原因 , 其中有一条原因是 “在儒家文化 作用下 , 人与人之间存在较多的亲社会行为” 。 在中
?
83? 第 4卷 第 2期 2005年 6月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 RNAL O F HUA I B E I PRO FESS I O NAL AND T ECHN I CAL COLL EGE V ol . 4N o . 2
Jun 12005
国社会转型期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 青 少年在对待自我 、 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方面开始向两 极畸变 :利己主义的极端狭隘观念盛行和对利他主 义极端不信任 。 作为社会的预备军 、 “ 一代” 社会建 设的主力军 , 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缺失对于社会的 发展将构成巨大的未来威胁 。
鉴于此 ,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缺失不仅是媒体 所关注的对象 , 更应该是相关领域学者所要研究的 对象 。 本文正是针对以上两个方面 , 对青少年亲社 会行为缺失的表现和原因作尝试性的分析 , 以期对 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 质有一定的帮助 。
关于 “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p ro -
(altruistic o )
(或术语 ) , 。 不同的学者 。 在当今国内社会心理学界 , 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认 为 :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是两个相同的概念 (只 是名称上的不同 ) , 都是指提供时间 、 资源或能量以 帮助他人的行为 。 此观点在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上 有积极的意义 , 但有时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事例又 促使我们不得不去区分这两个概念 , 比如一位青年 在其举手之劳的范围内 (即没有生命危险 ) 救助了 一位落水儿童 , 后青年向儿童父母要救助费 , 对青 年这样的行为应该怎样理解呢 ? 首先 , 青年做了一 件社会期许的或对社会有意义的行为— — 救助落 水儿童 , 对此我们可以称他的行为是亲社会行为 ; 但是 , 他的这种行为就不能称之为 “利他” 行为 , 因 为他向儿童父母索要救助费 , 如果回报 (救助费 ) 大 于成本 (救助损失 ) , 他的这种行为甚至还可以成为 “ 利己” 行为 。
因此 , 对这两个概念区分显得尤为必要 。 在笔 者看来 , 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 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 包括分享 、 合作 、 助人 、 安慰等 行为 , 是一种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 但是 , 有益于他人 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获得对等的利益或期望的利益 , 如 “ 合作” 这种双方均得益的行为 , 获得 “ 赞许” 之类 的自我收益 ; 而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以后报答 并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 , 包括捐赠 、 救助 、 自我 牺牲等行为 。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是一种 狭义的状况 , 行为者之所以帮助他人只是为了促进 他人的幸福 , 使他人得益 , 而不是出于获得物质或 社会的赞赏的目的 , 也就是讲在助人的时候没带有 期望回报的目的 。 因此 , 总的来讲亲社会行为不但 包括一般性的亲社会行为 (即追求 “ 回报” 的亲社会 行为 ) , 还包括利他性的的亲社会行为 (即利他行 为 ) 。 其最高境界就是助人无利己的动机 , 甚至还要 承担风险 , 做出自我牺牲的 “ 利他行为” 。 广义上的 亲社会行为正是本文所指的亲社会行为 。
亲社会行为缺失的表现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缺失 , 即是缺少对他人有
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 不同的青少年个体 亲社会行为缺失的表现各有异同 , 但归纳起来 , 青 少年亲社会行为缺失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
1、冷漠的行为 (unconcerned behavi o r ) 。 冷漠 行为是指个人在别人需要救助或求助时 , 表现出的 坐视不救 、 袖手旁观的态度 。 譬如 , 有人失足落到河 里挣扎 , 快要淹死 , 是否去救他 ? 同学需要帮助 , 要 不要去帮助他 ? 公共汽车上遇到老年人 , 要不要给 他们让座 ? , 那就是冷漠行为 。
(under s ocial )
,
。 他们总是认为 “ 外面的事与 我无关 , 我何必去管” 。 其中 , 青少年的冷漠行为最 主要的表现是不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 对待他人 缺乏同情心和温情 。
2、逆反心理 (rebelli ousness ) 。 逆反心理是指人 们对亲社会行为所表现出的不信任的心理 。 作为一 种特殊的心理现象 , 它在青少年中的表现尤为突 出 。 甚至 , 这种逆反心理会发展成反社会心理 。 青 少 年相信 “大公无私” 、 “好人好事” 、 “天上掉下馅 饼” 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 某中学的一位高二学 生 , 在学校里经常帮助同学 , 不幸的是他为了救一 个 5岁的儿童 , 一条腿被摩托车撞断 。 学校准备以 此树立典型 , 在学校里开展榜样学习活动 , 但事与 愿违 。 有的同学说 “ 经常做好事 , 他咋恁好 ? ” 有的说 “ 他做好事 , 不就是想出名吗 ? ” 甚至还有同学说 “ 说 不定他还抱有什么个人目的呢 ? 青少年对别人做好 事或免费服务心存戒备 、 对助人不图回报说三道 四 。 他们相信人与人之间没有无偿的 “ 服务” , 人与 人之间甚至还可以讲是赤裸裸的 “ 利益关系” , 对他 人实施亲社会行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 “ 某种目的” , 并且只有这样他们认为才是 “ 正常的” 。
3、团队协作精神的缺乏 。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 出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行为 , 实质上就是一种亲社 会行为 。 但是 , 反过来我们并不能讲竞争就是不好 的 , 合理的竞争促使了社会的发展 , 实质也是一种 亲社会行为 , 因为这种竞争行为对社会有意义 。 社 会提倡合理的竞争 , 但更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 因为人毕竟是高级群居性 “ 动物” , 合作对于人类来 讲是必不可少的 。合作 (cooperati on ) 乃是指至少两 个人在工作 、 休闲或社会关系中通过相互帮助 、 共 同活动 , 以追求共享的目标 、 享受合作的成果 , 或增 进友谊的行为 。 谢里夫 (Sherif ) 研究表明 , 有效的合 作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 即目标 、 利益共同 , 相互依 存 , 共同活动 。 但其中正确处理好与合作者的关系 对于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 而当今的青少年绝大多 数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 , 他门往往以自我 为中心 , 独来独往 , 而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 缺乏 “ 合群性” 和必要的沟通条件 , 这也决定了他们不可 能同他人合作 , 有时甚至会发生不正当的竞争行
? 9 3?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 2期
为 。
4、犯罪 (cri m e ) 。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缺失亲
社会行为最有力的表现证据 。 这部分青少年不但缺 失了亲社会行为 , 而且 “ 增添” 了反社会行为 。 近年 来 , 我国青少年犯罪增多 , 据媒体披露 , 目前我国在 服刑人员中 , 十五岁以上的青少年占总数的 35%,
未成年人 (14— 18岁 ) 犯罪人数占全部刑事作案人 员的 10%。 《中国教育报》 1999年 12月 14日曾披 露 :“ 90年代中期 , 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涉案人 员的比重高达 70%至 80%。 青少年犯罪已经与环 境污染 , 吸毒贩毒一样被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公 害 。
原因分析
一些研究发现 , 的倾向 , 、 不求外加报 , 长而发生的几率不断增加的 。 根据这种观点青少年 的亲社会行为应该会更多的发生 , 但为什么当今青 少年反而会缺失了亲社会行为呢 ? 其中的原因多种 多样 , 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 , 但笔者认为归纳起来 具有以下共同点 。
其一 , “ 自我中心” 观导致亲社会行为的缺失 。 从年龄的构成来看 , 当今的青少年一般都是八十年 代出生的 , 而我国也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实行计划 生育 , 他们大部分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 。 这一部分 青少年群体被父母 、 爷爷奶奶 、 外公外婆宠着 、 惯 着 , 他们往往 “ 说一不二” 。 在这样家庭环境下成长 起来的青少年 , 往往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 只考虑自己 , 而不考虑他人 , 不具备关心他人的移 情能力 。 这种 “ 自我中心” 观在青少年中的出现会大 大降低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
其二 , 家庭 、 社会压力导致亲社会行为的缺失 。 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的社会 , 人们 时时处于竞争的环境之中 。 青少年也不例外 , 甚至 他们还需要面对竞争更加激烈的未来社会 。 青少年 怎么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立足呢 ? 社会和父母教育他 们唯一的途径是现在要好好学习 , 考上大学 , 否则 前途渺茫 。 然而 , 目前我国的升学率和应试教育赋 予青少年巨大而又无形的压力 , 他们整天埋头于书 本之中 。 这一切都使得青少年逐渐形成一种对社会 的疏离 :自己的事都管不过来 , 哪还有心思顾及别 人 。 因而青少年与他人 、 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淡 起来 。 并且 , 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和社会竞争促使 青少年对未来有一种莫名的担忧 、 恐惧 。 这种恐惧 往往促使青少年过多关注自身 , 而较少关注别人的 疾苦 。
其三 , 亲社会行为 “ 后果” 的负面影响 。 亲社会 行为是人们应该具备的道德行为 , 但并不排除一部 分人利用青少年 “ 亲社会” 心理或不成熟心理行骗 。 经常会有一些人 , 自称 “ 钱包被偷 , 无法回家” “ 家里 有位危重病人” “ 家里发大水 , 庄稼全淹了” 等要求
青少年给予帮助 , 自然有些青少年会给予帮助 。 但
当他们发现上当受骗 , 严重挫伤了他们的 “亲社会 心理” , 加上对骗子的仇视 , 对以后任何求助行为一 概不予理会 。 这种心理也会对同龄的青少年群体产 生深远的影响 , 在他们中间得到广泛的传播 。 并且 近年来 , 新闻媒体和部分电影 , 如 “离开雷锋的日 子” , 向大家展示了有些人利用他人的助人之机 , 诬 陷勒索反使助人者难以脱身 。 虽然结局大多是 “ 正 义” 战胜 “ 邪恶” , 但其中亲社会行为所带来的不必 , 。 “ 不助” 。 当今社会不 , 、 人与人利益关 “ 金钱至上” 观念以及发生在青少年 身边家长向老师送礼以获得老师更加 “关注自己” 等 , 对青少年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 让他们偏见 性地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 “ 赤裸裸” , 从而加深了他们对社会的不信任感 , 拉大了他们与 社会之间的距离 。
另外 ,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 , 人是作为 “ 理性经济 人” 的形式而存在 , 每个人在社会互动中尽最大可 能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这里的 “ 人” 不但包括一 般意义的人 , 还包括类似人的组织或集团 ) 。 在这种 “个人利益最大化” 思维的影响下 , 首先 , 一部分青 少年可能不会去做不能获得对等利益的一般性的 亲社会行为 , 利他行为就更不用说了 。 其次 , 一些人 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 便做出一定的 “亲社会 行为” 以获得对等的或超额的利益 , 这是合情合理 、 无可厚非的 。 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也导致带有欺 骗性质的 “ 亲社会行为” 的大量出现 。 这样的 “ 亲社 会行为” 让人们尝到苦头 , 人们逐渐明白市场经济 下的 “ 亲社会行为” 都带有利己的目的 , 因此对亲社 会行为总抱有怀疑和戒备心理 。 如果接二连三受到 “亲社会行为” 的伤害 , 就会强化人们对 “亲社会行 为” 的排斥心理 。 人们据此会形成 “ 不管多么高尚的 行为都是出于利己的动机” 的观念 。 这种观念通过 各种渠道潜移默化的影响到青少年 , 一方面 , 青少 年不相信 、 排斥亲社会行为 ; 另一方面 , 青少年由不 相信 、 排斥心理上升为自己对他人不实施亲社会行 为 。 参考文献
[1] 时蓉华 . 社会心理学 [M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1998. [2] 刘守旗 . 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 [M ]. 安徽人民
出版社 . 1997.
[3] 李丹 .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M ]. 上海科学普及出
版社 . 2002.
[4] 荫山庄司 . 现代青年心理学 [M ]. 邵道生译 . 上海翻译
出版公司 . 1985.
[5] E . 阿伦森 . 社会心理学入门 [M ]. 郑日昌 、 张珠江译 .
群众出版社 . 1985.
责任编校 :王志蔚
?
04? 杨 飞 青少年 “亲社会行为” 的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当代青少年德育观念缺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