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信念和价值观的区别
信念与价值观的区别
信念是坚信某些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性。
信念是认知和情感的升华,也是认识转化为行动的中介,它通过调节个体的需要来实现对行为的影响。
信念就是指人按照自己所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去行动的个性倾向。通俗地讲,就是你所相信的:事物应该(不应该)是什么样的;一定是(不是)什么样的;必须是(不是)什么样的。譬如说当你相信自己很聪明,这时说起话来的口气便十分有力量:“我认为我很聪明。”当你对自己的聪明很有把握时,就能充分发挥脑力,作出好的成绩来。对于任何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即或不然也能从别人那里问得答案;然而自己若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亦即没有坚定信念或对自己实在是没有把握,那么就很难充分发挥所拥有的各样能力。
要想了解信念并不难,不妨可以从信念的最初形式——念头——来谈起。每个人日常中都有许许多多的念头,不过可不都是深信不疑,就以你自己为例来作个解说。许你认为长得挺吸引人的,当你说:“我很吸引人。”这可能只是个突发的念头而已,若要成为一个信念还得看你相信这句话的程度而定。如果你说:“我并不怎么吸引人。”这话意思就有如:“我没多大信心自认为长得吸引人。” 然而你要怎样才能把念头转化为信念呢?在此我可以打个比方,假设你把念头想象成是一个没有桌腿的桌面,当一个桌子没有了桌腿就不足以称之为桌子,同样地,信念若没有支撑就不足以称之为信念,而只能算是个念头而已。如果你自认为长
得吸引人,请问你何以敢如此有自信?难道你是有什么样的“依据”支持你这么说吗?若是有,这就构成你信念的支撑,使你有把握敢这么说。你到底是有什么样的依据呢?是有人告诉你很吸引人吗?或者是你从镜子中所见并跟周围那些也具有吸引力的人比较过?还是走在街上不时有人向你投以羡慕的一瞥?不管你有多少这类的依据,除非你把它们归之于“你有吸引力”这个念头的名下,那才足以构成这个信念的支撑桌腿。
信念极端的内在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学术观等方面的信仰,信念是信仰的基础。而信念极端的外在表现为如夸父奔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坚定不移的行为志向上。举个例子,具有“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信念的人,面对国家财产遭受危害时就会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保护国家的财产。
总之,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相当于宗教学和宗教信仰、伦理学和个人道德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是学者研究的话题,后者则与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和选择都有关。虽然这种区别在科学和法律上有严格意义,但在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了把二者不加区分。
范文二:王裕延: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科学价值观的本质区别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从黑格尔哲学嬗变而来的一种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是为普鲁士的国家利益,为德意志民族利益服务的工具。那末,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种什么价值观念呢?根据我们长期接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熏陶,我想这样界定:狭义而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为无产阶级谋利益,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理论指南。广义而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属于重利益价值取向的价值观念。总而言之,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映了一种如荀子所说的,人之本性“生而好利”的价值观念。长期以来,由于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的宣传灌输,比如像列宁说的“马克思的学说所以万能,就是因为它正确。”比如像**说的“中国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以致使中国人到现在还满以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就是“万能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的价值观念,按马克思主义原则办事,就是按科学的原则办事,其实这是一种误导。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价值观念之间存在本质着别,是属于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忽视这种差别,混淆这两个概念,必然会把我们引到错误的道路上。建国以后**所犯的一系列错误,这和他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价值观念混为一谈有很大关联。
每一种文化观念都有它的不同特征,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就是有它特别着重的方面和特别不着重的方面。科学的价值观念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这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就是因为它们特别着重的方面和特别不着重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科学的价值观念重认知,它特别着重的方面是区分真假。区分真假是科学的根基,离开区分真假的科学是伪科学,是宗教的预言和启示。因此,区分真假是超越敌友,超越阶级而存在的价值观念。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是重利益,它特别着重的方面是区分利害。而区分利害是和敌友、阶级、特定党派团体以及个人密切相依相存的价值观念。概而言之,重认知的价值观念的取向是讲理,把人引向追求真理的宏伟视野里。而重利益的价值观念的取向是讲利,就像**和**常说的“怎样才能有利于”,这就必然导向彻底的功利主义和意识形态至上,导向目的可以使手段正确的深渊中。不同的敌友和阶级对真假的认同是相同的,所以区分真假可以凝聚人心,增添社会和谐因素;而对利害的认同,往往产生利益相左的意见分歧,在阶级政党团体和社会中,有意或无意地创造出对立面,创造出敌人来。区分真假是为了去伪存真,为知识而知识,为了探求真理,视致知为唯一的目标;区分利害是为了避害趋利,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在中国利益最大化的标志就是权力。追逐权力使政党、团体、个人掉进“利害场”。而“利害”又和“得失”相关,“得失”又和“荣誉”“进退”“存废”,甚至和“生死”相关。有权可以和钱交易,和色交易,由此衍生出诸如官位、权力“自有黄金屋”“还有胭和玉”。有权就有一切,无权便丧失一切,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价值观念中的核心内容。
可见,真理和权力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但是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很多中国人不能区分真理和权力这两个概念,直到现在还是如此。因此,中国人向来都认为权力和真理是一回事,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大不幸和最大悲哀。在中国,哀莫大于权力和真理的混淆。那末,真理和权力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其区别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权力面前等级森严。追求真理的人向往自*民主,只能服从真理,在真理面前低头;追求权力的人向往独裁专制,只能服从权力,认权不认人,在权力面前匍伏膜拜,卑躬屈膝,“多磕头,说好话”。追求真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驾驭能力,不断完善人的自身价值;追求权力的目的是为了占有世界,如《共*党宣言》结尾部分所阐述的那样:“无产者在这革命中只会失去自己颈上的一条锁链。他们所能获得的却是整个世界。”追求权力和执迷主义的人,把对利害的考虑代替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对真假的区分。他们只问目的,不择手段。只要能取得权力,只要“主义好”,任何手段都可以采用;造谣、说谎、昧着良心办事,被视为是党性强,立场坚定的表现,他们是“目的可以使手段正确”这一哲学理论的崇拜者。其结果必然扭曲是非,扭曲人的价值观念,形成官官相护,彼此勾结,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蒙蔽真相的社会氛围。昧着良心说假话办事情的丑恶社会心态就油然而生了。
重认知的价值取向能够正视,而且必须正视“是什么就说什么”;而重利益的价值取向不能够正视或害怕正视“是什么就说什么”。正是这种细微而容易忽略的差导,一旦和其他条件相结合,就可能逐渐形成重大的发展差异。诚如台湾已故学者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的一书中所说:“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正视‘是什么就说什么’,就可能发展出科学。西方近代俗世化的文化就是这样的。布鲁诺和伽俐略是为这一基本价值奋斗牺牲的伟大人物,他们宁可受迫害,甚至被烧死,不说他们认为不真实的话。但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不在此。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不仅不在此,而且常常为了道德,与情感与利害关系,牺牲了‘是什么就说什么’的原则。”殷海光在这里谈的虽然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又何尝不如此!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马克思列主义为圭臬的苏联共*党勾结新彊军阀盛世才危害中国主权,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共*党攫取中国东北的权益,就足以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重视利益价值的基本取向。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国以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标谤的共*党和工人党,也经常为了道德,情感与利害关系,为了争由谁代表马列正统,为了争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为了争当民族解放运动的龙头老大而分分合合,进行激烈争论,互相抹黑丑化对方,给对方扣大帽子,甚至不惜武装冲突,这都充分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重利益价值取向的价值观念,毫不在意“是什么就说什么”的科学认知原则。还有一件有趣的小事,1954年陈寅恪写了一部引起海内外学术界浓厚兴趣的《再生缘》的书。因这部亁隆年间的虚构作品语涉征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特殊国际环境下,因**于1962年初曾让人打招乎,不要在报纸上讨论《再生缘》,以免由此伤害中朝友谊。因顾及中朝友谊,竟封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讨论。使《论〈再生缘〉》的出版流产。以道德、情感、利害关系决定认知原则,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使中国的每场政治运动,都要层层表决心,开誓师大会,开控诉大会,把人们弄得晕头转向,失去理智。然后让大家昧着良心说假话办违心事,而且是在“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斗私批修”的马克思主义冠冕堂皇的口号掩盖下说假话办违心事。如柏拉图主张的那样:“为了城邦的利益欺骗他的敌人和公民。”波普尔批评这种行为是一种“封闭社会——集团式的部落道德,它不是个人主义的自私,而是集体主义的自私。”诸如此类,正是牺牲了“是什么就说什么”的原则之表现。这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和中国文化一拍即合的原因。这正是**闭口不谈科学、自由和民主的原因。这正是**用大谈辩证法、阶级斗争和历史,大谈“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斗私批修”这类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来代替谈科学、自由、民主和人权的原因。因为谈科学、自由、民主和人权,必须正视谈“是什么就说什么”;而谈辩证法、阶级斗争和历史,谈道德情操就能回避谈“是什么就说什么”,还能把“是什么说成不是什么”。这是因为辩证法具有一种重要功能,就如波普尔所说的那样,“可以用来把一种思想歪曲成它的对立面。”因而我们由此可以断言,不敢正视“是什么就说什么”的认知价值取向,就不可能面对科学、自由、民主和人权。自1949年以后,**最不敢正视的就是“是什么就说什么”。他在建国后办了几件大事,可谓乏善可陈,问题成堆,祸国殃民。但他硬要说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把“是什么说成不是什么”,把“不是什么说成是什么”。指责说真话的人吹黑风,刮阴风,离右派只有五十步之遥;还自我标谤“伟大、光荣、正确”。这充分说明**因利益价值取向的驱动,使自己不敢正视现实,害怕否定自己的错误。展现了**的心态是退缩的、锁闭的、僵固的、排他的。从而严重阻碍了中国由农耕经济的封闭社会,向工商经济的开放社会转变发展的道路。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利益取向的价值观念,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在我国制度化建构化,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长期宣传灌输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念念不忘无产阶级专政,念念不忘枪杆子和印把子的价值观念,一言以蔽之,念念不忘权力,权力高于一切,权力大于一切。在我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向权力看齐,有权就有一切,无权便丧失一切的权力文化。自古至今,中国的当权者最害怕的是失去权力,把自己手中权力的流失视为世界的末日。这种权力文化,正是利益取向价值观念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这种权力文化认为权力万能,可以创造一切,获得一切,保住一切。有了权,可以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有权可以使鬼推磨。我国传统文化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还有胭和玉”,曾激励大批寒士倚窗苦读,为保存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当今流传的是“权中自有黄金屋,还有胭和玉”,却激励了大批寡廉鲜恥的贪婪之徒,昧着良心行贿求官,索贿求利;昧着良心说假话办坏事。这种权力文化对社会对民族危害极大,腐蚀了几代中国人。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追逐利益为最高目的的动机行为,必然招致众怨,这是半个世纪以来引发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最大隐患。长期的社会动乱使中国人民吃尽了苦头,也使中国人民开始反思,植根于利益取向的价值观念之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够救中国吗?
现在,中国共产党开始重视科学决策和科学治国的理念,这是一件大好事。科学决策和科学治国,是对**的治国理念和苏联解体的教训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理论的肯定和升华,这是照亮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道路的曙光。因此,在当今中国,要实现科学治国的理念,必须开展认知基本价值观念的启蒙普及教育,开展区分真假是非的启蒙普及教育,必须重新启动中国人因“五四”运动的爆发而中断了的追求科学民主自由人权的新文化运动,必须建立自*民主的政治架构。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华民族之中牢牢树立起“是什么就说什么”的认知价值观念,并使之制度化和建构化,才能使昧着良心说假话办坏事的空间大大地被压缩,制假造假,贪污腐败,坑蒙拐骗等等不正之风就能有效抑制,和谐社会就有希望建立起来。否则,科学治国将成为空谈。
治国必须先治党,这是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是一党执政。既然治国必须依靠科学,那末依靠科学治党理应成为题中之义了。而科学治党,就是要坚持“是什么就说什么”的认知原则治党。所以科学治党,必须抛弃政治挂帅和思想意识挂帅的传统思难模式,抛弃关门治党的模式,把治党置于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之下,不要害怕百姓群众“是什么就说什么”。一句话,治党必须少谈主义,多研究实际问题,坚持“是什么就说什么”的价值取向治党。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最难之难了。認真区别从严治党、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治党、“三个代表”治党等等诸如此类的治党价值观念,和“是什么就说什么”的区分真假的基本价值观念有何不同?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使利益取向的价值观念向认知价值观念的转变,逐步实现党的基本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只有这样,中国共*党才能立于不败这地,才能避免重蹈苏联共产党解体的覆辙。
范文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通常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是一种根本的改变。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尊重客观规律,注重调查研究,坚持走群众路线,不断总结经验,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经过反复实践逐渐形成的一种与人的主观需要相连的判断好坏、是非、利弊、善恶的观念。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价值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价值,还有综合性、复杂的价值,如人的价值(或称人生价值);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历史时代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念就不同。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对象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世界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对人生意义和目的的特定理解的人生观,以及作为主体设定其价值目标和行为取向的价值观,都要以一定世界观作为思想基础,并支配其人生思考和选择的表现形式。
世界观与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世界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价值选择。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能够指引人们正确的看待人生,想问题、办事情以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做奉献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反之,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致使人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并误导人们的言行。
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它为人生观提供一般观点和方法论指导,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应用和贯彻。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形成价值观的基础,世界观不同,价值观也就不同。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世界观更丰富、更完善。
人生观与价值观也是统一的,价值观是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人生观内在地包含着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指导人们从集体,从社会的整体需要出发,去看待事物对人的效用关系,从而把人生真正意义看作贡献,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同时,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人们客观地分析人自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可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各有自己的特定内容,但三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的。
价值观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现实体现
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怎样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通过观察其对具体事件的态度和行动来判断,一个人对具体事件的态度和行动就是其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这充分展示了其的价值观。
世界观对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的指导作用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者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所谓区别就是表现在所指的内涵和范围的不同,世界观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人生观面对的是社会人生的领域,价值观则更进一步,指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三者之间也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一方面,世界观支配和指导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生观、价值观又反过来制约、影响世界观。
世界观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作用,主要是通过揭示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指明社会历史和人的发展方向,为人生目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保证和服务。一个人如果没有从世界观上解决唯物而辩证地、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事物,就很难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对世界观发生作用,或是巩固、完善、促进世界观的发展,或是动摇、破坏、扭曲世界观。
我们如果想要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出一番业绩,成为一个活得有意义的人,就一定要注意学习,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正确的世界观,把握客观规律,认清世界大环境、小环境,通过正确的人生观,懂得活着为了什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正确的价值观,确立高尚、进步的价值追求,实现完美的人生价值。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范文四: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区别
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区别
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培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企业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但由于他们的资历不同、生活环境不一样、受教育的程度也不相同等原因,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千差万别。企业价值观念的培育是通过教育、倡导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感召等方式,使企业职工扬弃传统落后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念,并形成共识,成为全体职工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企业价值观念的培育是一个由服从,经过认同,最后达到内化的过程。服从是在培育的初期,通过某种外部作用(如人生观教育)使企业中的成员被动地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同是受外界影响(如模范人物的感召)而自觉地接受某种价值观念,但对这一观念未能真正地理解和接受;内化不仅是自愿地接受某种价值观念,而且对它的正确性有真正的理解,并按照这一价值观念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企业价值观念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组织中个体成员价值观念的转变还可能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反复,这更增加了价值观念培育的复杂性。价值观念的培育,需要企业领导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善于把高度抽象的思维逻辑变成员工可以接受的基本观点。这其中,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它能唤起职工对自己生活和工作意义的深思,对自己事业的信念和追求。
由于企业价值观念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价值体系,因此在培育中要注意多元要素的组合,即既要考虑国家、企业价值目标的实现,又要照顾职工需求的满足。但首先考虑的还应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日本松下公司的七条价值观念中,第一条就是"工业报国",我国老一代企业家卢作学(民生输船公司创始人)倡导的"民生精神",就是基于"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裕国家"这一为国为民的价值观念。
企业精神构塑是在企业领导者的倡导下,根据企业的特点、任务和发展走向,使建立在企业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内在的信念和追求,通过企业群体行为和外部表象而外化,形成企业的精神状态。
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是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价值观是企业精神的前提,企业精神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价值观具有分散性和内隐性,如存在的价值、工作价值、质量价值等,它是人们的信念和追求。但企业精神则不同,它比较外露,容易被人们所感觉。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
流通企业精神构塑,首先要根据商品流通的行业特点,确定和强化企业的个性与经营优势,通过这种确定和强化唤起职工的认同感,增强职工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发展动力;二是以营销服务为中心,引导和培育企业职工创名牌、争一流、上水平的意识和顾客第一、服务至上的经营风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大力提倡团结协作精神,使企业形成一个精诚合作的群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发扬民主,贯彻以人为本,造就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激励职工参与意识,使他们把自己与企业视为一体,积极为企业的兴旺发达献计献策;五是提炼升华,将企业精神归纳为简练明确、富有感召力的文字表达,便于职工理解和铭记在心,对外形成特色加强印象。 企业精神的形成具有人为性,这就需要企业的领导者根据企业的厂情、任务、发展走向有意识地倡导,亲手培育而成。在构塑企业精神的过程中,特别应将个别的、分散的好人好事从整体上进行概括、提炼、推广和培育,使之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精神。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一团火"精神就是以普通售货员张秉贵的事迹为代表概括提练而成
范文五:中国核心价值观与国外价值观的区别
中国核心价值观与国外价值观的区别 谈到核心价值观,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是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由小到大,由个人到集体,当13亿人的价值观有了共同的目标,有了共同点,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一个民族,只有有了共同的文化基础,有了共同的文化共同点,才会有共同的和核心价值。所以说,统一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中国,具有5000年的历史。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不断有新的改变与发展。有了秦始皇的大一统,我们有了统一的概念,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文化历史中,人们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而孔孟之道的核心价值就是“仁”,所以封建时代的中国,核心价值就是仁,就是忠于君。民国时期的价值观有了分化,有了差异。资本主义,无政府主义,各种思想潮流,而这一切又源于国外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当然,到最后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到了中国大众的接受。发展到今天,也就有了教室后面的这24个字。这里,我们组注重讨论中国的法治精神:我们中国的法制追求是公平,公正,依法治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更是提出了16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佛教,印度教,婆罗门教等,对印度的文化,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印度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讲究三权分立,但是印度受到的宗教影响太大,所以很多方面并不能做到有法必依,并且,印度宗教文化习俗也对印度的法治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例如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这就为法治造成了阻碍,也就为社会稳定和谐埋下了隐患。。另外,印度教,与佛教更注重人自身道德的修养,也就造成了法律不能被大众很好的接受。由于印度宗教的众多,也是的印度民族极具宽容性,但正是这种宽容性,造就了印度政府无法像我们国家这样保障法治,无法强劲有力的推进法治。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
注:第30组成员(按学号排列):
隋文武;1403050119
王本松:1403050120
王大勇:1403050121
王哲: 1403050122
吴文祥:1403050124
杨强: 1403050125
杨文杰:1403050126
杨智宇:1403050127
朱诗豪;14030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