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作者:帅成碧
来源:《决策与信息 ·下旬刊》 2015年第 12期
[摘要 ]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高校和社会爱心人士为家庭经济贫困的 大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资助措施,但是,在获得物质资助的同时,有的贫困生产生了自卑、依 赖、虚荣等心理问题,分析这些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改善资助工作方式和 措施,将经济资助和心理援助有效结合,从而促进高校资助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 ]资助工作 ; 贫困生 ; 心理问题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 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和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后,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高校资助体系得以进一 步完善。目前,高校以形成了 “ 奖、助、勤、贷、补、免、减、绿色通道、社会资助 ” 等多种形 式有机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确保每一名大学生不会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可是在实际操作中, 因为资助实施、管理工作的问题,对贫困生心理状况的了解不充分,引发了学生种种心理问 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的资助工作也难以有序的发展。所以,分析受 助学生心理问题,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受助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在高校的资助工作中,大部分同学都能客观正确地接受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对国家、社 会、个人提供的资助心存感恩,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由于资助管理工作不够完 善,学生自身认知和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一些学生认为贫困生是不光彩的标签,自己接受资助就是低人一等,受助 后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表现的胆小、自卑、消极、回避人际交往,刻意隐藏自己贫困生的身份。
2、依赖心理,部分贫困生将家境贫困归因于社会不正之风,不能客观正确地看待自身存 在的不足,认为自己国家、学校、社会对自己的资助是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获得资助后 不思进取,铺张消费,学习松懈,成绩不进反退。
3、虚荣心理,少部分受助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爱慕虚荣,拿到资助款就去买高档 手机、名牌电脑,讲究吃穿,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当老师对他们进行节俭教育时,他们还固执 的认为资助款的支配权在自己手里,老师不应该横加干涉。
4、敌对心理,部分贫困生认为资助者的慈善行为是另有所图,沽名钓誉,并不是出自于 真心地关爱贫困学生,而自己是用尊严与资助者进行了等价交换,大家各取所需,无一点感恩 之情。
范文二:针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针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作者:黄鑫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5年第07期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就产生了贫困生心理问题,并且贫困生数量逐年增加,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亟须解决。
【关键词】贫困生 ; ;心理问题 ; ;措施
一、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
由于受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贫困生的行为常常强化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贫困生因为家庭的贫困而陷入自卑的情绪中,经济问题影响了贫困生的正常生活,使得他们经常有己不如人的思想。校园生活是一个集体的生活,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会让贫困生脱离正常的人际圈。由于贫困生的生活消费不和其他同学在同一层次上,使得他们总是担心同学瞧不起自己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甚至因为同学一个小小的玩笑,都会深深刺伤贫困生的心灵,这常常使之难以摆脱自卑的心理。
2.孤僻心理
很多贫困生都有孤僻的表现,由于经济条件和其他同学相比相差太多,导致心理严重失衡,因此试图通过远离其他同学来掩盖自己的贫穷。多数贫困生尽量不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不参加同学聚会,久而久之便形成孤僻的心理。
3.焦虑心理
每到开学之际,贫困生总是会有强烈焦虑的心理。因为会担心自己无法缴纳高昂的学费,还要常常为了每月的生活费而烦恼,由自尊心受损、失败感、落魄感而产生强烈的焦虑、紧张、害怕的心理。其实,大多数贫困生在学习上都十分刻苦努力,因为这样的学习机会十分来之不易。然而这种焦虑的情绪常常影响贫困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又会常常带来自卑、无助的心理。有些贫困生常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与他人交谈,因为现实世界里往往总会有使之强烈的不满情绪,这样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偏激的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贫穷
范文三:普通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日趋增多,而他们的心理却越加凸显许多问题,业已引起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和其他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但因为家庭贫困也造成许多大学生心理失衡。本文就贫困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展开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心理 分析 对策 一、当代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状况 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扩招,大大增加了适龄青年接受高等 教育 的机会,从长远来看,无疑是一个好举措。但高等教育并非义务教育,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会随之日益增加。目前,我院的贫困生数约占到我校总人数的15%,其中特困生如孤儿、低保户、重病户等占到5%左右。虽然教育部和各高校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生完成学业提供了一定的 经济 保障。但在解决他们经济危机的同时,却又面临着心理健康的危机。贫困既可以成为奋发进取的动力,也成为不少贫困生的心理负担,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二、各种心理问题的体现 1. 目标迷茫 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一样,在高考指挥棒下,把考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唯一目标。面对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他们感到困惑,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受教育体制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其中蕴含着许多人为因素,一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差,能力一般的同学凭借优越的家庭背景却能找到很好的工作。面对不公平的竞争现实,不少贫困生表现出气馁和无奈,甚至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2. 自卑感强 由于经济和生活上的困难,贫困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有一种压抑感,不敢与别人主动交往,也不愿轻易接受同学、老师的帮助,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再加上,他们大多数生活在艰苦的条件下,除了学习好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在他们内心深处,总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自卑感。为了维护自尊,他们不会很积极的参加活动。这样自我封闭的生活,贫困大学生的眼界得不到开阔,能力无法得到拓展。 3. 依赖心理 近几年来,国家以及高校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扶助工作,采取了奖、贷、减、补、免等措施,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物质扶贫工作力度。而部分贫困大学生缺乏奋斗目标,不够自强、自信、自立,同时社会责任感不强、不思进取、坐享其成,不愿主动想办法克服困难,而是把国家、社会、高校当成他们的保护伞,养成了“等、靠、要”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说明了国家、高校高度重视贫困生的物质扶贫,忽视了贫困生的精神脱贫。因此,在我们对他们进行经济补助的同学,也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活动提高他们的感恩意识。 4. 缺乏诚信 随着高校的扩张,贫困生数量的增加,我国的各项贷款制度也非常的完善。新生报道的时候都有绿色通道可以走,使他们能够顺利的进校读书,而毕业后一些学生的贷款却难以追回,联系不到本人,甚至有些学生为了不还贷连毕业证书都不要。他们觉得贫困生就理应这样,觉得全世界就只有自己是最贫困的。他们不愿意为自己的学业负责,没有诚信可言,更加缺乏感恩意识。
范文四:农村贫困学生的原因调查
贫困学生的原因调查
摘要: 贫困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根除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
现阶段世界各国所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从我国农村贫困学生的产生原因入手,分析了贫困原因,以便从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 农村 贫困生 原因
贫困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根除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现阶段世界各国所急需解决的难题。一般认为:“贫困即意味着由于自身或外部的种种发展障碍或制约因素而得不到发展机会,进而陷入到一种持续的基本生活资料贫乏的生存危机和生活困苦状态或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最低生活标准的状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生产力落后,尤其是农村生产力落后,造成贫困人口数量巨大。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这一学期,我班上共有66名学生,登记加入贫困生库的就有40多人,许多贫困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很吃力,缺乏主动性,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这也给班主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班主任该如何管理好、教育好他们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了解他们的贫困原因,或许有助于他们摆脱厌学的情绪,尽快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经过调查、交谈、走访了解了一下,究其贫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先天自然环境的劣势。自然环境的劣势严重制约着农民的经济水平。在我国的许多贫困地区,气候多变、灾害频繁、土地贫瘠。例如:南方贫困山区虽然热量充足,但雨量偏多,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受水灾影响大 ;西北贫困山区,水资源偏少,则经常受到干旱的困扰。贫困山区多属于“老、少、边、穷”地带。先天的地理劣势或是深山险谷。或是丘陵沟壑,加之风雨不调,水土流失,致使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始终徘徊在“靠天吃饭”的水平线。此外,地理位置的偏远也使这些地区的经济生产所必须的人力、技术、信息等要素不易获得。所有这些劣势条件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与不稳定。
二、后天发展的社会因素制约。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的积蓄期中,面对生产力落后,工业化水平低下,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大背景下,要建立现代化的国家,始终是以牺牲广大农村的利益为代价的,这对于农村贫困山区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些社会因素冲击着贫困山区。这些年来,以农业支持工业、以乡村支持城市,强化历史上原来就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富起来的工业、城市并没有完全带动贫困山区的农民共同富裕虽然受到工业、城市辐射到的地区的农民富起来了。但是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并未解体,仍然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三、传统观念的束缚。区位劣势加之交通、通讯等的落后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经济上的封闭停滞和观念上的保守陈旧。在他们的观念中,认为经商做生意搞副业是冒险放弃老本行的活动。他们得过且过,宁可年年在困苦中忍受,也不肯主动吃苦去改变自身的贫困环境。整天呆在家里等政府发给他们的救济款,这种“输血式”的救济养成他们严重的畸形心理。长年享受救济粮款,不仅心安理得,而且稍有迟缓就十分不满。在有些地区,每到救济时节,困难户就像领工资一样去要救济粮款。他们这些人虽然穷,但对“香火”即“传宗接代”非常地看重。在农村如果有一对夫妇没有男孩,则被认为是断了“香火”,乡亲们看不起他们,他们永远也抬不起头生活下去。在这种观念下他们千方百计地生个男孩,甚至有些夫妇要生下两个以上男孩才满意。在这些农民中,他们已经是家徒四壁,食不果腹,再加上几个孩子的生活,他们更是穷困潦倒。
四、人的身体状况及文化素质。在农村随处可见生病无钱医治,对于身体上的疾病贫困人们的态度是后知后觉不管不问的。我国大部分农民还没有享受医疗保健待遇,农民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负担,一年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病稍大一点,一般农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在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农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虽然在有些农村地区已开设医保,但也由于程序的复杂与繁琐,医疗保障的实施并不成功。 由于贫困地区教学条件和教师素质都相对差,所以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于全国水平。低下的文化素质,不仅妨碍着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己导致了愚昧,酿成了很多悲剧,制造着贫困。不少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在维持生活的低层次需求限制下,认为子女上学读书只要能识几个字,不被人骗就行了,有的甚至认为只要能认识钱币就行了,因此学生中途辍学率很高。这样就导致贫困地区教育落后。教育落后又反过来导致人口的文化素质低。由于无知,在贫困地区,有近亲婚配,造成相当数量的残疾人口。农村很多无知识和一技之长的青年人纷纷的进入大城市打工挣钱。这些民工在大城市则是弱势群体。他们无技术、无文化,只能在城市中干粗、脏、重活。
由此可见,在贫困村,低素质人口对流也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面对数目众多的农村贫困人口和多样复杂交错的致贫背景,不难发现自然环境、社会因素,人们的传统落后思想观念,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导致了农村人民的生活贫困。只有从以上原因着手,才能真正帮助农村人民脱贫致富,早日实现小康生活。同时,也可以使得学生安安心心地回到教室学习,努力提高文化水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范文五: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作者:张爱芳
来源:《教育》2013年第08期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学生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会不断增高,使得高校贫困学生的相对数量也逐年上升。据统计,每年高校在校生中大约35%的学生进行困难认定,有的个别班级高达50%,其中有不少学生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贫困学生由于物质条件的匮乏,给他们造成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和生活上的不愉快,大部分学生经受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这就使得他们出现了各种各样心理上的障碍,不少学生表现出自卑、焦虑、自我封闭、孤僻、缺乏自信等多种心理特征,即在人格上的不健全和不健康。这种心理健康问题是他们成长和成才的绊脚石。本文首先分析贫困学生普遍存在的几种心理特征,然后对形成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
心理问题的根源
贫困学生的心理特征存在着共性,比如胆小怕事,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想法,遇事优柔寡断,缺乏果断性。这些都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学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点内容,这种心理问题也是造成他们休学、退学、轻生乃至犯罪等行为的主要原因,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是高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那么,首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见的心理状态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形成他们心理问题的根源。
自卑心理 自卑是指个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以及其他原因产生的一种“低人一等”自轻自贱的心理。自卑心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中最常见的一种。它可以派生出其他的心理表现,比如,情绪低落、性格孤僻、自我封闭等特点。自卑心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典型的特点,这种心理状态主要由于求学和贫困的冲突、学业的挫折和人际交往的挫折等原因造成的。
焦虑和妒忌心理 焦虑心理是一种处于心理挣扎的状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斤斤计较和精打细算,使得他们的忧患意识格外的强烈,这就体现出焦虑和烦躁的心态,对学习和生活不敢有美好的愿望,对同学的交往不自然,不真实,害怕歧视,担心被排斥。贫困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的长期存在会对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产生非常严重的危害。他们在焦虑心理的同时伴随着妒忌,看到别人比自己的生活条件优越,各方面能力突出,便会产生一种羡慕嫉妒的心理不平衡和不服气。这两种心理状态主要是由于贫困学生攀比心较重,争强好胜的心态造成的。
敏感多疑心理 敏感多疑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另一特性,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压力较重,经济来源不足,本身自我感觉自卑,又同时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评头论足,内心处于提防状态,他们在交友中也会表现出对别人的不信任感,对同学说的话和做的事容易猜测和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学生心理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