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例谈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例谈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点击数:144 次 录入时间:2012/6/5 9:32:00 编辑:zhangwei19910302
作者:甘肃天水秦州区汪川中学 汪银波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叠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诗人为什么会钟情于它呢,这与它在诗作中的表达效果有关。
一、描绘景物,绘声绘色
写景状物类诗歌中,诗人常常借助多种表达技巧,把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或动人的情景展示给我们。叠词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杜甫的绝句《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后两句就运用了“时时”和“恰恰”两个叠词。“时时”,表明蝴蝶因恋花而在花丛中翩翩飞舞的情景,在动态描写中暗示了花之多与花之艳;“恰恰”是“和谐、融洽”之意,修饰动词“啼”,形容娇莺的鸣叫声婉转悠扬,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享受。至此,一幅百花争艳、蝶舞莺歌的“春景图”跃然纸上。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对叠词的巧妙运用。
乔吉的《天净沙?即事》(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通篇运用叠词,描绘出一幅莺歌燕舞、花红柳绿、美人游春的画面。叠词的使用,使作品中的意象数量剧增,不仅拓展了作品的意境,还绘声绘色,使作品形象可感。莺加莺,燕加燕,自然就成了无数只莺和燕;花加花,柳加柳,自然就成了无数株花和柳;人加人,事加事,自然就成了无数的人和事。这样,自然就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想象中体味到这令人陶醉的美好春景。
二、渲染气氛,烘云托月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特定的情境中,叠词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感情的作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登高》中的名句。其中,“萧萧”写深秋季节落叶飘零之声,“滚滚”写长江水汹涌浩荡之势。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人自然产生时光易逝的感慨;滚滚长江,亘古如斯,意味着宇宙
的永恒。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正值人生之秋的杜甫怎能不有所感触呢,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还能实现吗,落木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皆有烘云托月之效,很自然地便诱发出下面的两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所要表达的漂泊万里的羁旅愁思和壮志难酬的痛苦心情。
石孝友的《眼儿媚》极写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上片中作者写道:“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其中,前两句用了四个叠词:“淡淡”,写阴沉沉的天色;“萧萧”,写淅淅沥沥的雨声。这种迷蒙阴冷的天气会持续多久呢,下句,作者作了回答——“暮暮复朝朝”:从傍晚到早上,从早上到傍晚,日复一日,永无尽期。接着,作者借虚写想象对方因思念自己而无心梳妆打扮和容衰体瘦的情景,以此表现自己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两句看似写景,实际上是渲染悲愁的气氛,烘托作者凄苦的内心。
三、抒写心怀,情深意浓
“诗言志”,叠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能更好地表现作者或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孟郊的《游子吟》是一曲母爱的颂歌。前四句作者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写游子上路前慈母生怕儿子从此一去迟迟难归,缝衣服时一针一线都特别细密,想把衣服缝制得更加结实些。“密密”,写慈母的细心与专注;“迟迟”,写慈母的担忧与期盼。由此,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牵挂便通过这两个叠词直接表现了出来,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那密密匝匝的针脚中浸透着的慈母的缕缕情思。慈母一针一线缝进去的是母爱,是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李清照的《声声慢》是运用叠词的典范——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一连用了七个叠词。这七个叠词均是因情而生。作者因为百无聊赖,所以想寻找一些慰藉,于是寻了又寻,但一无所获,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的景况。这使她陷入了更深的愁思之中而不得解脱。这七个叠词将作者“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怆悲切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独具语言艺术魅力,鉴赏诗歌时借助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深远的意境,洞悉诗人丰富的感情。
(来源:《语文报?中考版》)
范文二:浅析李清照《声声慢》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浅析李清照《声声慢》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叠词,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个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一个词重叠后可能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那个词的词性和词义。所以说,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涵义,有强调的作用,一箭双雕,常被古代诗人使用。
易安居士的《声声慢》一词运笔哀婉,凄恻动人,韵味无穷。篇首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而深,含意深刻。开篇“寻寻觅觅”劈空而来,侧重写行为,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当时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词人如此“寻寻觅觅”,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呢?是在寻找逝去的青春年华,还是在寻找流亡以前夫唱妇随的美满生活,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们不得而知。但词人“寻寻觅觅”中的那种孤寂空虚,却真实可感:她在孤寂空虚中总想抓住点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抓住,一切仍然归于孤寂空虚。“寻寻觅觅”四字,顿顿跌跌,情附于形,恰当的渲染了情境,如仅用“寻觅”二字就显单薄,无此效果。主人公在“寻觅”一番后,什么也没得到,因而感到“冷冷清清”,境界更凄寂。“冷冷清清”侧重写词人的状态,既是她闺房独处清冷环境的描写,又是她抑郁寂寞、心事难照的心态描写,四字既明写环境,又暗示心情。“凄凄惨惨戚戚”纯粹描绘内心感觉,是她坐卧不宁、衷肠难述的悲凉心境的形象化描写。“凄凄”是外在环境与内在凄戚心情相连结的关键,承上启下。“惨惨戚戚”重在内心的诉说,中间用一“凄”字作媒介,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词的下阕“细雨”的“点点滴滴”更见出环境之寂静,无寂静就无“点点滴滴”的感觉。同时这微弱而又凄凉的声音又是“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写梧桐而在黄昏,已增悲感,何况细雨长滴,更令人悲不自胜了。 “点点滴滴”四字含意甚深,形式上与开头一样用叠字,内容上与“正伤心”照应,对一个愁绪满
怀的人来说,这细雨不但滴在耳中,而且滴在心里。整个黄昏就这么点点滴滴没个完,什么时候才完结?还要多久才能滴到天黑?天黑以后,还是这样滴呀滴的吗?这里写细雨没个完,其实就是写自己的愁绪没个了结。因此逼出结句:这种种情况难道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的吗?这一反问,贯注了作者多少难言之痛?
无论是开篇十四叠,还是其后的“点点滴滴”四字,都镌刻了词人难言的沉重,无声的哭泣,《声声慢》词最大的成功,也在于叠词的巧用。
由此可见,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独具语言魅力,鉴赏诗歌时借助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深远的意境,洞悉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范文三:例谈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例谈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叠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诗人为什么会钟情于它呢?这与它在诗作中的表达效果有关。
一、描绘景物,绘声绘色
写景状物类诗歌中,诗人常常借助多种表达技巧,把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或动人的情景展示给我们。叠词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杜甫的绝句《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后两句就运用了“时时”和“恰恰”两个叠词。“时时”,表明蝴蝶因恋花而在花丛中翩翩飞舞的情景,在动态描写中暗示了花之多与花之艳;“恰恰”是“和谐、融洽”之意,修饰动词“啼”,形容娇莺的鸣叫声婉转悠扬,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享受。至此,一幅百花争艳、蝶舞莺歌的“春景图”跃然纸上。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对叠词的巧妙运用。
乔吉的《天净沙·即事》(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通篇运用叠词,描绘出一幅莺歌燕舞、花红柳绿、美人游春的画面。叠词的使用,使作品中的意象数量剧增,不仅拓展了作品的意境,还绘声绘色,使作品形象可感。莺加莺,燕加燕,自然就成了无数只莺和燕;花加花,柳加柳,自然就成了无数株花和柳;人加人,事加事,自然就成了无数的人和事。这样,自然就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想象中体味到这令人陶醉的美好春景。
二、渲染气氛,烘云托月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特定的情境中,叠词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感情的作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登高》中的名句。其中,“萧萧”写深秋季节落叶飘零之声,“滚滚”写长江水汹涌浩荡之势。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人自然产生时光易逝的感慨;滚滚长江,亘古如斯,意味着宇宙的永恒。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正值人生之秋的杜甫怎能不有所感触呢?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还能实现吗?落木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皆有烘云托月之效,很自然地便诱发出下面的两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所要表达的漂泊万里的羁旅愁思和壮志难酬的痛苦心情。
石孝友的《眼儿媚》极写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上片中作者写道:“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其中,前两句用了四个叠词:“淡淡”,写阴沉沉的天色;“萧萧”,写淅淅沥沥的雨声。这种迷蒙阴冷的天气会持续多久呢?下句,作者作了回答——“暮暮复朝朝”:从傍晚到早上,从早上到傍晚,日复一日,永无尽期。接着,作者借虚写想象对方因思念自己而无心梳妆打扮和容衰体瘦的情景,以此表现自己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两句看似写景,实际上是渲染悲愁的气氛,烘托作者凄苦的内心。
三、抒写心怀,情深意浓
“诗言志”,叠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能更好地表现作者或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孟郊的《游子吟》是一曲母爱的颂歌。前四句作者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写游子上路前慈母生怕儿子从此一去迟迟难归,缝衣服时一针一线都特别细密,想把衣服缝制得更加结实些。“密密”,写慈母的细心与专注;“迟迟”,写慈母的
担忧与期盼。由此,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牵挂便通过这两个叠词直接表现了出来,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那密密匝匝的针脚中浸透着的慈母的缕缕情思。慈母一针一线缝进去的是母爱,是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李清照的《声声慢》是运用叠词的典范——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一连用了七个叠词。这七个叠词均是因情而生。作者因为百无聊赖,所以想寻找一些慰藉,于是寻了又寻,但一无所获,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的景况。这使她陷入了更深的愁思之中而不得解脱。这七个叠词将作者“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怆悲切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独具语言艺术魅力,鉴赏诗歌时借助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深远的意境,洞悉诗人丰富的感情。
(作者单位:甘肃天水秦州区汪川中学)
范文四:叠词的表达作用
叠词的表达作用
叠词的表达作用:
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2(起强调作用。
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有些叠词模拟声音,非常逼真。例如:《古井》中用“叮叮当当”来形容挑水桶碰撞的声音,用“吱悠吱悠”来形容扁担发出的声音,写出了人们挑水时的热闹,形象地说明了到这里取水的人多,又从侧面反映了古井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默默奉献的精神。有些叠词描写形状,惟妙惟肖。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写海参蠕动用“懒洋洋”,形象地表现了海参缓慢移动的样子,憨态可掬,逗人喜爱;写鱼的眼睛用“圆溜溜”,非常逼真地写出了鱼眼的灵活与水灵。
有些叠词展现动作,含义丰富。例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写汤姆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的动作是“慢吞吞”的,十分恰当地写出了汤姆不想把鱼放掉,可又不能违反爸爸的命令的矛盾心理。有些叠词泼墨溢彩,别有情趣。例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中用“水灵灵”写出了水面波动的情景,用“蓝晶晶”恰当表现了湖水蓝得发亮的特点,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又运用“绿茵茵”“黄灿灿”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有些叠词渲染气氛,令人如临其境。例如:《观潮》中用“浩浩荡荡”渲染了钱塘江大潮不可阻挡的气势,突出了自然的伟大力量。《齐天大圣》中的叠词“千千万万”“万万千千”,有力地渲染了哪吒和孙悟空打斗时的激烈场面和气氛。
?学过的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徐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
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三者用“情”贯穿一起。
其次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由此可见,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古诗十九首》在叠字运用上堪称典范。再如《迢迢牵牛星》,全诗仅十句,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
有些诗句由于叠字用得精妙,使其更富于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遂成千古名句。如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长),用
“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造语似痴,但情真意切。再如韦应物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二组叠字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后湖集》说,每读此句“未尝不茫然而思,喟然而叹”,希望“图苏州”(韦应物)之句于壁,使余隐几静对,神游八极之表。
二是确切性。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叠字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黄巢的《题菊花》中“飒飒秋风满院栽”,用“飒飒”摹拟风声风声;岳飞《满江红》中“凭栏处,潇潇雨歇”,用“潇潇”摹拟雨声??叠字撮合婚姻时写道:“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这里“诺诺”、“尔尔”是答应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好,好”、“就这样”之类的词,两组叠词把说嘴媒婆的油滑、奉承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再如《木兰辞》用“唧唧复唧唧”的叠词,写木兰的叹息声,也十分精当。
用叠词摹色的例子也不少。如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用“瑟瑟”形容江水的颜色好像碧玉一般。
三是音乐性。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诗的前四句分别用叠字领起,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还有用叠字来描绘音乐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五弦弹》中的“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等等,这些叠字将乐声的强弱、快慢、轻重表达得十分具体、可感。
古典诗词中叠字使用频率很高。有人作过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有二百篇,正如刘勰所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这些叠字在诗中有三百五十多句,运用叠字达二十六处之多,构成了这首叙事诗的一大艺术特色。因此,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对叠字的特殊功能不容忽视。
练习
一、分析“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的表达效果,
答案: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温暖的无边春意。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二、余光中的《乡愁》中用了“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叠词,对其表达作用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巧妙运用叠词,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
,(运用叠词,有利于抒发作者的感情。
,(多次运用叠词,用了反复回环的修辞手法,生动感人。
,(运用叠词,诗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显示出典雅的风韵,透露出思乡的情感。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答案:C 反复是相同的词语~该题不是。,
范文五:高中语文叠词表达效果5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高中语文叠词表达效果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1
浅析李清照《声声慢》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叠词,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个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一个词重叠后可
1
能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那个词的词性和词义。所以说,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涵义,有强调的作用,一箭双雕,常被古代诗人使用。
易安居士的《声声慢》一词运笔哀婉,凄恻动人,韵味无穷。篇首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而深,含意深刻。开篇“寻寻觅觅”劈空而来,侧重写行为,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当时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词人如此“寻寻觅觅”,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呢,是在寻找逝去的青春年华,还是在寻找流亡以前夫唱妇随的美满生活,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们不得而知。但词人“寻寻觅觅”中的那种孤寂空虚,却真实可感:她在孤寂空虚中总想抓住点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抓住,一切仍然归于孤寂空虚。“寻寻觅觅”四字,顿顿跌跌,情附于形,恰当的渲染了情境,如仅用“寻觅”二字就显单薄,无此效果。主人公在“寻觅”一番后,什么也没得到,因而感到“冷冷清清”,境界更凄寂。“冷冷清清”侧重写词人的状态,既是她闺房独处清冷环境的描写,又是她抑郁寂寞、心事难照的心态描写,四字既明写环境,又暗示心情。“凄凄惨惨戚戚”纯粹描绘内心感觉,是她坐卧不宁、衷肠难述的悲凉心境的形象化描写。“凄凄”是外在环境与内在凄戚心情相连结的关键,承上启下。“惨惨戚戚”重在内心的诉说,中间用一“凄”字作媒介,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2
词的下阕“细雨”的“点点滴滴”更见出环境之寂静,无寂静就无“点点滴滴”的感觉。同时这微弱而又凄凉的声音又是“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写梧桐而在黄昏,已增悲感,何况细雨长滴,更令人悲不自胜了。 “点点滴滴”四字含意甚深,形式上与开头一样用叠字,内容上与“正伤心”照应,对一个愁绪满
怀的人来说,这细雨不但滴在耳中,而且滴在心里。整个黄昏就这么点点滴滴没个完,什么时候才完结,还要多久才能滴到天黑,天黑以后,还是这样滴呀滴的吗,这里写细雨没个完,其实就是写自己的愁绪没个了结。因此逼出结句:这种种情况难道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的吗,这一反问,贯注了作者多少难言之痛,
无论是开篇十四叠,还是其后的“点点滴滴”四字,都镌刻了词人难言的沉重,无声的哭泣,《声声慢》词最大的成功,也在于叠词的巧用。
由此可见,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独具语言魅力,鉴赏诗歌时借助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深远的意境,洞悉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篇2
3
例谈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叠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诗人为什么会钟情于它呢,这与它在诗作中的表达效果有关。
一、描绘景物,绘声绘色
写景状物类诗歌中,诗人常常借助多种表达技巧,把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或动人的情景展示给我们。叠词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杜甫的绝句《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后两句就运用了“时时”和“恰恰”两个叠词。“时时”,表明蝴蝶因恋花而在花丛中翩翩飞舞的情景,在动态描写中暗示了花之多与花之艳;“恰恰”是“和谐、融洽”之意,修饰动词“啼”,形容娇莺的鸣叫声婉转悠扬,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享受。至此,一幅百花争艳、蝶舞莺歌的“春景图”跃然纸上。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对叠词的巧妙运用。
乔吉的《天净沙即事》(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通篇运用叠词,描绘出一幅莺歌燕舞、花红柳绿、美人游春的画面。叠词的使用,使作品中的意象数量剧增,不仅拓展了作品的意境,还绘声绘色,使作品形象可感。莺加莺,燕加燕,自然就成了无数只莺和燕;花加花,柳加柳,自然就成了无数株花和柳;人加人,事加事,自然就成了无数的人和事。这样,自然就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想象中体味到这令人陶
4
醉的美好春景。
二、渲染气氛,烘云托月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特定的情境中,叠词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感情的作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登高》中的名句。其中,“萧萧”写深秋季节落叶飘零之声,“滚滚”写长江水汹涌浩荡之势。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人自然产生时光易逝的感慨;滚滚长江,亘古如斯,意味着宇宙的永恒。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正值人生之秋的杜甫怎能不有所感触呢,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还能实现吗,落木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皆有烘云托月之效,很自然地便诱发出下面的两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所要表达的漂泊万里的羁旅愁思和壮志难酬的痛苦心情。
石孝友的《眼儿媚》极写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上片中作者写道:“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其中,前两句用了四个叠词:“淡淡”,写阴沉沉的天色;“萧萧”,写淅淅沥沥的雨声。这种迷蒙阴冷的天气会持续多久呢,下句,作者作了回答——“暮暮复朝朝”:从傍晚到早上,从早上到傍晚,日复一日,永无尽期。接着,作者借虚写想象对方因思念自己而无心梳妆打扮和容衰体瘦的情景,以此表现自己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至
5
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两句看似写景,实际上是渲染悲愁的气氛,烘托作者凄苦的内心。
三、抒写心怀,情深意浓
“诗言志”,叠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能更好地表现作者或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孟郊的《游子吟》是一曲母爱的颂歌。前四句作者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写游子上路前慈母生怕儿子从此一去迟迟难归,缝衣服时一针一线都特别细密,想把衣服缝制得更加结实些。“密密”,写慈母的细心与专注;“迟迟”,写慈母的
担忧与期盼。由此,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牵挂便通过这两个叠词直接表现了出来,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那密密匝匝的针脚中浸透着的慈母的缕缕情思。慈母一针一线缝进去的是母爱,是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李清照的《声声慢》是运用叠词的典范——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一连用了七个叠词。这七个叠词均是因情而生。作者因为百无聊赖,所以想寻找一些慰藉,于是寻了又寻,但一无所获,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的景况。这使她陷入了更深的愁思之中而不得解脱。这七个叠词将作者“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怆悲切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独具语言艺术魅力,鉴赏诗歌时借助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深远的意境,洞悉诗人丰富
6
的感情。
(作者单位:甘肃天水秦州区汪川中学)
篇3
一、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
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一)修辞手法: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7
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8
(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4)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
9
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
表现方法(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二、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
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
(一)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A、借景抒情: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B、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C、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
10
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D、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A、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
11
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
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2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17、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13
20、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22、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2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
类比推理等
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用现代的观点来说,主要的有三种:比拟、夸张、借代等。
14
(二)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1、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
语言描写作用:1、刻画人物性格;2、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3、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4、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作用:1、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2、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3、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4、深化作品主题。
外貌(肖像)描写作用:1、刻画人物性格;2、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3、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动作描写作用:显示人物内心世界。例如:蹑手蹑脚的走
2、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4、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作用:使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生动
A、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B、动静结合:对事物、
15
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三、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
说明方法和说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说明性文体中出现。
(一)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用比喻、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引资料、画图表、类比、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更具体、更详细。
2、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 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3、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4、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
16
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
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5、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功能)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7、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17
好处: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8、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好处: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理解。 9、画图表(列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好处: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
10、配图:再说明具体物品时,为了让读者对物品有视觉上直观的感觉。配以具体图片,可以省去物品外观的具体描写。
(二)说明方式:一般指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
平实说明:是指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词等;
生动说明:主要指用华丽的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词、副词、叹词等。
四、论证方法与论证方式
论证方法和论证方式一般只能在议论性文体中出现,它们
18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另外论证方法还包括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引证法、反证法、归谬法等。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篇4
表达效果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共五种,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
19
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笔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选材剪材;
?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设问、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三、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1、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2、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3、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20
四、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夸张 比喻 拟人 设置悬念 点面结合 开门见山 伏笔照应 开篇点题 比拟
五、诗歌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 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比 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兴 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 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
想象 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
甚至幻想。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1.意义双关【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21
篇5
表达效果
【导语】所谓表达效果是指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在介绍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心中的想法。
【解题策略】根据阅读中评分的要点及角度,我们主要可以从思想情感、主旨结构、读者感受三个方面来分析作答。
第一步,思想情感。包括作者、文中人物和文中象征物的思想情感;
第二步,主旨结构。如果前文没有写出主旨,那么本句(段)就是点明主旨;如果前文已经写出中心,那么本句(段)就是深化主旨,丰富文章的内涵。结构在上一个知识点中已经做过详细讲解,此不赘述。
第三步,读者感受。包括兴趣、思考、共鸣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抒情议论,引起读者的思考或共鸣。
【必备口诀:表达效果重感情,主旨结构有感受】
例题1:分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母亲的中药铺甘典江》(2012年高考浙江卷)
第一步,思想情感。“母亲,中药”,“我”对母亲的深情
第二步,主旨结构。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22
第三步,读者感受。无
【整理答案】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呼应标题,深化主旨。
练习1:分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第一步,思想感情。“我们看着它这样”,自责和无奈
第二步,主旨结构。“雨落、开裂、朽掉、发黑”,层层渲染,富有感染力
第三步,读者感受。无
【整理答案】层层渲染,富有感染力,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例题2:分析“捞草帽”这一情节的表达效果。
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见到瀑布深潭,她高兴得跳起来欢呼,山风掠过,将她草帽吹落潭中,她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跳入潭中。捞起草帽,游回潭边,跃到岸上。她还没做出反应,周边的游客已经响起掌声,还有人说:“跟电影镜头似的;” 他们躲到僻静处,他把上衣脱下,晾到灌木上。她说:“吓死我了。知道你要
23
表达,可也犯不着这么冒险。”他说:“除了对你表达,其实,还有另外的内心秘密。”她狐疑了:“什么另外的秘密,”他告诉她,掉在潭里的,是草帽。草帽是用什么做的,她随口说:
稻草。他告诉她,不,是麦秸。把麦秸用水泡过,然后用双手编成辫子,他们老家的妇女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在做完别的活计后,来顺手干这个,叫做掐辫子。一挂辫子大约弯成五圈,近年来的收购价,是一挂一元钱,一个能干的妇女,一天掐辫子能出五六挂??
《掐辫子刘心武》 2012年高考天津卷
第一步,思想感情。无
第二步,主旨结构。引出下文
第三步,读者感受。“另外的内心秘密”,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整理答案】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
练习2:分析下面语段的表达效果。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 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
24
客厅拿东西,那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 ......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灯火萧萧》 2010年高考全国卷?
第一步,思想情感。“温暖着我们的童年”,留恋、怀念
第二步,主旨结构。无
第三步,读者感受。语境真实、具体、生动,激发阅读兴趣
【整理答案】寄托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七、课后作业 分析下列各题的表达效果。
1.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我知道,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走进腾格里 节选 学群》 2011年高考福建卷
25
第一步,思想情感。“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活”,“诅咒过的物资”,不满和批判 “没有办法...不能像...只能回到...”,不舍和无奈 “照亮精神,让灵魂呼吸”,希望
第二步,主旨结构。揭示主旨
第三步,读者感受。无
【答案】?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 ?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 ?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2.猫儿眼中的世界永远不会空寂。趴在墙上的猫儿仰起头,目送着铅色的云在阳光下慢慢变淡,结伴游走,去往更加蔚蓝的天际。
秋天的早晨雾一般微缩在一双琥珀色的眼睛里,在那清澈的目光深处,隐藏着一个奇特的世界,与人们所见的世界相似,与人们所认识的世界不同。
第一步,思想情感。无
第二步,主旨结构。“相似,不同”,深化主旨
第三步,读者感受。“相似,不同”,引起读者思考
【答案】从动物的视角形象地表现了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深化主旨,引起读者的思考。
3.“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
26
的昏黄。
《灯火萧萧》)2010年高考全国卷?
第一步,思想情感。无
第二步,主旨结构。无
第三步,读者感受。“你”,亲切,引起共鸣
【答案】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文章和读者的距
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7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例谈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的表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