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社会和谐作文300字
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
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准则,是个体进行的社会活动思想基础”。
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就不难看出认知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自主的,可以对自己未来进行选择。
正是因为有了自由和自主,人才可以尝试消除种种条件的限制,去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提高生命的质量。
再进一步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展开之前,我们不妨接受中国古人的一个经典的论断:“人之初,性本善”。
这也许能解释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对于至善至美的不懈追求,这种源自人类自身最深层次的追求是人类成长,进步的基本动力。
把古人的这种普适的哲学的观点放在今天的心理学上面来讲就是: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即自我实现)是指向健康的向上的,而不是指向破坏和毁灭的。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而不是过去人们所普遍认为的“心脏是心理的器官”。
但对于更多的认识目前我们大多还只停留在一个描述性的阶段。
大脑是一个如此复杂而精准的构造,以至于现在的科学还不能完全了解它的工作原理的细节。
脑机能定位尝试了解大脑的不同区域对不同心理活动产生及发展的分工情况,并已经取得很大成果。
这是对古代人类迷信的认为灵魂是脱离肉体独立存在的否定。
进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是可以想控制身体其他部位一样,控制我们的心理活动(当然这种控制并不是绝对的控制)。
这给“人拥有自主的意识”以科学的依据。
人也就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心理,进而掌握生命的主动权,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
心理健康征文范文
我抄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
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
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
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
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
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
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
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
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
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
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
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
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
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
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
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
这些心...
社区里开展宣传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社会和谐的文章怎么写
根据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试点方案要求,孝感市确定在人口稠密、环境复杂、流动人口较多、具有城镇代表性的孝南区广场街办事处三里社区进行试点。
笔者作为一名普查员参与了此次试点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人户分离和流动人口这两个问题给普查工作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难度,影响了整体工作的进度,并且对数据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人户分离”现象。
人户分离户占整个调查小区的20%(仅以笔者入户登记的第4自然小区(146户435人)数据为参考,下同)。
他们大多把人口普查与户籍管理挂钩,不愿配合普查工作。
主要有两种现象:一是户口在本户,在本街道其他普查区、调查小区居住18户,占分离户的62%,主要以在其他普查区、调查小区购买新房和出嫁为主;普查员根据“户口在本户,2009年9月19日晚未居住本户”的原则对他们进行了登记,这就造成了一个人在两处登记,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
有的“分离户”为了在该区登记,又搬回原来的老房子居住。
有的原来老房子已经出租,现仍要求在此登记。
二是户口在本街道其它普查区,主要包括购买本调查小区住房或借住、租住在本调查小区,共11户,占分离户的38%。
他们中有的住户被调查时,声称已经回原户口地登记了,拒绝提供户口本,甚至连姓什么都不肯讲。
在这次试点过程中,为了尽量避免漏登,普查员反复做他们思想工作,最终对他们进行了登记。
笔者认为,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有的居民对人口普查不了解,把人口普查与户籍管理混为一谈了。
而在目前的情况下,户籍问题的确涉及到了拆迁补偿、享受政策优惠、子女上学等切身利益。
例如,有关拆迁的问题,有关政策明确了居住人口数量与居民享受拆迁额度的关系,申报人往往把所有户籍人口都申报为人户一致,导致调查结果不真实;另外享受政府优惠的问题,调查对象的户籍在本社区可以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有的调查对象本来长期不在本社区居住,应属于户在人不在情况,但是在调查登记时隐瞒事实;还有的家长为使孩子能够上一所教学质量好的小学,将户口长期“空挂”在某单位。
如果普查时人户分离户既在户口所在地登记,又在居住地登记,将会给人口普查增加不小的工作量。
二、“流动人口”现象。
其中流出人口76人,占调查小区人口的18%,他们主要流入北京、黑龙江从事建筑和广东、武汉等地从事制造业和服务行业。
登记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家中的留守老人对他们的详细地址和从事具体的行业和职业不很清楚,回答较模糊,普查员要从多方面来了解这一信息,尽量使其准确。
二是流入人口41人,占本调查小区人口的9%。
大致可分为三类:1、搞实业、加工业的人,他们居住地点相对固定;2、经商人员,他们经常外出,作息时间不规律;3、从事服务行业的没有固定的住所,作息时间也极不规律。
第一类人相对比较容易,关键就是后面两类。
一是务工经商人员和服务行业人员早出晚归,作息时间极不规律,很难碰到人。
针对“难见户”登记难的情况,有的普查员比较细致,在摸底的时候就告诉摸底对象,我们什么时间会来登记,您到时候会不会在家,如果方便的话,麻烦您留个电话,一部分居民就通过电话报填的方式进行了登记。
有的普查员就利用就餐、下班、夜间多次上门,或者发“预约通知书”,甚至是留守等候的办法进行登记。
通过这两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是部分流入人口配合程度低,不愿如实申报。
一来他们认为自己是短期居住,跟社区扯不上什么关系,没有接受过社区任何服务,登不登无所谓。
二来由于此次专项试点的长表,涉及内容相当广泛,很容易牵动普查对象的“隐私”。
由于受各种利益的影响,一些居民抗拒心理比较严重,不愿如实申报。
例如:有一位企业白领认为我们调查的内容涉及到个人的隐私,她以此为由拒绝提供相关信息。
对搞准人户分离和流动人口普查数据的几点建议:一是尽快出台“普查法”。
由于目前出台的《统计法》规定对不接受调查的个人只能以教育为主,缺乏约束力;另外根据每次大型普查相应出台的《普查条例》,使用年限很短,不易对广大群众形成自觉自愿参加普查的意识。
建议尽快建立一套与普查相适应的法律条文,使其有法可依,为今后的普查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对不主动申报者和不如实申报者,依法处制;同时加大各项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流动人口的遵纪守法意识和普查登记的自觉性,变原来被动申报为主动申报。
二是充分发挥公安、计生、民政、市容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尤其是公安部门对暂住人口管理的作用和街道、乡镇主体作用、以社区居委会为一个单元,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形势下的流动人口管理的有效方法,对所辖区内的流动人口进行认真核对,适时掌握流入、流出动态,以便到调查摸底时确定流动人口相对静态的人口数据。
同时,在正式入户登记的过程中,依靠用工单位对在工企单位和工地工棚的流动人口进行登记;依靠房主对在私房出租户中的流动人口进行登记;依靠物业小区对新开发小区的业主进行登记;依靠管理单位对集贸市场等流动人口集中地做好登记的协助工作。
三是针对城区人户分离户比...
心理健康征文范文
我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
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
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
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
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
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
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
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
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
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
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
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
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
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
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
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
这些心...
求1500字论文:社会和谐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构建和谐社会环园4061 王露 构建和谐社会,大学有着培养和谐人才的重大责任。
和谐人才的标准应该是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心理和谐是和谐人才的基础。
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和谐人才是一个需要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构建心理健康和谐的长效机制,即一个主阵地的课程教育、三级大平台的工作网络、五条大通道的服务机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的内涵 心理和谐反映的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是和谐的基础,而和谐更是心理健康的完美形态和目标。
世界心理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其具体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因此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人内在的体验稳定感、主观幸福感和价值获得感。
而心理和谐不仅反映的是人自身的和谐,还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反映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的、社会的需要的关系,反映个体心理和谐与社会整体中间的和谐的关系,人的心理和谐涵盖的面更宽泛,更全面,层次更高,要求更高。
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和谐,在对人对已对事上达到的良好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平衡状态。
和谐首先是人的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进而达到心理环境的内部和谐,在人格、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协调统一,做到善于“自调”;其次是人与事的和谐,在知识、能力、兴趣、言行和处事方式方面的协调统一,保持积极、冷静、适度与乐观,做到善于“处事”;再次是人与人的和谐,主要是主动积极地交往交流与沟通,在人际关系上适时适度、默契融洽,做到善于“为人”。
这种对内协调、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体现。
影响自我和谐的个人因素很多,包括精神追求、需要层次、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
人的心理是否和谐,取决于直接刺激人们心理活动的客观事件、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和谐度,既有客观原因,又取决于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
心理健康与和谐有着本质的一致性,心理健康离不开心理和谐,心理和谐必然强调心理健康,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标志,重视心理健康才可以促进心理和谐。
心理和谐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校园的和谐决定了学生的心理和谐,学生的心理和谐又反作用于大学校园和谐。
心理和谐可以使校园充满活力、焕发朝气、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培养和塑造和谐人才,同时又可促进教育各项工作开展及教育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发展。
心理和谐与大学校园和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高校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重视人的心理和谐和校园和谐成为一个不得不重视的课题。
二、全方位落实教育为主面向全体的原则,构建一个主阵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 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应该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形式和途径,它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首先这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所决定的。
课程教育的普及性特点就是向广大学生传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树立健康意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其次这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既是素质的成分又是其他素质发展的中介和基础。
心理健康的课程教育正是这种素质教育的完整体现。
再次这是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所决定的。
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和发展为宗旨,更强调对正常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和提高。
课程教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好各方面的困惑,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最后这是由现实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势所决定的。
学生面对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是适应性和发展性问题,且带有普遍性。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指导学生自己调适和解决一般的心理困扰,也预防心理问题的障碍化发展。
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综合省内各校发展的基本状况,大多数学校都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课程:《心理健康指导》或《大学生心理卫生》,还有一些学校开课门数已达到了3门以上,少数学校上升为必修课,学校对课程的管理比较规范。
我校1993年开始开设《心理学》全校选修课,1996年增设《心理学专题》、《管理心理学》全校选修课。
1998年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卫生》,此课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关于心理健康的作文1500字左右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 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 陷,也能安然处之。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识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 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 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 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
他能为他人所理解。
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 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
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 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是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
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 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
他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 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
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 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 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忧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
他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 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 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 人格和谐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 现出来。
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 体。
7、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综合。
一个人智力低下的话,也不能算心理健康。
8、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一般而言我们可参照上述标准检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则要求助于临床心理学家的测查与诊断,不能随意给自己和他人胡乱下结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
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
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
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
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
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
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
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
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
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
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
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
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
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
关于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以上
一、心理健康及其衡量标准健康的概念古而有之。
最初,人们所说的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强调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深刻地意识到人体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心理健康是健康概念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界定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这个定义强调如果一个人与其他人比较,符合同年龄阶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水平,那么这个人的心理状态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的。
后来,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有许多论述,由于每位学者研究的出发点、侧重点各不相同,各执一词,使心理健康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
在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不是一回事。
前者侧重描述一个人的整体状态,是侧重人,后者侧重描述一个人就某事而言的情况,是侧重事。
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与否是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短暂的、偶尔的现象。
第二,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
这意味着一个人的心理既可以从不健康变为健康,也可以从健康变为不健康。
此外,心理健康状态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一种连续的状态。
许多情况下,异常与正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因此,心理健康的状态与其说是正确与异常这种类型上的差异,不如说是程度上的差异。
如何才能知道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的标准?由于心理健康缺少像生理健康那样较准确的指标,所以关于标准问题在心理学界还存在很大分歧。
将已有的中西方学者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的界说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我国学者倾向于生存标准,而西方学者在重视生存标准的同时,还倡导发展标准。
所谓生存标准是立足于个体生命的存在,目标是最有利于保存与延长生物学寿命,故强调无条件适应环境,顺从文化主流;而发展标准则着眼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希望最有价值地创造生活,强调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通过挖掘个人最大身心潜力求得身心的满足,成为崇高、尊严、自豪的人。
这两种标准,在我们确定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时都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尤其是发展标准的引入,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一方面从学生身心特点看,发展性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有些表面上看来属于适应的问题,实际是发展受阻的一种变态反应。
另一方面,它能够对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实践加以正确引导,顺应当前世界的新趋势。
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智力正常智力是学生进行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一个弱智学生是无从谈心理健康的。
正常的智力使人在认识世界、认识环境、认识自我时持客观的态度,正确地看待各种事物,不会“自我中心”;在与他人交往时对他人的内心活动有较敏锐的观察力,不会经常误解他人的言行;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
2、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常保持积极情绪,对生活中所遭受的冲突和挫折具有必要的忍耐力,对不良情绪能适度宣泄,既不会逆来顺受压抑情绪,也不会为所欲为放纵情绪。
尤其对中学生来讲,情绪处于激荡期,更有必要提高情绪的控制力。
3、能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的人具有积极的自我形象,能现实地评价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会过分掩饰自己,不会刻意取悦于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别人的评价与议论。
4、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能与人合作,有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宽以待人而不失其独立人格,人际关系范围广而稳定,有知心朋友,有亲密家人。
5、有较强的自制力自制力是人能动性的体现。
心理健康的人学习工作目标明确,自觉性高,能主动克服困难,有毅力。
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包括人格各个结构要素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创造性,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7、能动地适应现实环境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心理健康者对现实环境不会单纯抱怨,束手无策,而是能动地适应与改造,对周围现状有较准确的认知,很快调整自己的行为。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点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越来越得到证实。
为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三点认识。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点。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核心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础是健康教育,其中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早年曾写过一篇文章,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他把身体比喻为“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0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
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
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
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
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
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
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
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
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
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
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
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
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
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
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
心理健康征文1000字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健康不只是身体的健康,心理健康同样很重要。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现在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自信。
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
一味的比较最容易动摇我们的心态,改变我们的初衷,而比较的结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总之是流于平庸。
一个人一旦没有了自信,就会脱离正常的生活轨道。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欣赏。
人生不必苛求完美,只要你拥有一个轻松自我的微笑,只要你拥有一份向上进取的心境,只要你满意于自己的踏实努力,便能够好好地欣赏到别人,别人也能欣赏你。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安心。
围棋多占一格就胜,缺一格就败。
胜败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决定的。
如果沉湎于胜败之词,则必然形成各种精神上的苦恼。
“围棋的对手,恨之入骨,却又爱不释手”。
我们很想一格不漏地获胜,这就是人生的努力。
努力乃是我们人生的本来面目。
如果放弃了胜败和努力,这时的人生则一无所有。
安心并我们的目的,安心而努力才是目的。
不肯枉自沉湎于胜败之词,就是安心。
我们要做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更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心理健康社会和谐范文